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024-09-06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精选12篇)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果说幼儿教育是一棵大树, 那么幼儿教师则是大树的根, 根深才能叶茂。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发布, 学前教育得到空前重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又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幼教人才,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是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虽然目前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学前教育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程, 但事实上很多学前专业毕业的学生根本不能胜任幼儿语言教学工作。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作为一名中职幼儿语言教学任课教师, 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培养效率已迫在眉睫。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调查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分别随机抽选了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近三届幼教专业毕业生300名, 采取了问卷调查、日常教学设计方案查看与实际教学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接受调查的这300名学生中教育活动方案设计能力不足的人约占43%, 教育活动方案执行能力不足的人约占61%。

学校开设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程, 旨在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前教育语言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学习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从理论上讲, 学习完这门课程后, 学生基本可以掌握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方式方法, 可以独立设计和组织语言教育活动, 但事实上, 学生的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并不乐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方案与教学意图不相匹配

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时, 往往会出现目标制定不明确 (目标的指向缺乏可测性、太大或太空乏, 三维目标把握不准等) 、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不对应、重难点把握不准、环节与目标的匹配不符、忽略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等类似问题。有些学生为了追求环节的新颖、多样、花俏, 一会儿说、一会儿唱、一会儿画, 往往达不到环节所要达成的教学意图。

(二) 方案与实际教学出现脱节

学生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时, 虽然教师会给学生提供设计背景 (包括幼儿所在的幼儿园, 年龄的大小, 人数的多少, 语言发展水平等基本信息) , 但是学生缺乏实际的与幼儿接触的经验, 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真正拿到幼儿园去试教, 会出现活动设计与实际组织教学相脱节现象。例如, 设计内容太多或太少;教学内容偏易或偏难;设计内容可操作性不强, 活动环节设计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等。

(三) 方案存在机械模仿现象

学生在尝试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 刚开始往往有无处下手的感觉, 于是便找来一些经典活动设计案例进行参考, 包括网络资源和很多幼儿期刊杂志上的幼儿语言活动设计案例。由于学生缺乏成熟的专业思考和辨析能力, 不知如何进行参考学习, 大多数学生容易机械模仿或直接照搬案例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设计的活动方案往往给人一种零散拼凑的感觉, 学生自己对所设计的活动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四) 组织实施方案过程的技能技巧不足

在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方案时, 很多学生的课堂教学规则较为含糊且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常常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 对幼儿的回答肯定过早, 没有留给孩子充足思考探索时间, 甚至出现教师一言堂、少提问、不提问的情况;对课堂时间的控制会有所出入, 有时用半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整节课的内容;教师的过分总结与陈述阻碍了孩子的思维语言的发展, 师幼互动没有落到实处;临场应变能力不够, 幼儿抛出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解释。教学中以自己为中心, 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 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关心自己的课堂表现和教学是否成功。如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教态是否亲切、课堂秩序是否良好等, 而忽略了幼儿的发展。

二、学生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薄弱成因

(一) 理论传授方式单一

许多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强调以“教”为中心, 多限于照本宣科讲解理论, 讲活动设计的格式和注意事项, 提供案例, 而不是以“学”、“做”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因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学得没劲, 练习时也就依照案例依葫芦画瓢, 应付了事, 所以设计出的教育活动方案实用性、可操作性都不强。

(二) 缺乏实习实践

课程理论的学习只是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实践则是知识的吸收、应用过程。当前, 大部分中职学校没有固定的学生见习、实习基地, 学生不能充分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 其编制的教育活动方案不能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不能学以致用, 没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理论知识, 那么, 所学的理论知识就没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 学科教学时间短

幼儿语言教学法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间仅为一年, 学生虽然学习了有关活动设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课程, 但事实上学生投入钻研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的时间很少, 训练的时间和机会往往得不到保证。例如, 缺乏集体讨论分析的时间, 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时间, 学生的精力不够, 这方面的教育没有受到重视。

(四) 生源质量不佳

自中职学校入学政策放宽以来, 由于入学门槛降低, 学生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目前, 大部分家长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首先选择普高, 甚至花钱也要想方设法让子女上普高。总认为上普高才是“正途”, 才能有前途。只有成绩不好的, 自认为“考大学”无望的, 才无可奈何地选择了中职学校。更有个别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充足的生源, 不惜降低门槛, 甚至不要求分数。这样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整体来说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 教学难度较大。

通过对幼教专业学生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方面的现状及成因进行整理和分析, 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有如下探索与体会。

三、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策略

(一) 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 有了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 才肯动脑筋想问题, 才会深入钻研问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创设多彩的课堂,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些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 启发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

(二) 结合学生个体差异, 分组集体备课

学生最初学习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时, 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如何引入、如何设计游戏, 都比较困难。这时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差异分组, 共同备课, 发扬集体的智慧。集体备课可以促进学生合作, 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这样可以集思广益, 可以分享与积累课程资源, 可以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同时, 为避免个别学生逃避讲课, 可要求学生轮流进行试讲。讲完后互相点评, 这样既可以发现备课中的漏洞, 也可以发现在活动组织环节的问题。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 学生们的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均会有所提高。

(三) 模拟课堂教学活动

幼教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完全在幼儿园里进行活动方案的实施。但是, 活动计划是否合理、周密, 方法是否可行, 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课堂教学活动。每组集体备完课后, 选出一位当“幼儿教师”进行试讲, 其他学生扮作“幼儿”, 配合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 先由本组学生点评, 再由其他学生点评, 最后, 教师综合点评。通过彼此评课, 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地总结经验, 查找自己的不足, 更好地取长补短, 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此同时, 还可以由教师先给定具体目标, 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 认真观察录像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表现及神态表情, 看完后小组评议, 指出案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这些措施, 均能很好地缩短专业学生与实际岗位的距离。

(四) 定期定量进行见实习, 充分体验现实课堂

幼教专业, 每学期均有一次见习、实习, 但通常没把教育见实习提高到课程考核的层次。笔者认为, 在每个学期之中, 教育见实习必须定期定量进行, 强调教育见实习的目的性、计划性, 并形成评价和反馈机制, 使这一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化。这样, 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实践平台, 能够在切实体验自己的教育活动设计效果的同时, 改进教学方法和融会理论知识。同时, 适当的对实习学生作出点评,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还需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在实习中, 可邀请一线幼儿教师现场对幼儿进行教学示范, 为学生展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生动场景, 并进行精要的解析点评。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不断体验、不断反思, 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达到学以致用。

(五) 整合各学科力量,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 不是短时期就能形成的, 必须凝聚多学科力量, 共同合作, 定期交流, 共同关注和指导学生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执行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能力、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的能力、采取适当教学方法的能力、把握活动原则的能力、编排活动过程的能力、确定组织形式的能力、照顾活动连续性的能力、执行教育活动的能力, 并能通过个人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等。

(六) 结合幼师特点,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四、结语

学前教育需要优秀的幼儿教师, 而作为学前教育幼儿语言教学的任课教师, 我们肩负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任, 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获得知识, 是我们的责任和追求。今天的课堂上, 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如何提高中职幼儿教师上岗之后的实践能力, 需要我们打破传统, 积极地探索与创新传授模式, 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语言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普遍呈现出重理论, 轻实践应用的培养弊端,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薄弱, 不能有效满足新时期幼儿教育的需要。通过对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近三届300名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结合多年幼儿语言教学的经验与实践, 分析了学生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薄弱成因, 并提出了分组集体备课、模拟课堂教学活动、依托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实践等六种增强学生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现状,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加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田宝, 戴天刚, 赵志航.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李振海.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J].学园, 2011 (13) .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2

甘 蓉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与沟通,应当展开师生互动过程,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平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当中存在着大量自然的、生动的口语交际活动。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而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有意识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为学生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

一、在学校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因此,要充分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1.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有意义的活动。

学校经常会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如,春游、秋游、学军、学农、少先队主题活动、竞岗竞选、庆祝活动。参加这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些有趣的活动还会使学生产生主动交流甚至一吐为快的欲望,从而也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契机。

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更能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效。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秋天”。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进秋天”的活动,通过制作树叶贴,画秋天的图画感受秋天的快乐,通过搜集和创作描写秋天的诗文,展示秋天的美丽,为进行口语交际做好充分的准备。口语交际时,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譬如,举行“诗文朗诵会”,让学生将收集或创作的诗歌、短文等朗诵给全班同学听,请同学当小评委,评一评,议一议,通过朗诵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还可以举办“小小展览会”,不仅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还要为参观者当好解说员,回答参观者的即兴提问。通过你讲我听,我问你答,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上述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在搜集、挑选图画或独立创作诗文时,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创造力;在解说与质疑中训练了思维能力;在欣赏美丽图画和优美诗文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真可谓一举多得。2.抓住有利时机,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

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应当把它们作为口语交际的题材,引导学生感受口语交际的实用价值,形成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意识。如,新生入学时,开自我介绍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消除陌生感,认识新朋友,更可以通过介绍、提问、对话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班里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开展“小小评论会”活动,让学生当小评论员,就班级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时,可以开展讨论、辩论,让学生细心观察,用心辨析,在活动中实话实说,既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在避免教师空洞说教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3.结合学生特点,组织有创造性的活动。

小学生兴趣广泛,喜好表现自我,对丰富的形式、新颖的内容感兴趣,因此活动的组织也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可以结合创建班级动物、植物角,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特点,进行口语交际;通过看电视、报纸,了解身边发生的事,一起聊聊热门话题;动手进行小制作、科学小发明,然后将过程以及过程中所发生的事说给大家听;看课外书,组织“向你推荐一本书”口语交际活动,将好书介绍给同学;到田野去采风,了解乡村生活,开展“走进乡村”的口语交际活动;观察美丽的夜空,观察大自然,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参与家务劳动,将自己的劳动经历和大家分享;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创编游戏,告诉同学怎么玩,然后和大家一起玩……

总之,丰富多彩的活动,顺应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口语交际“活”起来,“用”起来,成为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训练,形成初步的交际能力。

4.联欢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游园、联欢等活动,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激发起他们交际的兴趣,使交际过程愉快而轻松。5.庆祝活动。

结合“五一”“十一”“元旦”等纪念日,参加庆祝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热闹的环境中,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和变化,利用特殊的喜庆气氛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良机。

三、在家庭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则是孩子生命中的另一部分。家庭生活是学生形成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土壤,教师应当利用家长会、个别交流等方式,经常性地和家长沟通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在家庭中,孩子更多了一份儿童的稚气,多了一份随意和自然。因此,在家庭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应当与学校的系统教育有所区别,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随意、自然、具有亲和力的方式进行。以下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和家长进行交流。1.创设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口语交际的主体是孩子,只有当他们对交际有兴趣时,才能打开话匣子,饶有兴致地主动参与交际过程;反之,则不可能引发交际的形成。孩子的口语交际兴趣需要悉心培养,小心呵护。民主的家庭,往往能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孩子常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得到尊重,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家庭交往,在家庭决策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也会心无芥蒂地将自己的经历、想法和父母交流,并得到理解与耐心的指导。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们想说、敢说,最终会说。而在冷漠、粗暴、紧张、强制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敢、也不愿与父母沟通,久而久之丧失了交际的兴趣,甚至形成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提醒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创设和谐的氛围,这对孩子形成口语交际的兴趣十分重要。2.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

当孩子产生了口语交际的兴趣后,作为家长还应当引导孩子掌握倾听、表达、交流的口语交际技巧。不少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经验,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教师应及时对家长进行指导,使他们能掌握正确的技巧。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1)指导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比如,①复述故事。

一、二年级的孩子由于识字量不多,还不能够独立阅读。因此,家长每天可以花半个小时给孩子讲故事,并要求他们专注地倾听,听完后把主要内容复述出来。还可以针对孩子喜欢看电视的特点,陪他们观看适宜的儿童节目,看完后再复述节目内容。在听故事、看电视前,家长应当对孩子提出认真倾听的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倾听能力。②转述口信。家长可以先将要转告的内容说给孩子听,要求他们听清楚、听准确,然后再打电话,把内容转述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听。转述口信的特点是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起孩子高度重视,从而主动倾听,这是培养孩子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③听记新闻。到了二年级,还可以让孩子将听与写结合,手脑并用,提高倾听的效益。家长可以先给孩子读简短的新闻,然后请他们把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再与原文对照,找出差错,最后进行自我评价。这一方法反馈直接而具体,通过文字再现的方式能比较迅速地检测孩子的倾听质量。④听评时事。随着年级的增高,还可以让孩子将倾听和评价结合起来,从而增加思维的深度。家长可以先给孩子讲述一段时事让孩子认真倾听,然后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引导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结合时事内容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一方式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对评价、分析、判断等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总之,在生活中家长应当做个有心人,通过设计不同的载体来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

(2)指导家长关注孩子表达的质量。

教师尤其要提醒家长重视以下几个方面:①说普通话的习惯。使用普通话不仅是语文课程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作为家长应当支持、配合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②正确流利地表达。孩子在表达时难免会出现言不及义、重复啰嗦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说法,如,把“糖”说成“糖糖”,把“面霜”说成“香香”。发现这些问题,家长可以让孩子停下来,想想该怎样表达更合适。当孩子发现不了问题时,家长还要耐心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采用这样的方法,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使表达更趋正确和流利。当然,家长在指出孩子表达中的问题时,不可操之过急,应以孩子能够接受为前提。否则,对语言要求过于苛刻,反而会降低孩子表达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③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家长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表达更贴切。还应当注意引导孩子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个内容。比如,“还可以用什么词语?”“还可以怎么说?”等等,以调动学生的记忆储存信息,体现表达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提高孩子表达的水平。(3)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和得体的交往姿态。早在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就在《教育漫话》中强调了待人接物时的礼貌、礼节和风度的重要性,要求尽可能文质彬彬、举止得体、优雅有礼。(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目前,中国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以及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现象,在口语交际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影响交际的质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当对此提出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及时纠正他们在交际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不断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综合能力。3.鼓励孩子参与真实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口语交际能力只有在真实的交际中才能提高。对孩子而言,家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交际环境,由于交际对象和交际任务的单一,对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只有鼓励孩子大胆地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购物、乘车、问路,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鼓励他们用口语交际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在口语交际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丰富交际语言,活化交际方式,提高交际能力。

高中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 篇3

很多人说中国人学的是哑巴英语,就是说,我们的很多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认识到音乐实践的重要性的时候,是不是思考一下,音乐实践可以有哪些形式呢?音乐实践是不是仅仅就是学唱几首歌曲,或是聆听几首乐曲还是写几篇听后感。面对高中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形式的音乐实践,从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哪些音乐实践的形式能让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音乐实践更多样化,更具可操作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音乐鉴赏的音乐欣赏实践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音乐欣赏是最基本的一种音乐实践形式。在高中音乐课的启示课中我们就和学生一起认识了音乐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音乐表达的非语义性、音乐理解的宽泛性等特点。欣赏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继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实践的主要方式。音乐欣赏固然需要某些“非音乐”因素的辅助,如,欣赏音乐有时需要用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加以引导,但是这些辅助仅仅是一种媒介,而音乐欣赏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倾听音乐”。培养聆听的好习惯是音乐欣赏实践的基础工作。在聆听的基础上再辅以讲解、唱主题、小组讨论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表达是非语义性的,塑造的形象是不确定的。在学生聆听音乐之后,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听到的音乐。最初有的学生可能只会用“好听”与“不好听”来描述自己听到的音乐,在听到其他同学描述自己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情感,或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甚至联想到的完整的故事情节时,他们也开始尝试用语言和大家交流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学生的能力是不可小觑的,他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是有着明显的个性特点,对音乐的好恶也非常鲜明。为了让他们更客观地看待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音乐,可以组织一些辩论会,如,传统民乐与新民乐谁更有价值,音乐表演外在设计与内在涵义哪个更重要。

二、展示个人风采的表演实践

开学伊始,面对刚刚走进高中的新生,教师对学生的音乐特长及学生的音乐素质不了解,为了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音乐特长及音乐能力,可以安排一次个性化的个人秀。展示内容不限,唯一的要求是要与音乐相关,设置这么宽松的要求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以最小压力走上台来展示自己。这样既可以看到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专业性强、技艺高的各种形式的精彩表演,如,器乐独奏、芭蕾、弹唱;也可以欣赏到一些没有什么音乐方面特长的学生扬长避短别具匠心的巧妙设计,如,配乐朗诵、配乐绘画、歌曲双簧。通过这样一次展示,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所掌握的音乐技能,还能从中发现学生在音乐活动设计及节目编创方面的潜能,从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中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与发掘,让学生能够各展所长,个性发展。

在介绍到现代流行音乐时,由于教材从编辑到送审再到出版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同一版教材会使用好些年,这样在编写教材时还是当时最流行的音乐作品的教学内容,到了学生学习时已经成了“经典回顾”了,所以在这个部分的教学时,可以尝试着把讲台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来做小老师给同学唱一唱,听一听,讲一讲自己欣赏的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热情很高,有些学生还很认真地做了PPT,配合自己的讲解。这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欣赏面是很广的,中文的、外文的、动画片的配乐、游戏音乐、抒情的、摇滚的。无一不体现当时的流行特征。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完美不成熟的表现,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适度的指导,如,演唱演奏的技巧、解释作品时的设计安排、PPT画面文字及色彩的选择。不过为了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好采用个别交流的形式。

通过这样一些个人展示的实践活动,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个人展示的时候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欣赏同学的个人展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培养团队精神的合唱实践

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前苏联团中央书记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夫人)有一句名言:“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当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合唱教学中,我们总是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聆听别人的声音,使自己的声音与别人的声部相融合。学生在初学时常常因怕别人干扰自己,致使自己无法唱准自己的声部,因而常大声喊唱,力图用自己的声音盖住别的声部。这样将导致整个合唱团的声音听起来刺耳,声部不协调,像吵架一样,这是合唱中所不允许的。要让学生明确合唱中的各个声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是要像泥和水一样融到一起的,而不是各个声部在比赛。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逐步能在自己演唱与聆听他人的同时能注意自我控制,保持音乐的均衡,从而感受到音乐的和谐之美。

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排练时,要求每个合唱队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达到心灵与感觉的默契。不知不觉地和整个队伍团结一致,团结合作和集体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这样,参与合唱的中学生应在平时生活中,乃至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像参加合唱队一样,每个人在活动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善于尊重自己和别人。在长期的合唱音乐熏陶下,我们的学生以集体利益作为出发点,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从而受益匪浅。

四、培养全局观念体现多学科融合的音乐剧实践

新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体验多种艺术种类的综合魅力,体会多学科交融的效果,感受大家通力合作的和谐氛围,在高中音乐学习的后期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音乐剧的艺术实践。

音乐剧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于一身,是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高中学生通过高中阶段音乐的学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歌曲的演唱能力、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这个时候安排一次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是再好不过的了。剧本的创作与选择可以体现学生的文学功底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选择剧中所使用的音乐(背景音乐以及唱段)的实践过程可以体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情感表达的把握能力;演员在表演实践过程中可以增强自己的舞台感,展现自己的演唱技巧以及肢体语言的表现力。音乐剧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以现场表演或制作视频的两种方式呈现给大家。现场演出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舞台经验;视频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影视制作知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再小型的音乐剧也有着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剧务等多个岗位,这是一个集体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快乐,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表现自己,技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表演音乐剧,以此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将他们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的理想境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音乐学习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追求。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培育、发展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使他们学有所长;可以使学生加深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参与实践活动和通过锻炼获得组织工作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而且音乐实践活动还可以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广阔的智力背景,是指除了课内创造教学环境之外的一切开发智力的课外活动场所。学生在这种背景中充分感到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宰,便能最充分、最自主地表现他们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也会为之陶醉、振奋和满足!他们的个性、天赋也就会像火山一样的爆发,迸发出璀璨的智慧之光,形成可贵的创新意识,获取令人惊讶的成就。

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音乐学习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践体验,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提高音乐表现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4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时,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 要思考这一主题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总之,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出发, 从幼儿的需要出发。

二、引导幼儿多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活动, 促进幼儿智能有效发展

首先,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 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喜欢的、愿意学的内容, 并采用充满趣味性、形象性、挑战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创造条件启发幼儿思考、发现问题, 勇于提出见解, 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再次, 学习成功最能使幼儿感到快乐, 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 创造成功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 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三、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 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有效发展

作为探索性教学必不可少的操作材料, 老师在选择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本次教学活动而言它所蕴含的价值;其次, 选用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简便有效, 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最后, 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来确定操作材料。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一) 巧妙地导入

1. 魔术法。 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能调动老师教的兴趣。幼儿都跃跃欲试,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2. 惊险法。 这种方法扣人心弦, 形成强烈的反差, 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 幼儿能积极主动, 全神投入, 寻找科学的奥秘。

3. 设疑操作法。 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 我们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有意识地设下疑问, 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 观察科学现象, 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 发现科学道理。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二) 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1. 观察实验法。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 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 我们要让幼儿在各方面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增长科学知识, 在观察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2. 信息交流法。 即幼儿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交流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探索过程、认识和情感体验。

3. 趣味十足的游戏法。幼儿园的特点是游戏贯穿一日生活, 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开展离不开游戏, 所以组织科学活动也同样要以游戏形式进行, 教师的语言也要以游戏口吻去组织, 要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

(三) 活动的结束环节仍要讲究方式方法

1. 锁定主题。 往往在我们结束一个教育活动时候幼儿仍对此有兴趣, 且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那么我们可以灵活地将有价值的内容锁定, 延伸活动。

2. 情景结束。 这种结束形式多适用于小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一节独立的教育活动中, 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 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要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他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进而让幼儿懂得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5

教学设计是小学教师资格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模块,除了会出一题40分大分值的教学设计题外,近年来,教学设计在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中也出现了出题的情况,2016年上半年的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就出现了教学设计类的材料分析题,因此未来的考试中有可能会加大针对这一模块的考核。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即我们常说的科目二,教学设计题有6题,6个题分别类属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学科,但是不是每题必答,而是六选一,即在六个题中选择一个作答即可。由于语文学科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也较容易拿分,所以一般针对无教学经验的学员,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会重点讲解语文的教学设计题。

教学设计题一般出现在最后一题的位置,题目的呈现方式是给一段材料,内容是课文的片段,后附三个小问。根据以往的出题规律,语文学科的课文材料有高低年级之分,低年级一般为识字类,高年级一般为阅读类和作文类。

后附的问题有三问:第一问是文本特点类,即对文本的分析,包括文体、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文章结构、内容,比如: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修辞手法,用词/语文(准确、优美、形象、生动、质朴、简洁),通过(总分总/总分/时间顺序)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第二问包括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针对文章内容、修辞或写作方法、文章结构,教学难点针对中心思想或主旨、实践应用,如教学目标一般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三问包括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有导入类、整个教学过程类、课堂练习类、作业类和评语类。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促 忆 异 逢 佳 倍 插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要分析该诗的写作主题。

(2)如指导三年级小学生练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解析:

(1)本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通过描写诗人自己独自漂泊异乡生活孤苦,遇到佳节良辰,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插茱萸的情景,抒发作者思乡怀亲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认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茱、萸12个生字,会写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10个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诗句与小组合作讨论体会诗句抒发的思乡怀亲之情,能够读出诗句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提高对古诗文的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激发对于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热爱家乡与亲人的情感。(3)导入: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采用提问导入法,激趣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知道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学生回答:中秋节、春节、端午节......教师提问:那大家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 学生:......教师:很好,有同学说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是一位唐代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的所见所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给学生提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中公讲师解析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6

关键词 德育活动课程 学生自我教育 能力培养

一、德育活动课程与自我教育内涵阐释

孔子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健全发展的基础,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道德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忽视而且应当加倍重视的环节。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而德育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抓手。

德育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活动课程是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1]它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开发其潜在能力,发展其个性。德育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活动的形式,以学生的经验、生活、劳动、社区等活动为德育内容,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2]。其主要形式是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如班团体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德育活动课程与德育学科课程相并列、互为补充,共同组成学校德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德育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应占有相当的位置。[2]在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也阐述了德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自我教育是与他人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人作为主体将自己视作教育对象进行的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教育而言,他人教育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是促进个体转变的内因,只有内外因有机结合,个体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在道德习得、道德践行过程中,内因即自我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唤醒其道德意识、激发其内在动力机制、协调其与外界平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体,在面对纷杂的道德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调整,进而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道德问题。

二、德育活动中学生自我教育发生的内在机制

当代教育家张楚廷指出:“社会能够对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只是推动,而主动的是人。”[4]人具有自我教育的潜在性,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这一潜在性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而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1.德育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对自身发展提出一定的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及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主体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开端,要完成自我教育就必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由于人自身往往缺乏一个反观自身的视点,我们并不能单凭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直观来认识自身,而必须经由中介的迂回。[5]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我认识,是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作用于对象之中,以作用对象对自己行为所做出的客观反馈为镜直观自己、认识自我。德育活动过程中凝聚着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展示着学生的自我本质、特性,让学生通过作用对象来认识自我。道德教育中如果没有活动,无法使概念的道德存在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存在,也就无法实现道德教育中的自我认识。

2.德育活动让学生反思自我

道德教育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活动像一面镜子让学生照映、审视着自我。当教育主体借用外在“环境之镜”来映照、审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来教育自己时,自我就产生了本体自我与映像自我的二重化。[6]人自身作为自己审视的对象时,是本体自我的体现,即自我对象化,而主体在所从事的活动中看到了自我,这便形成了映像自我,即对象自我化。学生通过作用对象在照映、审视自我的过程中,进行着自我反思。在自我对象化和对象自我化的转变中,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将自我看做教育对象进行反思时,遇到不协调一致的因素,会自觉地与认识环节相结合,并反馈到认识环节,重新进行认识。

3.德育活动让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平衡自我

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形成的新的道德认知经过顺应、平衡,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了自己的道德图式,从一种道德状态过渡到更高的道德状态。孔子也非常重视道德的内化,他认为只有自我努力才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他要求学生克己内省,“不怨天,不尤人”,并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的德育思想告诉我们:外在的律令只有通过内在的认同,才能说是道德自觉。[7]而这里的道德认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应该是内化为自己原有道德认知结构中的认同,而德育是基于这种道德认同的基础上的。在平衡、内化过程中,学生将认同的外在道德观内化于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结构中,而不予认同的则重新反馈到认识与反思环节。如此,学生在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协调、平衡过程中,完成道德内化,形成自我的道德观。

4.德育活动让学生将道德观念外现于德行

德育活动让学生形成内化的自我道德观念,最终的归宿点是让学生践行道德,通过外显的德行表现德性。只有在德行或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8]德育活动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和学生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具体行为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辨析能力和解决多种真实复杂的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交互过程中,学生履行社会、集体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同时自身也会产生遵循道德原则和协调个人行为的需要,这一过程便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教育。

5.德育活动让学生进行德行反馈并形成新的认知

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将形成的道德观念进行选择、平衡,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自己的道德图式,最终是以德行体现出来。而德行并不是终结,这一德行最终又反馈到学生的认知中,让学生进行新的认识、反思、协调和平衡自我,这一过程即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的自我教育又会成为下一次道德活动的起点,并在下一次道德活动中螺旋式上升。由此,德育活动促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也使德育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意义,最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由此,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发展如图所示。

三、如何在德育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如前所述,德育活动与学生自我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前者能够促进后者的发生、发展。但“能够”只表明德育活动具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发生、发展的潜质,而“潜质”并不代表这种促进会必然发生。要想让德育活动的这一潜质发挥出来,对其所附着的载体——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会有一些要求。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注意以下方面。

1.围绕学生兴趣需要设置并实施德育活动课程,激发其自我教育内在动力

兴趣、需要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围绕学生的兴趣、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设置的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才可能使内部动机转化为外显行为中的有效动力。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程度越高,越容易激发其内部动机。[9]德育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动机和体验为核心的活动,弥补了普通道德教育的不足。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置并实施的德育活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机制,使“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才能最大限度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整合德育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没有一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学到所有的知识。德育活动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将所有的德育知识教授给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在德育活动开展中,一方面注重德育活动课程与德育学科课程的整合,鼓励学生将学科德育课程中所习得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没有一类活动只涉及道德而无关其他学科,德育活动课程应该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整合,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认知、情感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课程的配合,如语文课程中传递的道德情感,历史课程中传承的道德文化。

3.通过德育活动课程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认知的源泉,只有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道德冲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悟,学生的道德认知才能充分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通过德行体现出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其道德水平。杜威有名的“教育即生活”这一论断便阐明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认为“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延续”[9]。道德教育最终要回归生活,个体的存在离不开实际生活,这也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搞形式主义。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大量道德理论,而课下践行的很少。德育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道德情境、道德冲突,在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把认知结构中的道德观念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将道德观念运用于实际生活并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行为,真正实现了道德教育“知行统一”的最终目标。

德育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升了学生道德素养水平,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知识头脑中简单的构建,而是实践中检验得到的真知,并内化于学生行为之中。同时,在整个德育活动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悟其德育意义,提高学生的“能动力”和“自制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根本上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连榕,洪明.课程与教学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 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 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品格机理分析—哲学视角解释[J].中国教育学刊,2012(02).

[6] 闫存东.论主体自我教育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7] 曾长秋.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8]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许家美(1987-),女,山东莒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王建峰(1973-),女,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7

一、在职幼儿教师活动设计中的困惑

1. 在职幼儿教师活动设计中的主要困惑

( 1) 困于对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整体把握

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常出现教学内容随便拿来、方法随便搬用的现象, 内容与儿童经验无关, 方法与幼儿思维发展水平不一致, 在整个设计中困于幼儿、内容、方法、教学材料统一把握。

( 2) 困于制定科学规范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确定活动预期目标是设计教育活动的首要工作。但在教师活动设计中面对教材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现有的教学材料中到底对本班幼儿发展有哪些教育价值、应赋予什么目标、目标应如何表述等。

( 3) 困于找到很贴近幼儿生活和兴趣点的内容与主题

幼儿教育活动内容选择要求生活化, 符合幼儿具有现实需要与发展水平。生活里的幼儿教育事件随时都在发生, 幼儿的兴趣点时时都在展现, 但幼儿教师却常对设计的活动内容与主题感到困惑, 为如何为目标的实现选择什么内容、如何从孩子生活找到主题等问题而焦虑。

( 4) 困于设计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些教师为了上搞好一次教学活动精心准备了一大堆教学材料, 但是常因组织策略与教学方法的欠缺而前功尽弃。具体的困难有: 如何围绕核心目标安排活动、用什么方式方法突教学难点、什么方法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等。

2. 幼儿园教师活动设计困惑的原因分析

从一线幼儿教师表现出来的教育活动设计困惑可以分析出如下问题根源: 第一, 幼儿教师科学教育观念没有真正的转变; 第二, 幼儿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或缺乏或运用不自如; 第三, 缺乏应有基本能力, 如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线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的困惑, 折射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状况与问题。

1. 学前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 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在学生中真正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多, 喜欢当幼儿园教师更少,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较低。专业认同感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动力, 影响对教学设计的学习。

2.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阻碍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有效性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应得的体现。但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仍存在如下状况: 理论课程设置比重大、实践性课程较少、开设的顺序混乱等。这样造成教师难教, 学生学习懵懂, 影响学生对教学设计学习知识建构与能力获得。

3. 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方法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学习迁移

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其一, 以讲为主, 教学方法单一, 影响学生对信息加工的质量。其二, 大部分教师幼儿园一线经验少, 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对所学知识与技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应用情景,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迁移, 影响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如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教学等运用于教育活动。其三, 实践教学少, 影响学生活动设计的背景知识经验的准备。例如, 实践教学活动少, 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不熟悉, 直接影响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向活动设计过程迁移。

4. 幼儿园一线经验有限, 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活动设计的指导能力

教师是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者。在教育活动设计中, 教师相当于师傅。因此, 要求教师为双师型人才, 既能从理论上把教学设计方法原理讲明道清, 又要求能指导学生实际教育活动设计训练。影响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不仅仅是学前专业教师, 而是整个教师群体。如儿童心理学教学中能否贴近幼儿教育一线直接影活动目标的制定。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与一线幼儿园教育联系较少, 经验缺乏, 对学生教育活动设计指导能力较低, 影响了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形成。

三、幼儿教师活动设计能力职前培养策略

1. 引导学生构建美好工作愿景, 增强学习内在动力

成功地做任何事情都应先好之、乐之。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学生建构美好的工作愿景,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习幸福感、学习紧迫感, 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为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具体措施有新生入学教育、专门就业指导课、个别引导等。

2. 优化课程设置, 夯实学生活动设计的相关知识准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形成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活动设计描述性知识、活动设计程序性知识、活动设计策略性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夯实各方面的知识, 高校应优化其课程设置。首先, 在科目种类安排方面, 学校不仅要开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各领域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 还开设实践课程以及教学实训课程, 满足以上各方面知识的获得需要。其次, 在科目开设的先后顺序方面, 应遵循先感性到理论, 先基础后应用的原则, 顺应学生认知技能发展的规律。

3. 改进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帮助为学生初步的教育活动设计经验

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 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这些相关知识与能力获得, 除了与学校课程有关, 同时也与教学息息相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中互动与引导, 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第二, 改进教学方法, 重视幼教理论知识向幼儿园一线教育实践联系, 帮助学生知识迁移。第三, 加强实践教学, 如参观、见习及学生活动设计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初步教育活动设计经验。

4. 加强基地园的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创设教育活动设计教与学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基地建设为教师科研、教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职院校教师对一线幼儿园教育指导能力、对学生专业指导能力, 只在扎根于实践, 才显示出真正的生命力。因此, 加强学校的基地园建设。

参考文献

[1]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8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涉及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 本文重点阐述的是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备的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一) 活动课程的地位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类型主要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也无外乎此三种课程类型。其中, 学科课程分为单学科与综合学科课程, 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属于综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分为指定领域课程与非指定领域课程, 指定领域的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课程[2];学生本位课程是指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于一体的新型课程[3]。

学生本位课程在融合学科与活动课程对立特质的同时, 从客观上也消解了这些特征, 即在课堂上既要突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又要体现儿童的主体性, 通过活动, 促进儿童主动探究。事实上,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两种课程的优势往往无法充分体现, 这意味着原来课程的优势丧失或变得形式化。另外, 如何做到对两种课程特质的兼收并蓄, 对于教师来说的确是新的挑战。因此, 学生本位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 其设计在理论上是较为理想的, 在教师的实际操作中是有难度的, 其实施效果还有待于正在进行的教育实践的检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均为数年来被中外的教育实践检验的课程类型, 各具优势与不足, 正是这两种课程内涵和形式的对立性, 更彰显了两者并存的必要性, 进而促成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从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看, 既要有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 还需能力的培养, 因此,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的并举也许更能成全儿童真正生命的成长, 不必盲目否定某一方以求进步。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 尽管国家几度进行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 然而, 活动课程的开展仍不容乐观, 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 活动课程的含义及范围

活动课程是根据儿童的经验或团体生活统合起来的课程, 其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课程哲学观, 所以又称经验课程[4]。活动课程是儿童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实践, 进而获得经验的课程。这里的“活动”有身体的活动, 更有思维的活动。

活动课程不以幼儿教师的讲授为主, 也不是幼儿教师用繁杂的问题控制儿童思维的走向;它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 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培养。活动课程契合当下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现行的课程观, 即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的发展为本,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和[5], 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6]。

在我国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当中, 活动课程大致源于三个方面。

1. 以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形式出现的活动课程。

这里的单元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并不是学科课程之后的课外延伸或补充活动, 而是列入课表的正规课程。单元主题活动是指幼儿教师引导幼儿, 并与所有幼儿共同探究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其呈现的形式为幼儿教师围绕某个主题, 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子活动, 逐步达到主题总目标的过程。在实施子活动的过程中, 幼儿教师关注的是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与亲身经历, 旨在促进幼儿的自我发现。区域活动是指幼儿教师在活动区内为幼儿提供每一个活动内容所需要的材料, 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探索、体验与发现[7]。因此, 区域活动并非无目的的区角自由活动。

2. 引进国外的活动课程。

如蒙氏课程、福禄贝尔课程及方案教学等生成性课程, 这类课程属于以幼儿动手操作教具、主动探究发现为主的活动课程。诚如虞永平所言, 只有将幼儿的经验和知识的获得看作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才能从这里起步[8]。

3. 改造或创编的活动课程。

幼儿教师将科学领域、社会领域等五大领域的课程改造成活动课程, 即这些领域课程不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而是以幼儿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为主。但这类活动课程的产生需要较高素养的教师、相关的教学设施、社区资源等, 以此种方式产生的活动课程在国内并不多见。当然, 幼儿园还可以自行创编活动课程, 这需要依靠本土化教育资源与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 对某些五大领域课程只是改变了教学方法、手段或教学形式, 适当加入一些游戏的做法, 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为主线, 以层层递进的缜密教学环节作为轨道的学科课程, 充其量贴近“学生本位课程”, 但并不符合活动课程的特质, 因为这种课程始终处于教师的高度控制之下, 并非以儿童的自主探究、发现为主, 因此, 这样改造的学科课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课程。

(三) 培养学前教育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活动课程是当前幼儿园不可或缺的一种课程类型, 且应占据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主导地位。如前所述,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的并举更能成全儿童真正生命的成长, 至于三种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 一般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层次教育目标的要求而有所不同。根据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即第一信号系统占绝对优势, 以感知觉、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认知基础。而且, 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并非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 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兴趣、能力、良好的习惯等。因此, 幼儿园活动课程设置的比例应占课程设置总量的多数更为合理。

幼儿园活动课程地位的提升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职前的幼儿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设计原则、要点。事实上, 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也是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对接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前的幼儿园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设计一个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 或上一节蒙氏课, 展示一个音乐活动的设计等, 而这些课程同属活动课程的范畴或是以活动课程的设计理念出发进行设计的。可见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是学生经受就业市场检验的关键能力, 是学生入职后设计活动课程、改造活动课程、开发活动课程的重要保证, 是学生将来作为幼儿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 因为活动课程的设计牵涉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并且有能力带给孩子们何种课程的大问题。

二、我国在职幼儿教师开展活动课程的现状

纵观我国的幼教机构, 系统地设置并有效实施活动课程的幼儿教师并不多, 仅限于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的部分优质幼儿园中少数的幼儿教师, 如苏州市金家坝幼儿园教师尝试结合本土资源创编饲养活动课程[9];昆山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尝试将单元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整合在一起, 即以单元主题活动方案为理论指导, 按照单元主题活动的子目标在各区域投放材料, 实施有目的的区域活动[10]。事实上, 我国多数中小城市,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明显不足, 造成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数量严重不足, 其实施效果也令人担忧。

现列举2014年1月调研的绥化市15所幼儿园的第一手材料, 对绥化市幼儿园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加以阐述。在绥化市15所幼儿园中只有7%的幼儿园开展了单元主题活动, 有13%的幼儿园开展了区域活动, 且此两种活动只是学科课程的课外延伸活动, 而非真正的活动课程。有7%的幼儿园开设了福禄贝尔课程或魔力猴课程;关于蒙氏课程的设置涉及的幼儿园相对较多, 也仅占27%;至于改造或创编的活动课程并不存在。

在15所幼儿园中, 有4所幼儿园开设了活动课程, 占本次调研幼儿园总数的27%, 其余11所幼儿园没有开设任何一种形式的活动课程。这4所幼儿园的活动课程占每所幼儿园课程设置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1%、15%、15%、8%。可见, 此次调研的15所幼儿园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是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 活动课程所占比例过小, 甚至多数幼儿园均没有开设活动课程。即便是开设活动课的幼儿园, 其活动课的实施效果也着实令人担忧。

诚然, 影响活动课程开设的因素众多, 但不能否认的是,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园开设活动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调研中发现,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教师的来源一般为当地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多数教师只知道学科课程, 不理解活动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引进的活动课程仅停留在模仿、照搬的层次上, 不能正确领悟引进课程的精髓, 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改造, 更无法彰显引进课程的本土化和时代性, 至于实施真正的区域活动、单元主题活动、蒙氏课程等也显然是勉为其难, 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 现状

纵观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部分高层次院校的学前学生对活动课程的理解较为深入, 其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也较强。如北京师范大学前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幼儿园课程论》, 教师采用案例式讲解, 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特点及设计要点, 同时充分利用见习实践, 让学生对自行设计的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进行汇报, 对蒙氏教法、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进行研讨等, 使学生将所学理论、技能与就业市场频繁对接, 专业能力提升较快。当然, 学生对于方案教学等生成性活动课程的涉猎仍然较少。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低层次院校, 特别是2000年后升本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亟待提高。以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20份, 有效回收208份。调研结果显示, 68%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类型;75%的学生对幼儿园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2%的学生不会设计单元主题活动;69%的学生区域活动的设计不符合活动课程的特点, 仅为学科课程的课外自由活动;93%的学生对于现代蒙氏教育理解不够深入, 仅停留在传统蒙氏教具的操作上, 甚至还有40%的学生连传统的蒙氏教育都不能正确解读;85%的学生不会设计方案教学等生成性活动课程, 无法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至于如何将幼儿园的领域课程改造成活动课程没有人能够提供恰当的思路, 充其量就是将学科课程改造为学生本位课程。

(二) 提升学前教育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建议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 可以系统地开设“幼儿园课程论”、“幼儿园活动课程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 并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为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的活动课程, 熟练掌握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设计要点, 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一线幼儿园紧密联系, 增加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的频率及时间, 突出学以致用, 跟踪指导。关注见习后学生设计的活动课程方案, 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汇报、研讨, 及时提升学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明确授课要求, 即以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形式设计并完成每一节课。

正确对待市场需求, 在与就业市场对接的过程中, 既要顺应市场需求, 在尊重家长、幼儿园、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还应发挥教师独特的育人功能, 起到引领市场的作用。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 其工作对象是儿童, 因此, 活动课程设计还应立足于儿童生命的成长, 不应完全盲从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 从地区差异、不同层次院校的差异、本科生的个体差异看, 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面对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幼教市场用人考核标准的变化, 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其需求的转变, 迫使学前教育本科生亟须提高专业素养, 提升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幼教实践的能力, 特别是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 改造、创编活动课程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顺利与市场对接, 并为学生入职后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幼儿教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 2013-12-31 (2) .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 :35.

[3]丁邦平, 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 2002 (10) :31.

[4][6][7]王春燕.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1, 5, 177.

[5]冯晓霞.以活动理论为基础建构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 1997 (4) :26.

[8]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100.

[9]计彩娟.饲养活动课程开发:从问题到行动——以大班饲养主题《可爱的蚕宝宝》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 2013 (6) :76.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9

一、重视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职业院校人事部门就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订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应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 建立具有 “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用政策规定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 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 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重视“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过硬的技能队伍, 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 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 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 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 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 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二、以顶岗实习带动实践教育活动

在职业教育中,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加技能竞赛,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训技能, 达到竞赛的要求, 中职院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设立实训中心和项目工作室, 这样可以为学生在实训中提供极好的平台, 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

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 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是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 学校可以找到符合学生专业的用人单位, 共商合作培养机制, 校企互相支持, 有效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活动。 在顶岗实习中,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顶岗实习, 接触社会, 锻炼社会参与能力, 帮助学生强化社会价值观, 增强思想教育,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顶岗实习中, 把“学的”和“用的”结合, 可以加深对在校所学知识的理解, 更好地掌握相应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巩固专业技能。 通过顶岗实习,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三、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 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 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 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通过实践教学, 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 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素质;三是创业能力;四是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 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将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 通过合理配置, 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 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 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要改变过于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 理论教学将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 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 (基础理论) 、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专门化方向技术课 (技术应用) 三大模块。 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 串接这三大模块。 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 各有侧重, 又相互联系, 围绕实践性环节有机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

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 各职业院校教务处可以专门成立实训管理中心, 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各专业要制订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 并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践课程标准, 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 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 安排毕业设计 (论文) 等环节。 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 (实训) 、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 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 “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 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经费保证及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环境四个重要方面。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出实训室建设规划, 保证长线专业必修实践课100%的开出率。 制定实训室建设规划时要统筹规划, 优化配置, 尽可能照顾专业群的需求。 同时,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 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 还应具备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 要充分利用校内的计算机系统, 建立仿真的、模拟的基本实训室, 使学生得到基本训练后, 再进入校外实习或实训场。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基本目标为每学期学生下厂实习至少一次。 各二级学院或系部根据此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规模, 制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总之,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加大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 把课堂和课余都还给学生,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要抓住机遇, 迎接新的挑战,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 是各类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内容,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 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实践教育活动,职业院校,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甄凯玉.综合职业能力的特征[J].机械职业教育, 2003 (11) .

[2]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0) .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10

在21世纪的今天, 我国的教育革命在历史中已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由20世纪的20年代最初的五四运动的兴起, 由鲁迅、蔡元培等人号召发起教育的改革, 令最初的教育改革逐步演化为传统教育文化向现代化教学体制的过渡, 直至21世纪的今天, 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这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的革命。时代在发生着变化, 教育革命也慢慢走向趋于完善。但是现在我们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我们不能把教育模式停留在以往的认知道路当中, 要既往开来, 把教育革命延伸为思维革命, 要不断的追求创新, 才能使教育革命更加完善。在艺术教育领域中也是一样。思维上的创新, 才能使其本质意思有所改变。

培养创新能力, 授意思考艺术能力比教技法知识更为重要, 以自新教育方式、开放性教学原则、直接进入创作才能印证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会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极大的启发。像在20世纪以来, 包豪斯几乎成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功的代名词。包豪斯的艺术设计实践与理论, 以及广泛的积极指导意思, 甚至超学工作的信心和主动性, 从而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江苏工业学院为例, 该院已启动了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2010年评选出8个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点, 学校将进一步规范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管理与引导, 充分发挥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优秀教学团队体系, 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同时, 高校还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提高“教学关键岗”的运行机制, 通过“教学关键岗”的选拔、聘任、使用、示范等过程, 培育一支教学名师队伍。此外, 加大青年师培养力度,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学校和各二级学院都要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三年内青年教师要过教学关。学校将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优秀师徒评选、师德标兵评选、优秀教研室评选等活动, 吸引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构建老中青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5) 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为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经费要足额到位, 落实好院系部的二级管理职责, 把经费管好用好。学校要在预算内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 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增长。学校在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一般不低于25%, 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学校设立教学专项经费, 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研究等各项基金, 加大对教学的经费投入。各院系部要管好用好本部门的教学经费, 要切实加大对实验、实习教学的投入。

(6) 加强课程建设, 创建更多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教学方法特色鲜明, 效果显著;教学手段先进, 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各门课程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过了它本身的工作效果与教育成就。而追其根本, 简而言之, 就是思维的根本转变转化为的创新思维能力。尽管包豪斯已然成为历史, 但是它的两大特点至今不能被人忘记:一是决心改革艺术教育, 创造新型的社会团体;二是为了这个理想, 不惜做出巨大牺牲。它的创办者格罗皮乌斯亲自制定了《包豪斯宣言》与《魏玛包豪斯教学大纲》, 同时本着与社会生产、市场经济紧密结合, 把自己的产品设计直接出售给大众和工业界。

包豪斯实现成功的背后, 我们总结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设计中, 以自由创造为基础, 反对模范因素, 循规蹈矩。二是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三是学生既有动手能力, 又有理论素养。四是将学校教育的体制与社会实践生产挂钩。

从以上来看, 包豪斯的发展到成功其所迈向的市场, 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 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 而包豪斯产生之前也同样对欧洲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说明了它的每一步都能跟上时代步伐、符合时代新思维的代表。所以说新思维模式, 在以整个时代为背景的前提下,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绝对是一种促进力量, 动力源泉。

二、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艺术

改革教学, 完善教育体制。就要改造旧的体制, 建立新的体制。以往传统的美术与艺术并存, 并没有实质性的从其中分离出来。所以现在艺术设计的新形势下, 思维方式如若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就很难适应现代艺术要求。而创新思维, 讲究思维本身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思维创新的过程就需要对艺术原有的东西进行改造, 渗透, 创造出新的观念, 新事物的主动意识活动, 这样不单是对原本旧艺术体系文化进行客观地反映, 同时还在创新进行建设, 全校各门课程都要力争达到校级精品课程要求, 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要达到省市级精品课程标准, 还要努力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以第一军医大学为例, 该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 使该校的教学更接近学科发展的前沿。其他本科专业学科都要提倡适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双语教材。要及时更换新版教材。经专家论证, 确定我校自编、协编的教材, 保证自编教材的水平和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的变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2) :147-149.

[2]曾健坤.试论我国地方院校国际化之路的困境与机遇[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01) :155-158.

[3]郭彤, 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4]李泉.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地方高校教育质量问题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7) :141-143.

[5]刘咏.办学特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6) :105-108.

[6]李淼焱, 王秀芝, 张琪, 陈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地方高校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05) :123-126.

[7]李泉, 刘小霞.关于提高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5) :153-155.

作者简介:

吕瑞娟, 女, 1981年5月23日, 籍贯:河南省漯河市, 最高学历、学位:大学本科学士学位, 现在任职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科研秘书, 现有职称:研究实习员, 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平面) 。

意识的作用下进行了主观意识的创造。所以我们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冷静的分析我们传统文化与艺术。从观念思维上的转变去转变,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日常思维模式而言, 同样它是一门艺术, 这门艺术在思维上的突破, 摆脱旧观念的束缚, 就要与实践相结合, 不断的进取、开拓、求新求异。当思维受阻或取得新突破时,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又改变了思考的角度和方向, 从而保持思维的独特和新颖性。接受或者不接受这种思维观念的改变, 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但转变的同时, 却要与现实, 实现相互统一印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对待新思维的要求就要更高了。

创新思维常常以独特的视角, 跳出以往人们习惯性的方位去思考、看待问题, 每个问题都存在不同的角度, 以各种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其结果的形成也势必不一样, 如果执意用某中的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 那个我们的思维方式反而不会改变, 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变得思维固化, 难以纠正。一个人理解的能力、知识的储备、人性的光辉, 包括见识的领略程度, 都会限制思维的范畴。从而可以看出, 创新性思维在思维艺术的优势, 它需要不断的完善、更新, 在变化的过程中去成长前进, 在失败中得到成熟稳健。从而创造性思维更显艺术性质。

三、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创新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少不了创新, 没有创新意识, 艺术设计就丢失了灵魂。艺术设计在不断以鲜明的形象融入社会发展当中。无论是纵观历史, 还是着眼于今, 每件优秀的艺术作品, 都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 从而对设计主题信息进行充分的、正确的表达。

创新思维属于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对于促进人的个体素质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形成创新性思维, 才能去极力创造新的事物。一方面创新思维需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的社会道德情操为基础。另一方面高度的责任感又是成为一切艺术设计创新活动得以持久发展的重要动因。所以艺术设计的创新要与社会的需要、发展结合起来, 体现艺术设计的价值。

四、具备创新思维品质的途径

具备创新思维的品质, 就需要我们具备创造性思维, 培养思维意识所养成的能力。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改进, 进而在实践做出突破, 在实践中完成创新的过程。在于实践相结合的前期准备阶段, 要对我们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认真和详细的观察、调查。尽可能更全面的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 要善于归纳纷繁复杂的信息, 在材料中总结, 整理, 恰当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这是知识的储备阶段, 坚持以往, 随着时间的积累,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另外, 在培养训练强化自己创新思维之初, 动机一定要明确, 要有针对性的, 有目标性的去完成知识储备阶段。同时, 要有坚持的信心, 不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背离或偏离实际, 偏离目标。要专心致志, 排除干扰,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 利用自己的长处去维系自己的健康心态和饱满的热情, 从而使自己的情绪不焦不燥, 保持思维的连贯性, 逐步坚持新思维意识的认识, 这是思维转变在我们的思想上形成结果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积累, 我们思维意识的逐步改变就会有了实质性的成果, 为此我们在付诸了实际行动后, 要学会懂得理顺主次, 总结经验教训, 由思维逐步的转变到实质根本性的转变, 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要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 创新思维成果可以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我们为此获得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突破了旧有的传统认识, 在思维模式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突破, 创造和革新, 这将是未来人类人人都可能做到的, 创造是人类伟大的事业, 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 创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性思维就是这项事业的灵魂。

五、加强基础教育、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人才保证

做到自我创新性思维的锻炼培养还是不能有效地保证艺术设计的教育的全面进行。为此, 结合中国目前教育形势上去分析艺术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来看, 在这里艺术的基本教育有必要探讨下。

在国内, 艺术体系与艺术教育的认知程度远远达不到现在新形势下的要求的目标, 就更要说国内艺术教育与国际接轨这一时代性的问题。这一问题, 从我们的初级教育就能体现出来。从早教到高中, 艺术教育教学几乎是可有可无或者从属的地步。所以从现在的形式上来看, 我们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下去。然而为实现艺术教育的根本转变, 我们就可以从国外的教育教学经验从中借鉴, 总结出适合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艺术教育模式去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整体素质高度。

艺术教育的多元化, 艺术教育要有多样渠道, 每种渠道都要有层次,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主要有艺术人文和渗透性艺术学科、课外艺术人文活动等。艺术教育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艺术天分、天赋的不同, 导致艺术教育中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都存在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 要因材施教, 鼓励每个学生的创新想法, 使其充分发挥本身潜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要求是广泛、全面的, 它的要求既满足了其他学科的共存, 之间并无排斥。同为教育教学, 艺术教学科目和主要科目都是必修课。最主要的是艺术学科中, 能力形成有多重途径, 学生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学习不同的艺术, 他们的学习可以采取多样的方法, 他们的能力可以不同的进度发展。而能力的发展从个人角度上去看, 就意味着能够运用一整套知识和技能体系。包括感知、制作、历史、文化、分析、审美、技术、欣赏等。这些从《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都可以看出艺术教学方法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过程相仿。

科技不仅仅是改进生产经济的力量, 还是推动艺术教育的动力;艺术能够启发学生认识和运用正确先进的科学方法达成理想目的之间的关系。《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根本宗旨:一是建立全面、清晰、透彻、坚实的知识技能体系;二是明确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构建文明社会的作用;三是强调各学科的合理联系, 力求实现全面教育;四是把艺术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 逐步实现艺术教育的文化多元性;五是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 准确理解技术手段、艺术科学技法和艺术所追求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 美国政府把艺术定位成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 享有与其他七门核心学科同等地位的做法, 这就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这种在基础教育强化艺术教育的做法, 有效提高了全体中小学生的艺术涵养, 保证了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生质量, 减轻了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基础知识压力。对早期人才的培养做到了完善的教育, 为未来实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做出了充实的准备。而这种早期抓普及教育的方法, 实际上就是以毛泽东在教育上面所提倡的教学思想;另外在上文所述中, 包豪斯的教学实践理论, 在其中并不难看出毛泽东教育思想理念的存在。言而总之, 毛泽东教育思想, 就是人民教育的思想。

六、结语

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和自身锻炼掌握创造性思维能力去实现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 这就是艺术设计教育。而在当今时下, 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推进, 各个科技领域已然连接成为一片整体, 不论是信息、工业、教育等产业还是人们所学知识以及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要追求卓越的创新, 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有了创新思维, 我们才能用勤劳的双手, 智慧的头脑实现更多的创造。如要参与全球性经济活动与竞争为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的话, 教育培养必不可少, 相对于自身而言, 我们更要加强自我的创新思维意识为基础去有效地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 生活少不了艺术, 艺术设计少不了创新。追求创新思维是未来从事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秉持的永恒的理念。艺术设计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精神功能与物质功能的完美结合。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落总是后于现代艺术设计实践, 因而推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阐述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所具备的优越特性。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11)

[2]李红华, 熊璐.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 (03)

[3]杨伟.论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硅谷, 2010, (01)

[4]白朝晖.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机制创新之我见[J].成才之路, 2008, (22)

[5]普敏.对培养高师学生艺术能力的思考[J].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Z1)

[6]沈柳霞.谈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艺海, 2009, (03)

[7]赵友芬.创新理念下的艺术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04)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11

一、《我家是动物园》语言教育活动可以怎样设计

绘本故事《我家是动物园》在利用大班幼儿对常见动物特征的感知与观察经验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幼儿讲诉“我家”各种动物的外貌特征与习性,并延伸出活动“我班也是动物园”,激发幼儿创编句式“我是……,其实我是……”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幼儿自然大方、独立构思并完整连贯讲诉的教学目标。

(一)活动目标

1.能够陈述各种常见动物的基本特征与生活习性;

2.能够利用“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讲述自己想要扮演的动物的特点;

3.能够在集体面前大方的讲诉,并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讲述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绘本故事《我家是动物园》的多媒体资料;常见小动物头饰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引入,唤起幼儿关于动物的知识经验以及绘本阅读的兴趣

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唤起小朋友关于动物的知识经验,并激起幼儿对本次绘本阅读的好奇心,如“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呢?”“你们可以说说这些动物吗?”小朋友讲诉了动物的特点之后,老师紧接着说“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祥泰和他的家人呢就是可爱的动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复述学习阶段

(1)教师阅读绘本,与幼儿一起讨论祥泰家人的特点

第一遍阅读前,简单说明倾听应认真、安静,不可随意打断老师的阅读与打扰其他人倾听。阅读绘本时,教师应注意语调应尽量模仿该动物的基本声音特点,并在语气上注意各家庭成员的不同,声音抑扬顿挫,以吸引小朋友的兴趣与注意力。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激起小朋友们的讨论热情,如“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对祥泰家的哪一位家人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呢?”小朋友一阵讨论之后,对绘本故事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开始第二遍阅读。

第二遍阅读完毕之后的提问侧重于对故事细节的复述,如“故事中的祥泰有哪些家人呢,这些家人分别是什么动物呢?”“这位家人在介绍自己时说了什么呢?”由此一步一步地引导小朋友回忆描述家人的句子,最后总结出祥泰家人在介绍自己时都用了“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

(2)请小朋友用“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复述故事内容

在认识了祥泰家人并讨论完祥泰家人是怎么样介绍自己的之后,请小朋友独立复述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祥泰家人在介绍自己时说的话,如“小朋友们,你知道祥泰的爷爷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吗?”并鼓励幼儿使用“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进行讲诉。

3.创新讲诉阶段:以“我班是动物园”活动为依托,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讲诉自己作为“动物”的爱好与特点

(1)当幼儿基本熟悉了故事内容、掌握了熟知了“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及其用法之后,延伸出“我班是动物园”的语言讲诉活动。通过老师的亲身示范讲解,如“老师最喜欢狗狗了,那么老师就愿意在游戏中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阳阳,其实我是一只可爱的狗狗,我最喜欢吃排骨了,我从来不挑食,每天都会早早的起床锻炼身体!’”。目的是引导幼儿在其组内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角色,并使用“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讲诉自己的爱好与特点。

(2)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小朋友分享自己的自我介绍结束本次语言讲诉活动,“有没有小朋友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是什么动物,你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呢?”。在下一次语言活动时,教师还可根据对活动效果的反思进行进一步的活动延伸。

二、提升幼儿语言运用能力,重要的是什么

幼儿阶段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在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词作为语言表达的最小单位,是构成语句的最根本组成部分,因此词汇的积累不仅有助于引发幼儿语言表达的乐趣,有助于幼儿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如“我是……,其实我是……”句式中 “其实”一词,教师应以举例的方式让幼儿在反复揣摩中发现“其实”的真正含义,并鼓励幼儿以其实在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意义是幼儿语言运用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只有理解了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所包含的意义,幼儿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选择使用带有情感色彩与特定含义的词语,从而真正的有效使用语言来表达自我。

当然,培养幼儿语言运用能力不仅需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的各种技能,而且需要幼儿从态度上与情感上热爱语言表达、享受语言表达的乐趣,这也是吸引幼儿不断在语言世界里快乐学习的动力源泉。首先,幼儿应学会认真倾听,因为倾听是一切学习的关键。在《我家是动物园》故事讲诉中,认真倾听儿不仅有助于幼儿在语言交流中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好习惯,也能够让幼儿在认真倾听中感受语言构筑的文学作品的美。其次,幼儿还应该学会在集体面前敢于表达自我、讲诉属于自己的故事。语言运用的关键在于“运用”,而运用的主要途径在于表达。在集体面前复述故事《我家是动物园》中的某些语句,或者创编并讲诉故事《我班也是动物园》,不仅一方面可以使幼儿自信的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幼儿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更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再次,让幼儿在不同情景的讲诉中感受语言的美也是培养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语言运用不仅是表达自我的一种工具,更是一门艺术。只有感受到语言的美,才能激发起幼儿学习语言的源源不断的快乐,而且也能够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文学作品欣赏兴趣。

三、提升幼儿语言运用能力,我们能做什么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多元师幼语言沟通媒介

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媒介,它既可以是教师向幼儿传递语言学习的讯息,也可以是刺激幼儿进行语言表达的刺激物,也可以是教师评价幼儿语言发展的载体。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这里指教师为促进幼儿词汇的积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动机,而创设的能够激发幼儿丰富想象力、刺激幼儿进行语言描述的物质环境,以及幼儿能够自由表达、师幼能够自由交流的宽松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方面包括每一期具有鲜明主题的环境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情感表达的海报以及幼儿可自由阅读的小小图书角等;心理环境包括师幼之间平等的交流地位、语言活动中教师提供的自由表达观点的宽松氛围、一日生活中教师耐心倾听幼儿的诉说等。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乐于探索、乐于交往的空间,在这里幼儿可以自主接受物质环境所发出的任何语言讯号,也可以就自己的所见所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就自己创设的物质环境延伸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活动,也可以就自己观察到的幼儿语言交流情景,分析与评价幼儿语言发展现状,帮助教师掌握幼儿语言发展动态。

(二)坚持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观,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自主性

幼儿是具有独立探索权利与精神的个体,教师应在讲诉活动中尽量为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与空间,让幼儿在自由讲诉中形成独立的人格与自主发展的智慧。在语言习得中,幼儿获得主体地位,有助于幼儿大胆自由的表达自我身心感受,有助于幼儿自主的将所学不同语言表达形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交流中,由此形成运用各种句型和语法表达自己观点与态度的自主性,而若将幼儿置于被动的语言表达环境中则会使幼儿缺乏语言表达动机、降低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语言讲诉活动中应注意树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教师应尽量使用启发式的提问,不急于向幼儿展示答案;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讲诉对象,同时鼓励幼儿主动讲诉自己所见的“多样化”;鼓励幼儿自主讨论下一次语言讲诉活动主题也是激励幼儿语言理解与表达的重要途径。

(三)开展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幼儿语言运用的成就感

评价是掌握幼儿发展动态的重要手段,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从不同角度认识幼儿的成长,有助于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幼儿发展状态。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时期,幼儿在这一阶段积累的词汇突飞猛进,幼儿的语法、句型学习也有质的飞跃,且这一时期幼儿有着强烈的语言表达需求与语言学习动机,因此关注幼儿日常语言交流情况、语言学习情况对于掌握幼儿语言发展动态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有计划的搜集幼儿的活动片段,如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或者日常交流中幼儿的话语、拍摄记录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语言交流场景等,然后教师为每一位幼儿建立档案袋或者电子档案,将记录下的每一位幼儿的片段归类,并分析幼儿语言发展中的进步与不足。这样有助于教师进行阶段性的幼儿发展性评价,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四)指导家长亲子阅读,提升幼儿语言运用的效果

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12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策略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在进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时候,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多教师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 才能够设计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所以,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必须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现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 教学模式没有统一, 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比较单一, 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差, 这便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进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确定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实现一致, 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原创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将其当成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1。并且, 学校在专业内容选择和人才培养的时候, 还应该考虑到当地的需要和学校的特点, 确保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具备本地的特征, 能够满足当地市场对创造型应用人才的要求, 这样高校在和其他高校竞争的时候, 才可能有竞争优势。其次, 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 应该考虑到区域的特色, 学校应该深入的研究当地的情况, 深入的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 将其整合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

二、重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应该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我国现在创意产品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并且还呈现出了综合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创意产品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文化、设计以及资本等一系列的生产要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其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 应该和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艺术设计专业本身便具有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等一系列的特点, 在教学的时候, 应该不断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以及科学性, 把艺术设计和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在一起, 这样能够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拓展2。

现在, 很多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 往往只是考虑到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教学的时候, 选择的还是以往绘画教学的方式, 教师教学时仅仅进行形式美法则的讲解、进行设计原理知识的讲解, 并没有将艺术设计和工程学科结合在一起, 这也导致了我国很多高校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比较地下,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 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设计出来的相关作品功能、结构方面比较单一, 实践性较差。所以,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提高艺术设计的实践性, 必须重视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 有意识的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 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

三、重视办学风格的建立, 坚持差异化

现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都非常相似, 存在的差异较小, 学校想要树立自己的优势, 便必须进行办学特色的树立, 这样学生才能够获得差异化的办学优势, 从而给学校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奠定良好的基础, 获得更多更优秀的生源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坚持大方向的情况下, 进行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的建立, 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鼓励学生挑战惯性

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容易形成各种惯性, 有些观念也会根深蒂固。虽然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时间已经比较场, 但是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中, 社会大环境都缺乏创新, 这也导致了很多人都安于现状, 不敢进行改革和创新, 这也是教育创新面临的重要问题4。所以, 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的时候, 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进行批判, 不盲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 让学生看问题的时候将创新思维以及辩证方法运用进去, 因为很多在以往是权威的观念或者理论, 并不符合当前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以, 必须将新理念添加进去, 并进行科学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

五、做好实践教学

在高校的专业中,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就比较强, 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可能真正的完成。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 想要切实提高学生创新方面的能力, 便必须重视实践教学5。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项目或者课题来开展实践教学, 等到学生的理论掌握到一定程度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进行市场的调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 并且实践性强的课题来进行设计。并且, 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去, 通过课题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原创方面的能力, 还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能力提高都非常重要。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都是采用传统与的模式, 过分的重视基础技法水平提高, 而没有重视学生艺术修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这也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 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对艺术设计教育进行创新, 解决存在的问题, 培养更多的创新能力出色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注释

11.尹乃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6) :15-16.

22 .孙波.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01) :60-62.

33 .闫莉.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包装工业, 2015 (12) :125.

44 .于佳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 2014 (03) :195-196.

上一篇:3+2对接模式下一篇:教育哲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