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共8篇)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篇1
本页讲述了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用人企业招聘需要的要求、就业后的工资待遇、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在哪些城市比较吃香以及同类专业还有哪些专业比较好。
工资待遇
截止到 12月24日,64274位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218 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566元,0-2年工资3905元,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4960元,6-7年工资5945元,8-10年工资6799元。
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服装行业,从事服装设计与开发、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打板、服装推板、服装生产工艺单编写、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
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总监等。
城市就业指数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广州。薪酬最高的地区是乌鲁木齐。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广州[21个]、上海[15个]、北京[8个]、苏州[6个]、深圳[4个]、朝阳[3个]、杭州[3个]、合肥[2个]、宁波[2个]、武汉[2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乌鲁木齐[17499元]、盐城[12499元]、北京[5165元]、上海[5134元]、惠州[4999元]、常州[4968元]、广州[4808元]、杭州[4694元]、南通[4424元]、淄博[4415元]、太原[4332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教育学类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共37个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在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中排名第14,在整个教育学大类中排名第25位。
在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市场营销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财务会计教育,建筑工程教育,化工工艺教育,应用生物教育,机械制造工艺教育,印刷工艺教育等。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篇2
设计艺术学的专业特征决定了其较强的实践性, 因此在有限的理论课程的教学中, 大部分学校以现代设计史等课程作为设计理论教育的重点, 工艺美术史教育逐渐被忽略。笔者查阅了国内大多数院校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发现以工艺美术史作为专业核心理论课的情况并不多见。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表面看来, 设计艺术史与当下设计实践固然联系更为紧密, 其在内容上也与工艺美术史有部分交叉和融合的地方, 但两者作为不同的研究学科和教学课程, 在各自的领域内有其自身特定的研究范畴和侧重点, 因此笔者认为两者在设计教育中是同等重要且无法相互替代的。
首先, 显而易见的是, “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两者从概念上来看是有差异的。这不仅涉及到这两个词的语义来源、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理解差异, 也涉及到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的不同含义。以西方为例, 几乎所有的设计艺术史都以英国工业革命作为研究的起点, 也即将设计艺术理解为“现代设计”, 工业革命之前则称为工艺美术史。因此西方的工艺美术史与设计史有着时间上的承继关系。中国的情况更为复杂。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开始, 传统手工艺才开始向设计艺术的萌芽, 奠定了设计产生的基础;自五四运动之后, 中国才产生了设计新思维, 设计艺术才渐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进入到当代时期。而“工艺美术”这个词从1950年代才开始真正使用, 包含了各种宗教工艺、宫廷工艺、文人工艺、民间工艺等手工艺品的概念。因此中国的工艺美术史尤其是近现代工艺美术史与设计艺术史之间的研究范畴有融合和交叉的地方。
我们还可以通过两者研究的侧重点来看到差异。张夫也先生曾提到, “工艺美术偏重于人文与艺术学科, 而设计应当是更为注重科技要素和理性思想, 与工业和科学的关系更为紧密。”[2]以中国为例, 工艺美术史更关注器物的装饰及器型变化等内容, 强调意趣、精神、审美的层面和造物的观念思想。中国的设计教育从一开始就是所谓的“工艺传习教育”、“图案”教学, 迄今算来则有近百年的历史了。[3]而设计艺术史的研究对象除了对器物本身进行分析外, 对造物的技术与方法、造物的原理等更为强调, 注重研究功能性和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在研究的范畴上要比工艺美术史更广泛。同样研究青铜器, 设计史的重点却在于其功能和制作技术, 而更少关注其审美特征。同时技术的变革往往带来设计领域内的革命, 推动设计历史向前跨步, 因而设计艺术史还注重研究设计与当今科技发展的密切关系。[4]
另外, 我们还可以从工艺美术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来确立其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部工艺美术史几乎就是一部文明史, 民族精神、时代风貌、审美观念等等都可以从中折射出来, 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在古代, 工艺美术也往往是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的载体。以中国为例, 除了不明年代的岩画外, 中国的史前绘画遗存几无可寻, 但我们却可以从史前的陶器、玉器等器物上窥见当时的绘画面貌。中国工艺美术的连续性, 最能完整的体现中国审美观念的演变进程, 揭示中国文化的精神传承。因此工艺美术是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媒介。正如王其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前言中提到的:“那古朴的原始彩陶, 凝重的商周青铜器, 鲜艳的秦汉漆器, 奢华的隋唐织锦, 典雅的宋元青瓷, 多样的明清器物, 都成为辉煌灿烂的中国工艺美术的象征。通过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 可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 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史, 了解中华民族的演进过程, 领会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与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它为当下设计提供了大量的文化符号。在提倡民族风格、中国面貌的今天, 不仅国内的设计开始从传统工艺美术中汲取养分, 许多优秀的外国设计作品也在借用中国符号。比如世界顶级珠宝钟表品牌卡地亚的设计师们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色彩、图案、工艺等艺术风格方面得到启发, 自20世纪初开始, 就设计出不少具有中国风味的珠宝饰品, 如1927年设计的“中国花盆”胸针完全以中国花盆为整体的造型;1928年受中国玉器的启发制作了宝石腰带, 还有一些当代的作品则很明显受到了中国龙图腾、长命锁以及灯笼形态的启发, 等等。与此同时, 许多世界顶级品牌的服装设计作品中频频出现刺绣、青花瓷、中国结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符号, 中西文化的融合产生出奇妙的效果,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正在受到普遍关注。因此通过有效的工艺美术史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的装饰风格和造型演变, 另一方面更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 并通过这种理解来学习和继承传统, 最终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
尚刚先生曾提出:“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里,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应占有核心地位。”[5]今天人们更注重文化身份的认同, 而这种认同更多的是靠长时间积累下来的传统民族和文化精髓为根基。当下的很多设计都强烈体现出以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诉求, 如奥运火炬“祥云”、奥运吉祥物、奥运会馆“鸟巢”、奥运会海报、奥运会奖牌、奥运会服装、奥运会壁纸, 这些中国的元素在2008年奥运会当中比比皆是, 但这些设计又并不是对中国符号的简单挪用, 而是建立在对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在设计教育中, 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就应当承担延续民族精神与传统力量的责任。不仅应重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 同样要重视外国工艺美术史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得知, 中国当下的设计艺术教育虽然立足于现代化、国际化、世界化的方向, 但事实上却急要传统力量的支撑, 而工艺美术史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提供这种补充。当然, 如何行之有效的在教学中贯穿工艺美术史的内容, 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这又是一个牵涉到具体教学实践中面的问题。在目前的状况下, 这些都应该引起设计教育界的足够关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张夫也.以心为本精诚治学--外国工艺美术史论教学研究述略.杭间主编.《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3]赵琳.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回顾[J].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 .
[4]关于设计史和工艺美术史之间的关系, 可以参见《在设计史研究的正途上——高丰<中国设计史>读后》, 《装饰》2005年09期;杭间《中国的工艺史与设计史问题》, 《装饰》2008年01期等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篇3
关键词:灯具设计与工艺 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引言
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下简称“灯具专业”)是为培养适应国家灯饰产业发展需要,能够胜任灯具设计与制造、管理及营销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学科。该专业申报获批并成功创办于2010年,专业代码:620128,首开院校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和灯饰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灯具设计相关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职灯具设计与工艺教育由从属于工业设计的专业课程向独立的专业类别转变,时代正赋予该学科教育以丰富的内涵和重大责任。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及企业转型升级政策逐步推进,灯具专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因为发展时间短,相关教育教学研究尚不充分和深入,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多借鉴传统工业设计做法,并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适应灯饰行业人才需求的教育体系。随着相关产业经济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对灯具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灯具专业教育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的要求,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据教育咨询机构麦克斯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2届灯具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满意度和对母校的推荐度均低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平均水平;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自我评估调查,发现毕业生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与其岗位适应度偏低。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2、技能不深入,知识面狭隘;3、岗位创业素质欠缺。上述情况反馈出灯具专业教育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使之更适应、更好地服务于灯饰产业发展。
一、明确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就是明确专业的针对性和发展方向,是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战略性、根本性问题。
灯具设计与工艺是以灯具产品为核心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劳动过程,灯具产品类别的不同,其设计过程和工艺流程千差万别。因为不同类型灯具设计与工艺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有必要定位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基础上,充分分析和论证,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灯饰产业发展的设计、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在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LED作为比传统白炽灯更为节能环保的光源,是适用于当前和未来的绿色照明技术。国家“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为LED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LED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政府扶持的支柱型新兴产业。在此背景下,可设置“LED产品设计与工艺”专业方向,面向灯饰企业培养基于LED技术的灯饰产品设计创新人才,以“设计”为突破口,提升我国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家居环境的重视,灯饰产品作为空间的“焦点”,单一的照明功能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美观且符合家居风格的灯具更受消费者青睐,灯具的装饰功能成为消费者的购买诉求。在此背景下,可设置“装饰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学生艺术美感和造型能力,在继承古典欧式、简洁现代式、中式等风格样式基础上,针对各民族和地区特有的文化和传统,开发富有装饰美感和文化内涵的灯具,面向内销和出口,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高职培养人才的一种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是高职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也是高职教育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取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准确性。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政府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原则性意见,需要高职院校结合专业特点细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而言,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在学科属性上,灯具设计与工艺属于艺术设计门类,具有艺术设计学科的某些天然属性,譬如“创新性”。灯饰产品需要创新:因为技术条件、消费心理和流行趋势在不断变化,灯饰企业只有根据市场变化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因此,灯具设计从业人员需要较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在设计工作中不仅要求突破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的束缚,寻求新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还要掌握创新方法,发现创新规律,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力。作为培养灯具设计与工艺专门人才的学科,应该确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灯具设计与工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基准,科学规划和设计课程体系、充实课程内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达成教学目标。
三、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某种培养思想和理论的应用化、具体化和操作化。《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灯具专业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办学实际条件和专业特点,深入细致地探究以何种模式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这是灯具专业教育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灯具专业教学和设计实践基础上,提出该专业“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论证其可行性:
学生通过工作室(教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平台参与实际项目,学习设计理论并应用于实践,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其中教师工作室项目来源以“设计比赛”为主,通过组织、辅导学生参与社会或行业的设计比赛,在比赛项目创新性要求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专家工作室由学院聘请的行业专家主持,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在企业项目实用性和生产可行性要求下,重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设计态度和项目执行力;学生工作室为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创业项目,自主建立、运营和管理团队,在实战中锻炼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基于多层次的工作室教学平台,能使学生、教师、企业多方受益:学生收获设计知识,积累经验,形成设计能力;教师能积累教学成果;企业能通过知识产权交易,收获设计方案,达成多赢。
不同“工作室”的学生都可在“工场”完成灯具样品制作或模型制作。在工场环境中实现灯具结构设计、电路设计、零配件设计和整灯组装,分小组完成灯具制作和安全测试。通过上述过程,完成技能训练,培养灯具制作、工程控制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的灯具设计作品可通过“市场”创造价值、接受市场检验并反馈改良信息。除了面向企业自荐作品,还可利用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电子商务网站、灯饰博览会等渠道推广设计成果,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小结:灯具专业“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先进性:多层次的工作室对设计能力的培养各事其责,各有重点,多方共赢;工作室、工场、市场分别对接“设计”、“产品”、“商品”的项目开发不同阶段,符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认识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四、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灯饰产业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对设计者所具有的设计学、美学、材料学、电子电工等知识和技能均有要求。学科特点决定了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应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继承传统设计科目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基础上,还应逐步构建适应灯饰产业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以实现灯饰创意人才学以致用,适应职业岗位。
丰富设计理论课程,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创新力”创造条件。教高[2000]2号文件提出: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当前灯具专业专门的设计理论课程如《设计美学》、《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学》等开设不多,融入设计课程的设计理论课时也普遍偏少,尚未达到“必需”和“够用”的程度。学生要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力,必须在掌握可靠的设计原理和丰富的设计方法基础上,在设计实践中反复应用、检验、反馈、修正和顿悟,逐渐形成做设计的稳定心理状态和创新途径。在上节所述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工作室阶段的设计实践中,教师可将设计理论融入设计项目的不同环节,以学生互动参与的方式完成教学。如在产品概念生成阶段,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创新设想,教师不仅要对设计目标进行定位,同时也要对小组讨论的规则进行约定,如畅所欲言、想法多多益善、不急于评价等。当集体智慧产生成果的时候,教师不仅讲评设计方案,也要明示所应用的设计方法,如“脑力激荡法”,并对该方法的创新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如此,将设计项目和设计理论教学相融合,教师指导学生在项目中自觉应用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并举一反三,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设计能力。
增设电工电子课程,满足企业对灯饰设人才的要求。当前灯饰照明光源因为节能环保方面的考虑,较多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灯饰企业因为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具备设计技能,还应具备电工电子知识。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与毕业生知识结构存在矛盾。增设电工电子课程是破解矛盾的可行之策:在“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可在“工场”实践环境,将电子电工知识和技术,例如LED原理、性能、参数、分类、生产工艺、实际应用及操作细节等渗透到灯具的具体设计制作过程中,借“行动”驱动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以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群,培养学生岗位创业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形势严峻的就业环境。灯具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构建创业型社会;培养创业人才,为灯饰行业创新成果的生产、流通和价值实现提供人才资源。基于上述目的,本专业的创业教育9-5专业教育相融合,设置创业通识课和创业核心课两大模块,其中后者应融入“基于灯饰产品(或服务)设计、生产、营销环节”的多项专业技能。具体课程群为三部分:1.“灯饰设计”课程群,包括灯饰外观设计、灯具结构设计、灯饰产品CAD制图、三维效果图制作、照明设计等课程;2.“灯饰生产”课程群,包括首件灯制作、欧式灯配件石膏模具制作、三维打印、三维扫描、数字雕刻等课程;3.“灯饰营销”课程群,包括灯饰产品网店运营、网店页面设计与制作、产品摄影等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和创业实践,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与创业能力。
五、结语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篇4
一班级工作总结
作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实施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发展。本着这个原则我做了如下己方面的工作: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再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的振兴而奋发向上的思想。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有的放矢,按照德育的方法和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2.重视班委班风建设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1)选拔培养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产生过程中,我采用了先民主后集中的办法,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最后根据所选干部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工,优化班委会组合。实践证明,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我常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并对班委会的工作进行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3.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民族,打下良好基础。
4.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课业学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习惯,增加社会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增长实际才干。
在班级工作中尽管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我再做班主任,一定总结经验教训,使班级管理工作做的更加出色。
二教学工作总结
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把大纲作为自己教学的准绳,严格按照大纲上的要求进行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素质教学充分地体现在课堂之上。把每一个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上,使课堂成为他们尽情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自信;找到自己的兴趣;学到自己的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我精心地进行备课,认真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每一个教学重点的理解教学。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阅读和教学有关的书籍,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中难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还经常向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与他们共同讨论教材,共同研究教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在讲一节课前我要精心地进行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经过看完课件后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他们在愉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中,我更加注重辅导,因为学生在数学方面还比较薄弱。利用课上时间讲授新的知识,自习课进行练习,课下就进行个别的辅导学习。经过努力,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服装结构与工艺实习报告 篇5
一: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结构与工艺实习
(一)》是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学习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基础上,掌握基础峰值工艺,学习女裙的打板、放缝、排料、裁剪等规则及其附件的装配方法及质量要求,完成女裙的缝制,了解此类服装的缝制程序、缝纫及熨烫方法。通过本环节的学习,结合专业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实习方式和安排
1、结构实习:服装学院 打板裁剪室 艺A302-304室
做女裙结构设计纸样、排料裁剪。
2、工艺实习:服装学院 服装工艺实验室 艺A205室
缝纫机上机练习、女裙缝制、熨烫等。
三:实习内容和时间分配
1:工业缝纫机空车练习(5课时)
第一天的实习内容练习是在工业缝纫机上练习踩空车,和在白纸上做缉线的练习。老师首先介绍了工业缝纫机和它的基本操作方法。
机壳或机头部分:穿线机构,平缝机的线迹有两股线组成,一股称为面线,从穿线机构穿过,最后穿过机针。一股称为底线,底线绕在梭心上,装在梭壳里,放在旋梭上。机壳右边是绕线机构,绕底线用。
压脚:在缝纫时把面料压紧。把面料抬高有两种方法,一是转动压脚板手,可将压脚保持在抬起位置,要降下压脚,可将板手放回原来位置;二是推动膝提压脚。
2:各类缝纫方法练习(12课时)
在经过一段实习的空车练习后,我们基本能掌握工业缝纫机的运作速度了,然后我们在白纸上开始不穿线进行缉线练习。首先练习直线,然后在是S形和螺旋形。直线的难度不大,S开始无法一次成功,偏离轨迹也较大,但是经过多次的练习后基本能够和画好的轨迹重合了,最后我们开始练习螺旋形的缉线,螺旋形的外围对我们来说没有难度,但是内圈的弧度很大,多次练习也只能勉强和轨迹相近。
第三天我们开始进行工业缝纫机的穿线和各类缝纫型的练习。首先我们学习了工业缝纫机的穿线。平缝机的针迹由两股线组合而成,一股是底线,一股是面线。底线是绕在梭心上。在机器的右边,有绕线机构,是用来绕底线的。线通过过线架,线孔,绕过夹线板,绕到梭心。穿好线后,把线在梭心上绕几圈。按下满线跳板。启动机器,开始绕线,当绕线达到80%时,满线跳板脱开,绕线轮自动停止转动。梭心线应排列整齐而紧密,如松浮不紧,可以加大过线架夹线板的压力;如排列不齐,则要移动过线板的位置进行调整。调整时,先松开过线架螺钉,梭心左多右少时,向右移动过线架。梭心右多左少时,向左移动过线架,再紧固之。梭心线不要绕得过满,否则容易散落。适当的绕线量为平行绕线到梭心外径的80%。绕线量由满线跳板上的满线度调节螺钉来调节。梭心的装法:拿住梭心,使梭心对着练习者的一侧线是自上而下,并把它放入梭壳中。将线通过梭壳上的线槽拉出,再通过夹线簧下将线从线孔内引出。拉动底线,梭心应按
逆时针方向转动梭壳的装拆:打开梭壳上的梭门盖,梭心应不落出。拉住梭门盖,把梭壳完全插到旋梭的轴上,并关上梭门盖。(可同时打开推板)扳开梭门盖,即能取出梭壳。面线的穿法:线从线架上的线孔引出,穿过过线器上的线孔,穿过夹线板,穿过三眼线钩,通过夹线板、挑线簧(4),通过缓线调节钩、右线钩、挑线杆、左线钩,然后通过针杆部分的套线钩、针杆线钩,最后穿过针孔。
我们学习了6种缝型。分别是合缝、搭缝、来去缝、明包缝、暗包缝和卷边缝。
1、合缝:将两层衣片正面迭合;沿所留缝头辑合缝线。
2、搭缝:把面料直接迭合缝合。
3、来去缝:来缝:先将衣片反面迭合,沿边辑第一道线;去缝:缝合后翻转,缝边扣齐,正面迭合沿翻折边辑第二道线。
4、卷边缝:把面料朝反面折进0.5cm,再折1cm,沿边辑0.1cm止口线。
5、暗包缝:将两层衣片正面迭合,下层包转上层,沿边辑第一道线(0.6cm);将缝头折转扣齐,从衣片正面沿边辑第二道线(0.1cm)。
6、明包缝:将两层衣片反面相迭,下层包转上层,沿边辑第一道线(0.6cm);将缝头折转扣齐,从衣片正面沿边辑第二道线(0.1 cm)。
最后,我们学习了使用锁边机。锁边时应注意道口切布,在斜料的部位不能用力拉伸,以防变形,锁边时应使面料正面朝上。
3:女裙制版、排料、裁剪(12课时)
因为在结构与工艺实习前,我们已经学过服装结构课,所以这次工艺实习的A字女裙的制版排料和裁剪对我们没有什么困难。
4:女裙的缝制工艺练习(18课时)
我们首先把画好的面料裁剪下来,按照样板将伸到和中心刀眼打出,这里要注意省道刀眼不能超过0.5cm,前片的中心刀眼也不得超过0.5cm,然后按照纸样点出省尖的位置,左右对称。接着我们开始收省道,要注意左右对称,省尖不可有倒回针,省要收的尖,收完省道后我们进行对省道的熨烫,要注意熨斗的温度,省道的倒向全部都是向着中心倾倒。
完成省道都我们首先开始前片的拼缉。后中拼缉1cm至拉链的位置,注意缉线的顺直均匀。将后中线缉合予以烫分开缝。最后装拉链,这时要注意,链不露齿,拉链左右松紧与面料一致。
接着进行侧缝的拼缉。拼缉侧缝时须将后片放在下面,正对正,反面朝上,注意缉线顺直、均匀、平服。
最后进行卷底边和做腰以及绱腰。这次我们采用手工三角针的方式进行2cm的卷边,要注意三角针在正面出现应该是最小的鱼子状,这里要考验到我们的手工工艺能力,因为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练习,我的速度比较慢,但是也最终顺利的完成了。做腰首先要将腰衬平服的熨烫在面料的反面,为了防止粘住熨斗我们在熨斗和腰衬中隔了一张纸进行熨烫,注意云杜和压力使腰衬平顺牢固,熨烫时须从中间往两边烫实,用垂直压力。绱腰的工艺稍微复杂,花费了我不少时间。首先将腰的正面与裙正面相合,裙后片摇头齐平,腰头缉线顺直、均匀、平顺,绱腰不起裂、不掉、牢固。5:女裙锁钉、整烫(6课时)
女裙制作的最后一步就是整烫了。我们首先整理整条裙子的线头,将浮线修剪干净。将整条裙子进行后整理,熨烫平整,熨烫时要注意温度,不要烫黄、烫焦,不产生水迹。
6:质量讲(6课时)
1、群腰:腰头宽窄一致,裙腰平服无变形,腰口不松开,且里衬松紧适
宜,缉线顺直。
2、省道:省道缉线顺直无变形,归拔适当,符合人体。
3、后中线:后中线缉线顺直,拉链不露齿,拉链两边松紧一致、平服。
4、裙侧缝:缉合前后侧缝,吃势均匀,缉线顺直、平服、分开缝熨烫平
整。
5、卷底边:裙底边宽窄一致,缉线均匀平服,不起裂,不起吊。
6、外观:女裙整条外观整洁,无烫黄,烫焦,无水迹污迹,腰平整,侧
缝顺直,拉链平服,尺寸到位。
四:实习总结心得
这学期有60课时的服装结构与工艺实习课,对于几乎没有接触过缝纫机的我们来讲。对这门课程还是满期待的,作为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学生,对服装到是接触的到不少,但是对于制作服装到是一窍不通,对服装的制作也是很好奇的,说到做服装当然就不能不提缝纫工艺。看到服装工程的学生,做的服的服装我们都很期待和羡慕。终于通过工艺课,我们可以实现这个愿望,将自己设计的服装制版,并制作出来。
初来到缝纫机房,大家都很好奇和兴奋,对那些一排排的缝纫机都冲动的想去踩一踩,做出一件衣服来,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平缝机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才发现自己竟然一点都不了解。平缝机的线非常复杂,老师告诉了我们穿线的顺序及机针的正确安装方法等等。基础工作做好后,大
家都迫不及待的按下开关,开始使用平缝机,伴随着强烈的噪音,大家都吓了一跳,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同学的线断了,有的同学的针断了,有的同学直接把布踩飞了。完全没有老师给我们示范的感觉。特别是那些针断了的同学,更是对平缝机产生了些许的恐惧,当然我也自其中行列,从刚接触的喜悦变成了恐惧。我们都纷纷向老师请教。老师告诉我们刚接触平缝机都这样,只要大家勤奋多练习,自然就能熟练使用。结构与工艺实习就这样开始了。
之后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缝纫机房渡过。首先我们从练习走直线开始,老师教了我们各种缝的缝合方法,我们开始了每天的反复练习。一踩就飞的现象反复出现,断针的现象也经常出现。但是我们也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好了。我们慢慢地掌握踩动缝纫机的节奏感。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怕拆线。来开始学踩的号的线远远没有拆的线多。我们抱定信心,一定要掌握好平缝机的操作。
通过练习我们的速度渐渐的能慢下来了,平稳了。老给我们教了前门襟拉链的缝合工艺,这样我们就能做裤子了。老师一步步的演示后我们开始了自己的制作。从裁剪到缝合,看似简单的工艺,在我们这些初学者手里却成了难事。缝了又拆,拆了又缝仍然是歪歪斜斜的,特别是0.1厘米的明线对我们来说特别的困难。老师说练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没有捷径,只有练习。第一个部件做好了,虽然不是特别的精致,但却是一个好的开始,让我们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实习最后要完成一件裙子的制作,老师从打板到制作给我们演示了裙子的制作工艺。在制版和裁剪过程中,给我们讲了许多要注意的地方。比
如要留缝头,放松量等等。在贴衬的时候,老师细心的告诉我们腰头不要先剪下来,贴好衬再剪,在贴衬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等一些实际的问题。裙子的制作要先收省,再上隐形拉链,隐形拉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序,要用到单排压脚,老师认真的给我们讲解那边和那边缝合,那条线要走在什么地方让我们都能一目了然的在自己的制作过程就能很好的把握工序。特别是一些清剪缝头打刀眼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我们都明白拉该怎么去做。老师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了裙子,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去完成裙子。虽然工序要点都清楚了,可就是制作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隐形拉链的线走的不到位,裙片缝合的长短不一等等。这些问题都出现在我们面前。拉链认认真真的一遍遍的缝,终于相对好点,裙子一点点的走终于前后片对齐。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篇6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服装组执笔:汤亚娟、邓春虹
一、课改背景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青浦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体现出在青浦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每年青浦服装行业都需要一大批具有综合能力,能从事生产第一线操作,并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我校作为青浦唯一一所具有服装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向企业输送服装人才的责任。与此同时,令全校师生兴奋的是:我校已成为市百校重点建设合作单位,这对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作为我校主干专业之一的服装专业更应抓住这一机遇,结合本土经济发展,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服装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更适应我区服装行业的发展,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二、调研目标
1.了解企业用人规划,特别是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2.掌握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具体素质及能力要求。
3.获取企业与毕业生对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评价与建议。
4.反思本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提出课改的对策与举措。
三、调研对象及方式
1.问卷方式:对象为服装专业历届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的领导。
2.座谈会方式:对象分别是青浦部分服装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高级工、生产装臵负责人。
3.主调对象:上海美成服装厂、上海东宝服装厂、上海逸晨服装公司等。
整个调研过程共发放了近二百多份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回收率约为60%左右。绝大部分的问卷填写认真,态度诚恳,实事
求是,更为可贵的是,被调查的所有人员都以各自不同的层面客观地反映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表达了企业对高素质生产操作工的具体要求,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本专业课改的主攻方向,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课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深深感到本专业的教改势在必行。
四、调研情况分析
各方人士一般认为,青浦经济的腾飞尤其是服装行业近十年的规划建设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初步预测青浦服装行业每年约需本专业毕业生100名左右,再加上赴日本研修人员,每年共需120名左右的服装专业的中职毕业生。
此外,基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服装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也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归纳如下: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是现代企业用人的首选标准。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培养技能的基础,为此学校教育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校学得的专业知识不仅要面向行业的现在,更要注重行业的未来。 具备中级工的操作技能。学生结业后能直接上岗位操作,以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重视文化基础的学习,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文化程度,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及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外语简单会话,这是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必备工具。
五、问题及对策
㈠ 存在问题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总体主体评价较好,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他们大多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是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其中不少已成为技术骨干和部门负责人。但也不能掩盖学校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轻能“的倾向,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期较长,岗位操作知识比较贫乏,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对服装企业中的生产流程不熟悉,样板制作能力较差等,导致学生在企业“上手慢”等等。
总之,距离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相差较远,其主要原因: 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虽几经改革但仍没有突破性的改变,不能满足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化的要求。
单门课程改革多,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简单化的注重学时加减多,课程重级优化少,造成课程“多、全、散”,内容“细、深、难”,没有形成和突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近几年实践教学环节虽有加强,但离开社会及企业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不够,以至实践教学整体效果不佳。
㈡ 课改对策
通过调研,不仅了解了服装行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量,更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质量有了深层次及全面的认识。我校领导与服装专业组老师一致认为,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桥梁,课程教学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才能“做大做强”,使服装行业后继有人。
1.牢固确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社会与经济需求和促进人的发展为导向,认真从职业岗位群调研和全面素质的基本内涵分析入手。通过校内外专家反复论证,把掌握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群技
能作为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以此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2.本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空间,使之能适应就业的市场化及行业的发展,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下设有三个不同的专门化方向:服装工艺专门化、服装设计专门化、艺术类升学指导专门化。学生前三个学期的课程相同,然后按就业意向进行分流,确保了掌握必须的文化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与实用性。
课程内容时代性:考虑到服装行业的技术与装备水平的发展速度,必须舍弃陈旧的内容,以适应服装待业的发展需要。
课程内容实用性:大量精简偏难、偏深及实用性不强的理论内容,要善于并敢于将实用的及新颖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始终给学生以最基本的、也是最新的教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之有效。
3.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立1.5+0.5+1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段的单位为学年)学生在前三学期内以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基本达到文化课水平考试要求,并完成英语、计算机等级考核。第四学期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流,有针对性的强化专业教学。第五、六学期以岗位实习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企业生产,为就业做铺垫。三段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思想,“多方向”则强调专门化的选择,以及“就业”与“就读”的选择。
扩展专业课的教学手段。
专业课的教学要打破仅在课堂上组织教学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其一,将学生带入服装生产现场参观、讲授,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更深切的感到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其二,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以弥补学校理论教师生产实际经验的不足;其三,即使课堂教学也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及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操作能力较差的现象,要贯彻以能力为本的课改思想,必须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进行教学,把实践教学分成:实验、实训、实习、生产等不同阶段,呈阶梯式推进、螺旋式上升模式,为适应服装企业的工作需要打下基础,以有效地与企业接轨,缩短上岗适应期。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加大仿真教学的力度。学生就业之前,在校内进行相应的仿真操作,以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能力为本、综合化、实用性、实践性、整体优化、弹性化、灵活性等八大原则。
六、结束语
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课程设臵、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还涉及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必须有根本性的转变。在专业课程改革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知难而进,依托企业,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为一流专业。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篇7
关键词:手工艺,伦理道德,亲授,艺术设计教育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地点与方式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是十分典型的师徒或家族式的传承方式,传承技艺的场所通常在作坊、家庭或主顾的施工现场,这与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的传承方式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讲授多在专业教室,极少数考察课、社会实践课在校园之外。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除了授课场所与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之外,传授方式也不相同,手把手的实践式的教学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主要形式,徒弟对技艺的领悟多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现代设计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往往理论课程还要多于实践课程,加上文化课的学习,学习手艺的时间就少的可怜了。
以传统木板年画制作行业为例,在笔者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省宝鸡市凤翔木板年画传承人邰立平的考察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学徒学习过程中先是从磨制工具开始的,首先磨制各类刀具,如刻线用的拳刀及辅助工具弯凿、扁凿、大剔空、小剔空等。在今天的手工艺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一般不再自己制作工具,而是直接购买市场上销售的现成工具,因为大多数经过机器大生产出来的工具从精密程度而言较手艺人制作的要高、且成本较低。“手工的劳作没有了,手工工具也就没有需求了。与其使用那些合着每个人的手制造出来的工具,不如引入便利高效的机械”。①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个性化差异的手工工具便逐渐的消失了。
工具最开始要磨制得同师傅的一模一样,师傅检验徒弟的工具磨制是否合格一看顺不顺手,二看导角是否圆滑,三看抛光打磨是否光洁。随着手艺深入的学习,工具会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手掌大小、指头粗细以及力度都不一样,慢慢的有悟性的徒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磨制符合自己习惯的工具,渐渐地与师傅的工作习惯就发生了微妙的差异。工具的磨制从表层意义来看是学艺的开始,更深层次而言,是训练从业精神的发端,一丝不苟地跟从师傅学习其敬业的心态,准确、严谨、认真、精细工作精神的训练从此开始。与师傅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下,使用相同的工具,同吃、同住、同行、共同做活,点滴的耳濡目染,无需过多得说教,指手画脚。完成工具磨制阶段之后,接下来才是对年画画样及刻工的学习。师傅采用传承下来的优秀木板作为学徒临摹、模仿前辈优秀艺人的范本,作为技艺传授的一种手段。首先选用以二寸左右的黄杨、梨、枣木等木板刻版,根据画稿先用拳刀、弯凿、扁凿、针凿等工具刻出形态的轮廓线条,然后根据画面色彩,制作套色印刷的木版,一版一色,在套印的次序上,一般先印墨线版,然后逐次换上各色色版,一一套印。制版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过程,刻板一方面是一个体力活,另一方面它还是一个技术要求很高的手艺,对刀法要求稳、准、狠,对于学徒而言,往往刻制出来的线条会出现涩、滞、断断续续不连贯等现象,不够流畅生动。掌握一定程度的刻制技艺之后木板年画配色的学习,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人物形象。
临摹学习结束之后,结合师徒合作一件木板年画为“亲授”的学习阶段,即师傅完成实物的一半或主体部分,由徒弟在一旁观摩学习,并将次要部分或辅助部分制作完成,最后由师傅作统一调整,制作完成一件完整的木板年画。
通过实践——做活进行技艺的传承,徒弟看着师傅做活,观察体会师傅每一个细微的用手动作、姿态,同时自己做同步练习,以感受每一刀刻下去的力度,手握刻刀的微妙技巧,在实践中反复体会和练习,而这些东西不是采用ppt制作的教案、dv录像拍摄下来的教学光碟能够完全表达出来的。很多时候是师傅在现场聆听每个徒弟的刻刀刻制木板的声音来判断徒弟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并及时纠正。正如在《管子·小匡》中记载传统工匠们的训练方法一样:“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智。旦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弟子之学,不劳而能。”②这就是我国各类传统手工艺人技艺传授的基本方法。
技艺传授过程中伦理道德、独立意识的培养
在这个学艺的过程中,传统的手工艺的伦理道德、师徒与师兄弟之间的长幼尊卑以及行规也便自然而然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传承,手工艺的学习过程同样是一种育人教育。传统手工艺的教学过程“除了技与艺的传授,与技艺相关的待人接物、信仰禁忌、情感伦理等都需要全方位的学习。例如行为规矩、为人处事、祖师崇拜、仪式禁忌、师徒情感、吉凶祸福、善待工具、信仰传说等,都是技艺以外的综合传授。”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浓郁的行业道德、职业情感在今天的教育中已然消逝,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师承关系被现代职业化的教育模式冲淡,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形式,教书成为谋生的手段,手与手交流的过程被最大化地消蚀在职业之中。我并不是说师徒模式的教育没有缺陷,而是满溢人文关怀的教与学的形式在人情淡薄的今天更加令人向往,这样的教育是靠手来传递、交流信息的。手的价值判断更直接,更接近生活。这也是手工艺生产与机器大生产的差异所在,机器生产是没有温度的,更没有道德、伦理、信仰、乡俗民风的约束。手工艺人与手工艺品的需求者生活在同一个乡俗文化圈,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审美取向,这导致了手工艺人比机器大生产有更强的自我约束力。但手工艺人比起其他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又拥有更多的自由,他们精神独立,不过多地依附他人。手工艺人的独立意识同样在传统的师徒式的教育模式中得到培养。
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参考价值
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包豪斯学院保留了传统手工艺教学的优秀部分,实行“工厂学徒制”,学校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而是互称“师傅”和“学徒”,每一门课程由“教授”和“工匠师傅”共同教授,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今天以培养出世间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冈特·兰堡(Guenter Rambow)的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依然实行教授工作室制,目前共有8个教授工作室,在进入某个导师的工作室前,学生需自我推荐,写个人简历,并附上自己得意的作品给这位导师,然后导师在众多的学生中挑选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师生之间有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导师可以挑选到相对满意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合意的老师。而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在统一考试模式下进入学校,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学院指定的,课程是统一安排的,上课时间长度也相同。老师也没有权利挑选学生,只能是来啥教啥,是否符合学习这门技艺都得教,事实上有些学生的确不喜欢学习也真的不适合学习某些课程,学生不能换课,老师也不能换班教授。现代设计教学成为一种模式化亦或程式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讲台侃侃而谈,传授理论知识,老师上完课走人,学生听完课离开教室,获取学分成为学习的目的。传统手工艺中温情的具有人文气息的师承关系,“亲授”教学模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师生关系松散。手工艺人灵巧的双手不仅仅是用来劳作,同时也是进行技艺传授的载体,手有着丰富微妙的情感蕴藏在劳作之中,手随着个体的差异而制作出来的产品自然在共性中带有个性,而大机器生产无论生产的产品怎样精美都不会附带有油然而生的温度和情感,同理,手把手地传授技艺过程也必然如此,饱含了师徒之间的温度与情感,这也正是传统师徒情感中所谓的“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了,在当下的教育“土壤”当中,很难建立如此深厚的师生情谊。
面对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传授方式,能否使我们快节奏的现代设计教育变得从容些,多一些深思熟虑,至少为今天的设计教育提供一种不同的教与学的理念,不是所有现代教育模式都是合理的,传统学徒式的教育方法未必没有可取之处,毕竟它历经几千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足一百年的现代设计教育,尤其是国内的设计教育,时间更短,我们要找到一套完全抛弃传统,比之于传统十全十美的教育方法从理论上来说可能性不大。现代设计教育,尤其是动手性强的如工业造型、建筑、陶瓷、首饰、服装等专业是无法完全摆脱这种传统的现场教育模式的。
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开始重视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个行业的手工艺人开始走进课堂,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而言,一方面由院校将手工艺人请进课题讲授传统技艺。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刘金老人和黔南水族银器最高工匠之称的陈珍安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向师生传授银器制作技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江苏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从小作坊走上大讲堂,分别在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给学生讲授蓝印花布图案艺术及制作工艺;凤翔木板年画传承人邰立平,先后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进行演示和讲座等。另一方面,各大院校的师生可以迈出校门,直接到手工艺人的工作场所参观、学习,参与制作,感受手艺的温度。我院的师生多人次的深入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宝鸡市凤翔,向当地的老艺人高凤莲、刘小娟、贺采莲等学习制作粗犷质朴、抽象生动、民族风情浓郁的布堆画、剪纸。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们使用传统技艺、材料制作成具有现代感的设计作品,将原生态的、活的民间艺术灵活地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民族传统工艺的血液。
结论
蕴藏着脉脉温情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方式,饱含人文情怀,这类非物质文化的存在与消亡对我们研究民间传统历史文化、人文现象都是十分重要,对它的研究能够为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历经几千年的手工艺传承方式必然有其合理性,今天尽管传统手工技艺已渐趋衰落,但对于才出现百来年的设计教育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日]盐野米松:《留住手艺》英珂译,山东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中华经典藏书——管子》李山译注,中华书局,2009。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225页。
[4][法]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9。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篇8
【关键词】高校 工艺美术设计 民族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83-01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将民族工艺和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进行结合是比较重要的途径,通过两者的科学化融合,就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发展,对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也能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和民族工艺的发展研究,就能从理论层面提供支持。
一、民族工艺的特征体现及应用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1.民族工艺的特征体现分析
民族工艺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独有特征,在民族工艺的大众性特征方面体现的比较突出[1]。大众特征和宫廷以及宗教艺术有着很大区别,在生活性以及实用性方面有着鲜明的呈现,这些方面进行集中就形成了大众化的特征。在民族工艺的大众性特征的体现方面,主要是对老百姓内心的需求以及愿望的呈现,所以从艺术生命力层面来看是比较突出的。
再者,民族工艺的民族性特征有着呈现。由于民族工艺是在民族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产生的,所以就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等紧密联系,使得民族工艺的民族性特征比较突出。民族工艺的民族性有时是对一个过程中的发展的反映,有着其自身的独特风格,由于在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等因素方面的不同,民族艺术所展现的风格也是多样化的。
另外,民族工艺在地域性的特征上也有着鲜明的呈现。在民族工艺的发展中,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响,也会在地域性的差异上有着不同。在每个地方都有着其自然风光以及民俗风情,所以民族艺术也会呈现出地域性的差异。
2.民族工艺应用于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将民族工艺和实际的教学进行融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对我国传统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有着传承作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在民族艺术的形成以及发展都是根植于实际的生活当中的,并且这些民族工艺对一代代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艺术特色方面有着鲜明呈现[2]。通过民族工艺和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进行结合发展,就能对教学的文化内涵加以丰富化,要能对传统的文化有效传承,对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完善就能起到积极作用。两者的融合对现代化的教学发展需求也是相符合的,能促进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创新发展。
另外,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对民族工艺的融合应用,能促进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多样化发展。由于民族工艺是通过时间的检验而存留下的宝贵资源,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就能对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工艺美术设计走向世界的舞台,展现自身的设计信心。
二、高校工艺美术设计教学和民族工艺的融合发展策略
将民族工艺和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进行紧密结合,就要能充分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实施。在实际的教学课程安排过程中,就要以传统民族工艺作为基础来开展相应的课程,对民族民间工艺的课程系统化的设计,作为必修的课程来展开教学。例如将编织工艺以及手工漆艺和陶艺等作为开设的课程,让学生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进行学习传统的民族工艺,这就能有利于课程教学的丰富性[3]。要注重特色课程以及教材的建设工作完善实施,将民族工艺的内容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课程进行融合发展。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要充分的对传统民族工艺的美术资源物质特征以及实践价值加以挖掘。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的实用特征方面,就涵盖着实践教学的价值,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加以充分的挖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对民族工艺文化有更深的认识。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将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和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
对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和民族工艺的结合,就要能深入的了解民间艺术在造型方式以及技巧,从而对工艺美术设计教学进行丰富。在民族工艺方面,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比较注重,在风格上注重自然[4]。所以这就能够将工艺美术设计和民族工艺这些层面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入,将民族工艺的一些图案以及色彩等融入到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去,通过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在设计的效果上也能创新的呈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高校工艺美术设计的良好发展,就要能充分重视民族工艺的结合,通过从理论层面对两者的结合研究以及结合的重要性分析,就能为实际的教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高校的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的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晓宁.高职院校首饰专业教学现状及改进的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2]徐晓卉.从史学的角度突显古代文化素养课的人文精神——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3(17).
[3]宋彦云.结合地方人文特色建设校园文化—以苏州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4(11) .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推荐阅读: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05-13
服装设计与工艺生产实习大纲10-11
绿色服装与服装设计08-10
服装设计教育07-16
服装设计与美学05-22
建筑风格与服装设计07-26
平面构成与服装设计08-13
旗袍与动漫服装设计08-16
解构主义与服装设计10-11
电影故事与服装设计论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