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024-08-28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精选12篇)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果说幼儿教育是一棵大树, 那么幼儿教师则是大树的根, 根深才能叶茂。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发布, 学前教育得到空前重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又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幼教人才,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是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虽然目前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学前教育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程, 但事实上很多学前专业毕业的学生根本不能胜任幼儿语言教学工作。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作为一名中职幼儿语言教学任课教师, 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培养效率已迫在眉睫。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调查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分别随机抽选了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近三届幼教专业毕业生300名, 采取了问卷调查、日常教学设计方案查看与实际教学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接受调查的这300名学生中教育活动方案设计能力不足的人约占43%, 教育活动方案执行能力不足的人约占61%。

学校开设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程, 旨在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前教育语言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学习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从理论上讲, 学习完这门课程后, 学生基本可以掌握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方式方法, 可以独立设计和组织语言教育活动, 但事实上, 学生的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并不乐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方案与教学意图不相匹配

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时, 往往会出现目标制定不明确 (目标的指向缺乏可测性、太大或太空乏, 三维目标把握不准等) 、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不对应、重难点把握不准、环节与目标的匹配不符、忽略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等类似问题。有些学生为了追求环节的新颖、多样、花俏, 一会儿说、一会儿唱、一会儿画, 往往达不到环节所要达成的教学意图。

(二) 方案与实际教学出现脱节

学生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时, 虽然教师会给学生提供设计背景 (包括幼儿所在的幼儿园, 年龄的大小, 人数的多少, 语言发展水平等基本信息) , 但是学生缺乏实际的与幼儿接触的经验, 设计的教育活动方案真正拿到幼儿园去试教, 会出现活动设计与实际组织教学相脱节现象。例如, 设计内容太多或太少;教学内容偏易或偏难;设计内容可操作性不强, 活动环节设计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等。

(三) 方案存在机械模仿现象

学生在尝试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 刚开始往往有无处下手的感觉, 于是便找来一些经典活动设计案例进行参考, 包括网络资源和很多幼儿期刊杂志上的幼儿语言活动设计案例。由于学生缺乏成熟的专业思考和辨析能力, 不知如何进行参考学习, 大多数学生容易机械模仿或直接照搬案例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设计的活动方案往往给人一种零散拼凑的感觉, 学生自己对所设计的活动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四) 组织实施方案过程的技能技巧不足

在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方案时, 很多学生的课堂教学规则较为含糊且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常常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 对幼儿的回答肯定过早, 没有留给孩子充足思考探索时间, 甚至出现教师一言堂、少提问、不提问的情况;对课堂时间的控制会有所出入, 有时用半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整节课的内容;教师的过分总结与陈述阻碍了孩子的思维语言的发展, 师幼互动没有落到实处;临场应变能力不够, 幼儿抛出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解释。教学中以自己为中心, 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 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关心自己的课堂表现和教学是否成功。如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教态是否亲切、课堂秩序是否良好等, 而忽略了幼儿的发展。

二、学生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薄弱成因

(一) 理论传授方式单一

许多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强调以“教”为中心, 多限于照本宣科讲解理论, 讲活动设计的格式和注意事项, 提供案例, 而不是以“学”、“做”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因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学得没劲, 练习时也就依照案例依葫芦画瓢, 应付了事, 所以设计出的教育活动方案实用性、可操作性都不强。

(二) 缺乏实习实践

课程理论的学习只是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实践则是知识的吸收、应用过程。当前, 大部分中职学校没有固定的学生见习、实习基地, 学生不能充分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 其编制的教育活动方案不能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不能学以致用, 没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理论知识, 那么, 所学的理论知识就没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 学科教学时间短

幼儿语言教学法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间仅为一年, 学生虽然学习了有关活动设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课程, 但事实上学生投入钻研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的时间很少, 训练的时间和机会往往得不到保证。例如, 缺乏集体讨论分析的时间, 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时间, 学生的精力不够, 这方面的教育没有受到重视。

(四) 生源质量不佳

自中职学校入学政策放宽以来, 由于入学门槛降低, 学生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目前, 大部分家长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首先选择普高, 甚至花钱也要想方设法让子女上普高。总认为上普高才是“正途”, 才能有前途。只有成绩不好的, 自认为“考大学”无望的, 才无可奈何地选择了中职学校。更有个别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充足的生源, 不惜降低门槛, 甚至不要求分数。这样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整体来说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 教学难度较大。

通过对幼教专业学生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方面的现状及成因进行整理和分析, 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有如下探索与体会。

三、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策略

(一) 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 有了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 才肯动脑筋想问题, 才会深入钻研问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创设多彩的课堂,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些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 启发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

(二) 结合学生个体差异, 分组集体备课

学生最初学习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时, 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如何引入、如何设计游戏, 都比较困难。这时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差异分组, 共同备课, 发扬集体的智慧。集体备课可以促进学生合作, 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这样可以集思广益, 可以分享与积累课程资源, 可以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同时, 为避免个别学生逃避讲课, 可要求学生轮流进行试讲。讲完后互相点评, 这样既可以发现备课中的漏洞, 也可以发现在活动组织环节的问题。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 学生们的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均会有所提高。

(三) 模拟课堂教学活动

幼教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完全在幼儿园里进行活动方案的实施。但是, 活动计划是否合理、周密, 方法是否可行, 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课堂教学活动。每组集体备完课后, 选出一位当“幼儿教师”进行试讲, 其他学生扮作“幼儿”, 配合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 先由本组学生点评, 再由其他学生点评, 最后, 教师综合点评。通过彼此评课, 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地总结经验, 查找自己的不足, 更好地取长补短, 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此同时, 还可以由教师先给定具体目标, 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 认真观察录像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表现及神态表情, 看完后小组评议, 指出案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这些措施, 均能很好地缩短专业学生与实际岗位的距离。

(四) 定期定量进行见实习, 充分体验现实课堂

幼教专业, 每学期均有一次见习、实习, 但通常没把教育见实习提高到课程考核的层次。笔者认为, 在每个学期之中, 教育见实习必须定期定量进行, 强调教育见实习的目的性、计划性, 并形成评价和反馈机制, 使这一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化。这样, 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实践平台, 能够在切实体验自己的教育活动设计效果的同时, 改进教学方法和融会理论知识。同时, 适当的对实习学生作出点评,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还需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在实习中, 可邀请一线幼儿教师现场对幼儿进行教学示范, 为学生展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生动场景, 并进行精要的解析点评。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不断体验、不断反思, 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达到学以致用。

(五) 整合各学科力量,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 不是短时期就能形成的, 必须凝聚多学科力量, 共同合作, 定期交流, 共同关注和指导学生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执行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能力、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的能力、采取适当教学方法的能力、把握活动原则的能力、编排活动过程的能力、确定组织形式的能力、照顾活动连续性的能力、执行教育活动的能力, 并能通过个人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等。

(六) 结合幼师特点,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四、结语

学前教育需要优秀的幼儿教师, 而作为学前教育幼儿语言教学的任课教师, 我们肩负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任, 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获得知识, 是我们的责任和追求。今天的课堂上, 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如何提高中职幼儿教师上岗之后的实践能力, 需要我们打破传统, 积极地探索与创新传授模式, 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语言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普遍呈现出重理论, 轻实践应用的培养弊端,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薄弱, 不能有效满足新时期幼儿教育的需要。通过对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近三届300名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结合多年幼儿语言教学的经验与实践, 分析了学生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薄弱成因, 并提出了分组集体备课、模拟课堂教学活动、依托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实践等六种增强学生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现状,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加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田宝, 戴天刚, 赵志航.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李振海.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J].学园, 2011 (13) .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2

一、模块二作业(选做)

【作业标题】

制作演示文稿“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

【作业内容】

你的演示文稿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1.你的背景(如来自哪里,学科,或者工作性质等)

2.什么是教育技术?你对教育技术及AECT’94的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

3.你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情况如何?(如应用的情境、程度以及效果)

4.为什么要用教育技术?你认为教育技术对新课程改革会产生什么影响?

【作业要求】

包含封面幻灯片一张,目录幻灯片一张及反映“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的正文幻灯片若干。正文幻灯片要求文字内容、媒体形式、布局、动画效果等设计得当。

二、模块三作业(选做)

【作业标题】

媒体素材加工

【作业内容】

选择以下任务之一:

(1)处理图形、图像素材,提交“我的图像作品.bmp”

(2)处理音频素材,提交“我的声音作品.wav”

(3)处理视频素材,提交“我的视频作品.avi”

在这三个作业中,你只要提交一个即可。

如选做“我的图像作品.bmp”,可利用抓图工具(如HyperSnap)抓图并作适当处理,或利用扫描仪进行图像扫描;

如选做“我的声音作品.wav”,可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录音机”

进行录音,并利用课程中推荐的常用音频处理软件对音频文件进行处理;

如选做“我的视频作品.avi”,利用课程中介绍的金山影霸截取视频素材的一个片断,并作适当处理。

【作业要求】

1.标明素材来源;

2.作品格式符合要求;

3.熟练掌握一到两种处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的方法,并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进行辅助教学;

4.保证:图形、图像、视频素材清晰,分辨率高,音频素材音质良好;

5.作品与所要表达或教授的内容有关联,并且能够有效地支持相关内容。

三、模块四作业(必做)

【作业标题】

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内容】

请根据你自己的任教学科,结合自己当前的教学任务,选择一个主题或教学单元,按照指定模板完成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要求】

参照指定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包含课程标准依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教材分析与处理、学习目标分解、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

【作业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doc

四、模块五作业(必做)

【作业标题】

设计学习过程评价量规

【作业内容】

请根据你的教学设计方案(模块四作业),参照指定模板设计相应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量规。

【作业要求】

参照指定的学习过程评价量规模板,符合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目标要求,包

含若干评价指标、权重、评价等级或分值以及等分统计公式计算。

【作业模板】

学习过程评价量规.xls

五、模块六作业(必做)

【作业标题】

设计教学实施计划

【作业内容】

参照指定的教学实施计划模板,为你的教学设计方案(模块四作业)制作实施计划,包含课程名称、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学生人数、教学环境、信息化环境、技术设备和软件环境、学生技能要求、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准备等要素。

【作业要求】

1.主题明确性: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主题,并对主题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比较清晰的脉络;

2.环境合理性:对教学实施的环境进行了详细规划,而且设计的环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支持学生理解主题等都能提供有效帮助;

3.准备充分性:能够认真考虑到教学实施环节中的诸多细节,并能够详细列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运用到的各种教学材料;

4.可运作性:规划方案中的各环节都能够实现,且对教师如何监控和管理教学实施过程等进行了缜密规划。

【作业模板】

教学实施计划表.doc

六、模块七作业(必做)

【作业标题】

设计说课演示文稿

【作业内容】

请根据你的教学设计方案(模块四作业),参照指定模板设计相应的说课演示文稿。

【作业要求】

参照指定的说课演示文稿模板,利用PowerPoint的表现特点,简洁形象地

说明你的教学设计意图和构思,包含课程标准依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策略、学习方法引导、教学评价运用等。

【作业模板】

说课演示文稿.ppt

七、模块八作业(必做)

【作业标题】

整理电子档案袋

【作业内容】

1.检查并整理“我的档案袋”各子文件夹中的主要作品是否齐全。如果发现有电子作品缺漏或存放位置不对的情况,请进行内容补充或位置调整。

2.在整理好的基础上,将你的电子学档更名为“:我的档案袋_XXX”,其中“XXX”为你自己的姓名。

高中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 篇3

很多人说中国人学的是哑巴英语,就是说,我们的很多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认识到音乐实践的重要性的时候,是不是思考一下,音乐实践可以有哪些形式呢?音乐实践是不是仅仅就是学唱几首歌曲,或是聆听几首乐曲还是写几篇听后感。面对高中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形式的音乐实践,从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哪些音乐实践的形式能让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音乐实践更多样化,更具可操作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音乐鉴赏的音乐欣赏实践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音乐欣赏是最基本的一种音乐实践形式。在高中音乐课的启示课中我们就和学生一起认识了音乐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音乐表达的非语义性、音乐理解的宽泛性等特点。欣赏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继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实践的主要方式。音乐欣赏固然需要某些“非音乐”因素的辅助,如,欣赏音乐有时需要用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加以引导,但是这些辅助仅仅是一种媒介,而音乐欣赏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倾听音乐”。培养聆听的好习惯是音乐欣赏实践的基础工作。在聆听的基础上再辅以讲解、唱主题、小组讨论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表达是非语义性的,塑造的形象是不确定的。在学生聆听音乐之后,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听到的音乐。最初有的学生可能只会用“好听”与“不好听”来描述自己听到的音乐,在听到其他同学描述自己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情感,或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甚至联想到的完整的故事情节时,他们也开始尝试用语言和大家交流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学生的能力是不可小觑的,他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是有着明显的个性特点,对音乐的好恶也非常鲜明。为了让他们更客观地看待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音乐,可以组织一些辩论会,如,传统民乐与新民乐谁更有价值,音乐表演外在设计与内在涵义哪个更重要。

二、展示个人风采的表演实践

开学伊始,面对刚刚走进高中的新生,教师对学生的音乐特长及学生的音乐素质不了解,为了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音乐特长及音乐能力,可以安排一次个性化的个人秀。展示内容不限,唯一的要求是要与音乐相关,设置这么宽松的要求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以最小压力走上台来展示自己。这样既可以看到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专业性强、技艺高的各种形式的精彩表演,如,器乐独奏、芭蕾、弹唱;也可以欣赏到一些没有什么音乐方面特长的学生扬长避短别具匠心的巧妙设计,如,配乐朗诵、配乐绘画、歌曲双簧。通过这样一次展示,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所掌握的音乐技能,还能从中发现学生在音乐活动设计及节目编创方面的潜能,从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中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与发掘,让学生能够各展所长,个性发展。

在介绍到现代流行音乐时,由于教材从编辑到送审再到出版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同一版教材会使用好些年,这样在编写教材时还是当时最流行的音乐作品的教学内容,到了学生学习时已经成了“经典回顾”了,所以在这个部分的教学时,可以尝试着把讲台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来做小老师给同学唱一唱,听一听,讲一讲自己欣赏的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热情很高,有些学生还很认真地做了PPT,配合自己的讲解。这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欣赏面是很广的,中文的、外文的、动画片的配乐、游戏音乐、抒情的、摇滚的。无一不体现当时的流行特征。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完美不成熟的表现,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适度的指导,如,演唱演奏的技巧、解释作品时的设计安排、PPT画面文字及色彩的选择。不过为了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好采用个别交流的形式。

通过这样一些个人展示的实践活动,在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个人展示的时候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欣赏同学的个人展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培养团队精神的合唱实践

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前苏联团中央书记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夫人)有一句名言:“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当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合唱教学中,我们总是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聆听别人的声音,使自己的声音与别人的声部相融合。学生在初学时常常因怕别人干扰自己,致使自己无法唱准自己的声部,因而常大声喊唱,力图用自己的声音盖住别的声部。这样将导致整个合唱团的声音听起来刺耳,声部不协调,像吵架一样,这是合唱中所不允许的。要让学生明确合唱中的各个声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是要像泥和水一样融到一起的,而不是各个声部在比赛。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逐步能在自己演唱与聆听他人的同时能注意自我控制,保持音乐的均衡,从而感受到音乐的和谐之美。

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排练时,要求每个合唱队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达到心灵与感觉的默契。不知不觉地和整个队伍团结一致,团结合作和集体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这样,参与合唱的中学生应在平时生活中,乃至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像参加合唱队一样,每个人在活动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善于尊重自己和别人。在长期的合唱音乐熏陶下,我们的学生以集体利益作为出发点,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从而受益匪浅。

四、培养全局观念体现多学科融合的音乐剧实践

新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体验多种艺术种类的综合魅力,体会多学科交融的效果,感受大家通力合作的和谐氛围,在高中音乐学习的后期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音乐剧的艺术实践。

音乐剧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于一身,是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高中学生通过高中阶段音乐的学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歌曲的演唱能力、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这个时候安排一次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是再好不过的了。剧本的创作与选择可以体现学生的文学功底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选择剧中所使用的音乐(背景音乐以及唱段)的实践过程可以体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情感表达的把握能力;演员在表演实践过程中可以增强自己的舞台感,展现自己的演唱技巧以及肢体语言的表现力。音乐剧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以现场表演或制作视频的两种方式呈现给大家。现场演出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舞台经验;视频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影视制作知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再小型的音乐剧也有着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剧务等多个岗位,这是一个集体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快乐,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表现自己,技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表演音乐剧,以此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将他们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的理想境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音乐学习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追求。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培育、发展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使他们学有所长;可以使学生加深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参与实践活动和通过锻炼获得组织工作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而且音乐实践活动还可以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广阔的智力背景,是指除了课内创造教学环境之外的一切开发智力的课外活动场所。学生在这种背景中充分感到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宰,便能最充分、最自主地表现他们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也会为之陶醉、振奋和满足!他们的个性、天赋也就会像火山一样的爆发,迸发出璀璨的智慧之光,形成可贵的创新意识,获取令人惊讶的成就。

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音乐学习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践体验,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提高音乐表现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4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时,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 要思考这一主题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总之,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出发, 从幼儿的需要出发。

二、引导幼儿多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活动, 促进幼儿智能有效发展

首先,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 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喜欢的、愿意学的内容, 并采用充满趣味性、形象性、挑战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创造条件启发幼儿思考、发现问题, 勇于提出见解, 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再次, 学习成功最能使幼儿感到快乐, 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 创造成功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 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三、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 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有效发展

作为探索性教学必不可少的操作材料, 老师在选择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本次教学活动而言它所蕴含的价值;其次, 选用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简便有效, 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最后, 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来确定操作材料。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一) 巧妙地导入

1. 魔术法。 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能调动老师教的兴趣。幼儿都跃跃欲试,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2. 惊险法。 这种方法扣人心弦, 形成强烈的反差, 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 幼儿能积极主动, 全神投入, 寻找科学的奥秘。

3. 设疑操作法。 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 我们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有意识地设下疑问, 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 观察科学现象, 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 发现科学道理。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二) 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1. 观察实验法。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 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 我们要让幼儿在各方面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增长科学知识, 在观察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2. 信息交流法。 即幼儿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交流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探索过程、认识和情感体验。

3. 趣味十足的游戏法。幼儿园的特点是游戏贯穿一日生活, 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开展离不开游戏, 所以组织科学活动也同样要以游戏形式进行, 教师的语言也要以游戏口吻去组织, 要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

(三) 活动的结束环节仍要讲究方式方法

1. 锁定主题。 往往在我们结束一个教育活动时候幼儿仍对此有兴趣, 且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那么我们可以灵活地将有价值的内容锁定, 延伸活动。

2. 情景结束。 这种结束形式多适用于小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一节独立的教育活动中, 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 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要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他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进而让幼儿懂得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5

对象的特殊性:身心发展:相对稳定和平衡的时期;感知较低,并逐渐提高;发展可能 性:生理心理未成型,易受外界影响;能动性和主动性:自我主体意识有了新发展

教育的基础性:社会发展的基础: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起奠基作用; 个体发展的基础:对儿童个体发展作用体现在各方面;课程内容基础性:教育内容都是基本的价值观和知识

义务性:国家有设立学校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父母监护人有使子女就学的义务;全 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入学不良影响的义务

全面性:对每一个个体而言,都应促进其全面发展

2、小学教师的特点

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时间和空间延续性;长期性;系统性 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3、学校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方向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科学性,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客观性规律; 民主性,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教育性,过程中时时体现教育性,着眼于育人;规范性,编制各种管理计划和制度;系统性,实现整体目标为主,管理最优化;效益性,充分利用资源,最小代价最大收益;动态性,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方法

方法:行政管理,依靠组织和领导者权力,通过强制性行政指令;法律方法,通过法律 制定或认可并受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思想教育,正确的精神观念宣传,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经济,物质效益,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学术,教学研究等工作进行管理

4、教育的属性和功能

属性:本质属性: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个体生存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递经验的活动;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社会属性: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都不同;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积极)和负向(消极)功能;显性和隐形功能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

与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水平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变化,制约

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与社会经济制度: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对制度影响作用,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民主,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与精神文化: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特殊的文化现象;学校文化

6、我国当前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老大和谐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造就四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贯穿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8、课程的作用

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 的纽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9、教师专业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能力;教育研究能 力;创新能力

10、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与阅读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作出结论;撰写成文

11、教育三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教育者是影响和受之间的纽带,受是教选择和施加影响的对象,影响是教对受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与受相互作用的中介。

1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4、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身体:骨骼骨化尚未形成;肌肉发育;神经系统,大脑结构逐步完善;心脏和呼吸系统 心理:1认知:感知觉充分发展;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观察力;记忆;想象力;思维基本过程日趋完善,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言语发展

2情绪情感:情绪情感丰富性不断扩展;稳定性增强;深刻性不断增加

3个性与社会性: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社会性,社会性认知和交往的发展

15、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1顺序性,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2阶段性,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3不平衡性,人有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教育4互补性,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别差异性,发展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得到最大发展

16、学习方法的指导类型和原则

领悟湿,迁移,点拨式,反馈式,矫正式,对比式,兴趣式,渗透式 针对性原则,整体性,实践性,渗透性

17、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

1学习计划的指导,设立目标,切合实际,便于执行,结合实践;2听课方法的指导,认真听,注意看,多动脑,主动练,做笔记,善归纳;3复习方法的指导,回顾讲授内容及重点,整理笔记,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参考书,求助教师或同学解决疑难;4写作业方法的指导,先复习后做作业,仔细审题,认真表述,细心检查

18、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19、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20、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2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也是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1、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提高学生认识入手,使积极向上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对学生的各种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5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教育6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7正面教育与记录约束相结合,正面引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以必要的纪律约束8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积极性

22、小学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23、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中暑:先搬阴凉通风处,躺下,头部不能垫太高,解开衣领,冷毛巾敷头部,服用仁丹或十滴水,严重者可冰敷额头腋下,凉水反复擦身。措施:适当调节作息时间,延长午睡时间,避免高温下剧烈运动,准备好充足清凉消暑饮料

溺水:立即清除口鼻内的异物,确保呼吸道通畅,松开裤带衣服,进行倒水。口腔密闭可捏面颊用力开启牙关,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头部下垂,手压背部,抱住双腿,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快步走动使水倒出,再进行人工呼吸。措施:避免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人进行游泳活动,下水前做好准备活动,水中不宜长时间停留或不动。

电击:立即切断电源,或用不导电的物体使伤员脱离电源,注意有无其他损伤,并及时进行相应急救措施。措施:注意电线老化情况,防止绝缘皮的脱落和电缆的裸露,用电操作时穿绝缘的胶鞋,说明电的危险性以及用电安全常识,防止出于好奇而私自接触电源

烫伤: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冷却后小心脱去贴身衣服,伤势轻用红花油涂抹,保持干燥,重者简单处理,立即送院救治。措施:过热物放置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使

用火炉应用铁网围住,使用电器取暖应有成人在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好奇玩明火

骨折:救命在前,防止休克,及时固定,避免随意移动,先止血再包扎固定,然后送院 中毒:口服催吐洗胃;皮肤接触,清水反复冲洗;化学药品,干布擦干药品,然后冲洗;吸入中毒,撤离现场,保持呼吸畅通;腐蚀性,饮用蛋清牛奶保护胃黏膜,延缓毒物吸收。措施:保证儿童食物清洁新鲜,过期腐败食物不能食用,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喂药前认真核对,冬季使用火炉注意通风,日常使用药品妥善保管,避免儿童接触。

常见外伤:擦伤:清水或盐水清洗伤口杂物,盖上纱布按压止血,外用创可贴或云南白药,每天换2次药,保持伤口通风避免感染。刺伤:高锰酸钾溶液清理伤口,双氧水消毒,送院;扭伤:24小时内冰敷,毛巾反复冷敷,24小时外热敷,血液循环;割伤:清水清洗伤口,双氧水消毒,盖上纱布包扎固定,重者止血

24、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和途径 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整体性发展

途径:开设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课程;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开展小组辅导;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25、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

2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3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7、班级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全面管理;自主参与;教管结合;全员激励;平行管理

28、班级管理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目标管理;情境感染;规范制约;舆论影响;心理疏导;行为训练

29、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

问题: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程度低 应对: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30、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类型:成员间的分歧;打架斗殴;顶撞;恶作剧

原则:1教育性原则,让学生受教育,2客观性,充分调查了解事实,3有效性,讲究效果,4可接受,双方对处理意见可接受,5冷处理,保持冷静公平宽容

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

31、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基本素养

1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2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3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3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确立发展目标,建立核心队伍,正常秩序,组织多样活动3建立学生档案4班会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定7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先进生: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妒忌,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后进生:关心爱护,尊重人格;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个别差异,不同教育措施。中等生:重视教育;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自信

33、班级活动的功能和类型

功能:满足交往;学习发展;个性发展;班集体建设;班主任专业提升

类型:日常:1班队会活动2晨会活动3值勤活动4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阶段:1工作性活动2竞赛型活动

34、班队活动的原则和类型

原则:1教育性2针对性3自主性4多样性5计划性6生活化 类型:1主题教育2班队例会3文艺活动4体育活动5科技活动6班队劳动7游戏活动8少先队活动(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

35、课外活动的含义,特点及形式

含义:1多渠道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2培养独立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3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特长4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创造力5利于身心健康,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特点: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形式的多样性4活动组织的自主性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6评价的综合性

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报告与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公益)

36、课外活动的管理过程

1制订工作计划2建立健全工作管理系统3建立辅导队伍,提高队伍素质,配备辅导老师,制订岗位职责,提高队伍素质4创设条件,充实设备,保证时间5活动工作的评价

37、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8教学的意义

1传授系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9、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0、我过小学教育的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2直观性3启发性4巩固性5循序渐进6因材施教7理论联系实际8量力性(可接受性)

41、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 优:1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利于发挥学生集体作用4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缺:1教师直接做主,学生主体地位受限2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知识,不利于培养探索创造实践能力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个别差异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灵活性有限

4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2自学-指导3引导-发现4情境-陶冶5示范-模仿6目标-导控

43、创设教学情境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程序:1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分析目标落实点2了解学生实际认知状况,运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素材3认真筛选课程资源4精神设计教学情境和教案5准备教学设备和试操作6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

方法:1借助语言2借助问题3借助多媒体4运用游戏5运用故事

44、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培养:1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3设置榜样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5、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复述(随意记忆,感官,画线)精加工(记忆术,笔记,提问)组织(提纲,图形表格)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元认知监控,自我提问法,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资源利用管理

46、教学评价的功能,类型,原则

功能: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激励学习热情5检验教学效果 类型:a实施功能1诊断性评价,检查学生学习准备成都,辨别造成学生困难的原因2形成性评价,改进强化学生学习,给教师提供反馈3总结性评价,评定学生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达到的教学目标,预言后续教学成功的可能性,制订新教学目标提供依据。b运用标准1相对性评价,甄选性强,选拔人才2绝对性评价,衡量学生实际水平,各种考试3个体内差异评价c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评等级,写评语2定量评价d评价主体1外部评价2内部评价

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

47、小学教学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1建立评价目标,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意目标)间接相关目标(智能性格倾向,所处环境,身体评价目标)2收集评价信息,观察,检查作业,考试,家访,轶事记录法3报告评价结果,学业成绩及过程中的品质特点,参加的课外活动及兴趣特长,成绩以外的品质与技能

48、教学评价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新教学评价的理念

问题:1重知识轻能力2片面追求分数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

对策: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重视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察,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注重对活动表现的检测,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考试与考查相结合,评分与评语相结合,允许多考,暂不计分,鼓励学生再努力,自评互评相结合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将课程分成小单元,扩展评价范围,记录学生学业外突出表现,增强成功感,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

理念:1重选拔转重发展2关注结果转关注过程3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4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强调对结果的反馈及被评者的认同和改进5评价对象的全面综合考察6评价方式多样化,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7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低年龄段

1课文大量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对XX的生动描述,表现了XX的美丽景观,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生字字音,会读有关词语,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想象,有选择地说说XX的样子

情感目标:体会XX的生动,产生去XX的愿望和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设计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黄山奇石还有很多,像XX,XX,哪些叫不出名字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取名呢!小朋友们,大家想不想去给它们取上自己喜欢的名字呢?

生:想!

师:演示设计好的几幅画面,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乐曲中欣赏,领略。而后进一步要求:选择其中一景,发挥想象,写出景色特点,看谁的最好。

生:看图画,听音乐,独立思考,动笔写话

理由: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要训练的内容虚拟成声,形,情,色为一体的动画景象,让学生观察后,通过自己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试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各种素质得到提高

中年龄段

1写作特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写作方法,描写了XXX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查字典理解注音字的含义,会用XXXX造句,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的使用,初步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与他人合作讨论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者对XX的描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设计题目 用XXXX造句

意图:通过造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本课中的词语简单写话 让学生按照语文小组的形式讨论XXX围绕哪些中心句展开,分别写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意图: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文章的核心段落,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掌握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XXX种类还有很多,你所知道的有什么呢?课后收集一些你了解的XX,跟大家分享一下 意图:通过收集XX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并体会到跟大家分享自己成果的喜悦

高年龄段

1作者平常注意观察积累;描写中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想象;用词准确,表达合理 2教学重点:了解XXX的XX特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写XX的,掌握生动准确地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手法 3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待学习方法、任务

出示自学提纲:1课文集中写了XXX哪几个方面2逐段阅读,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点名读全文,回忆课文内容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2课文写了XX哪几个方面内容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集中写了XXX哪两个方面

指导阅读第一段,点名读,提问:1课文写的是XXXX,从哪里看出来?2课文写了什么特点,怎么写的?3用一个词语概括4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语气轻快活泼

总结学习方法,指导自学交流第二段

先读文,再勾划重点词句,用一个词概括,最后朗读,进一步体会

运用学习第一段方法,学习部分内容,学习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总结扩展,点名读全文,谈学完课文的总体收获,背诵课文,学习作者写法,写一种自然景色

古诗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XXXX生字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激发学生XX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感受作者XXX的思想感情。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古诗。3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播放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视频。师:这就是春天,冰消雪融,万物复苏,喜欢春天吗?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XXX的古诗?能不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学生朗诵,教师描述诗的意境3过渡:春雨悄悄下着,飘在果园,点红桃花,落入田野,滋润庄稼XXX。小朋友们,你喜欢春雨吗?想不想再学一首关于春雨的古诗?

意图:播放视频的手段让学生对XX有直观感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诗词积累,通过以旧引新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有效回顾,还在朗诵诗歌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流畅诵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成语、格言、警局,能对照反省自己 3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导语: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XXX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3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知音。师: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橘子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适时指导3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理解并读好语气词XX 4师:要想把文言文读好,就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关键词不太理解

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师:读了那么多遍,想信同学们已经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知音”一词。看图感悟;抓住重点句子感悟;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启发学生感悟;诱发学生想象,深刻理解XXX句话的内涵;全班诵读XX体会感情。

三诵读全文,回味知音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6

关键词 德育活动课程 学生自我教育 能力培养

一、德育活动课程与自我教育内涵阐释

孔子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健全发展的基础,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道德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忽视而且应当加倍重视的环节。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他人教育转向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而德育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抓手。

德育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活动课程是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1]它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开发其潜在能力,发展其个性。德育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活动的形式,以学生的经验、生活、劳动、社区等活动为德育内容,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2]。其主要形式是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如班团体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德育活动课程与德育学科课程相并列、互为补充,共同组成学校德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德育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应占有相当的位置。[2]在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也阐述了德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自我教育是与他人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人作为主体将自己视作教育对象进行的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教育而言,他人教育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是促进个体转变的内因,只有内外因有机结合,个体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在道德习得、道德践行过程中,内因即自我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唤醒其道德意识、激发其内在动力机制、协调其与外界平衡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体,在面对纷杂的道德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调整,进而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道德问题。

二、德育活动中学生自我教育发生的内在机制

当代教育家张楚廷指出:“社会能够对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只是推动,而主动的是人。”[4]人具有自我教育的潜在性,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这一潜在性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而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1.德育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对自身发展提出一定的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及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主体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开端,要完成自我教育就必须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由于人自身往往缺乏一个反观自身的视点,我们并不能单凭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直观来认识自身,而必须经由中介的迂回。[5]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我认识,是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作用于对象之中,以作用对象对自己行为所做出的客观反馈为镜直观自己、认识自我。德育活动过程中凝聚着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展示着学生的自我本质、特性,让学生通过作用对象来认识自我。道德教育中如果没有活动,无法使概念的道德存在转化为行为的道德存在,也就无法实现道德教育中的自我认识。

2.德育活动让学生反思自我

道德教育是在活动中实现的,活动像一面镜子让学生照映、审视着自我。当教育主体借用外在“环境之镜”来映照、审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来教育自己时,自我就产生了本体自我与映像自我的二重化。[6]人自身作为自己审视的对象时,是本体自我的体现,即自我对象化,而主体在所从事的活动中看到了自我,这便形成了映像自我,即对象自我化。学生通过作用对象在照映、审视自我的过程中,进行着自我反思。在自我对象化和对象自我化的转变中,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将自我看做教育对象进行反思时,遇到不协调一致的因素,会自觉地与认识环节相结合,并反馈到认识环节,重新进行认识。

3.德育活动让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平衡自我

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形成的新的道德认知经过顺应、平衡,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了自己的道德图式,从一种道德状态过渡到更高的道德状态。孔子也非常重视道德的内化,他认为只有自我努力才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他要求学生克己内省,“不怨天,不尤人”,并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的德育思想告诉我们:外在的律令只有通过内在的认同,才能说是道德自觉。[7]而这里的道德认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应该是内化为自己原有道德认知结构中的认同,而德育是基于这种道德认同的基础上的。在平衡、内化过程中,学生将认同的外在道德观内化于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结构中,而不予认同的则重新反馈到认识与反思环节。如此,学生在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协调、平衡过程中,完成道德内化,形成自我的道德观。

4.德育活动让学生将道德观念外现于德行

德育活动让学生形成内化的自我道德观念,最终的归宿点是让学生践行道德,通过外显的德行表现德性。只有在德行或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8]德育活动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和学生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具体行为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辨析能力和解决多种真实复杂的具体道德问题的能力。在与他人交互过程中,学生履行社会、集体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同时自身也会产生遵循道德原则和协调个人行为的需要,这一过程便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教育。

5.德育活动让学生进行德行反馈并形成新的认知

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将形成的道德观念进行选择、平衡,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自己的道德图式,最终是以德行体现出来。而德行并不是终结,这一德行最终又反馈到学生的认知中,让学生进行新的认识、反思、协调和平衡自我,这一过程即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的自我教育又会成为下一次道德活动的起点,并在下一次道德活动中螺旋式上升。由此,德育活动促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也使德育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意义,最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由此,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发生、发展如图所示。

三、如何在德育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如前所述,德育活动与学生自我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前者能够促进后者的发生、发展。但“能够”只表明德育活动具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发生、发展的潜质,而“潜质”并不代表这种促进会必然发生。要想让德育活动的这一潜质发挥出来,对其所附着的载体——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会有一些要求。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注意以下方面。

1.围绕学生兴趣需要设置并实施德育活动课程,激发其自我教育内在动力

兴趣、需要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德育活动课程的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围绕学生的兴趣、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设置的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兴趣,才可能使内部动机转化为外显行为中的有效动力。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程度越高,越容易激发其内部动机。[9]德育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动机和体验为核心的活动,弥补了普通道德教育的不足。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置并实施的德育活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机制,使“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才能最大限度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整合德育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没有一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学到所有的知识。德育活动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将所有的德育知识教授给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在德育活动开展中,一方面注重德育活动课程与德育学科课程的整合,鼓励学生将学科德育课程中所习得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运用于道德实践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没有一类活动只涉及道德而无关其他学科,德育活动课程应该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整合,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认知、情感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课程的配合,如语文课程中传递的道德情感,历史课程中传承的道德文化。

3.通过德育活动课程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认知的源泉,只有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道德冲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悟,学生的道德认知才能充分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通过德行体现出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其道德水平。杜威有名的“教育即生活”这一论断便阐明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认为“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延续”[9]。道德教育最终要回归生活,个体的存在离不开实际生活,这也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搞形式主义。传统的灌输式道德教育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大量道德理论,而课下践行的很少。德育活动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道德情境、道德冲突,在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把认知结构中的道德观念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将道德观念运用于实际生活并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行为,真正实现了道德教育“知行统一”的最终目标。

德育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升了学生道德素养水平,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知识头脑中简单的构建,而是实践中检验得到的真知,并内化于学生行为之中。同时,在整个德育活动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悟其德育意义,提高学生的“能动力”和“自制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根本上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连榕,洪明.课程与教学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 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 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品格机理分析—哲学视角解释[J].中国教育学刊,2012(02).

[6] 闫存东.论主体自我教育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7] 曾长秋.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8]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许家美(1987-),女,山东莒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王建峰(1973-),女,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7

一、在职幼儿教师活动设计中的困惑

1. 在职幼儿教师活动设计中的主要困惑

( 1) 困于对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整体把握

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常出现教学内容随便拿来、方法随便搬用的现象, 内容与儿童经验无关, 方法与幼儿思维发展水平不一致, 在整个设计中困于幼儿、内容、方法、教学材料统一把握。

( 2) 困于制定科学规范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确定活动预期目标是设计教育活动的首要工作。但在教师活动设计中面对教材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现有的教学材料中到底对本班幼儿发展有哪些教育价值、应赋予什么目标、目标应如何表述等。

( 3) 困于找到很贴近幼儿生活和兴趣点的内容与主题

幼儿教育活动内容选择要求生活化, 符合幼儿具有现实需要与发展水平。生活里的幼儿教育事件随时都在发生, 幼儿的兴趣点时时都在展现, 但幼儿教师却常对设计的活动内容与主题感到困惑, 为如何为目标的实现选择什么内容、如何从孩子生活找到主题等问题而焦虑。

( 4) 困于设计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些教师为了上搞好一次教学活动精心准备了一大堆教学材料, 但是常因组织策略与教学方法的欠缺而前功尽弃。具体的困难有: 如何围绕核心目标安排活动、用什么方式方法突教学难点、什么方法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等。

2. 幼儿园教师活动设计困惑的原因分析

从一线幼儿教师表现出来的教育活动设计困惑可以分析出如下问题根源: 第一, 幼儿教师科学教育观念没有真正的转变; 第二, 幼儿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或缺乏或运用不自如; 第三, 缺乏应有基本能力, 如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线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的困惑, 折射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状况与问题。

1. 学前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 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在学生中真正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多, 喜欢当幼儿园教师更少,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较低。专业认同感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动力, 影响对教学设计的学习。

2.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阻碍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有效性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应得的体现。但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仍存在如下状况: 理论课程设置比重大、实践性课程较少、开设的顺序混乱等。这样造成教师难教, 学生学习懵懂, 影响学生对教学设计学习知识建构与能力获得。

3. 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方法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学习迁移

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其一, 以讲为主, 教学方法单一, 影响学生对信息加工的质量。其二, 大部分教师幼儿园一线经验少, 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对所学知识与技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应用情景,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迁移, 影响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如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教学等运用于教育活动。其三, 实践教学少, 影响学生活动设计的背景知识经验的准备。例如, 实践教学活动少, 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不熟悉, 直接影响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向活动设计过程迁移。

4. 幼儿园一线经验有限, 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活动设计的指导能力

教师是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者。在教育活动设计中, 教师相当于师傅。因此, 要求教师为双师型人才, 既能从理论上把教学设计方法原理讲明道清, 又要求能指导学生实际教育活动设计训练。影响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不仅仅是学前专业教师, 而是整个教师群体。如儿童心理学教学中能否贴近幼儿教育一线直接影活动目标的制定。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与一线幼儿园教育联系较少, 经验缺乏, 对学生教育活动设计指导能力较低, 影响了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形成。

三、幼儿教师活动设计能力职前培养策略

1. 引导学生构建美好工作愿景, 增强学习内在动力

成功地做任何事情都应先好之、乐之。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学生建构美好的工作愿景,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习幸福感、学习紧迫感, 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为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具体措施有新生入学教育、专门就业指导课、个别引导等。

2. 优化课程设置, 夯实学生活动设计的相关知识准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形成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活动设计描述性知识、活动设计程序性知识、活动设计策略性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夯实各方面的知识, 高校应优化其课程设置。首先, 在科目种类安排方面, 学校不仅要开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各领域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 还开设实践课程以及教学实训课程, 满足以上各方面知识的获得需要。其次, 在科目开设的先后顺序方面, 应遵循先感性到理论, 先基础后应用的原则, 顺应学生认知技能发展的规律。

3. 改进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帮助为学生初步的教育活动设计经验

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 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这些相关知识与能力获得, 除了与学校课程有关, 同时也与教学息息相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中互动与引导, 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第二, 改进教学方法, 重视幼教理论知识向幼儿园一线教育实践联系, 帮助学生知识迁移。第三, 加强实践教学, 如参观、见习及学生活动设计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初步教育活动设计经验。

4. 加强基地园的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创设教育活动设计教与学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基地建设为教师科研、教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职院校教师对一线幼儿园教育指导能力、对学生专业指导能力, 只在扎根于实践, 才显示出真正的生命力。因此, 加强学校的基地园建设。

参考文献

[1]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8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涉及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 本文重点阐述的是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备的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一) 活动课程的地位

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类型主要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也无外乎此三种课程类型。其中, 学科课程分为单学科与综合学科课程, 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属于综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分为指定领域课程与非指定领域课程, 指定领域的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课程[2];学生本位课程是指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于一体的新型课程[3]。

学生本位课程在融合学科与活动课程对立特质的同时, 从客观上也消解了这些特征, 即在课堂上既要突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又要体现儿童的主体性, 通过活动, 促进儿童主动探究。事实上,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两种课程的优势往往无法充分体现, 这意味着原来课程的优势丧失或变得形式化。另外, 如何做到对两种课程特质的兼收并蓄, 对于教师来说的确是新的挑战。因此, 学生本位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 其设计在理论上是较为理想的, 在教师的实际操作中是有难度的, 其实施效果还有待于正在进行的教育实践的检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均为数年来被中外的教育实践检验的课程类型, 各具优势与不足, 正是这两种课程内涵和形式的对立性, 更彰显了两者并存的必要性, 进而促成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从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看, 既要有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 还需能力的培养, 因此,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的并举也许更能成全儿童真正生命的成长, 不必盲目否定某一方以求进步。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 尽管国家几度进行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 然而, 活动课程的开展仍不容乐观, 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 活动课程的含义及范围

活动课程是根据儿童的经验或团体生活统合起来的课程, 其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课程哲学观, 所以又称经验课程[4]。活动课程是儿童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实践, 进而获得经验的课程。这里的“活动”有身体的活动, 更有思维的活动。

活动课程不以幼儿教师的讲授为主, 也不是幼儿教师用繁杂的问题控制儿童思维的走向;它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 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培养。活动课程契合当下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现行的课程观, 即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的发展为本,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和[5], 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6]。

在我国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当中, 活动课程大致源于三个方面。

1. 以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形式出现的活动课程。

这里的单元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并不是学科课程之后的课外延伸或补充活动, 而是列入课表的正规课程。单元主题活动是指幼儿教师引导幼儿, 并与所有幼儿共同探究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其呈现的形式为幼儿教师围绕某个主题, 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子活动, 逐步达到主题总目标的过程。在实施子活动的过程中, 幼儿教师关注的是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与亲身经历, 旨在促进幼儿的自我发现。区域活动是指幼儿教师在活动区内为幼儿提供每一个活动内容所需要的材料, 让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探索、体验与发现[7]。因此, 区域活动并非无目的的区角自由活动。

2. 引进国外的活动课程。

如蒙氏课程、福禄贝尔课程及方案教学等生成性课程, 这类课程属于以幼儿动手操作教具、主动探究发现为主的活动课程。诚如虞永平所言, 只有将幼儿的经验和知识的获得看作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才能从这里起步[8]。

3. 改造或创编的活动课程。

幼儿教师将科学领域、社会领域等五大领域的课程改造成活动课程, 即这些领域课程不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而是以幼儿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为主。但这类活动课程的产生需要较高素养的教师、相关的教学设施、社区资源等, 以此种方式产生的活动课程在国内并不多见。当然, 幼儿园还可以自行创编活动课程, 这需要依靠本土化教育资源与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 对某些五大领域课程只是改变了教学方法、手段或教学形式, 适当加入一些游戏的做法, 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为主线, 以层层递进的缜密教学环节作为轨道的学科课程, 充其量贴近“学生本位课程”, 但并不符合活动课程的特质, 因为这种课程始终处于教师的高度控制之下, 并非以儿童的自主探究、发现为主, 因此, 这样改造的学科课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课程。

(三) 培养学前教育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性

活动课程是当前幼儿园不可或缺的一种课程类型, 且应占据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主导地位。如前所述,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生本位课程的并举更能成全儿童真正生命的成长, 至于三种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 一般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层次教育目标的要求而有所不同。根据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即第一信号系统占绝对优势, 以感知觉、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认知基础。而且, 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并非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 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兴趣、能力、良好的习惯等。因此, 幼儿园活动课程设置的比例应占课程设置总量的多数更为合理。

幼儿园活动课程地位的提升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职前的幼儿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设计原则、要点。事实上, 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也是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对接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前的幼儿园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设计一个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 或上一节蒙氏课, 展示一个音乐活动的设计等, 而这些课程同属活动课程的范畴或是以活动课程的设计理念出发进行设计的。可见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是学生经受就业市场检验的关键能力, 是学生入职后设计活动课程、改造活动课程、开发活动课程的重要保证, 是学生将来作为幼儿教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 因为活动课程的设计牵涉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并且有能力带给孩子们何种课程的大问题。

二、我国在职幼儿教师开展活动课程的现状

纵观我国的幼教机构, 系统地设置并有效实施活动课程的幼儿教师并不多, 仅限于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的部分优质幼儿园中少数的幼儿教师, 如苏州市金家坝幼儿园教师尝试结合本土资源创编饲养活动课程[9];昆山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尝试将单元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整合在一起, 即以单元主题活动方案为理论指导, 按照单元主题活动的子目标在各区域投放材料, 实施有目的的区域活动[10]。事实上, 我国多数中小城市,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明显不足, 造成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数量严重不足, 其实施效果也令人担忧。

现列举2014年1月调研的绥化市15所幼儿园的第一手材料, 对绥化市幼儿园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加以阐述。在绥化市15所幼儿园中只有7%的幼儿园开展了单元主题活动, 有13%的幼儿园开展了区域活动, 且此两种活动只是学科课程的课外延伸活动, 而非真正的活动课程。有7%的幼儿园开设了福禄贝尔课程或魔力猴课程;关于蒙氏课程的设置涉及的幼儿园相对较多, 也仅占27%;至于改造或创编的活动课程并不存在。

在15所幼儿园中, 有4所幼儿园开设了活动课程, 占本次调研幼儿园总数的27%, 其余11所幼儿园没有开设任何一种形式的活动课程。这4所幼儿园的活动课程占每所幼儿园课程设置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1%、15%、15%、8%。可见, 此次调研的15所幼儿园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是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 活动课程所占比例过小, 甚至多数幼儿园均没有开设活动课程。即便是开设活动课的幼儿园, 其活动课的实施效果也着实令人担忧。

诚然, 影响活动课程开设的因素众多, 但不能否认的是,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园开设活动课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调研中发现,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教师的来源一般为当地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多数教师只知道学科课程, 不理解活动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引进的活动课程仅停留在模仿、照搬的层次上, 不能正确领悟引进课程的精髓, 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改造, 更无法彰显引进课程的本土化和时代性, 至于实施真正的区域活动、单元主题活动、蒙氏课程等也显然是勉为其难, 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 现状

纵观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部分高层次院校的学前学生对活动课程的理解较为深入, 其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也较强。如北京师范大学前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了《幼儿园课程论》, 教师采用案例式讲解, 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特点及设计要点, 同时充分利用见习实践, 让学生对自行设计的单元主题活动、区域活动进行汇报, 对蒙氏教法、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进行研讨等, 使学生将所学理论、技能与就业市场频繁对接, 专业能力提升较快。当然, 学生对于方案教学等生成性活动课程的涉猎仍然较少。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低层次院校, 特别是2000年后升本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亟待提高。以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20份, 有效回收208份。调研结果显示, 68%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类型;75%的学生对幼儿园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2%的学生不会设计单元主题活动;69%的学生区域活动的设计不符合活动课程的特点, 仅为学科课程的课外自由活动;93%的学生对于现代蒙氏教育理解不够深入, 仅停留在传统蒙氏教具的操作上, 甚至还有40%的学生连传统的蒙氏教育都不能正确解读;85%的学生不会设计方案教学等生成性活动课程, 无法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至于如何将幼儿园的领域课程改造成活动课程没有人能够提供恰当的思路, 充其量就是将学科课程改造为学生本位课程。

(二) 提升学前教育本科生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的建议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 可以系统地开设“幼儿园课程论”、“幼儿园活动课程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 并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为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的活动课程, 熟练掌握活动课程的内涵、特点及设计要点, 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与一线幼儿园紧密联系, 增加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的频率及时间, 突出学以致用, 跟踪指导。关注见习后学生设计的活动课程方案, 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汇报、研讨, 及时提升学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明确授课要求, 即以不同类型活动课程的形式设计并完成每一节课。

正确对待市场需求, 在与就业市场对接的过程中, 既要顺应市场需求, 在尊重家长、幼儿园、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还应发挥教师独特的育人功能, 起到引领市场的作用。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 其工作对象是儿童, 因此, 活动课程设计还应立足于儿童生命的成长, 不应完全盲从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 从地区差异、不同层次院校的差异、本科生的个体差异看, 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面对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幼教市场用人考核标准的变化, 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其需求的转变, 迫使学前教育本科生亟须提高专业素养, 提升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幼教实践的能力, 特别是设计活动课程的能力, 改造、创编活动课程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顺利与市场对接, 并为学生入职后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幼儿教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N].中国教育报, 2013-12-31 (2) .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 :35.

[3]丁邦平, 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 2002 (10) :31.

[4][6][7]王春燕.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1, 5, 177.

[5]冯晓霞.以活动理论为基础建构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 1997 (4) :26.

[8]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100.

[9]计彩娟.饲养活动课程开发:从问题到行动——以大班饲养主题《可爱的蚕宝宝》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 2013 (6) :76.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9

一、重视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职业院校人事部门就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订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应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方向和培养方法的研究,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 建立具有 “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用政策规定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 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 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重视“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过硬的技能队伍, 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参加全国通用的岗位技能培训, 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级以上岗位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定期换岗制度、专业理论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制度, 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 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 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 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二、以顶岗实习带动实践教育活动

在职业教育中,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加技能竞赛,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训技能, 达到竞赛的要求, 中职院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设立实训中心和项目工作室, 这样可以为学生在实训中提供极好的平台, 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

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 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是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 学校可以找到符合学生专业的用人单位, 共商合作培养机制, 校企互相支持, 有效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活动。 在顶岗实习中,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顶岗实习, 接触社会, 锻炼社会参与能力, 帮助学生强化社会价值观, 增强思想教育,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顶岗实习中, 把“学的”和“用的”结合, 可以加深对在校所学知识的理解, 更好地掌握相应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巩固专业技能。 通过顶岗实习,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三、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 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 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 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籍管理制度。

通过实践教学, 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 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素质;三是创业能力;四是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 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将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 通过合理配置, 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 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 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要改变过于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 理论教学将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 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 (基础理论) 、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专门化方向技术课 (技术应用) 三大模块。 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 串接这三大模块。 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 各有侧重, 又相互联系, 围绕实践性环节有机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

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个方面。 各职业院校教务处可以专门成立实训管理中心, 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各专业要制订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 并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实践课程标准, 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 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根据行业的实际任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 安排毕业设计 (论文) 等环节。 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六个落实: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和考核落实;抓好四个环节:准备工作环节、初期安排落实环节、中期开展检查环节和结束阶段的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环节。 制定一系列关于实验 (实训) 、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 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 “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 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经费保证及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环境四个重要方面。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出实训室建设规划, 保证长线专业必修实践课100%的开出率。 制定实训室建设规划时要统筹规划, 优化配置, 尽可能照顾专业群的需求。 同时,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的基础保证。 要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校内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发挥其校内教学与鉴定功能外, 还应具备开放性和服务性功能。 要充分利用校内的计算机系统, 建立仿真的、模拟的基本实训室, 使学生得到基本训练后, 再进入校外实习或实训场。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基本目标为每学期学生下厂实习至少一次。 各二级学院或系部根据此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规模, 制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总之,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加大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 把课堂和课余都还给学生,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要抓住机遇, 迎接新的挑战,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 是各类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内容,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 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实践教育活动,职业院校,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甄凯玉.综合职业能力的特征[J].机械职业教育, 2003 (11) .

[2]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0) .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10

在21世纪的今天, 我国的教育革命在历史中已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由20世纪的20年代最初的五四运动的兴起, 由鲁迅、蔡元培等人号召发起教育的改革, 令最初的教育改革逐步演化为传统教育文化向现代化教学体制的过渡, 直至21世纪的今天, 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这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的革命。时代在发生着变化, 教育革命也慢慢走向趋于完善。但是现在我们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我们不能把教育模式停留在以往的认知道路当中, 要既往开来, 把教育革命延伸为思维革命, 要不断的追求创新, 才能使教育革命更加完善。在艺术教育领域中也是一样。思维上的创新, 才能使其本质意思有所改变。

培养创新能力, 授意思考艺术能力比教技法知识更为重要, 以自新教育方式、开放性教学原则、直接进入创作才能印证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会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极大的启发。像在20世纪以来, 包豪斯几乎成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功的代名词。包豪斯的艺术设计实践与理论, 以及广泛的积极指导意思, 甚至超学工作的信心和主动性, 从而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江苏工业学院为例, 该院已启动了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2010年评选出8个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点, 学校将进一步规范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管理与引导, 充分发挥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优秀教学团队体系, 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同时, 高校还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提高“教学关键岗”的运行机制, 通过“教学关键岗”的选拔、聘任、使用、示范等过程, 培育一支教学名师队伍。此外, 加大青年师培养力度,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学校和各二级学院都要把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三年内青年教师要过教学关。学校将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技艺大赛、优秀师徒评选、师德标兵评选、优秀教研室评选等活动, 吸引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构建老中青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5) 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为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经费要足额到位, 落实好院系部的二级管理职责, 把经费管好用好。学校要在预算内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 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增长。学校在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一般不低于25%, 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学校设立教学专项经费, 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研究等各项基金, 加大对教学的经费投入。各院系部要管好用好本部门的教学经费, 要切实加大对实验、实习教学的投入。

(6) 加强课程建设, 创建更多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教学方法特色鲜明, 效果显著;教学手段先进, 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各门课程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过了它本身的工作效果与教育成就。而追其根本, 简而言之, 就是思维的根本转变转化为的创新思维能力。尽管包豪斯已然成为历史, 但是它的两大特点至今不能被人忘记:一是决心改革艺术教育, 创造新型的社会团体;二是为了这个理想, 不惜做出巨大牺牲。它的创办者格罗皮乌斯亲自制定了《包豪斯宣言》与《魏玛包豪斯教学大纲》, 同时本着与社会生产、市场经济紧密结合, 把自己的产品设计直接出售给大众和工业界。

包豪斯实现成功的背后, 我们总结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设计中, 以自由创造为基础, 反对模范因素, 循规蹈矩。二是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三是学生既有动手能力, 又有理论素养。四是将学校教育的体制与社会实践生产挂钩。

从以上来看, 包豪斯的发展到成功其所迈向的市场, 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 引发了一场设计领域的革命, 而包豪斯产生之前也同样对欧洲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说明了它的每一步都能跟上时代步伐、符合时代新思维的代表。所以说新思维模式, 在以整个时代为背景的前提下,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绝对是一种促进力量, 动力源泉。

二、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艺术

改革教学, 完善教育体制。就要改造旧的体制, 建立新的体制。以往传统的美术与艺术并存, 并没有实质性的从其中分离出来。所以现在艺术设计的新形势下, 思维方式如若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就很难适应现代艺术要求。而创新思维, 讲究思维本身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思维创新的过程就需要对艺术原有的东西进行改造, 渗透, 创造出新的观念, 新事物的主动意识活动, 这样不单是对原本旧艺术体系文化进行客观地反映, 同时还在创新进行建设, 全校各门课程都要力争达到校级精品课程要求, 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要达到省市级精品课程标准, 还要努力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以第一军医大学为例, 该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 使该校的教学更接近学科发展的前沿。其他本科专业学科都要提倡适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双语教材。要及时更换新版教材。经专家论证, 确定我校自编、协编的教材, 保证自编教材的水平和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的变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2) :147-149.

[2]曾健坤.试论我国地方院校国际化之路的困境与机遇[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01) :155-158.

[3]郭彤, 陈金明.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4]李泉.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地方高校教育质量问题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7) :141-143.

[5]刘咏.办学特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6) :105-108.

[6]李淼焱, 王秀芝, 张琪, 陈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地方高校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05) :123-126.

[7]李泉, 刘小霞.关于提高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5) :153-155.

作者简介:

吕瑞娟, 女, 1981年5月23日, 籍贯:河南省漯河市, 最高学历、学位:大学本科学士学位, 现在任职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科研秘书, 现有职称:研究实习员, 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平面) 。

意识的作用下进行了主观意识的创造。所以我们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冷静的分析我们传统文化与艺术。从观念思维上的转变去转变,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日常思维模式而言, 同样它是一门艺术, 这门艺术在思维上的突破, 摆脱旧观念的束缚, 就要与实践相结合, 不断的进取、开拓、求新求异。当思维受阻或取得新突破时,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又改变了思考的角度和方向, 从而保持思维的独特和新颖性。接受或者不接受这种思维观念的改变, 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但转变的同时, 却要与现实, 实现相互统一印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对待新思维的要求就要更高了。

创新思维常常以独特的视角, 跳出以往人们习惯性的方位去思考、看待问题, 每个问题都存在不同的角度, 以各种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其结果的形成也势必不一样, 如果执意用某中的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 那个我们的思维方式反而不会改变, 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变得思维固化, 难以纠正。一个人理解的能力、知识的储备、人性的光辉, 包括见识的领略程度, 都会限制思维的范畴。从而可以看出, 创新性思维在思维艺术的优势, 它需要不断的完善、更新, 在变化的过程中去成长前进, 在失败中得到成熟稳健。从而创造性思维更显艺术性质。

三、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创新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少不了创新, 没有创新意识, 艺术设计就丢失了灵魂。艺术设计在不断以鲜明的形象融入社会发展当中。无论是纵观历史, 还是着眼于今, 每件优秀的艺术作品, 都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 从而对设计主题信息进行充分的、正确的表达。

创新思维属于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对于促进人的个体素质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形成创新性思维, 才能去极力创造新的事物。一方面创新思维需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的社会道德情操为基础。另一方面高度的责任感又是成为一切艺术设计创新活动得以持久发展的重要动因。所以艺术设计的创新要与社会的需要、发展结合起来, 体现艺术设计的价值。

四、具备创新思维品质的途径

具备创新思维的品质, 就需要我们具备创造性思维, 培养思维意识所养成的能力。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改进, 进而在实践做出突破, 在实践中完成创新的过程。在于实践相结合的前期准备阶段, 要对我们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认真和详细的观察、调查。尽可能更全面的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 要善于归纳纷繁复杂的信息, 在材料中总结, 整理, 恰当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这是知识的储备阶段, 坚持以往, 随着时间的积累,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另外, 在培养训练强化自己创新思维之初, 动机一定要明确, 要有针对性的, 有目标性的去完成知识储备阶段。同时, 要有坚持的信心, 不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背离或偏离实际, 偏离目标。要专心致志, 排除干扰,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 利用自己的长处去维系自己的健康心态和饱满的热情, 从而使自己的情绪不焦不燥, 保持思维的连贯性, 逐步坚持新思维意识的认识, 这是思维转变在我们的思想上形成结果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积累, 我们思维意识的逐步改变就会有了实质性的成果, 为此我们在付诸了实际行动后, 要学会懂得理顺主次, 总结经验教训, 由思维逐步的转变到实质根本性的转变, 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要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 创新思维成果可以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我们为此获得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突破了旧有的传统认识, 在思维模式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突破, 创造和革新, 这将是未来人类人人都可能做到的, 创造是人类伟大的事业, 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 创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性思维就是这项事业的灵魂。

五、加强基础教育、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人才保证

做到自我创新性思维的锻炼培养还是不能有效地保证艺术设计的教育的全面进行。为此, 结合中国目前教育形势上去分析艺术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来看, 在这里艺术的基本教育有必要探讨下。

在国内, 艺术体系与艺术教育的认知程度远远达不到现在新形势下的要求的目标, 就更要说国内艺术教育与国际接轨这一时代性的问题。这一问题, 从我们的初级教育就能体现出来。从早教到高中, 艺术教育教学几乎是可有可无或者从属的地步。所以从现在的形式上来看, 我们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下去。然而为实现艺术教育的根本转变, 我们就可以从国外的教育教学经验从中借鉴, 总结出适合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艺术教育模式去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整体素质高度。

艺术教育的多元化, 艺术教育要有多样渠道, 每种渠道都要有层次,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主要有艺术人文和渗透性艺术学科、课外艺术人文活动等。艺术教育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艺术天分、天赋的不同, 导致艺术教育中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都存在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 要因材施教, 鼓励每个学生的创新想法, 使其充分发挥本身潜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要求是广泛、全面的, 它的要求既满足了其他学科的共存, 之间并无排斥。同为教育教学, 艺术教学科目和主要科目都是必修课。最主要的是艺术学科中, 能力形成有多重途径, 学生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学习不同的艺术, 他们的学习可以采取多样的方法, 他们的能力可以不同的进度发展。而能力的发展从个人角度上去看, 就意味着能够运用一整套知识和技能体系。包括感知、制作、历史、文化、分析、审美、技术、欣赏等。这些从《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都可以看出艺术教学方法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过程相仿。

科技不仅仅是改进生产经济的力量, 还是推动艺术教育的动力;艺术能够启发学生认识和运用正确先进的科学方法达成理想目的之间的关系。《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根本宗旨:一是建立全面、清晰、透彻、坚实的知识技能体系;二是明确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构建文明社会的作用;三是强调各学科的合理联系, 力求实现全面教育;四是把艺术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的基础, 逐步实现艺术教育的文化多元性;五是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 准确理解技术手段、艺术科学技法和艺术所追求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 美国政府把艺术定位成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 享有与其他七门核心学科同等地位的做法, 这就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这种在基础教育强化艺术教育的做法, 有效提高了全体中小学生的艺术涵养, 保证了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生质量, 减轻了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基础知识压力。对早期人才的培养做到了完善的教育, 为未来实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做出了充实的准备。而这种早期抓普及教育的方法, 实际上就是以毛泽东在教育上面所提倡的教学思想;另外在上文所述中, 包豪斯的教学实践理论, 在其中并不难看出毛泽东教育思想理念的存在。言而总之, 毛泽东教育思想, 就是人民教育的思想。

六、结语

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和自身锻炼掌握创造性思维能力去实现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 这就是艺术设计教育。而在当今时下, 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推进, 各个科技领域已然连接成为一片整体, 不论是信息、工业、教育等产业还是人们所学知识以及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要追求卓越的创新, 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有了创新思维, 我们才能用勤劳的双手, 智慧的头脑实现更多的创造。如要参与全球性经济活动与竞争为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的话, 教育培养必不可少, 相对于自身而言, 我们更要加强自我的创新思维意识为基础去有效地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 生活少不了艺术, 艺术设计少不了创新。追求创新思维是未来从事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秉持的永恒的理念。艺术设计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精神功能与物质功能的完美结合。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落总是后于现代艺术设计实践, 因而推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阐述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所具备的优越特性。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11)

[2]李红华, 熊璐.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 (03)

[3]杨伟.论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硅谷, 2010, (01)

[4]白朝晖.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机制创新之我见[J].成才之路, 2008, (22)

[5]普敏.对培养高师学生艺术能力的思考[J].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Z1)

[6]沈柳霞.谈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艺海, 2009, (03)

[7]赵友芬.创新理念下的艺术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04)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11

一、《我家是动物园》语言教育活动可以怎样设计

绘本故事《我家是动物园》在利用大班幼儿对常见动物特征的感知与观察经验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幼儿讲诉“我家”各种动物的外貌特征与习性,并延伸出活动“我班也是动物园”,激发幼儿创编句式“我是……,其实我是……”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幼儿自然大方、独立构思并完整连贯讲诉的教学目标。

(一)活动目标

1.能够陈述各种常见动物的基本特征与生活习性;

2.能够利用“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讲述自己想要扮演的动物的特点;

3.能够在集体面前大方的讲诉,并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讲述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绘本故事《我家是动物园》的多媒体资料;常见小动物头饰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引入,唤起幼儿关于动物的知识经验以及绘本阅读的兴趣

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唤起小朋友关于动物的知识经验,并激起幼儿对本次绘本阅读的好奇心,如“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呢?”“你们可以说说这些动物吗?”小朋友讲诉了动物的特点之后,老师紧接着说“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祥泰和他的家人呢就是可爱的动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复述学习阶段

(1)教师阅读绘本,与幼儿一起讨论祥泰家人的特点

第一遍阅读前,简单说明倾听应认真、安静,不可随意打断老师的阅读与打扰其他人倾听。阅读绘本时,教师应注意语调应尽量模仿该动物的基本声音特点,并在语气上注意各家庭成员的不同,声音抑扬顿挫,以吸引小朋友的兴趣与注意力。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激起小朋友们的讨论热情,如“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对祥泰家的哪一位家人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呢?”小朋友一阵讨论之后,对绘本故事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开始第二遍阅读。

第二遍阅读完毕之后的提问侧重于对故事细节的复述,如“故事中的祥泰有哪些家人呢,这些家人分别是什么动物呢?”“这位家人在介绍自己时说了什么呢?”由此一步一步地引导小朋友回忆描述家人的句子,最后总结出祥泰家人在介绍自己时都用了“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

(2)请小朋友用“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复述故事内容

在认识了祥泰家人并讨论完祥泰家人是怎么样介绍自己的之后,请小朋友独立复述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祥泰家人在介绍自己时说的话,如“小朋友们,你知道祥泰的爷爷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吗?”并鼓励幼儿使用“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进行讲诉。

3.创新讲诉阶段:以“我班是动物园”活动为依托,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讲诉自己作为“动物”的爱好与特点

(1)当幼儿基本熟悉了故事内容、掌握了熟知了“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及其用法之后,延伸出“我班是动物园”的语言讲诉活动。通过老师的亲身示范讲解,如“老师最喜欢狗狗了,那么老师就愿意在游戏中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阳阳,其实我是一只可爱的狗狗,我最喜欢吃排骨了,我从来不挑食,每天都会早早的起床锻炼身体!’”。目的是引导幼儿在其组内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角色,并使用“我是……,其实我是……”的句式讲诉自己的爱好与特点。

(2)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小朋友分享自己的自我介绍结束本次语言讲诉活动,“有没有小朋友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是什么动物,你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呢?”。在下一次语言活动时,教师还可根据对活动效果的反思进行进一步的活动延伸。

二、提升幼儿语言运用能力,重要的是什么

幼儿阶段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在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词作为语言表达的最小单位,是构成语句的最根本组成部分,因此词汇的积累不仅有助于引发幼儿语言表达的乐趣,有助于幼儿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如“我是……,其实我是……”句式中 “其实”一词,教师应以举例的方式让幼儿在反复揣摩中发现“其实”的真正含义,并鼓励幼儿以其实在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理解语言所传达的意义是幼儿语言运用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只有理解了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所包含的意义,幼儿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选择使用带有情感色彩与特定含义的词语,从而真正的有效使用语言来表达自我。

当然,培养幼儿语言运用能力不仅需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的各种技能,而且需要幼儿从态度上与情感上热爱语言表达、享受语言表达的乐趣,这也是吸引幼儿不断在语言世界里快乐学习的动力源泉。首先,幼儿应学会认真倾听,因为倾听是一切学习的关键。在《我家是动物园》故事讲诉中,认真倾听儿不仅有助于幼儿在语言交流中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好习惯,也能够让幼儿在认真倾听中感受语言构筑的文学作品的美。其次,幼儿还应该学会在集体面前敢于表达自我、讲诉属于自己的故事。语言运用的关键在于“运用”,而运用的主要途径在于表达。在集体面前复述故事《我家是动物园》中的某些语句,或者创编并讲诉故事《我班也是动物园》,不仅一方面可以使幼儿自信的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幼儿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更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再次,让幼儿在不同情景的讲诉中感受语言的美也是培养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语言运用不仅是表达自我的一种工具,更是一门艺术。只有感受到语言的美,才能激发起幼儿学习语言的源源不断的快乐,而且也能够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文学作品欣赏兴趣。

三、提升幼儿语言运用能力,我们能做什么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多元师幼语言沟通媒介

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媒介,它既可以是教师向幼儿传递语言学习的讯息,也可以是刺激幼儿进行语言表达的刺激物,也可以是教师评价幼儿语言发展的载体。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这里指教师为促进幼儿词汇的积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动机,而创设的能够激发幼儿丰富想象力、刺激幼儿进行语言描述的物质环境,以及幼儿能够自由表达、师幼能够自由交流的宽松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方面包括每一期具有鲜明主题的环境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情感表达的海报以及幼儿可自由阅读的小小图书角等;心理环境包括师幼之间平等的交流地位、语言活动中教师提供的自由表达观点的宽松氛围、一日生活中教师耐心倾听幼儿的诉说等。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乐于探索、乐于交往的空间,在这里幼儿可以自主接受物质环境所发出的任何语言讯号,也可以就自己的所见所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就自己创设的物质环境延伸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活动,也可以就自己观察到的幼儿语言交流情景,分析与评价幼儿语言发展现状,帮助教师掌握幼儿语言发展动态。

(二)坚持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观,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自主性

幼儿是具有独立探索权利与精神的个体,教师应在讲诉活动中尽量为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与空间,让幼儿在自由讲诉中形成独立的人格与自主发展的智慧。在语言习得中,幼儿获得主体地位,有助于幼儿大胆自由的表达自我身心感受,有助于幼儿自主的将所学不同语言表达形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交流中,由此形成运用各种句型和语法表达自己观点与态度的自主性,而若将幼儿置于被动的语言表达环境中则会使幼儿缺乏语言表达动机、降低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语言讲诉活动中应注意树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教师应尽量使用启发式的提问,不急于向幼儿展示答案;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讲诉对象,同时鼓励幼儿主动讲诉自己所见的“多样化”;鼓励幼儿自主讨论下一次语言讲诉活动主题也是激励幼儿语言理解与表达的重要途径。

(三)开展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幼儿语言运用的成就感

评价是掌握幼儿发展动态的重要手段,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从不同角度认识幼儿的成长,有助于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幼儿发展状态。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时期,幼儿在这一阶段积累的词汇突飞猛进,幼儿的语法、句型学习也有质的飞跃,且这一时期幼儿有着强烈的语言表达需求与语言学习动机,因此关注幼儿日常语言交流情况、语言学习情况对于掌握幼儿语言发展动态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有计划的搜集幼儿的活动片段,如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或者日常交流中幼儿的话语、拍摄记录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语言交流场景等,然后教师为每一位幼儿建立档案袋或者电子档案,将记录下的每一位幼儿的片段归类,并分析幼儿语言发展中的进步与不足。这样有助于教师进行阶段性的幼儿发展性评价,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四)指导家长亲子阅读,提升幼儿语言运用的效果

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篇12

1.目标:

(1) 消除新生的陌生感、孤独感、心理不安全感和无助感, 尽快适应新环境。

(2) 增强人际沟通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体验真诚交流的快乐, 彼此获得情感支持;感受集体的温暖, 增强集体凝聚力。

2.对象:大学新生班级。

3.活动场所:教室和室外。

4.建立团队契约 (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 :

(1) 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同学。

(2) 积极接纳他人, 尽可能地配合他人。

(3) 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地, 认真倾听同学的表达。

(4) 保守秘密, 遵守团队的契约。

5.效果评估:

(1) 调查问卷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个人评价问卷;容纳他人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

(2) 参与者文字作业。

(3) 班主任 (辅导员) 对学生行为观察。

6.实施方案如下:

第一单元:今日喜相逢

目的:通过面对面直接沟通, 促进班级成员相识, 尽快消除新生的陌生感、孤独感;建立互信, 初步形成班级集体意识, 为个人和班级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

时间:入学第一天晚上。

主题活动:

(1) 刮大风;无家可归;微笑握手。

(2) 滚雪球:人数2—4—8—16。

(3) 地缘探秘:分组进行每人用家乡话说一句, 大家猜什么意思和来自哪里。

大学生活三个最 (“进入大学后我最高兴的是……进入大学后我最担心的是……进入大学后我最期望的是……”)

最后学生就学制、上课时间、任课教师、课外活动、学习方式、选课途径等对指导者提问。

第二单元:缘来一家人

目的:建立班级管理规范细则, 确立班委会和成员的责任, 帮助建立协调关系, 让同学们对自己班集体的建设充满信心。

主题活动:

(1) 分组讨论班级管理规范、口号和班级计划, 强调可操作性、具体。

(2) 班长写下5个承诺, 同学写下对他的5个期望和建议。

第三单元:我们的家园

目的:让成员体会和感受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团体对个人的重要性, 从而更愿意投入团体, 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培养同学的团队凝聚力和信任感。

主题活动:

(1) 头脑风暴:班级优点, 即在10分钟内分别说出本班的优点, 每组指定一人负责记录。越多越好, 没有对错。

(2) 班级名片制作:分组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集思广益制作班级这个家的名片, 名片上要有“家”名, “家”号。最后, 分组展示各组制作的作品 (张贴在黑板上) , 并派人说出寓意。

第四单元:我家我来建

目的:体验和同学一起为自己的班集体建家的温暖感, 同时感受集体的力量。

主题活动:我家我来建。

大家发挥想象力为我们的班集体建一个“家”, 这个家是什么样子, 该如何设计, 有什么样的功能。

材料:2张报纸, 透明胶;时间:30分钟;要求:稳固, 美观, 造型独特, 新颖。最后每组的小组长展示他们建的家, 介绍他们作品的要表达的寓意。

第五单元:我爱我家人

目的:增进认识了解, 理解到我们班集体是由独特的个体组成, 不要期望别人能和你一样, 学习接纳他人, 促进情绪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主题活动:

(1) 我的心情卡:每人发一张A4纸, 可在纸上画出或剪出自己喜爱的卡片形状, 并在卡片上标明姓名、性格特点及入学两个多月来的感受。每个人把自己的卡片拿在胸前相互自我展示及交流。活动分享:你对自己及他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担心的和向往的是不是和别的同学一样。

(2) 小小动物园:每人准备好纸笔, 要求每个成员想一想, 如果用一种动物代表自己会选择哪种动物, 思考一会儿, 在卡片上写上此种动物的名称, 等所有成员都写完后, 同时出牌, 先请每个成员看一看在这个小小动物园里都有哪些动物, 哪些与自己相似, 哪些不同, 后每人做解释。

要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接纳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也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第六单元:温暖一家人

目的:了解帮助他人要助人愿望加技巧和方法, 加深对助人行为的认识;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帮助别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 进一步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

主题活动:

(1) 头脑风暴:即在10分钟内分别说出怎样让别的班集体觉得我们班很团结、很自信、很优秀。越多越好, 没有对错。每组指定一人负责记录。

(2) 信任之旅:一半成员扮演盲人, 一半扮演向导。让向导以自己的方式带领盲人去体验周边的世界, 不能说话或在手心里写字。向导选择盲人时, 不可让盲人知道向导是谁, 然后出去扩充盲人对世界的了解与经验, 10分钟左右。回来后, 摘下眼罩, 二人互相分享3—5分钟。角色互换, 最好换新同伴, 重复上面的活动。全部做完, 指导者带领大家讨论以下几个重点:

作为盲人与向导心情如何?盲人对向导的信心是一开始就有的吗?怎么产生的?是慢慢产生的吗?带领过程中发生过什么事, 使人丧失信心或恢复信心?双方如何调整、修正使沟通顺利?扮演盲人及向导后, 是否更了解他们, 得到什么启示?扮演过盲人再扮演向导是否容易些?为什么?

要点:要想获得别人的信任需信任别人, 帮助别人重要的是别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第七单元:我们一起来

目的:协助学生如何面对及处理班级人际冲突, 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主题活动:模拟法庭:班级内部矛盾解决。

法官二人 (主持人) , 被告, 原告, 双方各3名律师, 主调解人1名, 其他同学为陪审团, 法官主要控制程序和法庭纪律, 避免口舌之争和争吵。应十分注意保护当事双方学生尊严, 不能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为代价来解决学生之间的纠纷, 不能使“班级法庭”成为全班的“批判会”、“斗争会”。

目的:主要在于调解, 不在于审判结果。

程序:法官介绍案例, 请双方当事人陈述, 双方律师为其辩护和争取相应的权利, 辩护完毕要愿意接受调解并提出调解的条件, 接下来陪审团发表个人看法和调解建议, 然后主调解人根据陪审团的建议做出调解方案, 最后当事人握手言和, 全班同学鼓掌。要点:任何事情不是简单的对与错, 每件事情后面都有很真实的理由, 要学会换位思考。

第八单元:让爱住我家

目的:进一步增强集体凝聚力, 积极迁移到生活中并展望未来。

主题活动:

(1) 接力画图:我们的班级树。

分组进行 (三组) , 播放轻柔音乐, 使所有成员闭上眼睛, 引导同学们进入放松状态, 然后请大家去想想:假如所处的这个班集体是一棵树, 那自己愿意它是一棵什么树?愿意做这棵树上的什么?如何才能让这棵树茁壮成长?睁开眼睛后, 所有成员在限定时间内, 通过充分讨论, 发挥各自的想像力, 轮流接力, 将图画完成。画完后小组内展示家庭树, 每个成员分享自己所画的东西及寓意。最后张贴各组作品 (在黑板上) , 邀请每组派代表对图画进行解说, 根据各组合作的程度、图画的新颖、解说的水平等进行评比 (最牢固的树, 果实最多的树, 最粗的树……) 。画图的过程中播放《让爱住我家》背景音乐。

要求:每个人都要动手, 图画必须是团体合作的结果;给画取名并寓意;每个人在所画之处签上自己的名字。

(2) 班级计量:用讲台代表班级, 让全班同学围着它走动, 感受自己和班集体的距离, 选择一个自己感到舒服的位子站好。从里圈开始每个同学分享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位子以及自己的感受, 鼓励处在外圈的同学到里圈感受氛围, 全班同学感受凝聚在一起的感受, 鼓励每一位同学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最后请每位同学逐一说一句对自己班级祝福的话, 说完后大家手拿手以讲台为中心围成一圈喊喊班级口号结束。

第九单元:开心一家人

目的:整理团体经验所得, 评估团体, 安全友好地结束。

主题活动:大团圆。

大家1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一下交流。不过这个交流不能说, 只能写。每位同学拿出纸和笔, 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的左上角, 然后将它用胶纸贴在背上, 大家互写赠言。句式:我喜欢你……;我欣赏你……;我祝福你……大家一起唱手语歌《让爱住我家》。

全体同学在主持人的引导之下, 依次在“开心一家人”的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及对活动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活动尾声:所有同学排成一个心形, 并齐声呐喊:“我们是开心的一家人!”合影留念。

辅导中需注意的问题

1.入学适要有一个过程, 不可能在一天的活动中完成, 要根据学校及班内的情况, 每周开展一次辅导活动, 系列活动最好是在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2.由于辅导是在自然班级中进行的, 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内完成, 指导者一定要鼓励学生在班会中离开座位, 尽量减少教室桌椅的局限性, 千万不要让辅导变成课堂教学, 在活动中无须过多解释心理学中的概念术语, 避免用德育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 不要总是向学生提问、设问, 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3.教师要参与活动并注意对整个过程进行调控。教师要以组长身份参与整个活动过程, 以便于观察和调控。一是控制主题与时间, 当成员的活动与主题有偏差时, 能引导回来, 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任务;二是调控成员的情绪, 成员在活动中的渲泄和表达不要成为对某人或某事的攻击, 使分享活动确实实现“分享”, 而不是几个人的闲聊;三是避免在团体中对个人的忽略, 有的成员内向、融入团体的主动性不强, 注意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

4.关注反馈, 让成员写活动心得、自我成长报告、反思参与程度及行为改变的历程。还可以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 要求成员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与思考, 而且回答务必具体真实, 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要有正面回应和鼓励。

上一篇:600MW汽轮发电机下一篇:工字形截面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