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理论(共12篇)
学案导学设计理论 篇1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 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 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他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和维果斯基等人作了进一步研究, 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主张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 (如教师或学习伙伴) 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而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这种教学模式,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手段, 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于一体,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 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自主性探究学习, 通过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师辅助学生并提供资料, 教学过程成为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教学效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领会教材内容, 根据导学案设定的任务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也可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梳理研究学习。通过这种方式, 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自学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案导学设计与实践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学案导学”教学法, 将“学生中心”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从学案设计到学案使用, 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以学案为载体, 设计建构式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教材知识, 提高教学效益。
学案的设计遵循教学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既有基本知识与技能, 又有知识拓展的原则, 同时将学习方法与策略隐含其中, 使学生积极探索并产生知识迁移, 达到启发、开拓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下面以《大学英语精读3》第六单元A Day’s Wait为例, 说明学案导学的设计与实践。
(一) 教学内容与对象
本文是海明威的作品, 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生病产生的一点误会, 致使他担心了一天的故事。教学对象是三本院校二年级学生, 这是大学英语学习的第三学期, 学生英语水平接近大学英语四级。
(二) 教学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1.learn the author’s writing style.2.grasp the language points and difficult sentences.3.appreci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ormal language and colloquial (spoken) language.
(三)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难点是要通过阅读故事, 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区分书面语和口头语。
(四) 教法与学法
首先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然后设置任务, 自主探究;接着小组讨论, 精讲答疑;最后练习巩固, 评价小结。
(五) 学案设计及实践
1.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学案设计:Warm-up questions;Background information;Topicrelated prediction.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几个背景资料: (1) 海明威生平, 包括海明威主要作品、写作风格、主题以及获得荣誉等; (2) 华氏与摄氏两种温度测量单位, 如冰点和沸点等。设计7个导入性问题, 如: (1)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are waiting? (2) What is the longest time you have been kept waiting? (3) Are you afraid of high fever?What is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you have ever got?设计主题预测性问题:Look at the lines above the title carefully.Who do you think might be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is text?And do you think to wait for a whole day is really a torture?What might be waited for?
课堂活动:首先, 教师提出导入性问题。然后, 学生自己介绍找到的背景资料, 教师从旁辅助及补充。接着, 教师提出主题预测性问题, 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对文章进行预习, 导入性问题与学生真实经历相关, 创设学习情境, 引出文章主题;学生课外搜寻背景资料并自己讲述, 激发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主题预测, 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好奇心, 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2. 设置任务, 自主探究
学案设计:Part division;Scanning.Part division学案列出各部分的段落大意, 空出起止段落。Scanning以表格的形式列出,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 Scan the text and find the places where there are changes of places.What are implied by the changes? (2) Find the places where there ar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the Father and Son, then explain what they each refer to.
课堂活动:Part division:让学生浏览全文, 找出各部分的起止段落。Scanning: (1) 找到几个关于地点变换的语句, 理解隐含的意义; (2) 找到几组表明父亲和儿子误解对方的对话, 分别解释父、子的真实意思。此部分采取小组合作、组际竞赛的形式进行。
设计意图:本部分主要是采取问题驱动方式, 通过设定层层任务, 展开竞赛, 学生为形成竞争优势, 主动思考、合作探究, 赢得竞赛领先。学生在对文章结构有宏观把握的同时, 发现故事中误会造成的始末, 理解父子南辕北辙的对话, 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 小组讨论, 精讲答疑
学案设计:Matching;Language points;Understanding difficult sentences.Matching是按照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段落信息匹配题设计, 学案中给出8个句子, 均为对课文某句中个别词的简单替换或对整句的同义转述, 也有对整个段落的综合概括。Language points列出了文中大约10个重要单词、短语、句式, 并给出例句, 设计针对性习题, 如仿句、翻译、填空等;部分单词作了同、近义词比较, 如scatter, distribute&spread的比较, 设计了6个选词填空题;这部分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外自学。Understanding difficult sentences列出了文中描述父亲打猎场景的3个难句, 进行句法结构分析。
课堂活动:Matching每句所含的信息出自课文的某一段落, 要求学生找出与每句所含信息相匹配的段落。Language points学生课外根据自己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自学, 如根据上下文、查词典、语法书等;对于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精讲。Understanding difficult sentences先小组讨论, 学生合作探究, 再请学生展示分析结果, 教师点评, 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本部分旨在考察学生能否以较快的速度有目的、有方法、高效率地阅读文章, 从中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文章特定信息并加以概括、提炼的能力。对于知识点,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 学习重点单词、短语、句式的用法, 并及时加以练习巩固, 使知识内化。同时通过合作交流, 商讨出较难问题的答案, 展示给班级同学, 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4. 练习巩固, 评价小结
学案设计:Summary;Useful expressions;Discussion.Summary给出一篇对文章内容概括性的短文, 留出10个空格填上单词或短语。Useful expressions列出文中出现过的实用短语或句式, 中英文各半。Discussion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 如Why 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the hunting scene of the father in the middle of the story?
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Summary, 然后从课文中找出Useful expressions当中给出的中/英文所对应的短语或句式;最后分组讨论Discussion问题,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经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对全文有了全面的理解, 此部分学案主要是对之前学习的巩固练习, 掌握各知识点和常用句型, 体会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及时为教师提供反馈, 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提升知识学习水平。
总之,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导学案组织各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平台。
摘要:本文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以《大学英语精读3》Unit 6为例, 详述学案设计及实践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学案导学
参考文献
[1]孙鹏.探究式学习模式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 (4) :61-63.
[2]张兆祥.“学案导学”—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及实践反思[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 (4) :84-85.
[3]赵宇昕.问题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视野大学英语》 (读写教程2) 为例[J].2014 (9) :62-63.
[4]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3[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8.
学案导学设计理论 篇2
学习目标:
、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教学分析:本课作者从“木叶”说起谈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注意读出诗歌概念后的意味,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真正读进去,并不是一篇十分难于理解的课文,关键在于引导,问题的科学设置。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2、【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补充:“清华园四大剑客”“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3、【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略)
二、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袅袅
柳恽
沈佺期
传诵传颂;洗练
;不落于言筌者
疏朗万应锭
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析段研句突破重难(点)
【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
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②
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③
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
②
树
木
艺术特征
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
饱满
疏朗
适用场合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秋风叶落
①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
①“木”→(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
≠离人游子的愁绪。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③“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问题投放】结合文段分析,请概括文中论述的“木叶”的艺术特征。
【学生活动】逐段进行整合。小组内归纳整理,组间交流完善补充。
【教师点拨】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见过树木之后,还要见森林的意识培养,同时用词要准确、简明、恰当,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较为全面的把握。
【整合答案】“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
四、挖掘文本提升思维
【典句赏析】
【问题投放】“‘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结合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里的差别?
【学生活动】进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
【教师点拨】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从“木叶”意象入手来阐述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进而会启发我们把握鉴赏诗歌的普遍途径:要注意读出概念后的意味。也就是“言外之意”的理解。
【答案整合】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其次,诗人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再次,抒情的特定场合……
五、课内小结强化重点
【学生活动】结合板书以及探究的问题,对本课的内容以“我的收获”形式加以小结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略)
六、课堂实践检验效果
【问题投放】对熟读背诵篇目中的意象进行归类链接。例如“月”“梅”“杜鹃”“捣练”等都具有暗示性,引发联想,试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尝试性回忆有关篇目,组内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回顾,既要有数量,还要讲究速度。诗句积累。交流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讲述例子,讲出联想点以及暗示性的意味。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引发刺激联想;系统归纳。
【整合答案】(略)
七、举一反三,迁移巩固
【探究思考】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集有关古典诗歌意象材料,分类整理。(按照花木植物类、器物类、动物类等分类;附好例句;简要说明暗示性的内涵与事物间的相关点)
2、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请运用本课所了解的知识,对加点部分文字进行评价。
(附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合作,网上搜集,充分占有材料,进行材料的分类组合;形成文字,进行交流。
学案导学 篇3
学案导学之所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下面我结合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7年级第4课《文学社的新成员》这节课加以说明。
一、学案导学倡导了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新理念。
学案导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炼、练习、巩固、归纳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上课之前,我先把《文学社的新成员》学案发下去,让学生自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老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同时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建立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新师生关系。所以,运用学案导学,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学案导学能够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文学社的新成员》学案导学中,我设置了“学习目标”、“本节知识重点”、“自学检测”、“问题讨论”、“我的收获与体会”、“温馨提示”等栏目,其中“学习目标”、“自学检测”教给学生如何学习,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而“问题讨论”则更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去问问“为什么”,去思考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联想、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案导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
学案导学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简单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还有问题再由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帮助同学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学习和讨论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案导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
四、学案导学法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实行学案导学,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比如说《文学社的新成员》这节课中,学生对“不规则表格的设计与修改”这一操作感觉有难度,无从下手,那么上课时,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讲,积极动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减少学生走思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操作,时而讨论,时而交流,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导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质量。
五、学案导学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案导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探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行动。课堂实践与创新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已知的知识外,还应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大胆设计,标新立异,哪怕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我都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我设计实践与创新时,只要设计的实用,美观,有创新就行,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操作要求不细化,目的是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自我发挥的余地。
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案导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学案导学”能“减负”不“减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好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由于学生学会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解决,原来的课下作业在“学案导学”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3.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收获。学生:(1)乐学、爱学、会学、能学;(2)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师:(1)由教书匠转为研究者--感受到教育家的乐趣;(2)由“警察”转为“朋友”——享受新型的师生关系;(3)把职业当成事业——有一种期盼永远留在心中。
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实际学情进行灵活取舍。教师要善于处理好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浅谈学案导学下语文作业的设计 篇4
一、课前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作业内容以预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学习方法编印在导学案上面,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明确学习的方法,提前自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也要记录下来,能主动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我提出课前预习作业要求有以下几点:1.通读全文;2.标段落;3.画记生字词和成语,把生字的拼音写到课文中生字的上面;4.反复轻声快速地认读生字词,想想在哪些具体情景中可以使用这个词语;5.找出生字词的形似字、同音字,并进行组词、造句;6.细读文本,心中有三意识,即写什么人(形象),发生了什么事(情节),抒发了什么情(情感)。同时,课后字词积累作业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三遍;2.选本课3-5个词语或成语,围绕一个中心连词成段;3.解释3-5个成语的意思;4.每篇课文学完成后,学生之间互相听写一遍。学期结束后,做出一份本册的生字表,并时常温习。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一预习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完成。先是由老师检查学生预习完成的情况,然后由几名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老师指导学生到黑板上听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预习作业,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做讲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完成作业,然后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二、课中作业——让学生合作学习
课中作业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学会合作学习。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它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不但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而且为教师展示了教路,为学生指点了学路。如果教师能紧紧围绕课后习题设计作业,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提供信息、作出结论、提炼方法技巧。这样既能避免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了学生的自身能力,教学质量就可明显提高。笔者在教七年级下册《鹤群》时,要求学生看课后练习题一,找出课文中描写鹤群的词语(句子、段落),试着从词句含义、修辞手法、表现情感三方面品味、体会这些词语(句子)是怎样栩栩如生地展现鹤群飞翔的壮观景象和鹤鹰搏击的惊险场面的,并指导学生写上旁批。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以此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把课后练习题当作作业,课堂教学中围绕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共同探讨,教师进行启发,对学习的方法技巧进行点拨引导,既落实了作业,又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把课后习题融入课中作业,还可以避免课后练习题成了课文的尾巴,不浪费教材练习的实用价值,而且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
三、课后作业——让学生探究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后作业可以作为课文的拓展延伸部分,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课后作业来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与课文相关知识,不仅能成为学生巩固、消化、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健全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在学生离开课堂时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去课外探究。有的老师在教七年级下册《鹤群》时,设计了二道题:
1.比较本单元三篇状写禽类的文章,分析它们在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哪些异同。
2.以《伤鹤救走之后》为题,写一个片断,想象鹤群的命运。
这样的作业,可以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挖掘,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案导学设计理论 篇5
一、诗人名片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因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一事连坐,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迁盈川(今四川筠连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其诗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宇轩昂,风格豪放。杨炯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
二、诗词故事 初唐四杰的排序
“初唐四杰”排成“王、杨、卢、骆”的顺序,据说富有品第文章的意义,这是我们熟知的事实。如按年龄顺序,则应为卢、骆、王、杨,其间卢、骆要比王、杨平均大了十岁的光景。杨炯对此说自己“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因为杨炯年纪小得多,名字反在卢前,有愧不敢当之感,故说“愧在卢前”;反之,他与王勃是同年(同榜考中),名字在王后,说“耻居王后”,是不甘心的意思。
三、文题背景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平调曲”,汉魏诗人常用这个乐府题写军旅生活,但到了唐代,汉魏乐曲大多已经亡佚,诗人只是用这个乐府题来写诗,无法配合乐曲演唱了,所以这首诗本来应当属于“乐府诗”。但是对于诗歌句式、音律、结构的审美习惯却使六朝以来的诗人把这种“乐府诗”也逐渐写成了五言八句、平仄相间的格式,便使得后人一概把它们称为“五言律诗”,其实,在初唐诗人心目当中未必有现在那么明确的格律概念,也未必是有意要写出一种与乐府、格式都不同的“律诗”,只是一种审美习惯使他们写诗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注意了句式、平仄与结构而已。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 该诗有两个特点:一是风雄骨健,表达了作者积极参军、保家卫国的雄壮情怀,尤其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掷地有声;二是采用跳跃性结构,节奏明快。朗读该诗,既要慷慨激昂,深沉有力,又要节奏明快,气势雄壮。
二、悟读,诗情画境
边关告急,书生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奉命出征,将士壮怀激烈,奋勇杀敌。沙场大雪弥漫,遮天蔽日,暗淡了军旗上的彩画,呼啸的狂风中交织着进军的震天鼓声,仿佛吹奏着胜利的号角„„
三、品读,鉴赏评析
1.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其中“照”字用得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心中自不平”中的“不平”具体指什么?
答案 “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用夸张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机,生动传神地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仿佛真的看到战火已在眼前一样。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不平”指面对敌人入侵,义愤填膺。
2.展开想像,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并加以赏析。答案 大雪弥漫,漫天飞舞,天色昏暗,战旗上的彩画已凋落斑驳;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诗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出心裁,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诗以战地风雪烘托出战场的紧张情绪和肃杀气氛,以自然环境中的风、雪的冰冷与无情代替了对血腥战场的直接描绘,手法极高。
3.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什么样的现实和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和武人得到重用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忠君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送赵纵 杨 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照前川。
(1)
一、二两句一语双关,请分析其含意。
答案 “连城璧”即和氏璧,为赵王所得,“赵氏”双关赵王和赵纵,借喻赵纵才能如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人们久已闻名。
(2)“明月照前川”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案导学设计理论 篇6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学案导学设计理论 篇7
关键词:学案导学,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 运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 遵循“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全过程放手让学生学”的理念, 以“先学后教, 自主建构”为指导思想, 构建了“学案导学——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即学习方案, 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设计的课堂学习导学材料。“建构”的基本内涵是指通过学案设计的情景、任务和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探索实践等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学案导学—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理念,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发展学习能力为核心, 以学案为依托, 以建构性学习为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创造性、发展性为目标, 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激励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造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从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和知识建构出发, 以学案为载体, 创设建构性学习情景, 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和体验思维的过程, 实现教材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经验结构的有效整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案导学—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素结构和操作流程如下:
二、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1. 目标认同原则。
学案编制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具体, 要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应能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 并以此作为导向, 激励学生主动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有效地自我监视、控制、调节, 从而促成目标的实现, 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2. 问题驱动原则。
学案应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既要源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或教材, 又有所深化和拓展;既要有难度, 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既要体现科学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 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 适当控制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既要体现知识发生和形成过程, 又要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学案设计的问题应表现出较强的“磁性”, 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悬念和认知冲突, 造就愤悱的学习情境, 诱发学生强烈的解疑动机, 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解决问题。
3. 学案“学法化”原则。
学案应示例学法, 学案导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学法指导的过程。在学习活动过程中, 应以学案设计的内容和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把一些重要结论的导出过程挖掘出来, 或者将教材隐含的学习策略、科学方法、思维过程加以抽象和概括出来, 丰富学生学法体验, 充实学法条件性知识, 提高学法效能感, 使学法更易于学生领悟、接受、认同、内化、迁移和运用。
4. 建构性学习原则。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内在需求、自我建构、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是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学案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自我需求, 以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的统一;注重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视、控制和调节, 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和内在学习品质。
5. 合作学习原则。
学案中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和任务应结合学生实际, 有合作价值, 能引发兴趣, 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以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探究研讨和争论辨析,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学案的要素结构及其设计的基本策略
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等六部分构成。
1. 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策略。
首先, 目标的设计要有全面性、层次性、针对性、激励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学习目标对学生来说, 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领悟、接受、认同了学习目标, 就能依据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过程, 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反思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 要从教学设计理论出发, 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本节课各学习目标的类型。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 从学习结果的角度, 一般将学习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为认知性目标或技能性目标, 多侧重于学习结果, 属于行为性教学目标,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体验性目标, 属于表现性目标。依据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的根本目的, 在于指导我们按照各类目标自身达成的条件、过程和规律, 更科学合理地设计实现这些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 要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初始技能与终态目标的差距制定目标的内容。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分析、领会课程目标的精神与要求, 把握课程目标对某一章节内容作出的具体规定;其次要通过知识技能的层级结构分析, 确定达到的终态目标;三要分析学生已具备的先决技能及认知能力, 根据终态学习目标要求, 从起点知识技能出发, 确定一节课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总之, 应以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为基础制订目标, 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建构学习的个人意义和唤起追求学习的心向, 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第四, 精心编制学习目标的陈述。学习目标陈述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应参照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要求所规定的行为动词, 尽量用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叙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使用与心理活动有关的词语或较宽泛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过程方法目标的陈述应从学生“怎么学”, “怎么想”等思考问题的角度, 努力挖掘教材和学习活动中隐含的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等能力培养要素, 按“学习内容+学习的过程、方式、方法+达到的程度水平”的形式编制。我们的体会是, 这种表述方式不但为教师明确了过程方法目标, 也为学生提供了达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易激发学生的认知期待, 能促进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落实。但要切忌将教学要求中教的目标直接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用, 否则会失去目标对行为的导向、激励和测量作用。
2. 问题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是注意基础性。既要体现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 也要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二要注意科学性。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必须真实可信, 要融入科学方法要素,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分类、比较、类比、假说、实验、模式化等科学方法, 要通过问题解决形成科学观念、思想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三是注意情景性。联系实验、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等设计情景, 让学生在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情景中体验问题解决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激发探究热情、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迁移水平;四是注意问题的活动性。要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充分体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五是注意开放性。让学生在开放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运用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类比、分类、归纳、概括、演绎等方法, 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解决的线索, 获得多种结果并选择最优途径,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学法指导设计基本策略。
学法指导的核心旨在教会学生学习。应提高学法指导实效, 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一要明确分阶段有层次的学法指导内容体系。二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学法特点, 把握学法指导的切入点, 以知识学习和探究过程为载体渗透学法, 通过学案“学法化”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三是运用“五环节”学习策略教学强化学法指导: (1) 激发动机——及时强化学法的成功体验和学法自我效能感, 积极引导学生从学法运用成效、努力程度等方面进行自我归因, 激起学生运用学法、探求学法、交流学法的热情和动力。 (2) 示例学法——对程序操作类的学习策略, 教师可直接提示、示范, 让学生初步理解学法的目的、意义和操作程序、步骤、规则;对范型识别类型的学习策略,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某一策略、学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初步领悟学法。 (3) 探求学法——通过回顾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知识形成过程, 主动探索、发现和领悟渗透其中的学法, 或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通过对同类问题解决的多个实例的研究, 归纳概括其规则性知识, 并明确操作要点、操作程序、步骤和完成标准、注意事项等。 (4) 训练学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鼓励和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预习、上课、复习等学习过程的各环节, 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设计相似情景和不同情景的变式训练, 让学生体验选择学法的依据、适用的条件与范围等条件性知识, 学会自我调控学习的活动和过程;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类似或有递进关系的题目编成题组进行学法训练。 (5) 反馈学法——指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评价和反思, 及时整理、评价自己学习前、中、后过程的计划、准备、监视、控制、调节、总结、补救的过程, 提高元认知能力。
4. 达标练习设计基本策略。
达标练习旨在检测课前设计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适当兼顾“举一”, 重点在于“反三”。设计达标练习一般要注意以下基本策略:
一是基础性。要融合双基, 巩固双基, 突出培养学生迁移、运用双基的能力。二是针对性。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三是层次性。要有梯度, 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四是适量性。要有适当的题目数量、知识容量、思维容量和能力训练量。五是反馈性。难易要适度, 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 较易、较难都不能准确反馈教学信息和学习信息。六是延伸性。学生完成达标练习并不意味着当堂学习任务的结束, 教师要注意通过评价激励等手段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矫正, 发挥达标练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养成学习习惯、锻炼意志品质等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方面的作用。
5. 推荐作业设计基本策略。
推荐作业主要针对中上等学生, 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编制推荐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基本策略:一是应用性, 要联系社会、生活, 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综合性, 要联系前后知识, 促进知识整理, 建构学科综合知识结构, 发展综合能力。三是开放性, 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点, 并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促成多学科融合态势。四是社会活动性, 要联系社会现实, 针对社会关注的问题, 训练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的能力。
附:研究小组设计的学习方案
学案导学设计理论 篇8
关键词:中职院校,数学教学,“学案导学”模式,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是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随着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得不断推进, 我国整体的数学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得提升,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中职院校数学教学水平是各大中职院校所讨论的重点话题, 作为一门重要学科, 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数学教学水平成为了我们应当思考的关键问题。学案导学模式是提高中职院校数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明确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及设计原则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水平。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优越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较强且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的学科, 它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解题思维。但是, 由于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及教育教学的误区, 很多的学生陷入了数学学习和解题的思维定式中。这种思维定式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讲, 思维定式往往压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没有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想要进一步的摆脱这种现状, “学案导学”模式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方式, 它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增强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1. 教学具有方向性
教学大纲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教学大纲为教职人员和学生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和学习的目标, 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职数学教学却缺乏相应的较为具体的教学大纲, 这就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缺少教学大纲就意味着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 这就会直接导致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大纲与本校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结合, 使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 同时能够根据本校学生发展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2. 增加师生互动, 提高学生积极性
课堂互动是中职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当下中职数学课程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缺乏一定的课堂互动, 中职数学课程大多以老师单方面的教学为主, 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的问题在于, 老师在课堂提问内容设置方面过于单一, 无法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同时, 课堂提问的数量应当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课堂提问过多就会推迟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进度, 而提问较少就会使学生丧失了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 同时难以真正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使课堂的提问更加合理,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趣味性
“学案导学”的应用进一步创新了中职数学教学的模式, 情景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情景教学历来是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情景教学已经应用到了多个领域当中, 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这样的前提下, 如何促进情景教学与中职数学课程的结合也成为了我们所重点讨论的话题.情景教学在于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数学学习的环境当中去, 情景教学法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热情, 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 在此基础上创设情景, 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最为重要的是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改成主动学习, 从而提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与网络时代的发展相衔接, 教师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教学工具如PPT的制作等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达到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4. 实践与教学结合, 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国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偏向于理论性教学, 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紧密的集合,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一味的理论性的教学也使得数学教学缺乏了生活气息。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这样的前提下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学能够进一步的创新教学方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更好的结合, 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对学生实际应用的一系列检测能够更好的评价和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应用程度, 同时我们也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成绩纳入到学科最终成绩, 这样的评价机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将数学课堂的生活化落实到实处。
二、中职数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中职数学“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性, 其具体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 主体性的原则。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 如课外小组讨论以及家庭作业方面都应当以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学生培养的出发点落脚点。第二, 目的性原则。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理性思考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很多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和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往往会偏离了这一目标, 只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数学的教学内容, 这就会使得学生不能够掌握和学习到应当了解的数学知识, 所以, 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不要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面。第三, 差异性原则。学生之间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案制定的过程中遵循差异性原则, 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第四, 整体性原则。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设计的整体性, 即学案应当有适当的难点以及课堂的重点, 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课堂内容以及难易程度。第五, 适度性原则。教师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适度改革的原则, 不仅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主,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学的进度。
三、结语
中职数学教学是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部分, “学案导学”与中职数学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教学水平, 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分别是主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在遵循原则的起初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大纲进行进一步的制定,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爱霞.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2]刘晓燕.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葛宁宁.中职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2011.
[4]高红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 篇9
一、理论先行,推进实践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课堂练习的安排等等都要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和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为此, 提出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中要有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环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案导学的编制和使用环节
在上面理论的支撑和要求下,在编制学案时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提出了四个原则:“重组教材,化解难度,指导学法, 形成体系.”通过反复地使用和反馈,我们提出,学案的编制要求做到如下三点:
1. 学案的编制必须以课标为准绳 ,以课本为依托并紧密结合课本,以学生自身认识的水平为出发点,将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并化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的难度,选择有效精练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以便于学生能够自我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内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案尽可能的 “简单化 ”,在 “精 ”字上下功夫 ,做好课堂上的预设,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精讲、精练、精做,能力强的同学能当堂完成,课后再增加部分拔高题,层次较弱的学生留部分习题作为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 分层教学 ,并穿插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告诉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问题,让他们能提出问题,积极地探究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不等式及其解集
(一 )知识目标
1. 知道不等式及其解和解集的意义.
2. 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
(二 )阅读思考 (课本 P114~115)
1. 什么叫作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
2. 什么叫作不等式的解的集合? 可用什么来表示?
3. 什么叫作解不等式?
(三 )尝试练习
1. 课本 P115~116 练习 1、2、3 题.
2. 方程 2x + 3 = 1 的解有__个, 不等式 2x + 3 > 1 的 解有__个.
(四 )小 组交流
1. 学生互查尝试练习,并及时纠错.
2. 提出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五 )当 堂反馈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不是不等式
B. 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C. 不等式-3 < 3总成立
2. 有下列四个结论 :1 4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 ;2 x > 4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集 ;3 x ≥ 3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4 x ≥ 3是不等式x + 3 ≥ 6的解集.其中正确的有 ().
A. 1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
3. 不等式表示 :(1)x - 3 是非正数 :___;(2)x 与 3 的 和不小于-5:___.
三、使用学案的成果
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数学学案的使用拓展了学科教学目标,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实现了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开始形成
数学导学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能节省时间并带着问题听课,对提高课堂效率及课内知识的落实都很有帮助. 过去的教学往往是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现在有了学案以后,在预习环节就给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去查找资料、 思考、分析、尝试解决问题,而且给出学习过程和目标,促使学生在课前就会做很多准备,这样学生就能预知自己在学习本课中的困难及要点,能够有准备地上课,进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 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把握
要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案导学有利于老师改变过去以讲为主的课堂局面,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老师只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个引导作用,学生则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克服了原来那种机械记录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
4.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
小学数学“学案导学”研究 篇10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学案导学”主要是由“学案”和“导学”两部分组成。同以前的教案不同, “学案”主要包括教师的导学以及学生的探究。它主要是以教师的学案为载体, 配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该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体现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
该模式注重给予学生学习思路,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解题, 从中发现知识的运用规律, 使学生由传统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 并在探究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双主动的模式
通过该模式的教学, 可以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重心从“教”转变为“教”与“学”相结合, 学生通过学案能够更好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这使学生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
3.教学中凸显差异化的教学理念
“学案导学”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重点进行依次的划分, 主要分为基础性知识、巩固强化知识以及拓展创新知识。对学生采用梯度化、层次化的教学,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 这样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 能力不断地提高, 减少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4.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 尤其是对于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设定, 缺少思考“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 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激发欲望、鼓励自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突破重点以及总结升华。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教师的导学形成融洽的发展, 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面, 使双向交流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教师设计学案,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对于学案的设计需要严格按照“一课时一学案”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对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进行提前预习, 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于每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向得以明确, 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在课堂中对于学习更有目标性。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授课为例, 该内容是学生在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学习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可以举实际情况中的例子使学生生动地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在对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理解知识的意义, 同时学会判断两种比例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先教正比例的知识, 然后再教反比例的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两种量在变化中所存在的规律, 并将规律利用关系式表现出来, 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本质。教师还可以将含有正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的量的两个例题整合起来, 在课堂中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同一个例子中去感悟和体会, 充分地掌握两种比例的应用。
2. 根据学案自学, 探究、思考学案的知识
教师设基础学案后, 学生可以通过对学过知识结构进行探究, 从而自学出新知识, 尽量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对教材的学习中, 对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解答,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及解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也需适时地发挥出教学主导的作用, 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例如以“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为例, 对于学案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课前尝试, 掌握基本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 认识到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 能够在集合图中, 正确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以及它们的公倍数。
(2) 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出基础性的练习题,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 充分、全面地掌握知识点,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时就能够很快找到疑难点以及重点, 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够快速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3) 探究合作, 解答问题。在学案的自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预习和思考的基础上, 成立不同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 对于没有解决或者结论模糊的问题小组内能够形成一个初步的结论, 不但能够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 教师进行精讲和总结,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得以完善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要放开手,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 但是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就放弃对学生的教学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探究和讨论的过程, 教师需要进行引导, 同时对于学生在探究中的争议以及错漏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剖析, 给学生讲清讲透, 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以及修正, 这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才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得到完善。
4.梯度设置练习题, 巩固练习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 在“学案导学”的课后巩固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 采取不同的巩固方式, 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实施因材施教, 实现“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要求。教师应该设置基础巩固、能力拓展以及拓展探索三个层次的课后练习题, 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练习题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 使学生实现自查自纠以及巩固练习的效果。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性因素, 从而有效地规划组织课堂教学。不管是从自身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 教师都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够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髓主要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精髓, 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 才能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变得更加高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对于教学的要求和目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当前新课改教学的重要理念。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转变为以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进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学案导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案导学,新课改
参考文献
[1]莫清瑶.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与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 2010 (2) .
[2]陈占奎.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4) .
[3]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2 (5) .
学案导学实施研究 篇11
关键词: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54-01
一、何谓“学案导学”
教案是教学所采用的方案,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设计好该教什么,该怎样教。不可否认,教案在教师教学的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非常遗憾地看到一些教师在编制教案时,考虑最多是自己如何把课本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学就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边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智能。正是由于这一弊端的存在,学案应运而生。因此,采用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
1.编制学案
(1)学习目标:
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
(2)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反馈。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老师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
拓展应用。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
课后练习。学案来源于课本,还要回归于课本。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基础,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完成,做到练习分层。
2.使用学案
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伊始进行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首先,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
当堂完成课堂反馈部分,主要是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
解决拓展应用部分,则是针对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一些复杂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三、“学案导学”中存在着几点问题
1.学案设计等同于同步练习
学案教学的有效实施,首先要有学案设计作凭借。但是,在学案教学的设计中,不少人将学案设计等同于同步练习,以为设计几种不同类型题就体现了学案特点。
2.学案导学没能较好地体现层次感
不少学案忽略了学生的层次差异,缺少阶梯性和递进梯度,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
当然,学案教学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真正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允军.关于学案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22.
学案导学设计理论 篇12
一、导学案实践案例
1.课前准备。课前发放预习导学案, 学生先行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确定自己的问题, 为课堂提问做好准备。
(下面以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二单元为例)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等各方面, 精心安排导学案的合理流程, 另外可根据各班情况, 在本班的导学案上增加相应的不同问题、具体的小组评价准则, 然后及时做好相应课件, 完成学生学案预习的情况阅览。再则, 学生要懂得利用各种可用资源, 查阅相关资料, 认真独立地完成相应的学案预习, 并做好延伸, 不懂的问题都可写在学案上的空白处, 同时完成下列题目 (部分) :
(1) Ourcityisverybeautiful, inspring. (我们城市很美丽, 尤其在春天。)
(2) Myknowledgeofphysicsispretty. (base)
(3) Canyoutellme?
A.howgoodishisspokenEnglish
B.howwellhisspokenEnglishis
C.howwellhespeaksEnglish
D.howgoodhecanspeakEnglish
这些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真预习过后, 测试对课文知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 为学习新课做好充分准备, 使得之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2.课堂探究。上课前, 可以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提问, 回答, 再解答, 从这几个步骤分别操控, 主要由学生完成, 教师则点拨重难点, 由此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脉络, 并要求学生继续完成几个题目: (1) HowmanykindsdoestheOlympicGameshave?Whatarethey? (2) WherewillallthecompetitorsbestayinginmodernOlympicGames?这两个题目要求学生自主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寻找答案, 并采用加分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然后让学生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 可以用抢答的方式, 但要有秩序规则, 奖惩合理,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课文、语法等讲解完成后, 教师要做一个课堂总结, 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尽量在课堂上把问题解决掉。
3.课后巩固。课后巩固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主要是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与强化, 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明白自身的能力和学习责任, 掌握好基础知识, 促进以后的学习。教师可以从语法、词汇、句型等方面着手, 编写一些题目, 例如选词填空、词形变换、选择、翻译等相关题目, 让学生及时巩固。
二、导学案实践效果
1.学生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通过导学案的实践, 学生学会了自主阅读, 懂得利用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方法, 排除单词障碍, 也能大致理解、翻译文章大意, 并通过分析结构层次掌握中心思想。与此同时, 由于时常阅览各种英文书籍、报纸, 听SpecialEnglish之类的广播, 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2.训练了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高中生经常不注重听力练习, 听力导学案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地练习听力。我们设计的听力导学案上, 会有一些难读的音标、听力技巧点拨与指导, 还有听力练习, 由浅入深, 久而久之, 学生的听力成绩便会相应提高。听力好了,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英语交流。教师们还可以举办一些英语演讲、英文歌曲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中强化学习。
3.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导学案会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平时除了给学生规定的题目和思路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交流合作等方式练习写作, 积极发展英语思维。具体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学生课外活动场景, 或者一些贴近生活的组合图片,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开拓写作思路, 一步一步深入, 作文便能水到渠成了。
三、导学案实践反馈
1.导学案设计要合理, 符合学生水平, 要顾及多数学生的特点, 不能盲目求深求难。
2.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导学案设计也要不断改进, 反复实践, 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设计理论】推荐阅读: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06-20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0-22
设计英语导学案09-04
导学案设计使用11-22
导学案怎么设计07-23
导学案设计原则10-11
导学案设计模板11-06
谈导学案的设计07-11
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10-18
思想品德导学案设计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