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精选12篇)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1
专业建设是动态发展的, 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进行改革、调整和发展。专业建设应设计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构架及培养模式。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也不例外, 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研究调整, 要从人才培养目标, 即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 设计什么课程内容;怎样来教, 即培养模式, 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来支撑专业。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要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 就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高职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社会需求分析
(一) 高职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教育与普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普通大学是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的教育, 其目标是培养高级设计、策划、制作人才, 更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而高职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则是以技术能力为本位的能力教育, 是培养普遍的、广泛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技能的一线工作人才, 高职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应掌握专业基础理论, 具有设计能力、制作技能和市场服务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工艺美术厂、装饰公司、美术制品公司等企业任职, 并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社会需要是办好一个专业的必要前提和内部动力。在我国, 近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 对生存的空间提出了更高更广泛的艺术要求, 这种大环境为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 前所未有的人才培养空间。
(二) 人才培养要先明确岗位目标再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才能设计学习目标, 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办学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它是面向装潢广告公司、工艺美术厂、装饰公司、工艺品设计加工公司、雕刻公司等的职业岗位群, 岗位目标是这些行业的产品设计员和加工员, 要培养具备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必需的专业设计理论知识, 具有平面设计、精雕设计加工、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等方面的职业技能, 具有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那么就要通过企业调研来确定他们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及社会素质, 以此设计课程体系。
(四) 教材编写要实用, 组织有经验有责任心的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家学者组成编委, 编写一套有实用价值的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用书, 特别是技能方面的指导书, 教材必须体现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工艺制作过程和综合性的范围较广的工艺制作方法, 使教材真正成为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的好书。
二、高职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教材建设
(一) 以企业岗位人才要求为依据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行业岗位不断细化,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不断推出, 对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办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不同领域对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 有的行业注重设计能力, 有的岗位注重实践操作技能, 也有的岗位需要全方面能力的人才, 因此,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企业岗位需要何种能力, 专业办学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办学目标, 做好市场人才需求分析, 找准方向, 才能够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只有这样, 专业办学才有生命力。高职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实用型一线工作人才, 除具备理论基础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对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工艺美术制作方法和工艺操作程序, 使学生具备工艺技术能力和作品创作设计能力。
(二) 构建以任务为驱动、以行为为导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要根据企业岗位对专业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需求,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将以企业岗位标准为依据, 以能力为核心, 以工学结合为途径, 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重构, 打造基于工作过程的, 任务驱动、行动为导向的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新模式, 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 把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 把工作岗位各环节循序渐进地联系在一起。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通过模拟或真实项目完成实践操作训练, 使技能实训教学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中完成。改革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作为主要实践研究环节,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将课程内容划分若干单元, 确定每个单元的能力训练目标, 并根据能力目标确定相应的知识要点;对每个单元所应用的知识要点需从实际出发, 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求为主要依据, 从应用的角度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改造;针对每个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设计任务, 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在对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讨论、实训等过程中, 教师要采用行动引导教学法, 从直观的实例开始注意引导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设置应重点考虑岗位的实用性
专业要面向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内容, 通过对行业背景和技术需求等方面的调研, 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并由此开发出与能力模块相对应的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由原来的以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为主改为以专业知识够用为度, 以专业技能实践为核心, 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重视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基础中的绘画、构成、图案、图形等课程的课时大幅度消减, 并对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绘画不再仅以画静物、人物、风景等为主要内容, 而是直接进行设计表现, 构成也不再仅是单一的黑白、色彩、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 而是结合案例进行应用式启发教学。图案、图形也是在结合真实案例应用中教学, 在专业课程中把设计教学与实际案例、真实项目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2+0.5+0.5”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论证, 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并依托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本专业的特色, 探索以校企合作为主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
(二) 新课程体系教学采用多种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热情, 如“校企合作式”“案例式”“产教结合式”教学模式, 通过承接企业生产项目, 利用企业提供的材料为其设计、制作、安装产品, 在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市场运作能力、洽谈沟通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和产品安装能力。可以在校内实训室实现, 也可在企业完成。实现教学与实践生产无缝对接, 达到学生对职业技能逐步掌握和熟练的目的。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新培养体系, 在这个理论架构指引下, 也对我们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主要体现在设备设施、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以及评价体系四大方面。在新的教学改革逐渐深入的大形势下, “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特殊要求, 已经被提出了新的定义, 也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只有切实抓好“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才能有效地完成项目化的课程改革。专业带头人及专业骨干教师要经常化、制度化的选派到对口企业实践, 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 才能获得实践经验;鼓励专业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 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管理, 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 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支持专业教师在企业中兼职。同时, 利用社会力量以外聘教师的方式, 邀请或聘任符合兼职教师资格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多种形式, 逐步形成“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
五、建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专业实训基地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能很好地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的优势, 是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步骤, 是保障办学质量的关键。作为直接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 在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时, 根据其自身专业特点,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对内按真实工作生产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引进先进生产设备, 建设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让学生能够在实训基地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过程, 提前进入工作状态, 完成职业能力培养;对外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与企业建立双赢互惠的合作关系, 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组成:
(一)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设计
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指校内的实践教学场所。主要功能:保证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完成所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利用基地的有效资源, 通过实施以“产学、工学”结合实训项目构建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实训工作室中实现学生“做中学”, 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由精雕实训室、特种工艺综合实训室和设计室组成, 各工作室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成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体现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目的, 将各实训室功能有机地结合。提高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的技术含量, 既要具备常规设备, 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先进设备, 尽可能与行业领域内的技术发展水平保持同步发展趋势。实训室的建设要按技术大类群分, 按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加工技术建设, 针对岗位群进行设置。针对有条件的实训室, 可以形成生产能力,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实现产教双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所需投入较大, 仅靠学校的投入是不够的, 为此一方面要坚持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突出重点,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 以各种途径和方式争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2.校内实训基地教学组织
新的实践教学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环节组成。完成精雕软件应用、精雕机操作、精雕曲面加工、翻制工艺实训项目、铜处理实训项目、漆处理实训项目、工艺品制作实训项目、标识制作工艺实训项目、模型制作工艺实训项目及相关项目, 实现了完整的岗位技能培养。各实践环节紧密结合, 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综合培养。
(1) 采用项目引导分组教学形式:根据项目类型和项目的难易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3-5人, 每人负责项目的一部分内容, 并对整体项目负责, 按课时要求完成任务, 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项目引导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在项目教学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按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模块, 对每个实训项目提出教学标准和要求, 分阶段、有重点的组织实施。
(3) 实践教学项目要精心设计和组织, 尽可能突出内容的应用性和实施性。切实加强专业操作技能训练, 并把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校外“顶岗实习”产教模式
顶岗实习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技能的实际应用、锻炼和提高为目的, 让学生直接从事企业生产活动, 介入实际生产过程, 并以从业者的身份, 独自或与企业人员合作完成某一生产过程或工作任务。
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双赢、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将学校与企业紧密衔接, 在“真刀真枪”的生产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 还可以积累生产经验,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设备;产教结合使学生在踏入社会时, 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环境, 在工作岗位上迅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发挥其个人特长。校外实践锻炼充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这样培养出的技术人才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受到企业欢迎。而对企业来讲,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就业后能够很快融入到企业员工团队中, 增强团队力量。
经过实践研究和改革探索, 特种工艺设计与技术专业建设应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核心, 以素质为本位, 以行业岗位需要和岗位标准为依据, 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模块式、项目引导式和顶岗实习”三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加强校内实训教学条件建设, 构筑真实实践教学环境, 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设计和制作高技能人才, 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2
工资待遇
截止到 12月24日,64274位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218 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566元,0-2年工资3905元,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4960元,6-7年工资5945元,8-10年工资6799元。
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服装行业,从事服装设计与开发、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打板、服装推板、服装生产工艺单编写、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
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总监等。
城市就业指数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广州。薪酬最高的地区是乌鲁木齐。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广州[21个]、上海[15个]、北京[8个]、苏州[6个]、深圳[4个]、朝阳[3个]、杭州[3个]、合肥[2个]、宁波[2个]、武汉[2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乌鲁木齐[17499元]、盐城[12499元]、北京[5165元]、上海[5134元]、惠州[4999元]、常州[4968元]、广州[4808元]、杭州[4694元]、南通[4424元]、淄博[4415元]、太原[4332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教育学类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共37个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在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中排名第14,在整个教育学大类中排名第25位。
在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市场营销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财务会计教育,建筑工程教育,化工工艺教育,应用生物教育,机械制造工艺教育,印刷工艺教育等。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3
【关键词】烹饪工艺与营养;螺旋上升;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68-02
【作者简介】王蓓,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扬州,225000)烹饪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烹饪教育。
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学生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上升,不断拓宽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具体而言,就是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螺旋上升课程主要依据“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课程的编排。“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紧紧围绕传承、发展、创新来设置课程体系。“点面结合”中的“点”是餐饮企业对学生的需求,“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专业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社会及餐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课程内容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综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二是餐饮企业各要素的综合。
一、螺旋上升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如何将烹饪工艺与营养课程合理设置为螺旋上升式课程,笔者经过实践发现,要在课程的横向与纵向组织上精心设计,方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横向组织设计。课程的横向组织主要是指不同课程在同一水平上分布与排列的基本框架。主要考虑两个问题:确定课程安排的构成要素,寻找不同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学生刚进校后需要开设训练基本功的课程,这时就需要考虑到技能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需要同时开设烹饪基本功及烹饪工艺学的课程,实现理实一体。
第二,纵向组织设计。课程的纵向组织主要是指课程在不同水平上的层层递进与延伸,主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层级逻辑关系,并按照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将不同水平的课程内容均衡分布到各学习阶段。在具体划分学段时可以沿着技能发展的路径及后厨岗位的安排,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入门阶段、模拟阶段、综合阶段及创新阶段,分别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及第四年开设,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技能培养方面,教师应注意从单一基本功到各项技能的组合、从单纯模仿到综合能力的体现、从技能的传承到技艺的创新,这就是学生不断积累技巧、提高能力的成长过程。按照这种思路,对菜肴制作课程的层次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分布课程内容,从而形成课程内容的纵向结构。
关于四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我们认为第一阶段强调兴趣导向,以体验型活动为主,从而形成对烹饪专业的初步感知,并不断积累技术经验;第二阶段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专业的接触面,形成纵向发展;第三阶段则在各项技术较为熟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提升,能够单独完成完整的筵席;第四阶段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小组实践、分工合作的方式,将文化、艺术、科学等手段融入其中,完成菜肴与筵席的创新及推广。
二、螺旋上升课程设计的具体举措
首先,合理设置,编排课程。要做到知训合一,即改变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局面,根据学习内容及市场需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而要达到螺旋上升的目标,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做到理论由浅入深、实践由易到难、成品由粗到细、能力由模仿到创新、素养由外压到内化,笔者在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如下图。
其次,不断调节,优化内容。在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综合餐饮企业需求状况的前提下,合理调节、统筹优化学习的深度及广度。这其中所蕴含的“螺旋”体现在学习主题相同,而内容的深度、广度逐步递进上,“上升”则体现在层次的提升上。笔者以“菜肴制作”课程为例,简介螺旋上升在教学内容优化方面的具体举措(详情见表1)。正确运用螺旋上升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是实现学生能力发展的核心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课程需与具体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第三,巧用架构,实现上升。要想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三个层次的学习流程:第一层次唤醒,即通过激活、实菜再现等手法,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第二层次体验,即通过观、练等方法形成基本认知;第三层次上升,即通过品、鉴、赏等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完成对作品的感知,使其认知水平得到内化,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
总之,对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基于螺旋上升理论的课程设计,需要建立在对专业整体性和系统性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发展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全方位的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5).
[2]金本明.例谈螺旋式教学法在循环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1).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4
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现状分析
化工学科是以化工产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 由于近代我国化工人才缺乏, 导致整个现代化技术发展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工学科及自主人才培养始于上世纪20年代, 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化工生产体系, 相对应地, 在人才培养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化工领域的重要学科, 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也是涉及内容相对广泛的一个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 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 要满足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 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适合工作层面很宽, 几乎涉及一切化工应用技术层面, 如轻工、冶金、能源、食品等相关部门, 由此需要针对人才的综合性素质进行培养。
很显然, 要实现人才的有效性培养, 单纯地依赖学校教育模式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加强基础的同时拓宽专业面, 从工科、理科、文科等知识方面不断渗透, 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 有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策略
2.1 立足基础、思维创新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性, 包括化工工艺、化工装备、化工流程等学科在内, 都是通过基础的理论和实验提高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结合这一特点, 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基础内容的掌握。但同时, 过分强调基础的内容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 人才培养速度缓慢, 甚至出现一些厌学、放弃的问题。在基础学习的过程中, 综合借鉴难度较低的优势, 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展开实践性掌握, 引导思维创新;例如, 引入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应用, 利用AES软件或CAD软件, 来模拟化工流程或建立化工装置, 充分了解学校实验和现实生产中的差别, 对车间布置图、设备安装图、设计文档编制等有充分的认识。
2.2 培养兴趣、扩展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选择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但对这一专业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对将来的就业前景和工作内容也缺乏认识, 在慢慢地接触中如果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 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年头。而这种情况随着近年来化工专业人才的不断增加、就业难度增大越来越普遍。
任何一门学科从了解到精通, 都需要坚持的信念, 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兴趣的培养, 对专业有一种感性的认知, 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接触面。除了书本知识之外, 还包括设备、操作、管理等内容, 在深入现实生产中可以接收到更具体的岗位教育。
2.3 形成特色、培养特长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可以从多角度展开, 结合我国化工人才的培养需求, 可以通过开设“特色班”的形式实现。在专业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促使其实践和应用, 从专业的体系内再次细分定位专长, 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就目前来说, 国内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上开设的“特色班”包括工程实践、能与啊化工、产品工程、安全与工业、环境友好工程等多种类型, 发挥了很好的人才定向培养效果。
2.4 重视实习、强化操作
实习环节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重要教育步骤, 强调生产环境的真实性, 与实验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实习环节中发挥了岗位教育的启蒙作用,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操作, 让学生觉察出理论和现实的差别, 并进一步确定本专业的化工生产方向以及职业发展前景, 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知。
学院要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 通过人才培养、输送的方式来得到实习基地等资源, 实现人才的社会需求型培养, 避免与化工生产需求的脱节。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还可以开设校办企业, 针对不同学科的需求实现联合生产, 实现人才的结构优化;在实习的过程中, 配合经验丰富的操作工人, 可以学到书本上和实验室里没有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见识和能力。
3 结语
总体来说, 人才的培养要和社会生产需求相适应, 尤其针对化工产业来说,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关联性, 任何一种新的技术和工艺被引入, 必然要求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 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既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又具有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柳, 吴洪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04:96-100.
[2]吴洪达, 李利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 2007, 06:30-35.
[3]李克华, 尹先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理工卷, 2008, 01:331-332.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5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服装组执笔:汤亚娟、邓春虹
一、课改背景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青浦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体现出在青浦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每年青浦服装行业都需要一大批具有综合能力,能从事生产第一线操作,并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而我校作为青浦唯一一所具有服装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向企业输送服装人才的责任。与此同时,令全校师生兴奋的是:我校已成为市百校重点建设合作单位,这对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作为我校主干专业之一的服装专业更应抓住这一机遇,结合本土经济发展,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服装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更适应我区服装行业的发展,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二、调研目标
1.了解企业用人规划,特别是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2.掌握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具体素质及能力要求。
3.获取企业与毕业生对本专业教育教学的评价与建议。
4.反思本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提出课改的对策与举措。
三、调研对象及方式
1.问卷方式:对象为服装专业历届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的领导。
2.座谈会方式:对象分别是青浦部分服装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高级工、生产装臵负责人。
3.主调对象:上海美成服装厂、上海东宝服装厂、上海逸晨服装公司等。
整个调研过程共发放了近二百多份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回收率约为60%左右。绝大部分的问卷填写认真,态度诚恳,实事
求是,更为可贵的是,被调查的所有人员都以各自不同的层面客观地反映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表达了企业对高素质生产操作工的具体要求,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本专业课改的主攻方向,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课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深深感到本专业的教改势在必行。
四、调研情况分析
各方人士一般认为,青浦经济的腾飞尤其是服装行业近十年的规划建设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初步预测青浦服装行业每年约需本专业毕业生100名左右,再加上赴日本研修人员,每年共需120名左右的服装专业的中职毕业生。
此外,基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服装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也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归纳如下: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是现代企业用人的首选标准。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培养技能的基础,为此学校教育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校学得的专业知识不仅要面向行业的现在,更要注重行业的未来。 具备中级工的操作技能。学生结业后能直接上岗位操作,以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重视文化基础的学习,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文化程度,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及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外语简单会话,这是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必备工具。
五、问题及对策
㈠ 存在问题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总体主体评价较好,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他们大多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是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其中不少已成为技术骨干和部门负责人。但也不能掩盖学校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轻能“的倾向,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期较长,岗位操作知识比较贫乏,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对服装企业中的生产流程不熟悉,样板制作能力较差等,导致学生在企业“上手慢”等等。
总之,距离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相差较远,其主要原因: 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虽几经改革但仍没有突破性的改变,不能满足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化的要求。
单门课程改革多,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简单化的注重学时加减多,课程重级优化少,造成课程“多、全、散”,内容“细、深、难”,没有形成和突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近几年实践教学环节虽有加强,但离开社会及企业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不够,以至实践教学整体效果不佳。
㈡ 课改对策
通过调研,不仅了解了服装行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量,更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质量有了深层次及全面的认识。我校领导与服装专业组老师一致认为,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桥梁,课程教学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才能“做大做强”,使服装行业后继有人。
1.牢固确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社会与经济需求和促进人的发展为导向,认真从职业岗位群调研和全面素质的基本内涵分析入手。通过校内外专家反复论证,把掌握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群技
能作为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以此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2.本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空间,使之能适应就业的市场化及行业的发展,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下设有三个不同的专门化方向:服装工艺专门化、服装设计专门化、艺术类升学指导专门化。学生前三个学期的课程相同,然后按就业意向进行分流,确保了掌握必须的文化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与实用性。
课程内容时代性:考虑到服装行业的技术与装备水平的发展速度,必须舍弃陈旧的内容,以适应服装待业的发展需要。
课程内容实用性:大量精简偏难、偏深及实用性不强的理论内容,要善于并敢于将实用的及新颖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始终给学生以最基本的、也是最新的教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之有效。
3.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立1.5+0.5+1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段的单位为学年)学生在前三学期内以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基本达到文化课水平考试要求,并完成英语、计算机等级考核。第四学期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流,有针对性的强化专业教学。第五、六学期以岗位实习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企业生产,为就业做铺垫。三段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思想,“多方向”则强调专门化的选择,以及“就业”与“就读”的选择。
扩展专业课的教学手段。
专业课的教学要打破仅在课堂上组织教学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其一,将学生带入服装生产现场参观、讲授,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更深切的感到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其二,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以弥补学校理论教师生产实际经验的不足;其三,即使课堂教学也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及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操作能力较差的现象,要贯彻以能力为本的课改思想,必须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进行教学,把实践教学分成:实验、实训、实习、生产等不同阶段,呈阶梯式推进、螺旋式上升模式,为适应服装企业的工作需要打下基础,以有效地与企业接轨,缩短上岗适应期。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加大仿真教学的力度。学生就业之前,在校内进行相应的仿真操作,以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能力为本、综合化、实用性、实践性、整体优化、弹性化、灵活性等八大原则。
六、结束语
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课程设臵、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还涉及到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必须有根本性的转变。在专业课程改革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知难而进,依托企业,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为一流专业。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6
关键词: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方向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革也使得专业型的人才需求逐渐旺盛。 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同时,产业发展也需要专业文化素养作为支撑。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专业,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特色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同时,湘绣人才青黄不接。随着老一辈湘绣艺人的离去,以及80年代后期培养起来的一代绣工外出打工,使得湘绣的人才奇缺,以至于造成湘绣企业相互争抢绣工的局面,湘绣人才青黄不接严重制约了湘绣的发展。但是,根据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毕业生两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毕业后虽然选择了湘绣企业,但是湘绣属于传统手工艺产业,劳动回报价值不高,尤其是相对于其他门类的设计岗位,在经济回报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导致了大量年轻刺绣工艺师无法坚持下来,不断更换与刺绣相关企业或直接改行。一方面湘绣人才青黄不接,湘绣的从业人员逐步减少,另一方面湘绣人才不断流失;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方向探究成了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需要首先考虑的重要方面。
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基本特点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专业,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特色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该专业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大师为专业带头人,成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融传统师徒相授于现代学历教育,构建了“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大师工作室,进行生产性实训。按产品生产流程推行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实行“教授+大师”同堂指导,实现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
在定期对湘绣设计与工艺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分析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归纳及描述最终形成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相应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设计软件、上稿、产品制作等7个工作领域,转换成7门对应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以湘绣设计员、湘绣刺绣师岗位需求为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主线,以企业技术标准、职业素质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及学习规律,以项目导向为途径,校企合作,构建“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岗证课融通”的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下面将分别对其进行介绍:第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内因。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 就高职生而言,高职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自我定位过高、职业规划不符合实际以及自身素养不合格等多方面因素。其中,高职生自我定位过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前,许多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对职业发展抱有不切实际的期许,对较低的绣工岗位并不放在眼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或往往在岗位上工作半年就坚持不下去,忽略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刺绣艺人基本素养的锻炼。而对于将来的职业规划,大多数高职生缺少明确的职业愿景和职业规划,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进行系统完善的构想,从而也就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另外,高职生眼高手低也造成了高职生与社会的脱节,社会经验浅显,在学校完成作品速度缓慢,难以适应企业对作品完成时间的要求。第二,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难的外因。刺绣企业一味追求刺绣作品数量,而忽视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一些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缺少实践经验,而将薪酬定得非常低,现在90后的高职生对薪资和就业条件、环境有诸多要求,经常对企业感到不满意,以至于多次丧失了宝贵的就业机会。同时,高校的高职生职业规划教学活动开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对于高职生的就业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使得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的现象。
三、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方向分析
(一)主流就业方向
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主流的就业方向就是前往湘绣企业发展,湘绣企业一般需要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型人才,要求毕业生了解湘绣相关的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不同针法绣制物象,具备职业素养。同时,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高职生也可以向营销方向发展,刺绣企业营销类的人才近年来需求量比较大,还有绣稿设计的岗位,由于大多数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其绣稿来源多数为网上寻找的图片再经处理或是抄袭市面流行的图案和纹样,对于绣稿设计岗位的人才的需求量很小,且不会浪费时间去提升毕业生绣稿设计能力。此外,教师也是毕业生可以选择的方向,教师是较为稳定的职业,但是职业发展潜力有限。
(二)新型就业方向
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岗位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大多数企业并不需要刺绣艺人,一些刺绣企业的刺绣作品采取了外包的形式发放给一些农村的家庭妇女,一定时间下来收作品,按作品数量和质量付费,因此无需承担刺绣岗位的工资及各类津贴。针对这种情况,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高职生必须寻求多样化的职业岗位发展规划,多途径地拓宽就业路径。一是通过加强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的融合来拓宽毕业后的就业渠道。高职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例如服饰、箱包、纺织等专业,加强湘绣和服饰结合,湘绣和箱包的结合,与纺织品的结合,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可以从事高端刺绣服饰定制、高端刺绣箱包和刺绣旅游纺织品设计行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二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人才的市场需求也十分旺盛。网络销售也成为一种营销方式和手段。三是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扩大市场对于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的需求,努力完善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体系,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多种就业岗位。四是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一方面,高校要提高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对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此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此外,高职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寻求多种就业渠道,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具备全方面专业素质的高职生从事湘绣相关工作更加具有优势,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坐冷板凳的耐心才能在刺绣领域有更远的发展。
综上所述,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政府、高校、高职生要共同努力,构建三方联动的协作机制,促进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高职生的就业。 同时,高职生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能因为一时的工作薪资及条件不满意而丧失职业发展的积极性,而要努力寻求多种就业渠道,响应政府的号召和时代的要求,做新时代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1]范果.对接职业岗位群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J].艺术教育,2014(08).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7
焊接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 在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焊接已在许多工业部门的金属结构制造中几乎全部取代铆接。课程设计是学生适应实际生产的必要阶段。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是焊接方向的集中实践环节的必修课, 是学生学习完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焊接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焊接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 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 为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目前国内针对焊接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选题和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如重庆科技学院针对焊接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对课程设计的管理和实施进行了教学改革。佳木斯大学则将焊接结构的课程设计选题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让学生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满足企业对焊接工程师的需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对焊接专业进行改革, 把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融入到本科教学中, 培养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的本科毕业生, 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随即南京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沈阳大学、抚顺石油大学等30多所院校都积极地开展了在校学生的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工作。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 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解。另外, 在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中还增加了“焊接生产及应用”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综合利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 培训教材的各部分内容都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并且将相关行业的主要标准穿插其中, 进而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过程中, 除了理论培训外, 还有60学时的动手实践环节。该培训环节是基于国际最新ISO标准条件下的实训练习, 包含了实际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焊接工艺方法。总之, 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提高了竞争力。
我校1992年成立焊接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焊接人才,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焊接专业一贯坚持的办学准则, 为此焊接专业除理论和实验课程外, 还设置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课程联系生产实际的机会。但由于受时间、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课程设计环节对标准规范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期望通过该项改革, 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
二、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对标准和规范的认识不足的问题
不管是焊接结构课程设计还是焊接工艺课程设计, 其实都是对标准和规范的具体应用。比如设计压力容器时, 应用的就是从GB到JB再到HG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由于历史原因, 我校任课老师多为学院派, 对工厂里规范和标准的应用缺乏充分的认识, 所以对标准和规范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这就直接导致了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 很多时候不是按照标准和规范来规范指导, 错失了教会学生学习标准和规范并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本文即针对这些不足, 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改善教学效果。
三、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以往不重视标准和规范情况, 本次教学改革确定一切以标准和规范为导向, 教育学生尽早学习和应用标准和规范。焊接结构的设计, 大到整体尺寸的计算, 小到一个螺栓的选择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教导学生如何应用一整套标准体系, 以及标准之间的涵盖关系。焊接工艺、焊评、焊考也都有相应的标准, 对学生灌输一种思想, 将来的工作就是吃透标准和应用标准。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智力资源, 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 所以做好师资队伍规划,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我院《焊接结构课程设计》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主要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为提高自己对标准和法规的理解, 在学校的支持下, 去沈阳东方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践, 东方钛业安排了具有多年设计经验的王达理工程师, 对两名实习教师进行专人辅导, 模拟企业接到合同到设计完成的整个过程。在此期间两位老师在工程师的指导下, 完成了一台固定管板换热器的设计。设计过程中学会了熟练运用SW6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并编制了SW6软件的学习课件, 并决定以后进行焊接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运用SW6软件。根据GB150和GB151等压力容器行业的标准法规, 选定了换热器的关键部件, 确定了关键尺寸, 按照设计草图在CAD上画出了正规的装配图和零件图。通过亲自动手设计、绘图, 发现了原来在教学中存在的装配图不规范、零件图不完整等问题, 并打算在未来的工作中逐一纠正。
四、焊接结构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涉及标准
根据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我校焊接专业教师制订书面的计划, 并编制合适的课程设计指导书, 推荐合适的参考资料。自2012年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尝试, 至今已经在整个焊接专业推广了该方法。具体做法为两个课设使用同一个题目, 主要为压力容器类题目, 如球罐、卧罐、立罐、换热器等。焊接结构课设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部分按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和GB150.1~GB150.4-2011《压力容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GB12337-2011《钢制球型储罐》、JB/T4731-2005《钢制卧式容器》、JB/T4734-2002《铝制焊接容器》等标准进行。计算过程也由原来的手算改为采用工厂通用软件SW6进行计算。焊接结构设计除强度计算外还包括焊接坡口的选择、焊缝的标注两部分。坡口设计采用的标准为GB/T985.1-2008《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和GB/T985.2-2008《埋弧焊的推荐坡口》, 焊缝的标注标准为GB/T 324-2008《焊缝符号表示法》。焊接工艺课程设计分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工艺制定和焊工考试三部分。焊接工艺评定的标准为NB/T47014-2011《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NB/T47016-2011《承压设备产品焊接试件的力学性能检验》。焊接工艺制定标准为NB/T47014-2011《压力容器焊接规程》、NB/T47018.1-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1部分:采购通则》、NB/T47018.2-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2部分:钢焊条》、NB/T47018.3-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3部分:气体保护电弧焊钢焊丝和填充焊丝》、NB/T47018.4-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4部分:埋弧焊钢焊丝和焊剂》、NB/T47018.5-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5部分:堆焊用不锈钢焊带和焊剂》。焊工考试的标准为TSG Z26002-2010《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
五、收获与体会
焊接专业是材料、机械、电子和计算机交叉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 焊接结构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则是焊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标准和法规重视不足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并进行实践。促进了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培养了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专业人才, 弥补了当前本科生“通才”教育的不足, 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缓解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体现了我校“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时间来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出现的问题, 课程改革以来, 不仅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 教师也通过不断学习, 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相信本次课改可为其他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方洪渊.焊接结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史耀武.我国高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与培养模式的发展[J].焊接, 2002, 12 (5) :16-18.
[3]闰久春, 吴林.加入WTO以后中国高等学校焊接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焊接, 2004, 13 (9) :26-28.
[4]邹家生, 蒋成禹.老专业新办的问题与对策——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1) :87-89.
[5]陈少平, 王文先, 孟庆森, 张红霞.本科生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认证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4 (4) :79-81.
[6]初雅杰, 王章忠, 吴梦陵.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焊接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0) :42-44.
[7]曹永胜, 吕迎, 张敬强, 庄明辉.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华章, 2010, (1) :92-93.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8
一、目前旅游行业工艺品市场现状
目前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精神享受的一个重要方式, 很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去看世界各国优秀文化遗产或优美自然风光, 同时大量的外国人走进中国来领略中国的秀美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同时国内游客数量也在急剧攀升, 各个地方都制定了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 大力头投资开发旅游资源, 可作为旅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工艺品却跟不上行业前进的步伐, 很多地方相距几千里可销售的旅游纪念工艺品却很类似或者完全相同, 这样的状态要求各个地方必须发展彰显地方自然、人文、历史、艺术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 事实上专业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极为稀缺, 培养高素质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刻不容缓。
二、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构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紧贴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首先得做好行业调查, 2009年1月我们艺术学院, 安排专业教师多方走访调研, 聘请了当地行业企业精英、民间艺术大师、政府科研机构专家共同组成专业筹建委员, 开展多次研讨修订, 向省级主管部门提出申报, 2009年3月天水市科技局下属天水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研究所在我院挂牌成立, 2009年9月专业申办申请, 通过省级评审, 全省首个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2010年开始在我院招生。本专业培养方案以促进天水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行业发展为契机, 紧密切合天水雕漆和具有8000多年的历史文明的“大地湾彩陶”手工艺技术保护传承所制定, 因此陶艺课就成为了本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课程。
三、陶艺课教法浅谈
旅游工艺品在追求经济实惠的同时, 彰显地方自然、历史、文化极为重要, 要学生学好陶艺课, 教学方法必须科学。一是因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在我省为首创, 全国其他省份开办本专业院校相对较少, 各地文化差异较大专业倾向差异明显,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二是本专业发展在加快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当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因此我们艺术学院对陶艺课教学做了大胆的创新尝试。
1. 教学场所
近几年以来各高校都在经行教学改革但教学大多依旧以课堂教学为主, 为了上好陶艺课, 2010年春天, 我们艺术学院申请成立了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康存良大师陶艺工作室, 陶艺课教学完全在工作室经行, 工作室内有无级变速拉皮机20台, 传统陶艺转轮一个, 专业修坯转轮等工具30套, 中型传统陶窑一座, 可以确保一个班学生高质量学习需求。
2. 教师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 其个人能力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2009年3月学院聘请了彩陶世家出身的甘肃省副高级彩陶艺术师康存良为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作为陶艺课主讲, 同时又安排学院专职教师协助, 从而使陶艺课教学授课做到了“工学结合”。
3. 授课内容
陶艺课教学长期以来只有少数高校在开办并无完全适合我院本专业教学的教材, 因此我们艺术学院陶艺课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陶艺工艺品制作、设计、创新、加工的方面, 陶艺课授课内容被分为了:传统陶艺复原实践及相关理论掌握和现代创意陶艺设计制作方法及理论两部分, 从而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便于学生掌握。
4. 授课方法
要想让学生学习好陶艺课, 教师就必须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保证学生可以学好, 所以陶艺课教学任课教师将教学过程分成各自不同又互相联系的阶段过程, 以60学时为例:
第一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如专业立场开始学习, 培养学生兴趣共12学时;在这一阶段首先什么都不讲老师带学生进工作室后先给学生20分钟参观工作室, 然后将学生三个人一组分成若干各小组安排每组学生调制本次学习所需要的陶泥教师具体辅导, 确保在4学时内完成, 随后让学生自由发挥随心创作作品每个人两至三件, 6学时完成, 随后安排每组学生选派一个代表对自己组内最具特色的作品进行短时间的讲解阐述, 教师进行评讲, 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第二阶段:为培养学生专业化制作, 明确学习目标阶段 (8学时) ;根据1984年12月出版的《天水县文物志》记载原天水县 (今麦积区) 范围内共有古文化遗址共计17处之多, 其中总面积72500平方米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二十里铺遗址”部分就在学院校园内, 作为仰韶文化遗址, 千年的陶片随处可见, 其中就有大地湾一期 (距今约8000年) 的彩陶片, 这对学生直观的了解彩陶文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和教具。也为教学提供了实物参考。
第三阶段:为传统技术学习阶段 (20学时) ;此阶段教师围绕传统彩陶制作方法进行讲述并辅导学生反复练习掌握。
第四阶段:设计创新阶段 (20学时) ;这阶段教师针对产品造型设计原理, 设计图绘制方法等方面进行授课, 辅导学生实践练习, 将学生课余时间合理安排。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初步的掌握了彩陶工艺品的设制作方法, 后面只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反复练习就能取得好的成果。通过两届学生上课来看, 授课效果明显, 上课时很多学生都是早早来到工作室很晚才离开, 有学生开玩笑地说:“陶艺课是大学时代除了上网以外最有意思的事情。”
结论
综上所叙述, 陶艺课工作室方式教学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了自觉主动学习。良好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水品的提高, 为我院其他课程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学生课堂作业参加了省内外多个大赛有多个作品获奖,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 毕业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第一届学习陶艺的学生已经走上企业实习岗位深受企业欢迎, 这为学院教学水品提高, 推动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行业发展必然会起到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伟忠.浅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杂志.2009年2月第28卷第2期175-177页
[2]朱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材料学教学初探.《美术与设计》2003年第3期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9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改革目标
(一) 课程定位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 使学生掌握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实用技术。本课程在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和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上, 围绕模具制造全过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内容, 本着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为模具装调维修实训、职业资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奠定基础, 为进行模具制造提供技能训练, 为培养从事模具制造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二) 课程改革目标
围绕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使学生掌握冷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模具装配的工艺方法, 培养学生在模具制造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成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 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
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座谈, 参与课程建设, 组织教师到企业开展调研活动, 了解与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有关的典型产品的工作过程, 参照模具、制造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针对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模具设计能力和素养进行科学分析。本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以模具零件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和装配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冲模制造、塑料模制造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构建模具制造相关理论知识, 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方面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 并融合了模具制造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二) 课程标准开发
课程团队围绕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教改思路, 通过企业调研、学情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渠道, 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针对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具制造高级工国家职业标准所涵盖的相关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进行了岗位工作分析, 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按照模具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确定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
(三) 课程内容组织
本课程采用6个学习情境 (如表1) , 总体学时要求为132学时, 各学习情境按照模具制造的典型工作过程, 根据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的排列, 每个学习情境都具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将模具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数控线切割加工、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数控铣削加工以及装配等内容以中等复杂程度真实模具中的零件为任务载体, 设置冲模导柱加工、冲模导套加工、冲模模座加工、塑料模型腔加工、凸凹模电加工和模具装配技术等六大情境, 注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任务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方面) , 应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来制造模具, 并通过实践过程训练, 学会制造一副成功模具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 (包括知识、技能、团队协作等) ,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课程教学实施
(一) 教学模式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明显的工程特征, 根据这一特点,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在“校中厂”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 采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真实模具为载体组织教学, 以实践为主, 进行整周教学。
在理实一体教学中, 选择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学生设计的冲模和塑料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学生设计的塑料模为载体, 学生在冲模、塑料模制造及装配全过程中完成规定任务。以学生为主, 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用多种知识与技能,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按模具零件生产、装配的工作过程, 完成一系列“任务”训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亲手加工制造自己设计的模具, 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验证, 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二) 教学方法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 在“校中厂”模具实训车间进行, 边学习边实践, 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在教学方法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在学习模具装配工艺流程制定时, 运用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读模具装配图, 思考如何满足模具装配的技术要求, 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 讲解理论知识时, 根据需要可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如讲解成形磨削、模具零件工艺路线的制定和模具装配内容时, 借助三维动画, 变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一目了然,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比如在进行冲压模和塑料模零件加工时, 由于数控机床有限, 我们让学生在CAD/CAM机房进行机床模拟仿真操作训练。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增加企业考核权重。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五、课程改革的特色
(一) 实现课堂与实训车间一体化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与哈尔滨中德特种材料成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课程,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
(二)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 引入行业标准, 融入职业要素, 以企业真实典型模具为工作任务载体, 按照模具制造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 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任务化,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模块平台。
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制作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模具专业学生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学生将本课程制作的产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可以说, 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该课程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10
根据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可知, 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各专业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6.7%, 连续两年位居各高职高专专业末位;而离职率却最达53%。与此同时, 对2009届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的调查显示, 就业满意度最低的职业类是美术、设计与创意。这些数据表明, 现有教育体系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脱节。究其主要成因是:一、校企合作难以深度融合。企业一般在预测产业发展趋势、派遣优质师资、提供产业前沿实训平台等方面存在客观和主观的局限;二、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滞后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前十年的改革是先模仿本科系统偏向理论学习, 后才回归到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只针对现有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 对一般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进行定位和设计, 而对技术、工艺、流程、规范、标准等动态变化和引领高端技术的企业要素并没有及时引入到教学中, 忽视了对产业的整体把握以及与专业能力相关的素质培养, 妨碍了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三、培养方式不符合艺术设计高端人才培养规律。高职院校一直的定位是培养普通技能人才, 忽视了在一些特殊专业领域, 可以通过优秀的师资、恰当的教学方式、前沿的教学内容培养部分高端从业人才的可能。同时高职院校也缺乏标杆企业精英担任的主课教师, 而现有的师资大多缺乏行业历练, 教学观念和手段与市场需求脱节。
综合上述问题, 针对培养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 高职院校应按照市场对高端人才的要求, 结合企业的优势合作办学, 通过企业为学院输送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标准, 业界最优秀的专业师资, 市场最顶级的实战项目, 产业最高端的实践平台。同时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课程WPP集团首席执行官苏铭天爵士考核、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应进行相应的规划, 争取在新的形势下摸索出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自身教学规律的高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二、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下面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谈一谈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 培养目标
首先要求具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掌握扎实的设计创作技法和相关技术工具, 具备将设计与数字化技术等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进行交叉与整合运用的能力;其次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结合于实践应用, 具备相应的外语阅读能力和适当的听说交际能力;再者要培养策略、创意及传达平衡发展的营销传播策略企划与创意设计人才, 达到教学与实践、教学与国际行业通行标准的无缝接轨, 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策划、会设计、有创意、会管理、擅销售的高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二) 培养规格
掌握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并能在实践中应用经过强化训练的专业技能:
1. 在市场营销领域, 对定性定量的市场调研、趋势分析、消费者研究、品牌定位、产品/渠道/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管理等营销理论与实务有完整的了解, 掌握应用方法。
2. 在整合传播领域, 对心理学、传播学、基础人文、数字营销科技、广告管理、公共关系、渠道促销等基本理论与实践有一般认知, 并能通过实践得到切身感悟。
3. 在创意概念发想领域, 成为具有原创精神的概想发想者, 能将庞杂的营销与调研数据进行梳理, 对核心信息进行评估, 预测消费者的理解度与好感度, 能独立进行创意设计与艺术加工。
三、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 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 实行双主体办学。
校企双方在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办学理念、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制定方面共同负责, 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师资团队建设、实训与评估、实习就业辅导。高职高专院校当前应从培养单纯掌握专业技法的工具型人才向培养熟悉完整的艺术设计流程的综合职业人才转变, 把教学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训经验, 实战能力, 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科学素质与逻辑思维的能力上, 共同培养出品格与能力并重, 认同企业文化, 具有行业实践经验, 掌握营销策略、创意思考、数码设计、人际沟通等核心能力的高端职业人才。
(二) 改造传统课程体系, 培养基于产业全流程的职业素养。
当前创意产业的显著特点是艺术设计必须与产业的前端和后端紧密结合, 线上与线下综合运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据此改造了传统课程体系, 在产业全流程及互联网技术之上, 重新整合设计类教学内容, 将学生创意设计能力 (Design) 延及到市场分析 (Marketing) 、策略思考 (Strategy) 、售后服务 (Service) 三方面, 增强营销传播、创意思考、数码技术、团队合作 (人际沟通) 的能力培养。为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学院取消了理论陈旧、技术过时的《广告概论》、《书籍装帧》等7门课程, 前瞻性地新增了《营销与传播》、《移动媒体创意制作》、《社交媒体创意制作》等11门课程;从企业实际应用出发, 重塑了《三大构成》、《字体设计》等5门课程;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品味, 优化了6门人文基础课程。同时已引入WPP集团及水晶石公司的高端培训资源, 编制了43本校本教材。这些都使我学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三年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高职梦想。
渗透“一天教学等同一天执业”的理念, 专业的物理形态与企业的现实产业环境接轨, 教学空间从装修、桌椅摆设到环境气氛, 都和学生今后将加入的公司类似。用国际企业通行的MBTI性格测试设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依据现代广告企业工作模式, 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和考核方式;专业课程60%由跨国广告企业创意总监担任主讲, 引进产业前沿真实项目, 形成与业态同步更新的校本教材。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产学合作参与行业高端项目, 每年暑期赴集团全球各子公司带薪实习。
(四) 对接国际惯例, 创新学生评价体系。
依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律, 对学生开展性格特质和就业潜力评估, 因材施教, 打破以分数与技能考证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传统做法。每学期召开全体教师会议, 逐一甄别学生品行和成绩, 规划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执行院长应每天与一个学生共进午餐, 通过沟通谈心, 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企业的团队工作流程, 将学生编组, 通过小组协同完成项目, 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业与考评均以提案方式进行。以国际通用的推荐函惯例, 依据6个学期对学生的甄别评价记录和集团人事总监的面试审核, 对合格学生颁发院长签名的学院推荐证书, 获证学生可进入4A公司就业。
(五) 组建一支具有引领作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使教学的专业水准符合业界最新要求。
水晶石学院的专业教师全部来自公司一线;WPP学院的策略企划、创意设计、数字创意等5位教学总监都是业界的资深创意总监, 全职驻校授课并带领教学团队;23位专职教师中, 7位是境外人士, 6位曾任广告公司高管。企业认养课程由一线高管授课, 平均每学年约20人次, 使得学院具有浓厚的企业气质, 专业来养得到迅速提升。
(六) 创新合作办学体制, 保障高端人才培养。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决策的理事会和校企联席会议, 探索利益相关方参与学院建设的机制与途径。实行相对独立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财务运行模式, 以保障办学与改革的顺利进行。由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学院管理, 用企业视角考虑专业发展路径, 在人才聘用、团队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延请国际一流业界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 主持试点学院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资源调配, 调动企业的海内外专业人才资源、案例经验及培训网络用于教学, 使合作办学融合职业教育规律与企业核心要素, 确保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规格符合企业高端人才标准。
通过上述举措, 主要解决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顶级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岗位要求不相适应, 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 以单一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和在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等问题。确定了设计类高端职业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培养品格与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拓展了以国际、国家级各类竞赛项目为载体的多样化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训练的培养途径;施行了具有跨国企业特征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创新了对高端设计人才资质的认证方式。
四、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一) 探索出一条高端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一线企业用人目标的不断提升,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决定专业建设水准和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关键。我院实践证明, 只要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创意设计培养与整个工作流程兼顾;业界精英师资与产业实践平台保障;个性化教育与团队培养并举;真做项目与国内外赛事联动, 高职院校同样能为业界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 培养出符合创意产业特殊需求的高端人才
我院高职毕业生已经被顶级企业大量录用。WPP学院50%的毕业生已被WPP大中华区各公司人事总监预订, 实现了进入4A公司的职业理想。学生收获高端项目体验, 积累了丰富的行业人脉资源。学生去往WPP集团位于伦敦、香港、台湾的公司带薪实习。公司用世界一流的内部培训经验指导学生, 学生实习期间的一些设计作品已被一些世界500强客户采用, 发布于市场流通渠道。
改革不仅使个别学生受益, 而且能带动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我院学生在2013、2014年连续2年参加英国D&AD比赛, 荣获国际最有影响的D&AD (黄铅笔) 学生创意奖, 取得了中国大学生在此赛事的最好成绩, 为全国高校仅有。与此同时, 我院学生连续2年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赛金奖, 2013年在20余万件参赛作品中获得2个一等奖, 2014年, 获得1个一等奖;在2014年的40个毕业生中, 27人进入跨国广告公司 (4A公司) 就业, 22人取得WPP集团全球CEO苏铭天爵士 (他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副主席) 签发的推荐函。
五、结语
上海工艺美院与全球最大市场营销传播服务集团WPP合作, 全面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流程, 为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职业人才, 展开了全面深度的办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其教育理念、改革思路、培养模式、实践方式和管理机制对高校实施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摘要: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新时期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海工艺美院与全球最大市场营销传播服务集团WPP合作, 全面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流程, 为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职业人才, 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办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其教育理念、改革思路、培养模式、实践方式和管理机制对高校实施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11
关键词: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教学方法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服装设计课程具备艺术性及多元性的特点。从生源角度上来看,大部分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及基础服装知识,但在文化课知识方面较为缺乏。然而对于服装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术的培养,进而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1]从整体角度而言,为了使服装设计课实现有效优化及完善,本文对“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严格意义上而言属于非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学生服装专业知识及技巧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服装工艺技术专业领域当中的必要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学习到服装工艺设计、制作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总结起来,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第一,培养学生在服装样板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际操作能力。[2]第二,培养学生使用服装CAD技术进行成衣打板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服装CAD技术完成工艺设计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在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鉴别服装材料的能力以及裁剪缝纫制作方面的能力。
结合上述提到的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知,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需注重“理论+实践”的培养,注重学生服装设计技巧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及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几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法的应用通常会考虑到三大要素:其一为设计要素;其二为面料要素;其三为工艺要素。根据不同的要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服装设计课教学得到有效优化。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2.1 设计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中,涉及设计要素的教学方法需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即为色彩的实物搭配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让学生掌握色彩的三要素,也就是色相、纯度以及明度。在色彩搭配过程中,需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搭配。一般情况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大量的颜料调配,在认识色彩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手绘图案对色彩搭配的原理加以理解,进一步了解服装效果图的表达。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利用色板或多件服饰进行实际的搭配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对服装色彩的搭配加以理解,进一步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服饰色彩配置的方法及技巧,进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服饰色彩的搭配方法及技巧。[3]另一方面,在服装设计造型上,采取实物二重改造法。实物二重改造指的是对服装成品实物进行改造,实现二次深化设计。主张在成品服装造型上添加全新的原始设计,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二次设计。例如,针对前衣片的造型,由一片剪裁分割成多片式,衣襟由原来的方形改成圆形,或者添加装饰线等。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服装设计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2.2 面料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课教学中,针对面料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合理选取面料是最为关键的。为了深入了解面料的特性,便有必要实施实物法教学策略。学生收集到诸多面料之后,教师需指导学生了解面料的性能,如面料的硬度、悬垂感以及纱线等。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面料的特性,可采取燃烧、刀刮以及抽丝等方法。在进一步针对原本的服装面料进行改换及贴补设计的条件下,能够使设计效果得到有效优化及增强。例如,将已经穿旧了的牛仔裤的一些裤片剪掉,然后使用皮革面料代之,以此练习面料混搭,如此便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面料的设计美。[4]在多种材质的服饰上,可使用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从而使二次设计得到有效优化。
2.3 工艺方面的教学方法
基于服装设计过程,工艺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即实物体现法。于设计方案确立前期,需指导学生进行打板练习,并学会选取材料,直到实体工艺制作完成1∶1的服装成型实物为止。基于大作业课题过程中,需对服装类型、成本价格进行限制,将1个3套小系列完成之后,将正常1∶1的成本价格换算出来,如面料、敷料以及耗时等。[5]当学生完成实物设计之后,能够让学生掌握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制作程序,并对服装的成本、定价以及利润等均有一定的掌握。从整体角度而言,工艺实物体现法的应用能够使服装结构的打板设计及工艺设计更加优化,进一步使设计成衣化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课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为了使服装设计课程设计显得更加合理、规范,有必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理论+实践”的教学思想。一方面,需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需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包括在设计方面的色彩实物搭配法、服装造型方面的二重改造法、服装面料方面的实物混搭法以及在工艺方面的实物体现法等。总而言之,在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规范科学地应用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能够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进一步为促进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进步及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范滢,占必传.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研究[J].职教通讯,2011(24):60-64.
[2] 冯志梅.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8):157-160.
[3] 王京菊,唐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159-160.
[4] 范滢.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4):87-88.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篇12
工程项目建造运行过程中, 工艺专业尤其是工艺系统的设计质量直接决定着该工程项目采购、建造、运行及维修维护的成本。基于此, 本文着重讨论火电厂工艺专业典型流体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1 典型流体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下文着重介绍11类电厂典型流体系统设计/布置注意事项。
1.1 泵出入口管道
与泵连接的管道、阀门的布置应考虑在不妨碍其它设备运行的情况下拆除或更换泵、叶轮或活塞等部件[1]。
如需要在泵的入口接管嘴和管道之间布置大小头, 对于水平的入口接管嘴, 应使用偏心大小头。大小头的安装应保证不产生气袋, 且不积液。泵的出口接管可选用变径法兰以在必要时代替带颈法兰和大小头的组合。
如离心泵的出口设置止回阀, 那么应将其安装在泵出口关闭阀的上游。
加热器疏水泵应配置再循环管路和壳体排气管线, 并分别引回至加热器合适位置。再循环管路可是连续或间歇式运行。
当给水采用2台或以上并联布置时, 如其各自的再循环管线引至泵吸入口水源处, 该管线不设置止回阀。通过备用泵泄露管线回流的小流量可保持泵的温度, 因此不再设置独立暖泵管线。平衡鼓泄露管线应与再循环管线独立, 独立输送至除氧器[1]。
立式凝结水泵出入口应设置排气管线, 除非已设置与泵壳一体的排气点并经厂家认证可不再设置排气管线。每台泵的每一根排气管线都应与凝汽器单独相连。泵出口排气管线应在起动后和维护时关闭[1]。
1.2 与汽轮机连接的管线
在靠近汽轮机蒸汽进口处安装手动截止节流阀。如设置了脱扣节流阀, 可不设手动阀。
如汽轮机本身未设过滤器, 则应在手动节流阀和汽轮机之间设置过滤器。如汽轮机排汽管路上设有关闭阀, 且在关闭阀前已完成凝结水收集, 应在关闭阀前设置疏水点。DN150或以上的汽轮机排汽管道膨胀节应安装在机体铸铁法兰和固定弯头之间。可能产生凝结水的所有汽轮机部件及其连接管道, 均应布置合适的疏水管道。进入汽轮机的饱和蒸汽管线上的所有阀门前均应设置集水罐以收集凝结水。如节流阀是垂直安装的, 应在阀前设置疏水管。主蒸汽调节阀阀杆疏水管线上不应设置任何阀门。
1.3 蒸汽管线
如使用减压阀, 则应在系统低压侧布置1个或更多个卸压装置或安全阀, 也可将低压侧管道和设备设计为高压侧设计压力[2]。水平联箱上连接的支管应从联箱上部或侧面引出。
对于饱和蒸汽系统, 应在系统的低点和管道盲区端部设置疏水器。过热蒸汽系统在低点应设置疏水点并连接至疏水罐或其他安全排放点。
运行压力不同的蒸汽联箱或蒸汽设备的疏水管线, 应单独布置。疏水管线上阀门的口径应与疏水器相同。疏水器两端均应设计为便于拆除的连接形式。如多根疏水管线排放至同一联箱, 每根疏水管线上均应布置隔离阀和止回阀。在每个疏水器的上游均应设置过滤器。1.7 MPa或230℃以上参数闸阀应设置合适口径的旁路管道[3]。每根抽汽管线上均应设置1个电动闸阀和1个止回阀并由汽轮机上的油动快速切断阀和加热器高液位浮子控制器控制。
通往除氧器蒸汽联箱的抽汽管道应设置2个止回阀。其中一个由油动快速切断阀控制, 另一个由除氧器储罐高液位浮子控制。当辅助蒸汽引至除氧器、闪蒸器或锅炉汽动给水泵时, 应在抽汽管线上设置第3个止回阀以防辅助蒸汽回流至汽轮机。
饱和蒸汽抽汽管路, 应在汽机侧止回阀前疏水管线上设置1个闸阀、过滤器、疏水器, 并设置直接通往主凝汽器的旁路。抽汽管路疏水管线不应设置止回阀也不应设计联箱/支管, 以防止在止回阀附近产生回流或疏水不畅。如低压抽汽管路疏水管线上有环形水封, 则应在水封处设置带阀门的旁路, 以防在机组加速阶段或低负荷时抽汽管路与凝汽器压差很小时该部分管道堵塞。主汽阀前疏水管线应连接至疏水罐。主汽阀后疏水管线应连接至凝汽器本体。高再和低再的疏水管线应连接至凝汽器本体。
所有引入除氧器的外部蒸汽管线应通过单独的接管嘴直接引入除氧器的饱和蒸汽空间, 不应连接至通往除氧器的抽汽管线。当从送往除氧器的抽汽管线抽汽作为辅助蒸汽以加热空气或供建筑物设施使用时, 供汽点应设在2个止回阀之间。
大型机组蒸汽吹扫管线应在设计初期给予考虑, 以避免和其它管道、设备的冲突。
1.4 放气管道
直接向大气排放的主、辅蒸汽安全阀应在阀门出口处设置疏水口, 由管路引至安全排放点。各阀排气管不应接入联箱, 而应直接单独排向大气。
每级抽汽加热器都应设置独立排气管线, 并且不应与其它疏排管线汇流。每一根排气管线都应完全疏水以防形成环形水封。抽汽加热器壳侧排气管线应设置孔板并设置旁路, 除非加热器供货商有特殊设计。孔板应位于管线的最高点, 管线由孔板向两侧放坡。运行于环境压力或接近环境压力的加热器, 若有两条或更多设置阀门的排气管线, 则应将所有排气管线汇流并引入凝汽器的空冷腔室。
1.5 凝汽器抽气管线
当同时使用机械真空泵和射汽抽气器抽真空并安装有自动转换系统时, 则应将中间凝汽器的疏水收集至主凝汽器中, 而不采用传统的环形水封。这样可避免从射汽抽气器向机械真空泵转换时, 空气逆流至主凝汽器中。
射汽抽气器的供汽管线上应安装过滤器。辅助抽气器的排放管线应单独通过屋顶布置, 不能与安全阀排放管线共用。
1.6 凝结水管道
从除氧器至给水泵进口的管道应尽可能短、直, 以避免额外的摩擦阻力损失, 并保持凝结水较快流速;由此保证甩负荷工况时, 当除氧器内压力降低到泵入口管线内的凝结水汽化前, 泵入口管道内液体不会汽化。此段管道应尽量垂直, 如必须使用一段水平管道, 那么水平管应紧挨给水泵布置, 并且向给水泵放坡不小于15°[1]。
除氧器储罐上应设置通往凝汽器的疏水管线, 管线流量应为凝结水流量的4%左右。凝汽器入口处应设置带限位开关的电动闸阀, 当储罐液位达到高位时打开;另外应设置单独的液位开关, 当储罐水位恢复到合适高度时关闭电动阀。除氧器储罐和电动阀之间应使用三通连接手动疏水阀。
1.7 Cl2管道
Cl2容器至用户之间的干Cl2管道应选用Sch.80钢管。Cl2管线阀门应选用对应管道设计压力/温度等级的铜或钢制隔膜阀, 以避免泄露。
1.8 冷却水管道
对于使用水套冷却的轴承, 冷却水应优先通过下半部再通过上半部, 除非设备制造商指定需选用并行冷却水管路。带水套的自找正轴承的冷却水应使用并行管路。
油冷器、气缸水套和压缩机机后冷却器的冷却水管路上的阀门应使用不小于DN20 mm的截止阀。小型泵轴承的冷却水管可选用更小口径的阀门。如冷却水管路上使用电磁阀, 则应设置旁路。
开式冷却水的排出口在调节阀操作处应可见。如开式水向沟道排放时, 排水管出水口应比沟道顶部低10 mm左右。当若干疏水管线同时排向沟槽时, 其布置应保证每一根排水管道的出水量清晰可见。
H2、空气、润滑油、密封油等冷却器的冷却水管道入口管线应选用闸阀, 出口管线应使用截止阀或其它类型调节阀以确保冷却器在任何时候内部都充满冷却水。
如凝汽器循环水排水设计利用负压虹吸功能, 则循环水排水应优先排放至循环水的出水口而非循环水管线上, 从而避免潜在的空气泄露以防破坏循环水管道内的负压。
1.9 压缩空气管线
活塞式压缩机出口管线通常不设置止回阀;如需配置止回阀, 应选用抗冲击式止回阀以抵抗持续的冲击。必要时应在空压机出口管线上设置缓冲罐。
2台或以上空压机的吸入口管线不应互相连接, 每个空压机应有自己独立的吸入管线 (以及过滤器) 。
1.1 0 燃气管线
电厂使用的天然气中应加入增味剂以达到检漏的目的。增味剂的接入点应设在靠近厂区入口的供汽管线上。燃气管线的放气管线应直接穿过屋顶向大气排放, 不应与其它管道汇合。
如使用环形燃烧器, 则应在每个燃烧器和其对应的隔离阀之间布置DN20 mm堵头, 以便在锅炉检修时使用压缩空气吹扫燃烧器, 或者用于测量管道气压分布时安装压力计[3]。
燃气隔离电磁阀的压力信号点应尽可能靠近燃烧器并应处于每个燃烧器隔离阀上游。所有燃烧器的供气控制阀应尽可能布置在可一边操作一边通过窥视孔观察到火焰的位置。燃气燃烧器导管应从总管顶部引出, 对于湿燃气管线, 应设置疏水收集罐或气液分离器。
1.1 1 燃油管线
主燃油供给管线上应设置过滤器。连接各个燃烧器的供油支管应从燃烧器联箱的顶部引出, 以避免颗粒杂质进入燃烧器。
除非使用蒸汽夹套或其它措施为燃油泵提供暖泵线, 否则应在出口止回阀处布置带阀门的DN15 mm旁路管道, 以使燃油泵能在小流量下持续怠速运转, 以保持一定的预热温度。
燃油泵和管道应布置在远离风机入口的地方, 以消除由于泵或管道失效, 导致燃油被吸入风机而引发火灾的风险。
燃油加热器的油侧泄压阀排放管线应连接至回油管线上泵进口阀的油罐侧, 以尽量远离燃油泵, 避免因再循环引起燃油过度加热。
2 结语
从火电厂典型流体系统设计/布置方面讨论了火电厂工艺系统设计、审查的特别注意事项。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 工艺系统设计人员应结合具体的厂址条件、用户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并充分借鉴其它类似电厂先进设计运行经验, 选用最优流体系统设计方案确定最经济合理的管道及其附件选型、管道及其附件布置, 以达到工程投资尽可能经济、运行成本及维护费用尽可能低的目标[4]。
摘要:叙述了在常规火电工艺专业典型流体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注意事项, 确保工程投资尽可能经济, 运行成本及维护费用合理化。
关键词:常规火电,典型流体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DL/T 5054-1996中国标准书号[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 5000-2000中国标准书号[S].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 1994.
[3]宋贵良.锅炉计算手册[M].吉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推荐阅读: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06-28
服装设计与工艺生产实习大纲10-11
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简历11-1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英文简历制作08-29
服装专业制作工艺教学07-10
服装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学生个人简历表格11-17
服装制作与工艺11-25
服装专业实训工艺室简介08-21
设计专业服装设计10-13
服装设计专业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