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学艺术设计

2024-06-09

环境设计学艺术设计(精选12篇)

环境设计学艺术设计 篇1

摘要:设计艺术学是一门研究设计艺术理论、设计艺术史、设计艺术批评的综合性、多元交叉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及涉及范围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当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科学严谨的学术理论支撑。本文从设计艺术学科中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以此来对本文进行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设计,设计学,设计艺术学,环境艺术设计

研究设计史必然离不开人类发展史, 在某种程度上设计史与人类史的发展基本同步,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 是人类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体现。以“设计”为目的的实践, 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发展和改造自然, 是区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设计活动产生的主要源泉与动力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因而“设计是人类从事目的性明确的创造活动之前以及过程中的设想和计划, 是一种思考和运筹, 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智慧的结晶, 是想象力和预见性与实际条件的契合。”设计学是20世纪以来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这门学科从一开始, 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都带有西方学科的烙印。设计学是一门研究设计的专门学科, 有着它自己的研究目标。由于设计与它所处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因素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 从而使设计学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设计常被设计学研究者看作一种物质文明活动, 而设计学自身既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特征又同时具有浓厚的人文科学色彩, 因而设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有着它独特的性质。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最先是由赫伯特.西蒙在1969年提出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一定层面上推动了我国设计艺术的蓬勃发展, 当设计艺术发展到21世纪后, 其所涉及的范围、领域越来越宽广。以前其所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对产品的功能与形式是否协调统一, 进而发展到对人的生存空间、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生活哲学、生活时尚、消费观念等方面问题的探索。设计艺术学作为一门研究设计现象及其规律、设计历史的演变过程及其设计评论的科学, 同时它也是人文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设计艺术学的研究, 它既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 也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可用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对其进行研究;也可以将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从而形成其研究的边沿地带或形成新的交叉的学科。设计的主体是人, 以人为设计中心、为人服务;设计的终极目的便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舒适的、理想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 再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价值和持续发展观念。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 工业化在世界各国的驰速发展, 给人类带来物质满足的同时, 也同样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从此, 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开始慢慢加强, 从而逐渐产生出了环境设计的概念。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必然会促使环境艺术的产生,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便是为人类创造出更为宜居的规划合理的生存空间。

一、设计艺术学科中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

(一) 设计艺术学的概念

设计艺术在处理好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 更偏重解决好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格外重视所设计的产品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所产生的作用。艺术设计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新兴学科, 是集汇艺术、科学、经济三门学科研究的主要所研究的内容, 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前作用下不断地充实和发展, 目前它的学科体系尚在构建和完善中。在潘鲁生主编的《设计艺术原理》一书中, 给设计艺术下的定义:是指以设计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的理论研究为对象, 针对设计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经过不断验证提炼的艺术规律, 进行总结、分析和凝练,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指导, 是对设计艺术活动的理性思考。设计艺术几乎包括了设计艺术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二) 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人类发展的历史, 也是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 也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历史。环境艺术设计是时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 环境艺术是以科学美为前提, 进而表现出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达到完善科学美的目的。在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事物的的原则驱动下, 人类对环境的艺术化处理, 即环境艺术设计, 是改良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计质量、创造出理想生活的一种有用手段, 环境艺术起码包含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刻、壁画、和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的内部空间, 即室内空间。

(三) 设计艺术学科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具有归纳、多元交织、权变的特别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本性决定了, 它与新的材料, 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观念、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创造发明等等, 它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 都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甚至会因为某个因素让其发生变革。因此,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设计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可以这样理解:设计系统的主体是由许多其他学科的学科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系统连接。设计艺术学科便是一个完全通达的学科体系, 它必定要不断汲取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式、新方法, 以此在多元、交叉学科中不断发展壮大,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社会的需求 (图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包含在设计艺术学科中, 它自然而然受其影响, 也要不断地吸收-发展-壮大, 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及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社会大众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理想环境, 是为社会大众营造出舒适、理想的生存环境空间的设计行为和设计方法。它与人类生活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休戚相关, 同时它与人类多方面的联系不仅对维持现代人类生活起着直接作用, 也体现出了浓郁的时代文化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 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美学等, 系属跨领域跨多种学科, 范畴极其宽泛。它是集多种艺术、学科组成的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在其与空间、时段、目标的广泛性上, 凸显出了它与其他艺术门类不相同的特征。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 通过人为的空间分割、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建设手法, 采用各种艺术、技术的手段, 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 协调人、社会、自然环境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此营建出优质的生活、生存环境。“它包括建筑设计, 室外环境设计, 室内环境设计, 景观设计, 绘画, 雕塑, 广场设计, 围绕主体建筑相关的外部等路桥和辅助设备, 城市规划设计也属于这一范围”。

(二) 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艺术, 其决定了和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美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环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们见识的不段增长, 人类生活面的不断扩宽, 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知识面也要不断的拓展。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2)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个设计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综合

1. 设计学中对设计类型的划分

在设计学中, 对于设计类型的划分, 不同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由于自身所处的设计范围和他们本身所从事的行业的对设计的观点不同, 进行过不同的归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设计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扩展, 过去的设计类型的划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设计活动, 复杂的设计现象。在这样大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设计家和设计理论家绝对倾向于按设计目标的不同, 把设计大抵划分为:“为了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的设计——产品设计;为了居住的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型, 这种划分方法的原理, 是将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自然——人——社会, 作为设计类型划分的目标点”。 (图3)

2.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类型的设计

环境分自然因素环境和人造因素环境, 自然环境经由人工的设计、划分、营建、艺术化处理而成为人造环境。人工环境按照空间形式可划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 按功能划分, 可分为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设计界和设计理论界由于对环境艺术类型的区分并无统一的准则和方式, 所以多半是根据空间形式来进行分为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

3. 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多学科

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 美学等的艺术, 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和自然环境表现形式的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即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 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推动了环境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诗意地栖居大地”, “适合于人、适合于空间、适合于时间”, 即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适合”, 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原则”其作用越来越被人类重视。比如, 在多元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推进下的我国城市环境艺术, 其发展模式也愈加的现代化, 多样化, 专业化。其文明发展, 也融汇科学性、艺术性、公共性、趣味性于一体, 经过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活化处理, 从而促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推动环境艺术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和谐、绿色、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 环境艺术设计对当下建立设计艺术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后, 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 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对建立设计艺术学科的主题的确立一个新的认识。当今环境艺术设计, 把经济、意识形态、技术、社会特质加以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诸多要素中, 将技术、科学、人文、美学等和其他商业因素加以融合, 成为一体, 大大扩展了设计艺术学的深度和广度。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设计形态问题是21世纪我国设计艺术发展的三大主题。环境设计对未来社会文明的思考, 不能简单地理解与市场结合即可, 而是要有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 如何进一步解决未来新的社会问题和进一步更新现有的设计语言?因此,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更应以“知识整体”的观点为立足点, 不断的在整个系统中吸取新的理论、方法、方式, 促使设计艺术学逐渐的完善和成熟。

(三) 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设计实践、设计现象、设计规律是设计学研究的一门专业学问。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设计界长期以来都只是重实践轻理论, 或重技艺轻研究, 造成了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失调。忽略理论和实际的钻研, 便是忽略能给将来带来成长的强大优势,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 而理论反过来又能指导设计实践, 让实践得以提升, 如此循环反复, 并不断的推动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得以全面深化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 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思维、设计表达等都离不开实践对理论的检验, 同时其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得以全面深华。环境艺术设计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事例来说明就会显得空洞;具体的环艺设计实例没有抽象理论的作依托就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以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为例, 人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 可运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构思、设计并把它实施、营建出来。如 (图4) , 就是利用重复和交替、韵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法则作为构图手段与设计实施, 这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回答。

(四) 环境艺术设计体现设计的文化特征

设计文化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文化。设计作为造物文化, 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文化是人的产物, 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人创造文化, 同样文化也造就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设计文化的体现, 反映的是文化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文化是一种经过时间的洗礼而形成的生活印记的沉淀, 是不可复制的”。雷蒙.威廉斯曾说: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描述。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发展不均匀性, 形成了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 其文化博大精深, 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并且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和发扬, 构成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在其向前发展过程中, 出现一种特定现象即文化回归、文化复旧和文化反弹的迹象, 环境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一部分, 必然同其他文化一样出现此迹象, 也就是常说的本土化现象, 环境艺术设计的本土化, 也正迎合了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方向。我国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要有新的理解, 而不是照搬照抄, 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设计, 就是我国传统环境设计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的综合体现。 (图5)

(五) 环境艺术设计的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观

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化发展, 是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问题, 也是设计学对所有设计未来发展的期望。当今, 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 尤显突出。人们对绿色空间、新鲜空气、阳光等关注度越来越高, 可以说“绿色”已经成为环境的代名词、是生命的象征。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就是要为人类创造出、规划出更为合理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人类发展的历史, 也是人类用本身的智慧和力量构建理想的居住环境的历史。环境保护是人类文化的延续, 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印记, 文化遗产是唯一的, 是不可再复制的, 破坏了永远无法恢复。如当今兴起的一种“山寨文化”, 其实是逆历史潮流, 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再如国内的一些风景名胜区, 设计和规划基本上是千篇一律, 还不如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景观有吸引力。环境艺术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进步的“产品”, 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环境艺术, 特定的时期产生特定的环境艺术, 并带有特定的时期烙印, 是没法复制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是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继承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人类环境要持续发展, 必须要把人类文化和历史加以保护和利用, 并借用科技的力量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结论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角度、多交叉的专门学科, 虽然其发展晚、问题多, 但其在我国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体系发展的需要。它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的理论及其方法, 对当下我国环境艺术的持续发展, 提供了强大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 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设计界、理论界都坚信, 设计艺术学在我国的前景会越来越广, 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王次焕.艺术学基础知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2]潘鲁生.设计艺术原理[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3]陈健.环境艺术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4]李研祖.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5]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7]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8]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9]陈健.环境艺术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环境设计学艺术设计 篇2

——学生学习的教学论定位 看了倪教授的讲座视频,感觉受益匪浅。倪教授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全方位的为广大老师进行讲解,对于刚工作一年经验不是很丰富的我来说,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从老师教到学生学,究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这些方面给予我们深刻的反思。

倪教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刚刚步入工作的岗位的自己在刚开始站在讲台上时,真的是第一句怎么说,第二句话说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手势都设计好了,生怕自己做错,还哪有心观察学生到底学会多少?对课堂的内容是否感兴趣一无所知。慢慢地,才开始从重视教到重视学,教什么呢?开始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落实,开始关心整堂课自己的设计思路是否会吸引学生,会采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游戏贯穿等,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卡片,录音机等,正像倪教授所说的就是这样自己讲的在丰富可是学生课堂学习起来很有效果,但掌握情况还是在之后学生自己的学习,这样的引导学生学习是否是空中楼阁我不是很清楚,可是究竟如何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牢固掌握,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同时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跨设计全国第二届设计学青年论坛 篇3

虽然这些问题在一次论坛上必然无法言尽,理论上的思考也未必会直接地对设计现实产生立竿见影的效应,但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亦非常重要。在本次论坛,来自中央美术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台南艺术大学、海德堡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的年轻学者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设计交流活动。此次论坛的目的是倾听青年的声音、感受新鲜的脉动,在设计学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为中国设计学的发展摇旗呐喊。

在“设计批评研究”的讨论环节中,芦影将研究视角对准设计批评中的主体焦虑,从而揭示了设计批评与其他艺术批评的本质差别,进而指出了设计批评的意义与价值;黄厚石的研究对象是上海世博会激起的网络批评,通过对网络博客这一新载体以及知识精英与普通大众对世博会不同解读的观察,开启了对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影响力及批评承载力的研究;祝帅以宏观的视野来分析中国设计产业的定位问题,从而指出发展设计产业在实践与理论层面上的重要性。这一讨论环节所提供的论文与演讲充分体现出在青年学者眼中,设计批评这一新兴设计研究领域所具有的重要眭。

在“设计方法研究”的讨论环节中,江牧的研究集中在产品与环境设计中人的安全保障问题;苏欣在研究中将最新的电子“玩物”与传统的把玩玉器联系在一起,去探究它们之间共同的消费心理与器物关系;邹游以一个设计师的角度讲设计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从而提出创造力培养的方法与重要意义。这些研究都从“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人与设计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在“中国设计历史研究”和“西方设计历史研究”的讨论环节中,陈彦姝、孙海燕和曲艺对宋代玉器、古琴减字谱、中国基督教书籍等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具体案例进行了设计视角的考察;而赵屹、熊嫕和海军的演讲则从宏观的设计制度及设计思想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设计制度与造物体系进行了解读:袁熙旸以全球设计史的视角指出了设计史学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方法:周志详细地分析了哥特式教堂中玫瑰花窗的起源、造型与演变;潘汝清则通过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维的个案研究展开了美国设计史中设计与消费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在“视觉文化研究”的讨论环节中,周博、黄猷钦、林素幸、边干惠、朱海辰等学者在电影、广告、摄影、海报中寻找视觉文化中设计元素的表达与意义,充分体现出设计研究越来越与文化研究的领域相重合,不断地扩大着设计学研究的视域与范畴。

在“城市与社区研究”的讨论环节中,季铁、陆江艳、成朝晖对社区综合设计、城市设施以及城市完整的形象系统设计等民生问题予以充分的关注,在充分的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来研究设计在城市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将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环境设计学艺术设计 篇4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分析出学生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中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 这种知识体系不是以教师“教”为主体的, 而是以学生“学”为主体的, 要能体现学生“学”的过程, 因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能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设计提供明确的思路和步骤.三维目标的实现, 都需要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探索.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中充分放手, 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考虑教学有关因素, 选择有效教学策略

目前有关教学方法的内容很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否正确地使用教学方法使之适合学生的学习,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多方考虑教学的有关因素, 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并能合理地加以综合运用, 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例如有两位教师在上“分母有理化”这一节课时, 由于所持教学理念不同, 所备的教学方法完全不同:教师甲:“今天我们学习分母有理化”, 然后板书课题, 依次讲什么是分母有理化, 怎样使分母有理化, 举例, 练习, 最后布置作业.教师乙:首先板书一道题:“计算 (精确到0.01) ”.指定两位同学板演, 一同学先把分母分子同乘以, 很快算出结果;另一同学直接用的近似值1.414列竖式运算, 计算得很繁琐.为此, 教师问哪种方法简便, 学生一致肯定了前者, 从而自然引入了分母有理化课题, 多快好省地直接把知识呈现出来, 体现了以“学”为中心, 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以“学”为中心

1. 良好的情景创设,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要求教师能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 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 有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数学情景:首先在屏幕上展示“赵爽弦图”, 接着提问:你们认识这个图吗?然后介绍这个图就是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此图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到的, 所以被称为“赵爽弦图”.勾股定理在我国叫做勾股定理, 在西方却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这是为什么呢?由于这个问题, 学生还未进行深入探究, 就激起了学生对“勾股定理”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2.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 对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方法也不同例如在设计“圆的确定”这一节时, 教师先问如何确定一个圆, 学生很易答出, 要确定圆心和半径.教师接着让学生思考, 经过平面上一个点能做几个圆?圆心和半径如何确定?随后教师继续追问, 再加一个点 (经过平面上两个点) 呢?问题继续加深, 若再加一个点 (经过平面上三个点) 呢?问题层层深入,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锻炼和提升.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 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 合作探究学习设计

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 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学的过程.整个学习的过程均由教师进行组织引导, 讨论的主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自主提出.这样更能体现学生“学”的过程.如在设计“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时, 教师引入:在日常生活中, 观察各种建筑物的地板, 就能发现地板常用各种正多边形地砖铺砌成美丽的图案, ……请问: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中, 如果限于用一种正多边形铺砌, 哪几种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教师在分析时, 首先启发正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n-2) ×180°, 每个内角为, 学生通过计算得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都能镶嵌一个平面形, 而正五边形不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形.

从这个案例说明, 小组分工合作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 能完整地解决问题, 体现了合作的优越性, 也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四、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要重视教学目标的作用.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进行, 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应该避免空洞的教学目标, 要有具体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不能只注意形式而偏离教学目标.

2. 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 除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外, 还应采用各种手段组织,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教师不再是主导者, 但也不能是单纯的旁观者, 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才是理想的教学.

3. 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习过程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从你的教学设计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采薇》 导学设计 篇5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理解思想内容

1.学生诵读、翻译。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乡愁出现的`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先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乡愁出现的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5、确艺术特点,熟读成诵。

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为“学”而设计教学 篇6

【关键词】学情 教学起点 生成对话 积极评价

为“学”设计教学,意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根据具体的学情来定位,以学习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从而让学习增值。新旧课堂的分水岭,就是看课堂能否发生在“学”上,将教师的“讲”让位于学生的“学”,让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把课堂教学真正转化为学习生产力。下面以化学教学为例,探索如何以学习为中心来设计课堂教学。

一、关注学情,找到教学起点

有效学习一定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学生独立学习和师生帮助发展的正确组合,这是课堂转型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要诊断学情、贴近学情、以学情为视角建构学习结构,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学生的学习起点,一是指学生的现实起点,二是指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逻辑起点。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直觉与专业技术,准确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与“教”有机融合起来。

【案例一】《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片段

观看录像:海水晒盐的过程(简短)

回顾:展示《溶液》单元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流程:

问题:粗盐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

实验活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反思与交流:(1)粗盐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中,玻璃棒使用了几次?分别起何作用?

(2)蒸发时,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3)某同学计算出的精盐产率比同期实验的其他同学低得多,请你帮他分析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起点”的有效把握应该体现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教学设计若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学生就很难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若只关注学生已经达到的现实水平,忽略学生的潜在需求,也很难促进学生可能的发展。《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教学设计时应做好分拣工作,分拣的原则应该从学生立场出发。这些教学内容中,哪些是学生知道的,这部分内容就可以简单提示,如“过滤”操作学生在《水的净化》中已经学习过。哪些是学生自己能知道的,这部分内容就该引导学生自己学,如粗盐初步提纯后的实验反思。哪些是需要教师教的,这部分内容就可以放手教,如“蒸发”操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采用了先讲解操作要点再指导学生动手体验的处理方式。哪些是与学过的知识有联系的?这部分内容可以连一连,如“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流程。哪些内容在教材中资源不足,而学生学习有需求的,这部分内容可以扩一扩,如“海水晒盐”过程的录像播放;哪些是今后可以学但目前还不适合教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先放一放,如“通过粗盐的初步提纯我们可以除去其中的难溶性杂质,那么如何来除去其中的可溶性杂质呢?”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学情灵活处理,适时、适度教学。通过这样的分析、判断与设计,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充分活动,有效生成对话

以“教师的教”引发“学生的学”,这种对接需要智慧的引领。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没感觉的让他有感觉,学生不会学的让他会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活动空间,在实践活动中有效生成对话,在对话中建构知识。活动设计宜简不宜繁,要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活动空间。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内容方面具有吸引学生感悟、探究的牵引力;二是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三是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深度对话的凝聚力。这样的教学就会保持一定的张力,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知识的内核。

【案例二】《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片段

情境导入:如何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

学生实验:取两个生锈的铁钉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注释:学生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同时溶液渐变为黄色,一些学生还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等现象,师生共同探讨、分析、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教师:从自己实验、观察及刚才的讨论中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1:酸也能和铁发生反应,所以清除铁锈时不能把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

学生2:反应产物硫酸铁与硫酸亚铁颜色不同。

……

教师:酸可以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学生实验:将黑色氧化铜粉末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微热;将粗铜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

学生练习:CuO+H2SO4=CuSO4+H2O

教师演示:将一根未经砂纸打磨的铝丝放入稀盐酸中。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先无明显现象,后来逐渐在表面出现气泡”呢?

……

在案例二中,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核心知识,通过一组有序性、渐进性、整体性“实验问题链”的设计,充分地展开活动过程,有效地生成了教学对话,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主动参与状态之中。这样的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薄到厚,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使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灵活,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概念系统,同时,为后面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以学习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教师的行为并不在“讲知识”,而是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直接接触知识,与知识对话,通过对话生成教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打通学习关节

积极评价是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将“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价学习,更在于促进学习,在于发现学生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问题和差距,从而调整教学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打通学习关节,促使学生自我纠正或自我完善。在复杂多变的课堂生活中,学生既是吸收者,同时还是释放者,教师要加强评价的诊断、预测、激励、促发展功能,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学习结果”的关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案例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片段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组装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教师巡回观察,发现一小组实验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没有浸入酸液中,教师未做指导与评价。实验结束,师生讨论、交流、反思。

学生:我们小组组装好仪器后,一开始很长时间也没收集到二氧化碳,大家很着急。

教师:找到原因了么?

学生:我们找了,重新试了好几次,也争论了好几次,后来终于发现原来只要把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入到酸液里面,气体很快就收集满了!

教师: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爱动脑筋,小组成员之间也合作得很好!能说明其中的道理么?

该小组同学面露难色,其他小组同学积极发言,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该小组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可见,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教学过程不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的教学程序,而是根据学情不断调控,或补充、或纠错、或点拨、或提升。上述案例中,教师采用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紧紧抓住“错误”这种资源,生成了新的探究与学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学生的最大期盼是在课堂上被师生认可,教师让学生通过亲历正确的“过程与方法”来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等学习行为做出积极评价,激励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变“教”的完整为“学”的完整。

为“学”而设计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心理、心态、心灵出发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愿、自主、自觉的“学力”。这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在我们的心中要始终站着‘一个学生’,我要了解这个学生,研究这个学生,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环境设计学艺术设计 篇7

(一) 设计图学

设计图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绘制和阅读产品设计中各种工程图样的学科, 它主要依靠测量、计算、数值等得出具体数据和图样。

根据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结构需求和专业知识的要求, 设计图学包括投影制图理论基础、组合体视图与尺寸标注、轴测图、常用表达方法、零件图与装配图、建筑制图基础、透视图基础等基本内容。设计图学要求学生掌握技术制图国家标准及规范、各种图样的表达方法、产品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和阅读方法、建筑施工图的阅读与绘制、轴测图和透视图绘制方法。设计图学的学习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中, 强化制图标准化、规范化意识, 在作业和练习中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和规范;注重空间想象分析与视图绘制相结合, 加强空间到平面、平面到空间的想象能力训练;注重理论分析与制图实践相结合, 掌握正确的绘制与阅读图样的方法与技能;同时, 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 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是专门研究、表现各产品形象造型原理和结构关系的一种训练绘画基础课程, 它主要依靠感觉、经验和判断等绘画出一幅作品。

设计素描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有一定的造型能力, 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对形象、空间的再创造能力, 培养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合未来专业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 从而有效地与专业进行对接, 为各专业方向的设计课程打好基础。

目前, 设计素描的概念已远远超越了以往的界限内涵, 它是发掘学生文化潜质的必要手段。设计素描是对传统素描的创新和发展, 设计素描既要解决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设计素描的根本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其目标是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造型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突出视觉传达性, 强调独创性。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在艺术设计专业新知识、新载体大量涌现, 在教学内容不断“扩容”的情况下, 传统素描一定要融人新的内涵, 迅速与艺术设计目标群、与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相衔接, 并进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二、设计图学与设计素描

我们力图在保证设计素描所具有的绘画性外, 重点强调在学习设计素描的同时, 要有跨界思维意识, 强调设计图学教学为设计素描带来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培养和锻炼学生根据专业性质, 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 一举两得, 举一反三。通过了解制图, 学会阅读图样, 掌握未来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训练空间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由此, 作为工科院校的学生, 他们有设计图学基础, 作图科学、严谨, 若想掌握绘画技能, 只需要在设计制图基础上, 将“冷思考”转换为“热思考”, 将所绘制的“图样”灵动起来, 则不失其成为使“图样”迈向绘画性的一条路径。

(一) 三视图

在传统素描教学中, 我们能否象制图一样对所表现的对象有“投影”和六面体概念, 这是对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造型基础课程设计素描的思考。

教学中, 我们往往发现学生习惯于坐在一个地方不动并进行作业, 这应该是造成绘画效果表面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图所示:只要我们认真留意设计图学中物体在“六面投影”上给我们留下的印迹, 加深对所表现物体的每一个面、每一个角度的形体认识, 我们一定会对表现对象的形体关系、形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象制图一样抱有认真、严谨、数字的概念, 以便能更主动的刻画物体, 甚至达到可以默写的程度, 这有利于设计师未来徒手构图的能力。

与此相反, 我们能否教授学生再根据“六面投影”即平面图画出这件实体, 如果能想象并很好地刻画出来, 那么,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就是设计图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益处。未来, 无论是产品设计师, 还是建筑设计师, 必须要学会识图, 当然更应该学会画图。

(二) 模具图

模具设计图也是根据三视图的基本原理绘制的, 它是根据投影关系, 由简到繁, 由单件图到组装图, 循序渐进完成的。无论工科教学, 还是美术教学, 开始认识和学习模具设计图, 先拿模具的实物对照着设计图, 对比着看, 看清各零件在设计图中的投影关系、组装关系。尽管模具的种类繁多, 千变万化, 其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 待熟悉了模具的基本结构后, 再进行模具设计图的绘制, 或进行静物的写生就不难理解了。

如以下模具设计图与完成的立体摸具:

(三) 透视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看物体的形状有大小、高低、远近或长短之分, 这是由于我们所处方位和距离的不同, 在视觉上产生了不同的视觉现象, 使我们看到的形体与原来的实际状态发生了变化, 这种视觉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透视图能直观、准确地表达物体的视觉效果。所以, 透视图被广泛应用于表现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等的效果图制作, 透视图的绘制是设计和绘画的重要基础, 也是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之一。

如绘画中必须认识和掌握的三种透视法:

(四) 徒手绘图

锻炼徒手绘图能力是理工科制图教学的新需要, 特别是在企业、建筑工地等场所, 徒手绘图, 说明构造, 指导现场, 是十分接地气的一门绘画技能。

徒手图也称草图, 是不借助绘图工具, 用目测物体形状及大小, 徒手绘制的图样。在设计和测绘时, 都需要绘制草图。所以, 徒手绘图是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 必须熟练掌握徒手绘图的方法和技能。徒手绘图的工具没有具体要求, 铅笔、水笔、圆珠笔等都可以。如:徒手绘制直线、圆和椭圆。

徒手绘图可先借助辅助方法进行, 如网格或辅助线等, 如图所示。通过大量反复练习, 逐渐提高徒手绘制线条和形体的控制能力和水平。

(五) 徒手绘制立体图和视图

在线条和几何形练习的基础上, 学生应该根据实物模型和产品, 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草图绘制技能。

如根据模型徒手绘制立体图和三视图, 是设计构思时徒手绘制的设计草图:

因此, 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 要深入了解制图学中的制图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正投影基础、三视图、组合体视图、轴测投影图、图样常用的表达方法、标准连接件的表达方法、机械图、电气图、透视图、房屋建筑图、室内装饰图、园林工程图、计算机绘图等, 这是提高表现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

素描与制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借助制图的严谨、素描的灵动, 将两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联系在一起, 跨界学习, 从而走出就素描而素描的困窘, 就制图而制图的老路, 为造型艺术、为应用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创出一条简便易学、看得懂、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同时, 要提倡制图的灵动性, 要充分借鉴素描塑造中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效果, 为制图服务, 为冲破制图的死板而努力寻找一个既严谨、又实用、方便、快捷, 从而能够改变制图视觉传达效果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M.迈得尔洛维兹.素描指南[M].徐迪彦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2]周至禹.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黄河颂》导学设计 篇8

《黄河颂》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按主题编排,主题是“爱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来看,这个单元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从知识和能力角度看,要“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在课文中,则是要求学生达到以下标准:

1. 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大气精练的语言。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作者,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 情感目标

加深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在接触本诗之前,已经有了一些诗歌的积淀,要让学生大略感受本诗歌情感并不难。可是由于时代因素,要真正领悟诗人感情却并非易事。要达成教学目标,要以反复吟诵为基本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途径,咀嚼、品味、揣摩诗歌语言,自觉走进诗人欣赏诗歌,同时通过迁移训练,扩大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初中阶段学习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词,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本课将教学的重点定位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自主学习过程

1. 请学生谈谈中国人因何被称为炎黄子孙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它;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撒热血。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雄浑的气魄,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感受到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顽强的意志不屈的信念。

(2)请你带着初读课文的感受,找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那样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学生可能谈到的句子有:

①朗诵词部分的“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词开门见山的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②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③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后面要有个停顿,并且语调要延长。

④“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⑤“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一句。这个“劈”字读得要有力度,要有力量,要有气魄。

⑥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这两句发起了向黄河学习的铮铮誓言,读起来要热血沸腾,使全诗达到一个沸点。第二句要达到最高。前一句要深情诵读,后一句要激昂诵读。

(3)范读欣赏。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听的过程中注意模仿节奏、重音、体会诗歌感情。

(4)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是自己读,也可以是几个人合作朗读。配乐,多媒体插图齐读。要求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要注意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3. 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题目是颂黄河,那么作者歌颂黄河什么呢?

以“我认为作者歌颂的是黄河的()读了这首诗歌,我头脑中不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需要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选取文中任意一节诗,发挥想象,有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气势?有哪些人物?有怎样的精神?要注意突出原诗的感情——颂。

4. 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教师在此处应该随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 质疑

学了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三个“啊,黄河”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6. 课外拓展,联想迁移

出示郭沫若《静夜》,与课文比较异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结束语)确实,这首诗歌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如有时间可集体朗读一遍课文)

7. 布置作业

(1)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艺术设计中美学的价值品味 篇9

1.1 设计美学的产生

设计美学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它是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 随着标准化、批量化、规范化的产品生产后, 面对毫无创意, 做工粗糙的商品, 人们更加渴望既实用又美观的产品, 因此, 将实用与美观完美结合,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品质以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成为设计美学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 设计美学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要求, 更好地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设计为人服务, 生活为设计的不竭动力。

1.2 设计美学的作用

设计美学的作用在于满足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 优化设计美感,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开发新产品及衍生产品, 这些都是当今竞争极为激烈的社会下, 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强调的地方, 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产品附加值的创收是社会优胜劣汰的必要手段之一。

例如, 全球最大的PC厂商苹果公司, 也是世界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它之所以引领着电子科技产品的发展主要源于他们以创新闻名, 哪怕是公司的形象标志, 也极具审美和创新——一个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其象征的公司理念为不完美才能促使进步去追求完美, 整个标志简洁易于识别。从这个小方面则能反映出整个公司紧系生活, 运用设计美学创新设计, 把握市场生活文化的脉搏, 创造出符合设计美学的创新型产品, 赢取市场占有欲。

因此可见, 在设计中引入设计美学, 运用设计美学指导设计, 能增加设计物体独特的美感, 创造出既实用又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创新性产品, 迎合消费者对美的追求,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创造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也建立起企业在消费者心中优秀品牌形象, 促使企业能够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设计源于生活, 生活创造美感。

1.3 设计美学不可缺少的特点

首先, 在于应用性, 设计美学是继19世纪后美学发展成熟后, 工业文明发展之时, 开始关注于将美学运用于各个实践行业之中, 将美学指导实践, 促进设计行业不断蓬勃发展。可以说强烈的应用性是设计美学的重要特征。

其次, 审美性的彰显, 设计美学之根本就是为了彰显美感, 它是基于现实应用的基础上以审美为核心, 与功能相连接的艺术创造活动, 它所产生的视觉语言需要充分体现艺术化的特点, 因此, 审美性也是设计美学极为重要的特征。

再次, 创新性的结合, 是现代设计必须具备的, 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 人们的审美蕴含着求新、求美、求异、求变的要求, 因此, 必然要求设计要做到创新性变化发展, 试想, 若缺少发明, 设计将失去价值, 若缺少创新, 设计将失去生命, 那么人们的物质生活将是一片荒芜。设计美学研究的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一种解决审美和功能需要的方法, 独特性是设计美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特征。

然后, 技术性是设计得以成功实践的重要基础, 工业技术的革命引起了设计理论和运用的产生, 它是设计美学的基础, 决定着设计审美风格的形成。

最后, 市场性是设计美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特征。设计依托着市场, 正是因为有着市场为基础, 才有设计这项活动的存在, 市场竞争法则促使着设计的不断发展创新, 由于消费需求造就了设计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 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是设计师创造的基本原则及准则, 准确及时地把握市场规律和需求, 紧跟时代潮流是每一位设计师应具备的最基本要求。

2 情感———点燃设计的生命力

当设计中添加了真挚浓稠的情感之时, 设计就像被点燃了生命一般, 其灵魂跳跃于形式感之上, 触动人们的心扉, 人们不再需要艺术鉴赏的想象力, 也无需明锐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美学理念, 而只需听从自己内心的喜爱, 让艺术的感染力直通心灵。这种情感的吸引和共通传递着情感的文化, 阐释着设计中的情感意义, 彰显着设计中的美学。

任何设计都不是孤立的, 它必须溶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交融于人们的情感中, 设计不是单纯对“形”的设计, 而更应该加之以“神”, 使之形神兼备, 赋予设计神韵与内涵, 使之赋予生命力, 从根本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3 结语

设计是一种美的表达和体验,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 我们不能一味地纯理性地思考运用形式满足功能需求, 而应该在其基础上加大对设计生活和情感之上的研究, 让设计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让设计彰显出设计师对生活的领悟, 对历史文化的感悟。总之, 设计是要融合多方面的领域才能将设计的品质完美体现的学科, 要想真正做好设计, 就应当探讨其实用价值的同时注入情感功能, 用经典的设计美学引导设计, 让人们的生活因设计而精彩, 因设计而满足。

摘要: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设计, 它所遵循的美学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设计美学对于整个设计过程进行着理论指导, 为整个设计指引审美方向, 同时, 它还提升设计师的设计品味, 提高其素质修养。

关键词:设计,设计美学,生活,情感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如何设计语文预习学案 篇10

一、以认读生字为平台,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读懂课文

认知生字、理解字词是读懂课文的关键, 所以, 语文老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 第一个题目往往是: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并解释加点的词语。目的是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更好更快地读懂课文。可是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找到“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生字词注上拼音了事。了解了以上情况后, 我在设计预习导学的时候, 在要求注音解释的基础上又提高了要求。

1. 在文中划出生字及词语所在的句子。

2. 用某些重要词语进行造句。

3. 找出自己还认为难写难记的生字词写在预习学案上。

学生在进行以上活动时, 无形中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老师在检查的时候也要提高要求, 因势利导。不仅要求学生认读生字, 还要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不仅解释词语还要借此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我要求学生划出并读出“确凿”一词所在的句子, 并顺势提问到:“确凿”解释为“确实”, 表示肯定的语气, 而“似乎”却表示猜测, 两者用到一句话中不矛盾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深深的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又认真阅读了第一段。只有认真阅读, 深刻领会, 才能理解鲁迅先生离开百草园已经好长时间了, 但对百草园却又有难舍的情结, 印象深刻, 所以称之为“乐园”。

如果每个“预习导学”老师都能以认读生字为平台对课文寻根究底, 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何愁培养不起来呢?

二、以文题为眼, 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眼。我设计预习导学时善于从题目入手,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的主旨。

例如,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中, 我问道: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哪些含义?学生只有认真读课文才会明白, 爸爸的花儿落了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 又暗示爸爸去世了。目睹着花儿的飘零, 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女情, 特别是女儿对已逝父亲的无限热爱。在预习《最后一课》时, 我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这是最后一堂________课, 然后接着提问, “最后一课”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通过这两个问题, 学生就会对“最后一课”的理解上升一个层面。

实际上, 我们结合每篇文章的文题特点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金钥匙。

三、大题化小, 形成阶梯

记得在听一位老师执教《最后一课》时, 她给学生设计了以下预习题: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 文章是怎样安排故事情节的?写了几个场面?

4. 总结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5.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的?

老师检查预习效果时, 学生的反馈结果很不理想, 甚至对几个问题感到茫然。我认为,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题目设计得太大, 且缺少一定的顺序和层次, 学生的思维缺少逻辑性, 学生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例如, 不分析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怎么明白他在小说中的作用?不深刻理解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深刻含义, 怎么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怎么明白他在我心中变得“这么高大”的原因, 从而顺理成章地理解小说的主旨?如果将以上题目分解成如下几个题目, 学生理解起来是不是就容易一些呢?

1.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心情怎样?对学习、对老师的态度如何?

2.小弗朗士到学校后看到了哪些不同寻常的情况?

3.是什么使小弗朗士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4.小弗朗士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找出相应的句子在文中划出, 并朗读揣摩) ?

5.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6.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

7. 韩麦尔先生所说的哪些话, 做的哪些动作你印象最深?他们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8.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导学题目要有开放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只要仔细阅读就不难发现, 文章中的很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老师在设计“预习导学”时一定要挖掘出来, 引导学生预习时进行补充, 进行续写。这既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又是练笔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以发挥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例如, 在《最后一课》中, 对韩麦尔先生曾有这样的描写: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 “我———我———”

句中的破折号既是声音的延长, 又表示韩麦尔先生痛苦悲愤到了极点,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在“预习导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到底想说什么呢?请你揣摩此时韩麦尔的心理活动, 将他未说出的话补充完整。在这样的引导下, 一段段生动的心理描写在学生的笔端诞生了。

又如, 在《石壕吏》中, 有这样一个环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在设计“预习导学”时, 我让学生思考:有人说, 老妇“前致词”是被逼的, 你怎样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吏、妇的神态动作, 并用恰当的语言补出吏呼的过程。

带着对“吏”的愤慨, 对战争的极力反对, 对“老妇”的同情, 一段段个性鲜明的台词应运而生。

《融入新集体》导学设计 篇11

【设计思想】

“思品”不应是单纯的理论,更应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本课是初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题是“新集体”,关键是“融入”。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课堂采用“打绳结”、“填词造句”、“共筑和谐班级”等活动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体验中深刻认识集体重要的同时,掌握知识要点,从而突破“集体的荣誉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的难点。

【导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小组和班级的归属感,尽快融入新集体。努力增强集体荣誉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

2.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和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的技能技巧。

3.知识目标

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集体荣誉感的含义和重要性,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难点:努力增强集体荣誉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

三、学习探究

问题1.游戏导学:打绳结

每个小组一根绳子。

要求:两手抓住绳子的两端,在不许松开的前提下,打出一个绳结。

小提示:小组成员齐动脑,勤实践,很快就能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

【使用说明】

课的开始利用“游戏导学”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发挥学本式卓越课堂小组合作功能。(1)教师多媒体展示游戏要求。(2)小组参与游戏活动。(3)请2-3个小组展示,体验团队合作的成果。(4)教师再展示其他的打绳结的方法,让学生们感悟还有很多合作创新的空间,顺势导入新课1.3《融入新集体》。

问题2.填词造句:

树林是( )构成的集体,繁星是( )构成的集体;大海是( )构成的集体,学校是( )构成的集体;我们班是( )构成的集体。

【使用说明】

“填词造句”要求学生在完成自学任务后填写并在组内订正,然后请1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小组作为评价小组及时评价补充。(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材19-20页内容,归纳重要知识点,并在书上做好自学记录。)问题2填写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学效果,更好地理解集体的含义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自学完成知识目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问题3.情境探究:

(1)如果你在国外,当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时,你不会忘了说什么?

(2)假如你去香港参加夏令营,营里有来自祖国各地的同龄人,你准备如何介绍自己?

【使用说明】

学生在“填词造句”后进行“情境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一知识由“理解——运用”的跨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升华爱校、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问题3可以初步达成能力目标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小组和班级的归属感的目标,突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一重点。

问题4.共筑和谐班级。

(1)请给我们的班级起个响亮的名字,并阐释涵义。(2)你们希望我们的班级具有哪些好品质?

【使用说明】

(1)每个小组成员先在自己的课堂活动记载本上“取名”、“阐义”“归纳品质”。(2)小组长组织讨论,举手表决或共同修改打造本小组最满意的班级名字,讨论并阐释涵义,共同赋予和谐班级优秀品质。(3)请2-3个小组上台展示,全班同学掌声鼓励。(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了解各小组活动情况,及时进行协调、鼓励和评价,激励各小组争取展示机会,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问题4主要指向知识目标中的理解集体荣誉感的含义和重要性,能力目标中的合作的技能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尽快融入新集体。

问题5.小实验:神奇的墨水。

请问小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用说明】

(1)教师突然拿出两只装了清水的烧杯放在左右手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拿起装有红黑墨水的钢笔,向烧杯里各滴1滴墨水。(3)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两只烧杯里清水的变化。(4)请同学们思考问题,小组发言、质疑、点评。(4)教师鼓励、点评实验并小结。问题5主要指向知识目标的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努力增强集体荣誉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

达标检测:

1.游戏:五毛和一块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淘汰赛。全班8个小组分两轮参赛。两轮比赛中胜出的小组参与决赛。游戏中,男生就是一块钱,女生则是五毛钱。老师宣布游戏开始,并喊出一个钱的数字,小组成员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起立组成那个数的小团队,最慢的和错误的小组被淘汰,最后决出优胜小组。该轮没参赛的同学请做大众评委。

2.课后作业:我为班级献计献策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班级更和谐、更优秀,请为班级写一条建议吧!

【使用说明】

问题5的学习结束后,教师进行课堂学习小结,再进入达标检测环节。(1)教师出示达标检测1,让学生学习比赛规则。(2)老师组织比赛,本轮不参赛小组做评委,赛出冠军小组并鼓励。(3)教师启发,学生谈游戏体会并简要小结,巩固学习成果。(4)布置课后作业。

四、设计说明

本课时导学精要的设计紧紧围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重庆市中考考试说明,结合初一新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游戏开始,以游戏结束。德国诗人席勒说:“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所以本课设计遵循“乐学”原则,强调学生和学习小组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培养小组竞争和组内竞争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理的游戏规则,适当的奖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巩固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小组建设,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中穿插情境探究,创设情境,增强现场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学科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在达成过程中经常交叉重叠,导学精要中问题的设置往往是多维目标共享。

重视学情,设计最佳教案 篇12

一、复习 (温故而知新)

二、课题引入 (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三、指数函数的概念

四、底数a>0且a≠1的探究

五、指数函数y=ax (a>0且a≠1) 的定义域和值域探讨

六、辨认指数函数和非指数函数

七、求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八、指数型函数及其定义域, 值域

九、用计算器求简单的指数函数值

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深知这些内容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 因此, 我将第八项指数型函数及其定义域、值域的内容删去, 保留其他内容。对于第九项的内容能否来得及上, 我心里确实没有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数学问题, 引起学习需要,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因此, 我在制作课件时, 为了形象、生动地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特意去请做拉面的师傅慢慢地做拉面, 而我用数码摄像机将做拉面的全过程拍下来再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当拉面师傅由一根粗面条拉动一次并合上时, 得到2根面条;再拉动第二次再合上, 得到4根面条……如此反复拉下去, 学生自然而然得到拉面条的次数x与拉出面条根数y的函数关系y=ax。由此, 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绳子, 要求每次剪绳子时, 总是从绳子的中点剪断, 那么剪了5次后, 剩下的那根绳子的长度是原来绳子长度的几分之几?很快, 同学们得到剪绳子的次数x与剪到最后那根绳子的长度y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函数的形式:y=ax (a>0且a≠1) , 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烹饪专业的学生只对专业技术感兴趣, 对数学学习既怕又恨。这样的实例导入, 学生很容易接受, 从中得到并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 这与他们所学的烹饪专业有很大的联系,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陡然上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从技术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 这是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但是, 在开始复习提问学生时,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很差, 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初中教育阶段所规定的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也由于我对学生学习基础情况估计不足, 几乎是在我自问自答的情况下, 勉强地完成了复习内容, 耽误了很长时间, 以至于这节公开课的计划教学内容:用计算器求指数函数的值没有讲完。当然, 我随机应变地将课进行下去——课堂小结。这节数学公开课从设计安排, 精心编选例题、练习题, 到课件制作, 我花费了许多精力, 认为这节课十拿九稳能取得优秀课的评价, 但由于我对学生学情估计不足, 使得这次公开课只取得良好的评价。

反思一:对学情的深入了解、分析, 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有效教学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构。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知识的程度, 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我在对学情的了解不充分情况下, 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会正确回答我提的问题, 必然导致教学目标达不成, 更谈不上有效教学。

反思二: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进度的快慢、教学内容的取舍,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数学分层教学目标与训练》的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完成“指数函数”的教学还要完成“会用计算器求指数函数的值”的内容, 因为这也是统考的要求, 所以我不敢轻易放弃, 只能赶进度, 实际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后几个班教学情况的比较, 我体会到无论课改如何进行, 因材施教的原则还是要坚持。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根据教研室的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总之,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 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 运用各种方法, 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 重视学情, 研习学情, 才能选择最佳策略, 设计最有效的教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教案,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后反思,重视学情,最佳教学

参考文献

[1]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

[2]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分层次教学目标与训练》上册.南京出版社.

上一篇:建筑新型材料下一篇:如意私人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