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4-10-15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共7篇)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1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加大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力度,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根据《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精神,结合四川实际,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是城乡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不断深化,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日趋完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人居和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也还存在城乡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工作力度尚需加大、收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运行监管和政策支持亟待加强等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把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摆在更加突出的工作位置,密切联系本地、本部门实际,分析现状,查找问题,增添措施,扎实工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创造更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

二、明确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目标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握“全民动员、科学引导,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确保实现以下目标:

到2015年,全省设市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成都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村基本建成“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市)处理”或“适当集中、区域共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各市(州)及所辖县(市、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都市、攀枝花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达州市、资阳市13个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成都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50%,其他设区城市达到30%.建立完善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制机制。

到2030年,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环卫服务覆盖全省城乡。

三、落实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措施

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应统筹把握分类收集和转运、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监管等重要环节,落实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1.积极促进源头减量。通过使用清洁能源,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全省城镇燃气管网已覆盖的城镇,应努力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攀枝花市、凉山州等日照丰富的地区应大力发展太阳能;农村应积极发展沼气。认真执行国家和省治理产品过度包装和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有关规定,防止过度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产生。鼓励净菜上市,减少厨余垃圾量。在宾馆和餐饮等服务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2.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根据当地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明确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动员社区、家庭积极参与,努力实现垃圾分类的发展目标。重点推进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鼓励居民分开盛放和投放厨余垃圾,逐步建立有机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厨余垃圾单独收集;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单位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登记制度。

3.大力加强资源利用。整合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动升级改造并形成体系;加快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再生资源利用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稳步推行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体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强生物能源回收利用工作。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统筹餐厨垃圾、园林垃圾、粪便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确保工业油脂、生物柴油、肥料等资源化利用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已列入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的成都市,要抓紧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已批复的工作方案;2015年要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13个设区城市,要稳步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

(二)努力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

1.编制设施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全省和各市(州)“十二五”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确保“十二五”期间实现县县建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各县(市、区)要按照“统筹安排收集处理设施布局、与相关规划紧密衔接和保障设施用地”的要求,认真做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各地的规划编制工作应在2011年10月底前完成。

2.完善收集转运体系。各地要逐步建立与生活垃圾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扩大收集覆盖面。同时,要按照密闭、压缩、环保、高效的要求,升级改造现有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系统,逐步淘汰敞开式收运方式,认真解决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脏、臭、噪声和遗洒问题。成都市、绵阳市等有条件的城市,要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探索线路优化、成本合理、高效环保的收运新模式。

3.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各地要按照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四川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指导意见》(川建发[2010]50号)要求,结合本地人口聚集程度、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垃圾成分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先进适用、节约集约用地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已纳入规划的项目,要简化程序,加快审批流程,抓紧做好立项、环评、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对在建的项目,要科学组织施工,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入运营,发挥效用。到“十二五”期末,确保完成《四川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布点方案》(川城乡治办[2010]183号)所列的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要切实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工程监理制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4.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水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单位要按照《四川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指导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切实提升设施运行水平。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营单位要制订作业计划和方案,实行分区域垃圾逐层填埋作业,做好场区内雨污分流,设置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设施;及时覆土、压实,消毒灭菌,控制异味,防止废液渗漏和填埋气体无序排放。生活垃圾焚烧场运营单位要采取有效方法去除烟气中污染物,保证达标排放。新建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安装排放自动监测系统和超标报警装置。各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均应完善各项运行管理规程和应急预案,确保设施高质量、安全运行,并建立运行情况日记录制度、污染物排放日常监测制度、按月向当地住房城乡建设(市容环卫)和环境保护部门提交生活垃圾处置报表和监测报告。

各地要加快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在2011年底前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排查和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切实可行计划,在2012年底前完成治理和改造。

5.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具备转运条件的县(市、区)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市)处理”方式。离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较远、不具备转运条件的农村,要按照“适当集中、区域共享”要求,采用由县统一规划、分片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垃圾处理设施的方式,对区域内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置。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方式,逐步实现垃圾处理设施从无到有的过渡。结合农村实际增添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合理配备保洁人员,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

(三)切实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监督管理。

1.执行法规,完善标准。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01号)、《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加强对生活垃圾的全过程管理。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标准规范体系,制订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工程验收、污染防治和评价等标准。各地要按照“易于识别、便于投放”要求,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标识。改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统计指标体系,做好与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指标体系的衔接。

2.加强管理,严格准入。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市容环卫)部门要会同工商等部门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严格设定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企业资金、技术、人员、业绩等准入条件,并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管理,防止投标单位通过不当竞争获得特许经营权后随意降低建设和运营水平。

3.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市容环卫)和环境保护部门要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已建成投运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状况和处理效果的监管。自2011年起,考核评价每进行1次,其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对未通过考核评价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责成运营单位整改,对整改不力、不能合格运营以及失信不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企业,坚决清出市场。

4.加大监管力度。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市容环卫)和环境保护部门要切实加强生活垃圾处理监管队伍建设。省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门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职尽责,强化对地方政府垃圾处理工作以及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监管,并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量化指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监管,提高监管水平。

(四)继续加大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政策支持力度。

1.拓宽投入渠道。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投入以地方为主,省上以适当方式给予支持。各地要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川府发[2004]24号)要求,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或根据财力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处理设施建设和监管能力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开放建设、运营和作业市场,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实行收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物价局等部门关于四川省城市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办发[2006]28号)精神,全面实行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并按确定的标准足额征收到位。按照“谁生产、谁付费”原则,在积极引导和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不得挪作他用。

3.落实扶持政策。各地要按照国发[2011]9号和川府发[2004]24号文件要求,落实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相关扶持政策。在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中,优先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建设用地供应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应当以划拨方式供应建设用地。对垃圾处理生产用电给予优惠,对垃圾处理生产运行涉及的收费进行减免。

各级人民政府要努力改善环卫职工工作环境,进一步完善环卫用工制度和保险救助制度,落实环卫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环卫职工合法权益。

4.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高等院校、科研、企业等单位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基础性技术的研究,重点突破二f英控制、填埋气收集利用、渗沥液处理等关键技术,并研发相关技术装备,带动各地利用低碳技术处理生活垃圾。高等院校要探索设立城乡垃圾处理相关专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对垃圾处理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实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从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加强宣传入手,切实加强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市(州)及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省政府已把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考核内容,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强化监督考核。省发展改革委、监察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对市(州)人民政府的相关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二)明确部门分工。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管理并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健全监管考核指标体系。环境保护厅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订污染制控标准,监管污染物排放和有害垃圾处理处置,并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纳入节能减排考核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编制全省性规划,协调综合性政策,办理项目审核及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工作。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创新工作,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装备的研发工作,以及清洁生产宣传和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工作。财政厅及省地税局和省国税局负责落实支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财税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研究和落实逐步提高环卫职工待遇,保障环卫职工合法权益的政策。国土资源厅负责按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标准,保障建设用地供应。农业厅负责生活垃圾肥料资源化利用后的肥料登记工作。商务厅负责城乡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省供销社负责城乡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三)注重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要运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景区、进家庭”和精神文明创建及卫生城市创建等工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倡导文明卫生、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要将生活垃圾处理纳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外读物,引导城乡居民树立“垃圾减量和垃圾管理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观念。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引导,广泛宣传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成效,形成有利于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舆论氛围。

各市(州)人民政府在2011年9月底前将落实本实施意见的情况报省政府,同时抄送住房城乡建设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2〕58号, 以下简称意见) , 加快全省林木种苗工作发展步伐, 进一步夯实“森林云南”建设的林木种苗基础, 根据意见精神和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要求, 结合我省实际,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 是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以及资源基地, 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赋予了林业改革发展新的使命。近年来, 在大力推进“森林云南”建设的基础上,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 作出了争当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的决定, 林业建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全省林业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推进绿色发展, 必须首先夯实林木种苗基础。近年来, 我省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保障林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森林云南”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林业改革发展新形势迫切需要更加丰富和优良的林木品种作为基础保障, 对林木种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重要意义, 牢固树立“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 超前谋划, 统筹协调, 加大投入, 下大力气抓好林木种苗工作, 努力开创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新局面, 全面提升我省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保护。省林业部门要结合我省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积极组织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工作, 统一制定工作方案, 争取利用3~5年时间完成我省重要乡土树种的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并建立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开展本地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支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实现省、州、市、县、区资源共享和规范化管理。要加强重点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 力争到2020年, 分别在滇中、滇西南、滇西、滇东南、滇西北、滇东北建立原地保存库, 保存乡土珍贵用材林、特色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树种, 逐步形成我省就地保存、异地保存、设施保存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省林业部门要定期确定并公布林木种质资源重点保护树种名录, 并督促指导州、市、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重点保护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和保护管理。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等)

(二) 加快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在抓好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的同时, 筛选确定一批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建设。围绕林业产业、林下经济发展和公益林建设, 新建一批特色经济林、珍贵用材林、林 (竹) 浆纸、林化工产业树 (竹) 种、生态能源林等林木良种基地。加快推进高世代种子园建设, 重点建设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杉木高世代、高生产力种子园, 不断提高林木良种遗传增益和生产能力。制定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强化基地管理和科技支撑, 提高基地良种生产潜力和经济社会效益。加强林木遗传测定, 加快良种升级换代, 加快高增益、高生产力良种基地建设。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等)

(三) 建立和完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省林业部门要牵头建立基地种子统一调剂使用机制, 根据全省造林计划统一部署全省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种子的采收、加工、检验和贮藏, 合理安排基地种子的调剂使用, 逐步提高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 充分发挥种子生产基地的作用。各地要以保障国家重点工程造林和生产供应良种壮苗为目的, 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育苗水平较高的国有苗圃、育苗龙头企业建立保障性苗圃, 优先在保障性苗圃中落实良种育苗的补贴政策, 加强科技支撑, 改进育苗方式和技术, 提高苗木质量和生产供应能力。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

(四) 促进特色种苗产业发展。根据《云南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大力推进我省特色种苗产业发展, 抓紧制定全省特色种苗产业发展规划, 组织开展景观植物驯化、栽培和选育工作, 大力培育具有云南特色和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 建设苗木基地, 打造优势品牌。以“企业十基地十农户”、“企业十合作社十农户”、“企业十农户”等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培植一批种苗生产龙头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设施生产和规模种植。各地、有关部门要对种苗生产龙头企业加大资金、信贷、融资、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在滇中、滇东南、滇西、滇西南、滇东北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区域性种苗交易市场, 培育种苗交易集散地, 为种苗供需各方提供交易场所。要加快建立种苗信息数据库、种苗市场交易网, 形成网站政务系统、信息收集系统和网上交易系统为支撑的种苗信息网络平台。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五) 提高种苗质量与市场监管水平。以县为基础加强育苗种源管理, 科学确定主要造林树种采种 (穗) 区, 实行定点采种 (穗) , 确保育苗品种清楚、来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进一步落实省、州市、县三级种苗质量检查制度, 加强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种苗质量监督检查, 全面落实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质量检验证、植物检疫证、良种销售凭证和标签“四证一签”制度, 杜绝质量不合格和不具备“四证一签”的种苗用于林业工程重点造林。建设省林木种苗检测鉴定中心和区域性林木种苗质量检验中心, 完善州市和重点县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机构, 配置监督检验设备, 建立健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强化种苗市场监督管理, 认真落实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制度, 加强对持证者的监督检查, 依法严厉查处品种侵权、制售假劣种苗、虚假广告宣传误导种苗使用者等违法行为, 维护公平、有序的种苗市场秩序。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质监局、工商局等)

(六) 强化科技支撑。各级科技、林业等部门要将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纳人各级各类科技计划, 重点开展育种理论方法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以及高生产力种子园和采穗圃、母树林营建技术、种子生产加工检验技术、品种改良技术、无性系选育及无性扩繁等实用技术研究, 积极开展林木良种科技领域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和条件, 加快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切实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建立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 科研与生产、管理相结合的种苗研究协作机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 重点推广无性系育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和植物菌剂育苗技术等育苗实用技术。以科技型林木种苗生产企业为依托, 培育建设一批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开展林木良种区域化推广示范, 到2020年建立主要造林树种良种示范林1万公顷以上, 示范主要造林树种良种30个以上。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等)

(七) 加大品种审定与保护力度。进一步修订主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和标准, 完善林木品种审定制度。严格执行引种审批制度, 加强跨行政区域和生态区域的引种监管, 从省外引进林木种子的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从州市外引进林木种子的报本州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 强化注册登记和保护宣传, 依法打击侵犯植物新品种权行为, 维护新品种权所有人合法权益。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科技厅等)

(八)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林木种苗生产供应预测预报, 定期发布林木种苗供求信息, 引导服务种苗生产有序进行, 做好林木种苗余缺调剂。加强种苗科技服务, 组织种苗科技专家深人种苗生产基地指导基地建设和种苗生产, 提高种苗质量和基地经营效益。积极发展林木种苗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 进一步发挥林木种苗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民政厅等)

三、政策保障措施

(一) 制定林木良种补贴政策。省林业、财政等部门要研究制定省林木良种补贴政策和管理办法, 建立林木良种补贴制度, 明确补贴对象、范围和标准, 建立稳定的良种补贴投人机制。各级政府可以根据本地林木良种生产推广计划需要和财力情况安排良种补贴资金, 对生产和使用良种的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良种苗木生产单位进行补贴, 推进我省良种化进程。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财政厅等)

(二) 建立林木种子贮备制度。省林业部门要制定林木种子贮备管理办法, 加强种子采收、检验、储存、更新及管理。各地要根据林木种子结实丰歉规律及造林绿化任务, 确定救灾备荒种子的贮备数量, 确保种子结实欠年或出现重大灾害等情况下的种子供应和供种安全。到2020年, 全省要建设林木种子贮备库97处, 其中, 省改扩建1处, 16个州、市和80个种子生产重点县各新建1处, 并配套建设相应的种子晒场和种子加工调制设备, 大幅提高种子贮备能力。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

(三)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种苗投资渠道, 要将属于公共服务范围的林木种苗管理工作经费纳人同级财政预算, 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倾斜支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良种选育和推广以及重点良种基地、保障性苗圃、种质资源库、种子贮备库、林木种苗管理能力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提高我省种苗生产装备水平和种苗监管能力。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

(四) 完善种苗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贷款优惠政策, 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给予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优惠。研究制定林木种苗生产经营龙头企业扶持政策, 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带动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开展种苗生产保险试点, 研究制定种苗生产经营保险政策, 提高种苗生产抗风险能力, 降低重大自然灾害对种苗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

四、工作保障机制

(一) 加强组织领导。各州、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林木种苗工作的组织领导, 制定和完善种苗发展规划, 统筹协调落实有关政策。各级林业、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农业、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 共同做好林木种苗管理和加快发展有关工作。强化各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职能, 明确管理责任, 落实工作经费。加强种苗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 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二) 完善法律法规。抓紧修汀《云南省林木种子条例》, 健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引种监督、品种审定、良种推广和种苗质量监督检查等制度, 完善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 细化违法行为处罚标准, 强化林木种苗管理机构行政执法和服务职能。制定林木良种推广使用办法, 加强林木良种推广使用和管理。加快制 (修) 订主要造林绿化树种良种选育、品种审定、种苗质量、种苗生产等技术标准。 (牵头部门:省法制办;参与部门:省财政厅、质监局、林业厅等)

(三) 创新发展机制。通过良种补贴的形式, 优先扶持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开展良种扩繁技术研究和苗木生产经营, 使其形成良种选育、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林木良种生产、壮苗培育、良种推广示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鼓励, 吸引林业企业参与良种生产、良种扩繁和良种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加大国有苗圃改革力度, 引入社会资本,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行订单育苗, 提高苗木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确保林业重点工程造林良种壮苗供应。 (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与部门:省财政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3

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2012〕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率先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根据国家、省、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杭政办函〔2010〕314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

康复是残疾人实现功能改善和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是残疾人就学、就业、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切实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是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对保障全市47.78万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和生活品质,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实现残疾人事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围绕杭州加快建设“三城三区”、—1—

着力“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工作大局,采取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方式,将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范围,不断完善“光明工程”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服务能力和社区康复设施建设,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确保有康复需求、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得到有效康复,让残疾人共享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目标任务。

1.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建立残疾人医疗康复困难救助长效制度,全面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的目标。

2.社会化康复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完善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家庭康复为依托的社会化康复服务架构,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复服务机制,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等康复服务。

3.康复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提升光明工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新生儿疑似残疾信息监测工作的质量,做大做强“仁爱家园”品牌,使残疾人就近就便得到康复服务,力争残疾人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

4.康复服务范围逐步扩大。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实现康复服务同城享有、逐步均等化,全市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到98%以上。

三、完善残疾人康复工作主要措施

(一)强化残疾人康复服务政策保障。根据〘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的通知〙(市委

〔2010〕13号)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全民覆盖、一视同仁、分类享受、制度贯通、自愿选择、属地管理、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残疾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范围,并落实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新农合、新农保等各项优惠政策。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康复工程、光明工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工程、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等有效的补充制度,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进一步缓解残疾人“看病难”问题,促进残疾人康复医疗保障和康复救助项目制度化、常态化。

1.按照〘杭州市“光明工程”实施办法〙等文件规定,大力实施光明工程、康复工程,为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免费配发助视器、助听器,免费安装下假肢等,有条件的县(市)可在规定项目外增加服务内容。

2.按照〘杭州市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办法〙、〘关于杭州市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有关政策的补充通知〙等文件规定,积极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开展全市新生儿疑似残疾信息免费监测工作,为0至6周岁的残疾儿童免费配发辅助器具,并对聋儿、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以及1—6周岁重度听力残疾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手术和术后语训予以补助。

3.按照〘杭州市区困难重性精神病人免费治疗若干规定(试行)〙等文件规定,继续为生活困难的重性精神病人实施免费治疗,各县(市)可参照执行。

4.按照〘关于全面开展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活动的通知〙等文件规定,继续推进“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活动,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进行家居无障碍环境改造,免费配发无障碍辅助器具、康复器材。

5.按照〘杭州市生命阳光爱心助残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暂行办法〙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患重大疾病或实施医疗康复手术的生活困难残疾人给予急、难、险临时困难救助。

(二)夯实残疾人康复服务基础建设。加强对全市康复资源的总体调控和有效配置,加大行业主管部门对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指导力度。规范康复医院的建设和服务,推进符合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建立健全康复医学科室。街道(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要求,对所辖社区(村)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开展指导和监管。按照“十个一”标准,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逐步形成以实用、易操作、受益广为重点的分工合理、供需平衡、功能完备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同时,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良性互动的多元化投入渠道,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政府补贴或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社会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创办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实现康复效益的最大化。

(三)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水平。全面完成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估工作,认真落实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政策,加快“仁爱家园”、“小康?阳光庇护中心”、杭州市残疾人托管中心以及市、区(县、市)两级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残疾人服务机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残疾人个性化需求为导向,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村)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康复服务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依托敬老院、福利院等资源,增加康复床位和无障碍设施;加强对社会康复机构专业化、特色化培育,确保残疾人得到全程、定制的康复服务,实现康复服务由低水平、广覆盖向系统服务、跟踪服务和专业服务的现代服务方式转变。

(四)加强康复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对康复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领导,将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列入全市卫生服务发展计划,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和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形成以短期培训为基础、专业化培训为支撑、学历教育为补充的康复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以适宜、实用技术为重点,坚持普及与提高、应急培养与规范化建设相结合,加大对各类残疾康复专业、专职人员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建立全市康复专业人才库,增加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力量,每年组织医务人员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加强社区残疾人康复协调员队伍建设,所有康复指导员和协调员均需持证上岗,康复协调员配备率和服务建档率达100%。探索康复机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稳定和发展残疾人康复专业人员队伍。

(五)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残疾人康复工作,确保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向农村残疾人倾斜,促进城乡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协调发展。构建以区、县(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为龙头,社会专业康复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村(社区)康复为基础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重点加强农村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布局和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建“仁爱家园”100家,乡镇(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开展残疾人康复诊疗服务,80%的社区(村)依托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或区域联建残疾人社区(村)康复服务站,使农村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及时得到生活照料、生活技能训练等服务。开展康复示范区推广活动,积极争创全国县级(市、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大力推动村(社区)配备康复协调员,配备率力争达到80%,每年对1万名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及残疾人家属进行康复技能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康复技能和水平。

四、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领导,做到统筹安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制定有关规划和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特殊性,明确目标、任务和帮扶措施,切实保障资金、人力和物力需要。

(二)加强部门联动。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合力,努力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要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本部门业务范围,主动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人力社保、民政、地税等部门要通过调查摸底,掌握信息,并与残联实现数据共享,以进一步完善全市残疾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全市残疾人康复保障、救助信息“纵向联网、横向共享”的工作目标;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要继续整合力量,加强残疾预防宣传和疑似残疾信息监测工作。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增强全民康复健康理念,大力开展助医、助学、帮扶等助残活动,动员全社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营造关心、爱护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由市残联负责牵头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4

【发布日期】1994-05-16 【生效日期】1994-05-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关于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1994年5月16日宁政办发〔1994〕56号)

为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根据市政府宁政发[1994]25号《南京市市容卫生长效管理工作意见》的要求,现就生活垃圾袋装收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生活垃圾袋装收集,逐步做到街头巷尾不见生活垃圾,以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减少“四害”孳生源,减少城市灰尘,减少垃圾中转环节,提高城市环境净化和市容卫生长效管理水平。

二、二、实行垃圾袋装范围

本市城区所有单位、集贸市场、饮食与瓜果摊点、个体餐馆、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以及居民院落、家庭等处所产生的生活垃圾。

三、三、垃圾袋装收集办法

1、居民对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逐步分两类处理。居民每天将生活垃圾(容易腐烂的叶、根、皮和煤渣等,装入塑料袋;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塑料、玻璃、金属、骨头、破布、纸张等)分离出来送废品收购站,变废为宝。塑料袋的来源包括:居民自行购买;以废旧物资换取;从农贸市场和商店购买物品用过的旧塑料袋;厂家无偿赠送的广告塑料袋。各街道办事处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些布局合理的废品回收站,以方便居民购买或换取统一监制的塑料袋。

2、生活垃圾装袋扎封后用两种方式收集:居民于每天19:00前放在自己家门口,由民办保洁员上门收集;也可由居民将袋装垃圾按时送到指定地点。

3、生活垃圾分两批送中转站。单位产生的生活垃圾、个人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装袋扎封后放到指定地点,由民办保洁员按时收集,并将所有收集的垃圾分两批送至中转站,或由本单位送至垃圾场。

4、垃圾中转站每天早、晚各开放一次,及时清运垃圾,避免出现垃圾积存现象,并做到日产日清。

四、四、工作步骤

5月上中旬:选择20%的居委会进行试点;

6月份:扩大试点到50%;

7月上旬:在城区全面推开。

五、五、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按照“科学、可行、创新”的要求,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精心安排,认真实施。市里成立生活垃圾实施袋装化领导小组,市市容委副主任朱道荣任组长,李伯基同志任副组长,下设4人工作班子。它的职责是:拟定工作计划、综合指导协调,组织宣传发动、检查督促,并负责提供垃圾袋、桶的联系和服务工作。各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具体组织实施。

2、广泛宣传。实行生活垃圾袋装收集,是落实市容卫生长效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净化生活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传统的垃圾收集方法的一次变革。报社、电台、电视台、影剧院、广告单位、窗口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等要积极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深入发动群众,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严管重罚。生活垃圾实行袋装收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随意倒、扔垃圾。市容监察队员、协管员要加强巡查,对乱扔乱倒垃圾者,予以批评教育,对拒不改正者按有关规定予以重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5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见

川办发〔2011〕31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一、严守耕地红线,切实保护基本农田

(一)认真实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严禁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特别是将基本农田用于非农建设,严禁“以租代征”非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用于非农建设。必须坚持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防止耕地净减少。严格执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全面实行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以基本农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严格考评,实行“一票否决”。

(二)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尽快划定并落实到农户和地块,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示,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耕地保护基金制度。严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改变用途,非法占用、使用基本农田。严禁各种破坏基本农田行为,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规定。

(三)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全面推行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制度。继续开展“金土地工程”,以建设促保护,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力度,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土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二、严格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四)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把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与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依法按程序进行土地确权登记,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人、部门配合、全力推进,确保权源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力争到2012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加大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力度,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内的城郊、近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原则上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外的村庄,要严格执行一户只能申请一处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宅基地的政策。严禁超标准占地建房。严格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宅基地管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建房,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农房,严禁农民提供宅基地或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建设用地、其他社会成员出资联合建房,出资者获取部分房屋所有权、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联建”行为。

(六)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兴办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需要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必须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规划建设许可证及农用地转用和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手续。严禁以兴办“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名,非法占用(租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严禁利用农村集体土地或利用乡(镇)企业自用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和建设、销售“小产权”房。严禁以“农村土地流转”为名配置建设用地,非法占用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

(七)严格按照《物权法》、《担保法》的规定设置抵押权。除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以及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时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可同时抵押外,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抵押。不得以设定农民住房抵押的名义将宅基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三、进一步严格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八)切实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先安置好项目区农民群众,拆旧区复垦验收后,城镇建新区方可使用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挂钩试点必须严格按程序立项、审批、验收。增减挂钩项目区批准立项前不得实施拆迁和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意愿发生变化的不得强迫参与和强拆。增减挂钩试点涉及工程建设的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公示制、监理制、审计制等制度。拆旧地块必须复垦为耕地,经验收合格后即纳入耕地台账登记、统计,按耕地管理,并及时将复垦后的耕地移交给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耕种,优先补划为基本农田,不得以任何名义擅自改变用途。

增减挂钩项目区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安排,拆旧区以行政村为单位推进,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原则上控制在50公顷以内。严禁突破挂钩周转指标设立挂钩项目区,严禁项目区跨县级行政区域设置。严禁在试点以外以各种名义调整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坚决制止以各种名义擅自开展建设用地置换、复垦土地周转等“搭车”行为。在挂钩试点之外擅自开展建设用地置换的,建新区所占土地一律按违法用地处理。

(九)切实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规范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未批准开展增减挂钩试点的地区,不得将农村土地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给城镇使用。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复垦为耕地,规划继续作为建设用地的要纳入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所需,严禁用于房地产、高尔夫和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其他产业。

(十)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全部返还农村。经批准将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少量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各地要切实做好城镇建新区土地收益分配方案,明确收益主体,规范收益用途,明晰收益返还渠道和具体方式。严禁社会投资者以参与节余建设用地实物分成的方式获取投资回报,也不得参与土地出让收益分成。

(十一)成都市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土地整治工作按国家批准的专项方案执行。

四、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工作,维护农村土地管理秩序

(十二)落实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监察、农业、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严格土地执法监管,坚决制止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电力、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和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要求,依据本部门职责,切实加强监管,形成执法合力。

(十三)严格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执法监察和动态巡查工作,完善巡查工作责任制,强化巡查工作保障,推进执法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认真执行巡查发现、制止、登记、报告、通报和总结等工作制度,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十四)建立土地专项巡查制度。对新上项目多、土地违法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员进驻开展专项巡查,实施“批、供、用、补、查”全程监察,增强主动发现和形势研判能力。国土资源厅要选择一些县(市、区)开展省级专项巡查。

(十五)加大违法违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准直接出让集体农用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等非法批地行为和“以租代征”占地建设、未批先用、边建边报等非法占地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采取联合办案、挂牌督办、公开曝光等措施,严格依法依规查处、限期整改到位。(十六)严格实行问责制。通过卫片执法检查、巡查等方式发现违法用地的,严格按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令第15号)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本意见自2011年6月27日起施行,至2016年6月26日有效。(有效期5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6

关于进一步加强被征地农民安置工作的意

长政办发〔2009〕16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长沙市征地补偿安置条例》、《长沙市征地补偿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市政府第103号令)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征地补偿安置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长政发〔2008〕30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实施以来,执行情况良好。为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和其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长沙市征地补偿安置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市政府第60号令)的遗留问题,实现新旧安置政策的平稳过渡,经市政府研究,现就进一步加强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市政府第103号令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处理

各区、县(市)政府及其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公室(以下简称征地办)要严格执行市政府第103号令的各项规定,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一)统一征地拆迁安置政策标准。对各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标准、操作规程要严格标准,统一政策,由市征地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被补偿安置对象必须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二)加快保障安置住房建设。简化审批程序,由市征地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采取联合会审制度,加快有关报建手续审批。在完善相关资料的前提下,5个工作日内完成保障安置住房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区政府配合市规划局提出定点安置小区选址方案,在完善规划报建资料的基础上,5个工作日内完成规划审批手续,对于与控规不相符的保障住房用地,依据《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相关要求,在20个工作日内明确保障安置住房技术指标,确保节约集约用地;在完善规划报建资料的基础上,5个工作日内完成施工许可证的审批、发放。保障安

置住房竣工验收后,各区政府备齐资料后向房产部门申报权证办理,房产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及时办结房屋产权手续。

(三)解决社保和保障安置住房建设资金缺口。对安排给区政府用以解决农民安置的社保用地、保障安置住房建设节约用地以及收回的原村集体生产安置留地,由区政府依法进行市场运作,其土地处置产生的出让金、增值收益市级所得财力部分,安排给区政府,用于解决社保资金、保障安置住房建设、团购安置住房和货币补贴缺口,不足部分由各区政府兜底解决。同时,落实保障安置住房优惠政策,降低建设成本。保障安置住房建设在建设标准内(按建筑面积计算,每人80平方米住宅,5平方米物业),报建过程中除劳保基金外,市属权限范围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配套的人防工程建设按有关规划要求实施。

(四)引导被征地农民采取货币补贴方式进行安置。被征地农民自愿申请货币补贴安置的,区政府可按照每人85平方米的安置面积,按照每平方米1500元的标准(其中市财政补贴每平方米300元)进行补贴,市政府第103号令规定的每人2.53万元购房补助费继续享受。

(五)加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力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必须按政策落实,社会保障资金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必须足额到位,统筹部分如有缺口,由区政府出具资金承诺计划后,分期缴纳到位。

加大对劳动年龄段内被征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免费为适龄被征地农民提供1次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所需资金由各区财政列支。各级政府要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就业困难的失地农民开展就业援助。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督促指导用地单位优先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

对特殊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实行困难救助,符合条件的按相关政策纳入城市低保;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特困家庭的基本医疗需求,按政策开展医疗救助。

(六)加强被征地农民户籍管理和转户手续办理。区政府应及时将征收土地方案公告下达区公安部门,公安部门在征地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暂停办理户口迁入、分户手续。在征地公告规定的期限内,因出生、婚嫁、复员退伍、大中专毕业生回原籍、刑满释放等情况确需入户或分户的,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审查、乡镇(街道)复核,报区政府审定后,公安部门方可办理。被征地农民经审核后办理“农转非”手续的,公安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办结。

(七)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监督管理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依据《长

沙市征地补偿监督暂行办法》,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应履行职责,切实加大对征地补偿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行民主管理与村务公开,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执行市政府第60号令遗留问题的处理

(一)尽快完成市政府第60号令遗留问题的扫尾工作。全市对市政府第60号令遗留问题必须统一标准,严格执行,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督查,确保在两年内处理完毕。力争在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市政府第60号令用地项目的结算和扫尾工作;完成80%在外过渡人员的住房安置;2010年12月31日前完成市政府第60号令被征地农民的安置等遗留问题的处理。各区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制定遗留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案。

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对用地项目单位下达告知书,于2009年9月30日之前到位补偿资金,逾期未到位的,由区政府组织协调,依法按程序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个别拒不拆迁腾地的被拆迁户,依法限期腾地。

(二)妥善处理已批安置用地问题。区政府要认真做好生活安置和生产安置用地清查核算工作,妥善解决已批安置用地的遗留问题。规范已批生产安置留地的处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任意处置生产留地,确需处置的,必须依法经该村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乡镇(街道)审核,区政府批准后,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严格实行网上“招拍挂”出让。对无力开展市场运作的,应在2009年12月31日之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区政府签订协议,由区政府回收生产安置用地。

(三)加快安置住房建设有关手续办理。对已建和在建的安置住房未办理有关用地规划手续的,区政府、乡镇(街道)应督促各村加快办理相关手续,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消防等部门要按保障安置住房建设审批的有关规定,在2009年9月30日前办结相关手续;已批未建的安置住房,相关部门应在2009年9月30日前办好各项手续,尽快启动建设,并实行高层集中安置。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由市征地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实施联合会审制度,5个工作日内办结相关手续。

(四)有效解决安置建设资金缺口。支持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生产安置留地进行市场运作,其土地(不含已出让的土地)处置产生的出让金、增值收益市级所得财力部分,由区政府统筹,安排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解决安置资金缺口;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留用的生产安置地上进行的生产安置项目,不改变土地原集体性质的,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利用本村集体建设用地按标准进行住房重建安置的,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时免征耕地开垦费以外的所有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符合相关文件

规定的安置面积和允许优惠购买的面积,建设报建过程中行政性收费全免,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

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力进行市场运作的生产安置留地,由区政府依法回收统筹进行市场运作,其土地处置产生的出让金、增值收益市级所得财力部分,安排给区政府,用于解决安置资金缺口。

(五)加强农民安置小区建设管理。将农民安置小区纳入全市标准化社区建设和社区物业化管理范畴。

三、落实被征地农民安置工作的责任

各区政府、市直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并纳入对各级各部门的绩效考核。

各区政府:承担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拟定征地方案,发布征地公告,审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协调处理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完成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补偿安置工作,统筹辖区内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征地安置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市安置用地、社保用地的指标审核及报批;加强补偿资金的集中管理、核拨,确保补偿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及时办理保障住房及社保融资用地审批及土地使用权证登记发放;负责对城区内违法用地的查勘和认定;及时研究处理拆迁补偿安置过程中的个案问题。

市劳动保障局:制定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计划、就业援助政策,督促各区劳动保障部门组织被征地农民参加就业培训;做好社保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督促各区劳动保障部门及时为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办理相关手续及其他相关工作。

市公安局:加强被征地农民户籍管理,做好征地拆迁过程中户口调查、摸底、核实工作,加强对发布征地公告后户口迁入、分户手续的管理和审核把关工作,及时办理被征地农民户籍转换手续。

市规划局:负责保障安置住房和社保用地的选址定点和报批;负责对城区内已报批的违法违章建筑的查勘和认定;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管理和审核把关;负责制定对农民安置房违规超面的处理意见。

市建委:加强对市政府第60号令农民安置房配套设施(水、电、气等)规划建设的审核把关和跟踪服务;加强对保障安置住房建设的报建审批、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市房产局:加强对被征收集体土地上非农业人口中享受福利分房、货币分房或购买经济

适用房以及享受其他福利分房的资格认定和审核把关;在规定时间内为被征地农民办理和发放保障安置住房权证。

市民政局:加强对村务公开情况的监管;将符合救助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及时纳入救助范围;明确被征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的管理、民主权利和自治组织管理的相关政策。

市农办:加强对农村征地集体资产的使用分配的监督管理;在2009年10月31日前制定出台《长沙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意见》。

市财政局:落实保障安置住房、社保用地和原生产、生活安置用地的行政性收费减免和税费返还等优惠政策。

市人口计生委:加强对被征地对象《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查证验证工作,依法查处伪造《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行为。督促被征地农民所在地的当地政府或集体经济组织落实独生子女家庭相关优惠政策。

市监察局:负责牵头制定《长沙市征地补偿监督暂行办法》,并组织实施。

四、各县(市)政府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参照本意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意见。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篇7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意见

(办字〔2009〕46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瓦斯治理的一系列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大全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力度,有效防范煤矿瓦斯事故,促进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现对全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把防范瓦斯事故作为煤矿安全工作的核心任务

(一)瓦斯治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治理瓦斯是预防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防止群死群伤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各级煤矿安监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把瓦斯治理作为突出任务,以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工作体系为重点,坚持管理、技术、装备、培训并重原则,以治大隐患、防大事故为核心,不断深化煤矿瓦斯治理工作。

(二)瓦斯治理是煤炭行业管理的重点。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按照规定组织开展所辖煤矿的瓦斯等级鉴定工作,严格按照标准和行业规范确定矿井瓦斯等级;把构建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是否达标,作为生产能力核定及煤炭生产许可证年检的重要内容和约束指标。

(三)瓦斯治理是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首要任务。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把瓦斯治理内容列入监管监察计划,以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重点检查等形式实施全面管理,凡发现矿井通风系统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抽采不达标仍然组织生产的,要求限期整改或实施停产整顿,对整改不到位或瓦斯灾害严重,难以有效防治的矿井,坚决予以关闭。

(四)大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和瓦斯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各市、县(市、区)和各煤矿企业要结合本地、本企业瓦斯灾害和地质赋存情况特点,研究探索瓦斯治理新途径新技术,构建完善的适合本地、本企业特点的瓦斯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进一步推进质量标准化和瓦斯治理体系示范矿井及示范县(市、区)建设,树立典型,规范管理,推动全省煤矿瓦斯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强化管理,完善瓦斯治理制度、管理机构和配套设施

(五)矿井必须有完善的独立通风系统。矿井通风系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必须按规定设计和施工。矿井必须有完整、独立的通风系统,采区进、回风巷道必须贯穿整个采区。高瓦斯、突出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易自燃煤层的采区,必须设置专用回风道;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必须设置一条专用回风道,采掘工作面实行独立通风,严禁采用不符合规定的串联通风等。生产布局要充分考虑瓦斯治理的需要,贯穿于矿井建设、水平延伸、采区设计、生产准备、工作面移交各个环节;建设矿井在未形成全风压系统前,不得进行回采巷道掘进,严禁以掘代采;采区未构成通风系统不得开掘回采巷道;采煤工作面必须在采区构成完整的通风系统后,方可回采;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的矿井、高瓦斯矿井以及低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域的回采工作面上下顺槽之间不应设置联络巷。有特殊情况的,应经县级以上煤矿安监部门或省属煤炭企业矿井的上一级机构(以下简称集团子公司)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下同)批准;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低瓦斯矿井高瓦斯区的煤巷、半煤岩、有瓦斯涌出岩巷的掘进工作面必须实现“三专两闭锁”、“双风机、双电源”,主、备风机必须同等能力,并实现自动切换。低瓦斯矿井的煤与半煤岩掘进工作面要积极推广和使用“双风机”“双电源”,确保供风稳定可靠。

(六)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监控系统。各煤矿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安装、维护、使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系统软件显示、打印报表、数据格式符合规定要求,并按新的MA标志证书确认的系统配置安装或更换稳定性为15天以上的传感器或传感元件等关联设备;甲烷传感器必须按照规定的位置、地点和报警、断电、复电值及断电范围进行设置,并按规定的周期进行调校、测试,保证甲烷传感器、超限断电和停风断电功能的灵敏可靠。对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超过规定使用年限或无法修复的安全测控仪器,要按照有关规定强制报废或淘汰;要保障系统主机双机或多机备份,备份主机能在5分钟内投入工作;监控中心站必须双回路供电并配备不小于2小时在线式不间断电源;监控室应设在矿调度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当瓦斯超限和各类异常现象出现时,要迅速作出反应,按照瓦斯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处理瓦斯异常问题;实现安全监控系统区域联网,重点产煤县(市、区)的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实现区域联网,并逐步将低瓦斯矿井纳入区域监控网络,有条件的地区要实现多级联网。各级煤矿安监部门要根据联网情况,按照“分级监管、分级响应”的原则,建立非正常处置程序和应急预案,对瓦斯超限、停风、馈电状态异常等情况作出准确及时反应,并根据预警情况完善应急措施。

(七)建立健全瓦斯治理责任制和瓦斯治理机构。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要健全以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瓦斯治理责任体系,依法健全管理机构,认真落实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责任制,强化对瓦斯治理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技术管理体系的作用;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按要求设立主管通风、防突、抽采、安全监控等工作的专业机构,并配备足够的专职技术人员;矿井必须设专职通风副总工程师,突出矿井必须设地测副总工程师,并建立防突专业化施工队伍,落实“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突出煤层石门(井筒)揭煤应由防突专业队伍施工,突出煤层的采、掘工作面施工队伍应相对固定;大中型煤矿要建立监控系统管理机构,重点产煤县(市、区)要建立区域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服务机构,行政区域内没有重点产煤县(市、区)的应以设区市为单位建立区域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服务机构,满足本地中小型煤矿的服务需求;大型煤矿要建立救援队伍,配足救援装备,不具备建立救援队伍条件的小型煤矿要与周边专业救援队伍签订协议,一旦发生事故及时抢险和救助。

三、认真落实“四位一体”防突措施,加强突出矿井管理

(八)加强煤矿瓦斯地质工作。煤矿必须及时探明采掘工作面前方地质构造,掌握煤体结构、瓦斯涌出量等情况。积极研究煤与瓦斯突出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准确预测煤层突出危险性,采取防治突出措施,检验防治突出措施效果,完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矿井要做好非突出煤层向突出煤层转化的预警工作。非突出煤层采掘过程中出现瓦斯动力现象,煤矿企业必须及时向县级以上煤矿安监部门和集团子公司报告,并请国家煤矿安监局授权单位对煤层突出危险性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未经审批前,矿井出现瓦斯动力现象的区域必须停止生产;高瓦斯矿井、低瓦斯矿井的高瓦斯区域以及邻近生产矿井为突出矿井的新建矿井,在开拓新水平时,石门(井筒)揭煤必须制订安全技术措施,报县级以上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集团子公司审批,并按《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第26条规定收集“四项指标”资料,发现四项指标超标的,必须先按突出煤层管理,在规定时间内请国家煤矿安监局授权单位进行鉴定;低瓦斯矿井新水平、新采区应测定煤层原始瓦斯含量和压力。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每个采区垂深每增加50m时,应测定煤层原始瓦斯含量和压力及突出危险性相关参数。

(九)突出矿井要加强对采掘应力集中区的防突工作。突出煤层石门(井筒)揭煤要避开地质构造带和应力集中区,突出危险区域巷道,不得在地质构造带和应力集中区贯通。同一区段的突出煤层进行采掘作业时,相向采掘的两个工作面最小间距由县级以上煤矿安监部门或集团子公司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确定;严格突出煤层巷道及工作面施工管理,在突出煤层的煤巷中施工,必须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实施,煤矿有关管理人员要现场带班,发现有煤与瓦斯突出预兆时,立即撤出作业人员;建立石门(井筒)揭开(穿)突出煤层防治突出设计、措施报批制度。揭煤设计由煤矿组织会审后报县级以上煤矿安监部门和集团子公司批准,揭煤措施由矿总工程师负责审批,并组织落实。石门(井筒)揭煤工作面控制范围应根据煤层的实际突出危险程度确定,但必须控制到巷道轮廓线外8米以上(煤层倾角>8°时,底部或下帮5米)。钻孔必须穿透煤层的顶(底)板0?5米以上。若不能穿透煤层全厚,必须控制到工作面前方15米以上。煤巷掘进工作面控制范围为:巷道轮廓线外8米以上(煤层倾角>8°时,底部或下帮5米)及工作面前方10米以上。采煤工作面控制范围为:工作面前方20米以上;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严重的煤层,经专家论证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暂缓开采。

(十)突出矿井有保护层开采条件的必须开采保护层。突出矿井有条件的必须开采保护层,不具备开采保护层条件的,必须预抽煤层瓦斯,预抽效果要符合《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要求,并经县级以上煤矿安监部门和集团子公司组织认证;凡符合《煤矿地质规程》开采条件、经论证具有保护效果的煤层必须开采。具备保护层开采条件的突出矿井必须制订保护层开采及瓦斯抽采规划,调整矿井开采部署,制订矿井开拓、掘进和回采接替计划以及配套的瓦斯抽采和治理技术方案。保护层工作面应正常衔接,推广无煤柱开采,不同煤层的保护层开采,其首采保护层的保护效果和保护范围必须进行考察。实施首采保护层开采的块段或工作面必须将保护层和被保护层的巷道布置、瓦斯综合治理方案报县级以上煤矿安监部门或集团子公司审查。被保护层开采前必须经县级以上煤矿安监部门和集团子公司组织专家对被保护层保护范围和保护效果进行评价。

四、强力推行先抽后采,做到抽采达标

(十一)严格抽采条件。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规定,下列矿井必须建立地面永久瓦斯抽采系统或井下临时抽采瓦斯系统:单个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5立方米/分或单个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于3立方米/分的;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达到《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要求抽采条件的;开采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的。

(十二)逐步实现“抽、掘、采”三量平衡。煤矿企业必须编制中长期和瓦斯抽采专项规划或方案,并贯穿于新井建设、水平延深、采区设计、生产准备到工作面移交的各个环节。瓦斯抽采专项规划或方案必须经县级以上煤矿安监部门或集团子公司审批。需进行瓦斯抽采的矿井在水平延深和新采区设计时,必须同步设计瓦斯抽采等内容。新采区投产前,必须具备瓦斯抽采的各项功能和条件,否则不准投产;瓦斯抽采工程要超前规划、超前设计、超前施工,留足预抽时间,做到先抽后采(掘)。瓦斯抽采要纳入矿井生产接续,保证矿井“抽、掘、采”平衡;煤矿根据瓦斯预测资料,对内所有需抽采的采掘工作面,提前制订有针对性的瓦斯综合治理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抽采矿井必须编制瓦斯抽采工程和抽采量计划并严格瓦斯抽采计量考核,按规定测定瓦斯抽采量,确保瓦斯抽采效果。

(十三)严格落实《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要求。各企业要严格按照《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规定标准,确保瓦斯抽采达标。突出煤层在采掘作业前必须将瓦斯含量降到煤层始突深度的瓦斯含量以下,或将瓦斯压力降到煤层始突深度的煤层瓦斯压力以下;没有煤层始突深度瓦斯含量或压力数据的,必须将瓦斯含量降到8立方米/吨以下,或将瓦斯压力降到0?74兆帕以下;被保护层工作面未受到保护的区域,必须采取预抽瓦斯等措施消除突出危险。保护层工作面开采前,保护层工作面的瓦斯抽采工程保证达到《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中规定的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率要求。

(十四)积极探索瓦斯抽采有效途径。优先选择地面区域预抽,煤层平均渗透率大于或等于1毫达西,且具备煤层气开发条件的矿井,应优先采用地面钻井,规模化预抽煤层瓦斯;煤层平均渗透率在0?1到1毫达西之间的矿井,可采用地面钻井进行区域预抽;加强井下区域预抽。具备条件的矿井应将先期施工的开拓、准备巷道优先布置在岩层中,并利用顶底板巷道进行煤层瓦斯预抽;积极采用卸压区域预抽。可采煤层不能作为保护层开采的,可选择邻近不可采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同时,采用地面钻井或井下巷道穿层钻孔等措施,抽采被保护层和邻近层的卸压瓦斯;提高瓦斯抽采装备水平,进行瓦斯抽采的矿井,应制订抽采设备更新计划,逐步淘汰落后的抽采设备;实施瓦斯分源抽采,建立高、低负压(浓度)分源抽采系统,并留有一定的余量系数;推广使用大功率、大流量抽采泵,加大抽采管路直径,减少系统阻力,非卸压钻孔孔口抽放负压不应小于13千帕,卸压钻孔孔口抽放负压不应小于6?7千帕并应使波动范围尽可能降低,煤层瓦斯预抽率应大于25%。积极推广大功率钻机、大直径长钻孔,提高单孔抽采量。

(十五)严格施工现场验收。矿井要建立健全瓦斯抽采各工种岗位责任制度、操作规程、工作标准和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质量验收制度;采用地面区域预抽、井下穿层钻孔大面积预抽和平行、交叉长钻孔预抽煤层瓦斯以及抽采采空区瓦斯时,其钻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中,当班人员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并作好施工记录,所有钻孔必须由带班人员现场验收签字,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矿总工程师要定期对施工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在转入抽采工序前,矿总工程师必须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验收签字。抽采期间,施工人员要作好抽采记录,包括工作情况、抽采量等。矿总工程师要对抽采情况进行检查,确认抽采达标后下达采掘指令。

(十六)全面推进抽采利用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督促煤矿企业进一步加大瓦斯抽采利用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国家鼓励瓦斯抽采利用相关扶持政策,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全省瓦斯抽采利用考核指标;进行瓦斯抽采的矿井要积极研究利用瓦斯的途径和方式。瓦斯抽采总量5立方米/分以上,要进行瓦斯抽采利用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强化对抽采瓦斯的利用,加快我省瓦斯利用项目建设步伐,实现瓦斯抽采和利用达标。

五、加大培训力度,为瓦斯治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十七)加快培养通风、地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接受有关院校通风、地测方面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企业瓦斯治理人员队伍中。同时加快与有关专业院校合作,通过企业选送、委培等形式培养通风、地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十八)加强瓦斯治理人员的培训。所有瓦斯监控系统维护及值班人员,必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并每年进行一次复训。突出矿井井下工作人员必须接受防治突出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每3年至少复训一次;防突专业人员(预测预报工)必须具有煤炭中等专业技术学历或高中(含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每年复训一次。培训工作由四级及以上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培训机构必须按照要求编制教案,初训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其中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复训时间不得少于7天。

六、强化现场管理,确保瓦斯治理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十九)认真执行采掘工作面开工许可证制度。采掘工作面生产前,必须由生产、安监、通风、技术等部门联合验收,确保“一通三防”安全设施和技术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并由主管矿领导签发“开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生产。

(二十)制订和实施重点环节管理工作程序。进一步强化现场管理,积极推行管理工作程序,针对矿井防突、瓦斯抽采、老空及盲巷管理、防治自然发火等重点环节的特点,制订管理工作程序。合理设置管理控制点,制订各控制点联锁工作票,强化过程控制,实现管理责任的传递,使瓦斯治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工作现场的各个环节,保障瓦斯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性。

(二十一)加强现场瓦斯检查。煤矿井下所有作业地点和容易积聚瓦斯的地点,必须进行巡回检查。矿井瓦斯检查的地点由总工程师签字确定。检查地点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进行调整。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低瓦斯矿井的高瓦斯区域采掘工作面,必须有专职瓦斯检查员跟班检查瓦斯。瓦斯检查员发现瓦斯异常,有权停止作业。瓦斯检查员必须按照瓦斯检查点设置所规定的路线、地点、时间检查瓦斯,检查结果必须记入瓦斯检查手册,做到井下记录牌、瓦斯检查手册、瓦斯记录台账“三对口”。矿井管理人员及时与监测系统数据比对,与监测数据一并存档备查;严格执行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规定。建立健全瓦斯超限追查处理制度,实行分级追查处理,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点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规定限度,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当班矿级带班负责人必须到现场指挥处理;瓦斯浓度达到1?5%以上及采掘工作面瓦斯长时间处于临界状态时,必须立即切断电源,撤出人员,查明原因,由煤矿总工程师组织制订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处理,并报县级以上煤矿安监部门和集团子公司。煤矿安监部门和集团子公司要督促煤矿企业建立和完善瓦斯事故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

七、加强“一通三防”隐患排查治理,实现瓦斯“零超限”目标

(二十二)加强“一通三防”隐患排查治理。对通风系统、瓦斯抽采、监测监控以及机构队伍、规章制度、安全投入、现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进行排查和治理。建立健全煤矿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落实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建立隐患分级监控制度,对矿井通风、抽采、监控、防火、防尘等系统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及时公告公示,实行政府部门挂牌督办,重点治理,限期整改,直至隐患消除。各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一通三防”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精心组织本企业的“一通三防”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保证“一通三防”隐患排查治理所必需的资金、人员和时间。各煤矿企业要用“四个制度”、“五定原则”和“四项措施”规范、监督隐患的治理过程。“四个制度”即隐患确认、隐患分级管理、隐患治理监督和隐患治理完成验收,“五定原则”即定项目、定措施、定资金、定时间、定责任人,“四项措施”即安全技术措施、保证措施、强制执行措施和操作人员专项培训措施。

及时排查“一通三防”生产现场的隐患及随着生产推进将要产生的隐患,并主动整改治理,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一通三防”隐患排查治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具体化。

(二十三)坚决做到瓦斯“零超限”。县级以上煤矿安监部门、集团子公司要定期对矿井瓦斯超限及整改处理情况进行检查,把瓦斯超限作为隐患治理工作的重点。煤矿企业要将矿井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规定的指标范围内,坚决做到瓦斯“零超限”。

八、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二十四)加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执法检查时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整改:

1?未按规定健全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

2?未按规定设立瓦斯治理机构或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3?不能实时监控各类传感器运行状态及被控设备的通、断电状态;

4?未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要求安设使用传感器。

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立即停止作业:

1?瓦斯治理的规划或方案、安全技术措施不落实;

2?具备开采解放层条件没有开采;

3?瓦斯突出矿井未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瓦斯地质工作;

4?未按规定对井下工作人员进行防突知识培训;

5?井筒揭煤未安设瓦斯断电仪。

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停产整顿:

1?采、掘工作面未按规定实行独立通风;

2?不具备开采解放层条件,抽采不达标;

3?系统不完善进行回采作业;

4?专用回风巷不符合要求;

5?违反规定进行放顶煤开采。

(二十五)把瓦斯抽采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作为安全检查和执法的重点。凡不执行瓦斯抽采规定,瓦斯抽采不达标的矿井,必须停产整顿,限期整改,逾期仍不达标的,必须按瓦斯抽采达标煤量核减煤炭产量计划。

(二十六)把瓦斯抽采作为煤炭生产许可证办理、延续的必备条件。凡应建立瓦斯抽采系统未建立、抽采不达标的矿井,不得办理和延续煤炭生产许可证。

(二十七)基建、改扩建和资源整合矿井必须执行瓦斯抽采规定。对未按规定同时考虑瓦斯抽采系统设计的不予审批;对建设期间抽采系统建设滞后、机构不健全和资金投入不符合规定的,要及时纠正,限期整改;对抽采未达标的矿井,一律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二十八)严格责任追究。煤矿企业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瓦斯治理的法律法规。对玩忽职守、严重不负责任或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有关负责人,依法依纪予以严肃处理;各级煤矿安监部门要依法对煤矿瓦斯治理工作进行重点监督检查,严格执法。对发现的重大瓦斯隐患不按规定认真查处致使酿成重大事故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一篇:夏目漱石虞美人草读后感800字下一篇:关于导学案使用的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