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常考知识点及赏析

2024-12-31

《答谢中书书》常考知识点及赏析(通用9篇)

《答谢中书书》常考知识点及赏析 篇1

《答谢中书书》文体及赏析

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赏析一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答谢中书书》常考知识点及赏析 篇2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陶弘景在文中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对江南的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的表达了赞美之情。文末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全文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

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平和自然、立意高远;“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50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动物跃然在目,鲜活如生。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全文结构杂而不乱,结合有序。尤其是高山流云、青林翠竹等,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而另一篇名作《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官于黄州期间,在元丰六年十月里一个普通的夜晚,苏轼正要入睡的时候,看到了照进窗户来的月光。这月光引发了他千愁万绪,于是他“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晏殊《蝶恋花》词中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对于遭受过陷害,险些失去性命的苏轼来说,能够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潇洒心态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一入夜都早早安歇去了。农历十月份的晚上,肯定已是颇有些寒意了,并不是散步的好时间,可苏轼不但有这份雅兴,更有闲情散步到承天寺,应该缘于内心的不平静吧!我们揣测被贬后的闲散,也许并非苏轼所乐意的,苦闷压抑的他要找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而张怀民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应该是最佳人选。苏轼在寂寞时在寻找知音,张怀民虽然被贬,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当然是苏轼的知音。韦应物有首小诗云“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一样的夜,一样的散步,一样的清冷天气,甚至一样的怀念朋友的心绪,舍他其谁?苏轼出门的时候,想的应该也是“幽人应未眠”吧? 两个沦落天涯的人此刻共同欣赏着月色。今夜月光如此的皎洁,以至于让他们在错觉中以为那庭院中洒落的不是月光,而是一地清澈透明的水。

全文的结构是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至今为后人琢磨。这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隐喻手法的运用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两句之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区别,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五味杂陈。比较两篇文章,相同之处都是作者不满于现状,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同中又不尽相同。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其中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篇3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二、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五、课文问题设计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

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点出来)

峰、流、石壁、林、竹、鱼、雾.、猿鸟、夕日、鳞.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之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感知文章结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你认为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几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10、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可)

六、常考点梳理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6、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8、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9、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10、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1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1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1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1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1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篇4

一、原文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8个字)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二、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文人雅士)共同谈赏(赞叹)的。高耸的山峰插入云端,清流清澈见底。

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五色: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存。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传来)猿猴、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每当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之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注意断句,节奏):《答谢中书书》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停顿,散句以句意来定。

四、文言断句九法:

 1.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 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 3.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 4.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 5.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 6.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复习题 篇5

1、了解作者陶弘景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言语汇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导学内容:

(一)营造氛围,导入学习:

1、导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文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再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答谢中书书》

2、相关资料:①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②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二)预习测评:

1、陶弘景,字 ,自号 , 家、

2、个体朗读(不少于三遍),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西日欲tuí( ) 沉鳞jìng( )跃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四时( )俱备

(3)晓雾将歇( ) (4)西日欲颓(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 巩固测评:

5、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

6、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谢中书书 篇6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 “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答谢中书书 教学反思 篇7

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这次讲课的机会,也感谢办公室老师对我的帮助,通过这次讲课,我获悉匪浅。

首先,初次来到承德七中,初进班级,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好习惯,坐姿笔直,读书干净利落。并且,回答问题,语言规范,十分有礼貌。每一个为自己的回答提出疑问或者给予补充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句谢谢。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礼,这一方面,学生们做的很棒。语文的课堂,我看到老师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知识,也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以上的这些表现,一定是教师在平时就细心的要求,习惯,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也在一举一动中体现。

另外领悟到的一点就是老师精美的幻灯片。比如赵老师的红字标注,给学生以提示,并且每一幅幻灯片,都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配《答谢中书书》这篇优美的小品,真是相得益彰。李老师更是注重斟酌每个环节的题目,“含英咀华”这个成语作为题目一出现,顿时让我心生敬佩之情,语文课都带有着浓厚的语文味。

最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倾听习惯。我上课的时候,当有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或者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时,他们便会打断别人,立刻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习惯不仅让课堂显得乱,同时打断别人也是种没有礼貌的表现。倾听,是一种美德。以后我也要养成这个好习惯,从我做起,学会倾听。

总之,一次讲课让我成长许多,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篇8

一、创设情景导入

让学生听音乐。播放优美山水自然风光的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品味。

听完音乐后:

师:同学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学们一定知道的更多,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山水名句。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小学四年级学过的)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学期学的)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上个学期学的)

„„

师: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山如画,水如诗。有这样一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好想去看看啊,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师:题目中有两个“书”,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题目的意思是 “给谢中书的信”。

师:对啊,最后一个“书”是指信,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读美文

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封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吧?

PPT显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配乐朗读)听完后,学生齐读课文。

师: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出他写的是哪里的山水吗? 生:江南。师:何以见得?

生:“青林翠竹,四时具备”。学生代表一组主动站起单独朗读。

师:我听你读到结尾处,头都有节奏地晃动起来,能谈一下你那时的心里感受吗? 生:读到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两句时,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师:境由心生。对,朗读时要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师:你们读得很有诗情画意,那一山一水,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大家讨论一下,他们的朗读为什么这么有感染力呢?

生:他们很投入。读“高峰入云”时,就做出仰望的动作,好象高峰就在眼前;读“清流见底”时,就做出俯视的动作,好象请流就在脚下。

生:好象在享受美景。

师:对!他们把朗读当成了一种审美,一种快乐,一种激情,一种体验。让我们心怀这样的情感齐声朗读。

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的朗读,男生读得气势高昂,女生读得婉转悠扬,巾帼不让须眉啊!下面请同学对照注解朗读翻译全文。疑难处做出标记。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每小组把错的最多的或者未解决的疑难板书,注意方法的总结。全班交流。

四组展示::

生:古代数词的虚与实常常有所变化,要谨慎翻译。

生:“五色交辉”不是“五种颜色”,因为“五”是虚指,泛指多。要翻译成“多种颜色”。

生:我们准备了以下几道题目,你们能判断出下面这些数词是虚还是实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别组学生:都是夸张,虚指多。生:回答正确!

师:你们注意了方法的归纳和举一反三,好!但是,有没有表示确数的例子呢?我给你们出一道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的“三”是虚指还是实指呢? 生:实指。老师你给我们补充了一个例子。谢谢!师:客气了。五组展示:

生:我们组整理了借代这种修辞方法的规律。生:借代的规律是:用部分代替整体。生:“鳞”借代 “鱼” 生:“布衣”借代“平民” 生:“丝竹”借代“音乐” 师:借代是指一件事物换个说法,两种说法之间有相关性,而不是相似性。这是它和借喻的区别。

生:“沉鳞竟跃”在我们组的翻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

生:我翻译成为“潜伏在水中的鱼”。因为老师说过要用组词的方法翻译。生:可“潜伏”像在说特务。(学生笑)应该组词翻译为“潜游”。生:我们总结出:翻译时还要注意斟酌词句,符合文章的意境。

生:对啊!我们组有人把“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成“乱叫”,没有美感,和文章的诗意美不协调。可以这样翻译:此起彼伏地鸣叫。

师:大家提到了意境与美感,对!古文的翻译要力求“信、达、雅”,在准确、流利之外,还要求直译与意译结合,形似与神似并重,要尊重原作,增强美感。下面请小对子(组内两人结帮互助)互听翻译。注意纠错。

三、赏美点

师:通过朗读和译读,你一定对山川之美有了更具体的体会,请你用“我从——句中读出了——美。作者从——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句式在小组间交流。每个组员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例如,甲可能选择动静的结合,乙可能选择视觉听觉的运用。

生: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先写山高“入云”,后写水清“见底”,山伟岸、水柔美,山静默,水灵动,共同构成了山水相映之美。”

生: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句读出了“色彩斑斓之美”。作者从色彩的角度写出了山水给人的视觉享受。

生:我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读出了生机勃勃之美。作者从鱼和鸟的活动,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山林的热闹。

生:我觉得不是“热闹”,相反,是静谧。这是以鸟鸣衬静,以鱼跃衬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屏幕显示描写的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仰视)(静)

清流(俯视)(动)

色彩斑斓之美:石壁(平视)

青林 翠竹(色彩)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 猿鸟(动)

夕日 沉鳞(静)

你们读出了自己的山水图。将山水之美写的如画、如诗、如人间仙境,真是山水的知音、是作者的知音啊!那么,作者的知音还有谁呢?

生:文中的康乐公。生:收到这封信的谢中书。他们都是醉情山水的人。作者写这封信就是想和谢中书共同分享山水之乐。

四、悟情思

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所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细心体会。

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一句,是作者对自然的由衷赞叹。

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流落出作者与谢公比肩,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还透露出自己想归隐山林的想法。

师:把范仲淹请出来跨越时空和作者对话,这种选择本身就有对作者人生选择的深度思考,好!这种思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会更理性。

其实,像陶弘景这样因为厌恶官场而归隐山林、醉情山水的人还有很多。假如能跨越时空的话,这些人都是作者的知音,都是能“与山水之奇”的人。他们大多有诗有文为证。你能说出他们的故事或诗句吗?

生48: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49: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生50: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师:这些人的确都是山水的知音,陶弘景的知音。

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师:让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全体齐声朗诵。

答谢中书书翻译 篇9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述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述。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给人以听觉的享受,结合视觉和听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透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那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阿!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透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结尾的话外之音: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景色的妙处了,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乐趣并深感自豪,期望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上一篇: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总结下一篇:中秋经典诵读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