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附答案(共10篇)
曹刿论战练习附答案 篇1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间:_____(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从: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1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
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
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
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
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
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
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
“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注释】①宋公:即宋襄
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
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⑪彼竭我盈,故克之克:
⑫然后襄公鼓之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⑫“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
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
复向云中。『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
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
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望其旗靡()会匈奴大入塞()范兵不敌()范乃令军中褥食().
2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1分)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⑫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
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用自己的话)
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又能做到胆大而
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2分)
答案:
(一)9.(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10.B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二)10、(1)赐福,保佑。(2)大腿。11(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三)10.(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11.C(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四)20.倒下 正遇上抵挡就
22.(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
(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23.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分)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2分)2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篇2
《曹刿论战》文章阅读:
十年2春,齐师3伐4我5。公6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间9(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10,未能远谋。”乃11入见。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13,必以分人14。”对曰:“小惠未遍15,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公曰:“小大之狱20,虽不能察21,必以情22。”对曰:“忠之属也23,可以一战24。战则请从25。”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公将驰29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32逐33齐师。
既克34,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35。一鼓作气36,再37而衰,三38而竭。彼竭我盈39,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40也,惧有伏41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2,故逐之。”
《曹刿论战》词句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练习题 篇3
曹刿论战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间()弗()徧()
帛()孚()辙()轼()
竭()靡()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立有间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三)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呜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6、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guì;jiàn;fú;biàn;bó;fú;zhé;shì;jié;mǐ。
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一鼓作气
3、选A,A属的意思是类,类别。B属的意思是类似。C属的意思是主管。D属的意思是嘱咐。
4、D
5、A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二、文言文阅读。
(一)1、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5、C6、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有军事头脑的人。
7、D
(二)1、D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急躁冒进
(三)1、语言 议论
2、A3、A.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可以凭借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4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景公举兵欲伐鲁
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公曰:善。遂果不伐鲁。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
(2)忠之属也 属:_______
(3)德足以安其国 安:_______
(4)遂果不伐鲁 遂:_______
20、下面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代词,如何迎战) 伯禽之治存焉(结构助词,的)
B.何以战(介词,凭、靠) 政足以和其民(介词,用来)
C.虽不能察(连词,虽然) 问于晏子(介词,向)
D.其乡人曰(代词,曹刿的) 其君离(代词,指百姓)
21、翻译下面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曹刿和晏子都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队长两篇短文,简要分析曹和晏子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1)参与 (2)类 (3)使安定 (4)于是
20、C.
21、(1)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2)征收赋税沉重,下令频繁,不能够使人民和乐。
22、修明政治,得到人民的拥护,上下和谐。
曹刿论战练习附答案 篇5
1.(2010·江苏省盐城市,10—14,15分)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
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
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
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
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0·江苏省常州市,17---20,12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共12分)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
将
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
其家;死国者,则
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
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
曰:“东南民力竭矣!”好
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2)败绩:(3)不私:(4)恂恂:(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
一项。(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
哪些军事才能。(4分)
14.(2010·河北省,10---14,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0~14 题。(14 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
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
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 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 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⑵然后襄公鼓.
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
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
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译文: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 分)
答: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答:
22.(2010·山东省滨州市,9—12,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
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
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
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
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3)战则请从.从:____________(4)非.
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
曰
D.辍耕之.
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答案】
10、(1)赐福,保佑。(2)大腿。
11、(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答案】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溃败,失败,败逃(3)不占为己有(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5)立即斩首(来)示众(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答案】10.(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11.C(ABD 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 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1 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 教,听取正确的。
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1 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 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答案】9.(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
10.B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曹刿论战练习附答案 篇6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小题1】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3分)
(1) (2) (3)
【小题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2分)小惠未徧: , 。
【小题3】解释加点词语并指出其是哪种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4分)
(1)牺牲玉帛: , 。
(2)神弗福也: , 。
【小题4】翻译。(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5】为什么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素质?(2分)
【小题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句话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哪方面的知识?这说明曹刿还具备什么素质?(2分)
答案
【小题1】衣食所安 齐师败绩 望其旗靡
【小题1】2分 徧通遍,遍及(普遍)
【小题1】4分 (1)指猪、牛、羊等,古今异 (2)赐福(保佑),名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1】2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必定用实情判断。
【小题1】因为曹刿认为鲁庄公这样的作为才是一个君王该做的事,是真正体恤百姓获得民心之举。这说明曹刿具有政治远略。(意思一致即可)
【小题1】2分 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要注意战机的问题,说明他还具备了军事指挥才能。(意思一致即可)
解析【小题1】学生能准确背诵原文,学会用原文来填写内容,这里应注意绩、靡等词语的书写要正确。
【小题1】学生应对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要进行识记,指出并解释正确即可。
【小题1】对文言词汇,学生应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学生能准确找出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牺牲的古今义用法;福的名次用作动词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这里应注意狱、虽、情等词语的古今异义用法。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应理解为民本思想,反映出曹刿的政治远见。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
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④、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2、合作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⑷
⑵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⑸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⑹
公将鼓之(击鼓)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2、学生归纳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反馈训练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长勺之战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⑵、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讨论的问题:
⑴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⑵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⑴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⑵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 5 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4、引导学生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蓸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蓸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四、梳理与反馈
1、梳理
①脉络梳理 ②全文主旨:
③写作特点概括
2、反馈
①、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②《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战例:
五、课堂小结
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后,曹刿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此有何感受,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谈一谈吧。要求:题目自拟,300字左右。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 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2、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教学方法:朗诵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师板题:曹刿论战)
二、释题及背景介绍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背景: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听读朗读课文,疏通感知、全文
1、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语速、语气、断句等。
2、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并自读课文。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遍(biàn)
靡(mǐ)
乘(chéng)弗(fú)帛(bó)孚(fú)勺(sháo)辙(zhé)
轼(shì)夫(fú)
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4、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3)带色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
古义:五百家(周代的户口单位)。今义:品质低劣。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空隙。
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大小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4)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必以(之)分人,”
(5)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以何战 ?”)“ 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5、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师指导。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生齐读课文后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
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曹刿论战》教案 篇9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大意。
(2)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曹刿论战教案 篇10
1、把握本文基础知识,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掌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取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初步了解决定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重点:略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书,不仅仅是史学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是这样,《左传》也是这样,这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
这部书个性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二、基础知识与相关背景
1.老师先示范读一遍。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准确。句读正确。
3.纠正字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偏(biàn)帛(bǒ)
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4.作者介绍
5.时代背景:背景。
《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此刻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
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
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状况。
3.问题探导: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分析:第一段主要是透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分析: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必须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贴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能够一战。”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第二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第二段,并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3.问题探导:
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确认: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字词解释:地址同上,点击打开
2.抽读,其它同学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3.问题探导:
这段主要写什么?确认: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四、全文分析、小结。
1.全文翻译:逐句翻译,点击打开
2.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分析:
透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此刻两个方面:
一、他十分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能够一战”,否则,不能够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思考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取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最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状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之后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虚词总结
以: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能够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人(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能够(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曹刿论战练习附答案】推荐阅读:
曹刿论战的阅读以及答案07-06
《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10-07
《曹刿论战》07-15
《曹刿论战》教案05-23
《曹刿论战》说课稿08-19
《曹刿论战》和《孙子.谋攻》的选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11-23
曹刿论战教学管理08-27
曹刿论战复习题06-14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10-13
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