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2024-07-21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练习九第9题

(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2.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案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4.有关《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5.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6.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7.《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优秀教学设计

8.《稍复杂的方程》练习题总结

9.《稍复杂的方程》评课稿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2

仔细想想也确实是这样,教材采用“部分 + 部分 = 整体”的设计思路,将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分解成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和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逐个教学。这种分割开的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单独教“我”还会,放在一起“我”就糊涂;也使学生丧失了用分数乘除法意义来思考解决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并进行有效对比的机会。加之苏教版没有单独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例题,而是与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相结合,这又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系统论强调,“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把事物分割开研究,然后综合,即使综合得再好,也只是一种拼凑”。出于上述的思考,我决定用“整体教学”的思想,对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教学进行尝试。

一、分析教材,设计整体思路

分析教材,不难发现“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部分数与总数”问题(部总关系),另一类是“多(或少)几分之几”问题(比多比少关系),共有6种例题。分别是:

第一类,部总关系,共有2种。

(1)六年级有500名同学,男生占2 /5。女生有多少人?

(2)六年级有女生300人,女生占六年级总人数的3 /5。六年级共多少人?

第二类,比多比少关系有4种。

(1)杨树有60棵,柳树比杨树多2/ 3。柳树有多少棵?

(2)杨树有60棵,比柳树多2 /3。柳树有多少棵?

(3)杨树有60棵,柳树比杨树少2/ 3。柳树有多少棵?

(4)杨树有60棵,比柳树少2 /3。柳树有多少棵?

在实际教学时,分成2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部总关系”的2道例题;第二课时教学“比多比少关系”中的前面2道,学生自主尝试后2道题。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教材中对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教学是离散的,而集中起来教学可以优化知识的结构。事实上由于这样的6道例题属于同一范畴的思维方式,解题的依据都是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时将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放在一起教学,又便于学生比较、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二、比较研究,形成数学模型

以教学“部总关系”为例,首先运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让学生明白这两道题的形式是相同的,只不过已知条件与要求的问题不同。

其次抓住关系句,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发现两道题的联系:本质上看这两道题是一样的,只不过第一题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第二题单位“1”的量是要求的,可以用除法或方程计算,但无论哪一道题,都是用“总人数 - 总人数×2/ 5 = 女生人数”这样的一个相等关系来思考的。

其三是跟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什么情况用除法或方程计算,帮助学生厘清乘除法实际问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建立有效的解题模型。

三、调整练习,促进思维发展

在尝试实践时,笔者将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练习重组,使两者之间的练习交叉分布。每次练习的过程中,既有分数乘法实际问题,又有分数除法实际问题,这样的练习设计,题目还是原来的题目,并没有增加数量,只是调整了顺序,因此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但经过重组后的练习设计,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去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或所掌握的解题模型来判别是用乘法计算,还是除法或方程计算,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记忆。

这样的处理,明显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几次测试中,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解答这类实际问题的正确率比同轨班级高出许多,甚至第二类(比多比少关系)实际问题的正确率达到100%,也很少有学生将乘法与除法相混淆。这也说明,用整体思想来设计“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教学是可行的。

虽然这仅仅是一个个例,但也足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整体解读教材。教材的编排一般是由浅入深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但也会存在一些教学隐患,比如:一年级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就容易使学生形成“多加少减”的规律,而一旦形成这样的“规律”,对以后的学习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因而作为教师,应从整体出发研读教材,不仅仅是自己所任教的年级,还要了解以后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这样才能抓住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或主要矛盾,这样教学才能高瞻远瞩。

加、减法简便计算教学案例分析 篇3

新课标新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案例】在教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浙教版第七册第40页),我教完例2,例2是这样的:

3475-1999

=3475-2000+1 想:把1999看成2000,

=1476 多减1,要加1。

我问:"同学们,你们能想出跟例2相似的式子吗·"这时,我看见了一位思维活跃但却不遵守纪律的男孩高高举起了手,我不忍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第一个就叫了他。他说:"1111-303。"我乍一听,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妙。但又马上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吗·于是,我微笑着说:"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完成1111-303。"我又请了一生板演。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板演是这样的:

1111-303

=1111-300+3

=814

然后,我请学生仔细观察板演的算式,学生都说正确。我说:"你们在计算时是怎样想的·"一生说:"我先把303看成是300,多减3要加3,结果就是814。"我又叫一生,他说:"我跟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一样。"我说:"看来,同学都同意他们的意见了。"学生都说:"同意。"突然,有个小小的声音冒出来:"老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应该等于808。""咦,是808!"有几个细小的声音又冒出来。"是814。"有些学生不服气地喊着。……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都看着我,期盼我一槌定音。这时,我微笑着:"同学们,请安静。刚才这题到底是814还是808,你们自己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那就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一下。"我吩咐道。过了一分多钟,有学生叫起来:"教师,真的是808!""是808!"之后,附和声越来越多。"你怎么算的·能跟他们说说看吗·"我指名第一个说808的学生回答:"老师,我是笔算算出来的。""还有更简便的方法·"我又问。"老师,我是这样想的。1111-303,先减300,比原先303少减3,所以还要再减3。"式子是这样的:

1111-303

=1111-300-3

=808

于是,我乘机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还有谁再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吗·"我继续追问。"老师,我觉得,这题跟刚才我们做的例题2有点不一样,例2的减数1999比2000小,而我们这题的减数303比300大。""老师,例2的减数1999比2000小1,所以3475减2000多减1要加1,而这题1111减303,把减数303看成300,303比300大3,减300就比原先少减3要再减3。"其他学生听了都点点头。这时,我向学生进一步说明:"在计算减法时,如果減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可以把他们看作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要加几,少减几要再减几。"虽然,当堂练习完成不了,但学生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反思】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分预设的,没有高质量的充分的教学预设,就不可能会有十分精彩的生成。教师根据课前的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教师囤于预设的有序展开,完全按照教材执行教案,限制学生对预设方案的超越,那么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出于教师预料涌现许多的新想法,出现许多的新问题,暴露许多的新思维,展现许多非预设生成之美。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课堂的教学要弹性灵活。

1 使学生敢于跃"雷池"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富有创见的预设,但又不能拘泥于自己的预设而对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这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在任何一节课上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认识、思考和灵感等因素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的。当教师无视这些因素存在的时候,势必让学生走向一个教师设计的狭隘而偏僻的"知识胡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是教师为他们预设的认知成果,丧失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思考和体验。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放弃了调皮男生的"1111-303"这个题目,依然按照我的预设进行教学,就激不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智慧的火花。 我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敢于摆脱教材、教案的束缚;要敢于冲出预设的疆域;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表现和需求来决定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让有形预设寓于无形的、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因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只有跃出教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才能更艺术地调节教学过程轻重缓急。

2 学会及时"变奏"教学流程

非预设生成指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对课堂发生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及时调整。如果我在学生提出1111-303时说:"这个题目的类型的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我们放到课后再来解决。"这样搪塞了事的话,你想接下来学生的思维的转盘能转得起来吗·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抓住瞬间的意外,并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4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法:启发、引导、交流

学法:观察、交流、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5分钟)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4=27-14= 35-29=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小结: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加法中,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减法中,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

二、出示目标(1分钟)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三、探究新知(15分钟)

1.自主学习例3(1)

(1)出示主题图.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来解决。

(3)提问:该怎么解决?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及时

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4)集体反馈。

加法问题:

买1个钻笔刀和1支铅笔,一共多少钱?

0.6+0.8

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①:

0.8元=8角

0.6元=6角

8角+6角=1元4角=1.4元

预设②:

0.8+0.6=

“4”为什么要写在“8”和“6”的下面?

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尝试笔算0.6+0.8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教师并示范。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反馈练习:

列出2.8+2.1 6.4+0.9的竖式

(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尝试学习例3(2)

带橡皮的铅笔比普通铅笔贵多少钱?

(1)这道题你会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2)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3)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角分

1 . 2

-0 .6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反馈练习:3.6-0.5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四、质疑探究(5分)

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五、当堂训练(14分钟)

(一)当堂练习

1.计算训练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童话故事书一本6.8元,动脑筋一本3.4元。

(1)《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2)各买1本书,10元钱够不够?

(二)堂清作业

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处理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能教熟练地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

3、进一步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中需要进退位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小数加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3+4.55.9-5.812.6-122.3+0.78.7-5.71.5+1.6

2、列竖式计算。

5.8+7.612.8+4.912.6-4.79-1.89.84-5.374.5+54.8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2题。

第1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漏了进位。5加7等于12,写2进一。

第2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小数点没有对齐。就是数位没有对齐。

第3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忘了退位。从个位退一后,整数部分只剩下9。

2、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这是一道估算题,注意的问题:

1)独自审题,并解答问题。

2)说说解答方法。

3)引导他们用估算解决问题,掌握估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21.8元看成22元,14.5看成15元。22加15的和是37,37<40,所以40元够买。

第二种方法:把整数部分先加起来,21+14=35。由于小数部分的和不可能超过2,所以他们的`和一定小于40元。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3、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4题。

这是一道小数加法题。目的在于通过本题解决过程考察、评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4、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5题。

这是一道培养学生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找出新问题,激发探索精神。

第(1)题:用加法计算。

第(2)题:用减法计算。

第(3)题:先找小于5元的食物,然后进行计算。

第(4)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1.9+2.87.4-5.835.8+9.712.8-9.7

56.2-27.853.47+4.2563.7-37.823.1+61.3

2、解决问题:

1)萧萧到超市买东西,花了18.6元,还剩下13.9元。萧萧带了多少钱?

2)朗朗带了50元,买了2本书,还剩下32.8元。买这二本书共花了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练习课

1、口算。

1.3+4.55.9-5.812.6-122.3+0.78.7-5.71.5+1.6

2、列竖式计算。

5.8+7.612.8+4.912.6-4.79-1.89.84-5.374.5+54.8

1、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2题。

第1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漏了进位。5加7等于12,写2进一。

第2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小数点没有对齐。就是数位没有对齐。

第3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忘了退位。从个位退一后,整数部分只剩下9。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师生活动。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同桌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                          ②5×6×(5+3)              ③5×6×7+5×6

④5×6×7+30                ⑤30×8                              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一)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教学目标: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2 5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 6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 p103 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 p101 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 p102 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 p103 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 p103 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稍复杂的方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方程,其中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解方程练习。

y-20=4 2x=24 c-30=5 12d=24 a-62=8 32+b=40 8x=48 3e=102 请两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计算过程。2.列方程练习。

(1)公鸡x只,母鸡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要求先找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板书:公鸡的只数×2-母鸡的只数=6 2x-30=6 公鸡的只数×2-6=母鸡的只数 2x-6=30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女生y人,男生23人,男生比女生人数的4倍少7人。学生独立找出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板书:女生人数×4-男生人数=7 4y-23=7 女生人数×4-7=男生人数 4y-7=23 3.(1)见过足球吗?知道足球的特点吗?看看书上65页例1对足球的介绍。(2)说说从例1中得到什么信息?

(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问共有多少块黑色皮?)(3)你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稍复杂的方程。板:稍复杂的方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我们要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谁是未知数呢?(黑色皮的块数是未知数。)

在解方程时,第一步要做的就应当是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板: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试着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请几位有代表的同学上台板演。有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2x-20=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2x-4=20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2x=20+4 请这几位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思路。(3)解稍复杂的方程

① 学生分组研究如何解2x-20=4这个方程。

②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黑板解方程,并讲解解方程的过程。其他小组的提问。板: 2x-20=4 2x-20+20=4+20 2x=24 2x÷2=24÷2 x=12 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有可能学生会问“为什么不先除以2”。教师应当强调,在解纺车能够的过程中,一般把“2x”(一个数乘x)看作一个整体,要先求出“2x”(一个数乘x)等于多少,再求出x是多少。

③ 代入验算。

④ 学生比较:这节课所研究的解方程与以前所学的解方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4)根据解上题的过程解方程,2x-4=20,2x=20+4。板: 2x-4=20 2x=20+4 2x-4+4=20+4 2x=24 2x=24 2x÷2=24÷2 2x÷2=24÷2 x=12 x=12 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并进行代入验算。2.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学生讨论得出: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查,写出答案。

三、拓展应用

1.66页1题,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9=29 2.66页2题,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四、小结反馈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8

2、对本节课两个红点的处理,以放为主,扶放结合。对于第一个问题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所以完全放手。对于第二个问题,重点让学生理解“1号坑占地面积比2号坑多5/9”的含义,重视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优越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重点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使学生逐步掌握策略提高能力,同时也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练习设计本着贴近生活,应用生活的理念设计了三道练习,并且第三组设计以题组形式出现,关注学生差异。

4、针对本节课的内容,送上两位数学家的名言,是想让学生明白通过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思考,体验一种智慧才能体验到数学学习带给我们的那种成就感,鼓励学生多思多学,研究数学,乐学数学。

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环节的处理上,红点二的处理教学顺序有点乱,应该在同学说思路的同时随机板书学生算式,然后再来处理第二种思路。

2、解决问题的课应训练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清思路,掌握策略和方法,本节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清思路上还存在着很大问题。

3、在反馈上,对于生成的问题,处理的不及时,不到位,不能关注到个别学生的思维。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初步认识稍复杂图形、数字及简单的数与数之间的排列规律,能够发现数字及数与数的排列规律并能按规律填数。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用用数与数之间的规律填数。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排列的一般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阶段:

1、算一算

(1)4连续加4,写出每次加得的和。(2)7连续加7,写出每次加得的和。(3)25连续减5,写出每次减得的差。(4)45连续减9,写出每次减得的差。

2、摆一摆,算一算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二、导学达标阶段:

1、学习目标

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2、出示教材87面例3中(1)的两组图形。仔细观察,按要求完成:

a.把你找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相互说一说; b.汇报。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后面应该怎么摆?

3、观察比较。

出示幻灯片,与原来学习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不同,不是一组图形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而是每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板书:找规律时,可以先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

4、出示教材87面例3中(2)的两组数。

——

—— 24

——

—— 你发现了规律吗?接下来应该填什么数?

三、成果检验阶段:

1、按规律接着涂一涂、画一画、填一填。

2、按规律填出下一个数。1

——

—— ——

——

36

——

——

——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下面各题中都有一个数不符合规律,把它圈起来,并改正在横线上。5

—— 88

—— 13

——

4、找规律,填一填。3 6 10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篇10

岳壁学区岳南学校 李 杰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68页例

4、例5,练习十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差(和)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4、渗透环保观念和终身学习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1、寻求所求问题对应的几分之几。

2、弄清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教学关键:

1、确定单位“1”。

2、找出所求问题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动手画图并适时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 : 一.复习铺垫

1、找单位“1”.(1)一本书,已经看了1/4,还剩几分之几?(2)实际投资是计划投资的4/5.(3)男生25人,占全班人数的5/9.2、口答:(1)一堆煤,运走了3/5,还剩几分之几?(2)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占()的1/3.(3)白兔比黑兔少1/4,白兔是黑兔的几分之几?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你们喜欢鸟吗?鸟类种数减少了,就意味着许多美丽的鸟类从此就永远消失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由于人类的这些行为,有的鸟类灭绝了,还有一些鸟类,尽管还存在,但数量已经很少了,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也将很快灭绝掉.丹顶鹤就是这样的一种鸟类.丹顶鹤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产鸟类,群居黑龙江省的扎龙,丹顶鹤生活特别有规律,它体姿优美文雅、风貌优秀、翩翩起舞可与孔雀开屏媲美,是长寿动物与龟并称,古人将它作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所以特别受中国人的钟爱。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条有关丹顶鹤的信息。

出示信息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4。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2001年我国约有多少只丹顶鹤吗?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2000×1/4=500(只),求2000只的1/4是多少?)3.如果我们把我国约有多少只?这个问题去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外国约有多少只?)出示信息2(例4):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探讨的问题“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把信息2表达的意思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展示并口述画的线段图。

2.是把什么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1/4)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呢?怎样解答这道题呢?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先独立解答,师巡视,再交流)3.两名学生板演两种解法。

4.你怎样想的?能说出解题思路吗?(学生口述思路,教师在线段图上展示)方法一: 把全世界的丹顶鹤的只数看着单位“1”,先求出我国的只数,再用总只数减去我国的只数,剩下的就是其他国家的只数。

方法二:把全世界的丹顶鹤的只数看着单位“1”,先求出其他国家占总只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其他国家的只数?

5.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1〉、相同点:单位“1”相同。

〈2〉、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用总只数减去我国的只数算出其它国家的.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其他国家的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总只数乘这个几分之几,就算出其他国家有多少只。

四、再次探索

1、教师引言:正如前面所说:丹顶鹤是“长寿和幸福”的象征,人们称它为仙鹤,因此我国在扎龙专门设立自然保护区又誉为“鹤的乐园”。在人们的得力保护下,近两年来,丹顶鹤的数量逐年增多,请看下面信息:

出示信息3:2001年我国约有500只丹顶鹤,2003年我国的丹顶鹤的只数比2001年的只数多2/5,2003年我国约有多少只?

2.请同学们默读信息3,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理解哪一句话对解题最有帮助?

怎样理解2003年我国丹鹤的只数比2001年的只数多呢?(把2001年500只丹顶鹤看作单位“1”,2003年比2001年多的只数是2001年只数的2/5)3.(师生齐画线段图)这道题有几个不同的数量相比,画几条线段图更好表示?(用两条线段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2001年的线段,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余到此为下部分,一人板演.(巡视)

4.展示线段图并叙述.指线段图引导分析:我们把什么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把2003年的只数分成了几部分?哪两部分?(一部分与2001年同样多,另一部分比2001年多2/5。)5.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师巡视,指名板演两种代表性的解法)6.你能说出解题思路吗?(第一种解法:先求多的只数+2001年的只数=2003的只数,第二种解法:先求出2003年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2003年是2001年的(1+2/5)倍,再求2003年的只数;也就是求500只的(1+2/5)倍是多少)

五、回顾小结

1.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以上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研究信息2和信息3这两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信息2把总数2000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我国的只数,另一部分是其它国家的只数。信息3是把2003年和2001年相比,把2003年的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2001年的只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比2001的只数多2/5。

2.相同点:单位“1”的数量都是已知的。

3.没有直接告诉所求问题占单位“1”量的几分之几,解题时需要用单位“1”的量减去或加上它的几分之几,或者先算出要求的数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用单位“1”的量乘这个几分之几.)4.指导学生看书例题5,完成课本内容并质疑问难。

六、巩固内化

1、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5/8是植物标本,其余的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2、一个饲养场养鸭1200只,养的鸡比养的鸭多3/5.养鸡多少只?

3、小红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1)第一天看了多少页?(2)第二天看了多少页?(3)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4)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六、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内容?(分数应用题)你学会了什么?(用两种方法解答)解答这类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第一找准单位“1”,第二要找 所求问题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你还知道了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2.课后作业:练习十七第1、2、3题。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4。2001年我国约有多少只丹顶鹤吗?(外国约有多少只?)(1)2000×1/4=500(只)答:2001年我国约有500只丹顶鹤。

上一篇:建立保密机制 保护企业利益下一篇:第几的教学反思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