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说课稿

2024-08-19

《曹刿论战》说课稿(通用4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 篇1

《曹刿论战》说课稿12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

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

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

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

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

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

7、拓展升华:

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说板书设计

战前 曹刿“请见”——“鄙”“远谋”(文眼)

准备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战

曹 曹刿“论战”——一问三答三断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鄙”)

求信于民,忠之属也 ——可战(“远谋”)

战中 战争地点——长勺

论 简述战争过程 胜负迹象——齐师败迹

过程 庄公 指挥 “将驰”“将鼓”(“鄙”)

战 曹刿 战斗 “未可”“可矣”(“远谋”)

战后 进攻——勇气——彼竭我盈

(“远谋”)

原因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说课稿2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乡人曹刿鲁庄公

战略:取信于民战术:抓住时机

板书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应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一目了然,同时本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映照这一风格。

【小节】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理念是: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从理解字词入手,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含义的挖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尽量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点拨和学习方法的梳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曹刿论战》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九个方面对《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古文。《曹刿论战》虽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此文的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重点描写曹刿的“论战”。本文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剪裁得体,意蕴深广,其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是《左传》的经典篇目之一。

【说学情】

本课设置在八年级上册,在学此课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短篇古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所掌握知识有限,加之首次接触文言议论文,学习本文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问题导引,疏通文意;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不在文体阅读上做文章。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及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将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关键词语

及精彩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讨论探究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

写作技巧;学习文章中所刻画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并学习曹刿身上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曹刿及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启发式讲解法和问题导引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相对薄弱,有部分较晦涩的文言词语我采用讲解法直接点拨;还有些内容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来完成,对于此部分内容我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采用问题导引法,设置问题层层导引,让学生们在问题中阅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古文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梳理文章叙述线索、客观分析人物形象。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诵读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也是由文言文的时代距离特点所决定的。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深入文意,体味文言的音韵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达到背诵的程度。诵读法的运用便于学生们找准语感,体会语言特色,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讨论法。课堂讨论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刺激思考,集思广益,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交流方法与心得,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诵读课文

二、复习关于《左传》的文学常识、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关键词语

(1)词语释义

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谎报)(诚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动词,击鼓)

既克 (战胜)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倒下)

(2)一字多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以)

《曹刿论战》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中《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的主要内容这两课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重要的文言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这两课中人物形象和观点态度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合并在一起重点复习

经过九上和九下12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中考考点的把握不够全面,课内外知识迁移的能力不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据中考考点制定以下复习目标:

文言文中考考点为:

识记:

1、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归纳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1、评价作品的思想能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由此确定本堂课的复习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识记文言名句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在文中的基本用法并能够准确翻译句子(重点)

2、分析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重难点)

情感目标: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

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案: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识记、理解)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词

4、一词多义

二、语句翻译(理解、综合)

特殊句式(根据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一、新课导入:

有位专家曾大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史茂密的树叶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关于文言文复习课

二、课前案反馈:

师明确要求每一小组交流的每一版块知识点,明了后上黑板展示,其他同学在组内继续交流其他知识点,等黑板上的同学写完之后,同学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精华及时补充课前案,如果有不同点,可以及时补充,若有疑难点,可以向出示本版块知识点的小组请教如果都明确了,可以迅速识记

三、巩固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文言句子,考查同学们的翻译情况

1、小惠未徧,神弗福也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学生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咯知识点的落实,并回顾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在落实翻译的原则与放法的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强化训练

出示涵盖这两课知识点的中考题,让学生体验中考题型共三题

前两个题难度较小,重点让学生交流第三题,让学生说出做题的凭据这一题考查的是多义词“之”的用法,是学生的易混点,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师相机引导归纳做此类题的方法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能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幻灯片出示问题:

归纳总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君贤臣的共同之处,分析比较曹刿与邹忌、鲁庄公与齐威王的不同之处

学生自主完成,让两个学生分别回答,其他学生归纳总结其要点并分析做这类题的方法

1、人物事迹(概述)

2、事迹体现人物精神风貌(从文中概括)

3、抒写人生感悟、人生启示(多方面)

(二)、强化训练

出示往年关于本课的中考题:

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锻炼学生系统回答问题的能力,并实现枪案目标的升华)

六、迁移训练

刚才做的都是往年的课内的中考题,对课内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有课内到课外知识迁移的能力如何呢?那么我们就又设计了一组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来培养学生的显性迁移能力,培养知识迁移意识重点讲第三题古文今译和第四题,进一步落实本课难点和情感目标,其中包含古今异义词地方、多义词所以与判断句

但是,这类题是前几年潍坊的中考题型,从去年开始,潍坊对文言文的考查加大了难度,考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这时,学生由比较阅读的显性迁移转为隐性迁移时,能力又会如何呢?所以我们又设计了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学生的隐性迁移能力我们重点讲解易混点多义词“之”,再次落实上面讲到的方法,还有第三题,落实情感目标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我们又设计了两篇课外拓展阅读,内容上密切联系本节课所讲内容,进一步落实情感目标;题型上仍是中考题型,落实能力目标,尤其是难点古文今译和易混点一词多义,再次落实课上复习到的方法与技巧

《曹刿论战》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有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习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习本课的基础,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学情及教法学法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习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习本文。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2、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3、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4、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三、说教学程序

(一) 激趣导入

1、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2、走进《左传》简介《左传》

生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二)生一读课文 会读

师范读,生练读,齐读。

《曹刿论战》说课稿6

以下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六部分来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境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锻炼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三.说教法

本篇课文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读法,因为这是一篇先秦的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皆脱离了现代语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放弃传统的字子落实,句句清楚,有言无文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顾问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以训练为主线,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查资料,课堂讨论,课后写作的方式进行。师生在平等自由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得。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要知详情请翻开课本

2、学生自读

要求学生不堪注解,通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句。然后再对照注解读,再标出疑难字词,并写入自读笔记。教师巡视,检查自读情况,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上黑板汇总。

3、解决疑问,先请同学翻字典自己查不懂的字词,教师提问

伐:有侵略,还有攻打的意思,请同学思考哪个更符合本文语境(落实攻打的语境意义,因为本文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纂写,侵略带有贬义,故不可能)

靡:有倒下,还有倾斜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落实倾斜的语境含义)

下视其辄:有向下看,还有下车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落实下车的语境含义)

4、字词讨论分析完毕,请同学再通读课文,再次整体感悟。

5、深入理解课文,通过自读笔记,检查出主要疑问

(1)这场战争谁是争议的一方?(讨论得出春秋无义战)

(2)课文怎样塑造曹刿的英雄形象?(讨论得出机智,爱国的品质)

(3)鲁庄公鄙乎?(引导学生联系现代生活,把鲁庄公放到现代环境中来讨论,无标准答案)

6、作业布置:以本文出发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曹刿论战》说课稿7

一、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直接导入,并说明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曹刿论战》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论述了什么?这是贯穿本课的一个纲要信号。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主要是论述作战如何取得胜利。战前是要取信于民, 在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战时机。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间”“鄙”“安”“遍”“牺牲”“加”“狱”“虽”“以”“属”等。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记忆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学习避免了脱离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词,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并讨论“曹刿是如何论述的?”这是一个比较大话题。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信号:一是曹刿在论述作战条件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自己的意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庄公又是如何表现的?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曹刿的引导下鲁庄公明白了必须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障。这个问题也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形象,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从鲁庄公的思想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而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任人唯贤,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君主。另一个子信号是:作战中如何能取得胜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曹刿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用实际行动让鲁庄公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教学难点也得到了解决。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并进一步由学生总结文章塑造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的方法。如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是讨论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详略的安排非常分明,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为什么详写作战前的准备,而略写战争的经过?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思考“论战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从而解决第三个纲要信号——“为什么论?”,若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感到困难时,可以将问题简化为:“作者着重写作战前的准备想要寄托怎样的思想?”学生讨论后会比较清晰的理解到是为了突出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思想,从而教师可作适当的总结,并简单介绍《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这个环节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养成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个环节是迁移拓展,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1、用现代汉语将《曹刿论战》改写成一篇故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

2、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和《子产论政宽猛》。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左传》反映出来的儒家政治思想及言辞婉转,描写入微的写作特色。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达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有必要给学生推荐适当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在朗读中学会分析人物,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关注学生间的互相学习,注意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戴维 伯姆认为:“课堂对话的意图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常常留有较大的空间,具体的细节灵活处理,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如通过讨论明确课文中难理解的重要字词意义和用法,通过师生的对话讨论得出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讨论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详略,并由此探讨文章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等内容。

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纲要信号教学法和点拨法。

纲要信号教学法事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反映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如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曹刿论述的内容和技巧,把握本文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我设计了这样的纲要信号:

1、曹刿论述了什么?

2、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3、曹刿为什么论战?

这三个纲要信号贯穿全篇,也贯穿了整堂课,使教学思路清晰,使学生的讨论和学习既放得开也收得拢。

另一个教学法是点拨法,点拨法是蔡澄清先生提出的,主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学生的疑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谢谢各位老师指导。

《曹刿论战》说课稿9

【说教材】

本文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景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

锻炼自学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说教法】

本课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课法,因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先秦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不同于现代语境,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导入新课。

2、介绍课文相关知识,介绍《左传》熟悉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4、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整体感悟。

5、分析人物形象

6、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布置作业题】

课后第三题。

《曹刿论战》说课稿10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篇目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曹刿论战》。

一、教材分析

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教材 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有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习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 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习本课的基础。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学情及教法学法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习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习本文。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2、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3、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4、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5、说教学程序

6、激趣导入

7、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8、走进《左传》简介《左传》

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读课文 会读

师范读,生练读,齐读

再读,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仍然不懂的小组合作解决。

质疑。

三、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鲁国能以弱胜强,你认为有那些原因?

此次鲁国能取胜,曹刿功不可没,那么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对鲁庄公这个人,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

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如果单纯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茫然而无所得,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对话,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智者有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过后,各自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过后,我们每人就有两种思想。所以交流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完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展示学习成果

抽出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完善。并板书。

(二)、再读课文,限时背诵

(三)、作业练习

1、继续熟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四、说板书

思想上:热爱祖国

以弱胜强原因 政治上:取信于民 曹刿:远 谋

军事上:抓住战机

《曹刿论战》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该篇简明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文章没有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理清课文思路和结构,领会文章剪裁精当的写法,并背诵全文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4)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2)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行文结构脉络、人物形象分析,课文的背诵

难点: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说教法】

本堂课我主要采用:问题导入法、点拨法、讲解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水平,大致能够理解。因此我准备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在朗读中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提出质疑、探究并解决问题。

(3)注重及时的课堂训练,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问题导入

老师播放古典音乐,并在课件上显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读课文。

1、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鲁庄公、曹刿

2、论的是哪一次战役?——长勺之战

3、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战前、战中、战后

二、题目切入,理清思路

老师以课文题目切入,继续追问学生:本文为何不以“长勺之战”为题,而已“曹刿论战”冠之?

作者的重点不是写“战”的过程,而在于“论”,因此,作者针对题目对材料进行了删减取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全文三段文字,一、三段文字分别围绕着“何以战”和“克之故”进行详细的“论”——“问对”,而对战斗过程只是在第二段中寥寥几笔结束。这是本文的结构概括。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关注题目中的“论”字的同时,对文章有一个初步整体的理解,这是学习本文的起点。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对文章篇章结构(战前、战中、战后)及部分语句如“乃入见”、“何以战”、“可以一战”、“既可,公问其故”等有更透彻的理解,由“言”悟“文”,文与言得到较好的结合,习与教做到较好的互动。学生在读课文时,由题目中的一个“论”字会有所体悟,理解本文的重点在“论”而非“战”。】

三、背景介绍,理解主题

1、本文重点在“论”,在于庄公与曹刿的“问对”,但因历史久远,谈话中涉及的许多字词及字词背后的含义、文化意蕴学生已经不太了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接下来,老师先讲解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重点字词,有疑问的学生先分组讨论、讨论不得查阅参考书、实在不理解再提问老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背景知识: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贵族家里有许多奴隶,当时诸侯国没有常备军,一旦开战,由各将领将家丁、奴隶、平民组织起来作为军队,用战车进行作战,战车上由一人驾车,称为“御”,两人执长矛作战。打仗时,通常是双方排好阵,称为“对阵”,“阵”字常写作“陈”字。擂鼓,表明作战开始,战车向前冲杀;鸣金,即撤兵,收缩队伍。打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大事,开战之前,必定会祭祀宗庙,求得祖宗、神灵的保佑,仪式很隆重,由国君亲自祭祀天地、祖宗,献上猪头、牛头、羊头等最好的祭品,称之为“牺牲”,作战胜利后,战利品除了国君拿一部分,大部分奖赏给将领们,士卒们往往所得甚少。

这里,将文中重点字词贯穿于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及文化背景来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对探析文言字词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讲解完毕后,再播放一个春秋战国时期作战的视频,ppt呈现一张战车图,标出“轼”、“辙”的部位及战车上作战人员分配,让学生对“牺牲”“轼”“辙”“御”“帛”等字词有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对前面所学重点字词的一个巩固。

2、先前学生已经明白了本文的重点在“论”字上,教师将文中两人“问对”的语句重新编排投影呈现出来,让学生先分角色朗读这两段,再试着翻译文中两人对答的话,注意人物语气。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这两段文字是本文的重点,更是关于“论”的战争思想的体现。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这两段文字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思考:从两人战前、战后的对答中,你能看出二人思想区别何在吗?

这一问题是试图让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感悟文字背后的内容。以言品文,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理解曹刿通过逐步否定庄公的回答“民弗从也”“神弗福也”及“故克之”“故逐之”引导他明白“取信于民,人心向背对于战争的决定作用”以及“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至此,本课教学完成了对史传所告诉后人的关于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思想。

四、趣味写作,品味人物

本文选自《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是配合《春秋》写的编年史,通俗地说,是为《春秋》做注的。尽管文字优美,但毕竟是史传,不是文学作品,本文力图通过人物对话内容来形象地体现人物个性,但缺乏人物动作与神态描写,在这一方面本文中尚有可开发的空间,因此,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对人物的了解能否在人物对话面前上适当的动作或神态,教师投影呈现几个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另行添加设置,但是要说说为什么?

(揖而坐 正身 笑 正色思之 避席而拜 让 振臂 挺而立 高声 急 止 指呼 )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一语言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前后的变化来表达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丰富人物的形象,进行个性化解读,更能从“言”中品味到“文”的内容。减少了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感,增加了趣味,也让人感到了语文的味道。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战前——“何以战”

战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略>

战后——“问其故”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板书也不宜太过复杂)

【小结】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尽量避免上成文言字词串讲课,文言语句翻译课;另一方面避免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一味地进行思想挖掘和情感体悟,成为文学欣赏课。我试图探索以文带言、文言结合的教学方法。

《曹刿论战》说课稿12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乡人 曹刿 鲁庄公

战略:取信于民战术:抓住时机

板书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应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一目了然,同时本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映照这一风格。

【小节】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理念是: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从理解字词入手,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含义的挖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尽量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点拨和学习方法的梳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曹刿论战说课稿 篇2

曹刿论战说课稿1

【说教材】

本文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景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

锻炼自学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说教法】

本课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课法,因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先秦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不同于现代语境,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导入新课。

2、介绍课文相关知识,介绍《左传》熟悉背景。

3、学生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4、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整体感悟。

5、分析人物形象

6、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布置作业题】

课后第三题。

曹刿论战说课稿2

以下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六部分来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境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锻炼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三.说教法

本篇课文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读法,因为这是一篇先秦的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皆脱离了现代语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放弃传统的字子落实,句句清楚,有言无文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顾问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以训练为主线,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查资料,课堂讨论,课后写作的方式进行。师生在平等自由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得。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要知详情请翻开课本

2、学生自读

要求学生不堪注解,通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句。然后再对照注解读,再标出疑难字词,并写入自读笔记。教师巡视,检查自读情况,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上黑板汇总。

3、解决疑问,先请同学翻字典自己查不懂的字词,教师提问

伐:有侵略,还有攻打的意思,请同学思考哪个更符合本文语境(落实攻打的语境意义,因为本文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纂写,侵略带有贬义,故不可能)

靡:有倒下,还有倾斜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落实倾斜的语境含义)

下视其辄:有向下看,还有下车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落实下车的语境含义)

4、字词讨论分析完毕,请同学再通读课文,再次整体感悟。

5、深入理解课文,通过自读笔记,检查出主要疑问

(1)这场战争谁是争议的一方?(讨论得出春秋无义战)

(2)课文怎样塑造曹刿的英雄形象?(讨论得出机智,爱国的品质)

(3)鲁庄公鄙乎?(引导学生联系现代生活,把鲁庄公放到现代环境中来讨论,无标准答案)

6、作业布置:以本文出发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曹刿论战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有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习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习本课的基础,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学情及教法学法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习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习本文。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2、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3、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4、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三、说教学程序

(一) 激趣导入

1、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2、走进《左传》简介《左传》

生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二)生一读课文 会读

师范读,生练读,齐读。

曹刿论战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中《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的主要内容这两课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重要的文言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这两课中人物形象和观点态度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合并在一起重点复习

经过九上和九下12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中考考点的把握不够全面,课内外知识迁移的能力不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据中考考点制定以下复习目标:

文言文中考考点为:

识记:

1、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归纳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1、评价作品的思想能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由此确定本堂课的复习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识记文言名句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在文中的基本用法并能够准确翻译句子(重点)

2、分析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重难点)

情感目标: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

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案: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识记、理解)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词

4、一词多义

二、语句翻译(理解、综合)

特殊句式(根据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一、新课导入:

有位专家曾大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史茂密的树叶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关于文言文复习课

二、课前案反馈:

师明确要求每一小组交流的每一版块知识点,明了后上黑板展示,其他同学在组内继续交流其他知识点,等黑板上的同学写完之后,同学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精华及时补充课前案,如果有不同点,可以及时补充,若有疑难点,可以向出示本版块知识点的小组请教如果都明确了,可以迅速识记

三、巩固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文言句子,考查同学们的翻译情况

1、小惠未徧,神弗福也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学生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咯知识点的落实,并回顾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在落实翻译的原则与放法的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强化训练

出示涵盖这两课知识点的中考题,让学生体验中考题型共三题

前两个题难度较小,重点让学生交流第三题,让学生说出做题的凭据这一题考查的是多义词“之”的用法,是学生的易混点,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师相机引导归纳做此类题的方法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能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幻灯片出示问题:

归纳总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君贤臣的共同之处,分析比较曹刿与邹忌、鲁庄公与齐威王的不同之处

学生自主完成,让两个学生分别回答,其他学生归纳总结其要点并分析做这类题的方法

1、人物事迹(概述)

2、事迹体现人物精神风貌(从文中概括)

3、抒写人生感悟、人生启示(多方面)

(二)、强化训练

出示往年关于本课的中考题:

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锻炼学生系统回答问题的能力,并实现枪案目标的升华)

六、迁移训练

刚才做的都是往年的课内的中考题,对课内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有课内到课外知识迁移的能力如何呢?那么我们就又设计了一组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来培养学生的显性迁移能力,培养知识迁移意识重点讲第三题古文今译和第四题,进一步落实本课难点和情感目标,其中包含古今异义词地方、多义词所以与判断句

但是,这类题是前几年潍坊的中考题型,从去年开始,潍坊对文言文的考查加大了难度,考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这时,学生由比较阅读的显性迁移转为隐性迁移时,能力又会如何呢?所以我们又设计了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学生的隐性迁移能力我们重点讲解易混点多义词“之”,再次落实上面讲到的方法,还有第三题,落实情感目标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我们又设计了两篇课外拓展阅读,内容上密切联系本节课所讲内容,进一步落实情感目标;题型上仍是中考题型,落实能力目标,尤其是难点古文今译和易混点一词多义,再次落实课上复习到的方法与技巧

曹刿论战说课稿5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篇目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曹刿论战》。

一、教材分析

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教材 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有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习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 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习本课的基础。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学情及教法学法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习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习本文。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2、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3、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4、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5、说教学程序

6、激趣导入

7、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8、走进《左传》简介《左传》

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读课文 会读

师范读,生练读,齐读

再读,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仍然不懂的小组合作解决。

质疑。

三、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鲁国能以弱胜强,你认为有那些原因?

此次鲁国能取胜,曹刿功不可没,那么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对鲁庄公这个人,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

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如果单纯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茫然而无所得,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对话,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智者有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过后,各自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过后,我们每人就有两种思想。所以交流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完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展示学习成果

抽出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完善。并板书。

(二)、再读课文,限时背诵

(三)、作业练习

1、继续熟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四、说板书

思想上:热爱祖国

以弱胜强原因 政治上:取信于民 曹刿:远 谋

军事上:抓住战机

曹刿论战说课稿6

一、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直接导入,并说明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曹刿论战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

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

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

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

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

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

7、拓展升华:

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说板书设计

战前曹刿“请见”——“鄙”“远谋”(文眼)准备求信于臣,民弗从也不可战曹曹刿“论战”——一问三答三断求信于神,神弗福也(“鄙”)求信于民,忠之属也——可战(“远谋”)刿战中战争地点——长勺论简述战争过程胜负迹象——齐师败迹过程庄公指挥“将驰”“将鼓”(“鄙”)战曹刿战斗“未可”“可矣”(“远谋”)战后进攻——勇气——彼竭我盈(“远谋”)原因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说课稿8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九个方面对《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古文。《曹刿论战》虽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此文的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重点描写曹刿的“论战”。本文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剪裁得体,意蕴深广,其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是《左传》的经典篇目之一。

【说学情】

本课设置在八年级上册,在学此课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短篇古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所掌握知识有限,加之首次接触文言议论文,学习本文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问题导引,疏通文意;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不在文体阅读上做文章。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及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将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关键词语

及精彩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讨论探究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

写作技巧;学习文章中所刻画人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并学习曹刿身上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曹刿及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启发式讲解法和问题导引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相对薄弱,有部分较晦涩的文言词语我采用讲解法直接点拨;还有些内容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来完成,对于此部分内容我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采用问题导引法,设置问题层层导引,让学生们在问题中阅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古文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梳理文章叙述线索、客观分析人物形象。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诵读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也是由文言文的时代距离特点所决定的。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深入文意,体味文言的音韵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达到背诵的程度。诵读法的运用便于学生们找准语感,体会语言特色,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讨论法。课堂讨论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刺激思考,集思广益,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交流方法与心得,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诵读课文

二、复习关于《左传》的文学常识、文中关键词语及精彩句子的含义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关键词语

(1)词语释义

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小惠未遍 (遍及、普遍)

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谎报)(诚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动词,击鼓)

既克 (战胜)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倒下)

(2)一字多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以)

曹刿论战说课稿9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乡人 曹刿 鲁庄公

战略:取信于民战术:抓住时机

板书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应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一目了然,同时本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映照这一风格。

【小节】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理念是: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从理解字词入手,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含义的挖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尽量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点拨和学习方法的梳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曹刿论战说课稿10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曹刿论战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该篇简明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文章没有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理清课文思路和结构,领会文章剪裁精当的写法,并背诵全文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4)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2)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行文结构脉络、人物形象分析,课文的背诵

难点: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说教法】

本堂课我主要采用:问题导入法、点拨法、讲解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水平,大致能够理解。因此我准备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在朗读中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提出质疑、探究并解决问题。

(3)注重及时的课堂训练,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问题导入

老师播放古典音乐,并在课件上显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读课文。

1、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鲁庄公、曹刿

2、论的是哪一次战役?——长勺之战

3、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战前、战中、战后

二、题目切入,理清思路

老师以课文题目切入,继续追问学生:本文为何不以“长勺之战”为题,而已“曹刿论战”冠之?

作者的重点不是写“战”的过程,而在于“论”,因此,作者针对题目对材料进行了删减取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全文三段文字,一、三段文字分别围绕着“何以战”和“克之故”进行详细的“论”——“问对”,而对战斗过程只是在第二段中寥寥几笔结束。这是本文的结构概括。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关注题目中的“论”字的同时,对文章有一个初步整体的理解,这是学习本文的起点。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对文章篇章结构(战前、战中、战后)及部分语句如“乃入见”、“何以战”、“可以一战”、“既可,公问其故”等有更透彻的理解,由“言”悟“文”,文与言得到较好的结合,习与教做到较好的互动。学生在读课文时,由题目中的一个“论”字会有所体悟,理解本文的重点在“论”而非“战”。】

三、背景介绍,理解主题

1、本文重点在“论”,在于庄公与曹刿的“问对”,但因历史久远,谈话中涉及的许多字词及字词背后的含义、文化意蕴学生已经不太了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接下来,老师先讲解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重点字词,有疑问的学生先分组讨论、讨论不得查阅参考书、实在不理解再提问老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背景知识: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贵族家里有许多奴隶,当时诸侯国没有常备军,一旦开战,由各将领将家丁、奴隶、平民组织起来作为军队,用战车进行作战,战车上由一人驾车,称为“御”,两人执长矛作战。打仗时,通常是双方排好阵,称为“对阵”,“阵”字常写作“陈”字。擂鼓,表明作战开始,战车向前冲杀;鸣金,即撤兵,收缩队伍。打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大事,开战之前,必定会祭祀宗庙,求得祖宗、神灵的保佑,仪式很隆重,由国君亲自祭祀天地、祖宗,献上猪头、牛头、羊头等最好的祭品,称之为“牺牲”,作战胜利后,战利品除了国君拿一部分,大部分奖赏给将领们,士卒们往往所得甚少。

这里,将文中重点字词贯穿于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及文化背景来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对探析文言字词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讲解完毕后,再播放一个春秋战国时期作战的视频,ppt呈现一张战车图,标出“轼”、“辙”的部位及战车上作战人员分配,让学生对“牺牲”“轼”“辙”“御”“帛”等字词有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对前面所学重点字词的一个巩固。

2、先前学生已经明白了本文的重点在“论”字上,教师将文中两人“问对”的语句重新编排投影呈现出来,让学生先分角色朗读这两段,再试着翻译文中两人对答的话,注意人物语气。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这两段文字是本文的重点,更是关于“论”的战争思想的体现。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这两段文字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思考:从两人战前、战后的对答中,你能看出二人思想区别何在吗?

这一问题是试图让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感悟文字背后的内容。以言品文,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理解曹刿通过逐步否定庄公的回答“民弗从也”“神弗福也”及“故克之”“故逐之”引导他明白“取信于民,人心向背对于战争的决定作用”以及“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至此,本课教学完成了对史传所告诉后人的关于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思想。

四、趣味写作,品味人物

本文选自《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是配合《春秋》写的编年史,通俗地说,是为《春秋》做注的。尽管文字优美,但毕竟是史传,不是文学作品,本文力图通过人物对话内容来形象地体现人物个性,但缺乏人物动作与神态描写,在这一方面本文中尚有可开发的空间,因此,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对人物的了解能否在人物对话面前上适当的动作或神态,教师投影呈现几个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另行添加设置,但是要说说为什么?

(揖而坐 正身 笑 正色思之 避席而拜 让 振臂 挺而立 高声 急 止 指呼 )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一语言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前后的变化来表达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丰富人物的形象,进行个性化解读,更能从“言”中品味到“文”的内容。减少了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感,增加了趣味,也让人感到了语文的味道。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战前——“何以战”

战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略>

战后——“问其故”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板书也不宜太过复杂)

【小结】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尽量避免上成文言字词串讲课,文言语句翻译课;另一方面避免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一味地进行思想挖掘和情感体悟,成为文学欣赏课。我试图探索以文带言、文言结合的教学方法。

曹刿论战说课稿1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论述了什么?这是贯穿本课的一个纲要信号。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主要是论述作战如何取得胜利。战前是要取信于民, 在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战时机。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间”“鄙”“安”“遍”“牺牲”“加”“狱”“虽”“以”“属”等。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记忆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学习避免了脱离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词,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并讨论“曹刿是如何论述的?”这是一个比较大话题。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信号:一是曹刿在论述作战条件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自己的意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庄公又是如何表现的?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曹刿的引导下鲁庄公明白了必须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障。这个问题也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形象,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从鲁庄公的思想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而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任人唯贤,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君主。另一个子信号是:作战中如何能取得胜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曹刿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用实际行动让鲁庄公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教学难点也得到了解决。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并进一步由学生总结文章塑造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的方法。如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是讨论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详略的安排非常分明,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为什么详写作战前的准备,而略写战争的经过?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思考“论战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从而解决第三个纲要信号——“为什么论?”,若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感到困难时,可以将问题简化为:“作者着重写作战前的准备想要寄托怎样的思想?”学生讨论后会比较清晰的理解到是为了突出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思想,从而教师可作适当的总结,并简单介绍《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这个环节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养成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个环节是迁移拓展,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1、用现代汉语将《曹刿论战》改写成一篇故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

2、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和《子产论政宽猛》。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左传》反映出来的儒家政治思想及言辞婉转,描写入微的写作特色。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达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有必要给学生推荐适当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在朗读中学会分析人物,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关注学生间的互相学习,注意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戴维 伯姆认为:“课堂对话的意图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常常留有较大的空间,具体的细节灵活处理,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如通过讨论明确课文中难理解的重要字词意义和用法,通过师生的对话讨论得出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讨论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详略,并由此探讨文章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等内容。

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纲要信号教学法和点拨法。

纲要信号教学法事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反映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如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曹刿论述的内容和技巧,把握本文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我设计了这样的纲要信号:

1、曹刿论述了什么?

2、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3、曹刿为什么论战?

这三个纲要信号贯穿全篇,也贯穿了整堂课,使教学思路清晰,使学生的讨论和学习既放得开也收得拢。

另一个教学法是点拨法,点拨法是蔡澄清先生提出的,主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学生的疑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曹刿论战习题 篇3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04北京朝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下面语境中“故”字与“故逐之”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A.既克,公问其故。B.温故知新 C.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欲擒故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战于长勺。

(2)公将鼓之。

4.鲁庄公提出了三个可以迎战的条件,曹刿肯定的条件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004北京大兴

5.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信未孚()②小大之狱()

③公将鼓之()④望其旗靡()6.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7.翻译下列语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

2004重庆

9.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又何间焉

立有间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翻译: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12.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2005广东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1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2005湖北咸宁

1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牺牲玉帛 为国牺牲

B.故克之 公问其故

C.又何间焉 亲密无间

D.何以战 可以一战 18.在上文中的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2分)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20.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2005新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彼竭我盈

庶竭驽钝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5.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5江苏徐州

2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②小惠未徧()③牺牲玉帛()④虽不能察()2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日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29.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2006黑龙江哈尔滨

3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福:

狱: 3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2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33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和

。(2分)

2006广东佛山

3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又何间焉(间:参与)

B.弗敢加也(加:虚夸或虚报)C.神弗福也(福:保佑)

D.彼竭我盈(彼:彼此)35.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字与“可以-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以塞忠谏之路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36.选出下列句子译文正确的一项。

A.牺牲玉帛(失去宝玉和丝织品)B.望其旗靡(看见他们的军旗破烂不堪)C.小惠未徧(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D.夫战,勇气也(大丈夫打仗,是靠勇气的)37.选出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正确的一句。A.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B.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

D.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38.选出对曹刿请见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A.曹刿的乡人想让他参与这件事。

B.高官厚禄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C.庄公请求他参战。

D.曹刿自己想参加这次大战,以谋取功名利禄。3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2006甘肃酒泉

40.“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

,其中的“我”是指

。(3分)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分)译文: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阅读答案汇编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答:

10.C;(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010年福建泉州市)

(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5—8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6.翻译句子。(6分)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5分)5.(3分)C6.(6分)1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2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孚”“福”各0.5分)7.(3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1分)8.(3分)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2010年山东省滨州市)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译文: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9.(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10.B 评分:共2分。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0年四川省宜宾市)

(三)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20—23题(1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3)必以信()(4)公问其故()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2分)

答:

2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2分)答: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 视 其 辙(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答:

(二)10、(1)赐福,保佑。(2)大腿。11.(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共12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 {9 a& a” f/ x2 J7 Q/ M0 N3 G8 _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5 K: |} l1 z-f/ d9 a/ W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2)败绩:

(3)不私:(4)恂恂:(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译文: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答:

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溃败,失败,败逃(3)不占为己有(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5)立即斩首(来)示众(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2010年河北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14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答:

二.10.(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11.C(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2010年辽宁省丹东市)

(一)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③置酒,众皆褒美,坦④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②帝:宋太宗。③僚属:下属官吏。④坦:指姚坦。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4)尝作假山。()9.翻译选文中画“ ”的句子。(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译文:

1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答: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 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评分:3分,三个可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7.(2011·山东省德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

11.答案示例: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曹刿论战》 篇4

十年2春,齐师3伐4我5。公6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间9(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10,未能远谋。”乃11入见。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13,必以分人14。”对曰:“小惠未遍15,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公曰:“小大之狱20,虽不能察21,必以情22。”对曰:“忠之属也23,可以一战24。战则请从25。”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公将驰29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32逐33齐师。

既克34,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35。一鼓作气36,再37而衰,三38而竭。彼竭我盈39,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40也,惧有伏41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2,故逐之。”

《曹刿论战》词句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獭保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题: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鼓:

(2)小惠未蹋

(3)彼竭我盈盈:

(4)既克,公问其故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题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小题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曹刿论战》阅读题参考答案:

【小题1】(1)击鼓(1分)(2)同“遍”,普遍(1分)

(3)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分(4)战胜(1分)(共4分)

【小题2】(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1分)

(2)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分)

【小题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小题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鼓”,词类活用,击鼓。“獭保同“遍”,普遍。“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克”,一词多义,战胜。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辙”(车辙印)、“靡”(倒下)、“逐”(追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弗”(不)、 “必”(一定)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交代了曹刿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表现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谨慎的人。

上一篇:2018门店销售工作计划下一篇:畅谈家乡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