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2024-06-05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1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一得

五年级的小数简便计算是每届学生们都容易出错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规律与方法,是老师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以下谈谈我的个人做法,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分类法。小数简便计算与整数简便计算方法相同,可以分为这样三类:(1)只有加减运算的,如3.75-2.75+2.45=,8.34-2.56-3.44=,9.45+3.56+0.55=,5.6-(3.4+1.6)=等。(2)可以运用乘法分配率及拓展应用的,如4.5×3.8+4.5×6.2=,7.1×99=,8.5×101-8.5=,3.2×3.2+3.2×5.8+3.2=等。(3)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的,如2.5×3.2×1.25=,0.25×12.5×64=等。不管是哪一类都是为了数据在计算过程中能凑成整数或整

十、整百的数,从而使计算简便。因此在教学时分类让学生去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学生会较容易掌握方法。

二、比较法。经常学生容易出错的是这样的题型,下面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学生辨析不了哪些题可以简便计算,哪些题不能简便计算,常常将不能简便的题简便,而将能简便计算的题不简便。如0.25×6.4×1.25,这样的题学生看不出来如何简便计算,其实这类题要给学生一个抓手,在学整数简便运算时就要让学生记住25×2=50,25×4=100,25×6=150,25×8=200,125×8=1000等这样的算式,象背乘法口诀一样记住这些有规律的算式,那么上面的题目就不难算出(0.25×8)×(1.25×0.8)。如6.75-(2.5+1.75)=与6.75+(2.5+1.75)=,第一题运用减法的性质去掉括号是要改变运算符号6.75-2.5-1.75,这样6.75-1.75正好等于5,使计算简便,第二题也可以去掉括号但符号却不要改变,学生在这里经常出错,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比较两题的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知道如何去掉括号进行简便计算。

三、观察法。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简便运算的方法后,开始就是照葫芦画瓢,不太会观察数据的特点,殊不知观察数据的特点才是简便运算的重要之处,选择合适的方法完全取决于数据,因此在教学之初就要强调学生养成先观察数据特点的好习惯,再选择合适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运算。如3.45-6.36+6.55=,这样的题首先看每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分别是45、36、55,显然45与55正好可以凑整,这部分技能应在学整数加法时就要有意识训练学生,这样到学习小数时老师一点拨学生就明白了,也就知道如何去观察数据了。

总之,作为老师要经常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又受益于学生,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2

一、关注知识迁移

首先,需探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合“小数乘法”,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乘法定律进行整数简便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整数乘法的知识迁移,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简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先观察整数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再进行验证。通过验证,让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从而顺利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为学生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二、注重方法引导

1.加强口算训练,这十分必要,也很关键。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数的口算,如0.25、1.25、0.08、 0.4……应让学生牢记。学生口算能力强的话,计算定律的运用也就比较容易,即会很自然地应用口算定律来解决问题,因为简便运算的本质就是口算,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而已。

2.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和不同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能力。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把新知的学习分为三个知识点,即“三个数连乘、两个数相乘、乘加乘或乘减乘”;课堂练习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怎么算?怎么想到这样算?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这样算有什么作用;在课堂中,渗透迁移的原理和凑整的思想,让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掌握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师要把握每个知识点中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使内容不重复,学生学习起来不感到枯燥,又使运算定律的教学落到了实处。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小数乘法简算题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及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进行合理的变化后再进行简算。

3.纠正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相混淆或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错误。如2.5× 32,学生知道32可以先拆分成4×8,第二步应该用2.5×4×8,但有的学生却用2.5×4之后再乘上2.5×8, 结果变成了 (2.5×4)×(2.5×8),在这里多乘了一个2.5,本来可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的,但是学生却与乘法分配律混淆了。而在做4×(2.5+1.25) 这样的题目时,一些学生又写成了4×2.5+1.25,忘记1.25还要与4相乘。这两类练习题,是学生出现问题最集中的。针对学生作业错误,我在教学中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课后及时进行作业分析、讲评和订正,使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4.进一步理清学生的思路。复习时,我对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类型做了一些归类。一类是能计算出满十、满百、满千或者容易口算出结果的算式,如0.25× 4.78×4、2.33×0.5×4。第二类是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的,如1.1×2.5+0.9×2.5=(1.1+0.9)×2.5。第三类是拆数后可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其中又可把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相乘,这个数能被4、8除尽的,如6.4、32等;还有两个数相加减,这个数接近1、10、 100、200……如0.25×32×1.25=0.25×4×8×1.25、4.86× 99=4.86×(100-1)、0.65×201=0.65×(200+1)。其中,把一个数拆分为两个数相乘的,拆分后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拆分为两个数相加减的,拆分后可以运用分配律计算。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纠错;对比;巩固;灵活;练习

“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内的一堂练习课内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小数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计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学生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计算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加减简便混合运算。

在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站在以学定教的视角,笔者设计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共6题,意在了解学生的计算错误点主要在什么方面。抽样班级共三个,总人数117人,习题反馈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书,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简便计算时,无论是在计算的正确率,还是在减法性质的灵活运用上都比学习整数加减简便计算要困难很多。

一、小数错位相加减正确率低

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需要小数数位对齐相加减,而因为小数相加减时会出现两个小数位数不相同,需要学生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特别注意相同数位相加减。学生很容易受整数运算的负迁移,采取了末尾对齐的方法进行了计算。

二、减法性质的误用

减法性质是指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一个减数,再减去第二个减数。在整数混合运算中已经教学过,学生在简单的a-b-c=a-(b+c)的运算中错误率明显比四则混合运算要低。比如笔者测试卷中 (3)(6)明显比(4)正确率要高。

对于以上错误,笔者认为要把“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上出实效,必须避免练习课常有的“讲—练”模式,即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一题一题的讲解,接着就进行相对应的巩固练习。这样的练习课学生往往在听讲的时候容易走神,做练习的时候就又错误百出,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因此,笔者以学定教,设计以下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实践,以下是部分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三、纠错

课开始,幻灯片显示学生错误情况统计图(以上课班级数据为准)

师:同学们,这是昨天你们检测卷的批改情况,今天老师请你当一回小医生,帮忙找找这些错误的同学都错在了哪里?你们愿意先治哪一题?

生:第四题。(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错误情况最多的15.8+14.2-4.6+5.4,共错15人)

师:请你来说说这题正确的应该怎么做?

生:15.8加14.2的和加上5.4减去4.6的差,等于30.8。

师:谁明白他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15.8加14.2的和是30,再看是减去4.6加上5.4,那么相互抵消后就是加的多,所以是30再加上5.4减4.6的差,最后是30.8

师:你说的是不是这样,幻灯显示学生正确的作业 。

师:那么请你来看一看,他们错在了哪里?(幻灯出示两张学生错误比较多的两种计算情况)

生:第一题15.8加14.2没有进位,应该是30。

生:第二题他减多了?

师:什么叫减多了?

生:应该是减去4.6再加上5.4,他这样做的话就减去了10,多减了。

师:谁听明白了?(特意叫了先前按照这种方法做的学生)

生:老師,我懂了,这两个不能和在一起减,这样就变成15.8-14.2-4.6-5.4了。跟原来的题目不对了。

师:(惊喜的)这个同学是怎么在思考的啊?

生:我们添了括号后可以再打开括号试试看,是不是还和原来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错了。

师:很好,这可以作为我们检查的一种办法。同学们很会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下。

1.重点展现,集中注意

在课开始,我呈现学生所做检测的成绩,学生自然的关注到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并且会自主的思考“为什么会错这么多呢?是什么原因呢?想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做错。”学生自觉并自主去思考比教师强要求学生来学习效果肯定更显著。那么在课堂开始也把学生的纠错的注意点集中到15.8+14.2-4.6+5.4以及90-9.9-0.01 上,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中更大效率的解决学生的错误点。

2.正确先行,纠错在后

记得曾经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每每在讲评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呈现了学生的很多的问题,让学生逐个的分析,讲其错误点,但是作业再回收上来批改时却发现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同样还是黑板上的那些错误,那种挫败感一直困扰我。听课的特级教师刘松老师给我指出了问题所在,即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先入为主的记住黑板上最先呈现的,或者呈现次数最多的。

四、题组训练

师:接下来,老师请来了四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幻灯出示四个数字:5.94 9.06 3.5 6.5)

生:他们可以凑整,5.94 + 9.06=15 3.5 + 6.5=10

师:你这样的凑整的前提条件是他们之间的运算符号是?

生:是加法。(幻灯跟随学生的回答添上加号)

师:那么如果我运算符号变了呢?(幻灯出示:5.94+9.06-3.5-6.5)

生:那就是15-10了。

师:你的意思是?

生:连续减3.5和6.5就是减去3.5和6.5的和。

师:好的,不错,那么运算符号如果变成这样……(幻灯依次出示:5.94+9.06-3.5+6.5,5.94+9.06+3.5-6.5)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不计算写出这四个算式的关键步骤,写完后,同桌批改,如果有错误,请自己仔细对比分析并写下错因。

1.题组训练,沟通对比

所谓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根据检测学生对于减法性质错误比较多,因此设计这个对比性系列题组,①5.94+9.06+3.5+6.5②5.94+9.06-3.5-6.5③5.94+9.06-3.5+6.5④5.94+9.06+3.5-6.5意在攻破学生的难点,通过题组的变式思考,学生从四道题中去对比分析,掌握减法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减法性质。

2.自我反思,各个击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笔者也处处让学生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同时也要反思分析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五、结语

本节课通过纠错、对比、巩固、灵活运算等环节,学生不仅在计算能力上获得了提升,也能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当然也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减法性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需要进行符号变更的,因此在以后的计算练习课如分数简便运算中需要进行再次高效的练习课教学,这是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也是笔者一直要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永红.低头找幸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01

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4

白沙小学:赵朝美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1、提高课堂效率。班上的学生对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已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于加、减简便计算。

2、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构建数学模型。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4、练习设计层次性。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不足:

1、连续减13.7+2.3-4.9+5.1

=16-10

=6

这样的错误还是比较多,4.9和5.1虽然相加等于10,但是,一定要看清运算符号,注意运算的顺序。

2、连续减5.6-(3.6+1.82)

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依次减去这两个数,有部分同学还不会算。

3、本节课复习时间过长,用时10分钟,可以压缩复习的时间,多用在新授知识的练习上。

4、检测题分析:

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3.74-0.26-1.74

5.6-(3.6+1.82)

5.1+0.9-5.1+0.9

部分学生反复出错,计算的时候没有运用简便运算,是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运用简便计算方法,但计算出错。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这三道题目,灵活的运用了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有的同学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

小数的简便计算 篇5

1、比较大小

(1)2.6×1.01()2.6×0.99(2)0.55×7.1()7.1

练一练、比较下面几组数据的大小

2.86×2.12 2.12×1.82 1.82 1.82×0.99

2、列竖式计算

(1)6.17+5.79(2)7.2-6.45(3)2.65×2.2

3、乘法分配律

(1)0.25×40.4(2)88.8×8.7+11.2×9.9-11.2×1.2

练一练、0.25×40.4+0.125×10.8

4、积不变定律

(1)3.7×46.9+0.37×531(2)199.7×19.98-199.8×19.96

5、凑整法

(1)0.9+9.9+99.9+999.9(2)9.8+99.8+999.8+9999.8

6、换元法

五年级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篇6

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78×2.5×4 1.25×4.3×0.8 0.25×4.78×4

1.25×32×0.25 7.52、乘法分配律

25×4.4 8.8

1.25×88 10.110.2×5.3 48

×16 1.25×1.25 3.6×0.34 102×1.25 99×16×2.5 ×0.25 ×0.43 ×0.75 9.8×2.6 9.9×1.2 10.4×0.25

(2.5+1.25)×8

23.8×99+23.8 23.8

1.48×2.5+1.48×7.5 8.8

(8-0.8)×1.25 ×101-23.8 ×22+22×1.2 4.92×98+4.92×3—4.92 2.8×103-2.8×2-2.8

3、变一变,能简便算

48×0.56+44×0.48 9.16

7.2×0.3+3×0.28 4.8

3.65×4.7-36.5×0.37 7.7

4×53+470×0.916 ×7.8+78×0.52 ×(2.8-1.3)+1.5×2.26 12.7×9.9+1.27 56.5×9.9+5.564、用减法的性质,可以简便计算

4.73-1.2—1.8 6.83—2.5—1.5

3.75-(2.3-0.25)16.12-3.1+3.88-6.9

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的教学策略 篇7

一、分析比较, 选择最优的简便计算

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 课本上给出的和老师教的计算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 但是学生一开始可能接受不了, 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简便, 有的认为另外一种方法简便, 这是因为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简便的方法也就因人而异了。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让学生经历全部的计算过程, 然后让他们独立思考、体验并分析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 充分地认识到运算的规律, 从而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的简便计算方法。

例如, 在计算25×24时,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计算,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种计算方法。

学生A:25×24= (5×5) ×24=5× (5×24) =5×120=600;

学生B:25×24=25× (4×6) =25×4×6=100×6=600;

学生C:25×24=25× (8×3) =25×8×3=200×3=600;

学生D:25×24=25× (4×20) =25×4×20=100×20=2000;

学生E:25×24=25× (4+20) =25×4+25×20=100+500=600。

大家对学生D的算法意见比较大, 显然, 学生D的算法是不正确的。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D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计算方法中得到借鉴, 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同时掌握了多种计算方法, 最后从这么多种方法中, 作出比较, 看哪种更适合自己。在这个过程中, 巩固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提高他们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能力。

二、联系实际生活, 理解简便计算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 小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方法是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的, 所以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 应当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背景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自觉建立简便运算的支撑点。联系实际生活, 既能使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 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为了使学生掌握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的简便计算,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 让学生解决贴近生活的问题:植树节时三年级和四年级去植树, 三年级有54人, 四年级有46 人, 每人种5 棵树, 三、四年级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个问题有两种解答方式, 有的学生先算出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种了多少棵, 再算出两数的和, 即:54×5+46×5。有的同学先求出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再乘以每人种的棵数, 即: (54+46) ×5。这时老师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计算方法, 发现两种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第二种先算出两个年级的人数因为刚好是整百数, 能够进行简便计算。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感悟到简便计算的巧妙,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能够容易理解运算定律, 就算老师没有明确地指导, 学生也能够灵活地运用定律, 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在错解中解析简便计算

在进行简便计算时, 学生步骤有误是很常见的, 但是老师不能轻视这些错解, 而应该好好利用这些错误的解法, 把这种错解当作有用的资源, 向学生好好分析,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

例如, 有的同学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

84×99=84× (100-1) =84×100-1=8400-1=8399;

125×8÷125×8=1000÷1000=1。

对于这类错题, 学生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这时老师应该给学生时间, 让他们仔细观察、好好分析、相互讨论, 最后他们可能会恍然大悟:84× (100-1) =84×100-1, 乘法分配律没有运用正确, 应该是84 × (100-1) =84×100-84=8316;第二道运算的顺序出现了错误, 同等级的运算, 应该从左往右计算, 要简便计算的话, 应该“带符号搬家”, 所以应该这样:125×8÷125×8=125÷125×8×8=1×8×8=64。有了这样的错题分析, 学生对这种题型就会刻骨铭心了, 以后犯错的概率就变低了。

四、在习题中引导学生养成简便计算的意识

对于简便计算, 在大多数学生的意识里, 只有要求要用简便计算时才会进行简便计算, 没有明确要求时, 就不会去用简便的方式计算。从这点可以看出, 学生并没体会到简便计算的应用价值。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遇到一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简便计算的教学契机时, 老师就应好好利用, 慢慢地培养学生形成“我需要简便计算”的心理需求。

例如, 在做144÷4×25的计算时, 当很多学生还在苦苦计算时, 有个别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 他们的做法是:144÷4×5=36×25=4×25×9=100×9=900。从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是已经懂得了简便计算的价值所在, 这时老师应当给予这些学生赞扬与肯定, 让其他学生跟这种算法作对比和评价, 学生就会体会到简便计算的好处, 因而受到启发和激励。长期这样引导和启发, 学生就能慢慢养成简便计算的意识, 从而拥有良好的数学素养。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教材研究 探究 理解规律 应用规律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上学期我校教师李洪新要上一节四年级的数学镇级公开课,内容是两位数除法简便计算,课本内容是:复习⑴240÷20 360÷40 450÷30 35=()×() 54=()×();⑵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

例3:390÷5÷6 例4: 420÷35

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就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设计讨论:

1. 教材研究

开始大家就复习⑵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有教师认为删去复习⑵的解决实际问题,用有关的计算式题,如60÷2÷3和60÷(2×3),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之间的关系,来发现规律,这样设计,一可以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二由于以前的教学还没有强调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会在此问题上过多用时,对后面教学重点内容的展开不利。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她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删去复习⑵改为由算式探究不利于学生结合其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复习⑵的生活情境——植树是发生在春天的事,现在正本清源处于秋天。于是根据我校秋季运动会发奖的情境,将复习⑵改为:“学校买来3盒钢笔给运动会发奖,每盒有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学生从生活问题中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解答身边的问题并为发现规律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材料,学生学习会更有趣味性。至于学生是否全面能列出综合算式,我们认为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吃”的情境中去解答。利用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两种解法的关系。有以下优点: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活空间,“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二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的一题多解的不同思路。三是对实际问题解答的两种思路与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又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方法。

2. 探究、理解规律

在学生解答例题后,提出如下建议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⑴两个算式有何异同?⑵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⑶谁可以用文字叙述等号两边的算式?⑷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好?

这样的设计虽然也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讨论,从中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可以改为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也可以改为这个数连续除以积中的每一个因数”的规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一规律?大家又进行讨论,经过反复的争议,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发现规律,理解算理

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方面删去问题(4),因为从此问题的两种解法的算式来说哪种方法简便,对例题的教学会引起学生的负迁移,同时这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规律的发现上而不是对解法优劣的比较上。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已初步感知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中每一个因数”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为加深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给出了以下三个题目,让学生逐个讨论:⑴240÷12=240÷6÷() ()里可以填几?为什么?⑵240÷12= 240÷[()×()];⑶240÷12=240÷()÷()

(2)理解强化,为应用作准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①210÷35=210÷()÷ ();②240÷()=240÷(8×2);③240÷(8×2)=240÷()÷();④360÷6÷6=360÷();⑤4700÷25÷4=4700÷[()×()];⑥3740÷5÷2=3740÷[()×()]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这种规律,设计了这一组题目,并提出了如下要求:

A、每题怎样填?有几种填法?B、你认为哪种填法好?更有利于后面的计算?C、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这一层次的强化训练,我们认为有以下优点:⑴不同形式的题目强化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⑵不同填法的比较、探讨,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⑶不同方法的比较,为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打好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基础,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规律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3. 运用新知,进行简算

通过讨论、比较学生认识和理解了这一规律,学生是否会在具体计算中自觉运用这一规律,使计算合理、灵活呢?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例题:390÷5÷6,420÷35的教学设计为:⑴同时呈现,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⑵反馈时让不同的方法展示给出来;⑶引导学生分别说各自的解法理由。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判断方法的合理性。这样的设计既重视了知识的运用,又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学习运用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在探索、比较的过程中学到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使自己融入了教学之中,课堂气氛尤为活跃,从而掀起了课堂教学的又一个高潮。

4、如何组织练习

练习设计有三个层次:⑴理解应用新知识的转化练习。在下面各题的()里填上合适的数;1250÷4÷5=1250÷[()×()];409÷(7×5)=490÷()÷();480÷(24×4)=480÷()÷(); 360÷3÷4=360÷[()×()];

应用新知识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应用练习:216÷27 280÷35 480÷5÷2。

⑶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的综合性练习(略)。

它的优点是:形式多样,由浅入深,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的敏捷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后,大家对这节课以及集体备课进行了评议、讨论,认为:⑴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绝大数同学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有用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如:280÷35=280÷ 70×2就是一例。⑵精心设计教案方面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出发,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多动脑筋,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在设计练习上多下功夫,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做文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旧中有新,新中有旧,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⑶关于集体备课,大家认为: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教育思想的贯彻等方面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解读. 2011.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9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和思路和以前的整数乘法简便方法有着同样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主线,开放学生的自主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我没有直截告诉学生这一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猜想,在猜想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从而顺利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真正地把乘法运算定律拓展的过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体会与理解,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提供基础,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因此,在课后的小结中我还追问学生还学了哪些数,能否也能运用,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为今后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留下了伏笔!这节课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1,怎么算?2,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算?(运用什么运算定律)3,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运用运算定律掌握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总的来说,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一看,二想,三计算.首先让学生学会看这些可以简便的数字,掌握数据的特征.对这一类型的数字有一定的记忆,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接着,就是思考用凑整的思想以及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来解决问题.最后就要仔细进行计算,使得简便后的计算结果和原来题目的计算结果一样.总的来说,这一节课还是上得比较顺利,感觉上课学生的配合比较融洽.而且难点学生们都暴露出来了,上课中也及时的得到了解决.

浅谈我在简便计算教学中的做法 篇10

一、观察

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观察每题的数学特点及运算符号,初步判断能否简便计算的算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又避免了计算的盲目性。以便不走冤枉路,如在计算下面各题时:

(1)164+224+136+176

(2)1814—378—422

(3)125×25×8×4

(4)67×9+67

(5)7200÷45÷2

(6)45×16+336÷16

学生通过观察每题中的数字特点及其运算符号,初步感知第(1)到第(5)题能进行简便计算,第(6)题则不行。

二、分析

根据算式中的数字特点及运算符号,通过思考,合理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运算性质选择其简便计算的解题思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克服了学生计算的随意性,同时学生的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也得以培养。如对上面的题目:

(1)164+224+136+176,这道题是四个数连加,并且其中的两个加数相加都得整百数。因此,可以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184—378—422这题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而减去的这两个数加起来又能得到整百,因此,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125×25×8×4四个数相乘,如果其中的两个因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数,用乘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4)67×9+67算式中,既有加又有乘,看似不能简便计算,但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都有相同因数67。因此可以把后面的67看成是67×l,算式就变成了67×9+67×1,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5)7200÷45÷2这题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而这两个除数的积又是90。用90除7200就很简便。因此,可以运用除法的运算性质,使此题计算简便。

(6)45 × 16+336÷16通过观察,不能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因此只能按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三、计算

根据算式中的数字特点及运算符号在已确立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方可这样计算。即在上述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运用运算定律,选择恰当的简算方法,写出简算过程。这样,既落实了算’式计算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如上述各题的计算过程如下:

(1)164+224+136+176 (2)1814—378—422

=(164+136)+(224+176) =1814一(378+422)

=300+400 =1814一800

=700 =1014

(3)125×25×8×4 (4)67×9+67

=(125×8)×(25×4) =67×9+67×1

=1000×100 =67 × 10

=100000 =670

(5)7200÷45÷2 (6)45×16+336÷16

=7200÷(45×2) =720+21

=7200÷90 =741

=80

四、检验

在做完每一题后,让学生及时进行验算。根据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差等特点,要让学生核对数字抄写是否正确,分析计算思路是否恰当,以及每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验算习惯同时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对计算简便运算的思维敏捷性得以强化,同时计算速度、计算的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

四年级小数加减简便混合练习题 篇11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6.5千克=( )克 46厘米=米 456克=()千克 6米90厘米=( )米2千克600克=( )千克 7元4角8分=( )元

3、6.8元与6.80元的大小(),计数单位()。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0.23里有23个0.01。

2、小数都比整数小。()

3、在8.7的末尾填上2个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三、选择题。

1、下面的小数中,最接近1的是()。

A、1.03B、0.95C、0.98

2、千分之一是( )。

A、整数部分的数位B、小数部分的数位C、计数单位

四、计算。

5.6-4.34+7.346 85.7-(15.3-4.8) 9.5+4.85-6.13

25.4-(15.3+7.7) 3.6-1.28+3.093.8-0.46-1.723

五、列式计算。

1、甲数是15.24,比乙数多7.6,乙数是多少?

2、3.58加上7.08与5.1的差,和是多少?

六、解决问题。

1、小红用20元钱买文具,买钢笔用去6.7元,买文具盒用去9.8元,还剩下多少钱?

2、爸爸用两条长度分别是1.27米、1.35米的绳子接起来捆扎报纸。接口处共用去绳子0.25米,接好后的绳子有多长?

3、一桶油连桶共重12.65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还重6.85千克,原来的桶里有油多少千克?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一、填空。

1、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法运算中同样。

2、2、5.64+8.32+1.68 = 5.64+(8.32+1.68)运用了加法 的 。

3、4.6+3.45+5.4+6.55 =(4.6+)+( + ), 这是运用了加法的` 。

4、18.2-1.28-8.72 = 18.2-( 1.28+ )运用了。

二、怎样算简便怎样。

5.02-3.5+0.98 2.88+2.3+4.736.78-21.45-13.55

74+2.7+2.3+26 14.7+1.98+0.02+5.315.6+2.7-14.4

25×(20+4) 88×225+225×12 568-(68+178)

216×99+216 7300÷(73×25)1050÷15÷7

三、解决问题。

1、有甲、乙两箱货物共重24.72千克,甲箱重15.3千克。甲箱比乙箱重多少干克?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12

1.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出示一组式题,学生进行口算比赛。

师:在加法和乘法运算都有一些定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其实,减法式题也有一些运算规律使计算简便。大家想不想快速地的计算出题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减法的简便计算,只要理解、掌握了减法的不同算法,并能灵活运用,相信大家一定能又对又快的算出这些式题。

民主导学

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观察并思考:

(1)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也没看?

(3)试着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你们小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3)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板演计算过程,并说明解题思路。

观察不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234-66-34 = 234-(66+34)= 234-34-66

这个小组的同学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都很有道理。那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是不是像这样的减法算式都能用这3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呢?

小组举例验证。

2.小结简便计算方法。

生:(出示幻灯片,生填空)

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

(1)、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

(3)、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减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减的简便计算

3.用字母表示a-b-c=a-(b+c) =a- c – b

4.射击游戏: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你真棒。那到底用哪种方法计算简便呢?

同学们:进行连减简便计算时,一定要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点灵活的选择合适的算法。

5.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学生独立、限时完成练习七的2.4题

2. 结果反馈:同桌互判,自己改错,教师统计反馈结果。

凑整计算更简便 篇13

今天我按要求完成珠心算暑假作业后,请妈妈报题进行听心算。很多次妈妈还没有反应过来,我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妈妈夸我说:“最近几天不仅心算速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正确率也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很厉害呀!这主要得益于你这几天的大量练习”。在一旁的爸爸听见了不以为然,就提议:我和他来次心算比赛,由妈妈担任裁判报题,我和爸爸进行抢答,看谁算得既正确又快。我心想:我不仅可以在爸爸妈妈面前小露一手,还可以見识下爸爸的水平,真是太好了!

比赛开始了,第一局:妈妈随机出了十道两位数加减题,我和爸爸的答案都正确,但速度上我比爸爸略快,所以第一局我赢了。

正当我暗自高兴的时候,第二局开始了,第二局是九道乘法题,分别是:1x99、2x99、3x99、4x99、5x99、6x99、7x99、8x99、9x99。由于我没学过心算乘法,我就将不同个数的99分别相加。当我才算到第四题的时候,爸爸所有题的答案已经出来了,这局我甘拜下风。

爸爸分析给我听:要有目的地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凑成整十、整百……来计算,可使计算简便。比如:2x99可看成2x100-2=198,3x99可看成300-3=297,即:几乘以99就是几百减去几,这样很快就能得出结果。

我明白了凑整法的解题技巧后,妈妈又出了几道技巧题来考我:分别是:998+574,1000-399,58+99,184-99,63+101。我运用“凑整”的方法,如果算式中有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可以把这个数当做整十、整百、整千……去加或减,然后再减去多加的数或加上多减的数,果然心算起来更快更准确了。

小朋友,你知道上面这几道题,如何“凑整”了吗?

通过这次心算比赛,我懂了:要提高心算速度,不仅要多练,还要掌握灵活便捷的解题技巧。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三(1)班

指导老师:赵背花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14

四年级这些日子学习简便算法,教材第三单元是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方法,紧接着是乘法的运算定律和有关乘、除法运算的简便算法,教学中我把这两部分内容归结在了一起,统称为“简便算法”。

关于计算方法的教学,我始终认为不能只靠老师讲解方法,还是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那种熟练程度,才能使学生形成数感、形成技巧,才能够运用自如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但青版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上更加注重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对计算的练习编写却比较单薄。

例如对于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材安排了4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课时学习乘法分配律及课后第1、2题,第二课时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第三、四课时解决自主练习中的一些问题。

但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时,课本中的例题是12×105和135×6+65×6,学生接受起来难度不太大,但自主练习中却出现了48×25、85×199+85、98×34、56×(20-3)等几种类型,以及由它衍生出来35×99+35、101×83-83等题目,由于班级里有60多个智力不同、接受能力不等的学生,所以要想能够熟练地计算就不是一节课两节课能解决的了。

课本中的练习题数量极少,每种类型的题只有一道两道,在教学中我就针对一种类型的题目出几个同样的题目进行反复练习,用两节课时间把这几种类型题目的解决方法和学生共同探究出来以后,就开始进行一些乘法分配律混合题目的练习,练了两节课后,又把所有的简便计算混合在一起进行试做,学生一开始颇有点“葫芦搅茄子”的意思,可经过几节课的练习,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我又针对练习题的类型编了一百多道简便计算的题目,十几道题分成一组当做每天晚上的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集中练习和课后的独立作业,终于把这些简便算法区别开来了。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15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连减法的性质:a-b-c=a-(b+c) 连除法的性质:a÷b÷c=a÷(b×c)

大多数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练习: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项法)

2. 在教学中,我多次次听到学生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 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4.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针对逆向运用,有以下规律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篇1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简便计算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68

简便计算作为计算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它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学过的运算性质、定律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与效果的目的。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在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审题习惯入手

学生简便计算能力是与学生的审题习惯分不开的。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看清习题中各运算符号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计算的习惯,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而且还可以为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如在计算“125×8÷125×8”这道习题时,学生就很容易写成原式=1000÷1000=1的错误结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如果认真审题,学生就会发现,这个算式里既没有括号,又没有加减等其他运算,只需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可以了。如果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学生也就不会再犯这样明显的错误了。

由此可见,在关于简便计算的教学上,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只有认真读题,看清各运算符号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有效避免计算错误现象的产生,提升计算能力。

二、从辨析能力入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问题,可以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了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题组对比,展示相关习题,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对比中提升辨析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如在简便计算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常见错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题组训练让学生辨析:

1.  25×4=    24×5=

2.  0.125×8=  0.125×4=

3.  100÷25×4=    100÷(25×4)=

在题组中,数字大都比较相近,或者包含了相同的运算符号,有的只是多了括号或者运算符号顺序不同等,但是,正是由于这些细微的差别,迷惑了学生,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掉进“陷阱”。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题组对比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产生防范心理,在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时,能够放慢脚步,静心思考,辨清计算的方向,进而有效避免错误现象的发生,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题组对比练习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对比。如此一来,学生固定思维模式中的错误计算方法就会一览无遗。这样教学,夯实了简便计算的基础,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从拆分组合入手

所谓拆分组合也就是学生根据计算题中的算式合理的拆一拆,并且根据学生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等进行合理组合,以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突破教学常规,经常设置一些变式训练,鼓励学生拆分组合,以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如在学完“乘法分配律”以后,为了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在学生了解乘法分配律性质、定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变式训练,让学生进行合理拆分组合,进而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训练上,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  55×99= 91×101=

2.  0.57×0.1+0.57×0.9= 7.9×99= 8.8×101=

教师在教完乘法分配率以后,引导学生通过变式训练,由此及彼,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变式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使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在小学阶段,简便计算能力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要想使其得到有效提高,在平時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良好的简便计算的习惯抓起,并注重各种简便计算技能的熏陶渗透,循序渐进,相信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上一篇:三年级上道德与法治下一篇:的酒店出纳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