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参考答案(通用10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月色入户( )
②念无与乐者(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角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门 ②想到 ③只是 罢了
2. 庭院中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月色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侧面描写
5. C
6.C
7.B
8.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2
一、朗读——多角度融入文本意境
首先,营造氛围,引入文本。图片展示:举杯邀月、琼楼玉宇、起舞清影、异地相思。
师:看到眼前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大家想到了初一学过的哪首词?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同学们诵读得非常好!但随着时光流逝,生活变迁,是否作者笔下的月色都如这般的温暖感性呢?
学生介绍苏轼笔下不同的月亮意象,自然引入文本教学。
其次,自由朗读,初入文本。
师:请同学把自己当作这位身处异地的落魄文人,根据自己的感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苏轼当时的心情。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师:这遍好了很多。朗读不仅需要投入感情,更要动脑。只有运用朗读技巧,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意境。
可以说,解读文本的核心方法是阅读。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迅速进入文本,找到解读的突破口。因此在日常教学训练上,笔者设立了课前三分钟阅读时间,让每位学生轮流在课前三分钟朗读自己挑选的小文章,其学生静静欣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感和阅读能力。
二、品读——多层面点燃思维火花
品味文言经典,要抓住关键词句,才能深切体会作品的蕴含,体味作者的感悟,进而引发共鸣。
首先,找寻文眼。只有找到进入文学之园的钥匙,才能进入其中欣赏美景。
师:请找出本文中的“文眼”(教师指导:传神聚睛之处为“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生:“闲”。
其次,研读词藻妙语。在确定文本“文眼”之后,作者如何来围绕“文眼”来行文组织,要通过朗读来让学生充分理解。
师:请你选择一个意象,通过朗读具体说说作者如何表现“闲”?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体现东坡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惊喜,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突出率真可爱!普通的月色引发了作者如此大的反应,可谓“闲兴”。
生:“念无与乐者,寻张怀民”。体现东坡当时兴致勃勃,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邀谁同赏?“寻”更体现出内心期待的快乐,可谓“闲心”。
生:“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体现东坡眼中的月色清澈明亮;而奇妙的联想更锦上添花,写出动态摇曳之美,勾画出淡雅风韵的诗化世界,可谓“闲情”。
通过以上分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只有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的精妙的语言,才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达到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最后,触摸作者情感。作者对文本的细心雕琢,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因此,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作者是否甘于“闲”呢?结合你的分析,试读出最后一段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考虑)
生:有被诬排挤的愤怒。因为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人摘出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讽喻新政。后就被被贬往黄州。
生读,强调了“何夜”,“何处”,突出了对人生的反问。
生:有被贬谪蛮荒的无奈。因为黄州在当时属于蛮荒之地,他远离京城,虽不情愿,但无力回天,只得从命前往。
生读,强调了“无月”、“无竹柏”,突现命运不济的苦涩。
生:有落寞无助的苦涩。因为被贬后,众友怕遭受连累,一时间无人敢与其来往。他以黄州团练副使的虚名头衔。独处定惠院内,生活十分窘迫。
生读,强调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凸显内心孤寂之极。
此时,我朗读另一材料,交代写作背景:“面对此情此景,苏轼却在黄州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然后让学生再次体会“闲”。
生:有超然物外的悠闲;面对逆境的从容;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过自嘲,但在这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学生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可以说,学生通过品读,领悟到作者语言组织和情感哲理,是文言经典解读的核心环节。文言经典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炼,意蕴的无穷。教学中通过文眼的提炼,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和咂摸,在主动探索中层层深入,从而提升对文本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赏读——多环节提升阅读感受
新课改对学习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文言经典语言精辟凝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境界。只有让学生品味文外之趣、言外之旨,才能达到通过教学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本文只有短短的83个字,很多意象只是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因此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要求学生把本文进行改编扩写,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文中,将本文改成现代文并当堂朗诵。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言经典的理解能力,又将学生彻底融入文本,写出自己的体悟和感受。下面是学生改写的一段:
你我一同来到庭院内,此时周围了然无声,似乎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庭下的青砖今晚格外明亮,如同拭水一般,明晃晃地泛着白光。水中似乎还有点点水草,绿色的印记随水光荡漾,好不惬意!定睛一看,原是老天弄人,只是竹柏在月下的倒影罢了!
这一环节,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扩充,而是文本理解后的再加工、再创造。让学生再次体会文言经典的精妙,深化对文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是这个环节的存在,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3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⑴相与步于中庭 庭:
⑵背之则亡 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译文:
12.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如霜月色,引发李益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弯月,触动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痛;【甲】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13.古今中外按照【乙】文中管仲“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大有人在,请你列举一位并说出他的观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9. 2分。B
10.2分,每题1分。
(1)庭院(院子)(2)灭亡
11.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齐桓公问管仲说:“君王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12.3分,答出“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 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2分。
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或: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1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月夜赏月的欣喜,与朋友散步的悠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任意写其中一方面1分,最多得2分)。
13.3分,列举人名正确1分,说出正确观点2分。
示例一:唐太宗(1分),他的观点:“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分)
示例二:鲁庄公,观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示例三:毛泽东,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兵民是胜利之本。”)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附答案 篇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 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
2、(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3、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5
《三峡》一文是郦道元为《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
我们不妨把这篇短小精悍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和郦道元的《三峡》相比较,可以看出两种观赏景物的态度,不同的写作方法,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
游记描写山水景物,跟山水画相通。中国的山水分为南北两宗:北宗推李思训的着色山水,南宗推王维的水墨山水,构成了两种观赏态度,两种画法,两种风格。北宗画讲究着色,注重山水景物的色彩,观察要求全面细致。南宗画用水墨,不着色,当然墨分浓淡,但这种色彩不同于山水景物的本来色彩,略同于光线的明暗,事物的远近向背。不仅这样,南宗画不要求较全面细致地描绘山川景物,可以选择对作家最有兴趣的一部分进行描绘,或者说选择最富有诗意的一部分来画,因此南宗山水富有诗情。
郦道元的《三峡》像北宗画,对山水景物作了细致刻画,俯察仰视,移步换景;静态动态,尽出笔端;四季山水,各具特色。品读之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苏轼的这篇游记则像南宗画,他不对景物作较全面的描绘,也没有写出景物的色彩,只写了他对景物最感兴趣的部分,写出了诗情画意。
我们就拿文中写春冬之时三峡情景的一层来欣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容峻茂,良多趣味。”作者写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漪丽。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泉瀑布冲荡在绝巘怪柏之间,这里的水又异于峡中汹涌奔腾的水,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的水,加上背景一衬,则更为神奇。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情趣。以极其精炼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并且各具特色,由景境道出了心境。总之,作者对三峡山水景物作了较为全面的描绘,有些像北宗画。这样写,就要对春冬之时的三峡作较全面的观察,文章是写实的。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法不是这样。他既不写承天寺,也不写承天寺的中庭,也不写承天寺的中庭中的景物,只写他最感兴趣的感觉。他不写月光下照,只用一个比喻“如积水空明”写他对月色的感觉。他不写竹柏影,用一个比喻“水中藻荇交横”写他对竹柏影的感觉,再加点明“盖竹柏影也”。所谓“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不是实写,是写出他着上感情色彩的感觉,所以像南宗的写意画,和郦道元的《三峡》的山水游记很不同。该文的最后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也富有诗意,写出了两人的闲适心情,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全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特殊心情:他悠闲惬意、自适其适、自乐其乐,表面乐观旷达,但内心隐含着官途失意的惆怅、悲凉之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这也显现出他同郦道元的心境不同。郦道元写《水经注》前后身居荆州刺史、河南尹等显贵官职,加之他家境优越,生性喜欢秀丽山水,且足迹广涉,自然山水宽广,自我眼界开阔,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描绘细腻、逼真,常能显出壮丽风貌和勃勃生机。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山水游记极像南北两宗的山水画,一重写实,一重画意,模山范水,各尽其妙。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6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文言句式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
记承天寺夜游 篇7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入境: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月夜,苏轼寻张怀民一同赏月,自得其乐。
四、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翻译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欣然:高兴地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中庭:院里 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遂:于是。盖:原来。但:只是。
2、问题研讨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本
(1)、品月色: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幻灯片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曾说过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2)、抒情怀
①勾画文中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从解衣欲睡的平静苦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感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从困境中难觅知己,到得遇知己共赏月夜美景的休闲。
②文章的最后一句值得玩味。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设计意图:体会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五)小结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十二位千年世界伟人,东方大国的中国,唯一一位入选者就是苏东坡。《世界报》评论员文章: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苏轼历经坎坷,可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对豁达乐观人生的执著,如一轮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坎坷,都能像苏老先生豁达从容,请再多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亮,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六)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篇8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指的是北宋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的诗句,以讽刺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此案件纯属政治迫害。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dǎn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告密,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乌台诗案总算了结了,苏轼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检查起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因为“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人,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而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这一点可引申而指朝廷当政的小人是宫廷中的弄臣和优伶,又会是一场“文字狱”!
张怀民又是何许人也?
一、“同病相怜”。他于1083年被贬黄州这是苏轼“寻张怀民”第一个原因:人们在失意时会下意识寻找和自己有共同遭遇的人,痛苦有人分担,无形中痛苦就会减轻,这是人很正常的心理。但如果你认为苏轼只是因为“同病相怜”而来“寻张怀民”的话,那么你就太低估苏轼了。
22、记承天寺夜游 篇9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给他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
1、学生朗读
2、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3、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4、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三、寻“乐”:
1、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
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3)翻译。(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2)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4)常人有何杂念?(追名逐利)
五、总结: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6)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乐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月、竹柏影——美景 闲——闲情雅致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0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参考答案】推荐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句式及思想感情07-18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句子07-28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09-07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0-15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07-06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10-19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