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市场经济

2024-05-17

艺术设计市场经济(共12篇)

艺术设计市场经济 篇1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艺术设计与市场二者关系密切, 相辅相成。艺术设计, 顾名思义, “即设计者以艺术的手法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的过程。它是一个满足生产者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环境与社会的需求与责任的过程。”对于今天的艺术设计发展来说, 首先要具备艺术性, 同时又要兼顾市场对其的要求, 如此才能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更好地发挥其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艺术与设计——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一词充分体现了设计本身所兼有的经济与艺术的使命, 艺术的目的在于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从精神的层面满足人的需求。设计则更多地服务于人的物质生活。即我们希望设计不仅是便利实用的, 更希望它是美的, 具有艺术价值的。这个美不仅仅是可以打动消费者视觉感受使之产生购买行为的美, 而更应该是能为使用者带来精神享受的美。”因而设计与艺术是不可分的。换句话说, 艺术性是设计的生命!这正是艺术设计一词之所在。设计的美与不美, 直接反映了设计者水平的高低。因而, 诸如美的艺术问题, 作为设计者, 则有必要去能探寻、追求。只有认识了设计的艺术性, 富有艺术美的创意才会诞生。同时,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 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 并与社会的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纵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看出, 艺术自始至终都渗透在设计过程之中, 这是设计的关键。富有较高的艺术性, 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 设计所必须具备与不断需要提高的重要品质之一。

二、艺术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现代社会, 艺术设计与市场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密切关系。“设计的目的不是产品, 而是为人”, 站在设计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 任何一种设计, 离开了市场, 都没有多大的价值。现在, 我国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市场在社会环境中占有重要位置, 并且会随着时间而改变。随着物质的丰富, 科技的发展, 人民群众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商品时代中对物质与精神双重享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而这种要求的实现又促进了艺术设计与市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商业竞争不可避免。这种竞争势必促进新产品的诞生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而艺术设计与市场二者在这种商业环境中更是相互促进, 不可分割的。一方面, 艺术设计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市场的完善与经济的繁荣。具体说来, “设计就是经济效益”, 市场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而艺术设计的立足点也是以人为本, 是为他的, 为目标群体的。它们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相似性。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存在为现代社会促进商品销售提供了重要手段, 它成为了市场营销存放灵魂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 市场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广阔天地, 加速了艺术设计不断走向高质量、高品味。在商品经济与艺术设计都快速发展的今天, “市场给我们带来了丰裕的物质价值, 它是设计价值交付转换的过程, 是商品流通的平台, 是消费者获取有效价值的场所, 是既抽象又具象的一个庞大系统, 是商品经济的中间过程。”例如:首饰包装 (对珠宝首饰的包裹与装饰) 。它的蓬勃发展根源于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财富的增加。消费者对首饰艺术美与实用性的高度需求反映到市场则成为市场的需求, 必然要求相关附加产业的跟进, 从而促进了首饰包装行业的兴盛;而同时, 首饰包装行业的兴盛又极大地丰富了市场, 促进了市场的不断繁荣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商品经济条件下, 艺术设计的发展必然是不断走向艺术美与实用性的高度完美结合。市场已成为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与市场联手出击, 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艺术设计中对非经济因素 (艺术性) 地片面追求, 同时也能阻止市场贪婪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恶性发展, 从而推动设计与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两者相互渗透, 相互弥补, 才能使他们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设计是纯艺术还是为市场服务, 还是介于两者之间, 当我们提出很多很多疑问的时候, 不可否定的是“设计”是为人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文化传统的人, 对改造自然和社会、适应生存发展所创造出来的事与物, 也是有所不同的, 但都追求审美与实用相结合。“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设计, 不是真正的设计, 同样, 仅以艺术形式体现设计思维的设计, 也不能视之为真正的设计, 设计是处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产物。广告中有“图文并茂”这个词, 是将“图文”两者“并”在一起形成合力, 增强总体艺术表现力和视觉美。同样的道理, 设计在艺术与市场之间也形成一种合力, 艺术与市场是设计的两大支柱, 彼此相辅相成, 构成设计的艺术大厦。”

今天, 艺术设计与市场的结合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在以后的时间里, 相信艺术设计会更好地带动经济, 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同时经济也将不断促进艺术设计的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艺术设计与市场二者密不可分。本文着重分析、研究了市场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并以此对商品经济大潮中的艺术设计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关键词:艺术,艺术设计,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宋伟:设计在艺术与市场之间[J].美与时代, 2006 (4)

[2]陈洁:艺术设计与市场关系的探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陆绢:市场营销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2001

[4]陈望衡:范明华.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

[5]荆雷主:设计概念[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1

艺术设计市场经济 篇2

一、教材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目: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介绍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含义与主要目标,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引导,调控和监管等,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在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框题内容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课时前一框题分析的是资源配置方式,这是有关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与规律,为本课时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奠定了基础。本课时在整个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宏观调控等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主要是从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角度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对来说离高中学生的生活较远,但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第九课第一框题市场资源配置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框内容做了铺垫,而且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影响着每位公民的生活,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所以,本课需要学生课前自学,收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当然在自学和分析中,学生会遇到困难和疑问,通过课上师生的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框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并按照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要求以及层层递进的原则,我将本框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及其手段。

能力目标: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准确把握事物共性与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 1

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自学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1:自主自学法:阅读课本,根据设计的情景,完成问题,掌握知识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合作学习法:探究活动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利用基本知识分析经济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在观点的碰撞中把握真理。

3、自主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并设问,让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设疑――讨论――启发――归纳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认识,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课我通过多媒体展示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视频片断并且教师进行以下分析来导入新课。

华尔街风暴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风暴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结果)。由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世界上多个国家,美日法中等,这些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但国家性质不同,说明市场经济可以和不同的国家制度相结合,与资本主义结合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二)新课教学

操作1:针对本课的知识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我只是适当的进行了点拨,因为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过:市场经济的含义,而根据本课的导入环节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它可以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所以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学生比较好理解,课堂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这个知识点上。

操作2:教师过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引导学生感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鲜明特征,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

操作3:针对本课的知识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我选用了一则“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确立的“西电东送”工程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其材料内容如下:“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确立了四大工程,“西电东送”就是其中之一。“西电东送”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大工程,首先,从投资规模来看,2001年到2010年,项目总投资在5265亿元人民币以上,还不包括三线电站的投资(按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估算,长江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为900.9亿元人民币);其二:开工的工程之多是史无前例的;其三,单个工程的规模之大也是罕见的,其中不少工程是“世纪级”和“世界级”的,其四:作为电力工程,“西电东送”工程涉及我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一些特大工程涉及多个地区。

在展示完本材料之后我设置了以下四个探究问题,供学生探究讨论。问题1:我国为什么能建设如此巨大的工程?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如下感知:我国之所以能建设如此巨大的工程,一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经济决定了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我国科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二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做政治保证。以上两个条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效)

问题2:这项工程对于国家以及东西部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得出如下结论:“西电东送”工程,可以将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西部大开发获得急需的启动资金,从而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同时该工程为东部地区提供电力资源,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西电东送”促进了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问题3:国家在这项工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感知:“西电东送”工程是由国家提出并推进的,且在工程的进行中,国家又进行了管理协调指导,这些实际上都是国家在实行宏观调控)问题4:在这项工程中,只依靠国家行不行?为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离开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西电东送”工程的建设只是一个泡影,但只依靠国家也是不行的,“西电东送”战略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市场,最终解决办法还在于市场。“西电东送”工程的顺利进行还得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在学生讨论结束,教师进一步提问升华问题:通过以上对“西电东送”工程的分析,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针对本知识点,更多的是用到了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展示材料,让学生回忆旧知,探究新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新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操作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本82页下面关于近几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图表,并思考教材提出的问题:近几年,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这些措施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

操作5:教师在学生的归纳的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尤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和阅读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理解)

知识点3:本课的第三个知识点是:加强宏观调控,针对这个知识点,我选用了大家熟悉的“三鹿奶粉”事件的有关报道,并提出问题,具体操作如下: 操作1:教师展示“三鹿奶粉”事件的有关报道,并提出问题。

1、“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问题?怎么办?

2、国家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3、国家在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理中运用了哪些手段?

4、你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应该以哪些手段为主?为什么?

操作2:在了解完材料之后,学生结合课本84页内容,分成四个小组讨论第一二个问题,讨论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发言后再找两名同学归纳总结: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反映了市场调节有其自身的弊端,需要宏观调控。

操作4:在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对第一二个问题进行点拨,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说明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不但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节,还要依靠宏观调控这只 “有形的手”。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解决办法,进而引出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宏观调控的目标。)

操作5:教师通过课件插入:2009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让学生结合课本84页内容和材料,更深入的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同时教师进一步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同时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无论怎么变化,促进 “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目标是不变的,其他目标都是为它服务的,这体现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十七十八大进一步提出,经济增长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增长,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操作6:再度回到“三鹿奶粉”事件中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问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国家在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理中运用了哪些手段?和问题

4、你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应该以哪些手段为主?为什么?

操作7: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三鹿奶粉事件处理中,国家运用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而宏观调控除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外,经济手段也是重要的和常用的手段。操作8: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宏观调控三种手段比较表,要求学生自主填表。(设计意图:在这里出示图片,目的很明确,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正确的区分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操作8:在学生分析填表回答后,教师对第三四个问题进行点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在课前谈到的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中经济手段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所以,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三)知识小结: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教师进一步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 4

济才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探究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社会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力求学生能通过学习本课,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五、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艺术设计市场经济 篇3

【关键词】 《立春》;市场经济;艺术;商品社会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但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感动了。

——影片起始叙述者画外音

人们一般把2008年的《立春》看成是同一导演顾长卫拍摄的《孔雀》的姐妹篇。同一位导演顾长卫拍摄的这两部影片确实有着逻辑和内容上的连贯性。在《孔雀》的结尾,当那个“弟弟”身份的叙述者在画外音中说到“那一年冬天,爸爸突然去世了,妈妈变老了,我们还好。我恍惚记得,爸爸走那天,很快就是农历立春了”时,画面上全景框呈现的是阴沉的天空下被积雪笼罩的大地上的片片低矮的楼房;而在《立春》开篇,在这片积雪已融化的大地上,同样的全景框显现这群仍然低矮的楼房顶上已经冒出升腾的炊烟。自然史的变动看似缓慢但其实迅急,在这片已“阳光普照”的大地上,将演出什么样的人间悲喜剧?虽然两个影片中的主角不是同样的一群人,但他们显然有着某种思想上的亲缘关系(网上发布的被删减片断显示,两片女主角的关系是坐在前后排的初中同学(1))。当“艺术爱好者”已经成长为“艺术家”后,他们在“新时代”的命运如何?

一、“艺术家”在市场经济时代初期的命运

无论他们各自的命运如何,他们的性格显示,这些有着“艺术气质和人格”的人大多仍是一只只带着贵族心态的骄傲的孔雀。让我们从他们中最显眼的、贯穿始终的主人公王彩玲说起。作为与“高卫红”前后桌的同学,今天终于成为一定层次“艺术工作者”的她不妨看作是没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前者的替身实现者,因此拥有相同自恋和自我中心性格的她的遭遇也是前者的经历的延伸。

这位身居北方某小城市、在市师范音乐学院工作的大龄音乐女教师相貌平凡,却有一副唱歌剧的嗓喉,并曾在北京高等音乐学院当过进修生。她认为周围人过的都是平庸世俗的生活,清高的她一心要往北京发展。北京作为全国文化艺术中心,历来是国内艺术青年的向往之地,从“文革”后持续几十年的圆明园附近的画家村成为传说,到今天的郊区“798艺术工厂”的现实繁盛,都体现了这一点。吴文光八九前后拍摄的《流浪北京》就记录了五个“盲流”到北京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故事。(2)

但王彩玲的这种追求中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她本身是在地方上已经小有名气的“女高音演唱家”(市电台经常播放她的歌曲),而她采取虚荣的方式来宣扬自己的梦想,一次次地对人说,“我就是暂时在这,很快调北京去了”,“中央歌剧院正调我,他们请我看《托斯卡》”(而实际情况是,为了省钱,她在开演后在剧场外多等了20多分钟才从黄牛手里买到票)。这是今天现实中众多未成名的“艺术家”(包括学界人士)给自己贴金、以提高自己身份的手段,它在这里的呈现不无幽默色彩。但她这种“可笑又可气”的表演与其说是欺骗他人以获得名利,不如说是她满足自尊自傲(甚至是自卑)的某种自我欺骗和麻痹之举(比如她说“我不想过庸俗的生活,不打算在这儿发生爱情”既是“真实”的心声,也是“自欺”的言词——因为影片显示,由于她的长相和性格,她几乎不可能获得男人的爱慕;当她被自己喜欢的男人当众痛斥时,她告诉自己的追求者:“我为他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他一直追我,我被他的勇敢打动了。我想留下来接受他,当把决定告诉他,他反过来说不爱我。”)

我们必须明白,这种有意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且努力往上爬的心态,是从改革开放后直至今天的市场与资本时代一直被鼓励的做法(“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因此她的“唱到巴黎去”、感受千万人热烈的掌声的欲望虽然已经变成一种功利行为,但仍和艺术有关:艺术上得到承认既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对自身艺术永无止境的锤炼的必需。因此,虽然她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也未能完成心愿,而只能靠领养孩子、当卖猪肉贩买来度日,导演剧终仍然为她呈现出这样一幅想象中的在巴黎歌剧院开演唱会的盛况场景,并打出字幕“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王彩玲为了实现这种无可厚非的理想经常往北京跑,踏破音乐学院的大门希望获得一份工作,也花费巨资希望取得北京户口(影片显示即使是临时工工作,也需要户口)。但她的问题在于她把自己的想象当作事实:这不但表现在她对外人宣称自己被北京方面器重和重用,更表现在虽然她的才能在地方上无人能及,但北京作为人才汇集之地,她未必能出类拔萃:当她敲开北京音乐学院院长大门毛遂自荐时,院长告诉她本院职工都超编,几年轮不上排演一出剧目;但她坚持为即将开会的院长清唱了一曲;院长听后依然冷静地告诉她:“知道你的水平了,其实去年你就来过。”

这种由自恋发展成的自我中心还表现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她坚持自己对爱情的感觉无可厚非(对追求她但她却不喜欢的人说她“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梨一筐”),但推己及人的做法却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了困扰。作为大龄女青年,她被单纯个性的青年画家黄四宝在院子滚动一个胶纸纸圈的幼稚动作打动,但后者并不爱慕她,而只是把她当作自己对艺术苦闷追求中能理解他的“知音姐姐”(他其实和她一样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请求她当裸体模特,一起去北京郊外租住房子奋斗。而在自恋和恋爱幻觉中的她此时已经无法认清自己,一反平时对他承认自己面貌“丑陋”的常态,在他面前声称自己并不丑,而只是有点“古怪”,并在一次黄四宝失魂落魄酒醉时,和意识不清的他发生了关系。当他发觉自己“失身”后到学校大闹时,王彩玲深夜披着自己缝制的珍藏已久的歌剧戏服,从七层塔顶上纵身跳下——这象征着她的自作多情的幻觉的破灭,以及对爱情的绝望(这个画面拍得极为唯美,而七层宝塔的特写显然有佛家的欲望涅槃的意蕴)。

nlc202309042122

她只是摔得断胳膊断腿,虽然已经斯文扫地,还得挺胸收腹地活下去。由这种种遭遇,她逐渐从幻想回归现实。但最深的打击似乎还在于她看到别人受骗和自己受骗的两次经历。住在王彩玲隔壁家的漂亮女人被她口口声声提及的“老汉(男人)”欺骗了感情,并且她的钱也被这个男人一分不剩地卷走了;她向王彩玲哭诉她的不幸遭遇,但王彩玲却出奇地冷淡,并且对这位在她危难时施以援手的女人(当她半夜胃疼时,曾经向后者要了胃疼药)冷嘲热讽,认为对方觉得她更不幸,才会选择把她作为宣泄的对象。无论观众如何回答这个受骗的女人的“我们俩究竟谁的心更阴暗”的责问,这场风波打破了她唯一的友谊,而她心中只剩下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与阴暗的关系的认知——这同样出自她以己之心度人、生活在自身世界的臆想。她在深夜看到隔壁家的全部家当被汽车装走,心里必定充满爱情无常的感叹。第二次,一位年轻的光头少女自称为癌症患者,带着侏儒的“妈妈”来要王彩玲辅导以便到北京参加国家级的决赛。被光头少女的故事打动的王彩玲对她无私帮助、倾情解囊,最后却被告知一切都是假象:光头少女的绝症是假的,她的母亲也是假的。王彩玲对于“爱情”、“婚姻” 以及友谊全部彻底丧失了信心,也不再通过婚介所找寻对象,而是领养了一个先天兔唇的小女孩王小凡相依为命。她这种做出“回归现实”的决定还来自接下来的经历的启发:当她万念俱灰返乡探亲时,看到了相依为命的年迈父母那种坚韧的生活理念。新年伊始,她被鞭炮声惊醒,出门和燃放爆竹的老母互道新年快乐。

王彩玲的经历体现了一个不得志、有着典型艺术家幻想症的文艺青年幻想破灭、走上现实人生的无奈路程,让人不由心生同情。但是她的个人经历无法让人完全认识这个市场时代艺术家的处境。我们还需要从她身边更多的人中了解艺术家在这个时代的使命。导演呈现了她经常演唱的歌曲的歌词“献身艺术,献身爱情,我衷心地爱护一切生灵,对待世界上劳苦的人们怀着赤诚,永远是虔诚的信徒,时常向上帝祈祷,献上我纯洁的心灵,时常把鲜花供奉”。这个自命清高的艺术家是否实现了她的诺言?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这段歌曲的后半段“为何为何上帝,为何对我这样残酷无情?我常把珠宝缀满了圣母的衣襟,在绝望的时刻”?

二、市场化时代的艺术

这段歌词不妨看作是今天大多数自命不凡的艺术家共同的座右铭。在我们评价王彩玲实现这个誓言的成绩之前,我们来看她周围的艺术工作者的表现,因为他们不但是她的社交网络,而且其品行和她形成了意义不同的对照。

当地炼钢厂工人黄四宝是王彩铃钟情的对象,他是这个地方的美术学院会员,并曾在画展中得奖。他坚持艺术追求值得赞赏(母亲不理解),但他屡次考北京的美术学院未果(他的朋友、另一位艺术爱好者周瑜对他曾做出“志大才疏”的评价)。王彩玲借给他描写梵高传记的书并鼓励他努力。但在经历了事业和爱情的双重幻灭后,他去深圳体验了“市场经济”,回来干起坑蒙拐骗的勾当(影片表现他戴着蛤蟆镜,首先在王彩玲拜访的婚介所内出现,并叮嘱工作者——可能是他的爱人或情妇——对王彩玲要照顾;随后在出门时,他的车被受他欺骗后找他算账的人砸了)。他可以看作是王彩玲的男性化身、另外一个镜像:他也像她一样,为了到北京发展而屡战屡败;一样生活在自我的幻象中;一样对自己“守身如玉”;一样在理想幻灭后远走高飞,从事维持生计的低贱行业。

黄四宝的工友周瑜喜欢王彩玲,并拜她学习演唱。他的自我感觉也非常良好,并为心中的女神朗诵了据说当年曾经“让在场考官无一个不哭”的普希金诗句“我给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3)。由于他的长相不好、举止粗鲁,王彩玲对他没有多少好感(当他听说王彩玲失恋,再次来献殷勤时,她让他学“狗喘气”,这个场面不但表明他的同样自恋的特征,而且充满了滑稽的意味)。这表明,这个艺术爱好者也并未有太高资质。在遭到拒绝后,我们最后看到他时,他正抱着五岁的孩子。显然,他也回归“平庸”。

而另一位更加执着的跳芭蕾的胡老师在不少网友看来,则对艺术最为纯粹,因为他从没想过跳到北京或者跳到国外去,就像他对王彩玲的肺腑之言:他“一心就是爱跳芭蕾,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想想真后怕”。但是,这个看上去有同性恋气质(虽然影片没有给出任何暗示他有此种爱好,但显然他对女人不感兴趣)的人却不为人所理解和接受,被人们喊为“二姨子”、“流氓”。为使自己不为世人所诟病,他甚至跪下求王彩铃假结婚。在遭到拒绝后,他终于找到方法:做一回“流氓”(将正在辅导的女学员拖到男厕所里“强奸”)而坐牢,以证明自己“正常”。当王彩玲去探望他时,坐牢的他仿佛可以继续自己的梦想,依然很快乐,因为他在监狱里也可以跳舞。他一边兴高采烈地告诉她:“监狱发的布鞋,可以立脚尖呢”;一边还真地立起脚尖,试图作出芭蕾舞者高蹈的情状。当他回过神来,不忍目睹这一切的王彩玲早已离去。

如果说这些“艺术家”才能深浅不一,但都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也忠实于艺术,那么另外一些人则没有那么纯粹,他们以良心换取名利。自称身患癌症去日无多的高贝贝工于心计,找了个特别土的侏儒女人当她的假妈,来牟取王彩铃老师的同情和帮助。王彩铃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为她的执着所感动,于是带着她去北京,甚至拿回了自己买户口的钱,让她去疏通关系。而王彩玲自己的户口梦、北京梦,终于彻底幻灭了。高贝贝终于得奖出名了,可她却良心发现,说出了真相。作出自我牺牲的王彩铃夺门而出,因为她的善良付出却获得一场骗局,并且发现自己的自吹自擂远远比不上自己这个学生的坑蒙拐骗,只有这样的“艺术家”今天才可能在市场上成功。网友评论高贝贝道:“在如今的商业社会里,这样的人才是具备明星潜质的人,瞅她那演技和发掘群众演员的眼光,以后绝对有希望做个影视歌多栖明星,唱到巴黎去问题不大,但我认为她是很直接的选择了艺术作为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她的目的是出名,然后过富足的生活,和歌剧无关。”(4)

但虽然自恋是他们的通病,他们的创作却未得到充分体现(黄四宝喜欢描绘人体,并因此被母亲认为是“耍流氓”而躲到床下;周瑜还为此乘机拿着他描绘的王彩玲的人体去“敲诈”过一笔钱。这些都不无戏剧色彩)。他们自身的失败本身说明市场化时代根本不是艺术的黄金时期,而是有着自己的艺术法则和需求。但是王彩玲和芭蕾舞者胡金泉的艺术却得到了显著表现,他们也同病相怜。因此考察他们的艺术,可以让我们更好思考他们失败的体制和社会原因。

nlc202309042122

王彩玲唱的是意大利歌剧。她从广播中学习意大利语,这对她本人来说是个文化资本,她也因此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但这种“高雅艺术”在广场演出时却无人能领会。同场的胡金泉也是如此。当两者“同台表演”接续上场时,他们的尴尬终于全面暴露。但是这里的“台”是在街头,当胡金泉穿着紧身暴露的芭蕾舞衣兴致勃勃地上台跳舞时,围观的女观众发出暧昧的哂笑,而男观众则做出模仿的滑稽动作引起身边妇女的哄笑。受不了羞辱的胡遁入运载演员的大巴内,而王彩玲接着上场唱起意大利歌剧,不再哄笑的观众打起呵欠,很快本来已经走了大半的观众彻底清空。远景显示,诺大的演出场地只剩下她一人,而背后是挂在建筑顶上的红色横幅“唱出新天地,舞出新生活”。这显然是个反讽的画面。

三、“世俗”与艺术追求的对立?

其实,与其说市场不需要艺术家,不如说这些艺术家忽视了观众。他们心目中的艺术是不需要观众的“阳春白雪”(让大家撤起椅子回家的王彩玲所唱的意大利语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即使在屏幕上被翻译成中文,内容也是“亲爱的我带你去,到那恒河的两岸,最旖旎的地方……”显然,在他们眼里,这个观众不懂、更没有去过的“最旖旎的地方”是在这些“艺术的圣殿”所在的国外)。而在他们演出之前,一群中老年妇女所集体表演的热烈欢快舞扇秧歌,却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和掌声。导演似乎有意以此表明两种艺术(西式高雅和中式乡土)的接受差异。

但我们的艺术家并不觉得如何吸引观众是他们的问题,似乎艺术就是艺术,如何提高欣赏水准、包括理解这些西化的“高雅艺术”是群众的事情。而导演的呈现也似乎把这归咎到“不懂艺术”的群众的水平上:不但报幕员说“请大家文明观看演出,尊重艺术工作者”;而且当胡在培训印染厂群众文艺活动时,代表这个厂的“张主席”(很可能是工会主席)来看望大家,这个领导对他的赞誉是“你演得太好了!我刚从泰国回来,看了人家的表演,你呀,比那里的人表演得好多了”。这个“赞美”把他比成人妖,使他不快而尴尬离开。(5)影片把他们表现为受害者:当王彩玲走向公交车上默然独坐的胡金泉安慰他时,两人互相欣赏:“早就听说群艺馆的一个老师舞跳得可好了。”“我也早听说你了,你唱得像卡拉斯一样。”王彩玲还特地约胡老师馆子吃饭聊,两人进行了下述对话:

“你真像个赤子似的。”

“你高看我了,你不知道,我是这个城市的一桩丑闻。”

“那是因为你比一般人勇敢。”

“是啦,我这么不正常的人,还死皮赖脸地活着。”

“你挺正常的!”

“正常?我是很多人心里的一个悬案。”

虽然两人惺惺相惜,但当胡老师向王彩玲提出假结婚的请求时,王彩玲说出了二者的差别:“你跟世俗生活水火不容,可我不是,我就是不甘平庸。有一天我实在坚持不了了,一咬牙随便找个人嫁了就算了。我不是神。”

但两人同样“不容于世俗”。“世俗”被等同于庸众,与这些“不甘平庸”的人为敌。群众喜欢的有本土特质的艺术(如秧歌)被认为是粗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王彩玲对胡老师发出了告诫:“既然你是这个命,你就得担待!”这些“不被世俗理解”的曾经的“有志(文艺)青年”最后的结局不是进监狱(胡),就是开坑蒙拐骗的婚介所(黄四宝),或者像王彩玲这样“认命”地没有结婚,而是领养了一名豁唇的小女孩,开始过平静恬淡的生活。而同样从事高雅音乐、擅长欺骗的高贝贝的前途则看似不可限量。这样的对比有着某种效果,正如有网友指出的:

这部电影有意无意之中给人一种误导:仿佛是当下的社会背景造成了几个人命运的悲剧,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拉硬拽,照我的理解,这些人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非社会悲剧,坦白说,就这几把刷子,在任何国家也不会有出头的机会。(6)

“群众艺术馆”本来是社会主义时代留下来的体制,它的目的是满足普通群众的文艺需求。这个团的演出剧目受群众欢迎的程度多寡表明,只有植根于本土的艺术才在群众中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而王胡二人的西方艺术只适合于“中央美院”这样的高等院校(以及中等以上城市里的剧场)。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的艺术不可以本土化,只是这样的本土化实践今天已经不被提倡(如五六十年代的芭蕾民族化运动)、也不在影片里出现了。他们坚持盲目的艺术目标(“唱到巴黎去”)是今天艺术和人生困境的根源之一:只有取得西方的认同,他们才觉得“不甘平庸”,获得了人生的价值。但这个认同(艺术的身份、目的:是满足中国观众的欣赏要求还是西方的眼光)的问题却被置换为关于“理想”和世俗的问题(正如市场化的问题被转换为体制的问题):“一个人活着到底要不要有理想,尤其是这理想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多么曲高和寡多么难以遇到知音的时候。”(7)

结 语

影片的结尾是王彩玲从相濡以沫的父母那里获得人生的启迪,开始治脸上的暗疮,认真踏实地过自己的生活,并从生活中获得了乐趣:带着养女去做手术,治好了女儿的病,教女儿唱童谣,带女儿去北京玩。她领着女儿在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幕温馨而感人。但一名大龄文艺女青年的理想,到此宣告终结——影片给出了一个两难选择:或者继续坚持与世俗不容的“艺术追求”;或者“勇敢地承担起自己选择的命运”,放弃艺术走向世俗。但我们要问:真的只有这两种选择吗?这是时代的问题,是这些角色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

最后要指出的是,虽然电影拍摄时间是2007年,但它所反映的却是市场化初期的社会现实:网友从影片中的细节考证出了故事发生于1992年左右,在邓小平南巡启动市场化激进改革之际。因此“片名‘立春’的实际所指不妨视为1992年2月4日,这一天有三层含义:一年的开始(春节)、春天的开始(立春)、新时代的开始(南巡)。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时间标志,虽然‘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然而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至此已基本成定局,‘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8)。但我们已经看到,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带来这些艺术家幻想的自由。艺术作为商品对艺术家和本身来说并不就是福音。

nlc202309042122

注释:

(1)参见网友“弗朗索瓦张”发布的《张静初被删戏份曝光》,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jU5NTE5ODQ=.html。

(2)据网络介绍,《流浪北京》“片子记录的是五位自由艺术家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五位人物是:写作的张慈、拍照片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和张夏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他们户口所在地分别是云南、四川、黑龙江等,他们放弃老家的工作来到北京、或者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自动留在北京,途径不一,但目的大致相似,即在北京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影片分为六段:1.为什么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国之路;4.1989年10月;5.张夏平疯了;6.《大神布朗》上演”,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378350100dq7g.html。

(3)这个名为《纪念碑》的诗歌周瑜几乎全部念完:“我给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永远不会荒芜/它将自己坚定不屈的头颅高高昂起/高过亚历山大的石柱。 不,我绝不会死去/心活在神圣的竖琴中/它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永不消亡/只要在这个月照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我的名声就会传扬。整个伟大的俄罗斯都会听到我的传闻/各种各样的语言都会呼唤我的姓名/无论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还是芬兰人、山野的通古斯人、卡尔梅克人。我将长时期地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因为我用竖琴唤起了人民善良的感情……”这是80年代流行的表达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情感的诗作。

(4)参见“林愈静-顾家男”的评论《揭开艺术面纱的掩饰,其实没有那么动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79604。

(5)客观地说,当他带领大家排演扇舞时,他的“袅娜多姿”确实给人人妖的感觉。网友说他“他走路时仪态万方,起舞时淹然百媚,即使骑在三轮车上也梗着脖颈挺着腰,好像天鹅”。参见网友“逍遥兽”的评论《谁不是在跳镣铐之舞》,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51015/。

(6)参见“林愈静-顾家男”的评论《揭开艺术面纱的掩饰,其实没有那么动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79604/。这个网友还不无道理的指出“王彩铃的烦恼在于不能凭借自己异于小镇人民的‘艺术细胞’,而被人敬仰,反而被人鄙视,于是她就发自肺腑的认为这里的人们是低等生物,甚至不愿与人交往,但她不能避免自己胃疼的死去活来时去隔壁借胃药。”“如果说反应社会现实,我觉得拥挤的火车车厢,对北京户口的迷信倒是多少有点批判现实的意味呢!”

(7)参见网名为“郑小刷”的评论《大龄文艺女青年,还要不要有理想?》,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73443。

(8)参见网友“张炎”《考据派的〈立春〉观感: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77526/ 。他还指出,“王彩玲在北京托人办户口,画面左侧出现熊猫盼盼宣传画。此时当为1990年亚运会之前的冬天,即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之交”;“王彩玲心情迷惘地站在天安门附近,几个背枪的武警走过,1989年事件之后,天安门广场加强警备,此处隐喻十分明白”;“王彩玲回家过年,电视里播春晚,赵忠祥、倪萍、杨澜主持。顾长卫在访谈中说是1992年春晚,经查证无误”。

艺术设计市场经济 篇4

一、艺术市场的研究现状

尽管从学理层面系统深入地探讨艺术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很有必要,然而,国内学术界关于艺术市场的研究成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纯粹探讨艺术品鉴赏与投资技巧的介绍性文章和普及性著作不断问世;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和著作大都缺乏学理层面上的深入总结和系统概括。为了全面了解近十年艺术市场领域的研究状况,我们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里关于“艺术市场”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研究,以期对艺术市场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就艺术市场领域的文章而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0年共收录了552条“篇名”为“艺术市场”的文章记录(截止至2010年10月)。具体来说,以“艺术市场”为题的文章数量增长趋势与中国艺术市场的走势可谓大体吻合(见图1)。总的来看,多数文章都具有时效性强和理论性弱的特点。

从近十年出版的艺术市场类著作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书画、瓷器等某种艺术品为对象,分门别类介绍相关知识,例如浙江大学出版社从2004年开始推出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丛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从2005年开始推出的“中国艺术品投资与鉴宝丛书”;第二类是以收藏者的个人收藏经历为线索和基础的经验总结,例如林家治等著《让你价值连城:收藏家发迹的秘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张丁著《收藏之道:艺术品投资采访手记》(岳麓书社2006年出版);第三类是针对某一时间段的艺术市场年度研究报告,例如赵力主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湖南美术出版社从2007年起出版)、《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编委会主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从2006年起出版);第四类是系统研究艺术市场的专著和教材,例如章利国著《艺术市场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李万康编著《艺术市场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正如李万康在《艺术市场学概论》中所说:“近年来,艺术品投资与鉴藏大兴”,“但研究之粗浅,仍可用空白二字形容”。时隔五年,回过头来再看,问题依旧存在且无多大改观。

二、艺术市场学的名与实

章利国在《艺术市场学》中指出:“艺术市场学是对艺术市场的本质规律做全面科学研究的新兴学科,是艺术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这一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名为“艺术市场学”的著作其实既不“全面”,也不见得“科学”。顾名思义,艺术市场显然应该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摄影、电影、电视等诸多领域。但是这些著作大多只关注美术中的绘画,连书法和雕塑等领域都很少涉及,更不用说瓷器和玉器等中国艺术市场上的热门品种。以绘画“概”艺术的艺术市场学著作显然很不全面,更难以回应艺术市场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

从艺术市场学的分析框架来看,存在着貌似科学,实则生搬硬套之嫌。艺术市场学关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简单二分法就是一例。在艺术市场学的分析框架中,通常把画廊称为“艺术品交易一级市场”,而将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视为“艺术品交易二级市场”。这种划分思路显然来自股票市场,即把股票的发行市场称为一级市场,而将股票的流通市场视为二级市场。事实上,这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分并非适合艺术市场的实际状况,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生搬硬套,对市场的真实运作并不了解。首先,中国艺术市场的经营机构和经营方式并非只有画廊、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还有古玩摊、艺术品摊、古玩商店、工艺品店等传统的艺术品经营机构,以及艺术品融资、艺术品典当、艺术品租赁、艺术银行服务、艺术品投资基金、艺术品网上交易、艺术授权衍生品等新兴的艺术品经营方式。然而,艺术市场学却对这些传统的艺术品经营机构视若无睹,对新兴的艺术品经营方式置若罔闻。其次,艺术市场学者常以先入之见看待中国艺术市场。与西方艺术市场不同,许多中国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小画廊”。艺术家不仅是画廊的艺术品供应者,而且常常跳过画廊这个中间环节,直接向收藏者甚至拍卖行提供艺术品。在不少学者看来,这种已有千年历史的中国艺术品“直销”方式大有问题,甚至“严重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要么是对这种直销方式视而不见,要么武断批评其扰乱了一级市场,却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这种直销方式的合理性和生命力。总的来看,中国的艺术市场学研究显然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不能直面艺术市场现象,而以先入之见指点市场,当然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

三、艺术市场研究的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近十年的相当一部分艺术市场研究成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流于表面、深度不足,甚至东拼西凑、错漏百出的问题,更遑论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规范性和学术性研究,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不少观点和结论的随意性、误导性和危害性非常之大。读者既看不到现象背后的规律,也找不到解释事实的理论。这样一来,不仅无助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甚至有碍于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就目前的艺术市场研究而言,至少存在两大问题:

从研究方法来看比较单一,不够规范,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由于研究艺术市场的学者背景和学术训练以人文学科居多,因此,艺术市场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综合研究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则很少见。不仅如此,许多定性研究严格来讲并不规范:随意性较强、系统性不足、逻辑性欠缺。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市场研究虽然以定性研究为主,但其实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规范的定性研究所具有的研究优势,对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理论问题长期未能达成共识。因为艺术市场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定性研究,这就很难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量化描述,从而不利于了解中国艺术市场的真实现状和存在问题,也不能够为中国艺术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主题高度集中,前瞻性的研究不多,解释力强的成果很少。根据艺术市场领域研究文献的性质,艺术市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比较重视艺术市场的理论建构和学理反思,而侧重应用理论研究的学者则比较关注现实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市场研究还是以应用理论研究为主。但是,在艺术市场的应用理论研究方面,除了存在研究主题高度集中于热点问题外,还存在流于描述现象,缺乏深度分析的问题,很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明显现实意义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答,前瞻性、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最为严重的是,艺术市场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真正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很少。这不仅制约了应用理论研究的深度,而且影响了艺术市场理论的系统建构。

四、艺术市场研究的出路

总的来看,艺术市场理论的发展无外乎来自两种力量,现实问题的拉动和研究方法的推动。到目前为止,中国艺术市场理论的前进主要来自于前者。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在方法推动方面有所突破的话,中国艺术市场理论的发展空间和学术增长点都会大大增加。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原因。推进艺术市场理论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按照李万康的观点,“艺术市场学是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与艺术史、美学、鉴定学、考古学、艺术类型学、艺术信息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品消费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但中国艺术市场研究的现状却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方法不够规范。其直接后果就是那些原本具有整体性意义的艺术市场基础理论问题被强行分解成了单一学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学术工具也因此被局限在某个学科的视野内,从而使这些基础理论问题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或者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难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这也使得艺术市场研究由于缺乏方法论的支撑而踯躅不前,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国内高等院校仅有的几个艺术市场研究机构,例如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也都不具备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特征。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的建立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学院(系)的边界,为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平等对话和合作研究的开放式实体性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以艺术市场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纽带,以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的软、硬件条件为支撑,通过跨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取得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从而逐步解决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第二,推动艺术市场学者跨学科交叉学习。从艺术市场学者的角度来看,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最大障碍就是学者的学术训练比较单一,很多学者只具有某一学科的学科背景,这就使不少学者有心“跨”而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个瓶颈性问题,可以采取几个措施:首先是依托艺术市场研究机构或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开办艺术市场领域的跨学科培训班,鼓励艺术市场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参加跨学科培训计划。从学术训练的角度打开艺术市场学者的学术视野,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并接受不同学科的系统训练;其次是鼓励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艺术市场方向的研究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根据他们的学科背景,结合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需要,确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论文选题,从小问题入手逐步尝试解决艺术市场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此外还可以在一些条件具备的高等院校启动艺术市场跨学科课程的交叉学习计划,鼓励教师和学生主动选修或旁听不同学科的课程,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自觉性和问题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确定跨学科课题,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篇5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一天,大队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一件节日的盛装。可是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马上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合作探究1】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

(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2)不相同。

(3)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4)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合作探究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3】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4】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合作探究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6】

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这一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经过,还要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

用市场原则设计经济政策 篇6

米德的核心思想是,恢复和发展自由市场经济,让竞争条件充分发挥作用。但米德同时开出了第二张药方,就是在这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干预和控制的上层结构,以纠正而非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

他强调,政府的干预一是不能妨碍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运作;二是只能通过税收、补贴或其他一些依据清晰的、非个人界定与标准明确的规范手段来实施;三是绝不可能依靠为特定人专设的、官僚主义的和任意的规则手段来进行干预。显然,米德眼光是长远的,他的主张十分清晰,政府的干预仅仅只是为了使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得更加完美。

在涉及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层面,诸如财政、计划控制、环境资源及国际环境等, 米德坚决捍卫自由竞争的基本立场。他认为集权道路走得越远,自由就失去得越多,官僚控制的资本就会激剧攀升,这种独裁的社会结局十分可怕。即便是对稀缺的资源,他仍然将主体的控制希望寄托在市场机制上,因为当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逐渐减少时,市场机制会使它的价格逐渐走高,而对未来更高价格的预期,又会刺激资源所有者保留这些资源以便在未来获得更高收益;当然稀缺性也会促使资源使用者更有效地节约使用资源,还会刺激人们去研究可替代的新资源。

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指标。米德认为只要促进不同职业间劳动力自由流动,就基本可以解决问题,应该在以自由市场为导向的机制中发挥个人决策的优势。

计划控制是高度集权的表现形式,但米德从假设社会总收益与总成本实现最佳平衡为案例,坚定地认为最好把问题交给追逐利润的企业自己来解决。如果交给集权机构,官僚借助法律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对受到官僚决策影响的企业利润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贿赂贪污对官僚的诱惑就会出现。所以在一定的界限范围,允许创业者的自由行为是优于计划经济的。米德充分认同自由地和不加限制地从国外进口商品和劳务,它是确保国内市场竞争性条件的最有效手段。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生产的产品可能会超出国内需求,如果该企业不得不同国外竞争者自由竞争,那么由此形成的垄断水平会大大削弱,而正是这种自由的国际贸易,消费者才可能在开放自由竞争的环境中买到质高价低的产品,这显然提高了经济效率和人们的福利。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米德承认,市场机制可以看做对每个公民活动进行社会协调的基本经济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自由的市场,就可以把公民的行为对其他利益的影响安排好。所以,对一些经济活动的特殊方面,需要实施一些特殊的社会控制和政府干预。

《聪明激进派的经济政策/混合经济》 

作者:[英]詹姆斯·E.米德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55元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法]沙尔· 波德莱尔

贡斯当·勒布莱东

出版:三联书店

定价:28元

在这本散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鞭挞和抨击,还可以嗅到诗人某些寓意深刻但又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

《安妮·弗兰克》

作者:[美]锡德·雅各布森

厄尼·科隆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42元

首本授权的安妮·弗兰克画传。绘本从安妮父母的青年时代讲起,追踪了整个弗兰克家庭自一战至二战期间的生活轨迹,讲述了唯一幸存的安妮父亲奥托战后的经历。

《禅心贯日月》

作者:林清平

出版:东方出版社

定价:32元

人一生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者给出的建议是:自我教育。在书中,是丰富的个人自我教育心得和社会自我教育观察的记录。

《褚橙你也学不会》

作者:黄铁鹰

定价:39元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基于市场经济的陈列设计研究 篇7

陈列设计最早起源于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陈列设计的进步,陈列设计通过各种陈列方式把各类商品展现给消费者,它们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品销售的促进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陈列设计在欧洲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大部分消费者会根据橱窗所展示的商品搭配来进行消费。因此橱窗陈列设计受到了国外企业的广泛重视,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其设计创新上也下足了功夫。

2 陈列设计的概况

陈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英文名称是Visual Merchandising Presentation,它涵盖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包括心理学、市场营销学、视觉艺术等。它通过对卖场及其消费通道进行科学的规划,使商品在橱窗、货架、灯光、音乐、海报以及装饰品的衬托下变得鲜活,从而达到促进销售以及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目的。

而作为陈列设计的主体——陈列设计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以及预测时尚流行趋势的能力。陈列设计师相较于其他设计师,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画画不一定要好,但是要懂得市场营销、熟悉销售环境,这些都需要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和大量的实践积累。因为陈列设计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设计工作,想要提高销售额,就必须要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商品的特性进行有效的结合,另外还要了解企业文化、设计风格、市场营销以及消费者心理等知识,只要这样才能够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3 国内现状

因为我国的服装行业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对陈列设计的了解不够。所以造成国内企业对陈列设计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陈列设计无用观:他们一致认为终端销售产品都要靠营销技巧来实现,陈列设计只不过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手法而已。

(2)陈列设计万能观:他们认为陈列设计可以快速地促进销售,比任何营销手段都要重要。假如陈列设计没有使营业额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他们又很容易转变成为陈列设计无用观的拥护者。

(3)狭义的陈列观:他们把产品设计师、陈列师、店面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的工作完全分离开。各类设计师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沟通,产品设计师只负责设计产品,卖场的消费通道由店面师设计,平面设计师负责POP海报的设计,而陈列设计师的工作仅仅是把所有设计师已经设计好的产品进行整理。这就造成了陈列设计师工作没有创意、主题牵强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整个卖场缺乏新意、整体感不强。

针对当前国内的一系列错误观点,我们既要对这个新兴的陈列设计师职业抱有希望和耐心,并实时地关注它的成长,同时又要客观地看待陈列设计的作用,不要盲目追捧。

4 陈列设计的建设

(1)在陈列设计的建设上每个品牌都要对自身的陈列现状进行分析,确定适合自身的陈列目标,脚踏实地的向上提升,切忌冒进思想。依据卖场陈列工作的不同目标和不同结果,我们大致把陈列工作分成了三个层次:①整洁规范:卖场中首先要保持地面干净、整齐,产品摆放有序、挂烫整齐、光线明亮。规范就是卖场的消费通道设计要合理,卖场的区域划分明确,各种展架的大小尺寸要合理,产品的包装、摆放等要符合标准。②合理和谐: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整个卖场,既要符合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又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同时卖场的整体风格要和谐统一,服装及其货架的摆放要做到色彩协调统一,有秩序感、节奏感等。③风格时尚:在当今“服装”早已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各种服装都要符合时尚的潮流趋势,卖场的陈列设计也不能例外。卖场中的陈列设计也要追随时尚潮流趋势,使消费者从卖场的陈列设计中就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前的流行趋势,以及品牌的主打款式、主推颜色等。另外,卖场的陈列设计还要从卖场规划、橱窗展示、陈列风格等各个方面体现品牌风格文化及特点。卖场的陈列工作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三个方面,才算是进入了陈列设计的理想层面。

(2)服装企业还要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式的工作方式,在设计产品及设计店面时就应该让产品设计师、店面设计师、陈列设计师之间有所沟通,使产品设计师了解陈列设计,使陈列设计师了解店面结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陈列设计工作脱离主题、毫无创意、死板单调等各种问题。

5 结论

陈列设计对于服装品牌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的陈列设计,能够达到吸引消费者,促进消费的目的。相对于电视广告媒体和平面广告媒体,陈列展示设计的直观展示效果更强,真实感更强,其无声的促销语言、含蓄的促销方式更加具有说服力,这也是其他的营销手法所无法取代的。

随着我国服装企业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陈列设计也开始逐渐受到企业的关注。但是想要真正地把陈列设计融入服装品牌的规划中,让陈列设计与服装品牌的其他各个环节达到良性的互动,并建立一种服装品牌所特有的陈列设计方式仍是我们不断奋斗、努力和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炜.服装展示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毛春义.服装展示[M].武汉:湖北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艺术设计市场经济 篇8

一、市场需求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关系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市场消费也逐渐从物质转向了精神。品牌文化、艺术美观等消费内容代替了原有的简单的衣食住行。因此作为创造艺术美的艺术设计类人才, 也随着市场的需求转变受到欢迎。就目前来说, 艺术设计专业还具有很大的就业潜力。例如广州亚运会前的城市改造运动, 就在短期内促进了室内设计、室内装潢等艺术设计类市场的扩大。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如今大多数的艺术院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还是过于简要, 单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气质, 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导致许多拥有高学历的毕业生因为没有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 相关实践经验不足, 难以胜任相关工作, 因此不得不另谋出路。因此也使得许多相关的人才流失, 艺术设计市场难以得到发展和扩大。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安排具体有以下问题:

一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教学。这是学校基于绘画基础、专业设计、设计基础等三个方面进行细分的。其中包括例如装帧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这种传统学科模式的优点是学科相对完善和系统, 指向性较强。缺点是课程过于理论化, 缺乏实践性, 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二是教学模块化。就是课程完全遵循“厚基础, 宽口径”的宗旨进行编排, 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基础模块, 就是学生在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进行授课, 授课内容一致。再者是模块划分, 就是根据学生入学选择的专业进行划分教学。但是这种模式只是把专业划分推迟一年进行的形象化模式而已, 内容和传统上并无根本差别, 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还是难以得到提升, 同样难以适应就业的要求。

三是理论多, 实践少。艺术设计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体系中的一种, 但现实却是, 大部分高校由于过于注重艺术的审美和熏陶, 因此开设的课程多以理论讲授为主, 对于学生来说, 四年的学习时间, 除了为数不多的实习时间外, 其它时间接触到的都是纯理论的培养方式, 实践能力有限, 难以适应实际的工作要求。

三、艺术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1. 明确课程目标, 调整教学内容

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课程进行调整, 这是实现教育培育目标的关键。就目标的设置和内容的调整来说, 应该做到:一是要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要求, 在满足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上兼顾艺术性和技术性。二是要体现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相对完整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满足学生的职业多样性要求。三是针对创新思维、就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加强教育, 满足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2. 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核心体系

要想真正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就需要在围绕课程核心的情况下进行优化设置。例如艺术设计中细分出来的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 它们的核心能力是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对于这类课程的设置应该从遵循“核心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能力”的结构。核心课程是出于对学生广泛前景的考虑, 因此包括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以及相关的实践课程。广域课程是在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上的拓展。例如一个简单的设内设计项目, 除了有设内设计, 装帧、装潢等视觉审美外, 还包括人机工学、建筑学等施工组织。因此广域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的建立, 真正使学生拥有核心能力。

3. 搭建校企合作

作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真正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但是现在大部分的高校都是按照传统教育做法, 让学生自行外出寻求实践机会。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就很难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体系内, 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因此, 艺术院校可以将合作的平台延伸到企业, 通过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平台, 让企业成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教堂。真正走出一条校内、校外一体化, 专业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外延式发展道路。这样不仅使受教育者得到最好的实践, 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同时还有利于推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内容的多样化。

4. 创建多元化的能力评价体系

事实证明, 单一的应试教育评价方法只会把艺术设计教育领向单一、狭窄的发展领域。艺术设计教育要想得到发展, 就必须坚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 要在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评判的基础上, 加强人文知识的评判。其次, 要在注重专业性的前提下, 重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评判。最后, 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创造能力的评判,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 艺术设计教育要想真正做到与市场相结合, 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乐, 陈璐.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妇女 (下旬) .2014 (04) :146.

艺术设计市场经济 篇9

经济决定着艺术的发生、发展和性质。那么也可以说, 经济基础决定着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在服装上就表现为, 不同时期的的经济, 会带来不同面料和款式的服装。服装的面料和款式等发展状况,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经济的好与坏。

经济的发展已然成为服装艺术变更的前提条件, 贯穿于整个服装艺术的发展历程, 也决定了服装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的服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以贵族服饰为中心的发展史。发达的经济和开放的政治使人们沉迷于服饰的精美华丽与多样化的风格。在我国古代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唐朝曾在政治与经济上一度达到鼎盛状态, 那时女性的服饰材质考究, 装饰繁多, 造型开放, 体现出雍容华贵的着装风格, 甚至到了奢靡, 崇洋的状态, 这就基于当时雄厚的经济基础。到了隋唐时期, 中国统一, 经济更是达到鼎盛, 一片繁华景象, 因此, 服装的发展无论是在面料和款式上, 也出现一片灿烂的景象。

当然, 经济的衰败也会对服装造成影响。例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战乱不断, 经济受挫, 对服装的影响就表现在1914年左右霍布尔裙的销声匿迹, 紧身胸衣也逐渐减少, 裙子缩短, 腰身越来越宽松。在这期间, 巴黎的高级时装店几乎都倒闭, 到了1919年出现了新的流行就是宽腰身的直筒型女装, 这款服装表现为:乳房部位有意压平, 腰部放松, 腰线的位置被下移到臀围线附近, 丰满的臀部被束紧, 变得纤细小巧, 头发剪短, 裙子越来越短。服装开始变得简洁、方便和优雅, 消除了服饰上的阶级差异和性别差, 这都是战争过后经济衰败变更所带来的。

艺术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艺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三是艺术本身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 使服装的需求市场日益扩大, 从而促使了服装设计推陈出新, 新鲜的设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服装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生产水平与科技水平的发展, 工业利用艺术创造的成果成为传播文化的渠道, 新型服装材料的开发以及制作工艺的发展, 大大增强了服装设计的表现活力。

经济的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的繁荣。但是, 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不是绝对的, 并不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绝对平衡关系, 而是复杂、包含差别的关系。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 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 有时艺术发展得快些, 有时慢些, 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方向发展。这就是艺术与经济的不平衡性关系,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 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 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 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世人瞩目, 反映在服装上, 我们并没有保守的发展自己的服装, 而是大胆的借鉴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服装元素, 以此来增添服装的现代性。此时的中国服装并没有像盛唐时期的服装, 可以超越西方服饰的开放大胆新颖的地步, 所以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只是“外来的服装艺术文化”, 服装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走出自己的风格。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大, 我们的服装也必然会不断的发展壮大, 我们并不需要一味的跟随国外的服装发展趋势走。在经济发展中, 我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相信在服装发展上也一样可以走出有中国独特味道的服装之路。中国自己的服装品牌要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 并非一味的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来进行服装设计, 国外很多品牌一直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服装设计, 那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本土服装吗?显然不是, 这并不是具有本土韵味的设计。我们需要的中国独特韵味的服装设计, 能够体现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地域文化特征。我们相信, 中国的服装艺术会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地位而逐步强大起来。更何况我们本身就具有着几千年的服装文化历史, 我们有着丰富的宝藏来寻找我们的设计灵感。随着我们创新意识的增强, 中国的服装也会如同“盛世唐朝”时期的服装一样再创辉煌。

经济发展的差异在服装上表现的也十分明显。现如今的中国表现为沿海地区的服装影响着内地, 南方影响着北方,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服装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基本是亦步亦趋的。经济基本已经成了服装发展的主宰力量。

服装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 自身内部也因为经济的变化受到影响, 一些款式和面料已经消失在服装的舞台。服装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一九四九年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着旧的生活方式的结束, 与之相关的一些文化现象也随之消失, 服装则首当其冲。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 北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时期, 工人、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全市人民正全心地投入经济建设工作中, 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 社会风气变成以朴素为美。50年代到60年代初, 男装以中山装和中山装的发展为主, 如军便装、青年装等。女装以列宁装、苏联大花裙等为主。

综上所述, 服装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反应, 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组成部分的缩影和体现。在当今社会整体大环境下, 艺术与经济日趋一体化, 二者彼此推动带来的社会发展是不容忽视的, 尤其是经济对服装的重大影响, 中国目前只是服装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并未成为服装贸易强国。如何创造服装带来的附加值, 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相信中国服装艺术也会强大起来, 走出自己独特的韵味, 并形成自己风格的服装艺术。

摘要:艺术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的, 笔者提出了艺术与经济的三种关系, 以此来阐述经济发展对服装艺术的影响。

艺术设计市场经济 篇10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舞蹈艺术的现状

在现实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 我国舞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市场经济条件已不再属于一种为精神文化生产的产物, 更是观众、文化公司、艺术家等合力创造的为营造市场、审美价值、寻求利润空间的经济行为。屈从与经济价值的审美价值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得以实现。无论我国的舞蹈艺术审美价值多么依赖于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的实现, 但也仅仅局限于被大家接受的审美观才是真正实现了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这无疑要求群众必须遵循其应有的价值规律, 通过自己所感知的艺术与美观去表述心里纯粹的逻辑。然而, 中国的舞蹈艺术在其创作之间却渐渐依附在高科技的工具上。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步伐的加快, 在艺术创作上, 人们如果要借助舞蹈来感动人心, 就必须要创造, 捕捉、研究和寻求舞蹈美, 给人以视觉上最完美的享受。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舞蹈文化艺术审美观的体现

在我国, 舞蹈艺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为了满足群众审美的需求, 它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其审美价值的特色。舞蹈文化作品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物, 其拥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叫完美的审美价值。舞蹈作品在获得较高的评价以来一直以审美价值作为核心, 只有将其商业价值完美实现, 才能保证舞蹈艺术事业的循序渐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若想创作出同等价值的优秀作品, 必须将舞蹈艺术本身所具备的的经济和审美价值结合起来, 寻求新的能促进、发展舞蹈艺术审美价值的道路。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舞蹈审美价值创造

(一) 我国的舞蹈文化事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两种特征

1.在现代, 舞蹈虽然其已经本身所包含了一些商品的特征, 但是还是以一种商品的形式来流通, 并本身以一种艺术品而存在。舞蹈艺术创作中的逆向思维已被兼容性思维所代替, 多元并置的文化格局已经形成。虽然不必“以道代文”, 但也不能利用较松懈的文化环境, 把歪曲的艺术形态当做当今最高的舞蹈文化目的。

2.舞蹈虽然是一项艺术, 但对于艺术所规范的一些要求也适合用在舞蹈上面, 对与艺术的创造, 不能局限于对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对舞蹈艺术而言, 对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为统一支撑点, 在现在所属的商品经济社会中, 艺术的两个矛盾相互制约, 相互关联, 也对艺术生产的结果和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纵观社会, 艺术生产创作的起点是舞蹈艺术创作的起点, 对于是否成功创造审美价值将直接决定着整个舞蹈文化生产的成败。马克思说过“作品就是目的本身”。对于舞蹈艺术作品审美观的实现是社会效应下相对比较独立的实现过程。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舞蹈艺术审美观的市场行为

实现我国的舞蹈艺术事业的审美价值也逐渐依附在经济价值上, 一些层面的模式化和标准化可能会影响到许多群众的心里, 也影响了舞蹈艺术在社会审美层面上的惯性发挥。中国舞蹈艺术在社会上也比较普及, 其深深的影响着大众文化, 从而这一发展也优化了其在一定程度上所属的商品化。原来的类型和模式是本来个性鲜明的舞蹈失去了应有的风格和品味, 也局限了舞蹈创作的个性和深度, 也使其逐步走向程序化和标准化。

四、创造当代舞蹈艺术审美观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 不少人以为只要让人感觉美、快乐或者好看就能称之为舞蹈, 利用千篇一律的幽默奇趣, 借题发挥的功能技巧, 俗不可耐的语言背景, 或是令人费解的故事情节来获取廉价的市场, 这样的结果只能将舞蹈文化的形象肢解, 消除了人们对舞蹈的关注, 引起人们对舞蹈的误解和警觉, 这样的“舞蹈”对真正“审美观”构成隐患。

在舞蹈审美价值艺术的创造过程中, 审美价值是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有的最基本的审美属性, 即是艺术家想从自己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出发, 在对社会上一些特质的材料进行展现时, 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以人为工具, 制造出有情感的、饱含诗情画意的审美观过程。对一个事物有特殊的情感反应或者主观的评价时也是对我国当代舞蹈审美价值的反映。

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的市场经济下,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品已经同时具备了商品的某种特征, 舞蹈是完美与艺术的结合体, 在舞蹈作品的商业价值体现下, 审美价值作为核心前提, 保障了舞蹈本身具有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想创造出具备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好的舞蹈文化作品, 就必须结合审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要想获得双重收获, 就必须把艺术的质量与技术做到最好, 把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完美结合为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摘要:在现代社会, 舞蹈艺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矛盾, 现如今的文化体制改革被强势推进, 作为我国的特殊文化产业的舞蹈艺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在审美观与现实的矛盾与个人经济价值的体现与社会的矛盾中, 我们纵观社会, 舞蹈艺术能不能成功地体现其审美价值, 将直接决定现代社会化舞蹈艺术的成败。而其价值的实现更不会依赖经济价值, 它是社会效应实现相对独立的过程。舞蹈艺术文化不是特定的一种商品, 虽然受到商品社会化意识的影响, 但也能把它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体现出来, 虽然受到一些价值观的制约, 但它自身的价值无法以确定来衡量。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观,市场经济背景下

参考文献

[1]刘桃良.云南水族民歌审美意识及其价值[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 (02) .

[2]汪明涛.浅谈舞蹈艺术的意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05) .

[3]毛毳.舞蹈博物馆视野中的“新中国舞蹈奠基人畅谈会”[J].舞蹈.2009 (02) .

论网页艺术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篇11

网页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截止2012年,全球网站数量为2.55亿个,仅智联招聘网页相关从业人员就不少于3万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网页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网站设计的发展,网页设计越来越趋向于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页的艺术设计,逐渐被网站建设者所重视。然而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在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上没有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及未来学生就业需求特点,往往会采取和计算机专业一样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没有将应用软件与艺术课程相结合,民办高校在实践课程方面也处于落后状态,学生设计制作的基本是假设的课题,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设计流程,无法真实的了解目前的市场需求。

从智联网电子商务类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网站越来越重视艺术设计这方面的影响,网站美术视觉效果布局设计能够使网站的技术和与艺术相结合,旨在于让自己的网站更具个性化,并能吸引更多的新客人来访,同时可以让在美丽的网页下心情变的愉快, 网站美术视觉效果布局设计让网站规划得更完善和现代,这是一种时代的需要,也是网站本身的需要,让网站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更好的突显出自己的风格和优势。

网站建设中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1.网页艺术设计的特点

设计活动中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确立了网页的主题后,首先要明确和熟悉设计的对象和构成的要素。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可以概括为试听元素和版式设计两个方面。视听元素主要包括:文本、背景、按钮、图像、表格、颜色、导航工具、背景音乐、动态影像等。网页的版式设计在网页的艺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网页的版式设计,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是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点的视听传达方式。

2.网页艺术设计的原则

(1) 定位准确

网页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设计的主题,有明确的主题,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给观赏者。诉求的目的,是使主题在适当的环境里被人们即时地理解和接受,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这就要求视觉设计不但要单纯、简练、清晰和精确,而且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使浏览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刺激和感受。

(2) 技术与艺术结合

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技术主要表现为客观因素,艺术创意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网页设计者应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网络技术规律,注重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网页设计的许多视觉效果都需要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网页技术应该为网页内容和形式的表达服务,如果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网页设计的艺术表现空间会大打折扣。同时要避免滥用技术,将各种特效,不管是否有利于网页内容和形式的表达,全部都置于页面中,会造成内容与形式的脱节,不利于网页主题的表达。

网页艺术设计人才的市场岗位需求

1.市场需求现状与岗位要求

国内电子商务公司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负责公司电子商务整体形象设计,把握B2C网站、淘宝店铺等品牌网店的整体风格和视觉呈现,运用专业的审美观配合市场营销部门制定相应的营销和设计策略等。

大多数公司企业在岗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很好的平面美术功底和网页设计创新意识; 能够独立完成网页设计及网页前台制作; 能准确理解需求,灵活运用艺术表现力,可以很快适应多种不同风格的商业需求;熟练运用Dreamwaver、Flash、Photoshop,Illustrator等图形设计与网页编辑软件等,从这些职位要求不难看出都对网页艺术设计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

2.就业市场前景分析与展望

艺术设计与电子商务的跨界合作研究是建立在国内的电子商务已经越来越重视与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文艺风格的电子商务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行业趋势。如:2012年5月6日,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主办、互联网快时尚品牌凡客诚品战略合作、三里屯VILLAGE合作举办的“正能量青年节”文化活动在北京落下帷幕,凡客诚品携带的600余件以“正能量”为主题所设计的自有品牌T恤衫--VT被一抢而空。据悉,为了提高电商与艺术设计跨界合作的可能性,凡客诚品还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平台“用户创造价值”的特点,开放了网站的设计平台,吸纳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及团队进入。仅在今年的VT设计活动中,就吸纳了来自设计、绘画、电影、摄影、文学与环保等多元文化领域的200多位设计师。

网页艺术设计的课程改革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电子商务领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专业提升平台,让互联网时尚与艺术更为紧密地结合,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时下的国内电商已经越来越重视与文化领域的跨界合作,文艺风格的电商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行业趋势。这些进一步的体现了网页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总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教学中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转变,以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以项目教学为主线,通过讲授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介绍网页制作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参与项目、创造实践的活动者,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实现具有独立完成网站建设与开发的专业技能。不断满足网页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要求。学生需进一步了解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的基本理论及业务运作模式,提高实践技能,增强职业竞争力。

艺术设计市场经济 篇12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其作用是协调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一种手段。它同其他生产力一样, 也是一种生产力。艺术设计所带来的成果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同时也满足了人类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艺术设计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广告媒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景观设计、服装服饰设计等领域, 直接渗透到人类现实生活当中, 与我们每个人无论直接和间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不同载体形式, 促进社会物质经济与精神文化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其艺术性主要表现为以创造功能和谐美为目的, 其价值必须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得以实现和验证, 是一种生活化的实用艺术形态, 这充分体现出了它的经济属性。马克·帕克这位运动鞋设计师背景的C E O, 认为当代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 艺术设计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科技与多种文化元素的应用, 采取设计系列鞋款细分市场, 使耐克跑鞋2007年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上升到的5 6.7%, 营业收入增长9 1.7%。耐克运动鞋不断设计推出新产品吸引消费者, 争夺市场获得空前成功。

历史上的老牌工业革命先锋英国, 在1835年成立了工业设计艺术特别委员会, 负责解决因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而导致人们对消费商品审美标准及产品设计带来的诸多问题。并通过大规模的商业贸易展览刺激了展示设计、招贴设计、印刷设计的衍生与文化产业链的雏形, 以促进艺术设计发展开辟途径。美国在“泰勒主义”关于为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 福特公司采用“流水线作业”管理手段建成了汽车生产装配线, 在其生产装配线上驶出的T型车从此改变了世界。1908年10月1日由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生产线装配而成的T型车, 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车。第一年创下汽车行业销售记录, 产量达到10.660辆。最初售价较高为8 5 0美元, 随着设计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 功能更加合理, 操作简单, 车型更加美观时尚, 结实耐用。最终降到了能够让人们买得起的2 6 0美元合理价格。发展到1921年, T型车的产量达到世界汽车总产量的5 6.6%。初步实现了亨利·福特希望T型车成为“全球车”的梦想。T型车的诞生永远地改变了汽车制造业, 为整个工业制造市场化道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它成为2 0世纪制造业生产的最高成就标尺。同时也标志着艺术设计理念由传统的重装饰性开始向现代设计重功能化理念转变。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社会的期望和人们的生活观念, 社会需求市场对设计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简朴、实用、价廉的商品成为市场销售的主流, 艺术设计师们为探求2 0世纪新“形式服从功能”和“多就是少”设计理念展开了大规模实践活动。成立于1919年德国的设计学校“包豪斯”, 开始培养在生产领域内, 能够熟练掌握产品开发、加工工艺技术、市场销售以及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技能的全面人才。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带来的新材料和新工业生产工艺, 用现代美学思潮的设计方法, 强调几何形的简洁、纯粹造型特征。演化出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美国的流线型设计等多元化的现代主义设计流派。随着消费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设计营销学不断涌现和科技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学科的发展成果, 并被应用到艺术设计前沿。特别是设计师将与时尚结缘的“流线型”设计理念用于火车机车, 轮船、汽车、飞机设计上, 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设计服务于市场需求, 立足于市场, 但要赢得市场吸引消费者, 必须与传统文脉相融, 结合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特点, 于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风靡现代的北欧有机现代主义设计, 使过于刻板的几何形态产品有了更多人情味, 既保留了产品的实用功能, 又强调自然、人文因素对设计的作用, 赢得世界市场的青睐, 深得年轻人和商界白领阶层的追捧。而德国的理性主义也是根植于日耳曼民族性格情感表现基础之上, 其设计更强调人体工程学在设计实践中应用, 侧重次序化精于细节工艺, 追求简洁造型、色彩中和偏灰, 服务于趋向理性性格的沉稳人群和追求品质事业成功人士。意大利的激进派设计源于意大利人浪漫与豪爽的个性特征。孟菲斯设计师集团打破功能主义设计观念的束缚, 大胆使用鲜艳的颜色, 凸现意大利足球式的细腻与激情, 让产品飞出了亚平宁半岛影响世界消费潮流。最具东方文化特征特色的日本折中主义设计与2 0世纪后半叶其经济奇迹密不可分, 日本的先进工业设计和产品质量管理制造出造型合理、轻便、紧凑的优良产品, 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了精细、简约、时尚的审美品质, 特别是汽车与电子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市场。

当今社会已对现代科技发展所引起的环境恶化及生态破坏开始反思, 也形成突出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为本的国际性艺术设计理念。环境专家预计全球变暖会威胁到1/2的生物生存环境, 全球气温每上升5摄氏度就会导致物种大规模消亡。人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活动,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缓解环境的日趋恶化避免人类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绿色设计潮流体现了设计师道德与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影响到艺术设计研发每一环节, 从创意设计、市场调研、技术工艺、投放市场、营销手段、旧物回收。2007年绿色和平国际环保组织发布新一期《绿色电子产品排行榜》揭示了电子产品厂商的环保落实状况, 主要考查内容为消除产品有害化学成分而为此制定的相关措施, 提供旧产品回收服务, 并对回收废弃产品是否进行循环再造所履行的社会责任。索尼爱立信在回收利用废旧手机和落实生产者责任制等方面表现突出而摘的魁首。这足以说明保护意识与绿色设计正成为消费市场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上一篇:新秩序建立下一篇:林业工程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