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制作影像

2024-09-23

个人制作影像(共5篇)

个人制作影像 篇1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的汶川周边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 其中甘肃省以文县为中心的陇南地区也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陇南地区地处甘肃省的南部, 与四川省接壤, 山大沟深、森林茂密, 比较偏远, 除个别区域外几乎没有1∶10000的地形图及其基础测绘资料。为了详细和宏观的了解该地区地震受灾情况以及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具有很强现势性的1∶10000 DEM、DOM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1 DEM作业方法

本测区对已成2D半的区域进行生产时, 对已有的特征点线数据、DEM (12.5m) 数据进行立体修测, 最后构TIN内插5m间距的DEM和等高线。也可以采取直接修测已有等高线结合特征点线数据的方法获取5m间距的DEM和等高线。对于震前有1∶10000DEM和DOM数据的区域, 其过程数据特征线以及成果数据DEM数据可作为本次DOM正射纠正的主要数据, 特别山势比较陡峭的地方, 采用DEM正射纠正影像容易拉花, 宜采用特征线构TIN的方法进行数字微分纠正获取正射影像。对没有2D半数据的区域, DEM的数据生产, 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采取不同的作业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 测区内山地和高山地地形比较破碎, 沟壑纵横, 高差较大, 宜采用采集特征点线方法生产DEM。即在跨度较小的山脊和山沟处、陡坎的上下边缘、地形变换处量测特征线及山头、鞍部、沟底等处量测特征点。以特征点、线作为框架数据, 利用影像匹配生产粗格网的DEM (格网间距20m) 。

以1∶1万的单幅图为单位 (外扩100m) 镶嵌DEM, 把像对的接边误差消除在作业过程中, 立体检查编辑粗格网的DEM。以粗格网的DEM (格网间距20m) 、所有的特征点线数据共同构TIN, 内插细格网的DEM (格网间距为10m) , 在立体下对DEM数据进行检查修改。用细格网的DEM (格网间距为10m) 、所有的特征点线数据共同构TIN, 内插最终格网的DEM (5m) 。

2) 特别地, 对于影像信息比较丰富的区域, 可以采用影像自动匹配的方法得到大量的匹配点, 在立体下修测或删除匹配的粗差点, 然后构TIN内插DEM或等高线。

3) 因测区跨度大、地形形态复杂, 在具体作业中可不拘泥于上述两种方法。可在保证DEM精度指标的基础上结合运用多种作业方法, 以提高效率。

2 DEM精度

1) DEM镶嵌的图幅文件按照1∶10000的标准图号命名, 图幅内不允许有无效高程值, 否则视为无效数据。

DEM格网间距采用5m×5m。

DEM成图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

m

注:特殊困难地区, 高程中误差可按表1规定的1.5倍计算。

2) DEM的接边精度按CH/T 1008-2001中的5.2条执行, 大于2倍中误差的点视为粗差点。

3 DOM创建方法

DOM利用空三加密成果和JX4 DPW生产的DEM进行数字微分纠正生成单模型数字正射影像, 正射纠正前必须进行匀光、匀色处理, 再进行单片正射影像作业和影像色彩的调整, 最后以1∶10000的标准图幅外扩100m为单位拼接正射影像, 保证图幅内部和相邻图幅之间正射影像明亮度、对比度、色彩的一致性。

1) 用于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几何纠正的数字高程模型应严格切准立体。

2) 正射影像的作业可直接利用特征线构TIN, 逐片数字微分纠正得到单片的DOM。

3) 山地、高山地生产DOM, 如果特征线能覆盖像对的有效工作区, 可采用特征线直接构TIN的方法, 逐片数字微分纠正得到正射影像。或者采用细格网的DEM (格网间距10m) 构TIN, 逐片数字微分纠正得到正射影像。

4) 对于完成DEM的图幅, 无论哪一种地形类别, 都可以利用DEM (格网间距为10m) 构TIN, 逐片数字微分纠正得到正射影像。

5) 无论哪一种方法生产DOM, 用于纠正某一影像的TIN必须能够覆盖且刚好覆盖一张原始影像, 不允许利用大区域的TIN只纠正一张影像, 造成速度下降和无效数据冗余。

6) 因摄影死角或山体太陡形成的影像拉花必须处理, 用邻片影像处理。

7) 在镶嵌之前, 必须对单片的正射影像进行包括明亮度、对比度、色彩的一致性、色彩的饱和性处理, 使镶嵌成的图幅明亮度饱和、对比度适中、色彩一致。按1∶10000的标准图幅 (外扩100m) 镶嵌正射影像。图幅内部以及相邻图幅之间要求影像反差适中, 色调均匀, 对比度一致。

数字正射影像图产品应生成信息文件, 文件中包含影像的定位点信息、信息文件随实体存放。

DOM数据实体采用非压缩TIFF格式, 定位文件格式为*.tfw (地理信息头文件) 。

4 DOM精度

DOM文件的名称按相应的1∶10000的标准图号命名。

1∶10000数字正射影像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

5 DOM的制作及镶嵌

1) 整个测区内要求影像反差适中、色调均匀、色彩过渡自然。影像镶嵌时镶嵌线要选取明显变化特征线, 保证像对之间、航线之间、图幅之间经过镶嵌的数字正射影像图, 其镶嵌边处不应有明显的接边痕迹和色彩改变。

2) 相邻正射影像图接边, 接边误差不应大于DOM成图主要技术指标 (如表2所示) 的规定, 接边后不应出现影像裂隙或影像模糊现象。

3) 数字正射影像图产品应在数据体文件头或单独的文件中包含影像的定位点信息, 生成的信息文件随实体存放。

6 结束语

总之, 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 对国土资源调查和应急性的数字影像图的制作, 这种制作方法是一种减轻工作强度、提高效率的行之有效方法之一, 为以后大面积生产提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JX4) 操作手册[Z].

个人制作影像 篇2

下载地址:可牛影像

先看一下效果图:

图01:美女来拜年

第一步:

运行可牛影像,点击“打开一张图片”按钮,打开一张美女景甜的照片,如图02所示。

图02:使用可牛影像打开一张照片

第二步:

执行“照片编辑→智能修复→自动曝光”命令;接着执行“照片编辑→智能修复→去雾”命令,效果如图0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照片变得更清晰更通透了。

图03:执行智能修复后的效果图

第三步:

执行“照片编辑→抠图换背景”命令,进入如图04所示的界面,点击“抠图”按钮,进入如图05所示的界面。

图04:可牛影像的“抠图换背景”界面

第四步:

在图05中,选择“圆角矩形抠图”工具,绘制如图05所示的选区,然后点击“完成抠图”按钮,返回到“抠图换背景”界面,

图05:可牛影像的“圆角矩形抠图”工具

第五步:

如图06所示,为抠图后的照片添加两个像素的描边。然后在右侧的选择背图区域,勾选“纯色背景布”选项,设置画布的颜色为紫色,大小为你桌面分辨率的大小,然后点击“应用”按钮,效果如图06所示。

图06:为照片添加纯色背景布

第六步:

点击“添加前景”按钮,批量载入另外几张照片,如图07所示。

图07:批量载入前景照片

第七步:

对新载入的几张照片也进行和第一张照片相同的抠图操作,并调整好各张照片的大小和顺序,效果如图08所示。

图08:对新载入的照片进行抠图操作后的效果图

第八步:

执行“文字→添加静态文字”命令,在文字编辑框内输入文字,并选择一种网络字体,修改字体颜色为红色,点击“应用文字”按钮,调整好文字的大小和位置,效果如图09所示。

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制作 篇3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检测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基础工作即正射影像制作, 下面我们就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制作要点进行分析探讨。

1 前期资料准备及技术要求

1.1

确定数学基础: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基准。

1.2 数据内容。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由数字正射影像文件、记录影像地理坐标信息的影像信息文件、记录影像投影信息的投影信息文件和元数据文件四部分组成。

如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优于 (包含) 1米, 应按照1:25000分幅裁切, 则一个1:50000图幅内应存在4个数据文件、4个影像坐标信息文件、1个影像投影信息文件和1个元数据文件。如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为2米, 应按照1:50000分幅裁切, 则一个1:50000图幅内应存在1个数据文件、1个影像坐标信息文件、1个影像投影信息文件和1个元数据文件。

1.3 数据格式。

影像数据文件采用非压缩的标准TIFF格式存储。黑白影像以灰度模式存储, 彩色影像以RGB色彩模式存储。

1.4 数字正射影像平面精度

注:对于大面积单一地物地区, 中误差可以适当放宽, 但最大不得大于上表的1.5倍。最大误差不超过中误差2倍。

2 正射影像制作流程

2.1 基础资料收集。

收集外业控制点等资料作为影像纠正的控制基础, 收集测区范围DEM数据, 作为纠正使用。

2.2 影像数据预处理。

利用影像处理软件对卫星影像进行拼接, 数据格式转换。可利用软件中预处理模块批量处理将原始分块影像拼接成整景影像, 将拼接后的影像转换为RAW格式并生成相应的RPC文件。使用影像处理软件, 在GXL中给定原始影像路径和输出影像路径, 软件可自动将目录内的原始影像进行分块拼接, 并转化成PCI内部的*.PIX格式, 命名规则为原始影像文件名后分别加“PAN”、“MS”以区分全色和多光谱数据。

2.3 正射影像纠正、融合。

使用影像处理软件, 利用收集到的控制点, 进行区域网平差。在进行区域网平差时, 如区域网内落入了控制点且可进行转刺, 利用控制点及轨道参数进行区域网平差;如区域网内没有落入控制点, 则利用轨道参数进行无控纠正。进行区域网平差时, 连接点一般情况在景与景之间重叠部分均匀量取3个即可满足连接要求;不同区域网之间应布设相同的像控点以保证区域网之间的接边精度。

在GXL中给*.PIX影像路径, 并导入拼接后的DEM数据, 设定参数, 进行连接点匹配。平差过程由软件自动进行, 剔除粗差点后将平差结果写入*.PIX影像中的RPC参数。

利用区域网平差解算结果和DEM数据, 对全色影像进行纠正。在全色影像的基础上, 对多光谱影像进行配准纠正。

利用平差结果和DEM数据, 在软件中批处理对全色影像进行纠正, 再根据全色影像的RPC参数, 匹配多光谱影像的RPC参数, 并对多光谱进行配准纠正。

将纠正后的全色和多光谱影像通过空间格式转换工具转为*.TIF影像数据和*.TFW信息文件。

融合质量要求影像色彩自然, 层次丰富, 反差适中。影像纹理清晰, 无影像发虚和重影现象, 融合后能明显提高地物解译的信息量。

2.4 影像配准检测。

多光谱影像与全色波段影像的配准纠正以纠正好的全色波段影像为控制基础, 选取同名点对多光谱影像进行纠正。纠正模型的选取以及DEM数据选择与对应的全色波段一致, 但控制点一般每景不少于15个, 均匀分布整景范围内。多光谱与全色影像间的同名点量测要求精确到子像素精度。

为了保证融合效果, 配准纠正的控制点残差中误差原则上应不超过1个像素。纠正后应进行多光谱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的套合检查, 两景影像之间的配准精度不得大于1个像素 (多光谱影像上) , 典型地物和地形特征 (如山谷、山脊) 不能有重影。如达不到配准精度要求, 应增加控制点重新纠正。

2.5 影像精度检测。

利用外业布设的检测点对纠正后的正射影像进行精度检测;无外业布设的检测点, 则利用收集到的已有DOM数据选点进行进精度检测。满足精度要求, 对影像进行融合处理;精度不满足要求, 则需对影像重新纠正。

2.6 影像融合。

将全色影像与多光谱影像套合检查后进行融合, 用于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融合时波段按真彩色选取, 融合后影像应色彩自然、层次丰富、反差适中、纹理清晰。

2.7 正射影像的镶嵌、裁切。

(1) 影像镶嵌时, 应尽量保持景与景之间影像重叠处无重影和发虚现象, 地物合理接边。重叠区域有人工地物时, 应尽量绕开人工地物, 保持人工地物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 景与景之间重叠部分首先选择分辨率较高的影像, 其次选择影像质量相对较好且时相较新的影像。 (3) 依据《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对影像进行裁切。 (4) 如一幅数字正射影像由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组成, 则以1:25000图幅进行划分。当高分辨率影像占1:25000图幅3/4以上的, 正射影像分辨率按高分辨率进行重新采样;当高分辨率影像占1:25000万图幅3/4以下的, 正射影像分辨率按低分辨率进行重新采样。

2.8 二次纠正。

由于无控制或控制点稀少造成影像纠正结果不能满足地理国情数据采集要求, 需利用外业采集控制点进行二次纠正, 使其重新纠正的影像满足地理国情数据采集的要求。

3 文件命名

3.1 分幅影像。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的文件命名应清晰反映该数据对应的1:50000图号、基础影像数据源类型、分辨率、色彩模式、年份等内容, 其规则如下:文件名由25位字符组成, 其中主文件名21位, 分隔符1位, 扩展名3位。

3.2 整景影像。

整景纠正的影像和对应的元数据文件的主文件命名规则如下:文件命名应清晰反映该数据对应的数据源标识符、波段类型、时间和轨道信息等内容;主文件名的组成顺序为:数据源标识符+轨道号 (或订单号) +影像数据获取时间+波段标识符, 其中:数据源标识符:3位字符, 根据数据源情况采用不同代码。影像数据获取时间:八位, 格式为YYYYMMDD。波段标识:一位字符, 全色波段代码为“P”, 多光谱代码为“M”。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及其产品已进入实用阶段, 由于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特殊性, 本文侧重研究针对地理国情项目影像制作的要点。

参考文献

可牛影像快速制作浪漫圣诞壁纸 篇4

下载地址:可牛影像

图01 浪漫圣诞壁纸

第一步:

运行可牛影像,点击“打开一张图片”按钮,打开一张《蜗居》男女主角“小贝”和“海藻”的照片,如图02所示。

图02 使用可牛影像打开一张照片

第二步:

在图02中,点击“抠图换背景”按钮,进入如图03所示的“抠图换背景”编辑框。

图03 可牛影像的“抠图换背景”编辑框

第三步:

在图03中,点击“抠图”按钮,进入可牛影像的“抠图工具”编辑框,在形状抠图区域选择“圆形抠图”工具,绘制如图04所示的选区。

图04 可牛影像的“抠图工具”编辑框

第四步:

在图04中,点击“完成抠图”按钮,返回到可牛的“抠图换背景”编辑框,如图05所示,

为照片选择一个可牛推荐的“梦幻”背景,并为照片添加3像素的描边。

图05 为照片添加梦幻背景

第五步:

点击“添加前景”按钮,批量载入3张“海藻”的照片,如图06所示。

图06 批量载入前景照片

第六步:

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对新载入的照片进行抠图,如图07所示,笔者使用了“形状抠图”工具中的“矩形抠图”“圆角矩形抠图”和“圆形抠图”工具。完成抠图后,调整好各张照片的大小和位置,如图07所示。

图07 调整好各张照片的大小和位置

第七步:

调整好各张照片的位置后,点击“确定”按钮,返回可牛的主界面。执行“文字→添加静态文字”命令,输入“浪漫圣诞”四个字,然后选择合适的网络字体,点击“应用文字”按钮,调整好文字的大小和位置,效果如图08所示。

图08 为照片添加文字

第八步:

采用同样的方法,继续为照片添加文字,效果如图09所示。

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制作探析 篇5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由于微课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微课的理解与制作还存在许多的误区,为了促进微课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在201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基础上,于2015年继续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要想将微课以视频的方式准确、有效、直观、情景化地展现给受众,必须打破传统“课程”的概念。让“课程” 在空间与时间上得以充分的拓展,是微课制作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将结合微课制作的实践,以影像思维为基础,探讨课程制作中的情景化、指向性等问题,有效提升微课的制作质量。

一、微课的影像思维

(一)影像思维的内涵

人类的文明发展正在进入影像时代(即符号与符号交换的时代)。影像思维是影像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数字化生存的重要形式。数字化生存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 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

影像思维是当代人类的重要特征,是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实践思维与审美思维的统一,是人类对“自然、人、社会”和谐共融观整体感悟的重要途径。

微课的制作必须符合影像思维的规律,将表达、传递的对象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听化,以画框(画面)的形态呈现给受众,受众在其情景化(微课拍摄现场的真实情景与微课传播的虚拟情景)的感染下,领悟微课的指向性,获得良好的自主学习。

(二)微课的影像思维特点

微课不是简单的课程微型化,它是一种可以辅助学习与教学的影像资源。影像受者可以根据学习的需求, 灵活安排自己的时、空,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因此微课的影像思维有如下特点。

1.微课制作的现实(真实)性。微课的制作需要现实,要有微课内容、教师、学生、制作设备与环境等,在这些现实基础上,通过微课制作人员的策划、拍摄、剪辑、 合成,最终形成数字影像化的微课,实现从现实到虚拟的转化。

2.微课在网络平台上传播的虚拟性。微课的传播是在网络平台上以影像符号进行的,表现出其虚拟性。受者接收到的是虚拟现实的影像,通过对这些虚拟现实的影像思维,达到对现实世界的学习与认识。这种学习与认识不是简单的现实回归,而是潜在的、超现实的,促进了现实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微课的影像思维特点要充分体现影像符号背景下的真实与虚拟、人造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实现“本质—现象”二元体系的完美呈现。

(三)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特点

1.短小。有专家认为,微课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不要解说[2]。根据人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来说,微课具有短时间的特点。

2.精悍。相对于宽泛的传统课程,微课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问题、突出主题。在微课制作时应用影像超现实的手法,以精炼、动态、超现实的“文字、音乐、画面”,达到传递知识、突出思维与方法、虚拟仿真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目的。

3.流媒体格式。微课是以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上播放,为保证流畅的在线学习、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微课制作必须选用合适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并且总容量不能太大,一般不应大于几十兆。

4.情景化。情景化是微课的重要特点,情景是微课内容的载体,微课制作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以充分调动微课受者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指向性。指向性是微课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上述对微课的要求,微课制作中必须保证其显著的指向性。微课的指向性包括内容的指向性、受者的指向性与情景环境的指向性。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要精心策划、 合理设计、有效实施。结合情景化,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

二、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情景化与指向性制作

目前,微课制作大多是将教学现场、教学课件、教学资料进行简单的视频化转换。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微课程制作势必要经历从粗放到专精的过程,成为具有知识传递、审美体验与艺术价值统一的微课程[3]。

(一)微课的情景化

微课最终是在网络上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受众,要充分体现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微课制作必须遵循影视的呈现规律,以一帧帧的画面传达微课的信息,每一帧画面就是一个场景。在微课制作中,场景可以是现实的复制(现场实拍),也可是人造场景(通过若干实拍的合成与制作),还可以是虚拟仿真场景(以现实为基础,对其进行随时间、空间变化的预测、控制等)等。场景是相对独立性的,每一帧场景表达了一定含义的信息, 但是不完整,并且是静态的。制作者还要将若干帧场景关联起来,形成动态的、能够有效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情景。从一帧画面(场景)到动态的、有意义情景的制作过程就是微课的情景化。场景是微课制作的基本单元, 也是微课情景化的基本要素,从影像思考的角度,微课的情景化制作过程如图1所示。

受者接受微课是通过“感知—理解—深化”过程来实现的,微课制作的情景化要满足人的这一认识与学习规律。

1.情景的感知。微课制作要精心创设画面,引入场景,形成表象。根据人的感知特点,把微课的要点有机地融入画面,受者通过对画面色彩、结构、背景等要素的观察、思考,获取对微课所传达信息的感知。

2.情景的深入。在微课制作中,通过对场景的设计、 融合,使情景不断深入,达到情景与内容的浑然一体。以景导文,启发想象;引导理解,深化认识,领悟精髓。

3.情境的再现。微课的情景化要能够使受者达到情景再现的作用。情境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超现实的模拟。通过情境再现,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可以升华的形象,情境再现情深意长,融知、情、意,行为一体,能够使受者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微课的指向性

微课的指向性是微课制作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指向性对微课受者的学习具有良好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微课的指向性要依托一定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画面的设计、教师与对象的交流互动、视频环境的烘托等方式呈现。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指向性,要根据微课传达的信息进行策划制作,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

1.教师眼神的表达指向。教师眼神是微课指向性的重要表达方式,在微课的拍摄、制作、剪辑与合成中,要能够充分展现教师眼神的指向性。在近景(呈现教师的胸部以上画面)画面时,教师的眼神应对着摄像机(视频观众),在全景(呈现教师的全部画面)画面时,教师的眼神应对着录制现场对象(现场学生或目标),眼神不能随意飘移。

2.PPT的点眼指向。要善于应用PPT的点眼指向作用,对于重要的问题、观点等可以利用PPT的特点(文字、动画、色彩、多媒体展示等)来表达,在微课制作时将PPT恰当地融入场景,通过场景的烘托突出PPT的指向,使微课受众得到直观、明了的指向感知。

3.场景的指向。通过对场景的设计、导入与导出等手段,可以达到微课的指向作用。场景的指向可以通过 “跟踪—模式—展示”的途径实现,要求在制作过程中选好场景,设计模式,突出展示。

4.背景音乐(旁白)的指向。在微课制作中,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选配合适的背景音乐(或旁白),将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指向性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对重点的学习与理解。

上一篇:设计教育创新平台下一篇:成本可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