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便计算教案

2024-09-12

简便计算教案(精选8篇)

简便计算教案 篇1

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拆分凑整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75+68+25 73-29+27 53+38 91-27

请个别同学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二)讲授新知

1、讲解3、4题

总结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个位数字,找出能凑成整十数的好朋友,这样的数可以一起算,使计算变得简便。

2、讲解5、6题

总结方法:在连减的问题当中,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前提:这两个减数的和为整十数)

3、讲解第7——8题

总结方法:如果算式中有接近整十的数,可以从其他数中拆出一部分与其凑成整十数再继续计算,从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4、讲解9——11题

总结方法:主要练习进位加。

(三)课堂总结

说一说,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新本领?

简便计算教案 篇2

误区一:没有运用运算定律 (性质) , 就不是简便计算

【错题例选】

【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意识性错误。以上两例的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 而且分别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和减法的性质, 可是这样来算显然是不简便的。为究其原因, 笔者访谈了几位这样做的学生, 他们都认为:我知道按顺序做是比较方便的, 但这样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 就不是简便计算!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正确的简算意识所造成的, 他们错误地认为: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否则就不是简便计算。

【解决对策】

培养正确的简算意识。简便计算的意识是需要的, 但处理得不好, 容易使学生产生“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的错误认识, 致使一些原本简单的计算越做越繁。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或多种方法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认识与体验。如上题38× (25+75) , 一种方法采用直接按运算顺序计算, 另一种方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体会, 在对比中分析两种算法的差异, 体验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才是合理的选择。

误区二:简便计算就是“凑整”

【错题例选】

【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干扰性错误。“凑整”能使计算简便, 但“凑整”必须建立在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 不能盲目地追求“凑整”, 否则就会为“凑整”而“凑整”, 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教师在教学运算定律时, 总是让学生观察算式中各数的特点和联系, 在练习时不断地用这样的数刺激学生, 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 而缺少了对算式整体的分析, 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数的特点上, 出现了如36+64-36+64=100100=0;25×4÷25×4=100÷100=1的现象。

【解决对策】

处理好刺激的强弱关系。简便计算的学习, 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简洁美, 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切忌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就是‘凑整’”的错误思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一些特殊性的算式结构往往成为学生感受信息刺激强弱的干扰因素。如学生观察36+64-36+64时, 算式的整体运算成了弱刺激, 算式的数据特点却成了强刺激。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 正是平时不恰当的强化行为所造成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处理好刺激的强弱关系, 有意识地强化重要的弱刺激, 引导学生注意将算式的整体结构与数据特点相结合, 积累辨别经验,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算式的整体的运算顺序, 进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误区三:所有的运算都能简便

【错题例选】

【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定势性错误。简便计算因其突出简便的特性, 容易使学生把眼光紧盯着简便。教学乘法分配律, 教师会因为其中的公因数而过分强调找算式中的相同因数, 这使得学生在遇到120÷5+120÷10这类算式时对相同的120产生同样的想法。因为学生有了较强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体验, 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产生了惯性, 再加上题目里“简便”的暗示, 在遇到类似120÷5+120÷10的题目时产生了错误的猜想——“除法分配律”, 这正是学习负迁移的表现。

【解决对策】

简便计算教案 篇3

【关键词】教材研究 探究 理解规律 应用规律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上学期我校教师李洪新要上一节四年级的数学镇级公开课,内容是两位数除法简便计算,课本内容是:复习⑴240÷20 360÷40 450÷30 35=()×() 54=()×();⑵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

例3:390÷5÷6 例4: 420÷35

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就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设计讨论:

1. 教材研究

开始大家就复习⑵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有教师认为删去复习⑵的解决实际问题,用有关的计算式题,如60÷2÷3和60÷(2×3),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之间的关系,来发现规律,这样设计,一可以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二由于以前的教学还没有强调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会在此问题上过多用时,对后面教学重点内容的展开不利。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她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删去复习⑵改为由算式探究不利于学生结合其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复习⑵的生活情境——植树是发生在春天的事,现在正本清源处于秋天。于是根据我校秋季运动会发奖的情境,将复习⑵改为:“学校买来3盒钢笔给运动会发奖,每盒有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学生从生活问题中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解答身边的问题并为发现规律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材料,学生学习会更有趣味性。至于学生是否全面能列出综合算式,我们认为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吃”的情境中去解答。利用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两种解法的关系。有以下优点: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活空间,“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二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的一题多解的不同思路。三是对实际问题解答的两种思路与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又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方法。

2. 探究、理解规律

在学生解答例题后,提出如下建议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⑴两个算式有何异同?⑵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⑶谁可以用文字叙述等号两边的算式?⑷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好?

这样的设计虽然也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讨论,从中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可以改为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也可以改为这个数连续除以积中的每一个因数”的规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一规律?大家又进行讨论,经过反复的争议,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发现规律,理解算理

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方面删去问题(4),因为从此问题的两种解法的算式来说哪种方法简便,对例题的教学会引起学生的负迁移,同时这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规律的发现上而不是对解法优劣的比较上。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已初步感知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中每一个因数”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为加深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给出了以下三个题目,让学生逐个讨论:⑴240÷12=240÷6÷() ()里可以填几?为什么?⑵240÷12= 240÷[()×()];⑶240÷12=240÷()÷()

(2)理解强化,为应用作准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①210÷35=210÷()÷ ();②240÷()=240÷(8×2);③240÷(8×2)=240÷()÷();④360÷6÷6=360÷();⑤4700÷25÷4=4700÷[()×()];⑥3740÷5÷2=3740÷[()×()]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这种规律,设计了这一组题目,并提出了如下要求:

A、每题怎样填?有几种填法?B、你认为哪种填法好?更有利于后面的计算?C、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这一层次的强化训练,我们认为有以下优点:⑴不同形式的题目强化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⑵不同填法的比较、探讨,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⑶不同方法的比较,为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打好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基础,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规律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3. 运用新知,进行简算

通过讨论、比较学生认识和理解了这一规律,学生是否会在具体计算中自觉运用这一规律,使计算合理、灵活呢?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例题:390÷5÷6,420÷35的教学设计为:⑴同时呈现,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⑵反馈时让不同的方法展示给出来;⑶引导学生分别说各自的解法理由。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判断方法的合理性。这样的设计既重视了知识的运用,又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学习运用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在探索、比较的过程中学到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使自己融入了教学之中,课堂气氛尤为活跃,从而掀起了课堂教学的又一个高潮。

4、如何组织练习

练习设计有三个层次:⑴理解应用新知识的转化练习。在下面各题的()里填上合适的数;1250÷4÷5=1250÷[()×()];409÷(7×5)=490÷()÷();480÷(24×4)=480÷()÷(); 360÷3÷4=360÷[()×()];

应用新知识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应用练习:216÷27 280÷35 480÷5÷2。

⑶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的综合性练习(略)。

它的优点是:形式多样,由浅入深,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的敏捷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后,大家对这节课以及集体备课进行了评议、讨论,认为:⑴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绝大数同学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有用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如:280÷35=280÷ 70×2就是一例。⑵精心设计教案方面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出发,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多动脑筋,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在设计练习上多下功夫,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做文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旧中有新,新中有旧,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⑶关于集体备课,大家认为: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教育思想的贯彻等方面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解读. 2011.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1 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简便计算教案 篇5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练习课)教案及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练习课)教案及反思 重庆市大渡口区钰鑫小学 彭志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05-106页的3到5题(另外补充相关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能灵活运用小数加、减法简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灵活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运用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得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并能灵活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简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法: 以引导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为支撑,采用情境教学法、练习法等组织教学活动。 学法: 学生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第106页第5题的放大的收银条、福娃贝贝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宣布练习内容,明确目标,提出要求。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齐回答) 今天我们将对小数加、减法的简算进行练习。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希望自己有些什么收获呢?(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熟练正确地进行简算,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老师还给大家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同学们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勇敢地展现我们四年级3班同学的风采,能做到吗? 二、基本练习(热身准备) 师:要想熟练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必须要有过硬的口算本领。我们先来做个热身准备,比一比看谁的口算能力最棒! 1、口算:(出示小黑板) 0.8+1.2 7+3.2 5.6+3 4.5-3.5 3.8+0.2 3.4+0.6 4.5-0.7 2.9+0.1 3.4-0.6 4.9+1.1 学生独立口算,把得数直接写在练习本上。开火车说得数,订正。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还挺不错的嘛!有了过硬的口算本领,还要会用运算定律。你会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吗? 2、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1)、4.72+3.75+2.28=4.72+□+□ (2)、3.25+7.84+2.16=3.25+(□○□) (3)、17.32-12.51-4.49=17.32-(□○□) 学生独立填空,指名汇报,并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空的,用字母怎样表示。 老师板书:a+b=b+a;(a+b)+c=a+(b+c);a-b-c=a-(b+c) 师:比较第(2)、(3)题的右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加括号时要注意什么?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除了上面三种情况,还有哪些情况?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a-b-c=a-c-b;a+b-c= a-c +b;a-b+c= a+c -b 三、综合练习(实战演练――争夺☆的比赛) 师:热身准备结束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实战演练――进行争夺☆的比赛,你能得到几颗☆,你就可以加几分(加在平时的评分表上),并且还要看谁的☆最多,得☆最多的同学将成为今天的智慧之星,老师将奖励一封表扬信。有信心成为今天的智慧之星吗?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信吗?那就要加油哟! 1、第一颗☆ 用简便方法计算(连加、连减运算的) 17.4+12.8+18.6+14.2 34.34-15.66-4.34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指名板演,订正。 师:第2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为什么第2题有不同的方法呢? 学生回答。全对的学生自己加一颗☆。 2、第二颗☆ 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加减混合运算的) 8.48-(4.48+0.9) 7.86+(5.3-2.86) 5.9+0.2-5.9 9.2-4.73+2.27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指名板演、订正,全对的学生自己加一颗☆。 师: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呢? 学生回答:在进行简便计算时,不仅要看两个数是否能够凑整,还要看两个数的运算符号;如果没有简便计算的,就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去掉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加号,括号里面的符号不变号,如果括号前面是减号,括号里面的符号要变号…… 3、第三颗☆ 数学医疗站 师:这些是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一些同学出的错,你能找出这些出错的原因吗?帮他们改改错吧! 学生先独立思考出错的原因,再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出错的原因。 1.88+2.3+3.7 13.55-8.86+12.45 4.7+0.1-4.7+0.1 =1.8+(2.3+3.7) =13.55-12.45+8.86 =(4.7+0.1)-(4.7+0.1) =1.8+5 =1.1+8.86 =4.8-4.8 =6.8 =9.96 =0 接着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改错。 指名板演、订正。全对的同学加一颗☆。 师: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说的?我们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在进行简便计算时,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不要抄错题,口算也不要忘了进位;交换数的位置时,一定要连同数的符号一起交换…… 4、第四颗☆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书第106页5题) 师:得到三颗☆的同学请举手。看来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那你们能灵活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想一想:小数加减法的简算在什么时候应用得最多?(学生回答:买东西。) (出示书第106页5题放大的收银条) 师:你们见过收银条吗?你能说一说这张收银条上每个数各表示什么意思吗?怎样计算“应收金额”和“交易找零”? 学生独立解决,订正时,让学生说是怎样计算的。全对的同学加一颗☆。 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呢? 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法的简算在生活中应用。 四、拓展延伸 (智力大考验) 师:得到四颗☆的同学请举手,还想继续得☆吗?今天,老师看同学们表现的这么出色,我就给大家请来一个好朋友。(出示福娃贝贝的图片)它是谁呀?福娃贝贝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贝贝的考验吗? 1、0.1+0.2+0.3+…1.9+2=? 2、48-0.9-0.99-0.999=? 师:你能快速地计算出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请小组代表发言、订正。 只要做对一道题就可以加一颗☆,全对的加两颗☆。 五、总结 1、得到六颗☆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就是今天的智慧之星,高兴吗?(老师奖励一封表扬信。)没有得到表扬信的同学不要灰心,以后的数学课上还有很多的机会,只要你积极思考,多动脑筋,你一定会成为智慧之星的!继续加油吧! 2、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独立作业 书第105页3题、第4题。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学校进行“巩固型练习课的赛课”活动中上的一节课。首先,我很重视这次的活动,并且练习课对于我来说的确有些难度。因此,我查阅了一些有关练习课方面的资料,对于练习课有了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在进行这节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以下的一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学习效果好。 二、体现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思路清楚,充满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 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变式练习)――开放性练习(拓展练习)。练习的形式多样:口算(抢答)、填空、判断(数学医疗站)、计算(简便计算和怎样简便就怎样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接受福娃贝贝的挑战等。这些练习既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能灵活运用小数加、减法简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简算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快的进行简算。 因此时间就有些紧,最后没有时间进行课堂小结了。在处理一些细节的问题上还不太恰当,语言有些嗦,不精简。

小数简便计算 篇6

156.5-21.7-3.3-6.5

36.8-8.21+2.21

12.5×32×2.5

10.1×56

4.5×45+4.5×54+4.5

12.5×0.32×2.5

9.98×6.2

0.32×45+0.32×54+0.32

12.5×8.08

2.5×(33×44)

(0.13+0.13+0.13+0.13)×0.25

9.9×9.9+0.99

(0.125+0.25)×0.8

0.27×45+2.7×5.5

65×9.9+6.5

2.5×1.3×0.4

0.25×0.32×1.25

(2.5+0.25)×0.4

0.98×1.02

12.5×80.8

4.6×4.6+6.4×4.6-4.6

1.3×2.5+0.13×75

9.9×9.9+0.99

8.08×12.5

9.9×101-9.9

1.6×3.7×1.25

7.23×9.8

16.4÷0.2512÷0.25

100÷0.25×0.8

0.125×25×1.6

6.46×7.7+12.3×6.46 7.14-3.95+2.86-1.05 7.6×8.1+0.19×76

5.9×1.6+5.9×0.4

9.9×2.8

(6.78+6.78÷6.78-6.78)×6.78

70÷1.25

45.55-(6.82+15.55)

1.08×125

2.18÷2.5÷0.4

10.8×9.6+92×0.96

1.7÷0.4÷0.25

3.8×0.25÷0.38

7.1÷(0.25×0.71)

18.4-2.7-7.3-2.4

17.2-2.2+3.3-3.8

6.4-6.4×0.56-6.4×0.34

9.98×3.7

4.7×0.9+0.47

3.54×7.7+3.3×3.54-3.5415÷1.25

12.5×8.08

13.2-4.6+6.8-5.4

4.31×0.99

5.9×59+5.9×36+5×5.9

81.3-2.38-7.62

2.74×6.5-2.74+4.5×2.74

1.2÷1.25

(3.1+3.1+3.1+3.1)×2.5

7.4-7.4×0.7-7.4×0.2

2.5×4.04

1.25×3.2×0.25

7.92+3.08-3.54-6.45

7.13×0.5+7.13+8.5×7.13

9.9×2.8+28×0.01

8.8×1.25×0.2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例谈 篇7

一、几种常见的简便计算

二、防患未然,克服负迁移

有些题目的整体结构,与运用定律进行简算的题目相似,形式有共同之处,但实质不同,不能简算。还要有些题目的数字特点及运算符号似乎可以简算,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把学生引上迷路。一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或判断辨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误算。如果经常让学生练习这类题目,正、误对比,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增强简便计算的自觉性。下面是这样的一些例子:

例6.500÷25×4。一部分学生先算乘法后算除法的错误运算顺序。

对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8

一、运算律及口算与计算能力的综合应用

习题出现后,教师先要让学生利用凑整法,通过观察、讨论,看这道习题能否直接应用运算律。

1. 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如54+87+46,学生通过观察个位上的4和6加起来得整数,就可以直接应用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先求出54与46的和是100,再用100+87=187;又如15×28×2,学生通过观察,个位上是5的数在乘法中可直接与2、4、6、8进行凑整。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直接运用乘法交换律,求出15与2的积30,再用30×28=840。而有些特殊的例子,如在25×4×7、8×9×125中,教师要加以强调,并让学生能够记住和应用,25与4的积为100,125与8的积为1000。类似这样的习题,学生就能一目了然,正确合理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计算。

2. 分配律的应用。学生在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对于明显的应用乘法分配律的问题较为容易掌握,而在稍有变化的情况下,掌握解答时就有一定的困难。如15×(8-5)、(25+15)÷5和(125-25)÷5,这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合作探究,总结并发现规律。其实这几种类型的习题,它们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变身,在实际的解答中,它们同样都是运用了分配律,如15×(8-5),学生探究讨论后发现它即等于15×8-15×5,同样,(25+15)÷5即等于25÷5+15÷5,(125-25)÷5即等于125÷5-25÷5。

二、根据习题中数据之间的关系,运用合理的拆分与合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以下几种较为特殊的题型:如在加减法中的175+206、230-76-124;乘除法中的540÷36、630÷14÷5、45×16、25×32×125。学生对于这几种类型的习题的解答常常感觉头疼,错误率也较高。如何较好地传授并让学生接受这一部分的知识,教师应引导让学生探究讨论,总结出合理的拆分与合并的简便算法。

1. 拆分。即把一个数拆开来,并应用合理的四则运算的方法分成两个数,再运用到算式中进行计算。在上述列举的几道习题中,如175+206,学生通过探究观察讨论与分析,可以看出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206最接近200,而加上一个整百数计算起来较为简单。这样,就可以把206拆分成200+6,把175+206转化成175+200+6,学生计算起来就较为容易了。又如在45×16中,教师可以适当加以点拔,根据乘法口诀运用凑整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把16拆分成2×8,就可以把45×16转化成45×2×8;25×32×125中,25与4的积为100,125与8的积为1000,4与8的积为32,即可转化为25×4×8×125;在540÷36中,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出,可以根据乘法口诀发现540与36中含有共同的因数9,这时,就可以把540÷36转化成540÷(9×4),脱去括号即等于540÷9÷4。像这样的两种类型的习题就可以直接进行口算了。

2.合并。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理灵活地运用四则运算的方法合并成一个数,应用到算式中进行计算。如230-76-124,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可以看出76的个位上6和124的个位上4能够进行凑整,即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把76与124合并成一个整百数进行计算,这样,230-76-124就可以添上括号转化成230-(76+124);又如630÷14÷5,学生通过观察可以依据“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方法,运用乘法口诀把14与5合并成一个数,即运用合理的方法把630÷14÷5添上括号,转化成了630÷(14×5),像上述的两类习题也可以直接进行口算了。

三、把接近整百数转换成整百数

1. 加上最接近的整十、百、千数……减去增加数。如175+98,通过观察发现98最接近100,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2,加上整百数,再减去增加数,即把175+98转换为175+100-2。

2. 减去最接近的整十、百、千数……加上多减数。如512-197,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97最接近200,减去200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减了3,就要加上3,即把512-197转换为512-200+3。对于这几种习题,学生就可以应用这种规律直接口算,真正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

综合以上几种题型,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和规律,对运算律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才能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熟练地应用,在解答过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快捷准确。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上一篇:邹碧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下一篇:散文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