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艺术设计(共12篇)
设计教育艺术设计 篇1
对现代设计教育影响深远的包豪斯,奠定了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首创了设计“基础课”的教学结构,将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个方面综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课题,将视觉教育第一次比较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依靠艺术家个人的不稳定的感觉基础。包豪斯创立的基础课基本构架是:素描——结构素描——平面分析——立体分析——材料分析——色彩分析以及相关的基础训练,同时,从他们所开设的理论课程来看,也重视对于艺术史论、哲学与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如设计理论、设计史、艺术史、市场学、心理学、工程学、机电学、哲学与美学等。
包豪斯体系所提倡的教育改革,使艺术与手工艺得到良好的结合,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通过艺术训练,使学生的视觉敏感性达到一个理性的水平,对于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一个科学的、技术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见解。第一个创建设计基础课的人是伊顿,他的课程中有两个方面特别突出:一是强调对于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平面与立体的形式的探讨与了解;二是通过对于绘画的分析,找出视觉的规律来,特别是韵律和结构这两个方面的规律,使学生对于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同时他还强调“东方式”的“心手一致”,主张用中国的毛笔来自由传达情感的表现与微妙的水墨变化,也重视默写和作画的一气呵成,主张以东方传统的精神文化与现代西方的科学进步相结合。虽然他们学生的习作在笔墨表现上比较直率与外露,缺少用笔的内敛与含蓄,但在当时教学观念的认识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我们所熟悉的表现主义大师克利、康定斯基、蒙克等曾先后在包豪斯任教,他们对完善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康定斯基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开始,然后逐步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设计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方式进行逐步地引导,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在设计当中。克利更加强调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重视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绘画与音乐的对比关系。他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应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然的法则,因为法则造就自然,并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他对于点、线与形态都赋予心理内容与象征意义,同时强调各种形态之间的依存和融会贯通关系,即注重以科学为研究前提,更加强调人的精神因素。正是他们的追求与实践,使包豪斯的基础体系更加成熟。最重要的是在注重科学理性思维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感觉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止于纯粹无对象的研究造型形式,而时常把抽象研究同具象事物抽象化体现结合起来。他们的作品既富现代感又依稀展现出欧洲传统的古风。罗厄在美国回顾时指出:“包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以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文化统一体,实现文化的再结合为目标。”无疑,包豪斯对现代艺术以及世界设计教育有过很大的影响力,它体现出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结合所产生的和谐,渗透到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实用与消费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
我们现在所推行的设计基础教育,首先的造型基础训练,基本还是以西方的写实性表现方式为主,描绘物象在三度空间中的准确位置,以表现出物象的体积感、质感、空间感等为基本功,对此技法的熟练掌握也是进入高等美术院校的敲门砖。这种造型意识、理念基本是以真实反映客观物象的描绘方式为依据,是建立在严格的解剖、透视的基础上。20世纪初由林风眠、徐悲鸿等留洋回国后将西方一整套写实造型方法带入中国,并先后主持美术学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随后的50年代,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历史背景下,苏俄式的素描教学体系曾一统天下,甚至影响至今。可以说这种借助于透视、解剖、光影的写生方式可以训练观察的敏锐性与准确性,是真实再现物象的体积感、质感、空间感以及明暗关系极为有效的方法。对于学习造型艺术,了解与掌握西方这一重要的造型手段也无可厚非,但它仅仅是西方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方式。对于设计,写实素描应是一种媒介,并不是最终目的。因为对于一位未来的设计师来说,今后的实践活动首先面临的是创造的课题,要创造出非现成性的“新形态”的艺术,而不是对客观现象的图解和再现。而沿袭上述单一的教学模式,易于被动地描摹真实物象,削弱主观意识的培养,显然有碍于去探寻、发现“新形态”。事实上,对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的并非“写实”性的绘画,尤其是到20世纪初的立体派对造型艺术进行了超前的变革,他们不仅看重对物象所能看到的部分的表达,并且还体现了对所能“知道的”部分的理解。它冲破了数世纪以来从固定视点观察物象的方法,用任意的几何透视原理观察自然,摆脱了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而进行模仿的概念,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将物象的原形拆散或分解,使形体的性质得到充分的强调,使画面形成一种内在的合力,自由自在地去探索自己所向往的视觉意图,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造型语言。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勃拉克拓展了关于造型的分解与重构的结构概念,丰富、扩大了西方的造型语汇,他们的创造精神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立体主义急进精神的刺激,现代艺术很难想象会有以后的演变。如几何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就是在纯粹的视觉平衡结构上,利用黄金分割原理,将自然形态逐渐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抽象构成,创造了秩序与均衡之美。他的作品对西方建筑、工艺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现代艺术也刺激和带动了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
包豪斯“三大构成”课程的引进,主要内容是对点、线、面三大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对立体的几何形体进行研究,对色彩中的色相、色度、明度三大因素也做出理性分析,从而把设计中最基本的因素科学化、理性化。有人认为只要掌握了“三大构成”就会搞“设计”了,这种认识也不免片面。其实,当年包豪斯并没有“三大构成”这样的专门术语,而是日本人发展了包豪斯的局部内容,使其更具系统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期内掌握。但此设计造型基础的教学,过于强调外在形式与理性而淡化了审美内涵,容易产生依赖性而导致枯燥乏味,从真正意义上并没有达到当年包豪斯已达到的思想高度。包豪斯是在科学理性思维的基础上,重视艺术感觉及人文思想的培养,而不止于纯粹无对象的研究设计。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进与开发,已成为学习现代设计的重要技术手段,对学习设计无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方便。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是以前难以想象的。它的高效率,无疑为现代设计手段插上了翅膀,使设计不再是繁杂的手工程序劳作,只要有创意或初步的草图,计算机就能帮助实现设计师所期望的效果。它顺应了现代社会快速变革的需求,但它所带出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易使学生依赖于电脑,淡化动手制作的能力,重技术而轻艺术,使两者之间失去平衡,易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误以为只要掌握了各种制图软件技术,就能轻易驾驭“设计”,从而忽视艺术表现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培养,最终使设计创意底气不足,只是能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而已。事实上,设计真正的内涵,并非计算机技术所能替代。设计过程的每一步依然离不开设计师的思想、品味与眼力,这些素质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难以想象当年的包豪斯如果像当今这样大规模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制作,是否还能成为今天的包豪斯。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气候下,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又要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对中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借鉴外来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如何在本国文化传统基础上,从中吸收养分融入到现代设计教育当中,是需要探索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中国现代设计要融入世界,除了技术、工艺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文化的特色,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标、奖牌、火炬等的设计,都是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设计制作,通过中国印、篆字、青铜器纹样、祥云等传统造型元素,向世界展现一个东方大国所特有的文化魅力,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人文思想相结合的完美体现。香港平面设计师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以中国文字、水墨为设计元素,创作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神韵的招贴作品,在当时弥漫仿效西方潮流的背景下,也显示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都是现代中国设计比较成功的范例。
“设计”一词虽然是由西方传来,但并不等于中国就没有“设计”,中国人自古就非常讲究“设计”。从彩陶到青铜器,从瓦当到建筑,从宋瓷到明式家具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及设计的智慧。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以西方文化的审美为衡量标准,就会忽视对本民族艺术理念的继承与延续,使学生难以对自己国家的艺术建立自信与认同感,结果设计的作品也只能是浅薄而乏味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曾说:“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本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因此,要造就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设计人才,就要从设计教育中去铺垫与培养,如何增加本国的学识及审美趣味是至关重要的,非急功近利所能达到。因此,以艺术为依托的设计学科(包括平面设计、广告、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等),不但要了解世界先进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认识本民族的人文美学观。比如说,以中国画线描的十八描、山水画的皴擦点染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完全可以拓展中国艺术对“素描”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界定。中国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与认知方式,从来不以单一的视角观看物象,也不受解剖的科学性限制,而强调师造化,得心源。山水画注重饱游饫看,“以应目会心为理”,注重“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强调在作画之前应深入研究描绘对象的特征与规律,在造型上不以再现客观对象为标准,而注重“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经典的艺术思想,如何不可以为现代中国设计所借鉴?
其实,中国艺术重视“设计”是体现在各种艺术形式当中的,古典绘画“六法”论的“经营位置”强调的就是构图的设计,纳入画面的形象都需经过巧妙的裁夺,不是见什么画什么。中国绘画的构图方式,形象安排不受时空限制,以散点透视的方式,“以大观小”,“以小观大”,讲求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绘画都有“分白赋黑”、“计白当黑”之说,篆刻也讲究在寸方中见天地。中国的图案设计,从秦汉铜镜、瓦当到石窟藻井,皆见匠心。从青铜器、汉石刻画上,都不难看出在构图方式方面大胆巧妙的设计匠心。这种构图方式与西方立体派的重构性有某些相似之处。立体派摆脱从固定视点观看物象的限制,从探究多面的物体结构出发,用几何构成的原理重建画面,将人物以物质化的原形分解。这种支离的、拆散的形象,不大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中国艺术造型所体现出的夸张又不失物象特征,在长期的艺术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象征性寓意手法,将自然物象赋予人文化的意义和品格,而这种象征性的表现方式也体现出中国方式的构成与设计特征。
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但在中国的设计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造型艺术观念的认知上还需要传统的继承和观念更新的恰当结合。设计的目的最终还是“以人为本”。从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中我们看到了设计在社会视觉表现中的作用,以实现设计与文化再结合为目标,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既具有美的形式,同时又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与意义,这是当前中国设计教育的责任。
设计教育艺术设计 篇2
关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
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异军突起,它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更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作 者:郭西燕 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刊 名:文艺生活・文海艺苑英文刊名:LITERARY GALLERY年,卷(期):“”(3)分类号:G424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能力要求
设计教育艺术设计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创业教育
一、艺术设计类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
1.思想活跃。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艺术设计类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乐观向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充满憧憬和希望,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能够迅速吸收社会进步成果,是大学生中最活跃和进步的群体。
2.个性与创新意识较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由于从小受艺术氛围的培养,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艺术设计类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认为艺术本身与众不同才有个性,所以导致艺术设计类大学生追求独特的个性,甚至认为追求个性、放荡不羁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学习成果。对于他们而言,有个性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有创新意识才能使专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组织纪律性较弱。一般来说,艺术设计类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时间观念不强、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懈等现象,他们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其他基础知识课程毫不用心,尤其是对英语课的散漫和不重视。
4.实践活动能力较强,文化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因为文化成绩不佳才要学习艺术专业,选择职业技术学校的,所以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有因为他们接触社会较早,所以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
二、国内职业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理念,在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都应该贯穿这种理念。大部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够,学校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和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
2.理论研究不够。现有的自主创业理论系统不够完善,对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结不够,实践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3.缺乏专业师资。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更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在职业院校中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只能纸上谈兵。这也是影响创业人才培养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4.教材、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教材,且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现有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都有待完善。
三、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新内涵。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其发展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提出的众多新挑战。而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专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前瞻性的集中体现,是职业院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活动,而是寓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之中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
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必将促进专业教育及时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及时反映本学科专业与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前沿信息,及时反映本学科专业相关行业、产业发展的前沿成果。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即专业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生成的深层根基。相反,脱离了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只能停留在某种技能与操作层面,使创业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把创新创业作为重要元素融入专业教育,这充分表明创业教育在推进专业教育中的战略性作用。
四、艺术设计专业创业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首先,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其他基础课和选修课程依附核心扩展和完善。避免以往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出现脱节和重复的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理论讲解中解脱,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长社会经验。其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再者,建立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以教师为主持人的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2.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一定设计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承、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艺术设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企业对设计者的要求不仅限于设计作品的好坏,还要求设计者具有综合的能力。比如与客户的交流;对材料、工艺的掌握;对设计成本的预算等等,这些都成了招聘面试的一项重要考核。另外,加强艺术实践活动,还能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专业的持续发展。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教学现象,导致教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在展开艺术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把来自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升华为理论知识,丰富课堂内容,指导教学。
五、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基本途径有
1.增加实践教学任务。艺术设计专业是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实践环节缺乏力度。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是现在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通病。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教学改革,确定十门核心课程,加大了实践课程的设置。
2.结合项目和工作室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可以以企业委托的具体设计项目或者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投标任务,或者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课程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掌控项目的能力,以达到学生一毕业就能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目的。
3.建立实习基地。艺术设计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实用性。“参观国外艺术设计院校的最大感触,是那里的学校更像是一个工厂的车间,学生的课题作业很大部分是在实物操作过程中完成的。由于直接接触材料,同时又因处于三维空间中,所以更容易理解在纸面上所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教学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但是,这在中国的国情中并不能完全实现,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学校充分和地方建立合作关系,分别建立了素描写生、家具制作等实习基地,使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兰真,张晓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探议[j].科技教育,2009,(8).
[2]喻怡;田晓红;李楠;;创业教育的经济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论新型艺术设计教育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数字艺术,教学模式
美国一位设计理论家与评论家苏珊·耶拉维奇曾这样来为艺术与设计下定义:“艺术是冥想, 设计是协商”。艺术可以是艺术家冥想的产物, 个性的反映。但设计却是在不断的协商之中才能得到产生。艺术设计也是一个“唯心”到“唯物”的转化方式, “感性”的形象反映基于“理性”的物质显现过程。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表现形式比较多元化。比如:数字雕塑, 城市规划, 网络媒体, 平面广告, 互动游戏设计等, 都直接影响着多个领域发展, 高校教育处于行业萌芽阶段, 是行业的根基所在, 尚有未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改革。
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从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 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素质培养, 强化岗位技术教育, 建立以艺术设计理论, 实践和实训为培养主线的教育模式。必须明确艺术设计转专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 艺术设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把“美”用设计“方法”表现出来的教育。具体表现在认识到意识, 意识到认知的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变更, 数字艺术雕塑形式创作课程的调整, 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魔鬼训练和艺术创造力的反复磨练等。针对艺术设计教育我提出几个概念和看法:
1. 基础课教学的变更与量变到质变的魔鬼训练
21世纪数字绘图方式、数字雕塑艺术形式的出现, 已经为商业以及教育领域提供了更加广阔、高效、便捷的艺术创作平台。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同样应该通过调整自身学科构成来适应此种变革, 如将调子素描改为设计素描, 将绘画色彩改为装饰色彩, 将传统雕塑改为数字雕塑外加材料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室外写生训练与构成训练。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 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及教学空间, 拓展思维和改变表现形式从而超越单纯的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对于培养设计理念以及培训设计表现技法而言, 除了学生自身的禀赋之外, 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训练, 练习的量变会成为天赋般的质变, 相信魔鬼的力量。
2. 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若不能指导实践, 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订改革方案时, 经认真调查研究, 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 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 结合具体的情况和实际需要, 对专业课教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加以调整, 强调实用性。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表现手法的百花齐放, 我们都愿意去接受并认可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教育创造学生价值。
3. 实践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教学模式的改良主要包括:实行2+2的教学模式, 既大一大二进行课堂教学, 后两年进入工作室教学。课堂教学环节, 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的交替、互相渗透;进入工作室后主要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实训, 其主要形式包括校企合作、校外实习、虚拟项目课堂实习、工作室实际项目制作等。由老师带领或者企业合作等方式对外的设计服务, 使学生掌握设计流程、设计方法、设计经验, 使专业必修课所学习的内容在社会设计实践中得以体现并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 能把学校所学的知识架构与工作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 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4. 教与学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观念的转变必然会使艺术设计的思潮激荡起伏, 我们崇尚艺术带来的形式美和设计所拥有的实用性的同时, 也必须注重自身在各方面、各领域的知识积累, 保持一个清晰的头脑对艺术设计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作品也将因此得以展示与升华。
随着电脑和软件的高速发展, 设计软件逐步走向程式化, 这就要求设计创意必须具有个性,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 设计创造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学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艺术修养等理论知识的讲授, 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 倡导设计风格, 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 使艺术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艺术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 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1
[3]陈希.设计艺术教学目标的重点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及设计版) , 2002
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论文 篇5
内容摘要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拓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设计的艺术品质、理论修养和技术内涵,加强教学水平和能力,是艺术设计教学的关键。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 教学 思考
当今时代,各艺术间的相互浸透、影响,使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传统意义上所界定的各种艺术的特征正在被改变,并向着新型交叉学科方向发展。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因材施教”转化为“因势利导”,将学生的个性凸显出来,加以肯定和指导。如何把握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此我们要进行一些有益的研究与思考。
一、专业课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须统一
大学专业课的教学艺术是以科学方法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艺术。通过一定的基础课程学习后,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程度,对学习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针对学生这些特点,专业课教师就需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发他们的情感,感染他们的心灵,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最后教学阶段,而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专业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发展的电脑技术给设计领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艺术设计的传统工作方式,将人们从过去繁杂重复的手工制作中解脱出来,并且使作品达到过去无法达到的理想的表现状态,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风格和语言,为设计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软件的特效菜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一些独特的艺术处理,能奇妙地改变图像的效果,成为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特别是在进行面料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相互衬托、互相对比,利用图像花纹,还可生成相对逼真的效果,使造型与图像花纹巧妙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对画面能起到特殊的烘托效果,使很复杂的材质瞬间可以实现。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似乎只要学会了设计软件,就可以从事艺术设计了,因而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计算机效果的表现上。这种认识,将设计效果的表达与设计本身混为一谈,忽略了艺术素质中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设计原理对艺术设计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电脑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它只是一种工具,它不能替代人脑,软件再先进,也需要人来操作,软件本身不会给你一个完美的设计,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在充分肯定电脑设计诸多优点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手绘设计作品的制作过程,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过程,所以在设计中,既要重视“鼠绘”,也要重视手绘。
二、应该注重思维的启发和训练
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设计的本质要求来讲,每一次具体的设计过程都是一次创造的过程,设计者应当在每一次设计过程中发挥、验证和锤炼自己的创造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设计教育强调大量的技能训练,试图由此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是培养工匠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丧失了艺术设计最根本的精神――创新。因而,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注重思维的启发和训练,注重基础课程以工艺为指导的设计教育思想,以便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所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要从主导方向出发,涵盖诸多教育内容,不单单是学好基础课程,还应从文学、美学、艺术哲学、造型规律、心理学、社会历史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和熏陶,强化学生的宏观意识和综合能力。有效教学是所有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也的确存在,这类教学的危害很大,它是一种毫无效果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很可能还会挫伤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一旦学生对专业麻木,则必将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设计思维和潜在智能的发挥。就设计学科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兴趣是必须的。长期以来,学生虽在制作方面相当熟练但在创新设计方面却显得功底浅薄,而有些学生则是创意不错却无法将构思付诸实施。如果继续采取这种一味强调设计而忽略工艺或一味强调工艺而忽略设计思想创新的单一教育, 必然会大大束缚创造思路的开放,限制创造潜力的发挥,也极易使学生走上脱离实际、单纯发挥意想,架构空中楼阁的道路,不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重视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客观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原始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尤其把创新精神贯通于设计表现中,以达到设计教育的目的,实现功能、造型、色彩、美学、经济价值、人文精神的互动,使其高度协调统一发展。设计转换着生活理念,拉近高科技与生活的距离,引导社会生活的方式,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让学生养成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勇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对实践形式、实践时间等做出合理安排,使学生目的明确、动作规范符合标准。总之,新的教学方法应避免知识的机械注入,注重以启发性思考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实际技能及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参与思考,使学生想学、乐学、善学,懂得学习的知识不仅是记忆和储存, 更重要的是要会灵活运用。而这也正是体现了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我们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如何使我国的设计教育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高振美. 绘画艺术思维的新空间[M].北京:朝华出版社, .
[2]钟启泉. 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设计教育艺术设计 篇6
一、加强荣辱观教育,扼制抄袭现象
笔者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多年,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习惯:严禁学生有抄袭现象。并且很痛恨抄袭,其实原因很简单——抄袭是一种耻辱行为,如同行尸走肉,而且也不符合当下崇尚个性化的时代。可是现在,笔者痛心:学生作业的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似乎已成一股风气,屡禁不止、“蔚为壮观”。最难以置信的是学生认为抄袭是理所当然之事,默许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错误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简单的作业抄袭现象问题,而是一种荣辱观问题。再现行情况下,我们有必要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教育部部长周济话语)。
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知识和基本道德素养即荣辱观或者说羞愧感和荣誉感。近些年来,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设计人才,可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荣辱观、是非观并未提高和增强,反而,有下降的趋势,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外,教育的失误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拼命地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眼前利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却忽视持久性的荣辱观教育即羞愧感和荣誉感的教育,再加上对知识价值的肯定和对道德价值的忽视,羞愧感和荣誉感的教育每况愈下。随之带来的将是设计环境的极大恶化,视觉垃圾设计、污染设计、抄袭设计等应运而生,并且振振有词曰正确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市场需求、整个设计环境都是这样等等。诸位岂不知,做强盗还光荣百倍,岂能把设计教育办好。其实,国民都有所感受——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了,环境恶化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萎靡了。自杀的、跳楼的、精神分裂的等等每每皆是。等到我们苏醒过来时,却是花百倍的精力、数十年的时间去挽救。环境可以挽救,可人的生命呢?!
加强荣辱观教育,是希望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专业学习和创作,通过自律来抵制抄袭现象。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端正学习态度。要明辨是非,要知道何以为是羞耻感和荣誉感。
比尔•盖茨曾经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穷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 而且,“艺术设计是专业性、实践性、交流性、认同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品位、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比专业技术教育更为重要[1]。” 只有自主创造,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提高设计水准和艺术品味。抄袭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会使学习能力退化,创造思维能力丧失,会产生不正之风。
现行的设计教育,除了传授专业内的技能和知识之外,更应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素质和修养的教育与培养,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而正在从事设计实践的各位设计师或学习者,假如每个人都在创造,每个人都在张扬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这样的结果必然带来争攀设计高峰的竞争,这一竞争的直接作用就是加速设计事业的滚动,促进设计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否则,大家都是一个思路,设计的内涵未免太单调和匮乏了[2]。
我们的设计教育,需要注重荣辱观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设计观,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人才,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加强荣辱观教育,培养出色的设计人才
一般而言,在现行中国,大多数从事艺术设计学习的人员,文化素养、荣辱观(抄袭行为)品行都不及于其他专业的学习人员,这也是社会的共识(这种共识可能是偏见)。产生此种原因:一是历史的偏见——认为学习艺术是旁门左道,不务正业,不受社会普遍看好;(虽然这种认识有失公允,但也不无道理。这里无需多加阐述,不过与荣辱之品行也有相当关联)二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艺术,认为艺术比较容易学习。殊不知,此种认识恰恰为错误之辞。为此,必须要加强荣辱观教育,必须提高学习者文化修养,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偏见。这是专业特性(创造性)的需求,真正从事艺术设计活动的人,应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是有很好天赋的人,是知荣辱、明善恶,具有很强羞愧感和荣誉感的人,应明白“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荀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的简单道理。“知耻”与“荣辱”是做人之基本原则。恶生于耻,无耻乃人之疾患,知耻是人之基本品德和人格。人只有知耻才能趋荣避辱,为善去恶,有所不为。
莎士比亚说:“我的荣誉就是我的生命,二者互相结为一体;取去我的荣誉,我的生命也就不再存在。” 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 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人类绝对的和崇高的使命,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是善和什么是恶,他的使命便是鉴别善恶的能力。”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加强荣辱观教育,促进学习者自己动心动脑动手的习惯。从小的方面说,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认知水平、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和美术教育的共同社会职能应该是能够引导社会的视觉和设计审美取向,提高大众对现代艺术和设计的认识能力,并不断推出领先于同一时代的具有前瞻性的理念[3]。从大的方面说,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中的形象(设计艺术)。
实际上,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教书育人,如果我们只为了“授业、解惑”,而不“传道”。这有悖于我们的教育目的。不符合当下提出的“诚信”理念和 “先做人后做事”工作理念。于自己、于设计、于社会都无益处。加强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羞愧感和荣誉感,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而促使专业知识的加强。
“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人民网:人民时评:有德与缺德)。加强荣辱观教育,明辨是非,明礼诚信,促进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和谐,使得校风佳、教风正、学风浓,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激活健康的青春活力和学习氛围。要使学生认识到,抄袭是一种可耻而无法容忍的行为。
三、荣辱观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1、荣辱观教育应持之以恒,不能走形式。
荣辱观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实际出发。幼儿最具有可塑性和模仿性,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影响。从小给予荣辱观教育,将其形成一种定型的概念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日后必受益匪浅。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讲究卫生的习惯,这种习惯并不是成人后养成的,而是自小以来养成的习惯。荣辱观教育,要是一以贯之的行为之,必能遏制住一些抄袭的或不道德的行为。切不可流于形式,要警钟长鸣,将一切点点滴滴的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对于当代艺术设计学习者进行荣辱观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合而为一,营造知荣辱、明是非、善恶的氛围,常抓不懈、锲而不舍。
2、培育并坚持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
道德的力量来自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风俗习惯和舆论,培育并坚持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对于荣辱观教育至关重要。在当代的艺术设计界或设计公司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急功近利的影响,荣辱观意识已远远抛在脑后。为此,在这知识信息时代,人民大众受到各种新闻媒体的影响较为广泛、深刻、普遍。我们必须使用当代各种传播媒介,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新闻报道、设计伦理论坛、专业设计网站、设计竞赛、设计理论文章和公益广告),旗帜鲜明地确立荣辱、是非善恶的界限,形成扬荣抑耻的良好社会舆论导向。要加强宣传、继承和弘扬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传统文化,加大文化素养的培育力度。
3、加强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之师,师德建设是荣辱观教育的前提。教学过程中,开展荣辱观教育,老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对于荣辱观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的言行举止直接起着导向和示范的作用。孔子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老师必须带头践行荣辱观,必须起表率的作用。
四、结束语
当然,片面地强调荣辱观教育,恐怕也无益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专业水平,增强羞愧感和荣誉感,必须同相关的惩罚制度相结合。对于违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对于那种不道德的抄袭行为要采取零容忍的措施。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设计水平,为了多培养精英设计人才,这是一项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本论文为浙江省教育厅2008年度科研项目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200805933
[1][3]黄志华.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设计教育艺术设计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设计,传统文化
一、国内艺术设计教育
当前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如何提升艺术教育质量水平的问题, 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 需及时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艺术专业设置的问题, 如何与当年的产业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二是师资水平的问题, 学校继续一大批“双师型”的教师;三是实训基地问题, 由于国内产业规模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的空间较小, 并不是全部的艺术设计相关院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 形成了“黑板上开拖拉机”的现象严重存在;四是学生的就业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虽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当前国内的艺术教育问题的解决, 往往采用借他山之石办法。积极引进国外著名大学到中国合作办学, 与他们合作, 不仅仅是借助他们的师资, 更是借国外名校的名气, 还能吸引国外留学生前来就读, 为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注入新的血液。在设计作品方面, 国内学生与国外学生就有许多需要相互借鉴的地方, 例如, 有一位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的教授来国内做讲座时曾说, 在技能方面, 中国艺术设计的学生较强一些。在创意方面, 国内学生较其他国家的学生稍弱一些, 我想这也许就是导致设计等第三产业的设计大多来自欧美, 而中国则多重工业的“中国制造”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吧。
二、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与创新设计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质与灵魂,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国外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把“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上的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设计是艺术的、是科学的、也是创新文化的, 是艺术、科学、与文化的高度统一。格罗庇乌斯的一句名言是这样的“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 它的本质是运动的, 而非静止, 传统文化应该推进人们的不断进步。”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与创造力, 为艺术设计教育储备了大容量的设计资源。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 让艺术设计面临着千篇一律的挑战, 在钢筋混凝土与玻璃的时代, 不仅艺术观念、风格被复制, 就连思想和行为也惊人的相似, 而文化本身的沉淀性, 完全区别于科技的革命性。科技可以推陈出新, 而文化却会步步寻根, 返回本源, 发现生活的意义。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不仅需要注重学生技法这类显性知识的培养,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正面的文化心态 (如文化情调、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等) 这类隐性知识的培养, 注重传统文化与创新技巧的巧妙结合, 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中国现在还有一种现象, 即中国的风格实际上大多被外国人提炼了, 比如中国电影里所表现的中国风格多数是外国人提炼、描述出来的, 一些带有“中国”印记的作品实际上出自外国人的理念, 例如大家熟知的电影《功夫熊猫》, 外国人将我国风格当中最特别的和最容易看懂的东西拿来结合, 称作中国风格。其实我们同学在做设计的时候, 可以追溯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本源, 设计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
为了扭转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 进行创新,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就能撬动地球”。只需要一个突破口, 就会有所发现。在当今时代,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更新的突破口就在创新, 而创新的突破口也许就是基于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以及思想文化的总体表现, 是指无数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们创造而来,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并具有悠久历史、鲜明民族特色、传统优良、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简单来说, 即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现的各种民族风俗, 文明, 精神的总称。我们可以畅游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中, 合理利用、挖掘、创新, 促进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进步。
除此之外, 多看一些外国的作品, 吸取精华, 排除糟粕。例如我们在做大型酒店整体设计的时候, 或者在做酒店内的一个餐厅的局部设计的时候, 或者做客房设计的时候, 是否可以参考美国的豪华设计秀, 或欧洲的个性化创造, 或日本的干净、简洁、与清静, 或东南亚的开放空间和自然元素等等。懂得如何从其中吸取精华并灵活搭配应用, 达到融会贯通。也许, 这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三、国际现行艺术设计教育
以意大利的艺术设计教育为例, 国外的艺术设计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我国现在的大多数院校一样, 开设有工作室, 而作为主体的专业师资队伍, 全职的教师较少, 大多为具备前卫理念的设计师, 教师在工作室中言传身教, 并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意识。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团队不是一个班级的相同专业的组合, 而是多个专业 (如平面、室内、媒体、服装等) 的学生的组合, 这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进行项目训练时, 以团队为单位, 相互讨论, 发挥各自优势, 实现较简单的跨专业的交流, 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多的锻炼, 完成最终设计, 是我们学习借鉴的较好的实例。
当然, 艺术设计教育的更新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与国内的实际相结合, 需要寻找一条与自己国家当前设计水平相融洽的方法。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差异, 许多设计理念和方法会存在较大差异。例如, 在园林设计方面, 中国沿袭传统文化, 形成了自然山水园的自然式园林形式。而同样是多山国家, 意大利的园林则采用规则式, 这与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及其民族固有的艺术水准和造园风格有很大关系。
四、结论
在现代新形势下, 应将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融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 多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鼓励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 注重形式背后隐性知识的培养, 努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从而增强国家的竞争力。积极的引进国外著名的大学合作, 进行有选择的尝试和探索, 鼓励学设计的同学应尽量走出国门, 学习优秀的设计方法, 努力将中国设计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森.艺术设计教育集[J].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梁梅.意大利设计[J].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再思考 篇8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历程之后, 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不仅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设计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从学科建设到学生的培养, 再到课程的设置, 都面临着创新性的改革。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面向市场, 也要面向国际。
艺术设计教育自1980年代被引入我国以来, 已经有了三十年的历史, 从早先的工艺美术教育, 到现在种类繁多的设计门类, 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社会在向前发展。据统计, 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 每年毕业生人数有十万人之多;从1999年扩招到现在的短短十年间, 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专业后的中国第二大高等院校专业, 其中专业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即使拥有人数众多的艺术设计类学生, 我们参差不齐的设计教育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当然也需要大量设计人才为社会服务, 以提升社会形象和综合国力, 但对于目前来说, 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 下一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将何去何从, 院校要如何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设计教学, 设计教育在中国创意产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诸多问题都已经足够引起我们的思索。
一、设计教育需要创新性
“创新”是我们提出许久的问题了, 然而很多人总是不断地说到创新这个词语, 却很少做到创新的事情。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但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积极创造。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设计贯穿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重新思考,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工业产品的创新, 建筑设计的创新, 还是服装的创新, 都需要我们下大工夫去努力地实现。然而我们这么一个大国目前却被“山寨文化”所包围, 从城市化的相似到产品的模仿, 从品牌的缺失到代工生产, 这无一不削弱了我们的创新理念和要求, 也直接导致人们在思想上降低了对创新意义的理解。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设计, 都需要创新, 新颖的设计不但可以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我们设计基础的教育就必须走在创新道路的最前沿, 在立足现有教育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动向, 掌握一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知识, 同时根据多变的现代社会化体系不断进行改革。然而从目前来看, 却只有少数学校在探索着新形势下的设计教育体系, 例如中央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等院校在尝试着新的课程教学, 大部分院校依然沿用着以前的教学模式, 几乎形成了长久不变的教学体系。由于当前教育管理制度的僵化, 造成了艺术设计类型的教师资源枯竭、课程老化;很多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几乎一样, 没有自己的特点;设计教育体系也不是按照市场需要和实际要求去开设, 而是根据现有教学人员去进行。众多综合院校的教学大纲互相借鉴、相互模仿, 使得不同院校设置的部分学习课程完全一样, 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几乎形成千篇一律的样式, 固定模式化地走向了社会 (目前的美术高考招生模式就已经形成程式化) 。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还不能马上进行实际设计工作, 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再学习。而在西方设计先进的国家里, 学生从入学考试到进入大学教育, 不同学校的制度和内容都是有所区别的, 一个国家的众多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也各有不同, 每所院校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习目标来进行选择;大学考试需要学生提交能说明自己能力的作品, 并且要和老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校课堂教育是在宽松气氛下通过引导的模式进行, 而并非填鸭式的教学, 教的也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观念的传授,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学的能力;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实验活动, 他们投入大量的资金, 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和实际项目来进行实际设计, 使得学生直接接触到生产厂商。西方国家的设计院校还采用教师兼职和全职的方法, 从设计第一线请专家来上课, 把最新的观念、技术带到课堂, 让学生可以掌握最新的设计动态。如今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新材料的出现, 设计领域的发展可以说三到五年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教育必须跟得上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领域的最前沿。正如多媒体技术改变着平面设计的发展, 互动技术改变着工业设计的发展和新材料改变着服装设计的发展, 这些都说明了创新是设计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设计教育需要面对市场
古代人们的设计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之上的, 而现代的设计则建立在市场之上。设计和市场是不能脱离关系的。美国的设计就是一个完全商业化的设计, 因此它的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的, 工业设计、插图设计、电影设计、汽车设计都和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德国包豪斯的为大众化目的的教育, 还是美国的商业设计教育, 都充分地说明设计一旦脱离市场, 就形成不了自身的价值, 而只能作为一件艺术品孤立的存在。因此, 我们的设计教育初衷就应当考虑到市场,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如何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 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设计需要在面对市场去解决问题, 它作为一个领头羊, 应该走在市场的前沿, 引领社会的发展, 就像苹果手机一样, 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带来了一种时尚的潮流。
作为设计教育, 我们同样需要结合市场, 不能单纯为了追求艺术形式而孤立的存在。目前国内有部分设计院校在积极地探索市场道路, 但是如何走出去、引进来还是个棘手的问题。我们的设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图纸上, 而是要真正做到实处, 真正地去进行设计服务。许多学生被花哨的效果图所迷惑, 认为图纸好看了就代表设计的成功, 而完全忽略了设计的真正意义。设计教育市场化首先需要教育管理者和市场有较强联系, 通过和生产厂商进行实际设计的交流, 将教学课程引入到实际设计当中来, 这样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深入到现实设计的工作中去, 而不是教师单纯地在课堂上讲授, 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从而脱离了实际的设计能力。学校还需要提供设计工作室、实验室、加工制作场地和材料等, 然后学生、教师和厂商共同参与到其中, 一起将设计任务完成并且推向市场, 同时总结设计带来的问题以及后续工作, 由此形成一个循环的模式, 较好地使市场中的设计与教学相结合, 真正地做到设计教育面向市场化。
三、设计教育需要面向国际
我们在立足本国的设计教育过程中, 还要放眼于全球设计教育的发展, 走国际化的道路。日本的设计教育起初建立在西方的设计教育基础之上, 他们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 并进一步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域优势, 最终形成了日本自己的特色, 成为具有世界领先教育水平的国家和设计强国, 进而也造就了索尼、本田等知名品牌和一些著名的设计大师。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日本的设计教育, 我们都需要借鉴和学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设计成为了一个全球范围的学科, 因此我们的设计教育同样需要面对全球进行发展, 而不能始终走在别人的后面。教育当先才能带动设计学的发展, 才能引领设计界的进步。全球范围的设计学科拥有一个共同目的, 那就是为人服务。我们要具有一定战略性高度的眼光, 使自己能够纵观世界设计的整体形势, 而不能做井底之蛙,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并且赶超其它国家。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师资力量, 国际化的路线都是一个适应发展需要的路线, 国际化的进程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的设计教育要加强与西方设计先进国家的联系, 积极学习他们的设计精髓, 并将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设计领域中得到长足发展。
小结
从改革开放以来, 设计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 但是较国外设计教育先进国家还是有很大的一段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不但要求我们去积极地面对, 而且需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缩短它。设计作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支柱, 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发展设计, 让设计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先驱者的作用。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知名国际设计品牌和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设计教育艺术设计 篇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这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不会带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反而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引起各类生态环境危机。因此,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由“四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新型建设发展模式挺进,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注环境的能力首先建立在对环境的关注上;对环境的关注首先建立在正确的观念上;观念的建立, 靠的是各种类型的教育, 而高等教育则是奠定专业观念的关键环节。
与此同时, 设计开发也是观念改变的源头活水。设计师应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考虑到其生产全过程的环境问题, 应成为关注产品从“摇篮”到“摇篮” (相对于传统产品生命周期中, 对资源从“摇篮”到“坟墓”的消耗) 的专业人士, 因为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 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观念。针对传统设计对环保的短视问题, 出现了一个日益壮大的领域——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设计领域, 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 可以应用到当今建筑、城市规划、生产和工业制造等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在过去直到现在都还在对环境造成极大损害, 两国均应自觉地承担起相应责任。开展对两国在“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异同点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面对现实, 站在创新式保护环境的最前沿。
二、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现状
(一) 环境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和普遍性
美国政府规定, 环境教育应面向所有人, 并渗透至每个人终身教育中。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每年发表的《全球预警》年度报告目前已成为美国近六百所高等学校、一千多个专业的必备教材。
(二) 可持续设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专业性和多层次性
多种形式的学位课程和研究所机制, 贯穿于从本科到博士的各个层次。
1. 学位课程:
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勒冈大学将“可持续设计”纳入建筑与设计学院的课程。MIT建筑学院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开设可持续设计与技术专题研究课程。耶鲁大学的建筑系和森林及环境研究系开设了一种学习时间为4年的“可持续设计”联合学位课程, 完成这个课程的学生将获得建筑学硕士和环境管理学硕士两个学位。奥本大学提供一定数量和不同院系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专业课程, 学生修习完规定的学分, 就能够获得可持续设计的副学位。
2. 研究所:
俄勒冈大学设有“生态设计中心”, 开设生态设计课程, 并且每年举行生态设计研讨会。印第安纳州鲍尔州立大学的“能源研究、教育及服务中心”, 对有关能源的研究和保存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它有一个从事“可持续设计”的研究生工作室, 并且为“可持续设计”的实践制定了计划。
(三) 多方力量对可持续设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动
例如美国“国家建筑资格认证委员会”要求建筑学院讲授合格的“可持续设计”原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是一个促进“环境责任建筑”的建筑业联合体, 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LEED) 标准”要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接受过可持续设计教育, 因此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再培训的重要内容。“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推荐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指南》在100余所设计学院正被使用。
建筑师桑德拉·莱博尼茨·厄尔利写了一本《绿色教育时机》的指导书籍, 指出“环境课程要改变”, “这方面的内容比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环境问题感兴趣时更多, 但更重要的是行动”[1]。具有开创精神的建筑师安东尼·布朗认为:“在我们理解的‘绿色教育’或‘绿色设计’方面, 还需要转变。我看到在全美高校中建筑学院或设计学院增加了这类教学内容, 但尚未使它成为课程核心。”于是他创立了“埃科萨学院”, 专门为建筑师、规划师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提供有关绿色生态设计的培训课程, 这也是通过职业再培训对高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综上, 美国就是通过以“学校主体、政府法令、行业指导、专家和企业参与, 满足学生和从业者的受教育需求”, 充分发挥政、校、企、行四方面的合作优势, 来推动建筑和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建立较为完善的“可持续设计”课程和教育体系的。
三、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内涵
(一) 层次
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设计教育形式非常多样化 (如图1所示) , 由高层次到低层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 学位设置层面:
即可持续设计研究和专业必修课 (学习者可以获得专科、本科、硕士直至博士学位) ;2.课程设置层面:即选修课、跨专业学院任选课 (学习者可以获得副学位或是继续教育学位) ;3.活动参与层面:即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设计比赛、公益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层次的设置满足不同人群 (大众普及型和小众专业型) 对可持续设计教育的需求, 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将非常庞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交叉学科 (如图2所示) 进行了由简到繁的梳理, 分析出了关于可持续设计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关系, 方便学习者掌握。
(二) 类型
美国高校艺术设计学院各个不同专业群的可持续设计教育皆有特色。通过深入剖析美国高校不同设计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类型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在大的可持续设计背景下, 不同设计专业的区别和联系。图3所示为可持续设计教育涉及的不同专业群。是否每个设计专业都能够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基础上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新经济观念中, 所有的生产模式都应该遵循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和“3R原则”。
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评估现有产品及流程, 以无毒原料以及洁净能源、节水的流程取代对环境有害、耗能、耗水的原料及流程, 并妥善规划回收渠道, 使产品供应链、产品本身及回收再利用方式皆对环境友善。整个流程可分成生态及工业两种循环系统。生态循环之产品由生物可分解的原料制成, 最后为生态循环提供养分;工业循环之产品材料则持续回到工业循环, 将可再利用的材质同等级或升级回收, 再制成新的产品。
“3R原则”, 即:Reduce、Reuse、Recycle。Reduce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将原料与能耗降至最低;Reuse要求产品的成品形式可以重复使用;Recycle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可以重新成为原料而非不可降解的垃圾。当高校设计教育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上时, 将产生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三) 教学规范建设
《可持续设计课程指南》由生态设计专家编写、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推荐, 在美国100余所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广泛使用, 影响范围包括产品设计、建筑和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不同专业教学。
该指南循序渐进, 内容包括可持续设计基础、生命周期和设计策略、环境影响建模与评估、综合设计实践这四大模块, 其核心是八个可持续设计策略形成的轮[2] (如图4所示) 。
(四) 典型案例推广
美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和项目要求, 结合前述的不同层次 (由非专业到专业层次) , 分别由浅入深开展可持续设计项目 (如图5所示顺时针方向) , 使可持续设计教育理念的发展及设计主题不断被拓宽, 形成可持续设计教育的教学资源库。
例如美国奥本大学的Rural Studio (乡村工作室) , 在一个对建筑的关注都集中在豪宅大厦的时代, 美国建筑师塞缪尔·莫克比所创立的乡村工作室却在默默地为贫困人群的社区做义务设计和建造。他们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和建筑材料用于援建项目, 创造性地解决了学生需要建筑项目实践的教学问题和贫困人群的居住问题, 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建筑的深刻内涵和人文关怀。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使得莫克比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 (AIA) 金奖。莫克比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的设计构造知识, 更传授给学生公平、尊严的内涵, 他教导学生“建筑学应该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居住和生活, 而不是为自己建造纪念碑”[3], 使学生领悟到建筑师的社会及伦理职责。此项目就属于第4个层次, 即最高层次。又例如美国某大学每年都开展主题为“Design Green”的设计比赛, 该项赛事为期3天, 参赛者分成小组, 使用瓦楞纸进行设计作品创作。这个项目就属于第1个层次。
此外, 美国高校还定期将梳理出的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典型案例, 通过各类交流论坛、各专业设计协会进行发布。
四、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现状
(一) 国内“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国际互动和进展
1. 可持续设计各类活动丰富 (如前图1所示“活动参与层”内容) :
当前国内与“可持续设计”有关的各类论坛、比赛、展览和社团较多。例如从2008年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与了“Le NS”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 有力推进亚洲和欧洲各大学之间在可持续设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09年, 国内顶尖设计院校和米兰理工大学的代表共同签署了“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 (中国) (DESIS-China) ”框架文件, 使致力于推进可持续设计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国际网络, 在中国正式落地生根。2011年和2014年, 清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合作, 共同举办“持续之道——全球化背景下的可持续艺术设计战略”国际研讨会和“持续之道——国际可持续设计学术研讨会暨设计作品展”。
2. 多家高校成立可持续设计研究所和实验室: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下设可持续设计研究所, 该所是由来自于学院不同专业, 并有志于“可持续设计”研究的教师们所组成的学术型研究机构。美国Autodesk公司与教育部合作, 使用其可持续设计软件帮助培训教师、了解可持续设计的最佳做法, 帮助转变中国的工程实践。作为合作的一部分, 该公司已经携手清华、同济等国内著名高校共同建立了十余个卓越中心 (COE) 和设计中心、联合实验室等, 并通过更新课程内容、提供一流的数字化设计工具和科研设施等多种手段, 协助学校提高建筑学、民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工业设计、建筑管理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他们还创建了学生可持续设计社团来支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 当前国内“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局限性
当前, 在我国, 以上这些都是一些落户于知名院校的设计研究机构和临时性活动组织, 并非长效的教育机制, 关于可持续设计的普及型教育研究更是鲜有提及。
与全球性环境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我国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相比, 我国高校环境教育 (尤其是设计教育) 的发展总体仍显得十分缓慢, 而且区域差异明显。与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把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设计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相比, 目前我国的高校设计教育, 还鲜有在大纲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观念制订其中, 更遑论专门的课程设置。目前接受此方面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仅限于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 导致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环境意识不强。在此观念缺失的情况下, 设计学科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 失去了在奠定专业基础同时接受先进观念的宝贵机会。这种局面与设计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的本质是不协调的。这是教育者的失误和社会的损失。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式下, 具有何种生态观、对环境问题持何种态度、行为方式如何, 是基本素质和价值观的问题。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 高校设计教育作为直接培养设计师的场所, 影响的不仅包括在校学生, 更影响到整个消费市场, 影响到今后几代人,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在设计教育中只注重技能技法的设计思维教育, 而不涉及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育, 是对社会和学生的失职。
综上, 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可持续设计教育, 无论从内容、形式, 还是从手段、方法以及最终的教育目标上都显得十分薄弱。可持续设计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其地位没有得到提升;2.其思想没有渗透到整个教育理念中;3.其师资力量匮乏, 缺乏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的人才;4.其教材和可参考、可执行的教学规范或标准几乎为空白;5.缺乏校企间工学结合的典型案例, 企业或急功近利不图长远发展, 或忌讳环保政策约束, 造成可持续设计教育无法与生产环节进行良性对话和沟通合作;6.缺乏全面的普及和推广, 主要表现在地区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上。
五、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展望
当前中国高校系统内新兴的设计专业, 都因其专业特点而可以站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与技术的前沿, 在专业建立之初就将其系统地纳入必修课程, 承担起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 建立起一支能进行哲学思考、有理论指导、有专业技术、有实施手段的专业队伍, 在中国的高校设计教育中培养出大批观念正确、素养高的职业设计师。高校的设计教育中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纳入专业必修课程, 是每所开设设计专业的大学的历史任务, 责无旁贷[4]。
(一) 可持续设计教育模块研究
应结合中国国情和当地产业, 将可持续设计策略理论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际相结合。首先, 可按系统逻辑和教育规律定义四大模块:生态文明基础、具体设计策略、环境影响评估和综合设计实践。其次, 将四大模块细分为18个小模块, 进行“植入式”开发, 根据可持续设计教育的不同层次, 开发出适合1堂课 (1个模块, 适合科普类) 、1个半天 (4个模块, 适合讲座类) 、1整天 (8个模块, 适合培训类和工作坊) 、1周 (按照3个半天计算为12个模块, 适合设计类课程) , 直至18个完整模块的可持续设计教育知识体系。使得每个艺术设计专业, 每个层次、每种形式的艺术设计教育, 都能找到与之相配合的教育模块, 围绕某个可持续设计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 将可持续设计教育植入不同专业课程的类型研究
可持续设计项目化工作室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艺术设计各个不同专业群的可持续设计教育皆有其特色, 通过系统分析, 可得出不同设计专业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建设可持续设计项目化课题库 (以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区域性项目为主, 全国性、国际性项目为辅) , 找到项目化课程能够长期对接的现实需求, 将之植入不同设计专业的工作室课程。每通过课程教学完成一个项目 (或项目的一部分) , 均应适时总结。该总结应强调可持续设计项目类型、项目时间线、项目概况 (强调项目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的具体情况) 、设计重点和难点 (课程教学知识点) 、设计工作流程和方法 (课程教学进度组织) 、所采用的可持续设计策略等要素。进而形成有参考价值的可持续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库, 供后面的师生借鉴学习, 切实做到可持续设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 可持续设计教育慕课、微课建设
将不同类型的可持续设计教育案例, 以教学视频为核心, 分享教案、课件、练习、反思与评估, 进行慕课、微课建设示范。注重系列化、专题化、结构化、完整化, 将这些可分离、可聚合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设计, 以一定结构关系和展示方式, 形成一个半开放、情景化、动态生成的虚拟在线学习与交流环境, 满足移动互联时代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
(四) 可持续设计教育教材和教学规范体系建设
研究世界范围现有可持续设计教育课程,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经典的美国相关课程教学规范和联动机制, 取其精华, 进行本土化转化研究, 开发出中国可持续设计教育课程教育体系。每个课程均包括课程意义、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规范化指导文件。继而在全国高校教学人员间积极分享和组织培训。再结合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行业企业、教育体制、政策法规的实际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的“可持续设计教育”实践。该体系将为高校管理体系的完善、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为解决当前中国可持续设计教育瓶颈问题寻找突破口, 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摘要: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在过去甚至现在都还在对环境造成极大损害, 两国均应自觉地承担起相应责任。开展对两国在“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异同点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面对现实, 站在创新式保护环境的最前沿。
关键词: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持续设计教育,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马进军.可持续发展设计的趋势与建议[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03) :137-139.
[2]Philip White, Louise St.Pierre, Steve Belletire, Okala Practitioner, Integrating Ecological Design, Okala Team, Phoenix, AZ, USA 2013.
[3]杨豪中, 赵辉.注重建筑伦理的建筑师——塞缪尔·莫克比及其乡村工作室思想和作品介绍[J].华中建筑, 2007, (07) :9-11.
设计教育艺术设计 篇10
现阶段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都把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定为设计基础教学, 这是考虑到传统的手绘表现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表现能力上的重要性, 将手工制作和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相结合, 两种表现能力相辅相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但是我认为在平面设计专业领域里仅仅将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定为设计基础教学还不够。程度达不到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使用和涉及面。
在平面设计专业, 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贯穿于包装设计、广告招贴设计、CI企划设计、标志设计等等的整个过程。除了最初的构思方案和草图阶段, 基本上所有的设计表现和内容都在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里制作, 甚至最后把设计方案印刷或打印成成品, 都离不开计算机图形辅助软件。现在社会上很多的平面广告设计公司在招聘和用人, 特别是对应届毕业生时关键条件不是在设计能力, 而是看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操作熟练程度和运用水平如何。
由此可见在平面设计专业里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能力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平面设计专业里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我认为不仅仅是当做是设计基础教学, 而是应该和平面专业的设计课程重视的程度相等同的高度。
二、平面设计专业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设计院校的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课程是安排在大二, 安排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基础设计课程之后。构成作为一种造型概念, 其根本的目的是将不同的元素单元和材料, 通过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组合, 以达到创造新的元素。然而在传统的构成设计课程中, 作业的繁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积极性。在以前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没有进入到设计教学中来的时候, 手绘练习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那么现在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已经全面取代传统手绘的今天, 让学生借助于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从而摆脱制作中繁重的手绘和材料工艺的制约, 把更多的兴趣和精力放入到思维上的创造。无疑更能够使传统的构成课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现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课程的课时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一般在大二里学习, 到了大三和大四的时基本没有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课程的安排。这样的安排在实际的教学上会有几个问题出现:
(1) 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是需要长期的练习, 在课程结束之后最好是能有比较长的固定的练习, 比如做其他专业设计类课程的作业来练习, 以达到长期练习的目的。但是目前的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课程设置一般在大二, 专业设计类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三和大四。这样大二和大三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没有练习可做的真空、透视的界限,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表现能力, 刻画出充满个人意识的画面。只有如此才能适应该领域宽广无限的设计需要。
我们研究的是意象表达至主观结构, 再到理性概括以致感知色彩这样一个过程。它是按从易到难, 从立体到平面, 从具象到抽象, 从写实到写意, 从写生到设计的规律研究。旨在于不断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 提高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同时, 丰富学生空期, 最后可能导致将前面所学的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课程内容遗忘。
(2) 大三和大四主要是专业设计课程, 这个时候的课程作业和练习基本上都是需要用到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 特别是大四最后毕业设计阶段, 更是离不开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然而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最缺乏的知识就是对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应用, 很多大四临近毕业的学生这个时候就到校外开办的各种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培训班里重新学习, 以应对即将道来的毕业设计和社会招聘,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 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专业设计领域给予支持也越来越大, 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要求和问题:
(1) 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对教学的硬件设备要求越来越高, 硬件设备是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没有硬件设备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就是空谈, 现在很多高校扩招越来越多, 造成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硬件设备跟不上学生的数量。或是硬件设备过于老旧, 达不到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新软件的应用要求。
(2) 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应该引起关注, 很多教师因忙于工作, 从而疏忽了对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新技术的了解和学习, 在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教学中没有对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新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不能因为惯性把学生仅仅局限于低端或中端的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软件, 没掌握高端设计软的学生在市场竞争力上要远远低于掌握了高端设计软的学生。
三、针对平面设计专业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教学建议
针对平面设计专业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教学中以上几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平面设计专业的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课程安排应该更有
针对性, 在大二的构成课开始前就可以开设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课程, 这样在后面的构成课里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来制作构成作业。大三和大四阶段也可以开设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选修课程, 使需要继续学习的学生有继续学习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机会。
2. 使硬件设备达到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对教学的要求, 对老
旧的硬件设备做到及时的跟新换代, 是当前计算机图形辅助设教学最重要的一件事。这样才能满足最新的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软件的要求, 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否则提高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教学水平只能是空谈。
3. 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的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的培养上也应
该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 通过定期的培训, 或针对某一个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软件的培训, 使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对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软件保持较高的水准, 和对新的高端的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软件有一个良好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使各种平面专业设计类教学得到整体上的提高。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也在各种专业设计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和各种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并解决现阶段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软件,平面设计
参考文献
[1]金泽勋.21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J].装饰, 2003, (3)
艺术设计教育理论探析 篇11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 实践 教育理论 改革措施
1 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概述
关于国内的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纯的理论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下主要是以教材知识的传授,传授的重心主要针对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以及审美本质等,并对艺术各个门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在第二个阶段,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逐渐出现了理论和多媒体声像相结合。
国内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单一的纯理论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重心在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以及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提升,开始出现教学理论与多媒体声像相结合,以教师课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感性地认识各种艺术门类的影像资料,这也是新时期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维度。
2 艺术设计特点和理论教育创新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
在当今的背景下,一方面,人们对于艺术设计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另一方面,目前的艺术设计也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了多种设计风格和流派共存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设计出不仅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还要力争做到与众不同,最需要的就是创新的精神。
3 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艺术设计”是中国大陆教育部于1997年确定的本科招生学科名称,在英文中并无对应的翻译。在中国大陆教育部门的设计类学科分类中,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平面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当然,设计概念本身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设计仅指工业设计。不过一般说到设计都是指广义的设计概念,即包含艺术设计部分的设计。下面我们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改进措施进行一个分析。
3.1 根据专业教学需求,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和方向以及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设置,学分的分配以及实习实训的内容。根据目前的市场形势和人才需求,各个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根据市场的需求,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进行调整,使得专业结构,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
3.2 要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并结合目前艺术设计的新方向,将这些新的潮流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作为艺术设计的教师必须时刻地与时俱进,并活跃正确的设计思路。让学生认识到艺术设计并不是单纯的描摹或者借鉴,而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3.3 加强对学生设计理论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设计水平。艺术设计专业注重技能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同样需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注重设计之前的市场调研工作方面的课程,积极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分析市场。要重视教学的关联性,因为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往往设计并不是单纯地让人欣赏的,而是大部分的设计是为销售服务,通过关联性教学才能够做好这一点。
3.4 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创造是设计的本质,而这种设计的创造就是来源于设计师的创造性的思维。具有个性的设计师往往能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对于平面设计教学,就应当重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鼓励学生表达出自身的个性化设计风格。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放开思维的束缚,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高职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国外的教育模式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我们也不能够照搬国外的经验。在以往的艺术设计教学大部分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本位,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的方式。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媒体影音教学与教材教学的两级平台之上,虽然目前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仍处于第二阶段的长足发展中,但从长远来看,在深化教学的追求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响。
参考文獻: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3.
[2]保彬,张连生,单德材.关于装饰艺术[J].美术与设计,2001(4).
[3]尹吉男.后娘主义——近观当代中国文化与美术[M].上海:三联书店,2002.
[4]曾小红.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朱和平,王美艳.谈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6]尉迟姝毅.论设计理论、设计批评与设计实践的关系[J].电影评介,2007(3).
[7]杨婷婷,傅黎明.论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J].电影评介,2006(11).
设计教育艺术设计 篇12
第二是已经具有统一化的视觉印象。数千年的庞大文明和深厚底蕴简单地由几个元素来概括:长城、大熊猫、功夫等等, 已经成为标志性而又单一化的“国家印象”, 成为了一种程式化的形式。西方世界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理解中国文化。这样的结果是某些中国视觉元素被泛滥使用, 导致乏味单调的统一化视觉意向。
第三特征是设计教育缺少具有地方特点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华文化存在着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基石和内容。在哲学观、民族心理结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形式等诸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设计教育中, 设计创作语言形式应该凸显形式背后的象征意义, 而这些象征意义必须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相联系。
第四是不能形成有效结合本土自然人文资源的整体教育环境。设计教育应该关注到设计作品所处的地理特点与设计师的意识在作品上所体现的区域特性。形式语言可以在结合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情况下表现出更为深层次的含义。
第五的一个特点是设计美学与传统美学出现断层。中国传统美学没有像西方美学一样划分为几个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 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在进入近代前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形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变化。19世纪中叶, 以“和”为经验人生哲学的中国文化遭到西方强势文化的阻碍时, 就放弃把自身文化传统、哲学经验溶入到更先进的西方文化中。这种状态导致了20世纪的中国“文化断裂”危机。
传统的美学价值观在现代经济社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设计教育中仅仅案例分析和精神诉求不能形成对本土化设计的系统理论研究。在设计教育中探讨地方性的形式语言, 寻求本土色彩及风格的代表性图像, 以及本土风格的视觉印象是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对传统造型元素的改良与取舍、转换方式使元素得以再造使之增值, 是现代设计表现的基础与载体。
综上所述, 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需要在理念上提高层次, 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各个院校之间的区别, 必须各自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包括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特点来制定。可以具体到以下方面:
一、历史人文的时空延续
历史人文作为每一个地区的独有资源, 能够直接引导新的现代视觉语言设计形式。具有传统人文传承的视觉印象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 建筑的风格类型、传统食品的固有包装、特色菜肴、生活用具的特点、地方性的服饰特色、喜庆节日的色彩、娱乐活动特点、民居的起居习惯特征等等。在过去的数个世纪, 已沉淀为公众习惯与审美尺度的丰富视觉遗产。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视觉模式, 都能够以现代的形式融入进设计教育体系中, 进行时空转换, 从而进行现代设计教育的本土化变革。
二、不同地方性风格的视觉意向构成融合
设计在每个时期有不尽相同和同一时期又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 设计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艺术类别, 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 必须把不同地方性的特点加以整理利用, 以达到设计教育理念上面的融合。
三、地方性材质及工艺的有效组合
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念强调材质与工艺的美感。现代设计教育应当结合民族情操与习俗信仰学习传统的工匠系统, 包括地方性的材料及施工技艺的开发。要追求地方性风格的独有感官特色, 必须和当地的整体环境取得协调, 才可强化设计意见贯彻的深度。而将传统工匠艺术提升为现代设计制作方式, 透过实践的积累可能自然地由内而外改造文化体质, 化技艺为有意味的形式。
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 经历代丰富、发展和提升, 累积形成的一种审美方式。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质蕴涵着合理的、可延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方面的内容。所以, 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审视传统、发展传统, 用创新的艺术精神对设计行业进行正确引导。
摘要:设计教育在新时期应该如何把握其民族性?笔者认为应该从理念上提高层次, 形式上更加多元化, 地区之间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包括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特点来制定教育模式。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审视传统, 用创新的艺术精神对设计行业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设计教育,民族,传统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第1版.]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