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11篇)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2、理清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写作思路。
3、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并揣摩反问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学习难点:
理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
2.文体、背景介绍
(1)文体介绍:议论性散文,它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理路,有论点、论据、论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就是用文学的、抒情的语言写的议论文。
(2)背景介绍:该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鲲鹏( ) 斥鷃( ) 咫尺( ) 狼藉( ) 美味佳肴( )
深邃( ) 混淆( ) 挖掘( ) 蓬蒿( )( ) 相形见绌( )
(2)解词
相形见绌:
自不量力:
(二)初读感知
1、本文作者怎样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论述( )这个道理的?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1)首先,作者否定“ ”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 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的,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
(2)进而从论智慧到论 ,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际是 关系。
(3)最后得出“ ”的结论,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深入思考:
①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②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展示交流
点拨引导: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气候的威力(节选)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①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
4.本文第四段中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5.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
四、布置作业
1.请拟一则保护自然的宣传语:
2.大自然给人的启示还有很多,你能写出两个来吗?请写在下列横线上,且内容与上下语境相符。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教我们切莫张扬! ; 。
3.课下读郭牧华的《敬畏头顶的天空》或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写下感想。
五、板书设计
11.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韩三其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2
实践证明,编写导学案必须注意科学化、学科化,一切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上。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探讨如何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
一、明确学习任务
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任务的理解是单纯的、非理性的,我们需要将他们的地理学习活动纳入科学的学科教育之中,这就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比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目标为:能够熟练说出并以图示的方式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
值得强调的是,表述目标的语言要简明通俗、指向明确。许多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习惯单纯使用“掌握”一词,而究竟怎样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上述目标表述非常明确,“熟练”强调了掌握的程度,“说出”“以图示的方式”指示了实现的路径,“结合实际分析”则强调了分析方式,“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强调了分析的具体对象。这些表述清晰地传达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点拨学习方式方法
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导学案编写必须体现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导学案”的精髓就在于“导学”,即帮助学生学。古人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此理。具体的教材决定着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除了必要的步骤一致外,细微之处的方法还是因需而定。地理活动强调整体设计方法的指导;地理概念的理解强调咬文嚼字的解读;地理因素内在的联系必须使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地理图示的辨认侧重绘制或者对照图示讲述的方式;地理文本的阅读则需要提炼、概括要点、质疑提问等方法,不一而足。就《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而言,可以这样编写导学案:
1. 用知识树的方式列举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用图表的形式提炼出北方的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题目既规定了学习任务,又指出了具体实施方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学生要构建“知识树”,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提炼出关键信息,弄清楚地理概念的逻辑关系,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先后顺序、包含关系。而构建图表则需要综合考虑有利和不利的两大因素,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同一张表格中。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经历学习的体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较强的地理教材解读能力。
三、指向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
像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导学案的编写要关注整个的学习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内外的实际学习需要。一般而言,导学案的结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拓展或巩固这三大部分。课前板块布局学习目标、提炼基本的知识、复习与新课学习紧密关联的知识,也可以在导学案中预设空间,要求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板块主要是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探讨重难点,即时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板块则一方面延续课堂的活动,继续设计相对综合性强、难度大一点的地理练习,或者小实践活动、其他地理资源的阅读等拓展性学习。这三个板块有机联系,不可或缺。
初中地理教材文字性强,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可读懂教材,但是因为地理信息繁多,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所以,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综合理解上的难度。设置课前梳理信息的板块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教材中列举很多内容,如果安排学生课堂上学习,就会挤占交流和探讨的时间,而安排在“预习”环节里,以前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完成相关题目,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课堂上安排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的内容正是为了突破重难点的需要,课后布置实践性拓展练习则能很好地综合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如可以这样设计:
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以甲、乙地区气候差异为对比对象,写出二者之间地形、温度、干湿度以及对应的农作物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题目形式略)
这个设计将本节课的内容囊括了进去,而且增加了辨识难度,如果再增加对比区域内各一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农业特点这方面的练习,就能进一步巩固学习。
总之,地理导学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学’与‘练’,在实际运用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旋律,而教师则通过适时的‘导’和‘帮’,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是我们应当坚持不变的原则。
摘要:教师必要、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明显的保障。编写导学案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式方法、关照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实用性,编写,导学案,初中地理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谈“学案导学—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3
1、积累词语,理解内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联系生活体验,通过阅读拓展材料,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叙述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品性
学习难点:品味语句,把握语体特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胡适(1891~1962),原名(),字()。安徽绩溪人,学者。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还是新诗的倡议者和实践者。
2.文体、背景介绍(参照同步)
3.解释词语
文绉绉(zhōuzhōu): 佃(diàn)户:
轻薄: 仁慈:
质问: 管束:
广漠: 宽恕:
(二)初读感知
课文具体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试用“从
事中,说明母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评价母亲的形象。)
例如:“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朗读,思考:文中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品读,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的看法(同学各抒己见,)
3、品味关键语词,掌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⑴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⑵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1、阅读关于母爱的材料(指名由同学朗读)
◆ 一个猎人追杀一只藏羚羊,眼看走投无路时,这只藏羚羊突然不在奔跑,而是面对猎人跪下了,猎人感到奇怪,但未动恻隐之心,举枪打死了羚羊。回到驻地,猎人解剖发现,原来这只羊的腹中竟有一个胎儿。猎人明白了,她的求饶正是为了孩子。猎人十分后悔,丢掉猎枪,再也不打猎了。
◆最后的母爱
中新社香港三月二十七日电台北消息:台湾一位高龄产妇临产前不幸遇到火灾,被救出火场送往医院时已经没有呼吸心跳,全身烧黑,唯有双手护住的肚皮完好,医师赶忙施行死后剖腹产,接生下足月男婴居然还活着。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张裕今天在台湾妇产科医学会报告这个案例,他表示,这名产妇到院前死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身体躬曲,双手护住腹部,状似保护腹中胎儿,全身皮肤仅腹部完好。
◆《血色母爱》的报道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下岗了,但是她不忍心看着她的女儿整天闷闷不乐,便决定带她的女儿去滑雪,还买了两件银色面包服,让她女儿高兴。但不幸的事却发生了:她们太兴奋,滑得远离了指定的地方,导致雪崩,母亲俩穿的银灰色衣服与白色相似,救援飞机根本看不到她们,母女俩都要冻僵了。最后,母亲把自己的血管割破,用鲜血写了“SOS”使她的女儿获救,而这位伟大的母亲却因失血过多,永远地离开了她的女儿。
在平常的小事中妈妈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我们又是怎么回报的吧
2、齐读下列材料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的哭着;
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的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
当你5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漂亮的衣服;而作为报答,你穿着它到泥坑里玩耍;
当你7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球;而作为报答,你用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
当你9岁的时候,她付了很多钱给你辅导钢琴;而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不去练习;
当你11岁的时候,她陪你还有你的朋友们去看电影;而作为报答,你让她坐另一排去;
当你13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把头发剪了,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
当你14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夏令营费用,而你却一整月没有打一个电话给她;
当你15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家想拥抱你一下,而作为报答,你转身进屋把门插上了;
当你17岁的时候,她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而你却抱着电话和你的朋友聊了一晚上;
当你18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你却跟朋友在外聚会到天亮;
当你19岁的时候,她付了你的大学学费又送你到学校,你要求她在远点下车怕同学看见笑话;
当你20岁的时候,她问你“你想去哪啊”,而你回答:我不想像你一样;
当你23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家具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对朋友说她买的家具真糟糕;
当你30岁的时候,她对怎样照顾小孩提出劝告,而你对她说:妈,时代不同了;
当你40岁的时候,她给你打电话,说今天生日,而你回答:妈,我很忙没时间;
当你50岁的时候,她常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而你却为你的儿女在奔波;
终于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从来没做过的事,它们像榔头般痛击着你的心。
3、谈感受
读了这些内容,你想一想,你平时是怎样做的?同学之间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同学经常嫌母亲唠叨,与母亲吵架顶撞,学习了以上的内容,你现在是不是有许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呢?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记录下来吧,注意要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300字左右。时间为15分钟
四、布置作业
把作文整理在作文本上,回去读给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
我(1---4)生活童年对“我”(严和善)
的(5---12)记叙母亲对家庭(宽容)
母
亲(13)深远影响对自己(刚烈)
韩三其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4
液体的压强
导学案
主备人:
时间_______
审核人:_______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
【知识衔接】1、压力的定义。压力的方向。
2、压强表示。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的物理意义是。
3、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新知】固体由于重力而对支撑面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压强。那么将水装在容器中底部和侧面会受到水的压强吗?利用废旧饮料瓶做一个实验.水会从侧壁小孔喷出来是因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知识。
【学习目标】1、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2、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3、了解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会用公式分析计算
【学习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自主合作,精讲点拔】。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如图,A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B图在侧边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分析:液体由于受到
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向的压强;另一方面液体具有,所以液体对容器
也有压强。
(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器材:压强计、烧杯、水、盐水、刻度尺
2.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_____________.原理:
当探头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会形成__________,.越大则压强越
3.要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应保持
不变,改变,比较
;要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应保持
不变,改变,比较。
(1)
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三个图,可以说明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三个图,可以说明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两个图,可以说明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_____,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另外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____.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
说明: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计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
分析:液体由于重力,产生向下的压强,我们可以设想在液体内部有个水平放置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压强即可。
1、设该平面在液面下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则:
液柱的体积V=
液柱的质量
m=ρv=
液柱对平面的压力F=G=mg=
平面受到的压强p=F/s=
2、.所以,深度为h处液体的压强为
p=
P:
液体压强—()
ρ:
液体密度—()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h:
深度—()
3、根据上面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分析说明:液体压强和
和
有关,跟
无关,深度是指这一点到
距离
总结: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模型法。
观察课本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答: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所以拦河坝下面修的较宽,是为了能够承受较大的。
总结:1.这节课学到了知识为______________2.本节用到的学习方法为_______
【课堂检测】必做题:1、装满水的容器侧壁上开有三个孔,水从小孔中流出,图中描述正确的是()
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入两种不同液体中,根据如图所示提供的信息能够探究的是()
A.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密度的关系.B.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
C.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
D.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
3、如图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关于液体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受的压强是2000Pa。
B、b所受的压强是200Pa。
C、a点所受的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之比是1:4。
D、b点所受的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之比是4:5。
选做题:
2、下列有关液体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越大,说明容器内液体重力越大. B.相等质量的液体对不同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可以是不相等的.C.密度较大的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肯定比较大.D.以上说法都正确.
3、两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a管竖直放置,b管倾斜放置,此时两管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则管底受到液体的压强是()
A.一样大. B.a管底大.C.b管底大. D.无法判断.
4、三峡工程,10内水位上升到海拔135米,一块上表面面积为2m³的水平石板被淹没在水面下50米深处,石板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_____帕,石板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围____N1、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正中央放着一个圆形鱼缸,重为30
N,其底面积为1200cm2
。鱼缸内装有0.2
m深的水,水的质量是27kg。(g=10N/kg)请计算:
(1)鱼缸内所装水的重力;(2)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
(3)鱼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5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 ) 苔( )痕 鸿儒( ) 案牍( )
解释下列加线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调素琴( )(6)劳形( )(7)何陋之有( )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
(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音律之美,思考:文章的音乐美来自何处?
提示:押韵、对偶、骈散结合)
2、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陋室简陋吗,孔子说了什么?
参考答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陋室的?(再读课文,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参考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2、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写法。
小支架: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手法(亦称表现手法)。例如,许多作者喜欢通过对松和梅的描绘,表达自己坚强、圣洁的意志。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系明代归有光)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 。②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④栏楯(shǔn):栏杆。⑤增胜:增添了光彩。⑥偃仰:安居。⑦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⑧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1.解释划线的字
每移案 桌子 余 我 稍为修葺 修补
偃仰啸歌 安居 冥然兀坐 默然 ,静静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答案】①借来的图书放满了书架,我生活在这里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②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3、在内容上,文章用“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写居室的清静;写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4.对作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由小孔滴下,积聚的雨水,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我常想挪动一下桌子,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射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加了光彩。书籍放满了书架,大声吟诵,悠然自得,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可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积累中国历史上其他类似的人物事迹。(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孔子: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
惟 环境--优美 斯
吾 主人--高尚 是
德 客人--不俗 陋
馨 生活--高雅 室
比兴 类比 托物言志
爱莲说
周敦颐
主备人:崔喆 丁晓玲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 》《 》等。
2.文体、背景介绍: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泥 濯( ) 清lián( ) 蔓( ) 鲜( )有闻tíng tíng( )净zhí( ) xiè ( )玩 焉( )
(2) 翻译下列加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 濯( )清涟 亵玩( )焉( ) 隐逸( )噫( ) 鲜( )有闻 宜乎( )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个体读,注意字音、语气、语调、节奏(同学纠错)
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默读,根据注解,疏通文意。疑难圈点,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
1.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2.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 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参考答案:
1.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 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 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2.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理清学生的思路。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买花》,回答问题。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共道牡丹时 移来色如故 帝城春欲暮
A B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叹无人喻
D 家喻户晓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的什么世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答案:1、C
2、 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2、积累古今有关莲花的诗句、美文。(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妖”--高洁、质朴
莲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君 作
3)、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子 者
4)、风度:“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清高
菊花: 正衬
韩三其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6
课题: 课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体会人们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
2、揣摩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目标达成:
1 、 感受战争的残酷,远离战争,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占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
2、识记重点字词,给画线字词注音。
杀戮( ) 悼念( ) 屹立( ) 肃穆( ) 恍惚( )( )
荒谬( ) 憧憬( )( ) 响彻云霄( )
【创境激趣 】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 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 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欣赏一些战争的图片 介绍作者 及 本文的写作背景
【自学导航】
1、复述课文内容
2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片断?
3、齐读引文,筛选关键词句。
4、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5、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2 【合作探究】
1.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2、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 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3、“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 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 感 情?)
4、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5、他们坐在书桌前……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
2、
【强化训练】
赏读 有关战争的资料图片
【归纳总结 】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 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课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引言和主体(四个部分)
一、引言
二、主体(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 四)、参观纪念馆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笑声,笑声 历史--现实 “世间永远不能
枪声, 枪声 沉重--美丽 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德)忏悔--狡辩(日)
【教学反思】
封志莉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7
敬畏自然
严春友
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毕竟不是大海,____,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a] 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b]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c] 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午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d] 1.在第①段横线上应填上的关联词最准确的一项是()A.如果 那么 虽然 但 可是 B.假如 那么 虽然 可 因此C.如果 就 即使 也 可是 D.假如 就 即使 也 因此 2.下面这个句子是从文段中抽出来的,请放回原处,应是在()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请你说说人类的狂妄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列句子改成一般陈述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发生了什么变化。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1.善待破们的地球邻居
①每到春天,居住在加拿大东部的猎人,便会收到政府派发的捕杀海豹配额,就可以开始“合法”地猎杀格陵兰海豹了。以2009年为例,东部猎人获准杀掉33.5万只海豹,估计2010年的配额还会增加。
②加拿大首位黑人女总督庄美楷去年就与极地居民因纽特人一道,当众剖开海豹,割下一块血淋淋的心脏,放入嘴里大快朵颐。总督说,味道好极了。
③一直反对加拿大捕杀海豹的欧洲官员、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成员芭芭拉·斯利称,她为庄关楷的行为感到羞耻。她说:“作为一国总督,竟然当众生吞海豹心脏,真令人难以接受。”
④有人说,美丽的豹皮是海豹的“原罪”,肥美的肉则是居住在极地的因纽特人传统食物,更被商业加工成高级食品行销欧洲和亚洲。
⑤在尊重极地人传统习俗的情况下,“生存性捕杀”并没有被强行禁止,国际上反对的是“商业性捕杀”。而加拿大居然推出了猎杀海豹观光旅游业务,声称是出于“生存性习俗”而捕杀,显然这理由不成立。加拿大政府还称,海豹吃掉了太多的鳕鱼,让渔民收成下降。但研究表明,鳕鱼只是海豹食物来源之一,只占1/5,是渔民过度捕捞才导致鳕鱼产量下降。
⑥现在,与加拿大海豹有关的商品正遭到北美、欧洲等国家的抵制,人们视穿海豹皮毛制衣为耻辱。
⑦可能是慑于加拿大的“无情”之举,越来越多的海豹在五六月期间,穿行千里,从北冰洋南下,一直游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圣迭戈沙滩,晒着暖暖的阳光,却霸占了市民的度假空间。
⑧有人建议效仿北邻加拿大,杀掉一些海豹。但美国的动物保护法不准许他们这样做,即便海豹不是濒危动物,而且繁殖过快。最后,圣迭戈居民想出了“犬吠法”,即大声播放狗叫的声音,驱赶霸占海滩的海豹。按市政府预算,“犬吠法”每年耗资会达70万美元。市府官员说,如海豹不惧狗叫,他们就播其他怪声。
⑨圣迭戈“人豹之争”闹到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处,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呼吁通过州政府层面来解决此事。
⑩施瓦辛格认为,圣迭戈人虽不屠杀海豹,但将海豹驱逐出栖息地,把它们推向茫茫大海,无异于对动物谋财害命。他表示自己反对圣迭戈人的做法。
⑩施瓦辛格发起了一个旨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项目,他向州议会提出在海滩上建设海豹主题公园的计划,让出一片海滩给海豹,在人与海豹之间建设保护设施,这样,人与海豹都有了休闲的空间,海豹不会妨碍人,人又可以近距离欣赏海豹。这个建议得到了加州议会的赞同。项目实施后,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有评论说,人类让出一片海滩,换来的是另一道美丽风景。
⑥其实在把动物“化弊为利”的做法中,日本政府治理野狗的经验也是值得称道的。
⑩承受持续经济低迷的日本,弃养宠物狗的事例越来越多,导致街头流浪狗泛滥成灾,如何处置这些野狗成了让政府头痛的问题。棒杀、阉割、或以其他方式灭绝动物,均是违法的。而长期圈养这么多的流浪狗,政府及民间动物保护组织也不堪重负。
⑩日本政府发现,把流浪狗稍加“培训”后,就可以放到山区农地里充当,出色的“驱猴犬”。
既让狗嬉戏于大自然,又可以让狗有事干,还可解决城里流浪狗扎堆的问题。
⑥看来,政府不仅要管理好人,也要管理好动物。从加拿大无情的商业捕杀,到美国生钱有道的“主题公园”,再到日本的“废物利用”式动物改造,无不体现了政府与动物不可分割的关系。
(选自<意林》2010年第5期)1.在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介绍了几个事情?请从文中选出合适的语句(短语)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⑤段中“生存性捕杀”“商业性捕杀”各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先从加拿大女总督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该如何善待我们的地球邻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敬畏生命
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着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1.“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答:
2.比较文中加点词语“飘散”“飘送”有何区别。
答:
3.“我感到诧异和震撼”指什么?
答:
4.“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难道说“我”以前没有遇见过生命吗?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
5.生命因它的无私而值得敬畏,因它的坚强而值得敬畏,因它的博大而值得敬畏……请你也介绍一种生命现象,来表现生命之可敬畏。
答:
6.读完此文,你一定有许多感触吧?请结合自己读后感设一道题并给出答案。晨读夕颂·日积月累
名句吟诵阁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2.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同鸟一时啼。
(唐·白居易<杂曲歌辞·竹枝》)
3.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唐·杜甫《夔州歌》)
4.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夜猿啼明月中。
(宋·陆游《三峡歌》)
5.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答案:敬畏自然
1.A2.B3.“敬畏”是敬重又畏惧之意,“敬畏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而是从“爱护自然”的目的出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使自然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美好。4.人类“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宣称要征服自然”,具体表现在“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就“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积累下来的宝藏就“喜形于色”等。5.因为大自然的智慧像大海一样宽广和高深莫测,而人类的智慧仅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小水滴和大海相比,相差太远了,因此说在自然面前,人类只能算作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6.(1)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2)没有人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原句都是反问句,语气坚定而强烈,改为陈述句后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拓展阅读善待我们的地球邻居1.善待我们的地球邻居。(或:政府不仅要管理好人,也要管理好动物)2.加拿大无情的商业捕杀,美国生钱有道的“主题公园”,日本的“废物利用”式动物改造。3.“生存性捕杀”指的是为了人的生存而进行的捕杀,即人要吃掉这些动物才能生存。“商业性捕杀”指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捕杀。
4.-是引起下文;二是指出其错误做法;三是以故事引入下文使文章更有吸引力。5.示例:保护野生动植物,与动植物和谐共存等。
敬畏生命1.起铺垫作用。作者写“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突出时间长,是为后边写树飘散种子的时间之长。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8
主备人:八年级语文组八年级()班姓名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贻误()颟顸()渊薮()憬悟()
情愫()驾驭()滞涩()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联系全文,思考本文的结构应该怎样划分?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全文()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
2、精读7-8节,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完成下列表格。
论证方法:
相对比的事物 产生的结果
7节
8节
3、参照上面的思路,精读9-11节,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完成下表。
论证方法:
相对比的事物 产生的结果
9节
10节
不同的做法 产生的结果
11节 意识到错过之后
4、对于“错过”,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5、我们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
6、阅读14、15节,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你找出例句,并分析它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高。
7、同学们,请你说说生活中你所错过的事,并谈谈你的感悟。
【议论文相关知识】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注意: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寻找或提炼论点的方法:
(1)、看题目(2)、看开头(3)、看结尾(4)、看中间(5)、自己归纳
二、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
1、论据的种类
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三、论证--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答题技巧: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 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技巧: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论证有些资料上也称为道理论证。)
③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技巧: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技巧: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2、议论文语言特征: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3、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层进式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此外还有并列式结构)
老戚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9
主备人:裴学文 参加人员:张梅 柳西山 李红敏
备课时间 2017.2.23
年级 七年
学科 语文
课型 精读课文
总课时 2
课 题 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重 难 点 学习重难点:
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资料助学】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yī)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小说文体知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小说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课前自学】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 )持 ào( )悔 chà( )异 qí( )祷
哽( )咽 郝( )叟 惩( )罚 钥( )匙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
②祈祷:
③诧异:
④喧闹:
⑤懊悔: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③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课中探究】
4、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5、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6、体会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①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③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④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
⑤ 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7、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语言描写:
8.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9.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10. 当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以后,假如教室里只剩下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俩会做些或说些什么
【总结提升】
1、韩麦尔先生是个__ ___的人。
2、小弗朗士是个_____ 的人。
3、这堂课我学到了
反思:
《最后一课》参考答案与提示:
【自学质疑】
1. 挟 懊 诧 祈 gěng hǎo chéng yào
2.①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②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③觉得十分奇怪。 ④喧哗热闹。⑤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3. 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复
【合作探究】
4.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5.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6.①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7. ①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③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④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难以言状的痛苦。
8.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9.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旨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10.略
裴学文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0
1、梳理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味、欣赏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
2、认识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激励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前自学
1、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写得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圈点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内容,体会本文写景特点和景物特征,感受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在文中相应地方做批注)
2、品析下面从小说中节选出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了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结合上下文体会加点词的表达内涵。狠狠: 钻:
景物描写作用:
(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4)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交流“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互相补充完善。
2、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小说叙述了 ,刻画了一个 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性格。
3、集中交流,成果共享与问题求助:(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的语段(句)是(读) ,这句话的内容是 ,我们从 (字、句)理解到 ,同学们还有疑惑或异议吗?
四、自测自评
1、分析下面句子分别刻画出人物“老头子”哪方面的性格?
①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②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③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2、辨析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A那晒得干黑的脸上,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B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C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徐秀形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1
审批:覃梅君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敬畏自然》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的教案及原文10-17
《敬畏自然》课件05-10
敬畏自然 教案08-10
《敬畏自然》课堂实录10-12
《敬畏自然》教学心得12-05
敬畏自然优质课课件11-05
《敬畏自然》课内重点问题汇总08-10
《敬畏自然》初中语文说课稿08-18
9 自然之道 导学案06-07
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