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共9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篇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篇2
课堂讲解(前三页)
一、填空
1.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要()计算,如果只有乘除法,要()计算。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要先算(),再算()。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小括号,要先算()。
二、口算
÷ 3 100 - 62 24 - 8 + 10 75 ×30 371 - 371 5 + 24 - 12 200 ÷ 40 84 ÷ 4 48 ÷ 8 × 9 93÷100= 159+61= 600÷20= 78+222= 40560= 1000÷8= 17×11= 7600÷400= 480÷120= 69575= 25×17×4= 225-99= 640÷40= 468+199= 620-340= 3200÷80=
三、比一比,算一算
+ 17 - 25 240 ÷ 40 × 5 300 - 50 × 2 49 -(17 + 25)240 + 40 × 5 300 - 50 × 20 × 0
四、把下面几个分步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1)960÷15=64 64-28=36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2)75×24=1800 9000-1800=7200 综合算式___________ ______(3)810-19=791 791×2=1582 1582+216=1798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4)96×5=480 480+20=500 500÷4=125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
五、计算下面各题
- 111 ÷ 37(121 - 111 ÷ 37)× 5 280 + 650 ÷ 13 45 × 20 × 3 1000 -(280 + 650 ÷ 13)(95 - 19 × 5)÷74(120 - 103)× 50 760 ÷ 10 ÷ 38(270 + 180)÷(30 - 15)707 - 35 × 20(95 - 19 × 5)÷74
19×96-962÷74 10000-(59+66)×64 5940÷45×(798-616)(270 + 180)÷(30 - 15)
(315×40-364)÷7 12520÷8×(121÷11)(2010-906)×(65+15)707 - 35 × 20
50+160÷40(58+370)÷(64-45)120-144÷18+35 347+45×2-4160÷52(58+37)÷(64-9×5)95÷(64-45)178-145÷5×6+42 420+580-64×21÷28 812-700÷(9+31×11)(136+64)×(65-345÷23)85+14×(14+208÷26)121 - 111 ÷ 37(120 - 103)× 50(284+16)×(512-8208÷18)120-36×4÷18+35(58+37)÷(64-9×5)45 × 20 × 3(121 - 111 ÷ 37)× 5 280 + 650 ÷ 13 1000 -(280 + 650 ÷ 13)760 ÷ 10 ÷ 38 9846-87×(360÷60)508×345÷(1526-1521)(124-85)×12÷26(59+21)×(96÷8)325÷13×(266-250)140-90÷5+678
六、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24分)
49×102-2×49 125×76×8 103×32 41000÷8÷125 6756-193-207 5824÷8×(85-78)840÷28+70×18 794-198 68×25 72×125 97×360+3×360 384+98×25×4 724+26×24+724
七、文字题(每道小题 6分 共 18分)1.25除175的商加上17与13的积,和是多少? 2.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 差是多少? 3.6000除以59与35的差, 商是多少? 4 从978里减去126的5倍,差是多少? 1.96与84的差除它们的和,商是多少? 2.1250减去28与5的积再加上95,和是多少?
八、解决问题:
1.商店里有彩电80台,卖出25台后,又运来40台。商店现有多少台彩电? 2.一箱可乐72元,一箱24瓶,欣欣要买三瓶,需要付多少钱?
3.水果店运来苹果、橘子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橘子每箱20千克。一共运来多少千克水果?
4.张老师要批改5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22篇。如果每小时批改9篇,还要几小时能批改完?
1.某化肥厂一月份生产化肥310吨,二月份生产400吨,三月份生产490吨化肥,平均每月生产化肥多少吨?
2.一匹马每天吃12千克草, 照这样计算, 25匹马, 一星期可吃多少千克草?(用两种方法计算)3.工人王师傅和徒弟做机器零件, 王师傅每小时做45个, 徒弟每小时做28个, 王师傅工作6小时, 徒弟工作8小时, 他们共做多少个机器零件? 4.工厂有煤8000千克, 原计划烧25天, 由于改进炉灶, 实际烧了32天,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多少千克? 5.工地需要1280袋水泥, 用8辆大车4次才全部运来, 一辆大车一次可运多少袋化肥?(用两种方法计算)6.一个养鸡场四月份卖出12300只鸡, 五月份卖出的比四月份的2倍还少200只, 两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只鸡? 1.一个服装厂5天生产西服850套,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生产西服多少套?(一个月按30天计算)2.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2筐梨,每筐苹果38千克,每筐梨42千克,商店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3.某工地需水泥240吨,用5辆汽车来运,每辆汽车每次运3吨,需运多少次才能运完?(用两种综合式解答)1.同学们参加植树劳动,四年级共有96人,每人栽3棵树,五年级有87人,每人栽4棵树,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栽树多少棵?
2.第一小组6个同学数学测验的成绩分别是:86、79、98、100、89、94,算一算他们的平均分是多少?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一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汽车的28倍还少60千米,这架飞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用简便方法计算(12分)
756-193-207 101×92 4800÷25÷4 88×125 428×50+71×50+50 98×134(加减法接近整百数的简算)
184+98 695+202 864-199 738-30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380+476+120(569+468)+(432+131)(减法的简算,重点:运算符号变化的处理)
256-147-53 373-129+29 89-(89+74)456-(256-36)(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重点:一个因数分成两个因数的处理)28×4×25 125×32×25 9×72×125(除法的简算)
720÷16÷5 630÷42(乘法接近整百数的简算)102×35 98×42(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26×39+61×26 356×9-56×9 78×101-78 52×76+47×76+76 134×56-134+45×134 99×55+55(乘法分配律的综合运用)
48×52×2-4×48 25×23×(40+4)999×999+1999 综合练习: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32×(25+125)(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178×101-178(375+1034)+(966+125)(2130+783+270)+1017 99+999+9999+99999 88×125 7755-(2187+755)2214+638+286 3065-738-1065 899+344 102×76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497-299 2370+1995 25×(24+16)3999+498 1883-398 12×25 75×24 25×32×125 79×42+79+79×57 138×25×4(13×125)×(3×8)(12+24+80)×50 704×25 178×99+178 25×32×125 32×(25+125)88×125 102×76 58×98 58×98 178×101-178 84×36+64×84 75×99+2×75 8100÷4÷75 16800÷120 83×102-83×2 50×(34×4)×3 25×(24+16)704×25 7300÷25÷4 98×199 123×18-123×3+85×123 178×99+178 75×24 138×25×4 79×42+79+79×57 7300÷25÷4 8100÷4÷75(13×125)×(3×8)16800÷120 30100÷2100 32000÷400 49700÷700(12+24+80)×50 1248÷24 3150÷15 4800÷25 21500÷125 123×18-123×3+85×123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181+2564)+2719(2130+783+270)+1017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375+1034)+(966+125)99+999+9999+99999 7755-(2187+755)2214+638+286 3065-738-1065 899+344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497-299 2370+1995 3999+498 50×(34×4)×3 1883-398 12×25 84×36+64×84 75×99+2×75 83×102-83×2 98×199
四年级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 在下面的○中填上>、<或=。25×4÷25×4○25×4-25×4 600÷20÷5○600÷(20×5)450÷18-12○450÷(18-12)3840-(103+17)×25○3840-103+17×2
5412+750÷5×36○(412+750÷5)×36 750÷5+410×36○(750+410)÷5×36 35×(329-129)○35×329-129×35
三、计算。
78×50-1440÷12 3856÷16+85×16 4000÷(16+832÷13)
(326+95×25)÷37(7236÷18-228)×28(4275-24×75)÷25
四、在下列式子中填上运算符号与小括号,使得数都是1。(1)1 ○ 2 ○ 3 = 1(2)1○ 2○ 3○ 4 =1
(3)1○ 2○ 3○4○ 5○ 6 =1(4)1○ 2○ 3○ 4○ 5○ 6○ 7=1 脱式计算:
128+35×3 700-125×3 330÷5+46×7 104×9-72÷8 145-150÷2+23 984÷6×3 18×5+522÷3 48×3+240×2 89×2+86 450÷5+29×6 784÷8+105×4 252÷9÷(11-4)560÷4-630÷7(210+630)÷7 522÷(328-319)+42(42+18)×(56-26)162÷6-96÷8 305×(400-395)-278 149×5+520×4 900÷(15÷3)58×(6×4)÷29 3+(289-198)×2 7362÷9×7 953-180×5 64×8+78× 22(439+725)÷68 388÷9-668÷4 26×4-425÷5(100-51)÷17 40×(5+3)
(135+65)÷(15-7)(37×15-55)×8(445÷5+172)×18 300-(76+40×3)(279+32×15)×64(488+32×5)÷12 45+55÷5-20 12×(280-80÷4)400-225÷5+145 156+187÷17×9 325÷13×(266-250)(242+556)÷14×8(105+24)×15÷3 175+280÷40-25(205-101+152)÷8(160+880)×20 550+230×62÷31 4000÷25-13×12
第一章 四则运算练习题
一、填空。(每空1.5分,共18分)
1、在计算(200- 36×47)÷44时,先算(),再算(),最后算()法。2、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4、5人4小时做了80朵纸花,平均每人4小时做()朵纸花,平均每人每小时做()朵纸花。
5、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等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的顺序计算,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要先算(),后算()。
6、甲数是乙数的52倍。
(1)、如果乙数是364,那么甲数是()。(2)、如果甲数是364,那么乙数是()。
二、判断,(8分)1、25×25÷25×25=1
2、比90少2的数的2倍是176 3、21、26、13的平均数是20 4、185乘97与53的差,积是多少?列式是:185×97-53
三、用递等式计算下面各题(18分)
3774÷37×(65+35)540-(148+47)÷13(308—308÷28)×1
1(10+120÷24)×5(238+7560÷90)÷14 21×(230-192÷4)
四、列式计算,(9分)1、725加上475的和除以25,商是多少? 2、1784加上128除以8再乘23,和是多少? 3、16乘以12的积加上68,再除以4,得多少?
六、应用题(30分)
1、一艘大船运了6次货,一艘小船运了9次货,大船每次运30吨,小船每次运12吨,大船和小船一共运了多少吨货?
2、刘老师批改98篇作文,第二天批改了20篇,比第一天多批改了8篇,还有多少篇没有批改?
3、运动会上315个同学参加体操表演。他们平均分成5组,每组多少个同学?(解答后在检验)
4、光明小学共27个班,每班各买一个脸盆和一条毛巾一共要用去189元,每条毛巾3元,每个脸盆多少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篇3
一、加法的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二、加法的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注意:加法结合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其中有两个加数的和刚好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话,那么就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将原式中的加数进行调换位置,再将这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运算。例:(1)97+89+11(2)85+15+41+59(3)168+250+32
三、加减法的运算中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的简便运算:
注:这些都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性质①: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a-b-c=a-c-b 例:198-75-98
性质②: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例:(1)369-45-155
(2)896-580-120
(3)344-(144+37)
性质③: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同时加上一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另外两个数的差。
字母表示:a-b+c=a-(b-c)例:571-128+28
四、拆分、凑整法简便计算
(1)拆分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百、整千与一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利用加减法的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103=100+3,1006=1000+6,…
(2)凑整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写成一个整百、整千的数减去一个较小的数的形式,然后利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97=100-3,998=1000-2,…
注意:拆分凑整法在加、减法中的简便不是很明显,但和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结合起来就具有很大的简便了。
随堂练习:计算下式,怎么简便怎么计算
(1)730+895+170
(2)956-197-56
(3)85-17+15-33
(4)89+997
(5)103-60
(6)876-580+220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一、乘法交换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字母表示:a×b=b×a
二、乘法结合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字母表示:(a×b)×c=a×(b×c)注意: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基于要熟练掌握一些相乘后积为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例如:25×4=100
20×5=100
50×2=100
125×8=1000
例:(1)25×9×4
(2)25×12
(3)25×32×125
三、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a+b)× c = a×c+b×c
a×c+b×c =(a+b)× c(逆运算)例:(1)125×(8+4)
(2)150×63+36×150+150
(3)22×46+22×56-22×2
(4)12×99+12
(5)33×101-33
(6)99×85
(7)103×26
四、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性质①: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交换这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字母表示:a÷b÷c=a÷c÷b 例:(1)800÷5÷8
(2)480÷5÷48
(3)240÷5÷12
性质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字母表示:a÷b÷c=a÷(b×c)例:(1)1000÷25÷4
(2)1000÷125÷8
(3)1250÷25÷5
五、较难运算的简算(1)(2+4+6+……+98+100)-(1+3+5+……+97+99)(2)1530+(592-530)-192(3)99+999+9999+99999(4)2357-183-317-357
六、易错题(运算顺序错误)(1)120×4÷120×4容易计算为(120×4)÷(120×4)=1,实际错误。(2)735-35×20容易计算为(735-35)×20=1400,实际错误。(3)36-36÷6-6 容易计算为(36-36)÷(6-6),实际错误。(4)100-36+64容易计算为100-(36+64),实际错误。
(5)102+1-102+1 容易计算为(102+1)-(102+1),实际错误。
七、简便运算在应用题中的运用
1、同学们去军区演出,四年级去113人,五年级去272人,六年级去87人。三个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2、一个工程队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挖一条长2670米的水渠,已知上旬挖了1016米,中旬挖了984米。要想按期完成任务,下旬需要挖多少米?
3、学校要做4800面彩旗,把这个任务交给25个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要做多少面彩旗?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篇4
1、关于X的方程m24x2m2xm1ym5,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m___________时,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132、已知xy1,用x表示y的式子是___________;用y表示x的式子是22
___________。当x1时y___________;写出它的2组正整数解____________。
3、若方程 2xm1 + y2nm = 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1mx3ny13xy65xnyn
24、已知与4x2y8有相同的解,则m= __,n=。225、已知aa12,那么aa1的值是。
x2y1,2x4y26x9y_______。
6、如果那么232x3y2.7、若(x—y)2+|5x—7y-2|=0,则x=________,y=__________。
8、已知y=kx+b,如果x=4时,y=15;x=7时,y=24,则k=;b=.
x
29、已知是方程ax5y15的一个解,则a________.。
y110、二元一次方程4x+y=20 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1分、2分、5分的硬币中取出5分钱,共同__________种不同的取法(不论顺序)。
3x4y6x5y1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方程组2313、如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那么a+b=_________。
x2(x2y)
414、方程组的解是x2y2
15、已知6x-3y=16,并且5x+3y=6,则4x-3y的值为。
x1
16、若y2是关于x、y的方程axby1的一个解,且ab3,则5a2b
=。
17、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的周长分为63和36两部分,则它的腰长是_________。底边长为___________。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篇5
小学数学第七册67页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上一位数,改写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写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三、教材说明: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这种简便算法,是利用了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数相乘,用他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此外,还要看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用两位数改写成用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乘,使计算简便。因此,教材一开始,先复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把一个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再复习连除应用题,进而通过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从而说明: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他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四、教学方法
1、教材通过两个算式的对比,说明有时一个数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比较简便。
2、例3,390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正好是整十数,利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比较简便。虚线方框中的思考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弄清算理,不要求学生做题时写出来。
3、例4是教学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写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在连除时,第一步能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计算比较简便。
五、教学过程:
1、先复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把一个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再复习连除应用题,进而通过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从而说明: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他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3、教学例3:
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除法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容易口算吗?
(2)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除法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出结果,如果把两个数相乘,正好得30,是一个整十数,一个数除以整十数,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得出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明确:当两个除数相乘得整十数时,可采用这种简便算法.
4、出示例4:
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过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改写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讨论:
(1) 不容易口算,把除数分解成哪两个一位数进行连除?
(2)先除以几,再除以几?为什么?
420除以35不容易口算,把35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连除,用420先除以7,再除以5,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巩固反馈.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1)56除以4,再除以7,得多少?
(2)532是76的多少倍?
(3)38个76是多少?
3、学校买3盒钢笔给三好学生作奖品,每盒10枝,一共用去60元.每枝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除法的简便算法和乘法简便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五、课后作业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数与代数”的教学应更加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还指出:要探索并了解运算规律,能运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除法的性质在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创造和发现除法的性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将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我提供了“老师坐动车”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我更加关注“数学味”,从动车票引出生活事例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自主探究除法简便计算的规律,还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43的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教材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通过猜想-验证-应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法的性质。
难点: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从动车导入
师:今天有这么多的领导、老师到我们龙岩,可以乘坐哪些交通工具? 出示:厦门有15所课题学校参加会议,如果每个学校派来4位教师,买动车票一共用去3600元。
⑴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选择问题:每张车票多少钱? ⑵解决问题
①让学生列式计算,说解题思路。
②观察、比较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导入新课。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创设动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感受简算的乐趣,为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作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猜想。
⑴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⑵是不是所有的连除算式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2.验证。
⑴四人小组合作,出示活动要求: ①试一试:写几道这样的算式; ②算一算: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③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⑵展示汇报。让部分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小组内写的算式,说一说:发现的规律。⑶分类。
让学生对写出的算式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再小组合作,利用试一试——算一算——说一说的三个层次,经历了“猜想、举例、验证”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成果,让学生不仅掌握了除法的性质,而且更有力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启发引导,揭示规律
1.认真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交换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2.用字母公式表示。3.应用规律计算。
4600÷25÷4 280÷(7×5)
240÷5÷2
4120÷12÷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连除的简便计算变化的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再让学生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感受体验除法简便计的优越性。】
四、联系生活,应用规律 1.填一填。
据了解,国庆前后永定土楼连续3个星期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多少万人?
210÷3÷7=210÷□○□ 210÷(3×7)=210÷□○□ 2.选一选。
古田纪念馆,每张门票10元,分5组进场,买门票一共花了1500元。他们买了几张门票?()
A.1500÷(10×5)B.1500÷5÷10 C.1500÷10÷5 D.1500÷10×5 3.算一算。
石门湖上有800位游客,一艘船坐25人,一共有4艘船。要分几次载完?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注意力、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因此,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的设计上也安排了一定的梯度,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五、总结提升,拓展规律
1.变式拓展:
连城地瓜干一箱有8盒,一盒有10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①连城地瓜干一箱有8盒,一盒有15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②连城地瓜干一箱有4盒,一盒有15包,一共花了720元。平均每包多少钱?
③连城地瓜干一盒45元,720元可以买几盒?
2.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凸显连除计算应根据算式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总结是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对学习过程是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把学生的认知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享成功的喜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连除的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及“连除”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作为规律教学,它是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连除计算及应用的进一步提升和归纳,是除法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一开始,我创设了坐动车的情境,让学生提问题并解答。接着观察比较三道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从而揭示课题,为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作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二、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有帮助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连除的简便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填一填、选一选、算一算,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整节课,通过从“坐动车—游景点—买土特产”这一活动主线,让学生经历感知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拓展规律四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运算定律教案 篇7
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重
点 难
点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1、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2.获得信息。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列式计算解决这问题。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
教学目标
加法结合律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重
点 难
点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多媒体展示线段图。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见板书)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出示(88+104)+96○88+(104+96),(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4)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1、完成P18做一做1、2。
2、完成教材19页1、2、3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谈 小结:
1.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并总结规律这一思路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2.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a+b=b+a(88+104)+96=88+(104+96),3.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a+b)+c=__a__+(__b__+__c__)
教学目标
练习运用
1、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
点 难
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全班交流
(四)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五)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
()+38=()+59
24+1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例3 115+132+118+85 =115+85+118+132 =(115+85)+(118+132)=200+250 =450(千米)
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回答,师板书:a+b=b+a(a+b)+c=a+(b+c)同学们想一想: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乘法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二、新授
观察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
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为我们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例
1、例2并板书。板书:(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学习例1。
1)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
学生通过理解,找出需要得到的信息:(1)共有多少个小组。(2)每组的人数。
2)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4)汇报。板书:4×25=100(人)25×4=100(人)5)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4×25和25×4两个算式都是求“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结果怎么样?(相等)既然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板书:4×25=25×4 6)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举例。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8)归纳总结。思考与问题: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9)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2、学习例2.教学过程同上。
三、巩固与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反馈)
1、填空。
25×73=()×()a×()=35×()a×b=()×()
25×7×4=()×()×7(7×125)×8=7×(()×())
2、教材35页的做一做,教材37页的第1、3题。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教材37页的第2、4题。
教学目标:
乘法结合律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0×25×
48×125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板书:25×5×2 25×(5×2)=125×2 =25×10 =250(桶)=250(桶)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板书:25×5×2=25×(5×2)(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 3×(6×5)7×4×20=7×(20×4)25×8×4=25×(8×4)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9.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计算43×25×4 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
25×17×(25×125)×(8×4)(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你们感到高兴吗?以后我们还要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你们想继续学习吗?以后我们就一起加油吧!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方法进一步研究与乘法分配律相关拓展了的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用语言叙述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想在一块菜地四周栽树,这是一块长64米,宽26米的长方形菜地,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试试看。
电脑出示:长方形的菜地。师:谁来说一说?
生1:(64+26)×2 =100×2=180(米)你是怎样想的?
(64+26)求的是什么?再乘2求的是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64×2+26×2 =128+52=180(米)你又是怎样想的?
64×2求的是什么?26×2求的是什么?
师:虽然他们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他们求的都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周长)而且结果都是多少米?(180米)。
所以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也就是说,电脑演示:(62+38)×2=62×2+38×2 师:谁会把这个等式读一遍?
师:这道等式你发现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又什么相同的地方,又什么不同的地方?发现了跟你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讨论)
师:现在请同学相同的地方。(结果相同)(每道式子都由三个数组成)师:不同的地方。(运算顺序不同)
2、师:现在我们开始准备为这块地四周种树了。如果我们班每人种3棵,有男生()人,女生()人,一共要种多少棵?
师:你会列式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先算
与
的和×3。师:这样做可以吗?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1:(____+____)×3 你是怎样想的?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_____×3+_____×3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师:求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了两道式子,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么样?
(相等)
师:真的相等吗?你用什么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计算)师:请男生计算左边的算式,女生计算右边的算式。开始!
师:请男生告诉我左边的算式等于多少棵?(一起说)请女生告诉我右边的算式等于多少棵?(一起说)师:那么这两道算式相等吗?(相等)既然相等,我们就可以在在两道式子中间画等号。
这样我们又得到一个等式。
(____+____)×3=____×3+_____×3。师:谁再来把这个等式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的时候老师发现这道等式也是由三个数组成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等式,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结果相同
都有三个数)(不同:运算顺序不相)
二、教学例题
过渡: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王阿姨准备买一些衣服作为节日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请看图片。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会用不同的方法列式吗?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在本子上列算式,并解答。
生1:我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然后求一共付多少元?(65 + 45)× 5= 110 × 5= 550(元)
生2:我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了多少元?然后求一共付多少元? 65 × 5 + 45 × 5= 325 + 225= 550(元)
师:我们还是求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了两道式子,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么样?
师:现在你会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请1~2组同学计算左边的算式,3~4组同学计算右边的算式。开始!
师:请1~2组同学告诉我左边的算式等于多少元?(一起说)请3~4组同学告诉我右边的算式等于多少元?(一起说)师:那么这两道算式相等吗?(相等)既然相等,我们就可以在在两道式子中间画等号。这样我们又得到一个等式。我们一共得到了三道等式。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等式,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结果相同
都有三个数)(不同:运算顺序不相)
师:等式左边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等号左边的式子先算两个加数的和,再乘括号外边的数。)师:谁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师:等式右边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把等号左右两边算式中的三个数联系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谁起来说一说你的发现?(括号里面的两个数分别去成括号外面的一个数。)
师:“分别去乘”是什么意思?(就是括号里面的两个加数一个一个地跟外面的数相乘,然后相加。)
师:同学们,你们所发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写些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对自己的发现进行验证吗?(算式中的数可以写小一点)学生写算式,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这些例子。)
比如(7+3)×2=7×2+3×2(左边等于20,右边也等于20)
(左边是10个2,右边是7个2加上3个2也等于10个2。)师:很好,你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说明这道式子左右两边也是相等的。
师问:你是怎样验证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是相等的?(你们的式子也是相等吗?请同桌检查)
(学生验证。)师: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相等的式子还有很多。你觉得这是巧合,还是暗藏着什么规律?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你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图形、文字、字母„„)将你的发现介绍给同学。(学生分小组探讨。)(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我发现同学们的创造性非常精美,非常独特!其实像这样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种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请大家齐读一遍。电脑出示。在乘法分配律里既有这种特征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一时还写不完。如果我们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怎样表示?
(板书)(a+b)×c=a×c+b×c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例子来验证具有重要特征的式子左右两边是相等的。最后我们得出了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师: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你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中的美。明白了吗?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把乘法分配律公式说一说吗?
(两个加数的和乘另一个加数,等于两个加数分别去乘这个数。(板书)演示分配律。师:既然等式的左边等于右边,那么右边也一定等于左边。是不是呀?谁能从右边往左边读?
(a与c的积加上b与c的积等于a与b的和乘c的积。)师:我们从右边向左边看,这道式子又什么特征?
(两道乘法算式都有c,然后把c提取出来,把剩下的两个数怎么样?(相加)师:看来惩罚分配率可以从左边用到右边,也可以从右边用到左边。
三、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探究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那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有信心吗?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第1题和第4题是将乘法分配律从左往右用;第2题和第3题是将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用。)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4×(19+1)
74×19+74
□ 40×50+50×90
40×(50+90)
□
27×(6+30)
27×16+30
□
17×(5+5)
17×5+17×5
□
师:在你的小组里说一说,有没有争议的题目?还有没有不相等的式子?为什么? 师:74×1就是74。(现在没有争议了吧。)
师:看看不打“√”两道式子,为什么左右两边不相等呢? 第4题应该把什么数提取出来?(括号里面的两个数没有分别去乘括号外面的数。)
师:最后一道题目老师还有疑问:这道式子还可以写成哪到式子呢?(17+17)×5 师:如果让你计算,你愿意算老师指的这道式子,还是算他说的那道式子?为什么? 为什么简便?(因为括号里面出现了整十数,是不是?)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把打“√”的算式题拿出来。然后再说一说,如果让你计算,你愿意算哪边的式子呢?把它的结果算出来。
师:为什么计算左边?把结果报一下。看来呀,使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外面的计算简便。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的很棒,那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篇8
这节课设计的亮点就是先给学生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再让学生仿照例题做“模拟训练”。收效还不错,讲解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该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怎样通过转化能将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变成可以进行口算的例子。孩子们在真正的理解了运算定律之后才着手练习,因此,正确率就相应的跟着提上来了,今后的练习课,当然是跟计算有关的练习还可以继续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知识要点,从而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为今后学习的方法。
然而,课总是不那么十全十美,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没有能够将这种检查的工作贯穿整节课,课上肯定仍然有“浑水摸鱼”的孩子,看表情是已经听的很明白、很清晰了,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比如说讲完第一个例子之后,随之就出了一个模拟训练题:666*9+222*73这个题,有5名同学居然又要将666和222都要转化成111再进行简便运算了,殊不知本题就是要将加号两边的算式变出相同的因数来就可以了,孩子们却在大费周章的进行“照猫画虎”!哎!还是在学习的举一反三和逐类旁通方面没有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引导啊!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100?(口答)
1824374553667289
学生一边口答,老师一边在各数下板书出另一个数。
提问:每组两个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指出:如果两个数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什么叫做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什么叫做加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学习,同学们要弄清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能用简便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2)教学第(1)题。
板书出算式。
提问:这里三个数连加,哪两个数可以先凑成整百数?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可以这样想:137和63可以凑成2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简便计算的过程应该怎样写?(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注意强调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时要加小括号)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3)教学第(2)题。
板书出算式。
我们继续用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的方法来看第(2)题。
提问:这道题里哪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数?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要先算118加182,应先把它们的位置怎么样?[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接下来怎样算才比较简便?[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小结:从例3可以看出,如果在加法里有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一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先加,再与其他的数相加,这样算比较简便。
2.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第2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2)提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一般先把哪两个数相加?
(评析:这里的提问是为了揭示加法里简便算法的一种规律,便于学生掌握方法。)
3.进一步研究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过去口算57+28是怎样算的?
板书:57+28
=57+(20+8)
=(57+20)+8
=85
提问:以前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加法,实际上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是怎样应用的?
(2)教学“试一试”。
我们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实际上应用了加法结合律:把一个加数看成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的和,再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十,再加几。现在,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试着应用加法结合律口算157+104。(板书:157+104)
提问:怎样应用加法的结合律来口算?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做,老师巡视辅导。学生口答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口算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比一个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与几的和,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百,再加几,这样可以用口算,比较简便。
4.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第1小题哪个数接近整百数?第2小题呢?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时,可以怎样口算?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三第4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练习,每组一道题。
集体订正。
(2)提问:每一组里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较,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对照第一个算式,第二个算式实际上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个算式计算比较简便?
指出:这里的加法简便计算,就是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起来,再接着计算。
2.练习十三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各题里要把哪两个数先加使计算比较简便,这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练习十三第6题第一行。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一个加数如果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可以用口算,方法是先加整百数,再加几。
说明:用简便方法计算,以后熟练了可以直接口算写出得数。但现在还是要一步一步根据运算定律,把过程写出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5题,第6题第二行。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简便运算练习题08-0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反思08-29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09-27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07-13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06-17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07-13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与反思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