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2024-09-22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共13篇)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1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东沟小学 王 维

一、学习内容:教科书p61

二、学习目标:

1、探索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小数点的故事。

播放故事《小数点的悲剧》。

有一位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飞船在太空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时,由于检查员的疏忽,点错了重要数据的小数点,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在人生的最后两个小时,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最后他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在发生!”飞船从此消失了。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牢记这位宇航员的话吧!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变化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的移动)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师:大家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武器,叫什么?下面请同学们一边看屏幕,一边听故事《西游记》,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思考:小数点移动与∕有什么关系?

(板书:小数点移动与∕有什么关系?)

话说孙悟空和他师傅一行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到:“猴头,交出唐僧!” 孙悟空大声喊道:“休想!看我金箍棒!”于是从耳朵里掏出一根只有0.009米长的金箍棒, 妖怪觉得很奇怪,想:这么短有什么用? 孙悟空嘿嘿一笑,对着金箍棒轻轻吹了一口气, 金箍棒从0.009米变成0.09米,接着又吹了一口气, 金箍棒从0.09米变成0.9米,吹第三口气的时候, 金箍棒从0.9米变成9米,孙悟空喊道:“看棒!”, 金箍棒重重的砸在妖怪身上,把妖怪打死了。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感受这四个小数的长短,我们先把这四个小数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的数,谁来说说

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师: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一组式子,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完成p61左边的填空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结果?

生1:因为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90毫米是9毫米的10倍,所以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提问多个学生)

请同学们把这个规律读一次。

师:孙悟空把妖怪打死后,金箍棒要放回耳朵里,但是金箍棒有9米这么长,怎么办呢?

师:小数点向右移,金箍棒变长,现在,金箍棒要变短,同学们猜猜,小数点要向哪个方向移?

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完成p61右边的填空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结果?

生1:因为9米=9000毫米,0.9米=900毫米,900毫米是9000毫米的十分之一,所以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提问多个学生)

请同学们把这个规律读一次。

(三)达标测评

1、P63做一做

(1)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扩大到原数的()倍。

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扩大到原数的()倍。

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扩大到原数的()倍。

(2)0.506与506比较,0.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位,缩小到原数的()。

50.6与506比较, 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位,缩小到原数的()。

5.06与506比较, 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位,缩小到原数的()。

2、填空

(1)把3.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2)把568.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是()。

(3)把0.112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要向()移动()位.(4)把530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要向()移动()位.3、判断题

(1)把0.0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把5.35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小数点要向左移动两位。()

4、选择题。

(1)把7.1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是0.071。A、左 B、右 C、两 D、三

(2)把0.0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

A、0.0006 B、0.6 C、6(3)3.28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结果是()。

A、32.8 B、328 C、0.328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2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问题的提出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所谓的碎片化学习就是将某种完整的技能或动作进行尽可能小的分解,然后从分解动作开始训练。仅从应试效果来看,碎片化学习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细细思量,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是学生被动地准备和回答教师的细小任务,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与之相反的整体化学习是在感悟学习意义前提下的学习,在目标引领下的学习,在心智元素整体参与下的学习,他更强调的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因此,在导学案问题编排时,我们必须要吃透教材,立足于学情,创建出适合我们自己学生提高的导学案。通常在设计导学案的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三点: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1)问题的层次化:一般把问题层次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识记级、B理解级、C应用级、D拓展级,或者三个等级。例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热爱生命》这篇文章中,根据学情我将导学案上的问题设置为:一、字词攻关;二、我来感知;三、我的体会,这三个大问题分别体现了不同的层次要求:识记、理解、拓展,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问题的探究化: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学习研究,要达到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同样在《热爱生命》的导学案中有这么一道小题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争论:3、细细品读文章结尾段,联系上下文(比如,文章中“我”“哲人”“糊涂人”,对生活的认识),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句话的理解?课堂上展示组同学举了一个科技活动节的例子:在全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个拱桥模型,看着精致的模型,自己很高兴。展示组同学发言完后立刻有同学质疑:这主要反映的是团结合作的问题,而不是生活乐趣与自己对生活的关心程度的恰当例子。接着质疑的同学举出霍金身残志坚的例子:霍金因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达50年之久,却身残志坚,克服了残疾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书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无边界条件。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使人们遨游到广袤的时空,渐渐解开宇宙之谜,正是他对自己感兴趣领域的研究,使他坚强乐观,生活充满乐趣。这个质疑的同学的言论又被另外一个同学否定了,她认为霍金的例子能够说明生活乐趣大是因为我们对生活关心而定的,但没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不是很恰当,接着她举出了一个海伦.凯勒的例子:海伦·凯勒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仅剩嘴巴能说话。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正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她异常地暴躁,经常动不动就生气,发脾气,觉得生活一片黯淡。后来,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能与别人沟通,知道了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陆续学懂了鲜花、水、太阳等,并认为爱就是那温暖的阳光。其后老师再教导海伦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就这样,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海伦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写作关,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与夸奖。很明显,刚开始海伦·凯勒对生活并不关心所以乐趣也小,后来在学习中,认识生活,关心生活,所以生活乐趣就渐渐大起来了,并且在自己努力的方面取得了成就。从学生们对这道题的思考和争论可以看出:探究性的题往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争论,在这个争论的过程中,会迸发出一些新思想的火花,而这又是教学中很可贵的东西。

(3)问题的情境化。设计问题要尽可能提供“真实”的、“生活”的学习情境和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热爱生命》的导学案中有这么一道小题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4、陕西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学校的校刊要出一期“平凡生命”的专刊,听说高一二班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张梦每天开开心心到学校,关心朋友,帮助同学;谭怡然学习很累时会做几道拿手好菜犒劳自己;李瑜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会到操场去打打篮球,调节自己,放松心情……特约我们每个同学推荐一位你认为的热爱生命的平凡人(可以是班上同学、朋友、熟悉的人等等),说出你的推荐理由。在课堂上,展示组的同学推荐了自己心目中的同学后,大家跃跃欲试,都想谈谈自己对同学的看法。最终我把统计的结果展示出来时,大家都期待并雀跃,因为被同学肯定被老师关注等等。这道题在设置时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和我对班级学生的了解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并且我在题目中的事例也很真实可信,所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以《热爱生命》这一课的导学案为例,浅谈导学案问题的设置。总之,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我们在问题设置时一定要注意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以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好的助力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热爱生命》导学案(在咸阳市秦都区教育教学成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从实用的角度,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到了导学案问题设置要注意的三点: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关键词:《热爱生命》,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

参考文献

[1]崔其升.什么是“课堂上的收获”.杜郎口精彩有效原创者说:我的管理方略[M].长春: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ISBN978-7-5602-7158-3:109-112.

[2]李炳亭.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高效课堂22条[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5,ISBN978-7-5329-3024-1:177-189.

[3]张海晨,李炳亭.导学案问题设计.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0,ISBN978-7-5329-3335-8:210-220.

化学“导学案”的初步设计 篇3

关键词:导学案;意义;编写原则;结构框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2-0055-02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2.024

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在集中学习8小时外不得组织集体上课和补课”,这项规定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上课时间。以我们高三化学为例,“五严”规定出台之前,一周安排8课时,而“五严”规定出台后,一周仅剩5课时,但时间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减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了每位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化学“导学案”的适时提出可有效解决此难题。

一、实施化学“导学案”的理论意义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要认真贯彻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导学案”的设计将体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宗旨。通过“导学案”的运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其成为懂得如何处理学习问题的学习者,获得主动探求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实施化学“导学案”现实意义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合理安排教学实践,设计好教学的框架很重要[1]。化学“导学案”的适时提出可帮助化学老师解决这个难题,通过精心策划和编写化学 “导学案”内容,来满足学生学学习策略培养的需求,搭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实施平台,改变单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服务的倾向,体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流的新课程理念。通过每一份“导学案”的探究过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三、化学“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导学案”体现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和发展的过程。“导学”体现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通过“导学案”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如何探究、自我获取和主动构建。通过“导学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训练为主线”的转变。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而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中等、较难)。

2.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3.能起到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的作用。

4.编写化学“导学案”之前,必须透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把课后的习题融合到“导学案”当中。

5.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省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6.以课时为单位,一课一案。

四、化学“导学案”的结构框架

化学“导学案”的结构框架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评价”3个模块。

1.“课前预习”模块

课前预习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也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的方法,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验“先学后教”,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必经途经。通过课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自我解决问题的“自我发现知识”的切身体验,让学生有备而来,带着问题和疑惑进入课堂,课上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2]

“课前预习”模块是“导学案”的主体,在编写“课前预习”模块时,要把课堂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如可分为基础、中等、较难3个层次,目的是使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条件下,也能根据“导学案”一步一步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如复习氯气净水时,可设计以下四个梯度问题:

(1)氯气净水的原理是什么?(旧知识回顾)

(2)漂白粉能否代替氯气净水?若可以,其不良后果是什么?(相关知识迁移)

(3)NH2Cl是一种新型净水剂。试利用水解实质回答NH2Cl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具体迁移)

(4)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净水剂。已知高铁酸钠的氧化性比KMnO4氧化性还要强,其还原产物是Fe3+,试回答高铁酸钠能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运用能力迁移)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以净水为出发点,问题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知识的应用从记忆到迁移,从迁移到类比呈现了梯度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自然从问题的表象理解,层层递进,到问题实质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飞跃。

“课前预习”模块可设计为“知识构建”、“学情调查”等环节。

2.“课堂互动”模块

“课堂互动”模块可分为“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反思评估”和“当堂巩固”5个环节。

“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的前提是分组。任课教师可根据座位将班级分为4至8个小组,每组可设置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自己的口号。分组后学生最好是面对面,以便于交流和讨论。同时在课堂展示中可考虑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团队意识。

教师也可以提前两天发“导学案”,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任课教师把“导学案”作为作业批改。可以做抽样调查。一来可掌握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二来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错误和存在的不足,以便课堂集中评讲。

“教师点评”环节指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和小组展示情况,对“导学案”进行恰当的点评,起一个“画龙点睛”作用。

“反思评估”环节是学生对完成本导学案目标情况进行的自我鉴定,以引导学生有效的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而进行学习策略的调整、学习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创新能力。它不仅对学生起自我检测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反思评价,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积极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3]。

“当堂巩固”环节可以是几个问题,几道题目,以当堂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评价”模块

课后作业的布置,实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课后作业的布置必须和课堂教学同步,起到巩固强化、拓展延伸的作用。习题的设计应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较优秀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在试题的选择上同样强调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让学生真正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真正意义上实现减负增效。

在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运用“导学案”模式,学生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分散的知识得以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同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促进智能的转化,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国忠等.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53.

[2]肖川.好教育 好人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79.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4

课 题 单位 设计教师

三年 数学 七单元 学案导学 小数初步认识 靠山 王艳秋

学习

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下册88~89页

学习

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米为单位或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懂得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小数,并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

3、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小数与分数改写,以及用小数表示相邻单位进率换算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意识。

重点

难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学习过 程

学习过程 学 案

导 案

独立尝试(我会填)

商品名称 价格/元

表示

火腿肠 5.98 元 角 分

牛奶 0.85 元 角 分

面包 2.60 元 角 分

说说什么叫小数。2.3读作: 创设情境,使学生愉快走进新知的学习

鼓励学生认真看图思考用已有知识勇敢的写出自己知道的,体会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学生先自学然后组内交流组

际交流,总结什么是小数以及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质疑,解难,教师点拨,扫除障碍。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答题

汇报交流

自主学习(我会自学)学习例1

1、仔细观察图并阅读内容你知道的数学信

息是1分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分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2、自己试着填写:

1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18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4、汇报比较各自填写法(说出道理)

5、总结改写的方法。

交流平台

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知识运用

一、综合性练习(连线)

0.6 三点七

0.3 八点九

3.7 十点五

12.4 零点三

10.5 零点六

8.9 十二点四

二.提高性练习:

(1)表示十分之四的数可以写成(),也可以写成()。

(2)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10个0.1是()

(3)7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

盘点收获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5

循环小数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并能够正确进行区分它们之间 的关系.2、我要学会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3、激情投入,阳光展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学习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等概念.学习难点:

培养应用能力,综合能力.收集生活中的重复现象.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观察课本33页400÷75的竖式计算,可以发现竖式中余数总是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继续往下除的话可能永远也(),所以它的商可以表示为().2、用竖式计算28÷18和78.6÷11,边算边观察余数和商的情况.28÷18

78.6÷11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3、()叫做循环小数.像上面的()、()和()都是循环小数.还可以写作:()、()、().4、自学课本34页,说说什么是循环节,再写出下列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3.2525…=()

0.45858…=()0.99…=()

0.3042042…=()

5、先计算15÷16和1.5÷7,再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自学课本34页,说说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二、达标测评

1、在○里填上“=”、“<”、“>”

1.666○1.6

2.35○2.3

50.238○0.238 4÷5○0.8

1.23○1.233

2.72○2.72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2、判断

(1)、无限小数都是循环小数.()(2)、3.1415926…是无限小数.()(3)、0.5555是循环小数.()(4)、7.16161616是循环小数.()

3、服装厂原计划做120套西服,每套西服用布4.8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用布4.5米,原计划用的布现在可以做西服多少套?

4、计算下面各题,商是循环小数的用循环小数表示.5.7÷9=

1÷0.6=

4.62÷8=

2.42÷1.8=

1.42÷1.1=

10÷7=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5、0.275275……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小数部分前100位上的数字和是().四、整理学案

《小数点移动》教学设计 篇6

二、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把6米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分别是多少米?

(2)把6000厘米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0.05元=分0.007米=()毫米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0.0040.40.04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导入新课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记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生齐笑]

生1:李华的身高不对。14.5米比房子还高。

生2:陆文刚的身高也不对。[用手比]0.139米只有这么高。

生3:王小林的身高是对的。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

生[齐]: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的。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三)进行新课

1.探究规律。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看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明题意]

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还可以继续向右移动。

师:[出示米尺]先看原来的数0.004米的实际长度,在米尺上指出来。

生:[在米尺上指认]0.004米是4毫米。

[板书:0.004米=4毫米]

师:那么,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分别是什么数?也请指出它们的实际长度[指米尺]。

生: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是0.04米,[在米尺上指认]也就是4厘米。[师插问:是多少毫米?]40毫米。[板书:0.04米=40毫米]

生: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0.4米,[在米尺上指认]也就是4分米,400毫米。[板书:0.4米=400毫米]

生: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是4米,也就是4000毫米。[说明有米尺的4倍长]

师:把第二、第三、第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小数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

师:你们善于发现规律,很好。谁能说得更准确一些,小数在怎样变大?

生: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它就扩大了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它就扩大了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它就扩大了1000倍;[教师在板书上用箭头标出,注明扩大10倍、扩大100倍、扩大1000倍]

师:请同学们注意数学言语的准确性。应该说“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扩大100倍、扩大1000倍、”不要说“扩大了”。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1题,下面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多少倍?

0.70.250.0060.5062.43.72

[指名口答]

师:在例1中,如果从第四个式子起,依次往上看,小数点的位置怎样移动?小数的大小怎样变化?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下往上看,4米变成0.4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4米变成0.04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4米变成0.004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在板书上用箭头标出变化情况]

全部板书如下:[箭头用彩色粉笔画]

[指名学生对照以上板书说明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规律]

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2题下面的数,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各缩小多少倍?

3.542.82.09600193.5

[指名口答]

生:老师,我想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先让学生议论]

师:[出示教具]

[教师演示,当小数点移动时,数位顺序随之移动。学生一边读数,一边体会算理]

2.小结规律。

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生:[略]

师:请阅读课本第78—79页。

3.应用规律。

出示例2把0.08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进行什么运算?

生: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以几。

师:对,请列出算式。

[指名板演,列式:0.08×10=

0.08×100=

0.08×1000=]

师:可是我们还没有学习小数乘法运算,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用向右移动小数点的办法。

师:对!根据上面的变化规律,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

[指名学生写出上式的得数]

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4题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2.87×103.9×1000.003×1000

0.563×100.148×10012.5×1000

[全班试算,师生共同订正]

出示例3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进行什么运算?

生: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7

一、“导学案”中“四基”的导学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 将原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目标”, 四基目标不仅强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同时强调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探究和数学发现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导学案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根据落实四基目标的要求, 针对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学案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一) 导学案设计要以旧知引出新知, 落实基础知识

初中数学知识是一个体系, 教学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 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 在落实基础知识时, 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 有效地处理教材,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设计数学问题, 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 获得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体验, 跳一跳发现新知, 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 在上《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内容时, 在导出新知一块, 我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下面的几个问题: (1) 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并进行求解。 (2) 同桌互动分析, 什么是“一元”, “元”是指什么?什么是“二次”, “次”又是指什么? (3) 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并根据自己所给这个方程, 归纳“一元”与“二次”的含义, 并指出相应的未知数的系数和常数项, 并思考二次项的系数要满足什么条件。在本课内容中, 要求掌握的认知目标是能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并能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我在学案中根据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既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 , 让学生通过旧知的回顾, 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的学案, 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也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 导学案设计要以教材为本, 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

数学基本技能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是教学中要达成的一项基本目标。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 要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设计问题, 作为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载体,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导学案, 能有效克服传统课堂中学生看看懂、做做又不会的状况。

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我在导学案中, 列出一个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后, 让学生根据教材例题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 探究方程式的解法: (1) 要解上述方程, 你可以有几种解题方法, 请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 (2) 请比较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题法, 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 各有什么特点?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基本的方法是什么方法?通过让学生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探究, 不仅能锻炼学生各种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的技能,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想和创新意识。

(三) 以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 落实基本思想的培养

通过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 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 构建知识体系, 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知识的迁移, 扩大知识的容量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获得途径应该是“操作——领悟———应用”, 教师要通过导学案, 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 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操作过程中, 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例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中, 设计题目:6x2-x-12=0, 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指出其中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并能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在这一解题过程中, 就包含着转化的方法,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能够解决的问题, 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的数学思想, 不是通过教师口述能让学生掌握的, 在导学案中,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领悟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自觉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 通过导学案增加学生的活动, 实现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通过活动, 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不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学案的设计要提高可操作性, 以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 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的导学案中, 为了让学生领会方程的几种常用解题方法, 我根据教材设计例题, 并以例题示范解题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然后再辅以几道相似的练习, 可以是对例题的简单模仿, 也可以使用对例题的变式进行训练,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巩固例题中的解法。通过这样的方法, 学生从对例题的模仿以及辅助练习中, 将教材的解题方法积累为自己的知识经验, 并在练习中进行反思, 实现思维的发展。

二、“导学案”的简约化设计

导学案在落实“四基”教学目标时, 还要注意简约化的要求。所谓简约化, 并不意味着是降低难度的简单, 以导学案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载体, 在设计上要注意突出教学的重点, 围绕四基目标的落实, 创设有利于学生落实知识, 提高能力的活动, 为学生学习新知、构建新知搭建有效的平台。

(一) 导学案的形式要简洁化

教师在给学生设计的导学案上, 不要太过花俏, 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的。要使用简洁的形式, 精炼的语言, 整齐的版面和节约的纸张, 使学生便于理解。简洁化的导学案要立足于教学的重点, 为落实新知构建有效的探究活动, 体现活动的目的性。导学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防止低效、乏味的练习, 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样, 通过简洁的导学案形式实现学习的高效化。

(二) 导学案的内容要精炼化

导学案不能搞题海战术, 堆砌练习题, 盲目增加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要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出发, 分析学生的特点, 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 要体现以少胜多, 一题多练, 触类旁通的原则。

例如,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课内容时, 我就以一张16K的打印纸, 其中包括知识准备、新知探究、例题演示、知识梳理和能力提升几个环节, 围绕教学重点, 设计简单清晰的导学案, 在能力应用提升环节, 设计两个层次性的问题: (1) 已知矩形水箱的一个侧面中, 长比宽多1米, 这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米, 求这个水箱的长与宽。 (2) 若x=1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 求代数式2012 (a+b+c) 的值。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 让学生既巩固所学新知, 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一题多练, 提高练习的效率。

(三) 导学案的问题不能过多

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的“导火线”, 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始。导学案就是要通过问题的设置, 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然而, 过多的问题即不利于集中精力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迷失方向, 又容易让学生患上问题恐惧症, 降低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例如, 《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设计学案中, 我设计了由旧知探究新知的3个前后联系的问题, 让学生从旧知中迁移出新知;又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环节中, 根据例题, 设计一个问题, 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 体会解题的方法, 实现一题多解, 一练多能。再比如, 在巩固练习阶段, 设计如上所述的两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

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篇8

一、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读”

我们应当充分看到的现实是,现在小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是很少去读的,而一些阅读又往往都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吞活剥。没有学生的读,哪有他们前置性学习的阅读感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认真思考学生的“读”的问题。如学生读那些颇有意蕴的古诗文,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硬性规定学生读的形式。起先要求学生扫除生字障碍的读;当学生已经扫除了障碍,就让学生进行朗读,老师可以特地为学生划好节奏,用着重号点出可以拖腔的词,这样学生的读会比较有兴趣,因为他们围绕着老师的指点,可以比较到位地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尤其是那些比较长的叙事性作品,还应当让学生进行一些默读,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进行读画批注,可以从遣词造句上,也可以从修辞上,更可以是叙事性作品的诸多要素上。默读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将故事的梗概找出来。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思”

应当说,语文教学是永远都离不开学生进行认真思考的。结合平时所见,老师的导学案在相当的程度上没有能够比较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和科学的思考。它不是在引导学生去思考,而是在引导学生去比较机械地进行些填词和填句的训练,这样的导学虽然需要学生去读具体的文章,但无需学生去进行思考,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导,其价值也就不大。因此,真实意义上的导学,应当开启学生的思维。譬如,在学习《青藏高原一株柳》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在导学上告诉学生《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抒情色彩比较浓的散文,文章描写的是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在扫除文字障碍时就读出来,那所描写的事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相信大家不但能够读懂这些内容,而且可以领会作者在描写事物上所运用的手法及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设计,不但指示着学生获取前置性学习效果所必需的途径,而且让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下获取属于自己的感悟。在这样的设计里,文章的意蕴纯粹是由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的,而且这些感悟都是需要去进行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得。

三、小学语文导学案设计需要能够引领学生的“创”

创新创造应当是我们语文教学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人们做出比较认真的思考,创新创造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流程的始终。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介入文本,是不可能去达成阅读感悟上的创新创造的。因此,在教学好上一个教时,设计下一堂课的导学案时,我们应当尽可能地设计出让学生具有创新创造可能的导学案。学生在具体导学案的指导下,产生一定创新创造的活力来。譬如教学《将相和》,在第一教时结束后,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有一定创新意义上的思考: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写出来。学生在完成如此练习时各自表达出比较独特的见解,有为廉颇抱不平的,也有批评廉颇的,训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数点位置的右移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规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填空

10个0.1是()。10个0.01是(); 10个0.001是();

2、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 60.8 608 6.08 三个小数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看来在一个小数里,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呢?如果有规律,那规律又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研究研究。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1)出示例2: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口答。(2)板书:

5.04×10=50.4 5.04×100=504 5.04×1000=5040(3)引导观察比较:得到的结果和原来的5.04比,小数点的位置有了怎样的变化? 提问: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用5.04乘10000呢?等等。

提问: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和这里的什么的个数有关系?

引导小结:5.04乘10、100、1000……,原来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4)猜想:是不是所有小数乘10、100、1000都有这个规律呢?

谈话:我们需要来验证这个猜想。请读大屏幕上的要求。(5)归纳:

A、交流汇报,积累多样性的具体例子。

B、提问: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都证明了一个什么规律啊?

2、巩固移动规律。

(1)谈话:这个规律你掌握了吗?请看大屏幕。

(2)谈话:觉得刚才的考验太简单了?那老师来出个题目给你们做做。(出示P70练一练的题)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谈话: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是原来的小数乘10.3、教学例3

谈话:同学们,其实学了这个规律,还可以让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出示例3中表格,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2)谈话: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我们做什么事情?(3)你打算怎么做?

(4)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问题,方便吗?我们是怎样从大单位到小单位来进行换算的?(确定进率;小数点右移相应的位数)

真的这么简单?那再试两题怎么样?出示试一试。集体交流。

3、巩固练习。谈话:你们学的还真不错啊,好象难不住你们啊?我就不相信了。在来考考你们。

1、提问:你能快速口算吗?出示练习十二第5题。提问:0.24升=()毫升,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6题。

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有谁知道为什么同样的物体在月球上会轻很多呢?

3、完成第7题。

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及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10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年之多,但课堂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依然存在,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高中部尝试了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四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高效;导学案;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年之多,但课堂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依然存在,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高中部尝试了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四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导学案的含义

所谓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已有的学习基础,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生依据导学案的目标要求,独立自学、思考问题,教师根据导学案的执行情况,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交流讨论和讲解引导,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

从教学实践的过程来看,导学案是教师在钻研了教材之后,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的自学提纲式的课堂学习步骤,并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引导学生遵循着老师所指引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有效地参与学习,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克服了政治课堂中老师“以讲为主”的满堂灌模式,倡导的是”以学为主”的的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的意义

首先,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唤醒和鼓舞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解决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导学案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最后,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案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构建知识框架。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堂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课中,关于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以及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必修1《经济生活》中,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否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已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题:“究竟是价格围绕价值,还是价值围绕价格转?”,然后让学生回家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情况作调查,再到课堂进行汇报,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观察心得,很快能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使学生信服。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练习总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1、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2、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因而视野也广,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作业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导学案教学模式运用的几点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另一方面,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论文集

[2]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主编1997年3日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3] 《思想政治课“热点问题研讨”教学模式及其运用》一文 上海交大附中蒋敏然撰写发表于《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年第三期

《小数点的移动》导学案设计 篇11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不能脱离教材任何最新变化

在进行导学案编制之前,一定要仔细研读教材,积极发现教材的任何一处最新的变化。重点关注内容上的增删、某些提法上的微妙变化、知识等级要求的调整等。如2014年秋印刷的人教版《政治生活》就有多处变化,原来的教材提“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最新教材则将“最”字删除了,而有无这个“最”字,意义其实是极为不同的。显然,教材观点发生了转变,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应当是多样的,我们不能再认为只有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才是人民当家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探究问题时,就要注意不能再沿用以前的提法。以前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这种直接式问题就要及时调整。可以将问题设计成“阅读教材后,你发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发展基层民主是唯一途径吗?是最有效的途径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二、导学案问题设计不能淡化政治学科时政性特点

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时政性,我们对一份政治导学案的评价,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看其是否能与当下时政紧密结合,导学案中用于探究的材料、练习中所引用的材料是否是最新的。如果一份政治学科的导学案不能与最新发生的时政有效契合,材料陈旧,仍沿用上一届或是更久的导学案而没有增加新的东西,可以说,以前再怎么优秀的一份导学案,今天也将不再优秀。材料新颖可以较大地提升导学案的层次。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高度关注时政,将最新的学科现象呈现到导学案中,以现象引出问题。如,在备《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一框题的导学案时,可以融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这一热门时政的最新进展情况,介绍一些亚投行的相关背景材料,诸如此类的最新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对国际组织的讨论兴趣,引发学生对亚投行进行一些思考,并提出自己所很想了解的关于亚投行的一些问题。

三、导学案问题设计不能忽视精简性和启发引导性

对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时间十分有限的理想课堂来说,过长的背景材料显然是不适宜的。可以将较长的背景材料压缩、提炼,用尽可能少的字数将其表述出来,让学生思考材料蕴含了什么样的政治知识,引导他们思考迁移。为了使所设计的问题更具启发性、引导性,在设计问题时还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在问题后面加一括号,注明思考的大致方向,辅以一些带有引导性的小问题,引导着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去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具指向性和针对性,设计几个层层深入的追问,进行由浅入深的铺垫,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提高思维层次,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此外,设计问题还要注意遵循生活化原则,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对所设计的问题有兴趣回答。同时,一节课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导学案中设计多少问题,设计什么难度的问题,需要课堂上进行探究的问题和需要课后进行探究的问题,自主探究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学科特点,结合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在设计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学教授张楚廷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转引自《中小学教育》王锦飞《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课堂问题的设计》一文)导学案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抓手,作为导学案的设计者、使用者,我们有义务将问题设计得更有水平、更新颖、更实用。

探讨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 篇12

1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概念

初中数学导学案, 即教师以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为出发点, 为了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而构建的一种学习方案, 从实质上而言, 导学案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架设起的一道沟通桥梁, 该种桥梁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涉及的内容较多, 包括目标设计、预习探究、预习自测、合作学习、巩固学习、拓展训练、小结反思、作业布置几个模块, 能够实现导读、导学的目标。该种教学模式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2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优点

2.1 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初中数学导学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也能够有效弥补教材中的缺失, 导学案十分注重预习的作用, 在课前, 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和学习目标的指导下, 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和训练, 这就能够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2.2 能够帮助教师管理课堂秩序

目前, 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课堂中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时, 一些学生跟不上放映的速度, 多媒体教学模式也难以给学生营造出深刻的印象, 而使用导学案教学的模式, 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同步的完成训练, 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笔习惯, 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管理课堂秩序。

3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流程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流程:

3.1 备课组长备课

在某个学期的课程开始前, 备课组长要对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行科学的分配, 了解学情, 钻研教材, 制定出完善的助学案草稿, 再将其发送给备课组的其他成员, 其他成员在收到草稿之后也需要进行备课, 并在教材中做好相应的记录。

3.2 备课组备课

在教学开始前, 备课组组长需要召集所有的教师, 将大家的意见进行集中处理, 再由同组成员进行复核, 复核完成后将其打印, 待学校领导审核完成后, 则进行统一印刷, 提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按照导学内容进行预习。

3.3 课前备课

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基础不同, 个性和学习习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 任课教师在上课前, 必须根据班级的学情和自身的情况对上课的环节和思路进行调整, 制定出适宜本班级情况的助学教案。

3.4 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 教师要对自己的导学案进行深刻的反思, 根据学生的意见调整学案的内容, 并将最后的定稿传至组长进行存档。

4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应用

4.1 教学目标的解读

在教学开始前, 教师要根据课堂标准、课时知识内容、考纲需求确定好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目标的设置过程中, 尤其要把握好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内容, 结合现阶段下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预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难点, 并提前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方式。

4.2 学习过程的引导

4.2.1 学前热身

学前热身即对新知识的储备, 其涉及的内容较多, 包括新课题中的情景、出现的新知识、上节课的知识点等等。

4.2.2 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和自主质疑两个部分, 在自主学习中, 教师需要根据问题设置好台阶和层次, 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为一连串的问题, 提出每个问题的探究形式和探究方法, 以便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让学生能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在自主质疑中, 教师必须要发挥好主导地位, 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思想,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对课堂内容提出质疑。

4.2.3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数学导学案中的核心环节, 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要以教材为出发点, 也要高于教材, 要能够体现出知识的高度和内涵, 此外, 教师还要根据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典型的例题, 在课堂中进行重点讲解, 讲解完成后, 让学生对课堂的重点、难点、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深刻的总结和反思, 对导学案进行消化和整理。完成之后, 教师要及时将导学案收集, 仔细的进行查阅, 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讲解和指导, 为下节课堂的教学奠定好基础。

5 结语

数学导学案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能够让数学课堂回归到原生态之中, 依托导学案, 能够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也能够用新的角度和新的思想来审视问题, 也能够节约教师的时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出应用的主导地位, 与学生成为朋友, 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 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帮助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 这有这样, 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导学案的作用。

摘要:初中数学导学案, 即教师以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为出发点, 为了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而构建的一种学习方案, 导学案涉及的内容较多, 包括目标设计、预习探究、预习自测、合作学习、巩固学习、拓展训练、小结反思、作业布置几个模块, 将导学案应用在初中教学中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分析初中数学导学案的概念、优势及其在初中数学中的设计方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

参考文献

[1]高红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1, 05 (01)

[2]唐平.初中数学概念课的导学案设计[期刊论文].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3 (30)

[3]王强.“学案导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2, 03 (20)

《背影》 导学案设计 篇13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祸不单行”等词语。

b.学会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快速、准确筛选所需信息。

2.过程与方法:

a .朗诵法。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只有多读,方能感受到文章散发的美。

b.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讨论,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更好地体会作者借文章传达出的浓浓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延伸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多音字、复杂字词、生僻词语较多,学会准确区分、记忆。

2.本文篇幅较长,学会速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表现出来的大意。

教学难点:

准确、快速地在文中找出“ 背影”几次出现的场合。

第一课时

导入: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所受的教育也告诉我们,父母是爱我们的。那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了吗?能不能说出来和老师分享下!(学生发言、简短点评。*严厉亦是爱的一种表现)朱自清先生的咱们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大作家,他有一篇文章《背影》说的就是他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这篇《背影》是作者应当时编著教材的叶圣陶先生之邀而完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人物与家人的`情感和我们是不是一样的。

一.检查预习效果。

1.收集到的作者简介。(事前板书在小黑板上)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鲁迅老乡)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背影》、《春》,作品收集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同上)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回忆的是19冬天的事。1917年,作者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办完祖母丧事,他回北京上学,而父亲则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在浦江车站依依惜别。

3.生字词注音、词语释义检查。(同上)

嘱咐: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来临。——(祸不单行)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光景:a时光景物 b境况、状况 c表示估计

好一派草原光景(a);那个小孩只有五、六岁光景(c);他家的光景还不错(b)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将注音补充在对于的文字上。

2.思考:我知道了些什么?

3.听范文,边听边思考: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播。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受评、示读)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谈到了很多,都能从细节中感受到深沉博大的父爱,这也是这篇文章打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地方。那老师有一个问题了,他既然是写父爱的,但题目不是“父亲”或“父爱”?题目是“背影”,这就说明,“背影”在这篇文章中有着很特殊的含义。

文中共有4处背影,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

1.这4处“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联系?

2.第6自然段中所实写的两处“背影”:a.静态背影:戴着、穿着……

上一篇:万用表课程设计下一篇:我爱我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