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2024-07-13

《大自然的语言》(共12篇)

《大自然的语言》 篇1

人类是高等灵长类动物,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符号。那么大自然有没有语言呢?也许你会说,也许有吧,比如“鹦鹉学舌”。其实,大自然也是有语言的,且丰富多彩。现借“语言”这扇窗,一窥大自然之奥秘,领略大自然之珍奇,尝试把大自然语言与人类语言沟通交流,从而增强我们语言功力。

大自然的口头语言

大自然的口头语言多由动物发出。春天,布谷鸟鸣叫“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催人农忙。南方鹌鹑啼叫“豌豆八角”———告诉你蚕豆成熟。夏夜里“听取蛙声一片”———那是青蛙晚会大合唱。秋阳里,蟋蟀低吟——那是昆虫独自吟。冬天雪原:狼嗷虎啸———为争食向对手发出挑战。

山谷中的林涛吼,田野里树叶飒飒响———前者是雄壮的示威,后者是小家碧玉的私语。至于稻麦、甘蔗拔节生长的声音,专注的科学家 兴许能听 到。雷声 轰鸣———是告诉人类、万物,暴风雨来临了。要是没有大自然的口头语言,自然界将是一片死寂 ,那将是怎样的可怕?

大自然的书面语言

渺渺地平线,桃红柳绿,衰草连天,变换出现,那是传递季节信息的彩色语言,表明春光和秋色的轮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分明写着暑热正盛;“风雪载途”“屋檐悬冰”是寒冬的写意文字。打开树干,那一圈圈的年轮明确告诉你这棵树的年龄。

浩浩天宇里,也印着大自然的语言,看那群飞的大雁,以整齐的飞翔 在蓝天上 一会儿排 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两个独体字分明在昭示它们的组织纪律性和利用气流飞翔的聪明劲,婉转地告诉世界:我们南迁了,明年春天回见。同样是七彩长虹,有时在东边,有时在西边,这图画语言的意思是“东虹轰隆西虹雨”, 向地球人 预报天气 。日、月带晕而成的象形字,其意思则是“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这预报语言的准度,八九不离十呢。

大自然的动态语言

大自然的动态语言各式各样,不一而足。夏季里,一时间接连看到蜻蜓低飞、蚂蚁搬家、狗吐舌头,这一组动态告诉人们暴雨即将来临。至于鱼儿跃出水面、老鼠纷繁搬家、鸡婆突然躁动的动态同时出现,这是地震前的危险信号。红鱼溯游而上,途中高高跃起跳过瀑布的雄姿,写着坚毅。“山雨欲来风满楼”、“吹面不寒杨柳风”,已是把大自然的动态语言转化为人类语言,凝聚成脍炙人口的诗篇。

大自然的气味语言

语言一般不是诉诸视觉,就是诉诸听觉,大自然无奇不有 ,它还有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语言,只是凭嗅觉才能感觉到。

盲者行走中,忽然闻到花的芬芳、蜜的甜畅,就知道走进了花圃、森林。非洲草原,迁徙大军中被冲散的角马母子,凭着双方独特的气味重又相聚。狮子老虎一旦确立了自己的领地,往往在边界处,抛撒尿液,宣示领地权,提醒来犯者不得进入。更有一些小动物以气味为武器,关键时刻,紧急释放,将敌人熏走。

人类巧用动物阅读气味语言的能力,把警犬训练成嗅觉破案的高手,唱响一曲曲反贩毒、反偷窃、反偷渡的凯歌。

大自然的场面语言

大自然中的某些事物 (个体、群体),无意之中形成某种场景、画面,人类将其捕捉住,注入主观意识,可达意传情。

静态的场面语言。“雪融冰消的一九五三年的一天。海水映浪,映上晴窗。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李四光”。“中南海上,轻尘不飞,勤政殿前,纤萝不动”。映衬出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烘染出双方凝神静听,专注肃穆的氛围。

动态的场面语言。斑羚飞渡,母斑羚以脊背为梯,助小斑羚飞跃绝壁,而自己殒命悬崖的场面,令人唏嘘!

反常的场面语言。六月飞雪,这是窦娥冤案的庄严昭示。

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表义性质基本相同,但表象与成因不同。前者形象性强,是纯天然、纯客观的存在,表义功能有限;后者形象性、抽象性兼有 ,是人类主观意识的智慧结晶,表义功能强。二者交汇融合,天人合一,能为我所用,促进语言艺术的进步与繁荣。一千多年前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 滚滚来…………”就将人类语言、大自然语言巧妙地融为一艺术整体 ,为后人树起了语言运用的丰碑。努力吧,我们!

《大自然的语言》 篇2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情态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

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衰草连天(shuāi)观测(guān)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鬓毛衰(cuī)玄观(guàn)记载(zǎi)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农谚(Yàn)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消失。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语:鸣叫。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四、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大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课题中所说的“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具体指物候。

2、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文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4、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5、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的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和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和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五,课堂练习:

1、找出并改正下列各组中的错别字。

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B大地苏醒 天空晴朗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 衰草连天 草木荣枯 年年如是()

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六、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七,布置作业: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分析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教学资源:

八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自我反思:

把本文的题目改成“物候学”好吗?为什么?

不好。文章运用拟有的手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兴趣。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2、学生回答。

3、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该怎么划分?

4、全班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5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从课题我们就已初步感知了语言的生动形象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再细读品味本篇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二,细读赏析、品味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3)本段主要用到的说明方法有哪些?(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2)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3)、摹状貌、举例子。(4)A(5)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3小结: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4、依此方法,小组合作自学第二、三自然段。教师相时指导。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默读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全班交流明确:

1、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1、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

”、“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

说得很清楚。

四、课堂练习:

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结构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讨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导案 篇3

落实新课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学习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

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设想:

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有一些了解。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其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知识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初步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充分利用生动的说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3.竞赛激励法。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运用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的说明技巧;揣摩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飘逸,夏荷袅娜,秋枫激情,冬梅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3)学生读课文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根据上面的问题讨论,抽两名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板示,再抽学生评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4、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自由读6--10自然段。

(2)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找出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2)听读1—2自然段。

(3)多媒体显示:

(4)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5)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精读1、2自然段,四人一组讨论:这两段文字好在哪里?

6、总结,

本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生动: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语言严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价值极高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热爱科学。

7、作业。

1.收集与物候有关的谚语,了解其中的含义。

2.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两教《大自然的语言》 篇4

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本文的分析, 深入领悟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完成组内教研专题———如何进行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为了体现新理念, 我竭力做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分析课文中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 而且还安排学生进行探索。在这样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训练, 要求向别人介绍一种动物或一本书。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15分钟过去了, 200字的片段完成者屈指可数, 而且质量不高。无奈之下只能把课上练习转为家庭作业了, 就这样这节课就草草收场了。后来经反馈, 课外作文也没太大起色。

课后的教研中, 所有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教学方式的选择虽然多样化, 但并没有紧紧地围绕教学重点进行, 写作训练与课文分析之间跨越太大, 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生活观察、搜集和积累的局限。那么, 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同事们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网上北师大教授刘儒德的一篇关于构建主义的论文使大家眼睛一亮, 文中指出:“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 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的写作技巧是理论 (也是间接经验) , 作文训练是实践, 生活是素材。如果我们用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去试着生发课文中的题材, 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反复感悟、体验、构建, 那么就会缩短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反复的代入代出中品味课文, 审视习作。如同导演在剧本的跳入跳出中领悟才更深刻一样。若能做到这一点, 阅读与写作之间就不会存在断裂区。为验证这一假设, 大家决定由我再在另一个班重上这节课。

基于以上的分析并根据教材和农村学生的实际我决定采用调查、讨论、练习法进行教学。同时精心设计了三大板块:一是搜集材料;二是课文点拨与改写;三是写作训练。课前, 要求学生向周围的人搜集物候方面的农谚、俗语、诗词、歌谣等。上课伊始, 先由学生自学课文, 深入领悟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特点等知识后, 我便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改写课文一、二自然段。这可谓石破天惊, 学生先是惊讶, 接着是兴奋, 最后进入了冷静的思考中。这时课前的搜集派上了用场。有用《二十四节气歌》开头的, 并用农谚解释为: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小寒大寒又一年;有用飞禽走兽与物候的关系开头的, 如, 燕子低飞蛇盘道, 乌龟背潮雨天到……有用日月星辰的特殊现象开头的, 如,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银河东西要穿棉衣, 银河南北要喝凉水等。可谓异彩纷呈, 学生也是兴致高涨。一番比较、对照、品评后, 学生的感悟越发得理性化了, 我便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选文段进行大胆改写,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而且富有创意。课堂小结中, 我请学生以“我发现……”开头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积极发言, 我时而点拨, 时而质疑, 在与课文的比照中轻松完成了有理论技巧向写作实践的过渡。而且有很多收获是预设以外的新生成。

大自然的语言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大家都知道人是万物之灵,人才有语言,可是大自然也会说话,也有自己的语言,只要有心,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课件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2、板书。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梳理问题

师:大部分同学们都已经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接下来我将请同学们来开火车朗诗歌。为了读得更好,我们先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一下。(1)学生练习读,开火车朗读诗歌。

出示听的要求:请从声音、表情、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2)学生互评。(3)认读词语:

出示:大雁

庐山

鉴别

风筝

皇冠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妙不可言

(4)交流自己不懂得问题。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快速默读全诗,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文中列举了大自然的哪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告诉了人们什么知识? 自然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高飘 晴天

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

1、汇报交流。

(1)课文哪几个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文中列举了大自然的哪八种现象,分别了告诉了我们什么? 串讲:

A、写蝌蚪和大雁,反问和比喻。B、什么是年轮?

C、“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主峰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D、“漂砾”和冰川。江南一带四季分明,风景优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2、指导朗读: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令人惊叹不己,你能通过读表达这种感情吗?

师: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要读懂它们并不难,那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3、你从课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得、富兰克林身上知道了什么?(用心观察、刻苦钻研)

4、齐读课文。

五、拓展练习,升华认识

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的大自然的语言,请大家读读搜集到的气象、农业方面谚语。(选一条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六、质疑再探,拓展延伸。

1、课文学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

2、其实用心观察,大自然语言无处不在,你还能看懂大自然的哪些语言,请你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写。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篇《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水里的小鱼,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鱼跳出水面,明天准是雨天。你看那燕子低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燕子飞得越低,雨下得就越大。

你听那众狗嚎叫,不就像一阵警铃? 大自然在城市中写着: 地震就要到来。

——(刘东坤)

你看那树上的蜘蛛,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蜘蛛不停地结网,预示着天要晴。

一群角马在草原上奔跑,不就像一群旅行家? 大自然在草原上写着: 春季已经来临了。

——(刘智恩)

你看那天上的紫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朝有披紫云,午后雷雨临。

——(马翊铭)

你看那被砍的树木,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看轮上有几圈,就代表着大树有几岁。

白天天空飘着乌云,不就像黑色的幕布? 大自然在天空中写着: 大雨马上就要来到。《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选自2000.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板书文题)

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繁衍()

胚胎()

濒临()蟾蜍()

免疫()

细胞()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

濒临:

神通广大:

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

难能可贵:

三、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学法指导】:课文内容比较长,要学会默读的技巧。学生自主批注,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班上交流。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明确: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3、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研读第一部分: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

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C、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D、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A、(1)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B、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C、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

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D、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三、布zhi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介绍了克隆的含义。科学总是不断进步的,克隆技术当然也有发展,今天一起来继续往下了解,想想看克隆究竟带给我们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研读第二部分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克隆的成果展示:(1)、中国科学院克隆试验:1979年春,克隆鲫鱼(举例子、列数字)(鱼类)(2)、英国克隆试验:1960-1962年,克隆爪蟾

(两栖类)

中国童第周:1978年,黑斑蛙

中国科学家异种鱼研究:人工克隆新鱼种——鲤鲫鱼(作比较)(3)、美国和瑞士试验:克隆鼠(哺乳类)3、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 课后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难点: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述说《侏罗纪公园》影片的几个片断,让其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交流有关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的图片及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简介作者

师生互补

阿西莫夫 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 》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

“永远的科幻教父”。“阿迷” 们遍布全世界。

三、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多媒体展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学生齐读生词(生词由多媒体展示)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2、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小组讨论归纳: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创新精神。

3、理清文章思路: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讨论归纳: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L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四、研读重点

探讨难点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课后反思: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自然,关注科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近几年,出国游逐渐走近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小伙伴飞往世界各地去欣赏美景,尝了国外那些鲜嫩美味又新奇的水果,就想要带一些回国给家人朋友尝个鲜。返回国内时才知道:我国明文规定新鲜水果不得邮寄和携带进境,水果被迫被销毁...2016年3月15日,天津检验检疫人员对一批来自西班牙的20余吨水果进行销毁。有些人对此很不理解,有必要这样小题大做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样严格是为防止以地中海实蝇为代表的毁灭性的水果害虫的入侵。这些生物入侵者到底有多可怕,现在我们就跟着中国当代科学家、科普作家梅涛一起了解一下。

2.作者介绍:

梅涛(1962-),江西南城人,中国当代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科普作家。研究领域为信息获取科学与技术、特种机器人、微机电系统。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3.检查预习:

读准下面的字音并理解词义:

失衡

藩篱

监控

归咎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啸聚山林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4.整体感知

现在给大家3钟的时间出声的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此时,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生物入侵者,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对文本进行挖掘,以形成对说明文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要求学生结合着介绍生物入侵者的相关语句找出“非自然途径”与“危害”各指哪些内容,再次进行关键词语的提炼,并由此总结出“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5.研读课文

1.围绕着这一概念,作者都具体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所带来的危害?(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种生物入侵者,注意它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

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2.现在请大家根据刚才所叙述的内容思考一下,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明方法,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他的表达效果吗?(合作探究)

3.课外补充生物入侵的种类及危害 此时,教师应组织全班同学就他们所找到的语段进行圈点勾画,并提示大家注意每一种生物入侵者的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内容。比如说学生在以第一人称介绍“棕树蛇”时,在进行评价时可以结合着导入时的鸟类灭绝的图片,告诉大家“时至今日11种鸟类已全部灭绝”,从而让学生结合着文本更加直观的去体会生物入侵者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方面的危害之大,为教学难点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此时,学生找到的说明方法可能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组织全班同学就他们所找到的说明方法展开讨论与交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力求通过这种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仅是针对于某一句话,单纯的去分析某一种说明方法表达效果时,教师就要以启发的形式,适时的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比如说,学生找到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分析其表达效果时可能会谈到“斑贝:说明了斑贝入侵的现象及它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天牛、红蚂蚁:给人类带来其他方面危害;棕树蛇:它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及其多样性构成威胁。”这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在所有说明文中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时,教师就要适时的加以引导“举了这么多例子啊,我们不举这些例子行不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回答“不能更详细知道他们入侵的现象,不能更具体的知道他们所带来的危害。”就很容易体会“举例子是通过恰当的例子,真切的说明事物,使之更具有说服力。”这样一种表达效果。

6.深化中心

什么原因造成了生物入侵者的日益增多? 7.拓展延伸

对生物入侵者现象设计理想的治理和预防方案。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现象人类不能也不可以袖手旁观,很多国家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我们也不能落后呀,把你的建议大胆的提出来。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只要在文本中找到原句即可

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2.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3.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筷子断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绮.(qǐ)丽

殷.(yān)红

日薄.(bó)西山

气息奄奄.(yǎn)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殷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欣赏落日图片,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3.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段?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点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拿起笔,画出有那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然后完成思考题。组内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交流点拨】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以及外面的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5.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是一片科普文章,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6.本课中,同学们认识到了落日给我们产生的各种幻觉,那么,生活当中你还遇到过其他幻觉吗?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交流点拨】(1)坐在行使的车上,会觉得车外的树木、建筑物迅速地往后倒去,这也是我们的幻觉。这是我们把车当做“静止”的参照物造成的。(2)在沙漠中或是在海边,有时会看到“海市蜃楼”。这是光从不同的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光速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的道理。

(二)说明方法

本文在说明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说说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交流点拨】摹状貌 :使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加了其趣味性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很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交流点拨】列数字、打比方 :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打比方使得说明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3.“一般来说,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交流点拨】作比较:将黄昏时的空气与清晨的空气进行比较来更清晰的阐述落日与旭日颜色不同的原因,更具说服力。

4.“落日下缘接近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0.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交流点拨】列数字: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使得说明更具说服力。

(三)说明语言

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请大家朗读全文,并试着品析下列语言的表达效果。

1.“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交流点拨】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百合花般清新自然的语言培养 篇6

朱自清先生曾说:“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活着,其基本生活除了做事就是说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际的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口语素质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于是这种口语交际的能力成为我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培养素质之一。认真落实新大纲的精神,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试想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素质的形成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潜移默化的、清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口语素质的培养。

一、教师语言优美,营造口语训练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敢说

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搞好口语训练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相信人人能把成功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作为一名听众、一位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力求达到优美可亲。只有运用优美的语言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同时也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口语交际氛围。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样如果教师对学生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但使学生感受深刻,并能引起感情共鸣,学生自然敢说。

二、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并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交际情境。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

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在教学中,教师

通过各种方法设法设计交际话题,创设交际情境,铺设交际路径,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促进交际任务达成。

1.首先,我们可以电教创设情境

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可以表演创设情境

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主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采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乐说

1.让学生参与讨论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好形式。只有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的讨论,学生的说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特别在生与生、师与生互说互评的开放性讨论中,不仅能提高学生说的胆量,说的欲望,说有能力,说准确、说流利、说生动,而且能提高学生说的思维品质,使思维变得灵活、敏捷、流畅与独特。这样的说,能使学生享受无尽的快乐。

2.让学生创说

所谓创说,就是指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抓词抓句,抓段抓篇,并充分利用课文空白、课文特点等,创造性地练说。

(1)抓重点词语说。在教学中,灵活地、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当时的情境,用教材中的重点词语说一句、几句或一段,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累词语,提高口语能力,而且对准确理解词语,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抓文中空白处想象说。课文中有不少空白处,教师可据此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插说或续说。通过插说、续说,不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抓住内容变式说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除此

之外,课文还应成为学生说话的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的好“教材”。

今天,我们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一个人口语水平的高低,势必影响到他跟外界交际能力的强弱,甚而影响到他事业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口语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只要教师在思想

上树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立足课堂,深入发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切入点,创造各种社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大自然的语言》 篇7

设计一按“感知全文, 获取信息———选读部分, 理清要点———精读一段, 赏析语言”由大到小的思路设计。在上完后, 有几点值得反思。

1. 大海捞针, 无的放矢。

感知全文, 获取信息部分, 让学生读完课文后, 查找与物候相关的信息。这个要求过于宽泛, 缺少指向性, 使学生犹如大海捞针, 随意抓摸, 完全没有顺序可言。

2. 断章取义, 割裂文段。

一篇文章是有一定的内在顺序, 尤其是一篇事理说明性很强的科普文。我按照一篇、一部分、一个段落来讲解, 完全把文章割裂了, 不仅破坏了文章原本的整体性, 而且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选读一部分”的内容是在7—10段, 而“选取一段精读”却在第一段。这个跳跃性很大, 学生完全被牵着走, 不能从整体上对文本有合适的赏析。

3. 隔靴搔痒, 深入不够。

科普文章是为了普及一些科学现象或者科学道理, 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这些知识, 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可是我在“理清要点”环节, 只是让学生简要概括影响物候的要素, 然后就让他们分析这几个要素是否能调换。学生能从每段的首句迅速找到相应的答案, 但对于具体的内容了解多少呢?比如, “纬度”是如何影响物候的?作者列举很多的例子来说明这点, 但如果不让学生读完文章内容后自己说一遍, 他们是很难理解纬度为什么会影响物候。

在对设计一的反思基础上, 我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方案。相对于第一个设计方案, 有几个变动。

1. 长驱直入, 开门见山。

这是篇科普文, 科学性较强, 所以可直接用问题导入:“什么是语言?大自然怎么会说话?”即舍弃一般散文的煽情, 而是简洁扼要, 开门见山, 让学生一开始即感受文本的不同, 且带出第一板块内容。

将了解信息与赏析语言相结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何为大自然的语言。在学生于第一段查找到相应的信息后, 赏析本段优美的语言就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从而既解决了对概念的掌握, 又将语言赏析环节一并完成。

2. 紧扣文本, 由表及里, 学以致用。

本文的一大难点是将那些蕴含着大量科学信息的枯燥语言掌握内化。因此我在“理清说明顺序”这一环节增设了一个问题和开展了“学以致用”活动。增设的问题为:“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物候的吗?”为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必须将文本读透、吃透, 再联系自身的知识积累, 最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能清晰表达出来, 就是对文本知识充分掌握了。“学以致用”环节不再像设计一那样通过图片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受什么影响, 而是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些图或者古诗蕴含着哪些物候影响因素。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考察, 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影响物候的因素, 进而理解文章为何如此安排, 理解课文的思路。

设计二虽然有了大的改进, 课堂效果也不错, 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的部分, 如:

1. 问题不具启发性。

如对文本信息的掌握, 在辨明了什么叫做“物候”“物候学”后, 还要让学生了解其他相应的信息, 于是我设计了“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这个问题非常大, 学生往往无法回答。我这就犯了和设计一样的毛病:无的放矢, 使学生不仅没有思考的方向, 而且不能遵循老师的设想, 推进教学过程。后经修改, 改成了:“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物候哪些其他内容?”这样结合课文内容学生更有目标, 且老师也能相应小结。

2. 课堂容量偏大。

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没有让问题具体而深入, 如在第一段精彩段落品文赏析的鉴赏中不透彻。在学生能指出哪句美并说出相应的评价后, 老师应立即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的韵味美。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 我在这一环节显得过于匆忙, 显然没有注重学生的所获,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纠正。后经反思, 我认为可以将内容分成两个课时, 联系新旧知识, 将内涵挖透彻, 尽情展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我们可以以经验教学, 也可以常教常新, 让自己的思路在不断地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 学无止境, 思而进取, 我选择后者。

摘要:学无止境, 思而进取, 教师可以以经验教学, 也可以常教常新, 不断反思进步。作者围绕理解课文内容、赏析优美语言和理清文本的说明顺序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语言》进行了两个教学设计, 设计二是在设计—反思基础上的调整和修改。

自然语言的理解综述 篇8

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是使用自然语言同计算机进行通讯的技术。因为处理自然语言的关键是要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所以自然语言处理又叫做自然语言理解(NLU,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也称为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一方面它是语言信息处理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它是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核心课题之一。

所谓自然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互相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系统结构。计算机理解的自然语言可分为两个方面:①口语的理解(如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分析等);②书面语的理解(如机器翻译、自动文摘、信息过滤等)。下面就自然语言理解展开论述。

1 自然语言理解的层次性

语言学上对语言有这样的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是语音和文字,即基本语言信号的构成;第二层次是语法和句法(合称“语法”),即语言基本运用单位的构成和组合的形式规律;第三层次是语义,即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结构;第四层次是语用,即语言与语言使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应地,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过程也应当是一个层次化的过程。许多语言学家把这一过程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其中,语法分析又可分为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语音分析是根据音位规则,从语音中区分出一个个独立的音素,再根据音位形态规则找出一个个音节及其对应的词素或词。词法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找出词汇的各个词素,从中获得语言学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汉语中找出词素容易,汉语分析难在词的切分。句法分析是对句子和短语的结构进行分析。句法分析的方法有很多,格语法、扩充转移网络和功能语法等。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词、短语等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句子中的作用等,并以一种层次结构来加以表达。这种层次结构可以是从属关系、直接成分关系和语法功能关系。语义分析就是通过分析找出词义、结构意义及其结合意义,从而确定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或概念。语用分析,就是对语言符号与语用符号使用者之间联系的研究分析。

2 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状况

1956年以前,人们主要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1948年Shannon把离散马尔可夫过程的概率模型应用于描述语言的自动机,同时又把“熵”(Entropy)的概念引用到语言处理中。而Kleene在同一时期研究了有限自动机和正则表达式。1956年,Chomsky又提出了上下文无关语法。这些工作导致了基于规则和基于概率两种不同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的诞生,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分成了采用规则方法的符号派(Symbolic)和采用概率方法的随机派(Stochastic)两大阵营,进而引发了数十年有关这两种方法孰优孰劣的争执。1956年,人工智能诞生以后,自然语言处理迅速融入了人工智能的研究中。随机派学者在这一时期利用贝叶斯方法等统计学原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以Chomsky为代表的符号派也进行了形式语言理论、生成句法和形式逻辑系统的研究。由于这一时期,多数学者注重研究推理和逻辑问题,只有少数学者在研究统计方法和神经网络,所以符号派的势头明显强于随机派的势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提出了认知心理学,从而把自然语言处理与人类的认知联系起来。

70年代初,由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未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新的问题又不断地涌现,许多人因此丧失了信心,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进入了低谷时期。尽管如此,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依旧地研究着。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统计方法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重大进展。

80年代,在人们对于过去的工作反思之后,有限状态模型和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开始复苏。

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速度和存储量大幅增加,自然语言处理的物质基础大幅改善,语音和语言处理的商品化开发成为可能;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和1994年Internet商业化使得基于自然语言的信息检索和信息抽取的需求变得更加突出。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面不再局限于机器翻译、语音控制等早期研究领域了。

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人们逐渐认识到,仅用基于规则的方法或仅用基于统计的方法都是无法成功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的。基于统计、基于实例和基于规则的语料库技术在这一时期开始蓬勃发展,各种处理技术开始融合,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又开始兴旺起来。

3 自然语言理解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自然语言理解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某些方面,有的研究成果已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比如根据数据库里的信息回答问题或处理事务,按照自然语言的命令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等等。但自然语言理解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文献[5]甚至认为“整个自然语言理解获得成功的例子,不过是解决了一个极为微小的积木世界的问题”。要使计算机达到人的理解力,目前在技术上还面临着艰巨的挑战。首先,自然语言是极其复杂的符号系统。一个人尽管可以对自己的母语运用自如,但却无法把自己母语的构成规律、意义的表达规律和语言使用的规律用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方式彻底说清楚。传统的语言学是在没有计算机参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虽然为自然语言理解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但那是讲给人的,真正要让语言学知识变得在计算机上可操作,绝不是那么简单,也不能那么模糊。其次,自然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含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语音和文字层次上,有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问题;在词法和句法层次上,有词类词性、词边界、句法结构的不确定性问题;在语义和语用层次上,也有大量的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内涵、外延、指代、言外之义的不确定性。语言学上把这些不确定性叫做“歧义”。歧义一般不能通过发生歧义的语言单位自身获得解决,而必须借助于更大的语言单位乃至非语言的环境、背景因素和常识来解决。人类有很强的依靠整体消除局部不确定性的能力和常识推理能力,使计算机获得同样强大的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然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在操不同语言和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的人们之间相互影响变化。一个词、一个说法可能在一夜之间突然流行起来,特殊的人群结构变化会导致新的语言或新的语言变体(如方言)的出现。这就要求理解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程序要具有对外界语言环境的应变能力。最后,自然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交流的是思想,那思想本身在计算机里的组织结构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人工智能里,这就是“知识表示”的问题。可以说,在知识表示问题上的突破,对于自然语言理解的进展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4 自然语言理解的本质

自然语言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所谓自然形成,意味着它的形成是基于每个人所拥有的一种基本权利:自由创造语言符号和自由约定符号语义。而自然语言的“标准化”工作,则不得不以自由创造成果的自然流行为基础和前提。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语言虽然有点另类,但却是自然语言这一基本特征的有力证明。俞士汶教授曾撰文指出自然语言理解一直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由于自然语言十分复杂,人是如何理解语言的,怎样给“理解”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机器的理解机制与人相同,问题在于谁也说不清自己理解语言的步骤;而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机器的表现与人相同,从图灵测试可知,至少有以下四条准则可用于判断计算机是否“理解”了某种自然语言:机器能正确回答输入文本中的有关问题;机器有能力生成输入文本的摘要;机器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和句型来复述输入文本;机器具有将一种自然语言(源语)的输入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目标语)文本的能力。若我们再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这些准则并不完全符合机器自然语言理解的特点。

首先,回答问题的过程也不是对问题语句的简单理解过程。回答文本的生成不仅要“理解”问题,而且还要对储存的信息(即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进行筛选和组织。因此,问题回答不正确也不能说明机器没有理解问题。其次,用不同的词语和句型复述输入文本,实际上是一种释义。复述表现了对输入文本的字面理解,但并不反映理解的全过程和全部内容,也不能表示“意在言外”的微妙之处。理解过程除释义之外,实际上还包括一定的推理,MARGIE系统的设计者认为,人类从一个句子中所领悟到的东西,远比这个句子显式表现的东西多,即使采取一定的推理手段,仍然可能丢失某些隐含意义。推理文本反映对输入文本隐含意义的发掘,虽然这种对隐含意义的反映可能有遗失、歪曲的现象存在,但总归是对输入文本含义的理解。释义和推理对输入文本进行的信息加工是一种直接处理,并不进行补充、概括、转换语种等后续工作,输入文本的基本含义和语种没有变化。释义文本可能增加或减少输入文本的附属意义,这是由于不同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通常是难以完全重合的,即使是两个同义词,也难以做到所表达的概念完全重合;推理文本则存在遗失隐含意义、产生歧义、增加不应有的含义等问题。最后,无论是机器还是人,在生成摘要文本和译文文本时,都要在理解输入文本的基础上,对储存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它们可以用于判断机器是否理解了输入文本,但它们并不是“理解本身的直接反映,因此,不是语言理解的直接判断准则。即使在人的自然语言理解情况中,不能生成摘要文本或译文文本,也并不代表人没有理解输入文本。

人脑对自然语言的理解是在多个层次上同时进行的,并不局限于语言的字面意义及逻辑关系等浅表层次,还可深入到感觉、表象层次。人脑的理解集中地表现在“悟”,是对语言的综合思考,并从思想内容上去把握语言。机器自然语言理解只是简单的字符运算处理。虽然采用了机器推理后,可表现出一定的对隐式含义的发掘,但由于其只能在字面、逻辑关系等浅表层次进行理解,并不具有“悟”的能力。

机器与人的自然语言理解层次的不同是本质的不同。虽然在思维物质的基础层次上,机器的1,0代码可近似模拟人的神经元脉冲的有和无。但由于模式和机制的不同,机器与人的自然语言理解是不同的。总体上讲,人的自然语言是以大量的感觉、印象、实践材料为基础的,这里面主要是形象概念,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语言知识是人们对自然语言规律和规则的认识,并不代表自然语言本身。机器自然语言实际上是人为地将人的自然语言中可以形式化的那部分抽取出来,并按照语言学知识制定一些规则,构造出的一种自然语言。机器自然语言的基础不是感觉、印象等形象概念的集合,而是词语概念的集合。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中,经常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或“语言信息处理”这类术语来概括这些研究内容。目前理论界公认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数学、逻辑学、计算机学等等多个学科。

5 前景展望和研究意义

国内外关于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方法的研究,长期专注于“语法”层次的研究。20世纪末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单纯在语法层次上的研究不能解决问题,开始进到了“语义”的层次,最好的例子就是互联网络这几年的研究正在从WWW走向语义网Semantic Web。然而,自然语言是语法、语义、语用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只从语法、语义两个层次上研究也不能很满意地解决问题。语用研究的空缺已经日益阻碍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只有语用、语义和语法信息的研究都成熟了,才能真正通过分析获得自然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达到与人类交流对话的水平。因此,未来的趋势是要充分研究和利用自然语言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信息。实际上,走向语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的层次是必然的出路,语用作为自然语言中体现效用价值的因素不可能因为困难总被回避,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要面对的时候了。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昭示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可处理的自然语言文本数量空前增长,面向海量信息的文本挖掘、信息提取、跨语言信息处理、人机交互等应用需求急速增长,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必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信息处理技术的自动化愈来愈显得紧迫。人类历史上用语言文字形式记载和流传的知识占到知识总量的80%以上。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的应用范围,用于数学计算的仅占10%,用于过程控制的不到5%,其余85%以上都是用于语言文字和信息处理的,并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性能的提高、价格的降低,这一趋势还在增大。语言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和每年所处理的信息总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自然语言(汉语)处理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学科,是我国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可以这样说,汉语自然语言理解作为中文信息自动化处理的关键技术,每提高一步给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经济建设、国家安全所带来的效益,将是无法用金钱的数额来计算的。反之,如果落后了,不管是落后于国际水平还是落后于现实需求,后果都是严重的。

6 结束语

在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实践中,研究者虽然认识到计算机的“自然语言”是一种人工语言,但仍希望电脑能达到人脑对自然语言理解的水平,其中“知识表示”问题就典型地反映出这种矛盾状况。人们至今不能确定,计算机究竟应该储存多少常识和专门知识,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自然语言理解水平。机器自然语言理解本质界定的不明确性是出现上述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存在颇多分歧的问题之一。因此,要真正达到机器完全理解自然语言还有很长一段路程。

摘要:为了解决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问题,产生了自然语言理解这一研究方向。文章介绍了自然语言理解的一些特点和发展状况,并归纳了自然语言理解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追求品德课语言评价的“自然美” 篇9

一、追求课堂语言评价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尤其是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 我们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因此, 我们许多教师在评价目标上关注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诸方面。在评价方法上把师评生、生自评、生互评、生评师等结合起来, 改变了传统教育静态的、功利性的评价观, 树立起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观, 建立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值得我们反思。

[现象]:《学会赞美》五下

师:孩子们, 想一想该用什么话来赞美你的老师呢?

生1:品德老师, 我想赞美你。您上课从头到尾都面带着微笑。

师:谢谢你的赞美!我都脸红了!

生2:老师您工作总是那么认真, 起早带晚地备课批改作业。

师:谢谢你的赞美!这是我应该做的!

生3:老师您的字总是写得那么端正, 说话声音非常好听,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师:是吗?谢谢你的赞美!我都脸红了!

……

后面发言的孩子都选择了赞美这位老师。而该老师的评价语言都在“这是我应该做的。”、“我都脸红了”这两句话之间交换。接下来孩子之间互相赞美, 有意思的是, 一个孩子受到另一个孩子赞美后, 说的都是“这是我应该做的”、“我都脸红了”。

反思: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语言如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 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有用自己富有魅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 才能给孩子们以鲜活的课堂生命力。案例中学生1赞美后, 老师可以用诗意般的语言说,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动人的乐章, 微笑是生活里永远明亮的阳光。老师希望你们不管是在快乐面前, 还是困难面前都要学会用微笑面对!”学生2赞美后, 老师可以用陶醉的神情说, “我的工作能得到你的肯定, 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学生3赞美后, 老师可以带着无比向往的神情说, “不管今后计算机多么盛行, 汉字都是我们中国一种无比灿烂的文化。老师希望你们能继承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不求人人成为书法家, 但愿你们能工工整整写字, 堂堂正正做人!”

总之, 课堂语言评价应多一些让学生倍感“珍惜”的“价值”, 避免无效的吹捧。

二、追求课堂语言评价的“味道”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奖品常能让低年级学生引起兴趣。因此, 在低年级教学中, 教师多以小红花、小红旗、五角星、笑脸等图片来作为评价学生的实物。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所得奖品的增多, 他们发现所获这类东西并没有多少“用途”———“你有、我有、大家有, 已不稀奇;东有、西有、满桌有, 已呈富余”。单一的评价形式逐渐让他们失去了乐趣, 原来的“甜蜜”变成了“习以为常”。如何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甜味”恢复, 并长久保鲜呢?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旧瓶装新酒”———变换实物形态。

用色彩鲜艳、美丽有趣的其他图案或一些玩具、学习用品来替换小红花、小红旗, 不断地变换品种, 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例如用节日卡片或书签作为奖品, 可以在卡片或书签的反面写上评语, 既受用又实用。评价的语言要幽默、灵活、丰富, 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 课堂内生机勃勃。如在《我就是我》这一课的“自画像”环节中, 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在自画像上写着:我是一个小美女, 我爱体育, 喜欢练字。简单的几句话却有5个错别字。于是教师评价时说:“小美女可千万不能写错别字, 不然别人会说, 这个美女有美貌没智慧。”幽默的语言令学生捧腹大笑, 课堂的一个小亮点由此诞生。学生们跃跃欲试, 教师幽默风趣,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2.“新瓶装旧酒”———发展实物形态。

当学生拥有多个相同奖品后, 我们可以用其他奖品换给学生。可以换给学生漂亮的彩纸, 让学生在彩纸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爱好, 来“打扮”教室, 多给学生展示奖品的机会、展示个人的舞台;还可以把学生所获奖品“换”成奖项, 记入成长记录袋或成长档案, 让学生每次都能获得“长大”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 课堂语言评价应多一些让学生倍感“新鲜”的“味道”, 让保质期长些。

三、追求课堂语言评价的“神秘”

常听一些高年级的老师抱怨, 这些学生真难教!表扬他, 面无表情;批评他, 麻木不仁。是啊!学习年级越高, 学生年龄越大, 教师当众评价的效果就越差。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研究曾表明, 学生对第一次的表扬或批评, 触动是最大的, 随着表扬或批评次数的增多, 刺激的程度就会逐渐减弱, 其价值也就越来越低。尤其是当众评价, 其厉害度更高。第一次当众批评学生, 很有可能使他一蹶不振。而多次的当众批评又可能使他麻木, 批评已失去意义, 不成为批评。第一次当众表扬学生, 很可能使被表扬的学生兴奋不已, 又有可能在无形的对比中伤害了其他学生。多次的当众表扬也可能使学生麻木, 甚至会成为压力 (为了维护被表扬的形象) , 表扬已失去意义, 不成为表扬。因此, 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适当减少当众评价的频率, 积极寻求其他合适的评价方法来代替,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的发展。

1. 用书信或日记来交流。

2. 卡片评语和成长袋记录。

教师要把握好评语的功能, 让其从“鉴定”走向“交流”, 从单向走向多向;让其成为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 成为“一弘流动的清泉”。把一些不宜当众评价的语言写成信装入信封, “送”给学生, 或在学生的日记上留下富有个性的对话, 可以是抒情、幽默的, 也可以是善意的批评、指正的, 我想学生都会乐意接受的。学生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与教师交流。因为信或日记的接受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而且信或日记的内容属表扬还是批评之辞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未知的“谜”, 这样也就避免了其他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 还让师生的交往从“失落”走向“新生”, 由“信”的交流走向“心”的交流。

笔者平时常用书信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现摘录几条如下。

杨天琪:大班长, 你的责任心很强, 热心班级事务, 为老师排忧解难, 我在此, 真诚地说声“谢谢”。当然, 你偶尔也会意气用事, 耍些小性子, 要是能多与同学交流, 你将会有更多的朋友。

你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稳定, 属于优秀一类的学生。你的爸爸妈妈每次见到我总是关心你进步了没有, 千万别让大家失望噢!

杨天琪的回信:“朱老师您好!感谢您的提醒, 我会努力学习的, 更会以身作则, 正确处理好班级事情的。请您放心, 我会把小性子藏起来, 让您和同学都找不着的。”

王鹤强:呵呵, 王鹤强同学, 请你观察下面一组数据, 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好吗?

数学课举手发言的次数≤4次, 做广播操不到位的地方≥5处, 主动找老师交流或反映问题的次数≤1次……

希望你能发现问题, 敞开心扉与老师、同学多交流, 让大家帮帮你, OK?

……

用书面语言评价代替口头语言评价, 注重的是学生的纵向评价, 给了学生一种相互交流的选择权, 给了学生一种阅读评语的渴望欲, 给了学生一种学习存盘的足迹感。

总之, 课堂语言评价应多一些让学生更具“诱惑”的“神秘”, 让老师真正“走进”学生。

四、追求课堂语言评价的“真实”

任何一种形式的评价都应该以不伤害学生为底线, 给他们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教育不应只是一种技巧和方法, 否则它可能将丢掉教育的灵魂。教育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生……”笔者认为, 教师要让学生学做“真人”, 首先要让自己学会做“真人”。因此, 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应做到:

1.“真情”———课堂语言评价的前提。

教师要用真情去对待学生、评价学生, 这样的评价才会打动学生, 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表扬而表扬, 缺乏真情, 只会造成“皮笑肉不笑”式的尴尬, “微笑的和被微笑的都将是一种痛苦”。缺乏真情的批评只会造成“电闪雷鸣”式的打击, “气愤的和被气愤的都将是一种伤害”。

2.“真给”———课堂语言评价的结果。

教师应增强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的评价, 像摸摸头、微微笑等方法。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附着于学习内容中, 使它们浑然一体, 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这种评价将会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要言行一致, 不能给学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不能让学生对教师持有怀疑的态度, 对教师产生不信任。

[现象]:有位教师上《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寻宝摘星”———即让孩子们找一找自己的优点。汇报时, 有个孩子找到了8个优点。教师一边高兴地说“祝贺你找到这么多优点, 我真为你高兴”, 一边伸出双手与学生热情相握。学生此时相当激动, 很郑重地与老师握手。接着, 又有一个孩子汇报说她找到了10个优点。这时教师先也是笑容满面, 然后却出人意料地说“怎么样, 来个拥抱, 祝贺一下”。而后师生亲切拥抱。顿时, 教室里掌声、笑声汇成一片。不知不觉中, 一个课堂高潮就这样生成了。

反思:课上教师既然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 那么就应真正给学生发言、提问的权利和自由, 不应该“说三道四”地进行插话, 过多地限制学生;即使出现一些意外的或荒唐的回答或做法, 也应该去宽容他, 不应该视之为“大逆不道”。我们应该把上课看作真实的“生活”, 而不能把上课当成虚假的“演戏”。

《大自然的语言》 篇10

能够使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进行沟通是人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一项技术。在这个互联网技术遍布世界各地的时代,能够使用自己最习惯的语言与计算机进行沟通,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对一般人来说难度较大的程序编辑和习惯使用各种计算机语言。人们也可以通过与计算机沟通进一步了解人类的语言能力以及人工智能的机制。因此,如何让计算机理解自然查询语言是人工智能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而对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也是充满了无尽的挑战和它独特的魅力。

1 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研究在计算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是计算机能够自如的理解和运用人类社会的自然语言,像是汉语,英语等自然语言,从而实现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自然语言通信。人工智能的好处是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包括解答疑难问题、摘录文献报刊、资料的整理与汇总、资料的查询以及一切关于自然查询语言的加工处理,那么什么是自然查询语言呢?自然查询语言虽然与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着重要区别的,自然查询语言并不是研究自然语言的学科,而是研究如何能实现与计算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它是一门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部分[1]。实现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自然语言通信意味着要使计算机不仅仅能理解自然语言文本的意义,还能够应用自然语言文本来表达一定的意图、思想等。无论是使计算机理解自然查询语言的意义还是应用自然语言文本来表达一定的意图、思想都十分的困难,根据现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情况来看,开发高质量、高性能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们长远的努力目标。自然语言处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项技术,是表现人工智能的基础,是语言学关注计算机与人类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领域。因此,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面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像是如何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文本的意义,还有如何应用自然语言文本来表达一定的意图、思想等。因此,开发高质量、高性能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们长远的努力目标[2]。

2 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重点、难点

2.1 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重点

虽然,我国在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也为国家计算机语言处理技术做出了惊人的贡献,但是面临当今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互联网+的新时代的到来,我们不能骄傲。仍然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从理论的角度上看,由于在解答疑难问题、摘录文献报刊、资料的整理与汇总、资料的查询、以及有效的应用大量知识的手段上仍然存在困难,从而导致计算机自然处理语言技术系统更依赖于统计学的方法和其他“简单”的方法和技巧[3]。但是,这些统计学的方法和其他“简单”的方法和技巧似乎也快达到他们的极限了,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行业存在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就是要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是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理论知识上的突破呢?还是通过对已经研究出来的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完善?目前为止,专家、学者们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像是语言学家更倾向于前一种意见,而计算机语言处理技术的工程师们则更倾向于后一种意见,谁对谁错,众说纷纭,或许答案就在“中间”,在提高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积累的同时对已经研究出来的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完善。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4]。

2.2 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难点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就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帮助人机间能够使用自然语言通信,或是实现人机间的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以上无论哪一项在完成上都是十分困难的,而造成这种困难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然语言文本和对话的各个层次上广泛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多义性和歧义性。一个中文的自然语言文本从形式上看是由汉字、标点符号等组成的一个字符串,由字就可以组成词,由词就可以组成词组,由词组就可以组成一个连贯的句子,由这些连贯的句子就可以组成一个段落、章节、篇章,最后发展成一篇文章。无论上述的哪一个层次,字、词、词组、句子、段落、章节、篇章、文章等,都存在着歧义现象和多义现象,也就是说一段在形式上一样的字符串,在不同的环境或者是不同的语境下,就可以理解成不同的词串、词组串等,并且表达了不同的意义[5]。一般情况下,他们中的大多数歧义与多义都可以通过根据相应的语境和环境的规定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从总体上来看,并不存在歧义和多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自然语言的歧义和多义,并且能够运用自然语言交流沟通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为了消除这种歧义和多义,是需要进行大量的推理和拥有庞大的知识储备的。要如何找到合适的语言形式将这些内容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去,又如何将这些知识较完整的加以收集和整理出来,以及如何高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来消除这种歧义与多义。都是我们面临的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难点[5]。

3 计算机理解自然查询语言时存在哪些问题

3.1 迄今为止对语法的分析都过于简单

计算机能够理解的自然查询语言迄今为止都仅限于分析一个单独的句子,计算机无法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分析这计划的实际意义,也无法根据这句话存在的谈话环境作出明确的判断,因此,由于上下文关系和谈话环境对于一句话的约束和影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如何分析歧义、词语的省略、代词所指、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或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所具有的不同含义等问题,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自然语言形式,但是对于计算机来时则尚无明确规律可循,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语言学的研究才能逐步解决。这也只能说明我们对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还很浅薄,还不足以支持我们心中的人工智能存在的幻想与期待,也是我们距离对人工智能理想中的目标相差较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积累的同时对已经研究出来的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完善,是目前我们能够做到的最实际的事情[6]。

3.2 人类储存的生活知识与计算机存在偏差

人类通过不断的发展、演变、进步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其中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也积累了很多对于生活知识的不一样的看法,以及对这个社会不同的理解,人类理解另一个人类的意思不仅仅是依靠这个句子的语法形式,还要运用大量的有关知识,像是生活常识、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等。但是,这些知识是通过人类的发展不断积累在人的脑海中的,是无法通过正常的方法全部贮存在计算机里面的,因此,一个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中的书面理解系统只能建立在有限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以及特定的主题范围之内,无法做到像人类一样全面的、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对一个情景做出合理的判断与理解,这种偏差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无法完善的,只有在计算机的贮存量和运转速度大大提高之后,才有可能会适当的扩大理解范围[7]。

4 计算机理解自然查询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能够进行交流与沟通,我们可以与动物沟通、可以与人类沟通,我们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创造世界、改变世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能够处理的自然语言文本数量较以前相比可以说是飞快的增长,面向海量信息的文本挖掘、信息提取、资料整理、跨语言信息处理、人机交互等应用上的需求都在逐渐的增长,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并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人工智能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但是,虽然前路艰险,但是对工程师来说,对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也是充满了魅力与挑战的。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随之衍生出一系列的电子产品,虽然我国在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上也名列前茅,但是相较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还是小巫见大巫。因此,不断的提高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积累的同时对已经研究出来的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完善,是目前我们能够做到的最实际的事情。自然语言是人脑与人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媒介,要坚定不移对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大力支持科研教育,对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人工智能的开发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8]。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更加的明确,对于让计算机能够理解自然查询语言的信心也就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人员的不断研究,相信终有一天,我国会迎来人工智能的新时代的到来。

摘要:语言是将人类与其他生物区分开的的基本方式,做所有的生物中煤制油人类具有语言能力,人类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的思维逻辑以语言为基础,人类的绝大部分历史、知识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记载并流传下来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为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创造出来的语言,被融合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自然查询语言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的媒介,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入分析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重点、难点以及计算机理解自然查询语言时存在哪些问题,最后,展望计算机理解自然查询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自然查询语言,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人机对话

参考文献

[1]郑逢斌.关于计算机理解自然查询语言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2]刘忠.性质语意理论的提出与自然语言理解及其实现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刘忠,王成道.基于汉语自然语言信息查询的计算机理解实现[J].计算机应用,2014,01:8-10+13.

[4]王静.基于本体的中医文献诊疗信息的智能检索示范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5]陈锐.基于概念图的信息检索查询扩展模型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14.

[6]黄艳.面向数字化产品的自然语言查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13.

[7]蔡霞.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个性化Web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大自然的语言》 篇11

关键词:观察探索;实践操作;语言发展

在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创设与利用良好的环境能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自然角可以成为润泽幼儿语言的绿色天地,只要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树立“小环境、大教育”的教育观,将自然角作为一种常态教育,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

一、问题与思考

在目前的实践中,幼儿园自然角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的点缀品

教师对自然角的环境创设投入了不少精力,但自然角发挥的价值功能却很单一: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

2.认知的附属品

自由活动时,孩子们无目的的短暂观察或无意识的摆弄让自然角成为教育活动中的附属品,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

分析与思考:经过研讨,我们从“环境”和“教育”角度切入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单一的环境创设让自然角成了一个装饰性远大于功能性的角落。另外,教师没有充分挖掘自然角的教育价值,导致孩子们无法与自然角产生良好的互动。

这样看来,改变自然角的现状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创设适宜的自然环境着手,让自然角真正成为孩子观察探索、实践操作的乐园,从而促进孩子在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多元发展。

二、策略与途径

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以下实践与研究。

1.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有话可说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小、中、大班的自然角材料构建也应有所不同。

(1)小班自然角需要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易于观察的材料

小班幼儿年龄小、可以放置一些色彩鲜明、易于观察的植物,让小班幼儿在看看、说说中获得浅显的科学知识,也乐于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描述和表达。例如,午餐后的谈话活动,幼儿可以自由观察自然角,幼儿看到黄色的菊花后,会说:“黄黄的菊花像太阳!”幼儿看到喇叭花后会说:“喇叭花喇叭花,嘀嘀哒嘀嘀哒。”

(2)中班自然角需要种类丰富、不同栽培形式的材料

中班自然角的材料要相对丰富,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观察、探索周围常见事物及其变化的简单规律,并从中体会到愉快的情感,引发幼儿大胆表达的愿望。材料可以包括养殖类、种子类、蔬菜类、标本类等,还可以包括运用不同方式栽培的植物,如水培和土培植物等。例如,自由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刚冒出的小芽芽,会对同伴说:“快看!小青菜的种子悄悄发芽啦!绿色的小芽芽真可爱!”看到水培的绿萝,孩子们会互相讨论:“原来绿萝是养在水里的,能不能把绿萝种在泥土里呢?”

(3)大班自然角需要能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的材料

大班自然角可以多投放一些便于幼儿观察和比较的材料,让幼儿积极参与和探索。比如按照植物的特点,提供针叶类、阔叶类、耐旱类、喜水类、爬藤类等植物;也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植物的种子。例如,老师组织幼儿一起开展“找找小种子”的活动,有的幼儿说:“黄豆和绿豆的种子藏在豆荚里,南瓜和丝瓜的种子藏在瓜瓤里,西瓜的种子藏在果肉里。”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的种子激发了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适合的工具让幼儿有话想说

小班自然角可以用小奶瓶做喷水壶,还可以投放一些小铲子、小镊子和小抓犁等。在自由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自然角给植物浇浇水、捉捉虫。幼儿会一边浇水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花小花,我来喂你喝喝水!”而一旁用小铲子松土的幼儿也会自信满满地说:“我是小蚯蚓,我来松松土!”幼儿在与工具产生互动的同时,也会与植物开展“亲密”的对话。

中、大班的自然角可以让幼儿与老师一起DIY浇水工具,如把不同材质的绳子系入标有刻度的透明盛水容器中,使植物通过绳子的导入喝上水。这些自制浇水工具为自然角增添了几分趣味和创意,也增加了自然角与孩子们的互动,让孩子们变得有话想说,说说互相合作完成的小发明,议议小创造的改进方法等。

3.辅助的材料让幼儿有话要说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培养幼儿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让幼儿有理可据、有话要说。

小班的自然角,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植物小标牌,帮助幼儿认一认、说一说植物的名称和特征。

中班的自然角,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充满童趣的测量尺,插在植物的旁边,让孩子们从测量的刻度上观察植物的生长速度。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各种标记或符号简单记录,也可以用绘画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幼儿在与同伴交流时,一边记录一边自由讲述,在亦静亦动的过程中积聚表达的能量。

大班的自然角,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寻找或制作测量尺,每次测量后,可以用图表结合文字的方式记录在记录本上。教师鼓励幼儿除了要学会自主记录外,还要尝试向他人讲述自己的记录结果,例如:我记录的是什么植物的生长情况,具体是哪一天记的,天气如何,植物生长情况怎样,我的心情如何等。这个延续的过程让孩子们每天都有惊喜的发现与小伙伴分享,还能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提高表达能力。

4.主题的整合让幼儿有话多说

自然角丰富的资源是有效开展主题活动的重要来源。每学期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时,可以将自然角的内容充实到主题内容中,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例如小班艺术活动“拔萝卜”,教师让幼儿观察自然角里的各种萝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幼儿对萝卜的大小、颜色、形状和气味有了更多的认知和表达;又如中班主题“春天来了”,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自然角认识春天开放的花儿,学习用叠词形容花朵的多姿多彩;再如大班语言活动“菜地里的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自然角仔细观察并细化分类,将自己的发现创编在儿歌里。主题的整合,放大了自然角存在的价值,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

5.有趣的游戏让幼儿有话就说

在让幼儿仔细观察和探索自然角的同时,教师经常和幼儿玩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也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小班通过击鼓传花等游戏引导幼儿讲述:“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等;中班通过接龙和抢答等游戏引导幼儿给讲述加上定语:“绿油油的小苗长高了!”等;大班通过擂台赛引导幼儿用“什么像什么一样怎么样”的句式把观察到的植物说得生动,如“满天星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对着我们一闪一闪眨眼睛”等。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身心愉悦的游戏中逐渐提升。

三、收获与成效

小小的自然角,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平台之一,让幼儿的语言逐渐变得丰富灵动起来,生机勃勃的植物造就了一群充满生机的孩子。孩子们在这里经过长期的培养,他们的表达更加富有个性化和趣味性,语言能力在精心创设的环境中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8.

[2]吴建光,崔华芳.培养幼儿观察力50种方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06.

[3]钟辉.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态与环境的教育[J].幼儿教学研究,2011(7).

作者简介:陶吉(1982.10—),女,本科,就职于上海市嘉定区古猗幼儿园,研究方向为幼儿语言发展。

《大自然的语言》 篇12

1.1 Python

Python是一种简单但功能强大的编程语言,其自带的函数非常适合处理语言数据。而且,它的学习曲线比较平缓,文法和语义都很易懂,具有强大的字符串处理功能。

1.2 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融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于一体的科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涉及自然语言(即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所以它与语言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一个重要方向。它主要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1.3 NLTK

NLTK(Natural Language Tool Kit)是自然语言工具包的简写,它定义了使用Python进行NLP编程的基础工具,提供了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数据表示基本类,词性标注、文法分析、文本分类等任务的标准接口以及这些任务的标准实现,可以组合起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并且,NLTK中自带我们进行文本分类研究所需的文档以及语料库等,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它来进行语言处理的相应操作。

2 文本分类

文本分类一般包括文本的预处理、文本的索引和统计、文本的特征抽取、分类器的选择与训练以及分类结果的评价与反馈等。

2.1 文本预处理

在进行文本分类时,毫无疑问会涉及到对文本的预处理。由于通常文本都是非结构化的,计算机很难直接对其进行处理,因而在分类之前要对文本做一定的预处理,就是将非结构化的文档转换为适合于学习算法以及分类任务的表示形式。文本的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文档切分、文本分词、去停用词、文本特征提取、词频统计、文本向量化等操作,它主要是用来去除无用的信息,减少后续步骤的复杂度和计算负担。

2.1.1 文本切分

在Python自然语言处理中,NLTK中包含着一些对应的函数来实现文本的切分。raw()函数实现的是在未对文本进行任何语言学处理的情况下把文本的内容分析出来,sents()函数则是将文本划分为句子,其中每一个句子是一个词链表,words()函数则是将文本以单词列表的形式显示,如下图2-1和图2-2所示:

2.1.2 文本分词

分词就是将字符串切割成可识别的构成语言数据的语言单元。

文本分词是预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操作。文本分词是在空格符处分割文本最简单的方法。在Python自然语言处理中,我们通常使用raw.split()在空格符出分割原始文本。而且使用正则表达式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使用re.split(r'',raw),但是匹配字符串中的所有的空格符往往是不够的,因为这将导致分词的结果包含”n”换行符。所以在使用正则表达式进行文本分词的时候,会使用re.split(r'[tn]',raw)来实现匹配任何数量的空格符、制表符或者换行符,最终实现文本分词。

2.1.3 去停用词

在进行文本分类的过程中,有的文本由于存在的词量过多,使得我们的操作量过大,因此我们需要将文本进行合理的筛选过滤。Python自然语言处理中自带的NLTK工具包中包含一个停用词语料库,我们可以通过调用这个语料库来实现对高频词的停用,同时,需要使用词典资源来过滤文本语料库的内容,实现文本筛选。

2.1.4 文本特征提取

为一个学习方法选择相关的特征,并决定如何编码它们,这对学习方法在提取一个好的模型方面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建立分类器的工作之一是找出哪些特征可能是相关的,以及我们该如何表示它们。

一般的,特征提取是在反复试验和错误的过程中建立的,哪些信息与问题相关,是通过直觉来引导的。在我们平常的给定的学习算法中,所给定的特征数目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提供太多的特征值,那么我们所得到的算法将高度依赖训练数据的特性,但是对于一般化的新例子会不起作用,这种问题称为过拟合。

所以为了避免特征提取过程中出现的过拟合问题,我们需要将我们所要分类的文本分为训练集和开发测试集,其中训练集用于训练模型,开发测试集用于执行错误分析,测试机用于系统的最终评估。如图所示为将语料库划分为不同的子集。在将语料分为合适的数据集之后,我们使用训练集来训练模型,之后在开发测试集上运行,然后根据错误分析结果来对我们初始给的特征集进行相应调整,知道特征集趋于稳定。

特征提取器的出现主要是用来训练分类器。它会将每一个输入值转换为特征集。这些特征集捕捉到每个输入中被应用于分类的基本信息。

2.1.5 词频统计

在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想找到我们处理的文本中所包含的某些词的个数。在NLTK中,它直接对单词频率的统计提供了支持。我们可以直接使用Freq Dist()来直接统计我们所要查询文本中的单词总数。除此之外,NLTK还提供使用Conditional Freq Dist()来绘制分布图和分布表,与Freq Dist()相比较,前者需要处理的是一系列配对序列,它是以配对链表的形式作为输入,而后者则是处理一个词序列,以一个简单的链表作为输入。如图2-3所示,调用Freq Dist查询的文本《理智与情感》中最常见的20个词的累计频率图。图2-4则是调用Conditional Freq Dist()绘制的计数显示在所有演讲稿中america或者citizen出现的次数。

2.1.6 文本向量化

文本向量化是将文本转化为向量的代数模型建立过程,在文本处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文本数据挖掘算法的关键环节。

向量空间模型VSM(Vector Space Model)则是目前最流行的文本表示模型。

2.2 文本的索引和统计

比如说,在处理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挑选出一个文本中的第一个,第八个以及更多位置的词,类似的,可以通过这个在链表中的出现的次序来找出Python链表的元素。表示这个位置的数字叫做这个元素的索引。在文本名称后面的方括号里写下索引,Python就会显示出这个索引。索引是一种常见的用来获取文本中词汇的方式,也就是任何列表中的元素。而且,索引是从零开始的。

如图2-5所示的是NLTK_Data中自带文档《白鲸记》中第101个词以及第4个到第101个词的查询结果。

所谓的统计就是词频统计,项(单词、概念)与分类的相关概率的统计。

2.3 分类器的选择与训练

创建分类器的第一步是决定什么样的输入特征是相关的,以及如何为这些特征编码。在之前的测试中,我们不难看出,男性和女性的名字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以a、e和i结尾的姓名很可能是女性,而以k、o、r和s结尾的姓名很可能是男性姓名。所以在创建特征提取器函数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姓名的最后一个字母提取出来,这个函数返回的字典被称为特征集。

2.4 分类结果的评价与反馈

文本分类是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分类的性能评价时期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评价会促进文本技术的良性发展。为了判断一个分类模型是否准确的达到了分类效果,我们需要对生成的模型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决定着该模型的可靠度以及该如何使用它。大多数评估技术通过将模型在测试集中输入生成的标签与输入的正确标签相比,为模型打分。而且,该测试集通常与训练集具有相同的格式。在对模型实现评估的时候,准确度、精确度和召回率、混淆矩阵以及交叉验证都成为我们进行模型评估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的模型,我们会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3 总结

Python自然语言处理中自带的NLTK工具包中包含大量的语料库资源,使用这些语料库中的各种函数,我们可以实现对文本的基本分类,在实现文本分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熟悉Python语言在文本分类中的应用,通过调用不同的NLTK功能包,来实现文本分类不同过程的处理,从而达到分类效果。但是,基于Python自然语言处理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实现对中文文本的分类,还需要进行很大的改善[5]。

参考文献

[1]Edward Loper,Ewan Klein,Steven Bird.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Python[M].Stanford.July 2007

[2]周志华.Machine Learning[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Christopher D.Manning,Prabhakar Raghavan,Hinrich Schutze An.Introductionto Information Retrieval[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2009

[4]Matic Perovsek,Janez Kranjc,Tomaz Erjavec,Bojan Cestnik,Nada Lavrac.Text Flows:A visual programming platform for text mining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J].Scien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2016

[5]苏金树,张博峰,徐昕.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06

[6]代六玲,黄河燕,陈肇雄.中文文本分类中特征抽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信息学报.2004

[7]李荣路.文本分类及其相关技术研究[J].复旦大学.2005

[8]许阳,刘功申,孟魁.基于句中词语间关系的文本向量化算法[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

[9]奉国和.文本分类性能评价研究[J].情报研究.2011

上一篇:中英文诗词下一篇:安全精细化