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2024-07-10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共12篇)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1

摘要:本文以多维实践平台为依托,针对其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设计实习等内容,浅析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思考,提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形势与新途径,探索艺术设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多维实践平台,艺术设计,实践性,创新能力

引言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强,以现实市场为依托,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现实生活的专业。实践性是整个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而多维实践平台通过以课程设计为基础,综合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内容,以导师工作室为跳板,结合项目引导,联系校外艺术设计研究所与实习实践基地等各方面循序渐进地培养运作机制,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实现创新创造能力与专业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相比有着它自身的独特性与特殊性,需要以实践教学为改革创新点,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在教育观念、教学制度、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创新。学校应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从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对课程的实践性进行分析和优化,研究每个教学单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层次引导,在整体规划中加入实践性内容,从创新思维训练开始,让培养目标到教学实践环节,都紧紧围绕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创新实践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根据设计基础教育的定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针对本学科专业课程实践内容进行分层设置,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实践内容,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中国美术学院的三大构成课程改革,对三大构成教学进行综合,以二维和三维实践内容为切入点,对课程重新定义和改进,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启迪学生的设计思维,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并在不同的课程单元由浅入深地加入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内容,如开设不同阶段的具有创新创意思维的课程,加强专业教学与创新实践的课程设计,制定好课程理论与创新实践内容比例的教学计划,训练学生的想象、思考、创新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自主、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更新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新知识论证新知识。

(二)实验教学

校内实践中心与实验室是学生开展设计创新的场所,是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服务的基础平台。加大校内实践中心与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是积极开展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艺术设计创新实践教育需要的硬件保障。

通过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实践实验制度设置,不仅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创新实践空间,更能够整合设计教育创新资源,拓展学生创新活动能力,激励学生在课程教育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大胆交流和探索新思想、新认识、新发现,激发学生团体的创新热情和潜能。

此外,校内实践中心与实验室也是进行艺术设计竞赛训练的有利场所,借助学科专业竞赛机制和竞赛平台作用的发挥,把学科竞赛内容融入到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赛训相结合。学生通过竞赛将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根据参赛要求、参赛时间、评选依据等,以创新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参赛中,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不断的实验实践探索,根据个体特长特点的差异也需要团队协作,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作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二、设计实习与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的最终成果将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实社会的设计发展息息相关。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实习实践,直接参与到设计生产环节,解决实际问题,将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以及学生对设计生产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一)导师工作室

以导师为指导,以工作室制度为规范的设计教育培养体系中,设计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特长特征和个性发展,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不同创新性能力,强调专门的项目引导,使设计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

工作室在设计教学的同时,以制定的模拟现实项目或现实商业设计项目为依据,将社会课题引入,使普通课程教学转化为项目教学,教师依据课题项目分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并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项目分工分组,让学生明确方向、准确定位,做有实际价值的训练,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在大胆的创造与客观实际需要中不断磨练融合,并不断接受现实项目要求对设计作品的信息反馈与修正,达到符合现实项目要求的效果,最终使创新意识现实化,创新性得以实现真正的社会价值。

(二)艺术设计研究所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艺术设计研究所推动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的艺术设计资源,采取互惠互利合作模式,与行业交互,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使艺术设计创新实践教育与社会、经济、产业紧密相结合,使校企以及学生能够真正地在产、学、研过程中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强大整体。

学生由此走出了校内的小圈子,在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时,明确认识到创新设计是形成投入生产的实际设计项目。并在与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交流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将学到的设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科研技术成果,一旦被认可还将获得一定的回报,如奖金、专利权的归属等,形成学习需求与工作需求相结合的状态。使校企实现资源共享,缩小学校与企业、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求的差距,学校也能够按照现实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教学进行反馈和合理的调整,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

(三)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是实现学生与社会融合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完成基础设计课程、专业课程等之后,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推荐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到了社会与现实中,直接参与企业设计实践项目,从与企业沟通开始,到具体创新设计实践,以及设计生产实施全程跟进,了解最新的艺术设计发展趋势和设计技术发展动态,把所学知识与真正的设计实践相结合。

通过校外实践,学生可以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在设计过程中对自身的设计创作也有更深刻的体会,并形成独特的切身感受和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结语

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与运作,旨在有效保障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入,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更好地提高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上逐步开发实施对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前进道路中,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多维实践平台上,发挥艺术设计学科的艺术修养、创新思维和设计技能,以设计实践为实质,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2

搭建技能培训专业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平台

近年来,部分高校对教学与科研实践的`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工程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搭建实践训练的平台.

作 者:张其荣 钱建平陈晓 肖毅 ZHANG Qi-rong QIAN Jian-ping CHEN Xiao XIAO Yi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上海,04刊 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年,卷(期):25(3)分类号:G642.44关键词:技能培训 专业实践 科技创新 综合能力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3

关键词: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廊坊师范学院

保险行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保险类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所以在很多高职院校甚至包括一些重点本科院校,保险专业教学中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都受到很多限制,保险类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金融保险行业内部改革的深化和其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经历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金融危机后的保险业犹如凤凰涅槃一般,经过自上而下一系列的整改,混乱的市场状态不复存在,对于从业人员资格的要求异常严格,尤其是自2009年保监发[2009]98号文件颁布以来,更强化了保险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禁止“未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开展业务”,在这样的人才需求背景下,保险专业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有关保险教学改革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以及如何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整个教学目标相统一[2]。目前有关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推行“双证制”[3],在如何深化实践教学的研究中主要研究案例教学在保险教学中应用[4],在近期的研究成果中,具有保险实践经验的杨婷[5]首次提到了实务模拟的培养方式,但是所有的研究内容仅限于理论,真正付诸实践的保险专业是少之又少,同时理论研究中还没有涉及创建完整体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研究。

一、基于国家标准的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基本内容

构建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整体思路:围绕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创新实践平台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保险行业的真正需求为保险专业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检验标准。研究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观念的更新,实验室模块建设、建立实务培训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具体包括依据国家教育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标准,制定高职保险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规范与目标,通过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扩展实践教学以及技能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构建基于国家标准的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以此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促进其就业和留存,进而通过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合作,创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1 廊坊师范学院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平台框架

表1 廊坊师范学院2006级-2009级保险专业学生

保险代理人考试情况统计

二、高职保险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廊坊师范学院保险专业已有10余年的历史,在课程设计中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已达到2∶1,课程中已经将保险基础知识、保险经纪实务、保险公估实务等保险中级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自2001年起,在校生基本都会参加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特别是实行电子化考试以来,保险专业学生参加考试,通过率达89%(表1)。同时保险专业目前已经建立了4家实习基地,实验室装备了两套模拟系统,与北京和廊坊部分保险公司已经通过学生实习实训的方式进行过多次合作,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险创新实践平台已具备雏形(见图1)。但是以我国目前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来看,廊坊师范学院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處,创新平台建设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实践平台建设中实践教学方面略显不足。首先,专业教师缺乏保险专业实践经验,这也是所有高职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二,实务课程教学受限制。正因为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不足,所以一般实务课程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多是有名无实,在校企合作有一定基础时,引进的企业教师可以弥补,但是由于学校教学对教师资格有限制性规定,不是所有具备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都能够进入课堂教学,又因为企业的业务压力较大,加之学校也不能提供高额讲课报酬,企业人员也并不是都能够并且也愿意到学院教课的,所有大多是情况下,从企业引进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保证长期的合作性。廊坊师院高职保险专业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曾经为2009级学生引进平安财险的讲师为其讲授财产保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合作不能继续进行,这就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实务性。

2.技能教学平台方面的不足。第一,本院保险专业没有自己专门的实验室,保险教学软件多是通过熟人免费取得并安装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实验室中,使用上受到其他专业课程的限制,而且个别学期由于多媒体教室不够用还会占用实验室;第二,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软件。一方面由于实验室上课的机会不多,很多学生一到实验室就上网,上课老师很难控制;另外,高职学生目前就业压力太大,往往会忽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不去利用实践教学软件很好地提高自己。

3.课外实践教学平台方面,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呈现短期性的特点,不利于高职实践教学的长远发展。保险行业人才流动性很大,在与学校合作时,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后当事人可能会另谋高就,不能长期与学校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多谈好的条件不能兑现,学校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所以有时虽然很顺利地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并安排了一批学生的实习实训,但很难保证学生在实习期内的实习实训内容,也很难保证后续的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4.难以确定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在实习期间,学生离校在企业工作,很多企业把学生视为新入司的职工对待,评价考核以正式职工对待,保险行业本身又是以业绩为基本标准的行业,这在学生来说与在校时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完全不同,所以多数学生在实习时手忙脚乱无从下手。从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来说,考核体系绝对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的考核,但也不能以成绩来作为标准,所以这方面很难有统一有效的标准来考核学生的实习;另外,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实习的安排。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时,学生参加统一实习的积极性不太高,多数情况下是老师积极筹备,学生很少参加,比如,廊坊师院高职保险专业2011届(2008级)毕业生共有75人,但参加统一实习的只有8人。老师也不能也不会强迫学生参加,而且由于在实习进程中,企业与学生在薪金、福利待遇等方面也会出现很多不协调的情况以致产生矛盾纠纷,企业和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寻找实习老师解决问题,这样安排实习的老师或多或少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其中有些纠纷老师也根本无从解决,所以也很为难,以致影响以后的实习安排工作。

三、完善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1.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课堂中引入实务教学。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教学方式之外,一定要注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当前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在理论知识之外传授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校企合作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结合方式,高职保险专业可以在现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争取在课堂中引进实务教学的内容,比如可以将保险公司培训员工的教程引进课程教学,具体方式可以是双方利用方便快捷的电脑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或者由保险公司将资料传送给专职保险教师然后由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进行讲解,更好的方式则是由保险公司直接派人到课堂进行授课。

2.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专业实践证书并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高职院校中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但是“双师”资格与实践水平并不能完全等同,很多教师会很轻易考取资格证书,但是却很少有机会能够参加职业实践,所以在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中,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水平非常重要。在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目标中要列入高职教师参加职业培训的计划,然后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和需要进行申请,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共同设定培训方案,根据双方的要求达成长期合作计划,计划应该包括对专业教师的实务培训和实践操作安排以及学校向公司定期提供课程设计和经过实践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这样一方面能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公司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达到双赢的目标。

3.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高校培养出来的合格毕业生应该是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学习能力,更多的是一种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教学上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突破原来的知识教育的局限,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给学生充分锻炼的机会,锻炼其表达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自主决定的习惯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达到“我要去做”,而不是“要我去做”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其在毕业后能够不断地学习更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实现其社会价值。

4.合理指导毕业生就业,争取建立毕业生的回访制度。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90后的成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与以前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在引导大学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和相关指导部门一定要合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建立人性化的指导机制,特别注意防止毕业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又非常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在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愈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急需建立一套合理的指导机制,而这里需要强调的不是机制本身的程序等问题,而是一定要注意指导机制的人性化操作,特别是注意心理因素的影响,注重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学生毕业之际,又会由于诸多因素加剧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在就业指导方面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确定一种人性化的指导方式,减少或避免大学毕业生产生心理压力。

另外,往届毕业生是学校的一个潜力巨大的资源,不仅能为学校现在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基本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毕业生的反馈是最真实的,能够准确反映学校教学的不足,实践教学在高职保险专业的教学中举足轻重,在这方面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能够及时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唐金成,黄绥彪.浅论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学的改革[J].

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 吴祝平.金融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幾点思考[J].江西金

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3).

[3] 李翠君,熊笑坤.金融与保险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如

何将专业资格证书认定、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相融合

[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8-80.

[4] 韩宝珍.时间视角下的保险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88-89.

[5] 杨婷.高校保险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1,(9):

33-34.

Analysis of Constructing Higher Vocational Insurance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

——Tak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Insurance Professio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OU Ai-ling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urance Professional, the Constructing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ak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Insurance Professio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as an Example,summing up more than 10 years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shortage,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Closing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Improving the "double teachers" practice level、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quality and reasonably guiding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stablishing graduates callback system etc,in order to perfect insur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insur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收稿日期:2012-06-24

基金项目:廊坊师范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国家标准的高职保险专业创新平台构建研究”(K2011-08)研究成果,

主持人:周爱玲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4

一、当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民办高校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创新精神是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创新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大学生在强调个性的同时,团队合作能力欠缺,思想过于开放,崇尚自我,却难以换位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的整体推进。二是大学生乐于竞争,但功利性较强,虽然竞争意识强烈,但在渴望成功、渴望捷径驱使下缺乏持之以恒的专注力。三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开阔,但创新毅力欠缺,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随着信息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便捷化,在学习上强调发散思维,但在遇到难题时又缺乏分析力和辨识力,创新意识强却创新思维片面,导致创新毅力不足。四是创新知识相对薄弱,未能体现学科特色,尽管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实践教学也在不断探索,但在学科课程设置、学科交叉及与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上,缺乏创新主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五是创新型师资力量欠缺,缺乏创新能力的有效指导,很多民办高校在拓宽学生实践渠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上,因师资创新力不足,单凭学生个人来提升创新能力,显然是缺乏后劲和持续性的。很多学生有想法,但受于教师自身学识、客观实践条件等限制,无法给予学生有效支撑与保障。

二、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建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必要性研究

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程中,民办高校更应当从自身办学方向、学科定位等方面,创办自身特色,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进一步拓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范围,提升自身办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未来走向岗位、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对于过去教学模式,仅关注学生成绩,忽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特别是在实训、实践环节投入偏少,学生无法从实际问题中学会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将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延伸,如实训室教学、导师工作室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学习、校企合作顶岗实训等,让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主动探索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能力的运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要从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更新,积极从社会实践中来探索和总结,增强面对专业挑战的信心,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适应岗位竞争力。随着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日趋严峻,竞争压力无处不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训练统一起来,让学生能够从行业发展前沿,了解职业特色,并从自我实际入手,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建立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岗位竞争需求。四是构建多维实践教学平台是深化高校改革的必然选择。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维实践教学平台,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开发,特别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来弥补传统学科教学实践机会不多,缺乏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实践学习中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三、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平台的构建

1、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目标

推进创新能力教育,着力构建多维实践教学平台,衔接好校内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协同化校外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以及校企合作中产学研的一体化教学,逐步形成由校内实验室、工作室实践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为主体的多维实践平台,最大化的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构建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目标上,坚持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发挥学生、学校、企业多方优势,切实从艺术设计学科创新能力养成中,最大化的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民办高校教学资源效率。从创新能力塑造层面来看,多维实践平台是对校内实践实训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及校企产学研三大实践环节进行了全面整合,最大化的突出学生参与到实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动手操作及实训中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从企业与学生利益协同层面来看,多维实践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条件,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校企共建、合作中锻炼了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到企业岗位、胜任相应岗位奠定了基础。

2、多维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设计

基于艺术设计课程本身教学的特殊性,在以多维实践平台建设为基础的课程实践教学组织上,要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要从教学模式、人才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引导,从最基础的设计课程开始,来渗透和优化实践教学。如对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单元进行分层划分,从科学、全面规划中融入实践性内容,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并将创新能力融入到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紧紧围绕实践性教学来统合课程创新。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划分上,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及方向,要从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三方面进行融入实践教学。以中国美院三大课程改革为例,突出二维、三维实践教学内容,改进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重点,拓宽艺术设计教学思路,提升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针对性。如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融入创意思维训练课程,根据课程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内容进行重组教学计划,强调对学生思考能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挖掘,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从动手实践中累积经验和增长新知。

3、校内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的融合

艺术设计校内实验教学主要是基于学科实践教学实际,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创新实践渠道。如通过艺术设计专业学术交流,来获取前沿资讯;通过组织艺术设计竞赛训练,借助于学科专业赛制及竞技平台来提升校内实践教学水平,推进赛训融合;利用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鼓励学生从时间、精力、学科专业层面进行实验实践探索,特别是导入小组团队协作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作意识、团队意识。在校内多维实践平台建设上,成立以导师为主体的工作室,强调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引导,特别是通过参与不同创新项目,帮助学生从理论设计上升至实践层面。如以商业项目为依据来制定工作室实践课题,根据不同年级来进行分工分组实践教学,让学生从真实项目操作中得到磨练,实现创意现实化。

4、深化校企合作来拓宽产学研校内外实践教学渠道

校企合作的深化,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合力,要坚持互利互惠原则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平台建设,要拓宽校内外教育资源,从校企合作中来引入项目,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如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环节,在学生完成基础设计课程、专业课程之后深入到社会现实岗位,参与到企业设计项目中,从创新设计实践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动态,并从自身的设计体验与创作过程中,不断激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园雪.别让你的技巧胜过品德[J].晚报文萃.2009(04)

[2]浩歌.联系高教实际解放思想[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3]郑骊君.创特色打品牌入主流——第二届民办教育南山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5

[论文关键词]工业设计 创新平台 区域整合 区域经济 创意产业

[论文摘要]论述了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的重点内容。从区域整合角度,分析和谐构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应利用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实现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分领域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打造优势突出的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随着科学技术与知识的不断发展,以工业产品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纺织、电子信息、运输装备等行业,可有力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对工业设计的创新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不仅是在工业设计自身知识体系与理论方法上的创新研究,更是在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方向与内容上的倍受重视。例如,湖南省依据本省产业发展格局,首度提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并取得一定效绩。因此借鉴首创省份的发展特点,提出全国范围内发展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依据区域自身产业格局与经济发展特点,加速区域整合。通过区域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复合系统,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有力提升,并对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发展意义深远。

1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内容

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包含着设计创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全国各地设计行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系统、方便、高效的与工业设计有关的创新契机。这个平台增强工业设计对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的支撑能力,成为全国设计行业、制造行业与工业设计院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搭建技术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信息沟通与服务的平台。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构建产销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1]。通过国家规划与政策的引导,自主开发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并进行成果转化,实现市场化运作。建立工业设计院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培养既有技术创新理念,又具有实践设计经验的高端工业设计人才,集技术、人才、成果和产业于一体。

2)构建行业设计中心。围绕增强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立足中国产业发展现状,选择中国发达地区工业设计基础较好的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家电产品、IT产品、交通运输装备以及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动漫等产业作为工业设计的重点发展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根据全国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分领域、分专业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着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联度高、基础优势明显的设计中心[2]。

3)构建创意产业园。采用集聚设计创意企业、提升设计创意环境的方式,建设产品研发设计、家具设计、工业陶瓷设计、展示设计直至传统手工艺设计等为发展重点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区,创建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产业聚集园区。

4)构建工业设计品牌建设工程体系。品牌工程建设的目标是明确企业的品牌战略和品牌结构,梳理组织与品牌的关系,强化品牌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明确品牌的定位、品牌内涵和品牌口号;进行品牌工程建设的系统规划,为后续品牌建设工作提供行动指南[3]。通过系统的品牌建设工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和产品。

5)构建合理有效的设计创新管理机制。重视设计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健康发展专利事业并给予资金扶持。嘉奖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发展有关键性推动意义的设计,严惩一切剽窃行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等工业设计创新项目,使优势产业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主导产业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2从区域整合发展角度看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

2.1区域整合的含义与作用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区域整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子系统,在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通与交换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复合系统[4]。区域整合是相互毗邻的地区之间彼此长期联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上的联系。区域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共享与融合的过程,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整合。通过区域整合,可以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加速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输,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区域整合发展是区域发展演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等领域整合发展,参与更大范围的地域分工成为必然趋势,是发挥城市与区域最佳效率的重要机制。 区域相互作用,有的是有序的,有的是无序的;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区域相互作用的有序关系可以加强区域合作系统内部各区域、各要素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保持系统内部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有利于互相协调、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增强区域整合发展系统的内部活力,最终实现区域和谐发展的目的。而区域相互作用的无序关系造成区域间过度回流、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生活成本上升等,产生区域相互作用的负效应,阻碍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区域整合,消除区域相互作用的负效应,使区域间的无序关系向有序关系发展,达到区域整合和谐发展的目标。

2.2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和谐构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区域整合,可以加强不同区域内部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有助于此平台建设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如北京、深圳、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达地区工业设计发展较快,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壮大,有助于建设适应现代设计教育、产业结构、人才培养、技术发展、行业需求的.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发达地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的和谐构建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及不发达地区工业设计的发展,因此,通过区域整合,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搭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区域整合的根本动力是区域利益,如区域经济利益,区域社会利益,区域生态利益等多种利益族。利益族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利益,其他社会和生态等利益是通过经济利益可以体现出来的。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和谐构建,通过产业运动对不发达地区会产生更多因素渗入,区域内部因素发生变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变,区域经济就会进入更新发展阶段,发达地区通过对不发达地区原料、能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使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形式,扩大经济辐射,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和谐构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发达地区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两大战略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两大战略产业[5]。科技和文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驱动力。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两大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平台建设中加大对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构建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尤为重要。然而,与高技术产业不同的是,创意产业的灵魂是文化,提升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其文化内涵。文化是产品与服务增值的原动力,这一原动力突破了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技术垄断,为后起区域的跨越式崛起提供了文化图强的理论依据。近一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中,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并付诸实践,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保障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个性化需求,对区域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立足区域特点,合理建设平台构架,最终利用工业设计的创新平台,实现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打造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升级。此外,在平台建设中,打造自我品牌、区域品牌和民族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树立起民族优势品牌,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强.构建工业设计专业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1-2.

[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6-40.

[3]顾江,朱文雁,昝胜锋.江苏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及其发展战略[J].艺术百家,,(4):16-20.

[4]陈计旺.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73-81.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6

关键词:经管类实践;综合平台;教学管理;系统建设

一.高校经管类实验中心面临的问题

高校经管类实验中心作用日益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与建设两个方面:

对于观念问题,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忽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应有的作用,只是把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教育补充”或“教学手段”,认为实验教学只是强化了专业技能的训练,甚至等同于“低层次”的熟悉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实验教学设计脱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片面追求实验教学的技术手段,实验教学内容不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发进行建设,而是过分依赖实验软件的功能,实验项目的设计简化为软件操作的训练,实验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能有机衔接。

对于建设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实验教学建设中重硬轻软。具体表现为重设备设施投入,轻教学设计投入;重实验条件建设,轻实验资源开发;重实验教学项目数量规模;轻实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重实验平台工具装备,轻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其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实验教学改革乃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瓶颈。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专职化和专业化实验教师严重缺乏,进而影响了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三,缺少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现有的实验教学评价指标,缺少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基本实验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验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提出的需求去制定实验教学目标与要求,难以确定实验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进而难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网络化教学,学生可以在上课前通过网上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知道实验过程;进入实验课教学环节中,学生能自主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与教师在网络进行交流,上交作业。实验课程的网络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在网上或由老师提供的专题网址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结果。因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实验教学内容更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二、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建设思路

为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落实“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的指导思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武昌工学院教育部高校实践教学装备研究中心创建了“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提供跨专业仿真实习,构建校内实习实验基地。该平台的构建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

教学装备研究中心深度挖掘了各专业必须开设的实验、实训课,按照武昌工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建成完整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盘点并整合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会计学院具有的所有资源之后,历时一年多,着力打造了适合经管类各专业学生使用的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通过不断调试和完善,2015年现阶段开始进入一期运行。目前平台访问浏览使用量已达三万九千多人次。

三、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内容

武昌工学院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开设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经管综合实验实训系统、开放性实验课程系统、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和学科竞赛管理系统6个系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校内经管类综合实验实训系统。

1、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此系统主要是是由教师管理员通过管理人培体系管理计划设置年级对应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此系统里查看自己大学期间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体系,并在课程结束后保存课程实验报告,教师可查看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并进行操作和成绩管理。

2、经管类综合实训平台

经管类综合实训平台创新性整合了经管和会计学院现有的二十多套软件,分设经济类、管理类和会计类三大模块五个层次,包括认知平台、实操平台、综合平台、拓展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师生通过不同模块和平台的分类,能看到所有的教学软件,并进入所需教学软件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加强经管类专业学生各方面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手工操作技能,还包括电算化能力,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专业技能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跨专业拓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系统里还添加了实验课程简介,方便学生提前了解所学课程相关内容,做好实验课程预习计划。

3、开放性实验课程系统

该系统与经管类综合实习实训系统-实训平台功能基本一致,但该系统是面向外网的,所以只放置可以提供外网访问的平台应用。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一键登录课程学习软件,初步实现了校内实验对学生的远程开放,有利于促进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学生自主学习系统

该系统设置了经管类所有专业的简介,方便学生了解大学期间学习目标和要求;提供播放各类公开课示范课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还提供出适合学生课程自学和科研学习的网络资源信息查询,如我校参与的“慕课”平台,万方学术期刊论文网站,知网,以及经管类全部校级精品课程网站。

5、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此系统主要功能是对每年的毕业项目里的毕业设计进行操作。老师可以在该系统里进行选题的录入,学生自主选题后进行毕业设计填写,老师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进行打分提交或退回修改,最后由教研室对老师提交的毕业设计进行审核并统计结果。

为了规范学生毕业论文排版,武昌工学院教育部高校实践教学装备研究中心为平台特别研发了论文排版软件,保证学生最后的定稿正确符合学校教务处要求,受到师生们一致好评。

6、学科竞赛管理系统

此系统主要展示竞赛和获奖通知信息,为有兴趣的师生提供学科竞赛报名信息宣传,促进学风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经管学科竞赛。

四、结合平台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与创新

1、研讨式教学法。在实验前,由实验教师选取实验耗材及案例,提出有关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就实验的不同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自己介绍经验,并在平台上保存自己的实验报告电子版,利用平台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从而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2、仿真模拟式教学法。仿真模拟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平台上对应的实验课所用软件进行角色体验,学生通过岗位角色扮演、角色互动、协同训练、创新实践等实验教学环节,真实体验实验情景,再现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流程。

3、开放式教学法。平台上的开放性实验课程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利用平台资源共享由学生自己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自己去设计实验内容,自己去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

4、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只给定实验任务,结合平台软件提出实验要求,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安排实验步骤,完成相关实验任务。

五、平台进一步完善

该平台建设思路清晰、理念先进、技术合理、体系完整,实现了经管类校内实践教学的综合管理及信息化管理,适应了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充分融合和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学生应用型能力发展的需求,项目达到了湖北省内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先进水平。一期建设已经完成,武昌工学院教育部高校实践教学装备研究中心拟进一步完善《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打照跨专业仿真实习,收集企业资源构建创业案例库,构建校内实习实验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二期项目建设发展计划如下:

1、案例数据库建设

本平台拟进一步通过第一阶段教学,探索进行《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设计所需的数据资料。此阶段需要学院组织经管类专业教师分组到不同企、事业单位采取所需数据形成多个数据库,同时由实验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积极收集互联网创业案例、上市公司资质、主营业务和对外具体发布的企业财务报表等,组合成为完善“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所需的创业案例库资料。然后由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软件开发和数据信息整理,将不同数据库融合到案例之中,形成完善的《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创业案例库。平台提供学生企业案例库相关资料,安排学生撰写“生产—市场—资本动作”三个阶段的纪实性心得,对参考企业成败得失进行评论,然后要求学生模仿不同企业的案例创建一个企业,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模仿进行自主生产、采购、销售、收益分配等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案例数据库建设成功后可支持平台外网用户访问,学生通过外网网址和学号即可在寝室或者家里登录平台,学习了解相关创业模式,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

2、自主学习平台资源进一步完善

中心计划在《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自主学习平台,重点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由实验技术人员通过电脑技术建立经管类各项实验操作演习平台,由计算机自动演习各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的操作过程或者录制视频,讲解各步骤操作技巧,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学;其次介绍各专业前沿动态与最新专业工具,发布各类经济,金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相关信息和科学创新,让学生始终站在专业前端。三是收集补充录制各类可提高学生创业创新思维的视频,公开课,示范课等,发布到《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平台获取专业技术知识,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科研和创新学风建设。

中心拟通过《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未来发展完善,使全部学生可以在“一个中心一个网络一个平台”里面完成四年大学期间所有经济与管理类实训工作,并能在平台的引导下实现科研和创新能力提高。中心建成完善的平台后,拟通过云技术,将《经管类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向全国各高校进行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和宣传交流。同时,将经验加以总结,结合其他学院的各自特点,开发推广更全面更灵活更综合的综合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陈秀琴.构建经管类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8,(21).

[2]莫生红.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

医学信息实践创新平台研究与构建 篇7

1 医学信息实践创新平台框架

医学信息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具备工程应用思想的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医学背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从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维护、开发等复合型人才,同时医学信息学科是对医学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挖掘,并应用到医疗卫生领域当中,更好地为医生掌握病情,救治病人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挖医学信息数据的内涵信息并服务于医疗卫生领域,为医疗卫生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根据医学信息专业及学科的特点建立符合该专业特点的医学信息实践创新平台[5]。

医学信息实践创新平台总体框架为:一是根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实验室,如电子电路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硬件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及各种课程软件实验室。二是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是综合实验室,包括门诊挂号收费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传输系统、住院系统、护理系统、医疗器材的使用系统等等。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模拟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也可以为了教学需要建立医院信息系统教学实验系统。三是建立医学信息实训室,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实训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开发能力。四是建立医学信息学科科研实验室,为医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挖掘等提供科研平台,为教师或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空间,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随着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建立更高级别的科研实验平台,以至于成立苏北地区甚至全国医学信息数据处理中心,从而更好培养出高质量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2 医学信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

医学信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随着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推进逐步建立,同时根据该学科专业的特点建立综合实验平台及工程应用需要的实践实训平台,该专业学生从学习软硬件课程,建立相应的课程实验室,同时,根据该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及工程应用建立相应的综合实验室,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零散到综合的一个整体实践平台构建思想,按照学生学习特点,逐步推进和建立与该专业相适应的一系列系统实验平台,包括软硬件课程实验室,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综合实验平台实训室等。

2.1 软硬件课程实验平台

课程实验室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该专业既包括大量的编程类课程,还有一定比例的硬件类课程,我校开设程序设计类课程有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及Web系统课程,每门课程都需要相应的实验环境,都是重实践类课程,学生学习要有独立的实验室,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必须建立相应的实验平台,在这些软硬件课程的基础上,要有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如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把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课程及软件工程思想紧密结合,学生把几门课程所学知识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软件课程程序设计实验室主要是常用的计算机,同时配备各门课程软件环境即可,由于该实验室具有较高的复用性、使用效率较高,最好配置性能高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根据课程的不同建立不同的实验平台,如电路实验室,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等。硬件实验室也是该专业建设的常规实验室,在建立实验室的过程中,最好选择通用的实验器材,并且考虑到当前的发展情况,既方便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与当前电子主流产品的发展相吻合,以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后,在实习中能与企业无缝接轨,以单片机课程为例,我校选择通用的51系列机的STM32单片机开发平台,具有基础的51系列单片机开发平台和性能较强的STM32单片机开发平台,STM32处于单片机先进行列,可以跻身于ARM系统,以后开发相应的嵌入式系统是主流芯片,学生毕业后如果直接到公司工作从事嵌入式开发,在学校里所学的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知识经验都可以直接使用,达到学以致用,与企业无缝连接,肯定受到企业的欢迎。

2.2 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平台

医院信息系统课程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专业包括基础类课程,英语、思想政治、数学、物理、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电子学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网络基础等课程及医学基础知识课程,人体结构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疾病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以医院信息系统为核心的课程,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传输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检验系统、挂号系统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如果没有实验平台,学生很难身临其境,学习效果较差,所以实验平台的建立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学习至关重要,鉴于医院信息系统比较庞大,功能较强,系统复杂,单纯建立医院信息系统费用昂贵,对于学校来讲,很难建立与医院相同的医院信息系统,只能是根据需要建立其中重要的1~2个子系统,供学生学习所用。

根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作为该专业学科的核心实验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综合考虑,我校从以下几个渠道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一是建立医院信息系统真实版的1~2个子信息系统,便于学生身临其境,在医院见到类似的系统不需要培训即能操作、处理,甚至在该系统上进行开发应用,使所学专业充分应用到工作之中。二是在建立医院信息系统时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设计医院信息系统时设计了一套精简的教学版系统,在医院购买信息系统时,稍微加些费用,可以再购买一套教学版信息系统软件,如医院图像传输系统教学版等等。医院信息系统教学版基本囊括了该软件的所有操作方法,与真正的医院信息系统相差甚少,学生通过学习操作医院信息系统教学版,能完全掌握医院真实的信息系统操作,使学生以后在医院工作,操作相应的仪器得心应手,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三是由于医院信息系统相关课程几乎都是在医院信息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任课,他们在医院工作,对医院的信息系统特别熟悉,也是实际的医院信息系统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如何应用、操作、维护医院信息系统,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他们通过授权或者通过密码直接登录到医院信息系统,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同在医院工作一样,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真正的系统,不可能让学生任意操作,一是如果出现问题,将造成严重后果;二是对病人信息进行保密,所以只能是非特别重要的系统能让学生进入,或者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安全操作,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三是购买医院信息系统学生实验系统,当前我国已有几家公司开发医院信息系统学生实验系统,价格比医院信息系统便宜,学校比较容易接受,这也是一种较好地建立学生实验系统的方法,只是这个实验信息系统与真正的医院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学习完该实验信息系统,到医院工作还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当前学校这样的实验室系统是主流教学,也是一种比较实用可行的方法之一;四是如果经费充足可以按照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一个真正的医院信息系统,需要整体规划,进行大量的经费投入,并且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同用人单位直接对接,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也受用人单位欢迎,但是培养学生的成本明显增加,一般高校是很难承担高昂的费用,这只是一个建设思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大量的实验教学经费,也是建立实验室的选项之一。

2.3 综合实验平台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建设是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实验设备,课程实验室是实验室建设的一个基础环节,专业及学科综合实验室建设是反映该专业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是提升该专业学科的重要举措。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包括几门相关课程的综合课程设计实验室,如综合软件实验室、综合硬件平台实验室等,学生毕业设计实验室、实训室及教师学生科研综合训练实验室。

首先要计划好学生实验整体内容,做好详细规划,同时考虑到当前的发展,选用比较超前的实验设备仪器,根据需要扩展实验内容。综合软件实验平台的建立既要考虑到综合课程设计需要的核心部件,如高性能计算机、相应的开发软件,还要考虑附加的实验设施,完全模拟真实的开发环境。综合硬件实验开发平台是电子开发实验平台,根据专业及学科平台建设发展的需要,建立从低到高一整套一系列的实验设备,根据医院信息及相应公司的具体工程环境建立工程类实验平台,除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实训外,也可以承接工程,进行软硬件工程开发。综合科研开发实验平台是根据学科需要建立高性能的实验中心,教师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承接相应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业务,并逐步扩大影响,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为本地区甚至国内外进行业务处理,逐步建立苏北地区乃至全国医学数据处理中心,把医学信息专业学科发展壮大,使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6]。

3 结语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我国大学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与工程应用实践相差较远,特别对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学科的工程应用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思想。本文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科具体阐述了该专业学科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实践创新平台建立,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建设、学生毕业设计实验平台建设及综合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的思路方法,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学科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当前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对学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实验环境,实验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特别是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更加重要,由于实验实训平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必须首先做好整体规划,把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到建设实验平台之中,分布实施,特别是电子信息相关的专业培养学生,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最新技术的实施应用,建立实验室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实验仪器设备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最终建成符合该专业学科的实验创新平台,有利于培养质量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受到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池,聂斌,张兰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引进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142-145.

[2]仇振福,马明尊,刘赞,等.中型城市开展远程医学区域网络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8):21-22.

[3]鄢艳红,陈浩.医学院校《计算机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22):5401-5402.

[4]白春清.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程序类课程的设置[J].中医教育,2006,25(4):46-51.

[5]肖晓霞,晏峻峰,罗铁清.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构建及实施浅谈[J].教育现代化,2015(16):83-85.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8

自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创“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为大学生参与科研首开先河, 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世界各国高校所效仿。1995年清华大学在其数学建模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 提出了SR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 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8年浙江大学借鉴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 试行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SRTP) , 该计划吸引了一百多名学生参加了七十多个研究项目[1,2,3]。近年来, 各个高校相继开展SRTP, 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为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为例, 简要介绍我院物理学专业学生科研训练情况。

1 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开展SRTP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机会, 吸引一部分优秀而有天赋的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 接触和了解相关学科前沿, 为深入研究做准备;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配合因材施教, 突出办学特色, 提高办学效益;三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营造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

SRTP是建立一种模式, 把硬性化的教学过程和个性化的培养内容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术团队的人才资源、宝贵的研究经费和学科前沿变化发展的信息等优势, 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创造活跃的科研气氛[4,5]。实施SRTP, 有利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科研训练过程中, 科研团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综合分析, 再结合分析结果讨论并分配各自最擅长的方面,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激情, 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中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在实践过程中由被动学习逐渐变为主动学习, 从而活跃思维, 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过程中, 整个团队要经常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 发表各自的观点,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锻炼各方面的素质, 提高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2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施过程

对理工科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为确保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效、顺利地开展,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来保证实施过程的有序性。

(1) 通知工作。学校学院下发相关文件至各个班级和相关教师, 做好申请申报书的通知工作, 鼓励学有余力或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

(2) 立项阶段。由学生自由组队并自主联系指导教师, 结合自身的学习状况和兴趣取向, 对选题进行初步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对项目进行初步规划, 最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科研项目申报, 并确立项目的负责人。

(3) 评审阶段。由学工办组织专家对上报的所有项目进行公开、公平地评审, 并公示入围资助的项目, 进入到科研训练的实施阶段。

(4) 实施条件。除了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外, 学院需向学生提供必备的研究条件, 包括理论书籍、计算机以及相应的实验设备, 以保证学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

(5) 信息反馈。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明确的分工, 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潜能、对项目展开研究, 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研究的进展情况, 讨论、分析、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并做好总结工作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6) 项目结题。学生根据研究开展的情况, 及时调整工作的进度, 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相应的研究成果, 包括实物、论文、研究报告等, 由学工办组织老师对项目进行统一答辩, 做出成绩的评定。学校学院在此基础上遴选部分优秀项目 (成果) 进一步资助扶持, 为省级、国家各种技能、竞赛做准备。

经过上述流程, 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协作能够顺利的完成项目, 并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在信息反馈和汇报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其中不乏优秀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从某种程度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基于上述科研训练, 我院物理学专业学生取得了一序列可喜的成果。近三年来, 获得省级科研资助项目15项, 校级科研资助项目36项, 校级实验室开放资助项目32项, 学生先后公开发表论文29篇, 申请授权专利9项。

3 科研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设计、独立研究科研项目, 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 发挥了个人的创造力, 锻炼了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了科学研究的氛围, 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当, 则会影响训练的顺利开展, 阻碍计划的进一步推行。以下是科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学生是SRTP受训的主体, 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而实际情况是部分学生一出现问题就寻找教师解决, 没有经过自己充足的思考, 失去了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 背离了科研训练的初衷。

(2) 实践与理论脱节。一些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认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研究工作没有实际的联系, 因而不能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效结合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

(3) 科研条件受限。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比较有限, 而且有些实验室的条件也相对简陋, 使得很多具体的试验不能够在有限时间段内顺利开展, 个别学生还会因实验仪器的精密度不够, 得到误差较大的实验结果, 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结题。

(4) 研究互动性不足。团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还存在很多不足, 没有进行及时沟通和信息的反馈, 使得研究工作的进度不能按照原定计划顺利地发展, 影响了项目的结题验收。

(5) 管理、奖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不完善的管理机制, 使得少数学生得到资助后发现自己没能力或没时间去开展工作, 于是申请退出或直接放弃项目, 加重了团队中其他组员的工作量, 也打乱了科研的进度,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打上了折扣。

4 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建议

针对科研训练过程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做好总结反思工作, 以下是提出的几点建议来改善出现的问题。

(1) 提高教育水平, 加强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 改善考试方式, 增设综合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 创造优良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在统一教学模式下, 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宽松氛围, 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

(2) 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学生总是认为课堂所学的并不能应用于实践中, 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错过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时光, 而让学生参加科研训练, 可使得他们认识到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离不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可鼓励学生重新认识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 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学生选研究项目总是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 而老师提供的项目有时不是很适合学生。难度过大, 容易打击本科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 难度过小, 达不到科研训练的目的。因此,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对立项进行充分了解。鼓励学生自主立项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4) 加大经费资助, 扩大学生受益面。较为充足的经费既可以保证科研的顺利开展, 又可以吸收更多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去, 扩充整个科研团队的队伍, 提升科研团队的素质。

(5) 将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本科生在高年级的时候比较适合参加科研训练, 而此阶段的学生又忙于做毕业论文和找工作, 使得学生精力易分散, 影响了科研训练的完成进度。如果适合的科研训练可以代替毕业论文, 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的同时, 既提高了科研能力又可以有成果作为毕业论文材料, 一举两得。

5 结束语

培养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学目的之一, 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拥有了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经过后续努力可逐渐成为民族科技进步的主力军。

摘要: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通过参加科研训练, 学生能够尽早了解接触科学研究,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际应用, 做到学有所用。本文简要介绍我院物理学专业学生科研训练的现状、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科研训练,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耿新, 陈心浩.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3) :50-51.

[2]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 2011, 26 (2) :161-162.

[3]彭安, 向本琼, 等.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和机制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2) :75-79.

[4]李杨帆, 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24-25.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高等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项目, 采用导师制对班级企业化管理, 积极开展专业讲座与学科竞赛, 组建团队参与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整体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平台的构建原则

(一)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受益对象是学生, 只有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了解学生的时代特性与年龄特点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从而达到培养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梯队式的培养, 实现高年级带低年级, 专业高手带初学者, 以榜样的力量进行有意义的教育。当代的大学生属于张扬个性的一代, 他们自信、不服输、勇于挑战, 但他们往往没有坚守的精神与团队协作的意识,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发扬每位学生自身的优点, 同时兼顾不足的弥补,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 兼顾普遍提高与个别发展。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 相同的教师, 相同的教室, 不同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不同的。源于不同的学习风格对于知识的处理加工接纳的结果不同, 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得学习目标不同。本平台的构建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以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为标准, 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专长给予明确的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不同对学生分层次管理, 有收有放, 独立自主的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自行完成任务, 有问题主动与教师沟通, 自控力差的学生则要接受教师的固定检查。以此实现了普遍提高与个别发展兼顾的原则。

(三) 注重课堂专业教学, 紧抓课后实践活动。

课堂专业教学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直接途径,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课堂专业教学要求引入企业项目, 使学生切身感受专业项目开发的方案与过程, 了解专业知识的用处, 提升专业学习的兴趣并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后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社团活动、项目制作等, 它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检验的阅兵场, 又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课后的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同时也为教师发掘人才提供了条件, 将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紧密结合, 是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即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原则, 又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就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与时俱进, 经常进行社会调研, 及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数量、需求岗位设置、专业技能要求与职业发展状况等, 从而为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为培养满足生产需求的应用性与技术性人才提供保障, 进而体现高等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二、构建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平台的内容

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终是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有效学习, 灵活运用, 使学生拥有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时间、空间上拓展的创新精神。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的氛围、管理运行机制、实践创新成果等密不可分。具体落实培养平台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社团活动、专业讲座、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

(一)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方向, 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 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立足实际, 紧跟时代。由于高职学生属于技能性人才, 工作岗位都是经济建设的第一线, 因此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生产发展的水平。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特点和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围绕此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安排等进行总体设计,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夯实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 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教育实施的场所,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

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习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第一渠道, 是培养学生思维意识习惯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与企业具体项目相结合。以项目为导向驱动课堂教学, 在项目解决中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可解决的问题并了解专业的运行环境, 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时解决具体项目, 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专业讲座。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了专业的知识技能, 由专业教师组织开展的“专业讲座”一方面为学生接收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信息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也能增进学生对本专业认识, 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 培养学生对专业研究的参与意识与探索精神, 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信息时代身边的多媒体技术》讲座结束后, 有同学感受到了所学专业的新潮, 有同学感受到专业的力量, 更有同学明确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3. 社团活动。

社团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成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活动机构, 每个社团的建设都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明确的目标。社团为学生有目的的学、在实践中学与学以致用提供了环境。学院计算机协会设置了电脑维修部、网络应用部、设计部、向阳学堂、CAD俱乐部等部门, 本着“团结奉献、互惠互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宗旨, 通过学雷锋义务维修活动, 五福家园开办“电脑兴趣课堂”, 校园内开展“向阳学堂”, 邀请企业家进行系列讲座等活动, 实现了以专业进行服务, 在服务活动中进行提升的目标。通过社团活动学生提高了专业技能, 增强了实践能力, 完善了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 实践创新成果。

目前, 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已经得到了高职院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 学校不仅配备了硬件设施完备的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而且从经费、立项等方面也对实践创新培养进行了支持, 在此情况下, 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成果既是对前期培养工作的肯定, 使得教师与学生的热情得以鼓励, 也为培养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支撑与借鉴。

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科竞赛为牵引, 努力营造探索研究、竞争进取的专业学习氛围。学科竞赛分为校内竞赛和校外竞赛, 校内竞赛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 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领悟, 实现系列化、层次化, 旨在人人有机会, 人人有提升。校外竞赛则强调成果化与品牌化, 通过校内竞赛选拨专业能力强的同学重点培养, 进一步拓展他们专业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激发他们的实践创新热情与拼搏精神, 为学校取得荣誉, 为学校创建品牌。

三、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平台运行中的问题

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运行过程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对于教师而言, 因为实践创新指导会占用教师的大量个人时间, 而且其成果不列入职称评定的支撑材料, 所以一些老师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还有一些高级职称的教师专业能力比较强, 但是专注于自身科研项目, 不关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学生而言, 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缺乏拼搏的精神, 不愿动脑, 不愿吃苦, 这些都阻碍了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托于制度的不断完善, 经验的不断积累, 为促进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高效运行, 学院领导带领指导老师建立激励机制, 提升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并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整体营造积极向上、学术氛围浓郁的校风, 这些都激发了教师与学生的创新热情, 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弘扬了科学发展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 王永亮, 何伟.对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12

[2] .杨立力.高职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要素实践的研究[J].学院学报, 2012

[3] .赵文远, 张元福.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6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10

一、对教育装备动态监管平台的特征分析

1. 平台建设注重设计的规范性

教育技术装备要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必须解决规范、标准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则是必须为设计者提供一套相对统一、有一定权威性的流程规范和业态标准,这也是平台设计的依据。大量的实践证明,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若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范、标准,要想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装备管理水平,这种努力肯定是浅显且徒劳的。可喜的是,江苏省这些年经过不懈努力,几经修订,陆续出台了《江苏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系列文件,这一标准给平台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确保了平台的规范及标准化设计。目前平台以“教育资产分类”“教学仪器分类代码”“实验教学目录库”“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库”等四库标准为依托,规范流程,统一标准,这种设计理念及产品受到了一线装备管理人员及业内专家、同行的普遍欢迎。

2. 平台建设注重对实物资产的全覆盖管理

目前市场上虽有不少类似的教育装备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软件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在管理范畴上都较为单一,以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作为系统管理目标并付诸实践的并不多,对实物资产实施全覆盖监管的更是凤毛麟角,且多与财务资产管理软件互不兼容,无法真实、完整地反映区域或学校的资产情况。而本平台的开发设计,十分注重管理要素间的整合,突出实物资产的管、用信息,从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出发,以“室”为主线,分类采集实物资产完整信息,既能满足装备管理的需求,又能满足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从而实现对实物资产的全覆盖监管,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能。

3. 平台建设注重省、市、县、校的协同办公与联动监管

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管理,并非指以往那种发文、开会、检查、总结等传统意义上的联动。这种联动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实物资产的管、用信息为要素,省、市、县、校多层次、全方位基于统一平台上的协同办公、监管的大联动。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按建设要求将实验室、图书馆、专用教室、多媒体室和各类功能室的实物资产及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等,实时录入系统平台并进行日常管理。县 (市、区) 的角色尤为重要,上传下达,要利用平台对辖区内各学校的“建、配、管、用”等日常装备工作行使组织发动、协调指导及跟踪监管等职权。地级市的角色举足轻重,承上启下,要进行区域内实验目录的制定与调整,日常工作的协调与指导等,是推进区域内教育装备信息化的重要推手。而省级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决策、宏观调控、教育均衡,在政策层面、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帮助基层解决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以全面推进教育装备的现代化。

4. 平台建设注重公益性与适度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为确保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平台设计采用了SaaS这一互联网时代较为新颖的运营模式,一方面能充分体现其安全、稳定、低成本及专业维护的特性;另一方面便于按照“统一要求,规范建设”的建设目标,在全省范围内整体推进。与此同时,适度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经费问题,让企业安心做好技术及服务保障工作,以确保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装备动态监管平台运行以来取得的成果

1. 提升了装备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平台运行两年来,全省各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与共创软件公司密切合作,共举办各类培训近300场,培训学校的资产管理员、信息技术管理员、各类专用教室管理员及实验室实验员、实验教师等近3万人次。通过培训,这些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已能娴熟地运用计算机管理装备,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着作用。全省一批批既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又懂业务的装备队伍已经形成。

2. 使教育主管部门既摸清了家底又实现了对装备管理的前馈控制

以前对教育装备管理而言,一个学校到底有多少设备设施,固定资产的原值是多少,管理和运行状况如何,对这些问题可能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主观拍板、随意决策的现象较为常见。平台运行后,只要轻轻一按键,所有的信息马上一目了然,装备管理也告别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达到了前馈控制的目的,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据系统平台显示,目前全省绝大部分大市完成了基础数据的录入校对工作,并进入了日常管理阶段,这预示着今后全省的教育装备管理将进入科学化、数字化的发展期。

3. 使教育装备工作加快了融入教学的步伐

教育装备要服务于教学、走进教学、融入教学,这是近年来江苏教育装备系统提出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组建好“保障供配线、技术支撑线、教学应用线”是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要防止教育装备被边缘化的问题,江苏装备人清醒地认识到,装备工作只有不断地自觉服务于教学、走进教学、融入教学,才可能突破重围,获得较大的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装备决策部门在软件开发伊始,就特别注重实验教学管理功能设计,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软件制作之中。软件的设计涵盖了理、化、生、小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形式、所需仪器设备、开设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内容,软件设计制作达到了预想目标。这对改变当前实验教学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或缺乏必要抓手的现状,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 创新了装备管理的工作模式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追求卓越的具体行为表现方式。工作模式的创新并非是从天而降的,它需要有一个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和观念更新的能力积聚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江苏省装备人追求卓越也是从更新理念开始的,从“做有文化的装备人”到“做有智慧的装备人”,再到“做有技术的装备人”,这种递次性的跟进是一种理念的更新,也是创新工作模式的前奏曲。而配合省教育厅“四配套工程”,抓好装备的“管”和“用”,实施理科教师培训,举办理、化、生、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技能操作大赛,则是创新工作模式的一种实践演练。在一系列的探索之后,江苏装备人把实施装备有效管理摆在了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平台建设对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实行动态监管,实现了新的创举。这种创举的可喜之处是,在对教育装备工作实现“建、配、管、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当核准后的数据显示全省实验教学开设率达100%,完成率90%以上,也就是江苏装备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之时。这项工作的突破也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同。

三、平台运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要严把基础数据信息录入质量关

任何软件平台都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来体现其价值的,教育装备动态监管平台也不例外。在全省基础信息采集完成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是各地如何对基础信息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与分析,为科学决策服务。这就要求各级装备系统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1) 管理重心前置,自下而上地抓好平台的运行及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平台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全面。 (2) 强化以县级为主的管理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督察平台的日常运行情况。 (3) 注重对动态信息的处理,定期、不定期地从平台上筛选、采撷和汇总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工作开展、协调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充分发挥平台的监管作用。

2. 要营造一个有利的政策、智力环境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11

关键词:教学 ; 科学研究 ;创新

多年来,我院社会医学学科建设在创新中发展,以科研创新提升教学水平,用社会实践平台培养创新人才。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与实践中发现科研选题,科研与教学形成了良性互动,并以此推动教学的创新。“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一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创新潜在价值为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新的人格特征的教育【1】”。基于此认识,我们在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实践。

一、 科研创新是教学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以研究创新促进教学,以教学和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获得了一定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原动力

世界各国都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如日本从最早创立的东京帝国大学起,就以法令的形式规定,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以“深入钻研为目的”。在日本的“国家构筑大纲”其中核心的一项是建立讲座制。日本要求教授将1/3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2]。美国的哈佛大学也十分注意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其教学案例都是来自于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

教学与科研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说它们存在矛盾,是指在时间分配上有一定矛盾;说它是统一,是指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如果没有科学研究的创新,教学内容也会失去光泽,教学也会日渐枯萎。因此,学科的科学研究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条件。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特别是近三年来,紧紧围绕卫生事业改革的热点、难点和突出的社会卫生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深化卫生改革、制订卫生政策、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科研经费数十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三年来,获省教育厅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一项,获潍坊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优秀成果二等奖二项。科学研究的发展,培养了队才,提高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社会医学学科也成为校精品课程。

(二)科研创新首先要有创新型的师资

科研需要创新型的师资,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施教主体,教师的创新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本科教学水平的高低,所谓“大学”,首要的就是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否则大学存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是,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就必须推动教师大力开展科研工作。我们通过以项目带团队,通过项目,培养了团队,通过团队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正以申请下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为契机,在学科点的教师和学生中成立了课题小组,进行学术交流、问卷设计讨论、预调查等科研活动,极大地调动和引发了师生的科研热情,为带出一支科研素质过硬的队伍奠定了基础。参加学科组织的课题的相关教师20余名,这些教师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思维方法、思维广度、知识面、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有的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有的顺利晉升了高一级职称。这些教师都在重要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

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一所大学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通过科研活动,教师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能够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的内部逻辑联系【3】。

当然,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还缺少高水平的创新型的教师,但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就会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创新型师资。

二、科研促教学必须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对接

(一)让学生早接触科研

对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学生以学为主,要学习许多知识,没有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学生水平不够,没有能力参与科研【4】。我们的实践体会是,通过让学生早期参与科研工作,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大有俾益。

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同时,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3】。

让学生早接触科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方法。充分利用研究课题的立项,不仅促进了科研工作本身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我们与重庆医科大学合作的重庆市教委课题三峡工程移民心理健康研究,不仅吸收了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参加了调研工作,还选取了部分本生,研究生参加了研究工作。前后参加学生40余人。他们参加了调研的全过程,参与了现场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学会了访谈的技巧,了解了社会,增加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吸收了部分本科生参加兴趣小组,如2002级本科生有四人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参加我们的课题讨论、设计和调研活动,这四位同学,都参加了三峡移民社会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的前期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在实践中学习,增长了才干,也增加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参加兴趣小组的本科生,在我们的指导下,有一位同学参加了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奖赛第三名的好成绩。参加兴趣小组的四名本科生都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20余篇(含大学生学报)。在我室教师的指导下,已经有多名学生获得了学校的科技创新项目资助,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和调研工作。

(二)科研成果进教材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是同源的,教学研究也需要对教育理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进行科学的研究。而科学研究为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建设又需要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支撑,来不断地更新教材的内容。如果离开了科学研究的支持,教材的编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建设不仅仅指编教材,其实质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还应包括选择优秀教材、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的需要,1988年,由郭继志、李恩昌等主编《现代医学社会学》(陕西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一教材的出版,不仅改变了我院当时《医学社会学》教学无教材的现状,同时,也满足了当时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社会学》课程教学的急需,该教材获山东省社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郭继志教授主编了《新编社会医学》(中医古籍出版社),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医学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入21世纪,郭继志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汪洋教授担任主编,我室部分教师参加编写,并联合北京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于2004年共同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双语《社会医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教材,获2006年潍坊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优秀一等奖。双语教材的出版,促进了社会医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一是配合《社会医学》双语内容,体现双语特色。为我室的双语教学和对尼泊尔的英语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也对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支撑条件。

2006年,郭继志教授又被科学出版社遴选为中科院规划教材案例版《社会医学》的主

编,与云南大学、重庆科大学、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案例版《社会医学》,于同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体现了案例教学的特色,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创新性教材的出版,大大的提高了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扩大了我院的对外影响。

(三)科研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科学研究往往是超前的,如个人的思考、参加学术会议的观点、在各种文献中的最新

观点等,有些在教学过程中也拿出来进行讨论。如关于网络成瘾的成因、三峡移民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等学术问题,在课堂上都提出来与学生进行讨论,既紧跟了学科发展前沿,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了单纯传授知识、满堂灌的弊端。

在教学方法上,实现案例讨论式与课堂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到每个老师都能准确的运用案例式教学。

近年来立项教学研究课题七项。获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一项,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一

项(教材),市级教学研究成果一项。双语《社会医学》获潍坊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人文学科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研究获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社会医学学科被院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学科。2007年社会医学学科被学校授予精品课程.

(四)用科研思维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创新,依赖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一是我们倡导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学

习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二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宗旨,以创新性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三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融教书与育人与一体。从1998年开始,我们开始选择教学方法与模式。经过试验,筛选出了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社会医学课程中,普遍采用了案例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主要做法是,教师针对课堂内容准备一个完整的案例,在课堂上展示案例,然后提出问题,问题一般有这样几个层次,一是感性的问题,类似问题的感性认识。二是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案例进行综合性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升华到理论层面。三是运用创造性思维,从全新的视角、观点、方法去探索无既定答案的问题。重要的是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启发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能调动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师不仅是一个课堂的引导者,更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还是一个对学生的鼓勵者。这是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成败的关键。为了配合案例讨论教学模式的开展,案例版《社会医学》的出版,为深化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比较适合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从我院管理层、同行、学生的评价来看都是优。其教学成果也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建立开放的“社会实验室”,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

社会医学很少有实验室中的实验,但可以进行社会实验和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多进行社会实践,从社会现实的卫生需求中认识自我知识的缺乏,检验自我知识的正确与否,了解自己的知识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以学会发展带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2004年,在山东预防医学会和学校的支持下,由我室争取,组织成立了山东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潍坊医学院,并举行了两届学术年会。参加会议者100余人,印刷了二本论文集。其中学生交流论文二十余篇。利用省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我院的优势,组织学生、教师撰写会议论文,活跃了学术风气,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形成了卫生管理与政策、健康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为带出一支科研素质过硬的队伍,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做出贡献。积极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参加省级及以上会议20多人次,与中外专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参加中华医学会社会医学年会等学术交流论文10多篇,如2005年12月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第八届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年会,收录论文5篇。2007年协办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这是对我们社会医学学术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对我们社会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促进。

“创新教育人才的兴趣是同自我需要、社会需要、职业使命和职业责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他们把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时,由此便产生了稳定、持久、高效能的兴趣。这种兴趣引发教育人才积极执著的事业追求,有利于创造性地搞好教育工作【4】。

另外,我们还与许多医疗、预防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制作了患者意度量表,设计开发了居民健康档案等工具,为指导和改进医院、社区工作做了一定的贡献。这些工作都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检验;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研的创新要不断地转化为教学的创新,将科研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社会实践,

建立开放的“社会实验室”,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航空母舰。

参考文献

[1]欧小松.创新教育学[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06月:226

[2] 匡兴华主编.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M].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303

[3]朱命榴主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153-154

[4] 佟景才主编.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年4月:81,96

创新实践平台艺术设计 篇12

与文化旅游、影视传媒、出版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相比, 动漫网游、数字出版、移动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除了关注文化、创意等传统要素之外, 更加注重与科技创新要素的结合[1], 在技术性、集约性、知识性、增值性、融合性、扩散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这为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意义, 在增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之间关联融合的同时, 更能起到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减轻环境能源承载压力的“催化剂”作用。因此, 科技创新驱动下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必将引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时代潮流。

调查发现, 一方面, 作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 单个文化科技企业或公司囿于自身资源的有限性, 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 也无多余精力从事研发创新、信息共享、投资融资等对自身发展至关重要的活动。另一方面, 行业内存在着众多分散的闲置资源, “出勤率”十分低下。由此,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配置新兴文化产业资源的做法不尽合理, 通过引入其他机制对此予以完善十分必要。从组织制度角度看,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便是一种能有效应对上述困境的制度安排。

现阶段, 关于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研究文献相对稀少, 人们对于这一新兴事物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本文尝试从学理上对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内涵特点、实践意义及其结构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以期为学界与社会深化有关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认知搭建一个背景框架。

1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意指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创意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管理咨询、展示交易等共性服务的一个或几个独立法人实体组成的共同体。其主体通常包括科研机构、高校院所、文化科技企业、职能部门等。通过在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桥接”关系,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系统内要素资源的跨时间、跨空间、跨部门再配置, 推动异质性资源之间的互补与协同, 从而实现“1+1>2”的效果。

“公共性”和“服务性”是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与普通文化企业服务平台的共性所在。其中, “公共性”体现在平台使用资格上的“非排他性”, 即无论是否是平台内部的组织成员, 有相关需求的文化科技企业都可以使用平台资源。不同的是, 平台内的企业成员无需支付使用费或使用费较低, 而平台外的文化科技企业一般则需以会员费、项目费、咨询费等形式缴纳一定的使用费;“服务性”体现在平台主体并不直接参与服务对象的生产运营活动, 转而以技术转移、管理咨询、项目融资等方式协助服务对象顺利完成上述活动。

当然, 由于在服务对象及其主要需求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与传统文化企业服务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

① 高创新性。与传统文化企业服务平台相比,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更加强调对多媒体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及其创新的不断诉求。这种创新更接近于一种产品和服务创新, 而非传统制造业强调的过程创新[2]。其成果丰富甚至彻底改变了原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创意、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 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渗透力与感染力。

② 高融合性。随着高新技术自身创新周期越来越短, 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文化产业其产业内以及与关联产业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交换不断加快和加深。在此情境下,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内部各主体之间、服务平台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无论在范围还是程度方面都较传统文化企业服务平台更加深入。

③ 高知识产权保护。与传统文化企业服务平台相比,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提供的更多是可以以符号、数据、信息等数字化编码形式承载的关键技术和研发设计, 很容易被机会主义者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模仿、复制和窃取, 相关利益者的既得利益面临严重威胁。为此, 无论是在发展理念还是措施力度方面,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对利益相关者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都更高。

2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构建的实践意义

世界范围内, 新兴文化产业正以“井喷”态势极速发展。英国的创意设计业、美国的数字出版业、日本的数字动漫业以及韩国的电子游戏业都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持续竞争力[3], 在丰富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同时, 也极大提升了其参与世界竞争格局重组的综合实力。

研究发现, 这些国家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 得益于各自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这其中, 作为直接服务于新兴文化产业的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在丰富产品表现形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在上述平台建设方面的滞后, 致使长久以来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智力资源、资本资源被禁锢现象严重, 资源之间无法实现互补与共享, 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少、内容平淡、表现单一也就可见一斑, 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与提档升级。因此,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构建在当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4]。

2.1鼓励技术创新, 实现产业提档升级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将直接服务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的基础上, 强化科技创新水平和力度, 通过引进、吸收与内化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最新创新成果, 改造与提升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娱乐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门类, 并进一步强化对创意设计、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技术驱动。

2.2增强产业融合, 优化资源配置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构建, 是当前产业体系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其有效运营离不开科技信息、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诸多产业的支持, 这也为上述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共同平台。此外,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构建能够有效整合平台内各方资源, 及时将其提供给急需的文化科技企业, 大大提升其在研发设计、技术创新、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风险抵御能力, 延续和拓展这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3提升产业价值链, 增强产业盈利水平

创意、内容、传播这三个环节是新兴文化产业价值链上关键的利润增值点。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构建能大大整合以及不断挖掘分散在行业内不同主体处的未尽资源, 借助技术转移、投融资服务和整合营销等方式, 丰富创意设计、内容生产和传播营销手段, 提高上述三个关键环节的价值增值能力, 从而提升新兴文化产业整体盈利水平。

2.4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构建, 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及时了解与掌握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态, 从而作为其对资源进行二次分配、提高资源配置有效性的重要决策依据。此外, 如果配以合适的反馈机制, 政府职能部门还能够依据服务平台的运行状况以及政策执行效果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及时修正, 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2.5打造区域产业品牌, 提高资本集聚水平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先天具有高技术、高知识、高成长的良好外部形象, 如若辅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势必将成为区域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之一。品牌效应的巨大号召力, 将促使区域性优质文化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集聚于服务平台, 在良性竞争机制作用下, 平台的资本集聚水平将会得到不断提高。

3功能定位与结构创新

3.1功能定位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主要致力于实现下述基本功能。

① 形成鼓励创意、创新、多元、互惠的产业发展氛围, 创造产业协同创新的多方合作机制。新兴文化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较高创意创新素养的从业人员往往呈现出空间上的分散性特征, 彼此之间需要一个高效平台便于沟通与互动, 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与集成创新。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之一就在于为文化企业家与创意人才、技术人才、专业人才相互间的观点碰撞、合作交流牵线搭桥。

② 为文化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提供可靠的技术与服务保障。服务平台另一个基本功能在于通过整合与再配置平台科技及其相关资源, 打通研发设计、技术创新、产品孵化与市场推广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平台内的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和骨干文化科技企业研发部门, 能够帮助处于发展瓶颈的文化科技企业攻克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共性或者个性关键技术问题, 而政府职能部门不仅可以通过行政管理降低上述4个环节的制度性壁垒, 还可以依据及时跟踪与反馈结果, 不断改善文化科技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

3.2结构创新

从横向比较的角度看, 与传统文化企业服务平台相比, 当前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除了上述分析强调的技术创新之外, 更表现为一种系统性的结构创新, 这涉及运作模式、行为决策、合作方式与规划设计4个方面的转变。

3.2.1 运作模式上, 从政府主导向目标管理转变

出于意识形态与舆论导向控制的需要, 传统文化企业服务平台更多表现为一种政府主导的运作方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着传递与配置平台内部资源的基础作用。然而, 政府行为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服务平台应对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不足, 促使政府角色必须从传统的“生产型”向现代的“服务型”转变, 专注于解决基础类科技创新可能会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等公共性问题, 转而由科研机构、文化科技企业、中间组织、运营商等非政府因素依据共同的目标来组织和再配置资源。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目标管理模式要求平台各方一改传统的从属观念和角色, 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服务平台建设, 相互之间互相沟通、分工协作, 在强烈的互惠互利动机驱使下, 通过集成与运用平台内各种互补性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 在帮助文化科技企业实现技术转移、产品孵化、市场推广等价值增值活动的同时, 实现自我目标。

3.2.2 行动方式上, 从独立单向向立体互动转变

主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行动方式从独自向立体的转变。由于在运作模式上实施了目标管理,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内部主体的价值认同、愿景目标更加趋向一致, 相互之间的关联效应也更加明显, 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 行动主体不再是以唯一、独立而是以多个、立体的形式出现。二是行动方式从单向向互动转变。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对于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 有利于显著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在风格创新方面的差异性[5]。为确保最终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价值, 及时的沟通与反馈成为必须, 因而平台与外部环境之间、平台与服务对象之间, 以及平台内部之间都进行着广泛的互动性交流与分享。

3.2.3 组织关系上, 从契约关系向社会网络转变

行为方式上的立体互动, 使得传统的基于简单契约关系进行的项目合作不再适用于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内在发展要求。平台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平台与服务对象之间进行的频繁、长久互动, 有利于相互之间建立起可靠、持久的信任关系。信任关系的建立, 一方面有利于在降低利益相关者之间项目合作交易费用, 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诱导出诸如学习、模仿等机制, 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组织粘性, 形成具有深厚情境根植性的社会网络关系。

当然, 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反过来会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展开深层次的合作与共享, 进一步降低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外部交易费用与内部组织费用。这一社会网络关系还因其表现出的延展性、独特性与不可模仿性而成为服务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来源, 在提升服务平台技术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同时, 不断提升服务平台的整体竞争力。

3.2.4 规划设计上, 从各自为政向顶层设计转变

技术创新是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关键特色之一, 但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受到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开发者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着更高的复杂性与风险。单纯依靠某一个主体或者子系统无法实现对这一风险的有效分担, 这就要求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在规划设计过程中, 应从传统各自为政向整体规划、统一部署转变, 实现平台子系统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捆绑与风险共担。

当然, 为确保平台子系统与利益相关者能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及其相关互动, 推动服务平台持续稳定发展下去, 平台管理者或者管理委员会必须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执行监督机制、管理反馈机制以及进入退出机制, 并予以适时的动态调整与完善。

4发展对策与建议

4.1政府层面

近几年一些成功的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实践证明, 政府部门通过合适的产业政策、集群政策引导, 能够有效促进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完整构建和协调运作。各级政府应适时完善有利于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应法律法规, 优化区域创意氛围和创新环境, 培育区域诚信文化, 为服务平台的良好运营提供基础保障。

4.1.1 编制科学发展规划, 优化平台体系建设

科学合理制订平台发展规划, 明确不同门类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 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执行监督机制、管理反馈机制以及进入退出机制。遵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自身规律以及各地区自身实际情况, 引导不同门类不同功能的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构建, 优化空间布局, 制定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配套扶持政策。用好手中的行政权力, 确保我国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呈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态势。

4.1.2 完善现有法律法规,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现有法律体系, 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规范与约束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加大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力度, 以宣讲班、培训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普及和强化知识产权宣传推广活动。引导和优先处理平台主体对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工艺成果的知识产权申报, 精简相关行政审批程序, 提高平台主体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利益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4.1.3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减轻税收经济负担

尝试设立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引导资金并制定实施办法, 激励平台主体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于积极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研究的创意创新主体给予一定奖励, 并对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收入进行税费减免, 切实减轻创新主体的经济负担。逐渐加大对平台R&D投入的奖励力度, 对于政产学研高度结合的重大攻关项目从政府财政中再拨一定款项予以专项扶持。

4.1.4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拓宽平台融资渠道

鼓励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相关主体以专利、版权、著作权、品牌等无形资产进行质押贷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原则, 以税费减免、以奖代补等方式, 鼓励各类政策性银行和优质商业银行、科技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风投机构等与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展开积极投融资对接[6]。建立健全适合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投融资特点的信贷体系和担保机制, 完善平台融资的信用等级评估与监督保障机制。

4.2中间组织层面

文化科技企业服务平台的有效发展离不开中间组织的积极参与。中间组织能够为服务平台的研发创新、产品孵化和市场推广三大基本功能提供配套服务, 如人才培养、信息共享等, 从而确保创意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与实现。

4.2.1 改善人才培养方式, 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应在注重学历教育的同时, 鼓励高校院所、文化科技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办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课程,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培训教育, 改变传统仅仅靠学历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创意人才、专业人才的单一模式, 满足服务平台对相应人才的需求。

4.2.2 搭建信息网络平台, 拓宽平台发展机会

以信息中心、咨询公司、人才市场、培训中心以及销售中心等信息管理服务部门为核心组建信息网络平台, 进一步推动服务平台的信息化、网络化改造。依托信息网络平台, 及时准确地为服务平台主体提供跨区域、跨国界贸易与合作的管理咨询服务, 推动我国服务平台体系主动嵌入文化产业国际分工与协作关系网络之中, 积极承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科技类创新业务, 在全球新兴文化产业价值链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

4.3企业层面

文化科技企业具有的竞合意识与技术吸收能力直接影响着其与服务平台之间展开的项目合作的实施效果, 从而决定了服务平台的运营效率。

4.3.1 培育竞合意识, 提升系统整体效益

对于身处服务平台内部的文化科技企业来说, 服务平台是一个既具有密切分工, 又存在相互竞争的复杂系统。良性竞争有利于形成一种外部压力, 正向激励系统内各主体不断追求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 将平台内部的组织管理费用保持在一个适度、可控范围内。但过度竞争则可能导致平台内主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致使平台内部的组织管理费用不断上升, 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协调能力和整体效益。为此, 服务平台内的文化科技企业必须主动树立“竞合”意识, 正确处理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并依据平台内外环境的改变, 及时调整自己的竞合姿态与战略选择, 确保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匹配。

4.3.2 鼓励实施知识管理, 增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

对于服务平台外部的文化科技企业而言, 其具有的技术吸收能力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功能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本质上, 技术吸收能力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的获取与利用能力。为此, 应鼓励文化科技企业积极实施知识管理工作, 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育团队式企业文化等方式, 实现各类知识在企业不同部门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的传递、共享、整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中国软科学, 2006 (2) :1-5.

[2]Chapain C, Cooke P, Propris L De, et al Creative clusters and in-novation[R].London:NESTA, 2010.

[3]沈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科技与经济, 2006, 19 (5) :59-61.

[4]赵继新, 楚江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1, 23 (2) :1-7, 18.

[5]Cappetta R, Cillo P, Ponti A.Convergent designs in fine fashion:an evolutionary model for stylistic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 2006, 35 (9) :1273-1290.

上一篇:事实上下一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