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设计

2024-09-10

教育设计(共12篇)

教育设计 篇1

对现代设计教育影响深远的包豪斯,奠定了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首创了设计“基础课”的教学结构,将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个方面综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课题,将视觉教育第一次比较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依靠艺术家个人的不稳定的感觉基础。包豪斯创立的基础课基本构架是:素描——结构素描——平面分析——立体分析——材料分析——色彩分析以及相关的基础训练,同时,从他们所开设的理论课程来看,也重视对于艺术史论、哲学与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如设计理论、设计史、艺术史、市场学、心理学、工程学、机电学、哲学与美学等。

包豪斯体系所提倡的教育改革,使艺术与手工艺得到良好的结合,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通过艺术训练,使学生的视觉敏感性达到一个理性的水平,对于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一个科学的、技术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见解。第一个创建设计基础课的人是伊顿,他的课程中有两个方面特别突出:一是强调对于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平面与立体的形式的探讨与了解;二是通过对于绘画的分析,找出视觉的规律来,特别是韵律和结构这两个方面的规律,使学生对于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同时他还强调“东方式”的“心手一致”,主张用中国的毛笔来自由传达情感的表现与微妙的水墨变化,也重视默写和作画的一气呵成,主张以东方传统的精神文化与现代西方的科学进步相结合。虽然他们学生的习作在笔墨表现上比较直率与外露,缺少用笔的内敛与含蓄,但在当时教学观念的认识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我们所熟悉的表现主义大师克利、康定斯基、蒙克等曾先后在包豪斯任教,他们对完善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康定斯基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开始,然后逐步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设计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方式进行逐步地引导,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在设计当中。克利更加强调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重视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绘画与音乐的对比关系。他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应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然的法则,因为法则造就自然,并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他对于点、线与形态都赋予心理内容与象征意义,同时强调各种形态之间的依存和融会贯通关系,即注重以科学为研究前提,更加强调人的精神因素。正是他们的追求与实践,使包豪斯的基础体系更加成熟。最重要的是在注重科学理性思维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感觉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止于纯粹无对象的研究造型形式,而时常把抽象研究同具象事物抽象化体现结合起来。他们的作品既富现代感又依稀展现出欧洲传统的古风。罗厄在美国回顾时指出:“包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以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文化统一体,实现文化的再结合为目标。”无疑,包豪斯对现代艺术以及世界设计教育有过很大的影响力,它体现出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结合所产生的和谐,渗透到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实用与消费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

我们现在所推行的设计基础教育,首先的造型基础训练,基本还是以西方的写实性表现方式为主,描绘物象在三度空间中的准确位置,以表现出物象的体积感、质感、空间感等为基本功,对此技法的熟练掌握也是进入高等美术院校的敲门砖。这种造型意识、理念基本是以真实反映客观物象的描绘方式为依据,是建立在严格的解剖、透视的基础上。20世纪初由林风眠、徐悲鸿等留洋回国后将西方一整套写实造型方法带入中国,并先后主持美术学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随后的50年代,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历史背景下,苏俄式的素描教学体系曾一统天下,甚至影响至今。可以说这种借助于透视、解剖、光影的写生方式可以训练观察的敏锐性与准确性,是真实再现物象的体积感、质感、空间感以及明暗关系极为有效的方法。对于学习造型艺术,了解与掌握西方这一重要的造型手段也无可厚非,但它仅仅是西方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方式。对于设计,写实素描应是一种媒介,并不是最终目的。因为对于一位未来的设计师来说,今后的实践活动首先面临的是创造的课题,要创造出非现成性的“新形态”的艺术,而不是对客观现象的图解和再现。而沿袭上述单一的教学模式,易于被动地描摹真实物象,削弱主观意识的培养,显然有碍于去探寻、发现“新形态”。事实上,对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的并非“写实”性的绘画,尤其是到20世纪初的立体派对造型艺术进行了超前的变革,他们不仅看重对物象所能看到的部分的表达,并且还体现了对所能“知道的”部分的理解。它冲破了数世纪以来从固定视点观察物象的方法,用任意的几何透视原理观察自然,摆脱了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而进行模仿的概念,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将物象的原形拆散或分解,使形体的性质得到充分的强调,使画面形成一种内在的合力,自由自在地去探索自己所向往的视觉意图,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造型语言。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勃拉克拓展了关于造型的分解与重构的结构概念,丰富、扩大了西方的造型语汇,他们的创造精神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立体主义急进精神的刺激,现代艺术很难想象会有以后的演变。如几何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就是在纯粹的视觉平衡结构上,利用黄金分割原理,将自然形态逐渐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抽象构成,创造了秩序与均衡之美。他的作品对西方建筑、工艺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现代艺术也刺激和带动了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

包豪斯“三大构成”课程的引进,主要内容是对点、线、面三大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对立体的几何形体进行研究,对色彩中的色相、色度、明度三大因素也做出理性分析,从而把设计中最基本的因素科学化、理性化。有人认为只要掌握了“三大构成”就会搞“设计”了,这种认识也不免片面。其实,当年包豪斯并没有“三大构成”这样的专门术语,而是日本人发展了包豪斯的局部内容,使其更具系统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期内掌握。但此设计造型基础的教学,过于强调外在形式与理性而淡化了审美内涵,容易产生依赖性而导致枯燥乏味,从真正意义上并没有达到当年包豪斯已达到的思想高度。包豪斯是在科学理性思维的基础上,重视艺术感觉及人文思想的培养,而不止于纯粹无对象的研究设计。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进与开发,已成为学习现代设计的重要技术手段,对学习设计无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方便。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是以前难以想象的。它的高效率,无疑为现代设计手段插上了翅膀,使设计不再是繁杂的手工程序劳作,只要有创意或初步的草图,计算机就能帮助实现设计师所期望的效果。它顺应了现代社会快速变革的需求,但它所带出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易使学生依赖于电脑,淡化动手制作的能力,重技术而轻艺术,使两者之间失去平衡,易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误以为只要掌握了各种制图软件技术,就能轻易驾驭“设计”,从而忽视艺术表现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培养,最终使设计创意底气不足,只是能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而已。事实上,设计真正的内涵,并非计算机技术所能替代。设计过程的每一步依然离不开设计师的思想、品味与眼力,这些素质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难以想象当年的包豪斯如果像当今这样大规模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制作,是否还能成为今天的包豪斯。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气候下,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又要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对中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借鉴外来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如何在本国文化传统基础上,从中吸收养分融入到现代设计教育当中,是需要探索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中国现代设计要融入世界,除了技术、工艺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文化的特色,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标、奖牌、火炬等的设计,都是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设计制作,通过中国印、篆字、青铜器纹样、祥云等传统造型元素,向世界展现一个东方大国所特有的文化魅力,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人文思想相结合的完美体现。香港平面设计师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以中国文字、水墨为设计元素,创作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神韵的招贴作品,在当时弥漫仿效西方潮流的背景下,也显示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都是现代中国设计比较成功的范例。

“设计”一词虽然是由西方传来,但并不等于中国就没有“设计”,中国人自古就非常讲究“设计”。从彩陶到青铜器,从瓦当到建筑,从宋瓷到明式家具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及设计的智慧。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以西方文化的审美为衡量标准,就会忽视对本民族艺术理念的继承与延续,使学生难以对自己国家的艺术建立自信与认同感,结果设计的作品也只能是浅薄而乏味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曾说:“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本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因此,要造就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设计人才,就要从设计教育中去铺垫与培养,如何增加本国的学识及审美趣味是至关重要的,非急功近利所能达到。因此,以艺术为依托的设计学科(包括平面设计、广告、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等),不但要了解世界先进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认识本民族的人文美学观。比如说,以中国画线描的十八描、山水画的皴擦点染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完全可以拓展中国艺术对“素描”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界定。中国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与认知方式,从来不以单一的视角观看物象,也不受解剖的科学性限制,而强调师造化,得心源。山水画注重饱游饫看,“以应目会心为理”,注重“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强调在作画之前应深入研究描绘对象的特征与规律,在造型上不以再现客观对象为标准,而注重“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经典的艺术思想,如何不可以为现代中国设计所借鉴?

其实,中国艺术重视“设计”是体现在各种艺术形式当中的,古典绘画“六法”论的“经营位置”强调的就是构图的设计,纳入画面的形象都需经过巧妙的裁夺,不是见什么画什么。中国绘画的构图方式,形象安排不受时空限制,以散点透视的方式,“以大观小”,“以小观大”,讲求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绘画都有“分白赋黑”、“计白当黑”之说,篆刻也讲究在寸方中见天地。中国的图案设计,从秦汉铜镜、瓦当到石窟藻井,皆见匠心。从青铜器、汉石刻画上,都不难看出在构图方式方面大胆巧妙的设计匠心。这种构图方式与西方立体派的重构性有某些相似之处。立体派摆脱从固定视点观看物象的限制,从探究多面的物体结构出发,用几何构成的原理重建画面,将人物以物质化的原形分解。这种支离的、拆散的形象,不大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中国艺术造型所体现出的夸张又不失物象特征,在长期的艺术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象征性寓意手法,将自然物象赋予人文化的意义和品格,而这种象征性的表现方式也体现出中国方式的构成与设计特征。

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但在中国的设计教育中,在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造型艺术观念的认知上还需要传统的继承和观念更新的恰当结合。设计的目的最终还是“以人为本”。从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中我们看到了设计在社会视觉表现中的作用,以实现设计与文化再结合为目标,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既具有美的形式,同时又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与意义,这是当前中国设计教育的责任。

教育设计 篇2

1、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乐意与同伴游戏。

2、初步感知空间方位概念,能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相应的位置,提升辨别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以自身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空间方位,理解物体前后方位的相对性、可变性、连续性。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空间方位概念,能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相应的位置,提升辨别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难点:学习以自身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空间方位,理解物体前后方位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兔子、企鹅、青蛙、鸭子)、环境创设(房子道具、玩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当老师说到一个词时请你说出它的相反词。”

教师依次说出大小、上下、长短、高矮、前后。

二、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并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师:“小朋友,刚才的游戏,我们最后说到了哪个相反词?”

师:“小朋友,你知道在我们身体上有哪些器官、部位是在我们身体的前面?有哪些器官是在我们身体的后面?”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及时作出肯定或更正。

小结:我们身体前面有鼻子、眼睛、嘴巴,我们的身体后面有屁股。

2、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我们的身体器官、部位外,你的身体前面还有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师:“你的身体后面还有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师:“咦,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一体机在小朋友的前面,可是老师说一体机在老师的后面,为什么一体机位置发生了变化?谁来说一说?”

(发散幼儿思维,自由回答)

小结:原来我们面对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我们前后的物体也不一样,物体的前后是有相对性的。

3、师:“现在听老师说名称,请小朋友说出它们在你的前还是后。看谁说的又快又对。”(如:教师说钢琴,幼儿回答前)

三、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并用前后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师:“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前面坐着谁?你的后面坐着谁?”

2、师:“请小朋友告诉老师,xx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幼儿自由回答)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在你前面的这座房子,它的前面有谁?房子的后面有谁?”

师:“看一看后面的那座房子,它的前面有谁?房子后面有谁?”

(教师将前面的房子调换方向)师:“现在在看一看房子的前面有谁?房子的后面有谁?”

师:“为什么房子前后的小动物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有谁说一说?”

小结:原来房子面对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房子前后的小动物就会发生变化。物体的前后是有可变性的。

3、师:“现在小动物都跑来要跟小朋友做游戏,邀请小朋友根据要求帮助小动物站好队。”

教师说出动物名称所在位置,幼儿操作。如:企鹅面对自己站在最前面,企鹅的后面是鸭子,鸭子的后面是青蛙,小兔在青蛙后面。

师:“队伍要有变化了,青蛙的前面是企鹅(企鹅站在青蛙的前面)。”(教师变换动物站队的次序,引导幼儿操作)

师:“现在请所有的小动物向后转,请问青蛙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教师说出前后让幼儿说出动物名称)。”

师:“现在请企鹅站在小青蛙的前面兔子的后面。(教师变换要求,重复练习)”

四、游戏巩固以身体或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并感知物体前后的特性

1、幼儿变换位置,感知物体前后的可变化性和连续性

师:“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变变变的游戏。请小朋友听清老师的

要求快速说出他们的相应位置。”

问其中一名幼儿前后各是谁?变换座位后再问前后各是谁?反复几次游戏。

师:“为什么这位小朋友刚才前后的人和现在前后的人不一样了?”

小结:中心发生了变化,所以前后的事物也就发生了变化。当人或事物向前或向后移动的过程中还具有连续性。

2、师:“请小朋友轻轻起立站在椅子前面,现在将小椅子推进桌子里面站在椅子的后面。”

师:“面向老师向前一步走,向后退一步”。

师:“请小朋友按要求站成两列,请xx站在老师的前面,xx站在xx的后面,xx站在xx的后面,xx站在xx的前面xx的后面。”

师:“其他小朋友迅速站在xx的后面,现在请小朋友跟随老师到外面休息一下吧!”

后现代主义教学设计与设计教育 篇3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观;学习情境设计;设计教育

在后现代的教育观念中,对话是课程发展的动力,课程的发展是教师不断对话之后所发生的改变,学习是师生与学生合作不断对话的结果。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是建构教师专业的对话机制,而不是单向度的研习活动。邀请专家来对话,创造思维系统的干扰,才会创造思维“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提供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老师也要提供学生发表对话的机会,当对话的机制被启动时,学生的思绪才会飞扬,学生在这历程当中,自我组织的能力会快速增强。

一、后现代教学观与德国“学习情景设计”

后现代主义思想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对传播和教学的系统方法进行解构,提出了对教学设计的建议:1)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条条道路通罗马”,要达到某一目标,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途径。因此对于每一个教学设计问题,都应该试图寻求多种可能性。2)后现代主义推崇对技术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通过教育鉴赏和教育批判,从多方面吸取经验和教训。3)对技术进行解构,考察技术是否解决了问题,是否产生了新的问题。4)作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考虑需要,要认识到设计所要解决的是真实世界的问题。5)从俯仰多元的角度看待信息,寻找自己的信息和他人信息之间的矛盾。在德国,我们所见到的建立有助于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等很多方面跟上述观点是吻合的。近年来,高等职业学校一直在学习德国的课程设计,而德国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是基于后现代课程观建构的课程设计,老师在课程设计时有很大程度的灵活度。在课堂上,老师自己能决定:1、讲什么(内容)2、怎么讲(方法)3、讲不讲(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上而下更新教育观念,对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后现代教育观给高职设计教育的启示

为了避免艺术设计系在教学管理上和教学组织上与工科教学看齐,为此,高职的设计教育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体现和重视如下方面:重视学科属性,艺术类的学科理论知识相对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工科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安排艺术设计类课程,就美学和对设计的理论而言,又很多动因制约着审美的判断,绝不是非此即彼的论证。很多设计专业课是围绕形式美的感受问题而开展教学的。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渗透。无论是哪类的视觉设计,都是对抗视觉常态与视觉固化,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设计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探讨的过程,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实施差异化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给学生合理的建议,这种建议经常只是针对某个同学的,比如:某个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有一个偏好,喜欢用卡通图案设计老师给的所有的题目,这些问题往往不具有共性,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而且是在制作过程中就要纠正,等到学生做完了,再指出来,学生往往不领情。而且会拒不改正。

三、后现代教学观念下的设计教育实践

在后现代课程观念的影响下,学校艺术课程更注重艺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设计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艺术课程,成为世界各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焦点。

1、工作室教学与学习情景设计。在后现代课程观念的影响下,学校艺术课程更注重艺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设计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艺术课程,成为世界各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焦点。工作室教学即是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与教学内容相关。如广州美院的“导师工作室”制。本科教学中,它的核心是“导师”以导师的能力及知识结构为核心,建立教学组织形式,而“学习情景设计”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学习科学知识和创造技能。在德国,设计“学习情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使学生身处其中,强烈的感受到学习对自己成长的价值;2、贴近学生的生活;3、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的原则;4、开放的原则;5、成就感原则。

2、从当代艺术到设计教育思考——《字体设计》课程案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代艺术家们就从未停止过对文字、对书写、对阅读的思考。徐冰 ,是中国当代最早蜚声海外且至今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的成名作《天书》系列中,他亲自设计刻印数千个“新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基于对本土文化的追溯与篡改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内容,这对当代设计的本土、民族性也是一种启发。文字作为传达的重要介质,在文化传承表达和信息传达上的优先性已经被广大设计师所重视。短短10年,已经走到了高速发展时期,商业上文字设计的大量应用更是铺天盖地,国际全国平面赛事中国文字元素的运用成为设计在《字体设计》教学中,基于问题设计学习情景,学习的目标为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整理——篡改。文字感知体验。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文字存在形态的寻找与收集,把拍摄图片进行归类、分析,启发他们发现规律,并从亲身体验角度去发现字体与生活及设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许,该教学实验未达到实际的“技术能力”目标,但是,只要学生有回应,肯思考,我们应该也可以认为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

结语

在高职设计教育中,提倡“对话”形式的教学设计,以拓宽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把教学目标仅仅理解为知识、技能的掌握,这是对后现代主义社会多元文化积极的呼应。从构建的角度来说,后现代的教学设计在工科或行不通,或困难重重,但是对于艺术学科却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7.

作者简介

教育设计 篇4

第二是已经具有统一化的视觉印象。数千年的庞大文明和深厚底蕴简单地由几个元素来概括:长城、大熊猫、功夫等等, 已经成为标志性而又单一化的“国家印象”, 成为了一种程式化的形式。西方世界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理解中国文化。这样的结果是某些中国视觉元素被泛滥使用, 导致乏味单调的统一化视觉意向。

第三特征是设计教育缺少具有地方特点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华文化存在着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基石和内容。在哲学观、民族心理结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形式等诸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设计教育中, 设计创作语言形式应该凸显形式背后的象征意义, 而这些象征意义必须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相联系。

第四是不能形成有效结合本土自然人文资源的整体教育环境。设计教育应该关注到设计作品所处的地理特点与设计师的意识在作品上所体现的区域特性。形式语言可以在结合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情况下表现出更为深层次的含义。

第五的一个特点是设计美学与传统美学出现断层。中国传统美学没有像西方美学一样划分为几个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 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在进入近代前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形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变化。19世纪中叶, 以“和”为经验人生哲学的中国文化遭到西方强势文化的阻碍时, 就放弃把自身文化传统、哲学经验溶入到更先进的西方文化中。这种状态导致了20世纪的中国“文化断裂”危机。

传统的美学价值观在现代经济社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设计教育中仅仅案例分析和精神诉求不能形成对本土化设计的系统理论研究。在设计教育中探讨地方性的形式语言, 寻求本土色彩及风格的代表性图像, 以及本土风格的视觉印象是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对传统造型元素的改良与取舍、转换方式使元素得以再造使之增值, 是现代设计表现的基础与载体。

综上所述, 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需要在理念上提高层次, 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各个院校之间的区别, 必须各自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包括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特点来制定。可以具体到以下方面:

一、历史人文的时空延续

历史人文作为每一个地区的独有资源, 能够直接引导新的现代视觉语言设计形式。具有传统人文传承的视觉印象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 建筑的风格类型、传统食品的固有包装、特色菜肴、生活用具的特点、地方性的服饰特色、喜庆节日的色彩、娱乐活动特点、民居的起居习惯特征等等。在过去的数个世纪, 已沉淀为公众习惯与审美尺度的丰富视觉遗产。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视觉模式, 都能够以现代的形式融入进设计教育体系中, 进行时空转换, 从而进行现代设计教育的本土化变革。

二、不同地方性风格的视觉意向构成融合

设计在每个时期有不尽相同和同一时期又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 设计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艺术类别, 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 必须把不同地方性的特点加以整理利用, 以达到设计教育理念上面的融合。

三、地方性材质及工艺的有效组合

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念强调材质与工艺的美感。现代设计教育应当结合民族情操与习俗信仰学习传统的工匠系统, 包括地方性的材料及施工技艺的开发。要追求地方性风格的独有感官特色, 必须和当地的整体环境取得协调, 才可强化设计意见贯彻的深度。而将传统工匠艺术提升为现代设计制作方式, 透过实践的积累可能自然地由内而外改造文化体质, 化技艺为有意味的形式。

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 经历代丰富、发展和提升, 累积形成的一种审美方式。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质蕴涵着合理的、可延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方面的内容。所以, 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审视传统、发展传统, 用创新的艺术精神对设计行业进行正确引导。

摘要:设计教育在新时期应该如何把握其民族性?笔者认为应该从理念上提高层次, 形式上更加多元化, 地区之间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包括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特点来制定教育模式。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审视传统, 用创新的艺术精神对设计行业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设计教育,民族,传统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第1版.]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安全教育教案设计 篇5

中学生安全教育教案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近年来全国中小学交通事故的状况。

2、情感目标:增强中小学交通安全意识。

3、行为目标:掌握并实施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教学重点:

掌握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展示案例,导入新课(3分钟)

多媒体呈现案例一:1999年5 月5 日,浙江省常水县某乡中学租用该县一个体司机驾驶的准乘19人的客车,分三次运送该校初三学生前往县城参加中考体育考试,在运送第三批师生(车上59人)时,行至途中,因严重超载,客辆制动失灵,在连续下坡转弯处冲出道路,翻入水库中,造成32人死亡(其中学生29人),17人受伤(其中学生14人)的特大交通事故。

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生交通事故显示出不断增多的趋势,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的形势严峻。1998年全国中小学生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4199人,受伤9907人,1999年死亡4419人,受伤12045人。

二、指出不良行为,增强安全意识(17分钟)

(一)学生发言:同学们在路上的不良行为(7分钟)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列举:

1、在路上行走时的不良行为。

2、骑自行车时的不良行为

指出学生主要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对可能出现的后果不以为然。

(二)再举实例,增强安全意识(10分钟)

多媒体呈现

案例一:1990年3月26日,北京市大兴县某中心小学一位13岁的学生,骑自行车在魏善庄火车站西则站,在一辆拖拉机前面突然强行猛拐,拖拉机驾驶员发现后,立即刹车打轮向左躲闪,但因情况突然,采取措施已经来不及,该生被撞身亡。

案例三:1990年2月24日凌晨,北京通县某中三名学生骑车由县城回家,为省时省力,他们决定扒车,此时正遇一辆带斗卡车中驶来,3人急速向这辆车靠拢,各显本领,分别扒在斗车上,不用脚蹬自行车,随卡车前进,扒在斗车辆厢中部的一名学生,因车速太快,失去了自控能力,歪倒在斗车底下,斗车轮从他的腹部轧过,当即死亡。

教师小结: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要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就要掌握交通安全常识(转入第三部分)

三、掌握交通安全常识,确保自身安全无忧(20分钟)结合第二部分:学生在路上的不良行为,师生共同总结交通安全常识。

(一)行路常识

1、走人行道路;

2、靠右行走;

3、注意各种信号灯的指示,尤其是路口红绿灯,人行横道信号灯和车辆转向灯的弯;

4、横走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走街天桥或地道;

5、不在车行道、桥梁、隧道可以逗留;

6、不穿越、攀登或跨越隔离护栏。

2、骑自行车常识

(1)不满12周岁不能在道路上骑车,没有车闸或没有安全保证的自行车不能上路;不要在人行道、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不要在车行道上学骑自行车。

(2)要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在混行道上要靠右边行驶,不能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行驶。

(3)经过较大陡坡或横穿四条以上机动车道时应当推车行走;雨、雪、雾等天气要慢速行驶,路面雪大结冰时要推车慢行。

(4)转弯时要提前减速慢行,向后了望,伸手示意,不要突然猛拐;超越前方自行车时,不要与其靠的太近,速度不要过猛,不得妨碍被超车辆的正常行娱乐。

(5)不要手中持物骑车,不要双手离把骑车,不要两人骑一辆车,骑车不要曲折行驶,不要相互竞技,不要两辆以上并排行驶。

(6)两辆车行驶时,两人不要相互勾肩搭背,相互挤抹,相互追逐。(7)不要骑一辆车,再牵引一辆车,不要紧随机动车后面行驶,不要手扒机动车行驶。

四、课堂小结(3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认清当前的交通安全状况,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五、课堂延伸(2分钟)

把所学的交通安全常识运用到每天的行程中。

板书设计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一、近年来全国中小学生交通事故的状况

二、存在于学生身上的行路中的不良行为

三、增强安全意识

四、交通安全常识

(一)行路常识

教育游戏与课程设计 篇6

目前,在平板电脑教学环境下的课堂中,教育游戏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形态。

一、渗透课堂教学的游戏元素

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度,教师可借助平板电脑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游戏元素能够为学生带来愉悦的学习体验和良好的竞争氛围。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融入游戏的关卡与奖励元素。基于平板电脑教学平台的课堂答题,可设计情境关卡,让学生在基于情境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答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传统课堂中游戏的情境只能靠教师口述或者课件播放进行营造,参与闯关学习的学生只是少数,而借助平板电脑,每位学生都能参与“闯关”,提高了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刺激学生投入学习情境中。

情感激励在教学中极为重要,在平板电脑课堂同样能够通过融合游戏元素来完成。传统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口头表达,涉及学生人数少,时效性短,不易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借助平板电脑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便捷地表达对学生的肯定。“肯定”可转换为军衔制或其他形式表达,“肯定”次数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就可“晋级”,对于小学中低年龄段学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端进行“肯定”操作后,学生端可立即收到反馈,同时教师的“肯定”可以进行累积,学生受肯定的情况被长期记录,有助于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有助于学生间形成长期的良好竞争氛围,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二、基于情境的教育游戏应用

情境是教育游戏的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可借助教具、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情境,缺点在于情境单一,不能兼顾所有学生。平板电脑上的教育游戏应用则能为每一个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情境。以魔力小孩英语应用为例,该款教育游戏面向3~6岁幼儿,充分应用了情境因素。此款应用在首次使用时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性别的四个形象用以选择,同时为角色输入姓名。此款游戏的基本情境为马戏团,学习者可以在了解马戏团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的单词和句子。游戏界面色彩鲜艳充满童趣,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单词和句子的学习主要采用单词卡解释和录音跟读进行。如第一课“自我介绍”,学习者与马戏团成员Nick进行对话,期间点击重点单词“hello”和句型“ I’m ”,立刻触发配有语音的学习卡,学习者在不经意的触点与跟读过程中轻松完成学习。最后一环节为自我介绍主题的英文歌,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学习者可以拖拽舞台元素菜单录制自己的英语小故事,以鼓励学习者进行创作。每一课的学习都会配有有趣的活动环节,并与已学内容关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此款应用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星”级评价,记录学习者的单词句型学习情况,以此激励学习者深度参与。

三、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即AR)技术是借助于三维显示技术、交互技术、多种传感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生成的二维或三维虚拟信息融合到用户所要体验的真实环境中的一种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将虚实融合,让实时交互,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一环境中,学习者面对的是把虚拟对象和现实场景融合的学习环境,能增强学习者对真实环境的理解与体验。有研究表示,与书本上的平面图像相比,在平板上显示三维物体并与之交互能够促进学生对空间几何知识的理解。平板电脑中的增强现实类教育游戏应用能够让学生沉浸在学习过程中,并能更加形象地了解所学知识。Arloon Chemistry是一款结合增强现实技术的化学应用,搭配学习卡片,学习者能够迅速了解分子模型,并能够用手指操作从多角度全面学习分子构造,直观方便,增强课堂的体验感和趣味性。Arloon Anatomy是一款可用于学习人体解剖的教育应用,同样借助特定学习卡片,学习者能够在平板电脑屏幕上看到完整的人体骨骼肌肉组成,通过触控操作多角度观察并能够放大器官骨骼进行深入学习。在传统教学中,受限于教具数量与课堂人数,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深入体验,但借助平板电脑,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增强现实技术为课堂带来的新活力。

应用教育游戏能为学习者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让学习者以愉悦的心情完成学习过程,可见,教育游戏对学习者的意义不言而喻。那么,创设什么样的教育游戏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呢?

首先,要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使学习保持效果。教育游戏大多基于情境学习理论,为学习者设计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使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投入状态,淡化学习情境与真实情境的界限,从而满足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求,产生继续学习的内部动机。如,游戏中恰当的挑战设计遵循了“最近发展区”的要求,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完成学习过程。

此外,创设的教育游戏要为学习者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帮助学习者学习知识。游戏中知识的结构化与情境化呈现要有助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记忆、理解和加工,从而帮助学习者的知识保持效果。

其次,要能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发展。高阶思维指高层次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游戏应能为学习者提供探究问题的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比如,开放性结局教育游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多人参与游戏能够培养学生协作交流能力。

最后,要能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设计的教育游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不同角色,有助于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从而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文化与行为意识理念都能够渗透进教育游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教育谈 篇7

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是一种较为被动的教育方式。今天的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大多选择这种教育方式,它能满足规范化的管理,节省实验、实践、体验所需的设施等开支费用,同时能够降低教学实践、体验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在我国设计教育发展历程中,这种设计教育为我国现代设计的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至今日,我国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而设计教育明显落后于时代,有教条知识而缺乏体验的学生难以适应设计市场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设计是重要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普及与共享的社会环境中,设计成为社会生产和营销的主要形式,其社会主体生产力的地位进一步显现出来,汽车产品的升级换代、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等,足以体现设计的竞争优势。我国工业品牌少有世界性品牌,这也反映了设计发展的缺陷。因此,要推动我国工业化社会进程,就必须发展我国的设计生产力,而发展设计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则是设计教育。很明显,当今的设计教育已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在社会转型中实现历史的转型,构建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设计教育。因此,与设计生产力相对应的新型设计教育——体验性的设计教育就成为时代的新要求。

体验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高级形态,实验与实践是体验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理解和认知理论知识或经验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设计教育必然要转向体验世界。由于设计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文学科,影响设计的因素有人的环境、兴趣、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社会意识形态等。设计思维的多维性、偶发性、象征性、非逻辑性等特征造就了设计作品的个性和多样性的审美特性,因此,对设计思维的培养如依赖过多的教条式的理论与形式法则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更多的体验性教育,对历史、文化、自然、生活、艺术作品、设计实践进行真实的体验,才能形成对设计语言、形式、思维的认识与感悟,才能对抽象的知识、理念、概念进行设计与表达。体验性的教育是当今设计教育的有效形式,欧、美、日、韩等国家的设计教育均已采用以体验性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形式。

体验性设计教育的课程构建应把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体验过程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应立足于对研究能力的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立足于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要致力于基础意义的建构、价值的生成与对设计思想及意图的表达,立足于体验过程中对社会价值的感知,探索自身设计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因此,体验性设计教育的课程构建要以人生阅历为基础,而不是把人当成知识的容器。通过体验性课程的构建,使体验教学振奋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反躬自问、检查自身,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给学生的设计事业不断带来新的发展,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体验性设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应以活动为中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设计,借助种种体验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成长,这样就能避免以往设计教育的片面性。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育思想,更新与掌握体验教学的相关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变课堂讲授为体验式讲解,管理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性作业,开发学生的开放性设计思维,指导学生对设计主题进行有效表达。

吸取和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实现具体的操作活动,是学习的表层过程;通过体验过程而形成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总结一般原理,并养成发展能力,是学习的深层过程。因此,我们以往的设计教育只完成了学习的表层过程。要解决学习的深层过程,必须通过种种体验性学习,来发展学生深层次的认识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实现自由的设计表达,提高设计水平。也就是说,设计的学习过程必须在更加能动的体验认识过程中展开,学生本身应转变学习观念,主动适应体验性的学习,实现掌握知识、发挥能力与自觉设计三者的统一。设计教育界要认清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伪学习”本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体验性的学习陶冶情操,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不断提高设计及批评能力,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的单向灌输,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体验性的教学活动作为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性和非任务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内部体验,使学生参加与人生成长相关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具有开放性,意在从学生关注或感兴趣的事物或事情上开展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正实施体验性的设计教育,学校所提供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是无法满足全部需要的,必须开发各类社会公共资源,为体验性的设计教育提供更多的体验式教学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教学体系。

在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设计 篇8

研究人员写教育(或儿童)技术,他们有一个特定的方向或倾向于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如何提高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如何使一个特定的接口更有用,如何教孩子计划。这种方法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并理所当然地成为手段以巩固稳定该领域的进展。然而,我们从基础教育向发展后期看,从学生自身所拥有技术能力看,基础教育技术的设计模式应该围绕着后期发展演变,服务于后期的教育方式,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在基础教育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工具,资源,设计等。而目前我国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们常常被描述为“自然”设备,如计算机:有一个默认接收,复制拷贝成人已经完成的知识储备/技术技能等固定的模式。因而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以及创新整合的技术,不单单指传统的教学的过程。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2004年不仅将“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和“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进行了区别定义,还将教育技术的两大对象指向了“过程”和“资源”,又区别于AECT94定义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说明了可用于执行的过程和利用的资源范围更加广泛,只要符合“研究”和“道德规范的实践”。我国现代教育需要清楚地认识这两个对象,才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促进人以及社会的发展。

2 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关键:从专业过渡到孩子

国外的学校已经开始教一小群高中生如何计划以适应与迎合人类环境,科罗拉多大学提供一个扩展程序,涉及一百多名高中生。在成年人的陪同下这些学生向学校展示了他们的编程技能160年疾控中心机、令人震惊的计算的数据。而这并不是特例,国外的很多小学也早已经开始设计适合小学生应用的编程课程。

这个事例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它非凡的反传统智慧几乎开辟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先例。马尔可夫链的态度的“大祭司”生出的假设关于技术适合成年人更具体地说,成人成才和技术可否理解成“儿童”。自从计算机/显微镜等昂贵的仪器,由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操作,儿童是不太被允许使用的。之前我们可能思考得到的结果是今天的技术所属的假设,或不属于儿童领域的工作。因为涉及一个成本问题:这些东西都是昂贵的!如果孩子们碰错了拨动开关,出现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儿童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好奇心以及多动的特征很难受到控制。查看当前景观的专业技术,不难搜出类似的反应在我们自己身上。例如孩子被允许玩高速相机吗?电子显微镜吗?超级对撞机吗?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关注的当务之急不主要是为孩子的安全。相反,关注的是设备的安全。一个孩子可以与电子显微镜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昂贵的。

我们可以以最初的试探性方式,反思儿童长期发展的技术。利用重复出现的模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以上的技术转变,从专业或工业技术过渡到适应孩子使用的技术。这种模式最显著的例子是计算机,如国内早教机的出现,国外的少儿编程又或者计算机中适用于某个年龄段的软件程序。但同样的主题趋势与其他技术可以逐步融合,如彩色喷墨打印机,3 d打印机,通过改良重复以前的技术从而可用于培训来供孩子使用。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教育技术中涉及的工具与经济/消费挂钩时,是不那么让人轻松的,例如电视,电子玩具或者电子工具当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情况下,一些先进的技术主要是为儿童的游戏,娱乐或教育,但很少有人认为,孩子们建模或重新发明再创造的过程是为自己,更多的是“被接受”。

在许多情况下,从专业过渡到孩子的一大矛盾主要是经济(使技术更便宜)和文化(重塑孩子的潜在利益和能力)。我们相信通过检查那些历史模式,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以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力。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提出,生物技术化的最后一步是将生物技术的游戏现实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电脑游戏,是真正发挥种子和鸡蛋的成长过程给人的体验感受,而不是屏幕上的图像,玩这种体验式的游戏孩子们可收获真正的亲密感,缩小成本和效益,但保留基本体验,让孩子得到更真实的启发,将成人方式或者工具调整成“儿童模式”,这涉及了模仿技术和孩子适应技术。

3 基础教育中教育技术的信息化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采用特殊的方式来传递教育内容,特别是多媒体组合技术和人脑活动全息仿真技术都引起学习方式的革命,如:怀特和沃森特在研究室,列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10个主要影响因素,它们是:学习意向/学习动机/学习花费的时间/学习的愉悦感/教学资源的使用/问题解决能力/反馈/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交流/独立性以及创造性。再如:另外一些教育学者认为要正确看待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就必须重新理解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学与教/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国外的一些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式,包括作为一种直接的教育工具/作为一种其他教育形式的辅助手段以及作为一种学生学习时的治理辅助工具。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在西方国家更为专业和直接,更多人愿意接受译为IT-Based Education,或者Itin education,e-Education,Network-Based Education,其实这代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

基础教育中不仅要向儿童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懂得如何思考树立独立的人格“。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了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远远突破辅助教学的概念而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要素。

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而是进行优化结构,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中资源有限/消息滞后等缺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教育出现的可支持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如电子数据库/超媒体/智能CAI/微世界与模拟/双向试听远程学习,各类技术在支持教育改革方面有不同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工具,基础教育中如何选择适合年龄段孩童的信息工具,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才是施教者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的一项职业技能和素养,也是“互联网+”的立体教育环境中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带来的一项新挑战。

4 儿童模仿和儿童适应行为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吸收能力构成可塑性,基础教育在最开始的过程中就是从儿童的模仿开始,多指行为模仿,在基础教育中也正是利用了孩童对语言行为的模仿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儿童对于环境的吸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正是思维难以理解模仿从而给予了教育中提高创新性的突破点,孩童对于不同事物的敏感程度,关注点,理解吸收都可以帮助孩童进行发散思维。儿童模仿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前期教学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较多人们关注特殊儿童的适应行为研究,这将有利于帮助理解特殊儿童行为原因及进行特殊化教育。这不难看出儿童适应行为的研究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孩童的适应行为。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针对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所以教学设计之前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和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研究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基础教育中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等全方位思考,以人为本,将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给予专业的知识和培训,以及技能传授,科学的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充分的尊重儿童的思想,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当中需要关注的点。儿童的思想需要在天马行空中给予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以及保护,这也是民族发展的未来。

摘要:绝大多数的研究教育技术重点,指向于“短期”或者“中期”问题:如何改善现有的软件系统,如何评估一个课堂创新,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指定课程的教学。然而,时代的发展推动课改的进程,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教学发展及技术的实施所涉及更大的问题是怎样的教学模式与儿童有效吸收相关?在该文中,我们将以一个广泛的主题模式“成人”(或“专业”)技术逐步成为与儿童相关的活动为例,说明这种分析可以使用于未来的教学设计中,从而适应儿童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工具,立体教育,教育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鲁飞.论体育的核心价值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5):27-29.

[3]郭瑞华.北京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版式设计教育浅论 篇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平面设计越来越多的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平面设计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作为平面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版式设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版式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信息的理解和阅读时的心情,好的版式设计不仅能升华主题的意境,更能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赏心悦目。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版式设计不仅仅具有学术、艺术价值,更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对版式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版式设计是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一,我国高校也历来重视版式设计人才的培养。但是在我国版式设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

首先,在版式设计教学中,没有能够明晰版式设计的教学目的。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版式设计是众多设计的一种,随着国外版式设计理念和思想的传入,我国的版式设计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调整,在版式设计中出现学科交叉的现象,以至于没有能够明晰版式设计和其他设计的界限。这就使得在版式设计中,没有一个统筹的观念,使得整个版式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这种情况,使得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显得不够成熟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甚至是设计出来的作品是不完整的作品。

其次,在版式设计教学中缺乏民族性,一味的强调版式设计的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一些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传入到我国,诚然国外尤其是欧美各国在设计中有着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也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版式设计的商业价值也被逐渐的发现出来。为了更好的发挥版式设计的商业价值,国外的版式设计理念被迅速的引进,并迅速的影响着我国的版式设计理念。我国版式设计中传统思想开始被淡出,使得版式设计失去了民族性。

这种情形对版式设计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提倡高等设计教育的国际接轨问题的时候。以至于高校的版式设计教学,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到课程内容都想欧美学习。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版式设计然才,在进行版式设计的时候,设计出来的作品不能很好的符合社会的需要,甚至出现中不中,西不西,不伦不类的设计作品。

其次,在版式设计教学中忽视了版式和内容的统一。版式设计为了更好的表达要设计的内容,换言之样式为内容服务的。在版式设计中会存在一味的追求样式,往往忽略了设计的前期工作——对版式内容的深入了解与延展。缺失了这个重要环节就无法正确表达版式设计中的重要信息和内容,因为版式设计中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没有内容的设计是“皇帝的新衣”。从而使得设计的出来的作品,仅仅是版式的精美,而不能很好的表现所要设计的内容。

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要怎样做才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呢?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明晰版式设计的概念,不仅要明晰版式设计的内涵还要明晰版式设计的外延。我们要把版式设计和其他的设计严格的区分开来。在版式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构成版式的因素良好的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将版式设计和其他的设计科学的结合以来。

其次,在版式设计教学中要将国外的版式设计思想和理念同我国的传统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版式设计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并为社会服务,只有符合我国国情的版式设计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儒家的“仁义”思想,也有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还有佛教的“众生平等”的思想。虽然五四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抨击,但是这些思想仍然对人们有着一定影响。在版式设计中,我们要将这些思想科学的融入到版式设计当中。只有将民族的融合到版式设计当中,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是民族的,才能更好的反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欧美各国在版式设计有着独特优势,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着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完全取代我国的传统的版式设计思想和理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和理念,那就是在版式设计中一定要使国外的和民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照搬国外的版式设计。

再次,要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版式设计一门艺术,所以创造性思维对版式设计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版式设计也是抽象的学问,抽象的东西对于学生的思维有着有很高的要求,而这对于初接触版式设计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给学校多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发挥幻灯片的图片功能,给学生创造观摩学习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要求学生能够对阅读行为有一定的研究,熟练地掌握版式设计的基本规律,对文字、图片、版面中的抽象元素等视觉元素在版面中的安排有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版式设计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已不是传统的教师前面讲,学生排排坐的讲坛式的了。在特定环境下,学生完成着理论学习和动手创作的全过程,教师与学生呈现着完全互动又相对独立的关系,教学的成果则是学生的设计作品,或者叫做版式雏形。当然,这个“雏形”可能还不完善,因为,有时它可能是极其粗糙,不成熟,有时它也可能是概念超前的。但是这种模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想的培养。

版式设计是一门美的艺术,它不仅有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更是美的体现。好的版式设计不仅要有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同时还要体现民族文化,符合民族的需要。尽管在版式设计中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还有一定的不足。但是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这些都为我国版式设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相信只要我们改革版式设计教学模式,将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国外先进的设计方、思想和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我国的版式设计然才培养和版式设计都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版式设计作为平面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直以来是平面设计师在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重点。本文对我国版式设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版式设计教育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平面设计,版式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谢志远.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12) .

[2]何雄飞, 吴玉红, 杨进珉.版式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6.8.

[3]赵南南.刊物版式设计中虚实的形式美感[J].编辑之友, 1999 (01) .

教育建筑设计思考 篇10

一、设计理念

教育建筑的设计概念:学校的建筑形象会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教育建筑需要表现类型的特征, 在特定的环境背景和场地条件下, 每一个校园都应有其鲜明的校园风格和文化特色。在校园建筑设计时应摒弃千篇一律和商业化的建筑风格及南北皆宜的规划设计, 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表现力。良好设计造就的建筑空间则是学生们培育良好学习心态的理想场所。探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 反映学生心理与环境行为的崭新的建筑风格是校园建筑设计的关键, 建筑设计应体现对于使用者的关怀和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二、环境创造

首先要注重校园建筑的环境创造:优美的环境和建筑艺术形象能陶冶人的情智, 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大卫·乔丹就曾经说过:“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 那一排排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它们的一份教育作用, 实实在在的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着教育。”可见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现代校园建筑中, 公共空间的需求量逐渐加大, 使空间场所氛围的塑造拥有更大的积极性。校园建筑应考虑一定的交流场所, 庭院、敞厅、连廊、活动平台等建筑元素组成的公共空间体系将功能组织、流线组织、景观组织统一起来。公共空间不再是消极的剩余空间, 而是积极的可以启发创造性活动的建筑空间。

三、文化职能

再者应充分发挥教育建筑的文化职能:建筑设计中的文化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寻找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点正成为建筑创作的新趋向, 以物质职能的满足为主, 以量的提高为特征的校园建筑设计的发展应提升到以文化职能为基础, 以质的提高为特征的道路上来, 这是教育建筑的属性所决定的。校园建筑的设计美学倾向与社会价值取向应协调一致。要摒弃当今社会上某些注重华丽外表和附加表饰的商业化设计手法, 净化教育建筑的外形, 创造朴实无华的高品味的建筑造型。

四、工程实例

就教学楼设计而言, 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以“教学功能房间”为核心的布局形式, 建筑内部空间形式单一、呆板;而现代教育内涵则要求加强交往空间, 甚至以开放空间为核心的建筑设计, 为师生提供多层次多导向的空间形式, 其内容为建筑外部的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的驻留空间。

在湖北经济学院新校区教学楼的设计方案中, 借鉴中国传统书院的空间形式, 形成教学单元, 通过连廊连成整体。教学楼内部的驻留空间是师生们最直接、最便捷的交往场所。首先, 将传统意义上纯粹的“交通”空间走廓扩大, 让人可以停留与交流, 师生们在此不经意地碰面、聊天,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交谈。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同时容纳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 蓬勃的生机弥漫于建筑的各个角落, 达到上述效果, 除有足够的宽度外, 尚应有足够的光线。其次, 在紧张的“功能房间”之间布置空隙, 师生们可以很便捷地进入这些空隙, 可以远眺、放松一下心情。课堂上尚未结束的争论可以在此继续;靠着栏杆、翻着书本, 紧张的学习可以在如此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同时, 这些“静态”空隙可以与“动态”的廓相连, 使人的活动轨迹在此形成“回旋”和“滞留”, 为交往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并且, 三面围和的内庭院成为新建筑的空间主角和动线的起始点, 能够任人驻留, 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相对安静的“角落”进行交流, 形成具有一定领域感的分核空间 (如图1、图2) 。教学楼的外部空间形式反映了功能特点, 建筑造型明确表达楼层组合、结构类型、水平与垂直交通特点以及服务空间的秩序。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形成一种理性的逻辑, 这样校园建筑给人一种秩序的感受, 一种系统间的和谐。

五、结语

校园建筑不应该是功能的容器, 它担负着以教育为目的的文化职能, 它应具有特定的气质, 外观应纯净健康, 富有个性、情趣而不应奢华、矫情和造作。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好的空间环境, 达到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日) 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陆军任职教育模式设计 篇11

摘 要:任职教育是我军院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体形式。阐述了陆军任职教育的基本定位;引入CDIO课程设计理念构建CDP-CDIO;提出陆军任职教育教学创新举措。

关键词:陆军任职教育;课程设计;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任职教育是与岗位任用、担任职务相关的教育。培养关键能力、胜任岗位职务是任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受教育者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是任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美军界定为职业军事教育(Professional Military Education,PME),即“使军官具备在指挥与参谋岗位上正确决策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智能。”俄军则采用术语“高等军事教育”和“军事专业教育”描述。

陆军任职教育是陆军军官和士官为获取任职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而进行的带有职业性质的专业教育;从任职教育外延上讲,陆军任职教育是满足陆军的军官和士官在任职前、任职中和任职后的非学历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界定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以面向岗位任职为目标。适应岗位、胜任职务是任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二是以职业继续教育为定位。主要类型包括任职前岗位教育、任职中逐级晋升教育和任职后知识更新提高培训;三是以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具备陆军建设、组织作战训练的知识能力素质,是任职教育必须为陆军全体官兵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陆军任职教育的基本定位

(一)培训类型与目的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涉及各级各类军官与士官,人群与岗位不同、培训需求和目的不同,任职教育也类型迥异。与传统军事力量一样,根据分类方式不同,陆军任职教育类型和目的不同。

一是根据任职教育的目的性,陆军任职教育可分为五类:适应型(“合训分流”的生长军官和从地方大学毕业走向部队的大学生任职教育)、补充型(有部队任职经历、旨在补充在职所需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任职教育)、提高型(逐级晋升而需进行的任职教育)、转换型(专业岗位转换而需进行的任职教育)、研修型(中、高级军官和专业技术干部为某一课题或科研项目所进行的研讨式再学习)。

二是根据任职教育的需求不同,又可区分为三大类:适应岗位任职需求、适应知识和技术更新需求和适应应急作战需求的任职教育。

(二)培训对象与层次

院校任职教育对象包括军官和士官,主体是军官。由于培训对象类别各异、层次分明、岗位多样、专业有别,任职教育呈现多维结构,且不同人员类别和岗位层次,表现出不同特点与培训需求。因此,建立陆军任职教育培训体系,必须首先分析教育培训多维性,掌握培训对象及其层次性。

结合我军任职教育“四维结构”,陆军任职教育呈现培训层次、岗位类别、人员类别和兵种专业四维结构。

“培训层次维”是指按照初、中、高三级组织陆军任职教育培训。陆军技术干部任职教育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干部任职教育层级划分为岗位资格培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晋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简称为初晋中)、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晋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简称为中晋高)、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晋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简称为高晋高)四个等级;陆军参谋军官和士官任职教育可以参照技术干部任职教育层级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任职教育三个基本等级。

“岗位类别维”是指按照军、政、后、装四类岗位组织陆军任职教育培训。就军官而言,四类岗位的任职教育均适用;而对于士官,一般以装备和后勤岗位类教育培训为主,为陆军装备操作与维护、陆军后勤保障两类岗位的人员提供岗位任职培训。

“人员类别维”是指按照“四类人才”“五支队伍”的划分组织陆军任职教育培训。其中,指挥军官队伍和参谋队伍担负组织管理、出谋划策、检查指导等职能,既要具备作战指挥的能力素质,又要有良好的建设管理能力,既是作战指挥人才又是陆军部分建设管理人才;科研队伍和技术专业队伍主要从事科研开发、技术保障等岗位的工作,因而主要属于陆军科技与信息技术人才;士官队伍从事装备操作、技术维护等工作,是陆军装备操作与维护人才的主体。

“兵种专业维”是指按照未来我军陆军的兵种类别及其他军兵种部队中与陆军相关的专业岗位,组织与兵种专业相对应的教育培训。根据兵种不同,作战行动样式、武器装备类型、战场运用方式等差别很大,初级层次培训的专业性差异尤为明显,按照兵种分专业进行教育培训必不可少。

二、陆军教育培训的内容设计

陆军任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陆军任职培训的教学依据,是打牢陆军知识基础、全面培养人才任职能力的依托。针对任职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与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选择培训内容,是确保陆军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保证。

(一)CDIO课程设计理念

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和皇家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通过将工程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注重使其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以创新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全面、过硬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CDIO模式理念重构了教育与实践的关系——以持续强化基础理论学习为基础,向关注实践应用回归。CDIO课程大纲与标准,是CDIO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详细规定了其目标、内容和具体操作程序,构建并强调专业核心基础知识、个人和职业技能、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图1所示)。大纲于2001年由Edward F. Crawley、Johan Malmqvist和Doris R.Brodeur等人创立,并于2011年改进为新的版本(CDIO Syllabus Version 2.0)。自2004年起,CDIO工程应用教育理念已被全世界采纳,我国由汕头大学于2005年引入,2009年开始在地方高校试点并在2010年向全国铺开。

CDIO模式注重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训理念,能够为陆军任职教育与培训提供很好的参考与借鉴。一方面,陆军学科属于专业多、范围广、综合性高的军事领域,从事陆军科学的人员必须牢固掌握陆军各学科专业知识,这是从事陆军军事活动必备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培养陆军人才必须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将专业理论转化为军事实践才能催生战斗力,陆军人才尤其是作战人才应当是集陆军信息知识和军事素养于一体的“指技合一”的综合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过硬的陆军专业领域基础,还要拥有良好的综合军事素质与业务实践能力,才能为我军陆军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注入能量。

(二)CDP-CDIO课程设计

结合陆军任职教育的培训需求和构想,构建CDP-CDIO课程模式,即案例(Cases)、演训(Drillings)、课题(Projects),简称CDP。鉴于陆军任职教育的培训对象、层次和培训专业设置的多维,CDP-CDIO课程体系是一个由专业类别、培训层级和课程结构构成的三维构造。如图2所示,从培训专业设置上,应当包括指挥军官课程、参谋军官课程、专业技术军官课程和士官培训课程;从课程层次上,应当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课程;从课程结构上,应当包括任职基础、任职岗位和任职拓展课程。

一是以专业为主体的学科理论课程。以C D PCDIO课程大纲和专业理论课程需求为依据,建立以专业理论为主体的陆军指挥军官与参谋军官基础理论课程,将为任职培训解决“丰富理论知识、奠定专业基础”的问题。根据CDP-CDIO模式阶进式课程结构,它是任职基础模块的理论基础部分,基本要求是“三个贴近一个体现”,即,贴近作战问题、贴近部队需要、贴近岗位业务、体现最新理论。根据课程的构成、性质与作用,学科理论课程又可划分为基础核心和专业核心两个部分。基础核心部分专业课程具有基础性功能,是理论内容的公共部分;专业核心部分课程具有与岗位和专业的专业区分功能,是理论内容的专属部分。

二是以岗位为重点的术科业务课程。依据CDPCDIO课程大纲,结合业务技能课程需求,建立以岗位业务为重点的陆军指挥军官与参谋军官术科业务课程,通过案例构建、讨论剖析的方式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再现岗位”的目的。

三是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程。

以课程模板提供的实训性课程需求,建立以运用能力为核心的陆军指挥军官与参谋军官综合实践课程,能够达成“课堂理论见诸于操作实践、业务技能转化为综合能力”的终极效果。课程划分为两个阶段(部分):以想定或技能作业为主体的岗位实践课程和以模拟演练为主体的综合演训课程。

三、全面创新陆军任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举措

(一)把握专业重点实施学导式教学,通过理论课程打牢任职基础

一是区分专业与层次,在基本理论中突出专业重点。紧紧围绕不同人员类别、专业和层次,以上岗任职基本需求为核心,突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重点内容。指挥军官要突出以作战指挥、训练、部队建设与管理等能力生成的内容为重点;参谋军官要突出以运筹谋划、机关工作和参谋业务等能力生成的内容为重点;专业技术干部要突出以科研管理建设、技术研究与攻关等能力生成的内容为重点;士官要突出以装备操作、维护、组训、保障等能力生成的内容为重点。

二是灵活施教导学,以自主学习为主体打牢基础。按照“理论精讲、自学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的步骤,以导读引入、以精讲深化、以讨论释疑、以作业应用、以小结提高。在组织实施上,坚持“单元式”与“专题式”相结合,精选专题、精讲内容、精心组织,对基础单元、基本理论择要泛讲,对重难热点、前沿动态专题精讲;在方法形式上,坚持“快餐式授课、西餐式自学、排档式讨论”,做到基础核心在精讲中导学、专业核心在提示下自学、理论素养在探讨中提升,广泛开展体会交流、作业展评、撰写体会等,同时适当安排与专业相关的专家讲座、学术报告等,拓展对重点理论的认识。

(二)抓住现实问题开展案例式教学,通过研讨课程提升业务素质

一是基于现实问题开发“无定案”式案例,将理论知识向业务内容转化。一方面,根据业务能力需要,以陆军建设管理、作战运用和训练组织中的各种重点、难点问题为原型,设计成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理论的知识要点、重点内容,把国内外经典战例、典型实例结合我军实际加以改造,构建成与业务内容息息相关的研讨脚本,为教学提供素材。

二是通过融合互动推行自主式研讨,以案例探讨促进业务素养提升。把教员请下讲台,让学员成为专题研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按照课题布置、分析研讨、系统归纳、无定论式小结的基本程序,通过案例情节再现、分组剖析、研究和辩论等方法,引导学员分析问题、提出设想、解决问题;组织不同层次、培训班次进行互动研讨和交流,对热点、前沿问题进行面对面探讨,使学员联系实际提问题、集思广益出对策,使教学活动形成学习研讨场、交流互动平台,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教有所获、教学相长。

(三)围绕岗位需求探索作业式教学,通过实践课程增强任职能力

一是以强化能力为中心,组织基于信息系统的业务作业。基于军事信息系统开展部队管理、信息化建设、作战与训练是陆军必备的重要能力,基于信息系统的业务作业能够为能力培养提供良好平台。要在以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强作业环境建设、改善作业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业务、想定作业教学的开展,通过网络发布作业条件,利用信息系统开展情况分析、业务处理、决策评估、组织实施等科目,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二是以网上推演为手段,推行基于实战背景的对抗演练。坚持机上作业、网上对抗与模拟演练相结合,依托网上模拟演训系统、平行系统等构建室内与野外连接、仿装与实装对接的演练环境,积极开展信息业务网上演练、作战行动网上推演等多种教学实践,突出实战背景下的多级联合推演和对抗性推演,通过科学编配演练角色、设置多种演练方式,探索对等编组、背靠背作业、面对面决策等方式,提高学员开展陆军军事领域信息化作业和体系对抗的能力。

三是以联教联训为平台,开展基于实装的综合模拟演练。坚持以“实战”为牵引、以“实装”为基础、以“实用”为目标,推动院校、部队、训练基地及科研机构联合教学、联演联训,以陆军演训为契机,走开部队示范引路、学员跟学跟练、基地活导活调、专家联合点评的综合演训路子。

参考文献

[1]李满成.关于军官任职教育内涵、特点的探讨[A].李元奎,马立峰.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C].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2]朱如珂.军校任职教育的系统探索[A].崔亚峰.向任职教育转型——理论认知与实践探[C].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3]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教育设计 篇12

关键词:包豪斯教育,现代建筑,基础课程,设计

对于当今任何一个学习设计的人来说, 提到包豪斯都不会陌生。包豪斯, 这个在上世纪诞生、并辉煌的设计学院, 不仅有格罗皮乌斯、迈耶、密斯凡德罗等多位现代建筑大师作为校长, 同时也有康定斯基、保罗克利、艾伯斯等大批在自己专业有极大建树的老师。这样一个诞生于德意志制造联盟兴起背景下的设计学院, 在多位大师与工厂企业家、制造家共同努力下, 生产出大量优质优品。反观当代中国的设计教育, 不得不说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包豪斯对现代建筑设计教育的启示。

首先, 包豪斯的背景在于德国政府极力支持德意志制造联盟, 鼓励学校、企业家和制造家联合起来, 齐心协力共同为生产制造出优质工业产品努力。当下的中国, 企业家和制造家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与少数, 学校一方设计出来的产品, 由于种种原因, 生产方无法大批量生产出来并出售市面。

基础课程方面, 由于高校选拔建筑学学生主要依靠高考成绩及基础素描, 以致学生的素质并不高。那么迫切的需要在大一的时候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独特品味, 因此, 在大多数学校大一就开始教学生建筑设计的时候, 笔者更提倡首先进行美学素质培养, 除了以上所说的三大构成可以外, 同时加入课外实践活动, 包括组织学生四处参观浏览。值得一提的是, 当代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该参观古代建筑了解古人智慧,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元素, 唯有如此, 在我们未来的设计之路上, 我们的设计才不会落于俗套。

车间制方面, 如今的设计教育, 缺少的正是做模型的观念。众所周知, 制作模型并用模型来推敲方案是获得更好设计的最佳方式, 然而在当今的设计教育中, 一方面, 一般的学校从一开始就习惯让学生制作电脑模型, 而如此的模式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众所周知, 最方便使用的模型软件是sketch up, 而对这个软件的依赖, 会让学生的建筑趋于块状, 不利于学生发现出乎意料的东西。另一方面, 好一点的学校虽然近年来逐渐意识到手工模型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并强调制作模型, 但学生的落实情况并不是很好, 有两方面原因:一, 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不允许学生利用手工模型推敲;二, 学校并没有良好的硬件设备提供学生服务;三, 虽然有良好的硬件设备, 但学生并没有重视手工模型, 等等。种种原因导致目前的现代建筑设计教育在模型方面有很大的缺失。

我们不得不承认, 大多数学生做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方案表达, 即在最终表达图纸中有一个看起来很酷的效果图。这样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 让许许多多学生得不偿失:制作最终成果模型占用设计周大量时间, 图纸表达时间最终缺少, 为了能够及时完成作业, 许许多多同学会选择通宵包夜, 虽然大家都知道包夜伤身, 但却无奈被迫依旧熬夜出图, 结果图纸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因此说, 当代建筑设计教育首先, 就是需要为学生培养“模型推敲方案”的观念。

当然, 不仅仅是制作建筑模型观念的缺少。很遗憾, 现在的学生了解和学习建筑设计的方式是埋头于书本里大师的名作, 对于平日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及长时间的熬夜, 建筑学学生的身体较差, 同时, 更多人选择节假日宅在家中睡觉或者享受安逸时光, 而放弃了出门看一看现代建筑, 要知道, 亲身体验建筑的空间感受会带给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更有利于建筑设计。可是, 仅仅是看一看已建成的建筑, 不能了解每一种材料的加工、产生的过程, 不能亲手尝试改变材料的大小、形状、肌理, 无法熟悉每一种材质所拥有的独特视觉和心理感受, 就仍然无法熟练利用材料已达到合理的建筑设计。对于学生来说, 在拿到一份任务书之后, 只是靠脑子去天马行空的假想某样的材质, 这不会有利于建筑主题的深化。打个比方说, 提起大家都清楚的混凝土, 所有人都会想到安藤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 一种低调的奢华......可是然后呢, 清水混凝土的凹凸程度, 每一块块材的大小尺度, 它的安装方式, 这些很少有人会清楚, 也就是因为这样, 我们国内无法制造清水混凝土, 我们做出来的建筑永远都是没有思想的复制品。可不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去改变材料的原料配比、色彩、尺度感, 组织方式、安装方式, 也许仅仅一个小小的改变, 就会让观赏的人眼前一亮。

同时, 我们是否可以像像包豪斯一样, 和一些工厂合作, 聘用他们的员工做老师, 为我们讲解每一种生产工艺, 并手把手教我们应该怎样做, 而我们通过学习生产制造, 了解了流程后, 设计出适合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工业设计, 双方通过合作, 互惠互利。

除了以上所说的, 笔者认为。我们不仅仅需要建筑方面的作坊, 同样拥有织品、陶瓷、金属等等车间, 使学生所拥有对建筑设计更加深刻的理解。为什么这么说, 是因为建筑设计虽然偏向于理性, 但却不能缺少艺术的感性。想做好一个建筑师, 你需要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渴望在设计的同时, 给更多的人带来生活的享受。那么, 这些艺术车间就可以培养我们的这份对生活的热爱, 在作坊里, 可以和不同专业的人交流, 获得其他方面的知识甚至于是灵感。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瞬间的灵感。作为建筑师, 我们不应该是简单的空间“盒子”的设计人员, 也应该至少少量的懂得空间内的装饰艺术, 只有在两者协调下, 这样的室内空间在会显得格外的舒适和怡人, 也就达到了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

以上说这么多, 无疑会给学校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的压力, 那么, 我们为何不像当年的包豪斯一样和工厂合作, 提供设计和新型产品, 把学生和老师设计、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可以卖给他人, 换来的钱可以既解决学校的财政紧张, 又可以奖励给需要资助的学生。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结束语:相比其他专业, 建筑设计作为今年被大量需要的职业, 我们不应该简单追求市场利益, 而应该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在中国社会城乡急速发展的今天, 培养一批有能力的建筑师, 为中国的建筑特色而奋斗是我们每一个与建筑行业有关的人之责任。

参考文献

[1]何召锋.论包豪斯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职业化[J].包装工程.2010 (S1) (30-31)

上一篇:搞好猪场防疫下一篇:天然气调压站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