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2024-06-16

《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共10篇)

《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1

学习目标: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评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今义: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今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今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其吾视其辙乱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忠之属也

之公将驰之

何以战

以必以情

必以分人

二、课内初读

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2、他为什么要“请见”?

3、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

4、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三、深入阅读

1、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2、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四、人物解析

1、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有哪些?

2、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

五、我的小结

六、达标测试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忠之属也()

公问其故()一鼓作气()

2.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4.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5. 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达标测试答案:

1.谋划;类;缘故;振作。

2.尽了自己本分一类的事,可以凭此作战;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取信于民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等等。

侯晓旭

[《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2

1、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理清文章思路,归纳各段要点。

2、学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理解文中对比论证的方法及作用。

3、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修阶段)

(一)扫清字词障碍。

1注音:派遣()以身殉职()狭隘()

热忱()拈轻怕重()纯粹()

鄙薄()晋察冀()

2.根据下列意思写现相应的词语。

①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②课文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③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课文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④好了还追求更好。()

⑤为公务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⑥微小的不值得一提。()

⑦国际主义: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同敌人斗争的思想。

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

(二)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议论和议论文的常识,整理到作业本上。

议论文:以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分析事理,阐明的文体。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文体的见解和主张,必须正确、鲜明。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论据的类型: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常用的论证方法:

二、课上导学(自助、自问、自新)

1、简介毛泽东和白求恩。

2、解题入手,分析目的。

讨论:本文标题为“纪念白求恩”,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纪念”吗?

答:

3、快速朗读课文,把握内容,理清结构。请同学们找出各段重点句,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㈠、

㈡、

㈢、

㈣、

这其中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是: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分论点进行分析。

要求:①说说哪些句子是议论,哪些句子属于叙述,体会议论文的“叙”与记叙文的“叙”有何不同以及叙议结合的好处。

②议一议论述分论点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学习对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5、反馈练习:①“纪念白求恩”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文章的()

A写作目的和主旨B文章内容和论述重点

C写作动机和论述缘由D表达方式和论证方式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学习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的精神B学习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的共产主义精神

D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课外拓展:请写出两则关于“勤奋”和“诚信”的道理论据及一个事实论据。

侯晓旭

《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3

1、了解“热带雨林”的知识,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环保意识。

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īnlín()kuí()宁cuī()毁土rǎng()

ái()症效lǜ()白è()纪fén()烧

二、给加粗的字注音

混合()丧失()毁灭()潜在()

驯化()禽类()牲畜()摄取()

三、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长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语句中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1.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

2.刘易斯科斯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五、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②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③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④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⑤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1.概括本段的说明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说明顺序非常清晰,文中的“□□”和“□□”起到了提示说明顺序的作用。

3.①文中加粗的“这样”指的是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加粗的“这”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在文中划分出层次,并简要说明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人口的飞速增长是个严重问题

□□有人对我国人口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12亿中国人手拉手可以绕地球30圈;12亿中国人一个挨一个从同一个门通过,需要才能过完。

□□对于地球上每年净增8500多万的世界人口来说,手拉手绕地球有多少圈?从同一个门通过,又需要多少年呢?

□□这是一种趣味数学。可是我们回到现实之中,面对这样的数字,却只有忧虑和不安,仿佛感到这养育我们的地球老人在艰难地跋涉中发出沉重的呻吟。

据联合国有关资料,世界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从100万年到1000年,又到200年,再缩至80年。而1957年至1987年30年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科学家指出,地球最多只能养活80亿人,可根据目前人口发展预测,公元206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超过了地球资源的承受力;大约900年后,地球上人口将达6亿亿,地球表面每平方米将挤满100人,那时,人类怎样生存?

□□人口急剧增长表明人类生存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但人口没有节制地增加,又对人类自身构成了威胁,使卫生状况、居住条件、教育质量和公共服务恶化,加剧贫困和资源枯竭。联合国统计数字表明:非洲55个国家中,属于粮食不足,严重缺粮和极端缺粮的国家多达45个。人口的飞速增长使地球难以忍受,正如美国世界人口研究负责人福诺斯在1987年7月11日世界上第50亿个婴儿呱呱落地之前预计的那样:“这个婴儿今后处境艰难,很可能在饥饿、疾病、贫困、文盲和失业之中长大。”

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将如何面对人口激增的挑战?

1.在文中四处方格内依次填上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诚然那么无疑曾经B.曾经那么无疑诚然

C.曾经无疑诚然那么D.那么诚然曾经无疑

2.这篇短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面两组加粗的数字,其中____________是确数,____________是约数。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对于地球上每年净增8500多万的世界人口来说

B.科学家指出,地球最多只能养活80亿人

4.文中加粗的“没有节制”一词是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濒临奎宁摧毁土壤癌症效率白垩纪焚烧

二、hùnsànghuǐmièqiánxùnqínchùshè

三、1.不能。“至少”说明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最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在生长。实际数量会比2500种多。借此说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人类获取更多食物的宝贵资源。

2.不能。“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之后,就失去了说明的准确性。

3.不能。“永远”,说明这一物种已经灭绝,同时暗含了作者对物种灭绝的惋惜和无奈。

四、1.列数字2.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

五、1.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牧场的双重后果。

2.首先、其次

3.①“这样”指砍伐树木减少光合作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放火毁林也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②“这”具体指“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

4.①‖②③‖④⑤关系见结构分析“第10段,……”

六、1.B

2.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3.80亿;8500多万;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4.若删去了,语意就变成了对人口增加的全面否定,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删掉语言表达就不准确了。

5.人口的飞速增长是个严重问题,应当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高度重视。

侯晓旭

《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2、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识记本课出现的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及用法。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交流感知

1、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

泾(  )流    两涘(  )渚(  )崖之间     且夫(   )

伯夷( )  我睹(   )

殆 (         )       少(  )仲尼之闻

二、研读共品

请翻译课文:准确翻译重点词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翻译课文

2、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通假字:

泾流之大。

不辩牛马。

(2)古今异义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古义:

至于

今义:

东面而视

古义:

东面

今义:

旋其面目

古义:

面目

今义: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

少仲尼之闻:

轻伯夷之义:

(4)一词多义

A  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

以为莫己若者

B  百   闻道百/ 且夫吾尝闻

少仲尼之闻

C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始吾弗信

两涘渚崖之间

泾流之大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我之谓也

D 之 野语有之曰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E 于 至于北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5)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大方之家:

(6)特殊句式

【1】闻到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作业:背诵课文,并会翻译。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知

回顾字词,翻译课文,背诵原文。

二、研读共品

1、分析河伯形象: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2、河伯由开始在自己的河中到后来到了海中,对自己的认识有没有变化?原因是什么?(课后题一)

3、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受到的启发。(课后题二)

三、互助释疑

课文中只对河神的神态和语言进行了描写,而未对海神展开描写,请想象一下, 当海神听了河神说的一番话后,又有什么表现呢?不妨写下来。

四、巩固拓展

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时,季节这里用作状语,是“按季节”的意思

B、旋其面目  旋,掉转

C、野语有之曰   野语,粗俗的话

D、不见水端    端,尽头

2、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国人莫敢言

3、下列划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

D、以为莫己若者

五、总结提高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六、教学反思

张雪

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了解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所表现的军事才能。

二理解一些词的古今义差异。

第一课时

一、解题·诵读全文

1、解题和诵读提示

《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是鲁国史官,书中按鲁君在位顺序逐年记事。本文节自该书第八卷“庄公”目下,文中“十年”即鲁庄公十年(前684),“公”指鲁庄公。《左传》之文皆有目无题,本文标题是后人根据它的内容拟定的。文章以记言为主,题眼是“论战”二字。一定要读好曹刿的话,用明确的语气表示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叙事的话用客观陈述的语气读。

2、教师范读。

3、指定两位同学将自己摘抄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的左、右两侧;再指定三位同学试读全文,各读一段,一气读完。这两项可以同步进行。

4、提问:①开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反问,语气较轻,有劝告意。)②第二段两个“可矣”的“矣”字表示怎样的语气?(表示所期待的已经实现。)两个“未可”后面为什么不加语气词?(有坚决制止之意。)③末段“夫战”“夫大国”中的“夫”是发语词,无义;既无义,是否可删?(表示有所议论,不能删,犹今语“要知道”之类,读时要有语势。)

5、全班齐读。

二、归纳段意·掌握文章理路

1、学生自行归纳,力求文字简练,不求统一。

2、学生诵读“十年春……乃入见”这一层后,提问:

①《左传》叙事十分简练。这一层叙述曹刿入见庄公缘由仅用40字,能不能将它压缩成“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入见”14字?(不能。“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有提挈全文作用,不能删。)

②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事情上?可用原文说明。

三、练习背诵第一段

1、诵读第一层(开头至“乃入见”)

这一层已读过几遍,再领读一遍即可进行检查。随后结合学生抄在黑板左右侧的词语进行提问。

①古代出兵打仗,有钟鼓的叫“伐”,无钟鼓的叫“袭”。齐师这回进攻鲁国,是击鼓敲钟去的,这意味着什么?(堂堂正正地讨伐。)为什么齐军要这样做?(因为鲁国帮助齐公子纠争夺君位,干预了齐的内政。)

②春秋时有“公膳”制度,但只有国君、卿、大夫才能享用“肉食”,曹刿乡人称这些人为“肉食者”,意味着什么?(对统治阶级不满。)

③“间”,本作“”,表示月光从门的中缝穿进来。在“又何间焉”这句话里,“间”可以引申出怎样的意思?(参与。)

④“鄙”的本义是边远的`地方,为什么能引申出“目光短浅”的意思?(距首都远,文化落后,见识不广。)

提示:肉食者的“鄙”、曹刿的“远谋”,读下文便知分晓。

2、背诵第二层(“问:‘何以战?’”至“战则请从”)

这是全文中的难点,应多读几遍(包括领读),解词句和提问启发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要点如下:

①“衣食所安”即“衣食,人之所安”的省文。

②春秋时诸侯国无常备军,遇到战争则临时征集奴隶入伍。据此想想:“民弗从也”的“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跟着国君去打仗。)又,这句话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肉食者谋之”。)

③“加”,由“口”“力”二字组成,本义是用言语欺凌别人。在“弗敢加也”中,“加”应当引申为什么意思?(欺骗,虚报。)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左右侧都是“犬”,有相争意,指诉讼案件;两犬相守,又有看守罪犯意,指监狱,这里用前一个意思。“以情”,依据实情来判决,也就是做到了公正。赏罚公正,人民才能信服并听从,所以下面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小结第一段,说说“肉食者鄙”的表现(行小惠,讲小信)和曹刿的远谋(以忠于其职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问题(例如因不了解句意而背不出或背错),还可以作补充解释或启发学生自行领悟。

检查完毕后,应允许学生就第一段内容提出问题。

二、背诵第二段

这段纯属叙事,句式又比较整齐,估计读两三遍就可以成诵,无妨讲点古代常识以增加学习的兴趣。要点如下:

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长勺之战是一场车战?(“公与之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公将驰之”)

②介绍车战概况:用战车作战时,三个甲士站在车上,居中者担任御手,居左者持弓,居右者持矛,其余数十名步卒随车冲击敌阵。国君要亲自上阵用旗鼓指挥军队,他坐在车中央,御手在左,在右的手执武器保护他,叫“车右”。

请你猜猜,曹刿既跟庄公同坐一辆战车,他应该坐在什么地方?(在庄公右方,除协助指挥作战外,还兼有保护庄公的职责。)

③“鼓”:看字形,左边象鼓置于虡(,鼓架)上,右边象手执槌之形,故有击鼓义。鼓之,发布进攻令。

检查背诵后,让学生说说庄公眼光短浅的表现。(略)再问:“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是为下文哪几句作铺垫的?(“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段

1、这段也不难背诵。试读一遍后让学生概括曹刿答语的层次,再联系第二段了解文章的理路。

2、解词

①盈:本又是器皿盛满。引申为饱满。

②靡:披靡。“靡”,从“非”。“非”是鸟翅下垂之形,故有“倒伏”义。

3、“公问其故”,既胜而不知胜之由,其鄙可知。

四、结合练习第三、四、五题总结全课。

五、连贯背诵全文。

《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6

据《海南特区报》报道,3月10日下午5时30分,在三位女同学的陪伴下,严利红向记者诉说了信件被拆、丢失的遭遇以及她的担忧。上初一时,她的信被拆开过两次。上初二后,她的三位同学给她来信,她没有收到。去年,她姐姐寄来一件生日礼物,还有一封信,到现在也没有收到。严利红说她所有来信的邮票都被人撕掉。有位女同学的信被别人传看着,害得她学都不想上了。严利红很担心别人把信的内容公开。她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只有一个学生信箱,每个班上都有一把钥匙,但许多同学偷偷配了钥匙。记者问了三位陪伴的同学,她们都点头说有类似的遭遇。

讨论:严利红的权利受到损害没有?你是怎样看待私人信件被拆开之事的?

《曹刿论战》导学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二、写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公子小白出奔莒jǔ国,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本篇所记即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四、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曹刿()

又何间焉()

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

公与之乘()

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遂逐()

2.解释加点词语,翻译画线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庄公作战的三个条件?曹刿认为哪一条是作战先决条件?

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战略思想?

条件:

(1).凭小恩小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凭神灵保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凭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而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对此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也是曹刿的政治主张。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哪两条?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彼竭我盈”;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文中的“辙乱旗靡”。

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拥护,军事上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人物赏析:找出文中写曹刿或鲁庄公的句子,分析他们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

望其旗靡:

(2)通假字

小惠未徧。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狱,古义:

今义:

必以情

情,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

忠,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间,古义:

今义: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鄙,古义:

今义:

再而衰

再,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故: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属: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之属:

以:可以一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5.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6.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2)

倒装句

宾语前置:

何以战?

“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译文:在长勺交战。

(3)

省略句

省略主语:

对曰:“小惠

未徧,民弗从也。”

省略了主语“曹刿”。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省略宾语:

必以分人。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7)成语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8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承担着较重的文体知识的教学任务。讲文体知识是必要的,但不必系统、全面、集中地讲,在阅读过程中用到什么就讲什么,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借助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特点,为后面的感悟、体验打好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新闻作品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和消息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体会文章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4.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几句话:

(1)新闻,新闻,新闻姓新。

(2)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3)新闻要把真正好的说成好的,真正坏的说成坏的,有一分说一分,有两分说两分。

(4)失去了真实,新闻就失去了生命。

(5)新闻中即使有描写,也只是扣住一两个核心细节略加点染。

同学们想想,这几句话说明新闻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洁(短、新、快)。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北京喜获奥运会主办权》就是新闻的一种——消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北京喜获20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特点。

2.整体把握

(1)从消息的结构特点切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港口新闻联合社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消息,此后,为了抢发新闻,各报都用电报发稿。由于当时的电报技术还比较落后,经常出现故障,电讯常常中断,这就迫使记者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塞进报道的开头部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准确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

导语——概括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实,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主体——具体叙述导语的内容。

这种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很像倒置的金字塔,所以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请同学按照消息的结构特点,分别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讨论标题的表达效果

有人说“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本文的标题分为正题和副题,正题“北京喜获年奥运会主办权”概括了消息的中心事件,“喜”字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副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突出了中国得票数量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分析导语

①快速阅读,抢答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②阅读思考:导语部分有没有五要素以外的内容

(4)把握主体的主要内容

主体叙述的就是导语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主体要注意变换角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一下主体的叙述角度。

①中国政府的态度。

②两轮投票的情况。

③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

(5)阅读分析:主体部分怎样表现“喜”?

(6)从情感表现切入

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举国沸腾,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喜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表现了申奥成功后国人的喜悦之情。

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都表现了喜悦之情,但表现方式不同:标题——正题直接表达喜悦,副题侧面表达喜悦;导语——直抒胸臆,喜悦之情尽现;主体——借助细节点染喜悦。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饱含情感的特点。

方法一: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请一位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本则消息,其他同学体会他播报时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并在课本空白处记下自己的体会。

朗读主要是借助重音和停顿来传递情感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个别词句可以做一点技术处理,重音和停顿可适度夸张。在学生朗读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①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

②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③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④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

方法二:设计替换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本文善用细节的写作技巧。

典型细节增添了本文的表现力,例如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的泪水,“默默的”拥抱;刘淇要“永远保存下去”“刚才签字的钢笔”等。

四、拓展延伸课外学习活动:

《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9

【目标】

1、 立足于言语,运用多种方法品读文章第二段描写北方初春景色的句子,

突出几个重点虚词、动词及比喻、白描等言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2、 抓住“鸟曝沙”、“鳞呷浪”、“皆有喜气”体会作者笔下春景之自由

3、 紧扣“脱笼”、“局促”等词语体会作者如动物般追求自由的本性,介入作者为官的经历,体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独立高傲的灵魂

【重难点】

1、 抓住“鸟曝沙”、“鳞呷浪”、“皆有喜气”体会作者笔下春景之自由

2、 紧扣“脱笼”、“局促”等词语体会作者如动物般追求自由的本性,介入作者为官的经历,体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独立高傲的灵魂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描写春天的作品很多,(出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怎么看出他描写的就是初春?

(出示)

酥:具有缎子般的光泽和光滑的;光洁细腻的--《新华字典》

二、 品读写景句,感受北国春之“初”景

过渡:同样描写初春,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是怎么写的?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自由朗读,你最喜欢他笔下的哪一处春景的描写?(一见钟情--)

◇作者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柳、山、水、麦苗、鸟、鱼……

◇你能给这些景物加几个形容词突出其属于“初春”的特点?

◇作者是如何写的?

预设: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微:稍微。

写出了初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能否将“微润”改为“湿润”?--通过比较体会“微润”与“湿润”带给人的细微的感受差别,紧扣“初春”之“初始”的特点,初步领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的风格)

2、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皮:包或者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为何不是“冰面”、“冰层”?)

解:融化(冰或雪由于温度或太阳光的照射化为水)--能不能描述下“融化”的状态?

始:开始。(为何此时开始融化?天稍和     和:暖和,不冷也不太热)--写出初春气温渐渐回暖的特点。

乍:初、始。(初春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能不能换成“猛浪若奔”?水波由冰皮融化而成)

晶:从三日,表示光亮。

◇为何将水波比喻为镜子?(镜:古代照形取影的器具,正面磨光发亮)

冷光:写出初春水冷的特点。

乍:突然。--作者因看到明亮清澈水波的惊喜。

小结:有天“稍和”而有冰“始解”,进而才有了“乍”明之波,作者将自己“冻风时作”、“欲出不得”的压抑融合在了对初春到来的惊喜中,正因为他对自然的钟爱才有如此细致的观察与独特的体验感受。

指导朗读: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语速稍快,感受作者从细微之景中感受到初春到来的惊喜之情。)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为:被--似乎晴雪有了自己的意识与行动。

娟:  形声。从女,从肙,肙亦声。“肙”意为“细小的”、“小巧的”。“女”与“肙”联合起来表示“小巧的女子”。本义:身材小巧的女性。

拭:擦拭。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式:程式、规范)

--“洗”“拭”“娟然”等词语皆用于女子,作者赋予笔下的山以女子的柔美娟秀,与他人全然不同,似乎与平日对山的认识不同,但细细品来,却与上文相衔接,恰恰紧扣了“初春”的特点。

始:刚刚(写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的少女一样,清新脱俗,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少女的梳洗打扮表示了一天的美好开始,正如这“初春”的美景。)

◇平时的文章把山比作巨人一般,袁宏道却比作少女,好不好?(山的内在柔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指导朗读:想象古代仕女对镜梳妆打扮的场景,动作轻柔而细腻,新的一天的开启。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你对“初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观察?

生:草芽萌发、风柔了、阳光变暖、树皮不再是暗黄色、厚厚的棉衣放起来了……(袁宏道还写了哪些“初春”之景?)

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将舒未舒”是怎样一种姿态?(借助图片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用几个词语描写一下。)

披:给你什么感觉?能否换成别的字?(“披”写出柳条的飘逸之姿,“披”在文言中又有“穿”的意思,偏于拟人。)

浅鬣--短鬣:春二月,麦田高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鬣毛。不仅写出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的特点。(“浅”与“短”有何差别?“短”感觉粗壮,“浅”既有长的不高的状态,又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弱之姿,更符合“初春”。)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释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睡眠戏水的鱼,一切动物都显得有喜气。(为何“有喜气”?“喜”从何来?)

生:春天到来之喜、万物复苏之喜、生生不息之喜、自由自在之喜……

哪些字词能表现出动物的悠然自得?

曝:晒太阳。(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场景?)

呷:改为“喝”如何?--“呷”有吸水、戏水之意,鱼儿在赖以生存的水中嬉戏更可见其自由本性。

◇据说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猜猜第欧根尼会怎么回答?)

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大帝为何这么说?)

明确:追求自由也是人的本性。

四、结合背景,体会作者追求自由之本性

1、万物自由皆有喜气,作者袁宏道又如何?

出示: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出示背景: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

万历二十七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一年后辞官返里,居柳浪湖畔,作庐山、桃源之游。

师: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强调“不仕”、“解官”、“辞官”)

生:淡泊名利、厌弃官场、喜爱自然山水、追求自由……

2、出示:

夫(第二声)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结合刚才对袁宏道的理解读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自嘲or自傲?

出示: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再读写作《满井游记》后作者的经历,作者为何将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他热爱自然,但困于春寒;他追求自由,但困于官职。

出示:

男儿生世间,行乐苦不早。如何囚一官,万里枯怀抱。

--袁宏道《为官苦》

师: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感受袁宏道苦苦压抑下的追求自由之心,所以他笔下的“满井”才如此与众不同,他眼中的“初春”才如此与众不同,“至理本无非,从心即为是”,他始终在抒写着内心深处最本然的追求。)

五、作业

袁宏道在北方的春寒料峭中感受着生命复苏的暖意与自由之本性,我们南方小镇的春末又如何?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板书设计

自由之性

满井游记      初春之景             借景抒情

本然之求

【教学反思】

钱梦龙先生就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学之后,听了很多专家、优秀教师的文言文课,自己也尝试着学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疑惑,这就是“文”与“言”的结合了吗?直到“言语”教学理念的引入,将文言文的各类知识进行了整合、分类,在教学过程中既关心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关注了传统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现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关注文言文的关键字词,而不是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的释义。“言”的落实是文言字句知识的教学,而文言文所蕴含的诸如情感意蕴、文章特色、作家风格流派等“文”的教学怎样体现,个人认为这种“言语”教学方式的研究将很有启示。

《曹刿论战》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10

1.了解作者和作品;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

2.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重点)

3.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文章曲折离奇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象,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出的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行七(háng) 负笈(jí) 观宇(guàn)

稽首(qǐ)重茧(chóng)樵(qiáo)

赉赏(lài)霓裳(cháng)自诩(xǔ)

逡巡(qūn)踣(bó)

4.理解加点词词义。

薄暮毕集 (迫近)

乃于案上取壶酒(于是,就)

乃尔寂饮(却)

未谙此苦(熟悉,知晓)

蓦然而踣(跌倒)

5.翻译句子。

(1)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明确: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光亮能照出极其细微的东西。

(2)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明确:这么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能不同大家一起享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明确:本文记叙了王生上劳山拜师学道,不堪其苦,半途而废,临走前请师父教他穿墙道术,最终碰壁的故事,启示了人们好逸恶劳学不到真本领,投机取巧也只有碰壁的下场。

(2)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则故事呢?你能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吗?

明确:开端(1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2-4自然段):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5自然段):王生回家,演法失灵。

(二)线索探究

本文是明暗双线结构,王生不愿吃苦是一条暗线,你能找出明线是什么吗?

明确:明线是: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法术失灵。

(三)人物形象探究

读完本文,你觉得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

(四)写法探究

王生学道的整个过程几经曲折,跌宕起伏,而且局部的单个情节发展也是一波三折,你能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明确: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奇思妙想的法术上。在“剪纸化月”、“酒饮不尽“、“箸化嫦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的奇思妙想上,这些超现实情节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情节更趋复杂,而且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五)体验与反思

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某种成就;梦想不劳而获,一味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到处碰壁。

四、板书设计

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王窃欣慕归念遂息

苦不可忍未谙此苦

自诩遇仙惭愧忿怒投机取巧终将碰壁

洁身持正人仙和乐

五、课外拓展

《劳山道士》的结尾写“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对王生这种行为,你是怎么看的呢?

示例:王生不听道士告诫,自讨苦吃,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说明他太缺自知之明,又不肯反省。

侯晓旭

上一篇:2金木水火土教学设计下一篇:溪边吟,溪边吟李中,溪边吟的意思,溪边吟赏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