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用3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1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照入门里,(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同积水洒满院落般清明澄澈,“水中”有像水藻、荇菜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 篇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读诗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篇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末寝,相于步于中庭。庭下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此文系苏轼写的一篇短小的游记,全文虽短,不过区区百余字,然而却意境异常优美。在深秋的夜里,作者夜不能寐,与好友在承天寺的院子里散步,月光透过竹柏的叶子映射在地上,人就像在水中漫步一般,竹柏的影子就像水中的水藻一样在浮动......令人浮想联翩,我想,如果生活在都市森林中的我们有一天也能像苏轼一样抛弃尘世间的喧嚣,与一两个知心好友静静地在深秋的月光下漫步,收获早已失去的那份自由。我们的心灵也必将得到莫大的安慰与满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推荐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22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07-06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10-15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句式及思想感情07-18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参考答案11-05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句子07-28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09-07
记承天寺夜游白话散文11-20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11-21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