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类专业(共12篇)
设计学类专业 篇1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贯彻与落实, 这是由于在民办高校中学费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而考虑到设计学类专业的实习对于硬件设施有着较高要求, 因此校企合作的应用能够有效将实训教学转移至企业, 这既是对民办高校实践教育成本的节约, 同时也能够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提高其实际岗位操作能力, 达到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以我院设计学类专业为例:为保证校外实训基地专业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设计学类专业除了完成校内实训室之外, 又相继与沈阳各个设计类企业或公司建立了巩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设计学类专业培养方案所设置的实践课程都能在这些教学基地中有效展开, 全部实践教学课程都能落实到位,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深化,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共同参与原则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 这就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岗位训练过程当中, 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这对于学校而言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实施过程。作为一种商业合作行为, 校企合作的基本洽谈点在于市场运作方式, 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导向下落实校企双方的职责与权利, 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实施。与此同时, 校企合作的模式也表现为社会化活动的形式, 有着显著的高成本及规模化特征。
(二) 灵活适应原则
适应性与灵活性也是校企合作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行业发展特点出发, 通过不同合作模式的制定提高校企合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设计学类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积淀过程中发展实践意识, 这也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优势, 在利益共同化的驱使下校企合作模式的落实真正促进了学生、学校及企业等多方面共赢。
(三) 引导激励原则
校企合作过程中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作为冲突解决的中间人, 政府教育部门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应当兼顾学校名誉与企业声誉, 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问题解决的根本突破口。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越发激烈, 在现有的供求关系中学生的弱势地位较为明显, 这就需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就业调节作用, 从引导与激励的双重层面切实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
(一) 工学交替模式
作为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交替模式采用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合作教育模式的针对性。从统一管理的角度分析, 学校内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可积极引入企业中的设计室, 以便于学生生产实践工作的展开。在互惠互利的原则导向下, 工学交替模式的应用可将企业的设计室置于学校范围之内, 不仅便于岗位实践, 且是对场地租金的节省。学校方面可通过免租或是降低租金的方式为学生实训提供最为有利的场所, 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二) 订单式模式
所谓的订单式模式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用人协议的签订确立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 采用共同参与的方式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并依据协议约定由用人单位对合作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安排, 这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率提高、教学改革实施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都有积极影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落实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处理与分析问题, 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同时也是对企业合作优势的一种体现。
(三) 工作室制模式
作为设计学类专业特色化校企合作模式之一, 工作室制模式是依托于设计工作室形成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 其出发点在于岗位群及职业领域的实际发展需求, 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工作模式和实际工作案例当中。从企业管理流程出发, 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依据基本的项目要求及工作流程来对设计方案进行商讨与合作, 直至整个项目完成。此外, 项目引进的方式也是工作室制模式实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依托合作企业实现项目引进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岗位工作, 提高岗位操作技能, 这对于学生今后就业是重要的保障。
(四) 项目引入模式
校企合作中项目引入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先将设计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当中, 依据企业计划实施和工作流程展开项目设计, 可借助独立设计或分组设计的形式配之以教师或企业项目负责人的指导, 这一过程中项目负责人也需要参与到相关的辅导和讲评工作中来, 对项目教学管理及计划制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应当积极突破作业布置的照本宣科形式, 采用任务布置的方式实现对项目设计的分解, 通过真实项目的导入辅助实训教学。除此之外, 设计竞赛方式的导入对于学生积极性调动也极为有利, 这就需要学校灵活调整相关的课程教学计划, 通过项目引入的方式体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 复杂性与系统性是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基本特征, 这其中既涉及到学校的办学体制与管理体系问题, 同时也与高校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必然联系, 除了高校本身与教育部门的支持外, 企业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对民办高校设计学类专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有了一定的研究, 但这还只是一个开端, 因为毕竟校企合作是教改的一个长期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社会对高等教育已经由量变发展成为质变。一些民办高校摒弃学术型、研究型的传统思想, 开展校企合作, 正是将这种冲击转化为契机, 因此, 它更需要完善的政策、更加灵活性的管理模式、多渠道的人才引进、以及科研成果应用, 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的加以完善。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差距,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 2012 (9) .
[2]杜学森.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教育与职业, 2007 (11) .
[3]张宇、和震.职教培养模式转变的路径及推进策略——基于“校企合作的校企合作”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1) .
[4]黄信初、廖建军、周芬芬.论设计设计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特点.美术大观, 2010 (9) .
[5]吕璞、林莉.开放式自主创新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型及仿真[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22) .
[6]廖建军、李涛.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美术教育研究, 2012 (4) .
[7]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 2005, (4) .
设计学类专业 篇2
药学专业
题目:浅谈抗感冒药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浅谈抗感冒药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摘要: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感冒,目前尚没有特效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并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学栏目,主要讲述了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认同,如今感冒药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药,而且往往不止一种。但由于相当数量的人缺乏相应医药知识,一旦患感冒后急于求成,常常几种感冒药同时服用,造成了如今抗感冒药在很大程度上的滥用,如不注意合理用药,也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字:抗感冒药;应用;不良反应
感冒及抗感冒药常常不被重视,“大病上医院,小病去药店”也越来越多的被患者所认同或采用。由于相当数量的人缺乏相应医药知识,一旦患感冒后急于求成,常常几种感冒药同时服用,咳嗽、头痛、流涕、咽痛都服用,甚至还常用来预防感冒,错误地认为“多吃一点无妨”,造成了如今抗感冒药在很大程度上的滥用,殊不知最常用的药品也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不注 1
意合理用药,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1.抗感冒药的应用
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感冒,目前尚没有特效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并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新型抗感冒药的不断增加,如何应用好抗感冒药至关重要。
1.1 抗感冒药物的处方组成目前国产常用抗感冒药物主要有;康必得、帕尔克、白加黑、尼克、臣功再欣、力克舒、康泰克、感冒通、速效感冒胶囊、速效感冒片、丽珠感乐、小儿感冒片等,其处方组成主要有:①解热镇痛药:在上述的抗感冒药物中,除臣功再欣含有布洛芬,感冒通含有双氯芬酸,康泰克含有苯丙醇胺外,其余抗感冒药都含有剂量不同的对乙酰氨基酚。②抗组胺药:除力克舒外,均含有马来那敏、苯海拉明、特非那定。③收缩血管,减轻鼻粘膜充血水肿的药物:帕尔克及康泰克均含有苯丙醇胺。④中枢性镇咳药或兴奋药物:右美沙芬、咖啡因等。⑤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大青叶、人工牛黄等。由此可见,在十余种抗感冒药中很多药含有相同成分,应尽量避免合用,以免造成成分超量,增加不良反应。大多数抗感冒药物中含有抗组胺药,对于驾车或操纵机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选用无抗组胺药物的力克舒。
1.2 根据感冒症状合理用药
感冒的症状较多,对发热、头痛、肌肉痛、咽喉痛的患者可选用含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和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的抗感冒药。流泪、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选用含有抗组胺剂、伪麻黄碱、苯丙醇胺的药物。但苯丙醇胺具有神经兴奋、心悸、神经紧张、厌食等副作用,不宜用于儿童的抗感冒治疗。应避免用于患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性高血压、青光眼的患者。咳嗽症状较重者可选用含有右美沙芬的药物,该药可抑制咳嗽中枢和外周双重性镇咳作用。
1.3 合用抗病毒药物
因多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感冒同时合用抗病毒药物非常必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金刚烷胺、阿糖胞苷、吗啉胍、聚肌胞等。多数抗病毒药物属于核苷同系物,具有潜在的致畸、致癌作用,对于妊娠期妇女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可选用抗病毒中药制剂,主要有双黄连注射剂、口服液、板兰根注射剂和冲剂。
1.4 合用免疫调节治疗药物
利用免疫调节剂可使年老、体弱及儿童流感患者增强免疫功能、加速康复。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胸腺肽、干扰素、丙种球蛋白等。康必得、臣功再欣等含有葡萄糖酸锌,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调节人体生理活动机能的平衡,提高抵御疾病侵入的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可预防感冒的发生及缩短感冒病程。
2.抗感冒药的常见不良反应
目前抗感冒药的品种繁多,如:康必得、康得、感冒清、新康泰克等。由于抗感冒药多为复方,每种成分都可能产生各自的不良反应。若选用不当,易造成重复使用,这样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会延误病情,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感冒虽不是疑难杂症,但往往是症状复杂多样,迄今尚无一种药物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一般多采用复方制剂,同时,所致不良反应也是复合的。
2.1解热镇痛药感冒发热的温度虽不高,但常伴有疼痛(头痛、关节痛、肌肉痛),解热镇痛药可退热,缓解头痛和全身痛,常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等。这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较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消化系统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对乙酰氨基酚短期服用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但也有报道①。服用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伤较大,易引起出血。双氯酚酸钠可引起胃肠道溃疡、出血、穿孔等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与用药量成比例②。
2.3泌尿系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是抗感冒药文献报道最多的。主要包括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炎等。解热镇痛药大都有可能对肾脏产生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在肾功能低下时容易引起肾损害;过量或长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致肝肾损害③。因此,肾功能不全者感冒时应慎用含上述解热镇痛成分的感冒药。此外,双氯酚酸钠对血小板也有损害作用,可引起血尿。
2.4 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抗感冒药致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比较低,多数停药后即可缓解,但已患有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应慎用,以免造成严重后果。抗感冒药中的解热镇痛成分也可引起出血,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对本身存在凝血障碍的患者,可加重凝血障碍而引起出血。对乙酰氨基酚有致大量鼻出血的报道④。
2.5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等。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患者死亡。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各种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有报道口服对乙
3酰氨基酚可致过敏性休克⑤;另外过敏反应在含阿司匹林的抗感冒药中较为多见,例如:复方阿司匹林,主要表现为荨麻疹和过敏性哮喘。因此哮喘病人禁用阿司匹林,对含其他解热镇痛药的抗感冒药也应慎用。
2.6 鼻黏膜血管收缩药此类药物减轻鼻窦、鼻黏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有助于保持咽鼓管和窦口通畅,例如伪麻黄碱。这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心脑血管系统,如:头痛、心慌、血压升高等。大剂量可引发早搏,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心绞痛者的患者禁用含此成分的抗感冒药。伪麻黄碱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此外,含有苯丙醇胺的复方易引起心血管反应⑥,故苯丙醇胺目前已不用于抗感冒药复方制剂中。
2.7 抗过敏药抗组胺药可使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干燥和变稠,减少打喷嚏和流鼻涕,同时具有轻微的镇静作用,如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中枢抑制作用,传统的抗组胺药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有明显的枢抑制作用,本类药物虽有抗过敏作用,但有少数患者可以对它产生过敏反应,类似药物间还可能产生交叉过敏⑦。
2.8 中枢兴奋药有些制剂中含有咖啡因,一是为了加强解热镇痛药的疗效,二是拮抗抗组胺药的嗜睡作用。偶有过量服用,可致恶心、头痛或失眠,长期过多服用可出现头痛、紧张、激动和焦虑,成人致死量为10g。
2.9抗病毒药此类药物抑制腺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复制,如金刚烷胺。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精神症状、睡眠障碍、惊厥、癫痫等。金刚烷胺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剂量在200mg以上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增大。老年人中,金刚烷胺半衰期可延长至34h,长期服用可产生蓄积中毒,出现幻觉、谵妄、精神失常或错乱等。金刚烷胺过量中毒可出现眩晕、嗜睡、抑郁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见于用4倍常用量时;严重的情绪或其他精神改变;严重的睡眠障碍或恶梦。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期和哺乳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不可避免地会感冒,而用药则主要表现为孕期延长、对胎儿有毒性、哺乳期闭乳症等⑧。孕妇应禁用含有阿司匹林、苯海拉明、金刚烷胺等成分的抗感冒药,对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成分的抗感冒药也应慎用。哺乳期妇女⑧应用抗感冒药以及用药时继续哺乳应注意以下情况:(1)氯苯那敏有抗M胆碱受体的作用,可能抑制泌乳,所以哺乳期妇女不宜用。(2)金刚烷
4胺可从乳汁小量排出,可能使婴儿产生不良反应,因此乳母不宜使用。
4.抗感冒药的合理选用
4.1目前抗感冒药的品种繁多,对于广告的宣传不可盲从,另外,由于抗感冒药多为复方,每种成分都可能产生各自的不良反应,若选药不当,或盲目合用,易造成重复使用,也会造成不良反应的累加,这样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会延误病情,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感冒药连续服用不得超过7天,且不能服两种以上的抗感冒药,以免相同成分造成药物过量。在连续服用1周后症状仍未缓解或消失者,应去医院就诊。
4.2抗感冒的药物一般是非处方药物。药店里销售的抗感冒药剂种类繁多,有些药物虽名称不同但处方却大同小异。若消费者不去了解感冒药中的组成成分的作用,盲目去择药、吃药,极易导致用药的不当,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在购买非处方药物时,一定要读懂其说明书,特别注意药品的组成成分和含量,对症使用药物,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4.3婴幼儿应禁止使用感冒通之类的药物!因为感冒通之类的药物中的双氯芬酸钠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释放,婴幼儿服用后可造成血尿。因此,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肾功能不全的儿童来说,不能使用此类药物。
综上所述,抗感冒药引起不良反应可涉及各个器官系统,但多数症状轻微、可逆,即便如此,如不注意合理用药,也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器官损伤甚至死亡。此类药物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常用的非处方药,患者在使用抗感冒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复方合用,同时,切勿滥用抗生素。用药中应注意观察,以早期发现和处置不良反应,尤其是孕期、哺乳期妇女,老人及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穆兆英,王秋华.对乙酰氨基酚致胃出血1例.小儿急救医学,2002,9(1):64.[2] 王淑洁,韩丽丽.感冒通引起药物性肠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4:264.[3] 靳婷.对乙酰氨基酚可致肝肾损害.首都医药杂志,2006,1:38.[4] 董莉.口服扑热息痛致大量鼻出血1例.军队医药杂志,2001,11(4):53.[5] 况兵,侯金成.口服药物致药源性过敏性休克8例.医药导报杂志,2002,218:527.5
历史文学类专业如何选院校 篇3
其次从学校角度,对于想要从事文化、历史方向工作的考生而言,学校的文化底蕴是较为重要的,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是较好的。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都开设了人文科学实验班,考生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大类招生,考生在入学后可根据实际的兴趣、性格特点做出二次选择,避免由于考生对于大学专业开设的片面认识造成而影响其发展。
专业选择方向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生活方式,建议家长更系统化地综合考生的兴趣、性格等特点做好职业规划,如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等一些专业未来的方向多数是从事有关传媒、教育方向的一些工作,而历史学、考古学等一些专业未来主要从事一些研究工作,且对学历要求较高。
(摘自“新浪教育”)
设计学类专业 篇4
一、理论层面
理论类的毕业论文选题带有很强的学术性, 往往侧重回顾和总结过去所学的知识体系, 架构在专业理论知识层面上, 着眼于从理论上阐释毕业设计内容及一些技术性实践问题, 如:表现方式、自然属性、特征效果等要素, 深入探讨本质性的理论源头及设计创意的原始依据, 甚至突破具体的学科局限, 揭示设计表象背后隐藏的关系和规律。通过分类、归纳、对比等方法, 阐明理论研究应具有的现实意义和为现实服务的特点, 结合专业知识阐述设计领域中的一般理论问题, 从而转化为对设计实践活动的现实指导, 以及设计中的审美评价、文化特征、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消费需求等。设计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互相渗透,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融, 是艺术与科技、美学与经济学共同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因此, 毕业论文选题必须根据设计学类专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思考分析, 既要反映出学科的艺术创造特性, 又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 以及对所涉及其他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 隐性
隐性类选题的发掘点大多从司空见惯的设计或模式中, 思考和探索表现背后深层次的内容作为立题之本, 以对设计领域中某个专业性问题的关注点作为研究对象, 拓展其研究表象背后的本质或潜在隐性要素, 综合利用消费者和设计者心理学、行为学、认知心理学和传播方法论等理论成果, 总结和纠正设计领域的惯性思维模式的概念或误区。该类毕业论文的选题注重研究、探讨的内容应具有专门性、系统性和学术价值。如:《系列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运用模式探究》、《网络广告效果评估策略》、《风水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论设计中的品牌宣传策略》, 这样的选题可以很容易地从某个视点挖掘其领域中的潜在隐性内容, 论点论据需准确、清晰、无误, 不可主观臆断, 才能达到理论层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 显性
显性类选题多以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及方向的研究领域为基础, 融合美学、心理学、形态学、仿生学、人机工程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内容, 一般更倾向于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学术延展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养能力, 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缜密思考来选题:其一, 从专业学习研究及相关成果资料检索中发现某一方面问题, 或者处于研究空白状态、前人几乎很少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 如《论胶囊公寓室内空间设计布局的改进》、《参与设计模式是未来设计发展的新兴趋势》。其二, 针对某一类问题前人没有充分研究或完善, 可以进行补充研究,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论述相应的观点创新与见解, 如《对装置艺术的再认识》、《中国行为艺术的趋势研究》、《基础系统是以标志为核心进行的设计整合》。其三, 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勘误现有的研究成果, 对问题重新审视并得出正确结论, 如《包豪斯设计理念新解》、《绘画构图本身就是纯艺术作品》。其四, 从实践维度寻找理论的契合点, 从实践中总结理论与规律, 如《从“符号学”角度谈标志设计的基本规律》、《苏州园林道路及艺术形式探析》、《借景手法在壁画中的运用探索》。显性类层面的选题比较容易从专业理论方面切入, 结合实例展开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研究内容通常具有一定的学术跨度, 凡选题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需要严格的考证和深层次的理解认识。
二、实践层面
设计的本质即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实践作为设计创作中的主要操作环节, 存在或不断涌现着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助于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实质, 研究和解决问题。通常在专业理论作用下的实践层面始终围绕着材料、空间、色彩、工艺、文化的归属等方面不断拓展升华, 利用实践的专属特性进行比较和验证理论的准确性, 进一步拓展理论的适用性与丰富性。
(一) 比较
比较类的论文选题需建立在某一方面内容或因素对等的基础之上, 结合丰富的实例、图片、图表进行举例说明, 在实际论证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 才能保证论文的论点得到充实, 论据全面具体,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这类选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作为写作和研究的基础, 以便快速探寻到实践层面不同形式的现实性和差异性。如《谈文字艺术设计在招贴设计中的对比原则》、《基于民族性格的日、美动画风格比较》、《中西方现代艺术比较》、《无界空间设计与简约空间设计比对》、《毛笔书法的章法与平面设计构成语言的比较》。如果设定的比较研究内容或方向确立不准确, 将会使论点过于具体或狭小, 导致论述无法延伸而失去研究意义, 或是理论水平难以发挥, 实践比较将无法详尽阐述。
(二) 验证
验证类的论文选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通过验证的方式检验和评测理论或方法的准确性。其内容囊括了设计文化属性、受众对设计作品的认可度和归属感等, 通常从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去探寻地域性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时尚文化等对受众群体接受力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的根源诉求。如《论鸟虫书在玺印中的应用》、《构成语言在影视画面中的设计表达》、《平衡论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分析》、《风水五行理论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这一类型的选题对后续论文写作给予了较大的灵活度和操控度, 可以从不同视角切入检验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 也可以关注到某些设计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 便于及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纠正存在问题。
三、创新层面
伴随设计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和应用, 创造与更新是这类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的重点及难点。创新性是对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从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本身来说可以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选题如果毫无创新性就不能称作学术研究, 因而也不能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创新性一般来自于学生对事物的宏观或微观的观察、联想、思考、感悟等层面。是否具有独树一帜的观察视角决定了论文选题是否新颖, 创新性这一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应对社会和市场的变通能力, 也能在论文中反映出学生独立思考的专业素养。
(一) 宏观
宏观类的选题研究范围可比作对星系、星云、宇宙等事物间大的联系进行研究的课题, 是从全盘视角探寻设计学类各专业及方向间普遍联系和发展, 朝着外在的、大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方面去开展研究和探索, 以整体感知、全局把握方式灵活切入, 注重各方面相互间的影响与作用。如《“装饰”与“文化”和“纹化”间的发生关系》、《东西方艺术设计本质的共通点研究》。当然, 也可以从设计的综合行为结果方面选题。随着人性化设计观念的不断扩展, 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显得异常活跃, 特定时期受众对物质需求及审美观念的变化, 又在吸引他们的关注, 为了满足受众心理愉悦的个性需求, 趣味性、时尚性的艺术设计观念也在逐渐形成。如《论当代住宅空间设计中的个性需求》、《新媒体时代下传统书籍设计的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在动画设计中的体现》。这类选题对于锻炼学生在实践层面的深刻认识和了解,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形成不同的个性化设计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二) 微观
微观类的选题研究可比作对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夸克等微观物质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 是从设计学科中的某一局部进行选题, 朝着内在的、细小的方面去研究和探索。所以这类选题要兼顾学生个人的研究意向和研究兴趣, 因为意向和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一系列积极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个体在常规情况下都会对他关注的方向给予极大的注意并积极探索。在设计学类专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除了对设计表象要给予关注外, 还应对个性体验和情绪满足所带来的见解和质疑等研究内容进行拓展和升华。如《谈摄影画面中绘画性语言表达》、《论新时代下架上绘画表现内容的延伸》、《肌理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形式》。这些选题都强调对研究事物深入探讨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和所要达成的预期实质性成效, 若对设计学科内的表现问题没有初步认识和较深入的了解, 在论文写作中将会缺乏激情与动力, 难于找准研究的重点。反之, 个体意向与兴趣与这类毕业论文选题相契合, 就等于有了研究和写作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
总之, 设计类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充分考虑研究范围的学术性特征, 结合自身的专业理论研究和活动实践, 结合设计的整体性、关联性, 使设计作品的创意精致度与论文写作的创新延展度在设计类毕业论文选题中全面体现。
摘要:毕业论文选题是设计学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先决条件, 亦是有效开展综合性研究的基础, 合理的选题能够规划论文的论述角度和规模, 从而引发创造性的学术见解。设计类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充分考虑研究范围的学术性特征, 结合自身的专业理论研究和活动实践, 结合设计的整体性、关联性, 使设计作品的创意精致度与论文写作的创新延展度在设计类毕业论文选题中全面体现。
关键词:设计学类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义素
参考文献
医学类专业就业前景 篇5
护理学专业在现阶段的就业上还是非常不错的。我国的相关的医保政策的下达,使得我们对于医学类专业上的更加关注,护理学专业在医学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专业,这个专业主要学习医学护理相关知识,对于我国现阶段护理人才的紧缺转狂,我国的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的需求量也在不在扩大。
就业好的专业还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就业岗位上上的相对较多,像是可以进入医院做临床医师以及相关的中西医大幅等等,都是比较不错的就业选择,对于我国现阶段进行医保的大力建设工作,临床医生在就业前景上的`也是非常好的,就业市场中需要的人才数量也是非常多的。
中医学专业也是一个就业前景不错的专业,现阶段中医学可以说在发展上的是非常不错的,很多学校都已经开设中医学专业,社会上对于中医学人才上的也有着更多的需求
设计学类专业 篇6
[摘 要] “大学语文”是医学类高职高专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教学中必须从教材的选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的确定等方面进行改革,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相融合。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108-02
大学语文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主干课程,其重要性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并未真正得到体现。相反,大学语文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地位更为尴尬,处境愈加困难。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应及时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凸显专业特色,使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针对学生所学专业需要来选择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 教材的选择应体现专业特色
教材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的编选情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选择适合学生专业需要的语文教材,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主要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当前还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材。许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仍旧采用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忽略了高职高专医学生自身的特点,超越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教育规律及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这样的教材并不完全适用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笔者认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既要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又要体现出医学专业特点。因为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针对性强,毕业生将来需要从事的是服务于人的健康与生命的工作,他们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自身具备丰富的内涵和人文素养。所以应该选择融人文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教材。目前针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多,有孙洁和范清涓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这两部教材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共性是在内容上都选取一定数量的中外医学典章,不同处是孙洁主编的大学语文还介绍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既考虑到医学生的医学文化素养,又兼顾到医学生以后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基本能力的实用性文章。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孙洁的《大学语文》,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这部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体现专业特点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社区服务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了解专业,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实际需要,与专业相结合,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这个特殊的职业不仅要求他们有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语文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必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以便适应其岗位工作需要。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即一方面通过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语文的“听、说、读、写”提高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三 教学内容设计要突出专业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如临床医学生以后从事临床工作,进行病情诊断、处方与病历书写等工作,良好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职业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学中应把文学欣赏、医学典章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讲解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意志,以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还可通过对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分析,使医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锻炼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再如护理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护理文书的写作能力,是其最重要的职业语文能力,在语言沟通能力中,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被认为是重要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护理专业的语文课教学中,结合护士职业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审美能力。一方面,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探讨作品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品格得到完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口语训练、实用文书写作的教学,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水平。而相对中医药类专业而言,学生要具备扎实的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功底,这是中医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必须以古代文化与语言文字,尤其是医古文作为教学重点,加强对中医药传统经典医学文献及传统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理解,从中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医药学成就,学习前辈献身医药事业的精神,提高医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感悟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到作为一个中医人才做到“博极医源”“古今贯通”的重要性。
四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专业特点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改进教学效果。当前的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一般3年,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学生学习负担重,所以要学生通学语文教材不太可能。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法、提高学生兴趣,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如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将大学语文分解为文学欣赏、医古文、语文基础知识等部分,开设一定学时的专题讲座由学生自行选修,既减轻了医学生课程任务,又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也可采取研讨评论的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授为主,容易形成学生思维定势。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其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古代儒家经典名篇,可引导学生深层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一种灵动圆通、磅礴大气的思维方式,以便他们在今后生活中能够灵活智慧地思考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学习屈原、司马迁、陶渊明、陆游等人的诗文,就可让学生积极研究讨论,学会换位思考,领悟古人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宁静淡泊、舍生取义等优良品格,引发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等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追问。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未来从医生涯的职业道德基础。
除此之外,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多媒体设备已经广泛采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医古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课件简单介绍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李时珍等人物经典著作及其创作过程,可以借助影视、古代名医视频了解他们的典型事迹和传奇故事,使古代名医的高尚人格、奉献精神、杰出贡献以及精湛医术铭刻在学生心地上,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具有的医学道德和专业技能。教无定法,适合各种学生特点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法,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实现医学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五 考核方式要突出职业能力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仅仅靠一纸试卷并不能检测出学生学习的质量。笔者认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对学生的考评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适应将来的工作为目标,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首先,考试内容方面。侧重于“实用型”“能力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考核,如学生平时在口语训练课上的一系列活动,根据其表现都要计入平时成绩,最后按一定的比例纳入期末成绩的考核中,力求真实公正。另外还要检测学生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如考试命题主要采用开放性的命题,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考试形式方面可以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如理论知识可采取闭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考题不局限于课本,可延伸至课外。实践部分采取开卷方式,主要以阅读赏析、作品评析、写作为主,内容开放,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专业命题不一,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辨析、大胆创新。考核形式由单一的知识检测转化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这种重视语文能力的考核正好符合医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朝芳.古代诗歌教学与传统人文精神的渗透[D].河北师范大学,2011 .
[2]唐萍珠.实施有效护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J].当代护士,2010(3).
设计学类专业 篇7
一、地方性高校设计学科类专业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1904年颁布执行了《奏定学堂章程》,标志了我国近代艺术教育史的开端,至此,正规的艺术教育亦有近百年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的60年,中国高等教育设计学类专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201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行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自立门户,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下设专业类5个,33种专业,其中设计学属于二级学科,涵盖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八个专业。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1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设计学类专业,每年设计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约有20万人,人数之巨令人咂舌,近年来还在不断扩招的趋势,根据近几年的调查与研究,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设计学类专业办学存在以下四个方面“供给侧”的问题:
1. 设计学类专业办学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呈“模仿秀”
随着我国教育产业化的改革,由于设计学类专业的学费大大高于其他学科专业,在我国开设设计学类专业的众多院校中,除了部分艺术院校之外,大部分的工科类和综合类院校都蜂拥开办设计学类专业,并且都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众多的院校把设计学类专业作为学校赚钱的热门专业。设计学类专业在这些众多的综合类院校里基本上属于新兴专业,学校在教学、科研、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远远不如办学悠久的强势学科,可想而知,在这种状况下,设计学类专业在教育上无力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众多院校的设计学类专业从培养方案到教学模式、形式、内容都十分相似,大部分院校都是借鉴和参考开办设计学类专业较早院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形式、内容等。同时,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所处的地方经济发展与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的院校没有从自己所在地域的产业特征、经济优势、文化特色等方面来考虑设计学类学科的教育教学,盲目模仿,甘于趋从,不能系统规划的问题。创造出自己应有的特色来。
2. 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教学力能普遍有“上得厅堂,下不得厨房”现象
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是高校中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师资水平是衡量大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体系。艺术设计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从地方性本科高校设计学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来看,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职称分布、学缘结构、性别比例等不够合理的情况,大部分地方性高校的艺术设计系学科的师资队伍学历整体偏低,尤其缺少博士学位师资;由于艺术设计学科与市场接轨,大部分老师在地方经济与社会服务上做足了功课,却在职称提升上用功不够,所以,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学科的师资职称相对偏低;在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上,年轻化与女性化比例明显偏大,而且呈上升趋势,由于年轻教师多与女性教师多,导致教学经验缺乏,更为缺乏的是社会实践能力,致使所教授内容偏离社会需求实际,纸上谈兵,普遍有“上得厅堂,下不得厨房”的现象,导致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低下。
3. 扩招与腐败,升学“捷径”成“鸭子上架”,导致生源质量不堪
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大一部分文化成绩一般带考生以为找到了考大学的“捷径”,部分设计学类培训学校也乘机打着“确保专业过关”带招生幌子,把那些无法通过普通高考的文化考生全部转到艺术培训班,形成了“文化成绩差,就去学画画”黑色幽默的调侃。据统计,全国很多省份每年平均有4万考生左右参加各地院校组织的美术校考,最多的每年美术考生在15万以上,如此之多,令人咋舌,其他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艺术爱好的学生,纯粹是“赶鸭子上架”,加之前几年有些院校艺术考试组织混乱,“替考”是艺术考试中人人皆知而心照不宣的“秘密”,还滋生了许多招生腐败,种种问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将一些完全没有艺术能力或爱好的学生招收入大学,其恶果是破坏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沽污高校的学术形象,危及高校的艺术教育,影响非常恶劣。
4. 在校学生的“维稳”管理与教学质量把关尺度的冲突,毕业生呈“严进宽出”趋向
由于科技与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与压力陡然增大,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很难与社会进步合拍,同时远离了家长的监护,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心理上的疾患,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放松对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习,任课教师针对这类学生一般都会严肃管教,给予学科成绩“不及格”处理,每每这个时候,学生管理者会出面来干涉,以学生安全为由,学校“维稳”等方面要求任课教师“放水”给予这些学生及格通过,要求在校学生毕业“一个都不能少”,当然也有相关领导利用“维稳”问题,进行谋利的嫌疑,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部分任课教师的反感情绪或放低教学质量要求。也有些学校或者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效果,只关注“精英”学生,而忽略“问题学生”,“选择性”地教学,主动放弃“问题学生”,这样的后果直接导致教育公平的缺失,同时也是造成了“严进宽出”的趋向与问题。
二、“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词是:供给、生产端、生产力、竞争力、创新、发展。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培养社会生力军的高等院校,尤其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作用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就是培养社会生力军的“供给侧”方面,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在人才招生、培养等方面如何进行改革,如何破解艺术设计学科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尴尬矛盾就是“供给侧改革”研究的议题。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的“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团队、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为基础,以创新、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努力提升学生的“三力”,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创业原动力”。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级应用型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的目的。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的“供给侧改革”应该研究和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解放设计学科专业办学主体的自主力,提升专业教育教学的精准力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属于“艺术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2011年教育部才颁布并实行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主要包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设计学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和传统的美术学门类差别具大;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性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因素,其审美的评价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不同。艺术设计是设计行为人的自身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市场感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艺术设计学科正是因为其学科综合交叉性,涉及面广,同时与经济、市场紧密相连,因此,在学科专业教学方面也应该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有着极强的互动性,而目前经济与社会已经远远的把艺术设计学科教学抛至身后,“供给侧”已经严重滞后“需求侧”,以致于陷入学生找不到工作与企业招不到人的恶性循环。审度原因,还是高校办学的“计划体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市场经济”。按计划一般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周期至少是四年,而市场的反应与变化是瞬息的,一般是两年,甚至有点更短,以设计学类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为例,2008年左右,网络新媒体的发展高峰,冲击以“广告为生”的传统媒体,把报纸、电视等媒体搞得溃不成军,2012年左右,以无线终端手机为主流的无线网络媒体崛起,更加把传统媒体推向倒闭的深渊,掀起全球报业倒闭浪潮,“视觉传达专业”就是以“广告”为核心的设计专业,前后才几年的时间,市场需求的广告教学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还是几年以前制订与实施的,等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时,市场与企业已经确定你“不合格”了。问题来了,怎么办?进行艺术设计学类专业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换而言之,就是解放办学主体即高校或院系的自主力,适度放开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团队、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相关限制,积极响应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快速的调整与修订,尤其要打通校企联合通道,适度放开师资任教条件限制,实行高校教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培养学生的路径。坚持以设计学类专业办学的高校或院系为主体,激发高校或院系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协同创新,做到校内与校外协同,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协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同,不断提升艺术设计学类专业办学的精准力。
2. 围绕培养服务主体,成为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的“三力”
地方性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关键词就是:就业、创业、创新。学生的培养服务面向是一个专业办学的方针与定位,尤其地方性高校的设计学类专业更应该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凝练特色,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端正办学定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什么是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的“三力”呢?具体就是说: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创业原动力”,简称为“三力”。
设计学类专业是特殊的学科专业,在培养计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都需要“因特制宜”的设立,不能盲目的套用文科、工科或者理科的教学管理、评价等体系,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紧扣“应用型”“创新型”的技能实践培养的方针,围绕解决提升“三力”问题,经过长期的艺术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出“三促教学模式”来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创业原动力”。何谓设计学类专业“三促教学模式”?简单的来说就是:“以展览促双基”“以竞赛促创新”“以项目促能力”的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模式。“以展览促双基”就是要求专业基础课各个教学环节的作品必须以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考评,通过展览评价来促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与学。通过作品展览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对任课老师及学生的教与学的质量也是一种公开的鞭策。“以展览促双基”属于“三促教学模式”模式体系中第一个层面。“以竞赛促创新”就是核心专业课的主讲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带领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大型的专业比赛,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创新意识,在竞争过程中与其他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可以开阔设计学类专业师生的眼界。创新是设计学类专业的生命,失去了创新,艺术将不为艺术,至多只能称作“技术”而已,因此,在设计学类专业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始终是不灭的主题。“以竞赛促创新”属于“三促教学模式”模型体系中第二个层面。“以项目促能力”就是实践课程环节的任课教师必须引入实际工程项目来教学,通过真实的工程项目教学切实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项目促能力”属于“三促教学模式”模型层次的第三个层面。以社会与经济发展趋势为靶心,以市场需求为重心,以学生就业、创业、创新为轴心,通过“三促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级应用型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
三、结语
随着高校产业化进程,设计学类专业招生规模还将持续扩大,设计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率不高,而用工单位却招不到人,如此“供给侧”与市场需求的“需求侧”脱离的状况必将改变,必将被多元、多样的新范式所取代的,设计学类专业的地方性高校会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团队、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会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国家与全球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为改革重点内容,全面推进设计学类专业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达到培养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级应用型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剑平.艺术设计类专业“三促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2).
设计学类专业 篇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 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 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 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 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 停留于表面, 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 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 无法比较准确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 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
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 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 近年来, 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 《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要求医学院校, 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 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 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 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 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 无专任教师, 以理论灌输为主, 没有实习教学,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 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 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
课程教学存在偏差, 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 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 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 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
学生方面: 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 》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 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 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 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 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 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教师忙于讲, 学生疲于记, 学生无暇思考, 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 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 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 《爱丁堡宣言 》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 ”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 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 因此, 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 [4]。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 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 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 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 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 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 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视野, 应用网络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
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 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 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案例讨论小结。 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 写出分析报告, 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 分小组, 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 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 自己讲课,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讲解, 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 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 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 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并且相互配合,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
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 微课的建设。 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 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 为此, 应当结合学生特点,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 构思解决问题方案, 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 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老师说, 学生听, 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资源多样等优势, 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 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 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 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
(2) 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 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 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作为一种多人系统, 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 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 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
4.建立 “以教学带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 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 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 同时, 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 亲自参与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 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 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 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 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 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 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 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 缺乏客观性、公正性, 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 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 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 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 总之, 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 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 增进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 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 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 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 提高医学人文素养, 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摘要:社会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本文探究如何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旨在构建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社会医学的思维方式, 提高社会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尤华, 彭志行, 陆慧.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 :74-75.
[2]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2.
[3]靳曙光, 王月霞.关于地方高校医学类专业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1) :2096-2097.
[4]耿庆茹, 吴小桃, 薛秦春, 等.浅析社会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 2000, 13 (1) :27-28.
[5]李小菊, 秦江梅, 唐景霞, 毛璐.对改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1) :29-30.
[6]吉华萍, 尤华, 陆慧, 樊宏, 梁宪明, 风尔翠.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3) :237-239.
设计学类专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随即抽取不同学制, 不同专业的学生。
1.2 方法
对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就业心理调查》600份,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就业的态度, 信心, 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就业中需要指导的需求等共计25个封闭性题目和1个开放性题目。收回有效问卷542份。
2 结果
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58.2%,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的占52.1%, 求职时首先考虑个人发展的占41.1%, 面对就业难选择提高技能的占55.2%, 先就业后择业的占45.2%, 认为靠优秀的综合素质才能从众多的同等求职者中胜出的占50.2%。
3 讨论
3.1 医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 普遍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1) 学生自信心不足: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缺乏自信, 无法再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本调查中, 16.9%的学生米娜对就业市场的竞争没有一点信心, 信心不足的也有16.3%。 (2) 就业压力大: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生活环境和学习的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 使毕业生感到焦虑不安, 本调查中有45.2%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说明现在多数的学生就业观比较成熟。 (3)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毕业生总是期望一走出校门就有符合自己专业、兴趣, 条件好的职业。对月薪、地理位置、工作性质、行业等挑剔不已。本调查中, 毕业后的第一份月薪定位在500~1000元的占75.2%, 当期望值与实际不符时选择先干着再说的占45.2%, 当专业不对口时57.1%的同学将先找份工作以后待机再向专业方向发展, 54.1%的同学认为有合适的工作什么地方都可以就业, 说明很多毕业生已经意识到竞争的激烈, 多压力大的影响下, 能够用比较现实的眼光看待问题。知道要努力加强自我能力的培养[1]。
3.2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多数学校已经都开展了就业指导课, 本调查中52.0%学生认为在求职中最困扰他们的因素是信息量少。高职学生多数年龄小, 心理不够成熟, 阅历肤浅, 在求职择业方面对市场竞争的残酷和创业的艰辛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因此, 做好思想教育很重要。为学生建立就业信息网络, 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灯, 让学生有途径了解到相关的信息, 调整自己适应变化[2,3,4,5]。
总之, 学生就业就一个过渡的关键时期, 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后, 也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顺利从学校生活融入到社会环境中, 只有共同的努力, 就会取得成功。
摘要:为加强我院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我们采用自制的《就业心理调查》问卷, 抽取了600名现在校的医学类专业高年级学生 (2011届毕业生) 进行了调查, 以了解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生的就业倾向总体是积极向上、自我进取的。就业态度也较现实, 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既强烈迫切又全面长期, 但缺乏就业的自信心。因此建议建立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 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加强就业心理的辅导和咨询, 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
关键词:医学专业高职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曹新美, 曾泽鑫, 温义媛.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6 (1) :129-131.
[2]欧阳霞, 李德平, 茶金学等.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3 (2) :71-73.
[3]谌海燕.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19-21.
[4]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6) :69-70.
医学类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督导实践 篇10
一、教学内容
1. 科学性。
所有被听课的临床专业教师授课内容正确, 概念清楚, 定义准确, 举例基本恰当。大部分教师能够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引入到临床医学的理论课堂教学中, 提示学生一些生理、社会因素在人类患病及治疗过程中的影响日益突出, 有助于学生以后进入临床后扩展思维, 有利于提高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2. 深广性和先进性。
所有督导对象的教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教材能够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各种年资的教师讲课能突出重点, 基本能够讲清难点;在内容的深度、广度方面高职称教师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在学科动态和新进展方面, 部分青年教师课堂授课时反映的也比较充分。
3. 理论联系实际。
我校高年资教师基本能够密切联系专业实际, 以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充实教学内容,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听课效率, 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对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更好地记忆;部分教师能够将自己的临床科研成果以及科研内容运用到教学中, 课堂上引导同学怎么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等进行科研思索;有一小部分低职称教师在讲授医学类专业课时, 照本宣科, 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借鉴。
二、教学态度
1. 备课。
大部分督导对象备课认真, 准备充分, 上课时携带教材、课件、教案、讲稿等, 对教学内容熟悉, 思想性强。有一小部分教师上课存在没有带教材、课件充当教案等现象。
2. 教学纪律。
被督导的医学类专业课教师基本都能遵守学校教学纪律, 教学时间基本上都能做到调控合理, 做到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由一般到特殊, 巩固重点内容, 内容讲完后大部分医学类专业课教师能够及时归纳和小结, 并提出课后复习思考题。个别教师有上课迟到和提前下课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
1. 教学手段。
所有督导对象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大部分课件制作层次分明、图文并茂、所选图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部分老师使用了动画效果, 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部分教师课件制作时每张幻灯片上文字太多太小, 缺乏典型病例的图片, 课件制作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在停电的情况下, 不依赖多媒体利用板书教学, 板书简明整洁, 条理清楚。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的同时, 能够随手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惟妙惟肖地画出器官的解剖形态, 强调一般临床检查以及特殊临床检查时, 应注意的各种事项。
2. 讲课艺术。
大部分督导对象思路清晰、有条理、教态自然, 口齿清楚。青年教师普通话较标准, 少数教师地方口音较重, 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口耳相传的语言教学仍然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教师除必须掌握普通话之外, 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应该切实提升自身的课堂语言素质, 做到课堂语言的形象化、典型化、通俗化和文学化。课堂语言艺术即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它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我们教师应该按照医学教育教学的要求, 达到教学语言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 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升[3]。
3. 学生能力的培养。
部分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时运用了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校运用PBL教学方法在师资、教材、教学手段和环境创设等一系列问题上, 尤其在PBL教学教材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4. 双语教学。
我校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双语教学, 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英语, 增大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甚至部分同学认为有利于提高他们专业英语的水平。但部分教师只是将专业名词用中英文表示。由于教材及一般专业英语词典都很少有专业词汇的音标, 因此有些学生不会用英文读专业词汇或读不准确, 这部分学生以后在一些国际会议中专业英语的听力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教学效果
1. 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我校大部分临床专业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神饱满, 上课时充满激情, 部分教师在讲台上就像一个好的演员在舞台上, 非常富有吸引力。有一小部分教师上课缺乏热情, 存在单纯对着幻灯片念内容的现象;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上课时眼睛紧紧盯着老师, 思维紧紧跟着老师的讲解或思考或记忆。但是有小部分学生不管老师讲课讲得好与不好, 有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以及迟到和旷课的现象。总体来说我校临床专业理论课教师能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的。
2. 学生参与程度。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上课时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是有必然联系的, 大部分教师讲课时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反应, 因此其教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学生听课思维集中,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课堂气氛活跃;但少数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讲课, 不能与同学很好地互动, 忽略了同学的反应, 课堂气氛有些沉闷, 有“满堂灌”的现象。
五、小结
医学类专业课堂教学是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基本形式, 教学质量评价是监控和管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同时也是培养和建设师资队伍的良好途径[4]。本文对我校近三学年临床医学专业、口腔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医学专业、影像医学专业及护理专业的临床课堂教学的校督导组专家的评价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大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更新, 教师教学态度端正, 教学方法比较先进, 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就全面提高我校临床专业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还有待全体临床专业教师、学生及相关人员的进一步努力。
摘要:医学类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 医学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我校近三年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对临床医学专业、口腔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医学专业、影像医学专业、护理专业临床教师课堂授课督导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督导形式主要为随堂听课。结果显示教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大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更新, 教学态度端正, 教学方法先进, 部分教师已采用了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皖南医学院教师质量评估表,课堂教学质量,医学类专业课,督导
参考文献
[1]范钦姗, 鞠平, 伍贻兆.把课堂教学放在抓质量的突出位置[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21) :26-28.
[2]陈茂伟, 陈鹏, 曾自三, 等.临床医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同质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0) :90-91.
[3]董克勤.论医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5) 14:541, 564.
《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学案设计 篇11
(一)《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12月考)(参考答案略)
12.文章后半段为什么写“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的情景”?(4分)
(二)《预演》杜姆巴泽(1月考)
11.小说开篇写“十五年前的事”,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3分)
(三)《午后书房》林文月(《28套》第12套)
11.文章插叙父亲的病情有何作用?请作分析。(4分)
1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想念一所房子》王跃文(《28套》第13套)
14.简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4分)
15.作者以一首打油诗结束全文,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结尾作用的理解。(5分)
二、考点阐释
作品结构的分析
1.相关概念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
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2.构成要素开篇主体收束
3.结构技巧线索过渡照应
悬念波澜节奏
三、命意探究
(五)(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王安忆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命题立意:答线索的作用要从结构全文和表达内容两个角度来答。
(六)(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
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命题立意:解答此题可分解为三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开头,为什么这样结尾,繁简安排的表达效果如何。
四、规律指津
开篇:开门见山 设置悬念
设置线索 提纲挈领
主体:伏笔铺垫 前后照应
对比烘托 欲扬先抑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制造波澜 曲折有致
收束:卒章显志 首尾呼应
起承转合 结构严密
五、实战演练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咒语》(节选)[印度]普列姆昌德(原文略)
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介绍了主人公帕格德贫困的家庭情况,突出了两人的孤苦;②为下文描写帕格德对医生的仇恨作铺垫,与下文帕格德救活医生儿子却不接受医生家的东西形成反衬,突出他的耿直和善良。
5.有人认为,把金塔拒绝为帕格德儿子看病的事放到最后交代会更好。你同意这个意见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同意。如果把金塔拒绝给帕格德儿子看病的事放到最后交代,结尾谜团解开,会给读者一种如梦初醒、豁然开朗的感觉,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引起他们的閱读兴趣。读者阅读文章经过了由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会受到更大的震撼,为帕格德的高尚感动,从而强化主题。
六、布置作业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0两题。
《一株棕榈》赵廷河(原文略)
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用说明性文字介绍棕榈的特性,侧重于介绍棕榈的价值,使读者对这种生长于南方的树木有一个全面的认知,突出文章赞美平凡人默默奉献的主旨。②棕榈全身都是宝,服务于人,引出后面对与其有相同品质的乡村医生李金忠的描写。
10.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①结尾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1分)②南方的棕榈种子在北方发芽长大,在凛冽的寒冬绿意盎然,突出棕榈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2分)③深化文章的主旨,突出对像李金忠一样的乡村医生的敬佩赞美之情。(2分)
设计学类专业 篇12
对外汉语专业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以语言类为主,减少文学类课程的课时是必然的选择,但问题是,在这么少的课时中,我们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呢?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课题。
一、文学类课程目前的教学弊端
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早最主要的语言文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提高写作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目前的文学课程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相对有限,加上经济转型时期盛行的急功近利之风,以及文学学科自身固有的特点(如历史跨度大,知识点多,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等等),文学经典越来越失去学生的关注。不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对外汉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都面临不小的挑战。
当前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庞杂,学生接受流于表面。
本门课程贯穿上下五千年,横贯中西,时间空间跨度大;涉及作家作品众多,且涉及到了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多种学科。教师既要把这些内容融汇在几节课中向学生输出,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此授课内容和课程设计较为简单,重点作品的阅读与分析量上也明显欠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直觉感知能力。尤其是对外汉语专业,课时量比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少,课堂教学内容一多,学生就很吃力,如果减少的话,教学任务又完不成。教师在检查教学效果时往往发现,学生对很多的文学知识和经典一知半解。
(二)偏于“教”而少于“学”,启发讨论环节不够,尤其是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是以古代汉语为语言载体的文学形式,现代大学生对此并不熟悉,独立学院的本专业学生古汉语阅读水平尤其有限。即使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古代汉语也熟悉不够。因此在对文本缺乏足够阅读和掌握的情况下,谈不上师生的对话和主题的探讨。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在翻译字句上,教学只能侧重于教导而疏于启学。我在课堂讨论的几次实践中,就发生过学生沉默不语的冷场局面,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作品不熟悉,对研究方法不了解。
(三)教学手段简单,多媒体利用率较低。
多媒体手段在当今教学中使用已经较为普遍。但对于文学类课程而言,主要体现在利用PPT梳理文学史发展线索,介绍、引证、比较相关背景资料。除了少数名作,文学教学很少有能够利用的音像课件来辅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当然,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有不少名作早就改编成影视作品。但改编后的文学经典语言载体已经发生转换,字里行间的文学魅力已经流失,更何况不少经典在改编后被灌输了改编者的意图和个人理解,和原来的文学经典已经大为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内的教学就大受影响。
(四)考试手段比较单一。
与现阶段的教学相对应,本门课程基本上通过闭卷考试来达到检测教学效果的目的。从每次考试最后综合论述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比较多,独立思考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较为缺乏。这和学生平时不自己动脑,只记笔记有密切关系。
显然,在有限的课时中教授如此丰富的文学类课程内容,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对于今天的文学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文学教学来说,很有改革的必要。
二、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理念探讨
文学教学虽不是很实用的技能教学,却是一门影响终身的课程。在若干年后内的写作和阅读生活中,青年时期的学习基础依然会起到强烈的影响作用。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是对人的生命、生活及其意义的叩问,文学阅读应以个人的感知参与到研究对象中,体验作家的真实生命,自觉地与生活在那个久远年代、遥远地域中的个人碰撞。文学的教学也是如此,在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文学作品缺乏了解、难以阅读的情况下,文学课程应当立足于阅读熟悉经典文本,接续传统,建设一种当代意识、语境下的新的审美情怀。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弃以传统训诂、考释、研究为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视学生认知能力、文献操作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正像某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1]虽然在古代文学课程方面,它可能会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汉语有所帮助,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帮助是极小的,短时间内也难以达到。而且对于之江学院这样的独立学院来说,这种方法难免有些曲高和寡,实施意义不大。
那是不是可以减少以传播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的比例?传播文化知识确实是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但由于其信息量的过于庞大,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很难达到效果。而且,在当今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很多知识在网上通过搜索就可以了解。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将其简化,只需要作简单的强化即可。
那么我们的授课内容应该是什么呢?
我们的主要教学方法应是应当整合学问与心灵、社会文化与文学文本,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已经远去的古代、现代文学,引发我们思考当下的当代文学,以及和我们相距遥远的外国文学。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探讨来诱发大学生的文化兴趣、启迪他们的感悟心灵,促进学生对创作与生活的热爱。从根本上来说,文学教学最终关注的应是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深度的加强、心灵感悟能力和文学才情的培养。
不仅如此,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对外交流活动,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从心灵出发,和外国人进行文学的交流远比简单介绍文学知识和作品内容要好。退一步讲,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转行或考研,培养学生的文学才情,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他们从事和语言文学相关的工作也大有好处。
三、文学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从以上的教学理念出发,我们应该怎样来教学呢?本文试以古代文学课程为例。
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加强思想深度、培养感悟能力和文学才情的目的出发,考虑到对外汉语专业的文学课程时数较少,本课程的基本教改方案为阅读—问答—讨论型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可考虑作如下操作。
首先,将所教授班级综合各种因素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应适当考虑学困生和学优生、男生与女生的比例,避免极端现象的产生。然后,在每一次上新课之前,布置经典作品的相关阅读任务,提出两三个问题供学生解答。问题的答案应具有一定的深入探讨价值,有时可以是学术界争论话题。为避免学生之间的互相抄袭,每个学习小组探讨的问题尽量避免相同。每个学习小组必须就这所提问题提交书面报告。书面报告涵盖任务分工和题目答案,老师评定之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分。
这种预习方式能够有效地将学生从被动的听讲现状中解放出来,督促他们去图书馆、网络熟悉作家作品来寻求问题的解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学基本知识的讲授时间,同时平时成绩的刺激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当基本的文学知识点和相关的作家作品已经被学生所了解之后,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每次上课可以从每个兴趣小组中择取一到两人进行发言,将题目放到课堂上向全体学生征求解答,来达到讨论的目的。探讨内容尽量深入,联系当下和实际,加深他们的印象。最后,教师综合学术的角度、审美的角度以及个人的角度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讨论的结果不必一味求真,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即可。
笔者曾经在某个班级以“《诗经》为什么将《关雎》放在《国风》之首”为思考题做过一次试验,发现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通过阅读查找资料后,发现答案大都用《毛时序》中的“正夫妇以风天下”来解释,大同小异。于是在讨论的时候,笔者又将它与其他一些爱情诗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答案。虽然最终讨论得到的答案并非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充分地了解到西周时期爱情诗的不同表现和意蕴,也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思考。
这种教学模式应当有一定的考试形式与之相对应。在学期末,应结合教学情况,改革考试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逼”着学生去思考,去准备,进而让阅读、思考成为一种学习的习惯。
期末考试可以推行分类测试法,即每学期的测试分两卷进行,第一次考试以背诵为主,主要考查规定篇目的背诵情况,以闭卷笔试为主,必要时辅以口试;第二次考试主要以作品阅读为主,以分析论述为主,闭卷或开卷视情况选择。
这种模式的文学课程教学,从教学目的来说,能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为提高,也可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尤其是课堂上的深入探讨,还将使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书面报告的撰写和对某些前沿问题的关注对学生将来撰写毕业论文也将有实质性的帮助。从课堂效果来说,也将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状况,增强他们的上课积极性,增强互动能力。
四、该教学模式的不足与困难
这种教学改革思路虽然在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部分实践,在激发学生兴趣,督促学生自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某些学生对某些作品的现代意义抱有全新的看法),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
首先,对外汉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时数有限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大改善。发动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同样占去不少的授课时间,要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困难较大。很多时候,一个学期只能进行两到三次。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变学生的自习时间为授课时间,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学生一旦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自学任务,心理上就很可能放弃,进而使得课堂讨论变成少数几个学生的陈述与老师的讲解。
最后,在教师方面,确定经典作品与相关论题,以保证学生的阐发和讨论空间是有挑战性的工作。问题的设置对老师的学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探讨的问题简单,学生不需要进一步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会失去探讨的价值;如果问题太难,就会挫伤积极性。而难度适中又有意思的问题很难设置。
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要全面展开,极有可能会面临几个困难。其一,学生的自觉性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不够自觉,依赖少数同学的积极思考来获取成绩。其二,学校图书馆可能无法支持教学改革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亲近文学,教会学生基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关键是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一般来说,图书馆的复本书最多五册,图书资料可能供不应求。如果学生找不到原作来读,而是通过其它介绍性读物进行了解,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设计学类专业】推荐阅读:
文学类专业08-02
高职医学类专业教学08-23
医学类各专业就业前景分析10-13
医学类专业考研,高校实力排行榜08-01
设计专业服装设计10-13
设计专业08-06
机械设计专业课程设计05-08
环艺设计专业06-01
机械设计专业08-19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