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教育

2024-07-16

服装设计教育(精选12篇)

服装设计教育 篇1

服装设计属于工艺美术范畴, 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服装设计的定义就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它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边缘学科, 和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 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服装设计形式原理

服装设计的应用属于立体构成范畴, 服装设计也就是运用美的形式法则有机地组合点、线、面、体, 使之形成完美造型的过程。点、线、面、体既是独立的因素, 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1. 点:

点在空间中起着标明位置的作用, 具有注目、突出、诱导视线的性格。点在空间中的不同位置和形态以及聚散变化都会引起人的不同视觉感受。

2. 线:

点的轨迹称为线, 它在空间中起着连贯的作用。线又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 它具有长度、粗细、位置以及方向上的变化。例如, 水平线平静安定, 曲线柔和圆润, 斜向直线具有方向感。

3. 面:

线的移动形迹构成了面。面具有二维空间的性质, 有平面和曲面之分。面又可根据线构成的形态分为方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以及不规则偶然形等等。不同形态的面又具有不同的特性。

4. 体:

体是由面与面的组合而构成的, 具有三维空间的概念。不同形态的体具有不同的个性, 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体也将表现出不同的视觉形态。

体自始至终贯穿于服装设计中的基础要素, 设计者要树立起完整的立体形态概念。一方面, 服装的设计要符合人体的形态以及运动时人体的变化的需要, 另一方面, 通过对体的创意性设计也能使服装别具风格。

二、服装设计基本法则

服装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在长期实践中, 人们通过鉴赏和创造服装的外观形式组逐步发展了一些与其他艺术门类相通的形式法则, 其主要有比例、视错、强调变化与统一的协调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比例:

比例是相互关系的定则, 体现各事物间长度与面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的数量比值。对于服装来讲, 比例也就是服装各部分尺寸之间的对比关系。

2. 视错:

由于光的折射及物体的反射关系或由于人的视角不同、距离方向不同以及人的视觉器官感受能力的差异等原因会造成视觉上的错误判断, 这种现象称为视错。

3. 强调:

服装必须有强调才能生动而引人注目。强调因素是整体中最醒目的部分, 它虽然面积不大, 但却有“特异”效能, 具有吸引人视觉的强大优势, 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在服装设计中可加以强调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位置方向的强调、材质机理的强调、量感的强调等等, 通过强调能使服装更具魅力。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很多的知识。它们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设计水平, 而且从中激发我们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积累有关服装资料, 它们将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学习更多的知识把服装设计的工艺与技术相结合, 使服装设计走向辉煌, 从而诠释服装设计的真正意义。

服装设计教育 篇2

课题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130990摘要:本文从工业设计教育中植入生命周期设计理念的必要性谈起,论述在工业设计具体课程中生命周期设计教学的具体实践及成果,最终提出在未来工业设计教育中应加强生命周期设计中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生命周期设计;绿色;设计师;工业设计教育1概述

生命周期设计(Life Cycle Design),又称生态设计(Ecodesign)或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它是对普通产品生命周期的扩展,绿色产品生命周期设计与传统产品设计的要求不同,因而设计的程序和内容也有极大的区别。由于设计师主导未来产品的走向,人类未来的生活状况就掌握在目前的设计师和即将成为设计师的设计学生手中,只有让这一批人能学会把生命周期设计理念贯穿工业设计当中,才能有效利用地球资源,减少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所以,工业设计教育中扩大宣传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基于生命周期设计的工业设计教学与实践

(1)家具设计课堂中绿色材料选择与运用训练。原材料处于生命周期的源头,选择绿色材料是开发绿色产品的前提和关键因素之一。欧洲一些设计高度发达国家最近更是不断地推出各种用废旧用品制作的一些新产品,如废纸做的手袋,废旧磁带做的笔筒,废旧饮料瓶做的灯具、装饰品等。设计师努力使自己用废旧材料做的产品更加干净、高贵,以便现代人真正能在生活中愿意接受这样的产品,享受这些旧的东西,并产生感情。不仅如此,设计师更想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的工业产品应该在选材时有所考虑,我们已经不能再随意浪费资源,不能再挥霍无度。在材料选择时有绿色设计思想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最终产品对资源的浪费,尽可能用可循环材料制作更多的一次性用品。在家具设计教学中应该适当进行环保材料、可循环材料的探索。例如,给学生布置专题材料的环保家具设计,如废旧饮料瓶家具设计、旧纸箱瓦楞纸制作等。如图1中的椅子为学生用废旧纸箱的瓦楞纸做的。这样的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家具设计的课程当中领会到环保材料能带来的环境价值和社会效益,从而激发其在以后的设计道路上对材料选择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把环保设计思想更深地植入他们的脑中。

图1图2图3(2)家具设计课堂中绿色工艺的选择和设计训练。采用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产品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绿色工艺又称清洁工艺,是一种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绿色工艺的实现途径主要有:1)改变原材料的投入方式,对其就地利用,再利用有实用价值的副产品和回收产品,在工艺过程中循环利用各种材料。2)改变生产工艺或制造技术,改善工艺控制,改造原有设备,将原材料消耗量、废物产生量、能源消耗、健康与安全风险以及对生态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3)尽量使用自然环境,对空气、土壤、水体和废物排放进行相应的环境评价,根据环境负荷的相对尺度,确定其对生物多样性、人体健康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3)在工业设计教学中敦促学生采取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即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它要求商品包装无害平衡,无害于人类健康。在工业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环保包装材料的认识,尽可能拓展环保包装的应用范围。例如,图2中的产品便是用可降解塑料做成的一个环保包装设计,底部出口可以减少洗发水或沐浴露等在包装空腔里的残留,减少浪费,并且本包装本身可降解、可挂在墙上,增加使用的方便性。

(4)在工业设计教育中,增加对绿色产品回收处理设计产品案例的学习。在绿色产品设计中,当评价某一重复回用方案时,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环境负荷、安全性、可靠性及费用是重要的因素,它们的关系式:回用社会效益=日用物资价值+降低的总处置费收集和加工费。如图3中土豆雨衣就是利用可回收材料的生命设计案例,工业设计课堂中可增加这类案例的分析学习,增加学生们对可回收材料的认知。土豆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不过除了食用您想过它还可以变成衣物穿着吗?这款特殊的雨衣所采用的原材料就是土豆,它是将土豆中的淀粉提取加工后,合成一种有机塑料制成的。土豆雨衣可以完全降解、无毒无害,废旧破损后直接抛弃即可,不必担心污染环境,十分便捷。

(5)培养学生低能耗设计的习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资源并给环境带来负担。所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对产品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学生运用太阳能和LED技术设计的产品,把窗户外侧用太阳能板,白天窗户角度随着阳光角度接收太阳能,晚上太阳能转化的电能点亮LED灯。整个产品使用过程能源浪费达到最低。

除上述几个方面之外,在工业设计教学时,还应涉及工业设计相关的方面,如教会学生关心材料、产品储存及运输过程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减少材料消耗,减轻产品的重量和体积等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3结论

工业设计教育直接关系工业设计的未来,工业设计未来又关系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在工业设计教育中植入生命周期设计思想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教育中充分普及和重视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教育,才能保证未来有更多的设计师真正加入到绿色设计行列当中,只有在工业设计教育中更多地关注生命周期设计教育,才能使环保思想和生命周期设计理念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引起社会的更多共鸣,从而引发环保社会的共建,把人类带入到健康的发展轨道上去。参考文献:

展示设计教育与设计能力 篇3

关键词:展示设计 空间能力 情感设计 女性思维

虽然人们进行陈列、装饰等与展示相关的活动历史悠久,但展示设计(Exhibition Design)作为独立专业的时间并不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博物馆、展览会、品牌宣传等活动的日益丰富,展示行业的受关注度越来越大。然而,展示设计专业在中国起步较晚,作为新兴专业,并没有像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那样雄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相关资料的缺乏,成为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研究与设计创作的制约。纵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示设计专业近些年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毕业设计,达到优秀毕业设计水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屈指可数,甚至很多不及环境艺术专业学生所作的展示设计。除了专业研究根基不深的客观原因外,主观因素造成的遗憾应该受到重视。

一、空闻能力培养

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范围,不仅含有解释展品宣传主题的意图,而且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这样的空间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展示空间。对展示空间的创作过程,我们称之为展示设计。因此,空间能力与展示设计创造有着正向关系。空间能力(spatial ability)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主要包括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等因素。Linn和Petersen(1985)将空间能力定义为一种涉及表征(Rep resenting)、转换(MentalRotation)、生成(Generating)和提取(Recalling)符号、非言语信息的技能。基于对以往空间研究的因素分析,他们在1986年提出空间能力包含三个因素:空间知觉(Spatial Perception);心理旋转(MentalRotation);空间想象(SpatialVisualization)。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示设计专业从专业设置之初便隶属于工业设计系,从属原因各有说辞,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展示设计应该符合大工业生产批量化的特点,以此降低展示行业浪费严重的现象,使展示走向绿色化。然而,从本科课程设置上来说,主修课程并不利于展示设计专业学生空间能力的提高。根据课程统计,大一新生所上课程为基础教研室教授的绘画技艺方面的课程,空间能力较进入大学前几乎无变化。大二为工业设计系统一安排课程,色彩构成、平面构成、手绘训练、模型制作、综合造型、产品设计等课程所进行的是以产品设计为中心的教育,虽然综合造型课程里有与空间构成相关的内容,但其作业形式不过是从产品视角出发,放在手掌上推敲的纸模型,课时只占两周,学生空间能力依然变化不大。大三上学期的第二个月分专业后,展示设计专业学生才真正开始空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由于一直缺乏与空间单元、构成相关,系统阐述空间的课程,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只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展示创新设计、制图、展示工程管理、多媒体展示设计等课程中穿插训练空间能力。也就是说,除去半年毕业设计与5个月选修美院其它系专业课程的时间,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本科四年真正集中提高空间能力的时间只有一年,设计水平可想而知。

二、功能主义与情感设计能力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建立在以功能为基础的劳动分工之上。美院工业设计系成长于现代主义运动风靡全球的时期,提倡事理学等以功能为主导的产品设计,老师们大多为功能主义者。学生进行设计创作时,在前期发现问题的调研上所花的时间与精力明显大于其它专业与学校的学生。这种追究事理的教育能够有效杜绝单纯追求造型改变的设计,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强调设计的逻辑性。因此工业设计系的学生非常善于寻找问题与分析问题,设计出来的产品既实用又美观。

但是,对于与展示设计联系紧密的空间设计来说,并不是单纯功能与美观能够解决的。“现代主义功能城市的原理明晰地表现在功能分区上。这种功能抹杀了整体的存在,个人生活的多样性,功能的互补性和中间领域,功能的净化也使建筑失去了模糊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早在城市规划出现以前,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建造房屋并形成了街道,檐廊、庭院,居民们在这些半封闭半开放的空间里闲歇、交谈,和睦、融洽。但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与流行使得封闭的“水泥盒子”成为世界性建筑,原来建筑周围的那些说不清功能、可有可无的“缘侧”空间被功能主义者排斥。出于健康卫生、便于管理等方面考虑,排放整齐的“小区”出现了。随后人们便发现,生活便捷了’但是邻里关系却疏远了。21世纪是情感设计的时代,是感性与理性的共生时代,“在对立的精神与物质之间,存在着中间领域或边缘性。”黑川纪章所标榜的共生概念,指的就是边缘性、间隙、模糊性、两义性、双重规则等概念,即中间领域的存在。对于一个杯子,功能主义者会从尺寸、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而情感主义者们则会这样描述: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冷酷、理智或者温馨的杯子。二者都很重要。

对于展示空间,入口、过道、隔断、展场衔接等过渡性模糊空间大量存在,而空间的流动性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这些“看起来不重要”的空间。其次,观者在观看展览时,会经历吸引、靠近、驻足、细看、思考、选择与移动、离开、回味等过程,对观者情绪的有效把握与控制能够影响展示信息的有效传达,是一个成功的展示设计不可缺少的条件。另外,展示空间虽然是一个公共空间,但仍然要照顾到观者的领域感与私密性,尤其在休息空间的处理上更是如此。对于携带儿童与陪同老人、残障人士的人来说,空间过于封闭会影响到安全性。因此,一个优秀的展示设计师应该是一个好的情感设计师,情感设计教育对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很重要。

三、女性思维与情感设计能力

大学专业课程老师以男性居多,这与大学以前中小学教育的情况相反。在工业设计系,除了一位研究与教授色彩设计的教授与一位教授多媒体展示设计的讲师是女性外,其余23名均为男性。与女老师相比,男老师更加注重手绘技能的熟练与“帅气”、造型的饱满及设计的现代感、未来感。对于女学生来说,适应与达到这些要求要比男生困难,这也许是更多的女生在分专业时选择了展示设计的原因。

当今的工业设计教育仍是刚强、理性与冷酷的男性化教育模式。至于那些温柔、浪漫、感性的女性思维,会被认为是不可靠的、不够大气的、不够结实的。这种男性化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女性思维的发挥(这里所说的女性思维并没有框在女性范围内,它并不是性别的分界点,只是女性发挥这种思维更加游刃有余)。女性的思维比较偏重于感性和直觉,“从理论上讲,女性思维是集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复杂性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开放性思维即允许人们介入,并能够留给人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拓展,进而深入理解的思维;动态性是指女性思维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跟着情感的指引而产生感性变化的倾向;创造性是指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能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思维过程;而复杂性则体现出女性思维的综合特性,即一种不确定的、相互关联的思维模式。”成功的女性设计师如日本建筑设计师妹岛和世,其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融入了城市公园的贯通性特点,建筑四周均设有出口,这样无疑增加了美术馆的亲和力,更有利于增进观众与艺术之间的交流。上过女老师的课程便能发现,女老师授课的阶段性比男老师更加明确,作业内容更加重视情感的传达,对学生设计的指导更加细腻,这样更有利于展示设计专业甚至整个工业设计系学生情感设计能力的提高。女老师的增加无疑更有利于脱离固有模式的思想束缚,刚柔并济。

服装设计教育 篇4

包豪斯体系所提倡的教育改革,使艺术与手工艺得到良好的结合,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通过艺术训练,使学生的视觉敏感性达到一个理性的水平,对于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一个科学的、技术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见解。第一个创建设计基础课的人是伊顿,他的课程中有两个方面特别突出:一是强调对于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平面与立体的形式的探讨与了解;二是通过对于绘画的分析,找出视觉的规律来,特别是韵律和结构这两个方面的规律,使学生对于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同时他还强调“东方式”的“心手一致”,主张用中国的毛笔来自由传达情感的表现与微妙的水墨变化,也重视默写和作画的一气呵成,主张以东方传统的精神文化与现代西方的科学进步相结合。虽然他们学生的习作在笔墨表现上比较直率与外露,缺少用笔的内敛与含蓄,但在当时教学观念的认识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我们所熟悉的表现主义大师克利、康定斯基、蒙克等曾先后在包豪斯任教,他们对完善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康定斯基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开始,然后逐步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设计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方式进行逐步地引导,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在设计当中。克利更加强调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重视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绘画与音乐的对比关系。他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应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然的法则,因为法则造就自然,并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他对于点、线与形态都赋予心理内容与象征意义,同时强调各种形态之间的依存和融会贯通关系,即注重以科学为研究前提,更加强调人的精神因素。正是他们的追求与实践,使包豪斯的基础体系更加成熟。最重要的是在注重科学理性思维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感觉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止于纯粹无对象的研究造型形式,而时常把抽象研究同具象事物抽象化体现结合起来。他们的作品既富现代感又依稀展现出欧洲传统的古风。罗厄在美国回顾时指出:“包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以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文化统一体,实现文化的再结合为目标。”无疑,包豪斯对现代艺术以及世界设计教育有过很大的影响力,它体现出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结合所产生的和谐,渗透到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实用与消费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

我们现在所推行的设计基础教育,首先的造型基础训练,基本还是以西方的写实性表现方式为主,描绘物象在三度空间中的准确位置,以表现出物象的体积感、质感、空间感等为基本功,对此技法的熟练掌握也是进入高等美术院校的敲门砖。这种造型意识、理念基本是以真实反映客观物象的描绘方式为依据,是建立在严格的解剖、透视的基础上。20世纪初由林风眠、徐悲鸿等留洋回国后将西方一整套写实造型方法带入中国,并先后主持美术学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随后的50年代,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历史背景下,苏俄式的素描教学体系曾一统天下,甚至影响至今。可以说这种借助于透视、解剖、光影的写生方式可以训练观察的敏锐性与准确性,是真实再现物象的体积感、质感、空间感以及明暗关系极为有效的方法。对于学习造型艺术,了解与掌握西方这一重要的造型手段也无可厚非,但它仅仅是西方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方式。对于设计,写实素描应是一种媒介,并不是最终目的。因为对于一位未来的设计师来说,今后的实践活动首先面临的是创造的课题,要创造出非现成性的“新形态”的艺术,而不是对客观现象的图解和再现。而沿袭上述单一的教学模式,易于被动地描摹真实物象,削弱主观意识的培养,显然有碍于去探寻、发现“新形态”。事实上,对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的并非“写实”性的绘画,尤其是到20世纪初的立体派对造型艺术进行了超前的变革,他们不仅看重对物象所能看到的部分的表达,并且还体现了对所能“知道的”部分的理解。它冲破了数世纪以来从固定视点观察物象的方法,用任意的几何透视原理观察自然,摆脱了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而进行模仿的概念,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将物象的原形拆散或分解,使形体的性质得到充分的强调,使画面形成一种内在的合力,自由自在地去探索自己所向往的视觉意图,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造型语言。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勃拉克拓展了关于造型的分解与重构的结构概念,丰富、扩大了西方的造型语汇,他们的创造精神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立体主义急进精神的刺激,现代艺术很难想象会有以后的演变。如几何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就是在纯粹的视觉平衡结构上,利用黄金分割原理,将自然形态逐渐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抽象构成,创造了秩序与均衡之美。他的作品对西方建筑、工艺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现代艺术也刺激和带动了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

包豪斯“三大构成”课程的引进,主要内容是对点、线、面三大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对立体的几何形体进行研究,对色彩中的色相、色度、明度三大因素也做出理性分析,从而把设计中最基本的因素科学化、理性化。有人认为只要掌握了“三大构成”就会搞“设计”了,这种认识也不免片面。其实,当年包豪斯并没有“三大构成”这样的专门术语,而是日本人发展了包豪斯的局部内容,使其更具系统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期内掌握。但此设计造型基础的教学,过于强调外在形式与理性而淡化了审美内涵,容易产生依赖性而导致枯燥乏味,从真正意义上并没有达到当年包豪斯已达到的思想高度。包豪斯是在科学理性思维的基础上,重视艺术感觉及人文思想的培养,而不止于纯粹无对象的研究设计。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进与开发,已成为学习现代设计的重要技术手段,对学习设计无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方便。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是以前难以想象的。它的高效率,无疑为现代设计手段插上了翅膀,使设计不再是繁杂的手工程序劳作,只要有创意或初步的草图,计算机就能帮助实现设计师所期望的效果。它顺应了现代社会快速变革的需求,但它所带出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易使学生依赖于电脑,淡化动手制作的能力,重技术而轻艺术,使两者之间失去平衡,易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误以为只要掌握了各种制图软件技术,就能轻易驾驭“设计”,从而忽视艺术表现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培养,最终使设计创意底气不足,只是能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而已。事实上,设计真正的内涵,并非计算机技术所能替代。设计过程的每一步依然离不开设计师的思想、品味与眼力,这些素质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难以想象当年的包豪斯如果像当今这样大规模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制作,是否还能成为今天的包豪斯。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气候下,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又要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对中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借鉴外来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如何在本国文化传统基础上,从中吸收养分融入到现代设计教育当中,是需要探索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中国现代设计要融入世界,除了技术、工艺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文化的特色,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标、奖牌、火炬等的设计,都是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设计制作,通过中国印、篆字、青铜器纹样、祥云等传统造型元素,向世界展现一个东方大国所特有的文化魅力,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人文思想相结合的完美体现。香港平面设计师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以中国文字、水墨为设计元素,创作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神韵的招贴作品,在当时弥漫仿效西方潮流的背景下,也显示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都是现代中国设计比较成功的范例。

“设计”一词虽然是由西方传来,但并不等于中国就没有“设计”,中国人自古就非常讲究“设计”。从彩陶到青铜器,从瓦当到建筑,从宋瓷到明式家具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及设计的智慧。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以西方文化的审美为衡量标准,就会忽视对本民族艺术理念的继承与延续,使学生难以对自己国家的艺术建立自信与认同感,结果设计的作品也只能是浅薄而乏味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曾说:“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本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因此,要造就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设计人才,就要从设计教育中去铺垫与培养,如何增加本国的学识及审美趣味是至关重要的,非急功近利所能达到。因此,以艺术为依托的设计学科(包括平面设计、广告、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等),不但要了解世界先进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认识本民族的人文美学观。比如说,以中国画线描的十八描、山水画的皴擦点染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完全可以拓展中国艺术对“素描”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界定。中国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与认知方式,从来不以单一的视角观看物象,也不受解剖的科学性限制,而强调师造化,得心源。山水画注重饱游饫看,“以应目会心为理”,注重“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强调在作画之前应深入研究描绘对象的特征与规律,在造型上不以再现客观对象为标准,而注重“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经典的艺术思想,如何不可以为现代中国设计所借鉴?

其实,中国艺术重视“设计”是体现在各种艺术形式当中的,古典绘画“六法”论的“经营位置”强调的就是构图的设计,纳入画面的形象都需经过巧妙的裁夺,不是见什么画什么。中国绘画的构图方式,形象安排不受时空限制,以散点透视的方式,“以大观小”,“以小观大”,讲求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绘画都有“分白赋黑”、“计白当黑”之说,篆刻也讲究在寸方中见天地。中国的图案设计,从秦汉铜镜、瓦当到石窟藻井,皆见匠心。从青铜器、汉石刻画上,都不难看出在构图方式方面大胆巧妙的设计匠心。这种构图方式与西方立体派的重构性有某些相似之处。立体派摆脱从固定视点观看物象的限制,从探究多面的物体结构出发,用几何构成的原理重建画面,将人物以物质化的原形分解。这种支离的、拆散的形象,不大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中国艺术造型所体现出的夸张又不失物象特征,在长期的艺术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象征性寓意手法,将自然物象赋予人文化的意义和品格,而这种象征性的表现方式也体现出中国方式的构成与设计特征。

“三生”教育课程设计 篇5

授课教师:

课题:健康人生从心开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整心态的方法;

3、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决定不同的人生;

4、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正确的人生态度的树立;

2、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1、集体讨论;

2、故事引入;

3、寓言阐释; 教学时间:2个课时 课程设计:

一、话题引入: “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故事

明朝《指月录》记载:金陵的清凉寺里,有一位泰钦禅师,他性情豪爽,不拘小节,众人都看不起他,唯独法眼和尚很看重他。一天,法眼问众人:“老虎的脖子上系着个金铃,谁能解得。”众人答不上来,泰钦正好过来,答道:“原来系上去的那个人可以解得。” 后来,“解铃还需系铃人”就用来比喻谁造成的困难还得由谁来解决。各种心理障碍都是患者的心理出了问题,是患者内心发生的困难,也必须通过患者自己才能解决。别人不可能代替患者解决问题,就像不可能代替他呼吸一样。

二、阐释心理健康的来由以及其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比以前更加富裕,眼界也更加开阔。但是正如美国一位资深心理医生所说:“随着中国向商业化的转变,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生理疾病……”

2004年2月,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在宿舍用锤子杀死4名同学,因为自卑、猜疑、高攻击性人格迷失了他的心智。

2007年2月,韩国女演员郑多彬死于一套公寓的浴室内,因为长期无戏可拍而陷入极度的抑郁之中。

可见,无论是名人、普通人,富人还是穷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而不管他的出身、背景、贫富如何。

试想,假如马加爵身边有个心理医生,他的双手就不会沾满同学的鲜血,现在正应该是风华正茂的国家栋梁。

试想,如果郑多彬身边有个心理医生,她就可能不会走上自毁之路,千万的“彬彬迷”还可以欣赏到她风情万种的表演。

三、讨论生活中你遇到的心理困扰:(20分钟)

四、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健康的几条小建议: 1: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我们不能不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否拥有一份好心态。好心态是人们一生中的好伴侣,让人愉悦和健康(----要有阳光心态)

2:没有爱的生活就像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会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让爱如同午后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心房(---学会爱别人)

3:多去尊重理解别人,常怀宽容和感激之心,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海纳百川才有了海的广阔,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了你帮助: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得坚强(---懂得宽容和感恩)4:管好自己的嘴,讲话不要只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切记祸从口出)

5:人情、人情,人之常情,要乐善好施,常与交往,“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所以,“人情要多储存,就像银行存款,存的越多,时间越长,红利就越大(---多储存人情)

6:遇事不要急躁!不要急于下结论特别是生气的时候做决断,要学会换位思考,或者等一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处理,千万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遇事莫急躁)7:真正学会知足。人生最大的烦恼是从没有意义的比较开始,大千世界总有比如你的和比你强的人,“当我哭泣没鞋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脚”。(---真正学会知足)

8: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有胜他的把握,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不和小人生气计较)

9:别把工作当负担,既然目前改不了行,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与其生气埋怨,不如积极快乐的去面对。当你把工作当做生活和艺术时,你就会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享受工作的快乐)

10:人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珍惜自己的生活)

五、结语:

课题:感知生命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生命是有价值的;

2、学会感知生命的独特性;

3、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生命价值评价标准; 教学重点:

1、学会尊重生命;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生命价值评价标准;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磨砺,学会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教学方法:

1、集体讨论;

2、故事引入;

3、寓言阐释; 教学时间: 课程设计:

一、话题引入:

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有一道雨后的彩虹看到弧形的石桥,对她说:“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可比我长久多了。”

石桥回答:“怎么会呢?你那么美,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不错,彩虹的生命没有石桥永久,石桥也的确没有彩虹的美丽。但是,我认为彩虹与石桥的看法都是片面的。石桥固然不美,但它长久地稳固地架于两岸之上,默默地把彼此沟通,默默地为人们工作,这是它生命的价值;彩虹的存在固然只是雨过天晴的瞬间,但它那瞬间的美丽却给人们留下永久的记忆。这同样是生命的价值。

二、集体讨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把同学说的观点罗列在黑板上)

三、初中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篇文章引发的思考:

也许你还记得《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的那次壮烈的松骨峰战斗,在那些带火扑敌的烈士中有一位名叫李玉安。然而,我们发现这位“烈士”至今还活着。他被救以后,回到家乡黑龙江,当了一名普通的粮库工人。同,几十年来,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丝毫没有向别人透露过自己怕过去。直到1990年,当人们知道他就是当年朝鲜战场上的英雄时,许多人大为不解,甚至为他没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遗憾。李玉安舍弃了自己本可得到的名种优厚待遇,而选择了做一名普通工人,默默地奉献自己毕生精力。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李玉安,这位朝鲜战场的英雄,他这长久地默默地奉献充分体现了他的生命价值。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只属于人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已奉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来――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四、我们自己的价值呢: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五、结语

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课题:感恩

教学目标:

1、学会感恩;

2、理解感恩与和谐的关系;

3、学会珍惜;

4、树立服务社会,报答爹娘的崇高目标; 教学重点:

1、懂得感恩;

2、如何践行服务社会,报答爹娘的人生目标; 教学方法:

1、事例说明;

2、影片观赏;

3、影片分析,升华主题; 教学时间:2课时 课程设计:

一、话题引入: 感恩是什么?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

“感恩”是一种回报。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

二、放感恩教育片:《暖春》

三、结尾点题:

基于生命周期设计的工业设计教育 篇6

关键词:生命周期设计;绿色;设计师;工业设计教育1概述

生命周期设计(Life Cycle Design),又称生态设计(Ecodesign)或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它是对普通产品生命周期的扩展,绿色产品生命周期设计与传统产品设计的要求不同,因而设计的程序和内容也有极大的区别。由于设计师主导未来产品的走向,人类未来的生活状况就掌握在目前的设计师和即将成为设计师的设计学生手中,只有让这一批人能学会把生命周期设计理念贯穿工业设计当中,才能有效利用地球资源,减少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的未来更加美好。所以,工业设计教育中扩大宣传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基于生命周期设计的工业设计教学与实践

(1)家具设计课堂中绿色材料选择与运用训练。原材料处于生命周期的源头,选择绿色材料是开发绿色产品的前提和关键因素之一。欧洲一些设计高度发达国家最近更是不断地推出各种用废旧用品制作的一些新产品,如废纸做的手袋,废旧磁带做的笔筒,废旧饮料瓶做的灯具、装饰品等。设计师努力使自己用废旧材料做的产品更加干净、高贵,以便现代人真正能在生活中愿意接受这样的产品,享受这些旧的东西,并产生感情。不仅如此,设计师更想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人意识到,我们的工业产品应该在选材时有所考虑,我们已经不能再随意浪费资源,不能再挥霍无度。在材料选择时有绿色设计思想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最终产品对资源的浪费,尽可能用可循环材料制作更多的一次性用品。在家具设计教学中应该适当进行环保材料、可循环材料的探索。例如,给学生布置专题材料的环保家具设计,如废旧饮料瓶家具设计、旧纸箱瓦楞纸制作等。如图1中的椅子为学生用废旧纸箱的瓦楞纸做的。这样的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家具设计的课程当中领会到环保材料能带来的环境价值和社会效益,从而激发其在以后的设计道路上对材料选择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把环保设计思想更深地植入他们的脑中。

图1图2图3(2)家具设计课堂中绿色工艺的选择和设计训练。采用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产品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绿色工艺又称清洁工艺,是一种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绿色工艺的实现途径主要有:1)改变原材料的投入方式,对其就地利用,再利用有实用价值的副产品和回收产品,在工艺过程中循环利用各种材料。2)改变生产工艺或制造技术,改善工艺控制,改造原有设备,将原材料消耗量、废物产生量、能源消耗、健康与安全风险以及对生态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3)尽量使用自然环境,对空气、土壤、水体和废物排放进行相应的环境评价,根据环境负荷的相对尺度,确定其对生物多样性、人体健康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3)在工业设计教学中敦促学生采取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即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它要求商品包装无害平衡,无害于人类健康。在工业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环保包装材料的认识,尽可能拓展环保包装的应用范围。例如,图2中的产品便是用可降解塑料做成的一个环保包装设计,底部出口可以减少洗发水或沐浴露等在包装空腔里的残留,减少浪费,并且本包装本身可降解、可挂在墙上,增加使用的方便性。

(4)在工业设计教育中,增加对绿色产品回收处理设计产品案例的学习。在绿色产品设计中,当评价某一重复回用方案时,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环境负荷、安全性、可靠性及费用是重要的因素,它们的关系式:回用社会效益=日用物资价值+降低的总处置费收集和加工费。如图3中土豆雨衣就是利用可回收材料的生命设计案例,工业设计课堂中可增加這类案例的分析学习,增加学生们对可回收材料的认知。土豆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不过除了食用您想过它还可以变成衣物穿着吗?这款特殊的雨衣所采用的原材料就是土豆,它是将土豆中的淀粉提取加工后,合成一种有机塑料制成的。土豆雨衣可以完全降解、无毒无害,废旧破损后直接抛弃即可,不必担心污染环境,十分便捷。

(5)培养学生低能耗设计的习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资源并给环境带来负担。所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对产品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学生运用太阳能和LED技术设计的产品,把窗户外侧用太阳能板,白天窗户角度随着阳光角度接收太阳能,晚上太阳能转化的电能点亮LED灯。整个产品使用过程能源浪费达到最低。

除上述几个方面之外,在工业设计教学时,还应涉及工业设计相关的方面,如教会学生关心材料、产品储存及运输过程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减少材料消耗,减轻产品的重量和体积等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3结论

工业设计教育直接关系工业设计的未来,工业设计未来又关系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在工业设计教育中植入生命周期设计思想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教育中充分普及和重视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教育,才能保证未来有更多的设计师真正加入到绿色设计行列当中,只有在工业设计教育中更多地关注生命周期设计教育,才能使环保思想和生命周期设计理念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引起社会的更多共鸣,从而引发环保社会的共建,把人类带入到健康的发展轨道上去。参考文献:

设计教育 篇7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除了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力量之外, 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由于中国社会没有经历长时间工业化的进程, 也就没有形成相应的工业化的文化意识。虽然中国社会的工业化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可是社会工业化的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形成, 相对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19世纪初, 欧洲全面爆发了工业革命, 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工业革命的爆发促进了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产生, 人类的生产方式从手工劳作发展为机械化大生产, 设计和制造出现了分工, 手工艺人无法胜任机械化生产, 技术和艺术出现了分离, 这导致工业产品粗制滥造、艺术品位严重下降、装饰不伦不类等问题。这些问题在1851年的英国世界博览会上集中暴露出来, 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思考, 这些思考成为现代设计产生的理论源泉。通过发展, 出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修正不断更新, 反反复复, 西方国家的这个工业化过程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整体机制和意识, 规模化的大生产、集合化的大分工体系要求人们服从保证体制运转的社会规章制度, 要求人们恪尽职守, 对待一些事物要深刻钻研, 认认真真地做一些系统性事情。这是我们可取且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今我们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 取得了经济上的高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也滋生了浮躁的心态, 人们更多的倾向于“如何做”和“怎样快”, 缺少的是思考“该做什么”和“如何发现、思考、判断问题”。

当前世界范围中, 人类正经历着一场“绿色革命”, 设计被重新设计着, 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 将需求的本质作为设计的目标。但是当下, 设计界也被利益大潮驱动, 抄袭、仿造亦不是罕见的现象, 以顺应市场为名的媚俗、时尚、奢侈产品层出不穷。一些设计师、老板、商家都成为了这个庞大产业链条上的助产士。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尤其是设计界的教育工作者。

柳冠中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除了衣食住行用物质享有以外, 还有额上的汗、手上的茧, 人与人的接触、谅解, 与大自然的互动、共生, 与他人一起参与、合作、改造、创造时产生的行动节奏、思想协调统一的乐趣、情感、情操, 以及对一切存在事物的尊重。忘记这一切, 投身于竞争, 只期待取巧地获取享受, 这是一种无知和不负责的疯狂。要知道, 社会的任何进步, 首先是品行道德、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的进步, 这都属于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就是目前国际社会发展现实反思, 也是设计所面临的现实。有一个例子, 产品设计, 概念设计, 相对于办公室的打印机, 出了一款去印机, 原本转出来是字的纸张变成了转出来是新的白纸。这完全符合上述中的“与大自然的互动、共生”, 有工作经验的人都能够理解这其中的意思, 先不考虑我们正常工作的文件, 就仅仅因为打错而产生的浪费都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据, 假如每一个办公室都存在一台去印机, 那么我们的绿色革命会得到一定的支持。这就是设计, 它有自身的内涵和外延, 它是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途径。人类进步的每一里程碑都是对其认识水平之否定, 当阶段观念阻碍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时, 人类就会创造新的“分类”和“命名”。

二、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我们知道, 中国思想深受孔子、老子、孟子的影响, 在他们的思想中, 都能找到“一种和谐的精神和一种寻找普世智慧和道德修养的动力”, 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变得教条化之前, 这三种思想都存在一种万能的思维模式。中国的思维有很多套路, 就像“谋略”一样, 它是一种更为深入的计划, 以及西方社会所未知的思维视野。关于这点, 如我们的谋略大师孙子的观点, 与西方关于策略的思维方式和想法截然不同。商业组织中的西方人要了解重要谈判对手的文化背景时, 都会做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和调查, 弄清楚对方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基于此, 我们要承认批判性的对话在西方思维方式中是一项基本要素, 在中国却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而是一种威胁社会和谐文化接受性的严重风险。这不仅是内容的问题, 而是程序的问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学生在参加批判性讨论之前, 会犹豫不决。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中“尊重师长”观念的影响, 他们缺乏挑战权威的态度, 师长是不应该被批判的。虽然这不是全部的情况, 但确是大部分的状态。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我们要建立怎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且尽力去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去再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积极的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这都是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机会和面临的挑战, 熟悉这两种世界上颇有价值的文化。它们是文化交流和学习的承载者, 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基础是其核心、重要性之所在

1、什么是基础

关于基础的组成, 至今仍没有一个清晰而普遍适用的定义。关于什么是基础, 有多种阐释方法和途径。包豪斯学校的基础课程家喻户晓, 且课堂练习的模式也被广泛采用, 在这个过程中, 有部分内容被抄袭、曲解。相比较而言, 德国乌尔姆设计学校的基础练习所使用的方法更为科学, 重点是在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格的培养。

关于基础课程的教授, 其实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模式。每一代教师都会在其中注入新鲜的元素, 进行全新解读, 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更灵活多变。但关于基础的定义, 雷曼尝试着下了一个, 三种类型:

认知教学:旨在使认知、思维训练和观察眼光变得更加犀利敏锐, 以摆脱既有模式的束缚, 为认知的发展开辟新路。

创造教学:旨在发展实践操作进行实验的能力, 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灵感。

思考教学:旨在为设计工作发展一套评估标准, 并提供一种“设计语言”模式。

不过个人认为, 所有的标准都只能是相对而言的, 在一定条件、范畴、时间、空间内相对占据优势大于弊端的一种范式, 但只要存在标准, 必然会有缺点和遗漏忽略的地方, 所以在使用标准的同时, 一定要更加谨慎和认真, 不能被固化、也不能狂妄自大, 而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论证和修正, 要具有批判性的态度。

2、课程说明

理想状态下, 教学工作应该与项目工作放在一起进行。刚开始接触课程的学生并不能理解其课程设置的意义以及自身的价值, 因为他们尚未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遇到难题。在进行课程项目工作时, 只有遇到了实践方面的问题, 基础的价值才会显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基础练习的设计灵感应该来源于实际设计中的问题, 当这种思维习惯建立起来后, 实践设计工作才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动力。

3、教学说明

创新性, 即“发明创造的艺术”, 必须在设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设计师, 首先要有自己的创新点之所在。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发掘个人的天赋, 并进行巩固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经历、成长环境, 以及各式各样的才艺, 所以培养和激发不同人们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教授方式已经不适合创新性的发掘, 应该最大限度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 使学生们参与到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来共同发展完善相关的标准。

4、基础为什么重要

因为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变化、时尚潮流的进攻变得迅速,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和形势, 基础变得重要, 它可以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设计的知识储备, 以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另外, 它还具有相对稳定且有价值的特点, 因此也是设计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四、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 消费者行为的改变, 以及时尚潮流的推进, 教育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知识更新的周期有时短得超乎想象。于是, 思维方式比教授的内容更重要, 因为它可以让你掌握应对问题的方法、技能和心态。在西方国家, 教育教学都是互动的, 激励学生们树立个人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努力奋进, 并在个人性格发展发面告知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一点, 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其次, 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 让自我变得更加充实。其三, 作为教师, 如果能在激发学生灵感的同时, 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被学生看作是能力、包容和博爱的化身, 那么, 教师也将作为学生个人学习成长过程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这是很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视觉艺术教育》陈琼花著三民书局出版时间:2004

设计教育谈 篇8

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是一种较为被动的教育方式。今天的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大多选择这种教育方式,它能满足规范化的管理,节省实验、实践、体验所需的设施等开支费用,同时能够降低教学实践、体验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在我国设计教育发展历程中,这种设计教育为我国现代设计的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至今日,我国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而设计教育明显落后于时代,有教条知识而缺乏体验的学生难以适应设计市场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设计是重要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普及与共享的社会环境中,设计成为社会生产和营销的主要形式,其社会主体生产力的地位进一步显现出来,汽车产品的升级换代、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等,足以体现设计的竞争优势。我国工业品牌少有世界性品牌,这也反映了设计发展的缺陷。因此,要推动我国工业化社会进程,就必须发展我国的设计生产力,而发展设计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则是设计教育。很明显,当今的设计教育已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在社会转型中实现历史的转型,构建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设计教育。因此,与设计生产力相对应的新型设计教育——体验性的设计教育就成为时代的新要求。

体验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高级形态,实验与实践是体验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理解和认知理论知识或经验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设计教育必然要转向体验世界。由于设计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文学科,影响设计的因素有人的环境、兴趣、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社会意识形态等。设计思维的多维性、偶发性、象征性、非逻辑性等特征造就了设计作品的个性和多样性的审美特性,因此,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如依赖过多的教条式的理论与形式法则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更多的体验性教育,对历史、文化、自然、生活、艺术作品、设计实践进行真实的体验,才能形成对设计语言、形式、思维的认识与感悟,才能对抽象的知识、理念、概念进行设计与表达。体验性的教育是当今设计教育的有效形式,欧、美、日、韩等国家的设计教育均已采用以体验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形式。

体验性设计教育的课程构建应把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体验过程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应立足于对研究能力的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立足于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要致力于基础意义的建构、价值的生成与对设计思想及意图的表达,立足于体验过程中对社会价值的感知,探索自身设计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因此,体验性设计教育的课程构建要以人生阅历为基础,而不是把人当成知识的容器。通过体验性课程的构建,使体验教学振奋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反躬自问、检查自身,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给学生的设计事业不断带来新的发展,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体验性设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应以活动为中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设计,借助种种体验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成长,这样就能避免以往设计教育的片面性。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育思想,更新与掌握体验教学的相关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变课堂讲授为体验式讲解,管理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性作业,开发学生的开放性设计思维,指导学生对设计主题进行有效表达。

吸取和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实现具体的操作活动,是学习的表层过程;通过体验过程而形成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总结一般原理,并养成发展能力,是学习的深层过程。因此,我们以往的设计教育只完成了学习的表层过程。要解决学习的深层过程,必须通过种种体验性学习,来发展学生深层次的认识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实现自由的设计表达,提高设计水平。也就是说,设计的学习过程必须在更加能动的体验认识过程中展开,学生本身应转变学习观念,主动适应体验性的学习,实现掌握知识、发挥能力与自觉设计三者的统一。设计教育界要认清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伪学习”本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体验性的学习陶冶情操,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不断提高设计及批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的单向灌输,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体验性的教学活动作为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性和非任务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内部体验,使学生参加与人生成长相关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具有开放性,意在从学生关注或感兴趣的事物或事情上开展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正实施体验性的设计教育,学校所提供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是无法满足全部需要的,必须开发各类社会公共资源,为体验性的设计教育提供更多的体验式教学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教学体系。

在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设计 篇9

研究人员写教育(或儿童)技术,他们有一个特定的方向或倾向于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如何提高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如何使一个特定的接口更有用,如何教孩子计划。这种方法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并理所当然地成为手段以巩固稳定该领域的进展。然而,我们从基础教育向发展后期看,从学生自身所拥有技术能力看,基础教育技术的设计模式应该围绕着后期发展演变,服务于后期的教育方式,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在基础教育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工具,资源,设计等。而目前我国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们常常被描述为“自然”设备,如计算机:有一个默认接收,复制拷贝成人已经完成的知识储备/技术技能等固定的模式。因而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以及创新整合的技术,不单单指传统的教学的过程。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2004年不仅将“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和“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进行了区别定义,还将教育技术的两大对象指向了“过程”和“资源”,又区别于AECT94定义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说明了可用于执行的过程和利用的资源范围更加广泛,只要符合“研究”和“道德规范的实践”。我国现代教育需要清楚地认识这两个对象,才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促进人以及社会的发展。

2 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关键:从专业过渡到孩子

国外的学校已经开始教一小群高中生如何计划以适应与迎合人类环境,科罗拉多大学提供一个扩展程序,涉及一百多名高中生。在成年人的陪同下这些学生向学校展示了他们的编程技能160年疾控中心机、令人震惊的计算的数据。而这并不是特例,国外的很多小学也早已经开始设计适合小学生应用的编程课程。

这个事例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它非凡的反传统智慧几乎开辟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先例。马尔可夫链的态度的“大祭司”生出的假设关于技术适合成年人更具体地说,成人成才和技术可否理解成“儿童”。自从计算机/显微镜等昂贵的仪器,由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操作,儿童是不太被允许使用的。之前我们可能思考得到的结果是今天的技术所属的假设,或不属于儿童领域的工作。因为涉及一个成本问题:这些东西都是昂贵的!如果孩子们碰错了拨动开关,出现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儿童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好奇心以及多动的特征很难受到控制。查看当前景观的专业技术,不难搜出类似的反应在我们自己身上。例如孩子被允许玩高速相机吗?电子显微镜吗?超级对撞机吗?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关注的当务之急不主要是为孩子的安全。相反,关注的是设备的安全。一个孩子可以与电子显微镜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昂贵的。

我们可以以最初的试探性方式,反思儿童长期发展的技术。利用重复出现的模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以上的技术转变,从专业或工业技术过渡到适应孩子使用的技术。这种模式最显著的例子是计算机,如国内早教机的出现,国外的少儿编程又或者计算机中适用于某个年龄段的软件程序。但同样的主题趋势与其他技术可以逐步融合,如彩色喷墨打印机,3 d打印机,通过改良重复以前的技术从而可用于培训来供孩子使用。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教育技术中涉及的工具与经济/消费挂钩时,是不那么让人轻松的,例如电视,电子玩具或者电子工具当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情况下,一些先进的技术主要是为儿童的游戏,娱乐或教育,但很少有人认为,孩子们建模或重新发明再创造的过程是为自己,更多的是“被接受”。

在许多情况下,从专业过渡到孩子的一大矛盾主要是经济(使技术更便宜)和文化(重塑孩子的潜在利益和能力)。我们相信通过检查那些历史模式,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以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力。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提出,生物技术化的最后一步是将生物技术的游戏现实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电脑游戏,是真正发挥种子和鸡蛋的成长过程给人的体验感受,而不是屏幕上的图像,玩这种体验式的游戏孩子们可收获真正的亲密感,缩小成本和效益,但保留基本体验,让孩子得到更真实的启发,将成人方式或者工具调整成“儿童模式”,这涉及了模仿技术和孩子适应技术。

3 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信息化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采用特殊的方式来传递教育内容,特别是多媒体组合技术和人脑活动全息仿真技术都引起学习方式的革命,如:怀特和沃森特在研究室,列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10个主要影响因素,它们是:学习意向/学习动机/学习花费的时间/学习的愉悦感/教学资源的使用/问题解决能力/反馈/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交流/独立性以及创造性。再如:另外一些教育学者认为要正确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就必须重新理解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学与教/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国外的一些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式,包括作为一种直接的教育工具/作为一种其他教育形式的辅助手段以及作为一种学生学习时的治理辅助工具。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在西方国家更为专业和直接,更多人愿意接受译为IT-Based Education,或者Itin education,e-Education,Network-Based Education,其实这代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

基础教育中不仅要向儿童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懂得如何思考树立独立的人格“。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了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远远突破辅助教学的概念而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要素。

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而是进行优化结构,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中资源有限/消息滞后等缺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教育出现的可支持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如电子数据库/超媒体/智能CAI/微世界与模拟/双向试听远程学习,各类技术在支持教育改革方面有不同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工具,基础教育中如何选择适合年龄段孩童的信息工具,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才是施教者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的一项职业技能和素养,也是“互联网+”的立体教育环境中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带来的一项新挑战。

4 儿童模仿和儿童适应行为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吸收能力构成可塑性,基础教育在最开始的过程中就是从儿童的模仿开始,多指行为模仿,在基础教育中也正是利用了孩童对语言行为的模仿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儿童对于环境的吸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正是思维难以理解模仿从而给予了教育中提高创新性的突破点,孩童对于不同事物的敏感程度,关注点,理解吸收都可以帮助孩童进行发散思维。儿童模仿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前期教学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较多人们关注特殊儿童的适应行为研究,这将有利于帮助理解特殊儿童行为原因及进行特殊化教育。这不难看出儿童适应行为的研究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孩童的适应行为。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针对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所以教学设计之前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和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基础教育中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等全方位思考,以人为本,将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给予专业的知识和培训,以及技能传授,科学的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充分的尊重儿童的思想,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当中需要关注的点。儿童的思想需要在天马行空中给予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以及保护,这也是民族发展的未来。

摘要:绝大多数的研究教育技术重点,指向于“短期”或者“中期”问题:如何改善现有的软件系统,如何评估一个课堂创新,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指定课程的教学。然而,时代的发展推动课改的进程,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教学发展及技术的实施所涉及更大的问题是怎样的教学模式与儿童有效吸收相关?在该文中,我们将以一个广泛的主题模式“成人”(或“专业”)技术逐步成为与儿童相关的活动为例,说明这种分析可以使用于未来的教学设计中,从而适应儿童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工具,立体教育,教育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鲁飞.论体育的核心价值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27-29.

[3]郭瑞华.北京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服装设计教育 篇10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 对目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了调研和改进, 有针对性地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设计了更适用于幼儿教育的特色课程。

一、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调研

本次调查以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 从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 课题组设计了三份问卷进行调研 : 问卷一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2009年以后毕业的193位毕业生 ; 问卷二针对我校278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生;问卷三针对我校附属幼儿园的24名在园教师。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调研结果如下:

1. 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现状

以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共18周课程, 平均每周2节实践课, 一节理论课。使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教程》作为课程教材。从教材的结构内容分析看, 是一本教师教育专业的通用教材, 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做具体的设计。

2. 毕业生调研反馈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目前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不仅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 更需要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 自己制作适合教学内容的课件。因此, 具备课件制作能力和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素材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说明了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 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拓展和延伸。

从表2中可以看出 , 毕业生普遍认为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信息能力的要求 , 而实践知识非常有用。由此可见, 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结构急需调整 , 以适应信息环境下对幼儿教师信息能力培养的要求。

3. 在校生调研意见

从表3可以发现, 最为突出的不满表现在对目前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上;认为教学内容的结构设置也欠合理, 理论内容较多, 实践操作环节太少;教师往往采用理论课堂“讲授一演示”, 实践课堂“操作—练习”的教学模式 , 使得新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在时间上不紧凑 , 影响学习效果;而教师在实践课上再次讲解, 则占用了学生实践时间, 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使得课堂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实效性。

4. 在园教师建议

上表4中列出的是桐华苑幼儿园在园教师在实践的工作中使用到的硬件和软件。以office为例, 在调研中教师普遍认为这些软硬件的使用应该做到熟悉和精通, 但目前的状况是多数教师只会其中一两个软件的简单操作。投影仪、扫描仪、摄像机等硬件, 以及Photoshop、Audio Audition、Flash会声会影等软件的实操能力就更差了。这都反应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升, 也进一步反映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诸多问题和不足。

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调研结果不难看出,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整体偏弱, 这已经成为本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开展深入教学和个人继续发展的瓶颈。这也反映出现行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无论从模式、方法, 还是具体的实施上都存在问题, 无法适应当今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因此, 对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做进一步的调整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体系的设计

1. 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和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该门课程“以幼儿教师信息化教学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理论上, 建立了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互为映射关系的课程内容体系。实践上, 采取了体现幼儿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真实过程的“四位一体”的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该课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 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这对学前教育专业保持自身专业特色、培养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幼儿教师,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2) 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 学前教育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必须加强学生对通用软硬件、网络技术的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理论够用即可[3]。在课程设计中, 笔者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教学模块, 根据各组成模块的特点, 制定可实施和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技能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有效渗透, 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操技能。

2. 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重构

根据调研结果, 结合幼儿园教学, 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置, 将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分解为分模块目标, 将分模块目标设置成易于实施的分任务、分实例, 通过分任务实施完成总体目标的实现。

课程内容共分为五大模块, 分别是: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加工、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硬件实操。每一模块都结合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活动领域的教学实践任务设计了相应的综合项目训练, 下面又包含有多个同一训练目标的子任务、子实例。把理论知识有效地整合在每一个子任务的实践中, 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理论的内涵。

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一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在这一模块中, 结合幼儿园艺术类课程, 笔者设计了综合模块项目案例《美丽的小鱼》。该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媒体教学, 幼儿可以自己画出小鱼, 用废旧物品制作出小鱼, 并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说明。笔者将这一综合项目案例分解为九个任务, 分别为封面页制作、动画片头、导航页制作、“作品展示”、“认识各种各样鱼”、“废物利用做小鱼”、“海底世界”、“绘画小鱼”、“鱼的结构” (如图1) 。每一任务中又包含有与此任务的训练目的相关的实践案例, 如表5, 以分任务五为例。针对这一分任务, 进行集中的实例训练, 然后由学生自己完成综合项目案例的每一个部分。综合案例完成后, 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提炼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通过案例体验理论的指导思想。将最终成果提交给相应的实践指导幼儿教师, 由他们做出评价。

根据内容的变化, 教学课时调整为每周四节, 三节实践, 一节理论, 共18周, 72个课时。课程中, 部分实例的教学以微课、微视频的形式上传于精品课网站供学生自学。

3. 学前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方式

(1) 采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

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状态逐渐发生变化, 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很多学生出于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利用网站微课进行学习, 课上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问题, 形成了完善的高智慧的学习体系[4]。

针对综合模块项目训练,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并加强合作交流, 少走弯路, 以促使学生主动的完成知识建构。通过合作探究学生知道了如何科学地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自步骤, 互助交流、创造性地完成项目训练任务。

模块项目任务以组为单位提交给学校附属幼儿园在园教师进行使用和实践性评定。

(2) 量化的考核方式

教学实践案例的设计显著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与内容设计相对应的考核方式, 我们采取了如下的量化手段:

考核分为两个部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三项指标;终结性考核包括模块项目评价、分任务实例评价、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三项指标。

将每一个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 按百分制分别给每一个指标打分, 乘以权重后相加计算出本课的总成绩。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应该提醒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要牢记这一基本原则:课件、动画、视频等手段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凡是能够通过幼儿自身与环境直接互动、实践, 获得知识经验, 就不要用教育技术手段去代替。因为对于儿童, 直接的经验比观察的经验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5]。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幼儿教育增添了新的教育手段, 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培养幼师的高校和基层幼儿园应该共同努力 , 全面、深刻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 并以认真、专业的态度更好地去设计和开发针对幼儿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 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美凤.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贾居坚, 秦旭芳.《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教育游戏与课程设计 篇11

目前,在平板电脑教学环境下的课堂中,教育游戏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形态。

一、渗透课堂教学的游戏元素

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度,教师可借助平板电脑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游戏元素能够为学生带来愉悦的学习体验和良好的竞争氛围。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融入游戏的关卡与奖励元素。基于平板电脑教学平台的课堂答题,可设计情境关卡,让学生在基于情境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答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传统课堂中游戏的情境只能靠教师口述或者课件播放进行营造,参与闯关学习的学生只是少数,而借助平板电脑,每位学生都能参与“闯关”,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刺激学生投入学习情境中。

情感激励在教学中极为重要,在平板电脑课堂同样能够通过融合游戏元素来完成。传统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口头表达,涉及学生人数少,时效性短,不易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借助平板电脑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便捷地表达对学生的肯定。“肯定”可转换为军衔制或其他形式表达,“肯定”次数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就可“晋级”,对于小学中低年龄段学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端进行“肯定”操作后,学生端可立即收到反馈,同时教师的“肯定”可以进行累积,学生受肯定的情况被长期记录,有助于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有助于学生间形成长期的良好竞争氛围,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二、基于情境的教育游戏应用

情境是教育游戏的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可借助教具、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情境,缺点在于情境单一,不能兼顾所有学生。平板电脑上的教育游戏应用则能为每一个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情境。以魔力小孩英语应用为例,该款教育游戏面向3~6岁幼儿,充分应用了情境因素。此款应用在首次使用时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性别的四个形象用以选择,同时为角色输入姓名。此款游戏的基本情境为马戏团,学习者可以在了解马戏团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的单词和句子。游戏界面色彩鲜艳充满童趣,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单词和句子的学习主要采用单词卡解释和录音跟读进行。如第一课“自我介绍”,学习者与马戏团成员Nick进行对话,期间点击重点单词“hello”和句型“ I’m ”,立刻触发配有语音的学习卡,学习者在不经意的触点与跟读过程中轻松完成学习。最后一环节为自我介绍主题的英文歌,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学习者可以拖拽舞台元素菜单录制自己的英语小故事,以鼓励学习者进行创作。每一课的学习都会配有有趣的活动环节,并与已学内容关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此款应用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星”级评价,记录学习者的单词句型学习情况,以此激励学习者深度参与。

三、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即AR)技术是借助于三维显示技术、交互技术、多种传感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生成的二维或三维虚拟信息融合到用户所要体验的真实环境中的一种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将虚实融合,让实时交互,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一环境中,学习者面对的是把虚拟对象和现实场景融合的学习环境,能增强学习者对真实环境的理解与体验。有研究表示,与书本上的平面图像相比,在平板上显示三维物体并与之交互能够促进学生对空间几何知识的理解。平板电脑中的增强现实类教育游戏应用能够让学生沉浸在学习过程中,并能更加形象地了解所学知识。Arloon Chemistry是一款结合增强现实技术的化学应用,搭配学习卡片,学习者能够迅速了解分子模型,并能够用手指操作从多角度全面学习分子构造,直观方便,增强课堂的体验感和趣味性。Arloon Anatomy是一款可用于学习人体解剖的教育应用,同样借助特定学习卡片,学习者能够在平板电脑屏幕上看到完整的人体骨骼肌肉组成,通过触控操作多角度观察并能够放大器官骨骼进行深入学习。在传统教学中,受限于教具数量与课堂人数,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深入体验,但借助平板电脑,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增强现实技术为课堂带来的新活力。

应用教育游戏能为学习者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学习者以愉悦的心情完成学习过程,可见,教育游戏对学习者的意义不言而喻。那么,创设什么样的教育游戏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呢?

首先,要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使学习保持效果。教育游戏大多基于情境学习理论,为学习者设计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使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投入状态,淡化学习情境与真实情境的界限,从而满足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求,产生继续学习的内部动机。如,游戏中恰当的挑战设计遵循了“最近发展区”的要求,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完成学习过程。

此外,创设的教育游戏要为学习者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帮助学习者学习知识。游戏中知识的结构化与情境化呈现要有助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记忆、理解和加工,从而帮助学习者的知识保持效果。

其次,要能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发展。高阶思维指高层次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游戏应能为学习者提供探究问题的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比如,开放性结局教育游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多人参与游戏能够培养学生协作交流能力。

最后,要能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设计的教育游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不同角色,有助于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从而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文化与行为意识理念都能够渗透进教育游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建筑设计思考 篇12

一、设计理念

教育建筑的设计概念:学校的建筑形象会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教育建筑需要表现类型的特征, 在特定的环境背景和场地条件下, 每一个校园都应有其鲜明的校园风格和文化特色。在校园建筑设计时应摒弃千篇一律和商业化的建筑风格及南北皆宜的规划设计, 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表现力。良好设计造就的建筑空间则是学生们培育良好学习心态的理想场所。探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 反映学生心理与环境行为的崭新的建筑风格是校园建筑设计的关键, 建筑设计应体现对于使用者的关怀和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二、环境创造

首先要注重校园建筑的环境创造:优美的环境和建筑艺术形象能陶冶人的情智, 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大卫·乔丹就曾经说过:“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 那一排排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它们的一份教育作用, 实实在在的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着教育。”可见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现代校园建筑中, 公共空间的需求量逐渐加大, 使空间场所氛围的塑造拥有更大的积极性。校园建筑应考虑一定的交流场所, 庭院、敞厅、连廊、活动平台等建筑元素组成的公共空间体系将功能组织、流线组织、景观组织统一起来。公共空间不再是消极的剩余空间, 而是积极的可以启发创造性活动的建筑空间。

三、文化职能

再者应充分发挥教育建筑的文化职能:建筑设计中的文化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寻找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点正成为建筑创作的新趋向, 以物质职能的满足为主, 以量的提高为特征的校园建筑设计的发展应提升到以文化职能为基础, 以质的提高为特征的道路上来, 这是教育建筑的属性所决定的。校园建筑的设计美学倾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应协调一致。要摒弃当今社会上某些注重华丽外表和附加表饰的商业化设计手法, 净化教育建筑的外形, 创造朴实无华的高品味的建筑造型。

四、工程实例

就教学楼设计而言, 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以“教学功能房间”为核心的布局形式, 建筑内部空间形式单一、呆板;而现代教育内涵则要求加强交往空间, 甚至以开放空间为核心的建筑设计, 为师生提供多层次多导向的空间形式, 其内容为建筑外部的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的驻留空间。

在湖北经济学院新校区教学楼的设计方案中, 借鉴中国传统书院的空间形式, 形成教学单元, 通过连廊连成整体。教学楼内部的驻留空间是师生们最直接、最便捷的交往场所。首先, 将传统意义上纯粹的“交通”空间走廓扩大, 让人可以停留与交流, 师生们在此不经意地碰面、聊天,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交谈。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同时容纳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 蓬勃的生机弥漫于建筑的各个角落, 达到上述效果, 除有足够的宽度外, 尚应有足够的光线。其次, 在紧张的“功能房间”之间布置空隙, 师生们可以很便捷地进入这些空隙, 可以远眺、放松一下心情。课堂上尚未结束的争论可以在此继续;靠着栏杆、翻着书本, 紧张的学习可以在如此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同时, 这些“静态”空隙可以与“动态”的廓相连, 使人的活动轨迹在此形成“回旋”和“滞留”, 为交往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并且, 三面围和的内庭院成为新建筑的空间主角和动线的起始点, 能够任人驻留, 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相对安静的“角落”进行交流, 形成具有一定领域感的分核空间 (如图1、图2) 。教学楼的外部空间形式反映了功能特点, 建筑造型明确表达楼层组合、结构类型、水平与垂直交通特点以及服务空间的秩序。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形成一种理性的逻辑, 这样校园建筑给人一种秩序的感受, 一种系统间的和谐。

五、结语

校园建筑不应该是功能的容器, 它担负着以教育为目的的文化职能, 它应具有特定的气质, 外观应纯净健康, 富有个性、情趣而不应奢华、矫情和造作。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好的空间环境, 达到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日) 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上一篇:流行时尚与节约型设计下一篇:诊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