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

2024-08-16

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通用7篇)

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 篇1

长陵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制人晋玉娟审核人 孙思聪教研组长 晋玉娟主管领导 李小霞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第周第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1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揣摩语言,增强语言感悟力。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3.了解物候知识,认识大自然。【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 :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簌簌()匿迹()农谚()翩然()⑵ yùn()育méng()发róng()化海táng()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载差调

3、解释词语:

①翩然:②孕育:③销声匿迹:④载途:

4、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⑴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⑵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的物候知识。

⑶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避免。⑷ 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⑸ 物候学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A、养育 丰盈 可以 要求 记录B、培育 丰厚 可能 适宜 记载C、生长 许多 能够 影响 记载D、孕育 丰富 可能 适应 记录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⑵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问题探究】

6、速读课文,然后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作业布置: 收获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 篇2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反思性

(一) 要针对教材内容设问

要选择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困惑点、知识关联点设问。如“走近法律”一框内容的教学, 就应设问:“社会生活有哪些规则?它们有何区别?社会生活能否离开规则?为什么?法律具有哪些特征?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我们在法治社会中应怎样做个好公民?”

(二) 要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设问

设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的教学, 可以这样设问:“说说你或你身边被侵权的事例?对此你或他们是如何处理的?有何利弊?你认为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怎样的?为什么?”一般情况下, 学生会举很多生活中的被侵权的例子及自己了解的日常生活中的维权方法, 并通过思辨得出最省时方便和最有效的维权途径。这样既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获取新知、提炼生活的能力,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 要进行反思性设问

反思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对教材知识的反思、对已有答案的反思、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等, 它要求学生反复深入地将结论进行批判性的再思考, 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如果教师经常在“导学案”中运用反思设问, 如“如果不……会……”“你觉得哪个结论最有道理”等, 就会引导学生尝试逆向思维,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

(一) 问题的设计要分层和有梯度

首先, 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 体现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 使他们都有话可说, 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其次, 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实行难度分解, 降低梯度, 多设计一些铺垫性、有层次性的问题,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 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如“屈辱的岁月”的教学, 教师为了拓展“《马关条约》中的日本资本输出与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引进外资不一样”而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当时日本的资本输出与当今我国的引进外资有何异同?请从两者的目的、背景、后果 (主观上、客观上) 等方面分析。 (2) 当今我国引进外资有何利弊?怎样才能使利大于弊?”这样的问题设计一是可以使学生明白“同样是引进外资, 主权完整与否会造成结果的不同”;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

如果把问题设计成填空式、判断式、匹配式、选择式等客观性问题或只能得出唯一一种答案、一个结论、一种可能的主观性问题, 就会使学生丧失探索的热情, 抑制学生的思维。所以, 虽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设计为开放题, 但只要内容合适, 我们就应尽量设计具有多种结论、多种方案、多种观点的开放性问题, 以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可探性和创新性

(一) 设计的问题要有探究性

问题有悬念、有探究价值, 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如可借助电视节目“人生AB剧”的做法, 设计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欲望, 张扬个性, 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如“体验幸福”的教学, 我们可以出示2005年春晚节日《千手观音》, 并设问:“你觉得她们幸福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各抒己见,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 设计的问题要有创新性

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表层信息的传递上, 教师要整合课程资源,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加工处理, 生成好的问题, 以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

四、问题的设计要有情境性和生成性

(一) 问题的设计要有情境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知识需要情境来体现, 情境需要知识来依托。教师应特别重视创设学习情境,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尽可能提供“真实”的、“生活”的、“情感”的、“探究性”的、“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和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如“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学习“保持高度的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这一内容, 我们可以设置“小丽正独自在家做作业, 此时门铃响起……”的情境, 并设问: (1) 假如你是小丽,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2) 如果是如下情况, 你开门吗?为什么?A.对方穿着警服说是查户口的;B.对方说是送矿泉水的, 而你家饮水机上确实没水了;C.对方说你奶奶病重你爸让作为同事的他来接你去医院。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将一个文本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

(二) 问题的设计要有生成性

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 篇3

高一年级语文组

一、导学意图: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二、学习目标:

作文在写法上强调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三、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学生喜欢写景,但常常忘了为什么写景,抓不住景物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特征和说明文中的事物描述不同,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作者头脑里的景物特征已经深深印上了主观的痕迹。有的甚至会大大变形。极度失望的人,竟会看见黑色的太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应当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四、学习方法

1、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

2、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3、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学生做写景文,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不认真观察,习惯于抄书抄报,脱离景物实际;二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写出来缺少统一的基调,特点不突出。针对学生常犯的毛病,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做一次集体写生式的作文。比如,一同观察校园一景,一同逛公园,一同赏月,一同看日出。这样写出作文来,一比较,谁做了认真观察,谁在抄书抄报,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会明白的。搞这种活动,事先要有准备,帮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诗文、词汇。可以先在现场口头做,回来后再落成文字。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互相启发,也便于老师指导。本文出自福建学成网-教学论坛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我们阅读过许多写景的名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

一、景物的特征

首先,对于景物的特征,给大家—个标准的说法: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的。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二、鉴赏与训练──写景 1、赏析:

为了弄清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以及如何来体现景物的特征,我们先看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赏析一下,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写的好,好在哪里?

例1:“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翦伯赞《内蒙访古》比喻、拟人)

点评:例1是用大手笔来勾勒景物的特征。这是一幅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势,这些都是秋天的阴山所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的气氛。

例2:“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茅盾《风景谈》比喻、白描)

点评:写景物的特征,也可以用工笔描摹。例2即是如此。这里用工笔写景范围不大,却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都仿佛带着泥土的气息,一草一木,每个细小的景物,都没有脱离开这一特征。

例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通感)

点评:例3则是通过树影来衬托月亮的美丽,从而使得月亮更加朦胧而富有美感。

小结:由上可见,景物的特征只是简单的描绘还不够,恰当的写作方法如“大笔勾勒、工笔描摹、衬托”等和巧妙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才会使效果更加明显。

2、布置阅读练习:

阅读何其芳《雨前》(读本2),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划出文中写景的语句;

二是概括文中所写景物特点(不超过四个字)。3、片段训练:

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一段雨景,200字左右;

⑵使用大笔勾勒与工笔描摹手法写一段雨景,200字左右。

【导学过程】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先阅读参考例文,后附文)

四、鉴赏与训练──融情于景

1、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2、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是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常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那么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呢?

请同学们先看我们上节课分发给大家的材料,完成作业。3、片段作文训练:

(1)写一段文字,描写“秋风中的落叶”,200字左右。

(2)分别以悲伤和愉快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描写雨景,300字左右.〖参考例文1〗 故乡的雨

江南的春天素称多雨,一落就是七八天。住在上海的人们,平日既感不到雨的需要,一旦下雨,天气是那么阴沉,谁也耐不住闷在狭小的家里,可是跑到外面,没有山,没有湖,也没有经雨的嫩绿的叶子,一切都不及晴天好,有时阔人的汽车从你身旁驰过,还得带一身泥污回来。

记得六七年前初来上海读书,校里的功课特别忙,往往自修到午夜,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我虽不象岂明老人那样额其斋曰“苦雨”,天天坐在里面嘘气,但也的确有些“深恶而痛绝之”的念头。

可是这种事情只在上海才会有。少时留居家乡,当春雨象鹅毛一般落着的时候,登楼一望,远处的山色被一片烟雨笼住,疏零的村落若有若无,雨中的原野新鲜而又幽静,使人不易忘怀!尤其可爱的是夜间。不记得那一年春天,我和邻居两个同伴,摇着小船到十里外一个镇上看社戏,完场已是午夜,归途遇雨,船在河塘中缓缓前进,灯火暗到辨不出人面,船身擦着河岸新生的茅草,发出沙沙的声音;雨打乌篷,悠扬疾徐,如听音乐,如闻节拍。和着同伴们土著的歌谣,“河桥风雨夜推篷”,真使人神往。这几年投荒都市,每值淫雨,听着滞涩枯燥的调子,回念故乡景色,真觉得连雨声也变了。人事的变迁,更何待说呢!

──原载《唐弢杂文集·推背集》 情感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例文2〗 喜雨和苦雨

我的第一篇杂文,投给《自由谈》的,叫做《故乡的雨》。写这篇文章,距今已经两年多了,但我的情绪,仿佛还和两年前一样,一提起雨,总觉得它宜于乡村,不宜于都市,宜于春秋二季,不宜于冬夏,宜于黄昏,不宜于白天,不过这只就一般而论,倘在海滨,我倒是喜欢夏天的暴雨的。

因为爱憎也得随环境而变易的缘故。

其实我的喜欢春雨、秋雨、黄昏以及乡村的雨,也正和我的环境有关系。我常喜欢翻翻书籍,尤其是诗人们的咏雨诗,看得多了,因此转移了爱好。“黄昏却下潇潇雨”,固然已脍炙人口,“隔个窗儿听不得,凄凉又是点灯时”,也很能写出这时候的心情。元朝萧汉杰《浪淘沙》词云:“湿逗晚香残,春雨春寒,洒窗填户著幽兰。惨惨凄凄仍滴滴,做出多般。和霰撒珠盘,栖上更阑,芭蕉怨曲带愁弹。绿遍堵前苔一片,晓起谁看。”

这是一阕咏春雨的好词。此外如:“几个笠收网人归,一肩蓑卖花人去。”“任午簟将愁,夜篝做冷,听到打窗细。”“孤檠清梦易觉,肠断唐宫旧曲,声迷更漏,滴入愁心,秋似玉楼人瘦。烟槛外催落梧桐,带西风乱捎鸳鹙。”所咏的,也正是春雨和秋雨。

歌曲里的,我记起马致远的一首《寿阳曲》来,他咏的是潇湘夜雨,词云:“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这虽然不曾明白地点出季候。但仔细读来,倘非春末,就大概是秋初,否则是不会有这“一声声”的。我们的诗人所欢喜的,是凄婉,清幽。

然而,并非因为凄婉,清幽而喜欢春雨、秋雨、黄昏以及乡村的雨的人们,自然也有。例如农民就是。住在都市里,日常饮洗,无须用天落水,柏油马路和士敏土房子也决不是能够容纳清幽的雨景的所在,所以大家差不多都苦雨。但乡村却并不如此,农民是喜欢雨的,尤其是春雨、秋雨、黄昏雨。他们所以喜欢的理由却不象诗人那样空洞。照林语堂先生的口吻说来,他们实在是实用主义者,因为春秋两季正是农作物需水的当儿,黄昏下雨又不至妨碍工作,倘不成灾,他们从来就不知道要苦雨,相反地,在亢旱的季节,还得去求。现在的求雨方法,在我们乡间,是备了吹打,跑到专供求雨的地方,祭过龙王,然后在一个泥潭里捕捉有生命的东西,最好是蛇、蝎、泥鳅,鱼类也不错,倘是乌龟或虾,大家就认为糟糕,说这是早象。

不过在从前,却并不一样,张宗子《陶庵梦忆》云:“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争唾之。余里中扮《水浒》,且日,画《水浒》者,龙眠松雪近章侯总不如施耐庵,但如其面勿黛,如其髭勿鬣,如其兜鍪勿纸,如其刀杖勿树,如其传勿杜撰,勿弋肠腔,则十得八九矣。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发,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妮而行,观者兜截遮拦,直欲看煞卫玠。„„”

现在的求雨方法,虽很慎重,然而比起明代的铺张来,可就显得非常小家气了。这究竟是进步呢,还是退步?实在难说得很。不过对于求雨的见解,古今还是一致的。袁质甫《瓮牖闲评》云:“夏间久旱,四方不免祈求,而雨随至者,多是龙卷江河之水而上,非阴阳交感而成也。观徽宗政和七年夏,大雨,有二鱼落殿下省厅屋上,其事见国史后补。雨中那得有鱼。此雨是江河之水,为龙所卷而上,无疑矣。”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八百多年,现在也似乎不大听见有什么鱼落到官厅屋顶上来,不过对于求雨,大多数人却还抱着和袁质甫一样的见解,以为是由龙卷来的。这又究竟怎样看待呢? 大概也还是很难说吧!

不过这虽然浅薄,却并不玄妙。比起只知道喜欢春雨、秋雨、黄昏以及乡村雨的清雅的人们来,他们却还是较有事实的依据的。

──原载《唐弢杂文集·海天集》

评点:雨的诉说,应该是非常诗意的诉说。这种诗意从何而来?可以来自你的阅读积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雨的优美诗文可谓数不胜数,“雨”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浸润着文人墨客们多情多意的心,他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雨丰富的暗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也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和个性化的感悟去书写雨景和雨中情,下文便是一例。

〖参考例文〗 雨中情 刘燕君

今年春天老天特别施恩于北京人,贵如油的雨下了一场又一场,将可恶的沙尘拒之门外,让北京人好不欢喜。

我喜欢雨,更钟爱小雨和绵绵的细雨。到北大后,遇到雨天我常撑着雨伞在校园散步,尤其是春天沿未名湖畔漫步,看着湖边雨水滋润新绿的垂柳,盛开的榆叶梅和那些不知名的含苞待放的花卉令人陶醉,浮想联翩。每次漫步,我都感到水面上映射的不只是花草、树木和水塔的身影,而是自己心头一幕幕的雨中情结。打在伞上的滴答声是一生的脚步,甜酸苦辣、人世变迁尽在其中。

幼年时每当雨天我都站在门前或窗前,出神地观看一条条的雨线、落在雨水中的泡泡和由雨点激起不断扩散的小圈圈,竟能一直呆看上一个多小时。有时仰望天空而凝神遐思,问天为什么会下雨?天公不答,雨继续地下着,这一切对于没有玩具和游乐场所的孩童来说,实在是一种享受了。我与雨之间在久久的凝视中,产生了一种似玩儿伴样的亲切感。

“雨”并非总是一线线、缠绵绵的可爱,有时它大发雷霆、闪电齐鸣,甚至雷击致人死亡。记得在1949年初夏,我们在一个四层楼的阁楼上开会,我坐在近窗口处正聚精会神地听组长传达文件,突然一道刺眼的白光照亮了小屋,同时伴有震耳欲聋的霹雳声,我不由自主地一跃跳到了房间的另一端。结果引起了全组人的哄笑,而我却深深的体会到了“迅雷不及掩耳”的滋味和对雷电的恐惧感。

1966年的初秋,北京召开全市批斗走资派的大会。在东大桥工人体育场,大家都坐在事先搭好的低矮长条板凳上,露天开会。大会开始不到半个小时,倾盆大雨就毫不留情地洒落下来,直到散会。革命群众都带了雨具,而“牛鬼蛇神”为了接受天水的洗礼以利改造,是不允许遮雨的。作为“反革命”的我,只能一动不动任凭凉凉的雨水喷淋、浇灌和冲刷。我蜷曲着身子,想保留一小块干地儿,保留一丝的热气,结果全然无济于事,还是全身湿透,凉风侵入肌肤。打在革命群众雨伞上的滴答声,伴随着愤怒的批判声和震耳的口号声,我冷得瑟瑟发抖,欲哭无泪,头脑一片空白。天不怜我,奈何!

塑料凉鞋为雨中行走的爱好者带来了莫大的方便和乐趣。我穿着它可以毫无顾忌尽情的趟水,感到无比的惬意。光脚穿塑料凉鞋有些烧脚,而在雨水中行进则很舒服。而且,鞋面上有泥或鞋里有细沙硌脚时,我就在低洼处较深的清水里前后左右的荡来荡去,直到看上去象新鞋一样漂亮和洁净为止。每每看到经过自己巧妙的处理后色彩如新的凉鞋,一种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在我一生和雨打交道的历史中,最引以自豪的是在雨中骑车行。28岁(1963年)之前,我住的家属宿舍高教室较远,去上课需要骑自行车。有一次下着中雨,我拿着书包和挂图,打着雨伞骑车去上课。约15分钟的路程到达教室,除了不怕水的塑料凉鞋外竟然一切都干爽无恙。当时学生们夸赞不已,而我心中的高兴更是难以言表,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孩子们根据我现在的车技,不会相信我曾经有此光辉的一页。我呢,也就好汉不提当年勇了。

在霉雨季节,大多是淅沥沥的小雨或毛毛雨,一下就是好几天,到处都湿辘辘的,连衣物也会发霉。我想,当地的人大概体会不到北方“雨过天晴”一词的含义吧!对于以改造为目的的“老九”而言,决不会因下雨而停止片刻的劳动。这样,穿什么样的雨衣能不影响劳作,而且还不太闷汗,就成了雨季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于是,各式的雨衣、雨披、雨裤,还有斗笠都披挂上阵,五颜六色奇形怪状,成了劳动大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当时,最省心省事的莫过于小腿和双脚,本来在稻田劳动就不用穿鞋袜,下雨时它的优势自是不言而喻的了。然而,事无绝对,最省心的“脚”,这支撑全身最关键的部位,踏在滑脯的黏土地上如屉薄冰.不听使唤令人提心吊胆。稍有不慎,轻则仰面朝天跌倒于田埂上,重则划到水田或水渠中,滚得一身泥和水。

鲤鱼洲冬天的雨称作“冻雨”。冻雨实际上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冰屑,伴随着刷刷声穿透我们茅草房的屋顶,落在用以遮挡床位高悬的塑料布上和无遮拦的土地上。“老九们”躺在床上,听着那刷刷声,虽然倍感寒冷,心中不得不庆幸自己的脸和被褥未遭受冰屑的袭击。一夜下来,一个床的塑料布上竟能扫下一脸盆的冰屑。这种奇特的雨,不知是历来如此,还是上天刻意照顾老九,让我们大开眼界,多了认识自然的一条经验。

雨水也称天水。天上、地面和地下之水连为一体,息息相通永不停息。水是生命的象征,孕育了一切生物和人类。“雨水”饱含了人类的旦夕祸福,淀积了人类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绪。而今,我的那一半已经先我而去,伞上的滴答声,多了几番思念和凄苦。不过想到风调雨顺能给予宇宙生命的恩赐和快乐时,心中还是充满了欣喜之情的。(选文有删节)

《敬畏自然》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提高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一、自学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狼藉()咫()尺呐()喊相形见绌()

美味佳肴()沾沾()自喜

2、根据意义写词语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

美味的饭菜。()

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

二、课堂活动

(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回答问题。

1、课文开头,作者首先举出了人们常有的想法是什么?

2、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哪种观点?

3、第二自然段“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句中“这种狂妄的表现”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窃笑的依据是什么?

4、试把第二段结尾句“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改为陈述句,体会效果有什么不同?

5、第一段画线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形象地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智慧关系是大海与小水滴的关系,你能否想一个新的比方,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6、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画线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的含义?

(二)句段品读。细读5~7自然段,回答下边问题。

1、第5自然段中说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3、第7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4、5~7自然段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5、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把问题和讨论结果写在下面)

(三)提高练习

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月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吧。

1.为什么说“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

2.文段中写道:“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作者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3.文段中横线所标示的语句中有一处括号,括号内的文字起到什么作用?横线标示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格?并请说说修辞的效果。

4.我们应怎样理解“敬畏自然”一语?

三、应用迁移

1、成语接龙:

自不量力-力----

2、请你以“敬畏自然”为主题拟两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1)

(2)

3、按要求仿写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

如果说人生是。

四、类比阅读,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气候的威力(节选)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本文第四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5.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

敬畏自然 导学案(八年级) 篇5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前置自学】

一、初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斥()蓬蒿()咫尺()

狼藉()相形见绌()美味佳肴()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咫尺:

狼藉: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佳肴:

二、再读课文

1、本文谈论的内容是什么?

2、在人与自然这个问题上,作者是怎样认为的?

3、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解决问题:

【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

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

论历史

人类:

人与自然相比论关系人类只是

人类:

论智慧

宇宙:自然智慧是大海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

人类常狭小。

2、

在大自然面前,

人类的智慧并3、

不值得骄傲

1、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

然智慧的深邃、高超

大自然2、

3、

1、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2、

宇宙是有生命的,

宇宙生命

结论是人类应该

【分组交流】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2、“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这此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②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④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拓展延伸】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不自量力陷阱呐喊沾沾自喜B.喜形于色窃笑佳肴狼藉班班

C.相形见拙呐喊演化美味佳肴D.精巧绝伦幼稚误解高深漠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人类竟然不打自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③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清丽的湖泊,创造出富贵的湿地资源

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④①②③B.④③①②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

5、仿例造句,表达对自然母亲的感恩之情:

感谢自然赐予我眼睛,让我看到如此壮美的山河;感谢自然赐予我 , 。

6、举例说明“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

7、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例: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达标评价】

【(教)学后反思】

答案

第一课时

【前置自学】

一、

1、2、(略)

二、

1、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3、一、(1)提出问题:人类宣称“征服自然”是自不量力。

二、(2--10)分析问题: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三、(11)解决问题: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运用对比,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人类1、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2、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

3、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4、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大自然1、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

2、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

3、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关系1、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2、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宇宙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因此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结论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分给交流】

1、“敬”就是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

“畏“就是爱护自然,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发展。

2、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3、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形式不同,生

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

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1、①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矿、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

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②宇宙创造人类和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

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③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和种种存

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2、①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起强调作用。

②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语气更强烈。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激发思考,语气强烈。

④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语气强烈,催人沉思。

【拓展延伸】

1、D2、A

3、①比喻,反问②排比③反问,拟人

4、B5、6、7、(略)

大自然的语言1导学案 篇6

我们语文学科的导学案分成以下几大部分:一是学习目标, 其中前面加了★的为重点目标;二是知识链接, 包括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之类的内容;三是测定性评价, 是关于课文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 由学生预习后完成, 并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四是形成性测试, 是针对导学案上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进行二次备课并授课后对学生学成情况的一个反馈。

很多学生不会预习, 不知道预习方法, 尤其是对于古文的预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本课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目标, 这样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方向, 知道在这一课中自己要着重掌握什么内容。在《指南录后序》一课的导学案中, 除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音储备外, 我着重拎出本文的几个关键词, 如“以”、“间”、“而”、“之”, 了解学生对这几个词常用义的掌握情况;另外还有一项就是让学生试着分析文中的几个特殊句式, 这也是学生学习古文时比较头疼的内容。通过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我发现学生对“以”和“而”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模糊, 容易混淆, 另外对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两种特殊句式也搞不清楚, 这在“质疑问难”一栏中也有所体现。这样一来, 我们就明确了课堂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逐个突破, 效率相对来说就高一些。

表面看来, 这节课的内容可能单调了一些, 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最起码在这节课上学生掌握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从形成性测试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反映出来。形成性测试的题型跟测定性评价的题型并没有多大区别, 但在内容的选择上更丰富、更具拓展性, 因为我们要通过它来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比如同样考查“以”字的一词多义, 形成性测试在例句的选择上范围更大, 有初中学过的, 也有高中学过的, 甚至还涉及课外的, 看看学生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把形成性测试的结果跟测定性评价比较了一下, “以”字的用法在测定性评价中的正确率为15%, 而在形成性测试中的正确率为48%。虽然这个数字还不尽如人意, 但这已经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有一点要强调, 就是在测定性评价和形成性测试的题目设置上, 要注意内容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两者的题目要相关联, 要不然在课堂上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了讲解, 课后的测试却没有检查相关内容, 那课堂讲授的效果体现在哪儿呢?学生的积极性又如何调动呢?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 学生学起来才有目标, 学完之后也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刚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时, 可能会费点时间, 费点精力, 也可能会觉得教学进程慢很多,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 我们编制导学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 真正实现了向语文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目标。其次, 课堂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方向相对集中, 对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虽然一节课中积累的知识有限, 但如果每节课都能高效完成, 那么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也是可观的。

语言运用得体导学案 篇7

主备人:王雪茜王晓美时间:2011年11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的谦辞敬语(课前预习)、语境、语体。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根据场合、对象、目的、文体不同来使用语言。3、情感目标:培养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掌握语言得体的方法

2、难点:如何得体的运用语言

三、考查形式:主观表达题型。分值:6分。

四、学习过程 :

1、课前导入:

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因扮演焦裕禄而荣获“百花奖”的最佳男主角奖。在颁奖仪式上说:“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所有的荣誉都让一个傻小子得了。”这句话,既赞颂了先烈,也对自己的成就表示谦虚,非常精妙,非常机智。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点目标、析考纲

3、板书例句:

1、祖国妈,我爱你!

2、母亲,我回来了。

3、调查农村户口:伯母,您配偶贵庚?

4、人家孩子百天一人说:我可什么都没说,孩子死了别找我。

5、这是我的大作,请你拜读。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1)语言表达得体: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2)语境: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

①说话的场合。

②人物身份、年龄、职业、文化、心理。

(3)语体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

书面语比较正式:祖**亲,我爱你!

口头语比较随便:妈,我回来了!

(4)谦敬误用:

师:所谓谦敬,一句话“放低自己,抬高别人”。

5、延伸拓展:

常见的一些谦辞敬语,,,6、小试牛刀:

甲乙丙三位同学一起旅游,照相。丙长得漂亮,就是脖子短了点。一次,甲给丙照相的时候 1

想采用俯角拍摄,乙小声提醒说:“她脖子短,俯拍就更显得缩脖子,不如平拍好”丙听到乙的嘀咕很敏感,找了个机会悄悄问甲:“她刚才说我什么”……如果你是甲,你会怎样回答

呢?

要求:既要符合乙的意思,又不挫伤丙的自尊心,不超过20字 她说换个角度拍更能展现你的美。

7、习题训练:

(1)、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

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

“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掉好

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

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

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问:为什么他的客人都走了?

主人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和听者的心理

(2)、①、普及义务教育:“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就像养

头驴!

②、放火烧山,牢底坐穿。

③、严禁触摸电线,5万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问:这些标语生硬如何修改?

1、庄稼被淹误一季 孩子失学误一代生儿养女,读书明理

儿女都读书,聪明不糊涂

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

2、森林防火千秋业,生态安全万代兴。把青山留下,把火种带走

3、生命诚可贵,电线不可摸

8、高考链接:(2007全国卷Ⅱ)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

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大

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

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a将改为;b将改为;

c将改为;d将改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谦词和敬辞的掌握情况。“家父”是自称谦词,应换成敬辞“您

父亲”或“令尊”;“犬子”是谦词,应换成普通用语“儿子”;既然对方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就不能说是“小有名气”了,要表达出敬意,应换成“很有影响”;

“有幸”是谦词,也应换成敬辞“应邀”。【参考答案】(1)将家父改成您父亲或令

尊(2)将犬子改成儿子

(3)将小有名气改成很有影响(4)将有幸改成应邀

8、课堂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9、布置作业:完成《走向高考》35页3、5、7

语言表达得体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

主备人:王雪茜王晓美时间:2011年11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的谦辞敬语(课前预习)、语境、语体。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根据场合、对象、目的、文体不同来使用语言。3、情感目标:培养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掌握语言得体的方法

2、难点:如何得体的运用语言

三、考查形式:主观表达题型。分值:6分。

四、学习过程 :

1、课前导入: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在一次重要的节目主持活动中,走向观众时,不慎踩空最后一级台阶,当众摔了一跤。虽然不是很重,但场面极为尴尬,观众们也顿时目瞪口呆。这时杨澜站起后,轻捋秀发,微微一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众们顿时掌声四起。(谢谢大家!是你们的热情,让我为之倾倒。)

2、点目标、析考纲

3、经典例题展示:小组交流,明确答案

(1)有这样一件事,李工程师夫妇为他们的日本国好朋友举办家宴。席间,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李太太这样文雅,和我们日本女人一样,不像是中国人。” 如果你是李太太你怎样回答?

试想,听了日本太太“非常客气”地说了如此失体不当的话,李太太该怎样说才好呢?如果说成:“太太也很文雅,您的先生也很文雅,都和我们中国人一样,不像日本人。”如此你“酸”地来,我“辣”地去,这家宴还能办成?友好关系还能持续?或者来句“谦虚”的:“太太过奖了,我哪能比得上你们日本女人!”这就有失尊严了。所以李太太一愣后,说的是“太太说出了一个事实,中日的文明是同源的,中国的文明哺育了日本”。这句话说得含蓄得体,深富涵养,符合交际场合,使日本太太听了知道自己的谈吐有失妥当,歉然地一笑,但又不感到尴尬。

(2)根据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的意思进行表达。在商店的广告里:

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

在给下级的通知里:

为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

(参考答案:① 欢迎届时惠顾;②敬请届时光临指导;③务必准时出席;④到时候一定得回来。)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口诀: “家大舍小令外人,敬你谦我尊他人”

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等;

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敬辞)

(2)用“小”“拙”“寒”“草”“愚”“鄙”等字表谦

“小”(如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如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如寒舍,称自己的家)、“愚”(如愚见,称自己的意见)

(3)用“贵”“尊”等字表敬

“贵”(如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作品)、“高”(如高见,称对方见解)、“贤”(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雅”(如雅正,表示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5小试牛刀:

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作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改为;(2)将改为;

(3)将改为;(4)将改为。解题思路:向老师祝寿是一个喜庆、轻松的生活场合,发言应该准确得体、亲切自然,有口语特点。“光临”是一个敬辞,用于称客人来到,用在这里不准确,可改为“回到”;“健在”多指老年人还健康地活着,不能用于祝寿的交往场合,可改为“精神矍铄”;“高足”也是一个敬词,用于称呼对方或他人的学生,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学生”;“欣慰”是书面语,不宜用于这个轻松愉快的场合,应改为具有口语特点的“高兴”。

6高考链接:

(1)【2011·湖南卷】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语言表达得体,并结合手机短信,属于旧题新考,与07年同。根据语体,排除A、C,此处不宜用“通知”或“奉告”;比较B、D,“事务繁忙”只是不想来的一种托辞,“航班取消”是想来而无法来的实情,所以选D。

(2)【2011·安徽卷】暑假里,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宛风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补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

宛风:①李老师:噢,宛风啊。

宛风:②李老师:好啊!欢迎欢迎!

宛风:③李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

宛风:④李老师:好的,再见。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①李老师,您好!我是宛风。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看行吗?

③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呢?

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老师再见。

7、课堂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上一篇:2019年高考考试说明下一篇:建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