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创新平台(通用12篇)
设计教育创新平台 篇1
当前, 创新竞赛项目驱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与实施载体。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紧扣国家发展战略,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传统发展视域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插画设计》课程的发展现状
插画设计是近年来在中国艺术设计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专业。在国际上, 它早已是商业广告等视觉传达设计环节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特别是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 插画设计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传统的插画设计教育方法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技巧, 已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各个媒介领域的相关需求。我国的插画设计教育体系还处于摸索阶段, 我们还需要对该设计专业进行系统整体的比较与研究, 这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研究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机制的课程
教学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开拓创新竞赛平台, 打造创新教育品牌, 笔者以《插画设计》课程新型教学改革研究视域为新型视角, 探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等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
1.以创新竞赛为平台驱动, 整合课程, 形成系统化教学。本次改革我们把插图的绘画材料与画法表现、造型要素与风格表现进行整合, 增加了不同媒体上的插画设计教学的实际应用与研究内容。教学内容从单一的重视设计表现技法的运用, 转移到从视觉传达媒介的实际性整合应用, 包括广告、包装、书籍、网络等平面媒介的实际运用。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化的掌握插画设计的表现形式、创意表现规律、实际设计与表现方法, 完成能力的培养, 使教学内容呈现多维化、系统化、连贯化、递进化的特点。这样, 使该课程的理论资源得到了系统化重组, 并且紧密结合大学生创新竞赛契机丰富课题资源, 使学生能够结合课题进行实际型的案例操作分析与课题设计, 使学习的方法更加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增强了课题完成形式多样化、系统化、应用化、实效化, 提高学生的实战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2.根据市场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试图打造创新教育品牌, 研究适合培养具有设计师扎实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化, 创新能力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的始末。所以课程内容的安排着重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本次改革在教学内容及学时比例上均进行了拓展及优化, 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引入优秀的创新竞赛项目及应用性经典设计案例,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理念, 使课程的建设围绕培养学生的基
于应用模式下的创新与实践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上。将创新竞赛融入到课程的建设中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设计的思维理念, 完善与调整了教师的授课模式, 丰富了课堂的有效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强化了该课程的创新思维主导型作用, 使得课堂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向着倡导绿色理念, 创新与传承的文明发展之路前进。
3.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竞赛项目驱动的互动性作用
重点研究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担负的任务以及在整个体系框架中的位置与结构安排, 使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协调同意、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形成统一的整体, 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竞赛项目驱动的互动性作用。为设计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年国家教育部举办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 笔者都将其引入到该课程的建设中去, 引入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的创新意识, 开拓视野,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 在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先后荣获国家级, 省级以上竞赛奖项70余项。因此, 笔者将指导2012年-2015年四届计算机大赛及大广赛所取得的经验用于推动视传专业《插画设计》课程本科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课程建设与创新竞赛项目驱动的互动性作用, 使得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趋于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结语
因此, 有效解决培养质量,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一种打破传统专项知识传授手段与传统课程界限, 培养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 使新型教学模式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开拓创新比赛平台, 争创新教育品牌, 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因此, 构建适应高校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任务, 已成为我们要面临的一项重要教学质量工程研究课题。
摘要:本文提出人是创新最关键因素, 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迫切需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文章阐述了创新竞赛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紧密联系融合性, 合理有效的提出基于《插画设计》课程中创新竞赛驱动下, 建立创新教育品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实施操作及案例环节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模式,品牌,实践,教育
设计教育创新平台 篇2
论文关键词:手机短信 短信平台 党员教育
论文摘要: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为创新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新的平台。手机短信具有普及性、针对性、时效性等特点,在党员教育中,我们应改变传统观念,充分认清手机短信平台在党员教育中所具有的优越性;遵循教育本质,把握手机短信在党员教育中的运用原则;强化具体措施,提高手机短信在党员教育中的实际效果。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探求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的新平台、新模式。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如何更好的利用好这一平台加强党员教育,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改变传统观念,认清手机短信平台在党员教育中所具有的优越性
1.手机短信延伸面广,能有效解决党员教育“人员分散难集中”的问题。传统的党员教育培训经常采取党员集中现场培训的形式进行,但受党员工作地、居住地分散等因素制约,教育培训覆盖率往往不高,尤其是老弱病残党员及流动党员,更是难于集中、难于覆盖。短信教育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利用手机短信覆盖面广的优势,突破时空的限制,不需集中也能对党员进行教育,形成党员无论是在家外出、城里乡下、工作休闲都能了解政策、接受教育、获取信息、的良好局面。
2.手机短信针对性强,能有效解决党员教育“枯燥乏味难接受”的问题。传统的党员教育培训常常以专人讲授或书本学习为主,这种单向传输枯燥乏味、效果差。短信教育中,可以将党员分成党员干部、机关党员、农村党员、流动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等不同类别,根据不同类别党员的思想特点和工作需求,分类发送学习培训内容。比如对于党员干部重点选择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廉洁奉公等类别的信息;对于农村党员重点选择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市场动态等类别的信息;对于流动党员重点选择党建动态、就业创业、维权服务等类别的信息。党员接收信息后,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反馈,变单向灌输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党员的学习积极性。
3.手机短信时效性快,能有效解决党员教育“信息滞后难凑效”的问题。传统的党员教育培训往往内容单一固定、时效性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短信课堂紧密联系当前时事政治热点、群众需求重点、业务工作难点发送短信,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培训内容的时效性。短信教育可以利用手机短信时效性快的特点,在党的重大政治活动或做出重要决策之际,及时向党员编发相关内容的手机短信,使党员第一时间了解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在面对重大事件和急难险重任务时,通过短信向广大党员及时发出号召、做出部署,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二、遵循教育本质,把握手机短信在党员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1.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党员的岗位不同,素质能力有高有低,他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比如老党员与新党员,对党性的感悟就不一样;干部
党员与普通党员的思想觉悟不相同。为此,短信课堂在内容设置上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认知规律,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目标,确定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搞好分类指导。一般来说,在内容设置上,要同中求异,各有侧重。如就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层次不同,就应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干部应作表率,普通党员应唱主角。教育应该是针对什么层次的党员开展什么教育,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把上级的指示精神与教育对象有机结合起来。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员教育活动的一种崭新理念,在党员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中要做到尊重党员、理解党员、关心党员、帮助党员。首先要畅通民意渠道。利用手机短信的优势,为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与党的事务与决策、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创造现实条件。广大党员处在基层建设的第一线,对基层最知情,也最有发言权。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迅速收集民意,最大限度的听取党员的意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其次要真心关心爱护党员。要强化服务意识,把关心和服务党员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第一职责。要经常关心党员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关心党员的休假、婚恋、住房等实际问题,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消除其后顾之忧,从而进一步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3.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党员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是党员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短信教育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教育效果。在短信教育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要注重“实际”。党员教育要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党员思想脉搏,贴近党员工作实际,贴近时代发展步伐。另一个方面要注重“效益”。党员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活动,其中也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问题。由于短信教育在人力、资金和时间上投入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投入少、效益高的路子。
4.坚持平等互动原则。平等互动原则的基础是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手机媒体的应用,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短信教育者不再是面对面的交流,完全脱离了配合以眼神、体态、手势和语调的手段开展思想教育的工作方式,代之以短信内容开展党员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在教育中必须坚持平等的教育理念,为互动教育打下基础。互动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思想上的充分交流、情感上的充分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能敞开心扉,向党组织汇报真实的的想法,党组织也能根据党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因此,在短信教育中,教育主体要改变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方法,以平等的态度促进教育中的互动,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强化具体措施,提高手机短信在党员教育中的实际效果
1.打造完备的服务平台,开创党员教育的特色阵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手机的党员越来越多,为服务平台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在服务平台建设上,由通讯公司提供技术支撑,依托移动通讯短信服务技术,在组织部门建立手机短信发送接收平台,充分利用手机短信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和覆盖面广的优势,对党员开展短信教育,全力打造短信教育服务平台。同时,为确保服务平台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发送到广大党员手机上,还要建立“党员信息库”。将有移动手机党员的姓名、职务、手机号码等基本情况造册登记,最后统一输入到“党员信息库”中,便于调查和信息采集。
为保障短信教育正常运行,充分发挥短信教育的实际效果,应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由移动通信公司提供技术保障,远教中心具体负责对短信平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在系统操作上要指定政治上可靠,技术上过硬的专人负责,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确保短信平台的顺畅运行。另一方面,要建立领导审核责任制。在短信发送之前,都要对短信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经过主管领导签字备案,方能通过短信平台发送。严格落实短信发送的各项制度,对于出现的纰漏,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通过完善短信教育的各种保障措施,确保短信教育平台的顺畅运行,提高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
2.精心设计短信内容,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短信内容要根据《党章》、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中心任务、以及党员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来确定。在内容设计上要注重突出重点、覆盖全面的原则。一是突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创新理论的教育,强化党员的理想信念。二是突出党的基本知识和优良传统教育,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三是突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四是突出科技和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利用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党员教育,内容设置一定要科学合理,既要保障短信平台的顺畅运行,又要满足党员教育的需要。其一,要建立短信数据库。短信数据库是保障短信平台顺畅运行的基础,组织部门要及时组织人员编写出精练简短、通俗易懂的文字短信,丰富短信教育内容。将短信内容按照不同层次、不同时期要求分门别类输入数据库。其二,搞好短信征集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聪明才智,面向党员征集红色短信,收集整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国内外时政要闻,党建知识等各类信息,并严格把好短信质量关,选出内容健康向上、形式新颖活泼的短信,纳入信息库,确保短信教育内容的宣传效果。
3.重视短信教育的反馈环节,完善党员教育的服务功能。反馈环节是短信教育过程中沟通与传递信息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党组织了解党员教育状况的必要环节,它在教育中起着沟通与传递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短信教育的反馈环节,及时收集和处理各种反馈信息,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为创新教育搭建平台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求异;大语文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而语文教学则应该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创新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也应该是平等的主体。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从教师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改变“唯师独尊”、“教师至上”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给学生。这样无形中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严肃课堂变为热闹的茶馆。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因学习紧张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到知识,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不存在了,学生就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允许对教材有个性化的见解,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新的萌芽。记得一天讲授《七根火柴》时,我兴致勃勃,正在讲无名战士如何忠于革命忠于党,如何用生命为部队保存下七根火柴,我们该如何学习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时。突然一学生举手提问道:“老师,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先点燃一堆火保全自己,然后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交给部队,既保全了自己,又忠于革命,这样不是更好吗?”正讲到高潮时的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打乱了我的整个教学计划。当时的我便勃然大怒,祭出了“师道尊严”严厉地训斥了他,命令他立即坐下。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深深地自责,他那惊恐含泪的双眼让我永远地痛,是我的一时鲁莽伤害一颗善良而又富有创意的心,也许仅仅这一次我便折断了他创新的翅膀。
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研究合作中,学生会主动地探求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二、启发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大有益处的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 画图想象。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自己对文章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画图变抽象为形象,既是深入体会文章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闰土和杨二嫂是其中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两个人的肖像描写反映了当时农村和城镇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但文中却没有杨二嫂的肖像插图。为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该人物,让学生按课文的描述,仿照课文中闰土肖像插图,自己画出杨二嫂插肖像。结果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加上个人生活经历,充分运用想象,画出了自己心目中各式“杨二嫂”。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发展。
(2) 增扩续补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加以扩充。如学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按照诗句大意写一篇西湖游记。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续想,续写想象作文。如《孔乙己》、《离别的礼物》等文教学后,以《孔乙己之中举》、《孔乙己的长衫哪去了》、《爸爸将怎么办》为题让学生想象作文。这将大大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设置问题,促进创新
“学则需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质疑的重要性。问题是创新的关键,传统的语文教学恰恰没给教师和学生留下问题的余地。所以,一方面,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质疑的目的性要强,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勿要为问题设计标准答案,没了标准答案,学生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回答就会丰富多彩。最后,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设计出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又要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解答。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如学习《范进中举》后,我提出问题:“现代公务员考试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区别?”学习《扁鹊见蔡桓公后》提出“桓侯之死,扁鹊作为医生有没有尽全责?该不该承担一定责任?”结果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全然一场辩论会。通过这种问题的设计使书本知识更好联系上了实际,有力的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提问题,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教师的角色也将由“演员”转变为“导演”,努力创造良好的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四、鼓励求异,促进创新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它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有许多这样的文章。如学完《愚公移山》后,在肯定愚公精神的同时,在不违背文章主旨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单单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愚公是选择移山好?还是选择搬家好呢?“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是每一个中学生所熟知的。司马光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缸,砸缸放水。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到课外,鼓励大胆求异,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极大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促进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正统的课本教学。教学的时间仅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仅限于课本,上课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切拘泥于固定的框架,学生思维处处受控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拓宽教学的领域,实施开放型教学,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使学生拥有一片开放的天空。这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插上了翅膀。让语文教学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在课外阅读中,在课外听说中,在课外大众传媒中,以及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把学生从教室拉向更广阔的现实空间和历史文化长河,继承文化传统积累生活经验,为创新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这样学生可以学到大量鲜活的语言,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施展。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情感体验,学起语文来自然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创造力自然就会得到加强,语文教学也会有一番新天地。
总之,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能否为创新教育搭建好平台,是关系到其他学科教学能否正确、健康进行的关键。当然,创新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也会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进行,使之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秀云.《联想相象能力探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8—9期
[2]《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浅析机械优化设计创新平台建设 篇4
创新, 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 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 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 (精神的、物质的) 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已确定了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型国家要由创新人才来创造, 因此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提出:创造活动不但对科技进步, 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 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之一。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 而1997年清华大学发起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同年, 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举行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 掀起我国各知名高校探索、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潮。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 探索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现阶段, 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深化教育改革, 强化大学生人格发展以及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实践价值。
以上表明, 我国已将大学生创新活动纳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并将其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机械优化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对于机械优化设计创新平台来说, 它首先是创新了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我们准备建设的创新平台, 主要是要利用农业大学工科教学现状和自身客观条件,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 创设良好的创新学习环境, 以弥补目前课程硬件设施的不足。学生可利用计算机随时登录机械优化设计创新视频和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自己的需要观察学习各式各类机器机构、各种优化设计实例, 有效开阔学生的工程实践视野, 帮助学生充实和积累学生创新感性认识。为学生具体创新活动提供充实可用的创作素材;利用视频实践教学平台,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传统机械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而且能够学习先进的工程优化设计软件。提高农业院校本科生的新设计方法的自我学习能力, 缩小农业院校学生与重点院校学生在专业技术软件运用能力之间的差距。视频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能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其次是构建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是适应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 满足社会多层次人才质量标准需求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到2005年底, 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 在校的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余万人,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提高到21%,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大众教育的形成促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尽快由知识型、技术型向学习型和能力型转化。同时越来越复杂、广泛和变化不定的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也为大众化教育下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后是创新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是教育为振兴河南工业基地建设和服务的重要任务, 也是标本兼治、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河南作为产业基地 (主要是制造业) 的地位日益突出, 以技术引进、吸收、改造、提高与创新成为该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工程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创新则是现代工程的本质属性。培养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 能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是高等工科院校研究与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三结束语
近年来, 河南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为推进该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 该省工业调整振兴的任务十分繁重, 对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在新形势下, 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的优势和作用, 做好河南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工作,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企校合作的一种机制创新;是加快企业人才培养, 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推进该省工业调整振兴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校人才供需对接, 实现企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有效形式, 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 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国内的研究的历程以及已有的成果, 结合农业院校工科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设计创新平台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关键词:优化设计,创新平台,大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黄伟华.机械优化设计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9)
设计教育创新平台 篇5
达内集团与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乐智科技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军锁(中)、达内集团总裁、CEO韩少云(右)、北京乐智科技CEO薄胜(左)
达内集团总裁、CEO韩少云首先对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乐智科技有限公司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就此次三方合作,他表示,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达内集团对此一直十分支持和关注,希望通过此次合作,深化高校与企业行业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达内集团在研发实力、教学资源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助力更多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空间施展才华。
达内集团总裁、CEO韩少云发表讲话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军锁首先表达了学院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他表示,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职业的深度衔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学院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军锁发表讲话
北京乐智科技CEO薄胜表示,乐智科技将根据教育部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计划对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和服务保障,并期待与达内集团携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就业环境和实践机会,希望通过企业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培养出适应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业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北京乐智科技CEO薄胜发表讲话
设计教育创新平台 篇6
关键词:高校大思政协同创新平台
大思政教育就是指高校整合并有效运用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各种资源,通过思政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思政队伍、教育内容、思政教学与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实现全校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最大作用力。
一、建设“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的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针对性、时效性较差,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刻板,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其根本原因,一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定位不准;二是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开放性,且与中小学政治课教学内容交叉重复,与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脱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脱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脱节;三是思政课教学与学校党建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力;四是地方与行业优秀文化和特色教育资源开发运用不足;五是思政课学习成绩考核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表现考核相脱节。为此,有必要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全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
二、“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内容
通过组织机制的创新、人才队伍的整合、科研水平的提升、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平台的组建等五大方面的建设,搭建起 “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使之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平台、各部门协同工作的平台、科研能力提升和学科发展的平台、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教师发展的平台、学生成长的平台。
(一)机制建设
机制建设主要围绕领导机制建设、业务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一是领导机制建设。学校可以考虑成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这两个校级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二是业务机构建设。可以考虑整合相关资源,成立五个大思政素质教育拓展课程教研部,五个教研部具体实施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包括草拟教学计划、推荐教材、排课调课、考核计算工作量等。三是制度建设。包括常态活动制度、活动档案制度、科研激励制度、学科建设问责制度等。
(二)队伍建设
一是队伍结构优化。思政课教师应该走出课堂,与学院的团委、社团指导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处、各系学生科和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取得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积极参与学院和各系的学生活动,从中取得经验,提高实践指导能力。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请他们做指导,一起教学,使全校上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活动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大思政局面。二是队伍水平提升。通过在职进修,攻读博硕士学位,引进博士教授、博导、教学名师等途径,提升队伍整体水平;通过组建学科和科研创新团队,带动和提升了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通过建设教学创新团队,使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教学能力得到较快提升。
(三)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是“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一是确立主要研究方向及开展协同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与政治理论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研究方向,鼓励各研究方向与校内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开展协同研究。二是做好“走出去、请进来”工作。 通过走访、邀请讲学等措施,与知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建立起科研联系;组织各研究方向与国内或国际相关强势研究方向建立起科研联系,积极开展合作研究。三是举办学术会议,加强与同行的交流。
(四)教学建设
教学建设是“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主题。一是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把思政基础课与拓展课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思政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随着社会变化而及时改变和拓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调配并优化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资源。除了课堂这一顯性教育资源外,还有许多隐性教育资源应该充分挖掘。 比如校园文化、网络、校园广播电视、校报刊、黑板报、公告栏作品展等。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三是改革评定方式。大思政教育的考核,要适应真实反映大学生思想心理和综合素质变化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创新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的能力。
(五)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是“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介体。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的组织建设。主要负责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的具体建设与维护工作,为全校乃至更大范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教学科研和学习互动的数字化平台。二是校内网络互通平台的建设。例如党委宣传部、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都有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有网上的课程资源,各二级学院也有相关的网站等。校园网应从内容上进行必要的优化整合,在技术上让学生更方便访问等。三是与校外资源的网络互通平台建设。例如国家级、各省级、各地市级、各高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相关学术网站等的网络互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全社会“大思政”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共南昌航空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www.gxszk.com/user/article.aspx?cid=e9c29cf3-31e4-426f-ba3e-b6608f68a420.
[2]杜伦芳.整体视野下“大思政”教育模式构想.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机器人:最好的创新教育平台 篇7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智力教育”(因为它不鼓励想象和发散思维),实质上就是“记忆力教育”,其特征是死记硬背、以单一的学习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用脱节、脑手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这种“记忆力教育”模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体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因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要改革现有教育模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平台来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比之下,最近几年新兴的并且正在快速发展的机器人教育,是最好的创新教育平台之一。很多教育及非教育专业人士,都对机器人教育给予厚望,觉得这是我们实践青少年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想平台,是实现我国2020长期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什么说机器人是最好的创新教育平台呢?我国机器人教育的现状如何?
从机器人教育的价值来看。首先机器人是一个极佳的科学研究平台,蕴含了丰富的科学价值。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在机器人平台上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特别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对于青少年来说,机器人教育可以深入挖掘机器人平台蕴含的丰富科学价值,让中小学生在机器人平台上完成各种科学任务。通过机器人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
其次,机器人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玩机器人,成年人也一样。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机器人平台,可以把抽象的创新教育目标具体化,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具体来说,基于机器人平台的课程学习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首先基于机器人平台的相关课程学习可以锻炼思考能力,与创造力培养中要求的六步思维技能相吻合,具体包括:命名、计算、评估、操控以及观测等。其次,学习机器人制作的学生在他们的技术设计以及计算编程过程中,会大量使用科学探究方式,从而提升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机器人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系统概念的理解,这是科学教育中最为关注的概念之一。机器人平台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技能。基于机器人平台的核心知识学习,包括:工具的操控、对传感器设备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通过软件编程以及变量修正来进行决策评价、对于机器人执行程序的效果进行观察。具体来说,如果要制作一个基于乐高的机器人,在设计、搭建以及编程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专注于相关机器人环境的所有工具的掌握和控制。这些工具包括:乐高积木块、编程环境以及所有传感器等。由于机器人开发环境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学生为了控制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需要测量环境参数,通过传感器数值的设定来进行计算,评价时间变量,并且通过编写程序来测试这些变量。学生们通过观测这些测试的结果,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操控、观测、计算以及评估这四个过程与创造力培养中所要求的思维技能特征相吻合。
在机器人课程中,学生们同样需要关注计算机程序。在调试一段编写好的程序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进行科学推理,这与科学过程技能培养中的一些内容相吻合。科学过程技能,包括:变量控制、假设生成与测试以及结果评估等多个方面。学生们在调试软件程序或者修订技术设计的过程中,这些科学过程技能都会运用到。例如,机器人编程环境是一个多变量环境,学生如果要成功完成一个复杂的程序,在调试程序时,必须学会如何控制让某些变量值恒定,以检查另外一些变量在程序执行中的运行效果。如果学生同时改变程序中的多个变量值,那么将无法有效区分每个变量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的数值变化规律,以及实际表现效果。因此,科学过程技能中,有关如何保持变量恒定,以测试其他相关变量的独立变化规律方面的技能,就是成功调试计算机程序的基础。所有这些能力培养,都是我们当前“记忆力”教育模式所不具备的。
最后,调试过程是一个包含重要反馈循环的过程。一旦学生们开始对他们的机器人进行编程,就会测试程序,并通过得到的中间反馈信息来评价程序质量。这样的反馈循环过程包含多个重复的,由观测、假设、假设测试以及结果评估过程组成的完整流程。这样的反馈循环过程,不是一般的培养过程所具有的。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运用同样的反馈循环流程的。
总之,学生们在学习机器人时,同时学习到了机器人知识以及获得了创新性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包含了创新型人才定义中所要求的三个主要目标:技能、思维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我国机器人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是完全脱胎于机器人竞赛,也就是说:先有竞赛,后有教育。所以机器人教育一直和竞赛密不可分。自2000年开始,已经走过15个年头。总的说来,目前国内占有绝大多数的机器人教育机构,无论校内校外,都具有如下特点。
教育模式:机器人教育平台(如乐高)+竞赛
到目前为止,对于家长来说,机器人教育的最大价值,还在于竞赛。学机器人,就是为了参加比赛拿奖,在孩子升学时,主要是在小升初时,能有一定的帮助。特别关注能否通过科技特长生认定,进入名校。所以大多数校内外的机器人学习机构,都是选择一些基础平台,让学生学习一些机器人基本知识,之后就是针对竞赛项目,进行竞赛培训。家长不太关注机器人教育的核心价值,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收获,一切以竞赛论。当然家长之所以会如此表现,和我们教育系统的混乱,特别是升学择校等相关政策的不合理,是息息相关的。家长作为被动者,只能盲目地努力为孩子找一个“好”的出路。
家长和社会对机器人教育的认知度:玩,而不是学习
排除竞赛之外,家长对于机器人的教育价值,还停留在最粗浅的认知水平上。认为孩子喜欢机器人,喜欢玩,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对于其他价值一概不知。往往都是孩子喜欢玩,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报名参加学习班。这样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学生的低龄化。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愿意孩子学,但是一旦上学,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开始考虑升学的时候,家长们就会顾虑重重,怕孩子学机器人影响正课的学习,从而不让孩子再继续学习机器人。
设计教育创新平台 篇8
2007年8月16日,在比什凯克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上,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提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一致赞同。2008年初,俄方提出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构想,目标是组建一个成员国高校间的大学网,搭建国际一体化教育合作平台,旨在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促进成员国学生学者交流,为成员国各领域合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该构想经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专家工作组会议讨论,于2008年10月提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审议通过[1]。
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
(一)合作方向及项目院校的确定
自2008年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五个优先合作方向的商定以及随后各项目院校的确定以来,经过各方多年的不懈努力,在2012年10月11日召开的比什凯克第四次上海合作组织教育部长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共有区域学、生态学、能源、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教育学和经济学7个优先合作方向,成员国各方项目院校共75所,其中哈萨克20所、吉尔吉斯10所、中国20所、俄罗斯16所、塔吉克9所。中方项目院校分别为:纳米技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生态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IT-技术—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区域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黑龙江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琼州学院、新疆师范大学;能源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2]。
此外,为加强与各方项目院校的合作与联系,成员国各方确定了本方各合作方向的牵头项目院校。中方牵头项目院校分别为:首都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3]。
(二)项目院校的人才培养
成员国各方项目院校按照协商一致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联合培养各成员国所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为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的合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目前,成员国各方已在硕士阶段招生,并逐步启动了互派学生工作,开展各领域人才联合培养。学生在硕士阶段第三学期按照两校的合作协议到伙伴院校交流学习,毕业后获本校学历学位证书,同时获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学习证明(标注学时、学分、学习地点等信息)。自2011年起,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开展区域学、生态学和信息系技术领域硕士研究生招收工作。
此外,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进一步向前发展,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大连外国语学院于2013年率先启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本科生招生试点工作,在国家批准的招生计划内进行招生,所招学生须经过国家高考按国家相关政策录取[4]。
三、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管理机构
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章程》规定和第四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纪要: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管理体系由校长委员会、协调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校长办公室和各培养方向的上合大学项目院校专家委员会组成。
校长委员会:成员国各方推举一名本国校长作为上合大学校长委员会委员,从各方推举的委员中选出一名校长作为上合大学校长委员会主席。委员会的成立为该联合创新教育机构在高水平管理和科教活中全面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校长委员会主席由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校长菲利波夫出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委员会主席(即中方校长)由大连外国语学院孙玉华院长担任[5]。
协调委员会:由拥有上合组织大学项目院校的成员国教育机构各选派一名代表组成,委员会会议视工作需要召开,每年不少于两次。委员会旨在保障监督和管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及其项目院校在上合组织大学框架内所开展的人才联合培养相关活动。
监察委员会: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自主管理机构,由拥有上合组织大学项目院校的成员国每方选派不超过4名致力于教育科学事业和传承人文精神财富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组成。委员会的职责在于塑造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世界教育体系中的正面形象;吸引商业机构参与人才联合培养,提供就业便利;吸引资金,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发展;扩大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在各种国际、国家非国家机构、基金会和组织中的利益等。
校长办公室: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常设管理机构,负责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日常管理工作。校办由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主管部门推举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代表构成(任期不超过三年)。
专家委员会:由各领域专家组成,负责具体培养领域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调查活动[6]。
四、中方在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建设中的举措
(一)设立支撑机构
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建设的进程,加强中方项目院校与其他成员国项目院校间的工作协调与沟通,中国教育部设立了一系列有效支撑机构。如黑龙江大学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7],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秘书处[8],新疆大学“中国中亚国家大学生交流基地”[9],大连外国语学院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10]。
(二)设立奖学金项目
为加强本组织内的学生和教师流动、交流,中国教育部设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成员国各提供20个、共100个来华留学奖学金名额。截至目前,本组织除中方外的五个成员国都在使用这一奖学金。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
中国教育部还举办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青年学生交流营”活动,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大学生艺术联欢节”等大型活动。并对本组织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学习提供了教师、教材等一系列支持和服务,主办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工作者汉语培训班。
五、上海合作组大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筹建工作虽是稳步推进,各国政府足够重视,但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沟通不畅问题。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建设过程中,各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本国项目院校与成员国项目院校建立直接联系。但实际合作过程中却不是十分理想,沟通不畅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学校相关负责人员语言方面可能存在障碍;二是,学校起初不十分了解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情况,盲目加入,最后失去参与兴趣。
学生积极性问题。各项目院校在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之前,大多以发展与英语国家的教育合作为主要方向,学生也都倾向于英语国家,对俄语国家的兴趣不高,且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目前各成员国部分项目院校之间已签署了合作协议,其中一些合作院校已启动学生互派工作,但由于各成员国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产生单向派出或接收的不平衡现象。
(二)未来发展前景
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2013年3月22日共同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可看出:两国政府高度重视中俄双边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合作[11]。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开展多边教育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或将成为未来上合组织成员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基础以及框架内多边教育合作的纽带,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这一国际化创新平台,年轻人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现代教育,各国教师和学者们可以开展科技合作。此外,拓宽优先合作方向、打破项目院校间交流的领域界限、吸引观察员国以及对话伙伴国的大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项目院校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信在成员国各方努力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会逐渐克服现存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创新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关于确定你校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的通知[Z].教外司欧亚[2009]483号.
[2]第四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纪要[Z].2012.
[3]关于通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牵头项目院校的函[Z].教外司欧亚[2010]128号.
[4]关于同意启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本科生招生试点工作的批复[Z].教外司欧亚[2012]1745号.
[5]关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的函[Z].2012.
[6]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章程[Z].2011.
[7]朱伟光.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落户黑大[N].光明日报, 2010-01-09.
[8]关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内部协调机制”的通知[Z].教外司欧亚[2010]1406号.
[9]关于同意在新疆大学建立“中国中亚国家大学生交流基地的批复”[Z].教外司欧亚[2011]1611号.
[10]关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的函[Z].2012.
电机网络创新开发平台设计和分析 篇9
21世纪以来,我国电机制造行业发展迅速,逐步由单纯的产品指导开发逐渐向市场指导开发变化,由孤立生产向集成制造,由串行向并行、由实物开发向虚拟资源转移。因此,对传统的电机开发方式和技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而互联网正是这种趋势的重要象征和载体。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Web的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出现了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系统和新的生产管理方法,如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和虚拟现实技术[1]、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和计算机支持协同设计(CSCD)[2]等等。而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冲击下,电机制造业的设计、生产和经营方式也不断变化,例如基于网络的有限元分析[3]以及CAD技术[4]的实现、基于Agent的网络化制造模式的提出[5]、基于Web的网络化电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实现[6]、基于网络的电机设计集成平台的构建[7]以及虚拟技术与电机系统的结合[8]。
传统电机的开发过程往往只关注电机的设计过程,包括电磁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而相对忽视产业链中其他组成要素。在信息时代,这种现象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开发力量,很难独立完成设计,而且在缺乏共享与综合集成的前提下,很难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导致行业的发展与效益存在两极化;另一方面,传统设计的反复性和交叉性使得设计过程复杂、周期长,出现生产与需求的断层,增加了开发成本。
针对电机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要求,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结合相关的Web技术,本研究提出和构建一种集成电机人才、设计、制造销售以及相关科研成果、教育、认证等全过程开发和服务于整个电机行业的综合平台,从而有效解决电机行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升电机行业创新开发能力。
1 基于“大制造”概念的电机开发流程分析
“大制造”概念是将行业制造的整个流程都拉入到网络化的范围下,即制造企业中产品设计与开发、物料资源组织、生产计划、生产加工过程、质量保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和工作的总称,包括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及其所涉及的制造技术和制造系统。
基于Web的电机开发在传统电机开发的基础上加入Web资源整合和在线应用集成,从而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技术支持这两大基本要求。具体电机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该流程中通过Web整合和分析电机行业的资讯,为用户提供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作为产品开发参考,协助用户确定设计任务书。用户借助网站的应用工具和在线设计功能,完成电机的电磁设计以及结构设计等,利用平台提供的专家系统,完成设计的评价和优化,形成最终设计方案。辅助制造系统协助用户完成制造准备和实现辅助制造。平台集成完备的供应商资料库、采购商资料库和产品资料库,同时为用户提供产品交易平台,通过交易平台,帮助产品的推广与交易。
2 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平台的体系设计如图2所示,主要组成包括:用户、人机交互、Internet接口与数据传输、后台程序模块和底层数据库。
用户包括电机制造企业的管理层、设计层、电机使用企业、一般电机从业者和教师与学生。核心用户是电机制造企业、电机设计人员和电机配套企业。
人机交互通过Web网页实现,数据采用标准协议通过网络传输。
后台程序模块包括平台维护和管理模块、电机辅助设计模块、电机辅助制造模块、电机交易模块和信息交流模块。其中,设计系统包括基于SaaS的应用集成和基于专家系统的电机智能设计,从两方面来满足用户对电机设计的要求。电机辅助制造模块包括基于PDM的物料支持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和虚拟制造系统,辅助用户实现柔性、并行制造,优化工艺和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提升对市场相应的敏捷性。
底层数据库负责数据的储存和交互。
3 平台实现方法
3.1 平台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平台的运作和功能的实现上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对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功能实现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9]。平台数据库体系主要包括系统运行文件库、电机设计知识库、电机制造数据库、应用集成库和信息数据库。
系统运行文件库主要存储平台运行基本参数、协议和地址等信息,同时负责对系统资源数据库的查询、读取、存储和检索操作,是系统接入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电机设计知识库包括电机模型库、工程数据库和电机算法库。电机模型库可以包括不同电机类型的物理模型、特征模型、知识模型以及计算模型知识。工程数据库主要用于实现参数初始值的“类比”确定。包括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积累的相关数据、设计经验和相关标准,如各种通用电机的额定性能以及尺寸参数。电机算法库主要存储电机设计中所用的各种算法程序,如电磁校核计算程序、优化计算程序。
电机制造数据库包括原料数据库、生产装备库、工艺资源库、制造规则库和经验库以及供应商资料库。制造规则库和经验库是核心,对整个制造过程起指导作用,系统通过存储的“规则”和“经验”对相关数据和程序进行分析和筛选,并得出结果。原料数据库存储电机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数据,包括材料的型号、厂家、相关指标以及价格等信息;生产装备库存储电机生产相关的设备信息,包括机床、零配件、车间以及生产制造厂商的相关信息;工艺资源库包括工夹具选择、加工方法选择、加工顺序选择、工艺设备选择、工艺参数选择等信息;供应商资料库存储相关供应商的产品、企业和技术资料,为制造过程的原料采集和设备组建提供采购信息,也为交易平台电机交易提供产企业信息。
应用库主要存储各种应用的主体程序、接口规范和相关应用数据;资料库存储包括用户上传和后台上传的各种程序、图纸和文档、提供用户查看和下载;信息库主要存储用户信息和产品信息。企业信息包括供应商和采购商资料信息库;产品信息包括交易产品和设计产品的相关信息。
3.2 基于SaaS的应用集成
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
在电机开发中,用户会接触大量软件与工具,例如Auto CAD、ANSOFT和ANSYS等。在平台中,这些软件运行于服务器中,用户只需要通过下载客户端便可使用以上软件,从而可以在线实现定转子冲片的CAD、电机的有限元分析和电磁计算等。该平台通过Saa S提高了设计软件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开发硬件要求。
3.3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电机设计
电机设计是创新平台的核心功能。在电机设计过程中,该平台以电磁设计优化为主线,将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实现电机的最优设计。
专家系统机构如图3所示[10]。由知识库、算法库、综合数据库、推理系统、解释机制、人机接口以及数据接口和应用程序组成。整个设计过程包含“初始设计方案”、“方案评价”、“方案调整”和“优化设计”4个模块的循环迭代过程,模块之间相对独立,相互交换所需数据,逐步完成电机设计的全过程。
首先,设计者在输入界面输入设计电机的基本数据和主要性能指标要求后,系统调用工程数据库和知识库以确定电机的主要尺寸,并以此为关键词查询电机的其他相关尺寸与参数,得到初始设计方案;完成初始方案输出后便进入评价阶段,这一阶段分为自动评价和人工评价。自动评价由计算机根据给定性能数据与相关经验数据判断电机是否合格,分析数据修正方向;人工评价则是完全由设计者判断是否完成设计,用户可以自己主动修正相关参数数据,通过不断迭代实现性能达标。在性能达到要求后,设计者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算法库中优化程序以及用户优化目标实现电机优化,最后输出设计结果。
电机设计流程如图4所示。
3.4 电机辅助制造系统
电机辅助制造系统是以PDM为核心,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要手段,加之虚拟制造的现代制造系统。
PDM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并可为产品制造建立一个并行化的协作环境[11]。用户向计算机输入电机相关信息,平台依据产品制造的经验库和规则库,输出该电机各零部件的所需原料和相关设备清单、加工方案和工艺规划,并依据系统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有关的厂商信息。因此,用户根据需求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产品原料采购、设备组建以及相关辅助设施的获取,完成制造的准备、实施和后续处理等工作。
计算机辅助制造是通过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和CAM技术实现零件部分或全部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平台利用设计得出的冲片或者缸体的CAD模型,得出加工的工序,输出机床运行和系统控制程序,同时对工艺进行优化,最后将平台将加工结果通过图形化展示给用户。
虚拟制造系统允许用户在虚拟的制造环境下对产品进行加工、装配和操作,而不依赖于传统的原型样机的反复修改[12]。虚拟制造减少对物理模型的依赖,加速开发,降低成本。
4 平台界面设计
本研究以首页界面和电机设计页界面讨论平台界面特点。
4.1 首页界面
平台网站首页设计要求内容简洁明确以充分吸引用户。整体采用“国字”形结构,突出简介以及完整,力图清晰呈现信息,电机首页版面如图5所示,主要通过文字、图片以及Flash来概要介绍各个模块。主要包括头部、内容部和尾部。其中,头部主要包括LO-GO、宣传图、网站名称以及各个分栏;内容部包括主要部分的简介内容;尾部则是一些相关信息的补充。
4.2 电机设计界面
电机设计界面如图6所示,包括设计首页、设计过程界面以及结论界面。
设计首页主要提供一些最新信息,包括应用和产品,以及方案推荐。进入电机设计后,设计者在输入界面输入电机的基本数据和主要性能指标要求后,得出初始方案并进入评价阶段,可以由计算根据自动评价电机方案并且分析数据修正方向,也可人工评价修改。通过不断迭代完成性能达标。在性能达到要求后,最后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算法库中优化程序以及用户优化目标实现电机优化,最后输出设计结果。
5 结束语
在传统电机开发流程基础上,通过将Web资源与电机行业需求的结合,本研究提出了基于Web的电机创新开发模式,并设计了创新开发平台网站的总体架构,系统地分析了平台关键模块、尤其是电机设计模块的组成和实现,并给出了初步实现界面,验证了平台的可行性。
基于网络的电机创新开发平台是一种新的探索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是一项很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本研究更多地处于理论阶段,展示期望的功能和构架,很多内容需要不断研究、实践和突破。另外,本研究对未来电机行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针对电机行业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和传统研发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鉴于生产制造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机开发制造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网络的电机创新开发平台。系统地分析了平台的定义、功能、结构、实现方法和界面设计,建立了基于“大制造”概念的电机开发流程和基于网络的开发平台的体系架构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了平台的整体架构。在平台架构的基础上分析了数据库设计,论述了基于SaaS的应用集成模块、基于专家系统的电机智能设计模块和电机辅助制造模块等实现方法的概念、原理和具体组成与应用,最后在Web上实现了平台的初步设计和界面展示。研究结果表明,该电机网络创新开发平台是可行的,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对电机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机,网络集成平台,专家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
参考文献
[1]赵磊,胡小梅,俞涛.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综述[J].装备制造技术,2011(11):75-80.
[2]王魁生,李人厚.一个基于CSCW的协同式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1,13(3):1-6.
[3]周丹晨,殷国富,成尔京.基于Web的远程有限元分析服务系统[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2):150-153.
[4]吴建华,尹华杰.基于Web的网络化电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18):35-40.
[5]杨叔子,吴波,胡春华,等.网络化制造与企业集成[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45-48.
[6]孔建寿,张友良.基于Web的同步协同设计实现技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3):251-254.
[7]方瑞明,胡虔生.基于网络的电机设计集成平台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5):24-27.
[8]姚珺,宁汝新,项飞.基于Internet的虚拟制造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1,12(3):259-262.
[9]赵静波.电机设计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J].哈尔滨电工学院学报,1994,17(3):230-236.
[10]丁梵林,王国富,唐磊.专家系统新技术在异步电机电磁设计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杂志,1994(1):13-16.
[11]张幼军,窦丽娜,张禹.PDM技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8(3):96-99.
设计教育创新平台 篇10
一、对教育装备动态监管平台的特征分析
1. 平台建设注重设计的规范性
教育技术装备要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必须解决规范、标准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则是必须为设计者提供一套相对统一、有一定权威性的流程规范和业态标准,这也是平台设计的依据。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若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范、标准,要想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装备管理水平,这种努力肯定是浅显且徒劳的。可喜的是,江苏省这些年经过不懈努力,几经修订,陆续出台了《江苏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系列文件,这一标准给平台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确保了平台的规范及标准化设计。目前平台以“教育资产分类”“教学仪器分类代码”“实验教学目录库”“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库”等四库标准为依托,规范流程,统一标准,这种设计理念及产品受到了一线装备管理人员及业内专家、同行的普遍欢迎。
2. 平台建设注重对实物资产的全覆盖管理
目前市场上虽有不少类似的教育装备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软件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在管理范畴上都较为单一,以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作为系统管理目标并付诸实践的并不多,对实物资产实施全覆盖监管的更是凤毛麟角,且多与财务资产管理软件互不兼容,无法真实、完整地反映区域或学校的资产情况。而本平台的开发设计,十分注重管理要素间的整合,突出实物资产的管、用信息,从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出发,以“室”为主线,分类采集实物资产完整信息,既能满足装备管理的需求,又能满足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从而实现对实物资产的全覆盖监管,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能。
3. 平台建设注重省、市、县、校的协同办公与联动监管
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管理,并非指以往那种发文、开会、检查、总结等传统意义上的联动。这种联动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实物资产的管、用信息为要素,省、市、县、校多层次、全方位基于统一平台上的协同办公、监管的大联动。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按建设要求将实验室、图书馆、专用教室、多媒体室和各类功能室的实物资产及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等,实时录入系统平台并进行日常管理。县 (市、区) 的角色尤为重要,上传下达,要利用平台对辖区内各学校的“建、配、管、用”等日常装备工作行使组织发动、协调指导及跟踪监管等职权。地级市的角色举足轻重,承上启下,要进行区域内实验目录的制定与调整,日常工作的协调与指导等,是推进区域内教育装备信息化的重要推手。而省级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决策、宏观调控、教育均衡,在政策层面、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帮助基层解决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以全面推进教育装备的现代化。
4. 平台建设注重公益性与适度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为确保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平台设计采用了SaaS这一互联网时代较为新颖的运营模式,一方面能充分体现其安全、稳定、低成本及专业维护的特性;另一方面便于按照“统一要求,规范建设”的建设目标,在全省范围内整体推进。与此同时,适度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经费问题,让企业安心做好技术及服务保障工作,以确保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装备动态监管平台运行以来取得的成果
1. 提升了装备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平台运行两年来,全省各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与共创软件公司密切合作,共举办各类培训近300场,培训学校的资产管理员、信息技术管理员、各类专用教室管理员及实验室实验员、实验教师等近3万人次。通过培训,这些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已能娴熟地运用计算机管理装备,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着作用。全省一批批既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又懂业务的装备队伍已经形成。
2. 使教育主管部门既摸清了家底又实现了对装备管理的前馈控制
以前对教育装备管理而言,一个学校到底有多少设备设施,固定资产的原值是多少,管理和运行状况如何,对这些问题可能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主观拍板、随意决策的现象较为常见。平台运行后,只要轻轻一按键,所有的信息马上一目了然,装备管理也告别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达到了前馈控制的目的,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据系统平台显示,目前全省绝大部分大市完成了基础数据的录入校对工作,并进入了日常管理阶段,这预示着今后全省的教育装备管理将进入科学化、数字化的发展期。
3. 使教育装备工作加快了融入教学的步伐
教育装备要服务于教学、走进教学、融入教学,这是近年来江苏教育装备系统提出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组建好“保障供配线、技术支撑线、教学应用线”是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要防止教育装备被边缘化的问题,江苏装备人清醒地认识到,装备工作只有不断地自觉服务于教学、走进教学、融入教学,才可能突破重围,获得较大的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装备决策部门在软件开发伊始,就特别注重实验教学管理功能设计,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软件制作之中。软件的设计涵盖了理、化、生、小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形式、所需仪器设备、开设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内容,软件设计制作达到了预想目标。这对改变当前实验教学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或缺乏必要抓手的现状,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 创新了装备管理的工作模式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追求卓越的具体行为表现方式。工作模式的创新并非是从天而降的,它需要有一个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和观念更新的能力积聚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江苏省装备人追求卓越也是从更新理念开始的,从“做有文化的装备人”到“做有智慧的装备人”,再到“做有技术的装备人”,这种递次性的跟进是一种理念的更新,也是创新工作模式的前奏曲。而配合省教育厅“四配套工程”,抓好装备的“管”和“用”,实施理科教师培训,举办理、化、生、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技能操作大赛,则是创新工作模式的一种实践演练。在一系列的探索之后,江苏装备人把实施装备有效管理摆在了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平台建设对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实行动态监管,实现了新的创举。这种创举的可喜之处是,在对教育装备工作实现“建、配、管、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当核准后的数据显示全省实验教学开设率达100%,完成率90%以上,也就是江苏装备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之时。这项工作的突破也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同。
三、平台运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要严把基础数据信息录入质量关
任何软件平台都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来体现其价值的,教育装备动态监管平台也不例外。在全省基础信息采集完成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是各地如何对基础信息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与分析,为科学决策服务。这就要求各级装备系统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1) 管理重心前置,自下而上地抓好平台的运行及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平台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全面。 (2) 强化以县级为主的管理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督察平台的日常运行情况。 (3) 注重对动态信息的处理,定期、不定期地从平台上筛选、采撷和汇总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工作开展、协调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充分发挥平台的监管作用。
2. 要营造一个有利的政策、智力环境
设计教育创新平台 篇11
[关键词]创新实践平台;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14-03
搭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可为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条件,为研究生进行工程实践增加切实的动手机会,是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锻炼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等的研究较多[1] [2] [3] [4] [5],而对其进行建设质量评价的研究鲜见。通过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评价其建设成效和人才培养效果。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
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其建设质量的因素包含平台条件、运行管理、过程监控等多方面,其建设效果则需通过研究生创新成果和就业质量来反映。
2.层次性原则
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涉及多个层次,其质量评价指标需从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进行筛选构建,构建不同层次的指标有利于优化创新实践平台的分级管控。
3.实用性原则
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评价要结合平台建设现状的实际情况,其评价指标体系应可量化、易操作,指标的计算方法科学简单,实施评价过程方便实用。
(二)指标体系构成
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对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其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符合研究生综合培养评价体系的一般要求,又要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的特殊要求。本文通过查阅国内有关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和平台建设质量评价的期刊、论文等研究成果,采用“文献资料分析优选法”[6]对评价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再邀请相关研究生导师(含外聘兼职硕导)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最后按照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的构建思路,主要从平台条件、运行管理、过程监控、实践效果四个方面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指标、4个准则层指标、9个要素层指标、40个指标层指标(见表1)。
二、平台质量评价
(一)指标权重确定
完整的评价体系除了层次合理的评价指标外,还包括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有德尔菲法、模糊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6] [7] [8]本文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的权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德尔菲法,根据相关研究生导师(含外聘兼职硕导)等专家对各级评价指标的打分计算权重,结果见表1。从表1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来看,“平台条件”如平台水平、设施设备、生活条件提供了创新实践培养的平台和生活保障,不可或缺但并非绝对重要;“运行管理”通过科学的运行体系和管理机制等保证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培养的制度基础;“过程监控”通过综合实践和学位论文监控可保证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过程的培养质量;而更重要的是,“实践效果”通过创新成果和就业效果来反映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质量。
(二)指标评价标准
在确定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基础上,结合某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工程实践平台研究生实践培养的要求,确定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层各指标的评价标准(见表2),每个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分为5级,分别给予1.0、0.8、0.6、0.4、0.2分值。其中平台开放程度、院企合作效率、双导师协作度、管理制度健全度、保障机制到位度、合作机制共享度、激励机制实施度、社会认可度等指标无法直接进行量化处理,由研究生、导师和企业单位根据实践平台建设运行管理等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取平均值确定评价标准等级。
(三)质量评价方法
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可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建设质量综合指数可由指标层评价指标实际得分值和对应指标权重乘积累加而得,本文采用的评价数学模型见公式(1)。
式中,M为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综合指数,其值越大,说明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越高;Xi为各指标层评价指标实际得分值;Wi为各指标层指标权重。
为了对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建设质量综合指数进行分级,以确定其建设质量的高低。本文按0.1为每级划分基础,将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分为五级标准(见表3)。
(四)质量评价结果
本文以某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工程实践平台为例,结合其2014届和2015届毕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对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该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有所提高,从2014年的建设质量一般提升到2015年的建设质量较高;准则层的平台条件、运行管理、过程监控、实践效果四个指标2015年的评分值均比2014年的评分值高,说明该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对照表4和表1平台条件、运行管理、过程监控、实践效果四个指标的得分值和权重值,可以发现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需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开拓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更高更好的创新成果;同时加强研究生实践动手锻炼,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创造更佳的就业效果。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础条件,对其建设质量进行合理评估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4个层次结构、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某高校为例进行了实证评价,旨在对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质量进行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由于各个学校和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创新实践平台的类型和层次的不同,因而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覆盖度不够,需在今后不断修正完善,为提高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悦,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5.
[2] 段海滨,魏晨,武建文.北航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6-109.
[3] 杨希祥,张为华,张士峰.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26-28.
[4] 刘华奇,刘彬,刘浩然.基于综合实践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33-36.
[5] 姜志胜,戴剑勇,张新华.完善产学研基地培养模式与机制,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85.
[6] 祖雅琼,马骏,李丽剑等.医学研究生PBL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复旦教育论坛,2011(2):83-87.
[7] 何植民.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3(4):26-31.
[8] 刘平,吴旭舟.江西省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及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2(9):37-39,68.
设计教育创新平台 篇12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教育工作也取得很大的成绩。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取得长足进步,参加老年教育的老年人数正在逐年增加,老年教学质量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老年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普及度不高、教育经费缺乏、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备落后等。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日益壮大的老年队伍,他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之余,极需相配套的精神食粮,而老年大学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规模已经壮大了很多,但受限于办学场地、师资等条件,仍远远无法满足众多老年朋友渴望学习知识,渴望了解家乡的愿望。
“终身教育”创新服务平台项目模式研究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发展终身教育事业意义重大,老年朋友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以及人民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接受教育的诉求会越来越高,对于这样的一个发展趋势, 应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高瞻远瞩,做好充分准备。
3 研究开发内容和技术关键
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终身教育”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应该包括点对点的点播子系统、协作教学子系统、网络教务管理子系统、网络教学管理子系统、学校培训管理子系统、学生BBS管理子系统。系统以远程教育、面授教育相结合,流程涉及老年学习计划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老年学员管理、老年学员在线学习、老年学学学习情况反馈等几个方面。
本项目系统中的INDEX WEB主要是用于搜集学员的基本信息管理(比如学员的电脑地址、学员基本资料及联系人ID等),此外,学员还要以注册、登录等操作。学员通过身份验证以后,就能够进行远程的学习。它们之间通过P2P直接通信连接。
本系统中的资源WEB可以提供共享资源的下载路径以及目录,教学资源本身存放在各节点共享文件夹中。整个系统的架构采用通用的B/S架构实现。系统中的节节点会以中心教学点为中心,按照老年课程的分类来组合为一个个网络课堂。教学节点相当于点对点系统中的SuPPer-peer。所有节点通过INDEX WEB连接后,不再通过SERVER进行通信,而是直接通过点对点系统进行在线学习等。采用这种混合式的点对点结构,SERVER能够起到INDEX的定位作用,将使得路由压力得到减轻,提高服务器的整体性能,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从而更有利于满足众多用户同时登陆而造成网络拥塞的情况。
本系统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系使用视频文件通用的avi和mPg文件,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兼容常用的视频课件,从而大大增强课件的通用性。要视频采集此类课件,仅仅需要一个普通的摄像头和麦克风,价格非常低廉,非常利于教学资源的推广,以满足老年朋友的需要,节点选择模块放在教师客户端,可以为老年培训组织,比如老年大学搭建教育平台节省很大开销。
4 项目的创新点
4.1流媒体传输采用构建P2P多播树、框架采用Direetshow网络Filter设计
“终身教育”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在设计时以目前流行的“Direetshow”结构作为课件播放的模式、以“Round-Robin”策略作为教学节点运行方式、以负载均衡策略作为本系统稳定的基础,以“多播树”结构作为点对点流媒体的网格拓扑,据此来实现一个基于点对点流媒体技术的老年课程教学平台。该平台与一般的远程教育平台相比的一大特点就是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课程需要建立自己的个性课堂,老年朋友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加入喜欢的课堂,还可以随时离开在线课堂。整个网络不受客户端资源的限制,没有系统的瓶颈。
4.2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
“终身教育”创新服务平台项目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由“个性化需求兴趣”和“信息智能查找”这两大模块组成。“个性化需求兴趣”主要设计思想为:在全文智能查找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实现知识的智能查找,以提高系统的查找率;再通过“页面信息过滤”和“个性化需求兴趣”,形成老年朋友的个人兴趣模型,查找出老年朋友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以提高系统的查找率。
4.3基于第3层MPLS VPN服务实现
目前一般远程教育平台的困难在于数据传输上出现的瓶颈现象和协议单一性造成的费用昂贵。
本研究策略针对MPLS VPN的基础设计、服务质量设计以及音频视频的传输设计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和之前的覆盖型网络模型相比,MPLS VPN其实是一个对等体到对等体的VPN模型。作为一种MPLS的应用,MPLS VPN使得对等体到对等体的VPN模型实施起来更为容易。现在要添加一个用户节点,意味着在PE路由器中只需要添加和CE路由器有对等关系得对等体而不需要像覆盖型模型那样创建很多需链路,或者像IP网络中的对等体到对等体的VPN模型那样配置报文过滤或路由过滤。
4.4远程协作学习CSCL和协同教育
以往的网络教育,主要教学方式是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上发布教学信息和各种专业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平台在线阅读或下载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老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少,交互为异步的,缺乏实时交流沟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正常发挥,教学效果不理想。
5 结束语
本项目提出以老年终身教育为总体目标,突出视频、语音、宽带融合等一揽子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完成“老年终身教育”项目试点,解决老年继续教育的信息化需求。
摘要:“终身教育”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应用现代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围绕“老年终身教育”建设长远目标,结合国内典型行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提出要根据目前学生的分布以及老师构成等存在着差异,展开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以及多种媒体支撑的教学模式;把各类教育资源都能整合起来,充分地、有效地加以利用,并通过建立老年专家教学团队,实现对学生的面授教学。
【设计教育创新平台】推荐阅读: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11-14
浅谈共享单车云平台顶层设计与用户素质教育07-16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07-10
计算机语言类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实践体会08-16
设计教育艺术设计08-26
教育设计09-10
高职设计教育06-10
教育游戏设计06-24
服装设计教育07-16
设计教育的问题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