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设计使用(精选12篇)
导学案设计使用 篇1
所谓高效课堂, 就是按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新教育的有关理论, 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主动探究, 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中, 对学习理论是这样论述的: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大师和专家的话不无道理。 原来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教、学生听, 教学过程纯粹是把教案搬到课堂, 没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其结果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分离。 新课改的要求是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要把学生看做是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 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善于探究,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人。
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结合教学实例, 就应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谈谈体会。
实施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手段, 导学案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纽带。 导学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节课的教学质量。 在应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中, 导学案设计得是否科学、设计得是否合理、设计得是否规范等问题都很关键, 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 也是衡量导学案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是否明显的标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对高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做了探究与尝试。
一、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
1.导学案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顾自己在讲台上根据自己的教案设计进行教学, 没有顾及学生听课的效果。 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教师一堂课的教学只是为了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不考虑, 所以教学效果一般。
面对低效的高中数学教学, 我们要抓住以生为本这个关键。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思维,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激发自主探索, 激活学生思维。 这样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学生才会由过去那种被动地学转变为现在主动地学。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 所以, 导学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从而实现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2.导学案要注重内容的贴近性
导学案是“导”与“学”与“案”的三者统一, 是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 “导”指的是教师的指导;“学”是学生的学习;“案”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也就是学生学习的教学思维引导模式。 导学案不是课本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简单相加。在导学案模式下, 主要是考虑学生学的主体, 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 导学案的设计内容和思路要贴近教材的新理念, 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贴近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3.导学案编写上要体现梯度性
如何让每位学生的学习都得到飞跃呢? 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务必要清楚每个版块知识设计与处理的梯度。 在编写导学案的实践中, 我加强了版块内容的精巧设计, 有效防止了教与学的分离状态。 我的做法是:一是教学要循序渐进。 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模式。 三是导学案中所选习题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学情, 因地制宜, 因生而异。 导学案中的练习都备注有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标示, 每个试题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都有预测, 拓展练习的难易程度都很清晰,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高中数学导学案在课堂的使用艺术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罗增儒教授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都说过下面的意思:教学中师生互相合作, 共同协调, 才能激发课堂的能量与活力, 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在高中数学课教学中实施导学案教学, 我是这样做的:
运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 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体现了教学的新教法, 导学案的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也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 运用导学案能否激活现在的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成为运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例如, 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章节内容时, 其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自主学习
课前引入:在上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 先讲一个有关概率论起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紧接着让学生自学导学案, 自学内容—学习目标—问题思考。
首先是明确学习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和频率的稳定性, 了解频率和概率的区别。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对学生进行必然与偶然、特殊与一般的辨证观的教育。 其次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第二步:合作探究
学生有了自学的基础, 通过课前检测—课堂探究等教学环节, 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这时候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 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要本着重点突出、突破难点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 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对共性问题集中解决, 讲深讲透。
第三步:反馈训练
反馈训练中的练习设计应突出层次性, 要有启发性, 问题的设计要让优秀生从中尝到挑战激情; 让普通学生从中得到激励;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使所有学生都从中得到一定的收获。
导学案在设计上要体现学生主体性。 如何衡量导学案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学生就是检验的试金石。 在教学实践中, 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当老师讲解教学内容, 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互动, 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生自己讲课, 我穿插利用大脑风暴法, 集感、听、读、说、练于一体。
教学即科学, 教学是艺术。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做实做强导学案, 积极改变教法, 有效转换角色, 这样数学课堂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赫.试析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2.23.
[2]罗柳.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浅探[J].成功 (教育) , 2012.24.
[3]周明华.数学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学数学, 2010 (2) :33-35.
[4]张海青.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0.
导学案设计使用 篇2
一、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与设计方法多样,同时,因小学儿童生理、心理、学习经历的特点,小学数学导学案与初中、高中有很多不同之处,即使是在小学阶段,数学导学案与语文导学案也有不同的学科特点。
(一)、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理念 我们从字面释义来看导学案:
导:指导、引导; 学:学生、学习; 案:方案、设计。
既然导学案解决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地位问题,那么,导学案的设计就应确立“以学定教,同案协作”,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的有效学习,则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学案和导案。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案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
导学案设计的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要强调“学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
同时,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出: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的备课与编写程序。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的形成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必须融入每位教师的个性风采。“导学案”备课的基本特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资源共享、师生共用,减负提效”。经较多的教育先进地区学校的实践来看,导学案较常用的备课和编写程序是:
1、个人主备,形成初稿
主备教师在初备时,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做到两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教材处理上突出“六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同时,主备教师要尽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疑难。并将初稿打印(备课组教师每人一份)带到集体备课地点。
2、集体研讨,修改初稿
参照全县各校基本上每周都有教研例会的惯例,每周集体教研时,主备教师将所备导学案提交全组集体研,首先由主备教师就个人设计的草案,以说课的形式作简要的说明,然后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观点,进行比较,将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3、完善整理,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家的意见,对初稿进行整理与完善,形成定案。并将其打印一份交备课组长审定签字后,交付印刷。
4、课前熟悉,融入个性
上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熟悉导学案、学生情况及教材情况,并在旁边空白栏内添上适合自己风格及班上学生学情的个性化的备课。
5、教后反思,补充总结
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多进行交流,每堂课后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完善,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促进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6、收集存档,以备参考。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并保存完整的电子稿,期末将纸质文本与电子稿各一份交教务处存档,以便于下次同期次教师备课参考学习。
(三)、导学案的基本内容
导学案的文本表形形式有纯文本的(范例),也有表格式的(范例)。还有把导案和学案分开同列表格形式。但无论何种文本表形形式,小学数学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八个基本环节。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要简洁、准确、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学习目标中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多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能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范例)
2、重点难点
在准确分析教材及学生情况后,明确告知学生本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最好有相应的突破方法提示。
3、知识链接
主要作用是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也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前复习环节)。(范例)
4、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应该贯穿于整学习过程中,学习指导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种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
第二种是学生们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的方法,摘录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范例)
5、学习内容
有的老师也把这个过程称为学习过程。这一环节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渗透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渐进性、指导性。内容必须问题化,问题要层次化。
6、学习小结
这个环节是知识结构的整理和归纳,一是在整节课学习目标的提示下,由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的线索及体系。二是引导学生对学科思想、学习方法进行归纳。通常具体操作时,我们要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特别是中低段儿童,尽量少用直问式归纳,如“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宽泛而空洞的问题。最好是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只把具体的知识点留空让学生来填。(范例)
7、达标检测
要和学习目标一致。目标定什么,就测什么,老师应明确指出该环节内容应该在课堂上完成。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量要适中,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同时,在难度上要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般来说通常班上90%以上的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但同时还要关注差异,对于学优生,可以增加拓展延伸环节,当然,也可在本环节设置选做题目。(范例)
8、学习反思 这一环节设置,主要是让学生能从知识的掌握、主动学习、小组合作、大胆交流等方面谈一下收获,反思自己不足,能自我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可以在导学案的后面设计成选择形式(范例),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
二、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使用。
一般来说,导学案的使用分为三个环节,即课前,课中和课后。
(一)课前使用。
导学案要提前发放。教师至少批阅学生数2/3的导学案。教师批阅时要特别关注疑难问题,即导学案中质疑问难的内容,然后进行二次备课,并确定重点展示内容,然后在上课前再发给学生。
(二)课中使用
首先,教师用导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放手”:
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本,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体系。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一般不要打断或代替。但对于争论不休,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 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二是精讲,精讲应具有针对性,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使用
学生要在课下整理落实导学案,订正完成后收齐上交,教师第二次批阅。
导学案的二次批改环节就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纠错及导学案的完善情况,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知识点,学生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掉,并在导学案上写出来。
三、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与编写实例(诱导式)。在实践中,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大多数新授课的教学,例如四则运算的口算和笔算法则、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简单的统计等,这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课型。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尽可能放手,最后由学生自己来总结归纳结论,教师只做引导与规范语言。
二是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每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时使用,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成的知识体系,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去,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需要注意的是,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每一个学案不一定就只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都需要在课内完成。
三是技能模式。
高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导学案 设计 使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48
传统教学中上课铃一响,教师直接开始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可能还沉浸在课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之中,当学生缓过神来时,教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可能已经接近尾声。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导学案对课堂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已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教师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本文就高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进行探析。
一、高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
本文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深感为了跟上现代教学的步伐,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学科的新知识,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知识水平都能够跟上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传统教学中人们并没有对导学案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课堂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做好课堂导学。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做好导学案的设计呢?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如何设计高中物理导学案进行分析:
(一)把握好课堂导学的时间
物理虽然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都一帆风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水平也不一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物理学科学习,也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导学环节引起重视。教师在导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导学时间,一般课堂导学应该在5分钟左右,不可时间过长,也不可时间过短,导学的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正常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设计的导学时间过短也会影响导学的效果,5分钟既能够达到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目的,同时也不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二)课堂导学要有趣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课堂导学的趣味性。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导学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物理学科本身的优势,将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现象与课堂导学阶段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在导学阶段穿插一些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同时教师在导学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导学阶段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将高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元素与导学结合起来,这样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
(三)课堂导学要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教师在导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明白,虽然课堂导学是为了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然而教师在导学设计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渗透。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只有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效结合的课堂导学,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以生活中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一方面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以生活中的例子为依托,也能够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有效应用的,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收获了知识。
二、高中物理导学案的有效应用
教师设计导学案十分重要,在有效的设计导学案之后,将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也十分重要,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将导学案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呢?本人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通过导学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在将导学案应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进行导学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穿插到导学中去,而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导学趣味性的因素能否发挥其作用,还要看教师如何呈现。因此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语言、肢体语言等多种教学技能的应用,使导学更加有趣,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能够及时从课间关注的点转移到学习中来,进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的目的。
(二)将导学案与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起来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群体,物理作为一门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学科,然而学生只有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进行有效应用。然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比较枯燥,这样学生就会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教师应该有效的将导学案与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起来。本人为了使导学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进行课堂导学的过程中,往往针对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设置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就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将导学案与实验课结合起来
有效的课堂导学不仅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实验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也要针对实验课,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导学内容。例如:教师在学生做实验之前,可以进行5分钟的课堂导学,在导学阶段一方面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明白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了熏陶,对学生良好的实验品质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导学阶段还可以穿插一些伟大物理学家在物理研究道路上历尽艰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从而激励学生认真、努力地去观察、去思考,进而在物理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当然,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教师在导学阶段也可以针对实验内容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去验证一些现象,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激情,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导学案设计使用 篇4
一、导学案结构分析
1. 学习目标
导学案通常由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 (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 、知识梳理、检测落实、课后反思等六个环节组成。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掌握情况, 我设计了了三个学习目标。如:
(片段)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旋转的定义, 理解并应用旋转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由实例抽象出定义的过程, 感受合作交流探究数学结论的体验。 (2) 利用旋转定义及其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并能运用图形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完成有关旋转的作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增强探究意识和研究兴趣, 从图形的运动变化中体现数学之美。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因此, 目标的制定既要恰当, 符合文本教学要求和课标要求及学生学习实际, 也要简明, 具有可检测性, 使本课内容的练习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2. 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应具有激活学生智能的条件, 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功能, 目的是扫清学习新知的障碍, 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 着重对于“图形旋转的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链接。如:
(片段) 【知识准备】
教师让学生通过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 使他们发现除了平移运动之外, 还有旋转运动。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 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从而引出课题———“图形的旋转”。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物体的实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动态演示生活事例, 展示了数学的美妙, 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 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同时也为探究“图形旋转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 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 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要立足教材, 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 具有指导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编写内容力求在30分钟内完成, 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节内容的特点, 我做如下设计:
【案例片段】
1.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
把满足“绕一个定点转动、沿某个方向转动一定角度”这两个特征的运动称为旋转。在平面内, 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 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 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重点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
通过变式探究、反例辨析, 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 突出概念的本质。
4. 检测落实
教学过程中的检测部分, 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一练 (略)
二、使用导学案的反思
课后, 我的教学笔记上又有了新的收获。导学案的使用实现了以下几点以常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1. 先学后教, 有的放矢;以学定教, 强化自学
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 引导学生全面地关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与关键所在, 能使教与学都有的放矢。先学后教, 能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能较好地以问题为主线启发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发问、探索,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 边学边教, 提高实效;讲练结合, 弥补不足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能根据学案内容在课外查找资料, 沉思默想、相互讨论、总结反思等, 它最终指向的不仅是某种知识的达成度, 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 反复阅读、思考、讨论, 做实每一个环节,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能力。课后通过导学提纲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检测与反馈, 讲练结合, 将“双基”落到实处, 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是我校《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更需要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高维.学校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基于“洋思”、“东庐”、“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经验的思考[J].江苏教育, 2011 (35) .
导学案编制与使用 篇5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及评价(一)、检查反馈(二)、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要板书到黑板,形式不限,可以用小黑板,多媒体等。
(三)、“五步三查”
1、独学
用双色笔对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第一次学情调查。
2、对学、群学
(1)、“对子”之间的帮扶作用:考察小对子的学习效果。
(2)、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是否强?
(3)、考察教师对小组长的培训效果。
3、小展示
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最大限度地暴露尚未解决的问题。
老师:第二次学情调查,确定大展示的内容。
4、大展示
学生:完成深化提升,拓展生成(发言要脱稿)
老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做即时性、鼓励性评价。
5、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1)、梳理一节课知识系统,整理学案,注重双色笔的使用。
(2)、必须当堂检测。达标率达到85%以上为合格,95%以上为优秀。(第三次学情调查)说明:
1、教师要对导学案和预习笔记进行检查
2、课堂学生参与度达到100%,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质量。例如:发言声音是否洪亮?表达是否到位?语言是否简练?站姿是否大方?做题步骤是否完整?书写是否工整?
3、穿插巩固要贯穿课堂始终。
4、各个环节安排和时间分配不做固定要求,教师可因学情需要做适当调整。
二、导学案模板
三、基本要求
源于教材,脱离教材,自成体系。一节一案,分栏版式。学法到位,话语激励。
四、导学案的基本构成学习目标
展示预设 学习内容
总结提升
达标测试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拓展提升
五、本模板是师生共用,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自学笔记、整理笔记于一体,便于教师循环使用和学生综合复习使用。本模板导学案供初学者使用,起到点拨提示作用,当教师已完全掌握了课堂操作技术,并能运用自如时,可以不用此模板。
六、使用说明书
1、自学笔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凡是不会的问题用红笔写在左边的自学笔记栏内。
2、整理笔记:不会的内容经过对学、群学展示等环节后,学会的写在右边的整理笔记栏内。不要求整齐化一,会多少写多少。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作拓展的题目,3、学法指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分别给出独学、对学、群学、大展示、总结提升、达标测试的时间。二是针对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应有对应的学法指导及处理技巧的点拨与说明,语言力求准确到位,并有激励语言。
4、知识链接与拓展提升:知识链接旨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包括三个方面:旧知复习,学生难于查找的相关知识,教师示范性提示)。
拓展提升:增加1—2道开扩思维训练的拨高题目。
5、教学反思:分收获、不足、整改措施三项来写,以反思促提高,以反思促发展。
6、学习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导图,二是学习目标
知识导图:按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将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形式可结合知识结构本身特点,绘成知识树、概念图、纲目、图表、框架等。也可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想象和联想绘制,按自己的方式构建。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1)数量以1-3个为宜,不能太多;(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公式、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运用,培养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或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仔细挖掘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点。
7、展示预设:根据本节课重、难点设计1~2个题目为宜,题目预设遵循四性:方向性,共同性,互动性,生成性。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保证。高效课堂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就等于“离魂寡居”,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
“方向性”是指展示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是“坡上放羊”,虽无绳却有线,要杜绝“无主题”展示,展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价值不大!
“共同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
“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生成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学生在展示时,老师的点拨要实现学生讨论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质的飞跃。点拨、追问要恰到好处,要言简意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要起到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功效。使得教师的教育智慧在这一环节将得以充分的体现。
8、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1)、文科可采用忆一忆、说一说、写一写、练一练、读一读、议一议。理科可采用忆一忆、专题
一、专题
二、专题
三、等形式
(2)、对本节课的知识要问题化,问题要层次化。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支解难点,搭建桥梁,新旧弦接。
(3)、学法指导:包括课堂上学生要重点看的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都是对学生自学的重要指导。
9、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不是课堂小结!而是对知识的梳理和升华,重在对照学习目标对本课内容的一个回放,重在总结规律,提炼方法,预设生成,拓展提升(作好知识导图的再生)。
10、达标测试
(1)、题量要适中,难度适中,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面向全体,紧扣目标,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促进优生成长。
3、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1、黑板的使用
小议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导学案 课前设计 课后作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63
导学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设计,如果导学案的每一个环节可以和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有针对性的结合,就会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因此,任课教师不仅要注重导学案的设计,还需要结合导学案设置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课堂教学的安排,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学生能力的不同特点进行导学案的具体设计和安排。接下来,我将会针对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导学案的环节设计
导学案的环节设计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学案的设计环节需要包含学生从预习、课堂学习到课后复习、课后作业、课后拓展以及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引导。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如果有地方不理解,就可以根据导学案的环节设置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对任课教师课堂的教学进行回忆和巩固,让自己不耽误课堂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因此,任课教师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环节安排。语文学习包括很多方面,字音辨析、文言文学习、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培养等,每一个内容的学习环节都不相同。
首先,任课教师要根据专题的教学安排具体教学的日程,根据教学日程的安排设计导学案的专题介绍和训练。设计好专题的教学日程之后,就需要根据每一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设计好每一个专题学习的环节。经过严密的测试和讨论,以及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我们将每一个专题的导学案内容涉及如下:在字音辨析方面,生词听写、字词注音、字形辨别、错字更正等环节,并在专题之后设置相应的选择题、听写题供学生自主检测和自主复习;在文言文学习中,为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设置导读模式,并为学生画出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学生将自己没法掌握的内容画出来,任课教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前预习环节的完成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重点讲解放到学生没有自主完成的内容上。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分别设置单字解释、句子翻译、文章理解等问题,任课教师在每一个问题讲解过后,学生随堂检测,由任课教师公布答案,学生随堂提出问题,当堂解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效率,任课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作业的布置进行及时的调整。课后作业环节将会针对课堂内容中的问题及时作出回顾和训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专题训练中,除了有课前预习、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的环节,还有课后实践拓展的训练,包括更深层次难度的拓展训练。
另外,为了方便任课教师进行作业检测,每一个环节之后都会随题带有答题卡,学生直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提高任课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改错的效率。而在每一个专题或者课文讲解之前,任课教师先要将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目标内容写清楚,让学生对自己需要掌握的水平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二、导学案的实际运用
导学案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但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还需要任课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从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任课教师在导学案前设置好的本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能够只是写在导学案中,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讲解前为学生解释清楚,然后在课堂中讲解的每一个环节都注明哪些地方是重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在课后检查效果时也需要任课教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监督和检查。
其次,在检查学生答题卡的同时,要及时看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且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如果问题积攒起来,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任课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另外,在课堂环节的安排中,学生通过导学案已经了解到课堂环节的具体内容了,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将课堂自主学习的环节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以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在课堂中需要互相讨论和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例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先进行课堂教学导读,在将全部内容讲解了之后,让学生进行随堂检测,学生将错误的地方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当场进行讲解,将学生不懂的地方尽量缩小到最少。
三、学习效果的检测
导学案的作用仅限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检测,因此在使用了导学案之后,任课教师需要对学生一段时间内使用导学案后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检测出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试,但考试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导学案中的内容,如果考查的内容与导学案中的内容相同的话,那只能称这种教育模式为应试教育并非导学案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因此任课教师在设置检测内容时,应当按照检测能力的程度进行测试,重点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运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能够将考试内容与导学案的学习内容加以结合,这样才能够充分考查除了学生掌握的学习情况之外的能力的提升。但是,对能力的测试并不能够用分数来衡量,任课教师需要认真的阅读学生试卷中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作出一个公平的测定。对能力欠缺的同学加以监督和督促,对他们的能力提升作出单独的训练;而学习情况欠缺的同学,任课教师则需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可能无法接受导学案这一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教师需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浅谈“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篇7
一、“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自己是主人”的快乐。作为主人, 要根据“导学案”的设计来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样, 学生将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2. 导学性原则和探究性原则。
教师指导学生时, 在“导”的地位上要充分发挥作用, 这就更需要“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具有导学性问题, 也就是说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用自己能力解决的问题。例如, 在讲授《羚羊木雕》时, 可以设计“结合现实, 如果你家也上演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时该怎么办?”面对这样的题目, 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里情况, 家庭背景来看待这样的问题。相信学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也体现出探究性原则。学生可以自己去探讨取得最佳的答案, 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创新“空白”, 至于学生会上什么颜色, 都会让教师学生“大开眼界”。
3. 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编制和使用都要具有层次性,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设计不同板块。有基础性的训练题型, 也有探究性的题型。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 来进行不同的习题训练。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从学案中得到相应的挑战, 从中锻炼学生的能力。也让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从相应的习题中获得成功, 从而增加对学习的信心。这就是要“导学案”做到有层次性。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 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
4. 实用性原则。
“导学案”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讲, 都必须要实用。不能远离实际地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 而让学生对“导学案”的知识点缺乏兴趣。“导学案”必须联系实际, 从实际出发去编制“导学案”, 不能一味空想。这就是需要编制“导学案”的时候,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社会的需要。只要“导学案”遵守实用性原则, 就不会失去“导学案”编制的真正的目标。能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就是要看“导学案”有没有实用性。要具有实用性, 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才能在社会上运用、实践。
二、“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目的
1. 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和使用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不再一味地依靠教师的一方传授。学生可以根据学案自学, 从多角度去学习, 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根据练习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及时对自己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导学案”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占主体地位。这除了需要学生自觉去学习外, 更需要学生有创造能力。对于“导学案”里的拓展性问题, 就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散思维, 思考问题, 提高对问题的深究能力, 最好是可以对问题进行“问题中的问题”的思考, 也就是可以从这个问题中, 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导学案”经常利用一些题目去引导学生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创造一个师生都能肯定自我价值的舞台。
“导学案”肯定了学生的自我价值, 也肯定了教师自我价值。我们都不难理解学生肯定自我价值的舞台。“导学案”为了给学生创造肯定自我价值的舞台, 设置了各个环节, 让学生一步步去体现自己的价值。“导学案”也是教师肯定自我价值的一个舞台。“导学案”是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学习模式。对此, 教师可以通过对“导学案”的运用来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样“导学案”最大的亮点也是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一定的调整空间。新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可能不太精炼, 可以通过“导学案”的环节慢慢摸索。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 也有空间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导学案”的实践设计环节。“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就是很好的例子。新教师可以完成按照“导学案”的安排去让学生去预习。有经验的教师就可以根据“导学案”的预习和学生情况, 自己去设计预习方式, 从而体现自我价值。这就是“导学案”的目的之一, 让师生双方都有肯定自我价值的舞台。
三、“导学案”的栏目设置以及操作
1.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
容的要求, 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2. 引入导学。
导入新课:或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 课前自学。
依据学案, 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课前自学内容有导语;作家作品简介;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解释;确立学习目标;提示收集相关资料等。这为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 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这一环节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4. 积累知识。
知识积累包括文学常识的掌握、生字词的掌握、作家作品材料的分享。首先, 可根据不同情况, 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 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 采用提问等方式, 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 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 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 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从而加以推广。
5. 研习课文。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基础内容, 但“导学案”中问题不一定全部解决,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交流, 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研习课文包括整体感知、句段品读和探究质疑。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带着能统领全文的一两个问题, 采用其中一种方式, 如听录音、教师范读、默读、朗读、跳读。从整体上去把握全文的内容。句段品读和探究质疑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 这样每位同学都有机会锻炼自己, 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更重要的是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加强。此环节要注重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学生的探究质疑相结合, 这在教学中会不断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6.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视课堂时间而定。既可以是老师言简意赅的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自我归纳。后者更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整节课的内容,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 我认为学案还应该留有让学生自我小结的位置。事实表明, 学生自己概括的要点往往记得更牢, 自己总结的方法更能灵活运用。
四、“导学案”编制和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掌握导的力度。
“导学案”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 往往会让教师忘记自己是导师。很多教师面对“导学案”的要求, 会迷茫。因为教师在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时候, 自己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只是在一旁观看或完全按照导学案的步骤。教师就没有掌握“导”的力度。没错, 教师要引导, 不能一味去讲课, 但是教师也不能放任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空间, 也要让学生觉得没有离开过教师的帮助, 不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教师必须做好骑士这个角色。
2.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让整个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对个别学生有特别关照, 对个别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置之不理。如果教师有所谓“偏心”行为, 学生会慢慢对学习失去信心,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导学案”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也会因此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3. 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注意不要过分使用。
现社会是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能多方面去接触知识。结合“导学案”, 利用现代科技, 把学生带进学习的“天堂”。与此同时, 教师要注意不要过分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过分依赖会失去导学案原来的目的性。“导学案”要学生有自己学习, 而不是完全依赖教师, 但是不依赖教师, 反而依赖先进的科技, 只有在先进的教学方式才能学习, 那就失去了“导学案”的意义。所以教师在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时不要过分使用。
五、真正理解“导学案”
“导学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又应该怎样去适应“导学案”的新学习模式呢?
1. 理解“导学案”每个环节的作用。
要去适应“导学案”这种新模式, 学生必须理解“导学案”每个环节的作用, 只有理解了, 才知道为什么要去完成“导学案”的要求。其中“‘导学案’的探究合作部分”, 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个环节的意义, 往往会出现一种“学生看学生, 等待结束”的现象。即等待探究合作环节的结束, 等待教师最后的总结。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环节的作用, 只有懂得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与同学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时, 学生才会去接受“导学案”这个环节的安排, 才会去努力, 去完成“导学案”的任务。
2. 享受“自由”的空间。
对“导学案”给予的自主的“自由”的空间, 学生往往只有痛苦。“自由展示自己的才能, 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不懂去享受这份自由, 只是觉得没有教师的帮助了, 害怕解决不了问题, 也害怕自己的想法被同学笑话。学生要去享受这份自由, 要引导学生不要从心里去排斥它, 要大胆去提出自己的想法, 因为别的同学也和你一样平等的站在学习的大门前。看看谁先进去学习天堂, 就要看谁先去好好利用这份“自由”。
总之, “导学案”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 创设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主体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充足a的思维时空。通过对“导学案”的实施, 学生能积极地去动脑、动手、动口, 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转变。
摘要:“导学案”是教师体现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 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也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应体现以“生”为本, 以“学”为出发点,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 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交流, 学生能积极地去动脑、动手、动口, 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转变, 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使用导学案的思考 篇8
一、“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就是导学方案,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编写完成,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难易程度适中,供学生学习使用的方案。它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用“导学案”教学就是以学案为凭借,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活动,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实施的意义
使用“导学案”教学是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并实现高效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它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现状,真正做到师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完成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要求,符合语文学科学习和教学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一份好的“导学案”应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等具体情况相适应。所以笔者认为“导学案”的设计应遵从以下要求:
1.“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必须明确合理。能紧扣教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角度较全面地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使知识更具有条理性、完整性。
2.“导学案”的内容设计难易程度要适中。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给予学生能学、学会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想学、乐学的内在动力。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题量适当,重点突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要注意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
四、“导学案”的实施
1.“导学案”的编写。因为“导学案”必须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中 (建议前一天),所以必须提前编写好。而且内容需要连贯、统一,还需要进行勘误 ,所以至少 提前一周 编写。“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备课组 的力量,由备课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较好的方式是每一位老师负责若干份编写任务,然后由备课组讨论确定用于实际教学的“导学案”,这样既能保质又能保量。“导学案”的编写要在充分调查本校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现状的基础上进行。
2. 使用指导 。为了更好 地使用“导学案”,教师一要让学生明确本专题、本篇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要让学生最好了解学案的编制思路,以便学生在自学阶段能更好地走近教材,走进教材。
3.“导学案”要“双批双 改”。教师要充分掌握“导学案”的“主动权”,定时发放,准时收回,及时批改,适时反馈。学生预习自学阶段完成后,教师要收缴学案进行第一次批改,了解学情,预设生成。学案不是课堂上一次性使用的材料,教师要回收学案,进行第二次批阅。二次批改便于老师掌握学案的使用情况,以及学生自学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其中学生错误的共性,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4.恰当处理练习强度。一般情况下,导学案中当堂检测的强度是够的。当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练习的量。我校是通过导学练的方式进行的,分篇章、分模块的编写,然后采用检测考试的形式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训练。其实这里的“强度”更应指“导学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弱,而非仅仅指训练的多少。切不可只重形式,而忽视了“导学案”的真正价值。
五、使用“导学案”应该注意的 问题
1.教案不能成为制定导学案的蓝本,导学案也不能代替教案成为教师教学的唯一。“教案”的重点是突出“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情况编写的, 供教师讲授使用的案例。“导学 案”重点突出的是“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教师用来导学的凭借, 是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不能单纯地将教案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照搬到学案上让学生完成。
2.不能以练习题定“导学案”。导学案编写的大忌是把教材简化为练习题,把本应生动的课堂变成了一堂习题课;我们还要防止学生自主学习的随意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扮演好导游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凸显。
谈化学导学案的使用 篇9
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结合我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所构建的“? 导学案”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一、“导学案”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
1. 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将“导学案”编写好后, 提前1 ~2天发给学生。“导学案”中,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并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 尝试解决“导学案”的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同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 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内容; 鼓励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问题有目的性地看书, 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点和不明点,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学生课前依据“导学案”预习是“导学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在此过程中既充分体现“导学案”的导学功能, 又实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2. 课堂讨论、探究阶段
有了学生的课前自学作为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导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一些基本知识, 可以采取师生互问的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 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及时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问题, 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 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对于“导学案”中的检测题, 尽量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在课堂习题阶段,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观点、解题方法和依据, 以此充分暴露出各种类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知识上或者思维上的缺陷, 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让学生既巩固所学, 又使学生学有所用, 并获得一种成就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课后巩固、小结阶段
在每份“导学案”最后都应该预留一定空白, 由学生自主进行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 然后在其后给出教师的参考小结。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教师的小结, 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长期坚持下去, 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此外, 教师要通过部分批改“导学案”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二、传统与创新教学模式有效结合
为了使有效课堂达到有理有序, 教师的场外监控、指导起关键作用。在课堂上, 教师的指导点拨就是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的方向标, 是学生探疑解难的切入点, 是以旧知解新知的纽带, 是知识间逻辑层次的衔接点。没有教师的点拨, 课堂教学就是一团乱麻。教师点拨的內容:
( 1) 对知识衔接的点拨。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注意到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体系, 使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 ( 或网) , 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 适时适当点拨。
( 2) 对知识逻辑层次的点拨。这一点很重要。它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对课堂探究达到有序的一种手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一个知识环节进入另一个知识环节。二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注重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 学会用前知解决后疑, 在“导学案”的编排上, 要突出这样的导学目的。
( 3) 对课堂学习情绪的点拨。在有效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情绪要恰到好处, 不要过分追求热火朝天、好声连连、掌声不断的热闹场面, 这样会造成学生过分追求身动而影响了心动。过于沉闷, 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这时, 适当的激励是很有必要的。同时, 恰当的点拨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 提高学生的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
( 4) 对课堂调控的点拨。这里包括知识调控和组织调控。前者是对学生探究知识、层次节奏等知识方面的把握和点拨, 而后者是指对个别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纪律及合作方式等方面的指导。
( 5) 对疑难问题的点拨。对于有效课堂, 我们反对把一切都推给学生的做法, 有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少越好, 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杜绝对同一难题乱哄哄地无休止地反复讨论探究, 避免偏失了探究的方向和主题, 出现学生在场上随意踢球的现象, 那永远也没有破门的机会。既浪费了时间, 也无收获可言。有时临门一脚, 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仍不可少, 而且对教师的讲解绝对不能有时间的限制, 必须以效率作为用时多少的唯一标准。
三、使用“导学案”的体会与反思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对于“导学案”的优点有了一定的体会, 不过也发现了实施学案导学时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具体地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均面临巨大挑战
从教案到“导学案”的改革, 在前期实施阶段, 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导学案”, 工作量大; 学生多了借助“导学案”提前自学, 做好学习笔记这一项, 一时不适, 使师生负担加重。另外, 对于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提出较高要求。不过经过一阶段实践适应后, 只要备课组分工明确, 教师工作量就会相应减少。而学生学会了使用“导学案”, 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
2.“导学案”设计时需要注意层次性和难度控制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依托, 设计出引导性好的“导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此要防止老师把“导学案”等同于作业, 探究式问题和习题没有层次, 难度偏大, 课后题量太多, 缺乏典型性, 造成学生对这样的“导学案”敬而远之, 失去了“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作用。另一方面, 还必须避免出现“形式主义”, 使“导学案”成为教师、学生新的负担。
浅议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篇10
一、“导学案”的基本概念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的编写也可以有学生参与,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根据这个定义, “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 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 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 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 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 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 “导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还起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展示、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所谓的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二、“导学案”的设计
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 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 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合理处理教材, 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 以便控制学习总量, 使学生明确目标,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 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 使学生意识到, 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 光看书不思考不行, 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看书, 学会自学.
4.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 一般学生受到激励, 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导学案”的使用
1.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 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 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 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第二,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做, 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 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 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是我们实施规范化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2.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 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应及时汇总, 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 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 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汇总在一起, 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 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
四、“导学案”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课前发给学生, 学生预习时, 教师不要局限于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上, 要巡视全班同学的学习及掌握知识的情况, 以便为学生的展示环节提供内容.
2.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注意总结学习规律及“学后记”的填写;课后注意“导学案”的归类整理, 装订成复习资料.
4.“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时应注意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对“导学案”的要求, 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总之, 编写和使用“导学案”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究知识.“导学案”利用一系列知识点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导学案设计使用 篇11
【关键词】导学案 设计 使用 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模式。导学案是将教案设计成师生共用的学案,设计时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是以导学案为基础开展的,导学案的设计及有效使用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流程进度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想让一堂课变得真正的高效起来,导学案的高效的设计及使用尤为重要。
二、导学案有效设计的原则
1.学案的设计要问题化、针对化。自主课堂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因此导学案的设计注重“导”与“学”。导学案设计“问题化”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例如:八年级下册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中在讲解过去进行时态时,可将导学案设计为:题目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中,这是一个what 引导的 特殊疑问 句,其中were是 are 的过去式,doing表示动词的 正在进行 ;而我们之前学过的一种时态——现在进行时态时,它的基本结构是 am/is/are+动词的现在分词 。通过这种填空式问题化的设计,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性的从已知的现在进行时态推出未知的过去进行时态。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还应该注意问题的针对性。把新课的学习重点设计在问题之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知。例如:在设计八年级下Unit 8 Section B 2b Pandas大阅读第一自然段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将导学案设计为:Para1 Lin Wei is a panda keeper who works in Chengdu Research Base . At 8:30 a.m. every morning, he is always preparing the milk for the baby pandas breakfast. At 9:00 a.m., most of the baby pandas are already awake and hungry, when they see the keepers, they run over with excitement and some of them even fall over . 题目中所有要填写的空格,都是针对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重点单词及词组而设置,非常具有针对性。
2.导学案的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都是经过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八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Section B 1a-1d的导设计为例,英语导学案设置中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Step 1 Do you like animals? Whats the most interesting animal in the world? 引出话题,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Step 2 Find out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 book and try to memorize them. 题目意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单词,扫除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字词障碍。Step 3 Oral work: follow the examples in 1a to make sentences with comparatives forms.这一题目是要求学生通过做导学案达到预习文章重点句型的目的,同时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学生存在智商,知识储备等差异,导学案设计时还要注意难易层次的安排。编写导学案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对导学案内容由易到难进行 A B C D 层次划分。例如:在英语学科中A等级一般为字词的拼写及发音,这部分在学生预习时相对容易解决。文章的理解性题目有一定难度但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完成,一般设置为B等级,而语法知识和能力拓展运用训练一般为C D等级,例如:八年级下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3a 中学习come out 短语后要求学生补充与come相关的短语,有一定难度。导学案上题目设置可以写为Extend your knowledge: try to figure out other phrases related to the word come and make sentences with them (level C)。导学案上题目等级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有效的完成课前预习,并对课堂做以充分的准备。
3.导学案的设计要情境化、代入化。英语学习中强调大量语言的输入及英语情景的创立,情境教学在英语学习中尤为重要。为了英语导学案情境化的设计,在编写英语导学案时可以采用纯英导学案设计模式,体现学科特点。此外,导学案中关于英语语法学习及短语的运用的题目,可以通过设定情景辅助学生学习。例如:八年级下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 storm came? Section A 2d,I called at seven and you didnt pick up.中在讲解pick up短语多种意思时,教师可以现将有pick up短语的句子展示到导学案上:① Tom, I called you, but you didnt pick up. ② I picked up a wallet on my way home. ③ I will pick you up at the station. ④ He was picking up the skill very quickly. 学生通过语境分析出pick up意思包括:接电话;拾起;接某人;学技巧。而对于语言运用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定口语练习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三、导学案的高效使用
1.课前导学案的预习及批阅。导学案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辅助学生对所学新知更好的掌握。上课前教师应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同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课前教师应对导学案做以首次批阅,并给出多元评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学生完成的情况了解掌握学生学情,从而更合理有效针对的开展课堂活动。
2.课堂导学案的学习及整理。自主课堂是以导学案为依托开展整堂课教学活动的。为了师生之间更有效的配合,教师预设的课堂流程可以体现在导学案的每一个步骤上,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对课堂的环节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提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提前设计并预习了整堂课的内容及环节,师生在课堂上的配合会更加的默契。此外,教师的另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提醒学生及时改正自己在做导学案时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用双色笔及时纠错,记下生成知识点等。
3.课后导学案的二次批阅以及反思。在每堂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学案,检查学生课堂改错情况,把批阅的重点放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改的准确度上。通过对学生课后学案的查阅,教师可以更好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整堂课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此举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导学案的二次批阅,可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及课堂中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更好的学习。
关于导学案使用的调查分析 篇12
一、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归纳
调查表明, 学生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意见大体分为三类, 对其完全持否定态度的占被调查者的10%左右, 持部分否定态度的占73.5%, 余下的为支持导学案的学生。
(一) 完全持否定态度
这些学生的理由很充分, 且分析得有理有据。他们认为, “导学案”的模式过于死板, 存在许多华而不实的东西。有些环节的设置甚至没有意义可言, 诸如“真诚求助”、“体验成功”等环节形同虚设, 学生根本不重视。至于“交流互动”环节, 如果真有交流互动的必要, 就不必写在纸上, 既费时又费事。同时, 所谓的导学案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 有的板块只重形式, 不注重内容, 没有起到让学生自主预习的作用。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说得大而空。另外, “导学案”是唯一的, 而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 统一制定学案不可能适应每个学生。而且, 学案上的许多问题只是让学生把课本的知识抄写一遍, 既浪费时间, 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且浪费纸张。
从这些学生的自我感觉看, 在“导学案”上花费的时间很多却收获甚微。本来自主学习时间就很少, 各科都用“导学案”, 这样使自主学习时间变得更少。尤其是生物、化学、物理等实验学科, 学生不做实验, “实验结论”、“目的说明”和“实验现象”就根本无从得知, 最后还是需要老师上课讲, 收不到预习的效果。
或许, 以上的看法有的未免偏激, 但也并非全无道理。这样的声音也确实反映出“导学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 部分持否定态度
学生的主要建议大体集中在导学案的结构安排与相关学科的内容设置上。
1. 结构安排。
很多学生都主张要合理安排导学案的结构布局, 不要字大行稀, 浪费资源。各学科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导学案的开头不能凸显编辑人、校对人与审核人, 而要开门见山地直接显示本课时的目标与重难点。而且, 导学案的设计不应该模式化, 应该突出趣味性与新颖性。尽量以多种形式吸引学生, 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以用不同字体突出不同的重点内容, 这样预习时印象会更深刻。此外, 这些学生也有同感, 就是要取消如“真诚求助”与“体验成功”这样无关导学案痛痒的环节。
2. 内容设置。
须知, 导学案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科目, 因此没必要搞“一刀切”。比如, 数学“导学案”少了很多启发学生、提出质疑、使学生学会思考的内容, 而一些与主要内容相比并非很重要的内容却占据了大量篇幅。而设置更多的习题未尝不是一种比留下空白更为合理的良方。而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素养为主, 不应过于从小处着眼。这门学科的导学案完全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 以此将各个题型的训练细化到课堂教学的实际中去。因此可以说, 学案要通过典型例题的解决指导学生掌握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尤其是数学物理学科, 更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学生虽然对导学案颇有微词, 但也客观地评价了其优点。他们认为, 导学案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自主学习部分, 再就是课本上没有的补充性资料和课外延伸。可增加适量的随堂练习题和典型例题, 对下节课的预习内容有更详细的说明。同时使导学案与课本做到相互补充, 多收录一些近年来常做考查的热点, 那么, 导学案这一教育教学模式还是很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作用的。
3. 其他问题。
这些问题看似很细小, 却能反映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即发学案的时间应在讲课前, 这样有充足的预习时间和明确的预习方向。此外, 学案审核要认真, 不应有诸如错字、知识点错误等“硬伤”存在。
(三) 持肯定态度
这些学生的看法很简单, 却也是一针见血, 直指要害。他们认为, 导学案非常有利于课前系统、全面地预习, 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且,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能让听课更具有针对性。
从调查中很容易看出, 多数学生对导学案这样的教学模式是认同的, 认为“导学案”对自己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因此, 教师应该对“导学案”的实施有信心。其中, 大部分学生对“导学案”持部分否定态度, 不是对“导学案”的否定, 而是对“导学案”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设置不十分满意。尽管有不少偏激之词, 但其中的合理成分很值得重视。至于那些十分之一左右不赞成使用“导学案”的学生, 我认为教师要指导他们合理使用“导学案”, 引导他们通过“导学案”学会自主学习。
二、促进导学案合理施行的方法导向
(一) 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导学案的地位和价值
正如《教师如何写好导学案》一书中所说的, 导学案是课堂改革的突破口, 学生发展的助推器, 指导学习的好方案, 因材施教的线路图, 高效学习的好帮手。基于此, 各科教师都应该拿出一定时间向学生强调导学案的重要作用, 向他们明确导学案的使用方式与方法。切不可因为认识上的缺失而使得新兴的教学模式流于襁褓之中。
(二) 不断改进导学案的内容设置和结构安排
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问题不可怕, 可怕的是有问题不解决。因此, 各科教师都有必要对导学案的使用做一次调查。因为使用“导学案”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 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从这一点上说, 对导学案的使用, 学生最有发言权。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学科的特点, 导学案的模式不是也不应该是僵化死板的一种模式, 每个学科都应针对自己的实际, 创造性地编辑导学案, 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同时, 每个学科的每位教师都应认清, 导学案是针对整个年级组设计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各不相同, 因此对导学案的需求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编辑导学案的过程中, 不能单打独斗, 而应该群策群力。《教师如何写导学案》中给出了值得借鉴的方式:个人主备, 形成个案———集体群议, 形形成初案———完善整理, 形成定案———特色补充, 形成复案———教后补充, 形成补案。这样, 导学案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才真正能够推广普及至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间, 也才能够真正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竖起一面飒飒飘舞的“红旗”。
参考文献
[1]王爱民.导学案教学模式中的三个关键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4) .
[2]徐晓燕.导学案之反思[J].新课程 (上) , 2011, (1) .
[3]刘玉宇.导学案编制、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3) .
【导学案设计使用】推荐阅读:
导学案的使用10-08
导学案使用反思10-05
优化使用数学导学案07-19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论文10-14
使用导学案中的困惑05-22
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反思总结10-15
小学中年级数学使用导学案心得体会07-23
设计英语导学案09-04
导学案怎么设计07-23
导学案设计原则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