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反思总结

2024-10-15

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反思总结(精选10篇)

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反思总结 篇1

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反思总结 陈小鹃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有效课堂,本学期生物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我认为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我自己的体会及反思总结如下:

导学案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还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但如果使用不恰当,效果便不佳。因为刚担任高中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案的使用不太熟悉,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并未很好的运用导学案,而是把导学案当做练习题课后发给学生。生物导学案分为“情境导入,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探究释疑”、“课后检测”三大部分,前面还提出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知识储备,知识储备对前面的知识起到了回忆作用,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让学生能明确此节课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要提高导学案的使用价值,就应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能做的尽量完成,并提醒学生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摆在桌上。在讲某一知识点的时候,先给时间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讲解的时候,提醒学生完成刚才没有完成的问题。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完成后面的有关练习题“典例分析,巩固提升”。这样充分利用导学案可以避免教师“满堂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案设计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动力,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也转变了角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利用学案导学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作用。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大力推行学案导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课本为纲,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作为一名教师,应很好的使用导学案,发挥其最大价值。

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反思总结 篇2

一、导学案结构分析

1. 学习目标

导学案通常由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 (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 、知识梳理、检测落实、课后反思等六个环节组成。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掌握情况, 我设计了了三个学习目标。如:

(片段)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旋转的定义, 理解并应用旋转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由实例抽象出定义的过程, 感受合作交流探究数学结论的体验。 (2) 利用旋转定义及其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并能运用图形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完成有关旋转的作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增强探究意识和研究兴趣, 从图形的运动变化中体现数学之美。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因此, 目标的制定既要恰当, 符合文本教学要求和课标要求及学生学习实际, 也要简明, 具有可检测性, 使本课内容的练习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2. 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应具有激活学生智能的条件, 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功能, 目的是扫清学习新知的障碍, 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 着重对于“图形旋转的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链接。如:

(片段) 【知识准备】

教师让学生通过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 使他们发现除了平移运动之外, 还有旋转运动。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 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从而引出课题———“图形的旋转”。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物体的实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动态演示生活事例, 展示了数学的美妙, 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 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同时也为探究“图形旋转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 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 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要立足教材, 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 具有指导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编写内容力求在30分钟内完成, 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节内容的特点, 我做如下设计:

【案例片段】

1.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

把满足“绕一个定点转动、沿某个方向转动一定角度”这两个特征的运动称为旋转。在平面内, 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 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 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重点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

通过变式探究、反例辨析, 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 突出概念的本质。

4. 检测落实

教学过程中的检测部分, 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一练 (略)

二、使用导学案的反思

课后, 我的教学笔记上又有了新的收获。导学案的使用实现了以下几点以常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1. 先学后教, 有的放矢;以学定教, 强化自学

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 引导学生全面地关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与关键所在, 能使教与学都有的放矢。先学后教, 能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能较好地以问题为主线启发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发问、探索,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 边学边教, 提高实效;讲练结合, 弥补不足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能根据学案内容在课外查找资料, 沉思默想、相互讨论、总结反思等, 它最终指向的不仅是某种知识的达成度, 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 反复阅读、思考、讨论, 做实每一个环节,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能力。课后通过导学提纲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检测与反馈, 讲练结合, 将“双基”落到实处, 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是我校《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更需要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高维.学校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基于“洋思”、“东庐”、“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经验的思考[J].江苏教育, 2011 (35) .

对“导学案”使用的反思 篇3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1.“导学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2.教学中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教材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书本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3.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二、我的困惑

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预习课和展示课的不同课型,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

另外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得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言论,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以此有正当理由说话的机会,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课改教师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三、我的感想

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放开思维,我们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 篇4

留楚中心校

四年级一班

李二红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6生字词。

2、我能朗读课文,还能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我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知识链接: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

教材分析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预习任务:

1、了解故事内容,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2、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划出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结合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3、表演这个故事。

我来闯关:

1、读句子,联系课文回答问题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文中三个孩子各自对人们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你认为幸福是什么?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医生说:幸福是我能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老师说:幸福是。

说:幸福是。

板书设计:

劳动

10幸福是什么

尽自己的义务

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10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留楚中心校

四年级一班

李二红

反思本节课,我把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定为: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懂幸福以及理解幸福的含义。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在学生默读全文后,要求找出重点句(智慧女儿的话)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然后抓住文中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通过朗读、交流,感到了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接着我让学生联系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课后要求学生回家与父母交流,然后让他们动手写下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寻找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要经历很长时间,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伸出自己的双手,就可以抓住幸福。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每次课后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我觉得对词句的展示检查还不突出。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使用反思

饶阳县留楚中心校 四(1)李二红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将不断更新。我校开展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这学期开始我也有计划地在所授班级进行这种导学案模式的教学。学案教学确实有它独特的优点并且是顺应课改精神的一种较好形式,但我们还是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其中的优点,从而创造出一套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教学模式。

1.实施学案导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导学案抑制了自主探究

常见的语文预习学案由以下内容组成: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检测题。当然,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版本的预习学案,但呈现的都是一片试题的“泥潭”,学生拿到学案导学往往不是首先去认真看书,而是浅尝辄止,急于做题,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对照例题等直接解题。

2).课堂失去应有的魅力

实施学案导学,更多的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表达各自的意见,但同时,这样的课堂变成了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学生失去了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数学一旦失去头脑的思考,必然变得乏味。

3).师生精神失去了家园

较长时间(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受到挫伤和压抑。长此以往,师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课堂气氛再度沉闷,持着对“导学案”的怀疑,教学方式很有可能重回原点。

2.实施学案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设计主观的导学学案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预习应该按课标要求去掌握理解课文、会模仿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应使应试式的学案回归生态化的学案,使试题式的学案回归问题式的学案。更多的时候,主观一点的问题,更容易让人发挥大脑的思考,尤其在小学生“减负”永远完成不了的情况下,问题式的学案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2).传递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

在“学案导学”教学方式中,学案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但通过学案直接传递有形的知识,而且还要把尽可能多的无形内容调整在有形知识之上,传递给学生。学案除了为学生疏导知识、辅导探究外,还应该具有指导学法的作用,这也是学案导学的预期优势。体现在指导学生在关键和重点处有所突破,在学案中往往以“建议”“注意”“提示”等加以提醒。

3).学案导学要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

虽然学生的预习是一个自主化的过程,但由于思维受到学案导学以及书本的禁锢,会使他们产生共同的视角和基本知识的把握。所以,学生预习中产生的新奇的想法或问题,都可以预料。因此,教师们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了解学生学案完成的“成果”,做到 “心里有谱”。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超前”生成,最好利用学生的发言,“相机行事”,智慧引申,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①.教学流程与学案导学相顺应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流程与学案相顺应,不仅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预习,而且能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反之,学生通过学案获得的成就感将消减。

②.教学流程因学案导学而调整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预习后差异更大,因此,教师要“以学定教”,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内容、要求和节奏。对于预习之后就能掌握的,可以少讲甚至忽略,而对于一点就通的可以以点拨为主的指导,把最多的时间用在有一定难度的知识面上。

3.教学反思

学生不是玩偶,让做什么就只做什么,没有主动性;学生也不是容器,让装什么就装什么,没有思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有能力也必须学会自己预习属于他们的书本。学生预习的成效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学案导学能够达到辅导学生自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并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成一种学习知识的能力。

使用导学案的体会 篇5

我和大家一样,是被夹裹着参加了导学案的使用和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实验中来的。当八年级年级组长和数学教师告诉我,本学期必须全部使用导学案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导学案是个什么东西。当学校领导为了加大导学案的推进力度,将教室里学生的座位进行了调整的时候,我才了解,导学案是和小组合作学习一脉相承的。我不知道语文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任务,我不清楚英语教学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最好,我只就我作为一名八年级的数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和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向各位教师做一个汇报。

为什么要使用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与接收式的班级教学到底有什么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首先是一个观念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观的改变。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旧的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是杜威的行为理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收式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刺激――反射,再刺激――再反射。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建构的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注重探索、归纳,也就是要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而这些能力的获得,甚至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能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很多学困生更多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些理念。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那些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学生或者不能坚持集中注意力上课的学生和班级效果明显好一些。这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会有部分时间在参与,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参与问题的层次性也会越来越高。原来一个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学生,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同伴的敦促和帮助,使得每个学生被关注的程度增加,被重视的感受增加,上课表现的机会也增多。这些感受有利于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总还是有学生游离于数学课堂之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总有学生不能达到升学的要求,甚至不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我想说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太缺乏成功的体验,不能让学生在义务教育整个学段的数学学习中,仅仅只收获挫败感,不能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一事无成。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两次也是好的。尽管学业有成的学生只占少数,我们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我努力,我想干的事还是能够干成的。

理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总是很骨感的。在实施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学生自学的时间增加了,交流的时间延长了,学生的展示大量占据原本学生在讨论和属于教师的时空。大家在讨论,七嘴八舌,你不知道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讲闲话;大家都兴高采烈,而你搞不清是弄懂了知识后的喜悦还是某某学生讲了一件好笑的事情。这对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是一个挑战。我开始和学生立规矩:小组交流时不能讲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谁违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小组要收到牵连;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加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小组间的相互监督;在导学案的设计时注意层次:分为识记要求的为第一层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理解层次的要求在小组合作下也必须达到要求;应用层次的才能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拓展性问题课堂内外相结合。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有可以动手动脑的事情可做,减少讲闲话的时间,延迟空闲时间。同时小组选举纪检委员(让那些对自己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担任),每周进行一次小结。同时班主任最大限度地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加之学生慢慢习惯了分组讨论的形式,课堂纪律基本上恢复到使用导学案以前的状况。

问题二:上课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师生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使用导学案的时间还很短,学生还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迅速进入角色。多年以来,学生只习惯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下子要先自学,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无所事事。另外学生还不大会看书,只会将课本中的定理和黑体字抄在导学案上。同伴交流抓不住中心,说不到点子上,展示的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完整,补充的学生和修正的学生依然不能用数学语言较准确地表达,教师依然要修正;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或者没有偏离轨道但没有什么数学价值,而教师要解释也要耽误时间。教师的原因是不放心,不管学生回答得多么完美,教师总担心有人没有听到,有人没有听懂,总觉得只有自己讲过才放心。总记得一个问题我讲过几遍学生都没有听懂,学生讲一遍学生怎么会听懂呢?这样短短的四十分钟当然不够用。

我做了如下的调整:(1)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带领学生看书,细细品味教材中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学生抓重点。(2)导学案的设计时,将课本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改变成学生较为熟悉的小题目。(3)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教会学生数学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的表达。(4)每节课小组讨论时,教师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教学生如何根据教材和导学案,抓住问题的实质,围绕问题的中心,让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5)利用课余时间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教小组长如何控制小组的讨论和对小组进行有效的管理。(6)对学生回答完美的问题,只报以掌声,不再重复。当怀疑学生是否听懂的时候,用一个小的应用来检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虽然还是觉得时间不太够,但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

问题三:导学案的使用会不会使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会不会受到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对小组的贡献显而易见,那么学困生对小组有什么贡献

我是这样思考和处理这个问题的:(1)优等生在辅导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对一个问题,自己会做和能够讲出来,对问题理解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它是将你的知识从临时记忆库转移到永久记忆库中。(2)学困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要回答他们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要说服他们锻炼表达能力。(3)在导学案的设计时,保持问题的层次性,专门为优等生设计一些需要跳一跳才能摸得到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想冲突。(4)利用例题课和习题课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5)对他们为小组和班级所做的贡献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实质上的补偿――定期给他们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并抽时间给他们讲解,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问题四:是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导学案?是否每一节课都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和反思,我觉得:(1)当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小学或七年级接触过相关知识点的,使用起来就很顺畅。(如,等式的性质、方程等小学有基础的知识点)(2)比较直观的知识点也很方便学生自学和进行小组讨论(如,全等三角形,虽然没有基础,但有具体的图形)。(3)可以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类比或正迁移的知识点用导学案效果很好(如,九年级学习二次函数时有一次函数可以类比,相似形的学习有全等形的迁移)。(4)复习课较之于新课的使用效果更好,例题可和习题课的效果更好些。(5)法则课比概念课的效果好得多。(6)全新的概念课(例如平方根)不大适合使用导学案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直接讲解效果更好。(7)数学思想太过集中的概念课(如,函数的概念)不大适合使用导学案。(8)当然检测课显然不能使用小组合作讨论了。

问题五:绕不开的教师情结“教学评价问题”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不惜使用行政手段大力宣传和促进导学案的使用,推行小组自主合作式模式的运行,以此来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强行规定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学校评价教师,几乎只关注一个指标: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会有人去追究第一名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只会有人追查倒数第一名的成绩是怎样造成的。

我无意说使用导学案和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会降低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数学教师都知道,武汉市的中考命题并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有一定的模式化。在这种模式化的指导之下,大部分教师采取相应的模式化的魔鬼训练,由教师将自己的解题经验强行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成为解题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考试时没有数学思维,照样能考出骄人的成绩。并且比在和谐课堂、生态课堂里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得多。绿色产品的产量要低一些,但价格要高出很多,所以生产者还不乏其人,而初中出产的是半成品。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真正在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考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活动经验。让解题机器在考试中占不到便宜。这是否给我们数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进行小组自主学习的活动开展时增加一点信心呢?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诚然,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小组自主合作式学习模式也是这样。影响学生成绩的有1646个因子,而学校和教师可控制的只占7%和15%。导学案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硬性规定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目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心中装着学生。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当我们带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拼命努力,而成绩还差强人意时,我们何不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当我们还在为“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无数回,学生怎么还没有掌握”焦虑和困惑时,为何不试试把导学案当作一个抓手,也许能一飞冲天。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

使用导学案的四大危害 篇6

○聂忠凯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3期刊载陆安老师《阉割课堂:“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必然后果》一文,读后感同身受。现将笔者使用导学案半年多的体会阐述如下:

危害一:导致教学模式僵化。

导学案的使用是配合“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主观目的是追求学习上的高效,但是实际上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之间差距很大。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学模式化,不符合“教无定法”。有了模式,很容易僵化。先独学,再对学、群学,接下来展示,最后检测,这样一系列的流程,使课堂陷入僵化的泥潭,使无趣充斥课堂。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发挥出来,教师的日常教学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太多。导学案只是一种教学形式,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而这种教学形式过于夸大其功能,无论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内容都往这种形式里按,则会变成内容为形式服务,本末倒置,甚至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做法。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使用导学案。

危害二:导致内容一刀切,使用不便。导学案的编写由多人合作完成,具体到历史课是每人一课。从表面上看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减少了,但是使用别人设计的导学案,难免“水土不服”。原本对于备课就存在糊弄的问题,现在只让他们备一部分的课,岂不正好撂挑子?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导学案也扼杀了老师的个性,使得一些“天才型”的教师受制于导学案的框框,个人特色无法发挥。因为教学这件事,每个人对内容的理解不同,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同,编写出的导学案千差万别。例如,笔者编写的导学案,同事感觉太难,不适合学生现状,同事编写的笔者感觉太简单。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千篇一律的在全年级使用一种导学案,使教学内容一刀切,对老师伤害不小。教学应有教师个人的创造性、差异性。

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反思总结 篇7

针对这个导学案到底要怎样才能使用得好的问题, 我们数学组展开了讨论、交流,我将它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习

教师在上课之间就应将导学教案发放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导学教案进行预习。 在学生预习的阶段,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对预习环节进行设计,将预习要点、方法和要求告知学生。 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积极的引导, 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导学教案独自地进行教材的自学,使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对教材知识进行“ 同化”,通过“ 自奋其力”达到“ 自致其知”。

二、反馈

每个小组要在上课前对本小组内的预习情况进行统计, 其中包括: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大部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将这些统计好反馈给老师,这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对难题进行讲解。

三、导学

运用“ 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应该给学生主动合作、讨论、探索知识的机会;( 2)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要让其体会到新知识,并能够将其掌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3) 教师要让学生对结论或规律进行概括;( 4) 对于知识结构体系应该让学生亲自构建。 通过导学教案的运用,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老师既不能当“ 传声筒”, 又不能当“ 甩手掌柜”。 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非常重要。

四、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要进行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并由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中心,理清问题的思路,教师要想学生展示解题思维, 这样通过一道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就能够从旧知识当中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五、拓展

使用导学案的体会 篇8

为什么要使用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与接收式的班级教学到底有什么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首先是一个观念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观的改变。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旧的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是杜威的行为理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收式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刺激——反射,再刺激——再反射。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建构的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注重探索、归纳,也就是要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而这些能力的获得,甚至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能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很多学困生更多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些理念。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那些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学生或者不能坚持集中注意力上课的学生和班级效果明显好一些。这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会有部分时间在参与,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参与问题的层次性也会越来越高。原来一个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学生,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同伴的敦促和帮助,使得每个学生被关注的程度增加,被重视的感受增加,上课表现的机会也增多。这些感受有利于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总还是有学生游离于数学课堂之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总有学生不能达到升学的要求,甚至不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我想说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太缺乏成功的体验,不能让学生在义务教育整个学段的数学学习中,仅仅只收获挫败感,不能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一事无成。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两次也是好的。尽管学业有成的学生只占少数,我们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我努力,我想干的事还是能够干成的。

理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总是很骨感的。在实施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学生自学的时间增加了,交流的时间延长了,学生的展示大量占据原本学生在讨论和属于教师的时空。大家在讨论,七嘴八舌,你不知道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讲闲话;大家都兴高采烈,而你搞不清是弄懂了知识后的喜悦还是某某学生讲了一件好笑的事情。这对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是一个挑战。我开始和学生立规矩:小组交流时不能讲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谁违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小组要收到牵连;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加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小组间的相互监督;在导学案的设计时注意层次:分为识记要求的为第一层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理解层次的要求在小组合作下也必须达到要求;应用层次的才能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拓展性问题课堂内外相结合。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有可以动手动脑的事情可做,减少讲闲话的时间,延迟空闲时间。同时小组选举纪检委员(让那些对自己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担任),每周进行一次小结。同时班主任最大限度地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加之学生慢慢习惯了分组讨论的形式,课堂纪律基本上恢复到使用导学案以前的状况。

问题二:上课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师生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使用导学案的时间还很短,学生还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迅速进入角色。多年以来,学生只习惯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下子要先自学,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无所事事。另外学生还不大会看书,只会将课本中的定理和黑体字抄在导学案上。同伴交流抓不住中心,说不到点子上,展示的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完整,补充的学生和修正的学生依然不能用数学语言较准确地表达,教师依然要修正;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或者没有偏离轨道但没有什么数学价值,而教师要解释也要耽误时间。教师的原因是不放心,不管学生回答得多么完美,教师总担心有人没有听到,有人没有听懂,总觉得只有自己讲过才放心。总记得一个问题我讲过几遍学生都没有听懂,学生讲一遍学生怎么会听懂呢?这样短短的四十分钟当然不够用。

我做了如下的调整:(1)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带领学生看书,细细品味教材中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学生抓重点。(2)导学案的设计时,将课本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改变成学生较为熟悉的小题目。(3)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教会学生数学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的表达。(4)每节课小组讨论时,教师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教学生如何根据教材和导学案,抓住问题的实质,围绕问题的中心,让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5)利用课余时间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教小组长如何控制小组的讨论和对小组进行有效的管理。(6)对学生回答完美的问题,只报以掌声,不再重复。当怀疑学生是否听懂的时候,用一个小的应用来检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虽然还是觉得时间不太够,但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

问题三:导学案的使用会不会使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会不会受到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对小组的贡献显而易见,那么学困生对小组有什么贡献endprint

我是这样思考和处理这个问题的:(1)优等生在辅导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对一个问题,自己会做和能够讲出来,对问题理解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它是将你的知识从临时记忆库转移到永久记忆库中。(2)学困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要回答他们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要说服他们锻炼表达能力。(3)在导学案的设计时,保持问题的层次性,专门为优等生设计一些需要跳一跳才能摸得到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想冲突。(4)利用例题课和习题课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5)对他们为小组和班级所做的贡献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实质上的补偿——定期给他们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并抽时间给他们讲解,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问题四:是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导学案?是否每一节课都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和反思,我觉得:(1)当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小学或七年级接触过相关知识点的,使用起来就很顺畅。(如,等式的性质、方程等小学有基础的知识点)(2)比较直观的知识点也很方便学生自学和进行小组讨论(如,全等三角形,虽然没有基础,但有具体的图形)。(3)可以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类比或正迁移的知识点用导学案效果很好(如,九年级学习二次函数时有一次函数可以类比,相似形的学习有全等形的迁移)。(4)复习课较之于新课的使用效果更好,例题可和习题课的效果更好些。(5)法则课比概念课的效果好得多。(6)全新的概念课(例如平方根)不大适合使用导学案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直接讲解效果更好。(7)数学思想太过集中的概念课(如,函数的概念)不大适合使用导学案。(8)当然检测课显然不能使用小组合作讨论了。

问题五:绕不开的教师情结“教学评价问题”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不惜使用行政手段大力宣传和促进导学案的使用,推行小组自主合作式模式的运行,以此来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强行规定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学校评价教师,几乎只关注一个指标: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会有人去追究第一名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只会有人追查倒数第一名的成绩是怎样造成的。

我无意说使用导学案和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会降低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数学教师都知道,武汉市的中考命题并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有一定的模式化。在这种模式化的指导之下,大部分教师采取相应的模式化的魔鬼训练,由教师将自己的解题经验强行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成为解题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考试时没有数学思维,照样能考出骄人的成绩。并且比在和谐课堂、生态课堂里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得多。绿色产品的产量要低一些,但价格要高出很多,所以生产者还不乏其人,而初中出产的是半成品。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真正在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考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活动经验。让解题机器在考试中占不到便宜。这是否给我们数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进行小组自主学习的活动开展时增加一点信心呢?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诚然,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小组自主合作式学习模式也是这样。影响学生成绩的有1646个因子,而学校和教师可控制的只占7%和15%。导学案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硬性规定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目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心中装着学生。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当我们带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拼命努力,而成绩还差强人意时,我们何不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当我们还在为“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无数回,学生怎么还没有掌握”焦虑和困惑时,为何不试试把导学案当作一个抓手,也许能一飞冲天。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经验做法 篇9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已深深地在我们的课堂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不管是“345”优质高效课堂,还是“1248”课堂推进策略,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都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导学案的编写与有效使用是实现自主互助合作学习的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

1.导学案既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案,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案,更是师生课堂沟通、当堂练习的练案。导学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课堂与学习的主人,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的帮手。

2.导学案要指导学生以本课所学内容为中心,在课前预习和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活动、自动生成答案的快乐舞台,从而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导学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历史学科在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中总结了以下成功之处,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教斧正。

第一部分

导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若缺少这两点,教师的灵性、创造性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体现不出来,一份学案就变成一份试卷,一本练案,一本习题集。

二、导学案编写的指导意见

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 备好学生是导学案如何设计问题探究的层次、探究引导的路子、范例点拨的层次和目标检测选题的基础和关键,即教给谁学、如何去学的引领;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教材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2.知识问题化

课本知识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以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对课本内容的重新整合,杜绝使用挖天窗式的填空题。知识问题化目的是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知道怎样借助外力,在何处寻求到帮助,完成每一个小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这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课标要求紧密相关。

4.学案的编写要体现教科研中心提出的“十二点备课法”

“十二点”即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整合点、重难点、自主点、合作点、探究点、测试点、生成点、创新点和反思点。“十二点备课法”是教科研中心2010年工作的重点之一,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要全面思考十二个要点,并将其融合,达到点面合一。

三、导学案的编写格式

导学案编写的主要条目包括五大方面: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其中学习过程又包含了六个方面:1.自主学习,自我检测;2.交流展 1 示,合作探究;3.拓展延伸,感悟历史;4.知识建构(总结归纳);5.巩固练习;6.学习感悟。

四、导学案的栏目说明

(一)课标要求

把握课程标准,掌握中考教学导向,从而明确导学案编写的大政方针。

(二)学习目标

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既突出科学性,又要符合学情,重视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的文字表述要落实简约化原则,符合教情、学情,不要照搬教参,冗长啰嗦。学习目标不要写成教学目标,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三)学习重、难点

文字表述要简洁,不要照搬教参。对照着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使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始终都有明确的目标。一个学案中教师要突出思考如何突破重点和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并不是一般的通法说教,也不一定每节课都必须有这些方面,可视具体内容而定。

(五)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通过对知识的高度整合,列出自学提纲(或者以其他形式进行整合,如图表、知识树等形式),特别注意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整合。最好不要以填空的形式。

2.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并找出本组的共性问题,在班内进行交流解决。教师可预先将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有针对性、选择性的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3.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深刻研究教材、发掘教材,挖掘出历史教材的情感教育点,体现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4.知识建构(总结归纳)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5.巩固练习

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掌握所学内容。

6.学习感悟

包括小结、知识网络图、感想、疑惑、巩固练习、自我评价表等。使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点、生成点、困惑点,从而学有所得。

第二部分 导学案的有效使用

一、教师要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导学案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指导、引领、实践、点拨及检测,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矫正与拓展。

导学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与解决,从而使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学生也要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导学案的使用,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主动的意识。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的学习理念,它是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求索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因此,学生要满腔热忱、信心百倍、认认真真、积极主动地去做好、用好导学案。

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三步一课”有效实施的关键。学生对导学案的态度是热情而不是敷衍,积极而不是消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渴望而不是无奈或拒绝,必须自主阶段认真写,课上互动认真标,课后修订认真改,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自学主要是在自习课上结合教材、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去完成导学案(必要时也可教师帮助、同学间合作,这仅为辅助手段),但更多是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原则上不能自习课上讨论。但学案一定要自己去学去做,千万不能抄袭,弄虚作假。使用时教师根据学情适当增删的内容学生要记在学案上,并按要求去自学。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三、课上互学、高效利用

(一)自主学习离不开导学案

1.每堂课教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2.“先学后教”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等多种形式。

3.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二)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

教师利用学案设计有效的合作探究性题目,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解决,讨论开始时教师对讨论进行宏观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1.小组内要互帮互学,开展交流,提倡合作。组内个别释疑解难,小组长或组内其他同学对某同学的个别问题答疑解惑。

2.落实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全组对每一个目标检验落实情况或对给定问题组织讨论。3.如有集中的困惑问题,小组收集,集体解决。

学生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讲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2人一对的讨论;其次是小组内的相互讨论;再次是全班的合作讨论。

(三)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 各小组的主要展示者,按事先分配的重点内容板书展示。对本小组领取的重点学习任务,认真研究,弄懂吃透,能够解答他人的疑惑,全部组员要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

(四)课堂点拨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教学贯彻“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首先是学生自学,然后是小组讨论,之后是全班讨论,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才由教师来解决。

教师讲什么、讲多少,取决于学生掌握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的精讲不仅是解答问题,还应包括规范学生的一些概念、步骤及规律性的东西和方法。

(五)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

课上集中将学习中的困惑记在学案上,个人的疑难批在学案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得写在学案上,思维的碰撞更要注在学案上,以便于课堂生成。

(六)学后反思、拓展提高离不开导学案

对课堂知识结构及学习方法的概括是了解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反思可以借助学案。

拓展提高更需要学案。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后,根据新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的要求进行拓展和提高。特别是对于好学生更要给他们发展的空间。

(七)复习备考、有效训练离不开导学案

学生的自学是探究新知的过程,学习新知识之后的练习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整合以及阶段复习都需要用到导学案,可以通过自主评价等环节自查学习薄弱环节,有重点的进行复习。课堂有效训练要有检测目标:要实现堂堂清、人人清。

四、教科研中心统一编写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他人的劳动成果,要善于学习,要会学习,要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2.在使用过程中要结合学情。下发之后,不做思考,不作加工,不去揣摩,全盘拿来就用,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取舍使用。

3.在使用过程中要结合校情。要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大胆取舍。要创造性地使用学案,要用最新的实例论证观点,使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4.在使用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教情。学案的编写时间紧、任务重,难免在质量上会良莠不分,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利用自己的业务积累创造性的对学案进行大胆改进。

五、学案使用时的基本操作程序

1.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要根据初中学生在校时间、以及不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方面的特点、不同年级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编排,科学合理地安排预习内容。具体应体现如下原则:

(1)明确目标

预习学案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定位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预习内容,所学历史中与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知识的重新梳理,本节学习内容中的主要基础知识;二是预习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三是对学生预习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

(2)精设提纲

根据预习目标,合理设计预习任务,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引领学生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的旧知识,预习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提纲中所设计的问题要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梳理、理解、识记。要杜绝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机械再现,突出对知识的识记、梳理、归纳和总结。

(3)巩固效果

通过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巩固预习成果,完成自我检测,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案所设计的训练题目要有针对性,要为新内容的学习打基础,训练题量要适中。

(4)发现疑惑

在预习学案中,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找出哪些问题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存在哪些疑惑。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4(1)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教材。

(2)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2.小组互助 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

教师要做到:一是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中的学科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要有合作探究的价值,提倡通过材料的引用创设新情景的题目,避免简单的无效的问题。二是,在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中,教师要积极地,有选择地深入学生学习小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要做到:根据老师的安排,依据合作探究的题目,迅速地对探究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注意力要集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启发,学习小组长要鼓励成绩后进学生踊跃发言。讨论的结果由小组长做好纪录并选出中心发言人。合作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后,各小组将讨论的结果形成文字进行交流展示。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疑义、有争议的问题,可采取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形式解决。确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进行恰当精讲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力争不出现偏题、怪题,并给展示时表现好的小组加分。小组内对导学案中的题目形成统一认识后,可进行全班集体展示。

3.精讲点拨,总结升华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本环节是体现教师指导与引领作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师角色展示的精华之处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精讲点拨,总结升华。

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1)对于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有疑义、争议的困难问题,教师不要去直接告诉他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教师科学的提示、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恰当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记笔记、学会补充、学会质疑;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延伸。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能力目标;要及时依托学习内容进行恰当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3)要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知识建构,有效训练

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知识建构,分析本部分知识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找出知识的联系点,引导学生分析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应如何 5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教师要选取学生知识构建中的典型代表,及时展示,引导学生形成规范。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题目进行课堂达标测试。检测试题要以低难度和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试题要求有梯度、分层次)。所选题目应注重考查本课时所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难度适中,题量不宜过大。

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要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组内、组际互评等手段来解决。当堂反馈结果,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

5.延伸训练、能力提升

课后拓展延伸是对本节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理解和拓展应用,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层次设计课后拓展内容,拓展内容设计要具有巩固性、适量性、延伸性、探究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拓展要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应做反馈矫正。

六、学案使用的注意事项

1.学案不能替代教材,也不能等同于练习。

2.学案设计的内容不宜太多,不能繁杂,必须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做文章,以给学生较多的观察、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3.不同课型的学案,形式、设计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知识新授课 学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预习准备新课的掌握、理解和具有启发、探究味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侧重于知识建构,有效训练、延伸训练,能力提升。

总结复习课 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对某些重要知识、技能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侧重于有效训练、拓展迁移、延伸训练、提升能力。

测试讲评课 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试题考查了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己为什么会出错,应该怎样做;应该在对每位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侧重于反思总结、训练完善。

综合探究课 学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史料、阅读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如何阅读并有效地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运用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去解决相关问题。侧重于知识延伸、能力培养。

习题训练课 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通过习题训练进行知识的梳理、巩固、完善。教师通过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分析解答,使学生去疑解惑、顿悟贯通、综合拓展。侧重于掌握知识、解题能力。

4.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束语

初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一些思考 篇10

关于初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一些思考

文/李俊莲

摘 要:“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导学案的使用既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又不是练习册,大家在使用时不能以学案代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导学案,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有益途径是每一位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为了创造高效的课堂,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行了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课堂模式的探索,下面就谈谈我在导学案使用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重视教师的引导

我们使用导学案主要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的。因此,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导学案使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

1.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看书,用好教材,特别是在完成导学案“知识结构梳理”的同时,向学生要强调采用圈、点、评、注等不同方法在书上做好记录,划出重点。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拿起笔来自己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而对于基础差又懒得听课的学生来说,老师正好可以趁其他学生自学的时候来监督他,迫使他不得不拿起笔去看、去划、去记。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于那些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而对那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讨论交流,同时老师在一旁进行循循善诱,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达成共识。例如在学完《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后,要求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就涉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指出:评价杰出人物时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分析,同时评价历史人物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教给学生评价人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探讨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长城、开灵渠的影响,进而指出秦始皇的功绩和过失,最后总结性地评价秦始皇,并达成共识:“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创立者,功大于过,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教师的.及时引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历史学案要以问题为引领,设计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导学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指导学生解决难点,突破重点,应该而且必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思考。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导学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不能把导学案当成变相练习,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呈现方式多、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而在课堂教学应用手段中见长。在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教师先出示一段《天龙八部》的视频,这段视频里萧峰本是契丹人,段誉来自大理,他们和虚竹准备去西夏迎娶公主。紧接着老师指明: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人建立的辽和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这样,从学生喜爱的古装武侠电视连续剧衔接到课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会认真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以良好的感性认识为前提。多媒体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了信息。

三、导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

导学案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方案,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在实施的过程中与预设情况可能会有所出入,所以导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教师在教导学案时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学生只有借鉴、补充、完善学案,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比如,我在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学案中有段材料显示:邓小平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时,明确表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有学生看到这段材料后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主权问题不容讨论?面对这个本不在我教学设想中的问题,我当即鼓励学生们思考,从什么是主权到联系香港的历史,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在运用导学案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及时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瞬间,并及时引导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

总之,我认为在历史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当然,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庄炳建。教学案:师生共用的探究学习载体[N].中国教育报,2008(05)。

[2]陈丽君。构建动态生成课堂[J].才智,2012(09)。

上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下一篇:中秋节字类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