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2024-07-19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共9篇)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篇1

自府法规〔2006〕1号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地方志的编纂和管理工作,发挥地方志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自贡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自贡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地方志的编纂、管理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适用本实施办法。

本实施办法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综合性志书、史书、专业志、部门志、综合性年鉴、行业年鉴及相关地情文献资料。

第三条 编纂地方志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地方志的编纂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管 理

第四条 自贡市地方志工作实行市、区县两级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市级地方志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的主持下,由市地方志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实施。

区县的地方志工作在区县人民政府的主持下,由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实施。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编修地方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地方志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市、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志的编纂、管理和成果推广应用

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地方志工作规划,制订编纂方案;

二、组织、指导、督促检查地方志编纂工作;

三、组织审定入志内容,议定地方志编纂中的重大问题;

四、组织对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的审查验收;

五、编纂各类志书、年鉴和地情书刊;

六、负责组织建设和管理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料中心,整理、收藏各类志书及其他地方文献,开展地方文献的研究、开发、咨询和服务工作;

七、组织本地区的方志理论研究和方志学科建设工作,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培训修志人员,开展地方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八、负责组织全市地方志工作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和地方志电子出版物的发布及出版、发行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自贡市行政区域内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负责完成本单位或本系统地方志资料的编写和报送工作,接受同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业务指导与工作督查,做好地方志成果推广工作。

第三章 编 审

第八条 地方志编纂应在全市统一规划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可由市地方志工作机构确定有关部门编纂,也可由各部门自行编修。

第九条 市地方志工作机构编纂市级地方志、年鉴、地情书刊;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编纂区县地方志、年鉴、地情书刊。

有条件的市、区县工作部门和乡镇也可编纂专业志、部门志、乡镇志。

第十条 地方志编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力求观点正确、体例完善、结构严谨、资料丰富、记述得当。

第十一条 市、区县志书每10年至15年续修一次,综合性年鉴在续修准备阶段逐年编辑出版,其他地方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编辑出版。

第十二条 志书的断限原则上应统一,续修时,必须衔接上部志书的下限。

第十三条 地方志应严格执行审查验收制度,通过审查后方可付印出版。

志稿实行分级审查验收制度。市级志书由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审查验收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出版发行;县级志书由市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审查验收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发行;市级专业(部门)志、综合性年鉴、单位年鉴、行业年鉴、地情资料文献和列入市级规划的其他地方志,由市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审查验收后,报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批准出版发行。

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的地方志,按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建立地情资料日常收集机制,定期收藏省内和省外重点城市各时期的各类地方志资料及本市的各类地方志,逐步建立各级地情文献史料中心,积极开展地情咨询服务活动。

第四章 出 版

第十五条 市、区县志书均应公开出版发行。

第十六条 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编印的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要按规定及时送交同级地方志工作机构。

第十七条 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推进地方志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地方志的资治、教化、存史作用。

第五章 奖励和处罚

第十八条 在地方志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其主管部门给予

表彰和奖励。

第十九条 在地方志编纂中,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拒绝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提供虚假资料的,由同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地方志工作机构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二十条 地方志泄露国家秘密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篇2

2007年05月22日 15时29分99

主题分类: 国企国资

“国有资产”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实施办法的通知

吉政发[2007]12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吉林省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吉林省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实施办法

二○○七年四月十九日

附件:

吉林省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根据法律、法规和省政府的授权,依照本办法规定,对市(州)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各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县(市、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和县(市、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统称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第三条 指导和监督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二)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支持市(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的有效形式;

(三)坚持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依法履行指导和监督职能,完善指导和监督方式;

(四)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条 省国资委依法对下列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二)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三)履行出资人的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项职责;

(四)规范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以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

(五)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监督、清产核资、资产统计、综合评价等基础管理;

(六)国有企业财务、审计、职工民主监督,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工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等企业制度建设;

(七)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制建设;

(八)其他需要指导和监督的事项。

第五条 企业国有资产较少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不单独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各市(州)人民政府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当做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实现政企分开,依法对所监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对所监管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 省国资委制定国有资产监管规范性文件、制度,指导和规范各地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各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当根据国有资产监管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办法。

第七条 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推行战略规划及投资管理、预算管理、契约管理以及业绩考核,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第八条 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严格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得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

第九条 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规范所监管企业改革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文件的规定,在改制过程中,应当严格选聘审计、资产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并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十条 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严格依法规范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行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第十一条 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指导企业逐步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指导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做好企业纠纷调处、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法律论证工作。

第十二条 省国资委应当加强对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调查研究,定期组织工作交流和业务培训,总结推广国有资产监管经验,建立与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交流联系的信息网络,及时提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建议。

第十三条 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制定的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15日内抄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十四条 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制定的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违背国家、省有关规定或者不符合本地实际的,省国资委应当及时告知相关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责令其及时修改、完善。

第十五条 省国资委定期对地方贯彻实施国有资产监管政策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国有资产监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六条 对举报的地方国有企业违规改制、国有产权违规转让等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省国资委应当督促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调查处理。

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省国资委督促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应当认真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十七条 查处省属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涉及中央所属企业的,省国资委应当立即向国务院国资委报告;查处市(州)属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涉及中央所属企业的,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当立即向省国资委报告,省国资委经核查无误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国资委报告。

第十八条 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当以报告或者统计报表等形式将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名单、本地区企业汇总国有资产统计报告、所出资企业汇总月度及财务报告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及时报告省国资委。

第十九条 省国资委对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应当充分征求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不得干预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监管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度,依法接受并配合省国资委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条 省国资委相关责任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省国资委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省国资委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向地方政府通报有关情况,依法提出处理建议。

第二十二条 市(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可以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实施办法。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四川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 篇3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89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的决定》已经1997年3月13日省人民政府第7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宋宝瑞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四川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的决定

第一条

为有效地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根据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境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森林防火条例》和本办法。

第三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施“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依靠林区干部群众,实行综合治理。

第四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省长、市长、州长、专员、县(区)长、乡(镇)长负责制。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防火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驻林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部门和单位防火责任制,承担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责任区内森林防火任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经营管理的林木的森林防火由经营管理者负责。

第五条

省和市、地、州以及森林面积一亿平方米以上(含一亿平方米)的县,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本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森林防火指挥部应设办公室,配备相应的专职干部负责日常工作。森林面积一千万平方米以上(含一千万平方米)的乡(镇),设森林防火指挥所,指定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

根据森林类型、气象条件和火灾频繁度等差异,由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将全省林区划分为一、二、三级火险区。各级火险区内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防火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国有林区实行定地段、定面积、定任务、定人员、定报酬的护林防火责任制。

第七条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应建立扑火队,乡、村和驻林区的企事业单位应建立义务扑火队,负责森林火灾的扑救。

一级火险区的县应建立专业扑火队,二、三级火险区的县应建立专业、半专业或义务扑火队。扑火队由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扑火队应充实人员,配备机具,开展灭火训练,与当地公安消防队及其他扑火组织配合,承担森林火灾扑救任务。发生森林火灾时,当地驻军、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应积极参与扑救工作。

专业扑火队可以兴办生产基地,开展多种经营,逐步实现生产自给。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资金和物质等方面予以扶持,按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第八条 全省森林防火期为每年1月1日至5月31日。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可根据实际规定本地区的森林防火期。

森林防火戒严区和戒严期由县级人民政府或市(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报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备案。

第九条

森林防火期内,林区严禁野外吸烟、烤火、野炊、烧纸等一切非生产性用火。

第十条

森林防火期内,林区野外生产需要用火,须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单位批准,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方能在指定地点、范围内用火,并由森林防火部门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森林防火期内,林区禁止用枪械狩猪;进行实弹演习、爆破、勘察和施工等活动,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单位批准,并采取防火措施,做好灭火准备工作。

第十二条

在林区架设输电线路,必须有防火措施,并定期进行线路安全检查。

第十三条

林区的住宅、厂房、行人休息站周围,必须开辟十米以上宽的防火带。

第十四条

森林防火戒严期内,林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第十五条

森林防火期内,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实行昼夜值班,重点林区开展巡山检查,及时、准确地掌握火情。

第十六条

森林防火指挥部防火专用的车辆、电台、器材和其它设施、必须保持完好状态,不得挪作它用。

第十七条

在充分利用自然阻隔带的基础上,成片的针叶林区应当营造抗火性能强、以阔叶林为主的生物防火林带。

新造林面积在20公顷以上的,应按14比1的规定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新造林与防火林带应当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并将有关资料归档管理。

现有林区成片林面积在200公顷以上的,应按照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逐步改建。

第十八条

森林防火设施建设以县为单位进行规划,分期建设。国有林区由经营单位负责建设,其他林区由林权所有单位或经营管理机构负责建设。

新开发林区,必须把森林防火设施列入总体规划同步建设。大面积造林(含飞机播种造林),应把森林防火设施列入生产规划进行建设。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火灾时,应当采取必要的扑救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森林防火机构报告。

当地人民政府或森林防火机构接到火灾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扑救,并向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但不得动员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人员参加扑火。

第二十条

凡接到扑火命令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参加扑救,不得拒绝或拖延。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含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对下列火灾按规定报告省森林防火指挥部:

(一)12小时尚未扑来的森林火灾;

(二)重大、特大的森林火灾;

(三)威胁居民和重要设施的森林火灾;

(四)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重伤的森林火灾;

(五)未开发原始林区的森林火灾;

(六)重点飞播林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火灾;

(七)县级行政区交界地的森林火灾;

(八)需要上级和友邻单位支援的森林火灾;

第二十二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应留足够人员巡逻监守,清理余火,经当地森林防火指挥部检查验收后,方可撤出看守人员。

第二十三条

凡森林火灾、火警和荒火,应查明起火的时间、地点、原因、肇事者和造成的损害等。

森林火警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调查;一般森林火灾由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调查;重大森林火灾由市、地、州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调查;特大森林火灾由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调查。行政区域交界地方发生的森林火灾由起火点所在地的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调查。起火点不明确的,由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指定的单位调查。

第二十四条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建立森林防火档案及统计报表的报关制度。

第二十五条

本乡(镇)人员参加扑救森林火灾的,其生活补助按本乡(镇)的乡规民约办理。外乡(镇)、外县人员参加扑救森林火灾期间的生活补助、误工补贴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六条

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和本办法,预防和扑救措施得力,一级火险县1年内、二级火险县连续2年内、三级火险县连续3年内未发生森林火灾的以及有《森林防火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三)、(四)、(五)、(六)、(七)项所列事迹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森林防火专职工作人员,在森林防火岗位上工作,一级火险区15年以上,二级火险区20年以上、三级火险区25年以上,工作有成绩的,颁发由省人民政府制发的荣誉证书。

第二十七条

违反《森林防火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依照《森林防火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问题由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篇4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

一、(27分,每小题3分)

1.D2.C3.B4.A5.D6.A7.C8.B9.C

二、(12分.每小题3分)

10.A11.D12.C13.A

三、(12分,每小题3分).C15.B16.D17.D

第Ⅱ卷(共99分)

四、(14分)

18.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③浅草才能没马蹄。④恨别鸟惊心。⑤风烟俱净。5分,写正确一小题得1分,哪小题有错哪小题不得分,也不倒扣分。

19.①B。3分。

②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民造福之心。2分。

③A√。B√。C√。D×。4分,一项1分。

五、(22分)

20.C。3分。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有无穷无尽的意味。2分。

22.①从陶器到瓷器;②从实用到艺术(或“从用品到玩品”“从俗物到雅物”);③从粗陋到精美(或“精致”)。5分,一空1分。

23.线索,瓷器由俗到雅;做人如瓷器,要追求尽自己本色(或“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3分,一空1分。

24.略。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3分。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篇5

荣食药监发〔2009〕26号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荣县药品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

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机关有关股室:

根据荣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通知》(荣安委发〔2009〕2号)精神,我局决定自2009年6月中旬至11月底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药品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即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现将《荣县药品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荣县药品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工作方案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二日

荣县药品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落实荣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通知》(荣安委发〔2009〕2号)精神以及省局《关于切实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监管确保安全生产的通知》(川食药监安〔2009〕15 号)等文件精神,确保药品生产质量安全,为我县医药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行动时间

2009 年 6 月中旬至 2009 年 11 月底。

三、参加行动单位

全县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局有关股室。

四、活动的内容

(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全面深化“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持单位自查和督查相结合的原则。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查处违反药品 GMP、GSP 的生产经营行为。

五、工作步骤

(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法律责任,把“三项行动”作为当前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组织开展安全隐患自查,排查清除安全事故隐患,使安全工作防范于未然。发现安全隐患或可疑情况要及时通报,发生安全事故要依法报告和处置。

(三)周密部署,务求实效

特别突出抓好药品生产企业的压力容器、机电设备、易制毒品、易燃易爆品、危险化学品、特殊管理药品的储存、经营、使用和运输安全、以及处方药品的销售等涉及药品质量安全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隐患督促整改到位,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一把手督查督办,强化监督。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篇6

强化应急响应 全面降尘治污

2017年11月28日至2018年1月3日,我局严格按照市大气办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开展道路扬尘治理工作。

(一)及时响应预警。针对市大气办发布的 5次预警信息,我局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及时传达预警信息,根据不同预警等级,采取相应措施,适度增加洒水频次。

(二)开展督导检查。我局进行了4次现场督察,出动检查人员15人次,对发现的问题立查立改,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

(三)强化降尘保洁。我局对管养道路重点路段加大清扫降尘力度,出动洒水车105台、清扫车48台、运输车18台、波形护栏清洗车13台班、装载机6台班,出动正式职工2813人次、雇佣民工998人次,清扫路面1280万㎡,清理水沟10.14万米、护肩带7.3万米、泄水孔644个,波形护栏1.47万米,粉刷行道树3403株,清洗全线标志标牌、油漆示警桩、防撞墙。减少道路淤泥、渣土和沙尘堆积,进一步降低道路扬尘。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篇7

(1989年11月15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养殖和捕捞

第三章 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殖 第四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的水域从事养殖和采捕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渔业活动,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渔业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养殖为主,合理捕捞,保护、增殖和开发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

本办法所称的渔业资源,是指除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水生动物(包括卵)、水生植物(包括种子)。

第四条 省水利电力厅是省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重要渔业水域,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或配备渔政检查人员。

第二章 养殖和捕捞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鼓励和扶持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适于养殖的水面,发展养殖业。对可开发利用发展渔业生产的水域,应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协调发展。

第七条 使用全民所有的水面从事养殖生产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准,发给养殖使用证,确认使用权。养殖使用证的管理办法,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使用全民所有的水面从事养殖生产,无正当理由使水面荒芜满一年的,由发放养殖使用证的机关责令限期开发利用,逾期未开发利用的,可以吊销养殖使用证。

第八条 养殖水面可由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从事养殖生产。鼓励引进省内外或国外的资金、技术开发利用渔业水域。

第九条 承包经营养殖水面,双方应当签定合同。合同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国家规定的合同管理机关申请调解或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条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渔业科学研究,鼓励、支持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养殖新技术。组织开展良种繁育、鱼病防治等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第十一条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标准计量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渔用配合饲料质量的监督管理,维护渔业生产经营者利益。

第十二条 生产鱼苗鱼种的单位或个人,经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领取生产许可证。具体发放管理办法,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鱼苗鱼种在市场出售,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

引进水生动物、水生植物苗种,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第十三条 鱼塘建设,应当符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第十四条 因建设需要占用专用鱼塘的,对其审批、补偿和多余劳动力的安置,按土地管理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以渔业为主兼有调蓄、灌溉等功能的水体,应当合理确定渔业生产所需要的最低水位线。属全民所有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属集体所有的,由该集体管理机构确定。因特殊情况不能保证最低水位线,须经水体主管部门或集体管理机构同意,并及时通知该水域的养殖生产经营者,采取补救措施。造成渔业损失的,用水单位或个人应给予适当补偿。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利用适宜种植水生经济植物的水面,发展莼菜、藕、芡实、菱、荸荠等水生植物。第十七条 在天然水域从事水生动物捕捞的单位或个人,经户籍所在地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进行船舶检验、船员考核合格,方可向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捕捞许可证,并按照捕捞许可证的规定进行作业。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发放的捕捞许可证,不得突破省下达的船网工具控制指标。

领取捕捞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每年第一季度必须到发证机关年审签证。

第十八条 专业渔民可以在本人户籍所在地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地区行政区域内的水域流动作业,需要出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地区行政区域作业的,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持捕捞许可证到作业地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登记。副业渔民不得跨县境作业。

外省渔民进入我省行政区域内的水域进行捕捞作业,须持原有捕捞许可证和批准发放捕捞许可证机关的介绍信,到作业地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登记、核准,并按照我省的有关规定进行捕捞作业。

第十九条 渔业生产经营者合法经营的水体及其设施、船网工具、水产品和渔获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三章 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殖

第二十条 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公布天然水域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名录、最低采捕标准和禁止使用的渔具与捕捞方法。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地区行政公署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资源情况,可确定公布本行政区域天然水域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名录和最低采捕标准。

禁止出售天然水域不够采捕标准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及其制品。

第二十一条 禁止炸鱼、毒鱼。

禁止使用电力、鱼鹰、水獭捕鱼。在特定水域确有必要使用时,必须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禁止生产、销售禁用的渔具。不准宣传禁用的采捕方法。第二十二条 天然水域的禁渔期,为每年的2月1日至4月30日。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和雅安地区行政公署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气候、水温等情况,确定禁渔期。

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洄游通道,规定禁渔区或者划段实行常年禁渔区,并设置禁渔标志。

在禁渔期和禁渔区内,禁止进行捕捞作业和娱乐性游钓。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捕捞的,必须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因特殊需要采捞省规定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的卵、幼体的,须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指定的区域和时间内按规定限额采捞。

第二十四条 使用捕捞小型成体鱼虾的小眼网具,必须按指定的水域和规定的时间作业。具体管理办法由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制定渔业资源的增殖和开发规划,组织开展向江河、湖泊等水域投放鱼种、修筑鱼巢等工作,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

第二十六条 在鱼类洄游通道建闸、筑坝或者进行其他水工程作业,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必须建造过鱼设施或者建立渔业资源增殖站和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二十七条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渔业水域的水质情况进行监测。重要渔业水域应设置渔业环境监测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渔业水域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污染物。禁止向渔业水域排放、倾倒、弃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各类有害液体、气体、固体污染物和废弃物。在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排污口。因污染水域造成渔业资源损失的,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处理,污染渔业水域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赔偿损失。使渔业生产经营者造成经济损失的,赔偿费应当交给渔业生产经营者;使天然水域造成经济损失的,赔偿费交给该水域所在地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专项用于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

因卫生防疫需要向渔业水域投放药物的,必须在投放药物前通知当地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渔业生产经营者,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损害。第二十八条 在天然水域采捕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有收益的单位或个人,应当依法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

第四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贯彻执行渔业法律、法规有突出成绩的;

(二)在渔业科学研究和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方面有突出贡献的;

(三)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有突出成绩的;

(四)举报或查处渔业违法行为有功的。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给予处罚:

(一)专业渔民出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地区行政区域捕捞作业,未到作业地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登记或超过规定作业时间的,副业渔民出县境作业的,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可并处100元以下罚款;

(二)外省渔民未经批准进入我省捕捞作业的,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非机动渔船可并处25元至50元罚款,机动渔船可并处50元至1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可没收渔具,扣押捕捞许可证;

(三)持捕捞许可证的渔民不按规定年审签证而从事捕捞作业的,责令补缴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非机动渔船处50元至150元罚款,机动渔船处100元至500元罚款,可并处没收渔具,吊销捕捞许可证;

(四)未经批准生产鱼苗鱼种的,没收生产物品和违法所得,可并处100元至3000元罚款;

(五)非法采捞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的卵子、幼体的,采捕不够采捕标准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没收采捕工具、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可并处100元至3000元罚款;

(六)未经批准使用水獭捕鱼的,处50元至200元罚款;

(七)炸鱼、毒鱼的,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处罚外,视情节轻重,责令赔偿经济损失。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没收禁用渔具、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可并处违法所得金额5倍以下罚款:

(一)禁用的采捕方法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上作广告宣传的;

(二)生产、销售禁用渔具的;

(三)出售在天然水域采捕的不够采捕标准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及其制品的。

第三十三条 超过省规定的船网工具控制指标发放捕捞许可证或者超越职权发放捕捞许可证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要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第三十四条 拒绝、阻碍渔政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未使用暴力或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渔业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15天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当事人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四川省水利电力厅负责解释。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篇8

实施办法

发文单位: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号: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 发布日期:2014-5-29 执行日期:2014-9-1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NO:SC122611)已由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14年5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4年5月29日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

(2014年5月29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全省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补助。

第三条 义务教育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四条 义务教育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中的相关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相关的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依法保障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的经费、师资、校舍及设施设备等,并建立义务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和监测制度,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的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并将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工作。

第二章 学 生

第七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检查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报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一年。期满后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禁止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

第八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获奖情况、考级证书和捐助作为入学的条件和编班的依据。

第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其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每所学校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

学校应当接收招生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跨招生范围组织招生。招生办法、新生名单和编班依据等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及儿童、少年的户籍证明,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学区对应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第十一条 因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应当向居住地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入学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明和就业、居住证明;

(二)适龄儿童、少年的身份证明。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接到入学申请后,应当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第十二条 学生因户籍变更等原因确需转学的,转出地和转入地学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防止学生辍学和辍学学生复学制度。

学校和村(居)民委员会发现适龄儿童、少年未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采取措施,共同做好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或者复学工作。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切实履行监护责任,防止被监护人辍学;被监护人辍学的,应当督促其及时复学。

第三章 学 校

第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制定和调整学校设置规划,并将其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在偏远农村地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置必要的小学或者教学点。学校的设置应当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要。第十五条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符合消防安全和防汛、抗震以及兼顾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

选择校址和编制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城镇总体规划、乡村规划和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合理避让山洪、山体滑坡、地震活动断层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和抗震不利地段。其中,学校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建筑工程的设计、监理、施工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因自然灾害或者城乡建设需要搬迁学校的,应当征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规划部门同意,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按照先建设后搬迁的原则,根据学校布局调整方案重新建设。重新建设应当确保校园规模和设施完整,符合国家规定的学校建设标准。

第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义务教育实际情况,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按规定配备必要的管理和工勤人员,改善寄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寄宿制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卫生、生活等管理制度,保障寄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各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生活、康复特点的场所和设施,并按规定配备相应的教职工。具体设置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生活、康复提供帮助。第十九条 市(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并将其纳入普通学校序列。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辖区内的教育资源,不得将学校分为或者变相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应当均衡配置校内教育资源,不得分设或者变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设备的配置,改善其办学条件。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产权登记制度,明确产权关系,防止学校国有资产流失。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不得利用财政资金和公办校园校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举办民办学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出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学校校舍、教学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教育、建设、消防等有关部门对其安全性能进行排查、鉴定,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学校应当加强校舍、教学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的日常安全检查和维护,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向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和警校联系制度,组织教育、公安、工商、文化、交通运输、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维护学校周边治安、食品、交通等安全秩序,保障学校、学生、教师安全。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协助。

公安、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学校门前路段设立减速、限速、禁鸣、斑马线等设施和标志;应当在学生上学、放学时负责疏导交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安全防护距离的规定,在学校周边兴建存在安全隐患或者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设施;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学校周边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歌舞娱乐场所、游艺娱乐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不得从事影响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排查并及时处置安全隐患,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师生进行逃生自救、互救和紧急疏散避险等应急演练。

学校应当建立二十四小时安保值班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保卫人员。

学校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管理。

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投保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所需费用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五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实行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并逐步实行公开聘任、竞争上岗。校长依照学校章程对学校实施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校长的聘任、培训、考核、交流等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学校应当实行校务公开,定期向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开学校招生计划、学生入学结果、教育教学决策、财务收支、收费项目及标准等重大事项。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对涉及学生利益的重要决策事项,应当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并接受其监督。

第二十七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管理制度。学生违反管理制度的,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但不得责令学生转学、退学或者开除学生。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和学校应当加强管理,相互配合,或者依法送入专门学校进行矫治并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十八条 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演出、庆典等活动,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参加商业保险。

第四章 教 师

第二十九条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地位,保障教师待遇。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三十条 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并实行动态管理。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对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以及寄宿制学校予以倾斜。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配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核定的编制及时按规定招聘补齐教师。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教师编制。

第三十二条 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未取得相应教师资格的,不得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实行教师聘用制度,强化教师岗位管理。

实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规定组织实施。

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教师享受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特殊教育教师和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按照国家规定享受补助津贴。

学校应当每年组织教师进行身体健康体检,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当建立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教育教学和培训任务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职称)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奖惩等的重要依据。

建立完善教师退出调整机制。对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当调离教学岗位或者解除聘用关系。

第三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建立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组织校长、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并在编制调配、岗位设置、职务评审、骨干教师配备、学科带头人培养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以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对长期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以及到上述地区学校支援义务教育的城市学校教师,在职务评聘、业务培训以及本省教育专业硕士招录等方面根据国家规定给予照顾。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在职教师培训制度,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个周期的全员培训。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定期组织农村地区教师接受免费培训。

学校应当按照规定组织教师轮流参加培训,教师应当根据学校安排参加培训,接受培训情况应当载入教师档案。第三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学校教师周转用房建设。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教师周转用房管理、使用制度。

学校应当加强教师周转用房的管理,不得挪作他用。第三十九条 在职教师不得从事、组织或者推荐学生参加有偿家教、有偿培训和其它商业性活动;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第五章 教育教学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

学校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十一条 学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进行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康人格。

第四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为学校配齐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和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保障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学校应当加强体育教学工作,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期间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使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校应当开展音乐、舞蹈、绘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和鉴赏能力。

第四十三条 学校应当结合实际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

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设置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辅导。

第四十四条 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文艺、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分别不少于十日和二十日。

各类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社区为学生校外活动提供非营利性服务。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等改革,建立、完善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和教学研究指导体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者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学科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质量评价或者考核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主要标准。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排名。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要求学校增加国家和省规定之外的教育教学内容。

第四十六条 学校应当根据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办学规模招收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不得超过省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人数。学校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强对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学校和教师应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严格控制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不得增加课时。

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学校不得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或者减少非考试科目的课时,不得随意停课,并按照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关于中小学学期、寒暑假和作息时间的规定,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学校不得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或者集体补课,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第四十九条 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地方课程使用的教科书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审定。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学校、教师购买教学辅导资料及报刊杂志。学校和教师不得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教学辅导资料及报刊杂志。

第六章 经费保障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确保各级财政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因上级财政增加转移支付而减少本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

第五十一条 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不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制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提高。制定、调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应当满足教育教学正常需要。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学校办学性质、规模、运行成本等情况,统筹安排学校公用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特殊教育学校(班)、高海拔地区学校、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教学点)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同类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并逐步提高标准。

第五十二条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辖区的义务教育给予支持。

第五十三条 义务教育经费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单列,由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编制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时,除对农村地区学校、民族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以独立设置的学校为基本预算编制单位,按照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实际在校学生人数、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等,编制学校年度财政预算。

县级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应当根据其接收学生的数量和当地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拨付相应的经费。

第五十四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鼓励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

第五十五条 各级地方税务部门应当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其用于支持义务教育发展,不得挪用、挤占。

第五十六条 义务教育经费应当严格按照预算规定全部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和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学校不得将公用经费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和使用情况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违反本实施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定期公布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

(二)未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用地的;

(三)未按规定确定或者调整招生范围,并将调整理由和结果向社会公布的;

(四)未按规定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班)和寄宿制学校的;

(五)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将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出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的;

(六)挤占、挪用教师编制的;

(七)未按规定履行维护学校周边秩序和安全职责的;

(八)未按规定组织校长、教师流动的;

(九)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下达升学指标或者以升学率作为评价、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主要标准的;

(十)强制学校、教师、学生订购教学辅导资料及报刊杂志的。第五十九条 学校违反本实施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拒绝接受应当在本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

(二)义务教育学校跨招生范围组织招生的;

(三)举行选拔考试或者测试,或者将各种竞赛成绩和各类考试证书等作为入学条件和编班依据的;

(四)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课的;

(五)擅自将公办学校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转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的;

(六)责令学生停课、转学、退学的;

(七)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八)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演出、庆典等活动的;

(九)向教师下达升学指标或者规定考试成绩提高幅度,或者将学生学科考试成绩、升学情况作为评价、考核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的;

(十)未按照课程设置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

(十一)未按规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每学年少于十日和二十日的;

(十二)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或者集体补课,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

(十三)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参加社会课业补习班或者订购、使用教学辅导资料及报刊杂志的;

(十四)未按照规定履行校园安全管理责任的。

第六十条 教师违反本实施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或者解聘;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

(二)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或者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的;

(三)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教学辅导资料及报刊杂志的;

(四)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组织的教师交流和支教安排的;

(五)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

第六十一条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实施办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第六十二条 侵占、破坏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依照本实施办法执行。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篇9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NO:SC080673)

1994年4月2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10月17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的决定》修正。

2007年9月27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妇女在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财产权益等方面,与男子一律平等。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四川省妇女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妇女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本办法的规定,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其工作经费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有专人负责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第六条 地方各级妇女联合会代表和维护妇女的利益,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做好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及其它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第七条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在制定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中,不得有歧视妇女和损害妇女合法权益的内容。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教育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做好妇女权益保障的宣传工作。妇女应当遵守国家法律,维护社会公德,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第二章 政治权利

第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时,省、市(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中妇女比例一般不低于25%,县(市、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中妇女比例一般不低于22%,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比例。

第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成员中应当有一名以上女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

第十一条 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委员会中女代表、女委员候选人的比例应当与本单位的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女职工满二十五人的基层工会委员会,设女职工委员会;女职工不足二十五人的设女职工委员,依法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和城镇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

第十三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及其团体会员,应当有计划地推荐妇女干部。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尊重妇女组织的推荐意见。

第三章 文化教育权益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发展妇女的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开展文化、教育、体育活动,提高妇女自身素质。

第十五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为妇女接受文化教育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入学、升学、出国留学、授予学位等方面不得对妇女作歧视性的规定。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适龄女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各类学校在招收新生时,除国家规定的特殊专业外,不得对女生附加条件,不得提高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或者限制女生录取比例。

第十七条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保证适龄女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适龄女童因患疾病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免予入学、延缓入学的,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患疾病的还应当出具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证明。

第十八条 各类学校应当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常识教育。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女职工参加进修、接受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享有与男职工同等的权利。

女职工获得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参加进修、接受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督促有关部门将扫除妇女文盲、半文盲的工作纳入成人教育总体

规划,并制定实施计划。为女性文盲、半文盲在规定的脱盲期限内参加扫盲学习,达到脱盲标准创造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城乡妇女提高职业素质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四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特殊工种和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聘用妇女或者对妇女提高录用、聘用标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招收、雇(聘)用未满十六周岁的女性未成年人务工、经商。

第二十三条 大学、中等专业和职业技术等各类学校的女毕业生,享有与男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妇女保健等方面的规定,坚持同工同酬原则,不断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保护女职工的劳动安全和健康,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妇女禁忌的劳动。

第二十五条 女职工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用人单位应当酌情减少劳动定额,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降低其收入,不得擅自减少或者取消其产假、晚育假或者哺乳时间。

单位录用(聘用)女职工时,应当在劳动(聘用)合同中约定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内容。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劳动(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其中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用人单位应当将该合同延续至孕期、产期、哺乳期期满为止。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的除外。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每年组织一次对女职工的妇科疾病普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三年组织一次对前款规定以外的城镇妇女和农村妇女的妇科疾病普查。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在制定涉及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生活福利、社会保险等规章制度时,在辞退女职工或者给予女职工行政处分时,应当征求本单位妇女组织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推行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制度,由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筹集,建立职工生育保险基金。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 人身权利

第二十八条 妇女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禁止殴打、虐待、侮辱、歧视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或者雇(聘)用的女性员工。对殴打、虐待、侮辱、歧视妇女的,有关部门对于投诉应当及时查处。

禁止溺、弃、残害女婴;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生育、无生育能力的妇女;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禁止虐待、遗弃老年妇女。

第二十九条 禁止拐卖、绑架妇女或者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应当妥善安排回家乡的被拐卖妇女的生产和生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第三十条 禁止卖淫、嫖娼;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和提供色情服务。收容教育卖淫妇女的场所应当加强文明管理,对被收容妇女应当进行道德法律教育和性病检查、治疗。禁止对被收容妇女进行体罚,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其人身权利。

第三十一条 提倡妇女结婚登记时到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婚前健康检查。

禁止利用健康检查和孕情检查歧视、侮辱妇女。

第三十二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怀孕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第三十三条 禁止以语言、文字、图像、信息、肢体行为等任何形式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用人单位和雇主应当采取措施制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

第六章 婚姻家庭财产权益

第三十四条 任何人不得利用封建迷信或者家族关系干涉妇女婚姻和不生育自由;不得干涉妇女再婚或者不再婚的自由。

第三十五条 妇女结婚或者离婚后,可按户籍管理规定在男方户籍所在地或者婚前户籍所在地安家落户。

农村妇女与城镇男子结婚,其户籍未迁往男方所在地的,婚前所在地应当保留其户籍。

第三十六条 对夫妻共有财产,妇女享有与其配偶平等的权利,不受双方收入状况的影响。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夫妻共有的不动产,妇女有权取得共有权登记,与其配偶共同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离婚时分割共有住房和其他财产,适当照顾女方和未成年子女。

第三十七条 夫妻共同租用的房屋,离婚后由女方继续租用,或者女方另行租房居住有经济困难的,男方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

共同租用的房屋是指:

(一)婚前由男方承租的房屋,婚姻关系存续五年以上的;

(二)婚后以男方名义承租的房屋;

(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动迁而取得租用权的房屋;

(四)夫妻双方为同一单位职工租用本单位的房屋;

(五)其他属于夫妻共同租用的房屋。

第三十八条 夫妻离婚后女方发现男方在离婚时隐瞒夫妻共有财产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第三十九条 任何人不得干涉离婚妇女或者丧偶妇女处理个人财产或者携带个人财产再婚。第四十条 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家庭暴力进行综合治理,并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内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

受害妇女求助或者知情人举报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或者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劝阻、制止、调解。

受害妇女提出处罚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受理,并根据情节轻重依法处理。

第四十一条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居住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男子结婚到女方家落户的,适用本款规定。

女大学生、中专生毕业后需要把户口迁回原籍的,户口管理机关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不得拒绝。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向妇女组织和妇女儿童工作机构投诉,妇女组织和妇女儿童工作机构有权要求和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并予以答复。

对于确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诉讼费用的妇女,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为其提供司法救助。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按其规定处罚。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侵害妇女合法权益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予以批评教育;属干部、职工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涉妇女婚姻自由的;

(二)歧视、虐待生育女婴或者不生育、无生育能力妇女的;

(三)拒绝妇女按照本办法或者有关户籍管理规定落户的;

(四)虐待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或者雇(聘)用的女性员工的;

(五)侵害妇女其他合法权益的。

第四十五条 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妇女实施性骚扰或者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受害人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工作场所发生对妇女实施的性骚扰,造成妇女身体、精神、民誉损害,单位或者雇主有过错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八章 附则

【自贡市《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推荐阅读:

自贡市建设征用土地补偿补助安置办法08-23

自贡市产业发展07-04

自贡市一中2014年高考喜报09-25

自贡经济08-26

自贡人事考试网10-04

上一篇:小眼镜找朋友作文下一篇:在后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