建立现状

2024-11-06

建立现状(通用11篇)

建立现状 篇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于2012年1月1日在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实行。新制度的实施推进了医院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对公立医院的管理、运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全面高效的内控制度, 达到防控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的目标, 从而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公立医院内控制度建设历程

《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控要求的法律, 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加强医疗机构财务管理, 促进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 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 2006年6月21日, 卫生部发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 (试行) 》 (卫规财发[2006]227号) , 就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货币资金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债权债务控制、财务电子信息化控制、监督检查等十一个方面的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这可以看作是第一个关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的法规文件。

2006年8月30号卫生部发布《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卫生部令51号) , 就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业务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机构权限、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奖励与处罚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随后几年, 先后发布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建立健全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 (卫规财发[2006]471号) 、《卫生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 (卫规财发[2009]39号) 、2010年2月23号, 针对公立医院改革问题, 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 就如何完善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以下简称《内控规范》) 并要求在2014年1月1日施行。《内控规范》从内部控制建立原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5大方面, 具体包括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主要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 详细叙述了如何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找出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重点强化机制建设, 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 提高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国务院令第411号) 的规定,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因此《内部规范》是在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形势下, 在新《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实施后推出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医院内控制度的规范性文件。

二、医院内部控制的目标

第一, 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使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第二, 规范单位会计行为, 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堵塞漏洞, 消除隐患, 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促进医院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三, 确保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协调、有序进行, 进一步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三、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第一,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第二, 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 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单位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针对本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 要确保内部控制的建立不存在重大缺陷。

第三,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

第四,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 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 不断修订和完善。

四、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 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各方面的原因, 致使大多数公立医院普遍缺少行之有效、高效率的内部控制制度, 概括而言, 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 单位整体内控意识薄弱

内部控制活动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控制活动, 也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控制活动, 而是整个单位范围内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和所有相关部门都要参与其中的控制活动。因此,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应当由单位负责人统一领导和统一协调, 并且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其他工作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很多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 会计人员缺乏职业敏感性和分析辨别能力, 单位很少对职工进行培训, 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用人机制, 精通业务而且懂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人才匮乏, 工作中缺乏主动性。会计内审人员只是设置岗位, 对内控知识、会计政策及相关法规掌握不够, 业务水平不高。甚至个别人员无视财经法规, 利用制度缺陷和漏洞, 相互勾结、内外串通、滥用职权, 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因此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行。

(三) 相关部门内外监督机制不到位

一些医院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形同虚设, 或由财务人员兼任, 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 审计知识、技术能力参差不齐, 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单位往往重视资金预算分配和使用, 而轻视资金使用效益和监督, 不利于医院加强财务管理。

外部监督的弱化也容易使内部控制失效, 不产生压力。有关部门在检查时也只是简单的检查制度制定情况, 却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 从而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只是走走过场, 内部控制制度降格为“放在抽屉里, 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

(四) 内控制度制度制定不科学

有的医院尽管建立了相关的会计控制制度, 但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包括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医院首先应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 明确业务环节, 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 确定风险点, 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执行。

(五) 风险评估机制和评估方法不健全

医院的风险评估也应包括两个层面的风险评估:一是单位层面风险评估, 二是业务层面风险评估。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 长期以来风险意识淡薄, 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意识。我国公立医院的风险防范意识大多还仅仅停留在书面上, 没有深入职工内心。

五、建立和完善医院内控制度的设想

(一) 改善医院内控环境, 提高内控意识

强化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控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实施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 一是要严把用人关, 确保重要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二是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 切实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医院员工爱岗敬业精神, 形成自检自律的工作态度; 四是对部分重要岗位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转换制度, 以便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目的。

(二)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要实现《内控规范》的目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医院应建立岗前培训、在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再教育制度, 确保会计工作规范、正确, 加大业绩考评力度, 对不胜任者坚决更换。同时, 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的考核, 以确保会计人员政治上过硬, 业务上合格。通过各类业务技能和职业操守方面的培训, 及时更新知识, 提高业务能力。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贯穿于医院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形成一个内部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权限划分明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三) 健全稽核制度

有效的内审工作通过参与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 可以促成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有效防止内部控制执行失效。医院应当结合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定期对内控的遵循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因此, 在单位内部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有效地行使其监督权。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在时间上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将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 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同时要保护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能,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强化单位领导人在审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 保证审计资料合法、真实、完整。

(四) 制定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实质上就是内部控制的机制, 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根据内部控制的原理, 《内控规范》创新性地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八大方法:

1.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要求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 明确划分职责权限, 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 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2. 内部授权审批制度。内部授权审批制度关系到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的资产使用效益, 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

3. 归口管理。归口管理要求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 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 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 对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统一管理。

4. 预算控制。预算控制要求单位要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 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5. 财产保护控制。保护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财产保护控制要求单位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 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 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6. 会计控制。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加强会计控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2加强会计机构建设, 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3合理设置会计岗位, 确保各岗位权责明确,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4着力提高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业务水平, 确保会计人员正确行使责权。5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确保会计基础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编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7. 单据控制。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流程, 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 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保证经济交易事项真实、合法、避免虚假交易, 减少建立“小金库”的机会, 同时也使“假发票”没有市场。

8. 信息内部公开。对某些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 在单位内部的一定范围内, 按照既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公开, 从而达到加强内部监督, 促进部门间沟通协调以及督促相关部门自觉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五) 对内部控制制度要进行有效的评价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单位层面风险评估, 二是业务层面风险评估。

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应当关注以下几方面: (1) 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 (2) 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 (3) 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4)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 (5) 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

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主要应关注以下方面: (1) 预算管理情况, (2) 收支管理情况, (3) 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4) 资产管理情况, (5) 建设项目管理情况, (6) 合同管理情况。

综上所述,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个系统工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大潮下, 医院的经济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下, 建立一套实际、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是摆在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S].财会[2012]21号.

[2]刘孟飞.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 2011 (7) .

建立现状 篇2

来源:2002-02-27 16:50:0

2提案号:第103号

提案者:关敬樟

案由:我市建筑行业现状与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的建议

我市作为率先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试点市,其工业立市、促进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顺德的建设带来了辉煌的成就。而只就建筑业来讲,还比较滞后。

目前,我市有三十多家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已进行ISO9000贯标的企业不足五家,即使是认证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考核的做法只是简单的年度工作书面总结或简单的总结会等,人力资源管理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建筑企业队伍素质不高,技术水平、文化水平、操作技能等较低。

1)生产一线相当多的工人没有经过严格的知识、技能培训,缺乏基本知识,手工粗糙,有时甚至乱干、蛮干;

2)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表现在组织和管理能力都比较低;

3)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

2、建筑工业化水平低,手工作业多,现场用工量大,与国内先进地区仍有差距。

3、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落后,与日益进步的国内国际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的差距逐渐拉大。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方法因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策划和跟进,难以科学到位,合理性大打折扣,达不到期望要求的效果。比如:一个项目部中每个人的工作绩效量化指标不明晰;有些因素并不能预期地纳入考评范围,而且它们的出现有偶然性或非偶然性两个方面,追究起来如何分配责任大小?何况,有时这种分配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两个甚至多个部门之间的相关。因此,工作难度较大,必须有专业人才跟进,在磨合的基础上优化改进;

2、职能部门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施工员等各层管理人员一提起考评,就将负面影响人为地夸大,比如:考评的公正、公平程度,人际关系因素,自身压力因素,从而形成或加重了工作压力。当然,对部分自觉表现好的员工,这种约束也许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挥;

3、公司上层观念较为落后,要求现状过得去就行;干部职工能基本上完成工作任务就已达标;主观上认为各岗位人员能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条件下工作既能出成绩,又易于管理。这种“好人好过好回报”的管理理念造成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最大心理障碍;

4、对职工来说,绝大多数认为奖罚是年终的评比问题,同日常的工作业绩

联系不紧密,而且加薪、晋升、降薪降职范围窄,额度小,跟我关系不大,学、帮、赶、超意识谈簿;

5、中层管理无职无权,奖罚是几个上层领导确定的事,各职能部门无权参与。因此,即使有所谓的绩效考核,也因失去了参与权而表现得无所适从,管理的责任心、积极性不强,造成中层管理行为的跟进效果不佳、在管理环节上许多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纠正,预防措施落不到实处,问题重复发生。事实上,以上的方方面面的原因也好,是表现也好,是结果也好,都反映出企业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同职工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强烈冲撞。

由于机制建立不起来,使企业建立现代的科学管理制度无从谈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企业还是传统的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于是,一种人浮于事、责任心差、不思进取的病态管理模式还广泛存在,工作中充斥着较为严重“托、推、扯皮”现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迟迟得不到纠正,纠正后又重复发生。措施不落实的责任人因得不到相应的处罚而变得随心所欲,往往是当结果变得不可收拾时才引起上层领导的关注,于是喊出加强管理,强化措施的实施力度,事实上只不过是文字游戏。用这样的管理模式和心态来参与市场竞争,别说是积极进取,就是维持,也会变得相当艰难。当企业因成本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才意识到方方面面的量化指标控制管理显得多么重要。现代管理是全盘的控制、计划和协调,是改进和优化的基础。当我们的干部、职工大部分还是“经济人”的时候,创建宽松的管理环境、按“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条件还远远不够。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正是克服我们企业管理通病的“灵丹妙药”。在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深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要善于引导,辅助于适当的培训,他们的思想观念会同相应的管理模式接好轨,企业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奖罚制度也就有了适宜性。

我们应大力推进建立激励机制进行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挥领导的作用。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绩效考核、奖优罚劣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并营造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为员工提供奋斗的空间和条件,将使员工理解并执行,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及向心力;

二、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鼓励员工全员参与,增强工作责任心。在明确职责的权限,领导带头营造积极环境,为员工提供奋斗的空间条件下(包括提供培训,交流,让员工分享知识和经验),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员工可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目标),按照所制定的工作说明书及相关的工作标准,评价其业绩,达到自我约束、持续改进工作质量的目的;

三、在中层管理层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该部门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于人事管理部门,因为各职能部门需要一个综合的管理部门来协调他们的工作,为实施绩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对口部门,使该方面的工作有跟进,并得到持续改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工作的性质、作用及分工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1)根据各部门工作信息写工作说明,作为工作评价的依据;

2)根据公司的未来需要和人力资源的现状制定人事安排计划,确定是对外

招聘还是进行内部培训,向公司经理提出建议;

3)准备培训材料及定向文件,协调、组织、推进员工的内部、外部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4)开发业绩评估工具,在企业改进质量计划活动的运作过程中收集信息,提出良好建议,并做好信息的反馈工作;

5)实施工作评估程序,确定各岗位工作在公司里的价值;

6)分析导致员工不满的深层原因,开发确保员工能受到公开对待的工作评价方法并使项目经理掌握;处理员工投诉,向一线经理介绍沟通技巧,促进上行及下行沟通,使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四、定期评估、考核激励机制实施效果,通过持续改进提高过程的有效性。各职能部门应在活动过程中收集数据,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牵头,确定、测量和分析现状,确立改进的目标,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并评价这些方法的适宜性,可行时加以实施。实施后应测量、验证、分析实施的结果如有更改,纳入有操作指导意义的文件范围。

五、让事实产生的数据说话,结合经验的积累来进行有效的决策。随着绩效考核、奖罚激励工作的不断深入,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记录,为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资料。结合企业积累的丰富经验来进行企业战略、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等管理及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一系列活动的决策会更科学;同时,更具有去评价、挑战和改变已做出的判断与决策的能力。总之,实施绩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是企业增强竞争实力、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毋庸置疑,贯彻ISO9000标准则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质量管理模式,是基础也是有效的保证。希望主管部门重视起来,大力推广,从而使我市建筑行业的管理整体水平得以提高,缩短同先进行业之间的差距。

承办单位:顺德市建设局

办复:您关于建筑企业实施绩效考评,建立激励机制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我市企业包括建筑业企业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摆在各企业的面前。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最大限度激励全体职工,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激励本身是管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必要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在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已不能再象计划经济时代那样,直接插手企业的内部管理,经营管理决策更是鞭长莫及。但政府通过对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即通过科学、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切实增强质量意识、市场意识,通过创优树立良好信誉,借助良好信誉开拓市场,为企业创造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挥其规范建筑市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等作用。国家方面,如最近颁布的《建筑法》、《招投标法》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市8月份颁布实施的《顺德市“质量兴市”考核办法》(顺府办发[2001]60号)明文规定,获得“省名牌、优良工程一次性奖励5万元”;我局已经实施的工程造

价管理改革有关政策和措施,以及配套的《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顺德市优良工程评选办法》等等,通过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来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立足市场,谋求发展。

不言而喻,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增强竞争力意义重大。善于利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就可能充分发挥企业集体的智慧,企业就可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正常表现。在具体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如何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我们觉得关敬樟委员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提出来的五点建议很好,有鉴于此,我局拟在本系统企业宣传该提案,让企业充分借鉴。

建立现状 篇3

关键词:海上治安 防控体系 防范 打击

中图分类号:D8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35-02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公里,沿海有大小岛屿6500多个。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和我国的主张,我国拥有38万平方公里的领海,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可管辖海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内容。沿海边防管理是国家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沿海治安问题研究,保证海上治安稳定,是沿海地区边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保障海上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

1当前海上治安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沿海各省纷纷提出“发展蓝色产业”战略,使用各类船舶多达百万艘,船舶的成员组合、活动区域、经营方式和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更加灵活,促使海上治安问题日益复杂,呈现出变化快、特点新的状况。从我国海域的实际情况看,海上治安的态势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

1.1海上涉外事件屡有发生,有的性质恶劣

我国海上涉外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并且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一,境内外不法人员利用船舶进行偷渡、走私、贩毒、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逐年增多,并且在南北海域不断推起有规律性的犯罪黑潮;其二,境外黑社会及情报组织对我渔船民进行渗透的情况日益严重;其三,外国军警和台湾方面抓扣、枪击我渔船民的事件频有发生。

1.2海上案件呈多样化发展,暴力性犯罪明显增多

与陆地相比,海上作案的环境比较特殊。首先是海上面积辽阔,人口稀疏,作案以后不容易被发现,并且容易逃匿;其次,海上尤其是远海,是销赃的最好场所,赃物和罪证难以收集。海上作案环境的这两个特点,非常容易使不法分子形成侥幸心理。据统计,海上刑事案件中,盗窃案件约占80%,成为危害海上治安秩序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3海事渔事纠纷逐年上升,并且容易引发恶性事件

随着海上经济的发展,各地渔船民交叉捕捞作业的情况越来越多,互相之间由于挣抢作业区域、网具缠绕、船只撞损等原因经常发生海事渔事纠纷。由于渔民文化素质比较低,法制观念淡薄,这些纠纷容易引发打人、撞船、抢劫等恶性事件。

2影响海上治安稳定的因素

严峻的海上治安态势已经威胁到我国海防线的巩固,严重制约了海上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对海上治安管理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这些情况的因素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与边防海上管理工作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管理部门众多,管理体制不顺

现有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体制与现实海上管理存在突出矛盾,已经难以制约和控制目前海上复杂多变的治安形势。一方面,港区、海域的管理部门众多,涉及公安、军队、渔政、港监、海关等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指挥管理机制。

2.2 管理模式相对陈旧,打击处理力度不够

海上交通点多线长,治安管理对象如船舶和人员繁杂众多,分布分散,流动性大。海上作案容易,销赃迅速,违法犯罪活动规律特殊,难以控制。

2.3海上管理基础工作单薄,防范能力不强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海上管理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观因素主要指边防部门在进行海上管理的时候,管理思想定位不准确,管理手段比较单一,造成海上管理防范能力不强。客观因素主要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群众配合边防部门工作的热情不高。相应部门没能根据这些现实因素相应地调整工作方法,造成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2.4边防部队海上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在海上执勤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出边防部队的装备比较落后。很多边防所、站的值勤船艇是自己集资建造的,多为木制结构,马力小,吨位低,速度慢,技术设备落后,抗风能力差,难以应付复杂的海上气象,难以满足执勤的需要。

3稳定海上治安秩序,建立海上治安防控体系

海上治安管理的重要地位和当前海上治安管理不容乐观的客观形势,要求沿海地区的边防部门全方位地加强海上治安管理力度,进一步改善方法,健全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管理思想,最终建立起一个能够适应现实情况的、科学的、严密的海上治安防控体系。

海上治安防控体系应该分为两大部分 — 宏观举措和微观建设。这里所说的宏观举措是指当前情况下,国家当务之急应当进行的工作;微观建设是指公安边防部门在海上治安管理过程中所要进行的改革和完善。实施宏观举措是进行海上治安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微观建设是对海上治安管理最直接最具体的落实。因此,必须要有大局观念,把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有所偏废。

3.1宏观举措方面

宏观举措主要是针对当前海上管理部门众多,边防法制不健全,省际海域划界不清以及部队装备落后等问题提出的。

(1)进一步加强边防立法,实现依法管海,依法治边。依法管海和依法治边是搞好海上边防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领海与毗连区法》、《海岸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与海洋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都属于部门法。从我国海洋法律体系构成看,迄今为止海洋管理尚缺少一部综合性大法来协调海上管理部门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必须尽快把边防立法列入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

(2)加快海上勘界步伐,划清省区(市)海域边界。近几年因为争夺海上捕捞区、养殖区而在相邻省区(市)海域发生的纠纷事件越来越多,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比如,1998年江苏与山东两省因“前三岛”的归属问题,发生过大面积毁坏海珍品养殖区的事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可以看出,海上勘界工作已迫在眉睫。

(3)加大海上管理的投入,提高执勤能力。“九五”期间国家投资6.2亿元加强了陆地边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此相比,对海上管理的投入相差甚远。海上管理设施和船艇装备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边防部队在海上的战斗力。因此,必须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走科技强警、科技管海的道路,提高边防部队海上执勤作战能力。

3.2微观建设方面

包括以海上管理基础工作为重点的防范体系和以快速反映为机制的打击救助体系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是掌握海上治安主动权,提高海上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1)防范体系。主要是指严密、细致的海上治安管理基础工作。它是一个从实际情况入手,以群众工作为基础,以日常管理为手段,包括陆地、港口、近海三个层次的疏而不漏的安全防范网络。

1)陆上管理是海上管理的依托。只有进行有效的陆上管理,才能防患于未然,减少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融洽警民关系,加强群众工作。加强渔船民治安组织建设,在群众中大力发展治安积极分子,建立治保小组、联防组织,并在组织、业务和思想上加强指导,发挥群众治安组织的潜力。二是加强档案资料管理,全部实现档案资料查询和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积极利用档案资料,分析辖区内船舶的基本状态和活动规律,研究船舶在海上的违规违法现象,特别是注意其发展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三是进一步增强情报信息观念,建立贯穿纵向和横向的海上治安信息网络,互通情报,加强协作。四是推动联防组织向保安职业化方向的转化。

2)港(岙)口管理是进行海上治安管理的第二道关口。能否对港(岙)口以及港(岙)口内的船舶、人员、物资等进行有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海上生产作业和国家海防的安全。针对当前状况,港(岙)口管理仍有几方面工作有待加强:一是进一步搞好船舶证件的审查、签发和管理等工作,认真坚持年度审验制度。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予管理于服务之中,把服务当成管理的一种手段;二是在船舶集中的港(岙)口以及进出港通道设置监控系统,以便及时发现情况;三是对停泊区进行划分,在坚持“方便群众,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建立“港口分级、船舶分类”的管理模式,使管理工作更加切合实际,增强针对性;四是定期对船舶进行检查,掌握船舶的防沉、防漏、防冻状况,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五是地方港口要进一步加强对台轮及港澳流动渔船的检查和监护。

3)近海管理是海上治安管理的最后一环,近海海域是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第一线阵地。除了在海上养殖区、重点航道、重点海域采取巡逻、待机等战术手段,预防和遏制犯罪以外,还应该逐步建立新的勤务机制,在近海海域设立海上警务区,把边防派出所的勤务工作向海上延伸,加强一线管理。1998年,福建宁德地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陆上社区型的管理引向海上,有效维护了海上治安的稳定。根据沿海各省海域的不同情况,推行海上警务区,可以借鉴宁德地区的一些做法:对养殖区、重点海域等重点地段实行“分块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海上养殖区进行规划,对渔排等统一编号,设置“路标”,建立海上“小区”,大力组织开展群防、自防和专防,不留防范漏洞;干警24小时值班,把服务送到海上,把管理落实在实处。

(2)打击救助体系。这里主要是指“海上110”报警服务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快速接处警,严厉打击海上违法犯罪,积极参加抢险救灾,以震慑不法分子,保护渔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沿海各省都建立了“海上110”系统,但系统的运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系统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系统的科技含量,给出海船艇配备相应的设施装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干警综合素质,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处警能力。另外,应促进实现“海上110”的社会联动。因为“海上110”是海上治安报警指挥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海上救助救难系统。如果把海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归纳到“海上110”的接警范围,就会使“海上110”的主要职责和任务难以突出。因此,应当实现“海上110”的社会联动,建立与渔政、交通、海上搜救等海上管理服务部门的配合协作制度,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法,明确各部门在处置海上案件、事件中的责任,从而更加有效服务渔船民和广大群众,维护海上治安稳定。

综上所述,海上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并且灵活性很强的工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补充和完善,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海上治安形势。同时,因为各地情况不同,海上治安防控体系不可能有统一模式,千篇一律,而应该是因地而宜,因时而宜。总之,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海上治安基础工作,敢于开拓探索,注重现代科技在海上管理中的运用,才能建立起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形成现代化的海上治安力量,才能最终满足“信息时代和“海洋世纪”对边防部队海上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庆夫.边境管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2]徐金春.全面提高海上防范和打击能力[J].边防研究,1999年第6期.

建立现状 篇4

1. 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玩具的影响。

随着进口国愈来愈注重玩具产品的安全与环保标准, 国外门槛不断提高, 新标准、新法规层出不穷, 国际市场的设限对我国玩具出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市场监管方面, 新指令强调了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进行产品合格验证的责任, 同时增加了成员国市场监管的执法权力和违反指令行为的处罚条款。

新法规新指令的颁布除增加玩具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外, 还大幅提高了设计成本、制造成本及管理费用, 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企业都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测试, 进口国的新规则新规定造成很多玩具需经过“重复检测”, 增加了玩具顺利进入市场的风险系数, 严重影响玩具产品的出口成本和承受能力。

除欧美国家外, 其他国家对进口玩具也纷纷打起了安全环保牌, 进入该国销售的玩具需经测试和验证后方可上市, 这对已处危机困境中的我国玩具出口企业来说, 将面临更大的处罚力度和技术压力。玩具安全和环保标准进一步提高, 加大了我国玩具的出口风险。

2. 缺乏对有关法律法规的了解, 对玩具的质量安全缺乏控制手段。

有些企业对有关技术法规了解不透, 对玩具产品的质量安全要点不够全面, 对有关的标准资料也缺乏有效的收集手段, 无法对质量安全指标做出正确要求, 更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易引发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二、面对现状, 玩具生产厂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建立出口玩具设计安全审核制度。

我国是玩具生产大国, 不置可否, 但这些玩具基本上是以OEM形式进行生产的, 产品设计由外方客户负责, 国内生产企业完全按照客户提供的样品进行生产, 而部分外方客户对输入国技术法规不够熟悉, 国内企业对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国外技术法规也缺乏充分的辨识, 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大多未对产品设计的符合性提出异议, 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出口玩具企业应根据进口国的相关标准要求建立出口玩具设计安全审核制度。认真学习相关的标准要求, 对外方客户提供的样品在生产前进行设计评审, 如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尽快跟客户沟通, 更改设计, 避免发生较大的损失。

2. 及时收集欧盟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一些企业往往疏于对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收集和理解, 缺乏对标准的学习和掌握, 只按客户要求制作, 而不注重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玩具出口企业要跨越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 不仅要高度关注国际技术法规要求变化, 更要切实按照新要求对相关产品作相应改进和调整, 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跟踪与对接, 从内部生产流程抓起, 从原辅材料到加工产品过程中强化质量安全的控制, 严格按照输入国技术规范和标准组织生产, 以保证出口产品符合各类安全环保法规的要求, 避免经济损失。

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建议

1. 关注中小企业规范管理制度的建立。

部分工厂产品的源头管理不到位, 对原辅材料的采购和验收缺少安全、环保、卫生指标的检测控制, 对供应商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没有对合格供应商的考核、评价等控制手段, 缺乏对原辅料有毒有害物质按相应的进出口国技术法规要求的检测控制。企业缺乏对产品设计样的安全性能的评估, 无法从前期杜绝产品的安全隐患, 缺少关键岗位上资质相关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作业文件, 缺少关键环节的控制点, 无法有效保证产品质量。玩具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工序繁琐, 原辅材料品种繁多, 人员流动性大等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多, 各环节“环环相扣”, 需要有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玩具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企业最薄弱的一环的管理水平, 生产企业在规模、管理意识、人员能力的不同, 而造成企业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作业文件, 缺少对产品质量和人员执行里监督的有效手段。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规范管理, 对于技术标准、法规的掌握有所欠缺, 只以满足客户要求为主要目标, 特别是对于客户验货的产品, 在思想上认为客户接受即为合格品。对于此类企业应重点关注, 加强企业作为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敦促企业建立良好的规范管理制度。针对国外不断更新的技术法规要求, 积极向相关企业进行宣传培训, 增强企业的学习意识, 保出口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企业日常检验监管, 必须严格检查企业的生产全过程, 特别是原辅材料验收环节、关键工序控制环节、成品质量控制环节。同时加强对企业监管中的盲区的控制监管, 对企业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 使检验监管工作, 由生产厂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端延伸, 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 完善了对出口玩具企业的过程监督。

2. 建立风险评估长效机制。

帮助企业加强出口产品质量的全过程检验控制。结合企业的产品风险和企业的管理能力, 对企业严把三道关: (1) 进行原料分类管理, 高风险的原材料增加相应的检测抽查力度, 提高企业对产品安全、卫生、环保的控制能力和监督能力, 严把原料关。 (2) 帮助企业全过程质量跟踪检验, 帮助企业建立从原材料生产、产品设计和风险评估、产品工艺、产品检验到成品出厂的控制链条, 严把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关。 (3) 对质量管理良好, 产品质量优良并且有较好的实验室基础的企业, 鼓励并扶持企业成为CNAS权威机构认可检测机构检实验室, 降低产品型式试验检测时间。同时根据实际情况, 对不同风险类别的产品的原材料, 不定期的调整检测项目和频次, 关键项目不变动, 严把检测关。

完善新产品、敏感产品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对玩具生产企业的产品加强质量安全性能的评估, 从玩具设计上应符合儿童使用的安全性这一根本原则出发, 对企业的设计样、生产产品, 根据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使用原辅料, 进行评估, 对评估结果有安全性风险的产品, 应针对风险性项目加强检验检测的力度。完善首件样备案制度, 对产品进行周期性安全项目的检验。

四、结语

建立现状 篇5

新民晚报119万

思强人才信息537万

金汇证券信息(中国易富)132万

上海证券报电子版263万

中国上海人才市场120万

(注:上述数字为累计访问量,排名则以最近的访问人数作为依据)

从前几个月的排行情况看,上海的解放日报也曾名列其中。另外,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访问量也不低,分别为106万、100万。从这份排名表看,上海的中文网络资讯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金融证券类网站是上海中文网络资讯中的佼佼者。上海热线排名前十名的网站中,有五家是金融证券性质的网站。其中以证券之星最为出名,该网站的访问量已突破3000万,在全国亦有很大的影响。该网站以权威报道证券市场的信息见长,栏目丰富,特色鲜明,其“富翁套餐”的下载人数十分惊人。此外,上海证券报、国泰证券、中国易富网、国佳信息,都有大量的爱好证券投资的访问人数。二,人才信息类网站亦有一定的规模,比如思强人才信息网一直稳居上海热线的前十名,开通时间不太长的上海人才市场迅速跻身访问量前列,都说明了网络市场对人才信息的极大需求。三,传统类新闻媒体依托其母体的优势,其新闻资源的价值在网上也得到了体现,如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其访问量不断增加便充分地说明了问题。

然而,从这份排名表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客观现实:上海至今仍没有一家综合性的、以中文新闻资讯为主的、全天候更新、并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网站。证券之星访问量虽大,但其新闻信息提供仍偏重于金融证券;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虽有综合性的新闻,但其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网民的需要(注:新民晚报和解放日报分别一日更新一次或两次新闻),思强人才信息和上海人才市场,虽然有大量的人才信息,电脑之家(PCHOME)虽然有大量的软件下载,但专业性又太强,他们的共同弱点是新闻信息很少,甚至根本没有。

现在,人们说起中文网络资讯,都知道美国有一个中文YAHOO;台湾有一个奇摩;北京有一个新浪;广州有个广州视窗;这些都是办得相当成功的中文资讯网站。那么,面临新世纪的上海拿什么奉献给人们呢?!上海热线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显然不能胜任(当然,上海热线近期改版,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改进)。证券之星、新民晚报和思强人才信息也由于其先天的不足而不能“担纲天下”。因此,我们呼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上海的中文网络资讯的建设,创建体现上海形象、展现上海风采的中文新闻网络。该网站不妨取名“上海东方新闻网”。

从上海的现状看,我们至少有技术优势、新闻人才、雄厚资金三大优势可作支撑。

一,上海雄厚的网络技术为“东方新闻网”的建立提供了保证。据了解,上海市政府已将信息产业列为新世纪的上海支柱产业,上海的“信息港工程”也在市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上海还 拥有健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的体制,拥有大量的网络技术人才。

二,上海雄厚的新闻人才为“东方新闻网”的运作提供了条件。上海人的办报风格,历来在全国独树一帜,上海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素质也是有口皆碑的。近年来,由于新闻界的重组和兼并,出现了大量的富余新闻从业人员。这些人员怎样安排,也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内部消化是一个出路,但寻找新的新闻就业机会则是一条根本性的出路。总之,上海大量的新闻工作人才,也为网络新闻业重网络人才而轻新闻专业人才的倾向的解决提供了条件。

三,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东方新闻网”的大投入提供了保障。上海东方新闻网投入,可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引入部分风险资金,并采用股份制(政府控股)的形式。比如,拟建之中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网站便可作为中国东方新闻网的试点运作者之一。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资金实力,创办一个中国一流的新闻网络,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同时,新闻网络的建立也可以为该报业集团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上海东方新闻网”的定位及构思

上海东方新闻网是以新闻传播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载体,它的竞争对象 已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中的广播报纸杂志,而是目前在传统媒体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电视传媒。上海东方新闻网应以“中国领先”、“世界一流”为努力目标,力争成为世界中文资讯领域的佼佼者,从而抵消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对国人的侵蚀与影响,弘扬中国文化与东方文明。下面,我们提出上海东方新闻网的总体构架。

域名:wwwww.com.cn

wwwww即新闻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物何为”,充分体现该新闻网站以报道新闻为主体的特性。而且,5个w易记,也好理解,便于流通。由于原设想的“5w”已经被人抢先注册,故笔者近期以“wwwww”申请注册,并已注册完成。

(一)内容

A、首页的设置

建立现状 篇6

关键词 韭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现状;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F32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87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被曝光,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现阶段仍以个体农户生产为主的生产模式,生产者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乱用、超范围使用农业投入品和未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而进行采收,造成诸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1]。一个产业的产品不安全,势必会对该产业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冲击[2],特别在互联网助推下,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如山东毒姜事件后对当地姜业的影响,至今未能恢复元气。韭黄是柳州市柳南区特色农业产业,素有广西韭黄之乡之美誉,被列为柳州市特色农产品之一,远销贵州、广东、香港等地区。作为外销产品,如何把好韭黄质量安全关,维护好韭黄之乡这块牌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一道新课题。

1 柳南区韭黄产业现状

柳南区种植韭黄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种植的韭黄以鲜、香、脆、嫩而驰名。从1994年开始试种成功,到目前种植面积稳定在533.33 hm2左右,年产量达4万t,产值超过1亿元。目前,柳南区已建立了以韭黄为主的太阳村镇特色蔬菜基地,有133.33 hm2被认定为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每年有4 000 t韭黄获得了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截至2015年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3.33 hm2;基地成立有3个韭黄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柳州市鑫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带动和辐射柳江、柳城、鹿寨、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周边县份发展种植韭黄,并组织对外经销,注册有“双笑牌”韭黄商标;建立了韭黄洗选厂,开展韭黄采后洗选分级包装和冷藏。

2 柳南区韭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现状

针对韭黄生产加工较为分散,群众或企业质量安全意识较为落后的现状,柳南区先后在太阳村镇和韭黄洗选厂建立韭黄农药残留检测室,并创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

2.1 监测体系的建立情况

根据柳南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求和韭黄生产分布情况,已建成区(县)-乡镇-基地三级韭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柳南区韭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以-柳南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核心,太阳村镇检测室为骨干,基地检测室为支撑的三级检测监管模式,目前建成柳南区检测室一个,太阳村镇检测室一个,生产基地检测室两个,形成了层层把关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为全面指导柳南区韭黄安全监测工作垫定了基础。

2.2 存在问题

随着柳南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韭黄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已充分发挥其监测指导职能,但也存着一些棘手问题和不足这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韭黄生产是农户个体行为,在农药使用和选择上不统一,超范围使用农药或是农药间隔期未到就采割上市,造成农药检测残留超标时有发生;二是柳南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虽然已能做蔬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都是挂靠兼职,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检测设施简陋,检测设备不配套;三是基地检测人员不到位以及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和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

3 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韭黄质量安全源头控制系统

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投入品的质量息息相关,特别是农药、化肥等。使用韦禁肥料、农药及违反有关规程使用肥料、農药等都将影响产出农产品质量安全[3]。为保证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柳南区农林水利局配合柳州市农业执法队、市肥料种子站不定期的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巡查监管;创建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门店,从农药源头上控制违禁农药的流通;要求韭黄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个体种植经营户实施农业投入品记录制度。二是基地采割前抽样检测,柳南区检测室和太阳村镇检测室每个月不定时间到基地开展韭菜上市前抽检,如果发现存在农药残留超标,以《整改通知书》形式通知种植户不要食用和采摘上市,需要经过柳南区检测室再次检测做进一步处理。三是在韭黄生产基地建立检测室,基地企业、合作社自行开展韭黄上市前的采样抽检,并做好抽检的批次及记录。四是在基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农产品安全追溯是在全程质量监管、产品质量抽检、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生产记录档案和销售记录档案的全面规范管理,如果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可直接追溯到责任人,从而分析产品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召回[4]。

3.2 狠抓无公害认证工作

柳南区农业服务中心指导韭黄基地开展无公害认证工作,2012柳南区有133.33 hm2韭黄通过无公害韭黄产地认证,2015年完成认证的复检工作。

3.3 政府加强基础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针对当前柳南区没有专业的检测室和专职的检测人员,首要问题是配置标准的检测室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指导各级检测系统的建立:一是配置专人专职负责开展工作;二是保障经费开支,主要在业务培训、仪器增添及维护、购买样品等有经费保障,区(县)政府应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3.4 实施检测系统标准建设

加强柳南区检测系统标准建设,检测站需要对实验仪器的性能、岗位设置、操作规程、技能培训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对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下级检测室开展帮扶和指导,提高乡镇和基地检测室的检测能力,从而建成系统的监管体系。

3.5 加强韭黄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相关群众培训力度

柳南韭黄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要把韭黄质量安全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一是应积极利用村屯宣传栏,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制作成画报张贴进行宣传,聘请专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讲座;二是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在各村屯开展相关知识培训班,全面普及农产品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的知识。通过有效的宣传、培训,强化农民的安全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法规、标准深入人心,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5],真正把韭黄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做到家喻户晓,在政府引导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韭黄生产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实施,把生产无公害韭黄变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张跃生.广东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0):211-213.

[2]杨丽君.产品安全问题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探讨[J].商业经济,2011(9):3-5.

[3]李建清,翁春英,黄阳成.三江县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现状及完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5):352-353.

[4]魏兴芸.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5,31(1):79.

[5]乔志霞,凌游.浅析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高台县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0):9-12.

建立现状 篇7

1 湖北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主要特征

1.1 生产规模大扩张

目前, 湖北省有18个重点产茶县市, 据省统计年报, 2008年湖北省茶叶生产再创历史新高, 茶园总面积达18.43万hm2, 总产量13万t, 2003年相比, 分别增加6.43万hm2、5.8万t, 分别增长53.6%、80.6%。出口茶叶2046t、创汇946万美元, 分别比2003年增加558t、567.3万美元, 增长37.5%、149.8%。茶园面积、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的位次由1996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 超出安徽、湖南、四川等产茶大省, 茶叶已成为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1.2 板块基地建设大发展

近几年, 在全省优良茶板块基地建设项目推动下, 各地茶产业迈向结构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 一批茶叶大县 (市) 、大乡镇和大基地逐步建成, 全省茶园面积3333.33hm2以上的县市 (区) 有18个, 其中, 英山、恩施、竹溪、夷陵、五峰、鹤峰、大悟、竹山、利川、谷城等12个县市的茶园面积超出6666.67hm2。形成了鄂东大别山、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鄂西北秦巴山和鄂南幕阜山等四大茶叶优势产区, 其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91%和总产量的94%, 这些优势产区已纳入农业部茶叶生产优势区域。

1.3 生产效益大增加

2008年, 全省茶叶农业产值33.1亿元, 系列产值达到68亿元, 规模效益为中部地区第一位。按投产茶园计算, 每亩茶园均收入1647元, 其中高产茶园每667㎡收入在5000元以上, 中产茶园每667㎡收入在3000元左右, 低产茶园也达到800~1000元, 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其他农作物, 并且收入稳定, 市场危害较小;如英山、鹤峰、五峰、竹溪等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茶叶占400元以上。五峰、夷陵邓村、恩施芭蕉、鹤峰走马、谷城五山等很多乡镇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据察看, 全省从事茶叶产加销的农民300多万人, 特别是采茶工需求很大, 一个采茶工采一季春茶可获得收入3000元左右。

1.4 产业化经营大提升

湖北省茶叶产业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亿元以上的茶叶企业有2家, 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0家, 其中湖北茶业有限公司和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湖北竹溪龙王垭茶叶集团、湖北竹山圣水茶场有限公司等10家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经过ISO9001-2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有28家。

1.5 品牌建设大突破

2006年, 毛尖被推选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 当年被农业部授予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 2007年4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也是湖北省茶叶产业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标志着打造湖北名茶品牌获得了历史的突破。2008年7月18日, 湖北省农业厅又组织省内外科研、教学、农业、工商和流通等方面的著名专家组成评审论证委员会, 对“恩施玉露”进行了评审和论证, 一致赞同推选认定“恩施玉露”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2009年3月28日在武汉举行了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授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省委常委、副省长汤涛、省委常委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辉、省政协副主席陈柏槐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并向社会隆重推出“恩施玉露”。

1.6 茶产量、质量大进步

据统计, 2008年湖北省名优茶产量达到5850万㎏, 产值25.5亿元, 分别占茶叶总产量的45%和总产值的77%, 被农业部称为全国名优茶生产的后起之秀, 已跨进全国名优茶生产的大省行列。到目前为止, 全省达到无公害茶叶茶园12.87万hm2, 占投产茶园面积的96%。全省已有25个县市84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质量认证, 认证数目居全国第二位, 有机茶无公害茶的开发促进了全省茶叶质量全面进步。

2 湖北省茶叶建设重点

2.1 突出抓好板块基地和高效茶园建设

重点建设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鄂东大别山、鄂西北秦巴山和鄂南幕阜山16.67万hm2茶叶大板块。针对近年全省发生罕见的冰冻雪灾, 他们进行了认真反思, 提出了果茶等经作科学发展的意见和技术措施。为了推动茶叶板块基地提档升级, 他们把高效茶园建设作为优良茶板块基地建设的重点和亮点来抓。2007年湖北省农业厅下发了《关于抓好精品果园和高效茶园的建设意见》, 目标是每667㎡茶园年产值达5000元左右。全省已建高效茶园1.33万hm2, 计划经过5年的奋斗, 使高效茶园面积达到6.67万hm2。

2.2 突出打造精名品牌

2005年以来, 湖北省农业厅大力整合茶叶品牌, 重点突出抓好毛尖品牌和恩施玉露品牌的整合。毛尖品牌的成功, 成为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典范。同时, 正在全省扶植发展萧氏茗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竹溪龙峰茶、竹山圣水茶、鹤峰翠泉茶等十大品牌, 并从今年开始打造“湖北绿茶”形象。

2.3 突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重点抓好农业部正在我省投资兴建的鹤峰、恩施、竹山等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二是继续抓好英山、五峰、咸宁、省果茶所等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大力引进和挑选适合我省发展的名、特、优、新品种, 做到不是良种不发展, 逐步组成国家、省和县级繁育基地相配套的茶叶良种繁育体系。目前我省已有3个茶树品种被审 (认) 定为国家茶树优异品种, 鄂茶1号等12个系列品种被审定为湖北省级良种。

2.4 突出龙头企业建设, 促进产业化经营

湖北茶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宜昌国贸团体, 施行增资扩股。2007年在五峰渔洋关征地9.8hm2, 目前正在兴建五峰科技园一期工程, 投资1.5亿元, 名优茶加工车间和办公大楼将于今年9月竣工, 二期工程还将建设规模为1000t的速溶茶加工场。宜昌萧氏茶叶集团公司, 引进日本全程干净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和鲜叶水洗生产线, 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茶业加工过度。2009年, 公司又发动建设“中国茶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园”, 占地20hm2, 并与日本著名食品加工企业合作, 建设茶叶初、精、深加工以及茶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产业集群。恩施润邦茶业有限公司已投资2000多万元, 扩建了生产规模, 新建了现代化的恩施玉露名茶加工生产线, 并将与鄂西生态旅游文化紧密联合。另外, 湖北邓村绿茶有限公司、竹溪龙王垭茶叶体集团、湖北圣水茶场有限公司、英山绿屏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快速壮大。

2.5 突出科技创新, 提升产业素质

一是大力推行茶叶全程机械化、连续化、干净化加工技术;二是大力推行茶叶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茶等技术;三是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3 建立优良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

3.1 搞好生物规划, 造就生态环境

茶园生态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界的基本功能单位, 其组成包括茶园种植区内所有生物复合体以及受农业、工业、社会的以及人们活动影响的所有环境因素, 各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在规划生态茶园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做到既满足生态茶园要求又便于采摘和管理, 使茶园布局园林式。

3.2 杜绝施用化肥, 实行以虫治虫

在发展和管理茶园时, 把作物、害虫和天敌作为一个整体, 充分利用本地区纬度较低、物种较为丰富、天敌种类多的优势, 实行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防治茶园病虫害。杜绝施用化肥, 多施农家肥, 使茶园生态系统向多样性、稳定性、均匀性发展, 达到害虫与益虫的低数平衡状态。

3.3 增施有机肥料, 改良茶园土壤

坚持茶园以施用有机肥料为主, 彻底改良土壤, 提高茶树的抗病虫能力。开展植物覆盖以保肥、保水、保土、调节地表温度, 达到茶园中的水、肥、热、气的协调统一, 为天敌越冬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 并防止茶园不生杂草。

3.4 坚持定期修剪, 恶化害虫栖息

坚持定期茶园修剪, 也是控制茶园虫源、减少危害的一项措施。每年冬季必须对茶树进行深修剪, 并结合剪除阴枝、下垂枝、病虫枝条, 形成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 在嫩梢上生活、栖息的害虫食料条件和栖息条件恶化, 难以繁衍生存, 从而减少来年害虫的虫源。

3.5 加强采摘管理, 做到及时采摘

加强采摘管理, 多采茶、采好茶, 以控制虫源。茶园很多害虫都是以吸取茶树嫩叶芽汁为食, 只要及时勤采, 就可以断绝害虫食源, 还可以带走虫卵和部分虫体,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害虫的流行。为此要求各地将茶园的采摘有计划地分解到月, 实现定时计划采摘。

3.6 开展科技攻关, 丰富防治手段

要搞好生态茶园的管理必须不断丰富茶园病虫害防治的内容和手段, 主要是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 有效地应对周边农作物滥用农药, 茶园对生物失衡时出现零星散发的虫害。如当茶园散发橙瘿螨、黑刺粉虱、腊蝉、茶蓟马、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茶卷叶蛾等为害时, 可以及时喷灌并调整喷头, 加大喷水压力, 将虫体及虫卵冲刷到地面, 使其受伤死亡, 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传友等, 湖北省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湖北茶叶网, 2010-1-25.

[2]汤鸣绍, 建立无公害茶园的技术措施[J].福建茶叶, 1999.

[3]刘胜利, 茶小绿叶蝉在无公害茶园消长动态及平衡[J].广西热带农业, 1995.

[4]刘建峰等, 广东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体系研究[J].广东茶叶, 2004.

建立现状 篇8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医院是医院的发展趋势,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应用不但方便了医护人员,而且实现了医嘱、药品与收费等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成为当今医院运营的重要手段之一。护理信息系统(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NIS)包括计算机和护理人员2 个部分,可以对业务技术和护理管理信息进行存储、收集和处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移动护理信息系统(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MNIS)是指以HIS为支撑,以个人数字助手(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移动护理推车和智能手机等为硬件,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在床旁工作的一个手持终端执行系统。它充分利用HIS的数据资源,实现了HIS向病房的扩展和延伸,同时也实现了无纸化、无线网络化办公[2,3]。PDA可实现条形码扫描、患者信息查询、生命体征录入、跟踪医嘱全程、护理工作量统计等功能[4],已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医院,加快了护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报道进行了综合,积极探讨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的建立,为临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1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1.1 国内外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国外已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护理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通过各种移动护理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5]。2000 年,首个护理专用Palm操作系统软件出现,同时专门讨论PDA应用于护理领域的网站亦成立[6]。此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2002 年,北京协和医院的呼吸科试行临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并于2004 年末在全院推广应用[7]。解放军总医院、同仁医院、解放军251 医院等也相继开始试行移动护理信息系统。

1.2 移动护理设备的分类

1.2.1 PDA

PDA是指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手持终端执行系统,其作为应用最早最广泛的移动护理设备,轻便小巧、易于携带,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实现了医嘱闭环管理,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节约了书写时间,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但在其应用中存在网络要求高以及技术人员不足和培训不到位等问题[6,7,8]。PDA的主要功能包括:及时查询医嘱,执行医嘱后签字确认及转抄,录入和查询生命体征,录入、查询和结算出入量,记录护理过程,录入耗材及显示费用,统计护理工作量以及患者的紧急呼叫处理等。

1.2.2 移动护理车

移动护理车是一款集移动计算机、发药车、治疗车以及护理车为一体的多功能护理车,其不但使护理工作便捷,而且充分保证护士在患者身旁及时发现和反馈病情,从而提高护理服务的时效性。移动护理车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的各个领域,如药物管理、护理操作、健康宣教以及护理信息处理等。与PDA相比较,移动护理车的优点为操作界面清晰、显示的信息较多等,其在临床应用可推动护理的整体水平[9]。

1.2.3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除了可以拍照、播放音乐和视频之外,还能运行医学软件等。智能手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上网查询临床信息,而PDA仅仅在有Wi-Fi信号的情况下才能连接网络进行查询,弥补了PDA的不足。智能手机可以借助医院信息系统、无线局域网以及专用腕带将医院信息系统延伸至患者床边,保证了护理数据采集、医嘱执行、护理任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目前已进行智能手机的大量研究设计,但未被医疗领域广泛应用[10,11,12]。

1.3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3.1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在临床护理领域中,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床旁患者信息录入、全程跟踪医嘱、药物管理等功能[13,14,15],缩短了间接护理时间,增加了直接护理时间,体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的理念。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中的条形码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进而确保临床护理安全[16,17]。护理信息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护士文书书写的效率[18]。移动信息交流系统与临床实践结合为一体,为开展护理程序提供了基础支持,有利于实现PDCA工作模式,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依据[19]。移动护理信息系统逐步推广并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

1.3.2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亦可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如医务人员可以在PDA上通过Madscape获得继续教育课程。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的移动手持智能终端临床护理操作考核系统能够实现信息存贮电子化、考核成绩自动录入与汇总等功能[20]。因而,伴随着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在护理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1.3.3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护理科研中的应用

护理科研信息常因存储不便等原因而大量流失,但随着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完善,其实现了各种疾病随访管理等功能,这为开展临床护理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6]。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护理科研的发展。

2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的建立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给护理人员带来便捷的同时亦有挑战,如何科学管理使其发挥作用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以往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临床应用以及主要作用,甚少研究探讨其自身管理模式的建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总结实践经验,从建立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及科学质量控制3 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为临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1 建立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在世界范围内,制定和采用ISO9000 系列标准被视为20 世纪80 年代的惊人创举[21,22]。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同企业一样,贯彻ISO9000 已经成为医院自我保护与生存发展的需要[23]。根据ISO9000“有目标、重过程、看结果、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ISO9000 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作为组织管理的一个永恒的目标。因而医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指导下,成立管理梯队,建立适合自己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如制定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基本制度、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等,并通过实践定期持续改进。通过护理部和信息部联合,在做好专业日常维护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和完善护理信息系统,从而促使其良性运作。

2.2 培养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才

加强培养护理信息相关专业人才的途径有很多,如某医院在科室自荐的基础上,由信息科和护理部共同考核,遴选大专及以上学历,有计算机等级考核证书且连续3 次信息系统网上知识考核在95 分以上,工作3 a以上的护师共30 名作为信息化骨干,负责协助完成全院护理信息化研发和培训工作[24]。专业人才培养与护理信息系统的推进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在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和运行方式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物尽其用,使护理信息系统发挥效用[25]。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使用前应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对轮转护士或新护士进行专项培训,可以举办知识竞赛和交流会等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完善,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全院护理信息相关人员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并考核。

2.3 严格控制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飞速发展,与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应逐渐完善。有研究报道,可从建立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标准;组织学习质量标准,贯彻和落实标准;健全层级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注意问题的积累,加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等多个方面进行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26]。从保证移动护理系统设备日常使用良性运转,制订操作故障24 h内上报制以及执行药物医嘱有开始与结束时间3 个方面建立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标准[26]。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床旁即时书写护理文书,责任护士随时能够将观察到的病情、治疗和护理情况精确记录,并直接呈现于医护工作站。如何更好地保证与评价电子护理文书质量成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指标[27]。通过制订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效果评价体系,成立护理信息质控小组,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运营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护士长对科室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由质控小组进行分析处理,每月末将已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与大家分享交流,以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和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

3 结语

建立现状 篇9

经过数年的辛勤工作,ARP系统开发和运维团队针对多个数据查询分析工具进行了自主创新性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并且形成了稳定的工具维护和升级机理,基本满足了终端用户的数据查询需求。无论是Discoverer、Report Plat还是润乾报表等工具都具有特定的终端用户群,为数据利用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中国科学院系统中涌现出了许多能对这些工具进行熟练掌握的优秀终端用户,极大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

本文将通过对目前使用的ARP数据查询分析工具的优缺点的讨论,建议为研究所层级的终端用户建立数据查询公用平台。

首先明确研究所终端用户的分类及需求,大致可以把研究所层级的终端用户分为三类。

(1)所级领导:需要以图形图表的直观方式向此类用户展现研究所人、财、物,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需要特定数据模型为他们制定研究所总体战略规划提供依据。展示基本状况的数据模型需要涵盖研究所运行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通过网页方式快速生成。这些数据模型一部分根据研究所领导自己提出的统计需求而设计,更多部分是由研究所各科研管理部门的业务人员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为所领导需求考虑设计。因此,所领导只关心数据结果,不寻求产生这些结果的方式和过程。

(2)研究单元负责人:ARP系统除了日常公共事务涉及到研究所全体员工之外,可以把数据应用只定义到研究单元负责人这一层级,如同所领导需要了解研究所运行的全面信息一样,研究单元负责人也需要了解本研究单元的全面信息,他们需要掌握的数据更为繁琐和细致。这类用户可能既关心整个研究单元的总体经费余额,又关心小到每一个课题单笔支出的情况。,研究单元负责人只有全面了解自己部门的人、财、仪器状况后,才能合理调配本研究单元的科研资源。因此,他们不但需求数据结果,同时还需求自己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组合。他们不关心产生数据结果的工具,但是可能需要设定各类参数,并希望数据以动态网页的方式根据自己设定的参数展现结果。

(3)科研管理业务人员:此类用户是ARP应用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ARP数据的生产者又是ARP数据的使用者,既要为研究单元负责人提供项目运行服务又要为研究所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此类用户使用ARP系统的水平要求也是最高的。作为数据的生产者,他们需要保证录入数据的质量;作为数据使用者,他们需要依靠业务经验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此类用户既要懂得数据产生过程,又要会使用各类数据查询工具,并且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数据加工。其它两类用户需求的大部分数据模型都是由科研管理业务人员设计完成的,他们是以上两类用户的业务和技术保障者。但是,鉴于科研业务管理人员不具备IT开发能力,因此ARP系统开发人员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公用平台,转化他们设计的数据模型,准确表达他们的管理思想。

目前,ARP系统对三类用户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信息查询方式,具有针对性强的优点。从ARP系统上线之初对数据的简单处理到目前以多种形式进行有效分析,从中国科学院信息办、ARP中心到研究所的广大基层人员一直努力使ARP系统在科研管理上发挥更大作用。

然而,多工具多形式查询也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使用Discoverer工具,需要对业务数据有深刻理解并具有一定的统计知识和数学函数知识才能做出具有实质内容的表格。至于使用润乾软件制作报表,就更要求具有数据库知识,这也是当前对润乾报表软件缺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它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

而且,即便是具有相同操作水平的人员,使用同一种查询工具,由于责任的不同造成系统工具提取数据的数据源和机理不同,产生的数据结果也具有差异。以一个常见的任务来说明此种差异:让一名财务人员和一名科研项目管理人员都用Discoverer做某一特定课题当前会计期间可用资金余额。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只能用Discoverer中‘PA_课题收支总表’文件夹下的选项做出课题余额,步骤和结果如图1和2所示。

当然,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乃至研究单元负责人也可以从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中财务查询功能里查找到此课题当前期间的经费余额,如图3所示。

财务人员只能用Discoverer中的‘FI_子课题收支结余’或‘FI_子课题可用资金(实时)’这两个文件夹中的数据项查询结果。两个人员查询的分歧就此产生,财务人员与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虽然设定了同样的约束条件和同样的查询方法,但是查询的速度和结果却存在差异。从图4看出财务人员利用Discoverer查询时间较慢,系统提示查询需要两至三分钟才能完成,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即可得到查询结果,但是两个人员查询到的数值竟然也是不一致的。因此财务人员使用另外一个查询工具Report Plat来完成此任务,用以验证查询结果,方法如图5所示。

采用Report Plat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完成查询,查询方式可以选择包含未过账查询和不包含未过账查询,得到的结果分别与财务人员Discoverer查询数据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Discoverer查询数据相互一致。通过对这几种查询工具完成同一任务的比较可以看出:数据查询结果和查询时间与查询机理以及查询的数据源密切相关。以下分别对这几种数据查询工具的查询机理和数据源做出说明:

1.财务人员使用Discoverer查询课题可用余额是反映当前时点全部课题资金状况的一种查询方法,它的数据源是查询了课题发生财务账目以来至查询时点为止所有财务凭证,它是实时查询,但却存在查询时间非常缓慢的弊端。

2.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用Discoverer查询课题可用余额的数据源是通过涵盖了已全部关闭的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过账后的会计凭证生成的可用资金实体化试图。直白的讲,它并非是实时可用资金,然而,生成可用资金实体化试图这种方式,数据查询速度非常快,又因为实体化试图中的课题号图4‘FI_子课题收支结余’查询时间信息能直接关联科研项目模块其它课题信息,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它制作出多维度课题信息资金报表。

3.财务人员使用的Report Plat工具查询课题可用余额的数据源是每财年过后,年结凭证结转完成的课题余额加上年初至查询时点的所有发生的凭证的金额,它查询速度快并且是实时资金查询。但是,在每年末至下年初财务部门进行年结和财务年度新开帐期间,由于账目中增加了年结凭证,这时采用Report Plat查询课题余额就是不准确的,但是这个时段就恰恰是科研管理部门和研究单元最需要查询资金余额的时段。

4.研究单元负责人所用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中的课题余额查询,数据源是ERP总账会计模块中截止到查询时点,包含了已关闭会计期间和正在打开的会计期间中全部已过账凭证的数据,不包含未过账数据,因此产生的数据结果又有可能和以上那些查询方法产生差异。

通过这些分析,做出如下说明:第一、各种数据查询方式针对同一任务产生的数据结果存在差异,但是每个结果都不能被认为是错误的。第二、查询机理和数据源对查询响应时间产生较大影响。即便每种查询结果都没有错误,但是在终端用户之间却产生了较大歧义。举研究所实际发生的案例:其一、财务人员也需求带有课题信息的课题经费数据,由于ERP根据责任权限对数据查询权限进行划分,财务人员反而往往需要从科研项目管理人员那里得到带有课题信息的课题收支表或是研究单元经费总体状况等。但是,财务人员对经费信息要求极为精确,查询差异会导致财务人员对系统的质疑,虽然已经解释了差异原因,但是财务人员总是质疑是否得到了准确的经费信息。其二、研究单元负责人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查询到的课题经费余额与网上报销系统中计算课题经费余额的方法不同,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课题组报销借款。研究单元负责人查到的经费余额只统计了包含过账后的经费余额,而网上报销计算课题经费余额是包含过账、未过账、借款未冲销的经费,因此当课题组人员查询某课题还有经费余额时,他们进行网上借款,系统却提示经费已经出现赤字,于是科研人员对ARP系统产生质疑,甚至认为财务核算有错误。所以,如果能对各类终端用户统一查询平台,汲取各种查询工具的优点,避免它们各自缺点,那么ARP的数据应用就能发挥更大效益。

目前的多种查询工具,哪一种经过深入开发更适合作为公共查询平台?

Discoverer由于是Oracle直接产品,与ERP系统关联性强,开发人员容易更新业务区种子,数据查询灵活性高,用户制作查询表格的方式非常方便,可扩展性和易用度也很强,经过培训,容易上手使用。但是Discoverer是客户端软件,无法实现网页集成。只有科研管理人员才能使用,研究单元负责人和所领导既无法也没必要使用Discoverer。而且它的用户权限划分也很严格,查询数据的范围是直接和ERP系统中的责任相关联的,通过它关联各模块共用数据项比较麻烦,因此不适合作为公用数据查询平台。

Report Plat是一种固定数据查询模式,用户无需查询技巧,查询速度比较快,但它也是客户端工具,使用用户范围更为狭窄,不能集成于网页上,也不适合作为公用数据查询平台。

润乾报表工具能够被集成于网页中,表现形式是开发人员发布的带有用户可选择参数的动态网页,能向所有用户开放查询权限。但是,当前各研究所使用版本的润乾报表,对用户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它的推广使用程度也是最低的。然而,通过对润乾报表查询机理和数据源分析,润乾报表是有可能成为公用数据查询公用平台的。

润乾报表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再受ERP系统责任的制约,可以给用户重新分配数据查询权限。业务人员只需设计业务模型,可以向开发人员提出需要哪些ERP中不属于本模块范围的数据项,而不用关心如何得到这些数据项。数据管理员利用后台的开发工具重新建立数据集来满足业务人员需求的数据项。当前版本润乾报表的查询机理如图7示例。

润乾报表可以建立各个模块业务人员的共用数据集,例如:人员基本信息数据集(这里包含了人员所属组织,人员职称、职级变动信息等),课题基本信息数据集(包括了课题所属组织,课题负责人,课题类型,经费来源等),研究所收入支出类型与科目对应数据集,固定资产大型科研仪器数据集等等。当这些共用数据在ERP系统之外进行重新组合,业务人员就可以设计出以前希望得到却又无法实现的创新性数据统计模型。例如:1.人事部门可以调用个人和研究单元的课题信息、经费信息,再结合自有的人事信息,做出研究人员成长评估,展现出研究人员是否随着职称的变动,科研成果也在持续增长,而且还可以把个人关联入研究团队,对整个研究团队做出绩效评估。2.课题管理部门在管理先导项目中,及时获得参与先导项目的人员信息、科研装置信息、支出类型经费信息等,更加主动的管理先导项目,使之按照科学工程规范推进。

建立公用数据查询平台以后,本文之前提出的经费查询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由于润乾报表在ERP系统外重新组合了数据集,终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查询时点和经费要求选择相同的数据源,因此做到了查询数据的一致性。

建立公用数据查询平台后,对于终端用户的技术性要求降低了,中国科学院业务人员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创造业务数据模型,而从模型到查询的实现再到网页显示可以完全交由开发人员完成。业务人员只需要利用诸如excel等方式列出查询任务需要的数据项和阐明任务目的,开发人员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在网页上实现。针对所级领导这类终端用户,润乾报表在网页上生成的图形图表,可以直观展现他们需要了解的信息。对于研究单元负责人这类终端用户,润乾报表具有较强的参数设置功能,而且参数都可以通过动态网页形式实时设置,以满足他们的查询需求。

建立公用数据查询平台后,全院业务人员的培训也会更加具有层次化了,今后针对业务人员的培训涉及客户端工具使用的技术问题会更少,而专注于系统本身的业务功能的培训会更深入。但是在研究所层次也需要培养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高端人才,对这一部分人员需要加强培训,使之成为研究所业务人员和ARP中心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桥梁,以便更好完成对业务需求的开发。

结语:数据应用是ARP核心价值的体现,伴随着ARP系统的不断成长,无论是对现有的工具升级改造建立公用数据查询平台,还是根据需求发展新的工具,ARP数据应用必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摘要:本文通过对ARP系统现有数据查询工具中数据源和查询机理的分析,总结了各种查询工具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建议利用其中的一种查询工具——润乾报表,建立一套ARP系统公用数据查询平台。

建立现状 篇10

关键词:非公企业,扩面,对策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在九十年代初吸收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住房保障体制。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逐年扩大, 从根本上建立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机制, 为城镇职工积累了一笔长期、稳定的政策性住房储金, 使得住房保障与住房改革市场化有机地结合, 既保障了城镇居民住房的基本需求, 又能够促进住房资源有效公平配置 (1) 。

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房地产的快速市场化导致了对住房社会属性的忽视, 使得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弱化, 在实施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职工质疑的焦点在于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距离《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范围差距较大, 尤其是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的情况不容乐观, 不但使部分非公企业的职工丧失保障, 而且造成了社会不公。

一、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的重要性

在1999年颁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基础上, 2002年3月, 国务院进行了修订, 将住房公积金定义修改为: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新条例对公积金的概念外延进行了扩大, 使得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相同。

(一) 非公企业是住房公积金的重要扩面对象

实践证明, 住房公积金覆盖的人群越多, 则其惠及的范围就越大, 越能发挥其保障作用。根据实际统计数据显示,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率远远低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率, 其主要原因在于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的比率偏低。这也直接造成了住房公积金覆盖面难以取得大幅增长, 个人公积金相对商业贷款的比例维持在低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大量尚未建立住房公积金的非公企业是扩面的重点突破对象。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的情况直接决定了为了一段时间住房公积金保障体系的发展水平。

(二) 非公企业是住房公积金的重点保障对象

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积累、归集住房储金, 发挥互助作用, 政府给予低息和免税等优惠政策, 提高广大中低收入职工改善住房的能力, 发挥其社会住房保障作用。帮助广大中低收入的职工解决住房问题是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初衷。广大的非公企业吸纳了绝大多数的就业人口, 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就业于非公企业的职工普遍收入不高, 是住房公积金的重点帮助对象。因此, 如果不注意解决住房公积金对非公企业的覆盖问题, 就会有失社会公平 (2) 。

(三) 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

广大非公企业不仅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而且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中坚力量。增强非公企业对职工的保障性, 尤其是住房问题, 有助于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更好地发挥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分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负担, 释放青年群体的创业激情。只有实现人才的合理分布, 正常流动, 保障人才的基本需求, 非公企业才能够真正体现其合理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才能够推动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重庆市非公企业建立公积金的现状

重庆市的住房公积金发展迅速, 截至2012年6月底, 全市共有2.52万个单位, 212万名职工建立了住房公积金, 缴存总额达653亿元, 发放个人贷款303亿, 有效地保障了职工的住房权益。

据重庆市中小企业局的发布, 2012年, 重庆非公经济增加值突破7000亿元大关, 尤其是非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更是首次实现年度破万亿元目标, 达到10180亿元, 同比增长19.4%, 对全市工业增加的贡献率达81.5%, 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7个百分点。但是, 重庆市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的情况不容乐观。据了解, 2012截至三季度末, 重庆市非公市场主体已达到125.9万户, 其中非公企业累计28.1万户。可见, 重庆市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不高, 具有巨大的扩面空间。

另外, 重庆市非公企业的发展亟需相关政策的支持。在国家及重庆市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等政策措施的支撑下, 对570户中小微企业监测数据显示, 被监测企业的亏损面比例由2012年一季度的25.3%, 持续下降到12月末的14.6%, 亏损面明显好转, 企业获利能力持续增强。一方面说明重庆市非公企业亟待政策扶持, 另一方面也说明, 对非公企业, 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收益是巨大的。

因此, 鉴于非公企业在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和政策支持的巨大收益, 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对非公企业的低覆盖率, 大力推进重庆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显得尤为紧迫。

三、重庆市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的现实困难

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偏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但在重庆市, 由于非公企业在结构和分布上的特殊性, 在推进非公企业建立公积金的过程中存在着特殊的现实困难。

(一) 增加企业成本, 直接影响利润

重庆市在吸引外资上, 集中在制造业。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上, 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电器机械及装备制造业) , 电子信息制造业、非金属制品业 (建材、塑料、橡胶等) , 以及纺织服装业等行业。非公企业同样具有这种产业结构特性。在传统制造业面临出口压力大、产能过剩、利润率低的大环境下,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成为企业经验面临的巨大考验之一。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这也是非公企业对建立住房公积金缺乏动力、选择逃避的主要原因。

(二) 职工权利意识不强, 轻视公积金的保障作用

工作于制造业的职工流动性大, 外来务工人员多, 他们更关心的是实际能发到手中的工资收入, 而对于购房等未来保障没有紧迫的需要, 对于是否建立住房公积金没有硬性的要求, 宁愿企业将住房公积金作为工资直接发到手中, 这样助长了企业以压低工资来建立公积金或以降工资作为威胁而不建住房公积金的做法。另外, 职工的权利意识不高, 不敢、不愿或不知道如何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

(三)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宣传不够, 执法效果有限

职工是企业的根本, 对职工的保障归根到底是对企业自身的保障。企业不仅要认识到住房公积金的重要作用, 更要了解建立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的业务流程, 最大化地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 为职工和企业带来切实利益。由于很多非公企业缺少专门的业务专员, 经常缺席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举办的业务知识培训, 导致部分非公企业对住房公积金制度不了解、不理解、不积极。另外, 对企业在建立住房公积金过程中的各种违规和不合理的地方缺少及时的监督和执法, 加上手段单一, 执法效果有限。

四、促进重庆市非公企业建立公积金的建议

为了解决广大非公企业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 体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公平[3], 促进非公企业的健康发展, 服务重庆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必须针对非公企业存在的现实困难, 发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服务意识, 大力提高非公企业建立公积金的比例, 从根本上解决部分职工真正需要住房保障却游离于体制外的问题。

(一) 建立相对公平的缴存和使用制度

从制度设计方面来看, 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模式是与工资收入挂钩的。收入高的单位补贴相对高, 自然收入低的得到的补贴也低。由于不同行业工资收入本身具有差额, 所以在同一地区按照同一比例缴费会造成相对较大的差距。客观上造成收入较高的群体受益, 而中低收入的群众无法使用公积金, 造成了二次分配不公 (4) 。因此, 有必要针对非公企业的实际特点和困难, 调整相应的制度, 改变工作方法, 例如, 可以适当降低缴存门槛, 适当降低基数 (当前为社会平均工资的70%) 和比例 (重庆当前为7%-15%, 全国最低为5%) ;还可以分批为管理人员、专业人才、老职工、新进职工以及临聘职工等逐步建立住房公积金。在使用上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例如, 可以降低非公企业或特殊企业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首付比例、家庭成员参贷、延长还款年限、降低提取标准等。

(二) 扩大对非公企业和职工的政策宣传

重庆市作为年轻的直辖市, 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要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需要一定数量的现代企业和专业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更需要一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促进社会进步。对非公企业及其职工进行政策宣传和业务知识培训, 在认识上从了解到接受, 在情感上从排斥到拥护, 在行为上从逃避到主动参与, 不仅可以建立企业和职工的互信, 解决非公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困境, 而且扩大了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 提高了住房的保障功能, 让企业和职工真正受益。

(三) 建立动态的监督和执法机制

就业于非公企业的部分职工在就业市场属于弱势群体, 缺少争取自身权利的意识和手段, 有必要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能动监督作用。通过与工商、税务和社保部门的数据共享, 及时了解企业的变化。通过行政手段, 强化公积金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取证权力, 与工商和税务等部门联合执法 (5) , 及时纠正企业在建立公积金上的违规行为,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郭松海, 李侃.住房公积金制度之创新[J].中国房地产, 2008 (7) :74-75.

建立现状 篇11

1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现状

1.1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相关政策

原卫生部从1991年开始实施向农村和基层推广医药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2002年国务院十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也提出:“根据居民需求,大力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等的适宜技术,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2004年初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启动,2008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启动,上海、浙江、宁夏、辽宁和江苏分别介绍了适宜技术推广的经验[6,7,8,9,10]。

1.2 我国适宜技术推广的现状

从国家实施适宜技术推广以来,到2007年已累计推广适宜技术190多项,累计培训各级各类医务人员40多万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据初步估算,每年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数亿元。2006年,浙江省对杭州市的各级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有99.4%的人认为应该推广农村中医适宜技术,还对存在哪些问题进行了探讨[6]。2007年,任建萍[6]又对浙江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发现问题在于基层医务人员接受新知识机会少,没有及时更新,导致专业知识贫乏,开展技术推广的力量薄弱。因此必须重视乡村医生的中医技术培训,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把适宜技术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

1.3 本地适宜技术培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常熟市卫生局先后组织了2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对常熟市乡镇卫生院的中医师进行了培训,能来脱产学习的,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乡镇卫生院工作繁忙、人员紧缺,有的村卫生室只有一名工作人员,休息尚不能保证,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脱产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体会到开展适宜技术的优势,主观上也没能予以足够重视。同时,市级医院不仅承担着临床的繁重工作,还有科研、教育等工作,也难以安排时间开展培训,导致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参与者少、到课率低,培训质量也难以进一步提高。所以,亟需建立良好可行的培训机制,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做好农村适宜技术的推广。因此,我们通过设计一个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网络平台,让乡村医生通过网络学习,然后进行考试,结合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乡村医生的中医适宜技术水平。该网络建立并成功应用之后,可以推广至其他学科。

2 适宜技术网络培训平台的开发

2.1 中医适宜技术数据库的建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公布了119项中医适宜技术,编印成册作为培训资料。这些适宜技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和应用,但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我们进行筛选,选取了其中本地适用、操作性强、应用成熟的6项适宜技术,分别是骨关节炎、哮喘的冬病夏治“敷贴”、耳穴按压预防近视、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老年性高血压及肩周炎,以此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数据库。

2.2 软件系统的开发

网络培训软件的开发由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适宜技术网络平台包括管理系统、培训系统和考试系统三个部分。

2.2.1 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分为三级,即“管理员-培训部门-学员”,管理员为常熟市卫计委相关职能科室的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培训考试的计划和安排、中医适宜技术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培训考试的实施、下发各级文件和培训考试等通告。培训部门即常熟市卫计委下属的35家医院和部门,负责本单位的培训考试各项工作,具体包括管理本院员工、安排本院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和考试。学员是纳入管理的中医专业人员(包括各相关医院的中医专业人员以及下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专业人员),均配有独立的登陆账号,可以随时登陆,根据管理员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培训及考试。

2.2.2培训系统

培训系统包括首页、通知公告、最新动态、常见问题及培训列表。首页为打开网站页面(图1),包含网站Logo、考试入口链接等培训系统各栏目。

通知公告栏发布最新的培训及考试通知。最新动态栏发布国家级、省级、本市的适宜技术的相关文件。培训列表栏包含各科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资料以先前建立的中医适宜技术数据库为基础,包含了疾病的简介、技术的简介及相应的操作方法、步骤。同时每个适宜技术有视频链接附于文字之后,使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观看视频,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更利于技术的掌握。见图2。

培训系统为开放式,面向专业人员和所有中医适宜技术爱好者,无需登录,扩大了适宜技术推广的辐射面。培训不设时间限制,可以方便多次学习、分次学习。暂时未设培训监管,培训效果通过考试进行检测。

2.2.3 考试系统

考试系统需账号登录,每个学员有独立账号,见图3。

系统包括题库、试卷、阅卷三部分。

题库出自培训资料的相关内容,涵盖内外妇儿、针灸推拿等所有专业,包括题目和标准答案两部分,由管理员根据培训资料完成设置,题库可以增补和修改。见图4。

试卷由管理员输入试卷名称、题量、有效时间后,根据培训内容和考试要求组卷自题库中选取适当的题目。见图5。

需要参加考试的人员根据要求用自己的账户密码登陆考试平台,在规定时间内答卷并递交,然后由计算机自动阅卷,培训部门即各单位可查看本单位所有人员的成绩,管理员可以根据部门或职称两种条件查看成绩。成绩以表单式显示。见图6。

2.3 网站的维护

每周三安排专人上网查看理论学习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掌握适宜技术的培训情况。根据考试结果,分析哪些是掌握的薄弱环节,以便在下次更新适宜技术种类及课程时进行调整,用最科学的教程,让乡村中医师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吸收理论知识。

2.4 质量控制

制作和使用培训效果评估表,由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填写,考核培训效果和满意度,以修改培训的方式和内容,调整在线培训和现场培训的内容。

3 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培训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分别对培训的必要性、培训的满意度及对培训知识与技能的熟悉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通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平台进行适宜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和满意度,对知识与技能的熟悉程度均达到90%以上,见表1。

4 网络培训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4.1 优势

网络培训采用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具有培训面广、培训时间灵活、特别适应年轻人的特点。不影响正常工作,可以调动中医人员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基层医院也容易配合。节省师资,正好弥补了单纯集训的不足。分级管理系统的设立,使培训管理平台立体化,方便行政管理部门总体把握,统一部署,可以根据具体培训效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管理员可以对网络培训系统的数据库和考试题库及时进行增补和修改,保证了该系统实用性,同时也可以推广至其他专业培训。

4.2 不足

网络培训虽然弥补了传统培训的不足,但是尚不能代替传统培训,主要是操作部分,虽然可以通过网络链接观看视频资料,但考核仍然需要脱产进行。

5 对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平台建设的建议

在农村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理念,符合低投入、高效益、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吻合。通过我们开发的网络培训考试平台试运行,提出以下建议:

5.1 重视科普宣传,提高广大农村患者的认知度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必须要强化广大农村患者的认知度。加强政府引导和社区、乡镇的宣传,让农村患者了解适宜技术的好处,改变不论病情轻重都涌向大医院的状况。一来可以缓解市级医院的就诊压力,二来可以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还应该构建形式多样的适宜技术的推广平台。

5.2 完善网络运行机制,加强配套政策设施和经济扶持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发展,需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面参与的服务运行机制。适宜技术的推广,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尤其在初期,加强政策保障,扩大报销比例,制订门诊优惠报销的政策。

5.3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需要采取综合手段

网络培训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之一,可以较好地优化培训结构,但是不能替代传统培训,还应该继续结合集中培训考核、名医带徒、名医下乡、科普宣教(包括开设科普讲堂、科普咨询、发放健教处方)等。

6 结语

适宜技术网络平台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可以更好地进行培训工作。网络平台能够及时更新一些最新的医疗知识,让乡村医生在知识上和上级医院,甚至三级医院接轨,提高他们技能和救治能力,对各级医疗的实施真正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了这样的推广平台,结合集训和“三名工程”等多种形式,形成综合的培训体系。其中网络培训无疑将是最具主动性、便捷性和广泛性的形式之一。

目前,江苏省尚没有中医的适宜技术推广网站,没有专门负责适宜技术的管理体系,也没有在乡卫生院设立专门的适宜技术推广管理人员。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争取在培训体系方面能够逐步完善并推广应用,实现成果共享,以更好地为广大的农村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清波.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2]李卫东,崔建周.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长江论坛,2005(6):84-86.

[3]张茜.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运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5):147-148.

[4]先德强.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2):86-88.

[5]任建萍.浙江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6(12):29-30.

[6]任建萍.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难点及对策分析——基于浙江省的经验[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6):54-55.

[7]郁东海,王家瑜,杨惠勤,等.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2013年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1-15.

[8]陈岩松,赵用,马宝东.辽宁省五县农村居民年龄和性别因素与关节炎发病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12-1014.

[9]梁宁霞,张雪静,梁智,等.江苏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3):175-187.

上一篇:好的教育的标准下一篇:CO排放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