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减简便计算运算教学设计

2024-10-05

连减简便计算运算教学设计(共12篇)

连减简便计算运算教学设计 篇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连减的简便运算》,它是一节计算课,要求通过解决“还剩多少页”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理解减法性质的意义,掌握连减的多种算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最优算法。

首先我根据教材上的例题,先根据问题寻找相应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进行思考列出算式。最后让孩子汇报交流:264-66-34、264―34―66、264-(66+34)。然后让学生观察根据所列的式子的异同点,并质疑:为什么这个同学括号里的是加法呢?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同时还可以提升算式与减法性质的意义。

接着,进一步进行理解连减的简便方法中,234-66-34既可以234-(66+34),又可以234-34-66,当然这道题第一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有的题第二种方法就比较适用。在这里,要帮学生加以区分。同时,也要区分234-66-34和234-66+34。在思考与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进行总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a-b-c=a-(b+c)。

但是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观察数据的特点,学生正着使用这个规律掌握较好,但是当遇见需要去掉括号的题目就不太会使用了。于是在练习课上,我再次进行讲解,从正着使用入手,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a-(b+c)=a-b-c。在这里我又强调了添、去括号的问题。在第一单元中我们曾遇到括号前面是减法,添去括号要变号的问题,但是由于是网课教学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不太理解,后来我又想到了有趣的讲解方法,我说“减号是一个很不友好的符号,总是和别人作对,如果想在他的后面添去括号。里面的符号都得变化。”进行赶紧及时练习了两道题目,528-53-47=528-(53+47),128-(28+63)=128-28-63。通过这两道题目的练习,学生都对括号前面是减法,添去括号要变号,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深刻的反思,学生在知识方面好像已经掌握得非常牢固,但是实际在他们动手计算的时候却不尽如人意,这就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灌输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动手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地把多种情况考虑清楚。

连减简便计算运算教学设计 篇2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 谈一谈本单元在备课中该如何做好教材和学生的解读。

一、领会意图, 适当调整, 读好教材

下图是本单元的一个内容结构图:

从中不难看出编者的一些意图:

1.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 加以系统编排, 便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 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教材按照先教学加法运算律, 再教学乘法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 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 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一个顺序安排, 由易到难,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便于教学。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 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但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 使得课时安排比较紧, 知识内容易混淆, 教师教学难度增大, 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困难。例如, 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常有学生出现分配混乱或不完全分配等现象。但教材只安排了3课时, 不能将教学落到实处。

虽然教材在内容呈现上有许多创新, 利于学生理解、学习, 如例题以现实情境为背景展示, 但一线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 要让学生灵活、熟练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必要的练习是必须的。由此, 在教学中就必须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和增加练习量。例如, 第38页第6题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03×12、20×55、24×205, 这三题都需要把其中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再与另一个数相乘, 而这在例题中并没有出现过, 因此, 学生可能束手无策。教师可适当安排例题讲解, 或者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通过讨论、互相交流, 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教材从理论上说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参考, 而不是标准。通过个性化的解读,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对教材进行修改、重组。例如, 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课时教学 (特级教师钱金铎曾作过尝试, 效果很好) ;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合并成一课时教学。在教学中同时插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简算的题目。这样重组既能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在联系性, 又能降低学习的难度, 提高教学的效率。

本单元教材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 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 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如加法运算定律, 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 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出运算定律。同时, 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 从社会生活中来, 到社会生活中去, 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 领会教材这一意图, 用好教材, 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 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 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 又可以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 促进学生对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二、尊重差异, 适时引导, 教好学生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 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一) 尊重差异, 适度把握“简便”

本单元教材中不少习题的指导语都是“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这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 但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 不要求, 便不简算——惰性

课本第42页第5题:25+75-25+75。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强调审题, 学生容易只看数据能否“凑整”, 而忽视算式的整体性。为了避免这类错误, 教师往往会强调加法、乘法运算定律适用于连加、连乘运算, 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于是学生就很容易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另外, 许多教师和学生见到有“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的要求时, 就进行简算, 如没有这样的要求, 就直接按一般的运算法则计算, 也不管是否可以用简便方法。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正如《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说的:“掌握例题所涉及的这几种简便计算, 只是一种手段,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2. 要求了, 一定去简算——硬套

还是以课本第42页第5题为例:672-36+64。不少学生会认为672-36+64=672- (36+64) 。他们一看到有特殊数据可以“凑整”, 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凑整上, 全然不顾计算法则;不考虑这样计算是否正确。这些其实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引起的干扰性错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 才会生搬硬套。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时, 最好把能简便与不能简便的习题同时呈现, 让学生知道有些习题通过运用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 而有些则不能, 甚至用了运算定律反而使计算变得复杂。此外, 还应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从小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二) 适时引导, 平衡好“多样”与“优化”

1. 只有多样化的意识却没有优化的意识

如课本第44页的例4:12×25。教师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当学生知道可以将12改写成6×2之后, 写出了以下两个算式:3×4×25和4×3×25。有的学生先算4×25再乘3, 有的则先算3×25再乘4。显然, 后一种方法不仅没有简便, 反而更麻烦。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尽可能地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同学共享,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成长。

2. 只关注自己的算法, 不接受他人的算法

不止一次听到有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整节课 (乘法分配律) 课堂气氛很好, 人人参与, 学生学得非常出色, 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都暴露了出来, 当堂的反馈效果令人满意。可课后的练习却让人大失所望!”

这样的现象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起自己的教学来。一节课内容很多, 知识也很全面, 特别是学生的发言让人精神振奋, 但我们却忽视了, 发言的学生只能代表个别学生, 如果每个学生都专注于自己的一种思想, 一种算法, 一节课中即使有几十种算法, 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是有限的, 当一个内容还没有完全被消化掉, 另一个内容又接踵而至, 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捡一点是一点, 最后剩下的还是刚开始带到课堂上的那一点。

我们教师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 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 同步提高。这样的安排也有利于学生简算意识的形成, 同时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优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连减简便计算运算教学设计 篇3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等于168页,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即,234-100=134(页)。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也就是先算234-34=200(页),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几)百数。一个整(几)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几)百数,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减去这个和,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何时用何种方法,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参与意识;利用与同伴交流、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优化意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祥云县芮家小学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4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连减简便计算运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五大定律和两大性质的理解,了解每一个定律、性质在哪种运算中来用。

2、培养学生根据算式和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和速度。

3、使学生能够应用运算定律、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对定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运用所学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组题,请你仔细观察,如果让你人选一组进行计算比赛,你会选择哪一组?为什么?

出示:A 1、107+58+135 B 1、7+58+932、25×17 2、43×4+43×63、3000÷24 3、3000÷ 25÷

42.结:是的,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对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初步整理,形成学生网络。

1、师:,这一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7页,浏览本单元内容,画出你找到的知识点。开始吧。(学生看书)

2.从你们端正的姿势中,我知道你们都找完了。

哪位同学能把你找到的知识点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说出运算定律及字母表示。生汇报:(师往黑板上写,并引导生说是什么定律或性质)

a+b=b+a

(a+b)+c=a+(b+c)

a×b=b×a

(a×b)×c=a×(b×c)

(a+b)×c=a×c+b×c

a-b-c=a-(b+c)

a÷b÷c=a÷(b×c)

4.你们可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你们能把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分分类,使它们更有条有理,便于理解,又便与运用吗?

5.请看要求(课件)

1、小组合作整理,用线、箭头等你们喜欢的方式勾画知识之间的联系。

2、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选出代表汇报整理内容。

6.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然后组织汇报。师完善板书

加法 a+b=b+a

(a+b)+c=a+(b+c)

乘法

a×b=b×a

(a×b)×c=a×(b×c)

(a+b)×c=a×c+b×c

性质

a-b-c=a-(b+c)

a÷b÷c=a÷(b×c)

(二)精细整理,形成网络。

1.经过各小组的努力把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按课本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整理,全面、清晰,还体现了我们学习的先后顺序——这就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整理复习知识的方法。

2.同学们,请看黑板,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我们可以将它们分成一类。性质再分一类。(之后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板书,最后总结板书,明确运算定律和性质的知识它们合起来就是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所有知识点。

交换律

区别:加法交换律是加数交换,乘法交换律是因数交换。

联系:它们都是数字位置改变,但运算顺序不变。

结合律

区别:加法结合律是加数结合,乘法结合律是因数结合。

联系:它们都是数字位置不变,但运算顺序改变。

运算性质

区别:运算符号不同

联系:改变运算符号,改变运算顺序

定律与性质包含

师:交换律和结合律属于什么?

生:运算定律

师:运算定律与性质都属于(生说,师把课题移下来)

3.运算级的区别:

再仔细看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观察其中的运算符号,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大括号勾出属于同级运算的,和不属于同级运算的。

师:看着我们共同整理的结果与小组整理的(拿一块小组整理的板)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整理方法不同

生:深入

生:详细

4.师小结:是啊,集体的力量就是大,这种整理方法虽然打破了我们当初学习的先后顺序,但同样呈现出了所有知识点,我们还找出了这么多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这也是一种很好地整理与复习知识的方法。

5.同学们看,一个单元的内容,经过我们的整理后,提炼成了这么简单的一幅图。像这两种整理知识的方法,你们会运用到其他单元吗?

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6、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啊,这些运算定律、性质并不是这个单元才刚认识,我们早就在用了,只是你们没发现!请看大屏幕!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课件出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应用,让学生说说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师:同学们,对于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你们掌握得这么好,把它们放到计算中,你还能不能一眼就认出它们来?走,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请看大屏幕(每小组选做一题跟你小组相同序号的题)

1、8×11×125 2、117×3+117×7 3、79+132+21 4、3200÷25÷

42.生边汇报师边出示计算过程与结果(汇报完毕,要说一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或者性质)

3.师:观察这四道题,尽管运用的定律和性质不同,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把两个数凑成整十整百的数。

师:把两个数怎么才能凑?

生:合起来。

4.师:为了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我们要用“合”的方法。“合”是做题的一种选择思路。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既然有合的方法可以凑整,能使计算变得简便,有没有其他方法也可以凑整呢?

生:(猜测)有,分

2、师:你真善于思考,到底有没有“分”的方法呢?请接着看(课件)。

出示125×16 101×37 99+2+999

师:125×16谁能口答。

生答。

3.师:真快,说说怎样算的才有这速度

师:看来你们猜的正确,分开也是为了凑整,也是为了计算简便。

4.101×37

师:你是分的哪个数?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把101分成100+1,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生口答99+2+999

5.小结三道题,师:通过这三道题的验证,确实 “分”的方法也可以凑整,使计算简便。

6.小结:刚才我们运用的合与分,它们都只是一种解题方法,做题时不但要灵活运算定律和性质,还要注意观察用什么方法来做,可以原本繁杂的计算变得简便,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思想。

转化

(板书:繁 → 简)

7、练习

师:同学们,对于这种由繁转化成简的方法,你们理解了麼?下面让我们来试试,同学们对这种思想理解得怎么样。

请看屏幕(各小组选作与组号相同的题)。

35×14-25×14 1230÷5÷123 157+59-57 314-137-11

4(1)、简便计算。

(2)、用——标出计算过程中最关健一步。

(3)、想一想,小组交流,为什么这步最关健。

8.生汇报35×14-25×14,师问35×14-25×14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并引导生发现是逆用乘法分配律。

9.师小结:也就是说这些定律和性质,我们既可以从左边推到右边,还可以从右边反推到左边(板书:左--右)

生汇报1230÷5÷123 157+59-57 314-137-11

410.师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除了运用基本定律和性质,我们还有这么多可以简便计算的方法,看来运用了运算定律和性质不一定就简便,计算能简便也不一定因为用了运算定律和性质,所以我们计算时要观察数据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快捷方法。

11、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师:同学们关于运算定律的使用,有个经典的故事,想不想了解一下?(课件展示)

12、故事看完了,你们想成为善于思考的数学王子吗?女生还想当数学公主呢,不管王子还是公主,那得先接受我的考验,干吗?请看大屏幕

1、每人任意出一道可以运用简便方法解决的算式

2、数字不用太大,只要能体现出运算定律或性质即可

学生自己写。

13.生汇报写的算式,让另一生说运用什么定律或性质

小结:咱们班同学,真是个个都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老师从心底赞赏你们,好样的!

四、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哪点你印象最深?

生回答。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一、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练习五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四、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形成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

1、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讨论与思考: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解决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3)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板书:40+56=56+40 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交换位置

和不变)

6、提出猜想。在加法中是不是存在这么一个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猜想,形成结论

1、男女生猜想。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

学生汇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猜想。

2、小组内猜想。自己设计一 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事例验证。(寻找身边的例子)

如:(1)四(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

31+25=25+31

(2)○○○○

○○○○

4×2=2×4 交流:从这些事例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对学生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只予以肯定,但不作探索)

4、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法。

(1)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我们猜想的这个规律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2)观察不同的表示方法: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如:○+□=□+○中,“□”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三)应用,巩固新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①()+165=165+35 ② 1013+214=()+()③ 80○50=50○80

④ 48+29+52=48+()+()⑤()+()=()+()(1)自主练习。

(2)交流:第④小题中有三个数,还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吗?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完善加法交换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最后一题:可以怎么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抽象,渗透符号化思想)

2、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讨论:对加法验算时,我们用什么方法?你知道这是根据什么吗?

(2)小结:我们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运算,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总结,引申定律

1、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应用。

2、质疑引申:学了今天这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学生举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第二课时:加法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

P29/例2(加法结合律)练习五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数学思维。

3、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4、情感与态度:在运算中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关键: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形成问题

1、出示教材插图,让学生说说插图的意思,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自主列式计算。

4、请学生介绍并展示不同的算法。(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5、讨论:(1)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2)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

(3)从这两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尝试探究

构建模型

1、提出假设。

(1)小组讨论并交流:在加法中,除了交换律之外,根据这两个算式,你还能发现什么?

(2)师生交流并板书初步的发现。

(3)提出要求:这只是我们根据这两个算式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运用更多的事实去验证它。

2、验证假设。(1)个别举例验证。

女生完成(69+172)+28

155+(145+207)男生完成 69+(172+28)

(155+145)+207 从而得到:(69+172)+28 = 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男生用“凑整法”使计算更简便。(2)自由举例验证。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总结。(3)寻找生活实例。如: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钢笔用去12元。他一共用去几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找出这两个算式间的关系)(27+18)+12 = 27+(18+12)(4)小组讨论并归纳。讨论小结:

①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一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另一边则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③等号左右两边的和相等(不变)。④改变计算的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5)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结合律。达成一致后板书:(a+b)+c=a+(b+c)

3、形成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9页,并齐读课题和内容。(导出规律的命名)

4、辨析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不同点:

(1)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加上小括号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2)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应用加法结合律时,加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特征——几个加数可以“凑整”(一般凑

十、凑百„„)。

(三)使用规律

巩固新知

1、我能填得又快又对。

a+(b+c)=(□+b)+c

(28+36)+64=28+(□+64)

□+235+65=78+(235+□)

182+18+276+24=(182+□)+(□+24)(1)独立完成习题,并说说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律?(2)讨论:四个数相加,结合律还可以用吗?更多的数相加呢?(3)尝试归纳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数相加时的结合律。(如果出现要使用交换律、结合律的,暂不研究)

2、我能很快比较它们的大小。

(63+25)+35○63+(25+35)

a+(b十c)○(a+b)+c

(33+232)+3768○33+(232+3768)

418+(56+82)○(418+82)+43 讨论:怎样比较更快?我请谁帮忙?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

178+46+154 168+250+

3285+15+41+59

第三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练习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例3(P30)练习五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利用“凑整”的基本思想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关键:根据数据特点凑整。

六、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 24+1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304+215=519 215+304=()

(二)创设情境

探讨算法

1、设问启忆。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已经为李叔叔骑车解决了哪些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还剩下几天?想知道李叔叔接下来是怎么安排的吗?

2、出示插图。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整理图意: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D→E 85千米

3、观察、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吗?

4、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5、展示、交流不同的算法。

(1)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 115+132+118+85

②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365+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450(千米)

=200+250

=450(千米)(2)师生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讨论第②种算法:在这种算法中,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把115和85、132和118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有什么好处?(4)小结并揭示课题。把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运用“加法运算律”)(5)评价其他不同的写法。

③ 115+132+118+85

④115+132+118+85 =(115+85)+(132+118)

=200+250 =200+250

=450(千米)=450(千米)

说明:这两个算法也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前者可以省略有些过程。后者缺少小括号,作为口算也是可以的。

(三)自主练习

优化算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25+14+185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1)独立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对比练习比较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点?你喜欢计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56+78+22+44

(56+22)+(78+44)

(56+44)+(78+22)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同桌互说用了什么运算律?

60+255+40

282+41+159

548+52+468 135+39+65+11

13+46+55+54+87

5+137+45+63+50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归纳算法练习、优化算法练习和运用算法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从而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

(四)解决问题

体验价值

1、小结启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解决高斯的数学题。你能试着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1+2+3+4+……+99+100

=(1+100)+(2+99)+……+(50+51)

二101 ×50

二5050

3、交流。高斯的聪明表现在哪儿?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计算有什么帮助?

五、随堂练习练习五(4)

六、作业布置 练习五(5)

七、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法交换律

=(115+85)+(132+118)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加

连减简便计算运算教学设计 篇7

1、关于X的方程m24x2m2xm1ym5,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m___________时,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132、已知xy1,用x表示y的式子是___________;用y表示x的式子是22

___________。当x1时y___________;写出它的2组正整数解____________。

3、若方程 2xm1 + y2nm = 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1mx3ny13xy65xnyn

24、已知与4x2y8有相同的解,则m= __,n=。225、已知aa12,那么aa1的值是。

x2y1,2x4y26x9y_______。

6、如果那么232x3y2.7、若(x—y)2+|5x—7y-2|=0,则x=________,y=__________。

8、已知y=kx+b,如果x=4时,y=15;x=7时,y=24,则k=;b=.

x

29、已知是方程ax5y15的一个解,则a________.。

y110、二元一次方程4x+y=20 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1分、2分、5分的硬币中取出5分钱,共同__________种不同的取法(不论顺序)。

3x4y6x5y1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方程组2313、如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那么a+b=_________。

x2(x2y)

414、方程组的解是x2y2

15、已知6x-3y=16,并且5x+3y=6,则4x-3y的值为。

x1

16、若y2是关于x、y的方程axby1的一个解,且ab3,则5a2b

=。

17、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的周长分为63和36两部分,则它的腰长是_________。底边长为___________。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8

1、在实际计算中,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探究减法的性质。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的学习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3、结合具体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和减法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探究减法的性质。

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这样一组题目,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

说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7+54=54+27

34+(20+7)=(34+20)+7

(48+36)+64=48+(36+64)

35+(39+65)=(35+65)+39

师:你能和同学们说说它们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学生活动)

说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7+54=54+27加法交换律

34+(20+7)=(34+20)+7 加法结合律

(48+36)+64=48+(36+64) 加法结合律

35+(39+65)=(35+65)+39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师:你们是这样想的吗?这个等式中(最后一个等式),首先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交换了39和65的位置,接着又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把35和65先相加。大家想到了吗?这样算有什么好处?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9

设计这节课,基于两点:我们都知道,复习课很不好上,上不好就成了练习题的罗列。它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向练习课一样有成就感,没有复习课可操作的模式,上不好就成了练习题的展览课。公开课中,很少上复习课的,上这节课,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我们都知道,简便运算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且容易出错,即便是到了六年级毕业班,错误也是层出不穷,学生对于运算定律都能倒背如流,但是一遇上具体题目,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基于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整理复习课。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整体上把握这样方向和原则:

1、以学生出的错题为抓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归类整理。简单的题目一笔带过,乘法分配率的变式比较多,重点突破。允许学生出错,及时地发现他们在计算时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发现各种做题方法的不同之处,进行梳理,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详细分类。

2、尽可能多的把交流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归纳整理简便运算中的方法。

本着这一思想,这节课的设计,我分三个大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运算定律,做好知识准备。

一开始上课,就复习各种运算定律,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第二个环节、在自主探索交流中复习简算。

复习完了运算定律后,按照以往的惯例,就是老师出题考查学生,学生在这里是被动学习。在这里,我以学生出的错题为抓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归类整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我这一节课的设计,还侧重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从方法和技巧上给这些简便计算的题目归类,小学常用的简算技巧基本就是五大类:

1、直接凑整

2、拆数凑整

3、带符号搬家

4、提取公因数

5、创造公因数

直接凑整是公式的简单套用,难度不大,不成问题。拆数凑整拆数分三类:之和,之差,之积。这样的题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拆开,拆开以后简便在哪里,怎么简便,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上。带符号搬家重在理解带着哪个符号搬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恒等变形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恒等变形常常利用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法的性质。做加法时候,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就要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和才不变。除法中式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做题。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乘法分配律上,错题最多,类型最错。常见的就有五类,正向的,直接凑整,拆数凑整两类,反向的,就包括3类。直接提取的,省略×1的题目,积不变规律(主要是小数点的变化)这是很多学生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回顾简算方法。不足之处:

1、在复习课中,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讲练结合。在本节课,例题还要精心设计,一些不是全班普遍的错例不出示,把时间留在相仿练习上,提高学习效果。形式可以是学生独立出题,出题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脑子中简算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只要他会出题,他一定就会做题。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10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在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时,学生对于“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较难理解。但是,由于我给学生建立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分小木棒的活动,感悟出分的两种方法,然后再探索分小木棒,让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简便计算方法。

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从动手分小木棒,自主探索分小木棒,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计算12÷3÷2,和12÷(3×2),列出的算式不相同,我及时把握这个契机,对第1、2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比较,得出简便计算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两种算法后,我让学生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12÷3÷2=12÷(3×2)=2为后面的变式,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当我提问,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学生出现争论的情况时,我出示例3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做数学,体会到到底哪些方法比较简便。这个念头当时我被教材所束缚了,不敢打破导学设计,而是按原来的导学设计,出示测评训练题。这样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评判的机会,如果当时把后面简便计算的练习题提上来,通过计算,孰优孰劣,一感便知。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通过解答实际的问题理解除法简便运算的算理。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出除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3、能用得出来的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4、通过自己观察、猜测、验证得出简便运算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简便运算的算理且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自己得出简便算法,且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进行计算呢?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我们前几所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进行了两次平均分)

2、能举个例子吗?(生举例)、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我们来看看这个应用题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呢?

饲养场养了6窝小猪,每窝有6只,现把360克防病药粉掺入饲料喂养。每只小猪平均服药多少克?

2、汇报:(1)360÷6÷6

(2)360÷(6×6)

=60÷6

=360÷36

=10(克)

=10(克)

二、展开、观察两种解法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猜测:根据360÷6÷6=360÷(6×6)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发表意见:“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里的各个因数。”

3、验证: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这样呢?你能举几个例子来验证吗?

生举例子验证

得出我们所观察出来的是正确的。

4、用处:我们所观察出来并经过验证的规律有什么用呢?

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简便

、应用:用上面的规律算一算。

280÷3

360÷4

(1)独立做、个别板演。(可能有这样不同的意见)

280÷3

280÷3

360÷4

360÷4

=280÷÷7

=280÷7÷

=360÷÷9

=360÷9÷

=6÷7

=40÷

=72÷9

=40÷

=8

=8

=8

=8

(2)全班交流:板演的小朋友说自己的想法。

比较这几种解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用这样的方法来做跟以前的比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针对上面的这几种做法你还有什么想说呢?

(得出:分的时候怎么简便就怎么分)

6、试一试:700÷28

26÷32

独立做、个别板演。

7、小结:今天学了什么?采用怎样的简便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都可采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呢?(两位数可以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时)

像这样的题目除数是两位数时可以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时有时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

40÷(9×4)

620÷÷2

420÷(14×6)

270÷4÷2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0÷3

630÷18

486÷4

600÷24

集体做、校对。

3、提高练

480÷(□×□)=480÷20÷6

70÷□=70÷2÷3

60÷□=60÷□÷□

四、堂小结:谈收获,质疑。

题: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P48—P49的内容

教学目标:、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引入新

师:同学们,我镇中心学校为方便学生就餐特开设了学校餐厅,提供了一些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多媒体:图片)

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点菜;

师:“你想吃哪些菜呢?可以选择其中的三种,直接在它们的编号上做记号,点好的可以向我示意。”(出示多媒体:菜谱)

师:你在点菜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什么?(请学生口答)

师:大部分同学在点菜时,都是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点的菜。服务员告诉我们这家菜馆正推出一个特色服务,向每位顾客提供一份家常的营养成分表。(出示多媒体:成分表。)你从中获得那些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畅所欲言)

师:请你利用这张营养成表,估计一下你刚才点的三道菜的热量总和、脂肪总和和蛋白质总和分别是多少?(请学生说说三道菜的营养总和。教师要相机板书。)

师:那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出示多媒体:营养学家)

2、了解营养成分。

师:营养学家的话中“不低于”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例子吗?“不超过”呢?

教师板书:

不低于2926千焦

≥2926千焦

师:热量对我们有什么用处(热量除了给人在从事运动,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外,同样也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等等)

师:脂肪呢?(脂肪食入以后通过代谢转化为热量供人体使用,或转化为体脂存储于脂肪细胞中。当摄入的热量过多,长期超过人体活动所消耗的热能时,多余的热能将转化为体内脂肪,存储于脂肪细胞中。)

师:蛋白质呢?(它能使我们具有抵抗力,少生病。)

3、科学配菜。

(1)适时指导:如果你的配菜方案不符合标准,准备怎样调整?(教师以其中的一个方案为例进行指导)

4、实践活动。

、提出分组讨论问题:

如果让你搭配,你能配出多少种合格的午餐菜肴来?

2、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7人为宜每组选一名负责人,负责本组成员的分工组织和协调工作。小组成员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学习水平差异等。(分组工作教师应在前完成)

3、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教师可巡视班级,检查监督学生的活动情况,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知道并相应的调整堂计划。

4、请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本小组其他成员适当补充。各小组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给出解答。

师:从统计结果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如:蔬菜点得多的方案,脂肪含量较底;晕菜点得多的方案脂肪含量接近0克;热量一般都在3200千焦以上、、、、、、)小结板书:晕素搭配,营养均衡。

、调查统计、分发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请各组同学根据上表,在全部的方案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种方案。

2、分发统计表格,请个小组统计分析后填写。

3、师生根据调查统计的信息,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全班同学同学最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

4、多媒体展示统计信息,请同学根据上面展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2)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教师巡视班级,了解学生的调查统计情况及相关的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6、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给出问题的解答。

思考题:、了解一下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全总结:同学,通过今天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大家可以在后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更多的有关事物营养成分的知识,为自己搭配更为丰富的营养午餐。(出示多媒体:相关画面。)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课本P18 《作业本》P10

教学目标:会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应用于小数的计算,并会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1.口算.2.54

1.250.8

32254

0.5200

0.51.01

125188

问:连乘的式题你是怎么算的

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主要从运算定律的内容,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举例说明应用运算定律怎样使计算简便来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ba(ab)c=a(bc)(a+b)c=ac+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25464

478125

4899

5461+6146

3.分组计算下面各题.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左边和右边对应算式结果相同吗 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为什么

4.小结: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小数乘法也可以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二,新授.学生尝试计算.0.254.784

=0.2544.78

=14.78

=4.78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1

=130+0.65

=130.65

学生板演后,要讲出简算依据.小结:运用定律计算,如果能设法使一个因数转化为整百数或者两个因数相乘的积为整百数就能使计算简便.三,巩固练习.1.用简便方法计算.0.250.12548

3.21.25

0.50.46+0.50.54

2.599

2.课本第19页试一试.四,作业.《作业本》

板书: 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0.254.784 0.65201

=0.2544.78 =0.65(200+1)

=14.78 =0.65200+0.651

=4.78 =130+0.65

=130.65

上一篇:标准版房屋门面转租合同下一篇:银行远程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