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2024-10-07

《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通用7篇)

《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篇1

《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 {9 a& a" f/ x2 J7 Q/ M0 N3 G8 _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5 K: |} l1 z- f/ d9 a/ W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 ▲ (2)败绩: ▲

(3)不私: ▲ (4)恂恂: ▲

(5)立斩以徇: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参考答案:

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溃败,失败,败逃 (3)不占为己有 (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 (5)立即斩首(来)示众 (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篇2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训练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既克,公问其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两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色各是什么?

4.曹刿和邹忌性格有何相同点?鲁庄公和齐威王又有何共同点。

【参考答案】

1.(1)已经 (2)于之(在那里) (3)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4)間或、偶尔。

2.(1)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2)命令刚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口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

3.甲: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乙:以设喻说理,颇有说服力。

4.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责任感,善于进谏,有很强的劝说服人的说话技巧,善辩。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知人善用,开明公正。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3

(乙文)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译文):赵括取代廉颇(领兵)以后,将(之前的)规章纪律都变更了,还调换了军中人员的的职务。秦国大将白起听说这件事后,指挥军队出其不意,假装兵败退走,同时断绝赵军的粮食供应道路,将赵军封堵截断为两部分。(此时)赵军中士卒之心背离,(如此)四十多天后,赵军饥饿难耐,赵括调出了精锐的士卒,并亲自搏杀战斗想要突围,秦军将赵括射死。赵括大军兵败,于是几十万人都投降秦国,却被秦军全部坑杀屠戮。

1、解释画线的词。

(1)小惠未徧( ) (2)牺牲( )玉帛

(3)而绝( )其粮道 (4)秦悉坑( )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4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活用的词语。

(1)一鼓作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你的理解用原文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关于“为何追逐齐国军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公作为“肉食者”,他的“鄙”表现突出,用自己的话从下列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人处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纵观全文,你认为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犏”通“遍”,遍及,普遍。

2.(1)名词作动词,击鼓;(2)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1)鲁庄公平庸无能,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种灵的身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2)他急切求成,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3)能听取曹刿的合理的意见,不一意孤行,说明他还不是一个昏君。

6.①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②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③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这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意思对即可)

★ 曹刿论战课件

★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 《曹刿论战》《蜘蛛与蛇》比较阅读答案

★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 《曹刿论战》教案6

★ 曹刿论战的教案

★ 《曹刿论战》文言文训练

★ 曹刿的论战原文及翻译

★ 曹刿论战(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甲]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史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甲)文选自编年体史书《_______》,(乙)文选自_____(体例)史书《战国策》。(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中鲁庄公深谋远虑,深深知道取信于民的重要性。B.[乙]中齐威王深受蒙蔽又不愿革除弊端,导致民怨沸腾。C.曹刿论战直奔打仗正题,邹忌讽谏从个人生活小事读起。D.鲁庄公刚愎自用坚持贸然迎战,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改错。

9.选文中,曹刿和邹忌都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4分)

答案:

(二)课内文言文(共12分)

6.左传 国别体(2分)

7.(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皆、以、于三字各1分,一字没译出扣1分,扣完为止,同时省略成分要补充出来,后置的状语成分要还原。共3分)

8.C(3分)

《曹刿论战》《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篇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 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② 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

③ 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④ 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 又何间焉 (参与)

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3、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取信于民

4、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意思对即可)

《曹刿论战》阅读题训练 篇7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 克己奉公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A 为民请命B 下不为例

6.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

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

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9.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0.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1.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他的功劳主要在于:知人善任,善于纳谏。让曹刿指挥作战,战争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

道”的重要。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初三语文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

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

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翻译: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

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

1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B)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5.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6.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

鲁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战

前,乙文写的是战中。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

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这一句。

五、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7—19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

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

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7.解释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故不暇顾廉耻耳.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初三语文忠之属也 .朕当去奢省费去掉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9.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两文都反应出民本思想,要以民为本,才能安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3题。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

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

能,国君不干涉。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所以说:知己知彼的人,百战百胜,了解自己而不了解敌人的,胜负几率各半; 对自己和敌人都不了解的,每战必输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23、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

(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作战中,鲁庄公完全听从曹刿的指挥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4—28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③重(chó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

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

初三语文

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24.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2)忠之属也()

(3)遂逐齐师()(4)阻而鼓之(攻击)

25.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6.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2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都能够抓住最有利的进攻的时机

上一篇:校三好学生演讲稿下一篇:家长学校09-10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