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通用5篇)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1
高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 )夹岸( )轩邈( )
鸢飞( )经纶( )窥谷( )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中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答案:
1.陶弘景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 2.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3. A.√
B.×C.√ D.√
(一)1.①于是就 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③原来是 ④只,只是 2.月光3.月光的轻盈荡漾 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二)1.piǎo jiá xuān yuān lún kuī 2.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⑤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3.D 4.A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2
一、教师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篇幅短小、文字简介,但传诵千古的名篇。分别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现在让我们去探究一下它们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二、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文言文)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顺序又是什么?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再由教师抽代表发言。
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学习内容有两个,文和言。学习顺序应是先“文”后“言”,因为字词句的意识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它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2.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因为这两篇文言文比较浅易,就采用自主诵读、自主梳理的学习方法。三、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1.以字词的音义为对象,把课文认真研习一遍;注意每一个注解,并随时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遇到不能解决的字词做上记号。时间10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将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下列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下面是样例:
题1:字词读音
夕阳欲颓(tui)/藻(zao)荇(xing)交横 题2:字词意义 答谢中书书(回···信)/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1.对照字词注释,试着翻译全文;要以直译为主,典故等无法直译时才用意译;语句不同时可适当加字词,但要用括号标示;遇到不能翻译的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若讨论中仍有疑惑,则由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教师将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说,不当旁观者。学生说过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介绍翻译方法和技巧。下面是样例:
题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共同谈起(和赞叹)(的)。
题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在对全文字词句的音和义理解后,每人自由诵读。要求在前一次诵读基础上,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五、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1.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说说两篇课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找出关键句作为依据)?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请代表发言。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
第一篇:内容是:描绘了一幅山水美景图。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山水美景的喜悦、赞美和遗憾。喜悦的依据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遗憾的依据是“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但另外一种相反的理解是自豪,依据也是这句,言外之意是只有我能够继续欣赏自然山水的美妙了,想与康乐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第二篇:内容是:作者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欣赏美妙的月夜景色。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为享受美景的快乐和兴奋,一为被贬在外的孤独和凄切。依据都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中“闲人”既有“悠闲的人”之意,又有“被贬在此闲着没事可做的人”之意。六、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1.现在我们来欣赏语言美,请边阅读边自主梳理,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两篇短文的写景语言有什么特点和技巧?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请代表发言。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
第一篇写景文字共40个,都是四字格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技巧上:一是在视角上有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仰视、俯视两种视角;“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到动景的描写。二是在感觉上,有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三是所写景物是山川景物中有代表性的组合。
第二篇写景文字共18个,形式上长短不一,但中心词也是四字格。技巧上:一是处处扣住“月”字写夜游;二是不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三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运用了比喻,把月光比成一泓清澈的积水,把竹柏的倒影比成水中交错的藻草和荇草,从而推见月色清朗空明。
七、积累性美读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全班齐读。然后现场背诵,并快速默写。
八、总结本课学习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用备用纸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互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这么短小的文章能流传至今,首先是因为精美而巧妙的描写,我们学习时就要关注并积累这样的美词美句。
九、教师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答谢中书书》《承天寺》翻译 篇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水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早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鸟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太阳快要落山时,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这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时,恰好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行走。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专题训练附答案 篇4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13.《答谢中书书》文中“ ”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2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信 给谢中书的信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朝与夕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答谢中书书》文中“ ”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同时表达了自己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选出划线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
A.高峰入云 重岩叠嶂
B.晓雾将歇 朝发白帝
C.青林翠竹 清流见底
D.夕日欲颓 不见曦月
2.选出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贤与能
B.将:晓雾将歇出郭相扶将
C.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自:自康乐以来 自李唐来
3.选出划线词解释有误的`项( )
A.古来共谈(谈论)
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夕日欲颓(落下)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
4.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参考答案:
1.C
2.D
3.D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推荐阅读:
《答谢中书书》阅读试题11-06
初二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学设计10-14
《答谢中书书》重点内容理解及思考10-10
《答谢中书书》赏析01-19
答谢中书书重点09-07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0-17
《答谢中书书》教学分析11-05
答谢中书书课件11-14
答谢中书书鉴赏12-23
《答谢中书书》复习要点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