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共13篇)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
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一、 角色互动中的“牵引”
《木兰从军》一课的课后练习第5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这是对文本语言“她说服了家人”的拓展性训练。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动“说服家人”的环节:首先是教师和学生间的角色互动,我扮演“父亲”,学生扮演“木兰”。一学生率先站起来:“父亲,您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让我替您从军吧!”我故意弯腰驼背咳嗽两声,然后豪气地说:“尽管父亲年老,但为了保家卫国,即使战死沙场我也愿意!”此时,一名同学接口道:“父亲,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您去打仗的!”我叹了口气:“木兰啊,可惜你是个女孩!哪有女孩上战场啊!”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只要我穿上战袍,带上头盔,没有人会怀疑我是女孩!”我接着问下去:“就算你女扮男装,可你终究是女孩,怎能和男人在战场上一起拼杀呢?”又一名同学抢着说:“父亲,我从小跟您练功学艺,我一定能英勇杀敌建立战功,您就让我去吧。”我开心地说:“木兰,父亲答应你了,你一定要平安归来!”几个来回,在角色互动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这样一引导,学生们把书读活了。第二步是学生间角色互动,他们不仅有扮演木兰和父亲的,还有扮演母亲和弟弟的,表演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了。最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 谈话讨论中的“牵引”
《会走路的树》的课后练习4要求续编故事:“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我在谈话讨论中引导学生们充分地想象:现在你就是小鸟,和曾经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重逢时,你最想说的话有哪些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最后帮助学生们归纳:小鸟他们会回忆去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会诉说分别后的想念和牵挂;会交流分别后各自的见闻和生活;会相邀再次一起游玩……课堂上,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续写。
三、 评价激励中的“牵引”
有时,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指导方法。如《沉香救母》的课后练习4:“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学完全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大胆写下来。批阅了所有的写话作业后,在教室的《小作家在线》专栏了,我贴上了一篇新的文章:
母子相逢 百感交集
——《沉香救母》续编
分别15载,历尽千辛万苦,沉香与她终于母子相逢,他们心里百感交集,你是怎么续编这个故事的?看看这几个同学的想象吧——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激动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紧紧地抱着沉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孩子,我好想你啊!”沉香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这些年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您啊,妈妈,我们快回家吧!”沉香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向家奔去……(陈泽萱)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含着眼泪对妈妈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妈妈抚摸着沉香身上那一道道血痕,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她心疼地说:“孩子,你为了救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啊。”沉香说:“妈妈,只要能救出您,再多的苦我也不怕!”妈妈听了感动地说:“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们俩紧紧地抱在一起。(王晓琪)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哭着说:“妈妈,我好想您啊!15年了,今天我终于见到您了。”
妈妈说:“孩子,我也很想你啊!我们家离这里很远,你怎么找到我的呀?刚才,我听到一声巨响,身上的大山就裂开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沉香说:“妈妈,我不知翻过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多少道深涧,才来到这里。我是用仙人送给我的神斧把压在您身上的山劈开的。”
沉香和妈妈相拥着一起回家了,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朱梦真)
自习课上,我先请三位“小作家”一一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自豪和兴奋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接着,我让同学们谈谈从他们的写话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学到了哪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孩子们听得认真说得积极;最后,我让大家重新修改自己的写话,把学到的好词语和句子添加进去。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这篇课堂“小练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学习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学习难点:初步体验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装有圆形纸片、线、小棒、塑料片的信封若干。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
孩子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去“平面图形王国”游玩吧。(出示平面图形王国画面)
可是,图形王国的小伙伴们太害羞了,见着了小朋友,却纷纷躲起来。咦,一个图形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它是谁?猜猜看。
2.猜图游戏。
(1)猜平行四边形。(先出示平行四边形其中一角,学生猜好后出示成完整的平行四边形形。)
(2)猜三角形。
(3)猜角。最后出场的是哪位重量级的人物呢?(课件先出示角的一小部分,学生猜两次后出示成角。)
3.揭示课题。这是谁呀,有人见过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角。(板书: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感知角,比较角的不同
(1)认识角的小朋友,介绍一下你对角有哪些认识。
(2)仔细观察角的模样,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角,感受角的特征
1.启发思考: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出一个角?说说看,你想怎么创造?(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方式)
2.介绍:你还可以从信封里拿出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线拉一拉,或者用纸折一折,动笔画一画,等等。
3.同桌合作,动手操作。4.集体交流,投影展示。(1)小棒摆一摆,关注角的顶点。学生介绍用小棒摆角的注意点。讨论:把两根小棒分开还是角吗?(2)用线拉一拉,突出角的直直的线。学生介绍为什么请铅笔、同桌小朋友来帮忙。(3)用纸折一折,化曲为直。
提问:圆形和半圆形纸片上有角吗?你有什么办法变出角? 追问:通过折纸,你有什么发现?(4)动笔画一画,凸显角的开口方向。学生介绍画角的注意点。
引导学生讨论争辩:①如果将这两条线画得长一些,可以吗?②将角的开口朝不同方向,是不是角?
(三)抽象角,建立角的模型
1.凸显角的本质特征。刚才我们用小棒、线,纸片等不同的材料,它们的颜色也不一样,可是做出来的作品中都藏着角(课件出示学生做成的作品,并描出隐藏在其中的角)
2.抽象角。仔细观察角的模样,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隐去各种作品中的非本质特征,仅剩下数学中的角)
3.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我们把这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2)学生上来指出其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3)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4.闭眼想角的样子。
5.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6.指出图形中的角。7.找出生活中的角。
其实,不光图形中有角,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藏着很多的角。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三)比较角,深化角的认识 1.感受角有大小。
(1)谈话:老师也找到了一个物体上藏着角。(课件出示钟面,时针和分针从12时转到12:05)小朋友找找看,角在哪里?
(2)发现角有大小。继续看,角有什么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
2.体会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现在呢?角为什么又变大了?你发现了什么?
3.角的大小与时针和分针的长短无关。在转动的过程中,时针和分针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
4.做活动角。
(1)谈话。看来,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角,是可以变化的。我们把这种角叫活动角。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个,小朋友请看,这种角神奇吧。
(2)操作。其实有些小朋友刚才在创造角的过程中就做了一个活动角。你能变出一个比老师的活动角大的角吗?再大点呢?
三、联系生活,体会应用
1.纸扇与剪刀中的角。纸扇、剪刀张开与合拢,角有什么变化。2.滑梯中的角。这三个滑梯,你最喜欢玩哪个?(见图2)
四、回望学习,快乐延伸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堂课的学习,还记得我们„„(课件播放本节课画面流程。)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几百几十的数的组成,会读、写几百几十的数,会计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
2.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学习内容使学生受到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会读、写几百几十的数;会计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资源
计数器、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读出下面各数。
200 300 500 900 1000 40 8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百 六百 一百 八百 一千
3.出示例题挂图。
(1)引导学生说说图意。
(2)你知道左右两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吗?
4.揭示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二、认识几百几十的数
1.深入学习例题。
(1)左右两边合起来一共是450个小方块,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说说。
(2)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板有100个小方块,左边有4板,是4个百,也就是400个小方块;每一条有10个小方块,右边有5条,共5个十,即50个小方块,所以左右两边合起来一共有450个小方块。
(3)怎样把四百五十表示出来呢?试试看。
(4)反馈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全体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用阿拉伯数字写一写。
2.拨一拨,数一数。
(1)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370,然后一边拨算珠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
老师巡视,注意学生从390数到400是如何操作的。
(2)指名交流、演示,着重说说从390数到400自己是怎样拨的,怎样想的。体会“满十进一”的必要性。
(3)一十一十地数,试着从890数到1000。数的过程中如果有困难,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再数。
(4)数给同桌小朋友听。
(5)交流,着重说说从990数到1000时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写一写,读一读。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根据图填空后反馈交流。着重说说“13个十是130”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图独立写数,注意指导学生对齐计数器上的数位写,反馈时再要求学生读一读自己所写的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可指名学生读一读后再组织全体学生齐读一下。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数,指名板演,再根据板演反馈交流。
(5)从刚才的交流中,你有什么想法?
三、学习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
1.初步认识“一图四式。
(1)老师出示 “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学生尝试根据图写一道加法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由300+20=320联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
(4)尝试根据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5)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巩固对“一图四式”的认识。
(1)出示 “想想做做”第6题的插图,组织学生理解图意后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2)反馈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题组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7题。
四、布置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8、9题。
板书设计
认识几百几十
教学插图
4个百和5个十合起来是四百五十。
“想想做做”第5题教学插图
300+20=320 20+300=320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84-85页
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角,初步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在认识角的 过程中感受角的特点,体会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生感受角来自实际生活里一些物体的表面,初步培养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特 点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放满各种图形的不透明布袋(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圆形、六边形)、小棒、两根硬纸条、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中教师大胆放手,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入手,激活促思
1、“摸一摸,猜一猜”(1)介绍一下游戏规则。
谈话: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玩一个游戏,不用眼睛只用手摸,说出老师的布袋子里放了什么图形,比一比谁最厉害。
(2)每组派一位同学摸一次,说出摸得是什么图形。并运用已学的平面图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通过摸感知物体有几条边,几个尖尖的角就知道是手摸图形。)
2、揭示课题
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从实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通过百度搜索各种带角的物体)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多媒体演示)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在角上画弧线)
提问:这些图形都是什么? 说明:这些图形都是角。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3)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看老师来画一个角。
先点一个点,(板书画点)在从这点画两条直的线,(板书画两条射线)这个图形就是——(角)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现在你脑子里有角的图形了吗?请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
3、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谈话: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从学具盒中拿出做角的材料自己做一个角。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将所做的角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3)感知角有大小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巧巧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老师有个问题了,小朋友们谁做的角最大呢?同桌互相比较下,看看都用什么方法比角大小的?
(4)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与两条边的张开度有关,张的越大角越大。
5.比较角的大小
问:现在你能比较角的大小了吗?
(1)直接比较,引导观察
这里有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2)看书上85页第4题,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问: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师:角娃娃真调皮,现在它都躲到小朋友的课本里去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1.“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引导思考,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3. 出示五角星,你知道这颗星星上有几个角吗?是不是只有五个角?请同学找一找、指一指。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伊始,合理地利用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片、色彩鲜艳的简笔画、有挑战性的竞赛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识字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识字充满期待。在《识字8》的教学中,我便用学生喜欢的猜谜导入新课:
“上学肩上背,放学肩上背,别看个儿小,学问真不少。是什么呀?”在学生猜出谜底后,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漂亮的小书包,同时出示:“包——书包”,顺其自然地学习了“包”字。随后,在复习了“草字头”“食字旁”“三点水”“火字旁”“提手旁”之后,故意神秘地说:“这些偏旁部首都争着要跟‘包’字做朋友,它们和‘包’字站在一起会拼成什么新字呢?”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侧着小脑袋思考着,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
二、生生互助,自主识字
这一环节是识字教学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互助合作,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识字的质量和速度。操作这一环节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明确目标,指引方向。没有目标的合作学习是盲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一样。因此,给予学生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是自主互助识字成功的关键。识字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整个识字过程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我根据《识字8》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确定了以下小组合作学习目标:(1)拼一拼,读一读。每个学习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拼字卡片,先拼一拼,再读一读拼成的新字,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看书。(2)想一想,说一说。一边轻轻地读字词,一边想象它所表示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并在小组中交流。(3)看一看,记一记。仔细观察每一个生字,想个好办法记住它们。
有了明确的要求后,各学习小组的识字活动便得以有序地进行。我会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并适时加入某个小组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导,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高效。
2.教给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有了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还必须掌握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和技能。(1)关注字音。提醒学生在自主拼读时特别注意前后鼻音、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复韵母音节等,做到读准字音。(2)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生字词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例如,可运用“联系生活法”理解“花苞”“水泡”等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词语;运用“身临其境法”理解“难受”“兴奋”等表示人类常有情绪的词语;此外,还有“近义词法”“反义词法”“联系插图法”“查字典法”等等。(3)引导学生集思广益,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识记不同的生字,并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如:换一换、加一加、改一改、歌诀法、字谜法等等。
有了这些识字技能的支撑,才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下面列举《识字8》教学中两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片段:
【片段一:读准字音】
生1:“苞”“炮”“饱”“泡”这几个字的韵母相同,所以我觉得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声母,“苞”和“饱”的声母是“b”,“炮”和“泡”的声母是“p”。请跟我读。(该生领读,其他组员跟读两遍)
生2:我发现这些字的读音都和“包”很像。(其余组员纷纷交流自己的发现)
【片段二:识记字形】
生1:我会记“水泡”的“泡”。因为水泡跟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加个包。
生2:我来说“花苞”的“苞”。因为花苞是花草类,所以用草字头。
生3:我会说“炮”,“大炮”的“炮”。因为炮要用到火药,跟火有关系,所以是火字旁。
生4:我会说“饱”,“饱满”的“饱”。因为吃了东西才会饱,跟食物有关系,所以要用食字旁。
生2:这几个字是由不同的部首和“包”做朋友组成,“包”表示它们的读音,部首表示它们的意思。老师以前讲过,像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
除掌握识字技巧外,还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如交流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是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交流;交流时要做到吐字清楚、表达完整,对不同的观点要乐于接受。
三、反馈交流,点拨总结
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小组自主互助识字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进行准确及时的反馈,对知识缺陷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学生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对自主互助识字成果进行反馈。一是口头展示,具体做法是: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就本组中的“得意之作”或产生争议的知识点进行阐述,进而在全班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二是书面测试,其测试内容以“给生字注音”“生字与音节连线”“辨析形近字组词”为主,以检测所有学生的识字情况。教师再根据反馈的实际,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总结,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在本节课的反馈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饱”这个字十分熟悉,但对“饱满”一词的理解不够到位,因而生成了下面的互动片段:
师:(多媒体出示几幅颗粒饱满的果实图)看看图上的几种果实,他们都是怎样的?
生1:圆圆的,鼓鼓的。
生2:胖胖的,像小朋友吃撑了肚子。(众生笑)
师:这样的果实就可以称为——(出示卡片:颗粒饱满,生齐读)其实,“饱满”这个词不但可以表示果实长得好,还可以表示人的精神好。
生3:老师,我知道了。我们上课时坐得很端正,听得很认真,很有精神,就叫精神饱满。
师:对,说得真好。那么,我们除了上课时精神饱满,还有什么时候也是精神饱满的呢?(学生纷纷高举小手)
生4:我们早上上学时精神饱满。
生5:我们早上做操时精神饱满。
生6:我们每周一早上升国旗时精神饱满。
生7:我们上体育课时也是精神饱满的。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8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树冠(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三顾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我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一是观察钟面,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学习整时以及读写。二是在时、分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时、分的关系。三是在归纳总结后,设计了师生互动拨钟表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分针、时针是怎样走的。四是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感受一分钟能做些什么?深刻体会虽然一分钟时间不长,可我们充分利用还是可以做许多事的。
在这四个活动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的学习数学。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同时结合传统教学。
在教学《认识时分》时,我利用了实物钟,让学生体会1时=60分时,我拨动实物钟的分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后还有许多孩子拿着实物钟在做试验。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
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练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着兴趣,练习效果比较好。
五、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2.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3.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关键词]品读 精读 爱 美 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9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随笔。文章通过质朴的文字描绘了在万紫千红的繁花中,外表普通沉静的夹竹桃所具有的可贵韧性,寄予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雅志趣。如何让学生透过季老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品读言语形式呈现出来的文本之美,感悟其人文情深,这是教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读三悟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三思三疑,使文本阅读达到了言意兼得。
一、初读情思悟情深,追问“爱”从何来
《夹竹桃》一开篇,便以朴实的文字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段话值得学生品读,原因有三:其一,这里用了两个否定式的句子——“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用了一个重点强调的肯定句式——“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两种句式上的转换,透露出作者对夹竹桃的深深情思。其二,这段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品读的思路,铺设了一条探寻作者人文情怀的阅读之路。其三,这段话里有两个重点词语——“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我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展开追问:“文中哪里能表现夹竹桃的不名贵?你从哪里读出夹竹桃不是最美丽的?文中哪里表现出‘我’最留恋夹竹桃?‘我’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夹竹桃情深的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通过初读,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并找到了与之相呼应的结尾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由此理清了本文的思路:夹竹桃的韧性使“我”留恋和欣赏,夹竹桃的月色之美让“我”回忆和眷恋。这样一路追问,学生一路梳理,对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探寻。
二、再读韧性悟哲理,探究“美”在何方
《夹竹桃》写作风格独特,文质兼美,意涵丰富,在质朴的笔触中融合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在季老的眼中,夹竹桃的美并不在外表,而在它内在彰显出来的可贵韧性。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夹竹桃用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细读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圈画并批注。”学生找出了两段精妙的对比:在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了院中繁花盛开的热闹,而到了第四自然段则描绘了夹竹桃沉静开花的淡雅。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学生针对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两个“又”字表现出夹竹桃花开不懈的蓬勃生命力,学生体验到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在夹竹桃的世界里,没有衰败,只有灿烂。在对夹竹桃韧性描写的句子中,有一段引人注目的关联句式:“在……在……”“看不出……也看不出……”“无……不……”“从……从……无不……”。我让学生将这段话变成一首小诗进行赏析,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握其情感意涵,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无……不……”和“……无不……”都是表达夹竹桃天天盛开,从不衰败的含义,为什么还要反复使用呢?这种双重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这个句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通过对夹竹桃韧性特征的再读品悟,学生从关联词的运用中认识到,这是作者强调情感的一种手法,也是对夹竹桃表达欣赏和赞美的一种言语形式。
三、精读文本悟想象,思考“真”为何物
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看似平凡的夹竹桃不只具有可贵的韧性,更有着无尽的风姿,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和思索。正是基于对夹竹桃的喜爱,他的文字从质朴立刻变得华丽起来,意蕴悠长。如在描写月影下的夹竹桃时,透过富有张力的文字表现,他让读者也跟随着文本一起浮想联翩:站在夹竹桃迷离的花影中,看那参差的叶影吹动,想它是地图,它就是地图;想它是亚洲,是非洲,它就是亚洲和非洲,在空白的地方还有大海;想它是水中的荇藻,就有池塘会出现在眼前。
在这段描述中,季羡林对夹竹桃的向往和留恋显露无遗。我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文本对话,进行自我解读和想象:“如果你就站在夹竹桃的月影之下,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幻想,感悟到季老写作的妙处:动静结合,让文本中静态的夹竹桃变得像一幅动态的画,活灵活现,亦真亦幻,由此我带领学生推己及人,根据自己手头搜集的资料,知人论世地去思考季羡林作品中的一个“真”字。著名作家宗璞评价季羡林先生为“夹竹桃知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情操,无一不是夹竹桃精神的写照。通过文本精读,学生借由作者的经历感悟季老人文精神中的“真”,而这也正是夹竹桃韧性精神的本质所在。
在对《夹竹桃》三读三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从感知夹竹桃的与众不同,到解读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雅品格,一步步深入挖掘文本言语,既得言又得意。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性彰显品德课堂的活力
本课教学中谈到的是经济话题, 受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与经济发展没有太多交集, 对经济生活关注也不多。为此, 教学一开始, 我想到学生对饮食比较感兴趣, 便以视频“身边的进口食品”入手, 引导学生随着镜头来到超市的世界食品区, 伴着清新的音乐, 学生看着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 都情不自禁地聊起了自己吃过的进口食品, 一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然后, 我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前开展的生活调查, 学生不仅说了调查的物品, 还交流了选择这些外国商品的原因,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外国商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也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接着, 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手机为线索, 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到华为手机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不断加深学生对互通有无的认识。
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活动性焕发品德课堂的魅力
“走进新闻直播间”、“真假猜猜猜”、“知识大抢答”这是品德课堂中的三大活动, 或创设情境, 或提出话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进而与老师互动, 与同学互动, 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探究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领悟世界各国在互通有无中共同发展。新闻播报重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并在播报中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即是说, 活动中学生看新闻、听新闻, 自己播新闻、老师播新闻, 随着播报新闻,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制造已经走出国门, 走向了世界, 一种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课程结束时, 我开展了“知识大抢答”的活动, 将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名称、过程及作用三方面进行渗透, 活动的形式充满竞争的意味, 而内容上既有书本的, 也有补充的, 既有较远的, 又有较近的, 弥补了教材中部分素材信息不新的不足。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开放性展现品德课堂的个性
(一) 用好教材资源
我对教科书上的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 在原始性的资源基础上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并依据新课标和本课教学目标对教材资源进行了整合和重组, 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新确定了教学的结构和流程, 将《南非世界杯上的“中国制造”》、《外来词》、《世界贸易组织》等教材资源变成教学的有力支撑, 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二) 用好信息资源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如中国制造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中国制造的优势与困境、我国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互通有无的发展史, 等等。面对众多的信息, 40分钟的课堂该如何取舍显得非常关键。在课堂教学中, 我紧扣目标, 围绕重点和难点筛选资源, 如:在“真假猜猜猜”揭晓答案之前, 给学生提供了一份资料、一张漫画、一个数据, 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辨, 使学生对中国制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认识到我国虽是制造大国, 却不是真正的制造强国, 我国需要掌握核心技术, 走“中国创造”之路, 由此领悟到自我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其次, 进行资源的转化, 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用图文或录像的方式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静为动。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思辨性凸显品德课堂的深度
在现在的社会中, 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为“中国制造”而自豪的层面, 认识不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 认识不到中国在制造业上存在的不足, 显然是不够的。对此, 我设计了“真假猜猜猜”的游戏环节, 让学生在游戏中辨一辨“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更是一个制造强国”这句话的真假对错。答案不是我简单地告知, 而是出示相关资料:中国工厂生产苹果手机, 中国只获得了极少的利润。就此,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中国制造所获的利润这么低?从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中你发现了什么?由此, 学生在猜测真假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受到碰撞, 由“真”到或“真”或“假”, 再到“假”的统一认识, 自主的思辨让学生的认知及情感不断得到深化。在随后阅读“2014年世界最佳品牌百强榜”资料时, 在看到中国企业身影时, 学生为国家、企业的发展倍感欣慰, 同时也在最新时事热点“中国制造2025”的引导下, 内心深处更是种下十年“制造强国梦”的种子。这一教学层层深入, 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步步深华, 凸显出品德课堂的深度。
本课教学时突出了品德课堂的“四性”, 将生活资源、课程资源等引进课堂,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辨, 在思辨中深化自己的认知, 得到情感的体验,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收获了品德课堂教学的一份精彩。
摘要:在品德课堂中, 要收获精彩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如何去开展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品德课堂, 需要教师把握品德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本文主要就全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赛课一等奖课例《我们互通有无》的教学来对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的“四性”进行探讨。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4 篇13
16、“闪光的金子”
一、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已经”造句。
3学习徐虎用自己掌握的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和新词;用“已经”造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虎是个一心想着别人,为人民服务的好人。
三、教学难点:
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字词句中理解徐虎总是这样一心想着别人,利用休息时间为千家万户服务。
四、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课题的意思;学习生字:修谈供凡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2“闪光的金子”
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课文的题目是?(学生齐读),难道课文真的向我们介绍那些会发光的金子吗?课文中“闪光的金
子”指什么?自己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并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
(1)出示新词:
修理
谈起
凡是
及时
提供
工具箱
按
劝
方便
普通
居民
急需
地段
咕嘟咕嘟障碍
污水
附近
规矩
戴上
誉为
称赞特约服务箱
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3)齐读课文
(4)讨论:“闪光的金子”在课文中出现几次?
A出示: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
徐虎是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却被上海的居民誉为“闪光的金子”。
人们感激徐虎,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指名读、齐读
B你是怎样理解课文的题目的?
c在这里题目上加上双引号,表示课文不是真的写金子。其实是写徐虎,写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D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闪光的金子”,这叫首尾呼应。同学们在写话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来写。
四、书写生字:修谈供凡及
读生字
2师范生字
3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课文的字词句来理解徐虎是个一心想着别人的人。学习徐虎他利用自己的擅长为人民服务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书空默写生字修谈供凡及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闪光的金子”指?(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3徐虎到底是谁,他是怎样一个人?
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话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相机学习第一段
(1)出示:
徐虎是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却被上海的居民誉为“闪光的金子”。
指名读
理解:普通
水电修理工
徐虎他特别擅长于修理水电。只要水电出现故障,他都能修理。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上海的居民为什么把这样高的荣誉送给徐虎呢?
请读一读下面的,2相机学习第二、三段
(1)交流:徐虎怎样做的?
(2)理解:
“特约、故障、提供”
(3)自从那以后,徐虎就——
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4)读了这一段,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徐虎的确是“闪光的金子”?
(5)交流:
圈出“每天、总是、挨家挨户”。
3学习第四、五段
(1)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写了他为居民服务的情景。
指名读
(2)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3)找出徐虎一心想着别人的词语、句子。
交流后,齐读。
(4)小结:(引读)许多年来,徐虎就是这样————。他利用————走遍————,给大家带来了————。人们感激徐虎,都说——————————。
(5)齐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
读完课文,请你再来说说徐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你应该向徐虎学习写什么呢?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生字:具按劝便;用“已经”造句;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出示:
天已经黑了。
我已经是一名少先队员了。
当他做完第四家的活赶到第五家时,已经是夜晚10点多钟了。
2指名读句子
3先口头造句,再写下来。
4教师个别指导。
二、学习生字:具
按
劝
便
抽生字,识记生字(书空默写)
2师范写字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三、补充练习
组词
凡()
闪()
徐()
供()
几()
间()
除()
洪()
17、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2/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小英雄,学习他机智勇敢的跟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2/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小英雄,学习他机智勇敢的跟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同学们,这首歌描写的是谁?他是干什么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郎”。
3、人们为什么要歌唱王二小呢?
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3、读词:
敌人
埋伏
机关
迷失
顺从
摔死
战士
报仇
传扬
挑在枪尖
贪玩
山沟
隐藏
抓住
埋伏圈
乒乓
受骗
胸膛
4、把生字带入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5、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6、有谁比他们读的更好,读一读。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王二小的什么事?
2、出示挂图,填空。
王二小为了——,英勇牺牲了,他的牺牲换来了人们的—,换来了战斗的——,他是一位抗日小英雄。
3、生交流讨论。
4、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填空。
“扬”共()笔,第四笔是()。
“死”共()笔,第五笔是()。
2、比一比,组词。
战()
扬()
伏()
迷()
站()
杨()
浮()
谜()
3、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有赶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教育学生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词语。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新授。、教学到2、3自然段。
(1)图上画了什么?
(2)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自读第三节。
(3)王二小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节。自读第二节。
(4)你读了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什么?理解“扫荡、潜伏、隐藏”
(5)齐声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你觉得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学第4、5自然段。
(1)王二小把敌人带到哪里?结果如何?指读第4、5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一下,王二小心里怎么想?敌人是怎样的狼狈?
(4)能从哪些地方或哪些词语看出敌人的凶残?
(5)八路军战士在干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
3、教学第一自然段。
(1)王二小牺牲后,他放养的牛儿还在山坡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却再也看不到王二小了。
(2)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4、教学第6自然段。
(1)乡亲们再也看不到二小了,他们的心情怎样?
(2)自读第6节。
(3)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4)带着怀念的感情读第6节。
5、器读全文。
三、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作业设计:
、写近义词
潜伏()
隐藏()
顺从()
复仇()
2、多音字组词
tiao
jia
挑
假
tiao
jia
3、把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能背诵课文,会唱这首歌。
教具准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2、请你用一句话来赞美王二小。
3、齐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边看图边想故事情节边把课文背下来。自背。
2、老师引背,学生接背。
3、同桌互背,指名背。
三、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放录音磁带。
2、生轻轻地歌唱。
四、作业设计、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王二小把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
王二小将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
(1)我把苹果洗给客人吃。
(2)妈妈把饭烧好了。
2、填空
(1)、()那天早上,()去()“扫荡”。山沟里潜伏着(),还隐藏着()。
(2)、王二小带路(),()的埋伏圈。(),敌人()受骗了。
18、鸟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了解鸟岛鸟多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都喜欢鸟儿,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发现从天空中飞过的鸟儿渐渐变得稀少了,如果有一天,鸟儿真的绝迹了,人类是多么寂寞。幸好,在青海湖西部,有这样一个国家特设的鸟岛自然保护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释“岛”的意思:指海洋中、湖中、江河中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
3、老师从网上找到了两篇介绍鸟岛的资料,大家来看一下。
多媒体出示,教师作介绍。
二、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自读生字、词语。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纠正字音。齐读。
(2)多媒体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鸟岛有什么特点呢?
三、精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鸟岛在哪?原来叫什么名字?
(2)交流。多媒体出示第一段课文。
①青海湖在我国哪儿?
点击课文上“青海湖”一词,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教师用鼠标指出青海省的位置,简单介绍青海省:在我国的西北部。
点击“青海省”出现青海湖的地图,从图上找出鸟岛,让学生说出鸟岛的地理位置。
②这个小岛原来叫什么名字?现在人们知道得更多的则是“鸟岛”这个名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板书:闻名中外。
③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指名读。齐读。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第二段课文。交流:①从哪里看出六月的鸟岛最热闹?板书:热闹鸟儿多
从哪里看出鸟儿的种类多?学生回答,点击多媒体,出示词语:各种各样。点击多媒体,出示几种鸟的图片。
从哪里看出鸟儿的数量多?学生回答,点击多媒体,出示词语:小岛成了鸟的世界。点击多媒体,出示群鸟的图片。理解“聚”的意思。
有感情地练读第一句话。指名读,再齐读。
②从哪里看出鸟窝多?板书:鸟窝多
学生回答,点击多媒体,出示词语: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有感情地练读第二句话。指名读,再齐读。
③从哪里看出鸟蛋多?板书:鸟蛋多
学生回答,点击多媒体,出示词语:窝里窝外到处
有感情地练读第三句话。指名读,再齐读。
(3)有感情地练读第三段。指名读。齐读。
(来岛上游玩的人是怎么对待幼鸟和鸟蛋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了解鸟岛鸟多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参观鸟岛。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积极的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学习课文。)
2、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1)鸟岛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叫“鸟岛”?)
二、学习课文、带着问题自己读读课文,找找答案。
2、逐个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问,再去文中找答案,在质疑中困惑,在解疑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犹如放风筝,线在老师手中,但风筝仍能感到在空中放风的乐趣,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问题(1)鸟岛在什么地方?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说说,你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的,请你来读
(2)、你们知道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a.出示:闻名中外
指名读,换个词说说它的意思(驰名中外、中外闻名)
齐读,放在句子中读,说出你读的感受。
b.指导读:自豪的语气
c.齐读
(3)、填空:鸟岛在(。)
(换词的目的是为了积累词语;而填空则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帮助理解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灵活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也有利于背诵,可谓一举多得。)
4、问题(2)为什么叫“鸟岛”?
出示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找找关键词,想想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a.鸟儿在春天来这里。
b.“一群一群、陆续”说明“鸟多”板书:鸟多
读好“一群一群”(速度放慢些)
理解“陆续”师演示:手里拿画好的群鸟图贴一次,再贴一次,再来一次(边说边贴)
c.自由练读,再配乐指名读,齐读
(3)、因为(),所以叫鸟岛。
(4)、过渡:这么多的鸟来这里干什么?学生接读—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5)、这么多的鸟都来鸟岛,你觉得那里会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气氛,让人感受春天的暖意,让学生酝酿读的节奏,为有感情的读课文打好基础。)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谁愿意来读就和老师一起读。
(2)、用一个词来说说岛上的情景。(热闹)板书
(3)、具体说说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来?(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a.你从哪里看出这是鸟的世界?(出示幻灯片,练习说话)
b.鸟儿来这里会干些什么?看图说说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c.学生自由练说
d.指名说第一句话
(4)、指导朗读
岛上的鸟多,这么热闹,就该读出好的心情。
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5)、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
指名讲(鸟窝多、鸟蛋多),你从哪里知道的?
a.板书:鸟窝多
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指名读,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鸟窝,其他同学评价(突出“密密麻麻、挨”),不足之出再请人补充。
b.“挨”可以换哪个词?(靠)
(6)、板书:鸟蛋多
请多人上台画鸟蛋,还要涂上颜色,(突出“窝里窝外、到处“)
齐读第三句话
(7)、小结:其实“窝多、蛋多”也反映了岛上的“鸟多”,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感受鸟多吧!
(8)、齐读
(9)、练习背诵: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指名背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
师:鸟岛上真热闹啊!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来岛上游玩的人(),他们(),随手(),可是(),因为()
(2)、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爱鸟护鸟
19、台湾的蝴蝶谷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成语。
3、了解“蝴蝶谷”名字的由来,凭借课文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读中感知、感悟台湾蝴蝶谷的美景。
教学难点:
让孩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台湾蝴蝶谷的美境。
教具准备: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蝴蝶吗?
2、祖国的台湾气侯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出示
水源
茂盛
春季
赶到
景象
撒
大批
立刻
蝴蝶
照耀
花瓣
五彩缤纷
A自由读
B这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c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D教学生字字形,认识“走”部
E把书翻到笔顺表,按笔顺描红。
4、3、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火车读文,师生评议
5、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6、讨论交流
A色彩斑斓:灿烂多彩
B壮观:景色雄伟
c翩翩起舞:形容轻快的跳舞。
7、再读课文,把文中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07-13
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05-22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09-07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直角教学设计10-20
识字6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1-21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10-20
认识毫米和分米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08-29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29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2-17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