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共12篇)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篇1
摘要:校内基地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 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改革。结果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专业技术应用水平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校内基地实践,创新性改革,工程项目管理
0前言
2012年, 教育部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 (部分)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简称“建环”) 。主要培养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设计、研发、施工、运行、系统保障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对新专业的解读可以看出, 工程实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这也就对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北电力大学 (以下简称“我校”) 建环专业于2000年开始培养本科生, 专业教师十几年来不断探索和尝试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校内基地实践环节, 综合了几年来的指导经验, 提出一些探索性创新措施, 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建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思路。
1 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本科实践教学涵盖了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校内基地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 由于校外实践受到实习地点难找、经费不足、实习内容单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校内实践就成为了弥补这些缺陷的重要手段, 而校内基地实践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以往校内基地实践情况进行分析, 仍有如下问题存在: (1) 学生思想上懈怠, 对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缺乏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拖沓进度、走过场、对指导教师过度依赖的情形时有发生; (2) 思路不够清晰, 理论和实际没有联系起来, 且大局观和创新意识薄弱; (3) 技术方法陈旧, 跟不上社会主流。 (1)
2 校内基地实践改革创新措施
2.1 明确发展路线, 差异化管理
我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实施高校, 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新型建筑体系不断涌现, 智能建筑、绿色建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根据新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结合我校“大电力”学科体系优势, 初步制定了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
在校内基地实践中, 指导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兴趣、竞赛经验和就业意向, 进行差异化管理, 耐心引导并制定相应的实践规划,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 喜欢CAD的学生可以进行假定条件下空调机房系统设计, 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进行空调水系统或风系统模型制作, 准备进入工程建设公司工作的学生可以尝试编制采暖管道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在兴趣和就业的引导下,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
2.2 结合工程管理, 培养未来的工程师
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 大学里的实践环节, 尤其是校内基地实践环节, 并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和考察的一种方式, 更是对未来就业的提前演练。而且, 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也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融会贯通。事实证明, 实践环节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 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建环学生在校内基地实践过程中, 除了灌输专业技术的知识, 还应掌握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责任感、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简单来说, 工程项目管理, 是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 通过策划和控制, 以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对于项目的不同参与方来说, 项目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有所区别, 以施工方为例, 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与施工有关的组织和协调。由于时间较短, 不可能在校内基地实践环节中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建环专业特点, 我们将工程技术知识渗透进实践内容中去, 并利用项目管理知识来实现全过程控制。
基本的项目实施方案可以按照以下几点来制定: (1) 项目概况; (2) 质量目标; (3) 组织管理; (4) 安全措施; (5) 技术措施; (6) 进度计划; (7) 验收评价。
项目实施过程中, 有几点需要指导教师特别注意:一是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层层建立岗位责任制, 设置兼职安全员;二是掌握相关的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 使学生明确项目各个环节的质量目标;三是对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 建立质量控制点, 制定相应技术措施, 确保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四是掌握现场实际情况, 若进度滞后则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确保每项活动按进度计划进行。
以散热器拆装及管道连接水压试验项目为例, 适用标准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以及《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置组长一名, 操作人员两名, 辅助人员两名, 兼职安全员一名, 各岗可轮换;将电动设备使用及水压试验作为安全和技术交底的重点严格把控;验收评价方法为:试验压力下观测系统10min, 压力降不大于0.02MPa, 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 不渗不漏评价为“合格”, 否则为“不合格”。项目结束后各小组进行总结, 从项目的具体情况入手撰写项目质量评估报告。“不合格”的小组要认真分析, 绘制因果分析图, 找出具体影响因素, 图1为散热器水压试验因果分析图示例。
2.3 技术革新, 思想创新
大学课堂所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其原因在于建环专业涵盖面广、相关设备多而散、技术设备更新快以及教材更新周期较长。实践环节作为知识与应用之间的桥梁, 必须紧跟时代脚步, 把握行业特点, 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地拓宽视野, 持续关注行业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发展。
校内基地实践环节中, 已经通过采用实物拆装、模型讲解、电教片等方式, 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也提升了校外实习的效果。 (2) 除此之外, 还可以与专业学科竞赛如“人环奖”、“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项目相配合, 鼓励本专业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提高处理实际工程的能力, 促进暖通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3 小结
校内基地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水平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华北电力大学建环专业校内基地实践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我们并不满足, 探索之路仍在继续, 未来我们将以工程管理为基础, 技术创新为主导, 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工程师。
注释
1时国华, 魏兵, 杨先亮.建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12 (9) :61-62.
2魏兵, 沈占英, 高月芬等.建环专业《认识实习》电教片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电力教育, 2006.S4:376-378.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篇2
在建设之初,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易被误解为一个独立于实验中心的新平台、一个等同于开放实验室的新空间、一种建设实验软硬环境的新形式,因此形成了一大批功能单一、模式多样的创新实验室,以教师相对单一的专业领域研究为基础,开展零散的项目实践,仅限于单一的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室之间的孤岛效应明显,学生创新精神难以激发,创新互动难以实现,创新手段难以突破,创新能力难以达成,并未完全达到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根本目的。事实上,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化实体空间或功能转变[4],其核心是在挖掘原有实验中心开放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学生自主实践创新的新机制。依托实验中心、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等现有资源,利用基地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拓宽原有实验室开放创新的功能定位,满足实践创新活动的空间、设施、项目、师资、资金等各要素需求,并为实践创新活动和成果推广提供有效途径。因此,就计算机应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而言,既是计算机实验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适合课程实验、实训等第一课堂活动,基地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则可以有效推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基地也是实验中心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纽带和桥梁,可通过“校内企业”等形式延伸校外实践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构建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实验中心、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三者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篇3
摘 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实践教学占主体部分的园林专业,更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学生完善专业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更能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与社会接轨,成为优秀的园艺人才。
关键词 园林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中图分类号:S7-4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3
园林专业具很强的实践性,还有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型强等特点。园林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出合适的园林规划、设计、管理、建设的专业人才,其培养过程离不开实践教学的作用。因此,建设园林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园林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扩招和改革,很多学校面临资金紧张,设施不齐全等问题,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情况也爱不尽相同。笔者就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 地位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教学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突出了重要地位。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出活跃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采用教学基地的方式很有必要。
从各大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成果可看出,基地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适应工作岗位,锻炼操作能力,习得职业技能的场所。其作用主要有:模拟生产现场、训练专业技能、激发动手乐趣、巩固理论知识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学生能真正体会一个工作者在岗位上的所思所想,从而全面提高知识与技能,增强综合素质,成为适应社会岗位的专业人才[1]。
2 意义
2.1 园林专业学科特点
(1)园林专业具有课程设置较为复杂的特点。园林专业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的繁殖、培养与管理,参与城乡各处园林绿化的设计规划,园林建设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工作。这导致专业课程涉及到城市规划、美学教育、人文教育、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强的要求。因此,园林专业的课程设计也覆盖了植物学、设计规划学、艺术学、美学等多个方面,学科综合性较强。
(2)园林专业具有实践教学多的特点。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科学研究型、专业应用型、技能实践性及知识实践型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就需要专有的实践教学基地予以支持。当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实用性和技能型,更希望员工不经培训即可上岗,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科特点和社会环境双重作用下的大势所趋。
2.2 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园林专业学生来说,实践教学基地能提供苗木、花卉的管理经营场所,掌握重点植物繁殖的过程控制,训练灌溉设备、机械、肥料的使用;还能用于训练园林造景,实践苗木花卉的种植与移栽,练习草本花卉造型、数目造型、屋顶造型及垂直绿化造型等多种设计;还有更多的如草坪造型、盆栽布景、水景布景等多种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园林相关技能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 建设原则
3.1 可持续性
由于学校财政能力有限,不能长期对该专业这一个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基地在建设之初,应考虑到市场规律,利用基地实训的同时进行经济活动。基地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先进的植物培育设备,承接社会工程,解决基地的经费问题。例如,可培育优势植物出售,承接园林布景规划与设计,培育优良种子出售等。通过这种方式赚取经费,能有效解决基地的维护经费问题,并及时更新基地内设施设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
3.2 节约性
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不能忘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实验项目选取时,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取舍,安排特色强,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实验;避免项目繁杂,多而不全的现象。采购实训设备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购,不能追求高档昂贵的设备,造成入不敷出的情况。规划基地规模时,应考虑到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方案,使用合适的建设用地。总之,要突出节约性,充分考虑自身条件来进行基地建设。
3.3 标准性
实践教学基地的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用人才,因此,基地的建设一定要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企业标准。实践项目的开展也应有标准体系予以参考,通过有序的执行时间任务,合理衔接理论与实践,做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对于单一教学项目,所使用的设备应达到市场先进水平,所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科学而规范,以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3.4 一致性
实践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才能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因此,基地建设应与学科建设保持一致,保证专业在不同时期,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保证实践与理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教学系统,从而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5 前沿性
为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换,实践基地的设备与管理体系也要在有条件及满足教学需求的基础上适当更新,保持与国际接轨,与科技前沿接轨,与高新技术接轨,这样能使学生毕业后不落后于时代,并快速适应岗位。
4 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有课程实践与综合实践两方面,课程实践包括植物认识实习、树木学实习、苗圃实习、花卉实习、栽培实习、草坪培育实习及园林规划实习;综合实践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些实习应保证,学生完成之后嫩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所以,实践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行业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结合校园环境建设,形成集培训、科研、教学及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3]。endprint
5 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从指导思想可以看出,园林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基地需要计划实验设施、场地、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及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计划等软硬件建设,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5.1 基地建设总体思路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紧密围绕实践教学为主,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核心,结合学校可用资源来进行。总体说来,实训基地应包括园林植物教学部分、设计训练部分、园林工程教学部分、交流展示部分四大部分。
5.2 园林植物教学部分
本部分主要用于培育教学型植物,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植物生长习性,培育方法的了解,并提供植物的养殖培育实践场所。根据该教学区的教学要求,学校应根据地方维度与气候条件,本着“气候相似性”和“维度相似性”的原则,引进典型、常见、重点的园林植物,并利用温室技术,栽培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特殊气候植物。将该区域建设成为供盆景学、园林花卉学、苗圃学、植物栽培学等学科进行实训的场所,并加强其植物资源开发的能力,使其能向市场提供质量优良的园林商品。
此部分下属有园林苗圃和温室区、盆景区、果园区3部分。园林苗圃和温室区主要用于生产园林花卉与苗木,并经营管理实验场所。通过在这个区域的实践,学生能熟练掌握园林苗木、温室花卉的生产,并熟悉园林经营管理基本环节与方法,熟悉栽培设备与配料的使用;盆景区主要用于盆景制作与鉴赏,通过在这个区域的实践,学生能熟悉盆景制作原理、练习盆景的管理与养护,并学会盆景欣赏陈设等专业技能;果园区主要用于果园树木的养殖培育教学,通过本区域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果园树木的养殖,培育与管理[4]。
同时,这个部分还有出产园林产品的功能。将培育出的优质园艺苗木,设计的靓丽盆景以及培育出的果蔬投入市场,能为实践基地赚取可观的运营经费,保证可持续发展性。
5.3 设计训练部分
该部分主要用于训练学生进行插花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与工程设计等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强的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也用于一些设计表现的基础训练,包括园林设计构成训练、园林美术训练、园林制图训练、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训练等。主要设施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园林设计室、插花设计室及图文输出室。
此部分下属有园林小品区、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区、草坪绿化区。园林小品区主要用于提供学生园林建筑的实训场地。通过在一片留出的空地中,由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布置园林小品,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调用,帮助学生从环境、技术、形式及功能等方面掌握园林小品的多重要素,训练他们的设计素养、绘图机能及丰富想象力。园林植物种植区主要用于园林设计规划和植物造景训练,通过在此区域中布置的多种园林植物造景案例,使学生掌握树木移栽方法、植物种植原则,并对苗木造景、花卉造景、水生植物造景等有深刻的认识。草坪绿化区主要用于草坪的设计、施工及维护。在此区域有多样化的不同种类草坪造型设计案例,通过此区域的实践,学生能了解草坪的设计、维护、修剪的基本技能,并掌握草坪用机械的应用。
5.4 园林工程教学部分
此部分能够让学生加强园林规划的认识,巩固园林建筑设计与园林规划理论知识,实践掌握园林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专业技能。这个区域主要功能包括园林建筑测量、建筑模型展示、园林工程设计开发、园林场地测绘、园林土方工程计算、园林工程模拟招标及园林工程项目预算决算等。主要设施包括园林工程测量室、模型建筑展览室、园林模型制作室及园林设计室等。
5.5 交流展示部分
此部分用于师生交流设计成果与设计经验,总结经验教学,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目的。学生参赛作品,获奖作品,优秀设计成果等都可放在此区域展示。主要设施包括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园林植物标本厅、影音资料厅及优秀设计成果展示厅等。
此部分下属有生活区、教室区、垂钓水景区。生活区和教室区为师生提供了办公、休息、作品展示、食宿后勤等服务,是实践基地运营的后备力量,是学习之余的放松场所。垂钓水景区也是供师生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不仅通过在水塘周围布置水景起到水景教学的作用,还营造了优美的环境,陶冶情操,令人心旷神怡[5]。
6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四大部分和众多区域的组成,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成为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巩固结合理论与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场所,也成为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生产创收的经营场所。希望本文对部分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所帮助,更希望毕业生们走向社会都能成为服务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雷凌华,等.地方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2]张呈,张忠狮.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使用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3]马三生,陈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J].边疆经济于文华,2011:12
[4]孙宝源 郭海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概念与特征[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72-73.
[5]王业社.园林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应用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64-65.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篇4
当前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科学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工程科技人才应具有的最核心素质和能力。如何建设高效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已成为当前协同创新背景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层次, 以往这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基地的建设一般是相对独立和自成体系的。事实上, 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为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亦可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引领作用, 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因此, 现今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分别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时代要求的。
鉴于此, 本文面向当前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需求, 围绕当前协同创新背景,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探讨本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与管理体系, 为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
合肥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工科特色鲜明的高校,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学, 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校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是以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研究生“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宽”的人才培养方针为指导思想, 有机融合本科生、研究生资源, 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提前进入科研和生产;培养研究生从事实践研究创作能力, 更好地进行科研和生产。
(一) 本研一体化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构建本研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不仅是建设一批满足本科生及研究生实验教学需要的教学实验室, 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资源的整合,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科学合理规划, 为有机整合本科生及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打下良好的物理基础, 同时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资源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
1.采取院校共建、校建为主的模式, 通过“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本科教学工程”加强教学实验条件建设, 由学校教务部和研究生院组织严格论证, 科学规划, 按学科分布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的关键因素。
2. 建设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探索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基地建设新模式, 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科研平台, 将各类科研实验室纳入到实验教学平台中, 把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我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校的本研一体化的创新实验教学平台, 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交叉融合的创新训练项目, 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层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实验项目和科研团队, 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互动交流, 提高本科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和科研引领能力。
(二) 本研一体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高质量、稳定的本研一体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质量第一”的原则。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与有能力指导和锻炼学生实习、实训、科研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坚持“互惠互利、共建双赢”的基本原则, 提高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学校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地则可从参与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 (3) 坚持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三结合的重要场所。
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依据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合理配置实践教学基地的各项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益的原则, 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基地管理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通过深化“三项改革” (实践教学方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 , 加强“三项建设” (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建设) ,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保证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一) 校内实验教学平台的管理体系
1.加强规划, 构建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不是简单将本、研的实验叠放在一起, 而是从实验课程体系、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将两者有机的整合, 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发, 优化实验教学, 统筹本科生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 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2.加强管理, 实验教学实行学校、学院、系 (教研室、实验室) 三级管理模式。学校教务部负责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管理,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 负责全校实验教学管理平台、体系建立与信息化建设, 组织全校实验教学检查、监控与质量评估, 统筹安排、调配资源,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院负责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 安排、落实学期实验教学任务, 组织学院实验教学检查与质量监控, 制定和汇编本单位实验教学文件、资料。实验室负责实验教学条件的维护、教学计划的落实、实验准备、操作指导、过程管理以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三级管理模式, 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使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控不留盲区。
3.加强建设, 实现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建立网上动态监控评估系统。
(二)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1.执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程序。我校制定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 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实行程序化管理。学院根据基地建设需求, 选择符合基本条件并有合作意向的单位, 交由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 将基本情况和详细的建设方案报学校教务部备案。由学校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合肥工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双方合作目的和建设目标、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协议合作年限等方面的内容。
2.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建基地管理机构, 基地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包括:学校教务部和专业课教师、企业素质高、业务强的技术骨干, 双方人员共同承担基地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管理机构要建立章程, 分工协作, 各负其责, 贯彻落实。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级管理机制, 制定指导性建设与管理标准; 定期专题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 制定目标、落实责任、绩效考核、动态调整[2]。保证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有章可循, 有计划地实施。学校教务部负责对全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统筹协调, 并不定期到基地检查、评估实践教学成效;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工作由落实学院负责。学院需加强对基地的管理, 建立联系制度, 建立学年实践教学计划, 使基地实践育人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实践基地所在企事业单位要遵守协议, 保障经费落实, 保障实践教学开展的人力物力资源。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评估体系。建立一套完备、科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和前提,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其各项指标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际教学效果[3]。
四、小结
基于协同创新的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的评价体系还尚待完善;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不稳定, 专职实验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教师的总体素质水平偏低, 缺乏创新精神, 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现实矛盾。我们期望通过推行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校内外优势资源办学, 解决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突出问题,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 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实践教学基地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协同创新背景,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介绍了工科院校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与管理体系, 对这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协同创新,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毛峡, 舒毕磊, 郑志明.“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的研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4) .
[2]黎月玲, 袁式亮.谈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问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0 (4) .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篇5
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化、智能化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本文系统阐述了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内节水灌溉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探索.
作 者:白继中 作者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044004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 信息化系统 智能化 节水灌溉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篇6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教师队伍;专业技能型人才
一、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紧缺,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与发展都取决于它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他们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某个专门职业岗位的劳动者。这种优势要发挥出来,先决条件是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功能决定着在职业教育中的战略地位。德国的双元制与国内的“订单式”培养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范例,它们的成功证明了一点:只有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应达到的目的
我校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唯一的一所集机电、化工、医疗护理、经济艺术类的专业学校,设有高职专业13个,已招生7个,中职专业 22个,已招生12个,国家开放大学专本科专业15个,承担各类社会培训、专业技能鉴定每年6000余人次。学院主校区设在地处贺兰山北麓的巴彦浩特(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和阿拉善左旗政府所在地)。东校区位于阿拉善盟工业重镇乌斯太。阿拉善盟东与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内蒙古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相邻;西南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接壤。黄河岸边,兰山要塞,戈壁绿洲,瀚海大漠。神奇秘境阿拉善地域辽阔、资源富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针对目前的实训装置,可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周边合作的公司(例如:庆华煤化、焦化,达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得天独厚的校外生产实训实习基地的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广泛接纳社会各类化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周边的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以及周边化工企业共享基地建设成果,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加强实训基地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校实践教学不断的增多,实训设备的使用让学生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前提下,通过一些综合性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到达新的就业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遇到的工艺、技术、设备、生产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同时可以培养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个人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往的社会能力;同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目前的“两学一做”的学习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更具体到职业院校这一部分。做任何的事情都是要有一样的途径,最基础在于学习,而关键在于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使用就是“做”最好的验证,也是开展实践教学根本目的所在。
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建设自主发展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效能
实训基地是进行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基本场所,在对劳动力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训基地不仅可以直接面向本校学生,完成教学实训任务,还应主动推广,面向市场,开展劳动力的再培训和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周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综上所述,拥有自主发展的新机制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实训基地的教育效能、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完美的统一起来。
五、加强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可以探索到当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发展方向
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建设是探索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生产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思想观念、经费投入、建设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实训基地的建设。
1、建设经费投入方面。由于大多职业院校都会面临一些客观问题,例如:招生艰难、生源不足、经费筹集等方面的困难。
2、职业院校对实训基地建设重视程度方面。对于一些高职类专业,认识不足,办学定位不准确,在理论教学上成为本科的“压缩型”,实践教学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习、实训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做到真正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训基地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有些职业院校虽然与某个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没处理好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企业在合作中毫无利益可言,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训基地在职校生实践能力提高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加强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可以“引进来,走出去”,促进技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专业教师定期脱产到行业、企业挂职,根据实际需要参加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各系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担任系名誉主任,具体指导专业教学工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为学生讲专业课。
总之,要进一步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成效,就要实施高职教育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按现代社会高质量的职业素质要求,必须要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技术过硬、品德高尚、团队稳定、专兼职结合、管理规范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实践教学效果,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冯旭敏,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2005(2):32-34.
[2] 李志生.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5(10):29-31.
[3] 沈杰.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38-40.
[4] 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 篇7
一、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是集教学、培训鉴定、大赛、生产、对外服务的集中平台。其功能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平台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和规划, 是记录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人才培养的关键。而校内实训基地以其独特的软硬件资源, 成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主要场所。
2. 专业人才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施平台
当前, 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除正常的实践教学任务之外, 还承担着学生技能培训与鉴定、校内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兄弟院校教师培训、行业企业职工培训、企业下岗职工再培训等任务。
3. 各类大赛的实施平台
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承担国家级、省级、行业企业各类技能大赛与技能比武, 形成行业企业与学校、兄弟院校之间沟通对话的纽带。通过各类大赛, 不但可以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而且有利于为行业企业发现一批可塑性人才, 推进行业企业人才建设;更重要的是加深了行业企业与学校、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形成了共同发展的联动机制。
4. 产品研发与生产的实施平台
目前,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 尤其是部分工科类实训基地, 已具备再现企业真实生产过程的功能, 加之教科研团队实力过硬, 完全具备研发生产的能力。因此, 在基地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可以真正实现以产养教, 以产促教。
5. 科技实践与技术服务的前沿阵地
当前, 部分高职校内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先进, 为学生、教师的科技实践与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保障, 通过承担企业相关产品零件加工、样机性能测试等途径, 为教师、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提供了机遇。
二、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定位规划不合理
目前,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定位规划不合理。部分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所建成的实训基地仅仅只是满足相关专业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技能鉴定, 没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社会的运作模式, 导致实训资源的严重浪费, 从而出现设备利用率低下、不能为社会提供服务和产学研结合较难等状况出现。
2. 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大部分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 往往缺少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法、实训教学、教学管理、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能比赛等方面的质量评价体系等相关制度和办法。这些制度和管理办法的缺失, 会导致实训教师的积极性受挫, 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无法凸显, 对于进一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训基地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3. 管理方法有待提升
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管理方法, 大胆尝试实训基地的开放式运行,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遇到了开放时间段谁来管、管理人员待遇、实训基地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4. 实训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客观因素, 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 同时又缺乏进修和在职提高的机会, 使实训基地的作用难以较好地发挥出来。
三、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的建设实践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种种问题,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实际出发, 以学院现有资源为基础, 依托合作企业, 通过优势资源整合、校企共建开放、人才融通、教学生产相融合、技能大赛与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培训鉴定一体化、科研与产品研发对接式、生产经营等8种模式, 将大机类实训资源优化组合, 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 并能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演进而平滑升级, 具有西北一流、国内领先的“产学研”实训基地——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
1. 优势资源整合模式
通过深度的企业调研, 准确定位“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在兼顾中职毕业生继续教育、企业员工培训、行业下岗职工再培训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对我院机械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数控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原校办工的设备和人员进行优化组合, 建成具有220台套设备、面积6300m2, 设备一流、内涵丰富、配套完整, 集教学、科研、培训、鉴定、技术服务一体的“产学研”实训基地。
2. 校企共建开放模式
与机械类专业紧密联系的欧姆龙 (中国) 有限公司、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外顶级企业, 联合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 借鉴国内外一流实训基地建设经验, 吸纳教育专家、行业企业标杆人物和专业骨干组建项目智囊团队。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 创新基地管理运行模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基地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 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再现企业生产真实运作情景, 给学生以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以各专业协会优秀学生为主力军, 设置勤工俭学岗位, 按照“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轮流值班、经济补偿”的方式, 实现实训基地全天候开放, 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实验实训或设计型、创新型等实验。
3. 人才融通模式
首先, 以大机类理实一体化课程为切入点, 形成理论教师、实训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优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机械零件车削加工》,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引领与带动, 已逐步形成《机械零件手工制作》、《机械零件车削加工》、《机械零件铣削加工》、《机械零件磨削加工》、《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复杂零件加工中心造型》、《典型零件特种加工实训》和《典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9个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通过课程团队的构建, 使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其次, 在实训教师中开展工种岗位轮换制授课, 优化实训教师的知识结构;第三, 通过各类学术交流会议、专业建设研讨会、骨干教师下工厂、国内外深造等途径, 提升实训教师的执教能力。
4. 教学生产相融合模式
以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根本出发点,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以原校办工厂 (咸阳机床厂) 的市场主打产品——工具磨床为依托,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优化理念, 在核心专业开展以工具磨床的生产过程作为学生的实训课程。将工具磨床的生产过程融入学生实习的全过程, 融“教、学、做、产”为一体, 实施“理实产一体化”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学习, 激发学生探索工程实践奥秘的兴趣, 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技能大赛与创新能力培养融合模式
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大赛的集训、作品的制作 (如机械创新作品的制作) 和各类大赛的承办。通过集训、制作、参赛, 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 不仅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缺陷, 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 也锻炼指导教师队伍,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6. 培训鉴定一体化模式
职业培训是提升专业学生和企业职工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而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学生和企业职工自我能力的有效体现。实训基地在承担校内学生培训鉴定的同时, 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我们主动出击、积极联系, 目前, 已承担了6个企业的职工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
7. 科研与产品研发对接模式
中心以原校办工厂技术部骨干为基础, 积极吸纳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教师、学生组建科研团队, 以工具磨床产品的升级改造为突破点, 陆续完成产品升级换代;与此同时, 积极参与企业相关产品的研发, 并将其转化为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 以实现教师、学生与行业的亲密接触, 大大地拓宽实训教师、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丰富了他们的思想, 优化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8. 生产经营模式
中心采纳了企业的管理模式, 在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方面进行成本核算, 设备、工量具由学校投入, 按照微营利原则, 收取一定的培训费用。其中培训费用的1/3作为学院设备、场地、水电费用, 其余作为指导教师的课时津贴、中心发展基金、实训耗材购买等, 形成了一定的“造血”机能, 保证基地培训、技能鉴定、研发、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
通过8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我院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年均完成2万人次的教学、培训和鉴定工作, 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行业企业和协会大赛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近三年来, 立项科研课题20余项, 申请专利10项, 参与企业技术服务6项, 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奖40项。中心成为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省级实训基地。丰硕的建设成果, 使我院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成为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学院其它实训基地建设、兄弟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火车头。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应立足专业、行业企业和学院的长远发展需要, 不断加强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 提高实训基地为教学、行业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质量, 形成实训基地发展、专业发展、学院发展与行业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 提出当前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训基地建设真实案例, 以期解决制约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2011]12号.
[2]刘冶陶.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浅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8) .
[3]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4) .
[4]田锋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R].陕西工业职业技术院, 2010.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 篇8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校区) 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我院新校区建设规划, 电子类专业实训场所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 通过“筑巢引凤”, 学院与苏州凯士达电子电气厂共建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 学院提供场地与管理服务, 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企业将四条价值400万元生产流水线迁入学院, 主要生产节能灯配套产品, 该流水线融插装元件及波峰焊为一体, 是环保型的无铅流水线。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在生产经营的同时, 能为学院提供80-100个稳定的生产性实训岗位和8-10个教师的研发岗位, 每年能够容纳近千名学生顶岗实习, 实现了“学做合一”。这种合作方式使企业和学院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为加强流水线生产与实训管理, 学院成立了领导管理小组, 由电气工程系主任和企业厂长担任正副组长, 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负责具体的生产及实训。通过“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自动化设备维护”、“产品修补线”等项目实训,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通过研发项目实践, 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建成的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具备了开设电工、电子等多门实验、实训课程的能力, 涵盖了从基础训练到实战训练教学体系的全过程, 满足了全校区机电类基础课程和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楼宇智能化、供热通风与空调等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为使生产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院重视生产实习过程的每个环节, 改革生产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电子专业学生直接上流水线虽有难度, 为了保证生产质量, 提高实训基地的实效, 电气工程系在保证教学秩序稳定的前题下, 学生进入流水线前, 利用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岗前教育与培训。电气工程系与该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教学计划灵活调整的机制, 在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上与企业的生产安排尽量相一致, 以缓解校内实训基地生产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二、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稳定持续运行的要点
为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 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要以服务求发展, 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 主动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服务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 实现资源社会化, 提供多方位社会服务。学院以此实训基地为基础, 成立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中心, 与企业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和进行技术服务。
2. 强化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要建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力求做到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对接, 使学生在生产实训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掌握基本职业技能, 争取就业后能免去试用期。为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电气工程系将学生按照流水线上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内容分成若干项目团队, 由公司技术人员和教师带领参与实际项目设计, 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 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 是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的根本保障。现已制定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岗位职责, 按生产管理的流程建立并完善电子流水线各种管理制度, 实行实训基地项目负责人制度, 制订《关于加强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实训教学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 使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既具有生产功能, 又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企业真实的生产运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 完善真实实训环境
进一步完善真实的实训环境建设, 电子流水线实训基地通风、照明、温控等设施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执行, 使设备完好率保持较高水平。按生产工艺流程设置实训室内部布局, 明确安全质量标准, 划分实训作业区域, 规范标识警示用语, 达到真实的职业活动环境要求。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篇9
一、旅游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计划中实践课时不足,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为饭店、旅行社、景区输送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 而许多院校旅游专业培养计划所列课程中实训与实验课时明显不足, 如海南师范大学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 2006年前的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之比只有84.9∶15.1, 按照这一教学计划, 显然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即便是培养计划中体现了足够的实习与实训课时, 但如果没有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 也是无法使培养计划中的实习和实训落在实处的。目前有不少学校期末考试时, 对于有实训内容的课程, 就没有明确要求将实训成绩计入总分, 于是教师出于习惯, 仅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加权统计, 于是实训课时形如虚设。
(二) “双师型”教师不足, 实验与实训的软件、硬件与实践教学不对称。
旅游行业的实践操作性很强, 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特点, 即除了具备各类普通教育教师应有的素质外, 还应具备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各种素质, 换句话说, 这些教师本身就应该是高级宴会设计师、高级调酒师、高级烹饪技师、高级导游员, 或在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担任过总经理、部门经理, 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但由于我国许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多数是在地理专业、历史专业或中文专业上建立起来的, 许多教师也随之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 即使是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基本上也存在着旅游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与旅游教育的要求不对称现象。尽管教育部对职业院校的标准是“双师型”教师应占到教师总数的50%以上, 但许多高校旅游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不足2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较普遍, 严重制约了旅游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此外, 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实验实训设备、实验人员数量与素质、实验实训项目、实验室管理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相称等现象。
(三) 校内外旅游实践基地建设体系不健全。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有《旅游饭店管理》、《旅游社管理》、《导游业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规划》、《景区管理》等。其中饭店管理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饭店管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 还要较熟练地掌握前厅总服务台的业务操作流程, 客房的做床、餐厅的托盘、摆台、酒吧调酒及雕花等基本技能, 并能根据模拟顾客提供的资料进行恰当的食宿安排。旅行社管理学科要求学生能根据顾客提供的要求, 设计新的旅游线路, 拟定相应的旅游行程表, 能在景观图片前进行景观讲解, 对于给出的问题要能根据相关的旅游政策法规知识给予妥善的解决。景区管理学科要求学生能对旅游环境进行评价, 对景区景点进行规划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涉及面广, 要求能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种类也繁多。然而校内外旅游实践基地的建设却因经费不足, 无法提供全方位的较真实的实践环节。其中, 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是由于设备设施不足而无法提供仿真情境的实训, 校外实践基地则因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环节不完善, 而无法为学生提供各个环节的实训。
二、旅游教学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问题探析
(一) 调整培养计划中课程的设置, 重视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 各门专业主干课程在开设时有必要对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时进行重新划分, 加大实训课时, 按课堂讲授与实训1∶1进行课时分配。对实践性强、学时少的部分专业课, 应该单独设置实验教学周, 以便学生完成具有实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2]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例如:“体验型”、“研究型”、“辩论型”、“案例型”、“咨询型”、“参与型”、“再现型”、“互动型”等教学模式都可以让学生在直观的模拟情境中去参与知识的构建, 这些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由于, 我国南方地区旅游企业的旺季基本都集中在冬、春两季, 旅游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经营, 均希望实习生能在旺季前到企业, 接受岗前培训, 并要求毕业顶岗实习的时间在5个月以上。因此,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需要对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调整, 将专科班的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前完成, 本科班安排在第7个学期前完成, 为完成毕业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近半年的顶岗实习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对各种旅游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能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1.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实行认定制。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而综合性实验则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3]为了保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质量, 各专业每学期在上报实践教学计划时, 除了必须保证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不低于有实验课程总数的80%, 还必须提交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认定表, 并以此做为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的材料依据之一。旅游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计要符合专业培养方向。
2.调整考试制度, 突出实训成绩。
为了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必须通过制度形式进行统一要求, 即每学期学校组织对考试档案进行检查时, 应重点检查有实践教学学科的试卷内容、命题、方式、手段是否围绕考核“能力”进行。例如在考试命题上, 增加主观性试题, 突出辨析题、判断和分析题, 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 采取开卷、闭卷、半开半闭卷、口试、实践操作、提交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 目的是让学生抛开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单一闭卷方式,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为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提供了空间。同时, 对于培养计划中列明有实践课时的课程, 期末成绩必须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 三者的比例应为2∶4∶4。
(三) 建立健全双导师制的相关管理规定。
1.重视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就必须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 由于高校各院 (系) 专职实验教师不足, 许多实验、实训课均由专业课教师担任, 为了提高这些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应该制订相应的政策来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质证, 同时要求这些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进修或到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部门及其他相应的行业进行调研或兼职, 使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 从而建立一支技术优良、专业素质强的实验教师队伍, 让实践教学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2.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首先, 对聘请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要进行相应的培训, 鼓励实习基地的导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让他们了解旅游实践教学的思想、实习的方案及导师的职责;其次, 完善实践方案的过程环节, 明确每一个方案的实践目的和要求, 同时将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微格化并制作成视频, 以便实践前提供给学生预习, 以拟补顶岗实习环节的不足;最后, 通过教学研究课题, 促使学校教师到实践基地开展调研, 并对实践基地的导师进行必要的学科专业指导,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四) 明确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内容和任务。
一般来说,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内容有认知实践、实验室操作实践、实地操作实践等。认知实践主要以参观旅游企业运行为主, 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的兴趣。实验室操作实践主要是对各种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需要在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中进行, 如计算机的使用、形体的训练、语音的训练、摆台的训练、做床的训练、导游讲解的训练。实地操作实践则是培养学生对旅游管理业务技巧的掌握, 需要在旅游企业中进行, 根据达成的协议和学生个人的专攻方向, 把学生分组安排到不同的旅游企业中开展顶岗实习, 以便积累现场实践经验。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内容及任务。
根据旅游实践教学的需要, 校内实践基地应包括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4]旅游专业基础实验室应设立语音实验室、形体实验室、音乐欣赏实验室、舞蹈及礼仪训练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旅游管理信息实验室等, 这些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是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文化素养和基本技能的形成等问题。旅游专业方向实验室应设立酒店管理实验室、旅游社管理实验室和景区管理实验室, 其中酒店管理实验室要设有酒店客房实验室、旅游餐饮实验室、酒吧综合管理实验室等,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酒店服务与管理技能技巧的掌握;旅游社管理实验室要设有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产品研发实验室、接待和计调模拟实验室,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社各部门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和技巧;景区管理实验室需要设有旅游规划实验室、旅游资源监测实验室、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室等,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能力。校内专业实验室要突出仿真模拟特征, 并且将这一特征做为教学水平评估检查和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校内实践基地承担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观摩微格视频, 使学生初步了解旅游企业各环节的服务技能;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前厅、客房、餐厅服务、导游、景区接待等技能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缩短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过程。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任务及内容。
校外实践基地是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桥梁, 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亲身体验、处理和解决管理服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提高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 学校应选择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业绩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等做为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既要承担课程的短期实习又要承担学生的
参考文献
[1].陶玉霞.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专业发展思路探讨[J].旅游学刊, 2008, 1:8
[2].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7:64~65
[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海南师范大学迎评促建办公室编, P10
[4].杨世俊等.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8:155~156
[5].张静.对构建旅游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3:115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篇10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是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区无锡的一所高等职业学校, 校经济管理系遵循“立足本市、面向长三角、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 基于自身物流专业的特点,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主动与地方经济对接, 本着“立足社会、功能齐全、实践性强”的原则, 以核心的物流活动和标准的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 以物流技术为重点、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以物流设备为依托, 并以配套课程为保证, 努力构建专业化、实用性强的现代物流实训基地, 以大力培养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物流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物流实训室建设现状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自2005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 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目前已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实训室、报关与货运代理实训室、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室、ERP沙盘模拟实训室和物流设备实训室, 拥有流利式货架、重型货架、打包机、手动叉车、堆高机等物流专业设备, 可以开展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实训。
二、物流实训基地应用实践
(一) 系统规划实训教学体系
在调研物流行业实际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岗位职责与能力的前提下,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利用物流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物流实训教学体系。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将实训教学体系划分为物流认知实训、单项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1. 物流认知实训。
通过本模块的实践, 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工作环境, 对企业业务流程、物流设备设施、物流流程有一个基本认识, 为今后从事物流工作奠定基础。
2. 单项技能实训。
通过本模块的实践,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某一工作岗位上所应该具备的独立的操作技巧, 以及掌握物流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各要素的具体流程。
3. 综合技能实训。
物流综合技能实训就是按照物流企业业务部门设置分别进行岗位综合实训, 以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分析处理能力。
(二) 设置合理的实训项目
建设校内物流实训基地, 满足对学生物流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需求需合理设置实训项目。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通过设计具体的职业岗位、单独工作环节, 进行重复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单项操作技能;通过基地的具体工作情景, 全真的项目材料, 实际的工作岗位, 不同的工作角色,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物流实训基地与相关职业岗位实训项目如表1所示。
(三) 采用分组轮岗制教学
物流实训基地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训的岗位数量和容量均有限, 因此, 为保证实训技能的全面性,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在实践课程中采用了分组轮岗制的形式, 根据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内容, 分小组组织实训工作, 每一小组在每一岗位完成规定的实训任务, 掌握该岗位的实操技能后, 再换到下一个工作岗位去实训, 小组内岗位任务完成后, 多个小组同时轮换, 这样保证了每个学生对物流业务流程和各岗位专业技能的全面掌握。
(四) 建立科学的物流实训中心管理制度
科学的物流实训中心管理制度是开展正常有效的实训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了完善的实训中心管理制度, 不仅对各种设施设备的运行、检测、保养、维修以及维护等进行了详细必要的规范, 还对使用实训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实训流程等进行规范管理, 避免和减少实训前及实训过程中故障及问题的出现。
此外, 为满足不同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 为实践教学服务提供必要的软硬件保障, 还制作了运行手册。运行手册是将各个实训室所开设的实训项目进行汇总整理, 包括:为课程提供实训项目所需的软硬件详细说明、实训内容的操作说明、实训指导书及优秀实训成果的展示等内容。
(五) 建立共享物流实训基地信息平台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不仅是一所培养全日制学生的专科院校, 也是一所培养在职学生的开放大学。因此, 建立共享物流实训基地信息平台不仅可以为全日制在校专科学生提供服务, 还可以为在职学生提供实践信息服务, 对教学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物流共享信息平台的内容包括新闻中心、学习导航、示范建设、资源中心 (包括实训设备资源、项目资源、教师资源、教学资源) 等内容。共享信息平台为学院师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途径, 充分利用了实训资源。
三、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一) 注重产学研结合
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应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科研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践场所。因此, 实训基地在建设之初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有配套的设备设施和足够的训练工位。通过承接无锡附近物流企业、进城务工人员的软件方面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既可以实现教学与企业的衔接, 又能为学校创造额外收益。也可通过增加特种作业操作证书 (叉车等) 考证的方式, 为社会提供仓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服务, 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二)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影响了物流实训基地的发展。针对目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的物流专业教师现状, 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理念先进、“既拿教鞭、又拿扳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不仅要鼓励物流专业教师考取物流方面的各类资格证书, 还要鼓励其努力发展实践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应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即努力引进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的物流相关从业人员、定期派青年教师到物流相关企业去学习、实践, 鼓励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
(三) 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
在各高职院校大举建设物流实训基地后, 出现了“建设热, 使用冷”的现象, 因此, 为了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就应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首先, 采取分组演练的方式, 保证每个学生有效的实践模拟。其次, 积极开展课外小组和兴趣小组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中心进行技能实训, 保证实训时间。第三, 举行“物流技能大赛”, 合理利用物流实训基地, 鼓励物流相关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相关专业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刘金生.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河南农业, 2010 (10) .
[2]张萍, 陈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 2013 (27) .
[3]苏彩.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探索——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10) .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篇11
关键词:学院实训基地 模仿企业产品 来料加工工件 工学结合教学
1 校内实训基地逐步拉近企业的生产环境
我院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是一个汇集了数控加工技术,电加工技术,普通机械加工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等大型综合性实训基地。该实训中心被大连市指定为“国家职业鉴定所”,数控加工实训区被国家教育部指定为“全国数控职业教育实训中心”。
该实训中心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优化了各个培养环节,结合理论教学,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让学生更加接近企业的产品,尽量能使“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学校与企业合一”。为了达到逐步拉近企业的生产环境,从2003年始,我院投入近五千万资金把实训中心扩建到5200平方米,又购买了一批与一些企业相同的设备,如经济型数控机床、全功能数控车床、数控车削中心、台式和5轴5联动立式加工中心、普通车、铣、磨床等以生产型企业在用设备为主,基本上满足大连地区大部分企业的典型零、部件生产加工的技术要求,从硬件上逐步拉近了本地区企业的生产环境。
该实训中心的教师基本达到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水平和理论要求,具有了14名专职高级技师、技师、实验师、高工组成的实训教师队伍。
2 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针对企业某些产品,模拟该产品,展开“工学结合”教学 实训教师按照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训中心的生产、实训、设备等特点,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模拟机械工厂,模拟机械车间,模拟机制工艺,模拟操作的教学,并设计足够的实践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如普通机床加工实训组的指导教师,模拟大连地区一些企业的机械工件,根据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特点,编制一些模拟工件的加工工艺,让学生加工工件。如宋志东老师根据一些企业设备上的机座,模仿企业的工件加工流程,设计“正五边形凸块”、“板座”等,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并制定其工艺流程。以板座(如图1)为例。
板座工艺流程:①加工长方体至尺寸 80×80×24。②按图示尺寸划线、打2-Φ8孔圆心样冲眼。③用Φ7.2钻头钻至孔深尺寸。④Φ8立铣刀扩孔至尺寸。⑤加工半封闭直槽宽度为46mm,长度为40mm。⑥加工上台阶至宽度尺寸64mm,长度尺寸至38mm,深度尺寸至15.5mm。⑦加工直槽、直台阶倒角1×45°。⑧通过划线找正法加工R23的半封闭槽,倒角1×45°。⑨加工R32的半圆弧台阶至尺寸,倒角1×45°。
板座的相关知识要点:①企业中铣削刀具及铣削用量是合理选择。②企业中此类工件的定位、装夹方法。③企业中如何用普通铣床加工孔,如何保证表面粗糙度及尺寸精度。④企业中是如何用百分表来调整夹具。⑤企业中经常利用划线找正法,用圆工作台加工圆弧面的方法。⑥企业中如何使用量具进行测量检验。
2.2 以企业来料加工的某一产品为平台,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 学院的“现代装备制造实训中心”具有生产性功能,一些企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加工。实训指导老师们根据外来加工零件的结构特点,选择难易程度适合高职学生实训要求的零件,来进行工学结合教学。如实训中心承担大连开发区某企业机井盖加工任务时,就按照整个工件加工过程来安排数控机床实训,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并编制机井盖加工工艺流程,并结合该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所用到金属材料、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公差与配合等课程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由教师在现场以工件为例来讲解知识,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工件的加工。以数控车床金魁老师指导学生加工球阀芯(如图2)工件为例,金老师首先领学生分析大连某企业送来的钢料、图样,根据数控车床加工能力和该件的加工特点,与学生一起编制数控机床加工球阀芯的工艺流程,并结合该件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
球阀芯工艺流程:①下料φ60 X 51。②钻孔。③加工内孔至φ29.4、φ32.2,长度为31.3、4.8。④加工内螺纹:11/4-12UNF。⑤线切割加工12.7立方。⑥上螺纹胎具加工外球体φ57.15。
球阀芯相关知识要点:①企业在胎具设计如何考虑保证跳动公差。②企业中在用数控车床在加工过象限轨迹时需使用半径补偿代码G41、G42指令以解决过切现象的发生。③球体外轮廓采用球头刀加工,对刀点设定在球刀中心,企业是如何考虑球刀半径。④11/4-12UNF为管螺纹,螺纹相关数据按相应公式计算。学生通过“现代装备制造实训中心”的实习,不但巩固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近几年来,我院机械工程专业类的毕业生在毕业前拿到中级工证100%,部分学生拿到中级工证又拿到了高级工证。
3 结束语
校内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场所,高职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解决如何把实训基地逐渐拉近企业的生产环境。我们的方法一是选用企业某些产品,模拟该工件,二是选取企业来料加工的某一产品,展开工学结合的教学。这样做对于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实用性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傅永强,吴文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9(6):47-49.
[2]徐淑芝.高职院校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0-61.
[3]李玉珍.校企合作与创新人才的培育[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9(ZI)18-21.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立项课题号 JG11EB02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篇12
实训基地应具备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功能, 具备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能力, 根据功能和侧重点不同, 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两个方面。
一、实训基地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1. 满足日常教学中实训项目的需求。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进行的实训项目涵盖整个专业的全部实训项目, 二是每个实训项目能够提供的工位数量满足班型以及班级数量的需要, 保证实训100%开出率。另外, 还要为实训基地扩充、新增实训室或新增专业留有适当的空间, 对于资金投入比较大、须分布实施的建设项目, 要先有整体规划, 再按照满足当前教学需要又为专业和技术发展留有升级空间的思路进行逐年扩充。
2. 实训环境、实训条件以及技术工艺处于先进并适度超前水平, 能紧跟时代发展前沿, 体现新技术、新工艺, 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人才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 技术上要求具备所在专业领域的先进性, 使投入具备前瞻性、持久性, 除了保证实训基地的生命周期更长外, 也能保证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具备一定的超前性, 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同时也要避免浪费资金购买大量高精尖设备。
3. 基地的功能定位要清晰、每个实训室应针对特定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 同时也要尽可能让有限的实训资源建设的实训基地适应性更强, 能进行多专业、多项目的综合实训, 使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整体设计上也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开放性, 基地除了可以作为校内学生提供技能的实训场所外, 还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如企业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岗前培训等, 还可以申请成为行业、劳动部门的技能鉴定机构, 为社会、企业、为行业地方经济提供全方位服务。
4. 模拟企业岗位生产环境, 使实训过程具备生产型特征, 扩大生产型实训基地比重, 保证学生实训内容对应企业岗位技能, 保证学生———技工身份转变过程中的连贯性, 提高学生就业率, 同时保证了学生就业稳定率。
二、规范实训基地建设程序和方法, 创新工作思路
实训基地的建设从申请立项、专家论证、制定建设方案、筹措资金及审批、设备招标、建设过程、验收等全过程都要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与方法, 规范操作过程、制定基地建设指导性文件。
全部实训基地立项前都必须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项目论证, 专家组成员包括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一线教师、教务与实训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财务及设备管理人员等, 论证范围包括专业教学目标、利用率、投入产出比、主要实训项目、岗位培训能力、人才培养方向、地方经济状况、产业导向、与真实职业环境吻合度、岗位式实训教材开发等。鼓励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方案要在专家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定并逐步修正。
设备采购:之所以把这部分拿出来说, 是因为这个环节是根据市场规律运作的, 招标参数和招标方式一旦确定, 我们只能静静地等待结果产生, 而采购的设备是否真正符合基地建设需要, 都要看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完备, 了解我们需要的产品的市场状况、发展水平、主要厂商等, 有目的的制定招标参数。比如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产品, 但有些特定产品的国产品牌稳定性上还有一定差距, 还有些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决定了我们的实训环境只能使用特定产品才能确保学生掌握的技能满足企业需要, 部分教学产品虽然采用的通用设备一样, 但设备整体的质保年限却有着从一年至六年的巨大差异, 质保年限对于设备损坏频繁的实训设备来说, 后期的掩护成本可能会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这也成为设备采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 制定完善的设备参数体系、采用合理的商务要求和使用恰当的招标方式都直接决定了实训基地建设结果是否能达到预定建设目标。
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的参与将对实训基地建设产生无可替代的影响, 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 价格高昂的设备不一定更符合实训教学需求, 充分利用一线教师的智慧, 用最简单的生产材料往往可以通过周密、巧妙的构思创造出最符合岗位培训需求的实训模块, 所以我们从建设方案制定时就要求一线教师深度参与, 不但可以使实训基地更加符合岗位技能需求, 更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这样, 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 也将有助于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项目验收主要包括资金使用情况和功能验收两个部分, 功能验收则重在验证建设目标、预期实训项目、实训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验收完成后将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全部文件资料包括实训项目清单、实训指导书、实训大纲、实训报告等实训过程管理资料移交实训科管理。
三、结束语
近年来, 国家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 很多学校的实训基地开始逐步脱离“等米下锅”的燃眉之急阶段, 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也逐渐成为困扰规划建设者的难题。辽宁省教育厅在这方面就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比如以生产或模拟企业岗位生产的创新型实训基地概念的提出、实施, 专项资金的扶持, 使辽宁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整体建设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 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合企业以及行业智慧, 确保实训基地建设既符合学校实训需要, 又能够使实训内容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符合企业需求, 实训基地也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社会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以笔者主持的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和辽宁省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例, 探索了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构想。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以边使用边建设、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创新教学方法模拟生产特征为基本原则, 在管理中健全以实训中心管理为核心的基地管理模式, 推进7S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以培养完全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为最终目标。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推荐阅读:
校内实训基地08-09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09-30
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论文07-19
校内专业实践10-18
校内实践平台07-26
校内实践活动报告10-21
校内社会实践报告07-18
校内工作社会实践08-19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