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计算的复习

2024-08-23

简便计算的复习(通用12篇)

简便计算的复习 篇1

简便计算的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而且能使学生将学到的定义、定理、定律、性质等融会贯通。但学生在学习简便计算的过程中情况并不乐观, 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原因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错误还具有共性, 甚至是教师教学行为不当而导致学生走进了简便计算的误区。

误区一:没有运用运算定律 (性质) , 就不是简便计算

【错题例选】

【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意识性错误。以上两例的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 而且分别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和减法的性质, 可是这样来算显然是不简便的。为究其原因, 笔者访谈了几位这样做的学生, 他们都认为:我知道按顺序做是比较方便的, 但这样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 就不是简便计算!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正确的简算意识所造成的, 他们错误地认为: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否则就不是简便计算。

【解决对策】

培养正确的简算意识。简便计算的意识是需要的, 但处理得不好, 容易使学生产生“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的错误认识, 致使一些原本简单的计算越做越繁。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或多种方法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认识与体验。如上题38× (25+75) , 一种方法采用直接按运算顺序计算, 另一种方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体会, 在对比中分析两种算法的差异, 体验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才是合理的选择。

误区二:简便计算就是“凑整”

【错题例选】

【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干扰性错误。“凑整”能使计算简便, 但“凑整”必须建立在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 不能盲目地追求“凑整”, 否则就会为“凑整”而“凑整”, 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教师在教学运算定律时, 总是让学生观察算式中各数的特点和联系, 在练习时不断地用这样的数刺激学生, 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 而缺少了对算式整体的分析, 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数的特点上, 出现了如36+64-36+64=100100=0;25×4÷25×4=100÷100=1的现象。

【解决对策】

处理好刺激的强弱关系。简便计算的学习, 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简洁美, 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切忌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就是‘凑整’”的错误思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一些特殊性的算式结构往往成为学生感受信息刺激强弱的干扰因素。如学生观察36+64-36+64时, 算式的整体运算成了弱刺激, 算式的数据特点却成了强刺激。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 正是平时不恰当的强化行为所造成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处理好刺激的强弱关系, 有意识地强化重要的弱刺激, 引导学生注意将算式的整体结构与数据特点相结合, 积累辨别经验,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算式的整体的运算顺序, 进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误区三:所有的运算都能简便

【错题例选】

【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定势性错误。简便计算因其突出简便的特性, 容易使学生把眼光紧盯着简便。教学乘法分配律, 教师会因为其中的公因数而过分强调找算式中的相同因数, 这使得学生在遇到120÷5+120÷10这类算式时对相同的120产生同样的想法。因为学生有了较强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体验, 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产生了惯性, 再加上题目里“简便”的暗示, 在遇到类似120÷5+120÷10的题目时产生了错误的猜想——“除法分配律”, 这正是学习负迁移的表现。

【解决对策】

采用合适的训练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强化训练, 这样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和熟练。但是如果一味地学什么就做什么, 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当遇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时, 学生往往对运算式题感到茫然, 或是把能简便的式题按照运算顺序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演算下来, 或是把一些不能简便的式题乱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最好把能简便与不能简便的习题同时呈现, 通过对比练习, 帮助学生避免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

简便计算的复习 篇2

《复习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对简便计算方法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定义、定理、定律、性质、法则等等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学好《复习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对学生今后的计算起至关重要的效果,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做法.

首先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先对简便计算方法的做一次归纳整理。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方法教学中,学生都觉得课堂教学,都是与数字和符号打交道,不具有挑战性,虽然对优等生有学习的趣味,但是学困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这些原因直接影响的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进行计时计算训练,把每次完成计算的时间写在卷面上,学生们都有一种好胜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所以,一上课,我首先来一个口算计时计算比赛,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提问:你们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口算题比较简单,学生在尝试了胜利的喜悦后,激情澎湃,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通过填空、判断、口答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理解,再结合例题,让学生说说容易出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然后进行综合、提高练习,练习由浅入深,并进行计时,学生饶有兴趣。在练习中,我要求需要帮助的同学举手,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每完成一道就同桌交换批改,然后说出有错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对知识的预设,但更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动态生成。

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既有效的,也有的是无效的和费效的。因此如让学生知识生成过程中拔乱反正,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的课题。练习简便运算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每道题的特点,思考能否应用运算律或其他已经学过的规律使计算简便,然后计算,并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方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我们常遇到一种简便的方法和一种原始的方法学生往往是喜欢原始的繁杂的方法去完成练习,而简便的方法却不用。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会对学生说“你觉得那种方法好你就用那种算”。这样造成了很多学生都认为老办法好,更适应自己去练习。而对新的、简便的方法弃之不用。从而造成了这类学生对新知识不接受。有些人常以新课标的道理说“学生喜欢用什么方法去完成就用什么方法,在他心目中这种方法是最简便的,无需去干预。”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明明有直道 ,为什么要去走弯道呢。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使用这种简便的方法了,我安排了一场比赛,在计算能力相当的两组学生中,一组用老方法计算,一组用新方法计算。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结果是很明显,用新方法做的同学早就计算好了,且正确率很高。而用老方法做的同学还有一半以上没完成。孰优孰劣一比便知,学生都看到了其中的优越性。

对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3

一、运算律及口算与计算能力的综合应用

习题出现后,教师先要让学生利用凑整法,通过观察、讨论,看这道习题能否直接应用运算律。

1. 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如54+87+46,学生通过观察个位上的4和6加起来得整数,就可以直接应用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先求出54与46的和是100,再用100+87=187;又如15×28×2,学生通过观察,个位上是5的数在乘法中可直接与2、4、6、8进行凑整。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直接运用乘法交换律,求出15与2的积30,再用30×28=840。而有些特殊的例子,如在25×4×7、8×9×125中,教师要加以强调,并让学生能够记住和应用,25与4的积为100,125与8的积为1000。类似这样的习题,学生就能一目了然,正确合理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计算。

2. 分配律的应用。学生在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对于明显的应用乘法分配律的问题较为容易掌握,而在稍有变化的情况下,掌握解答时就有一定的困难。如15×(8-5)、(25+15)÷5和(125-25)÷5,这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合作探究,总结并发现规律。其实这几种类型的习题,它们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变身,在实际的解答中,它们同样都是运用了分配律,如15×(8-5),学生探究讨论后发现它即等于15×8-15×5,同样,(25+15)÷5即等于25÷5+15÷5,(125-25)÷5即等于125÷5-25÷5。

二、根据习题中数据之间的关系,运用合理的拆分与合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以下几种较为特殊的题型:如在加减法中的175+206、230-76-124;乘除法中的540÷36、630÷14÷5、45×16、25×32×125。学生对于这几种类型的习题的解答常常感觉头疼,错误率也较高。如何较好地传授并让学生接受这一部分的知识,教师应引导让学生探究讨论,总结出合理的拆分与合并的简便算法。

1. 拆分。即把一个数拆开来,并应用合理的四则运算的方法分成两个数,再运用到算式中进行计算。在上述列举的几道习题中,如175+206,学生通过探究观察讨论与分析,可以看出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206最接近200,而加上一个整百数计算起来较为简单。这样,就可以把206拆分成200+6,把175+206转化成175+200+6,学生计算起来就较为容易了。又如在45×16中,教师可以适当加以点拔,根据乘法口诀运用凑整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把16拆分成2×8,就可以把45×16转化成45×2×8;25×32×125中,25与4的积为100,125与8的积为1000,4与8的积为32,即可转化为25×4×8×125;在540÷36中,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出,可以根据乘法口诀发现540与36中含有共同的因数9,这时,就可以把540÷36转化成540÷(9×4),脱去括号即等于540÷9÷4。像这样的两种类型的习题就可以直接进行口算了。

2.合并。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理灵活地运用四则运算的方法合并成一个数,应用到算式中进行计算。如230-76-124,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可以看出76的个位上6和124的个位上4能够进行凑整,即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把76与124合并成一个整百数进行计算,这样,230-76-124就可以添上括号转化成230-(76+124);又如630÷14÷5,学生通过观察可以依据“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方法,运用乘法口诀把14与5合并成一个数,即运用合理的方法把630÷14÷5添上括号,转化成了630÷(14×5),像上述的两类习题也可以直接进行口算了。

三、把接近整百数转换成整百数

1. 加上最接近的整十、百、千数……减去增加数。如175+98,通过观察发现98最接近100,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2,加上整百数,再减去增加数,即把175+98转换为175+100-2。

2. 减去最接近的整十、百、千数……加上多减数。如512-197,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97最接近200,减去200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减了3,就要加上3,即把512-197转换为512-200+3。对于这几种习题,学生就可以应用这种规律直接口算,真正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

综合以上几种题型,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和规律,对运算律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才能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熟练地应用,在解答过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快捷准确。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如何设计简便计算的练习 篇4

一、基本练习

此环节可以安排口算和指导练习两部分。

1. 口算练习部分

直接写出得数。

2. 指导练习部分

如果是借班上课, 对学生的基础不是很了解, 可以只安排计算过程中可以简算也要简算的例子。如果是自己的班级的学生, 那对学生的基础就很了解, 如果基础好那还可以安排去括号后简算的例子, 也就是下题中例1的反用。具体安排如下:

例1填空。

例2下面的计算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例3下面的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像这样一个个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简算的知识链最终形成了简算的知识板块, 这样安排练习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高一些。

二、综合练习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题型的变换让学生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可以这样安排:

例1下面的计算, 怎样简便怎样算。

例2填空。

例3下面的计算, 怎样简便怎样算。

例4解决问题。

(1) 小明带了300元去书店买书, 买了76元工具书, 24元辅导书, 他还剩多少钱? (2) 儿童大全商店2月8号的营业额是3068元, 9号的营业额是5360元, 10号的营业额是5932元, 这三天的营业额一共是多少元? (3) 某厂生产了8400支粉笔, 每12支装一盒, 每70盒装一箱, 这些粉笔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4) 小木马童装店一天共卖出80套童装, 上午卖出35套, 每套980元, 照这样计算, 下午比上午多卖多少钱?

三、拓展练习

新《课标》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 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但要适度, 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 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 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分层次地落实。如果你班上学生的基础本身就不好, 那这个环节就少安排一点或是不安排。如果你班上的学生基础好, 孩子们也喜欢数学, 那就花个四五分钟安排适量的拓展练习, 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 教学质量也会更高!比如安排练习:

例1下面的计算, 怎样简便怎样算。

例2计算。

1+2+3+4+……+5 0;

简便计算的复习 篇5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89×99+892.63+5.8+7.37+4.252×15-5×5255×102

2.58-1.6+3.42125×6445×25+75×4523.5-2.8-7.2

58.65-(3.2+8.65)99×125×83200÷25÷4250÷8×4

80+(146-46×3)48-(5.2+2.03×10)32×15+(32.6+8.09)

2.38-2.4+3.62125×2475×55+75×4527.5-6.8-3.2

55.83-(3.2+5.83)29×125×85600÷25÷4250÷8×4

基于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的研究 篇6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应该要去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该注意方法合理、灵活。”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较大,学生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计算能力,熟练掌握简便运算要从多方面入手,如何有效进行简便计算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在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与体会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在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都非常害怕那无边无境看不到头的运算,老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让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使学生对解题充满了信心,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并逐渐形成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是我们数学教师要努力追求的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同时要注意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不要误导学生,因此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灵活设计或改编一些学生生活中的题材设计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有利于接受新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这一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们对于具体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的东西直观、生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便于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便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125-48-52这类简便计算的题目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减法性质,可以利用课件在屏幕侧出示125个红色圆片,让其中的48个分到右侧,表示减去48个,然后再分52个分到右侧,摆在48的下面,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两次一共减去了48+52=100个,最后还剩125-100=25个,进而理解整理出此类题目的简便计算方法,最终总结出减法的性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看得兴致盎然,思维由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达到了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引导学生多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构建简便运算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不断沟通生活数学与教科书的数学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学校要采购课桌椅,一个桌子135元,一把椅子65元,要购买63套,一共需要多少钱?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计算解答,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135×63+65×63,(2)(135+65)×63。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得出135×63+65×63=(135+65)×63,使学生利用这样的生活情景理解“两个数分别去乘一个相同的数等于用这两个数的和去乘这个数”,最后得到结果不变。这样我们再把这个运算定律提取出数学模型,告知学生这种方法就是乘法分配律,使学生理解变得轻而易举。

四、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提高简算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正确率。我把课前3至5分钟的口算练习充分利用起来,在课堂上让学生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也为简便计算做好铺垫。例:对一些常用的特殊数据要让学生像背乘法口诀那样熟记在心。如:25×4=100,25×8=200,125×4=500,125×8=1000,……这样,一些需要笔算的内容如果用简便方法就可以实现口算。如:25×36=25×4×9=100×9=900,125×56=125×8×7=1000×7=7000,……

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正确率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教学中,时常发现学生将运算符号抄错的现象,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严格书写要求,规范解题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要训练学生多思善想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做到一看到题先审题,弄清题意;然后学生对计算式中出现的数据与运算符号考虑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言传不如身教,首先我在板演时写清步骤,必要时写出文字说明,并且在阅卷时做到按步骤给分,强调步骤的重要性。还有注重培养学生书写计算步骤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2.善于归纳,及时纠正

建立错题本,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师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主要的典型“病例”有:(1)运算顺序错误。如:75-50+20=75-70=5;(2)运算性质错误。如:8×(125+10)=8×125+10=1010;(3)算理不清错误。如:71-17=64;(4)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如:27-9=3或4+58=98。

六、强化练习,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

赞可夫曾说:“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两件事,一是讲清概念,二是精心安排练习。”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学生练习更显得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1.辨错练习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很多错误。在平时多收集一些易错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辨错练习,再通过讲评,学生对错误的类型加深了印象,知道了错误的原因。从而提高了做题的正确率。例:仔细观察下列各题计算对吗?并说出原因。

163+37-59+41 (163+37)-(59+41)

=200-100 =200-100

=100 =100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讨论,很容易看出算式一的错误,加深对减法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2.强化练习

学生不容易的一些简便计算,及时强化训练。例:一个加数或减数接近整百、整千的算式,学生对多加几就减几,多减几就加几容易混淆,针对这一难点,进行一下训练。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回答:387+297=387+300-3(把297看做300多加上的3要减去)

=687-3

=684

387-98=387-100+2(把98看做100多减去的2加上)

=287+2

=289

通过这样题型的强化训练,学生牢固掌握了简算的方法,明白了“多加几就减几”“多减几就加几”简算规律。

八、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保证,没有良好的自信心,也就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对于后进生,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优秀生,在表扬、鼓励的基础上,也可以同时给他们增加些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他们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六法提高学生的整数简便计算能力 篇7

一、强化口算能力

20以内的加减口算能力,100以内的乘除法的口算熟练程度决定着孩子们以后多位数运算的基础,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基础。如果孩子们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口算能力较弱,对于以后的学习,包括整数、分数和小数四则运算等分解的基本的口算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口算不熟,计算时必然导致错误,一步有错,步步皆错。

二、强化概念定律的运用

在简便方法计算时,关键要掌握一定的定律,诸如乘法交换律等,对于ab=ba应牢记且注重多运用。如20×34×5,学生拿到这个计算题,多数学生会从前往后计算,先算出20×34=680,再用680乘5等于3400,而如果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就可以使问题简单解决,20×34×5=20×5×34=100×34=3400,显然,乘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了许多。如果学生对这个交换律知之甚少,那么,这个问题,简便计算就会使学生束手无策。

再如乘法分配律,用公式表示是:a(b+c)=ab+ac,而如果对于这个乘法分配律理解不够,或者记错,87×99的简便运算就会出现错误,学生容易做为87×99=87×(100-1),接下来,错误就出于此,学生们会做成87×(100-1)=78×100-1于是,结果令人遗憾。

为此,概念清楚,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应烂记于心,且能熟练运用,熟能生巧,简便运算才能真正简便且少出错误,不出错误。

此外,一些计算问题,虽然要求用简便方法,但有些学生不能仔细观察题目特点,不能灵活选用简便的算法,致使运算数字较大,增加了计算的难度,降低了正确率、准确率。

三、强化凑整训练

整数简便计算的关键,在于凑整,如果学生凑整陌生,整数便便运算也是问题。如让学生对25×4、125×8、50×2、25×8等,都是常见的凑整法,而由于口算能力的困乏,一些学生将24×5会误认为100,是计算掉进陷阱里。

如72×125的计算,应引导学生首先想到8×125=1000,而72=8×9,这样,计算就水到自然成。而如果对这个凑整不熟练,学生对这个简便运算题就会走弯路、费周折。

四、清晰运算思路,注意变形

一些变式题,使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失分的地方,有些计算题,貌似简便运算,而不符合运算定律的,而就是变形了,也容易出错,导致简而不便。

如53×99,拿到这个计算题,咋看上去,不符合运算定律的一种,但学生也会将其变形为53×(100-1),于是,就符合了乘法分配律了,但毕竟孩子们的变形能力较差,甚至在变形前后出现错误,也是司空见惯。

对于48×9÷48×9的计算题,学生们不认真分析题意时,往往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前面是48×9,后面是48×9,48×9÷48×9不用说就是1,于是,这个题就大错特错了。错的原因,不是不会计算,而是审题的不清晰,运算规则、运算技巧的缺乏,乘除混合运算,应从前往后计算,因此,这个计算题的简便方法是:48×9÷48×9=(48÷48×9)×9=1×9×9=81。

再如126-(45-26),拿到这个计算题,多数学生大笔一挥,迅速把问题解决为:126-(45-26)=126-26-45=100-45=55,貌似简便运算,结果由于审题不清晰,陷进了陷阱里,出现了不必要的错误。

五、巧用错误,提升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

对于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错题的分析,而感悟简便方法的运用。

如72×125的计算,部分学生计算为:

让学生观察这个计算题错在哪儿,是计算上的错误还是运算定律上的错误,通过对错误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提升运算能力。

六、从生活经验入手,设计熟悉的问题情境

对整数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探讨简便方法的运用。

如设计一个小明商场购买文具的情境问题:小明去商店买作业本,一本数学作业本9角钱,一本语文作业本1块1,小明打算买语文和数学本个20本,一共要多少钱?

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会想到先算出一个语文本和一个数学本的总价格,再乘以20就行了,于是(0.9+1.1)×20=2×20=40(元),计算起来简单方便,而部分学生也会想出常规的方法,先算出20本数学本用多少钱,再算出20本语文本要多少钱,将语文和数学的总数加起来就可以了。于是,有了第二种做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孰繁孰简,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会处理得得心应手。

简便运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会简便运算,使计算迅速,计算准确,也使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数学定义、数学定理等融会贯通,培养和提高思维力和创造力,提升数学素养。

摘要:简便运算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被誉作“数学大厦的基石”。如何提高学生的简便运算,教师们教师们进行了探讨。文章以四年级下册的整数的简便运算为例,谈谈简便运算的六种可行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整数简便运算,六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卫东,王从领.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J].读写算(教研版),2012(13)

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的教学策略 篇8

一、分析比较, 选择最优的简便计算

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 课本上给出的和老师教的计算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 但是学生一开始可能接受不了, 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简便, 有的认为另外一种方法简便, 这是因为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简便的方法也就因人而异了。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让学生经历全部的计算过程, 然后让他们独立思考、体验并分析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 充分地认识到运算的规律, 从而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的简便计算方法。

例如, 在计算25×24时,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计算,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种计算方法。

学生A:25×24= (5×5) ×24=5× (5×24) =5×120=600;

学生B:25×24=25× (4×6) =25×4×6=100×6=600;

学生C:25×24=25× (8×3) =25×8×3=200×3=600;

学生D:25×24=25× (4×20) =25×4×20=100×20=2000;

学生E:25×24=25× (4+20) =25×4+25×20=100+500=600。

大家对学生D的算法意见比较大, 显然, 学生D的算法是不正确的。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D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计算方法中得到借鉴, 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同时掌握了多种计算方法, 最后从这么多种方法中, 作出比较, 看哪种更适合自己。在这个过程中, 巩固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提高他们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能力。

二、联系实际生活, 理解简便计算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 小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方法是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的, 所以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 应当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背景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自觉建立简便运算的支撑点。联系实际生活, 既能使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 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为了使学生掌握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的简便计算,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 让学生解决贴近生活的问题:植树节时三年级和四年级去植树, 三年级有54人, 四年级有46 人, 每人种5 棵树, 三、四年级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这个问题有两种解答方式, 有的学生先算出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种了多少棵, 再算出两数的和, 即:54×5+46×5。有的同学先求出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再乘以每人种的棵数, 即: (54+46) ×5。这时老师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计算方法, 发现两种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第二种先算出两个年级的人数因为刚好是整百数, 能够进行简便计算。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感悟到简便计算的巧妙,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能够容易理解运算定律, 就算老师没有明确地指导, 学生也能够灵活地运用定律, 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在错解中解析简便计算

在进行简便计算时, 学生步骤有误是很常见的, 但是老师不能轻视这些错解, 而应该好好利用这些错误的解法, 把这种错解当作有用的资源, 向学生好好分析,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

例如, 有的同学会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

84×99=84× (100-1) =84×100-1=8400-1=8399;

125×8÷125×8=1000÷1000=1。

对于这类错题, 学生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这时老师应该给学生时间, 让他们仔细观察、好好分析、相互讨论, 最后他们可能会恍然大悟:84× (100-1) =84×100-1, 乘法分配律没有运用正确, 应该是84 × (100-1) =84×100-84=8316;第二道运算的顺序出现了错误, 同等级的运算, 应该从左往右计算, 要简便计算的话, 应该“带符号搬家”, 所以应该这样:125×8÷125×8=125÷125×8×8=1×8×8=64。有了这样的错题分析, 学生对这种题型就会刻骨铭心了, 以后犯错的概率就变低了。

四、在习题中引导学生养成简便计算的意识

对于简便计算, 在大多数学生的意识里, 只有要求要用简便计算时才会进行简便计算, 没有明确要求时, 就不会去用简便的方式计算。从这点可以看出, 学生并没体会到简便计算的应用价值。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遇到一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简便计算的教学契机时, 老师就应好好利用, 慢慢地培养学生形成“我需要简便计算”的心理需求。

例如, 在做144÷4×25的计算时, 当很多学生还在苦苦计算时, 有个别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 他们的做法是:144÷4×5=36×25=4×25×9=100×9=900。从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是已经懂得了简便计算的价值所在, 这时老师应当给予这些学生赞扬与肯定, 让其他学生跟这种算法作对比和评价, 学生就会体会到简便计算的好处, 因而受到启发和激励。长期这样引导和启发, 学生就能慢慢养成简便计算的意识, 从而拥有良好的数学素养。

浅谈简便计算中错题纠正的探究 篇9

在对有关简便计算易错问题的梳理中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每题的简便计算方法都讲得太细而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如何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做简便计算时的自我解决方法呢?以下是我工作中摸索出的方法。

错题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暴露,是学习知识后的第一反馈,潜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简便计算历来是中年级教师讲得最多,学生又错得最多的题目类型。所以在上次期末复习时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错题本,把这一年来出现的有关简便计算的错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每题的简便计算方法都讲得太细而导致学生缺乏了独立思考,知识不能自主建构,教师也就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控教学,因此错题就会“应运而生”了。针对这一问题作为教师的我,开始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做简便计算时的自我解决方法。第一步是拿到题目先根据算式中数字的个数决定是拆还是合并,考虑如何拆更适宜。在这一步时我分成了几种类型:

1.只有两个数字的先变成三个数字:

(1)如果有一个数接近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就把这个数拆成一个整数和一个数的和或差。如41×99中可以把99拆成100-1,这样这题就变成了41×(100-1),201×34可以把201拆成200+1,201×34=(200+1)×34了,765+98则可以把98拆成100-2,765+98=765+(100-2)。

(2)如果这两个数字都不接近整十数或整百数的,分解时要同时考虑这两个数,乘法中尽可能凑成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125和25这两个数是最易出现的数字,一定要让学生做到见25就想到4,见到125就想到8。如25×24,把24分解为4×6为宜,125×32,把32分解为8×4为宜,当然其他分法也是可以的。除法时要考虑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暂时没有学,我适当地进行了渗透)。

2. 有四个数字的应考虑先变成三个数字,这种题目一般都运用乘法分配律,所以先圈出相同的数字和乘号,把余下的两个数字和符号放到括号内。

3.三个数字中有两个数字相同,形如37×99+99的,找1来帮忙,如:37×99+99=37×99+99×1,这时再按第二条的方法做就可以了。我要求学生做这些简便计算时必须写出我上面的这些步骤,以防止由于偷工减料而造成的错误。

第二步是变成三个数字后直接根据题目的运算符号确定所选择的运算律,例如一个算式中只有加法就只能选择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只有乘法要选择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有加有乘或有减有乘则需要选择乘法分配律,有加有减或者只有减法时想到减法的性质,有乘有除或者只有除法时要想到除法的性质,这样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几种运算率的混淆。

通过上面这两步的反复训练,学生在简便计算时出错的越来越少了,上次期末考试中我教的班级共有两个学生出错,其中一人还是方法对了,计算失误造成的。因此,在简便计算教学方面,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至于让学生感觉枯燥和乏味,我们还应不定期地开展计算比赛,设立一些奖项,来鼓励学生,目的就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如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学生的每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教师要有开发“错题资源”的意识,让错题资源成为学生发展的生长点。当前教学改革的洪流正在滚滚向前,我愿把自己化作一滴水,在这股洪流中推波助澜。

总之,学习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的纠错过程,简便计算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纠正数学作业中错题是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只要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改正错误,必定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做事认真的态度,也相应地会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宽容学生的错题,更要将错题视为一种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有效教学资源,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对症下药,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有效地纠正数学作业的错题为学生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让“错误”点亮数学课堂。

摘要:简便计算历来是中年级学生出错较多的一种题目类型。在对有关简便计算易错问题的梳理中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每题的简便计算方法都讲得太细而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知识不能自主建构,才导致最终学生错题的“应运而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做简便计算时的自我解决方法。

简便计算的复习 篇10

首先谈谈中高年级简便计算的现状:

一、学生已经有了简便计算的意识,但经验有限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的讲解与练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与技巧,与之前的直接计算相比,学生已初步体会到了简便计算的便捷,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但学生现在还只是机械地或者说是模仿性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并没有真正理解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所适用的题型。比如:有的学生在老师教会153-85-15=153-(85+15)=153-100之后,见到287-187-56就直接写成287-(187+56),只顾考虑形式上的模仿,丝毫没有发现这样的计算是舍近求远,毫无价值可言。同样在计算25×4÷25×4这道题时,有同学得到的结果是1,犯错的原因是学生一味注重凑整法的运用,形成了思维定势。

二、简便计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都有体现,教师缺乏有效的梳理和贯通

其实简便计算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从低年级就有,例如在一年级教学8+5时,有的孩子就想到了可以将5分成2和3,如果让2先和8相加,得到10之后再与3相加得到13,有少数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凑整法在计算中的优势,使运算变得简便,但此时简便计算在多数学生的计算中体现得还不是那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简便方法在计算中的运用变得广泛起来,后来我们学习了几个小数相加可以用凑整法,几个分数相加时也可以用凑整法。由此发现简便教学实际上贯穿于小学学习的始终,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纵向地来思考教学简便计算,学生肯定能够很熟练地掌握。讲解高年级知识时可以引用低年级简便教学的例子,把多个数变成几个数,把较大数变成较小数,把一般的数变成特殊的数,化繁为简,进行数学建模,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变形意识不强,不能灵活运用

随着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同学们接触到的简便计算题型已不再那么简单和单一,而是变得丰富、灵活起来。如在计算22×99+22时,有的同学会感到很困惑,也许会思考“到底哪个运算定律中同时出现了加法和乘法呢?”有点像乘法分配律,但又缺少了和22相乘的另外一个数,怎么办呢?这是因为未能对22进行正确的变形,其实22就是22×1,这样的话这个式子就能变形为22×99+22×1,从而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又比如计算37×56+370×4.4时,应先利用积不变的性质将370×4.4转化为37×44,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将原式转化为370×5.6+370×4.4计算。

又如以下错误计算:

成因分析:学生常运用的运算性质是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即a-b-c=a-(b+c),a÷b÷c=a÷(b×c),这两个性质经常反过来运用,运用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基础题学生掌握还好,但在实际的计算中会出现像上面前两题那样的拓展题,要用到添括号、去括号的知识,而添括号、去括号是学生中学阶段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添括号、去括号的原则理解不清,应用起来有难度,造成计算错误。

四、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针对中高年级的简便计算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

1. 加强口算练习,培养简便意识

把口算练习放在每节课的开始,不断反复地练习,定期举行口算竞赛活动,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口算、心算、笔算、简算、估算能力,激发学生的速算兴趣,同时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更快提高。例如:

让学生强化掌握基本的凑整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技巧,教给学生给每个数字找一个最好的朋友,出现25就找4与之相乘,出现125就找8与之相乘,当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简便计算也就水到渠成,运用自如了。

2. 注重学生的发展,允许多种声音出现在课堂上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允许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要允许多种声音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避免我们教出的学生一个个都是标准件。例如在教学25×48时,有的同学想到了把48拆成40+8,利用乘法分配律分别与25相乘,也有同学想到了把48拆成50-2,再分别与25相乘,这样做都可以。“还有不同的做法吗?”一个小小的追问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这时一个孩子回答道:“老师讲过25有一个最好的朋友是4,所以我把48改写成了4×12,然后利用乘法结合律让25和4先相乘,得到的结果再与12相乘得出1200。”多好的一种方法,还有孩子对25进行了拆分。那节课上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其实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要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掌握的、能够正确运用的就是好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做,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他们学得快、记得牢,老师也轻松了,何乐而不为呢?

3. 改变目标定位,注重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

曾经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道题:23×102=?结果很多同学拿出笔就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进行计算,足以看出学生脑子里那种简便计算的意识并不是根深蒂固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清楚地明白,我们在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一种“最优化”的意识。教学时多问几句“你的做法是什么?”“谁还有不同的做法?”“还能做得更简单些吗?”让学生时时事事想到简便方法,把复杂的事情做成简单就是大不简单。

4.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四则简便运算的学习可以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首先是观察。看到题目之后不要慌慌张张地去做,应当先仔细观察,观察参加运算的数以及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联系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寻找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其次是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有些四则简便运算题比较灵活,有可能第一步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运算,那就需要转化,通过改变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等,才可以寻找到简便运算的方法,从而使计算过程简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计算简便。

再次是计算。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再进行计算,计算的过程中要细心,力求一次做对。

最后一步是检查反思。习题做完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并要学会反思,如果出错了要问自己为什么错、以后在做题中要注意什么,等等,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时进行检查、验算等良好习惯至关重要,良好的计算习惯、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教会学生是我们的职责,会教是件快乐的事。幸福地教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学,将简便的思想植入学生的脑中,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用简便的方法去计算、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单的美,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摘要:如何能让学生算得快、算得对,如何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在计算尤其是简便计算中的任务和目标,一直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一个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允许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关键词:学生思维,学数学,简便计算,口算,计算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2、初步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

2、在老师的帮助下,积累学习的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书包76元 文具盒14元 足球44元 球拍36元

(1)从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小明拿了100元钱,想购买两种不同的商品,他可能会购买哪些商品呢?还剩多少钱?

(3)讨论发现规律:

书包、文具盒 100-76-14=100-(76+14)

足球、文具盒 100-44-14=100-(44+14)

球拍、文具盒 100-36-14=100-(36+14)

足球、球拍 100-44-36=100-(44+36)

(4)建立模型。

师:你能模仿上面的等式举一些例子吗?想一想,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着,纷纷动笔写……]

生1: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

生2:□-△-○=□-(△+○)

生3:a-b-c = a-(b+c)

师:观察这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跟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5)记录成果,培养习惯。

师指导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书39页,教给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

你们发现了减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人们通常应用这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将教材重组,以引起学习兴趣,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发现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交给学习方法又是极其重要的。鼓励独立思考,然后才是同伴互助。这里的记录要求是首先记录自己的成果,然后记录a-b-c = a-(b+c),意图使学生从小学会悦纳自己,欣赏同伴,又达到推广规律的目的。】

二、运用规律,灵活解题。

1、练习:213-69-31 790-79-121 173-36-64

师:你能应用发现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把69和31相加?

2、解决问题:

人民代表选举中共计有效票482张,其中反对票47张,赞成票382张,弃权票多少张?

全班练习,指名板书,做完后交流。

板书:

3、引领思考:

师:观察这三位同学的板书,你们想说些什么?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在脑海里产生许多问题,是这样的吗?

生1应用发现的规律计算,为什么算得这样慢?生2为什么按照运算顺序来计算?生3为什么算得这样快?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看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做题之前要先审题,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坡度的训练,然后设置障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引起思维冲撞,结合具体情况感受“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算法”的内涵。】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基本训练

1)书41页练习七1题

2)书39页做一做1

2、解决问题

3、看书,回顾。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设计练习,努力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收到良好的教育,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的责任。】

四、全课总结,注意积累

如何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认真审题,观察数据特点。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关于“简便运算”,教材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1讨论的是连减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我根据自己对课标、教参的学习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将教材进行重组,例题的设计通过创设“购物”情境,着重突出了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体会到一种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建立符号感的意识和发现规律的能力。然后在练习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设置问题障碍482-47-382,辨析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按运算顺序计算”,也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依赖于思维定势,一概而论。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且学会“数学地”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努力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简便运算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我在教学中,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同时,我还注重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保持对数学的热爱。

附本课人教社教材

融资租赁内含报酬率的简便计算 篇12

例1:某公司向某校提供一项融资方案, 融资金额4 000万元, 在期初一次性支付, 融资期3年。融资期内, 该高校每年还款一次, 第一年为1 200万元, 第二年为1 600万元, 第三年为2 200万元, 均在年末支付。要求:分析该高校是否接受融资方案。

计算方法一:内插法。其为相关教材介绍的方法。首先设定折现率r1=10%, 利用复利现值系数计算r1对应的净现值NPV1:

再设定r2=12%, 计算得出NPV2=-90.2<0。

最后, 利用内插法算出此项融资的实际利率:r=10.83%。

计算方法二:Excel函数法, 用到函数IRR。先将该高校融资期内的现金流量在Excel中列出, 然后在其他任意一个单元格内插入函数IRR, 系统会给出IRR函数的提示对话框, 在“values”栏将表示现金流量的四个数值所在的单元格全部选入, 点击确定, 即可得出计算结果:r=10.85%。

从以上两个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虽然利用Excel函数IRR计算出的结果有误差, 但是误差较小, 基本可以忽略。在简便快捷方面, 方法二要远胜于方法一。下面再看一个复杂的例子。

例2:某高校采用售后回租方式进行融资, 融资金额为500万元, 于2010年1月1日收到全部款项, 融资期2年, 分5次支付租金, 2010年3月底支付110万元, 2010年6月底支付110万元, 2010年12月底及2011年6月底、12月底各支付105万元。计算此融资租赁的内含报酬率R。

分析:第一步, 确定租金支付期数。两次租金支付的间隔期间不同, 又是复利计算, 所以在运用Excel函数法时, 要以最短间隔期为准确定总期数, 即每3个月为一个计息期, 共8期。第二步, 根据已确定的总期数列示融资期内现金流量情况, 如下表所示。第三步, 计算计息期内的实际利率。计算方法同上, 得出3个月的实际利率 (或季利率) r=1.67%。第四步, 计算融资方案的年报酬率:R= (1+1.67%) 4-1=6.83%。

上一篇:黄瓜花叶下一篇:推进公民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