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减的教学反思

2024-07-15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 篇1

1987年,宗庆后带领着两名退休教师,在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的基础上创办了娃哈哈,1990年凭借“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娃哈哈出产的儿童口服液迅速走红大江南北。虽然初期的儿童口服液主要针对城市家庭,但娃哈哈后来推出的可乐、果汁以及茶饮料等产品在一二线城市优势不再,被迫布局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通过对市场的深耕细作来获得增长。宗庆后一直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但苦于没有一个强势产品可以作为进攻利器。

20娃哈哈推出自主开发的“营养快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年销售额即逼近8亿元大关,到20更是达到惊人的120亿元,超越“中国第一罐”的王老吉,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饮料单品。在娃哈哈集团庞大产品组合所创造的销量中,营养快线占据1/4之多,其强势地位可见一斑。

作者以为,营养快线之所以成功,在于娃哈哈非常擅长加减运算。该加的时候加,该减的时候减,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艺术化境。不相信的读者,请听在下慢慢分析:

其一,产品成分做加法。

按照定位专家艾尔•里斯的观点,融合的方式无法让品牌成功,分化才是创建品牌的大趋势。营养快线是一个非常好的反证,表明某些条件下融合也能出奇制胜。在人们的认知中,牛奶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动物蛋白营养饮品,果汁是含有维生素最丰富的营养饮品。以“牛奶+水果+营养素”混合形态出现的营养快线,既有来自牛奶的丰富营养和钙质,也有来自果汁的丰富维生素,更宣称含有人体必需的15种营养素,是一个大融合的典范。

其二,瓶口尺寸做加法。

营销快线的包装不同于其他乳品或者果汁饮料,更倾向于运动型饮料的风格。特意设计的大瓶口对消费者意味着饮用更畅快、更解渴,与“快”的广告诉求高度呼应。大瓶口也让人联想到一个营销小故事,一家牙膏企业急于扩大销量而不得法,最后一个高人指点:只须将牙膏的开口做得大一点。

其三,口味开发做加法。

自年面世之后,营养快线又分两次推出升级新产品:营养快线升级版(果汁+酸奶,18种营养素)、营养快线幸福牵线(果汁+酸奶,益生菌发酵)。这种自我更新的做法不仅扩大了顾客的选择面与满意度,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期待,也为竞争对手设置了跟随及超越的障碍,将竞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四,价格设定做加法。

“早上喝一瓶,精神一上午”,“15种营养素、一步到位”,这两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广告语经过长期宣传,终于把营养快线牢牢定位于高端营养饮品。营养快线定价采用高价策略,比一般饮料贵1-2元,与“最营养的饮料”这一高端定位产生了心理匹配。非常好地回避了与市面上普通饮料的同质化低价竞争,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营养快线的忠实消费者,为多年来销量的大幅攀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五,产品命名做减法。

产品命名是营销中至关重要的决策,既要求朗朗上口、好听好记,还要清晰表达出产品的卖点和优势。如果要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最营养的饮料”,一是必须突出“营养”,二是结合目标消费者的生活形态,找到最佳卖点。现代都市白领的生活节奏很快,经常没有时间享受一份悠闲而丰盛的早餐,为了身体健康,他们需要快速均衡地补充各种养分,所以“快线”就成为了娃哈哈的不二选择。

产品命名需要简洁,即便产品有七、八个优点,作为卖点表达出来的一般不能超过两个,这就需要会做减法。营养快线这个名字非常成功,即便消费者没有接触过产品广告,仅凭名字也能很快意识到其“快速补充营养素”的产品定位。

其六,功能卖点做减法。

据说营养快线的创新灵感来源于欧美国家现调的早餐食品,又参考了我国营养学会制定的居民膳食营养推荐摄入量标准(DRIs),作为“最有营销的饮料”,营养快线可以在早餐、课间小憩、工作闲暇、聚会旅游等多种情况下饮用,但娃哈哈化繁为简,将早餐作为主打。在“记得早餐喝一瓶”的强大推广之下,营养快线大有代替早餐的趋势,然而有营养专家指出,营养快线对于早餐应该是提供应急、快捷的次优选项,不可能完全替代早餐,而且作为加糖饮料,长期饮用将对身体无益,尤其是正在长身体的儿童。但作为早餐定位,营养快线已经深入人心,被众多白领和学生所接受。

在营养快线热销的强力支持下,娃哈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50亿元,利税达到112亿元,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4的饮料制造商。娃哈哈这两战车将来还能不能持续发力,创造新的辉煌,取决于未来能否再开发出类似于营养快线的强势又热销的新产品。

作者张计划,为暨南大学营销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畅销书《营销人生大智慧》作者,QQ为42082563,希望与各位同仁交流。电子邮件>>: jihuazh@126.com

加与减的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加法,减法

21世纪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产品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突出, 对产品“形”的自由度的要求不断增多。一方面人们在要求产品体积轻薄、便于携带的同时却又渴望产品能承载更多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 人们在要求产品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的同时却又产品能集多种功能、多种用途于一身……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设计师一时也摸不着头脑, 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这对于设计师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其实如果我们把产品设计比作是一道简单的加与减的四则运算, 问题就简单的多了, 设计师只要很好的把握了产品设计中的“加”与“减”、“多”与“少”, 就能准确的把握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 也就能使自己的设计征服消费者。

1 智慧算术加与减

加与减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运算了, 我们从学前班就知道1+1=2、2-1=1;可是1+1≠2、2-1≠1的智慧加减法, 我们未必就会做。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符号“+”、“-”却包含着很大的学问。

1.1“减法王石”和“加法张瑞敏”

王石一贯反对多元化经营, 主张专业化经营。开始创业的时候, 万科是做电器的, 后来除了黄、赌、毒、和军火之外, 基本上都做过了, 可是现在他却成了情圣, 只爱一个, 那就是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中档房地产。王石也因此得到了业界“减法王石”的称号。

而在万科对减法津津乐道的时候, 中国另一位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却走了一条与王石截然相反的路, 在战略上大作加法, 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兼并收购, 将自己的家电产品从电冰箱延伸到冷柜、空调、洗衣机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电器。他也因此得了个雅号, 叫“加法张瑞敏”。

1.2 郑必坚的加法题和减法题

如果说万科的减法和海尔的加法都是加减思维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成功应用的话, 郑必坚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两道数学题则是将加减思维应用到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上。2004年郑必坚在“中国和平崛起与经济全球化”圆桌会议上讲了两道数学题, 加法题是“如果亚太经济加上13亿人口这样的大市场和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 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增长潜力?减法题是:如果亚太市场减去这个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 将出现多么巨大的市场真空?

可见, 加减法原理不仅可以运用于实践, 还可以运用于思维。思维的加减法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 不是改变世界的方法。

2 产品设计中的加与减

2.1 减是产品设计的方法

中国的先哲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 必做于易”。用简单的设计直截了当的告诉消费者你的设计能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能满足他们的哪些真实诉求, 其实比天花乱坠的大话奏效的多。诸如汉宁森的p H系列灯和雅各布森的“天鹅椅”、“蛋椅”、“蚁椅”等这些简单的设计, 虽然体积不大, 结构简单, 功能单一, 但是其中包含的对人的关怀、对产品功能的科学分析、对材料的尊重绝对不少于那些富丽堂皇的产品。

2.2 加是产品设计的效果

在《好企业的用人》中, 记录着这样一句话:用人要用加法, 而不是减法。对产品设计来说也一样, 给使用者的感觉应该是加法, 而不是减法。一个好的产品, 即使是用最简单的符号设计出来, 也能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时时刻刻感受到设计师良苦用心。一个小小的修改或一个简单的设计就会为用户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而用户每使用一次对产品的喜爱就增加一份, 对设计的认可也就会增加一份。

3 产品设计——一道用减号做的加法题

3.1 加与减的辩证关系:减即是加, 加即是减

“少即是多”是设计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 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 也是设计中的实用辩证法。减即是加, 加即是减。加与减本身不是对立的, 是不应该被隔离的, 二者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加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通过加法我们获得对产品和消费者需求的认识, 那减法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 消除误会, 减少无知。正如资生堂宣传制作部的负责人山行先生所说:“好的设计, 应该使用最简单的元素, 表现出抽象、高贵的特质, 同时又能反映出产品的真实情况。”

3.2 加与减的落脚点

人在做产品设计这道运算题是我们却常常很困惑:我们如何才能对产品的外形、功能和构造进行有增有减的改变?如何能做到当加则加, 当减则减?其实要做好产品设计这道数学题只需掌握两点原则。首先, 产品设计中运用加减要得当, 该加则加, 该减则减。尤其在进行功能设计时, 对功能的筛选、定位、描述一定要准确, 不能从自己的意识出发, 做一些无谓的、外行的设计, 这时用户得到的感觉就是那么一堆, 有用的却不多;看似你在做加法, 实则却是减法。

其次, 加减法的使用要准确的落实在用户的真正需求上, 而不能是简单的功能的添加和摒弃。三星黑白激光多功能一体机就是加减法应用的一大杰作。首先它将打印、复印、扫描、传真等单机功能“加”在一个机器上, 从而大大压缩办公空间、提高效率。这是在功能设计上应用的加法;其次三星黑白激光多功能一体机的纸盒吞吐量由250页减少到了150页, 数据显示:150页的容量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还能使得一体机的体积更加紧凑, 内部的构造更为合理, 同时也大大减低了购买成本。很明显这是在做减法, 可是我们却得到了加的效果。

4 结语

产品设计的目的不是为“物”而设计, 也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而是要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人是进行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的加与减时, 必须合理的运用加与减, 把人的需求当做加与减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衡量加减得当的标准。这样我们才能得到1+1>2、2-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稼祥.加减:成事成人.第六节。

[2]吴稼祥.加减:成事成人.第七节。

[3]URL:http://news.ccidnet.com/art/3255/20051027/359701_1.html。

[1]程能林.工业设计概论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0.

[2]程能林, 徐人平.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何人可, 周旭.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丁玉兰.人机工程学 (修订版) [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营养快线:加与减的营销艺术 篇3

2005年娃哈哈推出自主开发的“营养快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年销售额即逼近8亿元大关,到2009年更是达到惊人的120亿元,超越“中国第一罐”的王老吉,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饮料单品。在娃哈哈集团庞大产品组合所创造的销量中,营养快线占据1/4之多,其强势地位可见一斑。

作者以为,营养快线之所以成功,在于娃哈哈非常擅长加减运算。该加的时候加,该减的时候减,达到了“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艺术化境。

其一,产品成分做加法。按照定位专家艾尔·里斯的观点,融合的方式无法让品牌成功,分化才是创建品牌的大趋势。营养快线是一个非常好的反证,表明某些条件下融合也能出奇制胜。在人们的认知中,牛奶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动物蛋白营养饮品,果汁是含有维生素最丰富的营养饮品。以“牛奶+水果+营养素”混合形态出现的营养快线,既有来自牛奶的丰富营养和钙质,也有来自果汁的丰富维生素,更宣称含有人体必需的15种营养素,是一个大融合的典范。

其二,瓶口尺寸做加法。营养快线的包装不同于其他乳品或者果汁饮料,更倾向于運动型饮料的风格。特意设计的大瓶口对消费者意味着饮用更畅快、更解渴,与“快”的广告诉求高度呼应。

其三,口味开发做加法。自2005年面世之后,营养快线又分两次推出升级新产品:营养快线升级版(果汁+酸奶,18种营养素)、营养快线幸福牵线(果汁+酸奶,益生菌发酵)。这种自我更新的做法不仅扩大了顾客的选择面与满意度,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期待,也为竞争对手设置了跟随及超越的障碍,将竞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四,价格设定做加法。“早上喝一瓶,精神一上午”,“15种营养素、一步到位”,这两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广告语经过长期宣传,终于把营养快线牢牢定位于高端营养饮品。营养快线定价采用高价策略,比一般饮料贵1~2元,与“最营养的饮料”这一高端定位产生了心理匹配。非常好地回避了与市面上普通饮料的同质化低价竞争,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营养快线的忠实消费者,为多年来销量的大幅攀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五,产品命名做减法。产品命名需要简洁,即便产品有七、八个优点,作为卖点表达出来的一般不能超过两个,这就需要会做减法。如果要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最营养的饮料”,一是必须突出“营养”,二是结合目标消费者的生活形态,找到最佳卖点。现代都市白领的生活节奏很快,经常没有时间享受一份悠闲而丰盛的早餐,为了身体健康,他们需要快速均衡地补充各种养分,所以“快线”就成为了娃哈哈的不二选择。营养快线这个名字非常成功,即便消费者没有接触过产品广告,仅凭名字也能很快意识到其“快速补充营养素”的产品定位。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篇4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我利用学生手中简单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想一想、折一折、涂一涂等形式,做出相应的分数,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打开突破口,引入分数加法尝试列出算式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得出结果,而是展现学生对算理真实的理解,还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适时的引导学生探究分数加法的算理及意义,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轻而易举地把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联系起来,水到渠成,然后再把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计算方法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再通过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借助学具的涂色部分,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教学中当学生列出分数加法算式后,马上有学生大声地说出了计算结果。教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计算”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明确了算理,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注重了对算理的理解却忽视了题量不足的情况等,之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改进。

上一篇:安边中学创卫组织领导机构下一篇:谈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