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技术

2024-08-10

建立和技术(共12篇)

建立和技术 篇1

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企业管理者已深刻地认识到员工不仅仅是企业的资本,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企业的顾客(内部顾客),更是企业的灵魂。怎样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胜任工作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怎样提高员工自信心及企业归属感?管理者们知道,企业员工培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首选方法。因此,他们纷纷效仿国际知名企业的培训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再生产。虽然员工培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是每个模仿国际知名企业培训体系的公司都能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事实上,很多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时常出现培训效果并不尽人意的现象。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应根据公司情况,结合国际知名企业培训管理的先进经验,打造符合企业自身战略发展,且有效的培训体系。

1 培训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员工培训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更新或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增强员工信心,使其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为公司创造更多效益。其次,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即可以端正员工态度,又可以培养企业责任感。而且,在培训过程中,增进了员工间的交流和熟悉程度,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使员工关系更加团结、紧密,使员工更加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一个拥有着掌握最新专业技术的员工和强有力的凝聚力的企业势必在行业中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2 现阶段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对培训缺乏重视

企业领导已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也要求内部开展培训,但往往出现培训效果不佳或效果甚微的情况。这是因为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常常将培训管理工作划分在人力资源管理或行政管理职能部门中,但没有设立相应的培训部门和管理岗位,培训管理只是对应人力资源岗位员工众多复杂繁琐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工作。人力资源岗位员工也不想在培训管理上花费过多精力,因此,员工培训几乎都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把员工聚在一起“培训”。

另一方面,大部分员工对培训也缺乏重视。由于员工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部分人会认为参加培训占用了工作的时间,培训之后还需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才能完成工作。对于不能解决眼前需求的培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需要经常出差的员工,又常常错过培训课程,因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久而久之会精神懈怠,对参加培训的兴趣很低。

2.2 培训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管理者虽然要求加强员工培训,但现实情况是企业虽然安排组织了很多培训,但培训成本与培训效果不平衡。这是因为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工作从计划到执行,继评估和反馈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制度。没有严谨的培训需求调查使培训成为仅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工具,而缺少预见性和系统性。培训后缺乏评估和反馈,或反馈不及时,或反馈不被培训管理人员重视,造成培训效果分析缺乏有效的事实依据,无法完善和改进培训工作。此外,培训管理制度及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缺少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

2.3 培训师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员工培训一般采用外部培训师和内部培训师并用的方式。外部聘用培训师是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在企业之外寻找所需领域或专业的职业培训师。相对于内部培训师而言,外部培训师的培训经验丰富培训技巧娴熟。但利用外部培训师资源时也可能面临三种风险。一是外部培训师对受邀的企业不熟悉或了解的不透彻,培训风格或与企业文化不吻合,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适用性。二是企业在选择外部培训师时,多是同行推荐,或依据培训市场的名气决定,缺乏对培训师的了解,无法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三是培训市场价格混乱,聘请培训师的费用可能远远高于培训师的实际水平,造成“花大钱办小事”。

大部分企业更愿意在企业内部寻觅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为其它员工做培训,即内部培训师。聘用内部培训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便宜,更几乎是零成本。当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因为涉及很多技术和保密问题,也多聘用内部培训师。除了成本低,内部培训师对员工更为熟悉,培训时更具有针对性。但一般企业都缺少健全的内部培训师体系,不重视培训师的培养,混淆导师和培训师的概念。内部培训师在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的理解中是指在某专业领域拥有卓越技术或经验丰富,且可将技术或经验传授给企业员工的管理人员(包括基础管理人员)。这样的管理人员虽在技术或经验上可胜任内部培训师,但会出现培训技能不成熟,培训理念存在误区,培训方法有效性差等问题,造成培训效果不佳。同时,这样的内部培训师自己也有大量的岗位工作需要完成,只有在被安排为某项内容做培训时才为培训师。因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他们只能花费少量的精力为培训工作做准备,有的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很敷衍地完成一次培训工作。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师考核和激励机制。

2.4 培训与员工职业发展缺乏联系

员工是否参加培训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联系,对参加过培训的员工而言,短期内无法显示出明确的优势。内部晋升多数情况下参考的是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绩效考核结果。不参加培训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任何影响。

2.5 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有限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聘用内部培训师,缺少培训经验和培训技巧,因此,他们常用的培训方式主要以授课和会议式为主,培训形式呆板,学员与培训师之间缺少沟通和互动。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降低了学员参与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企业中大部分培训是在上班期间进行短时间的培训,极少采取脱产式集中培训。半天或2个小时的培训时间使培训师较难安排更为系统和更深度培训。

3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企业培训管理理念建立有效培训体系

国际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甚至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例如惠普(hp)公司,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三层体系培训,分别在“公共平台、专业平台、领导力”三层面提供培训。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培训体系,我们企业管理者可以结合自己企业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培训体系。

3.1 创建培训模块

借鉴惠普的培训体系,一般技术型企业可以设立创建三级模块培训,分别为:公司级公共培训、部门级技术培训和员工定制培训。

(1)公司级公共培训

结合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对于参与面较广,参与人数较多的培训,由公司统一组织开展。例如针对新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培训师的特点开展的各种职业素养、法律法规、行业动态、专业技术、领导力等方面的培训。

(2)部门级技术培训

对于部门与部门之间专业技术差别较大的(如财务部与工程部),应采用部门级的技术培训。以部门为单位,组织员工针对专业性的内容开展培训,例如新技术、新思路、新的政策法规等。

(3)员工定制培训

企业除开展上述两种具有较强共性的培训之外,还应根据员工个人情况量体裁衣、量身定制特别的个人培训。为需要通过提高知识或技能才能达到岗位要求的员工;或因工作性质或岗位发生变化的员工提供定制的岗位培训。定制培训与公司级公共培训的主要区别在于定制培训多以师傅带徒弟一对一的方式开展,且以自学形式为主,导师辅导为辅。

3.2 完善内部培训师体系

建立完善的内部培训师体系不仅要依据培训师的培训能力、工作经验、专业技术等方面划分培训师级别,更需要制定培训师的奖惩晋升制度。对于已担任或有潜力可胜任培训师的员工必须参加培训师培训(TTT),以提高培训人员的培训技能,确保培训质量及培训效果。培训师应掌握的培训技能包括培训类型及特点、培训步骤、培训技巧、培训方式、培训道具的使用、培训场地布置等,并以试讲的方式考核。通过考核者可享受培训师的特殊福利。专业的培训师不仅可以制定系统的培训课程,还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和手段提升学员学习兴趣,增加参与积极性,确保培训效果。年度绩效考评时也应将培训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到考核指标中。

3.3 构建内部培训课程体系

对高新技术型企业而言,培训内容专业性极高,外部资源杂而少,更应加强内部培训课程的开发,构建吻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利用统一的培训理念、统一的培训标准和统一的核心课程,使不同风格的培训师也能确保每次参加同一课程的不同员工有着相同的体验,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3.4 建立有效实施培训工作的管理机制

为确保员工培训的质和量,提高培训效果,企业应建立有利于培训有效实施的管理机制,即培训管理制度和规范。通过规范和完善培训标准程序(SOP),让每一位员工了解培训工作流程。根据标准能更透彻、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制定确实有效的培训目标;妥当地计划和安排培训;有力地执行培训工作;公平有效的考核机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反馈培训效果;妥善归档培训资料及记录。这样的管理机制可以为培训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使员工培训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富有企业文化特色。

3.5 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企业需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参与培训工作。对优秀的员工提供培训是激励员工的一种方式。通过参加培训,可以明确和规划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通道,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将学员通过的培训课程信息记录备档,可作为日后评定其晋升的有力依据。

培训师的奖惩激励机制可激励培训师投入到课程开发,更新和完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企业可借鉴IBM公司“长板凳计划”,将培养接班人纳入主管(主任)及以上级别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中。此外,企业应将培训与物质、精神、晋升、晋级相融合组成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机制。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企业先进的培训管理理念,针对分析出的问题提供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的对策。从三级培训模块、内部培训师体系、内部培训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五个方面给出完善企业培训体系的建议。

完善的培训体系,强有力的培训师资力量、规范的培训工作标准及程序,及时的培训评估和反馈,以及将培训与物质、精神、晋升、晋级相结合的激励制度,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而且构建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通过培训平台,提升了企业文化的渗透性,增加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从而加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提高了企业凝聚力。这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晓黎.对我国国有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思考[N].青岛海洋船员学院学报,2010(1).

[2]吴卫.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及建议[J].经济师,2005(6).

[3]黄炯.钢铁集团公司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商业,2007(30).

[4]魏达铭.惠普公司重视员工培训[J].企业技术进步,2011(2).

[5]IBM:每名员工都是蓝色的[J].企业研究报告GEI,2006(10).

建立和技术 篇2

王萍刘斌

[摘要]本课题由多年从事科技管理方面专业人员,根据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体会,阐述了江西省技术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江西省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详实地分析及对比。

关键词: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根据国家“十一五”技术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大力建立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是今后科技发展工作的热点,也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开展技术市场服务工作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江西省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方式,开展为企业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一、江西省技术市场现状

(一)江西省技术市场类别

目前,江西省技术市场服务机构主要分为:

一是区域性、综合性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其作为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部门的直接支持与指导下,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是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区域性、公益性的技术市场服务中心,在整合科技资源与市场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地区政府或企业建立的技术商城、以大专院校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工业园、农业技术交易市场,以及改制后的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技术性服务机构,如技术转移、科技咨询公司、高技术服务公司等。其职能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成熟的科技成果,解决技术难题。

二是运用电子商务方式建立起来的“网上技术商城”,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及网络方式进行网上技术市场交易。

这两类服务机构,第一类起到了承上启下、纵横相连的桥梁纽带作用;第二类起到了为技术市场服务的依托,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新创立的技术交易形式,是我国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主体的补充,起到了推动技术市场发展的显着作用。

(二)技术市场发展状况

近年来,江西省技术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据统计数据显示,技术市场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技术交易总量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3114项,比上年增长14.44%;技术交易合同总额 93661.04万元,增长12.40%。

2.流向本地技术成交额较快增长。2004年,全省吸纳技术3766项,金额173589.42万元。其中技术开发1016项,金额88109.01万元;技术转让404项,金额16195.33万元;技术咨询760项,金额10655.06万元;技术服务1586项,金额58630.02万元。

3.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交易趋于活跃。专利技术合同比上年增长较突出;其中实用新型专利增长较快。明确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合同成交额增长较突出。

二、存在问题

江西省技术市场发展情况良好,但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当前我省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

1、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少。江西省2004年合同金额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0%,在全国31个省市中名列第22名。与第1名北京市2004年合同金额425亿元相比,仅为其合同金额的2%。合同总额及增长率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

2、技术输出流向水平低。技术合同的地域流向,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通过技术市场引进和消化技术的能力。2004年江西省吸纳技术合同金额在全国31个省市中名列第18名。与第1名北京市2004年吸纳合同金额262.21亿元相比,仅为其合同金额的6.6%。吸纳技术合同总额及增长率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3、技术贸易机构数量逐步减少,从业人员逐年下降。江西省没有一家在国内成规模的技术交易所及技术产权交易所;技术贸易机构由于科研机构体制转变等原因,造成技术交易机构数量逐步减少,从业人员逐年下降。

4、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江西省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数百项,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十分之一。

三、几点措施

发展技术市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科技创新和加速其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市场(并与其它生产要素市场一起)有效地配置资源。健全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是今日中国发展的急需,也是当前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

根据当前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形势发展的工作要求,要抓好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全民创业,富民兴赣”的精神,结合科技管理部门工作重点,面向市场,强化服务意思,创建服务品牌,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区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为重点,促进技术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整合现有队伍,形成有机整体。

要探索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构成开展江西省技术市场服务工作的核心力量。整合各级技术市场服务机构时,要对整合对象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一,要市场化运作;其二,有作为技术支撑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或大企业等机构加入;其三,能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其四,具有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其五,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中介服务机构。

在功能上,充分发挥各级技术交易市场贴近企业的优势,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围绕技术交易市场各个环节开展具体的服务。在整合地区技术市场服务机构的同时,也注意建立专项技术交易市场服务中心,如:农业、林业、畜牧等技术交易市场。要联合社会有关力量,鼓励单位技术人员承办实体,选择量大面广、成熟可靠的技术,为中小技术市场活动提供交钥匙方式的服务,也作为江西省中小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补充。

由于技术市场服务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区域性技术市场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还必须加强社会其他相关中介、咨询等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技术经济(经理)人”制度,推广培训考试,持证上岗,共同造就中介服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构建一个协同竞争的局面。

2、促进成果转化,搞好体系创新。

技术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渠道,是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技术市场也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质的经济活动,是以市场促转化的重要科技活动,是科技工作向市场的延伸、支撑和补充。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技术市场在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结合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不同层面需要的公益型和营利型共存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要以现有的区域性技术交易所或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依托,加强能在区域内或行业内起领头作用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使之成为区域性或行业性促进科技资源有效流动的技术转让、转移中心。在继续鼓励多形式、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共存,搞活技术市场经营的基础上,要积极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采取技术入股、企业并购、资产置换、技术承包、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速率。通过市场化手段,鼓励技术中介机构引入、探索多种技术产权交易的服务形式、方法,促进技术资

本化的进程,提高成交率,扩大高新技术转化的投融资渠道。要结合科研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在互利的基础上,提倡以会员制或股份制和中外合资等方式,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营机构进行结构性改造,形成一批资本多元化和非集中性的新型技术中介机构。增强其面向市场、优质服务的活动和动力,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开创具有蓬勃生机和平等竞争的技术市场新局面。

3、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

要根据技术市场发展需要,围绕技术交易市场的各个阶段,积极开展服务市场的调研,认真梳理自身现有和可挖掘的资源,以优势资源锁定多个服务目标,创立技术市场服务品牌。

要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实际,进一步转变各级技术市场管理部门或管理机构的职能,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技术市场的基础建设和法制建设。

技术市场管理部门及机关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主动为各类技术中介和技术经营机构的办事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供有效技术市场服务,彻底改变过去技术市场管理部门“工作缓慢、作风疲塌”的现象。要成为企业的“知心朋友”及“良师益友”。

4、完善政策法规,促进科学管理。

技术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行,需要一个完备的服务体系的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技术市场政策法规,加强技术合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维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建立起自己的保障有力、运行灵活、监管及时、适时高效的遍布全省的监管体系,改变技术市场监管弱化的被动局面。

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应包括科技评估机构、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机构、知识产权事务机构等。独立的科技评估机构是技术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它会为技术市场主体提供令人信服的服务;知识产权事务机构(律师事务所)能提供完备的技术市场客体的法律状态,并为技术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要严肃查处技术市场中的假冒伪劣行为,通过媒体或网络,定期发布落后、淘汰的技术信息,对单位和个人在技术市场活动中的假冒伪劣行为进行曝光,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惩处,净化技术市场环境。

5、利用高科技技术,构造信息网络平台。

积极开展信息服务是为技术市场服务工作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快建立“江西技术市场网”,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平台,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成果信息、企业供求信息,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国家及本省的方针政策,以指导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各级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加速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及时了解适合于自身条件和适应于市场的科技成果,以确

定技术市场的目标。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实现在线交流与在线咨询服务,使中小企业与政府之间、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起到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的作用。

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一个和谐的、知己知彼的服务群体对象。以发展信息网网员单位的方式,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通过自助建站系统,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这既起到了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了信息化建设中人才、资金短缺的难题,同时也增进了技术市场管理部门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形成较为稳定的技术市场服务群体。

6、加强技术培训,发挥人才优势。

当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设备利用率较低,充分整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科研设备优势,按市场经济规律,向广大中小企业开放,在院校技术人才的指导下,为企业的技术市场工作开展积极的服务。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教学优势,建立提高中小技术市场能力的培训平台,联合大专院校帮助企业按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操作人员三个层次培训人才,有利于技术市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采取针对性强,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包括函授、业余、集中培训以及专题报告、知识讲座、考察学习等方式。

当然,建设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江西省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由于篇幅有限,仅以此文做一个基本的的研究及探讨,欢迎业界专家及朋友加入我们的饿队伍,更好地建立起江西省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田波着《技术市场学》,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3

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3

一、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现实的生活空间,学生的空间感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展学习背景,促使学生主动地将数学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学生认位置,我们可以以学生坐的位置为例,就可以认识前后、左右等位置,说明某个同学所在的位置,就要说清楚第几组,第几排,第几个,也可以说在哪个同学的前面、后面、左面或右面等。

二、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

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常见的平面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案例1】 观察物体

1.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小汽车,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个部位。

2.用屏幕显示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图,并给出他们三人所看到的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

3.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小刚、小强、小芳三人分别应该看到的是汽车的什么部位?你是用什么方法认知的?

4.交流汇报:学生合作讨论后交流汇报他们三人应该看到的汽车的部位图。

5.猜测想象:小芳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上了热气球,想一想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猜猜她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先想象再自主观察、选择判断。

通过这种活动情境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他们用眼去看,用口描述,用脑思考,用心感受,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案例2】 观察物体

1.先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出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学生自主探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拼拾方法。

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和实验,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

三、积累经验,实践与应用相结合

学生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心是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学生课堂中的大量时间被牵制在解答形式问题中,这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将这种只关注计算的教学向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的教学转变。加强操作探究题的训练,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分析、探究、推理中生成与发展空间观念。

操作探究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探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注: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学生独立数一数,数完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并找出它们的长和宽,再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和面积进行比较。

(3)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后,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长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宽与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教师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

(4)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一步:提出假设:是否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步: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拼。

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步: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建立和技术 篇4

医疗专业技术人才不同于其他专业, 它是长期医学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来源于当今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医疗人才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 作为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等活动的主体, 他们的知识、经验、技术和道德情操, 直接决定着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医学人才的成长依靠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 医学界中青年人是十分有潜力的人才。一份研究诺贝尔物理、化学及医学奖获得者年龄分布的资料, 显示医学奖获得者取得成果的最佳年龄区在31至45岁, 在该年龄段获奖占65.1%。尽管医院各类人才最佳年龄区有所不同, 但上述分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宏观上规划人才结构时, 应充分考虑到人才的最佳年龄区, 力求使人才总量的大部分处于该区段内, 使医院人才群体保持活力和后劲。

一、让医务人员明确医疗机构的服务宗旨和价值取向

医院的文化代表该医院成员共同价值取向。价值观是对是非、善恶、义利的衡量和判别标准, 是指导医务人员医疗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当前在医务人员中价值观并没有形成共识且诸多偏颇, 这些必然影响到服务宗旨的体现。医院首先必须注重医务人员价值观的熟悉与引导, 做好两个转变。一是对医疗服务主客体熟悉的转变。过去医疗单位总是视自己为主体, 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偏重于本单位及工作人员自身, 忽视了病人的利益与需求。现在要转变到以病人为主体, 时时处处要为病人的利益着想。二是医疗服务中角色的转变。医院及医生不再以“恩赐者”自居, 改变“医生中心”的观念, 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服务病人、乐于当“奉献者”。其次,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这个目标, 制订出切实可行、内容具体、操作性强又便于考评的标准。通过医院文化的渗透, 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持久力, 让医疗行为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从而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与发展。

二、实施专科细化, 培养临床专业人才

医院可根据市场的需要,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 对条件成熟的专科要分离出来, 依托综合医院的优势, 突出专科特色, 既符合社会就医的需求, 适应市场变化, 又有利于临床专业人才的成长。

三、鼓励创新技术, 培养创新人才

医院的发展要有创新的技术, 技术的创新依赖一批优秀的人才。医院应成立科教科, 专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的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医院每年设立专门的培训基金, 鼓励职工继续深造、鼓励职工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鼓励职工自学成才, 选送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出去进修, 动态管理, 分期考核, 滚动培养。同时医院还可成立奖励基金, 对能够开展新业务的科室及人员进行奖励。

四、用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拔管理人才

医院在人才的培养上要做好人员的规划, 梯队的培养。青年的成才要从重视岗位的成才、能力的培养, 鼓励竞争上岗, 择优聘用, 要克服管理岗位长期“占位”的现象, 腾出岗位给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施展才华, 建立有效的考核、离岗、调整、轮换等有利于新陈代谢的用人机制, 克服管理岗位能上不能下的, 一个科主任当几十年的现象。对专业技术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人可在岗位上担任副职, 考核期二年, 对真正能力强的青年管理人才应大胆提拔, 原科主任可退下来作为业务顾问, 进行业务指导和科室管理上的帮助, 原享受的科主任待遇不变。这样一方面既减轻了科主任的负担, 加强了科室的管理, 又激励了青年人的工作热情, 为中青年骨干参与科室管理提供了平台, 为医院人才梯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五、创建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

医院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长期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科带头人, 要从制度上赋予上级医务人才带教培养下级人才的职责, 在原有的考核机制中应增设人才的带教与培养指标, 形成学科带头人、高级职务、中级职务、初级职务各个层次之间的一种带教关系,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链, 这个人才链象一个金字塔, 学科带头人只是一、二个, 下面带教的高级职务可能是三、四个, 越到塔底, 人员越多, 对带教成绩突出的学科带头人设立一个带教奖, 在年度考核时应评为优秀并给予奖励。这也是促使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逐步走向成熟的一条捷径。

六、优化人文环境, 体现人文关怀, 加快人才成长

医院要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稳定的环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对引进的专科人才要进行政策上的扶持, 待遇要市场化, 尽量保持与同级医院一样的工资水平, 对外聘的青年职工提供住宿或给予住房补贴, 并为所有外聘职工缴纳公积金。对学科带头人考虑解决家属工作的问题。对在医院连续工作五年以上的中青年职工考虑进编问题。既稳定了医疗队伍, 又降低了医院招聘的成本。

医院青年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个别领导或人事部门的单打独斗就能奏效, 而是需要医院每一个职能部门、乃至全院职工的相互配合, 相互协同中才能完成。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较大的转变, 以前企业的一些老观念、做法必须摈弃, 不能产生本位主义作风, 对比自己能力强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打压或是扼制其发展, 生怕自己的位置被占有, 这就是导致医院人才瓶颈问题的关键。只有得到领导的重视, 加大干部的考核力度, 真正实行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院发展中人才的瓶颈问题。

面对这些困难和压力, 要确保医院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靠的还是人才的建设。人才既是医院现阶段解决医疗水平提高、学科内涵发展、科研水平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上台阶等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 也是医院未来发展的基石, 是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摘要: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 人才成为医院发展的主要生产力, 科学管理是医院建设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中存在着制约医院发展的问题, 文章从六个方面阐述如何解决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岗位,成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华琼.论医院管理改革与体现以人为本[J].中华医院管理, 2008 (6)

[2].易学明.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牵引, 建设创新型医院[J].中国人力资源, 2008 (3)

企业内控建立和实施 篇5

一个单位要实行内部控制,重点应当在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护、职工素质、预算管理和报告制度等重要环节组织实施。组织结构控制

实行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要从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开始,主要包括:确定单位的组织形式,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以及为每个组织单位内部划分责任权限。

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均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经授权批准以进行控制。企业每一层的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对下级管理人员授权的主体。

授权标准的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一般授权是办理常规性的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作出的规定,这些规定在管理部门中采用文件形式或在经济业务中规定一般性交易办理的条件、范围和对该项交易的责任关系。在日常业业务处理中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特别授权指受权处理非常规性业务,比如重大筹资行为、投资决策、股票发行等。内部控制要求明确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责任和权限,以及每笔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

会计记录控制

会计记录控制的要求是保证会计信息反映及时、完整、准确、合法。一个单位的会计机构实行会计记录控制,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和制约的关系。经济业务一经发生,就应对记载经济业务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通过复式记账,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帐户中进行登记,以防止经济业务的遗漏、重复,揭示某些弊端问题。

资产保护控制

资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盘点控制,广义上说,资产保护控制,可以包括对实物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接近控制主要是指严格控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同才能够接触资产。一般情况下,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可通过保管、批准、记录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来达到。

盘点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

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

职工素质控制

职工素质控制包括企业在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控制。招聘是保证单位的职工应有素质的重要环节。单位的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应共同对应聘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力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试、调查、试用,以确保受聘人员能够适应工作要求。

如果管理层重视对单位内职工的投资、管理和使用,合理配置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职工所创造的价值必然会增加;反之,就会造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充分发挥,甚至损失和浪费。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批准的预算就是单位的法令,单位内部的各部门都必须严格履行,完不成预算,将要受到处罚。预算控制也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的组织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构成。预算控制的内容可以涵盖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实行预算控制。

预算的执行层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风险控制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由于原材料供应地的政治经济情况变化等带来的供应方面的风险,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试验不成功,生产组织不合理等因素带来的生产方面的风险,销售决策失误等带来的销售方面的风险,此外还有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自然环境变化,税收调整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方面等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

正常经营活动。经营风险多数情况来源于企业外部,尽管如此,企业仍应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加以防范。

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的收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编制业绩报告控制

业绩报告也称责任报告,是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内部控制的报告性文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报告是为单位内部控制服务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因此,编制业绩报告必须与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其他控制方式相结合,明确反映各级管理层负责人的责任。业绩报告可以有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予以规定。

编辑本段

检查和评价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内部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内部控制的控制。通常可按以下程序和步骤:

1.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内部审计将根据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检查和判断。

2.检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情况,在分析被审计单位控制缺陷及潜在影响的基础上,即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作出评价。

3.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应当科学地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测试样本,借以正确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状况。

4.写出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的最终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在其最终报告中,提出若干具体调查结论、意见、评价和建议,供单位最高管理层采纳,同时送交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以改进内部控制。

编辑本段

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

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电算化已经普及,但计算机信息失控、破坏情况日趋严重,从而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卸等问题,其关键在于计算机核算软件存在着密码缺乏牵制性,常用的密码设置方法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应提高会计信息的保密程度,避免信息泄漏及对实体信息破坏。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编辑本段

规范的内容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会计改革过程中,企业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应以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强化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应作出书面文字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有关人员了解处理日常会计事项的政策和方法,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前后连贯。

1.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

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如汇出一笔采购货款,规定要由采购经办人填写请款单,供应计划员(或供应部门负责人)审查请款数额、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符合合同和计划,会计员审核请款单的内容并核对采购预算后编制付款凭证,最后由出纳员凭手续完整的付款凭证办理汇款结算(出纳员开出汇款结算凭证,还要通过会计员审核),前后须经四人分工负责处理。而采购汇款的报帐业务,则规定要经过采购经办人填写报帐单,货物提运人员提货,仓库保管员验收数量,检查员验收质量,以及会计员审核发票、帐单及验收凭证,编制转帐凭证报销。

2.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

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由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仓库材料明细帐要设专人稽核或另设记账员记账;管钱、管物、管帐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代理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控制制度。

3.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

如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各种帐簿记录,要求帐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驭关系的规定;还有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4.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如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都要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帐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帐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又如现金出纳员除规定每日下班前要结帐清点库存现金,遇有差错要及时报告外,会计主管人员还有经常检查出纳员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存现金及金库管理情况的责任。

5.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

(1)计算机代替手工填制记账凭证是相当容易的,并且比手工制作的凭证更规范、效率更高。但是难以给查帐和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先由计算机填制输出记账凭证,然后由有关经办人确认后签名或盖章,无签名或盖章的视作无效凭证,不得进行帐务处理。设置主辅操作员进行两次输入,仅仅是为了防止数据输入时错误,对于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中的差错却无法校正,连事后控制的作用也发挥不了。因此,可直接由主办会计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操作计算机制作记账凭证,并将数据存入一个临时数据库中,以便调出修改。同时应对输出的记账凭证确认后签名或盖章,然后交稽核员稽核。对于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稽核员交出纳进行收、付款,并操作计算机将主办会计存入临时库存中的凭证数据转入正式数据存中,以便进行帐务处理。

(2)电算化可以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水平。但是,不能以此代替原手工会计处理中已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这是会计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要明确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程序设计人员还应对数据库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处理,严格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人员,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系统设计的处理流程不走样变型。

(3)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设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系统密匙的源代码和目的代码,应置于严格保密之下,从计算机系统处理方面对信息提供保护,通过用户密码口令的检查,来识别操作者的权限;利用数值项防用户利合法查询推出该用户不应了解的数据。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编辑本段

执行的措施

1.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要杜绝帐户设置不合理、记录不真实的情况,充分发挥会计控制制度的职能作用,则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考评,奖优罚劣。

2.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3.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

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编辑本段

建立和评价原则

1.要起到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

2.要起到事前预防和能在事中或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

3.要在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手续安全度、业务分工合理的制约方法,切忌过于繁琐;

纠错本的建立和应用 篇6

【关键词】 纠错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52-01

0

一纠错本的作用

1.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收集与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利用纠错本中出现的错题,可以很好地分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薄弱之处,从而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即对症下药,这样能更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后续学习。

2.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

(1)“纠错本”是学生知识盲点的一面镜子。通过让学生建立一本数学“纠错本”来收集错题,可以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纠错本对学生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镜子照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很多的时候就是学生无意中制造错误,有意去改正错误并在错误中成长的过程,如果把这种错误的“资源”合理利用,就会成为成功之捷径。

(2)“纠错本”能帮助学生改掉马马虎虎的坏习惯。它能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知识错误、运算错误,这是建立“纠错本”最为关键的环节。

(3)“纠错本”能改变学生对错误的态度。对待错题的态度是减少错题的关键,错误是宝贝,因为错误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不能因为错题少或错误的原因简单而忽视它。一个错误实际就是一个盲点,如果对待错误的态度不积极,或者缺乏理想的方式解决错误,错误会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发生,而且会经常重复发生。

二、纠错本的建立

1.建前分类,方便复习。在记录前,对错题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题目记到不同的位置,这样能更方便查找和分析。类别可按章节分,也可按题型分,还可按错误原因来分。如按题型分:选择类、计算类、填空类、图型类、应用类等,如按错误原因分: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技巧未掌握类等。

2.精选错题,有的放矢。先把错题整体看一遍,对于一些识记性的错误和一些涉及应试技能技巧导致的失误,可在试卷或作业纸上直接进行订正,没有必要整理下来。同学们应该重点对“理解,应用”层次的知识点,也就是对那些规律方法性比较强,又易出错的知识点和容易思维阻塞的知识點进行整理。

3.抄录省时,讲求方法。学生建立错题集时要尽量节约时间,不要一味手抄,掌握一些节时小方法,如选择题将会错的选项抄下来,较长的题目可以剪或复印之后再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也可以让父母帮忙抄题目,自己只要写出解答。

4.错题记录,全面分析

⑴清晰记录做错的题目。把做错的原题在纠错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纠错本上,并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要在纠错本上。错题之间留有较大的空白以便接下来的分析解答和日后的补充。

⑵正确解题思路。当老师讲解出正确答案时,跟随老师讲的正确思路,用红色的笔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重新整理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自我分析的能力。

⑶反思心得。我们现在只是把题目和正确的答案写下来,没有进行错题分析,这样不容易总结,也没有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以及为什么错,所以记录时要重点分析出错原因,再多问几个为什么以防再犯。还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心得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来,即对该种题型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观点。

⑷一题多解。哪种方法更好,有无其它方法,对比归纳,思维求异。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从而形成对比,找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

5.抓紧抓实,持之以恒。纠错本的建立,贵在坚持。不拘时间,不问多少,不分课内、课外,凡是有意义的错题都应主动收录,按照自己的水平去搜集、整理。对于基础教差的同学,更应该如此。除了记录规定作业上的错误,还应做个有心人,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哪怕只是一念之错,也力争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复习准备第一手资料。课堂上来不及记录的,课后一定要及时记录,在校来不及记录的,回家要及时补记。

纠错本的整理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并不是你整理完了错题这件事情就结束了,你整理了一手的好资料,你得学会去利用,我们如何合理的利用我们的纠错本呢?

三、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纠错本”

1.让学生明白纠错本建立的目的。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纠错本的同时必须明确纠错的目的,纠错本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不断减少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真正的掌握好知识点。纠错是为了减少错误和没错可纠,这也是纠错本存在的意义。

2.让纠错成为学习习惯。要让“纠错”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定要把建立“纠错本”的意义跟学生说清楚。让学生重视纠错,做到有错必纠,自主纠错。让纠错逐步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3.经常阅读,学会“淘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容易忘记错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回顾自己的错题集,在空闲时间或准备下一次考试时,拿出自己的“纠错本”,把自己错的题目多看两遍,然后不断地训练,不断地重复,以后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能很快的反应出来。

4.相互切磋,从同伴那里吸取教训。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因此所建立的“纠错本”也不同。同学课外要多多交流和切磋,从别的同学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可以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建立和技术 篇7

现代农艺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涉及农业生产、农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它是一个将农业材料通过加工或再制改变其形状、性质和用途转换的工作,目前,农艺技术除了在农业、种植业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在整体大农业范畴里及工业领域中也得到很广范的应用。

2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误区

2.1 现代农业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传统农艺技术的消亡,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做为基本条件。但基于我国小农经济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的片面思想影响下,一些观点认为与小农经济相关的传统农艺必将被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所取代,但是,农业的发展与生产不同于规模化、集约化的偏工业管理模式,先进的规模化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不特性,导致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都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各种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特殊环境下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存在前提下,能否将先进农业技术能否转化成为适用农业技术,这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所在。缺乏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农业技术无法转化实用的劳动力为生产力,也无法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高端农艺技术的盲目引进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技术发展多采用了高、精、尖复杂技术,以工业扶持农业的方式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一套只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

3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践中的建议与措施

传统农艺是长期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挥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性,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和推广,坚持传统农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逐步地发挥适用技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人们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的基本需要和规模化需求。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经过漫长的人畜力生产历史到今天,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艺技术不断按照农业生产需求日益完善,人类已实现由传统手工化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渡。但在农业生产中技术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适用性能的发挥与相关时空条件的限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成熟的传统农艺技术,为创新高新农艺技术创造有利发展条件,同时摒弃难以实现的高新农艺技术要求,保持相对稳定的现代农业技术,在稳定中逐渐发展,形成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其创造力与适应力稳固发展,经久不衰。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会逐步地由简单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例如:一些地区将农膜覆盖栽培技术与传统农艺结合,应用到各种农作物栽培中,在增温保墒、增产、增收的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把握住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除了在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方面发挥历史的继承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必须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主导方向,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基础,使现代农业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农民带来的直观经济效益的目的。

世界上任何国家发展农业生产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我国特殊的自然资源情况和严峻自然条件以及农户个体经营等特点,都充分说明,要想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确立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技术路线。因此,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建立具有中国农业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适用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只有在充分了解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才能积极推广具有适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

4 结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大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向,我国各农业地区都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阶段与现状,以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密切结合的方式选择适用的科学技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农业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结合,它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它为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建立和技术 篇8

如果采用基于电脑阅卷的测评方式, 这个测试过程将变得省时省力, 简捷有效, 测试就容易进行了。教学难点, 每题得分分布, 一下子在电脑给出的考核分析报告中都能明确显示出来。对于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难点和问题症结, 及时作出改进和调整, 对促进教学质量, 改革考核方式,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许多学校面临定期评估, 检查试卷是一个重要环节, 而手工改卷统分非常容易出问题, 这对被评估一方是难以承受之痛。如果某些考试课程采用电脑阅卷就有很多好处了, 再不必担心判错, 统计失误, 复查不规范等定时炸弹, 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基于电脑阅卷的客观题测评方式, 以前主要用于英语、职称测试等极少数课程, 目前国内应用在理工科课程还很少, 在台湾则较普遍。不普及的原因是对软、硬件和试题库都要有一定要求, 需要去开发准备。

为了对工科课程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我们建立了基于电脑阅卷的《电子技术》试卷库, 配合使用基于电脑阅卷的阅卷系统软件, 对《电子技术》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在, 我们可以在一些教学专业完全使用电脑阅卷系统, 即全部采用客观题。有些专业考虑到训练某些能力, 可以部分使用电脑阅卷, 例如采用客观题70-80分, 主观题20-30分。一般专业的班级, 如果需要期中测试, 可以完全使用电脑阅卷系统。这样下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工作质量, 受益的主要是学生, 因此本项目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基于电脑阅卷的电脑阅卷系统, 它是一款新型的标准化答题卡试卷阅卷软件系统。无须专用答题卡、无须昂贵的阅卷机, 只要有扫描仪、摄像头、数码摄象机等设备, 即可轻松快速阅卷、自动分析、自动分析成绩、轻松学籍管理、分析结果报表, 系统成本极低、操作简易、阅卷速度快、使用普通纸。可实现每分钟阅卷60张以上。多种类型答题卡可选择打印复印使用。

建立试卷库应当把握的几个原则:把课程内容均衡第分配到整个试卷中, 一般采用四选一, 答案可多选, 分数可以灵活设定, 一般是1至4分。出题的难点在于对计算题和非概念综合题的分解和处理。我们把计算题合理地分解成一系列逻辑相关, 层层递进的若干客观题。把综合题合理地分解成一系列概念相关, 环环紧扣的若干客观题。例如:对于单管放大电路计算, 静态工作点数值做一小题, 4分;放大倍数计算做一小题, 4分;输入输出电阻做一小题, 4分。学生对每一步都要做出正确判断, 每一步都可以拿分, 又要避免一步错则全题错的过度失分现象。一般每张卷子有50-80题。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 我们建立了15份试卷构成的《电子技术》试卷库, 所有试题经过搜集, 论证, 分析, 分类和整理。对函授班, 电类班, 动力班等多个班级进行了基于电脑阅卷的考试或测评。实践表明, 考试过程和改卷效果都是很不错的, 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 改革与丰富了考核方式。出题时将试卷内容题号、答案序号和分数填入一张软件提供的特制表格中, 系统会打印出一张类似四六级英语考试的答题卡。改卷过程是由电脑配合数码相机或扫描仪, 把每张卷子拍照形成一批图像文件, 送入计算机。一般30分钟内可完成一个班全部的阅卷, 同时生成《每位学生的成绩》, 《每道题的得分率、失误率》, 《试卷分析》, 《每位学生答错题统计》等一系列统计表, 这些数据对于我们及时总结学生学习效果, 及时作出改进调整,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无疑是很重要的。

为了总结考评效果, 在考后讲评试卷时, 老师会着重讲解得分率在70%以下的题目, 找出错误症结, 给出正确答案。同时发现部分题目得分率在40%以下, 则今后应加强该题型对应内容的训练。这样对比传统考试, 有了一个更有针对性、更有数字说服力的考后讲评, 同学听后印象很深, 极大地发挥与扩张了考试的作用。相应试题可以一定时期放在精品课程网站上发挥余热。

操作要点。打开软件, 出题时将试卷内容题号、答案序号和分数填入一张软件提供的特制表格中, 系统会打印出一张类似四六级英语考试的答题卡。将答题卡复印数十份拿去考试。在硬盘新建一个文件夹, 图像文件保存到该文件夹。单击“打开文件夹成批阅卷”按钮开始阅卷。注意, 对个别阅卷不正常的图像文件, 直接手工修改考号和成绩, 也可以手工修改图像后再重新阅卷。

建立和技术 篇9

自1999年我国高校施行扩大招生计划以来,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人数不断增多, 实验室发展与实验设备添置跟不上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 导致实验室显微镜使用频率高、损坏率高、报废率高, 严重影响了显微镜实验教学质量, 此外, 高职院校学生显微镜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低、动手能力差。笔者对201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以班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法行显微镜知识知晓度问卷调查, 发现887人中掌握四会技术 (会正确搬运, 会正确对光, 会调节粗细螺旋, 会阅片) 的只有155人 (17.47%) , 387人 (43.63%) 根本不会操作显微镜。很多新生在入学前没有操作过显微镜, 也没有看过教师现场示教、录像示教等, 其显微镜知识贫乏, 动手能力极差, 严重影响了显微镜实验教学质量和进度[1]。此外, 从医学检验专业设备要求来看, 显微镜是医学检验专业常规设备, 显微镜技术在医学检验专业中应用普遍, 约有40%的检验项目离不开显微镜, 尤其是在县区、街道、乡镇医院所占比例更高。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有两条就业出路:约有20%的毕业生通过高考被上级本科院校对口专业录取继续深造;80%左右的毕业生被分配到县区乡医院、妇幼保健所 (站) 、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站等单位就业。因此, 熟练掌握显微镜操作技能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为使约80%以上的新生显微镜操作技能达到四会水平, 提高其显微镜知识知晓度, 可以采取“先培训, 后上岗”“开展显微镜操作技能兴趣活动”等补救措施;重点在医学检验专业建立“显微镜操作和养护技术辅导员”团队, 试行“显微镜操作和养护技术辅导员”制度 (以下简称“显微镜辅导员”) , 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与医卫类新生显微镜知识知晓度和操作技能, 保证显微镜实验教学进度与质量, 促进显微镜实验教学改革深入发展[2]。

2医学检验专业建立“显微镜辅导员”团队, 试行“显微镜辅导员”制度, 是显微镜实验教学、教改和科研紧密结合教学实践, 走创新之路的产物

2011年10月以来, 在医学检验专业建立“显微镜辅导员”团队, 试行“显微镜辅导员”制度已有55个月, 先后培训了四批共91名辅导员, 取得了较好成绩, 解决了显微镜实验教学的一些棘手问题, 得到了师生认可。

2.1 辅导员条件

凡在校表现好、品学兼优、任劳任怨、有亲和力、接受能力及动手能力强、有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学生均可被推荐为辅导员。每班每学习小组按1∶5比例推荐1~2人, 也可由学习小组长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免推就可成为辅导员, 并为该班辅导员团队负责人。

2.2 辅导员培训时间

利用自习课和课余时间进行培训, 每批辅导员按1∶3比例上理论和实践课, 总计约100学时。

2.3 辅导员培训内容

根据整体计划, 对辅导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培训, 采取边培训、边学习、边操作、边考核、边带教方式, 从不同角度全面培养辅导员能力, 使其掌握教学、临床、科研的基本知识、技术、本领等。具体来说, 就是要求辅导员做到“三个学会”和“五个掌握”。

“三个学会”: (1) 学会操作显微镜低、高倍物镜观察洋葱、土豆临时装片。 (2) 学会显微镜光学故障修理、养护及机械故障修理等实践知识。 (3) 学会医学论文写作基本知识, 并进行毕业设计, 以提高科研写作能力。

“五个掌握”: (1) 掌握显微镜低、高倍物镜阅片技术, 如解剖组胚切片, 病理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各系统疾病等) 切片, 蛔虫、鞭虫、钩虫等寄生虫卵标本片。 (2) 掌握显微镜油镜阅片技术, 如血涂片常规染色, 革兰染色链球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标本片。 (3) 掌握显微镜物镜片清洁度分级 (优、良、中、差四级) 标准和疗效考核标准。 (4) 掌握显微镜目镜片清洁度分级 (优、良、中、差四级) 标准和疗效考核标准。 (5) 掌握检验员操作技能。检验员操作技能模拟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显微镜油镜观察革兰染色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标本片”。

在医学检验专业建立“显微镜辅导员”团队, 试行“显微镜辅导员”制度, 是显微镜实验教学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的创新成果。目前接受培训的四批辅导员先后结业, 经理论和实践考核合格, 学院已发合格证书。他们不仅技术熟练, 还成为实验教师的好帮手, 充分发挥了辅导员与学生和实验教师间的桥梁作用, 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和进度, 深受师生好评, 达到了学院领导为培养显微镜辅导员制定的预期目标。

2.4 建立“显微镜辅导员”团队, 试行“显微镜辅导员”制度的社会效益

“显微镜辅导员”制度的建立, 为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显微镜辅导员”, 确保了显微镜实验教学质量, 提高了教学水平, 加速了教学改革步伐。“显微镜辅导员”培训始终坚持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突出教改, 使培训、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三是突出实践, 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培养技术型、操作型、新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 适应市场需求。

该团队和制度的建立, 既有利于教学、教改和科研, 提高并确保显微镜实验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仪器养护水平, 加速教学改革步伐, 又有利于学生培养和成长,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3 辅导员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创新

3.1 传承红色政治辅导员文化精髓

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 萌芽于红军抗战时期。1933年, 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第一所旨在专门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迁至陕北瓦窑堡, 改名为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 抗日红军大学再迁至延安, 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简称抗日军政大学, 在基层最早实行政治指导员制度[3]。新中国成立后, 教育部继承革命传统, 于1953年在高校开始实施政治辅导员模式, 大力推广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 并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政治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工作, 是校领导进行基层管理的得力助手[4]。

3.2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兼职辅导员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是一所临床医学院, 承担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和医学检验等专业的本科生专业教学和实习任务。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后3学年由南方医院负责其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和管理, 实行由临床各科室人员与机关各处人员组成的兼职辅导员管理模式, 约50名本科生配备1名辅导员。兼职辅导员通过调查表、E-mail、电话、个别谈话等形式, 收集学生对理论和实验教学、短期实习、课外科研活动、报考研究生、毕业分配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并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 给予解决或改进。

3.3 医学检验专业的“显微镜辅导员”

2011年10月以来, 在医学检验专业建立“显微镜辅导员”团队, 试行“显微镜辅导员”制度已有55个月, 先后培训了四批共91名辅导员。辅导员的培训和带教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解决了显微镜实验教学的一些棘手问题。通过查阅国内期刊和相关文献, 发现尚未见医学检验专业建立“显微镜辅导员”团队, 试行“显微镜辅导员”制度及相关制度研究及探索的报道。

4 明确“显微镜辅导员”概念

4.1 辅导

“辅”在字典上的解释是:帮助, 佐助。“导”在字典上的解释是:领导, 引导, 指导, 疏导, 传导。辅导即帮助、指导一个人或多人学习一种专门课程、技术、方法等;辅导是一个长期有人指导的学习过程: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系统复习—考试,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解惑。

4.2 辅导员

传统的解释:“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简称, 其德才兼备, 乐于奉献, 潜心教书育人, 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 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4.3“显微镜辅导员”

“显微镜辅导员”及其团队在班级队伍中是个特殊群体, 在学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无法被代替。“显微镜辅导员”是学生的优秀代表, 按照又红又专标准进行选拔和培训。经过培训, 辅导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显微镜操作和养护技术及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基本功, 是实验教师的好帮手, 尽职尽责辅佐教师, 弥补教师不足, 减轻教师负担, 减少学生抱怨, 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 为学生服务, 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的桥梁作用。

5 改革“显微镜辅导员”推荐选拔机制的探索

5.1 班级学习委员推荐选拔负责制

前三批辅导员选自以班级学习小组为单位推荐的1~2名优秀学生或学习小组长。班级学习委员为该班辅导员负责人, 负责辅导员的推荐、选拔、组建与管理工作, 协助实验教师完成显微镜基础知识、操作、养护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组织和安排辅导员考试、录用工作。其优点在于: (1) 学习委员比任课教师更了解本班学生, 推荐的优秀学生更符合辅导员要求。 (2) 学习委员在辅导员中有威望, 有利于辅导员的推荐、选拔、组建、培训、带教和管理工作开展。 (3) 学习委员能做到用人唯贤、赏人适度、加强团结、弘扬正能量。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个别学习委员推荐辅导员时存有主观意识, 缺乏公平竞争原则。

5.2 考试考核录用制

即先全员培训, 再全员考核, 最后按成绩排序等额录取第四批辅导员, 班级学习委员为该班辅导员负责人。第四批辅导员在三个班试点, 先进行“显微镜油镜操作”过关培训考核, 再根据分数高低排序, 排名前十位的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辅导员, 最后共录用29人。培训时间、内容、课时量、带教方式及要求与班级学习委员推荐选拔负责制相同。其优点在于: (1) 先全员培训, 再全员考核, 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显微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及显微镜油镜操作技能。 (2) 按成绩排序, 等额录取, 自愿报名, 公平竞争, 保证了辅导员质量。但是, 教师不如学习委员了解本班学生, 导致辅导员分布不平衡, 个别辅导员政治素质差、业务水平低。

5.3 创新推荐选拔模式

把以上两种推荐选拔模式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即先全员培训, 再全员考核, 最后按成绩排序, 在前20名学生中, 按照本人自愿、班级学习委员按学习小组均衡推荐的方式等额录取辅导员。这种推荐选拔模式集中了前两种推荐选拔模式的优点, 尽可能克服了其不足之处, 称为推荐选拔辅导员的新模式, 即创新选拔模式。

摘要:探索在医学检验专业建立“显微镜操作和养护技术辅导员”团队, 试行“显微镜操作和养护技术辅导员”制度 (以下简称“显微镜辅导员”) , 以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与医卫类新生显微镜知识知晓度和操作技能, 保证显微镜实验教学进度与质量, 促进显微镜实验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显微镜操作和养护技术辅导员,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翦卫星.当今中学生生物显微镜操作技术水平及相关问题探究[J].网友世界, 2012 (12) :70-71.

[2]翦卫星.高职医卫类新生显微镜操作技能教学若干问题探究[J].速读, 2014 (11) :263.

[3]徐吉洪, 吴斌.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发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9, 8 (2) :236-240.

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篇10

我讲的新常态国家创新体系,其实是两部分,第一部分,当前总的形势;另外讲一讲,对应这种新的形势要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创新体系。

从去年以来对于中国现在面临的经济态势,中国党政领导做了一个界定就是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个“新常态”有各种各样的文章,我看这些文章以后,大概可以把新常态的内容或者特征归结为两点:

第一,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降温,进入一个下行的通道,从高速增长的状态转向了中高速增长,这个趋势今后可能还要继续,可能还要进一步变成中速增长;

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

如果仔细观察这两个特征,可以发现这两个特征的进度是有很大差别的。

第一个特征已经是现实了,不管人的愿望如何,它都是不可逆转的。但是第二点,中国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发展,这是我们一种期望的目标,它并没有成为现实。

现在我们要努力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是要促进创新,要优化结构,总体来说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克服所谓“三期一叠加”所造成的各种矛盾。“三期叠加”就是第一个期增长速度的换挡期,速度下降;第二期叫做结构调整镇痛期,所谓结构调整跟讲发展方式转型是同一个意义;第三个期就叫做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前一段时期我们常常以为增速下降,是可以用宏观的经济政策,用刺激政策把它拉起来的。问题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或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不是一个新提出来的问题,而是1995年制定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还是一直没有得到实现。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比较好的体制。我认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优化改善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创新活动是越来越活跃,特别是近年来,技术发明像雨后春笋一般,特别是跟网络相关的,跟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各产业。技术创新确实是活跃起来了,但是回头来看,这些创造发明的产业化状态就很不理想。

我认为问题的症结是我们对于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沿袭着过去从苏联学的一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政府主导。政府来决定科学研究的闯关,在哪些方面闯关,有了技术发明以后,政府来指定产品的方向、技术路线,然后政府来组织人力、物力、资源来进行转化。这么一套办法就抑制了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就需要对这一套创新体系加以改造,要摆脱从苏联学来的这一套。一句话是要使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外一句话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两个基本的原则来指导我们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最近我看到一个报道,我不知道这个事情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说电动汽车的发展中间科技部有失误。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在于说是纯电动好还是混合动力好,根本正确就不能去指定哪一个好。政府怎么能够知道哪一个好呢?但是我们还是比较习惯这种做法,政府只能顺势而为,它最终主要的它是要建设一个好的环境,最重要的,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三中全会决议讲的很清楚,所谓更好就是不要像过去那样,政府什么事都管。我们现在实际上花了很多钱,但是效果不是那么好。

2008年开始,2009年对于发展电动汽车就制定了很多政策,支持的力度应该说不低的,但是效果不能说很好。国务院文件里面说到2012年可以达到年产50万辆,结果到了2012年只产了27000辆。这中间存在许多按照旧模式来支持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一些浪费,甚至抑制了很多企业,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的创造性。

第一个就是往往是指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

第二个问题,我们有很多产学研组织,用一个组织的方式来搞产学研的合作创新;这是在50年代开始就是这样做的。实际上产学研组织它各自有自己的追求,你必须用一套体制,能够符合它各自的追求形成合力,这样需要有很多的考虑。

第三个问题就是常常做竞争后的补贴;竞争后的补贴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十城千辆”,后来是25个城,主要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很快的达到最低的经济,因为用了一种补供方的办法,加上各地又有保护自己的企业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的结果达不到经济规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起来花了几百个亿,没有达到效果。

我们对于购买电动汽车转向补需方,就是消费者,这中间隔了一个市场,就是有一个竞争关系。我们在财政部的补贴上需要一个全面的改革。资金支持需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比如说最近关于半导体芯片的支持,扶持政策,我们力主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就是用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私募基金这样的做商业上的判断,然后去支持那些有竞争力有希望的企业,而每一个企业要承担全部的这些责任。这种办法比给予消费者补贴也许更加有效。

总体来说不是说政府什么事都不做,政府要做的事是提供公共品。

首先就是要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创新环境、经营环境,刚才已经说了,最重要的就是提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二,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系统和基础性的科研系统。创新体系里面往往把科学和技术搁一块,其实这两者的性质是很不同的。对于科学的奖励,应该是由社会来承担,包括政府。而对于技术的奖励,应该主要是由市场来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共用技术的开发,用所谓政府和民间伙伴关系,采用PPP的模式来提供开发共用技术,还有就是政府可以牵头组织产业联盟来开发新技术。政府需要进行补贴有两种情况是最需要政府提供补贴的,一种情况就是弥补正外部性,还有产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使它比较快速达到最低的经济作用。

建立长江港口锚地建设和维护制度 篇11

【关键词】 长江;港口;锚地;公用基础设施;船舶安全

0 引 言

锚地是港口的基础设施之一,与进出港航道、港池水域、港区陆域、码头等设施共同构成港口。港口锚地建设应纳入各港总体规划,锚地建设及其规模、能力必须适应和满足港口发展需要。公用锚地建设和维护属政府法定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以下简称《港口法》)第20条规定:“县级以上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用于港口公用的航道、防波堤、锚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但至今各级政府未能出台锚地建设和维护管理的办法或细则,长江港口锚地建设和维护工作仍处于滞后状态。

1 长江港口锚地建设和维护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

1.1 锚地设置审批程序不清,环节过多

1981年12月,原交通部长江航运管理局出台《港口锚地管理办法》,规定长江锚地设置由长江航政管理机关批准,船舶锚泊和作业由港口调度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该办法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不适应当前长江水运发展需求。1986年,长江航政管理局出台《长江干线锚地管理办法》,从船舶航行和停泊安全管理角度对长江干线锚地设置审批作出规定。1991年,原交通部《关于港辖区锚地应由港口管理部门统一申请设置的请示的批复》中明确,“根据《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在长江干线水域申请设置、调整锚地,必须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报长江港航监督局审批。”《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于2002年修订,修订后仅对停泊区和港外锚地设置审批作出规定,未对港口锚地设置审批作出规定。2004年,《港口法》实施,明确锚地建设属港口所在地政府职责。之后,长江港口实施政企分开,长江水监体制也实施改革。由于缺乏锚地建设管理规定,造成设置新锚地审批程序不清、审批环节繁杂:作为建设项目,需由发改委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审批;因涉及航道和船舶航行安全,需获得航道管理部门和海事部门批准;一些靠岸基地涉及长江防洪,需要获得长江水利委员会批复;因涉及港口水域,须符合港口总体规划要求,需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若涉及到两地交叉管理水域,还需同时获得两地相关部门批准。

1.2 锚地建设与维护管理工作系统性不强

《港口法》明确规定公用锚地建设维护属政府法定职责,但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未能出台公用锚地建设和维护管理办法或细则。长江港口锚地有其特殊性,缺乏锚地建设和维护管理制度使锚地建设和维护管理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如下:(1)后续维护管理工作滞后,造成锚泊能力逐步萎缩;(2)长期缺乏正常维护,造成锚地设施残缺不全,甚至生成安全隐患,使船舶锚泊安全性降低;(3)一些港口企业自建锚地时缺乏大局意识,未能从整体考虑充分利用水域资源。

1.3 锚地维护管理机制不健全

(1)长江港口锚地种类较多,主要有停泊、待闸、避风扎雾、候潮、危险品锚地和分节驳锚泊基地等,其中分节驳锚泊基地是在政企合一时期由港务局或者长江轮船总公司所建的,设有趸船,在港航分开后由港航企业各自经营并实施维护管理。改革开放后,长江对外开放港口由政府投资建设引航、联检等公用锚地并实施维护管理。锚地虽属港口公用基础设施,但目前其建设和维护管理主体既有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也有港航企业。由于缺乏维护管理制度及资金不到位等原因,港口锚地建成后很少得到正常的维护管理,许多锚地设施经过多年使用残缺不全,多处界标经长期风浪侵蚀毁损严重,甚至因遭航行船舶击打而灭失。

(2)洪水期长江河床会发生变化,洪水冲淤造成河床状况不清晰,已建锚地很少得到正常的测量、维护和清障,锚地锚泊能力因此逐渐减弱。随着长江航道维护水深不断提高,船舶数量快速增长和大型化发展对港口锚地要求越来越高。制度的缺失致使锚地维护管理工作严重滞后,难以适应长江航运发展需求。

例如,芜湖市港航管理局2006年发布的《芜湖港口章程》公布有东梁山锚泊基地、东梁山锚地、联检锚地、裕溪口上口锚地、朱家桥锚泊基地和荻港锚泊基地等6处锚地,合计面积189.7万m2,最大锚泊能力15.7万t。此外,还有以往经航政部门认定的箱子拐、二坝、曹姑洲等自然锚泊区。由于多年来缺乏维护管理以及长江河道演变和船舶定线制等因素影响,这些锚地中有的设施受损严重,有的缺少设施已不能使用,造成芜湖港锚泊区域萎缩,港口锚泊能力逐年降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推动港口生产发展。2008年,芜湖港吞吐量达万t,全年进出港船舶逾2万艘次(不包括过境船舶)。港口生产发展不仅要求现有锚地能安全作业,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适当新建、改建、扩建公用锚地。

1.4 港航企业自建锚地不足

长期以来,长江锚地安全由海事部门负责,锚地范围的调整由航道部门负责,锚地设施的管理维护由锚地建设单位负责。

(1)《港口法》实施前,长江各港根据自身规模和到港船舶数量,均设有1个或多个锚地,其中大部分锚地或锚泊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投入资金建设,港航企业共同管理。1984年港航分家后,长江轮船公司和港务局各管一部分锚地,港口公用锚地由政企合一的港务局管理。《港口法》规定,锚地属于港口公用基础设施,港口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公用锚地的建设维护主体。由于历史原因,当前长江各港的锚泊基地仍由港航企业实施管理维护。《港口法》实施后,由于缺乏锚地建设和维护管理制度,政府部门新建锚地少且建设速度慢,对已建锚地的日常维护管理也存在职责不清等问题。

(2)锚地是港口生产辅助性配套设施,其完好性和适用性直接影响港口生产效率。近年来,长江运输船舶趋于大型化,船舶数量快速增长,在政府未能及时建设(新建、改建或扩建)锚地或未能及时适当调整锚地结构的情况下,一些港航企业为满足自身需要,自行新建港口锚地并实施维护管理。《港口法》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港口,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建设港口锚地符合《港口法》规定。但企业建设和维护管理锚地往往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若要从全局着眼建设锚地,仍然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才能符合港口总体规划要求。

2 建设和维护锚地是长江港口发展的需要

(1)建设港口锚地是长江港口可持续发展和保持航道畅通的需要。作为港口基础设施,锚地建设是港口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港口总体规划获得全面实施的基础。

(2)作为基础性、辅助性配套设施,港口锚地是否完备直接关系到港口和船舶安全,同时也反映港口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影响港口综合通过能力。港口不仅要建设好锚地,更要维护和管理好锚地,保证锚地的正常使用。

(3)近年,长江危险品船舶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目前每个港口一般只设1处危险品锚地。如果危险品锚地锚泊条件不完善,不仅其自身安全存在隐患,还可能由于危险品船在港区其他水域或锚地锚泊而给港口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4)按照规定,长江对外开放港口须建有联检锚地。联检锚地是国际航线船舶到港后进行商检、卫检、动植物检疫和海关检查的锚地,通常由引航、检疫、海关和海事等部门共用,具有特殊性。联检锚地应充分保障港口国的严肃性,能切实保障各类联检工作顺利开展,对此类锚地应进行完善的维护管理,以保证使用。

3 建立长江港口锚地建设维护制度 刻不容缓

锚地建设并不简单,初建锚地需投入较多资金,进行扫床和水下地形测量作业,确定锚地区域范围,设置锚界浮标等标志和其他配套设施。长江水位变化不断,锚地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且锚地设备设施长期受风雨江水侵蚀,需要常年不断的检查和维护。每次长江洪水都给锚地底质和地形带来变化,需要对锚地进行定期测量和扫床、清障。因此建立锚地建设制度刻不容缓。

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对于港口锚地建设管理的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实施细则。近年来,长江沿岸仅有少数港口(如苏州港)专门出台锚地管理办法,但在锚地建设、维护方面的规定仍不够细化。由于从锚地设置审批到建设、维护和管理缺乏操作性强的规范细则和行业标准,因此具体运作时往往无章可循,效果不尽如人意。

2007年6月江苏省港口管理局发布《江苏省长江港口锚地使用管理规定(试行)》,2009年7月南京市政府印发《南京港长江公用锚地使用管理规定》,均明确锚地“定期养护”“管养分离”等原则,填补长江江苏段港口锚地使用管理制度空白,但上述2项规定仍未明确锚地建设审批等程序。

当前,水运企业和港口企业增设或改扩建锚地的要求日益强烈,加快锚地建设、加强锚地维护的呼声很高。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锚地建设维护制度,真正加强锚地建设和维护管理,才能提高港口锚泊能力,适应港口发展。

4 结 语

建立和技术 篇12

近年来, 宝鸡市在防范和化解经济发展中的财政风险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责任机制

宝鸡市结合自身的财政收入状况、还债能力, 分别按照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三大类型, 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 以降低财政风险。主要是与各商业银行会商, 对于地方融资平台中有效担保不实的贷款, 由银行对其计提专项拨备, 并追究失责行为;对原来已参与并安排授信额度的项目, 要求扩大项目现金流对贷款本息的覆盖面, 并尽可能采用多种抵押和担保措施, 提高安全系数;责成政府各工作部门会同金融机构严格实施考核, 对不符合投资方向的贷款, 予以提前收回。

针对政府性债务管理分散、偿债责任不清、债务规模增长较快的问题, 财政部门在彻底摸清政府性债务底数的基础上, 严格划清财政和举债单位的清偿责任, 实行谁借款谁还款, 谁担保谁承担连带责任, 形成“借、用、还”良性循环的债务管理机制;将债券转贷资金主要用于安排中央投资县区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难以

财政探索与研究

Exploration&Research of Finance

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 并且严格按照中省要求, 及时将债券资金纳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对政府负责偿还的公益性项目所举借的债务, 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逐年偿还。

二、完善偿债激励和考核机制

积极寻求债务化解的新途径, 对全市政府性债务进行分类梳理和认真研究, 按照“制止新债, 摸清底数, 明确责任, 分类处理, 逐年化解”的工作思路, 自2007年开始, 在对县乡政府债务清理核查、挤干水分、锁定数额的基础上, 运用激励机制引导调动县区政府增强化解债务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化解基层最关心、利益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乡镇政权、基层政法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等属于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的政府债务。

主要是实行“一奖、一补、一罚”的激励考核办法。“一奖”, 即以县区政府当年化解“两政一教”的债务数额为考核数, 对用于化解政府债务的资金符合既定条件的, 区分财力状况, 按一定比例予以奖励;“一补”, 即对以前债务控制较好和化解工作力度大, 成效显著但财力比较困难的县, 一次性给予补助;“一罚”, 即对在化解政府债务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隐瞒、骗取、套取上级奖励补助资金, 以及截留挪用奖补资金的县区, 一经查实, 即加倍扣回奖补资金。

三、健全债务治理结构

对待区域内各级政府包括村级债务, 按照摸清情况、分类核实, 区别对待、消还并举, 各级共担、逐年化解的思路, 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机制。

全面登记, 弄清各级各项债务的类别、数量、举债原因, 根据债务性质, 明确债务主体、分清举债责任, 市县两级政府均相应制订偿债计划、设立偿债专项资金, 实行多种方式偿债, 如财政支出、土地或其他资产抵债、资源开发权抵债、债转股、以债权抵债等。同时, 将还债减负、化解社会经济矛盾与经济增长同样当作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 杜绝“新官不理旧债”现象, 有效地防止债务和社会矛盾累积。

金融部门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 建立信息共享及跟踪机制, 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透明度, 实现对信贷资金随时监控, 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高对贷款人的共同约束和管理能力。

组建市投资集团公司, 下辖9个子公司, 由市财政每年在预算内给投资集团公司列支1亿元专项资金, 用于该公司承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债务的还本付息。市政府同时授权该公司对全市资源性项目进行控股或参股。此举一方面为城市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 一方面也构建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债务偿还长效机制。

摘要: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 却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 再加上地方承担的事权范围不断扩大, 使得地方政府向银行借款、向供货商赊账、拖欠工程款、或以各种形式变相。财政部门应建立债务消除和控制机制,完善偿债激励和发行公债, 形成了大量的直接隐性负债考核机制, 同时健全债务治理结构。

上一篇:样品加工测试下一篇:内外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