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精选11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编写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六个方面作一个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本课教学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因此是小学生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二、学生认知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学习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能够运用三步运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学习时存在思维隐患。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的难点: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两步混合运算后,向三步混合运算的发展,在教学时,根据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设置以下教法:
1、直观、推理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概括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而达到感知、概括、应用、巩固和深化的目的。
2、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课标提倡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形成知识迁移。
根据新课标,为了形成知识的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设计了以下这几道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过程,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为学习三步混合运算打下伏笔,达到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创设情境,轻松导入新课。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联系生活学数学”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新课开始,出示主题图,提示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并知道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联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入课堂学习,知道学习所用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了解相关的数学信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解决问题的依据,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再次,学生了解数学信息之后,及时提出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小组合作,动脑思索,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再说说列式的依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果,使印象更加深刻,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
3、尝试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交流这个综合算式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从单价×数量=总价,引导学生明确: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的计算方法,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使学生了解计算的顺序,通过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使学生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情境,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理解运算顺序。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合作,让学生在有依据的情况下,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推理出来的计算方法更具合理性。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分析 “试一试”练习的运算顺序,教师在算式上标上运算顺序,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算理的掌握,再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掌握了本节课的新知识,会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培养了学习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4、多层训练,加强知识运用。
本课练习设计以下几类题型,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的应用。紧扣重点、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使“算”与“用”有机结合,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达到新课标提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5、课堂总结,深化巩固知识
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本课学习的重点知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2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3
二、说教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说出他们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8+2×7 9×3+2×3 50-30+24
18÷3-4 (440-280)×30 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订正120÷5×3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混合运算,看谁能以前学过的知识,学得又对又快。然后,出示课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这道题里有手括号吗?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让学生适当讨论,教师说明并用课件出示运算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
师把“÷5×3”改成“×5÷3”问学生该怎样计算。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560-280÷70-30,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后,再课件演示为:(560-280)÷(70-30)让学生说说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呢?应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解答,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练习:
课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题改为练习题来做。
4、引导学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式子里应先算什么?如果乘除连在一起应先算什么?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如果有两个括号应先算什么?
(四)、巩固反馈,深化练习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65-6×4÷2 38+56÷7×3
2、我会做!
课件出示:
(59+21)×(96÷8) (220-100)÷(15×2)
3、我能行!
课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会改!
课件出示:判断.(准备“√”“×”)
(1)48+20÷4×5 (2)320-15×4+40
=48+20÷20=320-60+40
=48+1 =320-100
=49 =220
( )( )
(五)、小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5题。
五、说板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4
【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会列分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含有两步计算的整数混合运算。本节课的复习是这个单元的综合练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于形成良好的认知机构。通过一些式题的比较计算,进一步认识到由于计算顺序的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形成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1、以多种形式的练习(改错训练,对比训练等)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2、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正确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数学学习特别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观察,还要学会倾听--安静的思考。
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字,离不开计算,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加,减,乘,除
追问:数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什么是混合运算?
指出: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运算,叫混合运算。
强调:出现的不是同一种运算。
二、 在改错中体验运算顺序
1、 观察:下面的计算有问题吗?
(1)50+50×7(2)40-7+4(3)(79+57)÷34
=100×7=40-11=126÷34
=700=29=4
分析:第(1)、第(2)题运算顺序发生错误,第(3)题,79+57计算结果是错误的,要通过重新计算来验算非常必要。
2、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几个重要步骤:(在学生总结中板书)
看:几种运算
想:运算顺序
查:计算正误
3、 提问:计算混合运算试题,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顺序?
在“想运算顺序”环节中教师顺势板书“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从左到右
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乘除后加减
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改错中整理了已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步骤和运算顺序,调动了学生学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三、 在比较中体验运算顺序
数字游戏:数字添括号
得数大变样
1、 出现三个数字:8084
要求:不改变三个数的位置,添上不同的运算符号,能够按指定的顺序计算,(先分析要求,再练习)
同桌合作:一二两大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三四两大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思考完自己的任务,可以思考别组的任务。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先同桌交流,再集体反馈)
交流反馈:
(1)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强调只含有加减,或只含有乘除)
80+8-480-8+480×8÷480÷8×4
=88-4=72+4=640÷4=10×4
=84=76=160=40
小结:一道算式中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师或学生提问。
反馈:教师提问学生答
不计算比较:80+8-480-8+4两题得数的大小。
四题中得数最大,最小分别是哪些算式?
四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怎样快速有序地写出这些算式?
(2) 按照先乘除后加减顺序计算。(强调: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
80+8×480-8×480×8+480×8-4
=80+32=80-32=640+4=640-4
=112=48=644=636
80+8÷480-8÷480÷8+480÷8-4
=80+2=80-2=10+4=10-4
=82=78=14=6
小结:一道算式中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来计算。
反馈:学生提问,学生答,两组题目中任选进行比较:
如:比较80+8-480+8×4体会乘加混合运算与加减混合运算在顺序上的区别。
比较:80+8×480-8×4估计哪一题得数大一些,通过运算符号的对比提高对题目感知的准确程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不用计算,哪一题得数最大?哪一题得数最小?为什么?
请学生举例比较。
【设计意图:在计算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由于计算顺序的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养成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3) 哪些算式添上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分组进行。
上面12小题中哪些题添上改变运算顺序?试一试,算一算。
80+(8-4)80-(8+4)80×(8÷4)80÷(8×4)
=80+4=80-12=80×2=80÷32
=84=68=160=2……16
(80+8)×4(80-8)×480×(8+4)80×(8-4)
=88×4=72×4=80×12=80×4
=352=288=960=320
(80+8)÷4(80-8)÷480÷(8+4)80÷(8-4)
=88÷4=72÷4=80÷12=80÷4
=22=18=6……8=20
小结:一道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比较有括号的与没有括号的区别,体会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如:比较80+8×4,(80+8×4估计哪一题得数大一些?大多少?为什么?
比较80+8-4,80+(8-4)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再比较80×8÷4,80×(8÷4)的异同点,你有什么发现?能用字母表示吗?
a+b-c=a+(b-c)
a×b÷c=a×(b÷c)
猜测规律,举例验证规律,用字母表达规律。
利用你的发现通过转化可以进行简算吗?
94+78-2825×(4÷5)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算算比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通过独立计算,集体讲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角度的巩固强化本单元的知识】
四、生活中的“算24点”游戏,任选一题试一试
添上运算符号或小括号,每个数字只用一次,写成一道算式,结果是24.
(1)1258
(2)3356
(3)2248
(4)144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5
一、说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以小朋友购买食品为素材,在现实情境中分别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懂得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4、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学生经过探究学习懂得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课本第31页习题图。
三、说教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出示P31主题图)同学们,你们到万福隆买过食品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万福隆,柜台里的食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柜台里有哪些食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请看价格表。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出示:小东“买3个面包和1盒饼干,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先算3个面包多少钱?出示算式 3×3=9(元)再算一共多少钱? 9+4=13(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3×3+4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3×3+4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练习。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4+3×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盒饼干和3个面包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3×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捕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东解决了问题,小东谢谢你们。(同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4袋巧克力,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8×4 ②50-8×
4= 50-32 =42×4
=18(元)=168(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
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
更加深刻了。】
4、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1)(2)两道综合算式,想一想,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左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点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时,要说出各题错在哪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然后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6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板书:144×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讲述:144×15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请学生板演。同桌交流:请同桌同学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哪位同学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1—4 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第2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全班交流:(1)对还是错?
(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第3题。
重点组织学生讨论:25×112怎样列竖式简便。一般把两位数写在下面。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明确:总价=数量×单价
四、课堂作业 计算:
245×23 136×46 78×312 216×67 54×324 618×2
3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口答。
统计准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二、笔算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2题让学生说说笔算的过程。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帮助订正。
三、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7—10 第7题
学生读题后试着独立解决。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交流,学生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第8题
读题后教师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略作解释。引导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解 不对所有的学生作要求。
五、课堂作业 计算:
34×321 78×312 562×12 345×34 264×56 132×58 567×12 89×143 “想想做做”9
&2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难点: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算式怎么列?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写法)
提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那么哪一种简便?我们通常都用这种简便方法表示。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小组交流:像这样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怎样写比较简便。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第3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第5题。
学生填完后引导比较: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作业: 第2、4题。
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完成“想想做做”6、7、9、10题 第6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每组题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几十几乘几百,几百几十乘几十都可转化成几十几乘几十来计算。
第7题
以卡片形式出现,指名口算。提问: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不看乘数末尾的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得后面添几个0。
第9题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式解答。
提问: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问并解答。第10题
答案不唯一,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数末尾0的个数和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
二、课堂作业
1、第8题
2、第9题的第二个问题: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
&3 练习一(2课时)
教学要求: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准备习题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练习一的1—5题 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乘数末尾的0先不看,把0前面的数相乘,有几个0就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第2题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做,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3、4、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35×253 67×465 54×176 46×342 87×465 28×434
2、解决问题(补充2题)
第二课时
一、口算练习
20×500 25×100 210×4 32×30 3×120 10×460 40×800 40×200 13×300 200×70 60×900 100×50 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学生说,选3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提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二、完成练习一的6、7、10、12题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分组做。指名学生说得数
比较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比较第3组题。
引导学生说出: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对运用第6题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如:36×250=250×4×9
125×64=125×8×8 第10题
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第12题
指导学生看懂表格。
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1、简便运算
402×20 250×16 48×12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7
(1)书写格式不对,先算的部分移了下来,还没有算的部分丢了不要;还有等号和题目对齐。
(2)知道运算顺序,但还是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不算的部分移在后面;
(3)小括号里有两步计算,还没有算完小括号里的第二步就把小括号去了。
(4)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在先算小括号时,把中括号也同时去掉了。
(5)不算的部分往下移时移不全。
(6)抄错数字、运算符号的时有出现。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是计算课,如何在平凡的计算中体现教师的新意,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在开始的例题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讨论、互动、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9
过程与方法: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依据:学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试题,这些式题由于乘法在前,所以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向右的。学生已经习惯这种运算,为了分散难点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并根据综合算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和成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列式解答:
1、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口答列式。老师问:5、3、15分别表示什么?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买水彩笔用去2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3、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付了2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数量关系;
2、那
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⑷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3)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仔细观察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
(2)进行订正。
(3)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4)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组织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10
课题: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
(二)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例2 “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合作探索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3.在学习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口答列式
⑴32与18的和是多少? ⑵32减去18的差是多少? ⑶40除以8,商是多少? 2.脱式计算
35-4+27
70-20×3
5×3+3 学生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揭题:上节课我们在购物商场解决了小军和小晴的购物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问题。
二、探索交流 1.教学例2。
(1)出示例2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提出问题: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引导: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什么?(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的价钱)题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什么条件?(2)思考:怎样求出一共应付多少元?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让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40÷5+12 12+40÷5 说说每一步列式表示的是什么?
这两道算式我们都先求的是什么?(一支钢笔的价钱)
明确:40÷5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12是一个订书机的价钱,相加表示一共应付的价钱。那么我们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呢?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先算算式40÷5)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40÷5+12 12+40÷5 =8+12 =12+8 =20(元)=20(元)(3)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40÷5+12 12+40÷5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今天的这两道算式是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 明确:把乘法换成除法的,计算的时候也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2.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列出综合算式,最后指名汇报交流。学生列式:15-40÷5。
引导:在这个算式里,“40÷5”表示什么?(求一支钢笔的价钱)追问:这道算式,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指名板演: 15-40÷5 =15-8 =7(元)
三、反馈巩固
1.完成教材 “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2.完成教材 “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出上下两题哪一题的得数大一些,并说说估计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合理。3.完成教材 “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全班汇报,教师结合学生错例适当追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四、总结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买1支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40÷5+12 12+40÷5
=8+12 =12+8
=20(元)=20(元)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请看练习:课件出示基本练习题:(1)80 ÷ 10 = 8(2)5 × 4 = 20 + 12 = 20 27 – 20 = 7 上面每组有联系的两道算式能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吗?请大家在本子上写一写,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看图片,下棋是同学们喜爱的一项活动。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老师正在文体商店为大家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请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列一道综合算式吗?请同桌互相商量一下,然后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2、揭示课题
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要求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可以列式为:课件出示综合算式:12 × 3 + 15 × 4 这是一道三步混合运算式题。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出示课题:三步混合运算)。
3、例题教学
像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怎样算呢?同学们能根据我们以前的学习经验自己算一算吗?请大家在本子上先试一试,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算法
大家算好了吗?我们来看看小萝卜和小番茄分别是怎样算的。课件出示两种算法:
先来看小萝卜的方法:12 × 3 + 15 × 4 =36 + 15× 4 =36 + 60 =96 再来看小番茄的方法:12 × 3 + 15 × 4 =36 + 60 =96 师:同学们的算法和小番茄、小萝卜的方法一样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那请你比比看,哪一种计算过程更简便?简便在哪里呢?
师:我们来看,像这样的混合运算,能够同时进行乘或除法两步计算的,就可以同时完成乘或除法计算,使得脱式过程更简洁。(揭示板书:同步进行乘或除法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把刚才的问题解答过程写完整。(揭示单位名称和答语。)
5、试一试
课件出示试一试:150 + 120 ÷ 6 × 5 师:我们继续看这一题,它的运算顺序还可以像刚才的题一样,同时进行乘或除两步计算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它需要分步进行乘或除计算(揭示板书:分步进行乘或除计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试一试,再互相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1-4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在计算这样的混合运算时,大家首先要明确它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每一步没有参与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同学们可要细心哦。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6题。
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两部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先乘除再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仍然是简单的购物场景,鼓励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思考和理解其运算顺序,并独立的进行计算。“试一试”让学生解答含有乘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在此基础上,引导总结出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既让学生了解了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又让学生学会了通过列综合算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随后的练习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比较和改错练习,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几点反思:
1、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有了前面两步混合运算的知识的基础,学生可以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计算与应用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先算乘除法的印象就可以了。
2、虽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都知道了在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做练习时,有学生知道运算顺序但还是会计算出错,因此,养成学生在算后进行复查的良好的习惯就很有必要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的运算11-29
与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06-20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0《古诗两首》教案12-09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6-06
苏教版《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08-12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07-24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测评05-14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05-28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期中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