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2025-01-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精选10篇)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1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3

姓名班级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古来共谈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又能与其奇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又被称为。

2、全文分三部分。“”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具体描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2、请你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28、观潮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方其远处海门

仅如银线乘骑弄旗标枪

如履平地倏尔黄烟,人物略不

随波而逝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珠翠罗绮溢目

虽席地不容间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观潮》作者,写的是地方的`潮水。

2、全文共四段,请分别概括各段的内容。

3、最后一段写人多马众有什么作用?

29、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一小舟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

湖中焉得余强饮三大白

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

相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作品有《》、《》。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4、舟子说作者“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5、苏轼说自己是“闲人”,张岱借舟子之口说自己“痴”,这两人一“闲”一“痴”,有什么相同的情怀?

徐秀形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2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 ) 荇( )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3

学情分析

成都七中八年级的孩子们,对本文的“言”的理解应该比较容易,所以可只抓七个词和一句话的翻译。但他们多数可能缺乏对苏轼的全面了解,因此对“文”的深度解读可能欠缺,特别是对“闲”的理解可能不容易到位。课型定位

基于学情和文本,定位本文教学为主题探究型课堂。教学风格

散步似的心灵之旅。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体会苏轼“闲”的情怀,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学习他高雅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个性化体会并学习苏轼“闲”的情怀。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入体会苏轼“闲”的情怀。教学方法

诵读法、语言品味法、质疑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孩子们,作为成都人,你们都知道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我们成都的一张名片。那么,诗圣杜甫是不是我国古代文人里在后世拥有最多粉丝的人呢?(生应该会否定)答对了!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陶渊明?(生应该会否定)又答对了!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到的。李白?(生应该会否定)又答对了!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那么究竟是谁呢?(生应该会回答:苏轼)又答对了!孩子们真是太聪明了!

孩子们,苏轼为什么最受后世喜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85个字的日记微博,揭开文字背后隐藏的密码。

二、初读,解文意

1、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明确文眼“闲”宜用“悄吟”的方式来诵读。

2、由诵读水平高的学生体会示范读。

3、生再次体会读。

4、学习重点词句的翻译

户、欣然、念、遂、空明、交横、盖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出示未断句的课文,生再次体会读。

三、品读,体会“闲”

讨论并回答:(要求一定要紧扣文本词句)

1、苏轼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看得出他是“闲”的?

2、苏轼真“闲”吗?

3、身不闲,心真“闲”吗?

4、出示苏轼在流放过程中乐观奇绝的句子。

四、精读,学会“闲”

1、关于写景句的欣赏;

“盖竹柏影也”的“盖”字可否删掉?

此句可否放在“水中藻、荇交横”前面?

(师可总结:此处无关技巧,因为苏轼写文章是“并不十分用力”的,所以无关修辞技巧,是苏轼童心童趣的自然流露,这才是最高的技巧。)

这幅画面像什么画?(水墨画)

点拨:这像中国的水墨画,水墨画构图原则是不可太满,要“留白”。苏轼的心也像这水墨画一样“空明”,心空了,世界就明了;心闲了,世界就美了。与“闲”相对的是“忙”,“忙”这字,左边是“心”,右边是“亡”,太忙人就成为了现实的奴隶,心就死了,世界也就成了地狱。

2、关于议论句的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问:苏轼为何善于从寻常事物发现无穷的乐趣?

点拨

清闲

空闲

闲逸

安闲

闲淡

闲情

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空闲;他一生数次被贬,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肯定不安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肯定不清闲 ;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闲淡处之;一生辗转万里,他不辍 闲情 ;生活穷困不堪,他闲逸自在;这样的人,命运打不到,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的流转千年万年,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921年前的那个晚上,也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篇字约义丰的日记,更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总结:

有了这样的审美态度,即使在茫茫黑夜,我们也能在俯仰之间,独独在乎那一缕月色,而忽略那无边的黑暗!

这样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苏轼彻底接受了“生命中的不完美”,化腐朽为神奇了。他就是一个掉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人,就是一个经历了生死历练之后千山有水千山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人。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在纸上,而是渗透于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看到苏轼天真极了,豪迈极了。

顽皮快乐,永远以赤子之心像个孩子般面对残酷生活的苏轼,正是他最受后世喜欢的密码。

随手写下的一段日记微博,其实就是写下了关于人类的心灵史。让我们学习苏轼,永葆童心童趣,善于从身边平常事物发现美,去欣赏美,书写美,为人类把美永远留住!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4

苏轼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

【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常考点】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本文由

索罗学院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5

在参加语文组活动,获益匪浅,对于王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王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她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她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她的优点就一一显现在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资料齐备

用带月的诗句导入新课,让学生交流。王老师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准备,这充分说明了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

(2)课堂教学包容内容广泛。

在介绍苏轼的生平时,王老师先让学生介绍,学生介绍了苏轼的字、号、籍贯,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所有成员,还有就是苏轼被贬的介绍。

可以说通过王老师对苏轼的介绍,学生对苏轼就有了一个很清楚的了解。

(3)把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介绍完作者作品后要求学生读课文,教师再指正,然后学生再读。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由问题串结课文内容。

针对全文徐老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时间、地点、人物、夜游原因和景色描写的句子,然后一一给学生讲解,这样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5)拓展紧扣文题

纵观全课,王老师的这一节课内容充实、具体,但是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知识应该是互动生成的,课堂可以说是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的,基本没有学生的参与(除了朗读外)。

(2)整节课所传递的信息过多。

一节语文课需要学生掌握多少内容是由老师把握的,翁老师给学生的内容很多。

(3)文言文的字词落实存在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篇6

提问:题目为《记承天寺夜游》,你能从题目中用一个动词概括出主要事件吗?PPT4“夜游”非常好,PPT5首先我们不得不问,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同学们快速的找到:1、解衣欲睡。接着找到最主要的词语“念无与为乐者”,上述字词可看出作者的孤独无聊,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联系时代背景看一看PPT6(课件时代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职,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于是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破居士的称号便是他在这是起的,本文写于此时,PPT7可见作者因为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接着我们找到了一个句子: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通过月色这个名词和欣然这个形容词,表明作者被美丽的月色所吸引,高兴的赏月,PPT8作者在赏月的过程当中,所见的月色如何?有何特点?同样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同学们找到如下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这个句子 ,月色意美在哪里呢?我们抓住这个句子里的关键词句“空明,这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出月色什么样的特点呢?”(课件 空、空灵、空旷;明、明净、明亮。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澄清、透明,一派轻松自由。)

PPT9作者面对此情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同学们快速找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要抓住这句话的关键词闲人,这个词单从字面理解,是说无所事事,无聊的人,他的本意的却如此,那么作者究竟无聊在哪里呢?通过前面夜游的原因分析,我们概括到:1、被贬之后壮志难酬的悲凉。那么作者甘当这样的闲人吗?不,同学们从哪里看出来呢?(但)非常好,这个字在此表示转折的意思,透露出作者的心情由之前的悲凉无奈到之后的转变。到底转变为什么呢?PPT10我们一起回顾苏轼的人生轨迹中找找答案。苏轼虽才华横溢,仕途却屡遭不顺,管越做越小,离朝廷越来越远,由开封被贬到了黄州,但却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积极乐观,再次被贬至惠州,又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休闲舒适,最后迁移到了天涯海角儋州,留下了“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的心愿,正如这条贬谪路线一样,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曲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悲凉落寞的文人,他的心中、眼中,他的笔下,却有如此写月色绝唱的美景,是因为它能够借自然的美景排解心结,PPT11具有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面对承天寺的这一轮明月,才有了赏月的欣喜之情。所以通过以上的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领悟到苏轼的精神内涵,更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品析文章的方法。Ppt12那么文中的那些词是关键词呢?(课件赏月悟法:关键词,是在句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PPT13明确了关键词的概念后,如何来准确的抓住词语品析课文呢?概括来说,一、抓词性。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等。在文中起描写作用的形容词和发起动作的动词,往往有揭示人物性格和主要事件的作用。二、抓作用。文章的题目和每段中概括性的词语,这些关键词往往就是主旨的所在,对于品析文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PPT14最后,通过刚才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品析思想感情的方法,并且活学活用来分析即将学习的第27课《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PPT15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27、《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课堂探究

1.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2.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3.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4.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5.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当堂检测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3.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号( )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林翠竹( ) 晓雾将歇( )

与其奇者( ) 五色交辉( )

3、 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 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答案

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 cuì xiē yù huī

3、①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作者从各方面濡墨染彩,容截营构,使文章清幽秀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5、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27.《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知道文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课堂探究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4.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

5,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6、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 欣然( )

2.念无与乐者 念( )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当堂测试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的写作特点。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问题导读】(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一、初读课文懂文意。

1、音字互填:

解衣( ) 寝( ) 藻( )荇( )

2、解释加点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乐者( ),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二、再读课文明内容。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作者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赏析。

三、细读课文悟主旨。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5、结合“文本助读”,说说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通过学习此文,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8、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我的问题】:

【小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苏教版

17.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说出课文大意。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 苏洵 ,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 (人名)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查阅资料,补充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 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荇交横(héng) 怀民亦未寝(qǐn)

遂至承天寺(suì) 盖竹柏影也(bǎi)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5.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6.初读课文,完成下表。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7

安丰三中 李娜娜

一、导入课文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

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作为之愤然。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伴,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于是,李白月夜举杯寄愁苦,杜甫月夜托乡愁,佩弦荷塘解彷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月夜下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慨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作者知多少?(找生回答)

四,解题---蕴涵月情: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取那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

件,文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悟月情(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找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音和停顿并做出纠正。

3,师介绍写作背景(把握感情基调:虽遭贬心情郁闷但豁达乐观的感情)并范读。

(打开背景音乐)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生说出朗读的感情和

语调,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1段:叙事(寻友赏月)平缓语气

2段:写景(庭中月色)轻快语气

3段:抒情(豁达乐观)前两句高昂,后一句读出不同的语调:悲凉,欣喜,悠闲,豁达等。

4、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六、再读:要求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关键句。(同桌互译后检查关键字和句子的翻译)

师:我们很快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背诵全文,当堂检查了解背诵情况。

七: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披文入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

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

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

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

情)

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欣然起行(欢欣、喜悦、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低沉、失落)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兴奋、惬意)..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有何感受?(用散文般的语言描写画面拟小标题:庭下月色)比喻并分析其妙处。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八、体悟升华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用你认为最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8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边说边出示引号中文字)

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师: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初读

1、生介绍苏东坡。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2、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朗读

4、 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5、 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三、寻“乐”

1、 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 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

(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译。

(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了解“乌台诗案”

(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3)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

(4)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师:这样看来,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生:各抒己见。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各抒己见。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师:常人有何杂念?

追名逐利

五、总结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9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1、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

2、体会意境;

3、背诵此文;

4、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及背诵此文。

难点:体会意境,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北宋年间,有一位大文豪与其父、其弟合称为 三苏,大家想一想,这位大文豪是谁?

生:(答)

师:苏轼出生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21岁中进士,一生坎坷多难,几度遭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来欣赏这篇描写月色的文章。

二、正课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小黑板:素质教学目标)

2、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地听,把握文章节奏)

3、学生自由读(要读出情趣,读出韵味)

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什么?

4、学生自学,明确自学任务:

出示小黑板:⑴ 疏通字词;⑵ 理解文意。

5、检查自学情况 (点答,在检查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

三、当堂训练

闯关(通过上一轮的自习,来检测自学的情况吧!)

1、注音:

遂( ) 寝( ) 荇( ) 柏( )

2、解释:

解: 遂: 寝: 步:

念: 相与: 但: 闲人:

3、翻译:

⑴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⑶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5、《记承天寺夜游》是___代诗人____所写的,他与其父、其弟合称_________。

探究题:(顺利闯关的你,一定是信心百倍,继续努力吧!)

6、怀民亦未寝中 寝字的读音是 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请写出含有此字意思也相同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

7、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__。

8、原文填空。

⑴ 作者会想到去寺庙游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如何理解?

四、尝试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下一篇:百年追梦 全面小康 演讲稿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