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秩序建立(共12篇)
新秩序建立 篇1
国际生产分工、国际贸易治理和国际金融治理体制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南北冲突问题产生的重要症结所在。南北双方在必须改革现行国际经济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取得了共识。
一、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南北冲突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一, 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分工依然存在。现在垂直型国际生产分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形式, 单一的传统分工开始转变为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 但是发达国家在这一体系中还是处在最高层, 发展中国家则处在最低层。
第二, 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治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此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小, 而且也有所降低。世界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不断发展和扩大,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而初级产品贸易虽也有所扩大, 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从总体上来看, 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在全球发达国家十大进出口国中, 服务贸易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严重依赖着发达国家。另外发展中国家仍深受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尽管为了提高出口的收入, 发展中国家努力提高原料加工的能力, 但还是遭到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的阻碍。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名目很多, 涉及到进口限制、海关手续、卫生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和特定的包装装潢条例等, 总数达1000多种。区域经济集团化, 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受挫。发达国家区域内贸易比重增大, 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第三, 不平等的国际金融治理体制。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财政拮据, 资金也严重短缺, 没有办法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积累起必要的资金。要发展经济仅仅从有限的出口中得到收入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吸引到外资和接受援助外,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国际金融市场借款。但是国际金融市场几乎完全操纵在发达国家及其金融集团手上, 它们企图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资金, 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向及进程, 并且获取巨额得利润和利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转移, 主要是通过私人直接投资、私人商业银行贷款及官方发展援助等几种主要的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发达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 以应对国内的通货膨胀, 官方发展援助在资金转移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才使得条件苛刻的私人商业性贷款的比重提高。私人商业性贷款由于偿还期短和利率很高, 极大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还本付息负担, 使它们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去了。发展中国家为了借新债来弥补国际收支的逆差, 被迫接受债权者的种种严苛条件, 甚至被迫要调整本国的财政经济政策。与此同时,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又处于无权、少权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金融治理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机构, 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资金的流向。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所占比重很小, 在按份额比例确定投票权大小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面,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银行里面, 发展中国家也处于类似的处境。
二、南北双方改革现行国际经济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共识
第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历史前提与共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南北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从现实主义原则出发, 发达国家渐渐认识到调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性。南北双方就在承认相互依存的历史前提以及必须改革现行国际经济秩序方面取得了共识, 并且有了一些具体的行动措施。
首先, 为共同阻止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 在国际金融治理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1985年秋, 美国提出了由其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起草的“美国关于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计划”。该计划强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世界银行 (WB) 为中心, 进行国际机构和民间银行协商融资;发达国家应积极购买发展中国家产品, 确保发展中国家资金流动, 发展中国家和负债国也应相应调整有关经济、金融政策, 扩大经济自由化程度。1987年底, 美国又提出以债券交换债务为主要内容的计划。1989年美国财政部长尼古拉斯·布雷迪提出了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的“布雷迪计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相应增加了发展援助基金, 等等。这些具体措施反映了发达国家在调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上有一定的愿望, 并做出了有限的变革。
其次, 在国际贸易治理领域内对维持初级产品价格和减少贸易壁垒作了一定的努力。1975年, 欧洲共同体 (EC) 9国与非洲、加勒比地区和亚太地区共46国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了有名的《洛美协定》。《协定》包括保护非、加、亚太地区初级产品价格, 欧共体对这些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等内容。至1989年, 洛美协定已签订了四个。1976年5月, 联合国第四届贸发会议通过了商品综合方案决议, 建立了国际存储共同基金, 用以改善初级产品市场, 承诺稳定商品价格和各国进出口贸易中某些商品的数量。
尽管南北双方在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上存在一定的共识, 但分歧更为明显。所以, 要从根本上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 将危害发达国家的战略利益, 而发展中国家则理所当然地希望建立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二, 发展中国家所主张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一是确保对本国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二是改革国际贸易治理制度。改革国际贸易条件, 提高并规定初级产品的合理价格, 建立共同基金, 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初级产品建立一定的国际储备, 以调整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达国家应扩大“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的实施范围, 取消不合理的贸易壁垒, 实行公平的技术转让。三是改革国际金融治理体制。国际金融机构增加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和信贷范围, 扩大这些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与投票权, 减少大国对它的操纵。四是增加发展援助和减轻债务负担。五是改革国际经济机构, 实现各国经济均衡发展。
第三, 发达国家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态度。美国力图保持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从整体上维持旧的经济秩序的意图并未改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上的分歧是相当严重的, 这大大阻碍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面对发达国家的强硬立场, 发展中国家开始务实地提出新的改革方针。1989年, “七十七国集团”主张南北问题全球谈判应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讨论紧迫问题, 第二阶段解决国际经济结构问题, 但这一方案并未得到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还得做艰辛的努力。
三、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所作的努力
第一, 争取和推动南北对话。南北对话从开始至今, 经历了一个复杂艰难的历程, 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1954年, 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著名的“万隆会议”, 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形成。1961年9月, 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初步涉及到反对旧秩序的问题。1964年3月, 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 拉开了南北谈判的序幕。发展中国家在这次会议上初步成立了“七十七国集团”。第二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1964年10月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 这次会议通过了《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 要求迅速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经济秩序, 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1974年, 联合国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了由“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及《行动纲领》文献, 1974年, 第29届联大又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亚洲和拉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和全球化导致的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程度的加深, 南北对话有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为1996年首届亚欧会议和1998年第二届亚欧会议的召开以及1999年欧拉会议的举行等。在区域经济联盟上, 表现为1993年的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1989年成立的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APEC) 。
第二, 实行南南合作, 建立区域经济联盟。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在集体自力更生基础上, 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 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国际合作。它与南北对话共同构成南北关系的主要内容。南南合作加强了南方国家作为一个集体的总体力量, 增进了团结, 开拓了市场,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也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 对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20世纪80年代, 由于南北对话陷入僵局, 南南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南南合作国际会议是新德里磋商。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 44个南方国家聚集一堂, 召开了南南会议。来自中国的代表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南南合作的五项原则, 强调南南合作应该朝着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加强集体自力更生的方向来努力, 并且按照平等互利、互相照顾的原则来进行, 加强团结和加强对发达国家的谈判地位,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到了20世纪90年代, 南南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和成果就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猛发展。
现在, 发展中国家大都参加了南南合作与区域经济集团化运动, 南方国家谋求集体自力更生的目标不会改变,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之下, 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联合获得了新的力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上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
第三, 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历次斗争。20世纪50-60年代, 发展中国家通过亚非会议, 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奠定了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力量基础。20世纪70年代, 发展中国家掀起了维护经济主权和本国资源, 反对霸权的斗争高潮, 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维护石油权益;其次是反对海洋霸权;再次是保护原料资源。
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困难和希望
第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困难。影响当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南北力量对比很悬殊。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由仍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 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才能越过重重困难从而取得胜利;二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分歧很大。发展中国家在日益分化;发展中国家内部民族、领土、宗教矛盾有加剧的趋势。
第二, 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希望。我们看到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南方国家发展的要素, 但是也并不能说明南方国家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道路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我们可以从国内环境、国际环境这两方面来看, 发展中国家都有突破困境的希望。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很迅速;二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客观上也要求并推进南北方面的合作。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仅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而且也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本、商品流通和金融等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扩大资本利润范围的本质, 但在客观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合作的历史机遇。南方国家在日益活跃的经济活动中, 能够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 并在由电子技术传递信息的地球村时代, 能通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实改变北方国家轻视无视南方国家的错误态度。政治多极化趋势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和平的国际环境, 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发展, 这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 广大发展中国家才能集中精力, 做出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 将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投入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祟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2].伍贻康.国家、区域化和全球化[J].太平洋学报, 2000 (4) .
[3].尹承武.从南北关系看联合国经社系统改革[D].北京大学, 1997.
[4].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5].宋则行, 樊亢.世界经济史 (中) [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新秩序建立 篇2
刘文婷
今天上午,听何凤彩老师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我感受颇深。做为一名年轻的老师,六年的教学经历,深知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讲座中,何老师温和的语言,亲身的经历,感染了我,也激励了我,讲座以“这个暑假你过的怎么样”为开场白,何老师出示了几个词语:盘点、充电、清理、杀毒、更新、升级,看到这几个词语有些疑惑,后经何老师一一阐述,我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暑假,我做了什么?我成长了吗?新的学期,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一个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下午在我们年级组讨论何老师的讲座时,老教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些经历,这些做法,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有看到,但是我们没有及时总结,没有反馈,听着讲座感觉这一幕幕似乎在昨天的课堂上发生过…我更加明白了,盘点、充电、清理…这几个词语的含义。听了一天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课堂的能力更能体现一个老师的素养。备好课就一定能上好课吗?我们精心准备好一节课,信心十足地去给孩子们上课,结果在意料中吗?我深有体会,各方面的因素可能就成了这节课成功的挡路石。在课堂教学中,秩序井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非常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组织课堂的能力首要是管理课堂秩序,同时也体现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
二、积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何老师提到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明白学生为谁而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在小学属于综合科,孩子们还没有明白它的重要性,因此不太重视。我每天要去三至四个班去上课,可能有时只顾着上课,忽视了和孩子们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新的学期我会关注这一点,多和孩子们交流,多鼓励、表扬他们,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给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每个人成功快乐的第一秘诀。作为老师,特别渴望自己的学生都可以成功,都拥有快乐。自信心怎么给呢?首先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健康的学习情绪。当孩子们有困难时,要敢于正视,有勇气面对;取得好成绩时,适时地表扬;犯错时,适度地给予评价。其次,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活动,找到他们的兴趣,通过小组活动,让他们找到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立良好融洽的课堂秩序 篇3
关键词:信任;表率;培养习惯;组长轮流制度
随着我们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演少了,学生的展示多了,可我们发现了一个新问题:课堂的秩序变得无序了,学生根本不注意聆听别人的发言,要么举着手等着老师叫,要么独自干自己的事,这种各行其是的局面令人担忧。现在是个别学生发言,大部分学生不听讲了,这能有实效性吗?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老师要信任和理解学生
有这样一件事,儿子中午放学回家说:“妈,语文老师今天让我写保证书,其实我真的没说话,是我后面的同学说话,她硬是说我说话了。”我也是老师,知道学生有时候不说实话,我就说:“肯定是你说话了,你上课就爱说话做小动作,每次发报告册老师都这样说,要想想自己哪里错了?不要怨别人。”儿子抢过话说:“妈妈,我是爱说话,可我今天就是没说话,老师只听见我们这个方向的同学在说话,就认定是我说了。老师每次让做题或者回答问题叫的都是那些‘红人,我们这些爱违反纪律的哪有机会呀?不让我们回答我们当然只有说话做小动作了。”
这件事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上课有些学生爱说话呢?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我们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没收到效果,是不是自己的方法还不够好?……我们一味地抱怨学生懒,抱怨学生上课不听话,抱怨学生基础差,似乎学生各个方面都差。其实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教育的方法。
要做到这些,首先就是我们为人师的要真心地信任理解爱护学生,要一碗水端平,要公正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学生在内心深处接纳了你,你批评他才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关心和提醒;你对他的表扬他才会认为是对自己的激励和肯定;你在课堂上就会得到尊重,那种各自为政甚至看老师“笑话”的场面才不会发生,可以说这是功在课前,利在课时。
二、老师要做好表率
学生发言时老师要面向学生,认真聆听,哪怕学生的发言再结巴再偏离话题,我们都要理解激励信任我们的学生,切记不要说诸如,“不好好预习,你看你扯到哪儿去了?”等一类打击性的评价,当然我们也不能课堂无是非,该指正还要指正,关键是看我们如何评价,这是一种艺术,需要修炼,许多教学高手就具备这种教学艺术,同样是善意的指正,有的老师就说得让人舒服,让人听着温暖。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老师在课堂上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一定会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建立和谐、有序、融洽的教学秩序
老师一不要老板着脸。二是要有适度地微笑。三要站在学生中间,走进学生,不要一节课就站在讲台上或电脑旁,高高在上,无形和学生树起了一道屏障。四要杜绝在课堂上大发雷霆,要平和地对待课堂上的不和谐因素,把一些问题留在课后来处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对那些不善于发言的学生我们要多鼓励,多给他们机会;对那些思维活跃的暗示他们要把机会留给别人;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课堂上不批评,要留足面子,课后要找其谈话,进行耐心教育,寻找突破口使他们对自己树立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老师要在课堂上传递这样一种暗示:认真聆听既是获取信息,甄别是非的过程,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事关个人修养的大事。
一次在检查练习时,笔者发现一个平时从不主动发言的男孩,在每一课后都贴有一张小彩纸,上面记录着老师的板书,甚至连师生都认为精彩的发言都记录着,还写着发言人的名字。我立即在班上表扬了这种认真细致的做法,并希望这位同学今后在课堂上也有精彩的发言。后来他真的举手发言了,我再次表扬了他,课后找他谈话:“你的发言记下了吗?”他摇头说没有,因为自己的发言不够精彩,我对他说能认真和积极发言本身就是精彩。就这样,这个男孩爱上了语文。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我们一个低头的发现,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激励的表扬,一次关爱的谈话,就改变了一个男孩,我们为何不俯下身,走进学生,给学生一个建议、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呢?须知建议、微笑、表扬,都是最容易做到的,可都是教育,这就是卢梭所说的最好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四、建立小组长轮流制度
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除了老师的引导组织外,学生自治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学习小组要安排组长,负责本组的自学和交流等工作,对组长要进行培养、扶持,使他们很好地协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小组长要实行轮流制,要让人人都有参与组织的机会,这样也避免了组长在小组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只是坐在树下等枣吃,学习好像和自己没关系的情况发生,其次作为组长,也能在纪律方面约束自己,积极投身到学习中。
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秩序,既不要让学生上课感到压抑,也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为所欲为,想干啥就干啥,想说啥就说啥,最起码你想说的应该是与课堂有关的,是自己思考的产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胡说乱说。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2版.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7.
[2]罗秉相.好学生的必备素养.2版.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03.
[3]周泉,丁贵兴.课程标准导读与教学实施.1版.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6.
新秩序建立 篇4
关键词:新时期,市场经济秩序,建立
市场经济秩序就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为保证经济系统顺畅运行而由政府制定的或市场自发形成的共同约定, 是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其重要特征就是要求交易双方地位、人格上的平等, 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存在一些问题,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表现
1. 市场主体比较混乱。
市场主体是市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主要对象之一。目前, 总体而言我国的市场主体比较混乱, 存在越位现象, 无证经营案件比较多, 占案件数的30%以上。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仿冒知名商品的包装, 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现象也较多, 市场主体广告信誉度低。同时, 在企业的设立、变更、歇业、兼并、转让等环节上受行政干预较多, 各类市场主体的登记程序、登记事项及权利义务等方面的规定不一致。此外, 种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屡禁不止, 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导致行为主体形不成自约机制, 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
2. 市场客体混乱。
目前, 总体来说居民的购买力水平还比较低下, 不法分子认为有机可乘, 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是在暴利驱使下的一种违法犯罪活动, 劣质产品冲击了市场, 影响了消费, 导致消费者投诉较多。
3. 竞争秩序遭到破坏。
目前存在信息不完全、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物品低效率等问题, 加之政府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行政性和功利性, 最终导致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
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几点措施
1. 法律层面。
我国已有的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规章种类很多, 涵盖的内容也很丰富, 但却始终没有统一的专门的市场基本立法,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在没有完善的专门法律的情况下, 市场经济秩序受到影响、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也在所难免。因此, 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 应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市场法律制度, 这是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从法律层面保证市场经济秩序不受影响, 进而才能不断理顺和完善市场经济关系,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和违法经营行为, 处罚力度一定要加大,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才能让造假者不敢再为。第三, 加强执法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技能, 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这是遏制制假售假行为的重要条件。第四,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提高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 也要丰富社会举报方式,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使监管对象懂得守法、诚信经营是自己的义务, 也使消费者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政府层面。
政府是保证市场经济秩序良好、稳定的重要主体, 也是解决市场经济秩序各种问题的关键。因此, 要深化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第一, 政府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 严把市场准入关, 做到严格登记管理权限。第二, 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可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 一旦发现违规违法行为, 要及时予以处理, 以确保市场主体的行为合法性。第三, 地方政府要撤销地方保护的藩篱, 真正站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高度, 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为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3. 企业层面。
一方面, 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完善企业产权制度, 这影响着收入分配、资源分配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 可将资源配置的效率做到最大化, 同时对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提高行业整体诚信意识, 形成行业自律机制, 建立准确可靠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 向社会开放, 便于社会查询, 尽可能地避免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发生。
4. 道德层面。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引起社会的普遍心理失衡, 由此产生了很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因此,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我们要看到道德因素对其的重要影响, 必须重视道德、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的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应在全社会中树立起市场机制运行所需要的契约、守信、守法等观念, 要在全社会普及信用知识, 增强信用意识, 大力宣传社会正面典型, 动员更多群众参与治理、整顿,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精神信仰和道德标准, 最终用道德的力量促进我国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与保持。另一方面, 打破与剔除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旧文化, 发扬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守信的新文化, 并通过多种方式对积极的思想与文化意识进行宣传, 使新文化的意识形态植根于广大市场主体的心中, 从而为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总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 要实施多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方法, 建立和维护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杨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师, 2013 (9) .
[2]温再兴.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J].施工企业管理, 2013 (4) .
新秩序建立 篇5
市场公平探析--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伦理基点
公平首先是一种社会规范,一种侧重调解人们交往关系的行为准则.市场公平是指市场基本制度安排和秩序的公正合理.由于人与人存在着天生的不平等,或者是天生的机会不平等,所以说,仅仅凭借市场经济制度或经济机制本身,并不能确保整个社会制度的`公平安排.社会基本制度的公平还必须诉诸于其他非市场化的社会政策或是文化道德的调节方式来实现,公平先于效率,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作 者:李嘉庆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0(6)分类号:B82-02关键词:公平市场公平效率
海洋大发现与国际秩序的建立 篇6
西班牙与葡萄牙对海外世界的初步开拓
在欧洲,最先有组织地开展大航海的国家是葡萄牙。1415年,葡萄牙从北非摩尔人手中夺取休达(在今摩洛哥北部直布罗陀海峡南岸,17世纪后一直为西班牙所占),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揭开了大航海的序幕。为垄断航线,葡萄牙禁止任何国家的任何船只在西非海岸航行。1455年,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地位的特权令,葡萄牙取得了对海洋的独断权。此时,随着葡萄牙海洋航线沿西非海岸向南延伸,葡萄牙的殖民势力范围也不断拓展。1487年迪亚士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8年,达·伽马沿迪亚士开辟的航道打通了到达印度的航路。1500年佩德罗发现南美洲的巴西,即宣布为葡萄牙所有。1509年,葡萄牙舰队击败印度、阿拉伯和土耳其的联合舰队,取得了印度洋的制海权。接着,葡萄牙继续向东方扩张殖民势力,控制马六甲海峡、窃据中国澳门、势力直达日本,从而建立了一个从直布罗陀经好望角直到远东的庞大殖民基地网,建立了对这些海域的海洋霸权。
葡萄牙大航海的成功激起了西班牙的航海欲望。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越大西洋到达美洲,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据点。此后,西班牙的殖民势力在西半球迅速扩展。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开辟了从西班牙越大西洋绕南美南端海峡进入太平洋,再经马六甲海峡越印度洋经大西洋返回欧洲的环球航线。到16世纪中叶,北美的大片地区、中美以及除巴西外的整个南美都划入了西班牙:帝国的版图。西班牙成为与葡萄牙并立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的扩张直接挑战了葡萄牙的海洋霸权,两国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在教皇多次干预下,两国多次签约划分势力范围,从而形成了西葡并立的海洋秩序,西班牙占有中南美洲大部地区,葡萄牙则控制了包括非洲、亚洲和南美巴西在内的广大地区。1580年,西班牙吞并葡萄牙及其广大殖民地,成为海洋霸主和殖民大帝国。海洋争霸与英国海洋霸权的确立
西班牙对海洋的垄断,阻碍了欧洲其他新兴海洋国家加入争霸世界的历史进程。他们试图摧毁西班牙的海洋霸权,打破既有的海洋秩序。1588年,英国舰队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动摇了西班牙海洋霸主的地位。1609年,西属尼德兰独立成为荷兰,西班牙的海洋霸权遭到进一步打击。1618~164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的海洋霸权被摧毁。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航海自由的原则,形成了一个基于主权原则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际秩序。
在摧毁西班牙海洋霸权的过程中,荷兰成长为“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海上力量迅速发展,到17世纪中期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和继西班牙之后又一个海上霸主。但是,荷兰的海洋霸权是不稳固的。和荷兰一样,英法俄也是第二阶段大航海的重要国家,特别是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对荷兰的海上地位构成了现实挑战。1652~1674年,英荷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海上霸权争夺战。在英法两国的打击下,荷兰丧失了贸易优势和海上垄断地位。
进入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力量最强的国家,法国成为欧泓H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为了问鼎海洋霸权,法国向英国进行了挑战。英法两国展开了贯穿于整个18世纪的长期争霸战争。通过在欧洲、北美和印度的一系列战争,法国的海上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法展开新一轮海洋争夺战。1805年,双方在特拉法加展开了19世纪初规模最大的海战。最终,英国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了欧洲长达250多年的海洋争霸史,促进了国际新秩序的确立。1814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近代国际关系史上规模空前的国际会议,基本上恢复了被拿破仑战争破坏了的欧洲秩序,从而形成了新的欧洲统治秩序。英国成为新秩序的“平衡手”,确立了自由贸易政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崩溃
拿破仑战争后,俄国成为欧洲大陆的宪兵,积极走向海洋,导致与英国矛盾的激化。但是,随着德国的崛起及其对海洋霸权的欲望、日本海上力量的崛起及其对俄国的牵制,英俄矛盾有所缓和。由于世界被瓜分完毕,德国企图大力发展海上力量,挑战英国的霸权,武力夺取“日光下的地盘”。1914年,以英德为主要对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6年,两国在日德兰展开—战中最大的海战,双方损失惨重。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给欧陆强权以沉重的打击。1918年一战结束,次年巴黎和会开幕。为了维护海洋霸权,英国联合法国等对抗美国。和会成立了国际联盟,剥夺了战败国德国的海上权利。美国没有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海洋霸主与新兴海洋强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在战争中海上力量迅速增强的美国,要取得与英国平等的地位,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成为西太平洋海洋强国的日本,想获得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于是1921年华盛顿会议开幕,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地位,并联合英国迫使日本做出让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确立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新秩序是不稳固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对该秩序非常不满,形成“修约派”,他们先后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海军军备的条款,拒绝签署《伦敦海军条约》,力图武力打破既有秩序。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与日本、意大利形成法西斯同盟,而当时的苏联被排除在该秩序之外,迟滞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大战从亚欧大陆扩展到太平洋区域。1942年,反法西斯国家联盟形成,与法西斯集团展开殊死决战。战争以德国和日本战败告终,英国和法国力量披削弱。英国世界海洋霸主的权杖被悄悄地转移到美国手中,美国成为最强大的海洋国家。在战争的进程中,美英苏中等国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海权大国美国主宰了会议的进程,建立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组织,从而形成了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新的国际秩序。
超级大国的海洋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迅速由盟友变成了敌人。随着冷战的展开,苏联着手恢复和发展在大战中被大大削弱的海上力量。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在美国强大的海上力量面前,苏联被迫退却。此后,苏联大力发展海上力量,不仅北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力量大大增强,而且在印度洋也建立了分舰队。随着海上力量的恢复,海上争霸成为美苏争霸的重要内容之一。勃列日涅夫执掌苏联党政大权后,苏联利用与美国关系暂时缓和之机,在第三世界大肆扩张。197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对波斯湾形成直接威胁。1981年,苏联一支巡洋舰特遣队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出发,到达了美国俄勒冈海岸附近,返回时还经过了夏威夷群岛。这标志着美国独霸海洋的时代已经结束。同时,第三世界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在海洋领域,联合国召开了三次海洋法会议,海洋制度日益规范和健全。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超级大国的海洋争夺产生了重大的制约。国际秩序正在走向多中心化。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瓦解。美国凭借自己惟一超级大国和最强海权大国的优势,力图建立所谓“美国治下的和平”和美利坚新帝国。美国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全球各大海域,不仅在海湾、南斯拉夫、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海洋权益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新秩序建立 篇7
论坛由深圳市安防行业协会支持, CPS中安网主办, 深圳波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赞助;波粒科技是国内数字高清视频监控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其数字高清摄像机产量目前位居国内前列。
本届论坛以推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技术应用普及为主题, 多名安防业内知名专家围绕高清监控技术、工程应用、细分市场以及中国安防企业在全球数字高清监控格局中的角色等热门话题展开论述、交流。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胡传平带来了“高清摄像机与物联网”的演讲;全球著名半导体芯片供应商APTINA公司副总裁克里夫先生做了高清摄像机感光芯片技术特点及全球市场发展前景的演讲;波粒科技总经理毛忠彪发表了以“中国企业在全球数字高清监控普及的推动力”为题的演讲;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凯立信和美国德州仪器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也就百万高清的有关技术问题做了深入剖析。
随后, 与会领导、专家, 各地方安防协会负责人, 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浙等地四十多家优秀高清监控设备生产厂家, 本着“平等竞争, 合作共赢”的理念, 共同签署了“数字高清视频监控北京宣言”, 一致向业界发出了建立数字高清视频监控市场新秩序、推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产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业内专家认为, “北京宣言”的签署对规范高清市场秩序, 促进高清技术进步、推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普及具有深远意义。
目前, “高清”已成为整个安防行业炙手可热的关键词, 高清监控技术每前进一步, 高清企业每推出一款新品, 都能轻易点燃市场热情, 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高清化作为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迎合市场及用户需求, 逐渐成为经济效益显著的安防产业增长新动力。本次论坛的召开, 必将为我国数字高清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秩序建立 篇8
继续组织开展年度及特殊时期安保反恐三级责任体系签状工作, 要结合单位实际, 将安保防恐举措落实情况、隐患查改情况、“三防”建设情况等进行细化, 纳入签状内容, 明确公司、所属单位、基层单位的安保防恐责任, 确保三级责任体系真正发挥作用。要加大签状工作情况的检查力度, 对照责任状内容, 重点检查日常工作中的履职情况, 督导各级组织和领导严格按照责任体系要求, 落实好安保防恐各项举措。
2 突出群防群治网络作用发挥
要继续健全基层治保组织, 理顺业务流程, 真正将基层治保会纳入到二级单位月度治安例会及警企联动行动中, 使内保组织的战斗堡垒建立在基层, 作用发挥在前沿, 从而建立起内保力量为主、其他安保力量为辅、全员参与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督促一线员工履行治安防范工作职责的行为逐步成为岗位自觉行为。
3 持续抓好输油气管道安全保护工作
按照企业保卫部门管道保护职能要求, 持续抓好输油气管道占压预防和巡护两项工作。一是抓好管道占压防范。要严格落实管道占压苗头处置程序, 协调安全、土地等相关职能部门, 加强沟通与研判, 强力整治苗头性问题, 形成拳头力量, 重点在反应迅速和先期处置力度上下功夫, 遏制苗头性问题发展, 坚决杜绝新发占压产生。二是抓好管道巡护工作。要深入挖掘单位内部人力资源潜力, 努力充实和壮大巡护队伍, 加大输油气管道的巡控防范力度。要结合实践, 分析总结单位间互巡工作机制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事项, 挖掘互利协作的深层次潜力, 积极开展尝试与探索, 拓展工作内涵, 增强工作实效。特殊重要时期, 要加强与辖区公安机关的沟通, 适时开展持枪械联合巡控、亮警灯震慑行动, 全力筑牢安保防恐第一道防线。
4 持续抓好涉油气犯罪防范与整治工作
要按照特殊时期工作要求, 研究制定整治措施, 主动联合公安机关开展设卡、蹲堵行动, 集中力量打击偷油、盗气等涉油气违法犯罪活动。要针对省市交界带、单位结合部或交叉区域, 不断创新区域联防和单位协防的工作模式, 开展多单位协作、多部门参与的联合会战行动, 保持生产治安秩序持续稳定。
5 持续抓好阻工问题的治理与解决
要关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激发点, 提前做好分析研判工作。要抓好苗头性问题的排查, 联合相关部门, 联合做好群众情绪疏通与矛盾化解工作, 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要整合单位内部工作力量, 将生产、土地、安全、法律等部门融合在一起, 形成拳头力量, 集中各部门的职能优势, 攻克难点问题。要拓宽阻工治理工作思路, 针对典型的非法阻工, 收集整治资料证据, 借助公安机关执法和地方政府行政力量, 严惩非法阻工者, 必要时诉诸法律, 严惩非法阻工者, 形成震慑效应。要充分利用好既有的油地警联合应急组织工作优势, 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 妥善处理阻工事件, 防止简单问题复杂化, 苗头问题扩大化, 保障公司各项生产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6 逐级落实安保防恐责任
依据上述有关规定, 按照季度、月度例行检查工作要求, 严格履行管理责任, 督导基层单位自觉践行重要目标安保职责, 逐级落实管控责任。同时, 还要全面组织实施领导挂点承包制度, 按照“天津市防范恐怖袭击重点目标和一级重要部位单位领导挂点承包, 二级重要部位部门领导挂点承包, 三级重要部位基层单位领导挂点承包”的原则, 制定实施挂点承包方案, 使重要目标全部纳入各级领导挂点承包范畴。在此基础上, 还要重点强化重要岗位员工“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实, 要将安保防恐责任纳入到员工岗位职责当中, 通过抽查、突查等方式, 对重要部位岗位员工履行安保防恐责任情况进行检查, 督导全员参与到重要目标安保防恐工作中来。
7 全面落实安保防恐措施
要按照档案规范建设工作要求, 依据重要部位分级管理标准, 本着“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不断完善基础档案, 夯实日常管理工作基础, 使各项防控举措真正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要继续落实门卫双人值守、领导值 (带) 班、平安志愿者参与巡控、特殊时期保卫干部入驻值守、岗位员工以及外来施工队伍政审等规章制度和安保防恐举措, 进一步提升重要目标安保防恐各主要工作环节的管控能力, 确保重要目标安全稳定运行。
8 有效落实应急工作要求
要完善应急队伍编制, 强化队伍管理, 建立一支人员精干、业务娴熟、反应快速的基层应急保障队伍。要与地方政府进行有效对接, 确保遇有紧急突发事件时, 企地应急力量的优势结合。要按照要求, 配齐、配全应急物资, 并做好管理维护。要配置必要的安保防护装备, 定期组织开展使用实战训练, 增强广大员工自保能力。要经常性地开展无预警、无脚本的治安、恐怖袭击突发事件应急实战演练, 确保重要部位岗位员工, 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时, 能够有效应对。
9 组织开展业务培训
组织开展公司优秀经警队员培训班, 重点围绕体能训练、安保防恐业务知识、擒拿格斗技巧等几个方面, 帮促经警队员不断提升实战能力。要督导各单位围绕实际, 围绕经警队员、重要岗位员工和一般岗位员工, 组织开展有针对性、不同层面、重点突出的各级安保防恐培训, 扩大法制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进一步提升职工的安保防恐责任和自觉遵法守法意识。
参考文献
[1]邓武君.稳定石油产区治安保障油田生产建设[J].现代企业, 2011, (3) :48-49.
新秩序建立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诚信,探讨
1 中小企业商业伦理缺失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的30年, 随着计划经济的打破, 大量私营企业迅速地发展起来。截止2009年底, 中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400万家 (香港、台湾不包括在内) , 个体工商户口4242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 其中95%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 出口创汇占68.3%, 上缴税收占48.2%, 占社会销售额58.9%, 解决了75%城镇就业机会。同时,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反应快速、机制灵活的优势, 在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66%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 74%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 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流通的同时, 也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 那就是屡禁不止的假货, 从假烟、假酒、假鞋, 乃至日常生活使用的卫生纸、香皂都有冒牌货, 买到假的东西小则让人用得很闹心, 严重的使用后会导致损伤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于是大家买东西都认大厂生产的商品, 要去大超市买东西, 觉得社区的小超市不可靠, 买什么都要提防买到假货。企业的商业诚信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商业诚信降到了冰点。商业伦理问题已经触及到了我们的道德底线[1]。
市场经济中, 企业发展目的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但企业在追求利润和回报的同时, 更应意识到自己同样是社会的细胞, 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是企业的生长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源, 企业依赖社会, 同样要回报社会, 理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但近几年来, 不唯三聚氰胺事件, 食品安全成为影响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诸如苏丹红、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福寿螺、红心鸭蛋、多宝鱼等问题层出不穷, 而且也不单是食品行业出了问题, 这些都折射出对企业商业道德的担忧。制造问题的这些企业没有起码的道德良知约束, 只追求经济利益, 不讲社会责任而见利忘义, 不顾产品质量和老百姓的健康。这些问题都是企业道德沦丧的体现。难道真的是“吃不死人、用不死人”就是我们企业制造产品的最高标准吗?“三聚氰胺”这一原本陌生的化学名词如魔魇般引发了奶制品生产企业灭顶反应。这一有机化合物在损害我们生命、重创某些企业品牌的同时, 也深刻提醒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肌体内急需道德“造血”。
2 中小企业商业诚信缺失的根源
2.1 从文化根源来探讨中小企业诚信缺失的根源[6]
2.1.1 商业信用的标准
欧美等西方社会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都是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上, 包括信用的基础也是与基督教有关。在欧洲, 朋友是朋友, 商业是商业。朋友信用, 商业信用, 陌生人的信用都是一样的地位。但是在中国, 先做朋友, 后做生意, 朋友信用比公司信用更有效, 公司信用又比陌生人信用好, 就是因为中国人远近亲疏的传统文化。凡事讲人情, 因此营造了中国千年的酒文化, 很多企业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促成的, 靠送礼和拉关系做成的, 而不是靠商业规律和产品的物美价廉。
2.1.2 企业家的素质
欧洲文化中企业领导人由于有基督教作为人生追求的终级信仰, 才能把企业带到更高的境界, 才能让世界级的企业持续发展。把做企业作为一种社会使命, 当企业做大时, 往往会想着如何回报社会。把财富用于公益事业。具有这样胸怀的企业往往就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中国的企业家没有信仰, 尤其是民营企业处于一个没有文化真空和缺乏崇拜对象的发展阶段, 也没有可以依托的地方, 当企业做起来以后就容易自我膨胀, 对于企业的发展, 往往难以顺应客观规律, 而是走到极端。一旦挫折, 也容易压力过大, 一切全靠自己, 没有依托和放下的地方, 容易精神压抑, 时间久了往往就容易疲倦孤独, 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命周期延续, 短期行为的存在往往又会造成企业杀鸡取卵。
2.1.3 法制和道德的补充关系
在欧美信仰为法律制度的尊严提供了保证, 使得法制法规的执行成本大大减少的同时, 还维持了全民较高的道德水平, 道德和法律法规相互补充, 使得社会平稳和谐。但是中国因为缺乏自我约束和敬畏之心, 也就没有对于法制规则的尊重, 意识淡薄。法制的无力和道德的混乱, 使得社会秩序管理难度很大, 在执法中资源效率不高。凡事讲关系和亲疏, 在单位讲派系, 法制建设不是很健全, 徇私枉法影响着司法的公正性, 当看到媒体报道某一高管或企业高管腐败落马被“双规”, 人们潜意识里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的后台不硬, 这是国情的悲哀。
2.2 从制度层面来理解商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2.2.1 商业社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企业商业流通中一方面是通过市场获得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又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社会价值,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利他”是为了更好地曲线“利己”。但这种意识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2.2 政府监管和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商业缺乏诚信的重要原因
体制的不完善加上商业社会价值的观念不到位, 使得商业在我们的社会中缺乏应有的独立生存发展的地位和空间, 其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各级管理部门。这为权力寻租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有了权力作为保护伞, 有些不法商人就敢大肆欺诈消费者, 进行各种不诚信的交易。比较常见的就是以减少必要成本来增加自己的利润。而一般这样做是有道德和法律风险的, 但由于社会道德监督能力的失效和权力的保护, 使得这种风险大大降低,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商业诚信危机[2]。
2.2.3 教育的缺位是导致商业诚信缺乏的直接原因
传统教育在方式上不适应现代商业的发展。传统教育比较重视规范的应试教育, 缺乏以培养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更缺乏现代商业经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这使得一部分即使受过比较高的教育的人进入市场后, 也不可能按照书本上规范化的手段进行市场操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有时也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参与竞争, 也加剧了商业领域的诚信危机。
2.3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商业道德缺失的根源
2.3.1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制造工艺能力低下
中小企业实力不强, 资金有限, 造成了引进的人才素质相对较低, 造成了管理水平低下, 管理流程难以固化。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生产设备通常都很简陋, 并且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 同时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占有率是不能确定的, 造成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普遍都不是很乐观, 中小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2.3.2 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饮鸩止渴是无奈的选择
首先是中小企业自身实力太弱, 而市场的竞争又很强, 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其实就是政府的分支, 有先天的占有垄断资源的优势, 拥有很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中小企业却境遇相反, 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政府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从来都是保大放小, 一旦遇到经济不景气, 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中小企业。同时中小企业大多从事完全竞争行业,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有时为了生存下去, 能赚一笔是一笔, 短期行为在所难免, 越过道德底线有时也是形势所逼。
3 商业伦理道德秩序建立的解决之道的讨论
我国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同仁堂, 经年不衰, 与其长期秉持“炮制虽烦, 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 必不敢减物力”的理念有很大关系, 都佐证了“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这一道理。义利合一的道理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不是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善心才让我们有了心仪的晚餐, 他们考虑的都是他们自身的利益。我们必须明白, 不是他们的人道主义, 而是他们的自利, 让我们有了心仪的晚餐。”这里的“自身的利益”、“自利”, 指的是通过诚实和辛勤的劳动, 满足客户的需求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就是开明的自利。这种“自利”的最好阐述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双赢的概念[4]。
但是商业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还需要法律约束、制度规范、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多管齐下。涉及开展专项整治、打击商业欺诈、保护知识产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等方面[7]。
3.1 加强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执行力度
目前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政府的法制建设, 乃至政府的监管力度明显滞后, 存在很多漏洞, 经常让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和打擦边球。今后新的经济条件下, 政府法制建设和监管能力的提高, 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3]
3.2 开展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商会、协会推动企业的信用实践是当前推动信用建设的有效途径, 同时包括银行系统、政府监管系统等方面都应该建立黑名单制度, 对缺乏诚信的个人和机构除了承担经济惩罚和刑事民事责任外, 还应排斥在行业外, 而目前的情况是即使被政府监管部门公示过的不合格产品, 过一段时间, 同样的商品又在市面上流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建立商业诚信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让商业不诚信的企业付出足够大的代价, 从而推动良好秩序的建立。
3.3 开展诚信教育和宣传
讲诚信和讲伦理道德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当代民族虚无主义泛滥的社会背景下的当务之急, 除了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同时在社会也要积极地对商业诚信进行宣传, 使之成为一种社会的主旋律。
3.4 社会监督和公众舆论的作用的放大
目前对商业质量的社会监督主要是工商部门的315热线, 曾经出现了一个打假英雄王海, 但明显不够。首先是手续繁琐, 很多人觉得麻烦后就能忍就忍了。但社会监督和公众舆论的作用是无限大的, 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有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消费者的作用得到充分地体现, 并且在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同时, 保证整个社会商业道德体系健康和良好的秩序。
商业诚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及每一个有良知公民的共同努力。作为未来的创业者和企业工作者, 请守住你的道德底线, 做一个有良知的企业人和社会人。社会呼唤诚信, 只有遵守企业道德的企业和企业家在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大浪淘沙、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http://www.baby169.net/space.php?uid=26021&do=blog&id=60280.
[2]孙红红等.商业诚信与法制环境[J].技术职业, 2006, (6) .
[3]蒋亮智等.略谈法制建设与商业诚信建设的关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5, (6) .
[4]周立功.信价更高——商业诚信价值论[J].上海企业, 2003, (4) .
[5] (美) 多娜.肯尼迪-格兰斯著, 曾嵘, 姜君懿译.企业诚信管理工具与案例[M].
[6]郭红, 吴晓林.浅议我国商业诚信文化建设[J].商场现代化, 2007, (10) .
[7]汪振和.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初探[J].江苏商论, 2007, (8) .
新秩序建立 篇10
关键词:虚拟社会,互联网社会管理,网络秩序,网络安全,网络社会
1、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早前, 人们通过点对点的电话呼叫或者专用线路来实现电子化的信息传输, 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交流非常不便。
互联网在美国诞生的原始用途是军事指挥, 保证生存和通畅是第一位的, 也就是不论哪个节点被摧毁, 都能多个节点之间通过互相连通的网络, 绕开故障点, 保障信息通畅, 确保一个打不烂的信息通讯网。最早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 开始将互联网用于民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 人们从简单的互联互通、收发邮件, 逐步开始在这个通信空间有了自己固定的地址、网址、网页, 有了自己的、企业的网站、论坛, 互联网慢慢成了人们相互信息交流、展示的空间、平台。近10多年来, 随着支付手段的突破, 迈出了网络金融和实体金融互通的一步, 完全实现了线上线下人类活动的紧密连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 而在十年前, 这个数字还不到今天的十分之一。互联网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并且已经形成社会化形态。然而, 网络虚拟社会必然衍生出各种社会化问题, 同时由于互联网络的开放、分散、传播速度快等固有特性, 使得网络虚拟社会里发生问题具有数量多、增长快、多元化、影响大、隐蔽性强、变化快等特点。
2、互联网管理现状
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 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 我国政府确立的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不可否认, 互联网目前存在很多问题, 如黑客攻击破坏、个人隐私泄密、色情淫秽信息传播、网络病毒泛滥、网络谣言随处可见、网络金融犯罪也屡见不鲜、网络拥堵时有发生, 恐怖犯罪信息也通过网络悄悄交流传播等等。这些问题, 很多已经存在多年, 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 也没有能很好的防止类似情况出现。
目前网络流行一种“闪客”活动, 即人们通过互联网相约, 集中在某时某地出现, 表达某种愿望或情绪, 然后快速离去。这种行为对于公共环境秩序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一旦人数失控、突发灾害等情况出现, 会让政府管理部门猝不及防, 容易造成重大社会损失。如果被恐怖分子利用、或者是被别有用心的谣言煽动, 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整个过程政府管理部门很难预知。在国外, 也对类似情况束手无策。不论是2005年的巴黎骚乱和2011年的伦敦暴乱, 都有互联网的“功劳”, 当地政府在情急之下也只有通过断网来紧急控制事态的发展。
不难看到, 互联网这个“虚拟社会”成了一个“江湖”, 在这个江湖上谁想做什么, 只要有胆量就能做什么, 造谣者可以信口胡说, 黑客可以肆意攻击, 谁有攻击技术, 甚至简单掌握一些攻击软件的用法, 就能成为“黑老大”、“牛仔”, 十几岁的中专生也能横行“江湖”。政府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缺少有效的执法手段和着力点, 违法成本很低, 被动挨打的就是那些守法、自律的“良民”。这是一个没有政府基层组织, 没有公共秩序体系的“社会”, “有钱人”可以请保安“防火墙”、安门禁“入侵检测”、请私人医生“病毒防火墙”, 苦了老百姓了。
假如有点热闹的事情, 大家也一拥而上, 结果“拥堵”了, 谁也不让, 也不知道怎么让, 都堵在那里。从2008年奥运售票系统崩溃、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的春运售票系统访问困难, 都不是简单的网络治安问题。我们不能说是好人造成拥堵还是坏人造成拥堵, 即便启动实名制售票, 拥堵现象照样存在。
3、互联网问题深度分析
造成互联网诸多问题的原因很多, 本文从历史角度、发展角度、社会角度提出以下几个关于网络“人祸”观点:
3.1 言必谈安全
互联网诞生之初, 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之间的直接通信需求, 当时网络安全的定义就是为了数据的“三性”, 即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其后不久, 就产生了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系统等, 几十年来观念顺其自然、代代相传, 几乎所有技术、管理部门都习惯于互联网的问题都是安全问题、只有安全问题。中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这个唯一行业标准机构, 内部七个专业组, 没有一个不提安全。离开安全这个词, 几乎在业内没有生存空间。就这些“安全”产品, 在技术理念、工作模式上几乎没有发展、变革, 少量的变化仅仅区别在功能组合、容量、速度等量的变化, 没有质的进步。
3.2 局限于单纯的传播功能
在互联网应用之初主要用于信息交流, 后来广泛应用在信息发布、信息传播, 网站、网页是互联网应用的主要形式。因此, 很多人还是习惯于它的老角色, 遇到问题, 就从信息传播、信息公开上下手, 精力用在建网站、工作信息化、政务业务公开等, 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就狠抓基础信息设施建设, 好像带宽宽了、容量大了、路由多了, 就能解决网络拥堵问题。
3.3 用立法不足为借口
在遇到难以解决的网络问题, 常常还听到一个理由就是“法律不健全”。那么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已经无缝连接了, 那么还有必要大量制定特殊的、专门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条文吗?
意大利对网络的监管相当严格, 极端言论和色情内容属重点监控之列。在网上所做的一切都受到现实社会法律的规范。米兰国立大学信息与宪法研究系教授马可·欧罗菲诺认为, 网络管理必须有法可依, 有关公共传播的意大利宪法第21条以及有关通信自由的意大利宪法第15条都涉及对网络的管理和监督。只要严格依据宪法和其他法律监管网络, 那么有关如何管理的争论就会减少, 人们依法行事就可以了。换句话说, 用于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 大多都可以直接适用于虚拟社会, 在我国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就可以实现, 立法不足不应该成为借口。
3.4 希望网民道德自律水平提高
出现问题, 总是寄希望呼吁网民自律、行业自律、网络企业自查自管是行不通的。首先, 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 扰乱公共秩序违法犯罪的主要不是来自那些道德自律的“良民”, 而是那些本来就不打算自律的“捣乱分子”, 你能指望他们受到大家的感化而成为“良民”?人人都是好人, 社会就是好社会了?如果没有红绿灯, 到了十字路口互相礼让, 都是让你先行, 还不是都走不动了?
目前推行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诞生于十多年前, 它要求的是各种信息系统安全达到相应等级, 翻译通俗一点, 就是“有钱人家”、“重要单位”一定要严防死守, “没钱人”就可以低点标准或者只能降低标准;“每家每户”都不要出问题、出“坏人”, 虚拟社会自然太平无事。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目前的网络治安、秩序现状, 管理对象是否积极配合的态度已经做出回答。
4、虚拟社会的秩序管理
这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先提出网络秩序观点, 随着虚拟社会被大家认可, 陆续有人提出一些虚拟社会管理的思路, 这些理念分别来自不同的角度, 基于不同的理论, 但是还没有一个能获得业内的一致认可。因此, 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首要问题是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本质, 确定一致的战略目标, 最后研究用相应的战术手段彻底解决问题, 为实现虚拟社会的长治久安找出正确方向, 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认为, 互联网成长为虚拟社会, 其本质特征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只有用社会学的体系、手段、机制, 才能管理好“社会”, 解决社会学问题。不是某种、某些技术措施、针对表象的管理手段就能解决社会问题。事实也证明, 用非社会学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 是无解的。
作为社会管理, 治安工作只是管理的一部分, 大量、甚至主要的管理工作用于维护公共秩序、处理公共事务。应该首先从以前的一切从安全出发, 一切问题都从安全角度思考, 改变为社会学的思路, 除了关注传统“安全”问题之外, 逐步调整到秩序、服务等其它焦点上。
社会学管理方式一旦得到确立, 现实社会的层层政府职能机构、网格化管理的模式, 都应在虚拟社会中得到相应的体现和以某种恰当的方式落实。一个社会光靠中央政府是不可能实现有效管理的, 一个网络光靠在骨干网、核心机构做工作, 同样不可能管好整个网络。
确定虚拟社会管理的法理基础至关重要, 也是由虚拟社会的属性决定, 即便以前相关体制、机制如何缺失, 未来的工作量有多大, 都不能回避, 迟早要补上这一课, 迟补不如早补, 早一天行动, 早一天受益, 早一天争取主动, 早一天在世界各国中处于领先地位。
现实社会中维护交通秩序体系的主要设施是红绿灯、摄像头、录像机、交通岗亭, 虚拟社会里面维护信息“交通”秩序的体系也应该类似, 应该有网上的“红绿灯”负责指挥调度, 防止网络拥堵;网上“摄像头”负责观察了解网络信息流的实时情况, 并具有指挥管控功能;网上“录像机”负责对来往信息的全信息记录, 万一出现重大事件, 可以追根溯源, 还原事情本来面目, 亡羊补牢;网上“交通岗亭”是现实社会干涉调度虚拟社会信息流具体实施手段, 用于具体实施管理措施, 在发生重大事件、网络战争时配合政府, 充分调动全网资源, 维护公共利益、国家利益, 抵御灾害或侵略, 实施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职能。
包括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也遇到很多虚拟社会无政府现象和现实社会管理要求发生对抗冲击的问题, 近期西方网络安全专家也逐步提出需要加强对虚拟社会进行必要的管理呼声。英国政府2012年6月14日公布了《通讯法案》草案, 计划要求互联网服务商必须保留英国人网上活动细节的资讯一年, 以备警方和情报机构查用。所谓网上活动细节资讯将包括网民在社交网站上的活动、电子邮件、网络通话、网络游戏等等。2012年全球RSA大会上, RSA主席亚瑟科维络提到美国目前正在研究部署“网络摄像头”, 以加强美国网络空间的监管和控制, 这也突显出美国在网络安全领域探寻新的思路以提高其网络控制力, 同时也体现出各国对自身网络空间安全的担心。从曝光的“棱镜门”事件里也能看出, 美国知道“感知、管控、追溯”的政府管理价值, 但是没有找到法理基础, 就偷偷摸摸实施, 不光明正大, 也就容易被利益集团利用, 也不便于公众监督。
5、社会秩序管理的特点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秩序是指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状态。一般而言, 秩序分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由社会规则所构建和维系, 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彼此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秩序与社会生活中存在一定的限制、禁止、控制有关, 是维护社会关系稳定性、有规律性和连续性的基础。
网络既然作为虚拟社会形态存在, 同样需要虚拟社会规则、关系模式和组织结构体系来维系正常的发展状态, 网络虚拟社会秩序即是由网络空间行为规则维系下网络行为各组成结构元素之间保持的一种良好的相互关系及运转状态。建立网络虚拟社会秩序也是保障网络获得可用、完整和保密等安全状态的一种途径, 是网络虚拟社会“治安”状况好转的必要条件。
为实现网络虚拟社会秩序管理所必须的法理规则、系统目标、管理系统、基础设施等一整套社会管理和软硬件支撑系统则称之为网络安全秩序体系。以虚拟社会的秩序管理为例, 分析秩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差异, 就能明显看出工作内容本质的不同, 主要由以下几点:
5.1 改变攻防斗争观念
以前的网络安全产品和手段都是在对错、是非、好坏、允许不允许等方面做文章, 如防火墙产品就是攻击和反攻击;防病毒产品就是病毒传播和反病毒传播的斗争;入侵检测就是渗透与反渗透。好像是“刑警”, 习惯看到人就用好人还是坏人、要干好事还是想干坏事来衡量。
虚拟社会秩序管理更像是现实社会的“交警”, 他关注的是信息的外在特征, 比如大小、速度、带宽占比、来源、去向等, 不主要关注是否合法、好坏、对错、目的等。
5.2 治安秩序互为补充
网络虚拟社会的的秩序体系和原有的治安体系两者并不冲突, 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必然结果。在互联互通的信息通信时期, 没有秩序需求, 只有信息安全需求;现在除了信息系统之外, 信息系统之间的虚拟空间也有无形的作用, 产生了公共空间秩序管理需求。
好比以前社会不发达, 家家户户距离很远, 通过小路连通, 从来不会堵车, 每家每户只要做好自己家的保安工作就天下太平了;后来城市发展, 家家户户距离越来越近, 道路也四通八达越来越稠密, 经常发生堵车, 同时还出现一些游手好闲的人, 在大街上瞎转悠, 看到谁好欺负、谁家门没有锁好, 就乘虚而入, 违法犯罪。因此这个时候光靠自家守卫、“各人自扫门前雪”, 已经不能得到一个安定的综合环境, 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同时做好社会个体和公共环境的治安、秩序两件事, 这样才能构成平安、和谐的社会。
5.3 无国界意识形态差异
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制度各不相同, 对于安全的概念有很大差异, 罪与非罪有时甚至完全相反;但是道路的红绿灯几乎全世界通行, 没有国家反对“红灯停、绿灯行”。如同“红绿灯”一样, 秩序类产品可以制定标准, 功能可以相对稳定, 可以跨国界、跨民族、跨意识形态实现统一标准、技术交流共享。系统功能和工作原理可以公开讨论而不会影响使用效果, 这点和治安类产品完全不同。
总之, 针对现代网络具有的社会化属性特性, 应将网络虚拟社会问题划分为治安和秩序两大类, 将基础、简单、大量的日常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的一般性社会问题纳入网络秩序体系管理, 从而更好保证网络虚拟社会的有效运转, 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 维护虚拟社会的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平安的网络社会环境。
6、秩序管理体系的技术特色
虚拟社会的秩序管理体系在技术上和传统的网络安全产品相比也有明显的特点:
6.1 不注重内容和目的, 重事实和证据
好比交通警察执勤, 不会判断开车的人是好人?坏人?不会去判断你要去干好事?干坏事?他的依据常常是根据公开的、公认的、法定的规则来实施, 如拦截闯红灯、拦截超速, 疏导道路拥堵等。重视当前外在特征;记录事实, 必要时还原证据用于维护公平正义。这些规则容易被绝大多数网民接受, 不容易引起反感, 维护所有人的公共利益, 容易推广实施。
6.2 能制定标准, 便于交流、有限研发
秩序体系产品作为一种简单、透明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基础设施, 功能上可以通过统一的标准来界定, 技术上有条件形成多企业联合、产品互联互通, 甚至有可能像道路“红绿灯”一样实现国际化的统一、开放合作标准。这样的基础设施类产品, 可以拥有类似的功能, 标准化的接口, 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产品研发过程相对于必须不断变化、改进才能适应应用要求的安全类产品而言, 完全可以实现有限研发, 目标研发, 研发过程可控, 研发成本明确, 产品化容易实现。
6.3 基础设施和应用分开
这样的基础设施类产品通过大量布设, 就能形成一个虚拟社会秩序管理平台, 基于这个平台, 又能带动一系列应用的开发。如根据政府管理虚拟网络社会的各种需求, 授权不同的研发机构, 开发一系列用于网络秩序管理、网络治安案件侦破、重大事件实时追踪, 以及用于军队网络战争状态下应急预案的实施等功能, 各类信息网络技术研发单位和企业开发符合开放国家标准的秩序体系应用产品, 迅速培养发展一个新兴的信息网络秩序体系的技术、产品市场。
7、社会管理的军事意义
网络社会是人类生活的第4维空间, 更是军事战略资源的延伸。目前英美等国为了维护国家的网络空间安全, 加紧抢占网络军事制高点, 不断加强‘网络国防’建设, 加快‘网络强军’步伐, 奥巴马上任不到4个月, 就将网络战争视为“最严重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之一”。但是他的方法正确吗?符合网络社会特征、能维护网络虚拟国土安全码?
未来一旦发生网络战争, 一个国家在网络虚拟社会里有没有情报系统、战争防御系统、战争动员体系、战争后勤保障系统呢?现在的“网络战争”, 多数是“掏老窝”战术, 你破坏我, 我破坏你, 没有防守的办法, 只有进攻破坏, 互相威慑来维持脆弱的虚拟世界和平和安全。
显然, 目前的传统安全产品构成的系统是不能承担这些重任的, 那么一个国家“不知己”、“不知彼”就很有可能输掉网络战争。我们需要网络环境下有一套平战结合的秩序管理系统, 使其在平时用于政府维护网络社会稳定, 战时用于军队虚拟社会里作战、通讯、战备、后勤保障的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建立一个个国家虚拟社会的国防体系, 维持一个基本平衡的和平环境, 有利于国家之间合作抵御发生在虚拟社会的非传统攻击、恐怖袭击事件, 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7.1 实现情报系统功能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现在世界各国网络军事理论中大多把精力花在如何渗透、如何攻击、如何控制对方、如何破坏对方, 尚未见哪个国家建立起用于了解自身网络状况的情报系统。通俗点说, 就是自己攻克对方多少系统也许知道, 而敌方破坏了我方多少系统恐怕都无法知晓。也就是也许能“知彼”, 无法“知己”。双方都没有办法实施“防御”作战, 都是采用“对攻”战法, 尽可能对敌方造成损失。
我们提出的秩序体系就能运用遍布全网的基础设施“摄像头”感知功能实现对自身损害情况的评估、统计, 实现情报收集功能, 能做到“知己”, 更好配合网络部队的作战行为。
7.2 实现战时紧急状态
当网络战争爆发时, 它必然不局限于军队的内部网络, 而是针对全民网络, 它的目标之一, 就是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网络系统全部瘫痪, 造成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民生、国防等各个方面影响, 造成现实社会的崩溃来赢得战争胜利。
我们提出的秩序体系就能运用遍布全网的基础设施“红绿灯”管控功能切割已被敌方控制的系统, 战争或紧急情况下区分网络中敌我双方的信息加以甄别、过滤、切割, 守住自己的大后方, 同时保证虚拟社会的基本运行秩序。
7.3 实现战争动员作战保障
网络战争打响后, 这个战场将很快遍布整个虚拟社会, 当然需要全社会志愿者有条件、有组织参战, 共同应对外部威胁。这样一套遍布全网、进入紧急状态的网络秩序系统, 在军队网络作战部门的统一指挥调度下, 社会上平时征召的网络“后备役”力量投入作战, 形成人民战争, 发挥巨大的力量, 打赢网络战争, 守住网络国土。
网络战争、网络作战、网络战场等很多概念都是全新的, 以前人类所没有经历过, 包括世界军事强国也不例外。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做好虚拟社会环境下网络战争的基本理论研究, 建立起有特色的网络战争情报体系、战争保障体系、战争动员体系、战争后备体系, 保持我们网络战争军事理念的先进性, 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里赢在共同的起跑线上。让我们的网络军事科技力量实现科学、良性的发展, 保卫网络和平、保卫网络家园, 维护世界和平。
如果网络秩序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遍布网络的细微末节, 使得网络网格化, 做到可感知、可管控、可追溯, 就能大大提升信息网络系统面临各类新型攻击和威胁行为时的国家干预能力;在发生网络治安违法事件时候能及时准确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提供合法的追溯、取证的手段、依据, 提高打击网络各类非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8、结束语
目前我们还缺少一个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环境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 缺少对保证网络信息通畅、维护网络秩序的指导规范要求, 对于发生大范围原因不明的网络拥堵、网络秩序混乱的情况, 缺少明确的指导要求和管理控制体系。研究和制定这样的法规法令, 建立这样的基础管理硬件体系, 能改善我国网络社会环境, 更有效保障网络社会的高效率运转, 更好保障网民的合法权益。
体育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篇11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41-01
国家推行的高中阶段第二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四个年头,但新的教学秩序并没有建立,体育老师们还在彷徨或无所适从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什么是体育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秩序有所了解。
1 体育教学秩序的含义
广义的含义:一是学校以教学为主,不受社会政治活动、学校创收等非教学活动的干扰;二是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得到贯彻实施;三是教学方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并能够执行;四是教学管理系统健全,工作效率高;五是师生关系正常。而针对一节体育课而言:完成体育课堂教学需要的规则和要求、方法與安排,包含课堂纪律与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关系等。传统的体育课堂表现在:教学组织严谨,教法固定,教学进程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学生队形整齐,练习动作一致;教师表情严肃,指挥认真;教学节奏快,效果明显;课堂气氛冷淡,师生缺乏交流。即“快、静、齐”。
2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2.1 新的体育教学秩序
第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教学秩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与传统课堂相比,新课程下的课堂显得热闹、松散。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则显得节奏缓慢;教学进程不再井井有条,常常要有意外事件发生;体育课堂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解放,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最大限度的容忍(如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等),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如提出荒谬的或与老师不同的观点)。队形调动不再要求整齐划一,练习形式不再强调统一;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充满欢声笑语,给人一种祥和、温馨的感觉。
2.2 课堂教学秩序改变的原因
课堂教学秩序非常规的变化绝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2.2.1 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决定
课程价值倾向是受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仰、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多元因素影响的,因此,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应是多元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完满生活的实现,所以三者之间是无法割裂的。我们就有必要建构和完善课程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该体系应由学生、社会、知识三个维度构成。
2.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范
新课标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各种新教学模式像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如自主练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师们也想尽办法促进学生“动”起来。师生间互动,交流也成为教学活动的固定方式。
2.2.3 几代学生的追求
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追求宽松的课堂环境已是几代学生的共识。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身体练习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体育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积极参与、自觉学练;也才会促进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基于这种认识,由此可以实现参与、生理、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2.2.4 学生家长的愿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现代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孩子,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抚育自己的“独苗苗”时,悄然改变着祖祖辈辈的教养方式,呈现出一定的“自由性”与“民主性”。在教育问题上家长已经不再是学校忠实的“同谋”,而是新秩序的拥趸。
2.2.5 教师观念的苏醒
我们体育教师在传统“快、静、齐”的秩序中长大,又在这种秩序中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早已深知其缺陷,表现出一定的厌烦与无奈;有些教师已觉醒,在国家课改之前,他们就已悄悄地进行了变革实验。
2.3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教学秩序的变革是一种必然。对此大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赞许有之,担忧有之,观望有之。仍固执地追求“快、静、齐”的课堂固不可取,但只顾时髦的“放羊式”课堂,也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违背。新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精神指导下,安静还是喧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快乐而有效才是追求的体育课堂教学秩序。
3 建设新秩序的方法
3.1 激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少选择竞技化、成人化强的项目,多选择儿童化、趣味性、游戏性与技能类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艺术的搭配,让学生感觉趣味盎然,让其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时要采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压抑,促进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更好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锻炼的愉悦,自然滋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完成从兴趣→爱好→技能的变迁。
3.2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真正做到“乐教”与“乐学”的融洽生辉。其次,实现课堂管理民主化。让学生个性获取自由发展,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失误,荒诞和“越轨”,使学生不断积累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最后,实现思想学术的民主化。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教师要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使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活跃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秩序。
3.3 组织形式应具有多样、开放性
我们应当从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针对教学中不同内容和不同目标,变换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式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机整合。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和集体化的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多向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要给学生留下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别怕他们出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为新教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保障。
新课改对教师能否适应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修养提出的要求更高。实践证明,无论是从知识水平方面,还是业务能力方面,仅靠大学里学得的知识来应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加强学习,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把体育新课堂当作我们的成长园地,当作锻炼,成就我们的熔炉。
参考文献
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新秩序 篇12
一、巧定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要建立和谐的课堂秩序, 首先要有“法”可依。开学后第一节信息技术课, 我会设为常规教育课, 初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 并讨论制定计算机机房的规章制度, 规范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例如:排队时要做到“静、齐、快”;开机时应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离开机房时随手关机;作业格式及评分标准等一系列详细的规章制度。尽量让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发表意见、看法, 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明确上课的规章制度, 了解义务和权利是均等的, 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
二、巧排座位
小学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可是一部分学生即使到了高年级, 仍然不懂得如何学习。一个班级必然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不同, 老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为此, 在机房座位安排上, 我也下了一番心思。我给活泼些的学生安排相对文静一些的同桌, 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安排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的同桌。这样, 在减少上课讲话现象的同时, 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讲解自身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感悟, 即知即传, 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技能。进行即知即传, 让学生做小老师其实是在互动中进行学习, 能充分发挥学生讲解和提问的能力。
三、巧借技巧
信息技术课相对其他学科, 有其上课的特殊性。学生是先在自己班教室前整好队后, 再前往计算机机房上课, 一旦途中出现纪律问题, 就会影响到其他班级上课。那么如何控制好这一路上的纪律问题呢?我从体育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启示。我运用学校走廊上地板纹路的线缝, 让男女生各站一边, 沿着地缝走, 学生与学生之间相距大约一条手臂的距离。如果有学生不遵守纪律, 就喊“立正”, 由于学生已经有这方面的训练, 会条件反射性地站定并喊“1——2”;当到达机房门口整队时, 喊出“向前看齐”, 学生就会自动对齐, 无需教师再多言语。
四、巧妙教学
1. 少讲多练, 自主学习。
“精讲多练”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精心导入,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 然后再授新内容,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一般情况下, 一堂课大概安排十几分钟进行讲解、示范, 其余的时间让学生上机进行实践操作, 从而巩固所学内容、熟练操作。有时也可根据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 对讲授内容作一些适当调整, 着重讲一些重点、难点、疑点, 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自去操作练习。
2.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由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水平的不同,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课外几乎没接触过计算机, 仅仅有一些计算机方面的零星概念, 属于“电脑盲”。因此, 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汉字的输入》的教学中, 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布置小竞赛、小测验、打字游戏等任务, 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 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的“探究屋”, 这样教师就有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学生多指导, 使他们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和操作训练。
3.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如教学《插入表格》时, 我出示了值日表、车次表、金牌榜等生活中常见的表格, 让学生先观察, 再说说表格有什么优点。通过这样一个情境, 可以让学生认识表格, 了解表格的好处。接着出示本班课程表, 教会他们利用所学过的软件来制作表格,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 联系实际, 形象举例。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许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 学生将很难一下子理解那么多的知识内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应力求在上课的时候多举例子, 将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在上计算机基础知识课时, 可以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CPU犹如人的大脑, 起运算和控制作用;声卡是计算机的声带, 计算机能发出声音全靠它;显示器相当于人的脸, 大脑处理后的信息, 往往通过人的脸表现出来, 它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这样一讲, 通过形象举例, 深奥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既容易明白, 又加强了记忆。
【新秩序建立】推荐阅读:
建立费用管理新模式10-11
建立微信新媒体平台11-03
注重实效建立班组安全管理新局面10-21
建立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05-08
新时期闽南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客户档案08-09
国际秩序07-18
秩序建构05-10
传播秩序08-08
法律秩序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