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2024-05-16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共5篇)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1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备课人:陶园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1、对口令游戏

(1)师:我说一个数,你们对的数要与我说的数的和能凑成整百数。师:78 生:22。。。

师:凑成多少?

师: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得整百数?

(2)师:换个游戏规则,你们对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差是整百数。师:278 生:78

师:还可以怎样对?

师:怎样的两个数相差是整百数?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

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一本书 ,共有234页,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2)分析问题: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一个算式表达吧!

列式:234—66—34 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计算题? 板书:连减

提问:你会计算吗? 学生试着解决问题。汇报并板书:

234-66-34 234-66-342 34-66-34 =168-34 =234-(66+34)=234-34-66 =134(页)=234-100 =200-66

=134(页)=134(页)师:结合例题的内容,说说你的计算顺序和理由!

生1:第一 个式子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从总页数里先去掉昨天看的页数再去掉今天看的页数,就能算出还剩的。

生2:第二个式子因为34和66可以凑成整百,所以先算出今天和昨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去掉看过的页数,就是还剩的。生3:第三个式子因为34和234的尾数相同减后可以得整百数,所以先去掉今天看的页数,再去掉昨天看的页数,也能求出还剩的页数。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些?(补充板书:连减的简便计算)(3)小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因此也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谁再来说说这三种算法的运算顺序?

a、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b、也可以从被减数里减去后两个数的和。c、也可以先减后面的减数,再减前面的减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减数,b、c表示两个减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三种计算方法吗?

板书:用字母表示 a-b-c=a-(b+c)=a-c-b(4)灵活运用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28-53-47 470-254-46 545-67-145

学生计算

说说你计算时用了哪种计算方法和理由?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200-34-66 =134(页)=234-100 =200-66 =134(页)=134(页)a-b-c=a-(b+c)=a-c-b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2

一、生活实践中寻求简便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定, 更多的是依赖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学简便运算时, 就应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激发学生对“简算”的自发需求。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 出现这样的生活背景:学校购买校服及鞋子, 每套校服69元, 每双鞋子31元, 我们班72人, 一共需要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 有的学生可能会分别算出每套校服和鞋子各需要的钱, 再合起来算出一共需要的钱, 算式69×72+31×72;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 然后再乘72, 算式是 (69+31) ×72。然后组织学生对两种解答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还会惊喜地发现, 当校服和鞋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 把它们先加起来再乘显得简便, 从而得到了一种优化的解题方案。显然学生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 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 产生于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 尽管教师没有指导、暗示或强调, 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又如在“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 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672-36+64, 45+55-45+55, 这两道题都是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会出现672- (36+64) 、 (45+55) - (45+55) 的这一错误想法。如果教师按教学用书上所说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那么只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了, 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两道题应该也有简便计算的方法, 其实只要让学生明白:带着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交换位置就可以简便计算了。如果教师直接把这样的规律告诉学生, 相信学生会记住这一简便方法的, 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并不能真正理解。如出示672-36+64, 请学生看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后提问:你认为怎样算可以简便一些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支点, 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 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 教师只要引导: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需要交换数的位置但必须带着“运算符号”交换,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在练习45+55-45+55时, 让学生把题目置于情境中, 从生活中寻求支点来说明理由, 使教学更有效。

二、算法多样中寻求优化

教材或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 但对于学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欢的、能接收的。因此,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充分地探究, 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最简便的解法。如在教学25×12时, 我没有做任何引导, 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沉默了一会儿,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1:我觉得可以用25×10×2来计算。

(话刚说完, 一些同学也跟着随声附和) 我故意惊讶地问:到底对不对呢?

(学生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 有的在用笔算看两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有的在沉思)

生2:我觉得他的想法错了, 把12分成了10×2, 计算得出的结果是错的。

生3:我认为只要写成25× (10+2) 就对了。

(其他学生连连点头)

生4:可以把它写成25× (4×3) , 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再乘3。

生5:可以写成25× (2×6) 。

显然第一个方法是错的, 正是这个错误, 使学生从山穷水尽的窘境中体会到了柳暗花明的喜悦, 其他同学在其启发下, 给予了修正, 寻找到正确的方法。最后我把25× (4×3) 和上面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理解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找到其本质, 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认识。算法的多样化,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生动活泼。如果只要求学生会算, 不要求方法的优化, 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原地踏步。因此, 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 鼓励学生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这就是优化的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优化意识, 才能使自己的思维策略不断改进、提高。

三、对比练习中深化理解

简便计算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在依托生活自主建构运算律的同时形成一种计算技能, 但巩固这种技能必须有一定量的练习。教师要精选精练,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题组化,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智力也会得到发展, 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应用广阔性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求知欲。练习时难易要有梯度, 要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注重反馈、归类, 对于普遍性的错误要深入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不仅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还要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力争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

常抓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 掌握某种具体的简算方法并不困难, 经常出现的问题在于不能细心读题、审题, 不能准确抓住题目特征, 继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因此, 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做、四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 看一看题中有哪几个数?它们之间存在哪几种运算关系?想一想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在明确方法后动笔细心做一做, 做好后认真检查。简算练习中的检查, 可以预防错误, 还可以使计算方法更合理。虽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简便计算的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论坛

素质教育“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辨析的另一种视角

1.就教育的功能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它确立了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 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 和工具价值, 将基础教育的素质培育特征本真化, 并视作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

2.就教学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目标素质化, 否认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素质不是知识, 素质教育不是知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3.就教育的价值观而言, 素质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对立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以应试为分水岭, 我们谴责“应试教育”并不归责于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应试或考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应试是教育的一种工具, 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不能把工具和手段倒置为目的和宗旨, 同时不能夸大其功能。

4.就教育方针、政策层面来说, 素质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虽一脉相承、和合一致, 但“和而不同” (视角不同、立意着重不同) , 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意义。全面发展教育强调的是发展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则强调了发展的聚焦指向——素质, 它们是“面”和“质”的着重、强调不同。

5.就素质培育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不 (单) 是“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之素质目标具有综合性、结构性特点, 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体系, 不可能以某项素质或某类个别品质来代替整体目标, 不可以某单项素质的教育来冠之以完整的素质教育。

6.就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来说, 素质教育不是唱唱跳跳, 增加活动课程, 搞特长教育。素质教育提倡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但这不可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唯一要素。把素质教育单义化、活动化、简单化, 比附为唱唱跳跳, 增加课外活动, 或等同于特长教育, 是对素质教育的狭隘化理解。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3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等于168页,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即,234-100=134(页)。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也就是先算234-34=200(页),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几)百数。一个整(几)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几)百数,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减去这个和,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何时用何种方法,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参与意识;利用与同伴交流、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优化意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祥云县芮家小学

《连减算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4

课前准备: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律的前提下学习的,是对加减法关系的进一步探究。通过研读教材,细读教参,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要教会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对减法性质的学习。

难点:如何分辨选择哪种方法简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渗透归纳推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处理比较好的地方:

1.修改了教材上对例题的探究方式。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列算式,然后再班上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因为是学生采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列出的算式,课堂上让交流想法时他们大多数都很愿意表达。三种不同的方法在各抒己见中清晰、合理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处理使探究活动变得自然而然,也为后面的观察发现打下基础。

2.在减法性质的探究时采用比赛的方式。在探究减法性质时,我让学生从列出的3个算式中自由选择一个来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让大家在体验中发现减法的.性质。

3.梳理解题思路。灵活选择合适的简便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探究活动结束后,结合415-287-145,389-176-124等自学检测中的算式,我以问题:“遇到连减的算式,怎样选择算法呢?”组织学生在大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汇报。最后解决问题的思路渐渐被学生总结出来。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5

关键词:公共交通,枢纽站,停车场,雨水,排水

一、工程概况

某综合性公交枢纽站总用地面积约1.9hm2, 总建筑面积约1399m2, 共分公交车停靠区、社会停车场、休闲广场和服务配套设施四个部分, 其中, 候车岛8座, 可容纳10多条公交线路停靠;社会车辆停车位120个 (大巴车位12个, 小车位108个) ;休闲广场和服务配套设施包括中心花园、步行街、2幢商业建筑、2幢公厕。

二、雨水系统的组成及平面布置

1组成:雨水系统主要由雨水管、检查井和雨水口 (含雨水口接入管) 等组成。

2平面布置:

雨水管:该枢纽站呈长条形、地势平坦、功能分区清晰, 因此汇水面积宜以中心花园为界划分为左右两个区, 并共用主干管排出, 遵循就近排放的原则, 接入会展南路绿化带市政雨水检查井SY12 (接入管管底标高为4.48, 管径800) 。根据总平地面标高布置管道走向, 排水管道沿场地内部道路路中布置, 共设7条雨水支管:5条布置于图中5条车道路中、2条布置于1、2号商业楼背后;其中支3、支4、支5、支6汇合后排入干2, 支1、支2汇合后排入干1, 干1、干2与支7再经汇合后由汇出总管排入市政雨水检查井接口。

检查井:规范规定在管线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应设检查井, 包括终端井、支管接入井、管径变化井、底标高突变井、转弯井 (转角大于30度) 、以及按间距要求布置的井。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应根据疏通方法等具体情况确定, 300~400管径的雨水检查井最大间距不超过50 m。此外, 检查井还和雨水口的位置有关, 雨水口的连接管是一定要排入检查井连通排出的, 因此, 管道连接处及转弯处等都要加检查井。本工程主要就是根据雨水口支管接入要求, 根据雨水口的位置及间距进行布置 (详见表1) 。

雨水口:雨水口的型式、数量和布置, 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确定。本工程沿道路两侧成对布置,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按正常路线的间距, 规范要求为25~50m, 比较平的路面要多设间距要短些, 一般按25~35米, 坡度大的路面可以大些但不能超50米, 本工程雨水口间距按不大于25 m进行布置;另一种是根据汇水面积划分及集水点进行布置, 在单体建筑的雨水管接入处、候车岛的最低点、交叉口、凹形路口范围及附近的汇水面及集水点等处进行布置或适当加密。

三、雨水管线设计的简便计算方法

(一) 汇水面积计算的简化

采用面积管长比法[1]计算各管段所服务的汇水面积。面积管长比法是指将汇水面积按管线长度分配的方法, 其划分原理和形状与树相似—管线为树、汇水面积为树冠, 因此也可以简称为“树分法”, 其最佳适用条件是均匀布置的管网, 本工程管网布置均匀, 满足此条件。

本工程管线总长度为945m, 总汇水面积为1.9hm2, 则“面积管长比”=1.9/945=0.00201 hm2/m, 相当于每m管线所服务的汇水面积为20.1m2。

(二) 利用EXCEL具有的表格处理和计算能力, 编制具有自动计算功能的电子表格

1设计暴雨强度

P:设计重现期取2年。

t1:从汇水面积最远点流到第1个雨水口的地面集水时间, 根据场地条件取10min

t2:雨水在管内流行时间

m:延缓系数, 雨水管道取m=2.0

EXCEL计算式:

2雨水设计流量:Q=ψ.q厦门.F

ψ:径流系数, 根据场地条件取0.60;F:管段所服务的面积 (汇水面积) , 采用“面积管长比法”划分汇水面积。

EXCEL计算式:

3管内流速v=1/n*R2/3i1/2

n:管壁粗糙系统 (双壁波纹管取0.010) ;R:水力半径, 对满流圆管, R=D/4 (D:管径) ;i:水力坡度

EXCEL计算式:

[注:此公式是水力计算图或水力计算表编制的理论依据]

EXCEL计算式:

5坡降:管段长度与水力坡度的乘积

EXCEL计算式:

[注:使用EXCEL复制柄可自动将第8行公式复制到以下各行单元格中, 不必每行依次输入公式, 十分方便且不易出错]

(三) 根据管网布置, 按照各汇水面积进行逐段计算:

1在填入径流系数等常数及管长后, 只剩下三个未知数管径D、流速v、敷设坡度i。

2从管线起点到终点, 根据设计管段, 逐段将参数输入计算表中, 其中t2必须逐段累计。起点结合所在地坪标高的覆土要求确定控制管线高程, 本工程由于管线位于车行道下, 因此起点覆土深度为1m。

3试算:管径、坡度、流速, 只要假设三者之二, 就能求出另外一个参数, 试算结果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相关规定 (设计流速最小0.75m/s、最大4m/s, 雨水管道最小管径为300mm, 相应的最小坡度为0.003) , 以及计算表中设计流量与允许流量的差值进行判断是否合理可行。本工程起点管径按DN300代入计算。若设计流量与允许流量的差值为负值, 则放大管径一级代入试算, 直至满足条件为止, 详见表2所示:

四、结论

1露天公交场站建筑密度小、场地坡度变化较缓, 管网布置均匀, 最适宜采用这种简化计算方法。在本工程及其他数个公交场站中, 此简化计算方法与正常计算方法计算结果相比较, 结果基本相同, 但发现个别设计单位不经计算, 将管径定得太大, 构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2露天场站面积一般都在8千平左右 (占厦门公交场站总量的80%以上) , 且管网布置均匀, 在有足够排水坡度条件下场内支管管径用最小管径DN300即可满足流量要求, 基本不用计算。这样就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优化露天场站管线优化布置上。

3特别重要的露天场站, 为提高管网的安全及可靠度, 可将重现期适当提高。

参考文献

[1]施建刚, 蔡波妮.面积管长比法划分汇水面积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 2006 (08) .

[2]张连东.利用Excel进行雨水管线和水力计算[J].当代建设, 2003 (06) .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04.

上一篇:茶盘小学体育器材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今儿个真高兴小学优秀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