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反思

2024-07-26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反思(精选6篇)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反思 篇1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整、小数乘法计算简便和分数加、减、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小数、整数乘法,而且也适用于分数乘法,使计算简便。

整节课运用了让学生预习反馈,自主举例验证,尝试解决,交流讨论,自主总结等方法,课堂力求能让学生完成的教师决不代替,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来说明,注重通过实际情境来分析算式,帮助学生从直观上来理解运算定律。效果既会加深对定律的理解,也能感受到数学计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并不一定体现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而应时时处处挖掘有用的生活信息,及时运用到各种题型的问题解决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运用。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反思 篇2

一、关注知识迁移

首先,需探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合“小数乘法”,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乘法定律进行整数简便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整数乘法的知识迁移,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简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先观察整数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再进行验证。通过验证,让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从而顺利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为学生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二、注重方法引导

1.加强口算训练,这十分必要,也很关键。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数的口算,如0.25、1.25、0.08、 0.4……应让学生牢记。学生口算能力强的话,计算定律的运用也就比较容易,即会很自然地应用口算定律来解决问题,因为简便运算的本质就是口算,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而已。

2.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和不同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能力。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把新知的学习分为三个知识点,即“三个数连乘、两个数相乘、乘加乘或乘减乘”;课堂练习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怎么算?怎么想到这样算?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这样算有什么作用;在课堂中,渗透迁移的原理和凑整的思想,让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掌握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师要把握每个知识点中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使内容不重复,学生学习起来不感到枯燥,又使运算定律的教学落到了实处。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小数乘法简算题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及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进行合理的变化后再进行简算。

3.纠正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相混淆或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错误。如2.5× 32,学生知道32可以先拆分成4×8,第二步应该用2.5×4×8,但有的学生却用2.5×4之后再乘上2.5×8, 结果变成了 (2.5×4)×(2.5×8),在这里多乘了一个2.5,本来可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的,但是学生却与乘法分配律混淆了。而在做4×(2.5+1.25) 这样的题目时,一些学生又写成了4×2.5+1.25,忘记1.25还要与4相乘。这两类练习题,是学生出现问题最集中的。针对学生作业错误,我在教学中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课后及时进行作业分析、讲评和订正,使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4.进一步理清学生的思路。复习时,我对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类型做了一些归类。一类是能计算出满十、满百、满千或者容易口算出结果的算式,如0.25× 4.78×4、2.33×0.5×4。第二类是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的,如1.1×2.5+0.9×2.5=(1.1+0.9)×2.5。第三类是拆数后可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其中又可把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相乘,这个数能被4、8除尽的,如6.4、32等;还有两个数相加减,这个数接近1、10、 100、200……如0.25×32×1.25=0.25×4×8×1.25、4.86× 99=4.86×(100-1)、0.65×201=0.65×(200+1)。其中,把一个数拆分为两个数相乘的,拆分后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拆分为两个数相加减的,拆分后可以运用分配律计算。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反思 篇3

【关键词】教材研究 探究 理解规律 应用规律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上学期我校教师李洪新要上一节四年级的数学镇级公开课,内容是两位数除法简便计算,课本内容是:复习⑴240÷20 360÷40 450÷30 35=()×() 54=()×();⑵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多少人?

例3:390÷5÷6 例4: 420÷35

我们学校的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就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设计讨论:

1. 教材研究

开始大家就复习⑵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讨论,有教师认为删去复习⑵的解决实际问题,用有关的计算式题,如60÷2÷3和60÷(2×3),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之间的关系,来发现规律,这样设计,一可以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二由于以前的教学还没有强调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会在此问题上过多用时,对后面教学重点内容的展开不利。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她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删去复习⑵改为由算式探究不利于学生结合其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复习⑵的生活情境——植树是发生在春天的事,现在正本清源处于秋天。于是根据我校秋季运动会发奖的情境,将复习⑵改为:“学校买来3盒钢笔给运动会发奖,每盒有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学生从生活问题中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解答身边的问题并为发现规律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材料,学生学习会更有趣味性。至于学生是否全面能列出综合算式,我们认为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吃”的情境中去解答。利用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两种解法的关系。有以下优点: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生活空间,“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二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的一题多解的不同思路。三是对实际问题解答的两种思路与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又可以得到一个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方法。

2. 探究、理解规律

在学生解答例题后,提出如下建议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⑴两个算式有何异同?⑵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⑶谁可以用文字叙述等号两边的算式?⑷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好?

这样的设计虽然也是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讨论,从中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可以改为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也可以改为这个数连续除以积中的每一个因数”的规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一规律?大家又进行讨论,经过反复的争议,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发现规律,理解算理

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方面删去问题(4),因为从此问题的两种解法的算式来说哪种方法简便,对例题的教学会引起学生的负迁移,同时这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规律的发现上而不是对解法优劣的比较上。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已初步感知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中每一个因数”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为加深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给出了以下三个题目,让学生逐个讨论:⑴240÷12=240÷6÷() ()里可以填几?为什么?⑵240÷12= 240÷[()×()];⑶240÷12=240÷()÷()

(2)理解强化,为应用作准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①210÷35=210÷()÷ ();②240÷()=240÷(8×2);③240÷(8×2)=240÷()÷();④360÷6÷6=360÷();⑤4700÷25÷4=4700÷[()×()];⑥3740÷5÷2=3740÷[()×()]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这种规律,设计了这一组题目,并提出了如下要求:

A、每题怎样填?有几种填法?B、你认为哪种填法好?更有利于后面的计算?C、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这一层次的强化训练,我们认为有以下优点:⑴不同形式的题目强化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⑵不同填法的比较、探讨,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⑶不同方法的比较,为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打好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基础,从而使学生对这一规律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3. 运用新知,进行简算

通过讨论、比较学生认识和理解了这一规律,学生是否会在具体计算中自觉运用这一规律,使计算合理、灵活呢?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例题:390÷5÷6,420÷35的教学设计为:⑴同时呈现,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⑵反馈时让不同的方法展示给出来;⑶引导学生分别说各自的解法理由。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判断方法的合理性。这样的设计既重视了知识的运用,又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学习运用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在探索、比较的过程中学到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使自己融入了教学之中,课堂气氛尤为活跃,从而掀起了课堂教学的又一个高潮。

4、如何组织练习

练习设计有三个层次:⑴理解应用新知识的转化练习。在下面各题的()里填上合适的数;1250÷4÷5=1250÷[()×()];409÷(7×5)=490÷()÷();480÷(24×4)=480÷()÷(); 360÷3÷4=360÷[()×()];

应用新知识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应用练习:216÷27 280÷35 480÷5÷2。

⑶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的综合性练习(略)。

它的优点是:形式多样,由浅入深,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的敏捷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后,大家对这节课以及集体备课进行了评议、讨论,认为:⑴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绝大数同学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有用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如:280÷35=280÷ 70×2就是一例。⑵精心设计教案方面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出发,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多动脑筋,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在设计练习上多下功夫,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做文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旧中有新,新中有旧,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⑶关于集体备课,大家认为: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教育思想的贯彻等方面可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标解读. 2011.

《乘法的简便计算》反思 篇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许多,听完同事们的点评后,我反思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口算材料不妥当。我设置了类似4×( )=56这样的题,原本是想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56可以变成4乘以几,为后面拆成乘法作铺垫用的。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发现这个材料的出示很唐突,与学习内容脱节了。现在想想,当学生做25×56这样的题目时,教师给予指引,想4×( )=56或56÷4=( )就行了。

二:缺少最优化的意识。本节课我非常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最优的办法如何筛选缺少重视。在这个环节上,需多让学生进行评价他们中的一些方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最后需要达成共识,最优的方法是什么?并且组织全班同学多说几次,让每个人都记准确,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最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缺乏有效的方法小结。在学生会解决几道类似这样的题目时,需要回顾解题的过程,得出有效的解题方法。本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在这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些。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反思 篇5

课题:《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NO.2-4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知识的梳理中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可使运算简便,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计算的熟练程度。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

重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可使运算简便,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计算的熟练程度。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14页

2、计算

9+11×5                  2.8×1.5-0.5              ( 105-57) ×0.6

思考: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顺序:新课标第一网

3、简便计算

78×99+78               1.25×45×8             3.75 ×75+3.75 ×25

二、合作探究:

1、计算:

小结: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即:

2、比较大小:

思考: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定律?

小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                   内符合条件的整数是                。

2)、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再算(         )。

3)、   × 11 ×    =             ×            × 11;

×   + 0.4 ×    =(           +            )×          。

4)、在                的算式里,先算(         ),再算(            ),最后算(            )。xkb1.com

5)、五(1)班人数的   和五(2)班人数的   相等,(      )班人数少。

6)、一根绳子长15米,用去了    多    米,还剩(       )米。

2、看谁算得快。

3、比较大小。(在     里填上“>”、“<”或“=” )

4、列式计算。

1)、   的5倍与3的   的和是多少?

2)、   kg的    比它的   多多少?

3)、比12的    多8的数是多少?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反思 篇6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1—12页,信息窗3“红点”和“绿点”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2.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类推的思维能力,树立简算意识,形成计算技巧。教学重点: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用乘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1.创情板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出示目标

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1.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2.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3.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类推的思维能力,树立简算意识,提高计算技巧。)

3.自学指导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需要靠大家的努力,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11—12页的内容,重点看“红点”和“绿点”问题的解答过程,并做完书上没有完成的内容。思考:①“红点”中的两种算法分别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②“红点”中的计算结果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③“绿点”中的两种算法分别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④比较“绿点”中的两种算法,哪种简便?为什么?⑤小数连乘、乘加(或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⑥整数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适用吗?

5分钟后,比比谁能汇报清楚上述问题,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4.学生自学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调查: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收获,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汇报:学生代表按顺序一一汇报自学指导中的六个思考题,其他同学质疑、解惑。

课堂生成预设:

红点问题:

第一个问题:第一种方法先算这些小麦运1千米需要多少钱,再算运88千米需要多少钱:0.035×6.4×88。

第二种方法先算1吨小麦运88千米需要多少钱,再算运6.4吨小麦需要多少钱:0.035×88×6.4。

第二个问题:收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分”在百分位上,所以要保留两位小数。19.712的千分位是2,利用“四舍五入”法把它舍去, 取近似值为19.71。

0.035×88×6.4

=3.08×6.4

=19.712

≈19.71(元)

绿点问题:

第三个问题:第一种方法先分别求出运输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各需多少运费,然后相加求出总运费:4.2×63+4.2×137。

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大豆和玉米的总重量,然后与每吨运费相乘求出总运费:

4.2×(63+137)。

第四个问题:“绿点”中的两种算法,第二种比较简便。因为第二种算法的计算步骤比第一种少,并且第二种算法先求出大豆和玉米的总重量时,结果等于200,正好是个整百数,下一步再与每吨运费相乘时,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五个问题:小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乘加(或乘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第六个问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小数乘法混合运算顺序:小数连乘、乘加(或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相同:小数连乘,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律的推广: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像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灵活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的计算变得简便。

3.求积的近似值:要看需要保留位数或数位的下一位上的数字是几,通常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生活在中,很多地方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或者按照要求取积的近似值,因此,同学们要学会灵活应用这一知识。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考一考

(1)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2.8×5.5×1.30.71+0.25×4(0.59+0.15)×0.12

0.25×368×4019.7×5.3+4.7×19.7

(2)求积的近似值

1.2×2.4(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0.11×0.53(结果精确到百分位)

请几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要台下巡视,找出学生中的典型错误,并板书在黑板上。

2.议一议

(1)更正:让发现错误或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更正。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错误旁边改正,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引导学生逐题讨论谁对谁错(包括老师台下巡视时,板书在黑板上的典型错误),并说出对错的原因。

(3)同桌互改:组织学生同位互改,错误的同学及时订正,然后统计全班对错情况,并让错误代表说说错误原因。

(4)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5)作业: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然后知不足”。本节课,我通过简洁的教学导入,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便组织学生围绕自学指导中制定的“思考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先学”中。在教学中,我自始至终以学生的“学”为轴心,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均发生了改变,把原来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把原来的“师讲生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学后,我根据学生在“先学”中暴露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二次备课”,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后教”活动,节省了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当堂作业、当堂达标,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做中学,学中做,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无法代替。本节课,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有重点地进行点拨和引导。整节课密度大、容量大,学生自始至终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学、思、讲、演、练有机结合,他们边

做边学,边学边做、边学边思,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相互补充。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小数乘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练就计算的方法、形成计算的技能,而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同样可以在小数乘法中适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迁移、类推的能力,树立了简算意识。

2.使用建议:本节课把小数乘法混合运算与简算教学融为一课时,容量较大,在一节课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想完成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因此,使用本教案时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要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如有必要也可以把本课教学内容改为两课时。

上一篇:2023年走基层县级电视台宣传计划下一篇:物价局年终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