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课教学

2024-07-24

服装设计课教学(共12篇)

服装设计课教学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和探索时期。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课程目标第四学段的写作部分提出的“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 让人不禁幡然醒悟:除了引导学生“写什么”和“如何写”之外, 引导学生“如何改”、“如何评”也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本文立足于日常作文教学的实际, 打破传统的单纯依靠教师批改、讲评作文的做法, 就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课模式这一问题, 以教学设计的形式, 从课堂教学操作过程的层面上具体介绍本人引导学生互相评改作文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同时也希望以此引起同行们对此类问题的摸索和探讨。

[课前准备]

学生按照作文训练的计划和要求完成一篇作文的写作之后, 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书面自改、自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 要求学生自改:学生对照作文评分标准的具体项目, 本着“减少扣分, 增加得分”的原则,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注:起始阶段, 如果学生此时还不知道作文评分标准的具体内容, 则该次作文暂不作此要求。

第二步, 要求学生自评:在作文结尾的空白处, 以“自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我这样构思的以后我需要注意或努力的是”这样的格式写一段话。注:书面自评应侧重于写作者对自己作文构思立意方面的解释, 以便于评改课上评改该篇作文的同学能从整体上把握住全文, 从而为书面互相评改作文提供文字交流材料。

说明:学生书面自改、自评作文初次可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完成, 以后就可作为作文写作的常规由学生在作文评改课前自行完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位同学, 你知道在一张语文试卷中作文题的分值是多少吗? (60分) 嗯, 一篇作文竟然占了几乎总分一半的分数, 太重要了!怪不得有人说作文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不过,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作文题的阅卷教师, 那么你是如何确定学生作文成绩的?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文评改课,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和提高自己的作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板块一:书面互相评改作文

(一) 对一篇作文的批改, 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而是有具体的细则和要求的。那我们的作文评分标准是什么呢?现明确如下:

(1) 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或使用错误共计3处或3处以上, 扣5分;3处以下, 不扣分。

(2) 错字、别字、漏字、多字四种情况出现3处或3处以上, 扣5分;3处以下, 不扣分。

(3) 作文中真情实感的语句, 也就是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句子, 找出3句或3句以上, 加2分;找出1句或2句, 不加分也不扣分;一句也找不出, 扣5分。批改时, 在找出的真情实感的句子下面用红笔划出, 并在右边的空白处写上“该句好在何处”的批注。

(4) 卷面整洁, 加2分;卷面一般或不整洁, 扣10分。

(5) 当天作文指导课上新学习的写作方法或技巧在当次的作文写作中如果没有运用, 则一票否决, 作文成绩不及格;如果运用了, 则不加分也不扣分;如果不仅运用了, 而且还运用了以前作文指导课上学过的某一写作方法或技巧, 则加2分。注:作文指导课上训练的写作方法或技巧, 可能是语言方面的, 也可能是选材、结构或中心主题等方面的, 此项标准既突出了作文训练序列中的不同重点, 也符合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运用写作方法或技巧的规律。

说明:作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考虑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起始阶段, 对于评分标准的讲解最好不放在前文“课前准备”中“第一步”的前面单独进行, 而是直接集中地放在作文评改课上进行, 以便于教师现场及时地指导学生依据作文评分标准按照评改程序相互评改作文。由此, 作文评分标准的明确就为学生修改自己所写的下一篇作文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和导向, 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原则和习惯。

(二) 对照着作文评分标准, 我们怎样评改别人的作文呢?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 用红笔在作文纸的左上角以“批改者:×××”的格式写上批改者的姓名。

第二步, 参照评分标准, 规范使用修改符号进行批改作文。

第三步, 完成批改后, 在“自评”后的空白处写上“分数合计”四个字, 然后结合作文批改的具体情况, 对照评分标准的各个项目, 按照自上而下 (1) (2) (3) (4) (5) 的格式, 用正负号具体标出每项的加分或扣分情况并说明原因。最后以60分为基础分, 结合各项的加分或扣分情况算出作文成绩。

第四步, 结合作文写作者的自评内容, 以及自己在批改过程中的感受或发现, 在“分数合计”后的空白处以“互评:我认为本文最大的亮点或最值得我学习的是文章需要改进的是”这样的格式写一段话。

说明:以上两个环节的内容初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明确并耐心讲解。学生熟练掌握后, 评改课上就可省略这两个环节, 直接让学生进入评改作文的状态。

(三) 下面的时间, 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所讲的评分标准, 按照评改作文的步骤评改发到你手上的别的同学的作文!我们比一比, 看谁评改得最细致、规范、富有启发性!

说明:此时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 随时参与、指导、鼓励学生评改作文, 并针对学生书面互相评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地进行个别交流或全班提醒强调。

三.教学板块二:口头互相评改作文

话题设计———俗话说, 人无完人, 作文也是如此, 每篇作文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区别在于:哪一篇作文的优点更多一些, 缺点更少一些。那么, 你觉得你们组谁手头上评改的作文优点更多一些, 最值得推荐给全班同学呢?你们组推荐这篇作文的理由又有哪些呢?

下面的时间,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在组长的组织下, 按照“结合‘自评’‘互评’内容交流评改感受———选出推荐的作文并共同探讨推荐理由——整理组员的推荐理由”的顺序完成小组推荐作文的工作。时间5分钟, 请各组组长或由组内确定的组员做好发言准备。

说明:

1.本话题设计的目的是:在书面自评自改和书面互相评改作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自然进入口头互相评改作文环节。

2.当学生举手后, 教师可随机穿插引导, 基本思路如:“这位同学, 你们组推荐的是谁写的作文呢?什么题目?”———“为了便于全班交流, 你能把这篇作文读一遍吗?其余的同学请认真听, 做好补充发言的准备!”———“你们组推荐的理由有哪些呢?”———“找出了这么多的优点, 你们组真善于学习!除此之外, 你觉得这篇还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吗?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能把‘互评’中文章需要改进的内容读一下吗?”———“提出的修改建议真好!我想本文如果……将更好。”“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这篇作文的作者×××同学, 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3.这种由作文的批改者、作者、教师以及全班同学组成的多渠道、立体化的口头互相评改作文的过程, 应充分发挥小组推荐出的作文作为“例子”在课堂中的辐射作用。

[课后巩固]

课后, 请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和体会自己作文中书面互相评改作文的内容后, 再与其他同学交换阅读至少1篇作文。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中, 你又有了新的收获!

说明:这种做法打破了课堂的局限, 既有利于学生即小作者在别人书面互相评改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作文写作进行自我反省, 又拓宽了学生间相互借鉴、学习和交流的面, 从而巩固和强化了评改课的效果。

服装设计课教学 篇2

2.能自主选择、合理组建研究小组。

3.在选择课题、组建小组等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培养认真做事的科学态度。

活动重点:

1.引导学生主动选择,合理分组。

2.帮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小组文化建设与展示。

活动难点:

帮助学生如何紧扣主题有效合作,进行小组文化建设与展示。

活动过程:

一、选择课题

1、回顾上节课内容,温故而知新。

2.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围绕《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研究主题,经过大家的积极探讨,我们开发了研究子课题,你对哪一个或者哪几个研究课题比较感兴趣呢?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2.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思考并确定自己要研究的课题。

二、自主分组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你觉得自己要研究一个子课题有哪些困难?怎么解决呢?

(2)你想一想我们在分组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避免?

2.师生互动: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分组注意事项自主分组。

【课堂预设】学生分组不会一次做到合理,可能会出现人数不均匀、男女比例失调等问题,因此教学中可能会预设多次分组互动:

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选择后观察并发现问题,教师及时做好引导。其次,学生进行二次或三次分组,分组后如果还有不合理,可以等小组长确定后再进行协调。

三、推选组长

1.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

设问:要形成有研究能力的团队,还需要做些什么?在推选组长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如何解决?

2.学生活动:学生推选组长后,组员帮组组长设计亮相和展示。

【课堂预设】组长亮相形式及内容可能会比较单一,要注意引导组长多方面展示,适当引导组员互动,凸显小组长的重要性。

四、建设小组

1.创设组名和口号。

根据学生提议确定从组名、口号两方面进行小组建设。

2.教师引导提出建设小组的注意事项。

过渡:在具体设计小组文化建设的组名、组号、组标中,你觉得你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学生自由发言,帮助大家树立遇到问题讨论解决的思想。)

3.小组合作:确定组名、组号,并准备好预展。

【课堂预设】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忘记研究的主题,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注意提醒学生围绕主题。

4.展示成果,相互鼓励。

过渡:同学们,组长领导有力,组员参与积极,大家都完成了小组设计,就大家交流一下合作的成果吧。为保证展示效果,请大家注意:

(1)展示者,要合理分工,注意结合课题,展示出小组的精气神。

(2)倾听者,要认真倾听,听完后要围绕他们研究的课题进行评价。

展示预设:

快乐组:快乐参与,快乐成长!

奋斗组:奋斗奋斗,坚持到底!

团结组:团结就是力量!

奋进组:奋发向上,享受成功!

希望组:勇往直前,走向明天!

智慧组:拥有智慧,拥有成功!

------

五、总结提升

1.学生自主交流

2.课堂小结

总结语:我祝愿,也充分相信,在组长的带领下,在每位组员的积极参与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功!

教后反思:

服装工艺课教学心得 篇3

关键词:阶段式实习教学;科学排课;教学方法

服装工艺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强调动手能力训练的课程,其课前准备时间长、训练时间长,要求上课时间有一定的连续性,它在服装设计专业中,与服装造型设计和服装结构设计两模块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组成服装系统工程的三大模块,是三大模块之尾。为此,学校教务部门、各任课教师之间必须密切配合。笔者根据自己的专业课教学经验,谈一下教学心得。

一、要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及教学时间

服装工艺课有着与一般专业课或文化课不同的特点,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需要的教具和学具很多,如样板、裁片、机器梭芯、梭壳、面料、辅料等,缺一不可。在教学时间上比其他课程用得要多,而且它要求时间具有连续性,而教务部门在班级排课表上,却安排了两节课为一次授课计划,这就给专业教师上课带来了难度。如上工艺操作的教学内容时,教师的讲授、示范以及学生的准备就至少要一节半课的时间,剩下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裁剪、缝制、熨烫简直是不可能的,等到下次再来上课时,学生对教学内容已基本上忘记了,教师不得不重复讲授。再者,教师今天在14级班上一、二节,然后在15级班上三、四节,明天又是13级班上,同一个工艺室内频繁地调换学生,致使室内人员混乱,实习物品混乱,清卫工作及工艺室管理难度加大。教师因同一时间课头多,而备课难度加大,无法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时间的零散设置既影响了学习效果,又影响了教学效果。上述混乱现象,就可以完全避免。教务部门可以通过这些科学的排课方法,使工艺教师的专业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教师也能因为阶段式教学结束后,有整段的时间可用于下企业锻炼,对“双师型”教师的早日形成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有了时空上的保障。

二、要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

服装工艺课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实践操作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较快地接受工艺的操作方法,笔者总是自己先操作熟练,悟出怎么教,怎么易懂易学。笔者认为,服装工艺教学按照如下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

1.先让学生了解与掌握一些电动缝纫机性能与保养维护常识。目前,大多学校服装专业服装工艺室都使用高速电动平缝机,因此,必须花一段时间来練习车功基础。如车不同距离的平等直线、弧线、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训练,两平行线间缉连续“N”字形折线来练习定点停车训练等。

2.一定量的服装结构制图训练。有的学校结构制图和服装工艺是两个不同教师教的,建议最好是同一教师来教。按照要学习的款式,进行一定量的结构制图学习,做出样板,为实物样品缝制打基础。

3.实物样品展示。教师将做好的标准样品让学生观看,并结合样板初步讲解结构特征、工艺操作的特征、要求等。学生直接观察实物样品,很容易领悟服装款式转化为结构处理的一些依据,让学生更能直观地理解服装与人体的关系。

4.理论讲解与示范操作。教师对工艺操作方法,结合样品实物、样板、逐步地进行一对一的理论性讲解,重点讲授具体的结构组合操作工艺方法、步骤与要求,这一直观过程能提高学生工艺操作理论水平。然后,教师按照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方法,边讲解边进行示范操作。

5.辅导与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练习,教师辅导。练习中,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学生,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工艺要求进行练习。对每一个学生则要严格每一个操作细节,绝不让学生养成拖拉、毛糙的习惯,要按照工厂生产标准,车间管理要求约束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总之,在练习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热情。

6.带领学生到服装厂参观、现场学习与调查。教师要经常带他们去服装厂实习、商场参观,并进行市场调查,让他们了解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以及新机器设备的使用,让学生对市场流行作进一步的了解,与企业、市场距离接触,让他们做好记录,懂得各种服装工艺在实际中的运用,了解职场中的基本要求与职业道德。但学校、教师往往以安全问题为借口,怕麻烦而不安排学生外出。而更加可惜的是,现在很多职校都实行全封闭式管理,造成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与企业所需要的有一定差距,学生进工厂不能适应或不能马上派上用场。这些现象,小而言之,会影响学校的就业率及社会口碑;大而言之,不能不说是社会教育时间资源的浪费啊!

7.学生作品服装表演。对毕业班级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品,进行服装表演,参与学校节日、文艺活动的服装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自信力。

《长城》一课教学设计 篇4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品读课文, 了解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2. 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 激起民族自豪感, 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 抓住关键词和关键段落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2.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品读法、课件展示法。

一、复习上节内容

导语:上一节课, 我们学习了《长城》一课的生字和词语, 我们来复习一下好吗? (出示课件:智慧堡垒每隔打仗 屯兵盘旋城砖扶着 气魄雄伟嘉峪关蜿蜒垛子 瞭望口崇山峻岭) 学生活动:认读词语。

二、精读课文

导语:上一节课, 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 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中那些地方给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同桌交流。师:同学们, 现在请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二)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1:我从长城的样子中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来读第一自然段。师:你是从远看长城发现长城很长的。我将你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师: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写长城的长呢?生2:课文用打比方的方法, 将长城比喻成一条长龙。

师:同学们,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课文将长城比喻成龙, 写出了长城的气势。

齐读这一句:读出气势。

生2:我还从这一段中发现了写长城长的词语:一万三千多里。我来读这句话。师:这句话用了列数字的方法给我讲了长城的长。的确, 这绵延万里的长城怎能不说是世界奇迹呢?

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哪位同学还想说一说呢

生1:从第一自然段我们找到了远处看长城的句子。现在我从第二段中找到了近看长城的句子, 它写出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师: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长, 你现在发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生1:读: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 高大坚固, 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 十分平整, 像很宽的马路,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生2:从第二自然段中我发现城墙的构造是很复杂的。垛子、瞭望口和射口在什么地方呢?

课件展示示意图:师:同学们, 刚才你们看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 构造奇特。这真不愧是世界历史的一个伟大奇迹。

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 你还从哪里发现了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生1:我觉得第三自然段也能体现出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我来读一下相关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师:同学们, 你们大概有多重呢?生:五十多斤重。师:算一算:一块条石相当于多少个你?生:四十多个。师:同学们, 你还发现了什么?生2:这样重的条石“数不清”, 可见劳动人民当时修建长城是多么的辛苦啊!生3:当时的条件又很艰苦: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 没有起重机,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师:我仿佛也看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很辛苦的样子。

师生齐读这句话。

师:谁还发现了什么?生4:我找到了写劳动人民的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这句话当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4:“多少”这个词表现了当时修长城的劳动人民非常多。“才”则体现了劳动人民修长城是非常辛苦的。

齐读这一句。 (课件展示)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交流, 我们知道了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师: 我们刚才是通过读课文体会到了。那么, 作者又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5:作者是:站在长城上, 踏着脚下的方砖, 扶着墙上的条石, 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课件展示:站在长城上, 踏着脚下的方砖, 扶着墙上的条石, 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生6:我觉得: “站、踏、扶、自然地”这几个词, 用词准确, 显得很真实自然。作者遥想当年的修建情况。师:我们以后也要这样准确的用词好吗? 齐读这句话。

有感情地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导语:同学们, 这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万里长城怎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我们饱含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知识拓展

1.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2. 师小结:只有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能创造出世界的奇迹。导语:同学们, 截至2003年7月, 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3. 学习课本85页“资料袋”了解一下:自由读。4. 提问:世界遗产包括几个部分呢?

四、作业布置

我国的世界遗产很多很多, 同学们下去可以搜集一些与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等。

五、结语

服装设计课教学 篇5

1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选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可爱的乌鸦。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人以启迪。教学这一课,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动手和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汉语拼音,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3、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演,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2、它是怎么喝到水的?

五、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愉快的教学氛围、浅显的语言文字、直观的教学媒体入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熟练运用学会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

六、教具

1、多媒体

2、瓶子及石子若干

七、教学过程: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3、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识字。

A、乌

找 B、乌 鸦

口渴

到处

办法

旁边

许多

放进

升高

喝水 C、渴

我找

二、问题引领,感悟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乌鸦为什么要找谁喝?他是怎么找水喝的?最后它喝着水了吗?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句

(1)你知道,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吗?快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一句)(2)乌鸦口渴了,你知道它渴到什么程度吗?

(3)你从哪里知道它特别渴?(到处找水喝)请你想象一下,乌鸦会飞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找的地方多不多呀?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说明乌鸦确实很渴,就像我们平时口渴了一样,是一种什么感觉?

(4)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口渴的感觉表现出来吗?谁想试试? 指导读:渴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二)学习第二、三、四句

(1)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乌鸦终于找到水了。此时乌鸦的心情又怎样?让学生扮演小乌鸦,老师采访各位小乌鸦,谈谈此时的心情。

(2)正当乌鸦高兴的时候,它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划出来。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

(4)老师再次采访小乌鸦们喝不着水时心情又如何?(体会乌鸦着急、无可奈何、难过的心情。)

(5)乌鸦虽然很着急,但是它仍然在积极地想办法。快来读读最后的这句话吧!怎么办呢?

(三)指导朗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乌鸦,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是呀,多着急啊,快来看看小乌鸦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出示第三段)

(2)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把乌鸦的办法用波浪线画出来。(3)比较句子:(出示课件)乌鸦把小石子一下子都放进瓶子里。这句跟书上的一样吗?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4)演示实验:那一颗一颗是怎样放呢?请你们仔细看,老师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里面装有一点水)和小石子,往里面一个一个地放小石子。注意边放边观察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5)在小乌鸦的努力下,水怎么样了?用你的手势来告诉老师,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6)比较句子,用“渐渐” 造句。

课件出示句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瓶子里的水很快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哪一句好,为什么? 你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吗? 出示课件: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天气_____热起来了。

____渐渐__________。

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乌鸦很聪明;乌鸦很执著;乌鸦遇到困难能开动脑筋等。)(7)指导朗读第三段。乌鸦喝到水了,心情怎么样啊?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

4、学习第二段。

乌鸦的这个办法好吗?它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来?

三、方法引领,指导背诵

1、师:是呀,这只小乌鸦多么善于观察、不怕困难,爱动脑筋啊!让我们大家像小乌鸦一样,积极动脑,想办法背会这篇课文。

2、提示方法:

(1)以连环画的形式提示孩子们复述课文。(2)以补全课文内容提示孩子们复述课文。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

2、多好的办法呀!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及时点拨、评议方法的合理性。)同学们像小乌鸦一样爱动脑筋,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

3、在你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交流,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勇于克服的品质。)

五、作业设置:请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喝不着水----喝着水了----想办法动脑筋

《乌鸦喝水》反思

在学习《乌鸦喝水》中,有一段“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却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做一回小科学家,让学生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投,看着水渐渐升高,让学生从理解课文体验到认识真理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实践体验,能让学生从此爱上科学、迷上科学,走向科学研究之路。

一、培养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看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着水的,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实验完成后,不禁发出:“哟,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有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展。

从优课设计谈散文教学 篇6

首先,教师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导入新课。

围绕“生命”,让学生谈对生命的理解、体会和感悟,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主动地谈对生命的理解。由浅入深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因而使学生对生命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随后教师谈到名家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导入冰心先生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文本入手,找出文中概括性的句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准确地划分出了层次,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深刻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文章的结构问题。

其次,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大意。

优质的教学设计,主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生命“像”什么,生命“是”什么?这一主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散文的内容有了通篇的认识,能够感知全文的内容,对文章的内容做到整体的把握。

明确这一主问题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引出语言大师对生命的富有诗意的理解。富有文学色彩的“像”,涵盖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本节课教师主要把“一江春水”作为重点讲解,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历程。在生命的过程中,其间遭遇了什么?与人生经历有什么样的联系?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与人生的历程是怎样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围绕概括性的句子分析,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文中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四季不同的色彩,感受生命的灿烂多姿,非常形象直观。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按照时间顺序,感受不同时期的生命精彩,结合不同的阶段,以物喻人,让学生明白,对于自己的人生,就要像小树一样,努力奋斗,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多姿多彩。生命中的挫折、精彩,让人们感恩,是这些经历让人们得到了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人为本,彰显个性。

再次,应该突出读的重要性,用欣赏的眼光学习散文。

冰心先生的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是一篇很典范的散文,但是在这堂课上,没有让人感受到朗读带来的魅力。读的训练在课堂上体现得不明显,缺少有感情的朗读,就感受不到散文的魅力所在。好的段落,应该让学生当堂课背诵,让学生积累,学生才能够学以致用。有语文味儿的课堂,朗朗的读书声是不可或缺的。朱熹先生曾说过:“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这句话真切地表明学习语文,读在课堂上是别的手段无可替代的。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选取自己喜欢的文字进行阅读,直至能够诵读下来,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将会收获很多。

比如,在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里,冰心把人生比喻成一江奔腾的春水,比喻成一颗不断壮大的小树。江水的东流与生命的流动相对应,而小树的壮大与人生的发展相吻合,比喻堪称贴切。生命像江水,巉岩让江水激荡,而危崖之后是平沙,夹岸有红花朵朵;挫折让生命苦涩,而风雨之后是彩虹,天际有灿烂云霞。生命又像小树,小树离不开雨露阳光,而生命也需要培育成长;小树壮大后为大地洒下绿阴,而人生成长后也应为社会作出贡献。生命既像江水又像小树,江水终将归复大海,小树终将叶落黄昏,人生终将走到尽头,但入海的江水可化作甘露,老树的落叶可变作春泥,那么,奉献的一生,留给世界的,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最后,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英语精读课教学设计 篇7

Urquhar和Weir(1998)将二语阅读分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类。 元认知策略包括:阅读前策略(预读、预测);阅读中策略(自我提问、自我监控);阅读后策略(自我评价、自我反应)。 认知策略包括:速度策略(略读、查读、寻读);细读策略 ( 区分主旨与细节 、 命题推理 、 语用推理 、 转移 、 意译 、 清除歧义、推测词义、识别代词所指)[1]。

对于学生讲,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读者和语篇互动的一个交际过程,是听说和写作的基础。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学习单词的用法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或习语的意思,寻读、略读、归纳推理判断,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精读课的学习,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应得到提高,学习策略有所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 最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均得到提高[2]。

在精读课教学中, 教师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精读课堂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授课模式,而应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3]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点的同时,还应将文章作为整体,学习语篇的组织与衔接[4],通过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思考, 学生可提高思辨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种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例如任务教学法、语篇教学法[5]等。 精读课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 即读前设计及策略、读中设计及策略、读后策略和阅读评价。

一、读前设计及策略

1.学生分享 。 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就与课文内容相关话题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并要求在正式上课前做PPT展示。 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二课的主题是西方文化与经济的入侵。 课前学生要搜集与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的资料。 课上学生们分别介绍了麦当劳、沃尔玛、宝洁等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其对中国的影响。 这一环节不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练就英语表达能力,更使精读课内容精彩。 同时学生可以分享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汇、表达、文化背景知识,为顺利进行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2.头脑风暴 。 对题目 (包括副标题 )和突出信息 (作者每段 小标题、文章中大写、黑体、斜体、人名、图片、图标或数字等)快速浏览,并进行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预测文章的大概内容、作者观点及写作思路并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提出他们对主题的观点和态度,可采用围坐的方式,便于大家讨论。

3.快速阅读 。 学生应在头脑风暴中确立好图示的指导下快速浏览每段第一句话(或前两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7]。 同时教师应针对各段的主旨及部分细节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给出答案。 精读教学要将快速阅读与仔细阅读融为一体。

4.词汇准备。 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应掌握必要的词汇,以减轻他们阅读时的难度。 精读教材一般都会在课文后列出生词及解释,部分教材会在课文前列出课文中的关键词。 对于这些词汇, 学生可以课下预习, 教师在课上更应教与学生正确识记词汇的方法和策略。 在单词教学中, 教师不应只强调单词的发音及含义,实际上每个单词都应从多个方面学习。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学到的单词制成词汇卡片,卡片上包括单词的拼写、发音、词性、 词义、英英解释、构词规则、使用范围、内涵意义、文化内涵、常见搭配(习语)、语法使用(如enjoylovehope后加不定式还是-ing形式)、同义词、近义词、形近词及其在句子中的使用等。

第1和2步可以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主题的信息, 开启大脑的认知功能。第3步帮助学生构建语篇框架,从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 最后第4步,为学生阅读做好必要的词汇准备。

二、读时设计及策略

在阅读中,教师不能只拘泥单词、语法和句意的解释,更应将语篇分析与语言点讲解相结合,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组织与结构、各段落间的衔接,从总体上对文章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这一过程中涉及的阅读策略包括:

1.语言点处理 。 传统的教授单词和语法的阅读教学方法保守非议,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应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教学生如何处理新词与习惯表达、 学习复杂的语法知识,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为理解句子含义,最终为理解语篇服务,绝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在阅读前, 学生已经通过读前的准备学习了大部分生词与文中关键词,如再次遇到新词,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忽略。 从文章中猜测词义的方法包括:利用下句话出现的定义猜词;利用单词前后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猜测;利用标点符号、 定语从句或例子猜测;根据构词法(词根、前缀、后缀)猜测。 教师除讲解和让学生操练重点语法点外, 还应介绍翻译与paraphrase的技巧 。

2.语篇处理 。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 (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篇分析要从宏观结构入手, 从语义和形式去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连续手段。 语篇的衔接手段借助语法手段、词汇手段来实现其整体结构的粘合[8]。 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 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了解这三种关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在阅读中, 学生要了解文章主旨及每段的主要含义,并列出outline,注意句子与段落之间的联系、段落之间的衔接。 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推理,推测和把握未知信息。

3.文化知识拓展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语言学习者必然会遇到所学语言的习语、宗教文化、社交文化、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民族心里和民俗文化。 遇到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句子或文章时,教师要对此进行精确讲解,并对比汉语和英语所承载文化的异同,鼓励学生思考文化差异。 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的第二课The Woods Were Tossing With Jewels, 讲的是在美国西进运动中,一家人赶往美国西部安家的故事。 教师就在讲解课文中和同学们一起仔细分析美国的西进运动, 结合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西部牛仔及西部片来讲解, 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比西进运动与中国的开发大西北之间的异同。 如此一来,学生对文章背后的文化有了立体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4.阅读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输入足够的词汇量、语法、概念、观点、文化等,为口语和写作输出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针对文章内某一事实或观点进行讨论,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仿写 。 仿写分为句型仿写和结构仿写 ,句型仿写在读时进行。 调查发现, 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使用常见的几种简单句 (以主谓宾句式为主 )和简单的从句 ,句式结构变化不够多样 。 因此,在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模拟原句的结构和语法进行仿写。 例如精读第一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not because English is easy.True,genders are simple.But the verbs tends to be irregular,the grammar bizarre and the match between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a nightmare.” 这是并列句中出现省略的情况,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很少使用这样的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写出了:“In the future,there will be no pollution.The sky will be blue again,the air fresh and water clear.”句型仿写是针对语言点的练习,而结构仿写是针对语篇的练习, 句型仿写可以在一个段落或整篇文章分析完成后进行。 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 (compatibility)。 经过仿写 ,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变换句型,使用复杂句型,文章结构也更清晰、合理。

6.思辨能力的培养。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思维不断与作者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预测,推断文章下文内容。如果预测准确,阅读效率会事半功倍,如果预测有偏差,学生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推理,紧跟作者思维[9]。 教师还可让学生结成小组, 共同讨论文章内容及细节,利用比较、分析、综合、推测、检验、 评价等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证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读后策略及阅读评价

阅读后的活动是检查阅读理解效果和巩固运用语言材料的阶段,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过程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活动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内化和吸收, 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 读后策略包括检查对文章中生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含义的理解、复述文章内容(也可通过角色扮演、 采访等多种形式灵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文章总体思路和结构,挖掘各段之间内容及形式上的联系, 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看法(辩论等)、写读后感和结构仿写等。

阅读活动的评价总的来说可以分成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教师评价。 学生可以针对每一单元的阅读学习情况,包括单词、 语法、课文含义、阅读策略的使用等进行自评和互评[9]。

四、结语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 篇8

一、优化导入设计

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精彩的导入可以一开场就抓住人心。地理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 如实例导入、旧知识复习导入、评讲作业导入、游戏导入、学生的当堂练习导入、地理故事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导入等。我认为导入应该既围绕主题, 又有新意, 应该简洁明快、方法多样、直奔主题。例如在讲“季风”之前, 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 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 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接着就讨论开来, 学习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上述的引导, 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情景的设计

教学情景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教学效果而创设的教学环境, 能够创造出一种兴趣盎然的主动求知和乐于探索的情绪气氛。我认为情景的设计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联系, 生活化的东西实用性很强, 学生认为学了有用, 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气候类型的判读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中, 我从实际生活入手, 提出让学生“分析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 并用我们学过的相关气候知识进行解释”。因为人人都有体验, 人人都有话可说, 让学生知道了知识从哪里来。课后思考题的设计, 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人饮食以大米为主,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 而新疆则是“早穿皮袄午穿纱, 怀抱火炉吃西瓜”, 试从地理方面分析原因有哪些。让学生体会不同位置、气候对人生活的影响, 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人地和谐观。因此, 地理教学情景可以用发生在身边的与每个学生相关联的事情设计,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优化问题的设计

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式, 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注意问题设计的导向性, 不偏离有效教学的方向。其次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通过趣味性设计, 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第三, 要注意问题的整体性、层次性、启发性和延伸性。例如, 我利用新教材中安排的学生活动, 巧设问题, 复习巩固课堂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及学习方法。如在讲亚洲水稻种植业有关水稻的分布时, 让学生看图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水稻一般种植在什么样的地区? (2) 水稻怎样才能高产推广? (3) 你知道泰国、日本的水稻生产情况吗? (4) 农民种水稻怎样致富? (5) 如果你是一个稻农, 你会怎么办?学生随着问题进一步认识和分析, 逐步树立起了人与自然协调、因地制宜、科技兴农、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四、优化学生活动与课堂讨论的设计

新课程教学活动中, 学生课堂活动与课堂讨论增多, 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有效地进行讨论、阅读、思考、质疑等活动, 可以活跃学生的地理思维, 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中国对宇宙的新探索》专题教学中, 我让学生在上课前分组收集我们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的相关资料。比如, 从古到今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过程;我国开发宇宙的空间资源情况;我国开发宇宙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如何和世界其他国家一起来保护宇宙环境。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 纷纷到学校图书馆和电脑教室收集相关内容。在这节专题课上, 各组学生利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对我国宇宙的探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次活动, 学生们了解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 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取得的伟大成果以及今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因此, 改变课堂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改变过去老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优化例题与练习的设计

例题教学与课堂练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例题与练习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目的性原则, (3) 典型性原则, (4) 启发性原则, (5) 系统性原则。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不能像过去那样, 简单地找几个学生回答后, 老师再把答案订正一下, 就算任务完成了。我在处理这类问题时, 采用的办法是, 先让学生自学, 分小组讨论, 小组之间再进行辩论, 得出结论, 最后我再进行总结。例如, 在学习《大气热力状况》一节时, 我先告诉学生, 如果认真学习并掌握本节内容, 就可以解决下列问题:明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的?阴雨天气为什么天空是灰白的?为什么明朗的天气白天会很热, 而夜晚会比较冷?为什么大气温度在14点钟达到最高?为什么阴天日较差反而比晴天小?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为什么会叫“日光城”?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会对全球产生哪些重大影响?这些问题既与课本知识相关, 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使他们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 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 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六、优化对学生评价方法的设计

在教学中, 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老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进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唤起学生的主动性, 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变消极为积极, 激活整个地理课堂教学。

七、优化小结与反思的设计

小结与反思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起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个性的张扬, 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随时会在课堂迸发。因此, 每节课后, 我都会认真进行小结与反思, 抓住课堂上创造性的火花, 来充实今后的教学素材, 同时也为下节课提供参考。

总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帮助其构建起追求学习质量的强烈动机。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只有达到了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才不会使新课程教学流于形式, 才能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最高效。

《地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篇9

2.通过对地震灾害的分析, 提高研究问题时透过现象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制作净水装置, 简易地震仪, 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本活动是在高一地理课学习了有关地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内容涉及地震的形成, 分布, 地震测报和抗震减灾自救等方面, 活动形式多样, 把地理, 历史, 化学, 数学等相关知识综合运用, 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

活动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尤其要特别鼓励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 达到综合课的教学目的。

课时:3课时左右

综合能力训练活动:

1.地震常识

读下列图, 回答或讨论:

(1) 图中显示的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就自然分布看, 它们集中分布在全球两大地震带, 即_____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__地震带。

(2) 从大地构造的角度看, 这些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就你所知, 我国历史上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地震是________地震, 解放后损失最大的地震是___________地震。此外, 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大地震吗?

2.防震常识

(1) 学校防震 (通过演习指导学生掌握防震方法)

A、引导学生有序撤离教室, 到达空旷地区

B、指导学生躲在课桌下保护好头, 心脏等重要部位。

C、指导学生掌握“伏而待定法”

(2) 家庭防震 (知识介绍)

如果你已经受到可能发生的地震警告, 继续保持收听当地电台最新报道和建议, 如建议关掉煤气, 电源, 将大而重的物体从高处拿走, 移走悬浮重物等。

准备以下物品, 以备急用:新鲜淡水和应急食物, 手电, 灭火器等。

远离那些可能落下来砸着你的东西, 在户外的树木可能连根拔起, 小镇中建筑物即使足够牢固不会被毁, 碎石块也可能滑落。逃到空旷处最理想。

3.抗震减灾

(1) 背景介绍

一般讲, 氯气在工业中应用比较广泛, 在地震中的危害也比较普遍, 氯气扩散会使人受到强烈刺激:眼睛, 喉咙, 鼻子, 皮肤和胸口都会感到剧烈疼痛, 在抗震救灾现场和氯气打交道的机会很多。

(2) 查阅资料, 全班讨论并填空

A 、 遇到氯气危害时, 应弄清当时的风向, 人应到____________________风处避难。

B、避难行动时, 人们应该用________捂住鼻子。

C、如果现场有氨气时, 最好能吸入一些氨气, 这对防止氯气中毒有一定好处, 这是因为_____。

D 、 对氯气中毒倒的患者绝对不能进行人工呼吸,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3) 全班大讨论

如果你处在一个燃烧的封闭的房屋里, 你该怎么办?

(4) 分组演示

现有两个灭火器和两个装有纸屑的铁桶, 要求每组派两个代表在20秒之内把铁桶中的火完全灭掉。

4.地震测报

(1) 背景介绍

地震时, 在距震中一定范围内, 人们先是会感到地面上下颤动, 继续而又会感到大地在水平晃动, 人们根据大地上下颤动和水平晃动的时间差, 即可以大体上判断震中的远近。一般讲, 距震中越远, 这个时间差越大, 距震中远近不同, 人们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同。一般讲, 用8cm乘以时间差的秒数即为震中距 (km) 。

(2) 检索信息并填空

地震发生后, 确定________的确切位置,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十分重要, 这项工作通常是_________以上的地震台共同完成的, 测报的主要依据是各地震台利用地震仪观测到的该次地震的地震走时差。

地震前兆是测报地震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常情况下地震前兆有如下几项:地下水异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社会调查

走访地震局, 了解地震走时差与震中位置的确切关系。

(4) 制作、演示、讲道理

请你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净水装置, 然后对同学们进行演示, 并说说其净水原理。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地震波都是由横波和纵波组成的。

B、一般情况下, 离震中越近, 烈度越大。

C、震级通常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 震级越大, 能量越大。

2.动手制作简易地震仪。

3.地震时震区某化工厂引起火灾, 为抢救国家财产和保护人身安全, 在切断电源的情况下, 将采取哪些合理的灭火方式?

A、溴氯二氟甲烷灭火B、水灭火

氨的微课教学设计 篇10

(一) 教材及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本节不仅是本章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这是因为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用途十分广泛。另外, 氨是氮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 是化肥工业制铵盐和硝酸的基础。在选材上着眼于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 使学生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掌握氨的性质, 更好地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 更全面地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的一节实验课, 学生已通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已具备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通过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 使学生能从中确定氨气可以与酸反应, 并对其实验结果有相对的了解。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非金属、硫和氮的氧化物, 基本的实验研究技能、方法, 及前一部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已具备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实验能力、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和方法, 因此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好时期。

(三) 设计重点。

1、知识和用途相结合。氨是化肥工业制铵盐和硝酸的基础, 学习氨与酸的反应让学生了解了氮肥的制作原理。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氨与酸的反应的学习可与实际生活中化肥的使用建立联系, 同时白环实验的演示, 进一步与实际生活中氨气泄露或氯化氢泄露的检验建立密切联系。3、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氮肥的使用解决了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但是如果不合理保存容易发生危险, 8.12天津爆炸案有23吨TNT威力的就是硝酸铵, 硝酸铵既为氮肥也是一种炸药, 在温度高于210℃会引燃爆炸, 威力巨大。

(四) 设计思路。

利用身边学生常见的氮肥广告语,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氨与酸反应的白环实验, 引发学生思考, 明确氨气遇挥发性的酸有白烟现象, 氨气遇难挥发性的酸无此现象。结合问题、实验, 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归纳氨与酸的性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方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氨与酸的反应;会描述氨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归纳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行归纳、整理知识线索,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氨与酸的反应;难点:氨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描述

(三) 教学方法。

1、问题讨论法:整个课堂的教学始终围绕实验展开, 通过观察、提问, 有针对的引导学生对本实验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在问题的引导下, 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运用三个实验, 依次做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氨气与硝酸的反应、氨气与硫酸的反应, 探究氨与酸的反应规律, 联系生活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3、讲解法:演示白环实验, 老师对现象加以阐述和解说, 引导学生思考和掌握课程内容。4、比较归纳法:通过三个氨与酸的实验, 将现象进行对比后总结实验结论, 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 教学过程

(五) 板书计划。

氨的化学性质;氨与酸的反应, NH3+HCl=NH4Cl;应用:可检验NH3或HCl;NH3+HNO3=NH4NO3;2NH3+H2SO4= (NH4) 2SO4, 氨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知识延伸:挥发性酸 (HCl、HNO3等) 遇氨气均有白烟生成;难挥发性酸H2SO4、H3PO4无此现象。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探究, 去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服装设计课教学 篇11

关键词: 说课竞赛 服装设计 教学方法

服装专业说课竞赛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衡量标准之一,如何以赛促教是近几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例如: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就是针对职业学校一线教师的说课竞赛,它主要从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实训录像等项目进行评比,以此创新教学方法。

一、说课的比赛流程

2010年,江苏省教科院第11号文件颁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两课”评比是在“五课”教研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常规性的评比活动。“两课”说课评比大致流程可以归结如下:

1.提交一个单元的教材和教案。

2.按照文件现场15分钟说课。

3.专家提问,答疑解惑。

4.获“示范课”选手示范演讲,共同提高。

在参加省两课评比之前,选手要通过校级、市级层层选拔,以及教案的不断修改提炼和反复的磨课,工作程度相对烦琐复杂。

二、对“说课”竞赛的误解

对于说课竞赛,主办方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对于教师而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也有很大帮助。但是教师面对繁杂的课程和学生,觉得无从下手,甚至部分教师比较抵触这种竞赛,归根到底,主要对竞赛存在一定误解。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说课竞赛内容烦琐,准备麻烦。

教学竞赛要历经几个环节,材料收集多,准备时间长。就参加省“两课”说课比赛来讲,我经历校赛、市赛、省赛,历时一个学期,这期间除了日常教学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和处理班级事务外,还要精心准备比赛所需的各项材料和各位专家的磨课。因此,很多老师觉得比较麻烦,不想尝试。

2.说课竞赛与普通课堂相脱离,表演成分多。

竞赛说课是教师拿出自己上得最好的一堂课展示,这堂课汇集了这位教师所有的上课智慧,并且课前做了大量准备,上课采用全校最先进的电子设备,呈现出最完美的比赛作品。但是日常教学中,如果每次上课都按照比赛项目来做,那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一些教师认为教学竞赛与普通课堂是相脱离的。

教学竞赛因为存在竞争性质,参赛者都想取得好成绩,难免有异于日常上课。在评委面前做最好的表现,除了说课语言具有吸引力外,肢体语言也很重要。因此,部分老师认为有别于平时上课,掺杂很多表演成分。

三、说课竞赛与服装设计教学方法

笔者2012年参加省“两课”说课比赛,获得最高奖项“示范课”。通过亲身经历认为说课竞赛与日常教学是相互提升、密不可分的。服装设计说课竞赛来源于日常教学,是日常教学的灵魂和提升,竞赛经验也促进日常教学的改革创新。在服装设计教学改革中,我通过竞赛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高职师生的教学方法,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教师参加竞赛提供帮助。

1.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所任教的学生是高职三年级学生,他们有服装设计基础知识和工艺制作基础,并且喜欢DIY。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有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并且都能熟练操作电子产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上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准备材料,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市场调研课。

回想我接到参加“两课”评比通知的时候,恰逢在上服装设计课中《服饰配件》一课。我就将参赛课题定为《服饰配件之帽子设计》。教学实施前,我制定教学任务书、课程评价表和相关教学课件上传115网盘,并将网盘密码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学任务书进行预习并准备相关辅料,并到附近商场观察记录帽子款式。

将学生分好小组,公布奖励评比机制,立足于平常教学,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学生的学习刻意与教师比赛内容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准备材料,完成作品,学生收集的素材也为我参加比赛所用,我在收集材料上节约了大量时间,学生完成的作品丰富了我的参赛成果,让整个比赛变得简单。

此外,服装设计课中,要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我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参观服装生产企业,或者访问民间老手工艺人。学生参观过苏州刺绣研究所、苏州漆器传承人工作室和御窑金砖厂及手工旗袍作坊等,让学生受大师的耳濡目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为这些手工大师的创作精神折服的同时为服装设计课积累了素材。

2.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

完成一个完美的作品,对某一位教师来讲工作量确实非常大,但是如果是一个教学团队,大家各取所长,难度就会大大降低,服装设计课最重要的教学模式就是团队合作。本次“两课”参赛教案涉及帽子的设计、制作、上课录像等,为了作品的完美,我在自己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帽子制作工艺上要请工艺教师帮忙,制作说课课件中还得到了摄影老师、计算机老师的帮助,因此,确切地说完美的比赛作品是在团队教学下得以完成的,团队成员有全体学生和各科教师,所以比赛是团队合作的成果。目前我们正尝试团队教学模式,前期设计教师定好主题款式,后期制版教师和工艺教师实现作品,最后进行表演展示,或投入生产,让学生有学习动力。如果有参赛项目,就直接在作品中挑选修改,参加比赛相对轻松,而且日常教学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另外,教师个人课件大家共享,其他教师上课直接利用或加以修改,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有利于教师的共同提高。同时,我说课获奖的参赛教案也在全校共享,让其他教师参考。

3.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设计课要特别重视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服装设计课教学改革中,我要求学生将手绘设计稿转化成实物作品,改变以往设计课单纯设计画稿的教学方式。如学生绘制的服饰图案,后期可以缝制装饰钱包、抱枕等配件。鉴于学生对电子产品的热爱,鼓励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上传教师微博或服装设计专业论坛,让大家点评,对于网友的评论纳入考核中的一部分。

另外,校学生会成员每年举行“学雷锋”活动,教师号召同学将课上完成的作品,如各类手工艺作品,开展爱心义卖活动,所得善款捐资助学,也让学生感受用自己的劳动帮助他人的快乐。

学生新鲜的设计理念与企业生产相联系,校企合作单位的设计师挑选可用于生产的作品,给予学生物质奖励,达到双赢。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美。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讲过: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要摒弃单纯的理论灌输,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总之,通过竞赛经验获得的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创新一:服装设计课由单一教学转向多元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仅能绘画设计还能进行工艺制作,完成实物作品,注重团队合作的力量。创新二:学习形式多样,学生可共享教师网盘,做到自主学习,并因论坛而提高作品质量。创新三:将创意表现延伸课后,将作品进行校园爱心义卖等。当然,受学生感受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制约,难以将部分设计制作与构思做到完美统一,这需要学生有学习的过程,多练习,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郭红霞.教学设计的价值提升:从教学竞赛走向普通课堂[J].现代教育技术,2014(09).

服装设计课教学 篇12

单元: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课文:Reading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

Teaching objectives

At the end of this clas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Pronounce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correctly:completely, shocked, recently, tower, terrorist, in silence, take down.

2.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passage and complete the tasks.

3. Know more about the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4. Express their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about the events that happen in the world or in our lives.

5. Arouse sympathy for our own country and our own lives.

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1. New words:especially the use of the new words in their oral report.

2. Deeper comprehension and further thinking of the two events in the text.

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and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ppt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Pre-reading

1. Greetings

2. Fresh Memory

Say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event. (what/when/where/who/how) (见图1、图2)

【设计意图】就地取材, 以教师自身参加比赛一事为例, 直奔主题———events, 作为读前热身的Fresh Memory, 要求学生回顾历史上或近或远的大事件, 既为后面的阅读做好词汇准备, 又能唤起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Step 2:While-reading

【设计意图】文本主体由两大板块构成, 描述美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马丁·路德·金遇刺及911 事件, 教师通过限时阅读、默读、齐读、听读的不同阅读形式对文本进行多面处理, 并在阅读中穿插其他多媒体素材,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深层次透析这两起事件, 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又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美国历史和文化。

1. Fast reading:Read the find out the two events and their dates in the passage.

【设计意图】第一层次阅读, 了解文章大意。教师将文章中心信息归纳成表格形式 (见表1) , 以一分钟限时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找到文中事件和其发生的时间, 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本部分采用限时阅读形式。

2. Detail reading (第二层次阅读, 寻找文章细节。)

Task 1:Read Paragraphs 1 and 2 and check T for True and F for False. (见图3、图4)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默读文本第一、二段, 通过True or False题型处理生词, 了解Martin Luther King遇害对美国人民造成的影响。

Supplement:

(1) Enjoy a speech from Dr. King and learn more about him

The name of the speech is I have a dream.

He helps the black people to fight for freedom and justice (正义) .

(2) Imitate Dr. King’s speech

【设计意图】作为阅读补充, 要求学生欣赏并模仿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 亲身感受马丁·路德·金的感人力量, 更好地理解文本, 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Task 2:Read Paragraph 3 aloud and find a key number for the event. (见图5)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文本第三段, 提炼出关键词———the 911 event, 并拓展911 数字背后的内涵信息, 体会911 事件发生的原因。

Task 3:Listen to Paragraph 4 and watch a video.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at did Kate see?

(2) What was she doing and where was she?

(3) How did she feel?

Kate was working in her office when she saw a plane hi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She was so scared that she could hardly think clearly.

【设计意图】邀请一名学生朗读文章第四段, 其他学生通过听、读和观看911 事件视频画面, 更直观地感受恐怖袭击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刺激和影响, 读后要求学生回答where / what / how三个问题, 既处理了文章细节, 也为最后的口语表达提供了句型准备。

3. Further thinking (见图6、图7)

(1) Write down some questions you have for Robert Allen and Kate Smith.

(2) Interview Robert and Kate.

【设计意图】第三层次阅读, 拓展文本内容。要求学生开展小组活动, 以interview形式就文章中的事件向文中两位当事人提问, 一方面是对文本信息进行再次梳理和回顾, 另一方面是刺激学生的深度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Step 3:Post-reading

1. Sharp eyes:Watch a video and check (√) the events on your paper. (见图8)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观看Events in 2015 视频并设置简单任务, 为稍后的口头表达环节做好素材铺垫。

2. Nimble tongues:Make a report about an event that you remember well. (见图9)

Sample:An important event that I remember well was that ________. It happened ________ (time) . When it happened, I was ________ (activity) and my friend was ________ (activity) . I felt so_________ that I ________ (feeling) . This event has meaning to me because ________.

【设计意图】口头表达活动中, 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供思维导图和report模板, 帮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记忆深刻的某一事件, 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3. Conclusion

Everyone is part of the history. We should try to be a successful history-maker!

【设计意图】在课堂总结环节展示博才中学的各种活动和事件, 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Step 4:Homework

Write down one of the most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in your life.

【设计意图】将口头的表达落实到笔头, 学生课后可以再次梳理课堂所学, 真正学以致用。

Feedback

这堂阅读课的文本信息相对简单, 生词、新句型并不多, 因此在设计本堂课时, 笔者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文化信息, 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层面。文本中介绍了美国两大历史事件———马丁·路德·金遇刺和911 恐怖袭击, 对学生来说, 这两件事应该都有所耳闻, 但不甚了解, 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笔者进行了不同的自能学习尝试:在读前自能预习部分, 让学生对发生在中国和世界上的两大事件进行描述, 可以是简单的单词、短语, 也可以是句子, 可以描述what / when / where等客观信息, 也可以谈及自己的feeling, 这种创新式、开放式的预习看似与文本无关, 其实为阅读做好了部分词汇准备, 也唤起了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让他们知道阅读文本不仅仅是阅读文字而已。除此之外, 预习环节笔者还布置学生欣赏并尝试模仿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 亲身感受马丁·路德·金的感人力量, 更好地理解文本, 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上的自能探究是这堂阅读课的核心, 笔者要求学生用限时阅读、默读、齐声朗读、听读等不同阅读形式对文本进行解读, 并设计各种任务型阅读活动, 分三个层次 (fast-reading, detailed reading和further thinking) 由浅入深地对文章进行理解。同时, 笔者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开展小组活动, 要求学生以interview形式就文章中的事件向文中两位当事人提问, 对文本既能做到read between the lines, 也能做到read beyond the lines, 刺激学生的深度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 这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各环节之间的时间把控前紧后松, 板书设计欠缺美感和整体性, 这都是笔者在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专家点评

徐洁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 教学过程完整,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环节设计既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又独具匠心, 其主要亮点有:

一、深入挖掘文本, 阅读线索明朗

对于课文中的两大事件, 徐老师不是仅仅满足于对文本进行浅层次的阅读理解, 而是要求学生探索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比如, 让学生预习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 感受其人格魅力和其遇刺事件发生后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让学生观看911事件视频, 理解911 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阅读时遵循fast-reading, detailed reading到deeper thinking的三大步骤, 学生对两大历史事件由了解到体会, 再到反思, 从而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

二、科学设置目标, 教学效果良好

鉴于文本内容相对简单,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没有刻板地讲解language points, 而是把重点放在以下三个目标的达成上:Know more about the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Express students’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about the events that happen in the world or in our lives;Arouse sympathy for our own country and our own lives。学生在默读、朗读、听读等各种阅读活动中一层一层地理解文本, 又一次一次地产生情感的共鸣, 最终在report环节学生能饱含深情地详细描述自己经历的一次event, 使课堂达到了高潮。

三、创新教学设计, 环节对接无缝

这堂课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自能学习贯穿课堂, 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看作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语言学习者, 而非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预习阶段要求学生欣赏著名演讲、描绘中外历史事件;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齐声模仿演讲, 给911 视频配音, 设计interview任务, 要求学生深度挖掘文本内涵;阅读文本后播放微视频, 用mind map和sample两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辅助, 保证课堂的有效输出。这些教学环节独具匠心、节奏明快、环环相扣, 每个任务都有的放矢, 每名学生都参与其中, 学有所获。

四、分层处理语言, 阅读效率凸显

没有机械化地讲解语言点, 不代表不对新单词、新句型进行处理, 相反地, 教师在自能预习阶段要求学生尝试用新单词简单地描述事件, 处理如terrorist, have meaning to等新词;阅读阶段用完成表格、True or False、Questions等题型辅助, 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尝试用英语去理解take down, in silence, completely shocked等新词;在课堂产出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新学单词和句型进行口头report, 避免枯燥地讲解语言知识点, 提高了课堂效率, 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附导学案:

Reading—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are doing?

【自能预习】

Task 1:Describe the following events (who/what / when / where / how /...) Try to use the new words in this unit.

e.g.Oct.1st, 1949Chairman Mao New China was found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2:Try to imitate (模仿) Dr.King’s spee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白)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齐读)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a state sweltering [/swelt藜 (r)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Ind廾蘧st Is/],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藿'pre蘩n/], will be transformed[/tr覸nsf蘅:m/] into an oasis[/藿ue Is 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我梦想有一天, 在佐治亚的红山上, 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 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 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 压迫成风, 如同沙漠般的地方, 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自能探究】

Fast reading

What are the two events in the passage? When did they happen? (见表1)

Detailed reading

Task 1:Read Paragraphs1 and 2 and check T for True and F for False.

1. Americans remember both the date of King’s death and the name of the killer.

2. Robert’s parents were very surprised at the news.

3. The whole family finished the dinner as usual.

Task 2:Read Paragraph 3 aloud and find a key number for the event.

An event that happened more recently—the______ event.

Task 3:Listen to Paragraph 4 and watch a video.Answer the questions .

1. What did Kate see?

2.What was she doing and where was she?

3.How did she feel?

Further thinking

Write down some questions you have for Robert Allen and Kate Smit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能拓展】

Check the events you see in the video. Take notes if necessary.

( ) 1. stampede in Shanghai

() 2.Release of Under the Dome

() 3.earthquake in Nepal

() 4.Oriental Star sinking

() 5.explosions in Tianjin

() 6.parade on the Tian’anmen Square

() 7.FIBA Asia Championship

Make a report

An important event that I remember well was that___________.It happened___________ (time) .When it happened, I was___________ (activity) and my friend was__________ (activity) .I felt so that I___________ (feeling) .This event has meaning to me because____________.

附课文: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

People often remember what they were doing when they heard the news of important events in history.In America, for example, many people remember what they were doing on April 4, 1968. This was an important event in American history. On this day, Dr. Martin Luther King was killed. Although some people may not remember who killed him, they remember what they were doing when they heard the news.

Robert Allen is now over 50, but he was a school pupil at that time. “I was at home with my parents”, Robert remembers.“We were eating dinner in the kitchen when we heard the news on the radio.The news reporter said, ‘Dr. King died just 10 minutes ago.’My parents were completely shocked! My parents did not talk after that, and we finished the rest of dinner in silence.”

Most recently, most Americans what they were doing when the World Trade Center in New York was taken down by terrorists. Even the date—September11, 2001—has meaning to most Americans.

上一篇:现代成本管理模式下一篇:临床小儿区域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