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题

2024-06-14

曹刿论战复习题(共8篇)

曹刿论战复习题 篇1

《曹刿论战》复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神弗福也()4.小大之狱()..5.战于长勺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公将驰之________遂逐齐师_______ ___ .....6.小惠未徧()小信未孚()公问其故()望其旗靡()....7.既克,公问其故()()8.彼竭我盈()9.忠之属也()....10.何以战()11.弗敢专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______

第 1 页

和__________。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时(用原文填空)。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训练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1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

第 2 页

是:。3《渔家傲》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的句子是。

4、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5、《观刈麦》中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__。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 ______。

7《观刈麦》中直接表现农民劳动繁忙辛苦的句子 _____。

8、《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一诗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 子。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出的后汉衰败的经验教训是。10《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叙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13.①《破阵子》是

写的一首表现作者

词风的词。②表现练兵场面的词句

③运用比喻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是

④写作者爱国激情的诗句是

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⑤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写出了许多体现豪放风格的词,请再写出两句并写出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

表现

。14“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

(作者)

; ”诗人借酒抒发了怎样的心情 如(作者)“

,诗人借酒抒发了怎样的心情。

15《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远大志向的句子

。16《出师表》中,表现形势危急的句子

①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句子:

②表明诸葛亮志趣的句子

③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的句子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拾麦者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抱子拾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重负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和关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描写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外秋景的词句是

,第 3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和建功的矛盾心理,抒发爱国情怀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以便御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追忆军营生活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21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22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沙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2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两句诗,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 ,.24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盂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进一步阐述孔子的思想,表明儒家的生死义利之辨:。

2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涵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26清代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描绘了一幅听竹的画面,我们学过的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也有一句描绘类似情景的诗句:。27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 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 28.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映劳动者这种复杂矛盾心理的诗句

29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赵朴初先生借用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为“冰心馆”题了词。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

30在我国古代,很多文人身处逆境还关心着社会,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 31《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品质高洁质朴的句子是:,32<<黄鹤楼》一诗中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的句子是:,?

3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

是:。

第 4 页

《曹刿论战》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参与 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3赐福,保佑 4案件 5.在 击鼓 驱车(追赶)

于是;追赶、追击 6.同“遍”,遍及(普遍);为人所信服(信服);原因(缘故);倒下 7.已经;战胜 8.“充满”或“士气正旺盛”.9.尽力做好本分的事10.凭借 11.独自占有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3.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5.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6.当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7.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8.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9.(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三.简答题

1.政治上取信于民 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3.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4.(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9.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0.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1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2.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17.语言描写 议论

18.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第 5 页

曹刿论战复习题 篇2

《曹刿论战》是一篇中学语文课文, 在多年的教材编选中均被选中。这篇文章选自编年体散文《左传》, 具体发生在鲁庄公十年, 从全文看, 结构非常严谨, 语言更是简洁凝练。整篇课文仅用了222个字就将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的过程描述得清清楚楚, 并且塑造了两位呼之欲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 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1.曹刿其人。《左传·庄公十年》注:刿音桂。《史记·刺客列传》:“曹沫者, 鲁人也。”沫、刿音近。关于曹沫事, 古代传说不一, 详十三年“盟于柯”传注。再查《左传·庄公十三年》“盟于柯”的注解:庄十年败齐师于长勺;齐宋联军, 又败宋师于乘丘, 此时方与齐言和。柯之盟及曹刿事, 《公羊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与《齐世家》所述, 与《左传》不同。《齐世家》云:“ (桓公) 五年, 伐鲁, 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 桓公许, 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 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坛上, 曰:‘返鲁之侵地!’桓公许之。於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於鲁。”《左传》此年既无齐伐鲁之事, 又长勺之役, 鲁胜齐败, 更无曹刿之三败。然《史记》所述颇流行於战国。《战国策》屡言曹沫劫桓公, 《齐策六》载鲁仲连《遗燕将军书》且举此事以劝燕将;《荀子·王制篇》又云“桓公劫于鲁庄”, 复与《管子·大匡篇》及《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述相合。然而诸书所言, 无不有破绽可寻。遂为齐所灭, 则《史记》所言“献遂邑以平”者误也。春秋无关内侯之称, 则《管子》及《吕氏春秋》所言“鲁请比关内侯”者误也。汶阳之田至成十年鞌之战齐始归鲁, 不但载之《春秋经》与《左传》, 《史记》亦载之于年表与世家, 则《公羊传》诸书所言“请汶阳之田”者误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曰:“是时东迁未百年, 人材虽陋, 未至便为刺客。”庐文弨《钟山札记》谓曹沫劫桓公事出于战国之人所撰造, 但以耳目所见, 施之上世, 而不知其有不合, 诚哉是言也。司马迁不取《左传》“曹刿论战”, 而取其劫齐桓, 已载之年表与《齐世家》、《鲁世家》, 复为之做《刺客列传》, 蓋亦好奇之过。汉武梁祠画像因有曹沫劫桓公图像。

上面这段注解来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庄公十三年, 至少可说明曹刿的身份是鲁国人, 本名曹沫, 《史记》等书记载他劫持齐桓公并逼迫其退还鲁的被侵之地, 所以有关曹刿的事件在《史记·刺客列传》中, 但后来许多史学家否定这一观点, 认为这是司马迁在猎奇, 并考证其他史书后认为曹刿劫持齐桓公是子虚乌有之事, 是后人附会之说, 不足信。到此, 我们可给曹刿身份初步下一结论, 曹刿或许就是鲁国一位有深谋远见、胆略超群的爱国之士, 但曹刿或许并未在鲁国担任职务, 或许是一位布衣之士。

2.曹刿其事。或许可用一句话概括:成功毛遂自荐, 并协助鲁庄公大胜齐国, 在史书上又增加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曹刿是如何成功自荐, 并让鲁庄公如此信服自己, 在战场上对自己的战情分析甚至言听计从呢?

(1) 勇于自荐。当听说齐鲁之间将要有大战开始, 曹刿并未在乎自己是一介布衣, 打算拜见鲁庄公。此时同乡人劝曹刿“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此处的“肉食者”指大夫以上之人, 每日必食肉也。也就是说同乡人认为, 军国大事是士大夫阶层关心的事, 作为平民百姓, 自可不必多言国之大事, 更不应该参与其间。曹刿的回答“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不但超过了普通平民的眼界, 并且将士大夫阶层定位为“鄙”, 即“固陋不通”, 还认为士大夫是目光短浅、不能远谋之人。这样曹刿把自己定位为与社稷存亡密切相关的人, 而在他自己中士大夫阶层是做不到深谋远虑、关乎国家存亡之事的, 即使是平民布衣之人, 也有理由为之出力献策。于是尽管有同乡人劝阻, 曹刿还是毅然关心国事, 关心这场战争, 进见鲁庄公。

(2) 以民在先。曹刿成功见到鲁庄公后, 首先问他与齐国作战的条件是什么。庄公分三层回答, 第一层“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也就是说暖衣饱食, 不敢独自享受, 一定分给别人。而这在曹刿眼里却被认为是小恩小惠, 并不能惠及所有百姓, 所以不具有巩固民心的作用。第二层“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也就是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 祝史的祷告一定反应实情。这一点在曹刿看来却是一念之诚, 神灵不会降福的。第三层“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此处的“狱”指“案件”, “情”指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庄公最后说出自己所能做到的是对案件审理虽不能一一洞察, 但也能做到按情理处理。也就是到了此时, 曹刿才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 则请从。”就是说曹刿认为庄公所言能够做到依据案件实际情况审理, 才是真正为百姓尽力的一种方式, 才真正做到了以民为先, 凭着这一点, 可以与齐国作战。此处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重视人民的力量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 适时出击。战争开始, 曹刿等齐国三鼓后才同意出击, 这体现了集中士气, 让对方士气逐渐衰竭, 己方却是在被激发、被鼓舞, 士气旺盛之时, 一举摧毁对方已经衰竭的斗志, 这样才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同时又防止敌方有诈, 惧怕对方会有埋伏, 不敢乘胜追击, 曹刿下车, “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等到确认齐军真正是溃逃, 才让鲁国军队追逐。此处显示出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 善于捕捉战机, 适时出击。在战争中和战争后, 曹刿的谋略和思想体现了他在军事方面敢于以少数兵力迎战大部队———胆大, 追击齐国逃兵的谨慎举动体现了———心细。这两点恰恰是作为军事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总之, 《曹刿论战》为我们塑造的曹刿形象虽为布衣, 但充满爱国热情;有政治远见, 愿意为当政者出谋划策, 又谦虚谨慎;有卓越军事才能, 同时又谋略过人。

二、鲁庄公其人

再谈谈鲁庄公其人, 庄公一直因为长勺之战中曹刿形象的高大被定位为“肉食者鄙”的行列, 被认为是既缺乏军事才能又缺少政治远见, 只会唯唯诺诺, 听从曹刿进谏安排的懦弱无能的君主形象, 庄公真是这样一个人吗?如果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换个角度看问题, 庄公身上竟然有许多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闪光点。

1.广开言路, 礼贤下士。在齐强鲁弱、大敌压境的境况之下, 鲁国已经是势如垒卵。全国上下紧急备战, 很难想象此种以卵击石之举会给鲁国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此时布衣之人曹刿请见, 庄公欣然接见, 并悉心听其谏言。首先, 曹刿直接问庄公“何以战”, 也就是与齐国作战的条件, 此处文本并未提及二人寒暄及礼节之事, 可以推测曹刿很可能是单刀直入, 并且无所顾忌。一方面说明曹刿性格直爽, 忠言直谏, 另一方面说明庄公不是闭目塞听之人。见到这种为国家社稷存亡愿意献纳谏言之人, 庄公明显礼遇有加, 一方面如实答复曹刿疑问, 并分三层“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 逐层深入。另一方面, 文中未见庄公有恼怒描写, 说明对于“不速之客”曹刿的到来, 庄公能积极接待, 并且不急不躁, 将曹刿的进谏完整听完。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鲁庄公并非“固陋不通”之人, 而是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一代明君贤君。

2.从善如流, 虚心纳谏。在《曹刿论战》的文本中, 军队赶赴战场之时, 庄公亲自前往, 并与曹刿同车前行。这显示了庄公礼贤下士的作风。最初, 庄公急躁冒进, 想要先出击, 被曹刿阻止了。等到齐国三次击鼓过后, 曹刿才同意鲁军出击。并讲了“彼竭我盈”、“敌疲我打”、“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的大道理。曹刿的军事见解统统被鲁庄公采纳, 可以说鲁庄公对曹刿是“言听计从”。此处曹刿的军事天才不用多恭维, 而庄公的积极纳谏、虚心求教更是值得赞赏。他以一个君王的博大心胸, 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 善待一介草民曹刿, 对之礼遇有加不说, 单就战略战术的选择, 能够全盘接受曹刿的军事预测和军事安排, 说明庄公并非对军事一窍不通, 他是懂得战略战术的, 并且对有人提出高于自己的决战策略, 悟性极高, 一听就明白, 并且立即付诸行动。此处显示鲁庄公以国家利益为重, 善于纳谏, 积极纳谏的一代贤君的一面。

3.布施恩德, 取信于民。从文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鲁庄公对老百姓布施恩惠的许多做法。如对于穿衣吃饭这类与每个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之事, 庄公自称从来不敢专利, 总是与老百姓共同分享。我们也可以推测国君能够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 可见国君是体恤民情之人, 而且能够与百姓同甘共苦。还有就是鲁庄公对于祭祀用品必定按规定使用, 从不敢擅自增加, 并且让祝史祷告时一定反应实情。这一点与那些独擅专能、飞扬跋扈、专横暴戾的商纣王、周厉王等人形成鲜明对比, 庄公能够遵守祖先礼制, 祭祀按礼制规定进行, 更是说明庄公尊礼守礼, 不但用礼来要求自己, 更是在祭祀方面严守礼节, 这是以身作则, 也或许正是鲁庄公的表率作用, 鲁国民众才会如此拥护他, 作战时才真正做到“同仇敌忾”, 最后才有以少胜多的结果。庄公对于国内的狱讼案件明确表态, 自己虽然不能亲自洞察, 但可以做到必定按照情理处理。从这一点分析看, 可看到鲁庄公本人是在尽心尽力做一代明君贤君, 或许由于政治经验不多, 或许由于缺乏雄才大略的霸气, 但作为鲁庄公本人来说, 已经是在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 并且所作所为都是以德服人, 都是为了取信于民。这就难怪长勺之战中鲁国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 打了一个漂亮的以少胜多的大胜仗。

我教《曹刿论战》 篇3

学生先是一愣,但略一思考,纷纷说“有”。我说:那就把证据也一一列举出来吧?

生一:“齐师伐我”时齐强鲁弱。庄公不是怕不是降,而是“将战”。不畏强敌,可敬可爱!

生二:曹刿以一平民之身,见庄公时即问“何以战”, 单刀直入。庄公则如被老师提问时怯生生的学生,毫无君主架子,答题时的仓促,答错时的窘态,答对后的轻松,这一切,可爱!

生三:曹刿见庄公“可教”,便希望“战则请从”,而战时庄公果然“与之乘”。 如此信任一个平民参谋,可爱!

生四:曹刿说,不可击鼓。他便不让击鼓;曹刿说,不可追击,他便不让追;曹刿说,追!他便说:“追!”对谋士如此言听计从,用人不疑,可爱!

生五:战场上曹刿的种种言行早让庄公脑瓜里产生一大串问号,但是他忍住不问;胜利后,他便“问其故”。如此不懂就问,如此懂得提问的时机,如此能克制内心的好奇,可爱!

诸多可爱,令师生陶醉。我不想罢休,便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要在庄公和曹刿二人中选择朋友的话,你愿意谁当你的朋友?

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庄公!理由很简单:因为庄公单纯,真诚,守信,没有架子,没有心机,如猪八戒般,易于交往。而曹刿能力强,过于精明,过于理性,不苟言笑,才能有余而情趣不足,与之交往时刻会感觉到压力。这般人,宜用而不易交,最好敬而远之。

庄公,未必是个好君主;庄公,可以成为一个好朋友!

曹刿论战 复习 篇4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形作动,独自享有

2.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3.公将鼓之:一鼓作气:

名作动,击鼓进军

4.忠之属也:

形作动,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又何间焉:

名作动,参与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2.忠之属也/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3.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4.登轼而望之:

代词,指齐国军队

5.公与之乘:

代词,他

6.故逐之:

代词,他们

以:1.何以战:

凭借

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必以信:

根据

4必以情:

而:1.登轼而望之:

表顺承/修饰

2.再而衰,三而竭:

表修饰/顺承

其1其乡人曰:他的2公问其故:他

3吾视其辙乱:他们的乃:

乃入见:于是

战则请从:就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战于长勺,倒装句

2.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3.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4.可以一战:

省略句可以(之)一战。

5.忠之属也,判断句

6.夫大国,难测也。

判断句

7.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省略句

9.何以战?

倒装句

10乃入见。

省略句

乃入见(庄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视之:同熟,仔细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闻寡人之耳者:

使动用法,使…听到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作状,当面

3.朝服衣冠:

朝:名作状,在早晨

服:名作动,穿衣服

4.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5.私我也:

形作动,偏爱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问之客曰:

代词,指这件事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孰视之:

代词,他,指徐公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6.数月之后:语气助词,不译

7.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代这种情况

而: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表顺承

3.窥镜而自视:

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

表修饰

5.时时而间进:

表修饰

以: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其:谓其妻曰:

他的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倒装句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

3.皆以美于徐公:

倒装句

省略句

4.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

5.吾孰与徐公美?倒装句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7.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倒装句/判断句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倒装句

9.与坐谈。

省略句

陈涉世家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適戍左渔阳:通“谪”,惩罚,处罚

2.为天下唱:同“倡”,倡导、发起

3.卜者知其指意:同“旨”

4.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穿着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法皆斩:法,名作状,按照法令,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3、此教我先威众耳:威,使动用法,使……畏惧,服从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作状,用丹砂,王,名作动,称王

5、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6、固以怪之矣: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7、忿恚尉: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

8、夜篝火:篝,名作状,用竹笼罩着

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作名,指铠甲,锐,形作名,指武器

10、诸郡县苦秦吏者: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11、尉果笞广:笞,名作动,用鞭、杖或竹板打

12、狐鸣呼曰:狐,名作状,像狐狸那样

13、皆指目陈胜:指目,名作动,用手指,用眼看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

2、怅恨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4、二世杀之:代词,他,指公子扶苏

5、固以怪之矣:代词,指这件事

6、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代词,它们

而:1、拥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2、夺而杀尉:表顺承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4、为坛而盟:表顺承

5、收而攻蕲:表顺承

以:1、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3、以激怒其众:来

4、祭以尉首:用

5、杀之以应陈涉:来

6、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7、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乃:1、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是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2、吴广者,阳夏人也。

判断句

3、吾闻二世少子也。

判断句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5、项燕为楚将。

判断句

6、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

上使(之)外将兵。

7、吴广以为然。

省略句

吴广以(之)为然

8、然足下卜之鬼乎?

省略句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省略句

乃丹书(于)帛曰“陈胜王”

10、令辱之。

省略句

令(其)辱之

11、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省略句

倒装句

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12、祭以尉首。

倒装句

13、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

出师表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以光先帝遗德

名作动,发扬光大

2.恢弘志士之气

形作动,发扬,扩展

3.亲贤臣,远小人:

形作动,亲近/疏远

4.攘除奸凶:

形作名,奸邪凶顽的人

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名作动,罚

6.此皆良实:

形作名,忠良诚实的人

7.庶竭驽钝:

形作名,平庸的才能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结构助词,的2.欲报之于陛下也:

代词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恢弘志士之气:的4悉以咨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词,他们

5.先帝称之曰能:

代词,他

而: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表转折

2.可计日而待也

表修饰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

则:1.则汉室之隆:那么

2.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就

以: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3.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

4.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5.以告先帝之灵/以咨诹善道:来

其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他们

2以彰其咎:

他们的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倒装句

3.试用于昔日。倒装句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倒装句

5.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倒装句

6.诚宜开张圣听。

省略句

7.此皆良实。

判断句

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判断句

9.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倒装句

1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事之事。

倒装句

1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省略句、倒装句

12.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判断句

13.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判断句

曹刿论战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形作动,独自享有

2.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

3.公将鼓之:一鼓作气:

名作动,击鼓进军

4.忠之属也:

形作动,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又何间焉:

名作动,参与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2.忠之属也/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3.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4.登轼而望之:

代词,指齐国军队

5.公与之乘:

代词,他

6.故逐之:

代词,他们

以:1.何以战:

凭借

2.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必以信:

根据

4必以情:

而:1.登轼而望之:

表顺承/修饰

2.再而衰,三而竭:

表修饰/顺承

其1其乡人曰:他的2公问其故:他

3吾视其辙乱:他们的乃

乃入见:于是

战则请从:就

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战于长勺:

倒装句

2.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3.必以分人。

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4.可以一战。

省略句可以(之)一战。

5.忠之属也。

判断句

6.夫大国,难测也。

判断句

7.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省略句

9.何以战?

倒装句

10乃入见。

省略句

乃入见(庄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视之:同熟,仔细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闻寡人之耳者:

使动用法,使…听到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作状,当面

3.朝服衣冠:

朝:名作状,在早晨

服:名作动,穿衣服

4.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5.私我也:

形作动,偏爱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问之客曰:

代词,指这件事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孰视之:

代词,他,指徐公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齐国之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6.数月之后:语气助词,不译

7.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代这种情况

而: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表并列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表顺承

3.窥镜而自视:

表修饰

4.暮寝而思之:

表修饰

5.时时而间进:

表修饰

以: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其:谓其妻曰:

他的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倒装句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

3.皆以美于徐公:

倒装句

省略句

4.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

5.吾孰与徐公美?倒装句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7.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倒装句/判断句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倒装句

9.与坐谈。

省略句

陈涉世家

一、通假字: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適戍左渔阳:通“谪”,惩罚,处罚

2.为天下唱:同“倡”,倡导、发起

3.卜者知其指意:同“旨”

4.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穿着

二、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法皆斩:法,名作状,按照法令,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3、此教我先威众耳:威,使动用法,使……畏惧,服从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作状,用丹砂,王,名作动,称王

5、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6、固以怪之矣: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7、忿恚尉: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

8、夜篝火:篝,名作状,用竹笼罩着

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作名,指铠甲,锐,形作名,指武器

10、诸郡县苦秦吏者:苦,意动用法,苦于,以……为苦

11、尉果笞广:笞,名作动,用鞭、杖或竹板打

12、狐鸣呼曰:狐,名作状,像狐狸那样

13、皆指目陈胜:指目,名作动,用手指,用眼看三、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

2、怅恨久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4、二世杀之:代词,他,指公子扶苏

5、固以怪之矣:代词,指这件事

6、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代词,它们

而:1、拥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2、夺而杀尉:表顺承

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

4、为坛而盟:表顺承

5、收而攻蕲:表顺承

以:1、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3、以激怒其众:来

4、祭以尉首:用

5、杀之以应陈涉:来

6、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7、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乃:1、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动词,是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2、吴广者,阳夏人也。

判断句

3、吾闻二世少子也。

判断句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5、项燕为楚将。

判断句

6、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

上使(之)外将兵。

7、吴广以为然。

省略句

吴广以(之)为然

8、然足下卜之鬼乎?

省略句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省略句

乃丹书(于)帛曰“陈胜王”

10、令辱之。

省略句

令(其)辱之

11、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省略句

倒装句

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12、祭以尉首。

倒装句

13、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

出师表

一、词类活用: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以光先帝遗德

名作动,发扬光大

2.恢弘志士之气

形作动,发扬,扩展

3.亲贤臣,远小人:

形作动,亲近/疏远

4.攘除奸凶:

形作名,奸邪凶顽的人

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名作动,罚

6.此皆良实:

形作名,忠良诚实的人

7.庶竭驽钝:

形作名,平庸的才能二、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结构助词,的2.欲报之于陛下也:

代词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恢弘志士之气:的4悉以咨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词,他们

5.先帝称之曰能:

代词,他

而: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表转折

2.可计日而待也

表修饰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

则:1.则汉室之隆:那么

2.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就

以: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3.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

4.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5.以告先帝之灵/以咨诹善道:来

其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他们

2以彰其咎:

他们的三、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倒装句

3.试用于昔日。倒装句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倒装句

5.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倒装句

6.诚宜开张圣听。

省略句

7.此皆良实。

判断句

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判断句

9.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倒装句

1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事之事。

倒装句

1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省略句、倒装句

12.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判断句

曹刿论战练习题 篇5

曹刿论战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间()弗()徧()

帛()孚()辙()轼()

竭()靡()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立有间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三)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呜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6、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guì;jiàn;fú;biàn;bó;fú;zhé;shì;jié;mǐ。

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一鼓作气

3、选A,A属的意思是类,类别。B属的意思是类似。C属的意思是主管。D属的意思是嘱咐。

4、D

5、A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二、文言文阅读。

(一)1、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5、C6、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有军事头脑的人。

7、D

(二)1、D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急躁冒进

(三)1、语言 议论

2、A3、A.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可以凭借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篇6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细察,但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⑷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大官们去商量吧,你为何去参与呢?

⑸夫战,勇气也。

译:打仗是凭借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慨的。

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将士们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⑻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⑼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中,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战略思想?你认为所选文段中哪些内容具有现实意义。试简单分析。

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忠之属也。”具有现实意义。意思是做好本职工作,为民多办实事、好事。只有“忠之属”才能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3.我们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时发现,除了要保留专用名词和基本词汇外,还有一些规律可循:

⑴增补——即补上省略部分。如“再而衰,三而竭”中,省略了鼓字,翻译时应补上。

⑵古今词义变化——从文中找出一个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词,写出原句,并在句中用横线把这个词标示出来。

答:①肉食者鄙。②牺牲玉帛。

⑶调整语序——即把特殊句式的语言顺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如“何以战”就应调整为以何战。

4.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为何要选在这个时候?(第二问请用原文回答)

答:彼竭我盈。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齐师败绩”,“公将驰之”而曹刿为何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可用原文回答)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曹刿在战前体现的政治主张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体现的仁政观是相通的。文中哪句话与孟子的仁政观相通?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是怎样说的?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又何间焉 ( 参与 ) ⑵衣食所安 (养生的东西) ⑶小信未孚( 使人信服)

⑷弗敢专也 (独自占有) ⑸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⑹弗敢加也(虚夸,谎报)

8.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

A.何以战/必以分人 B.其乡人曰/公问其故 C.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

9.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请解释其句中意思。

⑴齐师伐我(军队) ⑵牺牲玉帛(猪、牛、羊等祭品) ⑶小大之狱(案件)

10.按提示,填入文中句子。

⑴体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请见。”

⑵曹刿晋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为什么曹刿强调“忠之属”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答:曹刿认为大小案件按照实情处理是关系百姓的大事,是君王在忠于职守,百姓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因此得民心是作战的基本条件。

12.根据上文内容,简单评价曹刿的形象。

答:国难当头,曹刿能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现出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他富有深谋远虑,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13. 通过对选文的理解仿照例句把以下两个句子补充完整。

例:曹刿选择进攻的时机是:齐人三鼓之时。

⑴曹刿选择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曹刿论战复习题 篇7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文章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深谋远虑、精明强干、睿智机敏、沉着冷静,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文中另一位“陪衬”人物鲁庄公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大多数教学参考书都把鲁庄公看作是一个见识鄙陋、轻率鲁莽、缺乏政治远见而又没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庸君,笔者认为有失公允。如果我们能进一步研读课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鲁庄公,就不难发现,在他身上还是有许多被忽视的优点的。

这一教学环节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重点探究和辨析鲁庄公这一历来被人们贬低和嘲讽的次要人物。长期以来一致的看法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被认定的正面人物是一名普通的武士———曹刿,鲁庄公只不过是一个陪衬人物而已。人们根据文中鲁庄公战前的“仓促应战”,寄希望于“近臣、神灵”,战时的二次“草率命令”,战后的对取胜原因的“问其故”,判定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急躁冒进、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的“昏君”“庸君”,并且从人物的关系上分析其作用是为了衬托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的指挥才能”。

当然,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从辩证的观点出发,开始对鲁庄公这一形象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但是,仍然没有突破长期形成的“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这种人物形象评价的桎梏,基本上都是在批评鲁庄公“鄙”的前提下,点一下鲁庄公身上体现的“民主思想”。

其实,如果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去审视这个身处春秋时期的弱小之国的国君的话,我们就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左丘明刻意表现的一代贤君的形象。在强大的齐军大举进犯、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时刻,他没有像偏安一隅的宋高宗赵构那样忍辱求和,而是义无反顾地“公将战”。曹刿出于一片爱国之心,请求见庄公,尽管他是身份卑微的平民,但鲁庄公还是热情地接见了他。曹刿入宫后劈头就问:“何以战?”简直有点质问的口气,鲁庄公不仅不反感,还很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做了答复,并且答应了曹刿“战则请从”的请求。在战斗中,面对绝对优势的齐军,他没有丝毫的畏缩,亲临战场,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言必听,计必从,结果“齐师败绩”,鲁军大胜。战争结束后,鲁庄公还谦虚地“问其故”。鲁庄公允许非“肉食者”参与军国大事,不自以为是,虚心听取下层普通人物的意见,这在那个时代确实是一种难得的民主作风,是值得肯定和称赞的。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鲁庄公,读出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历史人物,还作者的创作初衷:鲁庄公以社稷为重的使命感和“取信于民”的治国方略;鲁庄公任人唯贤、礼贤下士的明君风范;鲁庄公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人格魅力。

曹刿论战——平民参政的传奇 篇8

重读《曹刿论战》,再次拍案称奇。

以弱胜强本已彰显了齐鲁之役的传奇性质,但是更为传奇的是,通过曹刿论战,我们隐约看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先民们借助左丘明的笔所描画出来的对于民主政治的愿景。

愿景之美好,乃是通过曹刿议政之当然,参政之深入表现出来的。

无论任何一个时代,平民参政都是敏感的,敏感到政权的每一个神经末梢都可能引发反应。因此,平民参政的质量往往能从一个侧面体现一个政府的质量。中国封建社会更是如此。

《曹刿论战》一开篇,虽只寥寥十几个字,却非常耐人寻味。“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这十数个字透露的信息可谓多也:鲁庄公已经做了十年的鲁国国君。这个国君,面对强国来势汹汹之“伐”并不恐惧退却,而是迎国难而上,毅然选择“战”。左丘明一开笔,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已有资历,敢于担当,在精神上并不孱弱的国君形象。这十来个字其实是至关重要的神来之笔。因为,如果没有这一背景介绍,后面关于曹刿的所有描述不管多么生动,都会大大逊色。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曹刿请见”了。轻描淡写四个字,细细体会,却是非同寻常。第一,曹刿请见即得见。当时,曹刿并无政治身份,仅仅只是一名隐士。而国家,正是在生死存亡之秋。大战在即,鲁庄公冒险迎战,难免焦灼万分,和臣子商谈军国大事,也可能忙得夙夜难眠。曹刿何许人也?朝堂之上,焉能有他的一席位置?但是,曹刿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就得见了。“见”得理所当然,“见”得轻而易举。这让我想起古代甚至当代的有着报国雄心渴望在朝堂上一展才华而终生郁郁不得志的万千草民,不禁为曹刿的“请见”之顺利唏嘘感叹。

“请见”还是有一点波折和阻力的,不是来之于上,而是来之于下。曹刿与乡人的关于“肉食者”的讨论也让人浮想联翩。乡人称执政者为“肉食者”,这种称谓多少含有贬义和怨气。看来,上层和民间的天然对立在每一个朝代都是相似的。但细细体会,乡人对于布衣参政的态度其实非常微妙,“又何见焉”的反问,与其看作是乡人对民主政治的冷漠,还不如看作是其对民主政治效果的怀疑。这里边有着下层平民(或者说下层士人)婉转表达出的一种高傲。这样的怀疑可以让我们想象,在鲁国,政治并非完全是贵族之事,而是寻常百姓都可以指手画脚七嘴八舌议论的东西。这与“莫谈国是”万人噤声相比,已经让我们模模糊糊地看到了民主政治的微光。曹刿的回答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可谓尖刻,但一针见血,掷地有声,对执政者的深刻了解和对时局的成竹在胸跃然纸上。指手画脚于江山,七嘴八舌于政府,三言两语洞穿时弊,有口无心赤子情怀。我常常在想,乡人与曹刿是在何种场景中完成这场对话的。在一个极端专制,“文字狱”、“口舌狱”盛行的社会里,他们还敢不敢这样肆意地点评时政,快意褒贬?总之,从曹刿对鲁国执政者们的“八字评语”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高度自信,襟怀坦荡,风风火火的草根平民形象,也窥见了曹刿介于隐与不隐之间的草根政治家风范。

只有在一个相对宽容的社会里,这样特殊的“隐士”才可能有所作为。

但是,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在“政治”上未必成熟。按照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的评判标准,曹刿的轻率放言显然不算特别谨慎。但是,我们的曹刿就这样登场了。正在熊熊燃烧的硝烟是他前行的背景,岌岌可危的鲁国朝廷是他的目的地。我们不禁要为他捏一把汗:这样一个率性单纯的平民,能够有所作为吗?他能够顺利地参政议政吗?

我们的担忧显然是多余的。曹刿参政议政的顺利,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来到朝堂之上,曹刿与鲁庄公“君”“民”之间不经任何客套就直接进入对国家大政的讨论。面对一国之君,曹刿直奔主题,绝不顾左右而言他,这对高度讲究“语言艺术”的中国官场政治简直是让人拍手称快的颠覆。君若不信,请读一读入选中学教材的同是讲进谏故事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等等,进谏者是如何苦心经营才得以在国君(太后)面前把想说之话说完说透的。但是,曹刿全然没有这些顾虑,也似乎没有任何障碍,他在鲁庄公面前潇潇洒洒,侃侃而谈。不问兵卒够不够,不问粮草差不差,不问具体策略,不问详细计划,劈头就是“何以战”?这样形而上的问题可谓打蛇打七寸,问得深刻也问得玄妙,对国君的考验可谓大矣。应该说,庄公的回答虽然被否定,但细细探究起来,庄公还不算一个太糟糕的国君。“必以分人”和“必以信”显示出鲁庄公的治国思想的大方向还是正确的。但朝堂上的曹刿显然是红脸包公,回回只言片语击中要害。面对一国之君,曹刿不仅不阿谀不奉承,甚至也不表扬不鼓励。庄公回答一条,他否定一句,不借任何对话技巧,便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庄公的自以为是。很难想象,一国之尊的鲁庄公被再三地否定会是怎样的心情。但曹刿全然不顾这些,他理不容情,在步步紧逼中执拗地开启着庄公的思路。而让我们欣慰的是,庄公居然也迅速开窍,通达了政治悟性。这一番君臣对话,完全不需看对方脸色,而是直截了当、层层深入,波澜起伏。不像发生于君臣之间,而像普通人之间的平等的智慧交锋。他们在不断的思想对峙中不是杀得你死我活而是最终找到了契合点和圆融点。

战前的研讨结束之后,曹刿又理直气壮地提出另一个要求“战则请从”。这个“请”,“请”得同样无需提前委婉征求对方意见,“请”得对方没有拒绝的余地。

如果设身处地为鲁庄公筹谋,曹刿虽有政治头脑,但他个性中的天真烂漫多少会让人尴尬。在战鼓已擂响,箭已在弦上的尖锋时刻,一介平民跑到朝堂上来有意无意无视国家尊严,指手画脚肆意点评国策教训国君这成何体统!但是,又一次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鲁庄公居然就同意了曹刿之“请从”,并且允许这个胆大包天的“狂徒”“与之乘”,和他共同来到了战场最前线。于是,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变为了曹刿。庄公再一次步步出错,曹刿再一次时时纠错,国君对一介平民言听计从的场面从朝堂转移到了战场,从理论变为了实践。

战场之上自然比朝堂之上更惊心动魄。战争的激烈诡异我们可以想象,但我们很难想象鲁庄公在关键时刻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对曹刿言听计从的。俗话说,将在外,君命当然有所不受。而此刻却是君在侧,民言无所不听。军国大事关系国家安危,一言之谬就可能葬送社稷前途。而鲁庄公就那么平静地理智地听命于曹刿,“君民”之间依旧并无任何芥蒂,无需任何赘语就密切配合指挥若定顺利地结束了战争,大获全胜而归。

最耐人寻味的是,曹刿揭示获胜秘诀不是在战中,而是在战后。不是主动言说,而是奉命解释。这段文字很是精彩。如果说之前曹刿都是三言两语甚至一语中的的话,此刻的曹刿却是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字里行间足以让我们想象出他以布衣参政最终功德圆满的潇洒自信。

选文在这里戛然而止。文本中并没有描绘庄公将如何奖惩这位才气纵横但也难免显得多少有点儿志得意满的平民英雄。笔者翻查了史料,长勺之战后,曹刿继续为鲁庄公效力。相传,齐、鲁两国国君在柯(今阳谷东)相会时,他曾身怀利刃,劫持齐桓公,迫使他订立盟约,收回了鲁国失地。

曹刿最后舍身取义,把“议政参政”推到了最高潮,成就了自我生命当然也是国家命运的绝唱。

这就是《曹刿论战》。记叙文字极为洗练,抒情议论高度内敛,但是,文字深处,曹刿参政之深入,庄公听政之谦恭,君民合作之和谐让人唏嘘感叹。试问:几千年后,在封建制度早已被推翻的今天,我们的民主政治,是否达到了“曹刿论战”的境界?

现代的民主政治,是政治生活方式的高级形态,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完整的系统。它在多个层面上有显著特色。比如,在第一个层面上的人的尊严原理、平等原理、自由原理和主权在民原理等;在第二个层面上的讨论原则、妥协原则和多数原则等;在第三个层面上的宽容心态和遵守规则的习惯;在第四个层面上的代议制度、司法制度和舆论制度等;在第五个层面上的选举行为过程、决策行为过程和参与行为过程等。总之,民主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完整的系统,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而在《曹刿论战》中,我们看到,现代民主政治的每一个层面都有一定的体现。曹刿以普通的平民形象走向朝廷,以鲁庄公为代表的朝廷理所当然地接待了这位自愿参政者。在论战过程中,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庄公给予了曹刿最多的信任和最神圣的尊严,以极其真诚的心态恭听反面见解,察纳雅言。其评判和行为的标准不是地位的高低,而是真理。在《曹刿论战》中,政府的姿态是谦卑的,平民的心志是高迈的。执政者的情怀是尊民的,参政者的形象是高贵的。透过《曹刿论战》,我们看到了先民们对圆满的民主政治的早期摹画:平民参政愿望的激发、参政渠道的畅通、参政形式的多元、参政权利的保障、参政深度的拓展、参政效率的保证、参政效果的评价……在春秋战国时代,先民们对民主政治的思考就已绝不浅薄了。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其中既有历史元素,也有想象分子。故事中的许多空白给我们留下了疑问,也留下了研究的空间。感谢左丘明,不管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但是起码他让我们读后掩卷思考:在现代社会,执政者应该如何为“君”,普通百姓又该如何为“民”。当“和谐”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当全社会已经意识到民主政治之路依旧任重道远的时候,我们重温长勺战场上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会有新的领悟吧。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写法下一篇:皂角小学食堂管理人员安全工作责任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