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鉴赏

2024-12-23

答谢中书书鉴赏(精选8篇)

答谢中书书鉴赏 篇1

22.《答谢中书书》导 学 案

【学习任务】

1、积累“共、颓、沉鳞、竞”等文言实词、虚词,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能正确流畅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3、学习寓情于景、动静相衬的写景方法。

【知识储备】

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文中人物:

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自主学习】

(一)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

(二)再读:自读3—5遍,读熟。并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解释加点词 古来共谈____ 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与______其奇者 .....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第一层(第1句-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第 句-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 句-第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三)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

1、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

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

3、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

4、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

5、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四)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巩固强化】

(一)背诵课文,并用原文填空。

(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出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 ” “ ”两个时段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这两句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三)品读课文,赏析佳句。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赏析:

(四)对比阅读,完成1-4小题。甲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略)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甲文: 乙文: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学以致用,片断练习。

“谁不说俺家乡美”,我们的家乡简阳虽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也有很多怡人的景致,试着在你的脑海里搜寻一处家乡小景,写一个片段,记得运用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写法哦。

(三)略

(四)1.(1)或:有时(1分)(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4)俱:全,都(1分)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分)(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附:答案

自主学习部分

(一)弘hóng、颓(tuí)、鳞lín、跃yuè、与yù

(二)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1、共:共同 ;四时:四季;俱:都;歇:散尽;颓:落下,落山;沉鳞:潜游水中的鱼儿;竞:争着;与:这里指欣赏

2、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可听见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分3层。第一层(第1句): 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 2 句-第5 句):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 6句-第7 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五)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合作学习部分

(一)“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

(二)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此文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以下答案仅作提示,不可机械对应。

1、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

2、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竞”等词。

4、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

5、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四)此题不深究,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巩固强化

(一)(1)山川之美,古来共赏。(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夕”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结合等。

答谢中书书鉴赏 篇2

于是, 我就让学生去读这篇文言文, 虽说这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 可要让学生体会其间的味道却有点难, 那就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 就要教学生会思考问题, 因此, 我就让学生提出疑问。课前收集了学生的疑问, 并进行汇总分类。学生的问题如下: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是什么?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是一封应答谢中书的信, 为什么写的全是景物?

我用PPT的形式在上课前进行呈现, 并且指出前三个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那是老师对学生的提问, 而第四个才是自己看了文章后的疑问, 因此就确定第四个问题为本节课的主问题。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整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偷偷地观察了一下, 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 那表情是多么的愉悦, 其他学生是多么的羡慕。此时, 我确信了我的策略是对的。

首先, 我从文言文的角度确定其教学内容。文言, 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 因此, 学习文言文, 前提是学习文言。于是, 我就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一.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重点解决“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朗读节奏。我预测到前部分都是四字句, 两字一停顿, 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 而后两句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很难把握, 在课堂上我就反复要求学生朗读这两句, 在朗读中学生就较快地掌握了这两句的朗读节奏, 同时, 也很快地明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所以, 我认为“生本”语文课堂就必须从学情出发, 这样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译。先让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不懂的举手提问, 老师帮助解决。过了几分钟, 学生的声音渐渐停了下来。我就采用开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来翻译句子, 并要求指出重点字词的意思。这个环节很快就结束了。

这样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 可是表层的。学习文言文, 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 即所言志, 所载道。那“所言志, 所载道”就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词处。所以, 我就决定在写景的文字中深入地挖掘, 把学生带入其间。

我提问:“陶弘景说:‘实是欲界之仙都’, 那是说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 可听了大家的翻译, 你感觉到这是‘人间天堂’的美景了吗?”

学生默默地摇头。

我就顺势提问:“那陶弘景为什么说这里是‘人间天堂’呢?你能抓住景物来描述一下你从文字中看到的画面吗?”

不一会儿, 学生纷纷举起手来。

学生甲:“我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看到了一种山水映衬之美。高高的山峰高插入云, 那是一种阳刚的美, 而流水清澈见底, 那是一种温柔的美, 山的刚和水的柔, 使陶弘景陶醉其间, 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一个学生的回答点燃了全体学生, 学生的眼睛此时都清澈透亮了。

学生乙:“我看到了色彩搭配之美, 你看那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和着青色的高山、蓝天、白云、变化不断的清流 (那流水随着倒影的不同而变化着) , 那是纯净的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里, 不得不让人感受到那江南山水的清新脱俗。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学生丙:“我感受到了一种动静生命之美, 你看那‘夕日’静静地躲在山头, 余辉染红了山头, 那浮躁的心此时就会变得宁静安详, 还有那清晨雾气散后, 猿猴、林鸟的此起彼伏的叫声, 那是一种生命的蓬勃。”

……

此时, 学生已经完全进入陶弘景所描述的意境中了, 我顺势告诉学生, 这是深入翻译法, 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中‘所言志, 所载道’处一定要展开自己的联想, 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同时, 也就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了。

我暗暗高兴, 我想我完全可以带学生去体会陶弘景在文中的“所言志, 所载道”了, 我就提问:“你在这里读出了陶弘景的什么了呢?”我多么期待着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沉醉于山水之乐。可事与愿违, 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读出了谢中书是请陶弘景出山做官的。”这个答非所问,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附和。这不是我的教学设计呀!再说关于谢中书给陶弘景写信的内容是没有记载的, 这从何考证呢?我就如实告诉学生, 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也想到过, 就查不到这方面的资料, 那我们怎么办呢?跟学生商量, 我们能不能从书中去找。这时, 所有学生的眼神都集中到书中去了。马上有一个男生举起了手, 说:“找到了, 课文注释里说‘谢中书曾任中书鸿胪 (掌朝廷机密文书) ’, 那就说明谢中书是梁武帝的左膀右臂, 梁武帝很信任他, 而你给我们的资料里讲到梁武帝曾请陶弘景出山为官, 那一定是受梁武帝所托请他出山了。”

那我就追问:“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沉默了几秒后, 有一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不是刚说过了吗, 古人喜欢‘写诗作文’来交流的吗?你看‘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说明谢中书肯定也是用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梁武帝请陶弘景出山的时候不是问‘岭上有何物’吗?”

学生的思维全打开了,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了。

我又追问:“陶弘景是怎样告诉谢中书不愿出山为官的呢?”

学生一:“陶弘景是委婉地告诉谢中书, 我是一个沉醉于山水之乐的人, 我是不愿为官的。”

我顺势把陶弘景沉迷山水的描述在PPT上呈现:

“他游遍了各个名山, 寻求仙药。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 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 吟咏诗文, 久久徘徊, 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一听到松涛响, 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 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这样, 把陶弘景对山水痴迷的形象进一步强化, 再读课文体会。

不一会, 学生又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觉得自己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感到得意, 他是不屑于做官的。”

又一学生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对当时人沉迷名利的惋惜, 你看‘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爱莲说》里的‘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 陶弘景是不屑于官场的。”

这样,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存活了, 这节课上我只是在旁边轻轻地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不断地在文中寻求自己想需要的。

课后我不禁反思:

课堂的改革是必须, 我们曾经的语文课堂教学, 老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自己的要求进行, 漠视了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遏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表达、创新的欲望, 也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 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道具。我想我们的每节语文课, 都应该是没有桎梏和约束的, 应是直率、坦诚地碰撞和争论, 是自我生命自然地绽放和自由精神淋漓地舒展。

如今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前给学生一份所谓的预习案,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然后在课内展示, 期待达到“自主、合作、探究”。试想, 教师一人编写的预习案, 能代表学生的想法吗?他们在完成你的预习案时, 不是桎梏了他们的思想了吗?这还是自主吗?在这个教辅材料满天飞的年代里, 学生还会有思考的习惯吗?有人说过:“当一个人进行思考时, 他因此而存在。”所以, 不会思考的人是悲哀的。但课前要预习这是必须的, 那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预习, 比如通过阅读, 提出自己在课堂上想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疑惑, 这样教师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根据教材内容正确地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

(一) 学生的思考点在哪里?

(二) 我们要从哪里出发?

(三) 我们要去哪里?

答谢中书书鉴赏 篇3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陶弘景在文中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对江南的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的表达了赞美之情。文末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全文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

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平和自然、立意高远;“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50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动物跃然在目,鲜活如生。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全文结构杂而不乱,结合有序。尤其是高山流云、青林翠竹等,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而另一篇名作《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官于黄州期间,在元丰六年十月里一个普通的夜晚,苏轼正要入睡的时候,看到了照进窗户来的月光。这月光引发了他千愁万绪,于是他“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晏殊《蝶恋花》词中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对于遭受过陷害,险些失去性命的苏轼来说,能够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潇洒心态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一入夜都早早安歇去了。农历十月份的晚上,肯定已是颇有些寒意了,并不是散步的好时间,可苏轼不但有这份雅兴,更有闲情散步到承天寺,应该缘于内心的不平静吧!我们揣测被贬后的闲散,也许并非苏轼所乐意的,苦闷压抑的他要找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而张怀民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应该是最佳人选。苏轼在寂寞时在寻找知音,张怀民虽然被贬,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当然是苏轼的知音。韦应物有首小诗云“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一样的夜,一样的散步,一样的清冷天气,甚至一样的怀念朋友的心绪,舍他其谁?苏轼出门的时候,想的应该也是“幽人应未眠”吧? 两个沦落天涯的人此刻共同欣赏着月色。今夜月光如此的皎洁,以至于让他们在错觉中以为那庭院中洒落的不是月光,而是一地清澈透明的水。

全文的结构是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至今为后人琢磨。这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隐喻手法的运用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两句之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区别,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五味杂陈。比较两篇文章,相同之处都是作者不满于现状,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同中又不尽相同。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其中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

答谢中书书 篇4

教学创意

朗读为线,重在品美 教学流程

教学思路

读出文章的层次美 读出壮美与秀美 读出作者的情愫美 铺垫(5分钟)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尺牍小品文,请大家看看文章的题目应怎样读? 指导学生准确地齐读文题:答/谢中书/书。那文章题目是什么意思?(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作答答:这里是应答的意思。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为什么说它是尺牍小品文呢?

多媒体展示

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长左右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牍、尺鲤、尺笺(jiān)、尺翰(hàn)、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得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小品文: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洁隽永,具有描写、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一时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答复谢中书的一封信。采用了小品文的形式写的,所以称尺牍小品文。

今天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学习课文 活动一:读出文章的层次美(10分钟)

1.理清文章的层次

学生自读课文,试着将课文变为三个部分。

分三组分读三层,学生自己读。学生读完后,请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明确: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分 写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总 感慨)老师点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中心。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优美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先以感叹总括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再次强调这里的景色之美。与开头遥相呼应,首尾圆融,结构严谨。

学生读出课文的层次美。2.描绘画面

教师:本文不仅层次分明,还具有音乐的节奏,画的色彩,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选一个八字句,描写美丽的画面吧。

学生写作。2分钟后展示。

教师展示:江南水乡的早晨,山间丛林,云雾缭绕,如纱如带,太阳冉冉升起,一束灿烂的阳光从淡淡的雾霭中透射出来,明暗交错,色彩绚丽,早起的鸟

儿唧唧喳喳,炫耀婉转的歌喉,活泼的猿猴在林间上窜下跳,呼朋唤友,飞禽走兽,众音齐会,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活动二:读出壮美与秀美(12分钟)

1.找句子

请同学读课文,找出描写壮美与秀美的句子读一读。

指名读,读完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些句子是壮美?为什么是秀美?

教师评价点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壮美的景色,宏观的景色,写四季的美好景色是从色彩,空间、时间方面 来描绘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秀美的景色是细节、微观的景色,写一日美好景色是从早晚时间的特点来写的。)

2赏词

.在作者的笔下景物是充满魅力的,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体现了这种美?下面我们就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吧。“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入”字化动为静,不仅写出了山峰的高,而且表现了山峰直插云霄的状态。一个“见”字,写出了水的清澈亮丽!山高水清,先声夺人,山水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乱” 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突出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翠”字有读音美,还能引发人的联想,有青翠欲滴的形态,还有吃东西时清脆的声响、味道在里面,形、声、色味具全。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竞字写出了鱼争相跳出水面的情形,既有跳的高度又有跳的欢快场景,引发想象。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字好,好在写出景色的美丽奇异,也写出了与作者官场生活所见不同,是另一种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串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这些美丽的字词引发了我们美好的想象,让我们如身临其境,在欣赏了描景之美后,有的同学可能在想作者描景如此美,那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作者的情感。

活动三:读出作者的情愫美(18分钟)

1.寻情

请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体味情愫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作者、背景)

作者: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丹

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康乐:即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人。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他虽有爵位,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于是寄情山水。

请学生联系背景,体会“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点拨。

指导朗读:美好的情愫是明朗的、自豪的、高兴地。“欲界之仙都”即人间天堂也,“仙都”二字,力重千钧,情深似海;比喻形象,名副其实;韵味无限,令人神往,这是陶弘景隐居四十余年后,对茅山美境最深刻的体会,最精当的评价,最由衷的赞美。“实是” 二字,下得十分肯定,毫不含糊,作者的陶醉、喜悦、自豪之情尽在其中!欲界,即人间;仙都,即仙境 这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而作者巧妙地在 “欲界”“仙都” 之间加了个 之字,就将这两个世界自然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茅山在人间,那些道士 道人也都在人间,作者所说的 仙都,指的是那种想通过修炼以祈臻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 陶弘景自己虽然隐居茅山,但仍然为军国大事而尽一份 山中宰相 的 高参 职责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于此不是着力描写 仙都 本身,而是借助于“欲界之仙都” 这个形象的比喻,来突出茅山自然山水那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绝境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之画外音,说的是从善于发现并欣赏山水美的谢灵运以来,至今还未见谁善于发现并欣赏茅山奇妙山水美的人?言外之意,茅山如此奇妙的山水之美,直至今日才由我来发现并欣赏它 作者如此的自信与自豪,则再次强调了茅山非同寻常的山川之美!与开头遥相呼应,首尾圆融,升华了文章主题“实是”肯定,毫不含糊,要重读。“欲界之仙都”韵味无垠,令人神往,读出欣赏、陶醉、感叹的语气,语调要上扬。“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别人不能欣赏,自己却能欣赏有一种愉悦、自豪之情,语调要舒缓而韵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

学生齐读这句话,再读全文,体会作者美好情愫。2.背诵课文

3.评析文章的表达手法之美

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手法来抒发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思考批注。5分钟后展示。明确:多媒体展示

动静结合之美。

视听结合之美。

视角多变之美。

朝夕变化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情景交融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叙议结合之美

骈散结合之美。

首位呼应之美。

虚实相映之美

„„

教师就这些表达方法简单解说。作业

可以选其中四五种表达方法,联系课文写一篇一百字的赏析小短文。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茅山派的创立者。博学多识,对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医术等都很精通,作品辞采宏丽、意境峻脱,独具特色。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俗世,后隐居山林。梁武帝时,礼聘不出,而„ 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之际,作者无比深情地道出了画外音:如此美丽无比的茅山啊,你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之仙都,即人间天堂也 仙都 二字,力重千钧,情深似海;比喻形象,名副其实;韵味无限,令人神往 这是陶弘景隐居四十余年后对茅山美境最深刻的体会,最精当的评价,最由衷的褒美实是 二字,下得十分肯定,毫不含糊 极其自信,何等自豪!欲界,即人间;仙都,即仙境 这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而作者巧妙地在 欲界 仙都 之间加了个 之字,就将这两个世界自然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茅山在人间,那些道士 道人也都在人间,作者所说的 仙都,指的是那种想通过修炼以祈臻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 陶弘景自己虽然隐居茅山,但仍然为军国大事而尽一份 山中宰相 的 高参 职责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于此不是着力描写 仙都 本身,而是借助于 欲界之仙都 这个形象的比喻,来突出茅山自然山水那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绝境 最后一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之画外音,说的是从善于发现并欣赏山水美的谢灵运以来,至 今还未见谁善于发现并欣赏茅山奇妙山水美的人?言外 之意,茅山如此奇妙的山水之美,直至今日才由我来发现并欣赏它 作者如此的自信与自豪,则再次强调了茅山非同寻常的山川之美!与开头遥相呼应,首尾圆融,升华了文章主题至此,由陶弘景根据切身体验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的这部 欲界之仙都 茅山奇美山川风景名胜记录片,已圆满完成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答谢中书书》。题 目怎么读?如何停顿。题目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回复友人的书信,其实是一篇写山水的文字。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朗读课文,初识文章:

一、整体理解,概括大意

思考:用文中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板书:美 投影: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二、细读文章,欣赏画面

请让我们一起到文中找到具体写景的美词美句,读一读,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说一说。板书:

中间十句,两句一组,每组文字就是一幅画面。请你选取一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投影:这幅山水画,美在从中,我看到了

从内容、修辞、炼字、情感、意境等方面加以欣赏。投影示例

学生先独立思考,随后小组讨论,相互启发、补充,最 后动笔成文。

此过程给予充足时间分钟左右。学生分小组交流、发言。

三、再读文章,欣赏手法

师引:每幅图画景色各异,精彩纷呈。文章共 字,作

者如何在如此短小的篇幅内表达美的?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从哪些角度来写?句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投影手法美在山水相映;美在俯仰生姿; 美在色彩斑斓;美在动静相生; 美在晨昏交替;美在视听

美在骈散结合;美在视角多变; 美在结构雅致;美在情感率真;

四、体悟感情,了解作者

师引:领略了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你一定也很想了解 文字背后的人吧。作者在这一幅幅山水画卷中,寄予了怎样 的感情?用文中的话说一说。投影:率真独白语

师结:作者沉醉其中,流连往返。仙都之景非仙人不可享用。投影作者介绍: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茅山派的创立者。博学多识,对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医术术

作品辞采宏丽、意境峻脱,独具特色。„

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俗世,后隐居山林。梁武帝时,礼聘不出,而„

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

五、布置作业 练笔:请用本 寄托心中的深情。

教学反思:这篇小品文,短小精悍,字字珠玑,一幅幅 立体流动的画面精彩展现于读者眼前。如何将文字转换成画 面,读出文字所传达的美景、美境,美情、美感,是教学的中 心任务。首句领起全文,下文十句围绕“,层层展开。

美好的情感来自好景物意境,读出每组画面的美是首要任务。反复朗读吟咏,把

清流见底”为例,示范文字蕴涵的美:“

清流对应,山水对举,句式整齐。山水相依相伴,既有山的稳重,又有水的灵动,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 上异彩,相映成趣,美意无限。

学生经过反复诵读,教师启发,似有触动,欣赏下面几

幅图画:石壁、林竹、晨雾、猿鸟、夕日、沉鳞,均有出色表现。如„车

碧绿的竹子;

生机勃发,给小鸟小兽提供了最好的生态环境。如“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赏析: 清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山林一片寂静,隐约听 的溪水声。抬头望去,猿猴在树间跳跃,鸟雀叫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傍晚,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映照水面,层层 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一早一晚;一个在 空中,一个在水上;一个鸣叫,一个跳跃;仿佛整个山林就 成了他们的世界。画面充满动感。学生能够依据一定的句式:“ 词(句)中,我仿 佛看(吴她丽

意在引导学生字斟句酌,揣摩画面、意境。学生先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启发,这一环节的成功为向更 高的阅读层次迈进打下坚实基础。下一环节从画面内容的理 解、想象转入形式手法的欣赏。由内容到形式,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理解了画面之美,再加上本

文做铺垫,学生找寻作者选景的角度,视线的变化、写景的 手法,句式的转换,已非难事。最后咏怀景中所含之情便能 水到渠成。此时将作者介绍插入,顺理成章,留有余味,适 时满足了同学们的学习欲望。由画面到手法,由手法到感情,时机的把握对文言文拓展的有效起了助推作用 关键还要看拓展内容是否适度 之所以要把陶弘景和康乐放在一起拓展,就是因为陶弘景隐居句曲山和康乐怀才不遇而寄情山水的

经历,决定了他们都有向自然来寻求精神解脱的志向 而陶弘景的隐居算不上真正的隐居,因为他时不时还是要插足政治人称 山中宰相,而康乐放浪山水的目的也不过是摆脱政治上 的烦恼 所以这种志向也只能是一种愿望 他们的确算得上是知音,因此才有了 自康乐以来 这句话 所以对陶弘景的拓展要放在 山中宰相 这点上,而康乐的拓展重在他虽有爵位,但 仕途坎坷,于是寄情山水上 两个人拓展的部分都是对注释的补充,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主题 其他一切无关乎主题理解的资料大可略去 这就是文言文拓展的适度,必须与教学目的相 吻合,与教材相配合

之际,作者无比深情地道出了画外音:如此美丽无比的茅山啊,你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之仙都,即人间天堂也 仙都 二字,力重千钧,情深似海;比喻形象,名副其实;韵味无限,令人神往 这是陶弘景隐居四十余年后对茅山美境最深刻的体会,最精当的评价,最由衷的褒美实是 二字,下得十分肯定,毫不含糊 极其自信,何等自豪!欲界,即人间;仙都,即仙境 这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而作者巧妙地在 欲界 仙都 之间加了个 之字,就将这两个世界自然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茅山在人间,那些道士 道人也都在人间,作者所说的 仙都,指的是那种想通过修炼以祈臻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 陶弘景自己虽然隐居茅山,但仍然为军国大事而尽一份 山中宰相 的 高参 职责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于此 不是着力描写 仙都 本身,而是借助于 欲界之仙都 这个形象的比喻,来突出茅山自然山水那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绝境 最后一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之画外音,说的是从善于发现并欣赏山水美的谢灵运以来,至 今还未见谁善于发现并欣赏茅山奇妙山水美的人?言外 之意,茅山如此奇妙的山水之美,直至今日才由我来发现并欣赏它 作者如此的自信与自豪,则再次强调了茅山非同寻常的山川之美!与开头遥相呼应,首尾圆融,升华了文章主题至此,由陶弘景根据切身体验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的这部 欲界之仙都 茅山奇美山川风景名胜记录片,已圆满完成

《答谢中书书》改写 篇5

改写一

我喜欢仰视耸立的山峰,我酷爱聆听潺潺的流水,我喜爱凝视跳跃的鱼群,我要做一名仙人!我要坐在草地上,仰望这碧蓝的天空,与轻盈的蝴蝶为伴,与沙沙的松声交流,享受仙境的幽雅!数以万计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山川以至善至美的清纯撼动我们对美的渴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民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我觉得这山水,有道是人间天堂,更是游人无限神往的地方。

看,层层叠叠的群峰在茫茫云海中露出尖尖的山顶,若陷若现,虚无飘渺,就像一个擎天的柱子把天支撑住了。高耸的山峰以拔地而起之势着银装素裹之斗篷一头钻进云霄,以舍我其谁的霸气傲视群雄!云猝不及防地被撞破了脑袋,虎视眈眈地旋绕在周围,厉兵秣马,寻报仇之机。但面对山血气方刚的粗犷豪放,它也只得在威严面前俯首称臣了。瞧,湖水是那么的清澈明亮,无与伦比,使人感觉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有多深,即使是绘画高手,也难以描摹这潭汪汪清水。目光又转移至两岸的石壁上,这里的石壁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如彩虹一般,蔚为大观。树木青翠,篁竹深绿,不论春夏秋冬,总是义无反顾的点缀着满山秀色。太阳拨开云雾,将柔软轻盈的金发投入清明的溪流中漂洗,照得满山谷的石壁交相辉映,五光十色。它甩甩秀发,将温润的生命赐给大地,用满腔热情包容了夜的死寂。每天清晨,临近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继而雾纱不见,晨曦初现,掀起了它所有的诗情画意,芳草萋萋的山谷以刚强柔美的身躯哼唱出它内心的点点滴滴。听泉水的倾诉,仿佛嗅到四季匆匆走过,悄悄留下的气息。拂晓的雾气将要散去,山间又响起了猿鸟兴高采烈的欢声笑语。最使我难忘的,莫过于每天傍晚时分,红日西沉,暮色越来越重,越渐萧瑟,前边的断崖正欲托住西沉的落日。波光粼粼的湖水,泛滥着一种急促的骚动。突然,一层层金鳞铁甲的鱼儿打破惜别时的伤感,掬起一口圣水向欲颓的夕阳吐出今朝的最后一次敬慕!我喜欢这人间仙境,我终究还是这么迷恋它。但自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出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的景观了。很幸运的是,这茅山的秀丽风景让我有了种与知己畅谈的窃喜。

这,我这个粗人眼中的仙境,但,谁又能再次触摸到这奇景中的脉脉柔情呢?我将永远隐居山间,继续我的仙人生活!

改写二

山川秀丽的景色,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真所谓“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抬头仰望,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好似擎天大柱。低头俯视,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似活泼的小姑娘,一边唱着,一边舞蹈着,

使人顿时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而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哪怕是绘画名家,大概也难以描摹这如诗如画般的景色吧。向来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正是这山水的相伴相映,才使得游者神采焕然;正是这仰俯的上下结合,才使得游者心旷神怡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莫急,你看那两岸石岩壁立千仞,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五色争辉、熠熠耀眼。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于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实为“天下第一美景”。山脚下,一株株古松,批鳞挂甲、昂然挺立,好象是一个个威风凛凛的战士。另一边,一片片竹海,青翠欲滴,风轻轻吹过,竹叶微微颤动,真像一张张嘴巴在喃喃细语。如此景色,四季长存。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篇6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答谢中书书》,秉承着活用资源、读中求悟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本文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兴趣,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结合本单元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背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品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式:启发引导、探究合作相结合。(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教学手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3、学生学习方式:诵读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将会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教学: 1.导入课文

古人云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我将通过播放一组美丽的风景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山水之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以后的教学。古人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写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本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我在这联系过去所学的诗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2.诵美文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知文章节奏)(2)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节奏,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3)学生组内分读课文,找同学个别读。(学生认真听读,做适当点评)(4)学生齐读。

【说明】通过诵读法,对文章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字词及节奏,同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疏文意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小组之间互相找出别人翻译中的错误之处,增强学生记忆。最后由老师带领同学们翻译文章,强调文中重点字词句。4.寻美点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文章,这一环节我将会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文中的结构美与语言美。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我发现了文章 之美,请听我读: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备选词语示例: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等等)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通过播放多媒体朗诵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感悟美。学生小组派代表有感情的朗读,以比赛的方式选出最佳小组,增加学生参与积极性。5.悟情感,为了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美景要表达的情感。

6.背诵课文。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让我们一起背诵课文。通过之前的学习,为学生创设背诵的情境,再次体会文中美景,及作者志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6.课堂小结: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说明】小结时再一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特点,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培养。

七.说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景: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斑斓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情:得意,自豪,赞美,喜悦

志:热爱自然,归隐山林,淡泊名利

答谢中书书鉴赏 篇7

一、范读课文, 读准字音

短文很短, 生字词不多,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 “夕日欲颓”的“颓”算是一个生字, 需注音,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比较特殊, 在本文读四声, 是“参与、欣赏”的意思, 教师必须着重指出。初读课文, 可采取教师范读, 或让学生听录音, 一定要读准字音, 把握语速, 掌握节奏。文章描写江南风光, 文辞清新隽永, 语言精练生动, 写景寄情, 骈散兼备, 音调铿锵, 节奏鲜明, 非常适合吟咏诵读, 是一篇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范文, 因此范读一定要字正腔圆, 读出韵味。

二、跟读课文, 掌握节奏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跟着录音或老师的朗读小声来读, 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抢在老师的前头, 随后可引导学生试试身手, 展开比赛, 互相纠正。教师引导得体, 学生一定会跃跃欲试的。这篇文章的朗读节奏还是比较好掌握, 四言的句子, 两个音节, 如“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比较难以断开的是“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以师生互动, 讨论总结, 得出正确的划分方法:“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自由朗读, 读懂文意

朗读也好, 背诵也罢, 并不反对一字一句的机械诵读。“诵”, 左边“言字旁”, 右边“甬”, “甬”就是小路, 这个字的构造就向我们明示:学习语言的道路就是“言”, 放开喉咙, 尽情去读, 就能“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篇短文的重点词语, 有几个需要强调, “四时”指“四季;”“歇”指“消散”“与”指欣赏, “颓”指坠落。这些属古今异义或一词多义, 这些词语也是考试的重点, 所以,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这些词读懂。

四、一句一顿, 读出画面

本文不仅有音乐的节奏, 更兼具画的色彩, 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教师在引导学生, 读的同时, 不仅要动口, 而且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语言文字转换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学生大可以闭上眼睛, 来个时空大穿越, 随着作者去领略江南的山川之美。例如,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就展现了如下的画面:江南水乡的早晨, 山间丛林, 云雾缭绕, 似烟似缕, 如纱如带, 太阳冉冉升起, 一束灿烂的阳光从淡淡的雾霭中透射出来, 明暗交错, 色彩绚丽, 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 炫耀婉转的歌喉, 活泼的猿猴在林间上蹿下跳, 呼朋唤友, 飞禽走兽, 众音齐会, 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这是一幅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

五、品读课文, 读出感情

短文作者陶弘景, 时人号为“山中宰相”。梁武帝遇有朝廷大事, 经常向他咨询, 他受到朝廷的如此器重, 却不借机追求功名利禄, 而隐居茅山, 炼丹修道, 这足以证明他沉醉山林, 娱情山水的思想境界。“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细细品味, 足以读出作者的得意之感, 超凡脱俗, 闲云野鹤, 比肩李灵运,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齐高帝曾写信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写诗答复:“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寄情山水, 悠然自得的心情溢于言表。“知人论诗”, 细品文章, 一定能够读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六、赏读课文, 体会用词之妙

一篇作品能够千古传颂, 必有其“过人之处”。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 水之清, 无一字不精妙, 无一句不用奇, 一字不可更改。文字并不华丽, 却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搭配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下面这段课堂实录就是明证:

师:都是写颜色, “翠”和“绿”哪个词更好?

生各抒己见:“翠好。”“绿好。”

师:翠和绿相比, 你们更喜欢哪个颜色? (大部分学生答:翠) 翠是不是更抢眼, 更显生机?这是颜色之美。翠和绿读起来, 哪个响亮? (生齐答:翠) 这是声音之美。读“翠”字的时候你会不会产生某种联想?

生:那个竹笋吃起来脆脆的。

师:非常棒!一个字竟然读出了颜色之美、声音之美、味道之美, 一字三美呀!

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题目解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分析(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答 谢中书 书

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谢征。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2、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

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2、同桌交流讨论,解决存在问题。

3、概括文章大意。需掌握的重点词句(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五、理清思路

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中间写景的句子: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写“晓”与“夕”。结尾感叹总括前文的句子:

六、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 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八、理顺思路

九、同学们进行背诵比赛

十、巩固练习

十一、小结

上一篇:我的乡村之旅初二学生作文下一篇:五月棉花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