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使用反思

2024-10-05

导学案使用反思(共10篇)

导学案使用反思 篇1

关于“导学案”的思考

杨店初中杨敏芬

2009年暑期集训后,我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借鉴孝南区西湖中学经验,在七、八年级语、数两科尝试进行“以学为主,学案导学”的教学新模式。我作为八年级数学教师参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以学为主,学案导学”模式的大致情况是这样:

1、编制导学案。同科教师共同商讨,据每节课内容编写“导学案”。导学案内容包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预习要完成的基础训练、课堂讨论后要完成的达标训练和学后反思等。

2、课堂教学。分四个环节,①预习情况调查,把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汇总。②教师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还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精讲,并及时补充、强调出现的问题。③学生当堂完成导学案上的达标训练题,教师进行讲解。④学生小结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3、当堂课结束后收齐导学案,及时批阅,以备下节课或表扬或提醒纠正。

4、发放下堂课的寻学案并指明要完成的内容。

新的教学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带来了课堂面貌的变化,也取得了一些实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班级人员较多,每次提出问题时总是那几位“胆大”的学生有问题要发言;批阅导学案后,几乎没有做错的学生,我发现不了到底哪个学生的哪一知识没有消化好;进行个别辅导和对差生的关注上没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保证;课堂上没有以前的激趣的情境导入,少了新鲜感;学生和教师一节课围着导学案转,课本很少有时间翻开;不论什么内容的课,不论什么类型的课都是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

我了解到西湖中学的导学案在每一个学科都用出了效果,于是对自已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有了一些思考,觉得没有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对学生群体的关注关系,二是导学案与教科书的关系,三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关系,四是谁是思维和过程的主体的关系。

学年中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作为对比科目(没有试用导学案的科目)的两位老师张志国老师和刘学著老师的发言启迪我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另一些想法。张志国老师说,课堂的教学的模式都差不多,连用的资料都一样,他取得成绩的秘密就是坚持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内课外作业,并及时反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刘学著老师说,他上课必须要让每个学生的眼睛都看黑板,每个学生的嘴巴都跟着说,保证每个学生都听讲。虽然科目不同,但我却体会到了不同学科课堂教学的共性。张老师通过自己及时和认真的批改各种作业,提高了作业的利用效率和学生课余的学习效率。刘老师通过学生的“眼”和“嘴”,控制了整个高效的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足,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它也有不足,即这种模式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好或不好,对于一个地域、一所学校、一个学科而言,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教学模式其实是从广义上讲的教学过程,而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只有把每一节课上好了,才是真正把一个教学模式落实好。像张老师刘老师他们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而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成功的。

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方式灵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设计的作业和习题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觉得这节课有趣,有效,有情,学生才会喜欢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才有可能!

导学案使用反思 篇2

一、导学案结构分析

1. 学习目标

导学案通常由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 (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 、知识梳理、检测落实、课后反思等六个环节组成。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掌握情况, 我设计了了三个学习目标。如:

(片段)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旋转的定义, 理解并应用旋转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由实例抽象出定义的过程, 感受合作交流探究数学结论的体验。 (2) 利用旋转定义及其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并能运用图形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完成有关旋转的作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增强探究意识和研究兴趣, 从图形的运动变化中体现数学之美。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因此, 目标的制定既要恰当, 符合文本教学要求和课标要求及学生学习实际, 也要简明, 具有可检测性, 使本课内容的练习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2. 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应具有激活学生智能的条件, 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功能, 目的是扫清学习新知的障碍, 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 着重对于“图形旋转的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链接。如:

(片段) 【知识准备】

教师让学生通过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 使他们发现除了平移运动之外, 还有旋转运动。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 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从而引出课题———“图形的旋转”。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物体的实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动态演示生活事例, 展示了数学的美妙, 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 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同时也为探究“图形旋转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 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 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要立足教材, 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 具有指导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编写内容力求在30分钟内完成, 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节内容的特点, 我做如下设计:

【案例片段】

1.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

把满足“绕一个定点转动、沿某个方向转动一定角度”这两个特征的运动称为旋转。在平面内, 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 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 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重点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

通过变式探究、反例辨析, 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 突出概念的本质。

4. 检测落实

教学过程中的检测部分, 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一练 (略)

二、使用导学案的反思

课后, 我的教学笔记上又有了新的收获。导学案的使用实现了以下几点以常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1. 先学后教, 有的放矢;以学定教, 强化自学

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 引导学生全面地关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与关键所在, 能使教与学都有的放矢。先学后教, 能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能较好地以问题为主线启发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发问、探索,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 边学边教, 提高实效;讲练结合, 弥补不足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能根据学案内容在课外查找资料, 沉思默想、相互讨论、总结反思等, 它最终指向的不仅是某种知识的达成度, 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 反复阅读、思考、讨论, 做实每一个环节,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能力。课后通过导学提纲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检测与反馈, 讲练结合, 将“双基”落到实处, 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是我校《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更需要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高维.学校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基于“洋思”、“东庐”、“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经验的思考[J].江苏教育, 2011 (35) .

对“导学案”使用的反思 篇3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1.“导学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2.教学中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教材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书本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3.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二、我的困惑

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预习课和展示课的不同课型,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

另外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得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言论,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以此有正当理由说话的机会,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课改教师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三、我的感想

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放开思维,我们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导学案使用心得体会 篇4

高陵中心小学 顾爱省 2013、6 导学案,对我来说既是个新事物,又不是个新事物,说它不是个新事物,因为它和我们以前用的教学案有着相同之处既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说它是个新事物,因为它又和教学案有着本质区别,教学案是以老师怎么教为主线,而导学案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以老师的的学法指导,把主动性还给了学生。这样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半年来的实验,让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1、“导学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2、教学中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3、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二、我的困惑

在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不同课型,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

另外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得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言论,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以此有正当理由说话的机会,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课改教师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使用导学案的体会 篇5

我和大家一样,是被夹裹着参加了导学案的使用和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实验中来的。当八年级年级组长和数学教师告诉我,本学期必须全部使用导学案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导学案是个什么东西。当学校领导为了加大导学案的推进力度,将教室里学生的座位进行了调整的时候,我才了解,导学案是和小组合作学习一脉相承的。我不知道语文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任务,我不清楚英语教学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最好,我只就我作为一名八年级的数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和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向各位教师做一个汇报。

为什么要使用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与接收式的班级教学到底有什么优势?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首先是一个观念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观的改变。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旧的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是杜威的行为理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收式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刺激――反射,再刺激――再反射。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建构的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注重探索、归纳,也就是要有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而这些能力的获得,甚至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小组合作学习和导学案的使用,能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很多学困生更多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些理念。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那些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学生或者不能坚持集中注意力上课的学生和班级效果明显好一些。这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会有部分时间在参与,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参与问题的层次性也会越来越高。原来一个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学生,往往不能面面俱到,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同伴的敦促和帮助,使得每个学生被关注的程度增加,被重视的感受增加,上课表现的机会也增多。这些感受有利于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总还是有学生游离于数学课堂之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总有学生不能达到升学的要求,甚至不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我想说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太缺乏成功的体验,不能让学生在义务教育整个学段的数学学习中,仅仅只收获挫败感,不能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一事无成。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两次也是好的。尽管学业有成的学生只占少数,我们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我努力,我想干的事还是能够干成的。

理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总是很骨感的。在实施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学生自学的时间增加了,交流的时间延长了,学生的展示大量占据原本学生在讨论和属于教师的时空。大家在讨论,七嘴八舌,你不知道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讲闲话;大家都兴高采烈,而你搞不清是弄懂了知识后的喜悦还是某某学生讲了一件好笑的事情。这对教师课堂的掌控能力是一个挑战。我开始和学生立规矩:小组交流时不能讲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谁违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小组要收到牵连;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加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小组间的相互监督;在导学案的设计时注意层次:分为识记要求的为第一层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完成,理解层次的要求在小组合作下也必须达到要求;应用层次的才能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拓展性问题课堂内外相结合。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有可以动手动脑的事情可做,减少讲闲话的时间,延迟空闲时间。同时小组选举纪检委员(让那些对自己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担任),每周进行一次小结。同时班主任最大限度地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加之学生慢慢习惯了分组讨论的形式,课堂纪律基本上恢复到使用导学案以前的状况。

问题二:上课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师生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使用导学案的时间还很短,学生还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迅速进入角色。多年以来,学生只习惯于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下子要先自学,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无所事事。另外学生还不大会看书,只会将课本中的定理和黑体字抄在导学案上。同伴交流抓不住中心,说不到点子上,展示的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完整,补充的学生和修正的学生依然不能用数学语言较准确地表达,教师依然要修正;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或者没有偏离轨道但没有什么数学价值,而教师要解释也要耽误时间。教师的原因是不放心,不管学生回答得多么完美,教师总担心有人没有听到,有人没有听懂,总觉得只有自己讲过才放心。总记得一个问题我讲过几遍学生都没有听懂,学生讲一遍学生怎么会听懂呢?这样短短的四十分钟当然不够用。

我做了如下的调整:(1)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带领学生看书,细细品味教材中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学生抓重点。(2)导学案的设计时,将课本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改变成学生较为熟悉的小题目。(3)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教会学生数学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的表达。(4)每节课小组讨论时,教师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教学生如何根据教材和导学案,抓住问题的实质,围绕问题的中心,让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5)利用课余时间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教小组长如何控制小组的讨论和对小组进行有效的管理。(6)对学生回答完美的问题,只报以掌声,不再重复。当怀疑学生是否听懂的时候,用一个小的应用来检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虽然还是觉得时间不太够,但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

问题三:导学案的使用会不会使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会不会受到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对小组的贡献显而易见,那么学困生对小组有什么贡献

我是这样思考和处理这个问题的:(1)优等生在辅导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对一个问题,自己会做和能够讲出来,对问题理解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它是将你的知识从临时记忆库转移到永久记忆库中。(2)学困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要回答他们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要说服他们锻炼表达能力。(3)在导学案的设计时,保持问题的层次性,专门为优等生设计一些需要跳一跳才能摸得到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想冲突。(4)利用例题课和习题课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5)对他们为小组和班级所做的贡献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实质上的补偿――定期给他们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并抽时间给他们讲解,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问题四:是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导学案?是否每一节课都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和反思,我觉得:(1)当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小学或七年级接触过相关知识点的,使用起来就很顺畅。(如,等式的性质、方程等小学有基础的知识点)(2)比较直观的知识点也很方便学生自学和进行小组讨论(如,全等三角形,虽然没有基础,但有具体的图形)。(3)可以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类比或正迁移的知识点用导学案效果很好(如,九年级学习二次函数时有一次函数可以类比,相似形的学习有全等形的迁移)。(4)复习课较之于新课的使用效果更好,例题可和习题课的效果更好些。(5)法则课比概念课的效果好得多。(6)全新的概念课(例如平方根)不大适合使用导学案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直接讲解效果更好。(7)数学思想太过集中的概念课(如,函数的概念)不大适合使用导学案。(8)当然检测课显然不能使用小组合作讨论了。

问题五:绕不开的教师情结“教学评价问题”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不惜使用行政手段大力宣传和促进导学案的使用,推行小组自主合作式模式的运行,以此来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强行规定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学校评价教师,几乎只关注一个指标: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会有人去追究第一名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只会有人追查倒数第一名的成绩是怎样造成的。

我无意说使用导学案和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会降低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数学教师都知道,武汉市的中考命题并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有一定的模式化。在这种模式化的指导之下,大部分教师采取相应的模式化的魔鬼训练,由教师将自己的解题经验强行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成为解题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考试时没有数学思维,照样能考出骄人的成绩。并且比在和谐课堂、生态课堂里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得多。绿色产品的产量要低一些,但价格要高出很多,所以生产者还不乏其人,而初中出产的是半成品。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开始了艰难的破冰之旅,真正在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考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活动经验。让解题机器在考试中占不到便宜。这是否给我们数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进行小组自主学习的活动开展时增加一点信心呢?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诚然,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小组自主合作式学习模式也是这样。影响学生成绩的有1646个因子,而学校和教师可控制的只占7%和15%。导学案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硬性规定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目的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心中装着学生。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当我们带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拼命努力,而成绩还差强人意时,我们何不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当我们还在为“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无数回,学生怎么还没有掌握”焦虑和困惑时,为何不试试把导学案当作一个抓手,也许能一飞冲天。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1 篇6

为了全面推行“五环教学”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实行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要求。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体系的主要支撑点之一,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

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单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在导学案的长期编制、使用实践中,对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要求、规范、编写过程、使用方式等都形成了较完备的操作系统。

导学案设计遵循主体性、目标性、导学性、合作性、探究性、情境性、层次性、实用性、规范性、创新性原则。

通常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学情调查、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学习内容选择、重难点预设、学习策略与学法选择、教与学的评价、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教与学的反思等。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在某些要素上应有所侧重。

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学科组的集体智慧,一份导学案具体流程为主备人自主备课(主备)——备课组集体备课并由主备人修改(集备)——主管领导签字印刷——上课教师补充(自备)——课后修订。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订”,然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

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学科等对导学案的使用制定不同的发、用、收、评、纠方案。

1.导学案不是凭空编制的,它不能脱离教材,要立足学生,落实三维目标;

2.导学案设计要在容量、难易、问题典型性等方面做好分析;

3.导学案导学要抓好“两头”,即课前和课后带动中间,从而带动课堂教学;

4.制定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保证每一份导学案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在课改不同时期,使用导学案教学要有所区分,特别是初期,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引领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案;

6.既要重视学生的自学,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信马由缰;

7.各层面的管理与评价手段要跟上,确保导学案编制与使用的得以落实。

二、导学案的作用

1、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

由于教材过于精炼、严谨,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读懂、理解,教师对教材“翻译”和“二度创作”形成的导学案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导学案”是不能代替教材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你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拿到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抓紧回到课本,先把课本内容提纲携领地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形成问题后,再循着导学案指示的方法、搭建的“梯子”,努力独学,总之,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个一定要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只用其一。

2、导学案的功能体现在“导”、“学”、“案”三个字上。

“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其一,目标的导向作用。目标不同于目的,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制定目标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目标的表述要具体,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外显性动词使用要恰切,让学生读得明白,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另外,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能力方法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目标是一堂课学习的中心是师生学习的“方向盘”。

其二,环节的导线作用。导学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及课型有具体的环节安排,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预设。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包括:明确目标、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检测。各环节及时间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本着时间分段、任务切块的原则,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有序地学习,起到了“路线图”的作用。

其三,学法指导的导航作用。围绕着目标及环节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于各个学习环节设有学法指导。目标、环节为学习指定了方向及线路。那么,学法指导就在于告诉学生怎样走,相当于学生学习的“向导”。其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学法指导贯穿始终。其主要包括:知识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要明确告诉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记忆、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

“学”,首先明确老师是为谁设计导学案。不是为了老师讲的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的方便。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

“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

3、导学案质量的高低,既反映教师专业功底深浅,也是教师是否为学生负责的试金石。

好的老师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差的教师只能“浅入深出”甚至是“乱出”了。编写导学案的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试金石!学生在“用导学案”“品导学案”中感受师资的差别!

4、导学案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学生在独学、对学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的导学案批改时发现,并把问题带入课堂,针对性强。使每堂课都是从问题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又充分思考的疑问开始,学生都是有备而来。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导学案是学生学的基础,教师教的基础,是课堂生产的依据。

三、导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的编制应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3、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昧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置,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实用性原则。编写的导学案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适合学生和老师使用。

6、方法性原则。具体、明白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

7、课时性原则。每节课完成哪些学习内容,并注明课时数。

四、导学案的编制流程

1、开学第一周由备课组长组织全体组员制订学科教学计划。打印分发给组内各教师,并上交教务处、教科室各一份。

2、假期由备课组长分配备课任务,(一般按单元、章节确定主备教师)打印备课任务安排表,分发给组内各教师,要求教师利用假期进行集中编写。

3、“导学案”备课的基本特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资源共享、师生共用,减负提效”。

4、备课程序: ①个人主备,形成初稿

主备教师在初备时,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教材处理上突出“六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教学环节设计上遵循“五环导学”。同时,主备教师要尽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疑难。并将初稿打印(备课组教师每人一份)带到组会上分发给所有组员。

②由备课组长主持,集体研讨,修改初稿

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教师就个人设计的草案,以说课的形式作简要的说明,然后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就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训练题的选择,导学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进行广泛的研讨。

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家的意见,对初稿进行整理与完善,形成定案。并将其打印一份交备课组长审核、分管领导审定后,交文印室印刷。

④课前熟悉,融入个性

上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熟悉导学案,并在旁边空白栏内添上自己个性化的备课。此项由教务处和教科室督查,作为非主备教师是否有备课的依据。

⑤教后反思,补充总结

虽然导学案是统一的,但教师的个体有差异,在课堂上,对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是否落实了设计的目标?环节与措施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检测是否效果良好?同时,导学案在实施过程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了解,以便再次修改。每堂课后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完善,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促进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5、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并保存完整的电子稿,期末将纸质文本与电子稿各一份交教务处存档。

五、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一)导学案的数量要求:

要求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不允许出现。

(二)导学案的格式要求:

导学案电子稿的规格要求:纸张设置为8开纸,左右两栏,双面使用。标题类文字均为四号加粗宋体,正文为小四宋体。栏目,加实心方括号,如【学习目标】。行距为1.5倍。

(三)导学案的组成(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文本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要简洁、准确、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学习目标中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多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能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2)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明确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并提示相应的突破方法。

(3)温故而知新

与学习本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背景),或本课学习需要哪些其它知识,或以往已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课学习打下了铺垫等,把它和本课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4)学法指导

没有学法指导的导学案是不合格的导学案。

根据导学案中每一环节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在导学案中的每一环节给学生提供简单、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标明学生完成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种学法是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思考、阅读理解、总结归纳、理解记忆等。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独学、对学、群学等。(5)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要使目标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学、对学、群学)。一般安排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质疑存疑等内容,学生能够结合教材基本完成任务,课前预习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课内预习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语数英科目可安排课前预习,而其他科目原则上安排课内预习。

(6)展示提升

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新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即问题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即创新性。课堂要展示的既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中重点内容的解读,也有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和感悟,还应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就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和认识。

(7)达标检测

①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10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②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③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

④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可设置一些选做题,促进学优生成长。(8)学习小结

由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归纳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及自己的收获、学习方法。

(四)导学案的质量要求:(1)知识问题化。

所谓知识问题化即把要讲授的知识设计为一个个问题,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2).问题情境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思考:怎样设计问题?(以教材为主要预习材料,更适用于文科。)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发现了……等等。多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等问题情景去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案的主线下进行自学,让学案成为自主学习指导的老师。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问题层次化。

①由于不同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编写学案时,不管在知识体系里还是在练习题的设置上都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②问题的层次可分为A、B、C、D四层,并在每个题目后面注明,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A类题,是课本再现型,为识记级。学生只要看课本,不需要任何其他帮助,就可以解决问题。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解决。

B类题,是课本延伸型,为理解级。学生看课本的同时,只要适当地看一看工具书或其它课外资料,就可以解决问题。

C类题,是模仿运用型,为掌握级。学生只要简单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就可以完成。这类题,可以直接使用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例题、习题的变形。

D类题,是灵活运用型,为拓展级。学生只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后,才能完成。这类题难度较大,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建议每份导学案中,A类和B类题所占比重,不得少于百分之五十。D 类题,在每份导学案中不得超过一题。

四、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六、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一)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导学案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我的收获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力争弄懂及时订正。典型问题加以收集整理,每科准备一个“纠错本”。

4、每科准备一个学案夹,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导学案”进行分科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二)对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必须收缴并抽查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二次备课,并针对学生实际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必要时组织小组长分层批阅。

2、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按导学案的设计环节进行操作,对各项目标和措施进行不折不扣的落实。课后认真的写出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课堂的收获与亮点及时总结。

3、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材处理能力以及电脑操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

(三)对备课组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要务实,绝对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团队负责。备课组内部一定要团结互助,通力合作,尤其是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一定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2、备课组长要对导学案严格审核把关。对教学进度、教学反思、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资料整理等进行宏观把握和具体督查、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七、导学案上课流程

1.导入课题,明确目标及环节;

2.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预习疑难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

3.分配任务,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做好展示准备);

4.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师生学习点拨、质疑点评); 5.穿插巩固(小组成员帮扶互助,补充完善学案);

6.达标测评(对当堂知识采取不同形式检测,落实目标)。

谈使用导学案的思考 篇7

一、导学案的优势

“导学案”就是过去我们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目标、要求和内容的具体体现, 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使用导学案让学生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重点难点一清二楚, 导学案在开头把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直接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有明确目标的行为, 在学习过程中, 就会有针对性, 不盲目。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 在导学案中, 教师事先把一些练习题、需要的图表、等都印好, 省去了课中的板书和准备实物投影, 制作简易课件的时间。在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后, 学案上可以直接附加一些专项训练, 进行练习, 保证了学生的练习量, 提高了课堂效率, 简化了老师的教, 也方便了学生的学。容易形成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较容易从学案中找出主线, 教师容易进行教学反馈。每个导学案的最后都附有当堂检测,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集体订正, 还可以把学案收交进行批阅, 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效率。导学案的核心是自主学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 把学习的路线指给学生, 把学习的效果呈现给学生。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力抓手, 实现了“先学后教”的有效教学构想。在课堂学习中, 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参与性强。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

二、编写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1. 导学案应注意导。

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 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 (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既然有了学案, 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 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在突破难点、重点时, 教师必须深入浅出, 画龙点睛, 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2. 导学案应注重学。

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几乎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是充实的。因此, 在设计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 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 发展他们那方面的能力, 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 准备一些适应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活动和带有自主性的活动。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 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 好一点的学生“吃好”, 优秀的学生“跳一跳”, 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 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 你最行!做一做, 你一定能过关!

三、导学案的缺陷

1. 堂堂推行导学案, 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导学案, 使许多老师提前设定问题, 然后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围绕这几个问题去学。学生学习本是一个发现之旅, 是一个探究之旅, 而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导航则完全无视孩子学习心理, 把学生的发现探究指定路线、方案、规则, 把理解、心态、认知、经验完全不同的学生统一到一个学案当中, 虽然大大提高了教师对教学的掌控能力, 使教更容易, 也阻扼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与探究热情, 使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按程序学, 这样会阻扰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发展, 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不到发散与拓展。

2. 分层教学如何落实。

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 教师在编写使用导学案中, 设计出可供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 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明确应达到的目标, 在这一方面仍有不足, 有一定的缺陷。

3. 预习环节的时间难以保证。

预习环节是使用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 自学能力能否提高, 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能否顺利进行。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 预习方式不落实, 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 或上成习题课, 或上成老师的展示课, 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

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篇8

导学案不同于教师的备课,它只是教师备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对导学案进行个性化的修改,融进自己的创意。导学案要有教师圈点勾画和补充填写的痕迹,并且具有实效性、实用性。

导学案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课标和教材,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中,不仅要有学习目标,也要有学习过程,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要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要符合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师生能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做中学。

历史导学案的设计还应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切不可成为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或填空,这样做毫无意义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若能将教材涉及的知识点隐入一个个既源于教材又具有启智性、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能加强知识的联系并具有一定的可思考性的问题之中,就能通过这样一个个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又让学生学会看书。如,在学习初一第一单元“繁盛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1.结合教材分析隋朝灭亡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分析一下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结合灭亡的原因看看隋朝和我们学习过的哪个王朝类似?2.什么是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汉朝时也出现过类似于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你能说出是什么局面吗?然后比较一下这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点有哪些?

新的历史教科书丰富的图片资料的使用,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年龄特点。所以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读图学史,引导学生以视觉直观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课又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有较强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遵循这一特性,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旁征博引,由课本走向生活。如,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和如今党中央减轻农民的负担有无区别?为什么?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导学案设计好了,又该如何使用呢?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有的教师在课前把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课上依据导学案展开教学,导学案成为教学的流程,学案试题成为学生检验自己掌握知识情况的依据;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补充导学案,学生做完之后,教师或学生直接针对导学案订正答案;有的教师甚至是在授课结束后才把导学案交到学生手中,学案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后作业。

导学案反思 篇9

地理组:王崇仁

课堂是神圣的,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他有独特的群体—学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教育好学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兴衰,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就现在的学校来说如何教育学生是头等大事,于是我校就足于学生实际,提出创新教育学生学生的新方法—导学案。导学案的寓意在于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者。

前两天听了两节导学案的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校正在实施的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围坐在一起,而不是按照传统的作为习惯;授课之前,学生自行完成老师自编的导学案;教师授课则是按照导学案上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和问题进行展开,通过听课我发现了导学案的四大好处:

一、提高问题的自主探究性

对于学生而言,导学案是在讲授新课前发放给学生,相当于预习作业。通过硬性的书面作业使得学生真正完成预习的工作。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对新课有了初步了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加专注于问题的探究。从而提升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记忆,从而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二、教师有的放矢,学生引领课堂

对于老师而言,通过对学生课前的了解,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重难点,有目的的展开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教学法上,老师根据重难点展开教学,同时请同学展示自己的答案,再请围坐在一起的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对错。这样的教学法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老师是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三、增强团队意识,知识温故而知新

导学案式教学,事先将问题留给团队,这样一个团队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是就能在解决问题是互帮互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适应社会,从而达到的教学的时候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导学案式教学是事先将知识体系告诉了学生,有了学生自己的初步了解,按照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经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和自己的思考,学生在重新面对知识的时候有了更恰当更深层的理解,做到了知识上的温故知新。

总之,课堂虽小,但任务艰巨,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联起手来,才能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就让我们乘着导学案这艘航船迎风起航吧!

齐市一中地理组王崇仁

导学案编写要求和使用说明 篇10

为了切实体现“减负提质十项要求”的精神,打造盘龙中学“卓越课堂”,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又好又快发展的步伐,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改工作规范、深入、持久开展,特结合我校实际,对导学案编写与使用,提出以下意见和要求。

一、总体要求

1、导学案编制是我校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案,既要承载学习目标,展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指导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体现导学性原则,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反馈巩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注重导学案的递进性;要注意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螺旋式上升,利于学生自学。导学案编写要注意适合学情,满足不同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化需求,让差生吃得了,好生吃得饱。

2、导学案编写要围绕新课标吃透教材、提炼知识脉络、把握好重难点,研究学法。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和开发,将教材系统转化为适合学情的教学系统,将教材中深奥、难懂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读懂、易接受、通俗的、具体的导学材料,便于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导学案设计不要过简或过繁,设计要精炼实用。

3、导学案的编制要注意规范化,学校、科目、编者、班级、学生姓名等内容要反映出来;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具体内容可以灵活变通,学科内体例要统一。导学案编写必须使用电子稿,编写格式(页面、字号、字体、标点等)均一致。各学科导学案要限制在每课时一个十六开正反面(A4纸正反面)为宜。巩固训练题答案由编者提供给同组教师,不编在纸质导学案上。

4、各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编写,备课组长为学科主编,各科教师为编委。各学科同一年级同一章节由一位教师作为主备课人,要做到超前备课。主备人要将自己的导学案,至少提前一周告知大家,并把相关导学案发在教研组群中,供组内教师讨论、修改、调整、增删。然后在集体备课时,由主备课人主讲,大家集思广益,再次讨论,修改、调整、增删,形成集体备课导学案,(注意考虑到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的情况,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在导学案中呈现。)交科研室存档后,打印成册交付学生使用。若教师要使用课件,课件必须与导学案同步,并在上课前先交备课组长检查后,再交科研室存档。

5、导学案编写涉及教师自主创新,不能拿现有资料翻印或网上抄袭,若有侵权问题自己负责。每位教师要重视二次备课这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对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导学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在导学案中呈现)。

6、教导处、科研室将对教师和学生导学案的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入教师量化考核相应项目,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

二、体例及编写要求

(一)体例:

盘龙中学导学案——×××年级(学科)

主编: 编者: 学生:

第×课时 标题(×××××)

预习导学

××× 重难点点拨

×××

随堂训练 ××× 课后反思 ×××

(二)编写具体要求 预习导学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每节新课设制一份导学案,增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使学生明确课本预习的内容、要求、目标和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高效训练的目的。

2、问题设计应有启发性,做好铺垫性准备。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

3、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学案中用不同的字体呈现)重难点点拨

将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学生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具体的知识。可以设置例题作示例。随堂训练

1、以整合教材、教辅上的训练题为主,切勿重复,考查点要全面,突出重、难、疑点。

2、根据考查知识点的不同,问题训练的题型设计要灵活多样,要有纠错习题。不能出现有争议的题目和陈题、偏题、怪题,更不能出现超纲题,也不要过早的涉及中考题和综合性太大的题。

3、随堂训练设计分为四个级别,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求在问题标上ABCD级。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解决。

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

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

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ABCD级应在A层次班级的导学案中体现;ABC级应在B层次班级的导学案中体现。

4、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5、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温馨提示: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这是一道巅峰题,看看谁能成功登顶!等等。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针对该课时结束后给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既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反思;也可以是提示性反思,还可以是个人反思。(在导学案中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呈现)

三、使用要求

1、各科教师在上课前适当时间发到学生手中,课前要检查学生预习完成情况。

①一般一个导学案安排一课时(充分利用自习课、辅导课让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周二发放后半周(星期

四、星期五)的导学案,周五发放下一周或下周前半周(星期

一、星期

二、星期三)的导学案。(根据不同科目的周课时数来安排,以提前两到三天为宜,要求学生注意保管,小组长、课代表、老师要不定时检查)。

②在发放导学案后教师最好能用2到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下堂课进行预习指导并提出预习要求。

③学生充分预习后,教师在课前要将部分学生的导学案收上来批改,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上课时做到有的放矢。并要求小组长、课代表对各小组同学的预习进行检查,把检查结果记入学生量化考核相应项目中。

2、巩固训练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并及时批改评讲。

①在课前将导学案发下去,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是板演、实物投影、口头),展示的原则是一定要暴露学生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对出现错误比较多的可以让几个小组展示同一个问题,不一定要让所有学习小组都展示,也不一定展示所有问题。现阶段只要求上黑板展示30%的问题,其它问题可以让同学口头展示,或者不展示,视学生预习情况而定。

②展示的同时可以穿插学生或老师的评点纠错,所有学生要及时在导学案上纠错补充(在导学案中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呈现)。

③教师点拨评点的原则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基本掌握的教师不讲(也无须学生展示),部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讲清楚的教师不讲,学生无法达到的难度、深度教师即使讲了学生也掌握不了的教师不讲,而对学生难以理解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精讲细讲。现阶段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讲20-25分钟左右。

④对测试练习的处理原则是:学以致用,习题精选,有层次,有梯度,批改反馈及时。

3、集中出现的问题在后面的导学案中设置纠错训练,并进行课后反思。

①课后教师还要将导学案收上来进行检查,对导学案完成不认真的学生要进行批评督促。教师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笔书写课后反思(可以写成功、不足、评价等,大约50—200字。)。

②教师应每周对导学案中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设置每周纠错训练专题,让学生专题训练,提升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设置的每周纠错训练专题应在周五随导学案一起下发给学生。③教师在每一堂课后要进行课后反思,30岁以下教师每课时必写,35岁以下教师达到总课时的80%,45岁以下教师达到总课时的50%。课后反思字数应在50字以上,并在导学案中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呈现,以便教导处随时检查。

上一篇:客户经理拓展心得体会下一篇:1407回风巷绕道施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